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2024-10-04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通用9篇)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1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港三中 孙明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专题内容中关键转折部分,它上承“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潮”,下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三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四、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七、八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九、十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性质、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搜集材料的能力。)

【学生导入新课】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黑暗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近代中国与民主政治擦肩而过。先进的中国人思考着: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是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教师幻灯片展示辜鸿铭的图片及其“著名的茶壶理论”和“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的旧思想言论)

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设计意图: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新文化运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顺历史知识之间联系的能力)【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自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三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五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落实情况(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六、七、八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探究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五: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 “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材料六: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2011年9月28日,在秋雨凉意中,曲阜孔庙举行2011辛卯年祭孔大典。这不仅是对孔子的祭奠和颂扬,更是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守望和追溯。每一个人,都在这里上了一堂古典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一课。通过祭孔典礼,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1、你能从以上材料1、2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3、4、5分析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2

理财心得一:心平气和, 成竹在胸。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 有一个重要的变革, 就是要把原来教学目标单一 (知识与技能) 的课堂转变为多维目标的课堂。包括 “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又包括几个方面: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执教时, 要始终心怀“模块”目标, 把握单元目标, 落实课时目标。因此,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在三维目标这一层面应心平气和, 成竹在胸, 从宏观到微观, 从整体到局部。切忌泛泛而谈、急于求成, 流于形式, 好高骛远。

如必修Ⅲ《新文化运动》一课, 整个必修Ⅲ模块目标是: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 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专题目标:通过本专题的教学, 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过程, 并能把这一过程放在中国近代社会巨变这一时代背景中去理解;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的教学, 认识到先进中国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课时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笔者结合这三维目标, 制定本课的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 评价新文化运动。

【过程与方法】采用注意移情式教学的方法, 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 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 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 经常会有曲折, 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既清晰又具体, 既关注了整体, 又体现了局部, 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 有从下手。

理财心得二:情重选择, 三思后行。

商场如战场, 为获取最大利益, 它需要投资者具有理性的头脑、果断的决策;不盲从, 敢于创新,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其实, 课堂也是战场, 它需要教师有娴熟的课堂驾驭, 大胆的创新, 敏捷的思维, 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不少教师都曾上过这堂课, 而且也有不少独具匠心的设计。有的教师设计为:品一本书, 读一段史;有的教师设计为:北大的复兴之路;有的以陈独秀人物为线, 串联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真可谓: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要想把《新文化运动》一课再上出新意, 殊为不易。基于这种现状, 笔者设计了以“百度搜索”为构思的教学设计 (见下图) :当时基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 (1) 不落俗套, 耳目一新; (2) 贴近学生, 可操作性强; (3) 学校良好的硬件设施。事实证明, 借助此法, 别有洞天, 亮点凸显;又授之于鱼, 亦授之于渔, 可谓一举多得, 效果颇佳。可以这样讲, 新颖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此, 作为一线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理应冷静思考, 三思后行,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既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及能力, 亦促进教师执教的能力, 达到双赢。

那么, 如何选择创新教学方法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服从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桥和船, 因此, 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必须服从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处理好方法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历史知识。一般来说, 为让学生掌握史实性知识, 可使用直观性较强的方法, 而讲授理论性的知识时, 则应采用思维含金量较高的方法。换言之, 方法与知识之间有一种“匹配”的关系, 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把握好这种关系。同时, 方法与能力关系密切。方法是能力的“外显”, 能力是方法的“内蕴”, 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3.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4.教法设计与学法设计相统一。

理财心得三:开源节流, 量入为出。

《清史稿·英和传》曰:理财之道, 不外开源节流。可见, 理财的关键在于开源节流, 但这说起容易做起难, 毕竟我们现在的消费渠道比盈利的渠道多得多。至于“量入为出”是“开源节流”的延续, 其实就是计划开支, 我们须对用多少钱能保证生活的正常运转都要心中有数, 计划开支是一条永不落后的理财之道。置于教学, 也应做到开源节流, 量入为出。即对课程资源汲取应努力“开源”, 做到课课有资源, 时时有盈余。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 资源匮乏之感。而针对每课教学设计使用的课程资源则需把握适度、甄别、有效的原则, 量入为出, 不可盲目倾注, 任意为之, 这样只能导致本末倒置, 滥竽充数, 混淆视听, 偏离主题, 贸然用之, 甚至会对教学起反作用。

以笔者《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开源 (量入) :借助以前的资源储备, 再加上教材、教学参考书、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历史同仁的积累的资源, 从而收集到大量有关新文化运动素材。可谓应有尽有, 举不胜数。

节流 (为出) :经过精挑细选, 从中遴选出以下这些资源。

可见,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取舍和整合, 有选择地接纳, 批判地吸收, 创造性地使用, 才有做到“材尽其力”。

事实上,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任意而行, 是有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 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操作有很大鉴别作用。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 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应的课程资源, 认识与掌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特点, 寻求最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 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利用与开发。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文化遗址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必须利用与开发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系统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一定的系统性, 必须依靠专家和教师个人开发结合起来, 使课程资源既能紧密贴近课程目标, 又能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个性;否则就会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 毫无生气。

4.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努力与经济支持,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 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理财心得四: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诺亚并不是已经在下大雨的时候, 才开始建造方舟的。”其实股神巴菲特早就用这样一句形象的话教育了我们。诺亚在危机来临之前, 就对危机有了充分的认知, 并且进行了充分的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 最终才能在洪水毁灭一切的时候, 成为幸存者。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 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但知道并不意味着做到。课堂也是如此, 一些课精彩之极, 铃声一响, 课堂恰到好处结束;一些辛苦准备的课件, 准备好好大显身手, 不料停电或电脑失灵, 从而方寸大乱, 无所适从;一些设问过于固定, 结果换一个班级课堂效果大相径庭;一些课过早结束, 剩余时间不知所云等等。新课程提倡生成并不是否定预设, 而是对预设更高, 预设中应包括着更多的因素和成分, 生成性预设是更有价值生成的基础。事实上, 充分的预设是非常必要的, 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新教学必须有新的预设, 预设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 让师生对话交流, 预设中包括丰富的生成成分, 预设中应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共享教学的愉悦, 不但有高质量的思维交锋和智慧启迪, 而且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融的预设, 预设中蕴涵丰富的生成、创造。

以笔者《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在以下几处做了充分的预设:

(1) 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子为首的儒家道德?你如何看待这一举动?

(2) 什么是新文学, 什么是旧文学?二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学习文言文?

(3) 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否定, 有失偏颇, 你是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

(4) “2005全球联合祭孔”, 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 , 亚洲各国纷纷成立孔子学院, 网友议论纷纷:网友1:莫不是孔子又要复位, 国粹又将兴起?网友2:谁要玩祭孔, 就让他们玩去!网友3:复古倒退!可怕的精神鸦片!愚民伎俩!!网友4:孔夫子变超级男生了!

设问:对于现今孔子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借助这些生成性的预设生成, 使本节课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充满活力。当然, 一些学生的回答与当时的预设经常不能“同轨”, 甚至是“偏差”, 这些“偏差”许多是无价值的, 甚至是错误的思考, 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有益的尝试, 因为每一种思考都是学生利用个人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做出的感悟和判断。也是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结果, 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 而不是不学生的“胡思乱想”。可以这样讲, 课堂因预设而精彩。那么,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的准备, 古语云:宜未雨绸缪, 忌临渴掘井。

结语

新课程的推进客观上要求一线老师们应不满足于对学科知识的把握, 还需注重策略性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上述是笔者结合新课程培训及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些策略。假以时日, 期望通过这些策略, 实现教师的少投入, 学生多收益, 走上集约化的教学之路。当然, 收益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新课程初级阶段, 只要我们用心营造, 注重积累, 勇于探索, 善于反思, 我们就能够实现与新课程的同步前行, 收获更大的成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新课程实施中, 如何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体验等理念;如何实现由以前高投入、低回报的粗放型教学转变为低投入、高回报的集约型教学是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本文拟结合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 从理“财“角度着手, 就以上的课题, 谈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实现低投入, 高收益之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财”,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出版社, 2006.

[2]吴效锋, 主编.新课程怎么教Ⅱ[M].北京:辽宁大学出版, 2005.

[3]齐健, 主编.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2008.

[4]朱煜, 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6.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3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中国自近代以来在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

导入新课:促使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器物和制度却无法挽救旧中国呢?20世纪初,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我们诠释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情境一:一个农村少女伫立田间——旧中国的缩影引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显示一些老照片(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图片)。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教师总结归纳: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

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概况:

要求学生看书找到这些基本情况: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旗帜。(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情境二:为少女请来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告诉她一些新思想(体现以少女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具体事物体现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课件显示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情境三:让女孩读《狂人日记》,进一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件显示狂人日记的节选和玩偶之家的图片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的危害有直观的感受。

(1)“打倒孔家店”。

①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b.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c.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②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含义。

③意义。“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情境四:女孩看不懂文言文(突出以女孩的变化为主线)。

课件显示《上邪》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为下一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做好铺垫。

情境五:改造后女孩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不足?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感悟评史。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2.(课件显示)材料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学生通过材料进行分析。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设计意图: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小结:边带领学生共同回忆,边用课件展示整体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4

(一)理念:

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

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老师概括:

“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去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把刚才大家找出的历史信息串联起来。我们一起进入“红楼之旅”,我来给大家当导游。

投影:图片“红楼”(原北大第一院,现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展厅一: 投影:《青年杂志》第一期封面图片

师:请仔细观察封面图案,你能从中看出陈独秀创办此杂志的一些用意吗? 生:即兴回答

师: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明确《青年杂志》的发表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投影:陈独秀图片和《敬告青年》节选 师:引导学生理解陈独秀对青年人的期待

投影:李大钊、胡适、鲁迅图片和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节选 投影:油画《北大钟声》和蔡元培图片

师:引导学生从图片上人物的服饰、年龄和手上拿的书刊三方面入手,分析回答学案中第一

道思考题:为什么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根据上面所学,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人物、阵地、活动中心等内容。并给展厅一确

定主题为“新意盎然”。展厅二:

投影:视频《复兴之路》片段

师: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要发起新文化运动?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总结,引导学生从政治角度看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潭,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进而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投影:图片《袁世凯“祭孔”》

师: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采用思想革命的方式?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总结,引导学生从“尊孔复古”逆流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冲突,分析资产阶级发动新文化 运动的迫切性和直接原因。

师:补充,资产阶级领导新文化运动,离不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的春天”)。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师:根据上面所学,归纳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给展厅二确 定主题为“新旧冲突”。展厅三:

投影: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 镜头二:图片“茶壶和茶杯、绣花鞋、贞洁牌坊”

镜头三: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师:看一看,想一想:你觉得20世纪初的国人灵魂有哪些问题?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拿什么来拯救?——“思想革命”。具体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 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投影:“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

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54页倒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下,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投影:漫画《靠不住的》 师:引导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奴隶之道

德”,“吃人的礼教”。师:提问(学案思考题二),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思想?你

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儒家传统思想主要包括:君主专制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新文化运动反专制、反旧道德,自然会把矛头指向孔子及儒家思想。辩证看待“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辩证看待传统 文化。

投影:“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十七大报告

投影:“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夫中国在昔,本尚物质而疾天才矣,先王之泽,日

以殄绝,逮蒙外力,乃退然不可自存。——鲁迅《文化偏至论》1908” 师:鲁迅的文章我们都学过,但是上面材料能看懂吗?不能。引导学生感受文学革命对新文 化运动的推广的重要性。

师:拿什么来拯救?——“文学革命”。具体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投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

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希望》 胡适

师:根据上面所学,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并给展厅三确定主

题为“除旧布新”。展厅四:

投影:“一声呐喊,打破冬夜的冰封……;这呐喊是一把利刃,割破了长河的血脉……” 师:提议学生高声整齐朗读《冬夜的呐喊》 投影:“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1924年北京大学“最

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投影:图片《新女性》等

师:提问,从上述材料中,我们感受到哪些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根据上面所学,结合课本55-56页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指导学生从积

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总结。并给展厅四确定主题为“万象更新”。

师:“新文化运动”、“新意盎然”、“新旧冲突”、“除旧布新”、“万象更新”,五个

“新”遥相呼应,突出了本节课的主题。留言厅:

您好:请您谈谈参观完本纪念馆的感受。(用1-2句话概括)

生:即兴回答

师:我的留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不 断探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潮流,引领当时先 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是伟大的。

谢谢参观。课后思考题:

材料一:1914年12月,袁世凯在天坛的“祭孔”丑剧;材料二:2008年9月28日,杭州市在孔庙隆重举行祭孔大典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5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在评课的过程中,专家同行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在课本内容的调整上可以在大胆些,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等等,是我感触颇深。

我更加明白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次备课中,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是一味地讲究形式上的多样,而丢了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研读大纲,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感触,到底什么是新课改,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仅仅是小组合作,仅仅是探究讨论吗?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大量的材料视频等等,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我们的课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合情合理。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改进:

1.在备课之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先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教学要点、知识重难点,明确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再依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大胆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以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知识。同时合情合理设计教学形式,所涉及的教学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6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龙港区实验小学 陈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瓢虫、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1、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2、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6)展示其它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

(7)画出教材第29页例1 上的三个图形的对称轴。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A C D E F T G H U 1 2 3 4 5 6 7 8 9 王上田大中日人朋两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7

运动心理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把心理过程当作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 从教学运动中的相互联系来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感觉和知觉都属心理现象, 是人的心理过程基本之一, 也是认识问题的最高阶段。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而知觉则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知识的来源都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感知是认识问题的开端, 同时它为其他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材料, 所以说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学活动和感觉知觉联系着。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他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和知觉来掌握动作特点, 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技能的形成, 首先在于教师对所学动作的示范, 通过视分析器听引起的印象, 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主要环节, 示范是使学生建立定向印象的一种手段活动定向, 即是指学生对所学活动的方式的了解, 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动作的印象过程。如共同科目所列教学中的“向右转”或“向左转”运动的方向既要求同学们的整齐性也要求同学们的统一性。对于教学中的口令问题存在着一个预令与动令关系, 预令是提醒教育者的, 属于运动心理。而动令是命令, 属于运动生理, 预令“向右 (或向左) ”要口令在时间上有拖音, 即“向———右”是让学生心理有所准备, 当听到“向右 (或向左) ”口令后, 学生们都会自然接受, 即刻分清哪边是右哪些是左, 口令“转”字一出口, 学生们便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一活动的动作过程, 也能避免了短口令“向右转” (或向左转时) , 学生们由于心理上还没有意识到向右还是向左转的口令, 转起来, 恐怕就是你向你的右边转, 我向我的左边转, 整个队形就显得很不协调, 洋相百出,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可见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活动的定向对活动的模仿是必不可少的, 从机制上讲, 定向所建立起来的印象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调节机制。如果缺乏这种定向印象, 就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动作经验, 也不可能做出有关的机体。动作的定向不仅需要示范, 同时, 也需要有活动的讲解, 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意识动作的结构及组成要素, 掌握完成整个动作的方法原理, 以便促进动作表现的形成与提高动作的意识水平。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可分为以下三种:

1.在教学中, 先示范后讲解

讲解之前的动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 便于抽象概括。

2.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不但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

3.先讲解后动作示范

讲解后的动作示范则可以进一步使讲解具体化, 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示范的动作与讲解相结合, 对学生自然形成一种想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践中的各项运动都证明了“想练结合”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也同样证明了实际教学训练与想象训练相等, 或比单独地进行实际教学训练的效果好。想象教学训练的优点是多方面的, 其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想象教学训练与实际教学训练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效率。

2.想象教学训练是一种节省时间的补充教学, 随时都可以进行单独辅导, 更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当室外天气不良时, 想象教学则是理想的补充技术教学。

4.在进行正规的教学训练时, 不可以进行一些附加的技术教学, 避免受伤或过度教学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 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如投掷标枪, 学生在做投杆动作时, 容易出现在肩后撤的错误动作, 教师在学生正确的肌肉感觉, 使学生认识运动器官的最佳状况及杆出手时的整个身体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首先还要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 综合性地认真分析和指导训练动作的综合动作要点。

通过以上的论述, 只有根据感知活动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学生进行身体练习, 选择适当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才能显著提高。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知觉, 进行爬山运动时, 要求学生有身体前倾感, 进行篮球训练时要求学生有球感, 而在进行综合运动时, 又要求学生有时间和距离感等。

学生在初练阶段, 难免缺乏良好的情绪, 不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所以必须在没有障碍和情绪高潮的理想条件下, 有意识地运用动作技术, 调节和控制动作, 才能达到理性境界。但有的学生往往遇到困难运动技术的原理就不能实现, 学生对动作掌握得好坏, 对于心理的影响是较大的, 如果正确地掌握动作, 心理上就能产生良好的情绪, 如果失败则会感到垂头丧气, 意志顿时消沉下来。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计思想是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诱思探究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渗透物理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

本节知识中,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本节的重点,而理解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是重力加速度则是本节的难点。探究式教学可以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论,得出结果”的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一些学史的介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活动设计: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另一面朝向学生);

引问:“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学生:“测长度。”

教师:“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测。”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子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它的“奥妙”与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由此引入课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实物演示:

①用绳子悬挂着的物体,如果绳子断了,物体会掉下来;

②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下来;

③手里捏着的粉笔,松开手后会掉下来。(演示)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情景中的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介绍:上述三种情景物体都做竖直下落运动,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

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学生直觉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

演示: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石头和羽毛,再释放金属片和纸片。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请学生演示(不同方案),并说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

介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推理。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体的轻重决定的。

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的图景是什么样子呢?

教师演示牛顿管。

教师讲有关落体运动的物理学史,正确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的科学发展历程。

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片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同一个纸片,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片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

板书1: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教师:从实验中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是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部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这样说有根据吗?你研究过吗?(反问),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教师讲述、提问: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g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大家阅读书上的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同一地点物体的g值都相同吗?有何规律?一般计算中取何值?粗略计算中取值为多少?

学生阅读回答:纬度越高,g值越大,而且都接近9.8m/s2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来说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随位置的变化规律.指出一般计算时取g=9.8m/s2,粗略计算中常取g=10m/s2.

板书3:自由落体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赤道小,两极大。高山小,平地大。通常情况下g取9.8m/s2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例题:1991年5月11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位青年奋勇接住一个从15层高楼窗口跌出的孩子的动人事迹.设每层楼高是2.8米,这位青年从他所在的地方冲到一楼窗下需要的时间是1.3秒.请估计一下,他要接住孩子至多允许他有多长的反应时间?(将剪报与题同时投影至屏幕上)通过例题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课后反思: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节比较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适当采用探究式教学。

2.本节课中,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处理等研究过程,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规律,提高分析、推理等能力,通过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认识建立理想化模型,得到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设计中裁减了对自由落体下落快慢的理论分析,大部分时间分配到对物体下落快慢的探究和自由落体纸带数据分析上,从而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让物体做不同的运动,并懂得如何描述。

2、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3、了解多种运动的方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小球做出各种运动,观察小球的不同运动方式,并说出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

教学难点: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描述它们以什么方式运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乒乓球、绳子、透明胶带、剪刀、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情景图,让两个同学模拟场景,引出思考:

问题1:彬彬可以怎样把篮球传给波波呢?

(可以从空中抛给波波,也可以从地面上滚给波波,还可以直接递给波波。)

问题2 :彬彬将球传给波波的过程中,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呢?

问题3: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运动方式吗?

2、出示6张物体运动的图片,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的方式》。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让乒乓球做各种运动

1、游戏任务:让乒乓球在桌面上做出各种运动。

2、思考讨论:

问题1: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乒乓球运动起来?

(学生自主实验,然后挑选代表做示范:吹、推、弹、旋转......)

引出知识点:乒乓球的运动方式。

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作位置的移动。(乒乓球转动,并沿转动方向移动。)

振动:乒乓球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

转动:也叫旋转运动,乒乓球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问题2:除了这4种办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让乒乓球动起来吗?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辅助工具。如果借助绳子还能让乒乓球做出哪些不同的运动呢?

3、用透明胶将绳子粘在乒乓球上,让乒乓球做运动。

(旋转、摆动、拖拉)

摆动:以一个基点摇摆。

滑动:当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而且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4、整理记录,填写活动手册。

小结:我们能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乒乓球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活动二 了解运动方式

物体的运动有多种方式,例如滑动、滚动、转动、振动、摆动等。

1、出示书本图片,让同学们观察思考:

观察下列图片,说出他们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自行车轮是滚动,滑滑梯是滑动,足球是滚动,风车是转动,吉他是振动)

2、继续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滑动、滚动、转动和振动吗?

3、总结5种物体的运动方式。

拓展提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其实我们所说的平移、转动、滚动和振动等运动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直线运动,一类叫做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作业设计

一、连线题

二、选择题

1、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叫做()。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C、复合运动 D、单一运动

2、下列物体的运动路线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A、滑滑梯 B、青蛙跳跃 C、荡秋千 D、风车转动

3、风车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这种旋转的方式是()。

A、滑动 B、滚动 C、转动 D、振动

4、皮球在围绕着中心轴转动的同时,整体位置也发生变化,这种运动方式是()。

A、滑动 B、滚动 C、转动 D、振动

三、拓展题

在家准备一个吹好气的气球,观察松手后气球是怎样运动的,说出气球是以什么方式在运动。

板书设计

吹、推 滚动

弹跳 振动

用手、绳旋转 转动

用绳摆动 摆动

上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报下一篇:痞子是不是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