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农村教育

2024-06-19

振兴农村教育(精选7篇)

振兴农村教育 篇1

礼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有29个乡镇,568个村,2607个村民小组,10.6万户,51.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2万人。近年来,我们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来抓,发展扶持了礼县果农协会、礼县果业经营协会、礼县利农果业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5个,其中苹果专业协会10个,草畜产业专业协会30个,中药村产业协会8个,蔬菜产业协会6个,种子协会3个,花椒、核桃协会6个,其它协会2个,遍布全县乡村,涉及粮、果、林、畜、药等多个产业。

一、强化培训指导,提高从业素质

为了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我们狠抓了各个农民专业协会的指导和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多次从陕西、山东、兰州、天水等地请来果树、蔬菜、种子、草畜、中药材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培训,选拔了28名骨干组成了专业技术服务队,分别在盐官、红河、永兴、祁山、城关、石桥、崖城、中坝、雷王、龙林、江口、白河等乡镇举办特色产业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8万人。县上在积极开展培训的同时,把果农协会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协会来抓,通过健全组织机构,设立固定办公场所,添置服务设施,促进开展服务,广泛开展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大提高了会员的科技素质和技能。协会及其成员共建立苹果密植栽培示范园100公顷,推广无公害农药120吨,经销优质果品180多万公斤,创收70多万元。

二、树立典型,示范引导

为了培育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们选择了果农协会、祁山果业经营协会、永兴山脚养羊协会等特色优势明显、工作基础较好、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专业协会,通过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帮助制定了协会章程和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了各项制度、管理办法,建立了会员档案,促进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典型示范协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和模式,成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榜样。礼县果农协会依托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协会”的模式,已发展会员460多人,举办全保苹果主干形简易法培训班10期,培训果农2800人;建立示范点10个,示范面积100公顷;与西安全保果友协会签订了1000吨的果品营销合同。果农协会还制定了发展规划、工作职责、服务项目、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组建成立村级协会12个,指导群众防苹果冻害5733.3公顷,挽回经济损失3600万元。在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方式的同时,还提出了“五个一”的工作目标,即:建立一万亩的优质苹果示范园,引进推广一百吨的优质低残留或无公害农药,发展一千名会员,生产一万吨的高档优质苹果,带动起一千名苹果营销经纪人。礼县祁山果业经营协会与县内外果品营销公司合作,形成“公司+协会”的模式,今年推广果袋2000万只,生产优质苹果500万公斤,增收100万元,发展果品营销户60多户,不仅提高了果品品质,而且拓宽了果品流通渠道;礼县永兴山脚养羊协会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组织自愿参加的规模养殖农户共同发展,形成“支部+协会”的模式,在项目扶持下,按照“五统一分”的原则,新建标准化冬暖棚羊舍80间1560平方米,种草23.3公顷,2005年底,养羊1150只,出栏650只,销售收入达到16万元,户均收入1600元,人均收入339元。今年已出栏800多只,收入24万元。

三、创新机制,整体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们从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着力解决好优化内部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明确与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自愿选择、自由入会的权利,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集中财力、物力发展。果农协会在融资方式上采取了会员入股、部门帮扶、农业项目支持、经营服务创收等多种渠道,共筹集到发展资金5万元,解决了协会起步难和开展业务缺资金的问题,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职能部门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民专业协会的经营服务性收入暂时免征所得税,鼓励专业技术干部到专业协会兼职工作,允许在指导和服务工作中享受分红,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是联结龙头企业、市场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礼县苹果产业发展迅速,但受管理技术和销售渠道制约,出现了增产不增收、发展停滞不前的现象,卖果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广大果农通过和多年从事果品销售的人员交流达成共识,只有大家抱成“团”,引进良种和先进技术,培训和指导果农,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才能使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并立于果品市场的不败之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协会的形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推广技术,发展生产,而且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和整体效应,抵御市场冲击,维护农民利益。

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首先,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良种、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解决了农户买难的问题。其次,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通过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前来授课,现场指导培训苹果、草畜、蔬菜、中药材、花椒、核桃等特色产业开发技术,促进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协会还把各种农药的合理施用办法编印成册,免费发给农户,利用召开会议,发动会员相互交流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生产经验,使会员的整体技术素质不断提高,为生产优质农产品提供了保证。第三,为会员进行销售服务。协会通过制定章程,要求会员相互配合,保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提供优质的供销到户服务,利用订单拓展销售市场。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中,该县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兄弟县区的发展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礼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活力不足,功能不强,有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多数协会已建立但还未在民政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内部管理不规范;二是发展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社会效益不高;三是由于县财政十分困难,自给能力非常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

今后,我们将按照“放手发展,大力扶持,加强引导,做大做强”的方针,坚持“自愿开放,民主管理,自主自立,促进联合”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要求,积极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抓样板,搞好典型示范。要选择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同时要在“支部+协会”的基础上推广部门帮建、干部领建、企业带建、能人创建、农户合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各种模式,以带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发展。

二是抓发展,深入调查研究。要掌握农村发展动态,把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吸收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技术推广单位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是抓规范,加强组织管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要从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合作组织建设、规范合作组织运行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四是抓创新,探索发展机制。在体制创新上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上,要分类指导,加大扶持,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上,要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资金筹措上,以实施项目为依托,实行多部门合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小康建设、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建成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五是抓培训,提高建设水平。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

六是抓龙头,推动企业建设。在重点抓好苹果浓缩果汁企业、草畜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支部+协会”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着力打造精品名牌,走向市场。

振兴农村教育 篇2

国以人立,业也人兴。在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为之根本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不平衡性,特别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城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而农村不论在师资、教材、校舍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育体制改革更是滞后,更有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甚至存在文盲现象。这都对农村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的人才培养,民主的全面振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究其根本,城乡之间教育不平衡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首先,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极大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次,我国教育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局面;最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部分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在城乡之间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

对农村教育的忽视,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者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偏低,从而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一方面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对全国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在经济集约型逐渐替代劳动密集型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振兴将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第一,建立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科学划分和界定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财政分担机制,确保农村教育改革经费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第二,调整政策,促进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提高。首先,在农村教育人事管理方面,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定、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管理职能,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其次,通过人才引导,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移动,可采取“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下乡支教”等举措来实现。

第三,加快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根本突破。一要改革农村教育模式,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教育的良好格局;二要加强农村教育质量管理,监督农村办学质量,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三要加强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第四,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救济。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推广教育救济,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步推行教育免费,减轻农村教育负担,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补助,为农村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乡镇企业:振兴农村经济的生力军 篇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吉林省乡镇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乡镇企业结构升级、质量提升的重要转折期,是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期。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内扶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129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大豆、畜禽、特产品等10大龙头型加工企业群。2009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15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730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81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98个。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1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5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5%。2009年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这些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6%;乡镇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55万人,同比增长8%,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据测算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1%来自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7%。现在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

吉林省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马局长为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重实际谋发展

针对粮多、农副产品多的实际,为快速推进优质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乡企局制定了东、中、西三个区域发展规划。即:在东部地区,依托长白山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特产业为重点搞好特产品的精深加工,主要包括人参、鹿茸、林蛙、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中部地区围绕发展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和高淀粉玉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业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区域;西部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区,推进西部地区的杂粮、油料生产, 同时兼营草食畜牧业, 是今后西部地区的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把发展思路放在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上, 通过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品牌的整合和基地的整合,并采取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实现了龙头企业连协会, 协会带动农户,进而达到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

转观念求创新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合力推进。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从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体会到: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问题,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而且还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

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大企业增加科研投入,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支撑的包括粮油、特产品、畜禽产品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内,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育人才强服务

立足人才培养是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运用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乡镇企业还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逐步将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开,培训更多的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在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培训对接的工作基础上,培训各种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实用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突出县(区)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服务的职能,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调结构拓三产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带动旅游、休闲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加快农民致富,还可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休闲旅游农业又称旅游农业、观光农业,是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开拓的新领域,是利用各类农业资源,为民众提供观光、体验、休闲服务,增进民众对农业与农村生活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推进了城乡互动,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村容村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还处在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科学规划。任何一个产业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我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刚刚起步,要在搞好调研统计的基础上,从规划入手,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现有的资源、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三是要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好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要加快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务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服务体系建设上,既要有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也要有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的商业服务组织,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旅游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在谈完以上的工作后,马局长又对2010年乡镇企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做了简单的介绍。

马局长说,2010年及今后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111工程”(即在3年内,立足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三个方面,重点抓好10个乡镇企业产业升级示范县、推进100户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工程、10个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的建设),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全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振兴农村教育 篇4

1实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的意义

实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繁荣和发展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次振兴, 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二次振兴应为重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框架,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改变“空壳村”现状, 使村集体“手中有粮”, 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农民富裕的需要, 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现状迫切需要二次振兴, 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繁荣和发展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次振兴, 但是,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也将必然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1国家相关制度不够严格, 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些重大的政策,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面对国家的政策, 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落实不够, 村里对于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的现象。

2.2我国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

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主体。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受到严重的制约。

2.3部分农村处于偏远地域, 资源相对匮乏

众多集体经济发展不好的村子面临着地域偏远, 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境遇, 而且这些地域交通不便, 技术更加落后, 这种情况下, 村民愈发贫穷只能外出打工或守着自己的一点土地过日子, 难有稳定收益。

2.4一些农民对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

有些农民认为目前很多家庭都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觉得农村集体经济已经过时, 而且认为发展集体经济难度大, 收益小, 难见实惠。部分农民还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 等待国家政策扶植, 不爱付出劳动, 一些农民仍存在着“平均分配”的思想, 这些思想带有一些误区。

3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的途径研究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对如何在中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行了十分艰辛的探索。其成果集中体现为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因此, 我国应该继续推进农村集体经的振兴。

3.1国家应引起足够重视, 健全制度,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

国家应进一步重视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从政策层面需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二次振兴的理论创新, 做到制度严明, 重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框架, 加大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科研投入,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 改革农村管理体制, 以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探讨科学的振兴道路, 营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3.2通过宣传, 促使农民认识的提高

国家应加大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基层村干部能够统一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在村中培养出“带头人”, 一部分人带动其他农民, 促使农民不断提高认识, 认识到振兴农村经济集体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更好地做好农民的工作, 促使农民转变观念。同时,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改变“空壳村”现状, 使村集体“手中有粮”。

3.3应加大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国家应加大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迫切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完善和二次振兴。

3.4应根据因地制宜原则,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需因地制宜,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振兴。同时, 要学会整合当地的资源, 发挥当地的特色和优势, 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如国内有的村子集体种植大棚草莓, 形成产销一条龙, 靠近沿海的村子集体养殖海参等等,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 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翔.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2, (3) .

[2]薛继亮, 李录堂.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研究——基于社会服务功能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1, (02) .

街道农村乡村振兴调研建议 篇5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劳,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民生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乡村振兴”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

一、存在主要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总的来说,我街道在乡村振兴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再加上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

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2、乡村特色产业不强。我街道下辖村(社区)主要产业为农作物种植,今年来以“绿色*、美丽*”为目标,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调整农作物,向花卉苗木等种植项目进行转移。积极对接农业种植大户,对区域内进行连片土地流转,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一方面避免农户的重视乱象,一方面增加农户收入。

但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产业如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社会化保障水平,以及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值得思考与重视。

3、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街道办辖区村(社区)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4、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zf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zf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zf,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康养等,加快培育新业态。

2、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土地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全区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三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街道办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弘扬创新精神 振兴民族教育 篇6

关键词:化学 创新 教育 中学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

(一)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问题层层深入,吸引学生探究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结合教材与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學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公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篇7

中西部高校数量多但成效差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高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西部普通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均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二。但中西部高等教育存在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数量相对偏少、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众多,是因为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6%,总人口2.85亿人,占全国的23%。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省、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9.5%,承载全国35%的人口。整个中西部地区占地和人口均超过中国的一半,但都没有达到三分之二。作为国土面积、行政区划和人口均过半的广阔区域,中西部地区有理由达到更高的教育水平。

促进均衡成第一要务

中国教育界提出教育均衡的口号已经有不少年了,过去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教育均衡的政策。随着均衡教育政策下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也需要提升水平,来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列为集中力量实施的37项重大发展项目之一,并启动这一全面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性计划。

作为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着重解决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设施和办学条件滞后问题。据悉,工程以5年为一个周期,在2012年至2015年的一期工程中,将投入100亿元支持100所中西部高校建设,覆盖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获得支持的全部为地方本科高校,部属院校不在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对每所纳入“工程”建设的高校给予补助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西部省级政府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中部地区省级政府专项资金按不低于中央与地方6∶4的比例安排;西部地区省级政府专项资金按不低于中央与地方8∶2的比例安排。

老办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来说,和东部最大的差距就是缺乏一流的大学。新政策将集中部分优势资源,在“十二五”期间,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对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将比照直属高校,从人才队伍建设、招生计划、学位授予、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相关省份将把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重点建设。

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后,中央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大部分(75所)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少部分工信部等其它部委主管,其它高校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中央部属高校得到的资源较多,发展较快,而大多数省属高校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少,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12年11月13日,在香港李兆基基金会和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下,教育部启动了“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旨在提升中西部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治校能力。到当年12月中旬,已完成首批94名中西部高校领导海外研修任务。此外,还将在中西部地区特色学科专业研究生招生、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度扩大机会,给予倾斜支持。

本刊点评

上一篇:农户农业技术推广下一篇: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