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2024-09-15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共8篇)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篇1

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9-30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解读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

编制背景和过程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其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凸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今年初,中宣部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成立调研组,着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精神,根据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落实相关任务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对成长性好、示范带动效应强、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大项目作出安排。

《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五是坚持内外并重,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重点任务

一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将通过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促进演艺产业发展。坚持创新体制、壮大实力,加快推进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开展动漫企业认定工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动漫产业发展。

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要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实施步伐。宣传文化系统将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新闻出版领域将重点推进出版发行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航空母舰。广电领域积极推动省内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并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网络公司跨省重组扩张。文化系统将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漫企业集团;将推动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推动组建有强大竞争力的演艺集团;将推动演艺资源的跨地区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建设若干全国和区域性现代流通组织和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日前,在天津建设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已经动工,在北京建设的中国动漫游戏城也在进行规划。同时,文化部将抓紧研究制订规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是扩大文化消费。《规划》提出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要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拟从2010年开始,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每2年编制公布一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等。

六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七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规划》提出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出版发行业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

八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划》提出要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2009年4月,四部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指导意见》,协调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落实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政策。

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是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目前,在文化部门主管的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基本实现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除少数领域外,对外资也已基本开放。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规划》提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预算10亿元。同时,全国有近20个省(市、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是落实税收政策。《规划》提出要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促进动漫产业发展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扶持动漫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规划》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初,文化部分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6月底,文化部评选出15个文化产业项目,推荐给中国进出口银行,涉及资金43.81亿元。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宣部、文化部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七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八是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作者:文化部部长 蔡 武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09月30日

责任编辑:唐小鹏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篇2

《规划》中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 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 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要看到,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 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 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 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 面对经济下滑, 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 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 大力振兴文化产业, 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

《规划》中还特别提出, 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 迅速做大做强。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事实上, 内地不少有实力的影视娱乐企业公司均通过各种方式走向了资本市场。早在2005年, 华亿传媒在中国香港地区借壳上市。橙天娱乐收购嘉禾股份大部分股权, 将内地影视业务装壳上市。而前不久作为动漫第一股上市的奥飞动漫, 也为A股市场文化产业板块注入新的活力。9月27日, 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制作集团——华谊兄弟成功过会, 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娱乐股, 这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运行和发展将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更加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但是目前,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 商业模式陈旧、罕有精品推出等现状。随着国内后起之秀和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 行业竞争加剧, 生存压力也进一步增大, 行业自身改革和壮大的需求强烈。而《振兴规划》的出台, 将极大地鼓舞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必将带动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如果文化产业本身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 还将带动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 美国迪士尼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跨国公司, 其主要业务横跨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等多个产业。而其衍生产品如迪士尼手表、饰品、少女装、箱包家居用品、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等也取得了丰硕的商业价值。作为一个娱乐品牌, 迪士尼在2008年《商业周刊》的世界100强品牌排名为第9位。

而在亚洲地区, 在韩国有着“星工厂”之称的大型娱乐公司S.M., 开创了韩国企划公司的新时代。2000年S.M.公司成为韩国第一个娱乐文化股份公司, 此后S.M.还在中国及日本成立了分公司, 共同构建亚洲地区的娱乐网络。旗下推出的HOT、神话、东方神起、SJ等歌手风靡整个亚洲市场, 也掀起了流行多时的“韩流”。由于该公司的艺人多以组合形式推出, 每个人又涉足多个领域的活动, 如综艺、主持人、唱片、电视剧、电影、广播、音乐剧等等, 并且公司利用艺人的知名度推出许多周边产品, 如音像制品、照片、写真、海报、服装、文具等等使得公司也在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可观的收入。

在美国和韩国, 类似的规模化大型娱乐公司不在少数。反观国内, 最近非常受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则是罕见的成功例子。据悉, 原创动力以600万的投资博回8000万的票房。《喜羊羊》的衍生产品包括音像图书、毛绒公仔、玩具礼品、文具服装、食品、日用品, 还包括QQ、MSN表情、手机桌布、屏保、多媒体等等, 周边资源的有效整合, 令前期资金的有效回流为影片创作降低成本的风险, 既有效创收, 又对提高影片质量奠下坚实的后盾。业内人士指出, 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70%-80%的利润来源于周边产品。

由此可见, 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带动与其相关的多个产业的共同繁荣, 一旦消费者对核心品牌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对于其相关产品也会有很高的接受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这些公司在推出如此成功的产品的先期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像S.M.等韩国娱乐公司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来培养练习生各方面的素质, 再从众多练习生当中选择优秀者出道成为艺人。而《喜羊羊》的制作团队在创作之初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4年到2005年, 原创动力几乎所有员工都投入到《喜羊羊》的创作之中。在这一年, 原创动力处于零收入状态。总经理卢永强描述道:“那时候是白天猫在楼里不出来, 吃饭都是集体外卖;晚上经常加班到半夜12点, 50多人一起很壮观地下班。”

卢永强表示, 在国内, “动画先行”, 资金缺口和投资风险极大, 动漫企业主要靠衍生产品回收资金、盈利, 但衍生产品的授权、开发、生产、销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则认为, “中国民营娱乐公司大都是几千万元的规模, 最多只有几个亿。规模化经营太重要了。要把‘华谊’打造成中国的‘时代华纳’, 但这至少需要10亿元的资本规模, 才能站稳脚跟。”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院长梁军认为, 创新和整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突出矛盾。显而易见, 不管是创新还是整合, 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实际上, 风险投资商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一直很高, 但受制于渠道等瓶颈, 很多投资难以收到高效回报, 而且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这也就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文化产业的投入期与研发工程一样, 需要巨大的先期投入, 投资回报也有时间差, 而上市融资成为这些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最佳渠道。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认为, 《振兴规划》出台, 将推动中国的文化像经济一样走向国际市场。华谊兄弟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 将在亚太区域初步建立海外市场业务版图,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国际市场品牌与声誉, 力争成为国产电影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典范。

借鉴国外经验实施产业振兴计划 篇3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随着金融危机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逐渐感到压力,中国政府快速反应,及时改变经济运行结构,启动扩大内需、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具体分派到各个行业就变成产业振兴的范畴。

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09年11月23日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水电、核能、生物质能)、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育种、新医药、信息产业。

二、发达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的相关经验

如何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欧美日等国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一)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信息高速公路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即通过通信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等组成的体系为用户随时提供信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得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且进一步带动美国高技术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

(二)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

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以实现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结构目标,以发展重点产业为中心而展开,以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力为宗旨。

1、经济恢复期(1945年—1959年):日本物资匮乏,通胀严重,唯有煤炭资源可以开发的情况下,日本采取了“倾斜生產”的方式,就是集中生产煤炭,将生产出来的煤炭用于生产钢铁,生产出来的钢铁又投入到煤矿业。以重新钢、煤两项基础产业为突破口来带动经济复苏。

2、产业振兴期(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为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采取了产业合理化政策,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式提高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是煤炭、话费、造船、钢铁、煤炭等基础产业。

3、经济高速增长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年代初):这段时期是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通过企业合并、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4、石油危机以后的时期:此阶段产业政策的内容扩大到了信息、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及关系环境、民生、地区开发等社会事业领域,产业政策从“硬”政策(对特定产业提供补助、优惠税收、低息贷款等)逐步转变为“软”政策(向社会发布经济展望、提供信息引导企业等)。

(三)芬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芬兰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50年代,芬兰把重点放在造纸业及造纸机械产业。芬兰主要依托于技术创新来推动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使现代造纸技术及机械制造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芬兰在全球造纸自动化和技术创新领域扮演领导角色。

2、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芬兰推动现代造船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芬兰的经济发展和产品出口依赖于海运,这就决定了发展现代造船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其工业化的优先选择。

3、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芬兰加快了推动现代化电信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工业的投资开始在国民经济中下降,电信服务业投资迅速上升,使得芬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推进电信技术创新的国家之一。

4、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的跨越。

5、进入21世纪后,芬兰确立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目标,使得芬兰在清洁工艺、能源效率、废物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三、我国推进新兴产业建设政策建议

根据美日欧的先进经验,中国在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应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法律强制、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鼓励等多种方法和措施创造适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因此基础较为雄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科技创新方面“拿来主义”作风严重、产业布局雷同、低水平建设较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体制、市场、政策的综合设计,注重自主创新,加强中国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等方式。

(一)国家层面战略部署,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管理和监督体制

1、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支持决定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政策支持应该关注研发和产业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各地协调发展。政府要有超前的战略思维,抓紧编制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2、完善相关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掌握核心技术,重视主流技术的升级。新兴产业内在动力在于知识、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与扶持政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是新兴产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二)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

1、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利用边缘市场逐步升级,既要防止过于支持地段市场,又要防止技术标准定的过高。

2、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

(三)优化产业结构

1、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人才流动,指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科研,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引进智力和成果。

2、通过产业补贴和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新兴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利用政府网站开展信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系统,完善技术交易手段,加快建立技术中介经营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篇4

宣传信息窗2009-04-14来源: 《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14日 16 版)

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有10年历史。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国走过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从2008年到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多年来主要停留在政策论说层面的“增长方式转变”在被动中起步,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

2008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大动荡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风平浪静。比较其他行业,国际经济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冲击总体上说比较有限;文化体制改革在出版领域率先明确改革目标和路径,成为改革的“突出部”和“试验区”;广电和通讯两大传媒领域的汇流继续稳步前行,新兴技术推动新兴消费手段和消费形式创新,引发大规模投资暗流涌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联盟,出现历史性的战略转向。

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据此推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约是64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态势平稳,一些领域还出现了高增长。从需求面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1%和20.7%,设定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与上述速度持平,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是6931亿元左右。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文化产业显然有着不同的表现。梳理20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人们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往往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有负相关性。失业将人们逐出了工作场所,却将他们吸引进了电影院和剧场。当传统经济领域一片狼藉、前景黯淡的时候,文化产业领域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危机的阴影,成为新经济范式的试验者和示范者。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不啻是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的开始。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总体来说有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现阶段看,主要是体制性的而非市场性的。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上,以文化产

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供给面看,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的产业,跟国际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很多领域是限制准入的,因此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从需求面看,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失调的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多年来一直启动不足,即使遭遇经济危机也没有什么下行空间。从出口面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总体上还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产业,相比较其他行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此外,我国文化产业与出口相关部分主要还是制造业性质的外包订单,国际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使国际外包订单向中国进一步转移。

2009年是“十一五”的第四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启动“十二五”的规划工作。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深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如何,今后5—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空间,以及如何发挥文化产业在抵御经济危机影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值得仔细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无疑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实质性起步,而这一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相对有限,在中长期发展阶段中,将由于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而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

(一)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旺盛的外需骤减,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性遽然上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已经在被动中起步,多年压抑的巨大内需正在启动之中。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首先是由文化消费的内需潜力决定的。我们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蓝皮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曾经发现,在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居民实际文化消费需求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文化蓝皮书: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再次根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600美元的现状,得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还不到同样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1/4的结论。2008年我们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发现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因此,与相同发展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

2009年注定是中国经济大变化的拐点,转型的方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启动内需将直接扩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指向民生的各种措施无疑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老百姓的消费预期,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今后5—10年的发展阶段里,将有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新兴服务业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

文化产业在本来意义上就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但是由于在概念理解上的狭隘、行业管理上的分割,以及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我们对后一种功能长期以来认识不足,使得文化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服务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本次危机无疑将重新洗牌,那些靠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却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方向发展。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是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文化产业在加盟传统产业的方向上会有大的发展机会。而传统产业在生产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上对于品牌、设计的投入也有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上,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3G和CMMB的同时推出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经济危机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进步总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5到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此次经济危机孕育过程,正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正好推动本轮技术发展周期从创新走向应用。

(四)经济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低端位置将会改变,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

金融危机已经显示出来的一个重大迹象是,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可能出现变化,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今后5—10年将是中国文化资本走向全球的大好时机。

这个预测的根据在于,中国目前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化贸易赤字”国家了。2008年刚刚出版的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篇5

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

时间:2010-11-12 13:4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苏发(2009)8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文化产业振兴,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以下政策:

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一)“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把文化产业纳入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奖励、补充资本金、设立基金、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支持省内文化企业跨境跨地区兼并重组和合作,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等。

(二)继续安排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并随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逐步扩大资金规模。重点扶持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等行业中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也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相关领域的专项资金应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内容给予支持。

(三)将文化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并促进我省预算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优先选用我省自主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等文件要求,确保文化企业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出口文化产品退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文化企业发展。广播电视站无线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差转台(站)、监测台(站)、有线广电网络统一执行国家规定的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电价标准,不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有线电视业务的基本收视维护费实行政府定价,其他重要延伸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分级管理,由企业按照政府规定的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制定。除中小学教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部分文化经营服务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外,已形成充分市场竞争的报刊、书籍、演出、音像制品及其他文化经营服务项目的价格,由文化企业根据其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依法自主确定。

二、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七)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等文件,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信贷等方面,给予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

(八)省级设立初始规模20亿元的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委托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管理经营。各地也要积极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融资平台。

(九)制定并定期更新《江苏省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导目录》,对其中“鼓励类”的文化产业项目,在立项、报建、项目用地、配套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积极向社会推介,引导金融机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引导各类投资基金进入。

(十)贯彻执行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江苏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制定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办法,为金融机构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等提供配套支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十一)积极鼓励省有关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贷款担保产品,并提供融资增信、信用增级服务,帮助我省文化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解决融资难问题。

(十二)探索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各地可利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等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充分发挥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以及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和高成长性文化企业。

三、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和骨干文化企业

(十三)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非货币财产作价入股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十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纳入当前扩大内需的总体安排,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十五)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号),加大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资金投入激励机制,从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精品影片的创作生产和重点影片拍摄。充分利用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和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将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及股权投入等方式给予扶持。

2010常州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

申报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0-11-03 14:1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各辖市(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市各有关部门:

为繁荣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常州建设,根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发〔2009〕20号),经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现将2010常州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报项目承担主体必须是在常州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产业类企业法人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该单位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股权结构合理;管理团队素质较高,具备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资产负债率低于60%。

2、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发〔2009〕20号)。

3、申报项目原则上为非财政资金投入,由单位自筹资金,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兴办,项目单位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4、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审批。

二、支持重点

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要优先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对我市文化产业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发〔2009〕20号)提出的重点文化产业,包括动漫游戏业、影视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会展业等。其中,2010引导资金主要使用范围为:

1、行业标准制定以及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共平台建设项目;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项目;

3、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三、申报程序

1、申报引导资金的项目单位,可向所在地辖市(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常州市市属单位申报引导资金须向市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辖市(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报单位的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常州市市属单位申报项目,由市级主管部门汇总相关材料,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上报常州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并组织专家会审,提出初步意见后提交领导小组审定。

四、申报材料

1、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

2、项目文件和符合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3、项目实施进度说明;

4、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情况表;

5、项目单位近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说明等(复印件);

6、其他相关材料。

五、申报时间

1、通知印发之日起至2010年11月10日,各申报单位将《项目申报表》及相关附件,报送至各辖市(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2010年11月17日前,各辖市(区)将通过初审的项目上报至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申报要求

1、加强工作指导,认真组织项目。要高度重视我市首次开展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加快“文化常州”建设的重大措施和重要机遇,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和申报工作。既要广泛宣传发动,又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编写工作的具体指导。

2、坚持实事求是,提高申报质量。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规定的申报条件和范围,精心组织项目的初审和筛选,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可靠。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各辖市(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或市级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常州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3、认真填写项目申报材料。各申报单位项目申报材料的内容及编写必须符合有关要求,做到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数据准确,表、盘一致。报送材料包括:《项目申报表》、附件1式3份,数据盘1份。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常州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游镇坚、陆启伟,电话(传真):85680819 邮政编码:213022 电子信箱:wgb0519@163.com

通信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1号楼A座2219室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篇6

继《200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于2004年出版后,2005年6月,台湾又出版了《2004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4年出版的《年报》通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完整呈现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13种产业类型的状况,并藉此说明政府政策、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2005年的《年报》,延续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统计资料与产业现况介绍,并探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其它相关议题。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13项产业。

2002年,“行政院”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纳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画》的重要推动项目,并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负责统筹研拟文化创意产业之及中、长期发展策略。2004年7月,第一本全面反映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年报《200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出版,2005年6月,第二本年报出炉,由“经济部工业局”、台湾创意设计中心与中华经济研究院合作完成。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步前进

最新的《年报》显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自2002年推动以来,至2003年,产值(附加价值)已经提高为2,635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630亿元),较2002年大幅增长14.01%,就业人数增长3.1%。其中除部分行业,如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电影业,因2003年上半年SARS疫情受到影响外,其余行业皆呈现增长态势;在设计产业发展,除产值增加外,在国际各项竞赛中也有优异表现,尤其2004年在日本G-Mark获奖数已超越日、韩等国,并有作品获得美国的IDEA大奖;在第三届国际创意设计大赛中,也分别囊括金、银大奖。

媒体产业成为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火车头。台湾的媒体产业包括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音乐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它在台湾整体文化创意产业中已发展出显著的规模。依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估算,2003年台湾媒体产业及其周边广告产业的总产值,约占文化创意产业的二分之一,足见媒体产业实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与推动计划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负责统筹研拟文化创意产业及中、长期发展策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上设“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评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及策略;评议各相关机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措施;提供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料的搜集、研究及咨询服务;评议其它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事项。“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下设推动办公室负责实际执行。

目前台湾主要从5大方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整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设置文化创意产

业资源中心;发展艺术产业;发展重点媒体文化产业;台湾设计产业起飞。

与2003年相比,2004年的执行计划共计28项,较2003年少了一项“整合媒体产业信息资源”(原属于“发展重点媒体文化产业”之子计划),该项计划的工作内容已被“新闻局”的其它计划所取代。最新的《年报》从计划内容、2004年的执行成果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这28项执行计划进行了详细阐述。

最新的《年报》特别强调了政府应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其中“重点媒体文化产业”发展子计划为例,政府如何协助建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包括创意、技术、人才培训、融资、行销、发行、版权等,成为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1、相较于以前注重内容管理,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大众传播事业的“经营”与“行销”问题。未来政府应进一步厘清各部门的角色与定位,例如文化与媒体产业的界限应明确阐明。

2、有鉴于金融业不愿以影音节目企划或图文创意产品作为融资贷款,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媒体产业在内,不易获得资金投入,增加了其发展难度,期待政府相关部门协助促成鉴价制度。

3、政府应策略性导引媒体产业平衡发展,如“新闻局”为推动无线电视公共化,拟订《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草案》送“立法院”审议,另并研议修订《公共电视法》,增订《数字无线电视发展条例》等,均为促进媒体产业平衡发展之具体策略性措施。

4、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由于盗录、盗版等不法行为的存在,创作者的创意未获保障,成为人才流失的主因之一;另一方面业者权益也受到影响,须透过相关部会的合作,积极展开宣导及查缉。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挑战

最新的《年报》认为:人才、资本仍欠缺。最新的《年报》显示,2003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表现,无论从业企业数、产业的营业额、产值等都有所增长,但深入分析整体产业结构会发现,这些文化创意产企业的组织规模与资本结构都趋向零细,多数是独资或合伙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虽有灵活的创意,但受限于规模,往往在短期内就遇到发展瓶颈,也欠缺进一步投资与创新、开发的能力,无法发挥“规模经济”与“范畴经济”的作用。因此,如何鼓励更多人才与资本投入创意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品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甚而藉由“品牌化”策略提高附加价值,都是政府与民间急欲解决的当务之急。

台湾艺术文化界担忧:国有土地打着文化创意园区口号,为财团瓜分。据《自由时报》电子新闻网报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中对于文化创意园区内的土地使用规定引起各界哗然!多位艺文界人士皆认为此法一旦通过,文化艺术可能在“产业”优先下成为牺牲品,且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如此之广,任何财团都可能打着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旗,勘选公有土地提出园区计划低价买进,或瓜分国有土地的园区空间,图利特定财团,造成利益输送的惨况,艺文界大声疾呼政府正视此一危机。

台湾艺术创作者、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姚瑞中认为:文化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之根,政府的重点应放于此。他认为“文化工业本身就不应该用国家力量去经营”。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所提出的施政目标有全盘被“中央”收编与操控的走向,并以观光娱乐消费带动文化产销体系的概念,使得艺术活动与创作有可能被规划成服务大众的“服务业”或“休闲观光园区”倾向。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篇7

在全球化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势下, 以黑龙江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和后人创造文化组成的黑龙江特色传统文化产业, 正面临着产业安全发展的滞胀甚至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文化缺乏创新性、多样性特点, 难以被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认同甚至遭到部分当代人的冷落与抵制, 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对公共领域进行人为操作, 其权利主体的大小也根据公共领域的范围所定。在传统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 遏需确定的, 是权利主体由谁掌控, 涉及到哪些权利和怎样实现权利所带来的利益? 囿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具有历时性和群体性特征, 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一直难以准确认定。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基本法律概念

所谓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 通常是指传统文化的持有人, 即有权利保存、创造、传承文化不受损害的个人、民族、社区或者国家。在确定传统文化来源的条件下, 传承人就是权利主体。当传承者身份考据难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民族特征来推断传统部族或社区, 此时权利主体为当地区域的人民。然而, 当无法明确传承者身份时, 权利主体可认定为传统文化原始地的部族或者国家。国家作为权利主体, 可以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在本国领域内传统文化资源的分配, 以国家的力量调动相关资源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和最大化。因此, 传统文化给予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前提是明确文化的权利主体。

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客体, 就是人类所创造的智力成果, 它属于无形财产。在《知识产权协定》序言中称“知识产权为私权”, 以私权名义强调了知识产权私有的法律形式。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符合有用性说明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给予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保障, 另一方面肯定了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性资产的有用性。集合性作为认定客体的标准, 应明确它是否具有知识产权所需要的性质, 能否被知识产权所掌控。传统性这项特质, 作为权利客体的认定标准尤为重要, 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它需要跟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提到哈尔滨传统文化就会想到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及索菲亚教堂等标志物及其承载的文化客体, 这正是传统文化的产业价值所在。

三、传统文化产业予以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定原则

首先, 保真性原则。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空间, 它是一种活态体系, 力求原汁原味的呈现, 保护传统文化的原有状态。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五大连池风景区火山地质完好, 拥有孤峰状火山、盾形火山和岩渣锥火山, 是世界上罕见种类齐全的国家文化遗产。诚然, 有些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演绎进行传承, 通过媒体介质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 潜存破坏传统文化原真性的隐患, 不妨采取多种并存的配套保护方法, 与身边传统文化予以及时的、全面的及综合的依法保护, 以期自始保全它的原真性。

其次, 灵活和全面保护原则。实现这种高效的保护原则, 应不拘泥于原则性的框架, 可以借鉴不同领域相关的法律制度。1995 年霍夫曼勋爵在一个专利案中指出, 人们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见解, 要想证明某种已经存在描述的合理性, 需从全方位了解该背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强调: “契合时代大潮, 追求创新文化, 传播创新思想, 研发新的模式。”应从具体的表象中抽离出来,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在此基础上, 来满足传统部族在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与需求。由于传统文化的客体是多样化且无物质性, 所以保护它的法律制度不能是单一、静止的。可以采取对传统文化较为综合的两分法模式进行保护, 即积极保护和消极保护。同时, 不妨增加一些专门的法律制度, 赋予不同传统文化主体不同的权利。

再次, 尊重协调现有的原则。其一, 传统文化不能离开某种技术而独立存在, 而是与相关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观念等相辅相成, 相互关联。例如黑龙江少数民族:赫哲族的鱼皮衣、朝鲜族的服装、鄂伦春族的篝火晚会、以及蒙古族翥凤翔鸾的舞蹈, 无一不是在尊重现有的原则下传承文化底蕴。其二, 传统文化的保护, 应从大局出发, 尊重相关区域内文件资料的相互协调, 不能破坏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件和基于文化产生的权利义务。传统文化产业需要在和谐状态下与知识产权体系并存, 并且注重各样传统文化之间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

四、以龙江为例: 传统文化保护路径的配套建议

传统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多元性决定了任何单一模式都不能有效地对其实现全面保护。这里, 在考量黑龙江本土传统文化的现实国情和自身属性基础上, 笔者就创建传统文化产业安全发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措施问题, 审提三点建议:

第一, 依法明晰权利主体。司法实践中, 传统文化不宜采用单一的主体认定方式, 而应用多层次的方法进行推定, 只有主体确定, 才能谈得上对特定传统文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考虑第一层次是传承人作为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传承人保留原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和被社会认可。在此情况下, 推定传承人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 合理也具有操作性。第二层次是社区或民族作为权利主体, 在传承人无法确定的情况下, 可以由当地的社区或民族作为权利主体。第三层是国家作为权利主体, 这种情况是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都无法实现时, 可以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 创设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侵权赔偿制度。如果未经同意对传统文化滥用以致造成损害, 当地传统社区理应有权要求赔偿。鉴于地域独特的龙江传统文化特色, 黑龙江省相继颁布了《黑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 《黑龙江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以及《黑龙江省专利纠纷处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目的就是禁止大规模复制权利, 从改造者身上获得侵权赔偿制度, 并有权利使用改造者的改良技术。笔者认为, 虽然不能只用金钱去衡量传统文化的价值, 但是为了促进正宗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抓实“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 积极利用及修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对黑龙江传统文化的财产价值予以切切实实的尊重与保护, 以大幅提升龙江本土传统文化产业在东欧东亚等周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三, 国际化与龙江本土产业文化相协调。根据TRIPs协议, 国际立法组织在对新技术予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 也为避免传统文化的遗失制定了相关限制性规定。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促使现行协议的重新解释, 通过软法的规则弥补《知识产权协议》硬法的漏洞。黑龙江相关立法不仅应对本土文化、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予以协调, 还应当保持与国际立法趋势相一致。具体协调模式大体有三: 其一, 以巴西范式为例, 龙江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保护, 可以考虑通过委托当地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来整体推进并行使权力; 其二, 参照秘鲁, 可以考虑由龙江传统文化产生的财产性利益指定委托本地某资深基金会或者信托公司予以专业管理, 抱团取暖, 以扶持中小微传统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壮大; 其三, 可以考虑采用多方合伙或合资的方式, 在地方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与当地传统部族共同直接管理运营带有集体性质的传统文化遗产, 以依法实现其产业化。

摘要:传统文化财产化是传扬中华优秀文化成果的务实举措, 在创新型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进程中, 我国传统文化产业正面临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情势。以龙江为例, 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具有直接密切联系, 为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振兴, 有必要体系化地构建一套传统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其中, 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主体和客体的法律认定, 是立法保护实施难的关键技术问题所在。

关键词:龙江传统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竞争安全

参考文献

[1]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 2009 (2) .

[2]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本体、主体与客体的重新认识——以财产所有权为比较研究对象[J].法学评论, 2000 (5) .

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篇8

九大关键词解读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解读归纳为九个关键词:

文化创意。规划纲要明确了文化创意是和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并列的一个概念。

文化传播渠道。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

文化资源整合。规划制定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无论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还是建设文化传播渠道,都要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结构调整,特别是提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

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基地的功能主要有两项:第一项就是要发挥这种集聚效应;第二项就是发挥孵化的功能。

骨干文化企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

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实际上就是指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总的目标是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

对外文化贸易。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建设主题公园。这方面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对扩大文化消费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主题公园。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已经明确提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现在要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在的情况,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这样新的形势,再提出一些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同时对产业又有比较大的拉动效应的一些重大项目。

周百义:

国有出版与民营书业合作,

需考虑纵向与横向发展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周百义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说:无论是国营一方还是民营一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双方都要考虑自己的战略方向、发展路径、产品结构。是纵向延展,还是横向壮大,都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所谓纵向延展,指出版社与纸厂、印刷厂、书店的兼并重组等。企业通过这种延展,使外部交易变成内部交易,可以使利润最大化。所谓横向发展,即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减少风险,壮大品牌,在不同领域或相同领域进行的兼并重组。横向发展一方面可壮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可防范出版利润下降使企业下降。

蔡翔:

产权多元化不能一蹴而就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谈到:转制后,高校出版社为“一人独资”公司——大学一家独资。这种单一产权结构下,高校出版社仍是变相的二级单位,很难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转企前的部分问题,转企后依然存在”。“国有资产,产权均等,人人有份,谁都不管”的局面仍难避免。而“实行产权多元化,可以规避以上问题”。有人担心被其他单位参股或控股后,高校出版社可能会因为短期经济效益,而放弃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高远追求。这种担心似显多余。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出版社,被芬兰全国出版协会兼并控股之后,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经营方针与范围,而是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当然,“产权多元化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尝试借鉴大学外围出版社的经验,采取先转企后转制的做法,先由出版社所在大学绝对控股,接着尝试允许新闻、出版等领域国有企业参股,再接着允许其他行业国企参股;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对民营资本放开。

周耘:

国有投资主体必须高度重视

民营智力资本的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周耘在《出版广角》撰文说:在新一轮的“国”“民”合作中,国有投资方常常对民营工作室市场业绩的考量比较多,而对民营工作室整体智力资本的考量不够,甚至缺少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有的国有投资方简单地认为只要用钱把优秀出版策划人收编并管理起来即可万事大吉,这便犯下了概念性的致命错误。其结果有二,一是由于被收编者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收编者便可大肆利用国有资金进行各种出版活动尝试,失败后所有损失将由国有投资方承担,因为被收编者的自投资金很小,即使公司倒闭自己仍可带着智力另起炉灶。二是被收编者因“国”“民”合作而取得合法出版身份,虽努力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但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自己及原有团队最好的智力投入到合作公司以外的第三方,这种智力的投入是无形的更是无法发现的。

周立钢:

对书业面对金融危机某些观念的质疑

上一篇:登山的乐趣——高中政治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简历内容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