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理念

2024-11-06

建筑文化理念(精选11篇)

建筑文化理念 篇1

建筑与文化我觉得这个命题很重要, 但是很不容易讲清楚。文化是一个什么含义?每个人的理解都很不一样。但是没有哪一个定义, 可以得到绝大部分人的完全同意。就我个人而言感觉到, 每一栋房子, 或多或少, 都包含一些文化的内涵。当然, 多少分量是不完全一样的。

1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建筑是其中的一部分, 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其中宫殿建筑更是我中华文明的瑰宝, 蕴含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代历经了众多的王朝, 诞生了无数金碧辉煌, 巨大规模的宫殿建筑, 不管是结构还是形式上, 这些建筑都不同于其它的建筑, 都体现了皇族的权利和地位。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代表他们权利和地位的宫殿的修建, 一个新的王朝的建立必定会大兴土木, 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殿堂。我国在宫殿、坛庙的建筑设计方面创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峰, 也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空间布局、外观设计和装饰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1.1 木结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是木结构建筑体系, 以柱和梁构成骨架, 并以斗拱承转重量, 文化中的“勾心斗角”, 展现力学结构的理性之美。墙体不承重, “墙倒屋不塌”, 这个力学特点也使墙体可以虚化, 屋身变化良多。木结构的柱梁作为分隔, 以开间、进深为单位, 形成制度。同时, 在建筑的设计上饱含文化的象征内涵。

1.2 外观设计

大屋顶, 屋身与台基组成建筑单体。飞檐翘角的大屋顶最为特别, 被宗白华称为“飞动之美”。而这样的大屋顶也承载了古代封建的等级文化, 不同等级的人群所居住的房子的屋顶都是不同的。比如:皇宫主殿和佛殿用的是庑殿顶, 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的屋顶规格;再如, 古代建筑中唯有佛殿、宫殿才能使用黄色的琉璃瓦, 菩萨殿和王府都不能用黄琉璃瓦, 只能用绿色的琉璃瓦。由此可以看出, 古代的帝王对神灵是非常信奉和敬仰的, 但是却不会驾奴在皇威之上, 在都城, 它的规格不能超过皇宫, 在郡县, 它的规格不能超过衙署和王府。换句话讲, 就是人和神的家是一致的, 实质上是告诉世人, 真正的乐土不在别处, 就在眼前, 人神同在, 天人合一。墙体不承重, 屋身外观变化较自由, 正面很少做墙壁, 而采用各种花格门窗设计。台基使建筑显得雄伟壮观, 配以栏杆, 形成“雕栏玉砌”之美。色彩对比强烈, 各部分轮廓鲜明, 如黄色琉璃瓦、红色屋身与白色台基对比中取得协调, 稳定响亮, 富丽堂皇。

1.3 空间布局

包含浓厚的中国式宗教文化意味, 宗法礼教功能与社会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 并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早在《考工记》中就有都城的设计制度:“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明代大规模的都城建设留下了这个设计制度的经典范本。紫禁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 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中段。按艺术构图, 从宫殿区的起点大明门算起, 紫禁城中轴线也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大明门至午门, 由三个串连广场组成。天安门广场呈工字形, 工字一竖狭长, 两侧千步廊较低, 是壮丽的天安门的陪衬。端门广场方形, 是过度空间。午门广场尽端的午门威严雄壮, 具有震慑人心的作用。显示了皇权的凛然不可侵犯。整个前段为第二段即紫禁城本身的到来做了充分酝酿。紫禁城由高大砖城围绕, 城外有护城河, 四面各开一门, 四角各一角楼。中轴线上由前朝三大殿、后寝三大宫和御花园三部分组成。前朝的太和殿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 也是最大的高潮。第三段从神武门到景山万春亭, 这是全部紫禁城结构的收尾。每一节及各节里的每一小节都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 并且艺术作用也匀不同, 但是却相互呼应, 连贯相通。我国古代建筑都是古代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的皇威, 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是为了达到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欲望, 耗巨资构建了这些气势磅礴, 金碧辉煌的宫殿。我们能从古代这些建筑的特色上来感受那个年代的封建文化、等级制度等、

2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中的文化理念

“深山藏古寺”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中国寺庙建筑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 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 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 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 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 古往今来曰宙”, 空间与时间的无限, 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 无限之宇, 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文化理念, 把天地拉近人心, 人与自然融合相亲。

所以, 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 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 而是要纳入其中, “深山藏古寺”, 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 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 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 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 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 前后建筑起承转合, 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 中国古典文化表现的含蓄温蕴, 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君权在我国古代时期永远都是至高无上的, 而神权终究不能凌驾于君权之上, 之所以这样, 都是由古代人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而造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古代儒家学说是不信奉鬼神之说的。历朝历代有建树的帝王对宗教的信仰也都持不能不信但不主张去追求的态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我所用。如果皇权与宗教信仰发生冲突, 宗教就会受到限制。

3 总结

综上所述,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制约下, 其建筑设计也各不相同。欧洲的教堂建筑主要是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捧, 但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理念因被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君主统治思想的影响, 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摘要:本文在此论述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古代建筑设计,文化理念

建筑文化理念 篇2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规划;节能设计

前言

在建筑行业领域中,建筑规划设计的主流发展方向是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性,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潮流。科学完善的规划设计为居住者提供高水平的居住环境,又同时保证建筑环境机制的协调运转,最终实现绿色和谐的发展态势。

1、建筑规划节能设计原则

1.1宜居性

建筑设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合适的居住与工作环境,因此宜居性是建筑规划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是建筑设计的初衷,无论建筑设计潮流如何改变,宜居性原则始终是需要被首要考虑的最重要原则。宜居性原则要求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求,由此对应的是通风性、采光性等等关系居住者舒适度的具体指标[1]。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设计要求的具体实现并不是独立的,基于客观存在的关联性,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设计指标与实际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与周围环境条件协调配合的设计,才能使宜居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1.2 整体性

建筑物客观存在于实际的局部环境中,因此对环境整体统一性的考虑要求建筑规划设计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建筑物作为所处环境中的组成部分,需要设计者全面考察实际的环境特征,例如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环境特征与建筑特征等,在遵循大环境要求下实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整体性要求下实现建筑个性的最大化。

1.3 节能性

节能性是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最突出原则,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当前大环境对各行业领域的强制性要求,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发展的无限性,要求生态环保理念必须得到有效落实。在节能性的指导原则下,设计人员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知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提高建筑规划设计对所在环境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有,如果太阳能资源可以利用,则对于大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可以选择太阳能板,以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保温材料;还有一些具体的建筑指标设计,像建筑采光等需要科学专业地实现太阳光资源的利用。节能性原则需要建筑设计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同时借助于相关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手段,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

2、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

2.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是从居住者的舒适需求出发,提高建筑的绿色生态特性。下面以常见的住宅小区设计为例,具体阐释绿色建筑理念下的规划设计。绿地是住宅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用户日常生活需要依赖绿地。绿色建筑的实际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设计实现的几个具体问题。首先是绿色建筑需要具有相关的生态环境功能。住宅建筑的规划中,需要注重绿地所需的绿色再生机制。其次则是绿色建筑需要具有休闲功能,因为绿色区域通常属于住户们的日常户外活动区域,所以规划设计要相对考虑其具体的功能性特点。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规划中,需要结合具体位置的地理气候特征,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植物资源,以形成适应气候特征的特色绿地气候。最后,设计在满足实用性要求的基础上也应最大程度实现艺术观赏性,景观文化功能需要实际考虑,以便为住户们提供必要的文化享受[2]。

2.2 节能建筑规划设计

节能是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在绿色环保理念下的首要要求,整体来说,就是要求建筑物设计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工程施工技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小化和能源配置的最优化。其中,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尤其注意开发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自然资源。在能源利用最优化的设计指导下,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还要大力促进工程技术的进步,充分利用先进的材料技术与节能环保技术,以实现保温、隔热等具体设计的最优化。因此,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对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施工的相互配合有全面的要求。最后,在建筑的能源配置上,应该对煤炭、燃气、电力等进行科学化的综合评估,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并行入户的现象,以减少资源浪费[3]。

2.3 建筑周围环境的规划设计

环境具有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建筑作为所处局部环境的组成部分,其设计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以实现整体的协调性。首先要对建筑物周边的道路声屏障进行设计优化。具体指在建筑干道与结构之间设计生屏障,以最大程度上减弱无法避免的噪声干扰,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住宅的距离与高度、声屏障位置、车道宽度等。建筑周围环境的设计内容还有绿化带的设计,一方面绿化带可以起到有效的隔离噪声污染的作用,另外还有减少沙尘、改善局部气候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总而言之,建筑的设计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无论是从艺术审美方面对民俗风格的考虑,还是从功能性与实用性方面的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这些都体现建筑环境的整体性属性,因此,建筑周围环境的规划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思路。

总结

整体来看,绿色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包含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规划设计必须最大程度上满足居住者的居住要求,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宜居性的前提下,建筑设计依据整体性与节能性原则,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与建筑环境的和谐一体化。虽然受到行业基础的限制,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研究的发展绿色建筑理念必然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欢.綠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831-832.

[2]陈玉洁,黄昌如.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306-307.

建筑文化理念 篇3

在全球化趋势下, 我国的城市建筑也必然会受到冲击, 因为任何一幢建筑都会受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而这些方面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 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概念那样通俗, 它本身更为博大, 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 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 是建筑与文化同构的例证, 由建筑群所构成的城市, 是人类为自己营构的规模最大的文明基地, 因此, 城市建设对人类精神生活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又面临着如何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 如何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是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追逐世界现代化脚步的同时, 我们拆除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建筑, 同时又建了很多“时髦”的欧式建筑。这些内部装修堂皇、外观气派的建筑物本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 应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意义, 它将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意向和文化追求, 本意是推陈出新, 创造出来的却是恶俗。

一个城市的特色, 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 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从这一点讲, 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 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 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 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对于建筑设计, 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 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 即使建筑再宏伟、再豪华, 造价再高, 整个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将是平淡无奇。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 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文化自觉

城市建筑文化具有普遍性, 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时刻都在与建筑打交道, 天天都读着建筑这本“立体的书”, 因此,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鉴赏水平, 但是人们的建筑文化素质并不在一个水平上。一个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不仅取决于人们的文化素质,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是否有强烈的文化意识, 高度的文化自觉。因此, 要保护和建设好城市建筑文化, 首先必须提高建筑师、规划师、房地产商、政府管理。

部门、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大力提高建筑师、业主和广大群众的建筑文化素养, 才能更好地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和性质, 发展体现各种文化内涵的建筑形态, 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在树立和落实整体建筑理念, 搞好整个城市建筑布局, 保护城市的文脉和建筑色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 政府主管部门要树立强烈的文化意识, 注意培养建筑设计、建设企业、全体市民的文化自觉, 高度重视建筑文化的保护、创新与发展。以占城市建筑最大比例的房屋建筑为例, 无论是市民住宅还是商业用房, 房地产既是商品又是艺术作品, 而且是高端的艺术品。现在的人们已经把生存过程中单一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一个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存的时代, 人们不仅在寻找出色的建筑, 也是在寻找精神的家园;人们已经开始有了买文化的需求, 建筑应该给“觉悟的人群”带来一种温暖和精神的抚慰。因此, 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现在房地产开发中值得关注的东西, 文化资源的营造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中很重要的手段, 文化设施的营造和人文内容的营销, 这些都已成为当今房地产发展的原动力。总之, 只有我们真正树立起强烈的文化意识, 培养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形: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 由于这一代人没有文化, 建设了一堆没有文化与艺术感的建筑群, 留给后人一个难处理的遗产。

3 强调以人为本, 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

在欧洲, 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 这些建筑并非出自大师之手, 而建筑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些建筑并非是一个建筑师的作品, 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但它们源自人的需求, 源自当地的条件。

这些建筑都是采用当地非常普通的材料, 但同样满足了人们居住所需功能, 数百年的建筑并没有影响人们现代化的生活。

而一些人不顾国内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情况, 盲目地把西方的建筑形式照搬过来。一定要采用欧洲的大理石, 外墙都要贴面砖, 因为有了空调就忽视建筑的保温节能, 盲目采用大玻璃窗甚至玻璃幕墙。

如此发展, 将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应当说, 建筑的意义, 不在于是何种设计, 采用何种材料, 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接当地的历史脉络, 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是当地的特色建筑, 这是值得建筑师们继承和发扬的建筑设计理念。

4 遵循城市与建筑演变规律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 应注意到新建筑与旧建筑和谐共生, 共同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对于那些大拆大建、不断制造短命的垃圾建筑, 不仅没有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 反而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浪费。这是与提倡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应当注意到, 纵观城市与建筑的演变过程, 偶然中有必然的规律, 城市与建筑对历史的超越不是形式上的, 而是离不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个完整的城市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可以建设完成的, 建筑师要做的, 就是试图找到城市和建筑演变的规律, 潜心做大量基础性工作, 慢慢积累, 而不是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 如果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标志性建筑, 到最后, 将会失去城市建筑的核心, 变得没有标志, 也没有其建筑内涵, 使得建筑失去了作为城市传统信息文化载体的地位。

5 坚持整体性设计原则

建筑的整体性, 包括建筑尺度的整体性, 建筑开放空间的整体性, 建筑色彩的整体性等等。城市建筑的整体性, 从塑造城市个性、特征的要求出发,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的民俗等等, 对城市建筑的色彩, 建筑的风格甚至伴随建筑物的建筑小品等做出总体设计布局与构思。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确定其色彩、风格、形式等的主要基调, 对建筑做出整体性设计。否则将会使其城市建设失去方向, 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6 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的同时, 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 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

还有, 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 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 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 讲究文化品位, 追求地方特色。

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 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 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延续。

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与现代观念的多元化, 实现本土现代主义设计, 创新发展本土设计理念, 这是世纪之交城市建筑领域的主流, 在新的主流还没到来之前, 这一本土性质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继续下去。

7 结语

建筑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 是历史文化最为宽广和持久的载体。那些淳朴可亲的民风、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就活生生的表现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建筑里。塑造城市形象的建筑文化特色, 就是保护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古代文化基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建筑文化特色, 就是人类人文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它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在继承和深入研究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风格创新, 推动城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努力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境地, 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合一的最高境界。

摘要:结合当今世界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现阶段城市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强调了建筑设计时以人为本, 遵循建筑的演变规律, 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以此促进城市建筑的健康发展。

探析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论文 篇4

关键词: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

1前言

略谈文化与文化建国理念 篇5

高先生在《文化力》一书中说“文化是灵魂,经济是血肉”。他的意思是说,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但尽管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其间仍有极大的区别,即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是经济的基础。其实不仅仅如此,文化也应该是政治的基础,是政治的灵魂。

文化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文化究竟又是什么呢?

谁也说不清楚文化究竟是什么。据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三四百种之多。可见,文化的含义是极其繁复庞杂的。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学者的无能,而是文化本身确实很难以定义的方式来表述。我们说的文化是人的文化,凡不是自然的东西,多少都与人相关。从广义说来,人的视听言动的结果无不是文化产品。这样说来,经济是文化,政治是文化,法律是文化,教育是文化,艺术音乐舞蹈体育也无一不是文化。总之,凡属人的一切莫不是文化。

但细究文化的丰富意蕴,我们也自会发现,文化是有着结构层次的系统的。对此虽然不敢下个定义,但罗列文化系统结构层次还是能够使我们大致了解文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学界的普遍看法是,所谓的文化系统有如下的几个层次:第一,由于任何文化都是关于人的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欲望和思想要求的文化。而人的生活可以粗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是人的生活的最外围的方面,此一方面的生活又可进一步分为两个方面,这就是行为模式和器物文化。所谓的行为模式是说,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着,他是依赖一个群体而生活,这个群体就是民族。为了维持民族生活的安定团结,必须有共同认可的行为模式。器物文化是为了满足群体的人的吃喝穿住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田地、房屋等。第二,为了维持既定的行为模式和器物文化,就有必要进一步制定各种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制度模式,以便使本民族的行为模式和器物文化得以流传下去。政治制度、经济运行制度、法律制度、财务制度、教育制度、社会安全保障制度等等便是。第三,社会风俗、礼仪;第四,语言、文字:第五,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所谓的价值观或人生观。

我们在前面曾讲到任何人的生活都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精神生活的核心便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通常的说法,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道家的哲学。

上面所说的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1、这些因素不能够孤立地存在,它们是作为整体的文化的有机的组成因素而相互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分别地说它们,但事实上它们是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的。2、从理论上、历史上看,价值观或人生观是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决定着生活在某一文化系统中的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器物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决定着该文化系统内的制度模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便会有什么样的制度模式、行为模式和器物文化。当然,行为模式、器物文化和制度模式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对价值模式发生影响,但此种影响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甚至制度层面的西化并不必然会触及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的核心部分。3、文化外在的、有形的因素如行为方式、器物的如服饰、发色等,甚至制度层面的东西可以有很大的很快的变化,甚至语言也可以变化,但内在的无形的价值观或人生观,或者简单说人的思想的变化就非常困难非常缓慢。

从上述,我们便可清晰地知道,文化的核心在人的思想或在人的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国家的根基或命脉在于文化。经济建设和政治统治固然重要,但其本身并不是基础性的东西。任何政治和经济都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文化为其源头活水,任何政治统治和经济建设都是不可能长久的。

汉元光元年,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应召,遂有著名的“天人三策”。在其第一策中,董仲舒说道:“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者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我们知道,汉初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是黄老之术,奉行的是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朝的经济逐渐走向繁荣,府库充实。可是在这繁荣局面的背后,却也存在令人头痛的隐患。可见,当时政治远未达到“善治”。董仲舒的意思是说,汉代统一之后直至汉武帝时,国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上,而应迅速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转向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成为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他所谓的“更化”的具体内容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也就因此成为了历代官方的统治思想。到底应该如何来评价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此一问题不是我们这里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这一历史事实,不是说儒家思想也应该成为现代政治的源头活水,而是想说明,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我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不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强调文化建设是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建设的基础,即便在西方,文化建设也始终是政治和经济建设的源头活水。十九世纪后西方文化所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成就无一不与文艺复兴紧密相连。而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恰恰就是人性、人权摆脱了神性、神权的禁锢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于是,在西方首先出现的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雕塑等与人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复兴、繁荣与发展。此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的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兴盛和经济的突飞猛进。

可见,中、西历史表明,且理论也向我们指明,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文化。

董仲舒所提倡的“更化”上距汉之初兴约70年左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快近60年了。现在的我们也始终是处在“临政而愿治”,但不曾“退而更化”的状态之中。再往前看,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为了应对西方文化,我们百年的近现代史充满着种

种的政治改良和革命运动。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又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细细审读我们的近现代史,所缺少的正是长期有计划有秩序的文化建设运动。1917年后的几年间曾有过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但也为时甚短,却逐渐演变为了政治救亡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固然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将科学与民主摆在中国文化的对立面上来认识,认为“存其一,必废其一”,似乎必须全面地推倒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才有可能使科学与民主在中国生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从新文化运动之后成为了主流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经过了两个决裂(与资本主义决裂,与封建主义决裂)的年代,“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命性的批判,遂使我们的国家的文化基础屡屡遭受劫难。所以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建设始终未得到重视。而且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的环境远较董仲舒的年代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董仲舒的年代传统的文化从未遭遇过挑战,而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却始终受到西方文化的挤迫几无生存的空间。我们面临的文化建设问题简直是刻不容缓。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却不能够代替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建设应该是在中国文化关照之下进行。此种建设应该是全面的文化建设,决不是个别领域的建设。

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突出以理性为基础的学术性。中国的学术不能够真正独立,那么中国的经济、政治、教育、艺术、法律等也就不能够真正独立。此处所谓独立不是所谓的闭门自守,拒绝相互交流,而是指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等领域内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需要我们首先重视基础学科,倡导社会在基础学科方面做出大量的投入。最前沿的学科所需要的人才我们自己能够培养,科学的尖端人才要能够有机会积极地参与解决国内外各学科所面临的问题。但急功近利的思潮却支配着当今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头脑。他们重视技术,而忽略科学;重视应用性学科,不重视基础性学科;重视实际的社会效果,忽视理论研究的作用;看重眼前的效应,而不重视或牺牲长远的目标,更有甚者竟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了长远的利益。积极提倡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

建筑文化理念 篇6

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最早在战国时已露端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战国时候就已在流传的古训。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在中国文艺史上,关于文道关系的讨论也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梁代著名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中就已经明确提及:“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唐朝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云:“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为能也。”也提出类似的说法“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即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

大体说来,“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才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文道理解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为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才能使读者并不觉得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王之涣的诗歌时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有意思的是,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建筑领域。建筑若与道、景物、情事融合在一起,在精神思想上达到高超的境界,对事对物透彻深远,意境宏大,传递出一种永恒,才是高超的艺术。

新世纪的艺术发展史带给艺术家的不仅是无垠宽阔的、无限创造的自由,而且还包括无比强大的解构能力,于是一切事物在解构的手术刀面前纷纷瓦解,经典文化体系也“难逃厄运”,被质疑、否定和改造。在这一点上,解构主义的先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构模式:将爱情解构为性欲,将花朵解构为种子和泥土,将本来源自“超我”的艺术努力,归之于“本我”的升华,即性欲化为文字图景后的变体。一句话,无非就是,把人解构为动物,把人性解构为物性。于是,人性轰然倒塌成一片废墟。到了20世纪末,解构浪潮逐渐蔓延到了人类创造的几乎所有原先引以为豪的领域,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很快地,艺术通史变成了艺术断代史,道德通史也变成了道德断代史。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沉溺于自由创造的幻觉之中,对一切的经典进行肆意的个人阅读和解构。“艺术就是自由”成了纯粹自明性的真理,一切思想、精神和道德都被消减,艺术回归到了赤子的无邪状态,没有任何的禁区,精神领域成为快感和冲动奔驰的充满游戏精神的地方。按说,既然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文化当更为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冲动受到了审美规律的惩罚,一切借艺术名义而获得的价值感荡然无存。

事实上,每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必须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化继承带来的充盈感;二是文化创造带来的满足感。但后者必须仰懒于前者,创造必须仰赖于继承。经典文化携带着某些重要的文化信息,是人类智慧的见证,从中可以寻索到创造的道路,不应被后人摒弃。

同样道理,中国古人文化传统的精髓——“文以载道”、“理势骨高”理应在当代被继承并得到弘扬。在当代建筑艺术这个有着独特的美学品格和精神价值的领域里,建筑也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空间这个本体,也不能仅仅是形式的舞蹈。如果仅仅以形式和空间作为全部价值所在的话,将失去发展的余地。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城市环境中,只有做到“以文载道,理势骨高”,才能从现有的文化思想中成功突围,才能寻求到新的艺术创作道路。

北京银泰中心有着两个恒定不变的基本主题和元素,即山水和灯笼,传递着“道”的信息。东方山水和绿化,是整个项目自然主题的元素。在中央商务区喧嚣繁忙的商业社会生活中,山水和绿化提供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活情趣和节奏。在银泰中心项目所有的公共活动区域和视觉区域,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屋面,东方意蕴的山水和绿化的主题,不断地以各种形态和方式重复和再现。人们在对立、冲突、恍惚之中追寻和体验自然的、思想的空灵。

照耀中国的灯笼作为文化主题,这一取意于中国传统宫灯造型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其已成为北京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独特的建筑和文化标志之一。灯笼以三种颜色:黄、蓝、红,分别在午夜前、午夜后、中国节日呈现,寄寓暮鼓晨钟、祥瑞吉庆,为北京这一富有历史传统的城市,再添一笔悠悠古意。灯笼图案在整个项目中多次出现,最终设计成为一个优雅,独特、鲜明的标志,整个建筑从形式到细部装饰等多方面以现代方式抽象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髓。这不仅是中国本土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又是展望北京光明未来的灯塔。

云南香格里拉迪庆喜来登酒店则隐含着“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隐皆大雅,大雅当大隐,何论朝市山?”的“道”。建筑空间表达自然、时尚、空间和空中花园的结合体,与西方高端时尚奢侈品追求自然特征为发展方向一脉相承,创作了一种藏式文化活动场所:宽敞、优雅、纯净、安逸、私密、自然环境、非常愉快的感受。用建筑语言体现心历过程的活动形态与特征,将人文、科技与经济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和谐统一起来,求得内在精神、特征与外在形式的高度协调。以印象派艺术原理,提取传统与技术的抽象特征,将传统的藏式景观建筑特征,抽象并演化为一种意念,体验传统与现代、人文与技术、时尚与空间、浪漫与理性、自然与人为的矛盾对立美,制造交流话题,激发想象力与行为欲望。

光为多晶硅产业园设计主体产品是多晶硅,我们试图给一个极其枯燥乏味的工厂带来令人回味无穷的内涵和形象——让建筑讲述“硅”的故事。本着这个追求,我们着意于从矿石直到成为产品的科技化演化历程,在这一演化历程中表现“硅”多种不同的形态、质地与肌理。斑驳流离、晶莹剔透、若隐若现,极具科技工业性和艺术表现力。建筑珍视这一历程和物质形态,将其抽象提取为建筑门窗、墙体、屋面造型的构成要素,描述建筑及其工艺生产之间所蕴含的深刻理念与精神,既满足实用功能,又使得这组工业建筑具有脱胎换骨的视觉冲击力,引导企业工人和管理者产生共通的精神与文化共鸣——“道”。

太原国际开发区中心区源于“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太原黄河流域文化地理与历史精神,项目的概念与精神理念取意于“基石”。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投资商和开发区行政管理人员,我们是社会和彼此前进的基石。设计以山西地理特征——“石感”为出发点,以“基石”形象强调有机统一,形成强烈的城市区域特征和场所感。“洞”空间取意于山西石窟,浑实厚重的建筑结合功能设置了一组组的洞空间。“洞”空间以城市尺度出现,给区域提供了另外一种深度和心理维度。“洞”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所,将人的感觉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创造出饶有情趣、别有洞天的人文场景,构筑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城市画面。

哈尔滨汽车交易市场,打破汽车交易市场千篇一律的建筑形象的科技感,以汽车的流畅性、空间感、个性,作为建筑的基本表意。以兴安岭的森林形态,表达具有自然、哲学意味的建筑理念,连绵起伏的脉络将组群建筑群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建筑组群以其独特的地理形象,形成与众不同的城市肌理,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进气格栅”式的主立面,独特鲜明的表明建筑的身份和特征。建筑造型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与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历史具有共性。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矩形墙面的切割变化,形成韵律的凹凸关系和光影变化,形成建筑的生态木质感。朴素的建筑形象具有强烈的质地感、光影感,垂直挺拔生长的动势与横向流畅的运动趋势和谐统一起来。

阿玛尼旗舰店取意于中国的窗花和剪纸艺术,将玻璃和木质窗花墙混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轻盈和沉稳、光滑和粗糙、简约和复杂、现代和传统,充满矛盾关系的效果独特的墙体结构,和谐地表达了同为裁剪艺术的著名时尚品牌的选料、裁减、设计原则和风格。在被沉重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包围的密不透风的建筑环境中,犹如芭蕾舞艺术家轻盈优雅地传递着艺术文化信息。

以文载道,理势骨高。艺术一旦以“文”指向了科学无法到达的“超现实”的“道”,就在艺术内部形成了一个空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理维度空间,这是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出意义的空间,一个见性成佛的空间。在“文”抵达“道”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文”的速度和力量,它们与形式、时间等一同构成了美学上的秘密。

建筑文化理念 篇7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 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 孕育了古老的民族和文化,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如今的吉林市, 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 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2012 年吉林市决定, 选址于吉林市东山地区, 即江湾大桥南端东侧, 北临松花江, 西临南山街, 东临会展街地段, 规划建设广电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滑冰馆、人民大剧院及科技馆建筑群, 形成东山文体中心 (图1) 。其中人民大剧院是率先启动的建筑项目, 也是吉林市2012 年文化产业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人民剧院作为文化类建筑, 其内在文化展示作用尤为突出。在这样特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 方案创作从何入手、如何体现本地区的文化内涵, 同时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是项目设计初期思考和探讨的关键问题。

2. 地域文化的归纳

我们所提到的吉林市地域文化, 是一种模式化、群体化的社会准则和规范, 是吉林当地自然环境、风俗人情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总和。与吉林地域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很多, 在这里我们主要挖掘与建筑创作有借鉴意义的部分, 成为创作研究的文化基础。

2.1 滨水文化

松花江是我过七大江河水系之一, 在东北地区占据极其重要地位。吉林市位于松花江的上游, 素有北国江城之称。松花江水孕育了吉林市, 其空间形态的演变经历了滨江点状生成、沿江带状发展、跨江双岸发展三个阶段, 有着滨水城市的典型特征。

吉林人民对松花江水的认知与关注, 已普遍存在于社会文化意识中。首先, 松花江形成了完整稳定的生态网络体系, 使得人的生存与水系环境密不可分。其次, 松花江水蜿蜒曲折, 滨江景观层次分明, 具有独特的形态美感和表现意境 (图2) 。同时, 人与江水相伴共生, 使得人的亲水特性表现得越发明显, 沿江两岸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市民活动缤纷呈现, 城市地标建筑与江水交相辉映, 滨水区已形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集中区域。

2.2 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是以冰雪自然景观为基础, 运用冰雪和自然条件创造特定文化符号的生活特质。作为传统的东北城市, 冰雪文化是城市的特色名片。刚入初冬, 吉林的城市景观就摇身一变成为千里冰封, 满城雪白、洁净冰面的城市风格。冰面滑冰、雪地漫步、狗拉雪橇、雪地足球等生活场景在这里比比皆是, 随处可见。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它是吉林市冬季冰雪资源的精华, 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齐名 (图3) 。在漫漫雪飘的隆冬季节, 松花江畔七里长堤上苍松垂柳凝霜挂雪, 琼花怒放晶莹夺目, 真好比“春风一夜, 千树梨花”。江泽民也为其赋诗“寒江雪柳, 玉树琼花。吉林树挂, 名不虚传”。冰雪创造出吉林市的奇异美景, 为吉林市的冬季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2.3 历史文化

吉林市的历史是一部跳跃发展的历史, 其文化也几经变迁。

20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先后经历了夫余国、高句丽王国、渤海国、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 为吉林市历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夫余国至元代, 这里战争频发, 政权统治频繁更迭, 依托这里的山水条件, 修筑军事古城,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城文化, 直至明朝, 东北地区得以统一。永乐七年 (1409 年) , 为加强对北部黑龙江的统治, 朝廷在吉林松花江畔设造船厂, 辽东都指挥使曾三次奉命率军到此督军造船, 并在两处摩崖碑刻上记载造船史事, 成为了阿什古船厂风貌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清军入关后, 随着吉林船厂规模扩大, 经济贸易活动不断发展, 政治、军事地位日渐重要, 康熙十二年 (1673 年) , 在原船厂位置建吉林城, 标志着吉林城的正式诞生, 也为此后吉林城市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 满族文化

吉林是北方满族的重要聚居区, 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吉林市原名乌拉城, 乌拉城在满语中是临江之城的意思, 我们常说的“先乌拉, 后吉林”就是由此而来。清朝将吉林地区尊为“本朝发祥之地”“龙禁之地”, 也是清代三大贡品基地之一。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多次到此, 登上小白山向东遥祭自己的祖先, 并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入乌喇城》等著名诗篇。

吉林市至今依旧传承着一些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习俗, 多体现在服装、饮食、礼仪以及娱乐活动等方面。如剪纸、窗花、祭祀、秧歌等传统的文化形式都被传承保留下来, 现在吉林市仍然随处可见。

3. 文化内涵的提炼

对于剧院观演建筑设计创作, 要深刻反映对文化的追求, 在总结归纳地域文化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提炼和创新, 才能继承并弘扬文化内在精髓, 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3.1 展示地域特征

建筑是一部记载文化历史的特殊书籍, 记载着区域发展变迁的信息。因此, 建筑形态的塑造是对城市地域性格最直观的反映与表达。为避免城市建筑日渐趋同, 城市地域文化的表现应当作为建筑特征评价的重要考量标准。

从大的地域环境上看, 吉林市地处我国东北中部高寒地区, 严冬的塞外风情、冰雪的纯净质朴、人们的豪爽情怀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冰雪是客观环境的产物, 赋予吉林野性生命力的同时, 也是刚性与雄健的象征。在这里人们不畏低温苦寒耕耘奋斗, 与大自然抗衡中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传奇, 培养了苦中作乐的豪迈情怀。所以, “冰雪”“雄健”“豪情”是我们所提炼的地域文化性格, 也是地域精神之所在。

3.2 塑造场所环境

场所, 就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环境, 场所是地域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特性集合体, 反映特定的场所内涵。

吉林市人民剧院处在东山文体中心这一特定的场所, 从基地的位置来看, 其位于松花江北岸, 加之地势较高, 视觉焦点作用显著, 与江水相映成趣的同时, 打造出优美的山水城市轮廓线。从环境要素来看, 江水、冰雪、民族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单元, 从中衍生出来的亲水特征、魅力冰雪及民族情结是最动人的生活图景。建筑作为场所中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展示空间结构类型和文化内涵的作用。所以, 建筑塑造要强化与整体环境的协调呼应, 让建筑在场所中找到定位和归宿。将城市文脉、环境条件与建筑形态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加深人们对文化历史的理解和展示城市的开放活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3 再现民族性格

民族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类型, 表现在一个民族的习惯、信仰、传统等方面, 我们这里所说的再现民族性格, 是体现民族特色的过程。观演建筑在特定地区演出的内容会与当地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 观演建筑在形象塑造上也要考虑民族文化风情的差异性, 从民族文化中提取要素, 用一种带有民族色彩的眼光去审视建筑文化问题。

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 满族文化历史悠远, 特色鲜明。“马上得天下”“横刀立马主中原”的豪情个性和不拘一格的民族文化特质造就了“求大尚奢”的民族性格。与此同时, 满族文化在细节上的追求与其粗犷大气的民族品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窗花、回字纹以及特色民族建筑技术体系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大中有细、刚中带柔是满族文化的又一特征。因此, 在建筑设计中应在满族文化“求大”的思想中, 吸取其大方大气的积极意义, 同时在审美表现中借鉴满族文化的细节特征, 将建筑的民族文化性格完全展现出来。

4. 文化形式的表达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 要借助于物质载体来直观展现和被人感知。对于建筑师来说, 建筑理所当然就是表达文化情感的最佳载体。在循序渐进的创作过程中, 通过对文化内涵的归纳和提炼, 在整体性设计观的引领下, 创作出三个建筑形态意向, 使人们更好地领会建筑的文化性。

4.1 冰雪玫瑰

这里我们提出了文化重组的理念, 是对文化内涵的一种全新展示。文化重组将既有的文化内容进行分解, 提取出最具价值的文化符号和片段, 同时结合建筑表现需求, 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和重构, 进而形成新的有机生命体。文化重组的意义在于使文化能够以一种更接近时代气息、更亲和的姿态、更多样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延续。

这个方案之所以取名叫“冰雪玫瑰”, 其产生是以吉林市市花——玫瑰花和城市冰雪景观特色相结合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 运用一种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 将代表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显现于建筑形象之中。玫瑰花是自然界绿色植物之一, 其自身生长特性象征着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 主要体现在大剧院建筑、大地场景和水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冰雪”环境是吉林市的环境特征, 无论其物理特性还是文化内涵早已在人们的心里被认知和接受, 二者的结合增强了人民剧院在文化诠释方面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图4) 。

建筑主体形态以“玫瑰花”展示在人们面前, “玫瑰花”生长于东山之上, 清澈水流萦绕周围, 宛如在水中绽放。同时建筑以蓝、白两色作为主体色调, 彰显冰雪奇幻, 玲珑剔透的特征, 从松花江上反观东山地区, 大剧院已成为水岸天际线的视觉显著点, 具有强烈标识性。

4.2 红裙舞动

人们对于建筑的观察和认识总是基于对某种事物的联系, 正如黑格尔所说“象征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念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象征就是用具体的视觉形态抽象和暗示某种相关概念。

我们将剧院建筑和吉林市歌舞剧团相关联, 意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场景。吉林市歌舞团是东北大地土生土长的、国内最富盛名的歌舞团之一, 连续18 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录制工作,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原创舞剧巡回演出, 其中当属《红裙舞》最为出众, 舞者飘逸的红裙, 原地旋转, 动人夺目。所以方案概念从红裙舞娇艳的舞者姿态出发, 抽象出旋转舞动的建筑形象 (图5) 。

建筑整体呈椭圆形布局, 以剧院舞台上空最高点为中心, “条带型”红色外墙水平向旋转展开, 垂直方向错落搭接, 形成叠台上升趋势, 也突出了“裙摆”的层次性和轻盈性。场地台阶、铺装、绿化及水体景观围绕中心“舞者”顺次排列, 承担了“伴舞”的角色, 烘托出东山大地舞台场景的氛围。在建筑“裙摆”的细节设计上, 方案考虑采用红色外挂冲孔金属板, 在金属板与支撑结构之间设置LED设备, 在夜晚, 层叠的“裙摆”可随音乐的节奏变换效果, 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 整个婉转延展的东山建筑群亦灯光绚烂, 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4.3 华美披肩

在建筑形象的塑造中隐喻的表达手法比较常用。建筑隐喻是通过在建筑本身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某种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在东山既定文化环境分析过程中, 我们产生了创造一个将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想法。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说, 我们建立了尊重和顺应自然, 依照原有地形、地貌特点去考虑建筑布局和空间组织的原则, 弱化建筑自身体量, 塑造从大地生长出来的地景建筑形象, 与自然形成共构关系;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满族文化在吉林地区根深蒂固, 是地域民族文化的精髓, 因此确定将满族文化作为建筑形象展示的文化基础。

披肩领是满族特色传统服饰的代表, 与满族文化相呼应, 其前高后低、舒展流畅的特征与东山地形地貌有着许多神似。将披肩领作为建筑形象的本源, 是隐喻满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的理想载体。剧院的屋面曲线平缓优美, 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建筑形体简洁凝练, 体现了满族豪情直白的民族情怀;建筑色彩淳厚稳重, 象征着满族文化的端庄大方 (图6) 。整个建筑朴实无华, 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展示的淋漓尽致, 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5. 结语

建筑形象的塑造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是当代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共性问题。我们关注吉林市的地域文化, 在吉林市人民剧院方案操作中, 以文化为动力, 将文化理念贯穿始终, 运用重组、象征、抽象、隐喻等方法, 探讨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建筑文化精神的表现性。本文暂且抛开对吉林人民剧院设计本身在文化融合和创意表现的评判, 以此期望引起更多的建筑师对建筑与文化话题的关注和探讨。

摘要: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物质和精神方面不断积累、发展、沉淀而提炼出的精髓;建筑是实现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因此, 建筑创作是一种具有文化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本文以吉林市人民剧院建筑形象创作为例,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多角度提取文化元素, 探讨建筑性格的多重可能性, 力图实现建筑形态与城市文明的充分融合。

关键词:吉林市,地域文化,人民剧院,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9.

[2].张伶伶.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张锦秋.浅谈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建筑创作, 2002 (4) :30-33.

[4].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7.

建筑设计理念中的节能理念探讨 篇8

建筑是能耗大户.据统计, 建筑运行能耗占能源总消费量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目前的26.7%, 接近世界建筑能耗30%的水平。如果建筑运行能耗加上建筑房屋生产环节的能耗, 则占社会总能耗的46.7%。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加之我国的建筑耗能高、节能技术水平低的现状, 预计我国能源消耗量将很快接近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量。

二、节能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1. 节能设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的发展来提供动力, 我国能源产值远远跟不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严重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能耗也在不断增加, 直接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国民经济要想健康发展, 必须依靠节约能源来实现。

2. 建筑热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热环境的舒适度。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都很分明, 冬天取暖、夏天制冷的需要也增加了能源的消耗量。由于科技和条件的限制, 对于能源的供应还十分紧张。因此, 民众迫切要求节约能源, 推行建筑节能设计。

3. 是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与需要

我国的能源存储量很多, 但是地区分布不均, 人均能源分配不足。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追求,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落实节能设计十分重要。而节约能源又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要防止能源浪费、推广节能设计, 把节能设计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节能和环保

很多企业在落实节能环保设计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维护结构的材料强性来达到控制能耗的目的。但如果能够通过细节的推敲和组合“非能耗地”, 则能更好地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1. 外窗开启扇的设计

节能设计通常对外窗 (如表1) 开启的扇问题并未严格要求。这里面还存在几个问题。

(1) 开启扇的计算

玻璃幕墙常用的悬窗只有相当于窗扇1/4的有效开启面积, 而推拉窗也只能算—半。因为平开窗窗扇密闭性好于推拉窗, 近年来也重新推广了使用。主要的解决方式是, 将外开启改为内开启的同时亦解决了窗扇擦洗的问题。

(3) 开启扇的位置

要兼顾抗噪和通风, 减噪纱窗是一种做法。另外, 可以通过总平面的绿化和装饰墙板来吸纳阻隔噪音。单侧设置门窗的房间因为不能对流, 通风主要来自门窗之间的流通。合理的设置是在墙体的下部和上部均设置开启扇, 使高窗和低窗两窗均可常开。剧场建筑应放大疏散门的通风功能, 形成隐性的流通渠道。体育场可以通过顺应层高, 开设高低窗来形成气流的自然流动。

2. 外墙保温

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手段是外围护的选材和构造, 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自保温的优良特性。为符合环保的要求, 其在施工效率、渗水性和节约砌筑砂浆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在南方湿度较大的地区, 加气块的施工更容易获得保障, 使用也更为普遍。

3. 屋面绿化

屋面的轻质绿化系统已经很成熟, 建筑专业要为屋面绿化的排水做好防水、排水设计, 墙面绿化可以利用总平面对绿化指标进行补充。以地下停车为主的城区建筑, 大量存在的则是地下室屋面系统需要解决更复杂的标高、防水和排水问题。

4. 提高车库的环境质量尤为重要

地下车库的出风口和坡道存在集中的噪声和空气污染, 我们可以利用风向和绿化带的设置来改善, 乔灌木的结合能够对噪音的阻隔起到作用。非人防地下室应该通过设置高窗来形成直接通风, 条件适合的话, 可开窗避开春季主导风向, 组阻止春季湿润空气过度进入室内。

四、分析建筑设计中的节能途径

1.建筑设计各部位的绝热

对屋顶的绝热设计一般采用外侧绝热的方式;对墙壁的绝热设计一般采用外侧绝热的方式;对门窗的绝热设计一般采用使用双层玻璃、合成树枝薄膜玻璃以及二者复合三种方式;对地面的绝热设计, 一般采用内侧绝热的方式。

2.采暖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途径

建筑采暖节能设计主要包括:对各种条件的充分利用来促进更多的辐射热进入屋内;通过减小导热面积、温度差、导热系数等来抑制热传导过程中的损失;选择合理的材料和建筑造型实现对储热的充分利用等。

3.制冷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途径

建筑制冷节能设计途径主要包括:对太阳照射方向等充分的考虑来尽可能的减少辐射热进入屋内;用相关措施来减少进入室内的对流热;颠倒导热方法, 促进室内导热的散失等。

4.照明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途径

建筑照明节能设计途径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建筑所有部位及室内所有物体的光发射来实现对光损失的有效控制;对建筑的朝向要特别重视, 以便接受更多的光照;此外, 对天窗、上层的光亮等也是实现照明节能的有效途径;可采用局部照明和整体照明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能源的节约。

五、结语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期, 只有对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 并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 才能对社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设计中, 我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郑璐.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理念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9) .

[2]余晓平.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2 (07) .

建筑节能新理念 篇9

近些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关注建筑物“碳排放”的问题,随着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我国也提出了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节能减排新计划,并承诺在2020年之前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的目标。

目前,中国建筑物的能耗约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与法国接近,但明显高于美国、德国的40%。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m2~20亿m2,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每年新建建筑物面积的总和。

在这些新建房屋中,有97%都属于高能耗的传统建筑物。

因此,中国将出台一套排放标准,用来规范建筑物的节能基准,由此引发了业内和市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高度关注。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翻修,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为的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总体排放量,使建筑物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节约目前有限的自然资源。

1 建筑“零耗能”的理念

当今世界,设计节能建筑和研发建筑节能技术,是最瞩目的课题之一。据统计,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建筑能耗最大,因此节能成为衡量未来建筑品质的必要指标。我们通常说的节能建筑,是指低能耗建筑,是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建筑。这类建筑的设计理念是: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资源消耗,恰当的人均使用面积,有效的节约常规能源,积极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的每个环节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目前,欧洲国家对现代建筑新的理念是: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新建建筑必须是节能建筑,楼顶都要装太阳能吸热板、雨水收集装置和冷热空气交换器等。

近些年来,与建筑活动有关的其他环境要素也被考虑进来,比如:水利设施、保护和提高地区生物多样性,低碳排放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循环设施的利用、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需求等。英国首先建成了依赖石油、煤炭等矿石燃料做能源的“零能耗”“零二氧化碳排放”住宅小区。

所谓的“零能耗”建筑,就是利用现有、就近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利用太阳能、风能、可再生使用的植物能等先进的节能设备,在符合清洁新能源、低碳节能、能源回收再生和能源自给自足的条件,并且能够满足人们舒适生活和各种功能要求的原则下建造完成的新型建筑物。

2 建筑物零能耗采用的技术手段

2.1 太阳能的高效使用

“零能耗住宅”的能源系统主要是太阳能发电系统,该系统通过在屋顶安装外观类似有色玻璃的光电薄膜材料,来实现太阳能发电的目的。利用光电薄膜材料发电无污染,有益于环境。同时,光电薄膜材料能起到和普通沥青屋瓦同样的保护作用,并且经久耐用,柔韧性好,重量轻且安装造价相对低廉。但由于光电薄膜材料有极强的吸热能力,因此在应用中应注意需与建筑物分隔开以免给房屋“加热”。

光电池所产生的电能不仅能满足该建筑物的使用需要,更可以在夏季光照充足时,将自身生产的电能卖给电力公司。如在冬季光照不足时,再根据需要从电力公司买入电能,而在这个买卖收支平衡中,个人用户是可以受益的。如约500 m2的太阳能电池板,一年可发电5万kWh时,足够一般居民家庭全年的使用。

2.2 建筑物温度控制

空调设备是现代建筑中的耗能大户,零能耗建筑没有使用传统的电能空调,而是通过低能耗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温度的控制,它利用“烟囱效应”诱导自然通风,形成较好的“穿越式”自然通风和热压作用的热气流,从而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

其温度控制的方法是:在冬夏温差较大时,采用地下空气“冬暖夏凉”的原理,运用地源热泵将地下的空气传输到室内空间。夏季,地能作为冷源;冬季,地能作为热源,可比常规的空调系统节约30%~40%的电能。还可以在排风道内设置加热器,利用太阳能转换成的热水,加热风道内的空气,强化自然通风热压效果,以实现舒适的室内风环境。

2.3 超保温砌体结构

英国的零能耗标准砌体墙结构按照从室内到室外的顺序依次为13 mm传统密实湿抹灰层,140 mm密实混凝土砌块(最小密实为1 400 kg/m3),300 mm矿物纤维保温结构材料和一层外墙面材料(砖、石块、面砖或者石材,或者是木质框架和木质覆面)。此外,在混凝土中加入低造价的热容性再生骨料或者使用石灰泥基砂浆砌块能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全部室内围护结构进行超保温处理的零能耗标准方法要求关注细节,避免冷桥的发生,并要达到较高的气密性。

2.4 绿色屋面

对于景天属植物和土壤为基础的绿色屋面次做法,建筑业一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德国,设计人员利用绿色屋面减轻进入下水系统的雨水径流,绿色屋面有助于城市的雨水管理,因为这种屋面可以吸收雨水并保持长达48 h之久。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府率先采用绿色屋面,政府官员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出发点,鼓励建筑业采用此项技术。在美国,绿色屋面对于住宅业主和公寓居民的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景观效应和冬暖夏凉的效果。此外,屋面为多种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在芝加哥市政府的绿色屋面上常常可以见到小鸟欢唱,蜻蜓、蝴蝶自由飞舞的景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绿色屋面大大延长了屋面使用寿命,据研究,屋面使用寿命可以从15年~20年延长到50年~60年,因而是一种经济的长期投资。

2.5 高性能的玻璃

外门窗玻璃的热损失是建筑物能耗的主要部分,占建筑物能耗的50%以上。因此,零能耗建筑除了考虑外门窗玻璃的美学和外观特征外,更注重其热量控制、制冷成本和内部阳光投射舒适平衡等问题。这使得Low-E玻璃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Low-E玻璃又称低辐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上多层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组成的膜系产品。其镀膜层具有对可见光高透过及对中远红外线高反射的特性,使其与普通玻璃及传统的建筑用镀膜玻璃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优异的热性能。

2)良好的光学性能。

3)卓越的降噪性。

此外,“Low-E”镀膜中空玻璃具有较高的太阳能透射,并且由于镀膜的效果,“Low-E”玻璃反射的热量回到室内,使得窗玻璃附近的温度较高,人在窗玻璃附近也不会感到太大的不适。并且“Low-E”玻璃能够阻挡大量的紫外线透射,防止室内的物品退色。

2.6 气密性——防止不可控制的通风

长久以来,针对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保温性能上,而对于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设计及其对建筑节能性能的影响一直是人们注重改善的要点。

经验表明,暖风漏出户外会令建筑浪费大量能源。非控制中的漏风即是“渗透”,过多的渗透会导致:暖气系统无效;冷风;增加燃油费;湿气进入建筑物料,造成破坏;保温层无效等。这样不但浪费能源,而且会对建筑物本身及周边的建筑物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一个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必须是密封的。

要设计不漏风的建筑物必须先了解一般建筑常漏风的位置及物料接合的节点设计方式。由室外通往室内及室内的设备管道均须进行仔细评估。防止热能从漏风处损耗的最佳办法之一是用湿抹灰层覆盖裸露的砌块层,要注意用密实抹灰,而不是轻质抹灰,这样抹灰层后面的混凝土砌块保温层才能阻挡室内空气。

3 建筑零能耗理念在我国的尝试

在零能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对这种建筑节能形式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综合运用多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由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Denis Laning设计完成的现代化新型建筑——东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厦的外立面全部采用Low-E中空玻璃,这种玻璃具有对太阳光谱有选择性透过的功能,不仅能够过滤我们所需的可见光,还能反射全部的红外、远红外和紫外线,使大厦内既有很好的自然采光,又能隔热保温,节省空调和采暖费用,同时该型玻璃还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可以为大厦营造安静舒适的办公和居住条件。

大厦的屋顶安装有大面积太阳能薄膜电池板,能够提供大厦照明所需的电能,在日照条件较好的夏秋季节还能向电网供电,作为太阳能发电站并网发电。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耐老化、易维修、造价低等优点。

大厦充分利用了地热调节温度,几乎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空调和采暖设备。地表一定深度以下温度恒定,相对于地面的温度,地下冬暖夏凉。大厦在基础以下埋设了金属管道与大厦内暖通管道相连,冬天为大厦供热,夏天为大厦降温。

大厦还充分利用了景观设计,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等可形成阴影并起到蒸发作用,缓解城市“废气污染”与“热岛作用”。同时,在大厦及周围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用收集的雨水供绿化和净化系统,如绿化浇灌和卫生间冲洗。

这些创新技术的整合使用,虽然使建筑成本较一般建筑物稍高,但是在建筑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中,由于新技术作用的发挥而节约下来的使用成本将是非常可观的。

4 结语

21世纪,可持续发展性已成为建筑业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可再生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我国又是能源匮乏大国,更多的绿色能源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既重视提高建筑的用能效率,又强调节约用能,从提高效率和抑制过分需求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以做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起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因此,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的建筑体系,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和产业强国,用比发达国家少得多的能源使中国人民过上越来越健康舒适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尤德森.美国的绿色建筑[J].姬凌云,译.中国建材科技,2002(4):8.

[2]龚宝良.零排放生态房[J].建筑工人,2009(10):10.

[3]刘志云.重庆地区“零能耗”建筑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0.

[4]辛治林,朱桐林,迟晓红,等.浅谈Low-e玻璃的生产及其节能环保特性[J].玻璃,2009(7):29-30.

[5]蒋宗和.“零能耗”建筑屋顶设计[J].建筑节能,2008(10):9-10.

[6]翟边.美国:推广零能耗住宅技术[J].中国地产市场,2005(11):35-37.

[7]于一凡,田达睿.生态住区评估体系国际经验比较研究——以BREEAM-ECOHOMES和LEED-ND为例[J].城市规划,2009(8):20.

[8]鲍学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建筑文化理念 篇10

关键词:建筑装饰;绿色建筑装饰理念;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需求,对审美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变得愈发强烈。原有的建筑装饰大都较为单调,不管从色彩方面还是设计层面都比较传统,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筑数量的与日俱增,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建筑装饰中只有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将绿色建筑装饰引入设计理念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人们的生活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因此,开展对绿色建筑装饰理念的运用实践研究很关键,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绿色装饰理念在建筑装饰中应用的意义

将绿色装饰理念应用于建筑装饰中的目的在于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设安全、环保、绿色的生活环境。在建筑装饰中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其中需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材料的选择上要科学化与合理化。当前纵观各大建材市场,同一功能的材料鱼龙混杂,在挑选中会让人产生眼花缭乱之感,有的设计人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甄别,所选择的材料经济实用性不强。有一些极具环保型的材料但在价格设置方面却不合理,使人产生望而却步之感。二是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省费用在材料的选择上往往挑选便宜但环保性能差的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建筑装饰中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设计理念,他们越来越看重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建筑装饰领域绿色建筑装饰理念的应用

(一)装饰绿色设计。 现代装饰设计理念中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重视生活质量与生活品质的优化,在建筑装饰设计中一方面对装饰风格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建筑装饰设计的思想变得愈发强烈。装饰工程的设计要重视自然元素与房屋设计的有机融合,营造建筑的绿色环保美。简而言之就是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可通过采光的有效调节等内容呈现出大自然的清新美感。绿色装饰设计的各个阶段中材料的选择很关键,有的材料虽然经济实用但却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挑选那些经济环保、高性能的材料,打造环保式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后可以享受到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二)施工现场的绿色化。(1)装饰材料的绿色化:在装饰施工过程中装饰材料环保化选择很重要。装饰材料选择环保不达标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油漆调配工艺中,由于油漆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有的化学物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有毒性,若大量使用则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吸入人体后会引发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装饰材料的绿色、低碳、环保效用,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重视。(2) 装饰施工的污水和垃圾处理: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环节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它是一个繁琐而且细致的过程,在装饰施工中涂料的使用或者设备工作中会产生一些污水以及建筑垃圾,若不进行及时处理则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绿色装饰施工中作为施工人员一定要正确处理建筑污水,禁止将其随意排入空气中,对于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污水要经过严格的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在建筑装饰垃圾处理过程中对有的材料可进行回收利用,其他材料可根据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

(三)节能工艺的绿色化。(1)配电与照明:1)在设计中应符合建筑物的相关需求。2)在照明设备的选择中不仅要从经济实用方面来综合权衡,而且还需从节能环保方面进行分析,确保照明设备的选择合理有效化。3)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浪费,挑选节能性能优良的照明设备。因此作为生产制造商来说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中应创新理念,寻求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无故浪费,在确保盈利的基础上增强环保意识。(2)墙体、屋面、地面、门窗等节能工程:在进行墙体、屋面等部位施工时要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房屋装修中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施工,在保温性能达标的基础上提高装饰的美化效果,为人们创设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3) 采暖系统:采暖系统的配置应满足热量传输的相关标准与要求,这样做一方面可大大降低热量的损失,提高热量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电加热设备的应用,从而起到节能的宗旨。

结束语: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建筑装饰设计中要将绿色装饰理念深入每个设计师心中,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要挑选节能、环保型材料,尽可能地降低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促使建筑行业得以持久、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毅.浅谈“四节一环保”理念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5,(16)

办公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 篇11

一、项目综述

某商业办公楼, 项目的总面积为131 643 m2。内部建筑群内除了最基本的高层办公楼和商业建筑楼之外, 还包括一些准高层的甲级办公建筑楼。建筑群总用有四幢楼, 以1号~4号方法划分。为了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该建筑项目中的应用概况, 本研究以3号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该楼层的面积为35 530 m2, 绿地面积占共面积的28%, 建筑的外立面幕墙为双层。

二、建筑设计

一个会让观赏的人心情愉悦的建筑, 势必是将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建筑。建筑只有在不断的融合之下, 才能够呈现更多的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景观给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建筑的融合应该就是绿化生态建设。只有用可持续绿色建筑发展的理念指导实际建筑, 才能够给人们更多的感官感受。我们对3号楼进行实际考察发现, 该建筑楼所在的场地基本都是一些空地和建筑材料的堆积地, 没有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检测后, 也没有发现有任何超标的污染源存在。所以, 在使用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指导设计时, 只需要从用地的经济性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两点出发, 尽可能在有效的空间创造出无限可能。

1. 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属于对整个建筑整体美观和舒适方面起着较大影响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在进行建筑立面设计过程中却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是建筑师希望迎合政府规划要求进行设计, 建议使用全玻璃幕墙作为主要的建筑立面, 如此才能够体现现代化时代的工业化发展特点。但是业主却从建筑后来的销售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若建筑立面含有阳台, 那么将会给人更加舒适的感觉, 从而也就更加容易销售。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设计人员认为可以选择双层幕墙的形式。这种双层幕帘的建筑立面除了能够满足建筑师对立面完成性要求之外, 还能够满足业主的阳台舒适性要求。并且只要在这个建筑立面形式基础之上开展绿色建筑设计, 那么将会非常容易就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在对该项目进行申报批准时, 相关单位都非常的重视。对这个项目的报批进行了多次专门的评审, 且同时国家还给予该项目的较多的政策鼓励。最后, 经过多次评审并与业主协商后, 确定该建筑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需要得到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认证。

该建筑项目设计立面时主打简约大气风格, 而为了更显立体感, 其外形选择了几何形体组合的方式。除了能够使3号楼外部线条看起来更加的硬朗和高耸之外, 还给人一种有内涵、有担当的感觉。

2. 双层幕墙

结合建筑师和业主对建筑构功能要求, 3号楼的建筑立面方案选择了双层幕墙方案 (如图1) 。

(1) 层次处理

改建筑立面的两层幕墙是直接对大体块幕墙尽心规分割的方式, 这种方式除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层幕墙单调性之外, 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更多的视觉感受。

(2) 细节处理

立面幕墙除了可以避免单调性, 给人们更多的视觉趣点之外, 还能够制造出更大的效果。该建筑项目的幕墙体系以全隐框和半隐框幕墙为主, 两种框架类型分别注重了幕墙的整体性和挺拔感, 给建筑项目带来一种较强烈的雕塑感。

(3) 可视透明和通风部分

3号楼幕墙的透明部位选择材料为单色夹层玻璃和Low-E镀膜。前一种材料类型主要具有减少热量渗入和增强光利用率 (太阳能利用) 功能, 后一种材料在冬季又具有减少热损失的功能, 也相当于具有保暖功能。另外, 为了能够确保房间内有较好的通风功能, 建筑的外墙还设置有专门的可开启窗。

由于3号楼整条道路入口的首排建筑, 所以在使用这种较具雕塑感的双层幕墙后, 除了能够体现其自身的优越性, 确保有足够多的使用功能之外, 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条街道的完整性。

3. 交通组织

(1) 建筑楼交通是否具有合理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线路和出口是否方便人们的生活。3号建筑楼层的交通出入口和公共交通之间距离非常近, 步行距离小于500 m。这样既能够方面车辆出行, 同时也不会对建筑步行人员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筑楼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地下停车场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只有学会科学合理的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 且地下室可自然采光, 才能够更好地体现绿色生态环保和人性化理念。

三、绿色生态技术

所谓的绿色生态办公建筑, 就是建筑的设计主打方向是绿色和节能。3号楼被确定为绿色生态建筑, 所有的设计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节能绿色环保理念。比如该建筑的幕墙属于双层呼吸式, 热水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系统负责,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了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方式, 建筑围护结构是采用了保温隔热的系统。这种设计理念, 使3号建筑楼真正成为了二星级建筑。

3号楼在设计一开始就基本已经确定了雨水非传统水资源收集利用方式、太阳能热水模式以及呼吸式幕墙等这些能够较好体现绿色生态理念的措施。同时在设计方案确定的最终阶段, 设计人员还根据该建筑楼层的建设特点, 设计了专门的通排风系统和采光系统。这种结合实际的设计方式, 使得3号楼的节能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提高到51.94%。

按照国家对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规定, 我们把3号楼的达标项目进行统计, 具体内容如下。

1. 达标技术指标

(1) 项目等级规定 (见表1) 。

(2) 达标概况 (见表2) 。

2. 需达目标

(1) 建筑专业的目标

主要以完成空气更新系统的设计以及建筑立面选择的双层幕墙设计。建筑的双层幕墙的主要材料为中空玻璃, 内侧和外侧分别为6 mm+12A+6 mm和10 mm。为了体现绿色环保概念, 建筑幕墙是与太阳能集热板一同使用。

(2) 给排水专业的目标

给排水专业工作的主要方向就是对有限能源进行充分利用。本建筑项目的集热系统是采用太阳能集热方式, 然后通过辅助加热以及分户集热的方式, 使建筑楼每天由太阳能产生的热水能够较好的满足用户的生活用水, 不会出现建筑生活热水不足现象。而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 为了能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该项目设计采用非传统水源 (雨水回收) 进行草地灌溉和洗车等。且雨水收集并不是对所有屋面的雨水进行收集, 而是对那些污染比较小的屋面进行收集。这样既能够满足收集非传统水源的方式, 同时又能够有效降低雨水处理成本。

(3) 强电专业

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前提下, 照明设备优先选用T5荧光灯和高效气体放电灯或节能灯, 并配置节能型电子整流器。选用功率因数≥0.8的照明灯具, 根据房间不同的使用功能确定照度, 并应符合节能设计标准。同时, 电力设备选用低损耗、无污染的干式变压器。在变配电所0.4 k V接口侧设电容补偿装置, 使功率因数达到0.93。采用BAS, 使各类空调及水泵等设备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在公共走道及地下车库将照明分回路控制,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项目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实例, 满足了各项绿色建筑的要求。不但具有环保、节能的设计规划, 更加具有人性化的建筑理念。只有在观念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不断提高设计理论水平, 并在绿色建筑实践中总结经验, 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

摘要:绿色建筑作为现代环保节能新型建筑, 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居住工作环境, 更能减少能源消耗, 是当下发展迅速的建筑设计理念。本文结合实际绿色建筑项目, 详细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生态技术, 提出了相关建筑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保理念,生态技术,达标

参考文献

[1]章程.浅析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J].室内设计, 2007.

上一篇:数学开放题的解题策略下一篇:心态健康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