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调整规划

2024-11-06

布局调整规划(共12篇)

布局调整规划 篇1

青海省政府日前发布《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规划提出, 到2020年, 青海省城镇化格局明显优化, 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以1个大城市、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8个左右新兴城市和80个重点城镇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

根据规划, 青海省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兰州城市群建设紧密结合, 优化城镇化总体布局, 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群, 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培育新兴城市, 打造重点城镇,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规划提出, 加快构建与“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此外, 规划提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互动, 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 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成为鼎足之势, 打造我国西部的新“西三角”。把西宁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支撑城市。

青海将结合1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根据城镇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以产业园区为平台, 加快产业集聚, 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促进城镇化提档增速。积极申报西宁市为国家共同配送试点城市, 加快海东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建设。 (来源:证券时报网)

布局调整规划 篇2

“足球是全民的事”

韦迪认为,万达集团与足协的合作是开了一个好头,同时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进入,他说:“越多人的支持发展越迅猛,中国足球绝不仅仅是中国足协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比如校园足球的开始,离开了教育部的支持,我们就很难做起来。有了企业的支持,我们才能做更多的事情,特别是青少年这个领域,我们一方面,要依托各省市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来推动校园足球。同时我们也要依靠职业俱乐部抓好他们的职业青训体系。还有一股力量就是社会力量。”

资金方面,万达在未来三年提供了五亿,但韦迪认为这笔钱远远不够,他说:“足球的事情是全民的事情,我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够通过足球体验到足球的快乐,这种面对胜利、面对失败、面对困难等等,它成为第一运动确实有它的魅力,当然不可能大家都参与。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给大家建场地,能够在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当中,能够有越来越多的足球场,能够让孩子们踢球,让社会人踢,这个资金需求量是巨大的。”

三年计划从娃娃抓起

王健林认为万达的角色是赞助者,韦迪解释了双方的协调问题,他说:“双方合作的问题就是相互信任,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合作的计划和合作方沟通,得到合作方理解的话,不存在你所说的担心,因为只有达到合作的双方或者多方共赢,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工作局面。”

提前调整,布局“两会” 篇3

从技术面看,1949点以来,沪指10个交易周上涨23%,期间没有一次超过1.5%的周阴线,以500点的涨幅,收复了2012年5月4日以来29周的跌幅,短期偏离率过大。按照以往经验,至少需要产生一次4%以上的周振幅,对偏大的上涨斜率进行平滑和修复,可以参考2009年2月底的调整周。其次,在1月28日突破2320点的短期趋势线压制后,成交量并没有效放大,技术上有回踩确认需求。

再从消息面看,本周国内外市场的负面消息集中释放,房地产调控政策、“IPO重启”传闻、转融通测试进程加快、美国可能缩减QE3规模、G20峰会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对指数下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周二传言“银行收紧二套房贷款”后,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商品住房限购措施,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从政策本身上看,超出预期的成分并不多,至于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也只是政策性的指引,并无具体政策安排。从市场上统计的数据来看,2012年的上海市房产税收入大约在60亿元以内。虽然同比增幅明显,但土地出让金下滑带来的财政上的“捉襟见肘”,是房产税收入无力扭转的。2012年上海土地总出让金额为954.42亿元,同比减少19.6%,这是3年来首次跌破千亿元。虽然沪渝两地的房产税征收已经满两年,但仍旧有些法理问题并没有解决。从上海、重庆试点的情况看,并不成功,税率确定没有可信的标准,应税住房的占比很低,上海不足两成。全面开征房产税几乎没有可能,扩大试点估计只会起到威慑作用,实际影响的确很有限。预计“靴子“落地后,市场的反应将趋于平缓。

其次是“IPO重启”传闻和第五次转融通业务测试。本次暂停IPO,是中国股市的第8次。关于IPO重启时间的传闻,最早的可以说是“两会”以后,本栏不以为然。从数据统计上看,排除已经退出IPO的16家企业和审查发现问题的17家企业,目前仍有783家待上市企业,需要完成2012年的年报财务审查工作。就企业年报和财务审计的时间来推算,最快也要到4月底可以初步完成。本次IPO暂停始于2012年11月中旬,当时指数是2100附近,目前不到2400点的位置,就“蓄水池”效应来讲,根本无法满足排队企业的融资需求。关于融资融券业务测试,确实是一个必须重视的事件。融资融券业务测试已经两年,转融资业务试行也已经半年多了,从政策的完整性来看,转融券业务迟早会推出。随着测试频率的加快和参与测试机构的范围扩大,融资融券业务推进进度可能会早于市场预期。未来转融券业务大范围推出后,将是继股指期货后又一个重要的做空方式,在习惯了多头思维的A股市场上,无论从交易手法还是投资策略上,都将会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上周外围市场的消息也不容乐观。首先是受到1月底美联储议息会议讨论的影响,美国可能考虑退出或者缩小实施QE3。受此消息影响,美元指数逐步走高。受QE3刺激的贵金属价格开始受到挑战,国际黄金价格跌破1600的重要整数关口,并且蔓延到基本金属、原油和煤炭等大宗商品。国内市场上周一黄金股大跌、周三煤炭大跌和周四有色金属大跌,与之不无关系。还有就是G20峰会承诺各国将避免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但并未制定任何实质性计划,甚至没有提到近期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压低日元汇率的日本,显然只是一纸空文。舆论担心大多数国家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消费可能会引起汇率大战,各国央行政策动的细微差异,将使得主要币种走势继续分化,进而影响本已在脆弱中复苏的全球经济。

技术和消息面的合力使得调整有点“熊市”气息。但是调整并不可怕,主要在于调整的幅度和时间。从沪指周线图来看,最大且最持续的主动买入力量,产生于2360点附近,这也是多头的筹码密集区域或者说成本区;2330点一线经过9个交易日的震荡整理,换手已经比较充分,在技术上是短期强支撑位。从3月5日两会召开的时间预期计算,大盘调整的时间预计不会超过下周后半周,下周一或周二将可能探出调整的低点。本轮下跌最大的做空动能来自于银行板块,目前银行板块的整体静态市盈率为7.1倍,考虑到2013年业绩增速,动态市盈率预计不到6.2倍,从估值的角度来说,下跌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房地产板块龙头品种的静态市盈率在10倍左右,利空消息已经释放的比较充分,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概率微乎其微,板块再次大幅杀跌的可能性很小。煤炭、有色板块,本轮上涨中根本产生没有很大的获利盘,抛压释放后几乎已经回到起涨点附近。

下周将是“两会”召开前的最后一个交易周。下图是历次“两会”期间股市波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股市“两会”前一个月上涨的概率约为84%,“两会”期间上涨的概率超过50%。2003年是换届年,3月 “两会”期间指数虽然下跌3.44%,但是会后一个月内,指数上涨11%。同样是换届,如何把握好新一届政府的第一个“两会”行情,需要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认知。

从2010年的新能源到2011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2012年的文化产业,历年的“两会”议题,均是贯穿当年的投资主线。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将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美丽中国”两大主题上,由此衍生出的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基建、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和新能源应用将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政策措施、发展路径、产业规模和扶持力度等文件将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本栏认为,本周不仅是前期踏空者重要的入场时点,也是场内投资者可以把握的调仓换股时机,中长期依旧看好以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代表的低估值银行股,它们的估值修复,还没有结束;短期将是“两会”概念股布局的重要机会。

布局调整规划 篇4

1 农村幼教校点布局的现状

一是规模偏小直接导致园务管理混乱, 教学方面“保姆化”、“小学化”教学倾向严重;安全设施设备不足, 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条件滞后。二是布局网点遍地开花。为了争取最大利润, 有的幼儿园甚至不断降低幼儿生活标准和幼师师资成本, 将许多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人员纳入幼师队伍。三是非法办园蔚然成风。如何走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困境?首要问题就是大刀阔斧搞好布局调整, 合理整合幼教资源, 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幼儿园的布局调整要本着“有利于资源配置, 有利于加强管理, 有利于家长接送, 有利于素质提高”的原则, 坚持布局调整与新建扩建园所相结合, 与改造薄弱园所相结合, 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相结合。

2 如何合理调整幼教校点布局

2.1 整体规划是基础

近年来, 九年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整体办学水平均有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 我们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 作为教育“基础之基础”的幼儿教育, 无论是办园条件还是管理水平, 仍呈现出滞后态势。2009年11月, 以苍岭镇为例, 全镇共有幼儿园点10处, 其中社会力量办学一处。其中只有一个混合班的幼儿园就占9处。全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仅为43.5%。可以说, “三间黑屋子, 一群野孩子”, 是当时大多数村办幼儿园的生动写照。在认真调研剖析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除了观念落后外, 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设园布局不合理。我们深切感受到, 要发展经济, 就要振兴教育, 就必须立足实际, 把搞好布局调整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要做好幼儿园的布局调整工作, 必须着眼于全镇教育的整体发展, 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 科学规划, 合理调整, 必须在园舍、师资、设施和管理等各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做到一步到位。各级政府要制定了《幼教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幼儿园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坚持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乡镇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幼儿园布局调整领导小组, 负责布局调整方案的实施。幼儿园布局调整以乡镇为主负责组织实施, 县教委负责督查指导。幼儿园布局调整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不搞一刀切, 特别是对于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庄, 则根据实际情况设园。

2.2 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就近入园, 扩大规模。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差的特点, 要优选区域, 合理布点, 调整后的幼儿园要力争达到3个班以上的规模, 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3公里以内。在解决好交通工具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扩大服务半径, 但最好不要超过5公里。二是坚持保大放小, 保优放差。对办园条件差、规模不足3个班、幼儿总数不足90人的幼儿园, 要有计划、有步骤撤并, 对乡镇驻村的幼儿园, 原则上予以撤并, 将其并入乡镇中心幼儿园, 扩大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规模。

2.3 布局调整的举办形式

“政府办园为骨干, 民间办园为主体”。凡是只要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 有利于教育发展的, 各种形式的办园都可以尝试。在管理上要统一教师资格认定, 统一按照标准收费, 统一定点发放工资, 统一教师社会保险, 统一教育监督指导。在体制上, 可以采取“公办民助, 民办公助”。一是政府举办。对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可优先发展的幼儿教育, 政府应切实担负起责任, 积极整合幼教资源, 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人、财、物、权归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二是个人领办。政府举办成立乡镇中心幼儿园后, 由个人实行领办, 允许个人投入部分在确保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合理回报。三是个人举办。有合法、稳定的经济来源, 并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幼儿园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个人出资举办幼儿园, 但要控制规模在3个班90名幼儿园以上。四是多人合办。成立董事会, 实行“股份制”, 多人出资合办幼儿园,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 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这种举办形式见效最快, 最能接受。

2.4 布局调整的最佳年限

农村幼儿园的布局调整完成最佳年限要分三年三步走:第一年择乡试点。选择经济排位一、二、三类各三分之一的乡镇进行试点, 兴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并及时总结经验。第二年全面铺开。运用择乡试点成功经验全面铺开, 在布局调整规划范围内, 各种形式的办学都可以尝试。第三年督导整改。对达不到规定办园标准的, 执法部门要坚决依法取缔, 确保幼儿均衡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3 幼教城乡统筹的构想

3.1多开门路, 多措并举, 建立学区幼儿园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我们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采取政府、集体、社会、个人等多方筹资、多渠道投入, 试行“公办民助”的办园体制改革实验,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引导社会消费, 初步形成了政府、集体、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办园的格局。

3.1.1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城市教育费附加统筹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学区幼儿园布局调整。对在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过程中一部分可盘活变现的资产, 仍作为对教育的投入。

3.1.2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坚持“谁办园谁投资”的原则, 建立财政支持, 举办者投资, 幼儿家长交费, 社会捐资, 幼儿园自筹等多元投资机制。

3.1.3坚持保大放小、保好放差。对规模大、保教质量好的幼儿园保留;对规模小、保教质量差的幼儿园撤并;对园舍设施较差, 特别是存在危房、规模不足2个班的幼儿园, 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撤并;对人口多、交通便利、园舍条件好的幼儿园作为联办的学区幼儿园, 给予重点培植, 提升学区幼儿园办园档次。

3.1.4坚持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对经济条件好、人口和幼儿较多, 具备办园条件和标准的, 采取独立举办学区幼儿园;对人口和幼儿较少的村, 则选择条件好的幼儿园, 进行联合办园, 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3.2建章立制, 走幼教规范化管理的路子

幼儿园建成后, 我们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提高保教质量上来。我们要“从常规管理入手, 深化内功建设, 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让上级放心, 让群众满意”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是优化内部管理。首先, 强化了人、财、物的统筹管理。其次, 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五定”:即定人、定岗、定时、定任务、定标准。三是完善幼教评估机制。

3.3搭建平台, 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决定着保教质量。要围绕“园所有远近, 质量无差异”的要求, 着力搭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宽广平台。3.3.1把好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关, 来支撑城乡教育的统筹。首先, 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园长, 通过公开竞争答辩的形式, 为各幼儿园选拔出了德才兼备的园长和其他中层干部。其次, 公开选聘教师, 通过双向选择、竞争答辩、择优选能的形式, 将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选拔到各工作岗位上, 签订聘用合同。为真正体现出“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用人原则和分配原则, 坚持园长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实行持证上岗。

3.3.2加大园长培训力度, 来支撑城乡教育的统筹。一是学典型赶先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 分期分批组织园长到学前教育发达地区参观考察, 实地学习第一手管理经验。二是开展农村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建立起农村幼儿园园长年度培训制度, 就园所管理、教材实施、法律维权和家园结合举办专题讲座, 强化园长遵循幼教规律和依法办园的意识;聘请省市名园长和专家做名誉园长, 定期到园所指导工作。三是组织“园长论坛”。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交流与研讨, 实现了园际资源共享, 信息互用, 共同提高。

3.3.3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 来支撑城乡教育的统筹。一方面, 大力实施基本功过关工程。通过集体培训和教师自我培训, 另一方面, 大力开展镇本、园本培训和园本教研。如开展送课下乡、印发学习资料、讲课比赛和开展课题实验等活动,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可以组织幼儿教师舞蹈、合唱、书法、演讲比赛,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激励教师热爱幼儿、献身幼教事业。

3.3.4强化典型引领功能。建立起年度表彰奖励制度, 大力宣传优秀幼儿教师、教学能手等典型, 使园长和教师学有目标, 赶有方向。

3.4示范带动, 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3.4.1管理示范, 努力提高办园质量。一方面, 围绕不同主题, 定期举办乡镇中心园管理流动现场会, 从不同侧面示范管理经验。另一方面, 发挥好乡镇中心园“示范中心”作用。有效推进幼儿园管理水平的提高。

3.4.2文化示范, 着力提升办园品位。充分挖掘优秀公办幼儿园的特色文化, 并使之发扬光大。

八步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 篇5

贺州市八步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全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会的部署,按照《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要求,结合《贺州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贺政发

探索农村产业布局和调整 篇6

我国现代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一个比较滞后的阶段,需要寻找发展的新契机,而今的其他增长点又明显地体现在了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上,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三流城市、县及乡镇,但是由于缺乏财政支持,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等方面,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周转也比较快,所以,我个人认为,我国现阶段国家企业改革应该侧重于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各具特色的企业,因地制宜,便于发挥地方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上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进行发展和改革,我主要从工业布局和调整上简单解释一下。

工业布局和调整,既不能影响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又要与农村建设、土地开发进程相协调,要考虑企业、职工在调整中的承受能力及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针对不同企业或行业的性质和特点,采取边建设边生产,或先建设后搬迁,或增量先行、存量逐步到位等多种方式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同时可以与国家现有政策相结合,使乡镇企业布局和行业分配更合理,比如,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可以在不同地区建立其他性质的企业,比如,纺织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畜牧业……使其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完善服务行业,如,学校、医院、电力、生活和娱乐等设施,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社会和市场行为。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不同,我国乡镇企业多数都是带有两面性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不能完全从本地获得,其产品也主要不是供给本社区消费。所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社区以外的大市场进行产品和要素的交易。

近几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内部亟须调整,人员分配过于老龄化,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亟待调整。因此,乡镇企业在此方面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同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也引发了不少农民积极向往城市生活到回乡种地的一次回流,从而也使农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民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未定生活,同时也促进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加。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亦缓慢下来,并且迅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为随着物价、劳动力、教育、卫生等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促使农民不能再单一地去依赖土地维持生存,而是如何进一步能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近年来又引发了一场农民工进城热流,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大批老年和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导致农村许多土地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使农村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因此,土地调整亟待进行。

2.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农村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导致乡镇企业失去活力,只是形式存在,并没有成为地方基层的支柱产业,大多数地区是如此的,尤其是农业大省。因此乡镇的工业布局成为缓解农村经济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城镇化建设。

3.农村产业布局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我个人认为,农村工业、信息产业、人才劳动力商品市场、服务设施和机构等必须在农村实现合理分布,使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分配,使其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

4.加强城乡结合。城市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已经出现了问题。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从国民收入、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物价、房地产业以及信息行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已经出现很大的不平衡性,而且不能够协调发展,

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总之,要有效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并不是建立一两个“乡镇工业园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调整农村的产业布局,使农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合作的制度环境,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才能保证企业集中布局所带来的城镇集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的情况下,任何试图依靠行政命令实施的企业集中或村庄合并都只能是一相情愿,因为这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 河北省郑口中学)

布局调整规划 篇7

1 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法律精神

1.1 政策导向

1986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当时, 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 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 但并未过多涉及农村小学。

2001年, 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 以此为契机, 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掀起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高潮。2002年和2003年, 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已无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2004年全年我国撤并中小学4万多所。

2007年6月9日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 要求各地立足本地实际, 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教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2 布局调整规划内涵

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指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 重新进行区域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 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 绝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交叉, 而是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方式取代传统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方式, 是教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布局调整不仅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 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迁移, 还涉及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利益, 甚至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理问题, 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 在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 要正确、科学地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 认真调研, 科学研究, 合理规划, 并因时因地制宜, 分步骤实施, 逐步过渡, 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2 南宁市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实践

2.1 背景

目前, 南宁市横县拥有各类中小学733所, 其中小学677所, 中学5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6.4万人, 其中在校小学生9.6万人, 在校初中生5.4万人, 在校高中生 (含职高) 1.4万人。

随着横县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适龄上学儿童人数不断增加, 现有的中小学布局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最突出的问题是校点较多且分布不甚合理,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 横县成立了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并于2006年2月正式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编制工作, 目前, 调整工作已进入具体实施的后期阶段。

2.2 指导思想

2.2.1“五字方针”

以乡镇中心小学建设为重点, 带动撤点、合班、并校, 使中小学布点相对集中, 以达到资源配置集约化。可采取“撤、并、联、挂、改”五字指导方针。

2.2.2“五结合”思想

“五结合”即: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相结合;与逐步建立完善乡 (镇) 中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体系相结合;与发展幼儿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2.3“五坚持”思想

“五坚持”即:坚持依据生源定留舍;坚持依照地理位置合理设点;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建校;坚持政府依法确定和公布校点, 县级教育、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规划, 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保留学校;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 根据各地生源、经济、地理等因素, 分五年或更长时间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任务。

2.3 调整内容及措施

2.3.1 调整内容

(1) 对学校布点的调整。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村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结合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出生率、服务半径和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实行“规模”办学的原则。

(2) 对学校选址的调整。学校位置应选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环境适宜、远离污染源、校区无架空的高压输电线路通过的地段, 最好是尊师重教氛围较好的村庄。

(3) 对学校规模的调整。利用指数法对全县学生数进行预测 (见图1) 。

根据各乡镇总人口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全县7~15周岁学龄儿童由2005年的145018人增加到2010年148459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3.08%, 其中小学段 (7~12岁) 由92879人增加到97933人, 占学龄人口66%;初中段 (13~15岁) 由52139人减少到50526人, 占学龄人口34%。

按规定, 普通初中占地面积不少于40亩, 学校规模必须在18个班以上;小学占地面积不少于10亩, 学校规模必须在6个班以上 (不含学前班) 。

(4) 对校园规划的调整。按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生产区等不同功能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力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3.2 措施

(1) 制定合理的标准, 进行科学规划。无论是制定调整规划方案, 还是在具体实施工作中, 都要切合本地实际, 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的标准也必须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不搞“大统一”。所谓标准的“合理”, 就是要在“方便就学”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二者间找到切合点。

(2) 保留必要的“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实际情况, 对应该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 不仅要保留, 还要加强投入、加强管理、加强指导, 对教师进行培训, 并深化理论研究, 探索适应学校自身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质量。

(3) 确定合理“距离”, 避免学生上学难。学校服务半径的确定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的地方规定, 小学服务半径为1.5km, 初中服务半径为10km。对于具体距离的确定, 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 确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学校布局标准。

(4) 建立和完善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因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剩余教职工进行合理分流, 既要使调整后的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又要对分流的教师进行妥善安排。

2.4 调整规划后的得与失

2.4.1 显著成效

从总体上看, 在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 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确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规模小、设置安全, 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使用, 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学校合并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 以改善办学条件, 更新教学设备, 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其次, 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调整前, 由于缺少教师, 有的学校只能开出语、数两门课, 一个教师甚至包揽全年级的课程, 因此, 学生无从享受到优质教育;以外, 部分农村教师为了赶集或干农活, 随意调整上课时间,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调整后的学校优先聘用优秀教师, 辞退不合格教师, 优化了教师队伍。

再次, 农村寄宿制学校得以发展。这解决了农村学生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问题, 给农村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校集体生活, 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 更容易养成现代社会的文明习惯。

2.4.2 局限与不足

(1) 学生求学困难,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增加学生辍学率。据调查显示, 在横县, 有近1/3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 近1/8的学生单程在5公里~10公里,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乡村, 交通十分困难, 学生上学存在安全隐患。而学校因投资不到位, 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设备, 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造成学生求学难。

(2) 农村寄宿学校硬件建设滞后, 学生生活条件差。尽管许多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 但是仍有一些乡村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 不少学校即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 条件也大多简陋, 后勤配套设施难以到位, 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和医疗等缺乏必要保障, 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中心学校班额徒增, 教师教学与管理工作繁重, 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校撤并后, 学校规模扩大, 校内寄宿学生增多, 由于并入学校的学生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因此, 教师除了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外, 还必须分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负责学生的课外生活管理, 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非常大。繁重的工作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甚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 被撤学校的资产处置不当,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目前, 横县一些已撤并学校的教育资产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仅以校舍为例, 或转让, 或出租, 或拍卖, 其所得资金并未全部投入到学校的修缮和改造, 而暂时搁置的校舍如不尽快利用将很快破败, 导致国家资产白白损耗和流失。

3 广西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践的启示

3.1 以县域统筹为前提, 统一调配资源

必须站在区域战略的高度上, 从城乡统筹的全局观出发, 对县域全部的中小学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调配, 合理整合, 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一是要根据人口规模、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 科学合理地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和目标;二是在实施调整时, 不强迫、不盲目, 应按照县办学校、乡办学校、村办学校三个层次逐级调整, 形成连锁反应, 保证顺利衔接;三是实施调整时, 教学资源由县里统筹安排, 师资安排以充实调整后的联办学校为主, 教学设备的调配以就近小学优先为原则, 兼顾中心学校、联办中学。

3.2 倡导就近入学, 扩大教育机会

“就近入学”是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然而实际上, 布局调整实施后, 许多规划中规定的人性化措施并未落实, 地方上也往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许多学生面临着无法“就近入学”的困难。因此, 地方政府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过程中应以农民为本, 力求尽量考虑解决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同时还应为远距离的学生提供方便的就学条件。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带来的寄宿制问题, 应加强管理力度, 防止安全问题发生。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安排校车接送学生上学。

3.3 完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管理力度

从目前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 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以及管理力量的薄弱已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加大对寄宿学校的投入, 建设学校教学楼的同时, 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

3.4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解决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负担重问题

为了改变学校撤并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工作负担。可增加一些寄宿制学校的编制数, 核定专职生活管理人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还可以通过跨学校教师交流互助, 如从教师资源富裕的学校协调教师到教师紧缺的学校去工作, 学校可采用轮岗制度分期分批轮派教师去工作, 以保证这些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同时, 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3.5 应实施以强带弱, 联合发展的兼并式调整

实践证明, 目前的调整方式, 过快、过急, 实施兼并式调整方法可使人、财、物、事等教育资源都归属同一单位。一旦归属学校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 即可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3.6 固定资产合理使用, 防止资产流失、资源浪费

对因布局调整而停办的学校, 闲置的校舍土地, 应加强管理, 充分利用。首先要确定农村学校的产权, 应当归村民集体所有的就归集体所有, 应当归国家所有的绝不允许流失。其次, 可以通过改变用途, 挖掘其经济价值, 并把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布局调整, 使得到保留的学校能够快速发展。对校舍和土地等不动产可具体采取以下办法处置。

(1) 改造。将校舍改造为幼儿园、校办工厂、德育活动基地和培训基地等。

(2) 互换。通过政府, 将闲置的学校土地与有关单位互换, 扩大接收学校的规模并减少开支。

(3) 转让。将房地产有偿或无偿转让给上级部门或兄弟部门。

(4) 出租。在保证学校财产安全的前提下, 将撤并学校出租给承租人, 租金可用于对撤并学校学生进行补助等等。

(5) 拍卖。在有关部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法律规定拍卖固定资产, 拍卖所得资金可用于接收学校的建设, 或对撤并学校学生进行补助等等。

4 结语

对县域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规划, 是提高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 是党和政府采取的一项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 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当前, 广西部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已为我们下一步的调整工作提供了思路:一方面, 要尽快采取措施, 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 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及时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 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实施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估, 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促进广西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贤伟.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8) .

[2]黄汉如, 罗增雄.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6) .

[3]骆从良.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05, (2) .

布局调整规划 篇8

1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及工艺布局优化实施前的仓库情况

作为实施物资管理工作主要载体的仓库,由于“硬件”不达标,“软件”——管理刚起步,主要问题是实用面积小、设施不完全、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直接的结果是仓库不能满足正常的材料进出需要。

焊材库虽然设有一库二库,分别存放焊条和焊丝焊带焊剂,但有效面积不足,库位设置不合理,加上材料堆放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库存量又较大,(当时统计入库及待入库总数量达1000吨以上),造成库内材料滞胀,通道被占用,形成物流瓶颈。(见附件图片1)。当时的情况是“到货不好进,内部材料不好出,发料遍地找”。

综合库情况也很混乱,是真正的“综合”库,各种材料堆积如山,根本没有叉车通道,材料收发效率极低。大量焊材在开箱验收入库后不能及时转回焊材库,而综合库不具备焊材存储所要求的温湿度环境要求,无法保证焊材的使用性能,存在质量管理上的严重不符合项,可能给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库内无安全通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是整改的重点。

2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和工艺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

2.1 管理创新的理念

仓库管理工作,不能局限和定位于内务管理,应从整个物流链的管理来思考。仓库仅是这个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在规划库房物流时要多以上下游衔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具体就是如何衔接采购到货,如何与生产需求相适应。以此来加快整个物流链的速度。

2.2 计划优先的理念

计划工作是预见性的工作,所有工作都是先有计划,而后才能去实施,而实施过程的最好指导就是计划本身,它使整个工作不偏离既定的目标。计划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誉。

3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方案实施

3.1 做好计划

3.1.1 计划目标

要有明确的计划目标。

按工艺部出具的焊材库(包括新、旧两个库房)平面布局图和堆放方案,并结合仓库现有条件和实际运作状况将方案实施到位。达到库内三个分区(待检、合格、不合格)界线分明、堆放有序、堆码整齐、标识清晰的目的,使焊材库库容库貌有较大的改观。

3.1.2 时间

时间安排是计划工作的重点。

从5月28日起进行方案可行性论证,明确相关责任人和分工,5月28日到6月15日(暂定的放徦时间)期间进行前期准备,6月15日开始正式实施。6月30日全部工作结束。

3.1.3 人员安排及职责

人员安排是难点,要作到人员分工明确,责、权统一。协调工作是关键。

部长:全面负责整个计划的实施,对全过程指导和监控,负领导责任。

计划室主任:物管部实施计划的对外接口和联络人,负责整个计划的编制、协调和组织实施。

仓库管理室主任:负责整个计划执行期间内部人员安排,现场管理。

其他人员:相关库房的保管工、起重工、叉车工、民工,负责具体实施

3.1.4 实施方案(见表1)

对各环节考虑周全,注重细节,人员、设备,外部支持一样不能少。

3.2 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实施方案

3.2.1 仓库的平面布局方案实施要勇于创新,要与物流优化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经过充分协商,提出对工艺平面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结合库房焊材发放情况和实际来料状况,焊条型号规格,包装盒大小,堆放层数,货架承重(每层800Kg),每炉批号焊条可能数量多少,搬运工具(电动,手动叉车)尺寸,制订出了优化方案:

①将前排货架减少两排,货架间距由0.8M变为1.1M,方案改原来由人工用人字梯上货变为电动叉车辅助人工上货,缩短了人工搬运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②将6层货架减少为4层,增加每层容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少靠墙货架两个(工艺平面布局不合理,未考虑货架间距和实际需求通道大小,若按原案安放货架,通道最窄仅20CM);

③增加工装焊条区焊条货架由5排(2双1单)变为3双,增加了存储货位数量,,高了存储能力;

④考虑货架设置横平竖直,达到整个库房简洁美观实用的目的。

3.2.2 焊材库的平面布局和物流方案要与质量管理要求相结合,要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目的

焊材的管理,既是难点,也是重点。焊材是核电生产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对它的管理有很多特殊要求。

因此,必须要搞清楚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中对焊材管理的相应要求,通过研读公司DF/QM-00质量管理手册(ISO9001:2000版)、DFQ/N0606《焊接材料入厂检验》、ASME“U”、“U2”压力容器手册,DFHM-PK-C1-PQAP系列T&G包质保手册等质量管理文件,重点在正确认识分区要求:分区的具体要求,不仅是分为三个区,“待检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不同项目用料还需要分区。还有从整个库房特点和焊材特点来分区,如专门设置“工装焊材区”。

另外要正确理解隔离和实物隔离等概念的内涵,还有库房温湿度控制的方法,既要使这些要求在库位布局和堆放规划中得到实现,又不能过于教条,与实际工作背道而驰。

实际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在分区设置上因地制宜,通过使用临时围栏和移动标识牌等方法,灵活设置“待检区”及“不合格区”的方法,解决了库房实用面积不能完全满足分区要求的矛盾。

3.3 过程控制

保证计划执行力。向计划参与人员宣布相关制度,通过固定每天开碰头会的时间和方式,明确计划任务落实的方法。

同时每天汇总各方情况,安排相关人员当天的工作,明确当天必须完成的目标。做到每天每人的工作有计划,工作量有考核,遇到困难有应对措施。

计划偏差修正。对每日工作完成情况用日志进行记录。对不能完成项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弥补。对确实不能完成的事项,据实修正计划。

加强沟通协调。由于整个仓库平面布局调整的实施涉及人员较多,不光有部门内部的几个不同工种,如起重、保管、叉车。还会涉及公司外部单位,如货架安装公司,外部起吊和搬运公司,外部叉车。另外公司横向联系单位如装备与采购都会有相关工作需要协调,而往往协调工作是制约工作进度的重要因素。

4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和工艺布局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①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工作,计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焊材一库和二库平面布局调整到位。库内分区清晰,标识清楚,通道畅通,材料全部上架管理,达到了材料堆放有序、堆码整齐的目的,焊材库面貌焕然一新(见附件1、2、4、7焊材库貌前后对比图)。

②通过优化货架摆放方案,将6层货架减少为4层,增加每层容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增大了存储量;通过优化物流方案,改原来由人工用人字梯上货变为电动叉车辅助人工上货,缩短了人工搬运距离,提高工作效率(见附件5)。

③完成了综合库内已入库的焊材开箱共计226箱,约220吨,并全部倒运回库房,并按货位摆放方案上架,因此保证了焊材存放的温湿度控制的要求,完成了该严重不符合项的整改,满足了焊材管理的质量要求,通过了ASME压力容器换证、项目业主等多次外部质量监查。

④彻底解决了综合库物资堵塞,物流严重不畅的局面,并按要求设置了安全通道,消除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见附件6:综合库安全通道图)。

⑤通过此次调整,优化了焊材一、二库,综合库的物流状况,确保了材料收发的进度,满足采购物资及时回厂和生产用料需要,也为下一步实施材料盘点和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唐纳德主编.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海口市教育布局调整的设想 篇9

县题, 研究解决方法, 形成调研报告。教一、基本情况

育目前, 全市有四个区, 二十三个乡镇, 常住人口

170万人, 现有中小学校455所 (农村285所) 。公办普通中学50所, 其中完全中学13所﹙农村2所﹚, 初级中学32所﹙农村22所﹚, 九年制学校4所﹙农村1所﹚, 十二年制学校1所。公办小学307所, 其中农村小学260所﹙其中有80个教学点﹚。全市公办学校在校小学生137216人, 初中生70737人, 高中生26387人。农村公立小学平均每班31人, 初中平均每班61人。

4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8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我市投入1亿多元实施了第二期教育布局调整工程, 完成了新玉沙学校一期工程、府城中学等10个建设项目, 提供近10000个教育学位;收购了海南振发学校, 加快了琼山四小、五小的扩建工程, 缓解了府城地区学位紧缺矛盾;撤并了100人以下完小和教学点42所,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 我市教育布局存在主要问题包括:

1.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不高。目前, 全市不足100人的小学或教学点仍有113所。其中:琼山区59所, 美兰区22所, 龙华区18所, 秀英区14所, 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偏低, 有的学校总合格率为零, 教育布局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中小学校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2008年, 我市对全市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排查工作。据统计, 全市共有142所学校、幼儿园的192栋校舍需要拆除重建, 面积达122276平方米;有525所学校、幼儿园的951栋校舍需要加固维护, 面积达637328平方米。

3.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普遍不高。目前, 我市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配套设施较差, 教具、图书等教学设备短缺, 教师调配困难, 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 都是包班教学, “全能”包打包唱, 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年萎缩。由于我市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加之我市大力推进城镇化,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农村生源逐年递减, 农村学校办学规模不断萎缩。

5.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 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 成为我市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6.优质教育需求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 我市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 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大量的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优质学校涌流, 造成部分学校班额过大。同时, 我市部分城区中小学校存在校园占地面积小, 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差距较大, 大班额现象严重;府城地区如不严格控制外地生源的流入, 学位紧缺问题仍然会反弹;一些新开发的城市新区, 如西秀新区、大英山地区等地区的学位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会出现较大的缺口, 需要未雨绸缪。

7.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有待加强。为实现“普九”达标, 我市兴建、改建和扩建了不少学校, 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大改观;2006年危改后, 我市又基本消除了中小学校舍各类危房。但因生源及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一部分新建的中小学校舍闲置;而随着农村生源递减, 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存在, 造成重复建设, 浪费教育资源。同时, 截止2008年底, 我市已接管企业办学校4所, 农垦学校34所以及1所海南特殊教育学校, 如何把这些学校与所在辖区学校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因此, 为突破我市教育发展的瓶颈, 实现海口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校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如今, 我们实施新一轮的教育布局工程恰逢其时, 主要优势有:一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落实了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等。特别是2009年国家扩大内需, 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予以保障, 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入, 教育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二是省政府把“规范化学校建设”作为我省今后几年教育工作的重点, 广大群众对教育均衡发展和维护教育公平的诉求也日益强烈,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布局调整步伐,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扩大规模、确保入学、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适度扩大校均规模, 优化师资队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和谐发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要根据辖区学龄人口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自然条件、交通状况、现有学校情况,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以市区为主的总体思路, 合理设置中小学校, 结合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切实做到调整、建设一处, 达标、规范一处。

总体目标是调优、调大、调高。调优即通过调整, 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网点布局, 优化教育结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大即适度减少学校总量, 适度集中办学, 适度扩大校均规模;调高即提高投资效益,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中小学校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 逐步实现从满足型教育向优质型教育的转变。到2015年, 全市普通高中、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

四、布局调整的工作思路

(一) 市直属学校布局调整思路

1.2009年海港学校小学部停止招生, 2010年撤销海港学校小学部, 学生并入二十七小学和三十三小学。

2.秀英子弟学校2009年停止初中招生, 2010年撤销秀英子弟学校初中部, 学生并入海港学校, 把海港学校办成一所完全中学。

3.2010年新建琼山侨中高中部, 府城中学高中部停止招生, 扩大琼山侨中高中招生比例。

4.2011年新建琼山中学高中部, 现有琼山中学原址改办琼山中学初中部。

5.2009年东山中学高中部停止招生, 两年后撤销东山中学高中部。

(二) 秀英区布局调整思路1.秀英中心地区

整合海港学校、海南职工子弟学校和第二十七小学教育资源。即:将海港学校改办成初级中学 (更名秀英中学) , 高中部师生向十四中分流, 小学部师生向第二十七小学和海南职工子弟学校分流;将海南职工子弟学校改办成完全小学 (更名秀英小学) , 初中部师生向秀英中学分流;做大做强第二十七小学。

2.西海岸新区

把荣山中学和丰南中学并入长德学校, 更名海南侨中长德学校, 由侨中代管2—3年。利用市政府的投入、侨中的资源和区政府的支持, 把海南侨中长德学校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

3.石山和永兴地区

(1) 石山中学与美安学校初中部实行“一校两区”, 即美安学校初中部作为石山中学的分校, 原美安学校小学部更名为美安小学;建设寄宿制石山中学, 把分校学生分流到石山中学。腾出的美安学校初中部学位可供小学使用, 原美安小学这块的校舍可整合为各功能室和部分教室, 加大美安小学建设。

(2) 撤销扬欢教学点, 一、二年级学生合并到岭西小学就读。2004年9月建成岭西小学并招生后, 该点列入撤销范围, 但因其村民反对和阻挠, 只好保留至今。该点离岭西小学山路程约2公里, 目前小路正在筹修中, 09年6月可竣工通车, 9月份具备撤点的条件。

(3) 撤销美鳌小学、祥符初级小学, 学生分流到石山中心小学就读, 把石山中心小学办成具有寄宿条件的中心小学。

(4) 撤销昌道初小, 将学生分流到儒洪小学。

(5) 撤销美城小学、道育小学、用畔初级小学、美郎教学点, 让全部学生到美安小学就读。

(6) 撤销维新分教点和扬耀分教点, 并入永兴中心小学, 把永兴中心小学办成具有寄宿条件的中心小学。

(7) 撤销冯塘分教点, 并入罗京第一小学。

(8) 撤销博任分教点, 并入林青小学。

(9) 保留永丰分教点, 逐步扩大成完全小学。

4.东山地区

(1) 撤销东山中学高中部 (2009年秋季起不再招生) , 创办优质初中。原高中部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逐步整合到初中部。

(2) 撤销福星小学、红光小学, 合并到东溪小学。

(3) 撤销琴山小学、前进小学, 合并到环湖小学。

(4) 撤销溪头上小学, 合并到溪头小学, 解决“一村两校”的布局。

(5) 撤掉上宅小学, 合并到溪南小学。

(6) 将东山中心小学建成寄宿学校, 满足撤并学校学生分流的需要。

(三) 龙华区布局调整思路

按照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效益的基本原则, 采取新建、扩建、搬迁合并等方式进行部分学校的调整及合理撤并现有的12个教学点。

1.蛟龙教学点、逍遥教学点是定文小学下属的两个教学点, 离定文小学3公里以上, 原规划根据

三所学校的地理位置, 拟在三所学校中间迁建定文

小学, 把现有两个教学点同时撤并。但由于近年政府大力投入农村道路改造, 基本做到乡村道路的硬化从而缩短了学生上学的路程, 且近年该区加大部分完小的硬软件建设, 基本满足农民子女就近上优质学校的要求。因此, 此两个教学点拟计划在2009年9月进行撤并, 适龄儿童将就近分流安排。

2. 将昌兴学点并入龙洪小学;玉刘教学点并入

三角园小学;博片教学点和昌学教学点并入挺丰小学。

3. 建设新谭小学教学楼, 儒林教学点并入新谭小学。

4. 新坡镇现存教学点4个, 原纳入撤并计划的

将按计划进行, 2009年将仁丰教学点并入仁南小学;2010年将贤豪教学点并入卜文小学, 将沃宋教学点并入仁南小学;将农丰教学点并入希望小学。

5. 启动新玉沙学校的二期建设, 计划新增初中学位2000个。

6. 加快秀峰学校扩建项目建设, 计划新增小学

学位1200个, 初中学位1800个, 缓解海秀西路片区学位紧张的局势, 解决长期以来市二十六小学面临的学生“超负荷”的招生压力。

(四) 琼山区布局调整思路1.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小学重点调整村办小学 (含教学点) 的布局, 原则上一个村委会只设1所完全小学, 全区至2011年撤销农村教学点34个, 将农村17所完小改为教学点, 保留完全小学75所。

加快镇中心小学或 (片区完小) 的建设。重点在创建寄宿制学校, 扩大办学规模, 完善办学设施, 充实师资力量, 尤其要调配一些后勤人员, 确保寄宿制学校后勤人员需要, 保证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 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城区小学, 在创建琼山一小分校、琼山四小扩建的同时, 扩大现有一些学校办学空间, 改造一批学校旧的教学大楼, 增加学位, 解决学位紧缺问题。

2.初中布局调整

各镇中学将保留, 并增加办学设施, 主要是学生宿舍、教学综合楼的投资创建, 同时充实师资力量, 提高办学水平, 确保城乡中学平衡发展, 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避免因广大农民孩子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而涌上城区学校的现象。两个农场移交后, 东昌学校保留九年一贯制学校, 红明农场中学并入三门坡中学。

(五) 美兰区布局调整思路

1.三江镇上云小学并入三江镇中心小学;灵山镇红峰初小并入灵山镇大林小学;灵山镇新南小学撤掉并入灵山镇为民小学。

2.逐步将不足100人的学校中的4—6年级并入镇中心小学, 实行高年级寄宿制管理, 待时机成熟后再一起撤并。

3.在旧城改造中考虑将沿江中学并入二中, 原址改成小学;对新埠岛现有的海联中学、横沟小学等四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造;加快老城区学校升级改造,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 缓解九中、十中、英才小学、二十八小、龙峰小学、白龙小学等优质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

五、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通过布局调整, 实现学校的规模化、规范

化,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师队伍, 同时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创建“规范化学校”、“特色化学校”,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2. 要创造条件, 建设寄宿制学校, 解决好部分

偏远地区不便走读需要到校住读学生的吃、住和安全问题, 不能因为布局调整、集中办学而影响学生入学, 造成学生辍学, 出现新的入学难问题。

3. 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激励竞

争机制, 推进教师聘任制, 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安排教师。因布局调整超编的教师在辖区范围内调剂消化, 妥善安排, 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

4. 撤并的学校校产, 属于教育资源, 由教育等

有关部门做好资产清查登记, 一律用于教育的发展, 确保教育资源不流失。经市、区级以上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同意, 并办理有关手续, 可以通过拍卖等方式实行资产置换, 或卖给个人、团体, 用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村小、教学点或幼儿园, 或开辟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实习、实验基地, 或办成农民技术学校。

5. 要保证学生入学安全问题。针对布局调整造

成学生入学半径过大问题, 要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要视财力情况给寄宿生一定的生活补助, 对年龄偏小、自制力差的低年级学生, 要认真研究接送上下学, 保证学生安全的措施, 坚决杜绝使用无营运证和农用车辆接送学生以及超限超载的现象发生。

6. 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 一定要从实际出

发, 注意保护群众办学的积极性, 乡镇政府要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坚持“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7. 市区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要与优化教育结构

本科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探析 篇10

1 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1.1 本科专业分化过细、专业面过窄, 专业数目急剧增多, 名称不规范, 方向混乱

从临床医学专业划分出了精神医学专业, 从口腔医学专业划分出了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 从药学专业划分出了应用药学专业, 从医学技术专业划分出了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等现象可以看出, 专业划分过细大大缩小了本科专业面。据调查, “十一五”期间,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本科专业总数增加到89个[1], 而且名称随意、方向混乱, 例如市场营销 (医药方向) 与市场营销 (营销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 (卫生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向) 与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与信息管理方向) 、临床医学 (检验方向) 与医学检验 (临床方向) 等。

1.2 专业布局不够合理, 非医学学科专业增多, 优势重点专业特色不突出

一方面, 专业设置中, 非医学学科专业剧增。一些医学院校除了设置医学类专业外, 还设置了其他院校的非医学学科专业如保险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语言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等, 混同医学相关学科专业来设置。2011年,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修订二稿) 中, 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调设为12个, 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新增) 。目前,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本科专业在这12个学科门类中已有9个学科门类。另一方面, 专业设置积极、专业内涵建设缺乏、专业重点不突出。因办学经费、资源条件有限, 新开设的非医学学科专业学校师资、经费投入有限, 而属于医学院校本行的医学类专业的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却又发展不明显。

1.3 专业设置、调整和布局多凭感觉, 缺乏有力的科学论证

一些院校只顾眼前利益, 看到市场上就业形势大好的专业就争着办, 冷门专业立即关停, 没有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规律性和滞后性, 结果有些专业供不应求, 有些专业供大于求。一些院校缺乏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 一些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学校定位的基础专业布点不足、力度不够。一些院校普遍缺乏人才需求科学预测机制;缺乏对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的正确评价;缺乏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国际化发展方向的敏感把握;缺乏进行专业调整跟踪评估与动态监测调控。

2 分析和对策建议

2.1 专业面的宽与窄

专业面越宽, 就业面越广, 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与职业有一定的对应性和关联性, 即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从事相应职业的前提和准备, 如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是从事医生职业的前提, 掌握教育知识和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等。专业与职业有一定的对应性但不完全对等, 学不同专业的人可能从事同一种职业, 学同样专业的人可能从事不同的职业。据调查, 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对口的毕业生占被调查毕业生总数的29%, 不对口的毕业生占31%, 专业相关联的毕业生占40%。专业面越宽, 寻求职业的空间就越大, 职业和专业对口的比例就会越高[2]。

专业面越宽, 根基越深厚, 越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世界名校的本科教育都采用通识教育, 实行新生入学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美国作为基础水平的本科生教育目标是培养为毕业后接受专科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美国大学本科阶段强调通识教育与基础训练, 研究生阶段才注重专业教育, 才注重由宽向窄最终向高、精、尖方向的发展。“专业”一词在美国指的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特色的课程的有机组合”[3]。2001年, 北京大学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 淡化专业, 因材施教, 分流培养”的“元培计划”, 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 在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河北经贸大学按照“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专业流转机制, 构建从学科大类基础培养到专业发展与特色培养的分层培养教育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均值得我们借鉴。

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 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 引导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及早改选专业。专业与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匹配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整个大学学业成就乃至日后的事业发展。匹配程度越高, 他们就会越喜欢所学的专业并为之而终身努力, 反之亦然[5]。大学生入学前, 对于职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多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而填报志愿, 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查显示, 近1/3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喜欢, 如果可以重选专业, 这些大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高校关注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应受到职业生涯教育, 帮助新生尽快准确清晰地认识自我,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发地规划未来,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以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毕业前的短期就业指导, 开设晚且内容尚无实质性帮助。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已久, 且已成体系, 它不是以统一的标准规范个体的发展, 而是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使每个人都达到人尽其才[6]。勉强学习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 毕业后又改行,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 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更是高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内因。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再选择是“未病先防”的明智之举。

2.2 大学的综合化与专业发展的综合化

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布局切忌舍本逐末。目前高教界热衷于办综合性大学, 许多高校为综合性发展定位提高办学层次, 追求学科门类齐全,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逐利性行为的结果, 原因之一在于政府评估政策的误导或是政策不完善造成的[7]。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拨款的多少与学校规模和招生数量密切相关, 学校规模越大、人数越多, 获得的拨款也就越多。高校为获取更多的经费维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就会迎合市场需求, 受利益驱动设置一些市场需求热、办学成本低的专业进行规模扩张和综合化发展。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也都定位于多学科综合发展, 以医学学科为主, 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专业。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学院校把非医学专业界定为医学相关学科专业, 很多新开设的专业与医学专业关联性并不大, 例如英语、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公共事业管理等。这种舍本逐末地设置无关联性的非医学专业来追求学科综合化的结果导致这些新增专业与相应专业院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因此早晚会被淘汰[8]。

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才是大学综合化的本质内涵。高校发展的综合性不是无关学科的简单相加, 更不是低水平地扩大规模, 而是应利用多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互补性, 使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对流、理论互鉴, 从而促进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涌现和发展[9]。当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 并有着交叉综合性课题领先并带动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十分复杂, 这些问题通常很难被简单地归入到某个单一的专业领域或学科, 要想获得恰当的、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就必须借助于不同专业领域的方法来获得对问题的整体理解, 跨学科合作的大学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10]。学科的交叉应将重点放在前沿学科上, 要有全球视野, 立足于知识的国际交流, 开展跨文化研究, 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课程整合是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才能培养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专业目标应由重知识掌握转向重提高思维能力与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上, 相应的课程内容也应具有弹性化和模块化, 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大的重组性, 以便应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2.3 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的依据

专业设置、布局调整不能凭感觉判断, 而是要依据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社会需求、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 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国际交流合作的要求进行科学论证。

第一, 进行社会需求调研, 科学论证, 超前预测人才发展走向。专业布局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相适应。因为教育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 在专业设置上必须首先摸清区域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态势。这项工作单靠学校教育机构调研是无法全面完成的, 应借助业界的力量以及政府协调共同完成。高校类型、地域、专业种类、性别、薪酬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存在影响, 其中, 专业种类的影响最大[11]。只有做出专业设置的适度超前性预测, 才能保证毕业生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 专业设置需考虑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新专业需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 需配备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需以已设的相关专业为依托, 具备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 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医学院校设置非医学相关专业就会与医学院校主要发展医学学科的定位日渐偏远, 分散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利于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布局应与学科建设统一起来, 依托高校自身优势学科形成学科群下的专业群。没有优势学科和市场需求支撑的专业是没有生命力的[12], 在优势学科门类上多设一些专业, 形成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群协调发展的平台。应遵循继承发展原则, 保留符合教育规律的、成熟的、社会需求较大的既有专业, 推陈出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重点投入, 培育优势特色品牌专业,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赋予既有专业以新的内涵。有生命力的专业, 其名称未变, 而其课程体系要随学科发展而改变, 课程名称未变而其内容要及时更新, 只有这样, 才能探索出专业发展新的制高点, 长久形成优势专业, 办出特色、形成品牌,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优势和特色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特色发展是建立在优势发展之上的, 没有优势也就没有特色, 优势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形成特色, 没有特色就很难长期保持优势。

第三, 专业设置调整需规范, 需理顺本科专业目录与学科门类及研究生专业的关系。专业设置基本框架按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级设置;学科门类的设置应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门类一致, 专业类的设置应与一级学科一致, 专业应与二级学科一致;少量特殊情况可在三级学科基础上设置。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设置专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1年修订二稿)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门类12个, 专业类94个, 专业种数469种, 包括《基本目录》专业336种和《专业名录》专业133种。其中的医学学科门类设11个专业类, 医学专业种数为36种, 包括基本目录21种和专业名录15种。根据2011年修订的专业目录, 将医学本科专业目录调设情况加以整理, 见表1。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应以“地方性、应用性”为导向。“地方性”就是指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应用性”就是指为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 利用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 面向企业和政府机关开展应用性研究, 致力于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文化服务[13]。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 作为宁夏地区唯一的本科医学院校, 要注重宁夏地方需求、学校校情和回族区域性设置调整专业布局。该校现设17个本科专业, 开设12个医学专业 (表1中划“√”的) , 两个理学专业和3个管理学专业, 现有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年来, 该校对回医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就, 并设有专门的回医研究院和回医医院。回医学既是区域优势学科又是地方特色专业。从表1可以看出, 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维医学、蒙医学、藏医学、壮医学等都早已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通过对宁夏地区的省级、市级、县级3个级别的人民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4个类别的66家医疗卫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发现, 未来5年90%的用人单位对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56%的用人单位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38%的用人单位对药学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9%的用人单位对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的专业人才有需求愿望。因此, 从社会需求出发, 该校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类优势专业群的形成, 促进全科医生和卓越医师的培养;还可以考虑开设表1中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 在原有专业基础上逐步形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优势专业群, 逐步促进药学类优势专业群的形成;也可以考虑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的论证申办。

第四, 专业设置在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同时, 还应有一定的开放性。目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相对滞后, 应兼顾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 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创造空间, 形成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医学院校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 要在相关学科领域寻求交叉综合, 例如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医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融合;医学与食品工程的交叉融合;医学与动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医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等。在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完善过程中, 缓解医患关系的医学社会工作、医学司法鉴定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医学人才培养要顺应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专业设置也逐步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应建立开放的医学教育体系, 培养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具有“大医学”概念的医学与新兴学科及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第五, 专业布局调整还需进行跟踪监测与动态调控。定期进行专业监测评估, 分析专业运行中的绩效, 及时反馈到学校相关部门加以论证, 纠正专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专业资源整合, 推进新一轮的专业布局调整。一些不规范的、迎合就业市场的专业方向应并入大类;某些受利益驱动盲目设置的不相关专业需及早妥善处理、果断淘汰。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还应及早调整专业的招生规模, 避免一些专业供不应求而又有一些专业供过于求的状况。

农村幼儿园布局亟待调整完善 篇11

一、我国学前教育长期是短板——“欠账过多”

长期以来,“穷国办大教育”是我们听到最多的有关“教育国情”的管理解释。其实,公开数据和比较研究都表明,这种解释是简单化的。[2]实际上,我国教育财政比例常常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在这较少的教育财政经费里,又极不合理,形成“大大、小小、欠幼”局面。

1.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欠账”。

所谓“大大、小小、欠幼”,是对我国教育经费分配格局的一种形象表达。大意是我国财政中教育投入长期欠账,并且结构很不合理:大块的钱用在高等教育(大学),小块的钱用在基础教育(以小学为代表的义务教育),对学前教育熟视无睹(幼儿园、托儿所)。显然,我国学前教育长期是教育短板——“欠账过多”是最简明的概括。

众所周知,新中国前30多年以计划经济为主,我国学前教育被视为“后勤”,“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是其任务之一,公办园(包括集体园)一枝独秀。世纪末市场化改革后,原有的公办园经过“关停并转甩包袱”后所剩无几,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急剧下降,而民办园则“自然”生长,逐渐占据主流。

需要指出的是,在相当长时期,我国涉及幼教的几次变革,大多是作为其他改革的适应性调整,实际上是“被改革”。根据统计,直至2009年,我国幼儿园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学前教育三年的毛入学率仅为50.9%。

2.农村学前教育身处弱势,发展严重缺失。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园际不平衡。这种不均衡不仅导致城市幼儿的“入园难”,更导致农村幼儿的“难入园”——城市的“入园贵”“入园难”(难入优质公办园)与农村的“入差园”“难入园”并存。其症结是:总量不足,发展水平极不均衡。

以城乡不平衡为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差异十分严峻。近40年来,前30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不少乡镇连一个公办园都没有;有公办园的也主要坐落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覆盖面极为有限;民办园也多选择交通便利、生源多的地方,贫困偏远地方很少有人去办园。农村幼儿长期处于无园可入,尤其是无法就近入园的境地。于是,不少留守儿童成为散养的“野孩子”,而随迁子女则成为圈养的“野孩子”。由此诱发了一系列问题,甚至发生了一些恶意性事件。以安徽省为例,直到2007年,按师生比要求,全省专任教师配置的达标率不足20%。迄至2013年底,全省专任教师应有111967,实际上只有51120人,约占46%。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比例不足城市四分之一,入园率低于城市近40个百分点。

二、农村幼儿园布局研究不足,亟需联系实际研究

1.近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意义被重新认识。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10多年的反思,学前教育事业的意义在我国被人们重新认识。在新世纪里国家已经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2010年,两个与学前教育有关的重要文件出台,给学前教育事业大发展带来空前机遇: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它为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二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它对学前教育发展做出全方位设计。由此,各地以积极态度发展学前教育,落实“行动计划”。

在“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的引导与设计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进入“春天”。特别是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的系列项目,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根据教育部网站资料,实行“行动计划”五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投入和幼儿教师迅速增加。截至2014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0.5%,比2009年提高了19.6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近年教育事业发展上的一大亮点。”

2.农村幼儿园布局亟需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过多,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大多处于“野生状态”:总量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简陋、课程教学随意、教师素质不高、园际恶性竞争、安全隐患潜伏和小学化倾向严重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矛盾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但是,经济水平失衡、资源分配不均、幼教监管缺失,无疑是造成城乡学前教育不公的最重要原因。这也表明,当前我国城乡幼儿园布局亟待调整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挑战和机遇同在。

令人遗憾的是,过往我们对学前教育及其管理尤其是学前教育规划、幼儿园布局的研究严重不足。有鉴于此,我们以“幼儿园布局调整”为题申报了研究课题,希望在调研基础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三、近年学前教育发展成绩显著,但仍需通过布局调整提升水平

1.历时5年对300多人进行全面系统调研。

课题研究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基础上,主要采用问卷、访谈、观察和比较的方法,选取安徽省各地市300多名来自农村的幼儿教师、园长为研究对象(另有少量教研员和家长),对比分析毛入园率、园所类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等指标,对与幼儿园布局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以下是调研中问卷部分的整理和访谈要点,从中可以了解一些基本情况。

2.问卷调查围绕幼儿园布局情况和调整效果。

问卷调查有258名调查对象参加,共设20题(其中3个多选题),了解我国农村幼儿园布局情况(个别题有1~3份丢失,故少数题的总和不足100%)。

17个单选题,结果整理如下:(1)布局对民办园的影响——67.1%认为布局调整对农村民办园发展有影响,13.2%认为没有影响,19.8%回答是否有影响不清楚;(2)当地城乡幼儿园的差距——66.3%认为调整后农村园和城镇园间的差距有所缩小,10.5%认为差距进一步扩大,11.2%认为依然存在较大差距,10.9%回答不清楚;(3)当地家长对布局调整是否满意——9.3%认为非常满意,56.2%认为满意,8.9%认为不满意,0.8%认为非常不满意,24.4%回答对家长看法不清楚;(4)制约农村园发展最重要因素——50.4%认为政府支持力度不足,34.9%认为是落后的教育观念,各有5.8%认为是落伍的硬件和不合格且高流失的教师队伍,2.7%认为是其他因素;(5)所在地幼儿园布局调整是否合理——4.7%认为调整非常合理,72.9%认为合理,17.8%认为不合理,3.5%认为非常不合理;(6)所在地乡镇是否有公办园——62.4%回答有一所,20.2%回答有不止一所,8.9%回答目前还没有,8.1%回答正在新建;(7)所在园存在时间——58.5%表示调整前已存在,40.7%表示是在布局调整后才有的;(8)所在地农村新建扩建公办园教师来源——54.3%表示由教育局统招有编制即定编定岗,7.4%表示统招无编制即定编不定人,22.1%表示由幼儿园自招自支工资,15.9%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招聘;(9)所在地农村园的主管部门——6.6%表示由乡镇政府管理,72.5%表示由县教育局管理,19.8%表示由县乡共同管理;(10)所在园性质类型——71.3%表示属公办园(含部门、集体办),14.3%表示属普惠性民办园,10.5%表示属民办园,另有3.1%表示来自其他教育机构;(11)所在镇中心园校舍来源——53.9%回答新建,35.3%回答扩建;9.3%回答闲置校舍;(12)调整后农村园水平是否提高——74.4%表示整体水平有提高,15.5%表示并没有提高,8.9%回答不清楚;(13)调整后所在地城乡幼儿是否享受高质量学前教育——29.1%表示可一样享受,58.5%表示不能享受同质教育,11.6%表示对此不很清楚;(14)调整后所在地农村园环境条件是否得到改善——77.5%认为调整后得到改善,15.5%认为并没有得到改善,7%表示对此不很清楚;(15)所在地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解决情况——85.3%表示入园难问题得到解决,7.8%表示没有得到解决,6.6%回答是否得到解决不清楚;(16)调整后所在地幼儿园增减情况——57.8%表示调整后有所增加,27.9%表示并无增加,14.3%表示对此不清楚;(17)布局调整对个人工作的影响——74.8%表示调整后压力更大,20.9%表示没有明显影响,3.9%表示压力减轻。

nlc202309091007

3个多选题,结果整理如下(括号内为调查对象的选择频数):(1)布局调整给幼儿园带来压力的来源:来自落后观念需改变(210),教师自身素质需提升(206),家长给予的压力(133),幼儿园给予的压力(98);(2)农村园在布局调整中应注意问题:提高教师质量(207),保证教师数量(203),园舍建设符合要求(152),公办园、民办园互补(105),避免一刀切(92),园长持证上岗(87);(3)布局调整得到明显改善的方面:教学条件改善了(203),教学质量提高了(142),入园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了(132),师资质量提高了(126),幼儿园经费落实了(89),教师待遇提升了(27),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29)。

3.访谈围绕布局调整和“一镇一园”工程情况。

2014年11-12月,借学校承办“国培计划”,邀请部分农村园长进行专题访谈(共4次,被访谈人36人)。访谈内容广泛深入,主题是幼儿园布局调整效果和“一镇一园”工程。

通过与园长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我省农村园布局基本可做到“一镇一园”,但是,学前教育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农村幼儿园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诸如经费投入水平较低,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办园体制、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农村幼教小学化压力巨大,保教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认真进行研究。不过,一些园长在工作中富有实践智慧——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并借鉴。例如,有些地区出现的“民办幼儿园火,公办幼儿园冷清”的现象,可以采取民办园反哺公办园的做法。

此外,大部分园长提及有关部门和少数官员“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这在农村公办园建设中表现比较突出:不少人只是将其当作一项任务,追求的是政绩和形象。我们认为其中可能既有官德问题,也有水平和方法问题。为此,在农村幼儿园布局中,政府特别需要把“好事办好”。首先,应该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分步调整;其次,需要加大投入,不仅仅是经费投入——多措并举,尤其是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努力扩大农村园教学资源;第三,增加农村园建设普惠性政策的落实,相关部门应当强化保障;第四,理顺和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办园行为,切实提高办园质量。

4.以布局优化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问卷结果,结合访谈、观察和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如同我国迎来学前教育春天,通过5年多的努力,安徽省学前教育包括农村学前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成绩显著。截至2015年底,全省幼儿园共6988所,在园幼儿185.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1%,比2009年都有大幅提高。应该说,长期积累的“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原来扩大着的城乡差距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成绩来之不易。

不过,在肯定成绩,提高信心的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学前教育与先进省市还存在不小距离,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3]基于《安徽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针对与发达省市的差距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课题研究为促进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明确省政府统筹和各级政府主导发展与管理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实行“全国规划、省级统筹、县管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幼儿园批建、师资组建同步机制;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建立帮扶与补贴机制,建构公办民办园并举互促格局,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和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积极鼓励民众参与,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农村幼儿园覆盖率和入园率,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和健康发展。

浅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篇1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各级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 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 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 实现办学规模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 布局调整规划不科学, 撤并农村学校工作不规范

部分县布局调整未制定统一规范的学校撤并标准和程序, 规划实施带有随意性, 采用划定学校办学规模、制定撤并学校数量目标等办法推进学校撤并工作, 未征求规划撤并学校所在地的群众意见。伴随撤并农村学校的同时, 一些学历高、年轻的教师由基层向乡镇、县城流动, 造成基层年轻骨干教师短缺。部分农村学校及教学点没有专门的音、体、美等专任教师, 出现专任教师教授多门专业问题, 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 县城学校学生急剧增加, 班容量增大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意识的进步, 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成了每个家长的愿望, 适龄农村儿童少年迅速向县城集中, 造成县城中小学出现了超负荷运转。如个别县城所在地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平均班额达到72人以上, 其中最大的班额达到116人。班容量过大, 造成教室过于拥挤, 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以及防灾避险带来不便, 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条件简陋, 管理、服务能力有限

一是生均住宿面积不达标, 住宿挤占其他教室。二是宿舍内水、电、取暖、卫生设施欠缺, 给学生带来不便,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三是食堂硬件不达标, 条件简陋, 有的学校的生均食堂面积不足1平方米, 学校没有学生餐厅。四是教职员工中工勤人员所占比例甚微, 造成专职负责管理学生课外集体活动、生活、医疗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 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有限。

(四) 布局调整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距离增加, 交通安全风险增大,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增加, 出现辍学现象

1、学校撤并造成校均覆盖人口范围的扩大及服务半径的

增加, 造成部分学生就学距离增加, 学生上学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调查发现, 三年级以下学生大部分需要家长接送, 四年级以上学生大部分骑自行车上学, 客观上增加家长负担, 同时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2、部分寄宿学生上学伙食费用增加。

经布局调整后, 一些农村小学被撤并, 部分被接收进入一些县镇寄宿制学校就读。根据政策规定, 可免缴住宿费。但对于定额的伙食费用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

3、因布局调整出现的“上学远、上学贵”的困难, 引发了学生辍学现象。

调查走访部分辍学学生和家长发现, 其中有家庭经济困难、就学费用负担过重而辍学的, 也有就学距离过远而辍学的。

三、原因分析和建议

(一) 原因分析

1、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简单, 布局调整

规划带有短期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渐近的、逐步调整的系统化工程, 非短期内完成的任务。部分县将布局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减缩”, 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五年内 (甚至在短期内) 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 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

2、县城与其他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大。

经过布局调整, 部分地区撤并了部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并在县城镇新建、改扩建了一批规模适当、设施相对齐全、师资队伍稳定的初中和小学。

3、当前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 挫伤了年轻优质教师下基层的积极性。

优秀的老师下基层, 待遇上未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仍以资历、学历、职称而论, 这样的“大致均衡待遇”, 挫伤了年轻优质教师下基层的积极性。这种“动人不动编”的管理模式, 使得新进教师无法改变“编外身份”, 影响了年轻老师的教学热情。

(二) 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当地财政的教育投入, 保证教育支出的合理性。

一是出台支持学校建设中的各项收费优惠政策。二是科学制定政府投资教育规划, 继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三是加大教育融资力度,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四是用足用好有限的教育建设资金, 努力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2、加快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 寄宿制学校发展为广

大农民子女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 切实解决了优质教育和均衡教育发展的矛盾。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寄宿的条件, 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

3、采取有力措施, 着力解决义务教育的大班额问题。

在现有学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的基础上, 要对学前适龄儿童、在校毕业生等进行调查摸底, 从学生上学距离、当地的交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 制订出科学的变动的招生政策, 防止农村学生涌向县城镇。

4、根据县内实际情况重新核定编制, 提高农村任教老师的福利待遇,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流动机制鼓励教师下乡。建立有差别的工资福利待遇及评优评先机制, 调动年轻优质教师下基层的积极性。

5、要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出现的交通安全问题。

针对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问题, 建议地方政府要把交通安全当成布局调整的配套工程来抓, 加强对农村道路的建设, 使得镇村之间、村际之间道路畅通, 确保学生上学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由地方政府出资, 为中心学校配置校车, 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学校, 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让群众真正支持布局调整工作, 并享受到中央惠民政策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1

上一篇:旧文化建筑论文下一篇:风险报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