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

2024-10-2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精选9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 篇1

精品学习文档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第一篇

一、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在认识上有明显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用 产业兴旺 替代原来新农村建设中的 生产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使农村经济更繁荣。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绿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要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是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多一些保护性建设、少一些建设性破坏。

精品学习文档

第二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决策部署,2018年8月14日,根据自治区财政厅主要领导指示,自治区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同志组织召开学习贯彻落实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以下简称 规划)专题会议,研究自治区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意见,并对下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厅预算处、农业处、经建处、资产处、金融处等12个处室及广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2家企业负责人和经办同志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副厅长首先对 规划 中涉及财政业务的主要章节进行了重点解读,逐字逐句地结合各处室对口业务对其中涉及的财政支持任务进行分解阐述。其次,对 规划 全篇内容进行了介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领会 规划 的整体内容。最后,对如何贯彻落实 规划 精神,研究提出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意见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 规划 文件精神,配合做好各项工作。各相关处室要积极主动地组织处内同志对文件进行学习领会,按照先前党组会决定的职责分工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具体分工上,由厅农业处牵头做好涉及我厅职责的工作分工,明确工作时限,抓好工作落实,厅预算处牵头筹措资金,全力做好源头保障,同时加大各个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厅内其他相关处室按要求全力配合做好实施乡村

精品学习文档

振兴战略。

二是要及时主动跟对口业务主管部门对接,对 规划 中涉及各业务主管部门职责的内容,要及时把握跟进,督促业务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排查,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在部门预算编制中统筹考虑安排。

三是针对 规划 文件内容,各处室要根据职责分工研究及时提出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并于8月29日前统一交到厅农业处汇总,争取于8月31日前报厅党组会审定。

参会人员表示,此次会议召开及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对我厅制定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提出了工作要求。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将以 规划 为引领,立足财政职责,多方筹措落实专项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力支持我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 篇2

2月19日, 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在轻工行业和广大轻工企业中引起热议, 起到了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国务院近日全文公布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客观地分析了轻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提出了轻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2009~2011年轻工业的九项主要任务和十项具体政策措施, 其将对引导行业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对行业发挥引领作用, 为实现由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宣传贯彻好《规划》, 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是当前行业一项重要的工作, 正确把握《规划》的作用是前提。一些业内人士读了《规划》后的感受是不解渴, 认为对解决当前的困难帮助不大, 内容“中规中矩”。其实,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规划》既要考虑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 更要注重行业未来的发展, 主要是从行业全局出发, 总结自身发展的规律, 对规划期内的主要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 学习《规划》要更多地从行业的角度思考问题, 把《规划》的内容放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层面来认识, 从明确行业和企业发展方向上来把握。

一、《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三大亮点《规划》最大的亮点是明确了轻工行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基础定位。将轻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这种定位对轻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 国家正处在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进程中, 轻工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用不可忽视, 更不能替代。规划明确了轻工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支柱产业地位, 营造了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标志着轻工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被重新认识, 是最大的利好。在一些人的观念中, 传统行业就是夕阳行业的认识根深蒂固, 由此给轻工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扭转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提供了政策支持。虽然轻工业中的多数行业是传统行业, 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 但绝不是夕阳行业, 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规划》的第二大亮点是体现了行业的特点和务实的精神。《规划》抓住行业的共性问题、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 提出的五项基本原则、九项主要任务和十项政策措施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聚合了现行的推进轻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融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制定了量化指标, 对轻工业发展指导作用大, 可操作性强。《规划》提出“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的现实要求。

《规划》的第三亮点是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轻工业调整和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政策, 由国务院发布, 其力度是空前的。特别是为了落实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 政府管理部门做了明确的分工, 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要求, 形成了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工作联动。这种为解决行业发展问题, 集中众多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是我们多年企盼的, 同时, 《规划》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形成了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地方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工作联系机制, 为规划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虽然工作联系机制不是《规划》中内容, 但对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工作联系机制疏通了行业管理的渠道, 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 反映了行业的需求和意愿。

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两大主题

在《轻工业调整和发展规划》中, 调整和振兴是两大主题。调整与振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 调整是发展的基础, 也是措施和手段;振兴是要求, 是发展的过程, 也是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的正确的发展理念。

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稳定国内外市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实施食品加工安全专项、加强资助品牌建设、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规划》强调产业调整, 是由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运行方式等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轻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多年以来积累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行业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突出, 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内外市场萎缩, 供求失衡, 产品积压严重, 众多中小企业停产或倒闭, 按照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任务显得比以往更加紧迫。

《规划》对轻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做了客观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就轻工行业整体而言, 还没有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和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行业规模大、但不强, 发展后劲不足。《规划》把行业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四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从《规划》提出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中看轻工业调整, 可以归纳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区域分布调整和出口市场结构调整四个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是针对轻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 形成大型轻工企业集团, 提升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加速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 发挥品牌企业的聚集作用和集群优势, 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实现产业比较优势升级。

产品结构调整, 主要是针对轻工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问题, 根据节能减排和高效、低耗、绿色生产的要求, 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根据市场需求, 开发市场短缺产品, 提高自给率;强调轻工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产业化和轻工产品在拉动国内消费中的作用, 繁荣市场、增加出口。

产业区域分布调整, 主要是针对轻工业生产区域分布不合理, 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和产业有序转移的内在需求, 鼓励具有资源优势等条件的地区改善建设条件和经营环境,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着力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 利用中西部地区轻工业原料、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 加快轻工产业发展, 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产业转移, 主要是优化产业布局, 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产业梯级分布, 发挥各自的优势, 同时要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

出口市场结构调整, 主要是针对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 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的情况, 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中东、俄罗斯、非洲、北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不仅需要产品适销对路, 物美价廉, 更需要经营方式创新, 要采取股权投资、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走出去”, 通过建立经贸合作区、外贸专业市场和产品贸易中心等方式密切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关系, 融入当地经济, 促进和谐发展。

《规划》强调产业振兴, 是根据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的。应该看到, 虽然我国轻工业市场化程度高, 适应能力较强,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内需市场进一步扩大, 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和轻工产业的发展, 我国轻工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被弱化, 市场面临着挑战;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升级, 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还很突出, 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我国轻工业正处于从比较优势产业向竞争优势产业, 从外向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变需要产业振兴来实现。

振兴轻工业是加快实现我国从轻工业大国向轻工业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振兴需要超常规的速度和跨越式发展。在《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贯穿着轻工业发展的三大战略, 即品牌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走出去”发展战略。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 轻工业三大发展战略是振兴轻工业的法宝。

品牌发展战略。实现轻工强国的基本目标, 主要反映在国际竞争力上, 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 轻工业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 市场资源有效地向品牌企业集中, 不少轻工行业进入了品牌竞争的阶段,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应该看到,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轻工产品仍处在中低端, 自主品牌不多、品牌影响力有限。《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品牌建设的要求, 提出了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扩大产品覆盖面, 提高品牌影响力;树立国际品牌形象的要求。表明轻工业品牌发展战略进入了品牌国际化阶段, 品牌贡献率在振兴轻工业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技术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转变轻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方法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 轻工业在推进技术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中, 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应该看到, 以企业为单位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行业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需要通过体制创新解决。对此, 《规划》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点行业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 把建立重点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作为重要的实现方式。

《规划》要求加快轻工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把食品和轻工重点行业的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以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标准作为重点。

“走出去”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 服务国内外两个市场是轻工业发展的立足点我们不能停留在商品贸易阶段, 实现“走出去”的方式多样化、高级化是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规划》提出在境外建立经贸合作区、股权投资、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三、《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一个专项

针对轻工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规划》在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中增加了“实施食品加工安全专项”的内容。表现出国务院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损害了产业形象, 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 危害了大众健康, 成为应对世界贸易壁垒、处理贸易纠纷中的突出和敏感的问题。

《规划》中实施食品安全专项, 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 突出了政府的监管职能, 强化了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 强调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注重从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设防, 体现了安全防线前置、管理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的特点。

《规划》中关于提高轻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 体现了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要求, 明确了政府、行业组织、制造企业、市场部门应落实的责任, 通过加强政府部门监管、行业组织自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市场监督方式, 各尽其责, 形成合力。贯彻了政府部门是管理的源头, 行业组织是管理的中间环节, 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和产品质量的基石的管理思想。

四、《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体现四个特点

《规划》在实施时间上按三年考虑, 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困难的同时, 注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增强发展后劲, 实现产业升级, 这是制订和实施规划的一条主线, 体现了四个结合。

一是注重轻工业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产业升级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技术装备和生产手段的升级, 按照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要求, 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升级, 占领高端市场, 注重个性消费, 从满足消费到引导消费;产业竞争优势升级, 从依靠铺摊子、拼资源向依靠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发展。

二是注重应对当前危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既要解决当前困难, 也要立足长远发展。从2008年重点轻工行业1~3月份经济运行情况看,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 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 多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维持低位, 有些行业的一些指标仍在下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产业调整和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给轻工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减速的同时, 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增速;以满足内需为特征的轻工行业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周期性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 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也在孕育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开始。当前进行的产业调整, 就是在为下一个发展周期做准备, 基础实则能量大、起点高。从这个意义上讲, 注重产业调整带来的积极变化, 对坚定信心, 正确评价当前行业发展形势, 以及科学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注重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与行业普惠相结合。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一方面要注重发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非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营造有利于全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抓住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关键技术、出口退税、中小企业贷款难等共性问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突破政策在执行中的制度障碍是关键。轻工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小企业多, 民营企业多, 需要政府从财政、金融、税务等方面给与扶持。

四是注重产业集群发展和中小企业扶持相结合。实践证明,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轻工业比较优势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一些特色区域出现了企业集中倒闭的现象, 同类生产企业区域聚集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抗风险能力, 说明产业集群建设, 不能只停留在块状经济的发展阶段, 要实现产业集群建设升级。目前, 全国已培育、建设150多个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 多数虽有一定的集群规模, 但个体不强, 上下游产业链薄弱, 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产业链优化升级, 是产业集群建设的突出环节。要以品牌骨干企业为龙头, 以产品为纽带, 发挥品牌骨干企业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 整合内部资源, 帮助中小企业做专做精, 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 实体经济遭受破坏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轻工业中的多数行业出现了开工不足, 增长速度放缓或负增长, 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额和亏损比例加大等突出问题, 形势严峻。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 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 国务院出台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这是深入行业研究、集中行业和企业智慧的结晶。为指导轻工业健康、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对轻工行业的负面影响全面显现, 轻工业经济在低谷运行的情况下, 《规划》的发布如雪中送炭, 对提升行业信心、凝聚行业力量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当前, 要把全面宣传贯彻《规划》作为行业工作的重点,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 确保实效。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 篇3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 篇4

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共鸣。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灵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先后从不同角度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深刻论述。通过反复细读原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为亿万农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选择。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三农”,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头重头在“三农”,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也在“三农”。美丽乡村是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面对目前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问题突出,农民年龄知识结构弱化,乡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只有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因此,从战略和全局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更可增强中国走向世界舞 台中央的民族自信心。

二、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简单地讲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要求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路径就是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的七条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长期性,即要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奋发而为,奋起直追,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要重点做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一项一项明确目标要求,明确领导责任,明确工作时限,一项一项盯住抓、见成效,确保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高起点起步开局。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握的关键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明显制约”的科学判断以及实现追赶超越的嘱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各级党组织 要始终肩负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责任,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强化战略定力。二是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定思路、定任务,明确长远方向,防止重复建设。三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市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四是突出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五是稳定、搞活、创新农村产权经营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六是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高品质、有口碑“金字招牌”农产品。七是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补齐生态脆弱短板,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八是挖掘、继承、创新特色乡土文化,留住有形乡村文化,传播活态乡土文化,治理不良乡风民俗,厚植人文气息。九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拓展卫生、安全、活力、有序的乡村田园生活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 篇5

一、健康扶贫工程深入推进

一是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全区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即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已成功晋级为三级综合医院;19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267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人员和设备配置已全部达到村卫生室基本标准。二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病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截至4月30日,32大病集中救治328人次,做到应治尽治。全区共组建签约团队325个,共签约76673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26841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四种疾病规范管理率99.72%。三是贫困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病患者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得到全面落实,2020年1至4月,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91.54%,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

二、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卫生乡镇、卫生村的创建工作。按照《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细则》和《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9年10件惠民实事责任分解的通知》要求,以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为载体,广泛动员群众,全面整治乱堆乱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2020年4月份,全区共创建9个省级卫生乡镇、186个省级卫生村。二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筑牢战“疫”防线。2020年4月份,在全区开展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425257份,利用微信群、电子屏、广播等媒体播放宣传256318条,悬挂展出横幅展板2568块。组织群众对家庭卫生、房前屋后、村庄道路、沟渠等公共场所进行卫生大扫除,持续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共出动25万多人次,车辆2889台次,清理垃圾8398.7吨,清除卫生死角6734处。结合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病媒生物消杀。共投放鼠饵1999多公斤、投放灭蟑药876多公斤、药物灭蚊灭蝇3.99万平方米、预防消毒面积达409.09万余平方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 健康扶贫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确保全区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符合条件的享受医疗救助。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对已经脱贫的农户,继续享受健康扶贫基本医疗有保障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因病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二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真正瞄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慢病分类救治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健康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让脱贫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三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动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脱贫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 公共卫生服务筑牢疾病防控屏障。一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措施,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一定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松劲懈怠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化担当和工作要求,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切实抓牢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二是扎实推进疾病防控工作。2020年,确保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全力实现“三个90%”和“两个消除”的艾滋病防治目标。完善肺结核“三位一体”防治服务体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麻风病危害成果。实施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行动,不断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及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成果。切实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持续巩固碘缺乏病、克山病消除成果。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力争2020年底全区健康素养水平达20%以上。

3. 加快补齐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一是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市二院龙头带动作用,全力帮助提升基层医疗业务水平,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二是全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等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持续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和继续医学教育,到2022年,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在职在编中专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中专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所有55周岁以下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力争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5个,确保100%的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甲级卫生院评审标准,基层就诊率提高至65%。四是建设全区医疗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加快推进市二院、区妇幼保健院牵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建设信息高速路,全面促进、改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在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履职尽责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省级卫生乡镇为载体,广泛动员群众,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着力营造有益农村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居环境。持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的创建成果,按照省级创建标准,对标对表,有计划、有要求、有措施的开展卫生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大清扫、大消毒”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使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到每个乡村、每家每户,共建共享健康美好生活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学习 篇6

关键词:精准减贫;

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届时农村的绝对贫困会暂时消失,但贫困问题会一直存在,扶贫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重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位列我国七大发展战略的第4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1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乡村振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农耕文明的区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1.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gdp已然超越日本,占美国gdp7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户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城乡一体的全面发展。

1.3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乡村振兴,将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高效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始终确立以人为中心,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兴家园,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1.4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

2精准减贫下乡村发展的总要求

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国依然要砥砺前行,大力实行减贫政策。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要求得到了显著升级。由抽象的“生产发展”升级为层次更高的“产业兴旺”;

由要求一般的“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升级为要求更高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由不作效果要求的“管理民主”升级为富有成效的“治理有效”。现在的总要求赋予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水平、更高需求的新涵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精准减贫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3.1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积极贯彻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推进精准减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精准减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2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47%,已经接近65%-70%的城镇化顶峰。然而由于人口巨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13.3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耕地质量较低。因此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美国式单一的大規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精耕细作之路。因此,乡村必须保证适度人口。但是由于乡村发展不景气,而城市变化巨大,迫于生活压力和房价的剧增,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大大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大量集中至城市,城市发展又面临新的“城市病”。城市与乡村是鱼水关系、血脉相融、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均衡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因此,应该转变“以城统乡”的思路,更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位置,让广大乡村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3明确土地承包期限

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30年”,这一利好政策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农业投资人的兴趣,让其放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有底气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做好长远规划,对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提升意义重大。同时,有志青年不必漂流在外,在乡村就可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3.4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当前,传统的农业理念、经营方式和种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通过渗透融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5明确乡村治理体系

明确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部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基层“苍蝇式”腐败问题严重,成为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自治”上,要创新村民议事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法治”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树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6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

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当前,乡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呈现“386199”的特点,发展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较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三农工作队伍人才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把“懂农业”放在第一位,切中“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本领恐慌的要害;

同时,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乡村扎下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本质属性,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农村职业学校校长队伍,要引导种养能手的农民工返乡,鼓励大学生和涉农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开创新天地。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主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需求。只有乡村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只有乡村实现小康,中国全面小康才能得以落实;

只有发扬乡村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才能永续传承。因此,乡村兴,国家兴。

参考文献

国家战略——振兴传统工艺 篇7

如何解决当前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单调、制作简陋、包装低劣等问题?

怎样改善传统工艺领域模仿传统的多、创意创新的少, 陈设把玩的多、实用日用的少, 大众的不精致、 精致的不大众等现象?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 为了发现和弘扬中国的手工精神, 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 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基本目标是在尊重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前提下, 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的桥梁,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的传承水平,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为现代大众的接受程度,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 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

据悉, 围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定, 未来文化部将着重开展三项措施。一是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实施好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进一步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手工精神、生活化程度高、产品可成系列的项目, 协调高校和企业开展更加专门的研修、研习及培训, 帮助传统工艺从业者开阔眼界, 提高设计和制作水平, 着重培养其走进生活的意识和追求精致与完美的手工精神。二是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及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 包括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设立工作站。三是支持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传统工艺展示和销售平台, 帮助传承人推介传统工艺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篇8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总结评估报告 篇9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 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__年30%、20__年40%、20__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__年__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村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期限不一致,且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远远超过村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规模,无法发挥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底盘”作用,导致实际编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此外,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用地审批时限过长,程序复杂造成部分重大建设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对此,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

上一篇:带上诚信出发下一篇:小桥流水人家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