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精选7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 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验亮点汇报
*村有村民*户*人,辖*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名。近年来,村党支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增强政治功能,积极探索出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党建引领农村发展新路子,有力推动了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
一、抓组织强功能,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党支部按照“建好一个党组织、振兴一个好产业、致富一方老百姓”的思路,抓基本、补短板、强功能,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推动组织设置最优化。村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制度,认真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央政策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找准发展方向。根据本村产业发展需要,及时成立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劳务输出、信息物流4个功能党小组,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到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把党建引领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二是推动阵地作用最优化。针对村级活动阵地服务功能不完善、功能室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建设完善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增设了*馆、产业馆、电子阅览室、室内健身室和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特别是创办的“村级党校”,采取内外联合、柔性引进办法,吸纳各级宣讲团、优秀村书记、致富能人等培训师资,打造党员家门口的“党性教育课堂”。三是推动资金使用最优化。积极争取为民服务资金项目,按照“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产业”的要求,整合各类资金,先后投入*万元对村级功能室以及*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推动村级活动阵地和果蔬集散市场发挥好组织开展活动、产业发展辐射、新型农民培训、便民利民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二、抓选育重引领,建强乡村振兴“先锋队”。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我们始终扭住抓班子带队伍这个关键,示范引领,持续激发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两支队伍”内生动力。一是班子成员带头干。村“两委”年初确定生产目标后,每名班子成员带头认领,通过承包蔬菜大棚、开展技术指导、示范种植等,带动党员群众动起来、干起来。按照“定岗锻炼、动态调整、备用结合”要求,积极从本村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中筛选培养名村级后备力量,为村班子储备“源头活水”。二是党员队伍跟着干。创新开展“优秀党员”和“致富带头人”评比,在全村范围内评出优秀党员*名、致富带头人*名,设置了“村级优秀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光荣榜”,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在全村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三是精准培训鼓励干。组织包括村级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深化“党校+农家课堂+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在村级党校开展“定餐式”培训,在田间地头开展“送餐式”培训,在党员之间开展“互助式”培训,着力解决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学历低、“双带”能力不强的问题。抓产业促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硬基础”。按照“支部引领、协会运作、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推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一是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先后争取项目资金*万元,为设施温棚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建成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和果蔬检测中心,建设高标准育苗中心及冷链仓储中心,帮助种植户解决种苗供应不足和农产品保鲜存储等问题。二是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组织合作社对种植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种植户发展现代农业信心。完善“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党员致富带富行动,捆绑起来抓生产、抓销售、促增收。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设施温棚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设计打造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积极协调农担保、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户农民申请农担公司贷款*万元,为*户种植户购买蔬菜保险,为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 篇2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经济一直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通道运行,总量连续登上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和8000亿元五个阶梯,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从三大产业看,第三产业提升速度快,第二产业贡献大。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1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5年保持11.6%以上的增幅;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创30年来最好水平,增幅居全国前列;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连续三年增幅保持在28%以上;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4225万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1727元,比上一年增长11.7%。黑龙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二、注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正由工业化的“二三一”阶段向后工业化的“三二一”阶段推进。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林木加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卓有成效。2005年六大产业基地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4.8%,实现工业总产值4383.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9.4%,拉动工业生产增长27.6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以上。2006年六大基地支撑作用突出,实现工业总产值5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6%;实现利税1703.5亿元,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8.3%;竞争力迅速增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
粮牧“主辅换位”战略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2005年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6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8.2%上升到40%,跻身于全国畜牧业大省行列,其中乳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07年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85.0亿元。2008年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畜牧业实现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835元,比上年增长50元。
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服务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其所有制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其经济总量逐年增加。第三产业的GDP已由2002年的1319.4亿元增至2007年的2454.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2年的30.5%上升到2007年的41.5%,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28.5%上升到2007年的34.7%。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经过几年来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08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达到11581元,比上年增长13%,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23元,增长1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增长17.5%,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1.6%降为2008年的3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44.7元,增长23.3%。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新进展
资源型城市被称作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转变原先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为综合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产业转型有两种途径。其一,发展接续产业延伸产业链,实行“小转型”。其二,发展替代产业,实行“大转型”。到现在为止,黑龙江省以“一油(大庆)、二林(伊春、大兴安岭)、四煤(鹤岗、双鸭山、鸡西和七台河)”为显著标志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基本实现“小转型”,开始向“大转型”迈进。大庆市已延伸出乙烯、丙烯、芳香烃等产业链条,并开发出轻柴油、合成树脂等深加工产品,建成皮革城、大豆产业园、石化产业园乡等园区,还以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发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鸡西、双鸭山等煤矿业为主的城市,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形成一批城市经济拉动力较强的煤炭深加工项目,而且变废为宝,进行煤矸石建材和发电发展循环经济;此外,还努力发展绿色食品、旅游、制药、边贸等非煤产业。伊春、大兴安岭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并形成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森林观光、漂流探险等项目日渐成熟,也都运作良好。
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省份。2008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17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20.68%;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20个、面积达40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3.08%;绿色食品产量达2650万吨,实现总产值650亿元;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500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350万亩,全省制定并推广绿色(有机)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68项,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绿色食品产业经济总量、种植面积、质量安全水平和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均居全国之首。经过多年的发展,黑龙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08年末,绿色食品企业已发展到490家,完成加工总量9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绿色食品已销售到全国所有省区市,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绿色食品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逐步成为黑龙江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六、哈大齐工业走廊龙头作用增强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先行区和示范带。到2006年,完成项目投资额20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7亿元,新创造工业增加值47.4亿元,销售收入119.8亿元,利税19.3亿元。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84.1%;创造利税24.2亿元,增长25.4%。年末开工项目达480个,增长36.4%;入区企业570户,增长48.1%;投产企业307户,增长96.8%。2008年经济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总产值296.4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创造利税46.5亿元,增长92.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8亿元,新开工项目数增加241项,新增入区企业251户,新增投产企业182户,正在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其经济总量接近全省的70%,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基础设施最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的区域。
七、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经济带动力进一步提升
乘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黑龙江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核心。2005年对61户国有企业的506个辅业单位实行了奋力改制,分流辅业人员9.5万人,分离企办中小学276所,向地方已交2.25万人。[2]2004年以来纳入改革范围的近3500户国有企业,到2006年底,已有3302户完成国企改制,占94.3%,其中完成改制19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96%。改革激发了活力。3年来,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15%以上,2005年利润总额突破1000亿元,进入全国前5名;2006年,实现利税1732亿元,是2003年2倍。2006年和2003年相比,黑龙江省地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99.8%和128.1%,利润总额由负28.5亿元,提升到92.6亿元,扭亏增盈121.1亿元,国企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国有资本的调整和合理流动,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带动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八、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08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9%提高到39.6%,5年平均增长21.7%;实现税收240亿元,同比增长17.1%,比2002年翻两番。目前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数已达到180万个左右,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超过220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1987户,占全省总数的67.5%,每年提供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投资177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62.3%;实现进出口总值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0亿美元,同比增长40.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0%。
参考文献
[1]文中主要数据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08)、黑龙江统计年鉴,2008.
[2][5]鲍振东.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5,15.
[3]何振红,王旭东.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全面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纪实[N].经济日报,2008-01-05.
[4]周利秋.浅谈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J].职业技术,2008,(10):7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 篇3
一、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做好人才工作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企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劳动密集型人数大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企,把人员多的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做好人才工作,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境界不高,可能还会压制人才,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观,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开发好人才资源就能开发利用好其他资源。二是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成才就要追问是否企业制度和机制不科学,环境不够好,不能只怪别人,恨铁不成钢。要切切实实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人才的专业建议,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关心爱护人才的健康成长,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二、突出重点,明确人才工作思路举措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依靠充裕的人才作保证。这需要企业在进行人才工作时要理清思路,结合机电安装施工行业实际,出台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一起抓,开发好企业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建设好企业高管人才、经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两高战略重点,构建路桥、环保、钢结构等新兴产业人才高地,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四个不唯,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我们机电安装施工企业所在行业比较艰苦,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点多、线长,且大多都在异地,距决策本部较远,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引进急需的人才也有难度;激励人才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内生动力不足;人才管理制度滞后,人才流动比较难,难以盘活人才存量,特别是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人才紧缺。我们企业现在要努力寻求转型振兴多线突破,力争为企业稳健发展形成多元支撑格局。寻找新业务合作伙伴,积极接触钢结构、路桥、环保水处理等市场信息,但这方面的人才很是缺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依靠好的制度和机制,抓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加快构建创业人才高地,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三、务实创新,切实做好识人用人工作
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一个人,要从主流和大节上去看,看他的全部工作和一贯表现。如果只看一时一事,对人才求全责备或以偏概全,就容易埋没人才。看人才首先要看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不能只看学历和资历。学历、资历、职称等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反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有的人学历、资历、职称很高,但一直不注意学习、不愿意创新,知识老化,一辈子也没搞出什么技术和管理的重大成果。有的人没有什么学历,但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我们经常看到本土化人才学历不高,但懂技术、会管理,起的作用很好。所以说,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唯学历资历的传统观念,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人才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另外人才的类型不同,成才的道路不同,其成长规律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式去衡量和使用人才,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个人特性。真正什么都懂的通才很少,绝大多数是某方面的专才,用人必须用其所长,发挥他们的优势,防止用其所短。用人还要讲制度化和机制化。好的制度应该赏罚分明,有助于催生人才的内生动力,做多大的贡献就要有多大的报酬,出了问题也应该进行责任追究。责任不清、赏罚不明、分配不体现贡献,就是培养懒汉,就会窒息人才的创新创业冲动,因此,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长效激励机制。
“没有人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人才不能够“人尽其才”。有了“人才”我们如何使用呢?要优化“人才”的配置。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合从事技术型工作,有些人也许适合于经营工作,而有些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能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然是有利的。要对“人才”进行正向激励。用适度的、科学的物质激励,政治地位激励又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真正的“人才”有一种追求,有一种向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 篇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流材料 篇5
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章修正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这是史无前例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总书记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农业是短腿。如果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要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否则,就不会有全面的现代化发展。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提法、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二、要着力把我们中心支部打造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中心是厅下属事业单位,肩负着协助做好农业项目立项论证、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等工作,是“三农”工作队伍的一员,因此我们必须按十九大报告精神要求,着力把中心支部打造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首先,中心每位党员都要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宣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富裕起来。
然后,要学透党章和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四个意识,勇于担当,不断增强工作本领,增进对农民的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严格按着共产党员要求,着力把我们中心支部打造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样我们中心才能更好协助相关处室为厅的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做好服务,不断提高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水平。
三、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强化项目管理,努力为实现全省农业产业兴旺、振兴乡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离不开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我们中心作为省农业厅协助相关处室管理专项资金的技术单位,要在主动服务和真情服务上下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协助厅相关处室,强化项目管理,努力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兴旺产业。
(一)、着力协助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项目入库工作,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起,省政府通过政府出资100亿建立规模约300至400亿的xx省农业供给侧改革性基金,通过基金的建立,引导撬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三农”,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振兴乡村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中心要协助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项目库入库工作,确保基金的投资方向,为我省广大农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兴旺提供资金保障。
(二)、着力协助做好项目管理分类指导,全力提升项目可行性和科学性。
为切实做好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在农业产业兴旺中引领示范作用,我们中心要着力协助厅相关处室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全面提升财政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是分类指导各地开展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做好项目规划和申报材料的编制,尤其是重点项目,要充分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将有基础符合条件的项目推荐上报,切实提高申报项目可行性;
二是全力协助厅相关处室开展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入库工作;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评审方式,在不断规范立项评审的同时,对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等其他种类评审,可以采取聘请有水平的专家或委托第三专业机构进行评审,切实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
(三)着力协助做好项目绩效管理和后评价工作,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以结果为导向,协助做好财政农业项目的绩效管理和项目后评价工作,为厅专项资金安排提供决策技术支撑,确保财政资金用在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农民增收显著的项目上,全面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兴旺。为此,我们中心要注更加重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切实为相关处室做好绩效自评服务工作,协助处室科学制定专项资金考核量化指标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是精心组织好厅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自评工作,提高绩效材料水平,确保绩效自评按时按质完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篇6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XX来看,我县近年来围绕建设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在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X县、先进地区以及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差距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召集成员单位,分X组展开调研,各个调研组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全县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以来,我县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县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201X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完成任务的X%;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X亿元,完成任务的X%;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同比增长X%。
(一)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我县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公路201X年续建工程X个,共X公里,201X年实施项目X个,共X公里,截止201X年底XX县X个建制村比预期提前一年完成全部通硬化路,并全部通客车。201X年实施水利重点工程X项,解决了X万人饮水安全等问题。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个,新增耕地X亩。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X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平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共投入资金X余万元建起了X个集建身、休闲、娱乐、学习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017年对村级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闲置办公用房进行了整合,X%行政村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实有面积达到X平米以上。全县新、改建农村卫生室X个,聘用乡村医生X人,基本药物实施“零差价”制度,由乡村医生向乡镇卫生院做基本药物采购计划,卫生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给村民。
2.就业服务行动扎实有效。一是201X年组织“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X场,达成就业意向人数X余人;
二是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X人,见习岗位X人;
三是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招聘政府购买性岗位X人,辅警X人,各企业招聘大学生X人。同时,大力做好创业扶持工作,为X人办理创业担保贷款X万元,建成X个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X户,带动就业人数X人。将农村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人,带动X人脱贫。3.资源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从200X年开始,我县鼓励和支持各路人才和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创造性利用空壳村旧村旧址“四荒”资源发展了生态庄园,生态庄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经历了从自发开发到规范发展,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比较低级到相对高级的嬗变过程。基本形成了休闲度假、科技示范、产业开拓、家庭种养、综合开发五大类型。截止201X年底,全县已发展各类生态庄园X处,其中X个魅力庄园、X个精品庄园、X个规模庄园,累计投资X亿元。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方面。
1.土地确权基本完成。自201X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全县确权发包方X个,去年共完成X个村X个发包方权属调查任务,调查农户X户、面积X亩,签订合同X份。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XX县积极放活土地经营权。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201X年正式更名为“XX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各乡镇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201X年,投资X余万元建成了县、乡、村统一联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化平台。201X年,县农经办积极完善提升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服务功能,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向乡村延伸,完成乡镇交易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另一方面是完善交易制度,规范交易行为。截至目前,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累计流转X万亩,其中承包地面积约X万亩,有效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2.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201X年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工程,我县于201X年X月底完成调研工作,对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赴外省考察学习先进经验,X月底确定将X村作为试点村开展改革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制定了《XX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对X村集体资产进行核实。
3.全面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探索“身股”作法,全县组建水利、林业、国土三类工队X支,吸纳贫困劳动力X人,累计下放各类工程投资额X万元。同时,通过“直接扶持”和“间接带动”(即带资入企)两种方式,去年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X亿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方面。
1.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核桃产业,201X年新栽植X万亩,提质增效X万亩,主产区种植总面积达X万亩,产量达X万公斤,产值X亿元。设施蔬菜产业,集中打造示范片区X亩,总面积达到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产值X亿元。杂粮产业,打造千亩杂粮示范区X个、百亩杂粮示范片X个,新发展富硒功能为主的杂粮X万亩,总面积达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产值X万元。中药材产业,鼓励大户集中连片种植,新发展以连翘、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X万亩,总面积达X万亩,产量X万公斤,产值X万元。畜牧产业,重点实施牛羊家庭养殖、猪鸡养殖、畜禽工厂化养殖、粮改饲、良种普及五大工程,新增养殖总量X头(只),畜牧饲养量达X万头(只),完成牧业收入X万元。全县农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农村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县农村经纪人、庄园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工商企业等在三产融合思路的指引下,结合实际调结构促转型升级,变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变单一效益为多重效益,走出了充满活力的新天地。全县依托农业企业、生态庄园、煤炭等企业转型发展新上了一大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X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X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X家),其中X%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生态庄园发展到X家,其中规模最大的X大魅力庄园X%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麻田顺康、鲜淼酒庄等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土、特、奇、鲜”休闲农庄服务链,开发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等等。
3.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为实现农业规模效益,XX县积极鼓励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践证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1X年X月底,全县共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X个,正常经营X个。其中按产业划分:种植业X个,蔬菜产业X个,林业X个,畜牧业X个,其他X个,年产值超过X亿元。自201X年开始发展以来,截止目前全县共认定家庭农场X个,共流转土地X亩,有效实现了家庭农业规模化发展。201X年至201X年,XX县职业中学、X学校、县农技推广中心和X镇农技站、X公司、X合作社、县动物疫病防治中心等培训机构先后组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X人,其中:生产经营型X人,专业技能型1820人。
4.农村电商迅速发展。201X年X月XX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我县大力实施电商本土化战略,截止目前已建成X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创办了XX电子商务创业园,建成村级服务店X个,占全县行政村的比例X%,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站体系。培育X等电商扶贫示范网店X家,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X人,发展电商和微商X户,带动了劳动就业X余人,核桃、茶叶、杂粮、手工艺品等X余种特色产品实现网上销售,201X年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完成X万元,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X万元。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方面。
1.改善生态环境。201X年荒山造林绿化X万亩,河道堤防治理Xkm,X个村庄实施了整村绿化工程,境内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X%,两侧宜林荒山绿化率达X%以上。全县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改善生活条件。创建省级宜居示范村X个、市级宜居示范村X个,并在全面完成省市“四大工程”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第X轮园林村建设、污水处理、集体经济破零、创建“一村一品一主体”新路径等“八普及一创建”工程,累计投资X亿元。全县建成垃圾填埋场X座,其中无害化垃圾填埋场X座,简易垃圾填埋场X座,覆盖了全部的村庄,建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填埋、县监督的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同时,对全县所有乡村开展环境整治和“五洁净、六要六有”专项行动,围绕拆违、治乱、提质、达标四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
3.改善生产条件。全年实施林业重点工程X项,新造林X万亩;实施水利重点工程X项,解决了X万人饮水安全等问题;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个,新增耕地X亩;实施玉米丰产方机收秸杆还田X亩;全县农机总动力达X万千瓦,机械化综合水平达X%。
4.改善环保条件。我县农村生活污水防治工作起步于201X年,目前已完成X共X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共涉及受益人口X人,资金投入X万元。我县累计改造卫生厕所X座,无害化卫生厕所X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为X%,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X%。
(五)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方面。
近年来,XX县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狠抓环境整治、注重民风建设,实现了精神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1.实施文明培育工程。组织开展了学习“X精神”活动,组织全县X个乡镇X多个行政村两委主干深入X村;精心组织“红色XX·道德讲堂”活动,全县X个乡镇,X多个农村建成道德讲堂并举办近百场宣讲活动,累计有X万多农民群众通过这个平台,感悟了人性的温暖和向上的力量;组织各类志愿者深入开展了“幸福夕阳关爱行动”、困难留守儿童助学行动、健康扶贫“五个一”活动等志愿服务,机关单位广泛参与,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各举办X余场“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规范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节目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201X年,XX县县城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201X,X镇X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201X年,XX县桐峪镇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有X个村镇被授予省、市级文明村镇称号。
2.将文化元素注入农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小花戏等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地融入到村镇建设中,连续多年在基层村镇举办XX民歌小花戏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文体赛事,除了对基础设施、环境整治进行提档升级以外,着力突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X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达X多平米,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极大地丰富了千家万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方面。
始终把“X大攻坚工程、X项专项行动”作为脱贫攻坚主导性举措来抓,大力发展核桃、杂粮、规模健康养殖、设施蔬菜、中药材、光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力争让X万贫困人口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脱贫;扎实推进红土垴、东沟二期、东长义、易居苑小区X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可安置X户,X人;实施依托参与造林绿化快速脱贫、退耕还林政策定向脱贫、生态公益林管护帮扶脱贫“三个一批”工程,全县X名贫困人口依靠林业建设脱贫;构建了“以国家免、奖、助、贷、补为主,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资助为辅”的多位一体救助体系,培训贫困劳动力X人,输出贫困劳动力X人;织密补牢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特困供养等“民生保障网”,力争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实现应保尽保。201X年又有X万人可脱贫,X个贫困村退出,脱贫攻坚实现了再战再胜。预计到201X年底,全县实现整体脱贫。
(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方面。
1.“三基建设”全面夯实。重点实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程、村级活动场所改造工程、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等农村党建九大工程,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坚持“三点发力”,推动全面过硬。一是提升组织力。培育X个基层党组织示范点,整顿X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并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通过资源开发、股份经营等模式,X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二是提升凝聚力。高度重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充实X名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X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选出村党组织班子成员X人,村委班子成员X人,同步培养后备干部X人。三是提升保障力。乡村运转经费、党建经费足额拨付,乡镇干部岗位补贴、村两委主干基本报酬按标准兑现。与此同时,先后实施两轮危旧狭小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新建村级活动场所X个、修缮X个,社区场所全部达标,其中X平米以上达X个。
2.平安建设得到强化。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农村防控体系,治安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改建了X个社区(农村)警务室。每日三次安排社区民警和派出所巡逻队按时、按规定进行定点和不定点巡逻,进一步加强社区(农村)的巡逻防控力度;通过网格系统共排查矛盾隐患X余件,就地化解X余件,其余全部导入调解渠道进行了化解;县信访服务中心在受理信访案件后,对一般问题当场咨询化解,对情况复杂适宜调解的信访件分类导入调解渠道处理,近年来,X%的信访案件均通过调解渠道化解。全县各类案件和事故明显下降、不安定因素逐年减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的社会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平安乡村建设。
3.县委对农村工作领导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特别是精准脱贫以来,我县把农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县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工作力度,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出台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逐年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推动农村工作快速发展。
4.三农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实施“三农”干部培训工程,增强他们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本领能力。二是实施“两个带头人”队伍建设工程(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乡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扩大视野选准选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三是实施“三农”干部安心工程,关心他们的真实工作生活状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实现感情留人;完善“三农”干部激励机制,畅通“三农”干部的晋升渠道,实现事业留人;加大对乡村运转经费、“三农”干部报酬待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待遇留人。同时在精神激励上重视和丰富对三农干部的荣誉鼓励,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带来很大困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作为贫困山区,我县农村基础建设成本很高,困难重重。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X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2.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设施蔬菜产业看,XX县冬季较寒冷,地下环境比较复杂,菜农掌握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从杂粮产业看,近年受连年春季寒潮和市场下滑影响,出现“谷贵无米、谷贱伤农”现象,农民种植积极性下挫。
3.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由于我县多数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4.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县除X个村外剩余村庄均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特别是在夏季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甚至无经济回报,民间资本很少介入,财政补助资金只能弥补部分成本,经常出现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
5.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6.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农村合作社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不到30%。
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7.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乡村振兴建设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8.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三、对于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核桃、设施蔬菜、中药材、杂粮、畜牧五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完善XX湖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九龙岗核桃产业文化基地、凤凰山核桃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X亩X镇设施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和X万亩龙泉中药材基地,努力创建全省功能农业示范县,探索以发展富硒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的XX特色功能农业发展新路径,结合杂粮基地、核桃园区建设,分别发展X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基地,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把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加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层次的收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三是设计和安排更多更好的强农惠农政策,给予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补贴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持续推进“八普及一创建”工作,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同时按照“五洁净”、“六要六有”的标准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3.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把XX红色绿色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以我县获批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为载体,在整体规划、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对XX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我县旅游综合承载力,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成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康养度假、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4.突出项目带动,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主抓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我县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核桃、杂粮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麻袋、田农宝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县农民脱贫奔小康。
5.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对X国道沿线采煤区及x线铁矿区破坏山体生态环境地区进行修复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6.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集中力量攻坚深度贫困,加快落实政策举措和帮扶机制,确保年底全县x个贫困村、x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掉贫困县“帽子”;突出产业脱贫“治本”功能,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重中之重,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等产业项目发展,进一步压实“五有”全覆盖,确保产业真正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和兜底扶贫,严格落实“三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三救助(个人缴费救助、大病关怀救助、特困人口特殊帮扶)”医保政策,筑起因病致贫返贫的牢固防线,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对低保、五保、残疾等特困群体应助尽助,为脱贫攻坚再战再胜提供坚强保障;全力以赴抓好易地搬迁,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要求,在加快推进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的同时,发展后续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减免项目税费、保障搬迁户权益,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方面问题。同时,同步启动奔小康工程,坚持将脱贫攻坚与决战小康同步谋划、系统推进,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7.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三是选派省市优秀技术骨干到县、乡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8.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载体,着力发挥好各类创建典型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高潮。引深XX“道德模范”、“XX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巡回宣讲和善行义举榜建设活动,进一步健全好人评选、礼遇道德模范、帮扶困难道德模范机制,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 篇7
xx县位于xx东部、xx州西南部,地处xx流域核心区,与xx、xx、xx山水相连,幅员xx平方公里,辖xx个乡镇(街道)、xx个行政村、xx个社区,总人口xx万,享有“xx之乡、xx之乡、xx艺术之乡、xx之乡、xx文化艺术之乡、xx之乡”等6张全国名片,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等殊荣,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连续四年获评“脱贫攻坚先进县”,四度荣膺“西部百强县”。202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创建“xx省县域先进县、乡村振兴示范区、xx旅游名县”三大目标,补短强基,托底压舱,聚力赋能,示范引领,聚力xx县“7+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见名词解释,荣获xx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县,乡村振兴纵深推进,“三农”发展磅礴转型。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三农”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新局面。
一、以健全体制为前提,稳步增强乡村振兴发展能级。
一是深入调研早谋划。因地制宜研究谋划三农工作重点,出台《xx县创建xx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工作方案》等文件,高质量完成xx县乡村振兴“1+6”规划【2】、高水平编制xx县农业产业功能区规划、高起点完成“7+3”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二是科学决策早部署。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研究制定《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xx县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村实施方案》、《xx县“乡村振兴开局年”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乡村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思路目标、提出了推进措施。三是明确责任早落实。印发《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把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绩效管理落实党政一把手抓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包村制度,落实农办专职副主任,创新成立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办公室并配置正式人员,形成全县齐抓共管乡村振兴的格局。
二、以固基促稳为基础,持续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底盘。
一是稳定粮食播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示范工程,全县实现种植粮食作物181.9万亩、种植油菜27.9万亩,扩种粮食作物4.9万亩、油菜2万亩、花生3万亩,荣获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奖。二是扩大生猪供应。新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8个、德康家庭生猪养殖农场85户,建成生猪养殖场695个(其中:年出栏500头及以上的规模养猪场185个)。前三季度累计出栏55.1万头(完成全省目标任务的66.4%,位居全市第一)。三是强化要素保障。保障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本明确了乡村振兴投入27.83亿元,占全县公共财政支出中55%以上,有序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建设债券6000万元,确保亩均财政投入不低于3000元,全款拨付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6939.25万元,完成20204.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安排不少于8%新增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新编县乡及国土空间规划均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三、以产业兴旺为核心,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兴产业。发展优质粮油、柑桔柠檬、黄花、花椒、辣椒、水产、竹林等“7+3”特色农业产业150万亩,实施321111品牌培育工程,持续挖掘“渠字号”内涵,打造“賨前味”品牌,认证“三品一标”认证52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 1个,省著名商标 2 个,地理标志商标1个,省名牌农产产品 4 个,实现一产业总产值120亿元,实现增加值70.28亿元,形成中国黄花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代表项目,2020年承办“xx农产品主产区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座谈会”。二是内育外引共发力。充分发挥“院县战略合作”作用,与省农科院、xx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柑研所等签订了“院企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推广新品种18个、新技术7项、新模式4个,推广面积6.5万余亩。引进华西希望、中顺洁柔、帮豪种业等500强企业3家以上,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建成现代养殖小区7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97家、家庭农场976家、种养大户1130户,构建“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专合社+土地租金”等经营模式,通过鼓励种植企业、大户和农户“抱团”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因地制宜建园区。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先后建立1.5万亩“有庆-中滩”粮油、10万亩李馥青花椒等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出现代农业高产基地样板,让山山沟沟披上了“绿被子”,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2020年在“有庆-中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功承办xx州市“农业多贡献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现场会”,获得与会领导一致好评。四是夯实基础强保障。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2.4万亩,新建95座产地初加工设施,提升13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地集配中心,冷链物流静态库容达10500吨,推动华西德康200亿生猪全产业链暨川东北区域总部、温氏1000万只肉鸡养殖屠宰深加工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实现总产值达300亿元,全县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7.5%,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四、以生态宜居为重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提质。统筹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社保、住房等基础民生事业建设,基本建成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完成2020年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75公里,建设58个标准化卫生院,完成8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防治规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房屋建设395户、危房改造1135户;在安北乡高桥村、涌兴镇群益村等乡村安装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320盏,“六网”健全乡镇(街道)37个,“六网”健全村达到261个、占全县行政村的98.1%。二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印发《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行动实施方案》《“美丽xx县·宜居乡村”推进方案》等系列文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脏”“臭”“乱”“差”治理工作,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车60辆,建有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场地37处,修建村级垃圾收集池等设备568个,配有保洁员950人,建立乡镇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厂28个,推行循环种养模式,实现畜牧粪污综合利用率83.39%,落实农业生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做好农用地分类管控,农药、化肥施用量保持零增长。三是庭院卫生明显好转。坚持党建引领,妇联带动,村社发动,群众互动模式,以美丽家园“亲清我家”为打造契机,成立266支巾帼志愿者队伍扎实开展“五美庭院”评选活动,发挥女党员、女村民代表的作用,持续打造“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绿化美、家风美”的农家庭院,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62960户,整村推进50个村无害化改造厕所6370户,建改农村公共厕所27座,2020年全县50%以上村社区达到“五美庭院”标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行政村污水处理达到50%以上,自然村生活垃圾90%以上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人人美、家家美、时时美、夜夜美。
五、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提领思想认识,创新创造培亮点。通过开展“政策大宣讲”、“法纪大宣传”、“典型大培育”“风气大培育”“感恩大教育”等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凡人善举,弘扬真善美,引导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四好村、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中滩镇、中滩镇寨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李渡镇狮牌社区、天星镇长青村等5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xx县涌兴镇、xx县中滩镇天山村等村镇候选全国文明村镇、xx县蜀东汽车驾驶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成功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二是建立规则制度,夯实制度保和谐。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培育践行“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俭朴节约、勤奋务实、和睦共处”的良好品行和“自强进取、忠诚正直、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为着力点,把“立规矩、扬作风、传祖训”作为规定动作,采取“一事一条,一条一事”形式,修改完善522次村规民约,265个行政村建立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制度,营造出“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的良好社会氛围,完成屏西乡元通村杜家四合院、李馥镇凉风村杨家院子等6处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凝聚合力树正气。通过“城乡结对、文明共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法律下乡“三下乡”活动、“科技之春”等集中宣传活动30次、“群众讲坛”活动50余场次,开展法纪教育1200余场次,结合“法治宣传进乡村”“一村一法律顾问”“村级后备力量选育”等工作,放映农村电影500余场,发放文明礼仪知识、惠民支农技术等各类宣传资料20000余份,科技书籍10000余册,科普挂图2000余份,培育村级后备力量1042名,推动“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持续增强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进程。六、以治理有效为突破,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坚持联动协作,统筹谋划增合力。按照“统筹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原则,构建基层治理委员会—职能单位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组织体系,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的村级组织体系“1+2+2”联动治理体系,37个乡镇(街道)配备111人专职从事乡村振兴工作,266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任村庄乡村振兴指导员、规划员、辅导员,着力形成上下贯通、左右配合、整体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二是坚持对标对表,畅通治理拓路径。印发《xx县城乡基层治理2020重点项目清单的通知》以“基层治理模范县”【3】创建三年行动为抓手,以“1234N”党群服务矩阵体系构建工程【4】为载体,推进实施“院坝问事135”基层协商议事行动【5】、“三雁工程”【6】、亲民工作法等,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实现245个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发挥其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固化基层治理的城市、农村“双十条”等工作标准体系【7】,推动乡村治理动作落实落细落到位。三是坚持抓点带动,引领示范建样板。按照“抓两头、促中间”工作思路,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坚持“三管齐下”,一手抓软弱涣散整顿提升,一手抓先进评定激励,一手抓试点示范创建,分行业分领域培育5A级党组织2个以上、4A级党组织4个以上,3A级党组织34个以上,着力形成对标看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氛围。
七、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内涵提标”,农村改革持续稳定。推进农村土地、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改革工作,完成对37个乡镇(街道办)、415个村(社区)、3606个村民小组、31万农户、第二次土地全国调查耕地面积159.096万亩的任务改错、资料归档、完成省级数据汇交等农业改革工作,确保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推荐阅读: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07-17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08-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09-25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09-2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流材料11-23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汇报09-16
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07-01
2018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06-30
实施“八大工程”推动乡村振兴11-22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