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化建筑论文

2024-11-06

旧文化建筑论文(精选8篇)

旧文化建筑论文 篇1

作爲中國當代文化建築的代表,博物館建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起建設,在當時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各地建設了大量反映時代背景和民族精神的博物館建築。其後,隨着中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文化建築的建設也進入了高潮階段,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等新建築不斷涌現。早期建設的舊文化建築因不能適應新的城市功能,逐漸成爲各地的負擔,甚至面臨被拆的境遇,但這類文化建築因其文化代表意義往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本文以此問題爲切入點,以内蒙古舊博物館建築爲例,以重構爲主要思路,探討舊文化建築的發展策略。

一、内蒙古的建築文化與文化建築

内蒙古地域早期的游牧文化産生了以可移動式的蒙古包爲主的建築形式,但缺乏形制成熟的民族特色建築。清代,藏傳佛教的大力發展和召廟建築的大量建設,影响了蒙古地域的建築文化。清代後期的蒙地開放,漢族移民出塞北上,打破了蒙古游牧社會的一體格局,形成了農牧并重、蒙漢雜居的新格局。因此,在藏傳佛教和漢族移民兩方面雙重作用和影响下,内蒙古地區的民族結構、經濟布局、文化風格發生了一系列重構,區域面貌呈現出文化多元、混合的特徵,并在建築領域中——主要是文化建築——有所表現。

近年來,内蒙古地區經濟和文化産業發展迅速,“文化大區”建設的工程成爲政府工作的重點。反映在文化建築方面,新的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演藝中心、内蒙古科學中心等設施相繼落成。雖然這些建築嘗試運用多種方式表現新時代内蒙古的地域文化内涵,但多數止于形式層面,而且從其基本功能來看,多數設施仍衹承擔單一社會職能,難以滿足當代市民以參與、體驗和消費爲訴求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而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内蒙古舊博物館及其周邊環境因完全無法適應這種社會需求,已處于閑置狀態。如何既能彌補上述新型文化建築的不足,又能重新利用閑置的舊文化建築,表現新時代的文化活力和内涵,成爲當下規劃及建築領域探討的課題之一。

二、内蒙古舊博物館的建築遺産價值

内蒙古舊博物館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山路與新華大街交匯處,基地所處區域作爲原歸化、綏遠兩城連接的節點,歷來是呼和浩特市區交通、金融、商業和文化的核心區。博物館于1957年由内蒙古建築設計院建築師郭藴城先生設計。建築主體采用歐洲古典主義的上下三段、左右五段式的造型手法,并以3個拱形門廊作爲整體的視覺中心。窗户和墻體造型是對藏式建築的窗和邊瑪墻的演化,建築的細節裝飾則采用了蒙古族傳統的圖案與符號,整體色彩調以傳統蒙古包建築的乳白色爲主,局部以灰色點綴,形成了尺度適宜、比例匀稱且端莊、典雅的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建成後近50年間,作爲呼和浩特草原城市民族文化建築的代表,一直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築。

内蒙古舊博物館是西方古典思潮與本地域民族建築形式碰撞、融合的産物,是20世紀50年代特定歷史時期(前)蘇聯模式和民族形式的政治傾嚮在建築上的反映,具有歷史價值。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西方古典建築的美學規律在建築的總體構圖、軸綫組織、體量構成、比例尺度以及細部語匯等方面均有成熟的表現,作爲當地少有的範例,具有美學價值。博物館建成後,獲得社會的廣泛贊譽,也逐漸成爲人們對呼和浩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的主要建築載體,某種程度上具有民族精神的象徵意義,已被列爲呼和浩特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内蒙古舊博物館現狀

隨着城市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建築的周邊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一是博物館所在的三角形區域逐漸被各種建築填滿,雜亂無章的建築對保護建築區域内的環境景觀造成了嚴重破壞;二是三角區域之外已建設大量高層建築,博物館門前的城市道路不斷被拓寬,車輛日漸增多,博物館與周邊建築和環境的關系越來越局促,原有的尺度感已蕩然無存,加之門前及三角游園的大片樹木將博物館完全遮擋,其往日標志性建築的歷史地位也逐漸被人們遺忘。

20世紀80年代初,博物館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立面的修繕改造,外墻主體以白色瓷磚貼面,同時在檐口、窗眉等處,輔以黄、緑等裝飾色彩,雖增加了歡快氣息,却减弱了穩重典雅的表情。上世紀90年代後期,爲了恢復之前典雅的外觀,在瓷磚表面噴塗了白色塗料,形成了現在的立面效果。新的内蒙古博物院建成後,舊館開始閑置,因缺乏維護,出現墻皮脱落、門窗損壞等現象,日漸殘破,其周邊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其他建築——新華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政府禮堂、内蒙古人大辦公樓也面臨着相似的境遇。

目前,呼和浩特市規劃部門已經决定將内蒙古舊博物館及其所在的三角區域進行基于文化遺産保護方面的規劃設計研究。

四、重構——新的綜合文化街區的設想

重構,是指打破舊關系,利用新與舊兩種媒介系統的重組與對話,建立新秩序。對于城市而言,這種新秩序的建立是以保留舊建築的歷史環境和基本特徵爲前提的。在本項研究中,將從功能定位、建築文化、環境整合和建築單體等幾個層面的重構進行探索。

1. 功能定位層面的重構——形成綜合文化産業街區

如前所述,新的内蒙古博物院仍定位于傳統的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功能,難以完全滿足目前多樣化文化消費的社會需求。舊館及所在三角區域的功能定位可以此爲切入點,對功能進行整合,形成新的集展示、體驗、消費、娱樂于一體的城市綜合性文化建築街區,爲市民提供又一個城市公共活動中心,既有助于恢復昔日“場所中心”的地位,又在一定程度上對新院相對單一的功能有所彌補,相得益彰(圖1)。

2. 建築文化層面的重構——舊建築詮釋新内涵

舊館所在的三角區域内,有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以歐式柱廊爲特徵的新華社内蒙古分社、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古典形態和民族裝飾相結合的内蒙古政府禮堂以及具有典型蒙古民族風格的内蒙古人大辦公樓,這些建築均有一定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歷經不同時期建造,呈現多樣的風格特徵,承載着深厚的歷史記憶,是城市發展的文化縮影。在此前提下,應通過擴建或新建,加入新的時代元素,與舊建築以某種方式共處,引發文化層面的重構。這種新與舊的重構正是新時代建築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保持地域城市建築文化脉絡的必然選擇(圖2)。

3. 環境整合層面的重構——重新組織建築和環境元素以構建新的場所秩序

舊館所在三角區域,除上述保留建築外,其他與保留對象未形成整體關系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可作拆除處理,以便重新組織建築群和空間環境。對于舊館區域而言,首先應緩解館前空間的局促,提升到達和進入感受,建議將館前的海拉爾路改爲下行通道,使建築與門前的三角游園連爲一體;爲進一步保證地面交通的流暢,可利用兩條規劃道路將三角區域劃分爲4個建築街區,并對應4類文化功能,4個街區之間再以緑地和院落串聯,形成具有生機的文化空間;適度移走三角游園部分樹木,留出大片草地和門前緩衝區,以進一步爲館前辟出活動空間,使其成爲人們喜愛的步行休閑場所;對舊館進行擴建,打通入口拱廊,將新、舊建築通過院落空間連通,既增加了空間的縱深感,又使活動空間嚮街區内部延伸,拓展了場所領域。由此,原本雜亂、無序、消極的環境空間得以重構,并創造了新的室内外文化空間和場所秩序(圖3)。

4. 單體建築層面的重構——功能置换和舊建築的改擴建

改變建築作爲歷史文物展陳的功能,置换爲以藝術作品和創意産品以及前沿文化等更貼近于市民生活的文化展示,自然科學類如天文、地質、生物等,藝術類例如繪畫、書法、工藝美術、文學、戲劇、建築等。不同性質的展示活動對建築有不同的功能和空間要求,需要重新整理建築功能空間和動綫關系。

舊館後側搭建的單層體量影响了建築的整體性,首先將之拆除,恢復建築的本來面貌;其次,通過結構加固、表面材料替换等手段,保護舊建築的基本性質和特徵;進而,根據新的功能要求,對建築空間進行必要的改擴建,擴建部分可更多利用玻璃等輕質材料,通過對比進一步凸顯原有建築,同時作爲背景隔離更遠處雜亂形態的影响,再通過連廊和内院與舊館連爲一體,虚實相間,相互映襯,形成新的建築形象。

通過替换原有功能和建築空間的改擴建,重構後的舊建築以全新的功能、全新的空間關系以及全新的面貌呈現出來,在適應新環境的同時,試圖創造一種新的時代精神。

結語

文化建築因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往往成爲延續不同時期城市建築文脉的重要載體。隨着城市的不斷發展,文化建築也面臨着適應性的改造更新要求,重構往往藴涵歷史記憶和精神情感,重新生成新面貌,無疑會成爲舊文化建築發展的最佳選擇。

参考文献

[1]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潘宋勇,雷虹霁,王剑利,宋培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阿娜尔.社会所需求的博物馆—从观众研究的视角分析我区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5]单霁翔.20世纪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城市规划,2008(6)

高校旧建筑节能改造分析 篇2

关键词:高校旧建筑 节能技术 新材料 节能改造

1 概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军,资料显示: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5%。我国每年新增建筑约20亿,而且现存的建筑绝大多数是高耗能建筑。因而建筑节能问题已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建筑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建筑节能问题更是迫在眉睫[1]。而高校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也被列入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建筑面积大,能源消耗巨大,高校总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10%,人均能耗远高于全国人均总能耗。如何从新节能材料、新技术方面开展节能工作是高校能耗问题解决的关键。

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对于促进高校节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国内很多高校均存在大量的老旧建筑,这些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并未采用节能材料,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因此对其进行节能改造就十分必要和紧迫。近年出现了很多类型的新型建筑材料,它们的广泛使用不仅对于高校节能,也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目前普遍应用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

旧建筑存在的问题是,屋面和墙体没有保温措施,门窗密封性较差,玻璃为单层玻璃,所以造成建筑能耗流失的加快。而一般屋面、外墙和门窗是主要的节能改造目标,因此,旧建筑的节能改造也就主要包括屋面、外墙和门窗的改造。其次还要考虑旧建筑多有原使用者,所以施工改造必须要尽可能的快捷,方便和经济[2]。

2.1 屋面保温技术

屋面的保温技术主要为屋面防水保温节能改造,平屋面隔热保温层的做法有聚氨酯保温防水一体喷涂,或铺设隔热板、聚苯乙烯板等,再做防水层和保护层。

2.2 墙体的保温技术

墙体的保温技术主要分为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两类。对于墙体的改造,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特点、用途等因素,选择施工简便、保温性能好、成本低的节能材料。

2.2.1 内保温技术

内保温技术是指在墙体内部加做保温层。它的特点是施工快速灵活,操作简便。主要的保温技术有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但由于使用内保温技术存在着占用建筑使用面积、容易开裂、影响室内装修等缺点,故现在已经逐渐被外保温技术所取代。

2.2.2 外保温技术

外保温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节能技术。与内保温技术相比,外保温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不占用用户的使用面积,而且使用同等规格,性能的保温材料能达到比内保温更好的保温效果。外保温技术在墙体外侧,还可以保护外墙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不仅适用于旧建筑物的改造,也在新建建筑上普遍使用,是目前最成熟的保温技术。

一般工程中使用的多位外挂式保温材料,包括硅酸盐保温材料、陶瓷保温材料、挤塑板XPS 6、硬泡聚氨酯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保温板、岩棉、聚苯乙烯泡沫板(简称苯板)、钢丝网架夹心墙板等[3]。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苯板。苯板具有优良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一般做法是用胀钉将其固定在外墙上,或采用粘接技术固定,然后加入网格布抹砂浆,最后再做装饰面层。此外还可以采用无机喷涂进行外墙保温。保温材料一般是指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0.2的材料。选用时除应考虑材料的导热系数外,还应考虑材料的吸水率、燃烧性能、强度等指标。不同绝热材料的性能特点有所不同。

2.3 外窗的保温技术

建筑物的热能有不少都通过门窗散失。相关资料显示,一般建筑的门窗面积占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的30%,其能耗约占整个建筑总能耗的2/3,通过玻璃的能耗约占门窗能耗的75%,所以门窗是节能改造的重点[4]。应尽量使用新型的节能门窗。

节能玻璃是目前国内主要推广使用的外窗节能材料。常见的节能玻璃有以下3 种: 中空玻璃、真空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5]。其中,中空玻璃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节能材料,正在被大量的使用。中空玻璃一般由两片玻璃构成,中间充入惰性气体,周边由胶接或焊接方式密封。中空玻璃具有减轻辐射的功能。真空玻璃中间是真空腔,优点是隔音和隔热性能好,节能降噪性能独特。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玻璃)是一种对波长4.5-25um的红外线有较高反射比的镀膜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还可以复合阳光控制功能,成为阳光控制低辐射玻璃,有很好的保温节能效果,还可以起到防眩,提高舒适度等效果。

节能型的门窗框材料主要有以下3种:塑钢型材、塑铝型材、玻璃钢型材。塑钢型材具有热导率低、保温性能好、耐腐蚀、隔声、防震、阻燃性能优良等优点,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窗框材料。但不适宜在高寒高温地区使用;塑铝型材有刚性好、寒热性能好,不易发生结露的优点。因此,适宜大尺寸窗户及高风压地区和严寒地区使用[5]。玻璃钢型材的导热率低,保温性能好,适用环境较广,而且使用寿命长,是未来型材的发展方向。

3 节能改造实例

宁夏大学校本部B区数计学院楼始建于1983年。改造总面积4032平方米,5层多层。楼内各种设备管道线路均已老化,且保温效果较差,门窗密封性能差,冬天室内温度较低。改造前楼体无保温材料,窗户为单框单玻铝合金窗。外窗存在传热过大、漏风严重等现象,不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制性要求,故对其进行节能改造。针对实际现状,选择节能型的中空玻璃塑钢窗,防止空气渗透。改造方案对墙体增加保温层,楼内采暖管道以及散热片整体替换,将所有照明灯具全部替换为节能灯。

改造后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规定,且室内温度比未改造前高2.1摄氏度。由此可以看出,增加外墙保温层和中空玻璃塑钢窗后的保温隔热性能好。通过进行外墙和外窗的保温改造,达到了节能的要求,室内保温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结语

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对旧建筑进行的节能改造,采用新型的节能材料,明显的改善了建筑物的能耗,增强了室内的保温效果。因此对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还比较落后,只要继续对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采用更好的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建筑能耗。

参考文献:

[1]谷立静,聪郁.我国建筑能耗数据现状和能耗统计问题分析[J].中国能源,2011,33(2):38-41.

[2]梁冠华.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的特点及技术性举措[J].住宅科技,2007,5:43-46.

[3]梁栋.建筑保温隔热技术及节能材料[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0):73-74.

[4]余治良,魏宏杨.校园旧宿舍建筑节能改造分析[J].建筑节能,2011,39(3):68-70.

[5]郭长日.建筑节能材料的分类与性能概述[J].山西建筑,2010,

36(10):159-160.

旧文化建筑论文 篇3

2014 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新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提出到2020 年,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 基本建立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的格局[1]。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科技不断发展, 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3—2022 年) 》中, 东北三省仍有23 个地级老工业城市、4 个省会城市市辖区, 经过10年的老工业区改造, 东北三省老工业城市数仍占较高比重, 老工业城市振兴任务依然繁重。这些地区迫切需要新的接续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向可持续无污染的新型产业转型, 更加速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1994 年, 澳大利亚以“创意的国度” (Creative Nation) 为目标公布了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2]。1997 年, 英国政府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聚焦点, 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美术馆改造工程等。另外, 还有美国近年来也开展了以经济系统为基础的文化遗产政府管理[3]。我国大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始于2000 年左右,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虽然已初具规模, 其产值在3% 左右, 但是落后于欧洲10%-15% 的平均水平。从发展水平上看, 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概念引入及产业整合并举阶段[4]。但也出现了发展较快的城市, 如上海率先依托大学进行了创意产业基地项目, 如赤峰路建筑设计街区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人才技术优势, 在上海是形成最早的创意产业基地。目前, 上海在改造旧车库、厂房及仓库基础上创立的产业基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还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新楼, 它曾是上海市区最大的立体公交停车场。设计策略是创造一个开放的创意办公空间, 将“机器使用”的场所营造成为“人使用”的场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工场也都在该场地规划范围, 创意工场包括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塑料车间、珠宝车间、数码实验室和工位教室等。另外, 上海还有昌平路990 号、1000 号等成功案例, 但由于篇幅有限, 不在此赘述。

2. 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综述

台湾自2002 年将“ 创意台湾” (Creative Taiwan) 规划为未来施政的目标与愿景, 将文化、艺术及设计等原属于不同领域的相关产业整合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下, 纳入整体发展的重点计划[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台湾在赋予传统事物以新创意方面, 逐渐特色鲜明。这使得台湾的竹文化、蓝染和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形式, 通过传统文化推广和产业化研究, 建立了一系列传统文化工艺博物馆和 (蓝染、造纸) 工作坊。台湾通过举办传统手工艺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坊, 将台湾本土的文化遗产完整且“活态”地保留和传承下来。台湾将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上升到产业化研究的高度, 这些创意文化产业给台湾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3. 旧建筑改造中台湾文创产业的“文化承载体”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CTAD) 对于创意性产业的定义, 是“创作、生产和分销有创意性内容、有经济和文化价值、以市场价值为目标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承载体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以下将分别论述传统手工业、工业和农业作为文化承载体的表现: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广兴纸寮和日月老茶厂的传统手工艺“竹编”“蓝染”、“造纸”和“茶文化”。

3.1 手工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工艺文化园的“竹编”和“蓝染”

1954-1972 年台湾南投县工艺研究班成立, 此为台湾手工业发展初期阶段。1973 -1998 年为台湾手工业研究所为台湾手工业制造产销阶段;1999年至今为台湾工艺研究所, 在文化制度层面上已经成为台湾工艺产业的代表[5]。为了使台湾传统工艺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原台湾工艺研究所基础上兴建台湾工艺文化园区, 园区以工艺展示、研究和推广等功能为主, 共分六个参观区域:工艺文化馆、生活工艺馆、工艺信息馆、地方工艺馆、工艺设计馆及工艺美学馆。其中, 生活工艺馆是原来的草屯商工的校舍在经历9·12大地震后的改造工程, 其中展示了大量传统手工艺作品和竹艺、竹雕、蓝染、漆艺、金工、玻璃、陶艺等7处工作坊。如图1为台湾工艺文化园区的竹编作品展览;如图2生活工艺馆的竹编体验DIY。

“蓝染”属于中国古代印染工艺, 早在1959年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出土了一块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 说明了早在北汉时就已经成熟地掌握这种工艺[6]。蓝印花布的工艺特征和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裱纸、图案创作、刻版、上油、刮浆、染色、晾晒、刮灰和清洗。蓝染有很多技法, 最常见有型染、扎染、缬染等。体验蓝染的扎染工艺是园区内的特色活动。体验者先在棉布上设计, 再用棉线沿缝加以固定, 侵染在蓝色染液中, 因扎制的压力, 拆开后的棉布呈现出自然的印染效果 (如图3、4) 。工艺园区内除了“竹编”和“蓝染”, 还有石艺、木艺等工艺作坊和研习课程, 限于篇幅, 不再列举。

3.2 工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广兴纸寮的“纸旅游”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自古书契, 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 (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 者谓之为纸。广兴纸寮位于南投县埔里镇铁山路310 号, 创立于1969 年 (如图5) 。造纸源流造纸首重水质, 因为埔里的水, 做出的纸不因时间或阳光照射而变黄, 所以埔里成为宣纸、棉纸最佳生产地。过去造纸形式一般是搭寮在河边取汲水源, 因为河水泛滥时间不定期。因此, 设立简单、易于撤离设施, 简称工作场, 但不叫纸厂, 叫做“纸寮”。

广兴纸寮研发代表埔里特色的手工纸。手工造纸作工精细, 制造过程采用雁皮、竹子、草浆、亚麻等原料, 依古法蒸煮、浸泡、洗涤, 加上不断精研改良新技术, 造出完全手工筛制、吸水性良好、墨韵优雅的宣棉纸, 赢得“纸故乡”美称。

广兴纸寮有专业人员演示造纸基本手法 (如图6) :

1) 取材:造纸的原理是将纤维重组, 将不同的纤维形成不同的纸张, 而纤维的则取自于各种天然植物, 经过各种加工而行成纸张。

2) 蒸煮:原料经由蒸煮的过程, 加速植物纤维分离。

3) 漂洗:蒸煮后的纤维, 使用大量的水洗涤。

4) 打浆:漂洗后的纤维原料成浆状, 作打浆处理, 行成所谓的“纸浆”。

5) 抄纸:将纸浆纤维重组, 是造纸流程中最奇妙的手续 (如图7) 。

6) 压纸:纸浆经过抄纸形成纸的形态, 再来就是将水分压榨去除。

7) 烘纸:一叠叠压榨后的纸形成像豆腐的形态, 然后就是烘焙成纸 (如图8) 。

8) 、纸:纸豆腐经过温度的烘培, 就形成一张张珍贵的手工纸了。

为了能振兴当地纸产业文化, 开放了供游客参观和造纸的DIY教室, 让游客自己能亲自体验手工造纸、纸扇和屏风等工作作品及灯具成果 (图9) , 且创作产品可以产生市场价值, 如广兴纸寮手工纸商店 (图10) , 其中有广兴纸寮辅以干花装饰的手工纸及纸服饰 (如图11、12) , 这种基于文化产品和创新实践的工业造纸体验, 是一种创新实践, 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广兴纸寮展示中心从蔡伦造纸到现代造纸术, 将制纸的技术过程和发展历程都作为展示内容。广兴纸寮在1996 年成功利用茭白笋的笋壳及槟榔树干研发出“惜福宣”与“逢春宣”手工新纸, 成为埔里最具特色的手工纸。它以农产品废弃物再利用研制的惜福宣, 不仅为台湾的造纸文化开创新一页, 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3.3 农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台湾日月老茶厂“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生产国, 历来就有喝茶的传统。茶叶也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已经有200 多年的栽种历史。台湾的“日月潭红茶”不仅是台湾十大名茶, 也是名列世界四大名茶之一。台湾的这种红茶是由日本人从印度引进的大叶种阿萨姆红茶, 由于南投县鱼池乡的气候环境属于高温、多湿、雨量充沛, 海拔约在700 到1000 米之间, 与印度阿萨姆邦茶区相仿, 适合该品种的生长。但是, 台湾在大规模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农药后,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衍生土壤地力退化, 经过15 到20 年之后, 茶叶质量下降, 市场竞争力开始衰退, 原先的老茶厂一度破产, 更在1999 年的912 大地震中, 原有的茶园和茶厂受到重创。但是, 台湾农业部门开始规划转型, 提倡有机栽培, 不用农药, 每年举办鱼池红茶文化季活动, 即红茶文化体验活动, 感受茶文化历史和乡野生活情趣[7]。

台湾农林公司的日月老茶厂 (如图13) 是茶文化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环境核心。这座日月老茶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 年, 见证了台湾茶叶的兴衰史。2004 年, 农林公司重新改建了旧有的厂房 (如图14) , 整体空间设计仍保持旧有的主体结构, 但是考虑引进更充足的光线。建筑物的1 楼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焙茶作业区, 包括揉捻机、解块机、发酵室、干燥机、包装储藏区以及办公室;另有三分之一空间改建为展示和解说室。原来的设备至少有50 年的历史, 目前仍然能够使用, 机器运转的声音把体验者带到了老建筑过去的岁月, 外围农场将其发展为有机休闲教育农场 (如图15) 。

日月老茶厂的案例类似于农业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概念, 作为“茶文化”为起点的创意产业开发, 不但服务于旅游业, 还服务于农业作物研发和生产环节, 并且能起到教育民众珍惜并传播传统茶种植文化的目的。例如, 挪威农业部发文有对“文化景观”“多功能农业”和“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相互包容共生的理解描述[8]。从概念分析上, 只要在市场运营中有合理思维引导, 无论是服务于农业, 还是旅游业, 创意文化产业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下, 都属于文创产业的“文化承载体”的范畴。

4.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在大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陆地区具备56 个民族的文化和地区发展背景, 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数不胜数。大陆地区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主体, 拥有陆地边界长达2.28 万公里, 东邻朝鲜, 北邻蒙古, 东北邻俄罗斯, 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广义上说, 文化资源包含历史建筑资源、农业园区、文化景观、宗教文化资源、传统手工艺、生活方式及语言[9]。与现代社会价值文化资源的美学、信息和生态价值及意义息息相关。这些资源如果没有合理更新和再利用, 会加剧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在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上, 政府和当地居民及专家的文化认同和理念冲突, 也会直接影响到文化遗产保护最终的发展态势。作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的5000年文明大国, 必须以新的眼光和视野去解读和理解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承载体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工业和种植文化产业, 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受到重视。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望更多专家学者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复兴。

摘要:为了加强大陆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力度, 探索老工业基地向可持续产业转型等问题,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法, 分析了台湾9·12大地震遭受破坏的老建筑重建项目台湾工艺文化园区、广兴纸寮和日月老茶厂:从台湾传统手工艺领域的“竹文化”“蓝染”到工业领域的“纸旅游”, 最后到农业领域的“茶文化”。无论是服务于农业、工业, 还是旅游业, 这种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体验和传承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台湾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http://www.gov.cn/zhengee/content/2014-03/14/content-8713.htm

[2].李红梅, 北京与台湾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7 (02) 39

[3].Stefan Claesson.An ecosystem-based framework for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USA.Marine Policy 33 (2009) 698–706 doi:10.1016/j.marpol.2009.02.005

[4].王定亚,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借鉴, 中国国情国力, 总第216期, 2011 (01) , 55

[5].htpp://www.ntcri.gov.tw/

[6].罗曼浅析中国蓝染工艺文化与发展研究视觉传达, 2003 (02) , 122-124

[7].重现世界四大名茶风采走进日月老茶厂体验有枧红茶魅力, 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01) , 58-59

建筑的“旧”与“新” 篇4

上世纪90年代末我赴北京求学之时,北京城已然像是一片工地。《北京晚报》对于旧城改造的报道中,记者们最常引用的是部分市民对北京变化速度的惊叹:“出差半个月回来就找不到家了。”把“找不到家”作为一种欣喜若狂的感慨,大概只有现代中国人才会如此。王府井改造过程中,久负盛名的吉祥剧院是拆,还是保,大家争议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一拆了之。也许就从这个时段开始,“拆”便成为我们时代颇具影响的流行词。

我们曾“砸烂”了旧世界,我们也曾有过“破旧立新”的愿景——建立一个新世界。但新的东西总会变旧的,如果我们不断地这样做,那么我们就会像熊狗熊掰棒子一样把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文化传统抛弃掉,我们也就无从建立起让我们自己、更不用说让我们的后人们不觉汗颜的文化了。

建筑乃百年大计,然而当强拆长期伴随我们的老建筑时会发现,我们的新建筑也问题不断:或因质量问题无法永久矗立,或因设计欠佳而不值得永久矗立。这就不禁让人想到,我们是否在为老建筑而惋惜的同时,又要造一批无法持久,或者没有必要持久矗立的新建筑呢?

我曾向一些有造诣的建筑师请教过“千城一面”的问题。他们说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太快了,而在这个进程中,政府官员和开发商多是躁性子,建筑师又缺乏足够的文化准备,故而经常急就章式地把西方建筑略移植过来,最终导致我们城市建筑规划感和设计感的严重缺失。

徜徉在国外许多底蕴深厚的城市,你会在古旧的建筑氛围中享受到生活的安宁和历史的永恒,也会仰望设计考究的新建筑而感受到勃勃生机。而在我们的城市,暴虐式的拆迁常常让我们扼腕长叹,粗糙的新建筑也常常让我们感到无言。我们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却往往不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这便是我们的遗憾!

旧建筑的再生与转化 篇5

在这个脱胎换骨和触摸记忆的心灵历程中, 我们眷恋的记忆是什么, 而我们期待的改变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向心灵的寻觅、选择、平衡和把握的过程。这里通过一个旧工厂和一个新村落的改造, 表达了我们的记忆和期待。

凤凰·创意国际, 其原址为已停产的双流水泥厂。将规划建设成具有创意产业办公、交流、展览、旅游等综合职能的创意园区。一期综合改造设计主要区域为原生产厂区。

设计以原有厂房中广泛使用的水泥材质和水泥预制米字格图形为出发点。采用水泥、水泥预制块、木材、白铁皮、钢板、石子等同调性材料, 以深灰色、灰色、棕色为色彩基调, 以米字格、水字格等组合作为肌理图形。顺应厂房的现状和新的空间使用要求, 做出适当的增删修补。形成一个供创意产业进驻后在内部继续再改造的基础。

项目名称凤凰·创意国际二期综合改造工程

建设地点浙江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创意路1号

委托单位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6726m2

项目时间2008开始设计, 2010年投入使用

凤凰·创意国际改造二期B区位于园区西北侧山坳中, 周边有林、有坡, 环境静谧。

秉承着整个创意园区源于现状, 隐于自然的设计原则, 二期设计理念在尊重自然和基地环境的基础上, 实践着对环境的特征塑造和功能场所的特殊营造。

建筑北依自然山林, 因自然高差形成3-6米两个高差台面。其上布置两排独幢办公建筑, 每幢建筑在统一的基本型制中通过层数、阳台、入口、楼梯间等不同组合, 形成富有韵律的个性变化。

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山林的空间特征, 以坡、林、绿为主题, 体现建筑的低调含蓄之美。楼之间的山墙间隙中设置台阶, 保留了原基地的特征符号。拾阶而上, 缝隙成为南北自然景观天然的视觉渗透走廊, 工作、生活隐于山林与绿树中。

项目名称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科技园画外桐坞艺术小镇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市龙坞风景区

委托单位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5.64公顷

项目时间2011年

画外桐坞艺术小镇是以茶艺、山居为设计理念, 将民居改造划分为艺、场、核、溪、园、茶六个板块, 形成了“艺术小巷”“小溪风情”“茶园漫步”三条丰富多彩的特色带。

建筑改造在形式上以“杭州新农居”为底色的记忆叠加, 在彩色釉面砖和琉璃瓦的底色之上, 按照着空间构造谨慎而又随意地运用着这些记忆原型, 但尽量地采用砖、木、竹、卵石、铁艺来叠合这些记忆。

从村口的“竹围栏”, 到村里建筑的“烟囱”、“窗口”、“坡顶”, 院落的“墙”、“廊”、”树”、“井”, 一直走到村边的“晒台”、“竹栅栏”、以致采茶的“竹器”, 这些存在于现实或我们记忆之中元素, 作为我们设计的原型被有意识地用来表达空间的构造, 实现功能的意图, 触动我们的情感, 最后去促进形成生活的场所。

论旧建筑物的改造 篇6

关键词:旧建筑物改造,观念,空间设计

一、当今旧建筑物改造行业的发展

正如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许多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得以延长;然而一些建筑物建成后, 寿命多至百年以上, 少则几十年, 时过境迁, 随着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 原来的学校会因规模问题而被扩建, 厂房会因企业的倒闭被闲置, 办公楼会因机构的迁移而被遗弃等。这些建筑或者仍坚固如初, 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或者本身沉积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将这些建筑合理改进, 对于减少社会财富的浪费, 使建筑物继续创造经济效益,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 市场经济的到来及中国加入WTO的驱使, 使得国内许多城市对原有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原来一直以生产为主要职能, 工业用地比例大且集中于城市中心, 城市用地畸形化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经济发展迅速, 这些给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改造提供了契机, 同时时间、利益的驱使也使更多的人在接受建筑改造。新发展产生新行业, 新行业需要新空间与其适应, 在文化观念之外, 经济利益可谓商业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换言之, 经济效益是目前旧建筑改造行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发展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此过程中人们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旧建筑的改造设计由于是对现有建筑的空间及装饰的变更, 因此常常比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更受到制约, 创作自由度减小;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些制约也为新的“作品”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机会, 创作时可利用的素材增加, 原有的空间特色也可以成为改造设计过程中灵感的泉源。对此, 像中国古典文化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 一位著名建筑师指出:“有人争辩说设计的限制条件抑制了正在萌发的真正的创作性, 而我要争辩的是, 真正有创作性的建筑师是以排除约束为乐的。这些制约仅仅扰乱了那些对自己信心不足的人, 而这些人缺乏内在的应变能力。”

二、旧建筑物改造的环境分析及其相对新建建筑物的优势

旧建筑物的改造在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房产开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有关数据显示, 在英、美等国, 改建项目占到建设项目总投资的30%~50%, 甚至有人预言, 建筑改造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21世纪将是建筑改造的世纪;然而在中国, 旧楼改造像西方的“跳蚤市场”与中国的“二手市场”一样, 还处在发展阶段, 正逐渐被人们关注, 并且目前也少有这方面的专注, 因此, 对从事建设和设计行业的人来说, 将之作为一种行业现象, 并逐步付诸行动, 也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上述所提及建筑师说的设计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设计, 对旧建筑物的设计, 需要对原有建筑与室内空间及改造后的用途有充分的了解, 对其潜在价值有敏锐的洞察力, 像一些专业人士所讲的那样, 能充分发觉原有建筑在空间结构、结构体系、材料运用、光影变幻、功能组成、环境特点等诸多方面的潜在价值, 总之, 像一句古话“知史而明理”。而我们认为, 在设计时, 首先根据新建筑的需要对旧建筑物的空间、材料、结构及经济性进行分析, 整体做一下把握, 保证改进后建筑的安全与实用, 进而再考虑经济和美观。

通过上述旧建筑改造的意义、环境及现在的发展状况, 我们对旧建筑物的改造有了一些了解。仔细想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设计师们可能会注重改造的创意、价值;但开发商等则会更注重时间和利益, 无独有偶, 旧建筑改造也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这种经济优势体现有三:工期短, 可以提早运营;投资少, 开发成本低;改造花费少, 据以往统计数据, 对原有旧建筑的改造, 比新建同规模建筑的标准楼可节省20%~50%的费用, 除此之外, 还省去了拆迁过程的花费。

三、空间改造的八种方法

目前, 建筑改造在建筑物室内外装饰上应用很广泛, 比如在商业类店面、文化旅游景点等。然而空间是建筑的灵魂, 是建筑物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空间构成了装饰的基本骨架, 而在中国外部装饰的发展较内部空间的改造更有优势, 因此, 我们在此文中重点关注旧建筑空间的改造。

通过了解, 我们对旧建筑空间改造总结了几点想法:

建筑扩建过程注重新老建筑之间的关联。建筑物扩建过程注重运用姊妹建筑, 对称空间, 使得新建筑中有旧建筑的影子, 旧建筑中能找到新建筑中的一些东西, 这其实是建筑之间的一种传承, 也是一种形式的改造和再创作。像日本著名建筑师古谷章成设计的隔河流的小学新校区。

覆盖——给庭院加顶。中庭是一种在建筑内部贯穿上下各层的共享空间, 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精神功能, 中庭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运用, 旧楼改造中因地制宜地采用这种空间形式, 容易形成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和空间氛围。

挖空——拆掉楼板, 挖出中庭。将原本对采光要求不高的建筑改为民用建筑时, 必然要改善其内部的通风采光条件。常见做法是将腹地地空间部分楼面拆除, 形成中庭, 减少进深, 同时也形成了空间的变化。

加层。许多旧建筑设计以工业生产为主, 一般在4.2米~9米, 当这些建筑被赋予第三产业新功能时, 常常采用夹层的方法加以改建, 一则将高度降至适当的位置, 二则可以成倍的增加使用面积。许多利用夹层的改造方案, 常采用局部夹层, 使空间高度富有变化;也可以利用错层, 使建筑中不同部分的标高相差不多, 然后通过踏步连接, 使建筑物不失层次性, 化被动为主动。

升降——改变地面标高。旧建筑空间由于受到当地种种条件的限制, 空间组成形式往往单一, 地面高差变化不大, 要想满足现代人丰富的视觉需求, 建筑日益复杂的趋势, 可以通过具有独立性的地面标高予以实现, 结合新的功能需求提高或降低旧建筑中某些部分的标高, 以形成几个相互贯穿, 又有一定限制的新空间。通过对抬高和降低地面的灵活运用, 从而达到对空间整体进行软分割的效果。

旧建筑中大层高的空间比较常见, 利用上述原理加以改造, 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功能的空间, 而且有些旧楼在改造时可以把更新后所需要的设备隐藏在顶棚中, 从而节省了空间, 又提高了室内环境质量, 使顶棚的装修设计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穿插——插入异质元素。在旧建筑的改造过程中, 难免有单调乏味, 缺乏变化的空间, 因此, 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在建筑内部穿插一个形式完全不协调的实体空间, 作为点睛之笔, 打破原建筑物格局, 给新建筑物注入新活力。被插入的空间可以分别作为楼电梯间、采光塔等, 一举两得。

嵌套———嵌入独立实体。对于一些加层处理有困难、或需要保持原空间完整性的高大空间来说, 最妥善而方便的办法是嵌入一个完整独立的新房子, 形成“屋中屋”的嵌套格局, 给人一种空中楼阁之感。新房子的顶层往往没有遮盖, 而是利用原建筑的屋顶, 这样空间的内外关系变得模糊不定, 新房子像件巨大的的家具, 占据着空间, 又提供着空间。

分割———让空间流通起来。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 空间观念的变革, 现代建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划分形式, 流动空间就是集中而典型的空间模式, 这些空间营造方式被较多的用于公用建筑, 以适应其功能和精神需求以及现代生活方式。而工业建筑及较早年代的建筑在空间处理上则没有或不必进行如此处理, 他们往往有多个单一空间并列形成, 空间之间由墙体完全分开, 这种格局无法与现代公共生活及新的功能相匹配。因此, 在旧建筑改造中引入现代空间概念及其分割方法, 增加空间层次, 丰富空间感受。诸如可以通过改变墙面形式以取得空间的变化, 采用特殊形式的楼梯, 运用各种形式的隔墙灵活划分空间等, 从而一改单调气氛, 使改造后的建筑物富有现代气息。同时还需要设计者匠心独运, 考虑或恢复、或仿古、或完全更新、或新旧并置, 把握其设计风格, 赋予旧建筑物新的内涵。

四、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1世纪成为建筑改造的世纪或许在中国同样适用, 但正如上文提到, 经济效益是目前旧建筑改造行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待旧建筑的思想、观念, 对待历史的态度。像我们的教材中常提到“国外先进的理念”, 但殊不知别人是从我们这学的, 比如老子和孔子的一些思想就贯穿在许多“国外理念”中, 正如在多次中日战争后, 我们在“以一个被打败的老师身份向胜利的学生学习”。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 旧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工作非常受重视, 在那里, 建筑如同生命, 其存在权利也受到尊重, 不可随意被剥夺。然而在中国,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 对建筑建筑的认识从未达到这样的高度;相反视建筑为草芥, 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毫不留情的拆除。不良的城市开发模式, 对历史的曲解, 对利益的追求及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许多建筑的生命结束在壮年。因此我认为,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像在国外一些数学家以为是第一个推算出π时,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 祖冲之已经推导出来了;而非亦步亦趋。

当然, 随着城市职能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经济利益的驱使, 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文化历史资源的保护, 公众观念的变革等诸多因素的推动, 旧建筑改造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也正逐渐体现出来, 人们也对先前的建筑、城市发展方式作检讨。作为检讨的一部分, 旧建筑的改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并且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改造的对象在扩大, 历史性建筑改造方法在变化、创新, 不再局限于对建筑本身的改造, 而是通过加进了新的环境标准与服务设施, 单一功能的旧建筑在被改建成混合功能的建筑, 改建后的建筑对象由原来只重视体积巨大的公用建筑转向几乎所有人们日常用途的建筑。慢慢的, 旧建筑改造在走进人们的生活。

五、结束语

西方国家走过的路, 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让我们看到方向, 也有助于我们走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但我们自己应该有所为。而当今, 尽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余热未尽, 但可以预见, 旧楼改造必将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从事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人员来说, 它将带来一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袁培煌.高崎市立樱山小学[J].新建筑, 2010, (1) :86-87.

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研究 篇7

一、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 我国仍旧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 新建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也许这会使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的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 但是,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五十年后的情形, 几十年后现在的新建筑同样会成为今天所谓的旧建筑, 而关于发展, 我们更多的是提倡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 对旧建筑功能更新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在经历了约三十年的城市扩张后, 我国各大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是处于大拆大建和新建设包围老城区的状态, 特别是那些在城市中心区或工业区的建筑, 当这些建筑不再满足发展需要时, 能够合理处理它们的去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而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城市的有机更新已逐渐成为建筑界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有机更新即是相对一个生命体一样对待一座城市, 城市有机更新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则是对旧建筑功能的更新。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之一, 在对城市改建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盲目的大拆大建和推倒重来等, 应尽可能的对旧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 因为这些完全不顾城市生命信息的行为, 会打断城市的生命链条, 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等恶劣影响。因此, 当前最重要的则是探究并施行有效合理的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 以向公众展示对旧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制度不健全、功能更新规划的引导性不够、缺乏专业性的更新改造标准规范、管理部门的职权不明确以及功能更新的改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旧建筑功能更新的管理制度,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都不够完善, 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规定, 在执行的时候也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在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的规划中, 缺乏一定的引导性, 没有对规定进行细分, 而且有些规划的可实施性也较差, 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缺乏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的专业性标准规范, 因为在对很多旧建筑功能更新改建中, 仅考虑了现有结构的安全性及是否满足功能要求等, 而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对建筑进行保护性的施工。管理部门职权的模糊性也是问题之一, 在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中, 要明确各部门的职权, 加强各部门的合作默契, 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的管理工作。此外, 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当前较为普遍的是某些企业为了谋取利益, 在科研建筑或非经营性的办公写字楼上, 盲目的改建成餐饮、娱乐等盈利性的商业建筑, 缺乏有效的规范。对于这些在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完善旧建筑功能更新适应性的管理政策和规划指导等, 然后则是明确旧建筑功能更新适应性的组织机制, 并构建完善的旧建筑功能更新适应性的评定机制。

三、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探讨

旧建筑不仅包括大量存在的普通建筑物, 也包括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历史性建筑等。本文研究的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中的旧建筑则是那些客观存在的旧的建筑。在探究分析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的过程中, 分别从旧建筑功能更新的模式和规划管理探索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其中, 旧建筑更新模式主要有适应性改造、产业转型以及城市有机更新等, 接下来将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

1、适应性改造

适应性改造是旧建筑功能更新的一种, 旧建筑功能更新, 必须要考虑到新加入的元素对旧建筑的本身的结构的适应性。在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中的适应性改造放方面, 法国和意大利相对做的很优秀, 其中有实例可以证明, 比如法国的雷恩建筑遗产展览馆的改建和意大利的卡斯特兰扎市立图书馆的改建, 这些对旧建筑的改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雷恩建筑遗产展览馆在改建前是一座小教堂, 经过对教堂内部的整修和布置, 以及一些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加建工作, 成为了现在的雷恩建筑遗产展览馆, 其主要是用于向当地居民展示其遗传特色和传统的历史文化, 除此之外, 这也提高了居民对建筑遗产的珍惜和爱护意识。在对旧建筑的修复方面, 意大利可以说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卡斯特兰扎市立图书馆在修复前严重受损, 通过加固楼板、修复和保护外墙等一系列的改建工作后, 成功的做到对旧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因此在旧建筑更新管理策略中, 我们应坚持可持续的规划, 通过对其合理的改造, 使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得到优化, 以及城市的传统文化得到宣扬和继承。

2、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有机更新中的旧建筑功能更新, 实际上就是指对建筑有意识的开发再利用行为, 其实施者主要有政府和开发商等, 目的是为了得到了更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在该策略中, 主要措施有:对某区域进行整体的形象塑造, 以及可有效依托城市近期的重大项目等。作为发展日渐成熟稳定的城市, 对于城市的更新, 应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或融入新的开发理念, 或依托近期重大项目推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等, 进而发掘城市新的增长点, 造出属于该城市自身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比如上海新天地功能的更新, 在其改建更新中, 以改变原来的居住功能且赋予其新的商业经营价值为理念, 实施新旧结合的策略, 把上海具有传统特色的石库门旧弄里与充满现代气息的新的建筑群完美的融为一体, 打造出了集历史、商业、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式小区。其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营者和管理者分离, 实行只租不卖的模式, 提高了管理水平, 保证了管理质量。

3、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 作为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的方式之一, 也是城市更新内在的力量之一。在城市的经济和空间不断演进的过程中, 城市部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方向也在不知不觉改变着。如果对旧建筑施行完全推倒重建策略, 虽然这可以更加直接的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等, 但是这种对物质空间的更新方式会造成城市记忆的缺失, 使城市失去具有自身特点和标志的能力。依据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中的可持续策略, 相关改建人员应该制定相应的产业转型管理政策, 对旧建筑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改造, 对旧建筑本身进行更新改造, 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 更好的满足城市的需要。比如意大利米兰法埃玛原厂址的改造、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的改建都可以作为代表。法埃玛原厂址是一家位于米兰郊区朗博拉维居民区中心的生产咖啡机的公司, 在对其功能更新管理策略中, 保留了废弃的厂房, 并改造成了居民区的一部分, 恢复了城市原有的风情面貌, 而且其功能布局和外观都被完好的保留下来。现在入驻该建筑的有书店、设计学院以及艺术画廊等, 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行业, 可见, 其产业转型是非常成功的。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的改建也是典范之一。现在,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已经是国际著名的美术馆之一。改建前的旧建筑是旅馆和原奥赛火车站。该旧建筑的改建也是建立在保留原始的空间构架的基础上, 然后对其内部空间进行了新要素的介入和重新划分等。由此可见, 该策略都是在保证旧建筑原始构架不被破坏的前提下, 对其进行新要素介入或重新划分空间等, 避免了旧建筑原有风格被破坏。

四、结束语

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因为它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策略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 国内外城市在对旧建筑功能更新管理中都进行了许多的更新改造实践以及理论探索等, 本文简单介绍了对旧建筑功能新策略的探究分析, 希望可以给类似的项目工程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史逸:《旧建筑物适应性再利用研究与策略》, 《清华大学学报》, 2008年。

[2]侯建设:《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时代建筑》, 2006 (2) :58。

[3]周俭:《在历史中再创造——当代法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趋向》, 《时代建筑》, 2006 (2) 。

[4]张睿、张婧:《旧建筑适应性改造的生态型改造》, 《浙江建筑》, 2009年。

[5]张微:《天津老城厢历史性居住建筑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天津大学, 2007年。

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模式探索 篇8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方法

1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价值和意义

在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旧厂区及大片的闲置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的解决摆在我们面前。这些工业建筑记载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价值。逐渐地, 人们意识到其价值的存在, 继而改变了对工业建筑的观念, 开始追求对工业时代文明的赞美和怀旧之情, 直到“loft”文化的出现, 使这些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不期而遇, 产生了大量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案例。这些建筑的功能被重新定位, 一系列的改造措施使曾经衰落的旧建筑再度焕发出活力。

2 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

工业建筑因其原有功能的要求, 要满足不同的工种和大量的工人在一起集中作业, 因此多具有体量大、内部空间宽敞、层高较高等特点。而且一般都有大面积开窗和天窗采光, 通风、采光设计到位。同时, 工业建筑因其建筑工艺和技术水平常常采用大跨度、均匀分布的结构, 结构耐久坚固, 基础稳固。

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建筑具有适宜改造的特性。这样的空间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不确定性;而另一方面, 这种完整的大空间也呈现出一种匀质状态, 显得非常单纯化。

3 空间改造设计方法

3.1 植

“植”, 即“植入”,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植入新的空间。新的空间将原来的完整空间打破, 从而创造更多空间的灵活性与可能性。

不论是对空间的整体扩展以获得更大的容量, 还是局部加建以满足新功能活动的需求, 这些手法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项目中处处可见 (见图1) 。“植”不仅用于增加新的空间容量, 也是重组空间的有力手段之一。最常见的就是中庭空间的植入。将中庭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植入建筑内部, 让它对周围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重组与整合, 从而改变视线、活动在水平方向的单一发展, 形成纵横交错的空间层次, 也使建筑获得必要的内部公共空间。

3.2 隔

“隔”, 即“分隔”, 也就是对空间的划分。工业建筑原有的空间多是单一完整的大空间, 这种空间已不能适应改造后新功能的要求。于是需要对空间进行灵活分隔, 满足不同活动的需要以及人们对空间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需求。

这种完整大空间下的分隔可以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同时进行。垂直方向的分隔可以通过加层或者建夹层来实现, 这也是建筑改造中增加室内使用空间最直接的方法。垂直分隔不仅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 而且能创造出空间对比, 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水平空间的分隔通常是在原建筑内用围合或限定的方式构造出新的功能性的空间, 这种分隔使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经常会出现“母子空间”“屋中屋”的空间形式, 从而使原来匀质的空间变得丰富多样 (见图2) 。

3.3 连

“连”, 即“连接”, 是指将空间中相互间本不可达的部分联系起来。空间既需要分, 同时也需要连, 于是交通空间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建筑中的楼梯等交通体原本大多都是作为运输和疏散使用的, 设计简单。而事实上, 交通空间能很好的增加空间的流动感, 这些交通体不仅使空间上产生了联系, 而且在视线、功能上也使各个部分产生了关联。

在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的设计中, 交通空间的设计最易于突破原有建筑空间的限制, 在空间的形式、界面处理上更加灵活。采用富有韵律感、形式感的楼梯连接各层空间, 能使层与层之间产生有趣的联系。在分隔的空间之间用平台、廊道相连, 不仅使空间得到了连通, 还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见图3) 。

3.4 交

“交”, 即“交汇”, 可以理解为空间的交汇或渗透。“交”即是为这种被割裂了的内外空间建立桥梁, 使空间相互渗透。

在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案例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室内外空间交融渗透的设计, 或者通过在室内开辟小的庭院将室内空间室外化, 或者通过在分隔的体量之间遮盖顶棚达到室外空间室内化 (见图4) 。通过室内与室外的交换联系, 使空间充满趣味感, 人的活动也会随之扩展, 建筑空间的品质将更加人性化。

3.5 合

“合”, 即“整合”, 是指对新旧空间的协调。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在对空间的改造中, 一方面要让旧的空间与新的功能相匹配, 同时也要让历史的文脉和场地的记忆融合到新的空间形式中。

旧工业建筑的内部更新并不意味着毫无取舍的全面现代化。在不影响新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那些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旧建筑片段完全可以被保留和合理利用, 这就需要设计师综合利用现状, 强调新旧之间的逻辑性, 整体设计, 通过新旧元素的对比和融合, 既表达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也创造出精彩的现代空间, 展现出建筑新的生命力 (见图5) 。

4 结语

空间的改造一直被认为是旧建筑生命转变与再生的核心。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空间设计中需要把握的几点就是空间的改变和重组, 对空间的划分, 交通的设计, 同时注重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以及协调新旧关系。文章将这五个方面分别归纳为“植”“隔”“连”“交”“合”。旧工业建筑记录着工业时代的文明, 无论它的价值高低, 其空间的物质实用价值是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建筑师应该积极的利用这些建筑, 通过改造使它们获得新的生命, 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陈翼峻.从LOFT到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J].建筑与文化, 2006, 29 (7) :82-91.

[2]卫东风, 孙毓.从奥塞车站到奥塞博物馆的启示——旧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4) :168-171.

[3]宋扬, 黄金玉.围绕人的活动进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J].华中建筑, 2005, 26 (5) :102-105.

[4]张月淳.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5]马超.旧建筑内部空间改造再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3.

上一篇:自动生产下一篇:布局调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