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规划思路

2024-07-02

农业产业园规划思路(共8篇)

农业产业园规划思路 篇1

浅谈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思路

一、在现代背景下对农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我国农业发展太落后,但也不乏有所发展。我们虽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成绩是肯定的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方式太粗放、科技水平低、经营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等一系列问题。

从目前来看,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又迎来了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时期。所以我们要发展具有现代型的、农业园区。

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具备的几个储备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整个农业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农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储备:

第一,人才的储备是首要的战略关键,而人才的储备则又可以依托一定的高校,将高校的产、学、研与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人才储备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一方面广大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问题,而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却严重缺乏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创造一定的机会和条件让这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放下身价,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

第二,要走创新的道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但要从技术上创新而且还要从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要建立一个农业创新思路的思想储备。第三,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储备。国家的政策具有宏观的导向性,它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当前大的农业发展背景和现状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了解当前大的农业发展背景和现状。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时要时刻保持超前的思想,要善于从宏观背景 方面和微观动向或状况上去了解一些信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面临的大背景为:

第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发展转型的一个大的促势。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而随之而来的是在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将力不可挡。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者在投资农业生产时应首先从现代化,和集越型农业发展入手。

第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将逐渐被打破,产业合作化将成为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促势,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和养殖业面对变化万千的市场需求时,市场风险难以抗拒的同时,在农业本身的生产过程中金资储备也先天不足,所以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大、承受能力低)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特别是在农村的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中,产业合作化将是一种发展趋势。以单个或多个农户组成的一项或多项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第三,在农业生产合作的基础上还要有产业化发展,目前农村逐多农产品普遍存在着商品化程度低、初级性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走农业生产产业化道路,使农副产品进行初期的生加工,再加工,对其追加附加值,从而形成农产品生产的产化链条。在上面的大的农业发展历史背景下,我们提出现代农业园的建设定义应该是通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一定区域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施,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寻求发展具有一整套的产业化农业的农村合作型经济实体。

四、建设的意义、总体指导方针

建立现代化农业国一定要有导向型,要明确我们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的总体指导方针。

第一,建立现代化农业园的意义在于在充分了解了现实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以及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先进的农业发展观念,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实施规划和建设生产,从而真正的把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在着手建立农业园时要明确把农业园建成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农业试验农场;具有一定教育和示范性基地;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真真确确的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要加快产业和规模化的发展,产业化就是把分散的农户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将‘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标准、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使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规模出效益,要,不但从客观上把握农业生产规模,而且还要从微观上 把握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五、建设农业园的总体规划

发展农业园时一定要先作好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而作好一个行业发展则一定要有主导产业和事业的规划并要明确自身在某一行业方面的长处和优点。首先要明确项目主导产业、运作模式、竞争状况;然后要明确自身的市场资源优势之势、人力资源优劣势、基础资源的优劣势、主导产业的优劣势。

第一,项目主导产业。就是在总体规划中,所主打的产业品牌,例如我们要在渼陂湖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中主打猕猴桃和葡萄,那么就要明确当前在本地区猕猴桃和葡萄的种植情况、生产加工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同时要了解猕猴桃和葡萄产业在全国的市场状况,以及在鄠邑区种植的具体差异等情况。

第二,产业运作模式。我们要研究运用哪一种产业模式发展我的产业。目前的产业模式有:‚公司+基地或基地+农户‛的订单式模式等。选用何种模式这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经济效益。

第三,产业的竞争状况。产业竞争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我们在竞争时一定要走正当的产业竞争,正当竞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种类、改善售后服务等手段。在市场获得优势,走的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另一类是通过歧异性、差别性竞争手段就是通过向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使用价值,包括产品的优异性能、可靠性和满意服务等在市场上获得优势。

第四,自身市场优势。在生产的同时要找准自身的优势市场,也就是自身产品在市场上和同类产品的优异性,从而使顾客对产品产生百分之百的信赖度。自身人力资源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项目的保证,自主创新必须依靠人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一方面,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可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谁拥有高智慧,一流的技术人才资源、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将他们放在整个发展战略中理性地加以对待,就一定能取得更快发展。

第五,自身所处区域的基础资源。包括:

(1)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命、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我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在规划建设农业园时水源的问题应该是第一个要考虑和解决得问题。

(2)交通:交通常常是限制项目开发的另一个因素。交通的通畅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运出以及农业科技的引进等。在具体考察某一区域时,要把这个区域先放在这一个地区交通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例如考察我们所选的区域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是多少千米,距 离最近的铁路是多少千米,道路状况怎么样,通货能力强不强等等,找出所选区域所处的交通优势。然后再分析所选区域临近的小交通环境,这主要看周围的小环境中交通是否通畅。

六、具体实施规划项目建议

如何落实项目规划中的专项落实,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要对项目本身的地理条件,做出良好的调查研究。首先要了解村镇政府对我们的发展理念有什么要求和意愿建立方案,但 方案理应由总体方案人员和专项研究的专业人员组成,对我们对农业园的设计方案去研究,务必是方案落到实处,实事求是,在这期间要充分发挥我国创业团队中有关于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的专业特长,务必是团队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形成良好的配合,促进项目专项研究的成功落实。具体的专项研究。主要包括:(1)要作好测量工作、要全面对所发展土地进行精确的测量工作,核实地数、建设规模,这对作好其实专项研究是一个基础性工作。(2)要作好勘察工作,要全面的对水利设施、土壤条件、交通状况以及周边农业环境的勘察、统计分析工作,为总体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3)要作好气象资料的调查,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风速、日照等基础资料。(4)要调查种植情况、养殖情况、农产品加工业情况等。

第二,要作好本农业园农业产业的规划落实。农业产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种子,种苗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培训与观光休闲产业等;第二层次为设栽培、特色种养、多色农业产业等;第三层次为露天名特优瓜果蔬菜饲草种植,大田优质农作物生产以及常规养殖。

第三,要全面对所测量、调查、考察的资料整理分析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勘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明确园区建设的各项目标要求。

第四,对总投资与资金筹措的落实规划。项目总投资就是各子项目投资之和,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筹措资金:(1)争取获得政府和资金支持,但要注意一定要本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根本性原则,同时要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外来资金,但同时也要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资原则,组建成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实施时还要综合权衡资金的效益性,资金借入、使用,偿还的期限与企业的收入进行平衡,以保证既能还本付息,又能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减少财务风险、不能盲目扩大借入资金量,而应使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保持适当的比例,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有一定的偿付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

第五,要落实效益与风险分析。在落实效益的基础上要对农业园筹建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包括: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贷款清偿、能力分析、资产负债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在进行效益分析时数据要真实,数据收集要全面、方法要科学。风险分析包括:原料风险、人员风险、协同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资金风险、政策风险和关系风险等。对产生的风险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相应的 应急对策和防控机制。

第六,要建立一定的保证和控制系统。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验收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保障各项专业项目顺利完成,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管理的控制系统,保证各方面工作合理安排有序进行,要时时对财务、工程系统进行审计工作,防止一些因关系不畅和沟通不利而产生的风险。

农业产业园规划思路 篇2

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提出可持续农业、集约型农业等新概念, 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以及省 (市) 地级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工作。生态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 生态农业实质是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农业, 其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又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可持续发展[5,6,7]。

该文以玉林市海峡两岸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依据生态学、游憩学、农学等相关理论, 在深入分析园区环境、人文要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营造了一个集高新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和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达到生产和游憩观光共同发展的有机结合。

1 规划区基本概况

2006年,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商务部、农业部正式批准海峡两岸 (广西玉林) 农业合作试验区 (简称海试区) 在玉林市设立。其范围包括整个玉林市7个县 (市、区) , 面积12 838 km2。海峡两岸 (广西玉林) 农业合作试验区定位为广西进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进行桂台经贸合作和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及台商企业的重要载体, 广西重点发展现代产业的密集区。海峡两岸 (广西玉林) 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 (规划区) 选址于玉东新区茂林镇玉容一级公路两侧, 是玉林市东部出入北流市、容县、梧州及通往广州市的门户, 西与玉林中心城区毗连, 东与北流市交界。距玉林中心城区约10 km, 距北流市城区为8 km。规划区地处玉林盆地东缘, 大部分地貌属构造剥蚀类型的溶蚀峰林谷地区。东有尖峰岭, 东南有老虎山, 西北有龟头岭, 北有大岭, 中部有大石山, 海拔均在350 m以下。南流江南北向从规划区西面穿越, 是区域农业灌溉主要水源。规划区内大部分为耕地, 地势平坦, 局部有山地、坡地、丘陵。

2 玉林市海试区核心区可持续发展思路

充分挖掘海试区核心区的资源优势, 引进台湾先进技术、管理理念, 立足区域精品农业的生产示范及推广 (茶、果、蔬菜、花卉、水产、畜牧) , 兼顾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 通过地形改造、水体开挖、景观营造和生态修复, 有机地将农业生产、示范推广、观光旅游等活动贯穿于自然环境中, 达到区域合作共赢以及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2.1强化功能定位, 满足未来需求, 体现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为以新兴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园, 玉林市海试区核心区的主要宗旨是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 因而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 (图1) 。建园初期, 针对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摒弃高档次、低效益的规划设计[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充分考虑玉林市的农业生产特点、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资源概况。园区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展示示范功能。项目建设中, 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 在园区进行展示, 有助于加大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 提高区域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精品农畜产品生产功能。除展示示范功能外, 精品农畜产品的最基本功能是生产。园区应该用最优质的品种、最先进的技术培育和加工产品。三是龙头带动功能。为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 引进了国内外优良品种, 在园区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 以经济为纽带, 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 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 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四是休闲观光功能。在规划过程中, 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 还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 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 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生态化、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五是教育培训功能。生态农业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 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 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8,9,10,11]。

2.2 倡导生态平衡思想, 体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合分析核心区生态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规划园区的生态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禽畜养殖业、花卉苗木业、加工、废弃物资源化、三产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社区等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相互间形成的物质生态联系, 实现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图2) 。

2.3 重视产业规划, 体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规划核心区产业分为一产 (花木、种植、养殖) , 以资源利用和环境控制为主;二产 (食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 以产品增值和物质循环利用为主;三产 (培训推广、休闲观光、市场销售) , 以信息传播、组织跨时空经济为主。其中二产是园区主导产业的核心, 是区域产业带动的核心;一产是核心区主导产业的基础, 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三大产业的合理配置, 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3) 。

3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组成社会文化与生活系统的重要产业, 不仅对传承文化、美化景观、增收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调节区域气候、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作用[12,13]。在区域布局和发展的过程中, 生态农业园能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和推行合理的耕作方式、耕作制度, 有效保护好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 有效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环境与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 在实现生产功能的基础上, 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延伸, 推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 研究生态农业园的有关理论, 探索生态农业园可持续发展思路, 并用以指导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笔者提出玉林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可持续发展思路, 为园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一方面, 可有效保护和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 结合规划建设开拓旅游资源, 优化园区农业产业结构, 开辟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和游客的多元化旅游需求。探索了一条跨区域合作, 对开发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摘要:以玉林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海试区) 核心区发展规划为例, 对生态农业园发展定位、生态结构、产业体系进行详细研究, 探索生态农业园可持续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园规划思路 篇3

关键词:农业观光园;原则;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05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进自然的田园生活。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观光园便在这种回归田园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现代农业观光园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休闲去处,其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集旅游、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场所。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对现代农业观光园进行规划设计,是每个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现代农业观光园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在产业结构、旅游项目策划、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趋势。

1 农业观光园的定义

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集休闲娱乐性、观赏性和农事体验为一体,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1]。农业观光园开辟了新的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产业。满足城市居民亲近田园生活,体验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

设计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当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对其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观光农业的合理开发与规划设计,力求以最少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景观效果及经济效益。例如适当的设计微地形,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且不可大面积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对当地水文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加大园区营建成本及后期维护管理费用。

2.2 以人为本

一切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风情,设计应将当地的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结合,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将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构,通过设计语言,设计手法在园区表达,体现不同地区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增强园区趣味。

3 规划设计思路及要点

3.1 产业结构规划

从横向看,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的模式,改善单一的产业模式,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称为立体农业,例如在果树林里,种植具有中草药价值的植物,或养殖家禽类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与经济效益。注意在选择植物种植时,应以和谐共生为主,避免物种间竞争。

3.2 旅游项目策划

旅游项目策划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调研,包括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当地居民收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分析,得出精准的市场定位,然后结合旅游学理论进行规划。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没有旅游开发相关知识,即使园区建成也不会形成良性运作,没有前期详细分析直接进行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也使投资与收益失衡,导致园区陷入亏损的困境。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设置合理的旅游,休闲项目。

3.2.1餐饮 挖掘乡土餐饮文化,加强特色,定期举办饮食节,提供厨艺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婚庆场地,一方面给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当地婚俗文化。

3.2.2 购物 田园超市,特色售卖点,形成销售链、线上订购派送等。

3.2.3 娱乐 在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基础上,设计射击、咖啡酒吧、沙疗、垂钓、土陶制作、农事参与等项目。此外儿童作为特殊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依托当地土壤状况,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树木枯干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游戏设施,可满足儿童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同时减少园区维护成本。

3.3 景观设计

3.3.1 地形 地形普遍应用于造园中,其具有加强空间的独立性,丰富空间层次,组织排水,控制游人视线,形成小气候等功能[2]。设计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产用地,低佳之处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树等。

3.3.2水体 避免大面积的挖山填湖,根据游客量设置合理的水体面积。

3.3.3植物 生产区温室外和道路两侧不宜栽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乔木为主,常绿灌木作为绿带,适当配以地被花草,总体上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季相。

3.3.4建筑 应体现住宅特色,采用当地原材料,构建原生态的居住条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学、便捷为准则,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产区内路网,次道路应将景观节点连接,成为网状,方便游人到达,游步道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农业观光园中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还有垃圾箱、标志牌小品等,它们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观功能,设计中应挖掘地域文化,通过设计语言将文化元素体现在景观小品中。

4 结语

农业观光园是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农业观光园无疑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开发农业观光园的最重要思路就是将生态概念、地域文化与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3]。

参考文献

[1] 徐志.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科技大学,2014.

[2]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

[3] 陈银,马兴军.农业观光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51-352.

农业产业园规划思路 篇4

经过对县情认识的再深化,紧紧围绕县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两大目标;提升工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特色化三大产业;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个重点的“1234”发展思路。

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提出了以打造四川省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培育青德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热打万亩油菜示范区;构建青麦葡萄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尼斯蓝莓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香巴拉无公害蔬菜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热打油菜、白依藏猪为主辐射定波、正斗的畜经产业带,以香巴拉镇无公害蔬菜种养殖为主辐射尼斯、青德、青麦的种养产业带;以尼斯蓝莓为主辐射水洼、沙贡的特经产业带,以青德、青麦干果、小水果为主辐射然乌、洞松的林经产业带;发展覆盖全县12个乡镇的五万亩核桃产业群的特色农业“12345”发展思路。坚持强化产业和项目两大支撑,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切实富民;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切实强县;千方百计保护和利用好生态资源,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力争用十年时间,闯出一条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 篇5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近几年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通过对肇州县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系统分析,反映该县在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针对肇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合理经营产业项目,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园区集聚效应,打造循环经济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支撑体系;考虑环境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肇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肇州是黑龙江省西部的一个内陆县,既不沿江沿河,也不靠近铁路沿线,虽然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但农产品多为“原字号”初级产品,科技含量、商品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种植养殖基地小而分散,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以前因为没有工业园区,县内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全县各处呈点状分布,各类资源配置、基础设施配套、经营管理等方面还较为粗放,拉动发展作用不够突出。县级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油田税收,财政收入波动较大,急需形成替代产业,形成新的主体财源。深入查究问题的症结,主要是缺乏“立工、富农、强县”的龙头企业群,不能有效地拉动产业、带动基地、促进增收。为此,肇州县明确工业化统筹县域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建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园区,引领肇州走出一条内陆资源县份内生性发展道路。

肇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状

肇州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以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主导,建设畜禽加工、酒类生产、饲料生产、粮食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面向未来发展循环低碳产业园区。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3.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建设,约占全县可用财力的50%以上,完成水电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项目9个,其中2011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园区达到“五通一平”标准。园区累计入驻企业项目17个,完成投资14亿元,已建成项目8个。2011年实际入驻福润肉牛、龙辉酿酒、昆仑啤酒、兴和生物等企业9个,完成项目投资6.1亿元。2011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税金8 000万元。在园区的带动下,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2010年的21家发展到28家,肇州已成为全省园区建设发展的新典型之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农业创精品、工业强园区、三产优服务、城乡抓统筹、民生造福祉、强县富民众”的发展思路,立足优势、发挥特色、自力更生、激发潜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肇州县发展产业化有优势,也有不足,应充分挖掘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水利基础资源、机械化建设、科技化发展、工业园区平台四个优势。肇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坚持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前提、打造园区是核心、选上项目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县内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有实力、有信誉的国内大企业来肇州县建基地、兴园区,坚持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以工兴农,用工业化推动农业大发展快发展,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肇州县产业园区在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互动(即内生与外生相结合的混合式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肇州的自身条件总结出适合肇州产业园区发展的模式——加工区牵动型。加工区牵动型其基本特点就是“以工业带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实现以工保农、以工促农”。即依托原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兴办新的加工区,牵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比较利益。这其中当加工区或加工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建立了利益关系共同经营机制,则会起到农业与工业的共同发展、增加效益。肇州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这一模式的探索,发挥着完善产业链条、龙头带动的作用,同时,园区构建的精品农业体系,为企业提供绿色优质、安全充足的原料保障。规划设计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得出,肇州县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即加工区牵动型来引领园区发展,其基本特点是以工业带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实现以工保农、以工促农。面对未来,肇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原有发展模式基础上进行完善,在优化升级后形成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原料基地+新型农民”模式的带动下,园区发展不断进步。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拉动肇州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的。但肇州县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需要加大力度引进新技术来促进增收。另外,现有用地指标已不能满足各类项目的后续入驻,未来园区发展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对此,关键是要解决园区技术应用和土地利用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技术投资力度、增加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园区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1、合理经营产业项目,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结合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保证投资强度,增加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例如,大力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对盐碱地、废弃地开发利用,提高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水平。由于土地的短缺,可以把同类型的产业项目聚集在一起经营,企业之间共用厂房,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面积。

2、发挥园区集聚效应,打造循环经济体系

园区企业要打破孤立状态,加强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树立诚信意识,降低交易成本,共同建造大园区,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互补。河南省现代农业设计有限公司《***》要围绕核心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此,肇州县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长春皓月集团,投资10亿元打造从肉牛养殖到食品加工一条龙产业链,后续还将发展以牛胰脏、牛血等为原料的生物科技产业;兴和生物科技公司在生产液态蛋、全蛋粉的基础上,向生产蛋黄卵磷脂、蛋清溶菌酶等生物产业领域进军,变产业项目松散式为集群化、“原字号”为“高精尖”;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避免企业重复建设现象,严格企业人驻条件,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人标准、投资强度、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作出硬性规定。强化绿色招商和环保前置审批,对当前虽有市场,但技术落后、破坏生态的项目不批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项目不批准,坚持优先引进产业链型、规模型、环保型项目。(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推进高效利用资源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综合节水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一是积极开展资源节约专题研讨、技术推广、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和培训活动,提高业务与管理水平,调整管理 式,提供有效的咨询和服务;二是抓好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技术模式,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应用。园区牛骨加工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大庆太爱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胶原蛋白肽生产技术和设备,生产中没有废渣产生,水通过循环冷却池循环使用,没有废水外排;三是抓好人才引进,深入实施“人才战略”,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实际,以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

昆明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思路 篇6

发布时间:2012-09-06来源:市投资促进局

一、农业

(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农业产业“东移北扩”战略,建设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区、北部特色农业区,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农业产业区集中。

(二)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提升畜牧、蔬菜、花卉、林果四大产业,积极培植新兴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以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地化为重点的设施建设,推广农业设施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发展设施农业。立足于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有重点分区域地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生产优势和品牌竞争优势,发展品牌农业。充分挖掘特色鲜明的乡村自然、历史、人文及滇中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完善旅游小镇、特色小镇的内涵和功能,发展观光农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到昆明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促进农特产品出口的规模化,发展开放型农业。

(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和大型农资超市,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县域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产地市场。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和配套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帮助农民大力发展服务性强、带动力大的农村专业协会,积极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二、工业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国家资源深加工基地。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新型工业化。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烟草及配套产业:实施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做大做强卷烟工业。冶金产业:以云铜集团、云冶集团为龙头,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冶炼技术,提高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和精深加工能力,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把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铜、铝研发生产加工基地。以安宁工业园为载体,促进黑色冶金向大型化、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建成以高性能工程结构钢材产品为主的面向全省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钢铁工业基地。化工产业:以高加工度化为方向,着力提高化学工业整体竞争力。巩固发展高浓度磷复肥,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高端产品,把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精细磷化工加工基地。依托盐矿资源,在开发食用盐、专用盐、功能盐的同时,着力发展氯碱化工及氯磷化工产业。依托钛资源,培育发展海棉钛、钛材和钛白粉产品。依托有色和稀贵金属优势,发展

有机和无机盐化工产品。以安宁、海口、寻甸工业园区为主体,建设磷盐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及煤盐化工相结合的乙炔化工基地。以五华、富民、禄劝工业园区为主体,建设钛产业基地。建材产业: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鼓励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新型塑料管材和建筑钢结构产品,促进建材产业向以环保型、节能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方向发展,把昆明建成全省重要的新型建材加工基地。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鼓励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内部战略重组整合,扶持有发展潜力、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开发和发展大型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及电工系列产品,汽车制造及以新型柴油发动机为主的汽车配件,自动化物流设备,铁路养护机械设备,以矿山设备、冶金设备、化工设备为主的重工机械系列产品,以智能、节能型烟叶深加工设备为主的烟草加工机械产品和以制糖成套设备为主的轻工机械产品。以高新区为主体,建设云南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以官渡工业园为主体,建设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以经开区为主体,建设国内重要的大型数控机床研发和生产基地。以空港经济区为主体,建设昆明民用航空物流装备基地。以晋宁晋城为主体,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推进昆明信息产业基地、云南软件园、昆明高新五华科技园及国际生态数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电子、光电子、物流自动化、电子材料和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把昆明打造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信息产业高地。加大物联网的研发投入,加快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等核心技术,实施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形成链条、规模发展,把昆明建成物联网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生物医药研发和中草药种植比较优势,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白药为主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以青蒿素和蒿甲醚为主的中成药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主的中成药产品和民族药系列产品。鼓励发展生物工程技术、香精香料、生物农药、非食用植物油等生物制品,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新材料产业:以促进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磷化工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依托昆明高新区、经开区、呈贡区和杨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基特种功能材料,稀贵及稀散金属材料,磷系新材料,环境治理材料等四个特色领域,延伸昆明地区特色新材料产业链,培育配套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昆明地区特色新材料的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能力,使四个领域新材料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能源产业: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技术、智能电网、新型汽车燃料等新能源的研发利用,不断提高新能源在全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以发展太阳能非晶硅薄膜光电项目为主,在高新区马金铺片区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重点的能源试验示范基地。以石林光伏电站实验示范项目为主,形成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集群,打造太阳能生产基地和太阳能先进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在富民、寻甸、石林、嵩明和倘甸片区等适宜开发风能资源的地区,实施一批风能发电项目。

.环保产业:推进环保设备生产基地、金属与磷资源高效利用中心、循环经济与静脉产业园区、太阳能产业研发与装备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等五类环保基地建设,重点扶持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四大产业领域的发展。

.石油化工产业:以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为依托,以生产成品油为主,发展以乙烯、丙烯、ABC树脂、芳烃、液化气等石油炼化及烯烃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和产品附加值。与云天化的化肥、氯碱产业相结合,推进石油炼化及配套化工项目建设,建设我国石油炼化基地。

.非烟轻工业:加快推进经开区大冲片区、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小商品加工基地和晋宁家具产业园建设,鼓励发展食品、特色旅游商品及服装、家电、家具、日用百货等市场有需求的各类轻工业产品,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促进工业集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实行工业园区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相分离,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实施“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实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开发、化工、能源、建材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服务业 III.Service Industry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为依托,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促进昆明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一)鼓励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贸业:围绕建设辐射全国和东南亚、南亚,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重要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高起点搞好商业网络规划,构建“一核、六区”的立体商业空间层次。“一核”即:以东风广场、三市街、小西门、白塔路、北京路、拓东路、青年路等主城片区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六区”即:北市片区、呈贡新城片区、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片区、空港经济区、滇池路草海片区、巫家坝国际机场搬迁后片区6个商业副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专业市场,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型专业市场。提升县区中心商圈、乡镇商业网点的市场载体功能。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主题,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在继续发展传统购物、餐饮等服务业的同时,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直销、电话、电视购物、网购等新兴商贸业态。.旅游业:围绕建设中部环滇池山水城市旅游区、南部地上石林地下岩溶地貌旅游区、西部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区、东部高原草场康体旅游区、北部轿子山生态旅游区五大旅游片区,着力打造石林风景区、轿子山旅游区、大西山旅游区、安宁温泉旅游小镇、九乡风景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环滇池旅游圈、世博新区和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区等景区,优化旅游业发展格局。.房地产业:在主城中心区、呈贡区、巫家坝国际机场搬迁后的区域重点发展以楼宇经济为主的商业地产。结合地铁交通沿线建设,发展一定规模的商业、商务设施配套地产。创新城中村改造机制,加快老城的改造和提升,新建住宅区由主城逐步向呈贡、嵩明、安宁等县(市)区及重点镇拓展。调整住宅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型住房建设力度。.居民服务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居民生活服务业,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餐饮店、洗衣店等便民、利民网点,建立便利化、多样化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促进发展美发、美容、形象设计、洗染、摄影、修理等专业化服务,规范发展搬家、保洁、家政服务中介等专业化家政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养老、托儿、保健等服务业。

.(二)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II)Foster and Develop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现代物流业:根据不同的物流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呈贡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昆明空港出口保税区、昆明综合保税区、晋宁青山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寻甸化工矿产物流园区、宜良果蔬物流园区、安宁大桃花铁路物流园区和草铺工业能源物流园区,形成若干区域性、节点型的物流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经济区物流核心圈。推进建立昆明—南宁—珠江三角洲、昆明—贵阳—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昆明—重庆—西安—包头、昆明—成都—西北地区、昆明—大理—西藏5条国内大通道和昆明—瑞丽—缅甸、昆明—河口—越南、昆明—磨憨—老挝—泰国、昆明—祥云(大理)—清水河—缅甸、昆明—猴桥—缅甸—印度5条国际大通道,构建区域联通、“五通”衔接、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行业进行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实现物流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推进物流业信息化进程,打造专门化的物流信息平台、社会物流共享平台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物流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制造业物流要素,支持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鼓励自动化仓储设施建设,推动若干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促进贸易物流便利化,构建层次分明、运转有序、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网络。

.总部经济:以主城区为核心,高水平发展楼宇经济。依托高校科研资源、高新技术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空港经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物流、制造业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昆交会及现有会展基础、新螺蛳湾区域以及广福路沿线大型国际化商贸项目,形成会展、商贸企业、商会总部集聚区;以沣源路沿线为中心,形成现代农业及“替代发展”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云南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形成能源装备业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昆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滇池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和区位资源,形成旅游、休闲企业总部集聚区。以优惠条件和政策,建立完善企业总部管理与服务机制,吸引跨国公司、国内、省内企业和本地优秀企业总部入驻,积极引进国际性事务总部。

.金融业:在主城核心区、呈贡区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促进金融机构集聚。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企业债、公司债、项目债发行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发展期货行业,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引导保险、证券、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昆明市与周边国家金融体系融合,发挥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作用,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会展业:以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滇池旅游度假区、东南亚商城、斗南花卉交易中心、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等为重点,按照国际标准规划会展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会展商务旅游基地。培育会展企业和中介组织,引入国际会展商务管理经验,培养会展专门人才,提高会展商务组织管理水平。整合会展活动,重点打造昆交会、滇池泛亚合作、昆明国际旅游节等品牌,把昆明建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

.信息服务业:依托中国电信昆明区域国际局,全面促进昆明与东南亚、南亚中心城市的信息交流与融合,将昆明信息交换中心建成我国对外的重要信息枢纽。加快发展以互联网、数字有线电视网、3G无线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服务业,引导并大力支持运营商及应用开发商进行娱乐类、信息类、移动商务等方面的增值业务应用及服务开发。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技术外包(ITO)和商务流程外包(BPO),特别是发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争取成为国家服务外包试点城市。

农业产业园规划思路 篇7

1.1 以招商引资促农业产业化发展

连续10余年来, 洛阳市各级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借助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平台, 以政府为纽带开展银企融合、企业对接等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 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350余个, 推动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市区及周边为高新产业集聚园区;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等县、市特色种植业、大型畜禽饲养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以汝阳、嵩县、洛宁、栾川等县矿产加工, 林果深加工、中药材生产、旅游观光等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

1.2 立足自主研发, 创新科技支撑

近年来, 我市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物酿造、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 积极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延伸链长的科技创新性企业, 狠抓高科技项目建设, 进一步提高了创新主体孵化能力,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市八县一市六区中, 被省政府确定为产业集聚区的有17个, 创新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9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重点企业2家, 省级龙头企业37家) , 市级龙头企业247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园区投产企业总产值的75%以上, 企业研发人员4000余人, 拥有专利2000余个。

1.3 产学研用融合, 推动成果转化

我市坚持致力于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队伍建设和环境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确立了以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的创新主体推进、创新产业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载体建设四大目标工程;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为产学研用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狠抓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既靠“资本”, 更要靠“智本”, 我市积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给平台、给政策、给地位、给待遇, 极大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形成了梯次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多措并举狠抓科技项目管理。我市各县 (市) 区都成立了科技项目专家评审组, 建立了科技项目库, 按照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产学研用、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节能减排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倾斜的“六优先”原则, 狠抓科技项目建设, 规范项目管理, 科学安排经费, 是科技项目的申报、考察、论证和立项抉择工作, 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切实将各县市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和使用纳入目标管理, 营造各级各部门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创优”和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1.4 打造领军企业, 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加速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和“催化剂”, 我市依靠打造领军科技创新企业, 培育特色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 打造了一批叫的响的产品、领头跑的新技术, 形成了发展的新优势、新领地。如:惠中兽药公司组建了国内兽用药品行业首家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兽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30项, 取得26项授权发明专利, 主持和参与建立行业标准39项, 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区的市场。再者, 精泰工贸公司把生物秸秆破碎精选技术作为技术攻关课题, 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加大科技投入, 研究开发新型生物秸秆破碎精选设备, 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支持, 被列为科技部创新项目。另外, 奥吉特食用菌公司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蘑菇培养料、造料中心, 蘑菇单产量居全国之首, 销售收入以年均30~40%的速度递增, 2012年8月, 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个别县、区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2.2 发展不平衡

有的县、区农业产业化起点高, 步子迈的大, 发展势头好、速度快;有的则停滞不前, 亮点不多。

2.3 发展规模不够大

板块基地规模小, 集聚效应不强, 质量不高, 原料基地与加工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

2.4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我市目前国家级龙头企业仅2家, 省级龙头企业37家, 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次较低, 科技含量不高, 集聚效应不强, 且少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 产品附加值低, 影响和拉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 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领军型企业。

3 对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狠抓优势产业

各县 (市) 区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立足资源优势, 挖掘开发当地多姿多彩的农产品、独特的产品加工工艺和得天独厚的特产。如:偃师、孟津、宜阳、新安等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产业;洛宁发展林果深加工产业;栾川、嵩县、汝阳等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把市场需求与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

3.2 抓龙头带动, 形成集聚效应

“龙头”效应是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龙头”企业在实现产业化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如:“龙头”能使你的“优势”化为“胜势”;“龙头”企业的出现是产业做大的标志, “龙头”能使你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要发展就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更要加大科技的投入, 建设科技型龙头企业。一是引导科研院所, 走“产、学、研、融”结合之路, 以科技成果为资本, 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加快发展“园区+农户”科技推广的组织形式, 加大科技含量, 发展、培植高效产业;三要应用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 促使“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大、更强劲。

3.3 突出特色, 抓品牌战略

“龙头”企业要靠产品去实现, 好的产品无疑会拥有广阔的市场, 品牌乃是产品的商业形象, 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为此, 我们要立足优势, 下大力气培育品牌龙头企业, 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广保护原产地品牌、打造生态品牌、创新特色品牌、推举系列品牌, 用知名品牌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3.4 抓政策扶持

产业要发展, 就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绝不能违背产业政策, 要会依靠政策促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政策合力, 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少走弯路, 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3.5 狠抓招商引资

在产业化发展中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要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外来资金、外来技术、外来企业, 借力发展。

3.6 抓市场, 促畅销

在产业化经营中, 我们不光要抓优势产业、推特色品牌, 建强势“龙头”企业。更要创畅销市场, 要运用多种销售策略, 为产品打开销路, 开拓市场。一是要更新营销理念, 抓住人们崇尚绿色消费的新观念, 狠抓生态产业、绿色产业, 从传统营销转向生态营销、绿色营销。二是创造买卖双方相互依存的方法艺术, 促进企业相互合作, 共同开发市场的机会, 协调与政府间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三是要借助广告媒体, 广泛宣传商品信息, 开展直接营销。四是企业的产品要通过精细加工、精美包装提高档次。五是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经贸活动, 如农洽会、农博会、展销会等, 通过各种营销手段, 创造广泛的产品市场。

3.7 抓质量信誉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农业园规划 篇8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园、循环模式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1]。循环农业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本原理,借助生态经济等技术手段,融合可持续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延伸理论,将环境质量提升与农业经济增长为目标,是把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农业系统内的资源协调配置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2]。

1.循环农业模式体系及其产业链构成

循环农业模式体系由农业产业链网络形成,即农业各产业之间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共生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产业主体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即农民与企业、市场之间建立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形式,以及同经济实体之间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3]。

产业链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4],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废弃物无害化产业——种植业组成[4]。通过农业循环体系,使废弃物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新洲万亩蔬菜种植产业园规划案例分析

2.1规划区概况

规划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具体用地范围包括凤凰镇、三店街街道办事处,规划区总面积998公顷,主要沿106国道沿线分布,形成南北长约7.7千米,东西宽约2.6千米的农业种植产业带。

规划区呈平原地势,地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49~24.2m(黄海高程,下同)。土壤为潮沙土,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宜于农作物生长。目前以种植蔬菜为主,兼种葡萄、苹果、梨等水果。

2.2规划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循环农业理论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围绕“菜篮子”生产、都市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主要内容,保障武汉市蔬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

2.3规划原则

2.3.1产业化经营

强化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使蔬菜种苗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经营环节等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推进蔬菜产业的安全、优质、高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2农业循环模式构建

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在规划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达到节约资源、减废治污、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

2.3.3综合发展、突出特色

规划区以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链为主导,配套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农产品贸易物流,同时融合智慧乡村建设,农业休闲观光,构建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综合示范发展区。

2.4规划目标

产业园形成沿106国道沿线农业生产发展轴为主线,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将园区建设成融生产、生活、生态循环利用、农业科技、产地销售、物流、信息化功能完善、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

2.3规划布局

2.3.1规划结构

园区的规划结构式一轴、两廊、三片区。

一轴:沿106国道沿线形成的蔬菜种植业生产发展轴;

两廊:左廊:以106国道左侧及凤凰镇镇区以北丘陵带构成的生态防护廊;右廊:以举水河右岸及106国道右侧沿线形成的生态防护廊;

三片区:以村庄为界限形成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南部片区等三个片区

2.3.2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园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状况,将项目区分为四大功能区: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研发区、新洲乡村大市场。

(1)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

设施蔬菜种植区705公顷,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为快生类、甘蓝类、根茎类、加工菜、佐料菜、水生菜等,其中以快生类蔬菜种植为主。基地种植面积为10578亩,设施大棚面积为7404.6亩(按照基地面积的70%计算),设施蔬菜每亩平均产量按照5800kg计算,基地的设施蔬菜产量为42946吨/年,价格按照3.0元/kg计算,

项目区设施蔬菜可实现总产值12883万元。同时在设施蔬菜种植区内设置以下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

有机蔬菜采摘园:占地面积7公顷,利用规划区的设施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供游客采摘,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品种,满足游客蔬菜采摘的需求。

儿童趣味采摘园:占地面积1.4公顷,利用设施大棚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城堡造型设施大棚,种植各种造型奇异的水果蔬菜。设置瓜果蔬菜长廊。同时在园区设置蔬菜雕塑小品,体验农业趣味王国。

农耕文化体验园:占地面积4.9公顷,建筑面积400m2.将农耕器具按照历史时间进行展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在园区设置踩水车、推石磨、推石碾、摸鱼、捉虾农耕趣味体验活动。

2.3.2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

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198公顷,利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菌草为项目周边地区畜禽养殖区、项目区内水产养殖业的提供饲料,同时在规划区内建立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养殖区产生的粪便、蔬菜种植园的“菜垃圾”,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渣、沼液”等蔬菜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实现产业的循环发展。

水产养殖基地:占地面积6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水域进行水产养殖,采用混养的养殖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有桂鱼、杆鱼、草鱼、边鱼等鱼类。

nlc202309041648

菌草种植基地:占地面积3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的山地丘陵种植菌草,使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对资源的利用形成多次循环转化,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实现共赢。

林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72公顷,利用规划区内山地丘陵种植经济林木和水果品种,种植以葡萄、草莓、猕猴桃、桃等为主,满足周边市场的及采摘的需要。

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占地面积4.0公顷。设置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畜禽的粪便,减少污染,同时可以用产生沼气生产高效有机肥,供设施蔬菜基地使用,形成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3农业科技研发区

农业科技研发区44公顷,在三店街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区,满足规划区内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建设专家大院、研发基地、农民培训学校、校企合作研发基地、种苗培育基地等项目,带动企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充分利用主要以湖北省内的科研院校,搭建高层次专家流动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高层次专家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规范性制度和良好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

2.3.3农新洲乡村大市场

新洲乡村大市场51公顷。在三店街和柳溪村建设新洲乡村大市场,主要有以下项目组成。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占地面积17.8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进行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腌制蔬菜等不同品种的蔬菜深加工,同时还可以进行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农副产品的加工。

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对园区及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中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0公顷,主要作为基地乃至中部地区综合性农副产品集散地。市场下设粮油副、干货、蔬菜、家禽、水果、冷冻等多个交易区。

3.产业园区循环模式

3.1沼气综合利用模式

采取“种—养—沼—肥”的循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模式。设施蔬菜种植,菌草种植为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同时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用于作物生产。

3.2林下立体种养殖模式

在林下种草就地放养鸡、鸭、鹅,通过饲料供给和粪肥还田等过程使林业与养殖业有机地串联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3.3池塘牧渔循环农业模式

池塘边建立鸭棚,在池塘中养鱼,同时利用一定大小的池塘水面围养鸭子。在这个系统中,鱼塘为鸭子提供了天然的生活场所,鸭子可以捕食浮游生物。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为池塘中的鱼提供一定数量的饵料。鸭子的活动还可

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进而促进鱼类的生长与品质提高。

3.4产业链体系

园区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积极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延长农业产业链。

设施农业的菜垃圾及丘陵岗地的菌草,为规划区的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通过沼气综合利用将畜禽的粪便及菜垃圾等废弃物消化,转化为沼渣、沼液和沼气产品,其中沼渣、沼液做为高效有机肥还田到蔬菜种植业里面去,沼气可以用来做为燃气,供周边居民和项目区内游客使用。

4.结论与讨论

将循环农业理论贯穿于新洲万亩农业产业园规划中,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规划区从生产、生态、生活三个层次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体系,规划区内从“农业生产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大流通和农业综合服务”,产业链体系相对完整。规划区特别设置了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为循环农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通过各产业之间的循环规划区的绿色有机蔬菜、有机畜禽及水产品等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市场竞争力强。同时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促进产业园综合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推动当地特色产品的发展,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循环经济链。循环农业模式将不同产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物流速度,增加了净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力,韩丽媛. 基于能源-经济-环境DEA分析的我国工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5):93~95.

[2]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4):5-8,36

[3]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2),36-40,51

[4]吴金明,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上一篇:绿书签进校园活动主持词下一篇:美宝山庄的味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