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再生

2024-09-30

旧建筑再生(共8篇)

旧建筑再生 篇1

旧建筑改造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来自于我们对过往记忆的眷恋。改造将以一种与我们变化了的生活相适应的功能调整, 来保持旧建筑的使用价值;同时重要的是, 改造也以注入一种新活力的系统调整, 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去体验和回味新与旧之间的那种张力。因为从人类的本质意义上, 怀旧的“返乡”和憧憬未来的“流浪”, 是永远摆脱不了的两个互为对立的心结。由此, 旧建筑经过转化从而获得再生, 而我们经由此种体验获得了心灵的“返乡”开始新的“流浪”。

在这个脱胎换骨和触摸记忆的心灵历程中, 我们眷恋的记忆是什么, 而我们期待的改变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向心灵的寻觅、选择、平衡和把握的过程。这里通过一个旧工厂和一个新村落的改造, 表达了我们的记忆和期待。

凤凰·创意国际, 其原址为已停产的双流水泥厂。将规划建设成具有创意产业办公、交流、展览、旅游等综合职能的创意园区。一期综合改造设计主要区域为原生产厂区。

设计以原有厂房中广泛使用的水泥材质和水泥预制米字格图形为出发点。采用水泥、水泥预制块、木材、白铁皮、钢板、石子等同调性材料, 以深灰色、灰色、棕色为色彩基调, 以米字格、水字格等组合作为肌理图形。顺应厂房的现状和新的空间使用要求, 做出适当的增删修补。形成一个供创意产业进驻后在内部继续再改造的基础。

项目名称凤凰·创意国际二期综合改造工程

建设地点浙江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创意路1号

委托单位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6726m2

项目时间2008开始设计, 2010年投入使用

凤凰·创意国际改造二期B区位于园区西北侧山坳中, 周边有林、有坡, 环境静谧。

秉承着整个创意园区源于现状, 隐于自然的设计原则, 二期设计理念在尊重自然和基地环境的基础上, 实践着对环境的特征塑造和功能场所的特殊营造。

建筑北依自然山林, 因自然高差形成3-6米两个高差台面。其上布置两排独幢办公建筑, 每幢建筑在统一的基本型制中通过层数、阳台、入口、楼梯间等不同组合, 形成富有韵律的个性变化。

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山林的空间特征, 以坡、林、绿为主题, 体现建筑的低调含蓄之美。楼之间的山墙间隙中设置台阶, 保留了原基地的特征符号。拾阶而上, 缝隙成为南北自然景观天然的视觉渗透走廊, 工作、生活隐于山林与绿树中。

项目名称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科技园画外桐坞艺术小镇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市龙坞风景区

委托单位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5.64公顷

项目时间2011年

画外桐坞艺术小镇是以茶艺、山居为设计理念, 将民居改造划分为艺、场、核、溪、园、茶六个板块, 形成了“艺术小巷”“小溪风情”“茶园漫步”三条丰富多彩的特色带。

建筑改造在形式上以“杭州新农居”为底色的记忆叠加, 在彩色釉面砖和琉璃瓦的底色之上, 按照着空间构造谨慎而又随意地运用着这些记忆原型, 但尽量地采用砖、木、竹、卵石、铁艺来叠合这些记忆。

从村口的“竹围栏”, 到村里建筑的“烟囱”、“窗口”、“坡顶”, 院落的“墙”、“廊”、”树”、“井”, 一直走到村边的“晒台”、“竹栅栏”、以致采茶的“竹器”, 这些存在于现实或我们记忆之中元素, 作为我们设计的原型被有意识地用来表达空间的构造, 实现功能的意图, 触动我们的情感, 最后去促进形成生活的场所。

所有的改造设计在功能空间上都是基于艺术生活功能需求的改善, 朝着一种向外拓展的努力展开的, 顺应着原有建筑门窗和屋顶、院落, 通过窗、台、廊、檐, 尽量开拓遥望风景和对外交流的视线, 促进人和自然, 人和人之间的更多的交流。

旧建筑再生 篇2

旧沥青混合料热再生利用质量控制

该文从沥青混合料路面铣刨回收管理、工厂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备配制及工厂热再生工艺等环节,探讨了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关键点,并提出沥青混合料再牛利用进一步推广的建议.

作 者:殷建伟 Yin Jianwei 作者单位:上海市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上海,23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年,卷(期):“”(5)分类号:U416.217关键词:沥青混合料 热再牛利用 质量控制 建议 上海

浅析旧城改造中旧建筑的再生设计 篇3

1对相关理论的分析

“改造”在《辞海》[1]中有两重意义:①另制、重制;②另外的选择。

改造在城市建设中含义有三: (引致《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2])

①改造、改建或再开发, 指比较完整地剔除现有环境中的某些方面, 目的是为了开阔空间, 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

②整治, 指对现有环境进行合理的调节利用, 一般只做局部的调整或小的改动。

③保护, 对具有保存价值的现状加以维护, 基本不做改变。

由上可见, 改造并非是单纯的推翻和再造, 它还包含修复、整治、复制、翻新、改建等内涵, 而不同的内涵又根据不同的改造对象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进行定义。这不仅仅是单一的大拆大建, 也不是一味的追求保护和保持原貌, 而是对城市本身通过调查和分析, 对原有结构及环境、空间等进行合理的调整, 以保存城市的历史及文化, 又符合社会时代的进步和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布置合理的交通, 改善基础设施, 提高绿化水平等。

“再生”, 《辞海》中对其进行了表述:“再生现象可以分为两类:在正常生命活动中进行的再生, 如羽毛的脱换、红血细胞的新旧交替等, 称为生理性再生;损伤引起的再生, 称为病理性再生、创伤后再生和补偿再生。通常的伤口愈合、骨折后的重新结合都包含再生过程。”[3]

这里, 我们主要是借用其“重生”的概念, 对旧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城市建筑原本是城市中最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由于岁月的蹉跎、社会的进步, 机体出现了部分的损伤或坏死, 但生命力仍存, 需要通过尽量不违背建筑本生的结构及外观风格的设计, 对建筑进行鉴定、防护、保存、修缮、改进, 加以新的装饰语言, 赋予建筑新的历史使命, 延长其使用寿命, 给予其新用途, 此为旧建筑的“再生设计”。

2对城市建筑现状的分析

目前国内城市中的旧建筑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已完全达到使用寿命且无什么保留意义的危房, 需要拆除;第二类是可以体现城市记忆和文化的旧建筑, 有保留的价值, 需要保护;第三类是仍有使用价值的旧建筑, 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保留下来, 却与新城区的建筑格格不入, 需要改造维护。当然, 第一类建筑无可厚非是没有什么生命价值了, 只有被历史淘汰。而第二类和第三类建筑可通过再生设计, 对建筑的外观及内部结构改进和加固, 再加以适当的装饰符号语言, 使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展现其原有风貌, 体现其历史文化内涵。因而, 在旧城改造中应分清“拆”与“保”的度。

可是, 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 这是十分可惜的。笔者曾了解过国内的部分城市, 大多城市对旧城区都是采用推倒旧建筑, 改建现代的新建筑的方式, 使城市年轻得几乎没有历史, 没有文化内涵;或是没有经过深入的鉴定和调查, 没有经过周密的规划和设计, 简单的对建筑外墙刷上一层涂料, 几年之后还要涂第二次, 既改变了建筑原有的风貌, 又浪费财力。如果我们经过科学的调查和规划, 将原有建筑通过合理的改进再生设计, 既可以节省物力、财力和人力, 还可以巩固我们的城市内涵, 保护城市文化底蕴, 达到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改造、更新和再生的可行性探讨

对旧区的改造和保护的方法很多, 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就决定了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和风格。一是原地原样保护, 这一般都是对有保留价值的一些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 (第二类建筑) 。二是拆除重建, 这也多用于一些危旧房 (第一类建筑) 的处理上。三是在可继续利用的层次上, 对旧区及旧建筑 (第三类建筑) 加固、改进和更新。笔者认为, 对于可以继续利用的旧建筑没有必要同危旧房的处理方式一样, 不必推倒重建新区。历史的足迹是无处不在的, 它体现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每一个路面、每一个窗口, 每一个台阶, 每一个门槛, 等等。所以尽量的保留是城市历史和文脉得以传承的方式之一, 也是城市特色文化环境营造的重要环节。它还是满足人们传统审美情结, 也是在旧城改造中快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方式。

3.1 可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结

作为城市生活中的人, 对于城市和建筑有两种需求。其一, 物质需求, 那就是对城市建筑及各种配套设施的需求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在使用上更加方便快捷。比如电梯公寓的使用使人们对高楼不再恐惧且拥有好的视野, 公路网络的加宽和有序使城市的距离更加缩短, 商业圈的形成使经济更加繁荣等等。然而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第二种需求, 那就是精神的需求, 即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审美的需求以及对历史和传统的寻根情节, 也就是此处所提及的文化审美需求。著名画家冯骥才先生在《今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老街的意义》[4]中说到:“文物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文物是指历史建筑的精华, 如皇家建筑、宗教建筑;文化是指历史街区, 如北京四合院、胡同等。国家有文物保护法, 文化没有。文化是人立足之根。一个失去了文化的城市, 人将无根。”历史和记忆不管对于人还是建筑或城市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拥有历史才能证明我们的存在, 拥有记忆才能使我们拥有过去和未来, 这是人们对城市文化审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2 快速, 经济的改造方式

城市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辈人的心血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才建立起来。而旧城改造浪潮的涌入, “拆迁”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 一方面, 大量的老区人口成了居无定所之人;另一方面, 建设商和政府又需要长时间重新建住宅;再有, 就是“拆迁”的居民也成为了新的购房大军一族, 拥挤在城市的各大楼盘售卖处, 房价也顺势上涨。据统计, 目前每年用在城市建设的资金约有4万亿~5万亿元, 甚至可能更高。而现有旧城改造中的很多建筑其实是没有必要拆除的, 如果通过维护和整改的手段, 首先不但可以使建筑物尽所能, 达到其使用年限, 甚至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其次, 还可以使旧区居民不用受流离迁移之苦, 也不必花费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房的购置以及装修中去;而且, 作为城市而言也不会因为拆除和重建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新区的建设中去, 耗费大量的建材, 还可以因旧制旧, 大大缩短建设时间, 提高改造效率, 保存城市文脉, 提升城市特色。

3.3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体现

城市建筑以及街区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而且有关专家指出, 当前使用年限短已成为我国住宅的突出问题, 住宅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被拆除, 在我国早已司空见惯。这一大量浪费社会资源的状况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我国城市住宅寿命低于50年的情况相当普遍,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国家标准, 住宅使用年限应当达到50年, 事实上许多住宅的寿命可以超过50年甚至100年。使用年限短已成为我国住宅的突出问题。”在最近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上,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说。

2002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 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的37.5%;2003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34.2%, 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在众多被拆迁的住宅当中, 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住宅“年富力强”就被拆除, 使其寿命大大折减而短命。

住宅的这种短命现象, 特别是大量处于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被拆除, 是不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 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是建筑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拆除过程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运力, 同时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弃物, 造成环境污染;拆除意味着新建, 要补充和输入更多的能源。因此, 在旧城改造中, 若能合理运用旧建筑, 对仍有生命力的旧建筑通过再生设计, 对外观装饰改进以及结构加固, 内部结构科学化和空间现代化的重新布局, 即可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又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实现完美的结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中, 特别是本文所讨论的城市旧建筑改造中, 对可利用的旧建筑以及旧街区的改造不是单一的“拆除”和“新建”, 也不仅是原样的保持和维护, 还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进行加固和加层, 也能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 即保持城市文化不会断层, 也可使旧区和旧建筑在现代化的建设和环境中不会处于落后状态。

参考文献

[1]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P3065.

[2]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吴良镛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4.

[3]辞海,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2121页.

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 篇4

一、当前旧沥青路面应用实际

(一) 国外应用现状

国际上最早的旧沥青混凝土再生技术在上世纪早期的美国发展起来, 由于石油危机使得美国开始重视对此项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关注对沥青的再生利用, 并使再生剂及其实践应用中利用到的机械设备有了长足的进步, 形成较为完善的沥青再生利用体系。

(二) 国内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 大力开展沥青路面的开发研究, 获得了较为乐观的成效。例如, 将适量的轻油掺入原有路面中, 使其软化, 以代替常规的沥青物质;又如将乳化沥青融入原有的路面表层, 利用使用拌和法进行层铺, 形成新的路面等[1]。

二、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优势

当前旧沥青路再生利用技术主要有伴热再生技术、工厂拌冷再生技术、就地热再生技术以及就地冷再生技术等, 这些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过程。相较于传统的旧沥青路再生利用技术来说, 就沥青路面完全再生利用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 具体体现为:第一, 旧沥青路面完全再生利用技术的施工速度较快, 并且很少会受到交通环境的影响, 不需对工程进行储备;第二, 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 比道路改建所需成本减少一半左右;第三, 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能有效减少道路中的裂缝以及潜在反射缝隙, 能对路表的横向坡度、纵向坡度进行有效调整, 便于进行道路加宽处理;第四, 再生利用技术能够极大提升路面的耐磨性能及强度。由于再生利用技术将柔性路面表层及基层进行有效融合, 从而提升路面基层的稳定性, 避免路面基层及沥青粘贴不够紧密的情况发生[3];第五, 再生利用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 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在实施旧沥青路再生利用技术时, 对原有路面进行整改而产生的废料能够进行回收利用, 提高了路面翻修的经济效益。

三、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应用

(一) 沥青再生剂的研制

我国曾经对老化沥青组分及优质沥青组分的进行比较, 找到旧沥青中需要增加的组分, 从而制造出与此种组分类似的沥青再生剂, 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为:第一, 沥青化学结构非常复杂, 由于生产工艺及材料属性的差别, 沥青的性能极易产生改变;第二, 当前的设备及工艺水平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同种组分的再生剂。对沥青老化的过程进行实时记录, 发现沥青在经过饱和分、芳香分变成胶质, 最终转化成沥青质的过程中未出现极性化合物, 且经过时间的迁移, 极性化合物逐渐转变为非极性化合物, 使沥青质产生凝聚的现象, 即老化现象。而沥青再生剂通过增强沥青质的极性, 将沥青质进行有效保护, 沥青质中的极性化合物逐渐增加, 进而阻碍沥青质凝聚的过程, 最终实现沥青再生利用的目标。

(二) 沥青再生工艺

沥青再生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现场冷再生方法、现场热再生方法以及厂热再生方法。

1.现场冷再生方法

现场冷再生方法指的是, 利用大功率路面铣刨机、拌和机将旧路面进行翻挖处理, 将路面混合料、沥青再生剂等材料掺在路面中进行搅合, 并进行碾压成型。

2.现场热再生方法

现场热再生方法指的是, 将旧路面的进行加热处理, 剔除掉旧路面的废料, 将沥青再生剂与新混合料加入进行融合, 最后将得到的混合料层铺在原有路面上方, 从而形成新路面。现场热再生法通常使用大型沥青路面热再生联合机组, 对旧路面进行加热处理, 将旧沥青路面肥料加入到机组中的搅拌机里, 融入沥青再生剂、新骨料以及沥青, 最后利用机组摊铺器层铺到原有路面上进行压实处理。这种再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节省了运输材料的时间及成本, 并对原有路面废料进行充分利用, 对交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 此种方法利用机组进行连续性施工, 适合大型路面维修工程, 及基层承载力较强、底层路面无损害的路面翻修工程。

3.厂热再生方法

工厂热再生方法指的是, 首先将旧沥青路面进行翻挖, 将路面旧废料集中运往工厂进行回收处理, 并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 合理设置混合料配比, 从而调整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剂以及新骨料的添加比重, 最终得到优质的再生沥青质, 将此新混合料层铺于原有路面进行碾压处理, 形成新沥青路面。此种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对沥青不同层次进行合理配比设计;第二, 此种方法可以将沥青料进行分层进行翻挖及摊铺;第三, 再生的沥青路面质量明显符合新铺沥青路面的标准要求。

(三) 沥青再生设备

沥青再生设备主要包括:现场冷再生、现场热再生、工厂拌冷再生以及工厂伴热再生设备, 其中现场热再生设备及工厂伴热再生设备应用范围较广。

1.现场热再生设备

现场热再生设备又称现场热连续式沥青热再生设备, 工作原理为:将经过分类处理的骨料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与旧沥青路面废料同时置入烘干器中进行加热, 避免沥青出现老化的现象, 并依靠搅拌器对其进行60-90s的搅合处理, 使混合料充分融合。这种再生设备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废料进行回收加工,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 此设备对旧沥青废料等材料的处理过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使得回收的废料得到充分的利用, 产生的新沥青混合料产量较高, 适合大型路面的翻修工程。

2.工厂热再生设备

相较现场热再生设备来说, 工厂热再生设备成本较高、工艺较为复杂。厂拌热再生设备包括混合料热拌设备以及用作加热回收材料的干燥筒及燃烧器, 避免旧沥青路面回收废料中的沥青产生老化的情况。同时, 设备中安置了气体吸收设备, 以吸收对回收废料进行加热而产生的污染性气体。此种设备为保证新旧废料充分融合, 增加了新旧废料的搅合时间, 导致新沥青混合料产量相对较低。

结束语

当前研究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对公路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生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路面修复手段, 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但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工程仍需进一步完善。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不仅能极大的节省路面建设材料, 降低企业修理路面的成本, 还能极大的促进废料的再生利用率提升,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邢二涛.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概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8)

[2]翁大忠.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概述[J].新材料新装饰, 2013, (6)

旧沥青再生技术的选择应用 篇5

1 旧沥青路面再生简介

1.1 旧沥青路面的热再生

1.1.1 现场热再生

现场热再生是由一组再生配套的专用机械完成加热、铣刨、加入新沥青混合料、再生剂、搅拌摊铺的过程。前面一台或两台加热机将旧路面加热, 后面跟一台复拌机将路面翻开, 喷入再生剂, 按比例加适量新拌沥青混合料拌和均匀, 摊铺成型, 之后压实。目前有的地方采用再生层设置在下层, 上层再加入一层新拌和料, 两层同时压实成型。目前国内设备只能对上面层 (4cm左右) 再生, 两个结构层同时采用会引起不足, 即破坏了原有级配, 国内大部分地区只采用一层再生的工艺。

(1) 优点:

受交通干扰小, 加热铣刨不必打碎石料, 纵向接缝是热接缝不易漏水, 可半幅通车进行修复, 施工中半幅通行, 必须严格控制交通。

(2) 缺点:

一是再生沥青拌和料稳定性缺乏精准控制, 加热沥青路面仍存在粉尘弥漫的环境污染;二是再生配套的机械多、费用高, 一般单位难以承受这样多机械的采购成本和使用费用。

(3) 用途:

这种方法多用于基层承载力良好、面层因疲劳而龟裂的路面, 特别适用于老化不太严重, 但平整度较差的路面。

1.1.2 厂拌热再生

厂拌热再生是将原沥青路面铣刨后运输至集中场地进行粉碎、筛分、检测沥青含量, 确定配合比掺入一部分新沥青、新矿料, 重新加热拌和运到施工现场摊铺的工艺。

(1) 优点:

这种方法能非常精确地控制沥青混合料中各种成分的配比含量, 准确地控制热再生料的温度。采用热气流对再生料加热, 避免再生料受高温烘烤, 防止沥青进一步老化, 可变性小, 质量有保证, 能从根本上解决路面的各种病害。但是无论是基层原因还是沥青混合料面层的问题, 在翻修时都必须首先清除旧路面。施工时可对各种厚度沥青面层分层铣刨。机械设备改造难度小、成本低, 一般常用的铣刨摊铺设备就能作业施工, 最关键的是能够保证路面施工质量。

(2) 缺点:

与现场热再生相比, 增加了往返运费, 同时旧料清除时不能百分之百利用, 一部分料遗失在路面上, 一部分运输途中损失, 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我们地区属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 干旱少雨, 风沙大, 施工中使整条线路风沙弥漫, 尘土飞扬, 严重影响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3) 用途:

这种再生技术属于结构性再生, 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经过配合比调整,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既能满足高中等级路面的使用要求, 又实用、灵活、简便, 同时能保证沥青再生料的质量。

今年我段路面施工70余公里, 在国省干线公路北杨线准备采用热再生的工艺, 因这条路交通量较大, 重载车辆多, 利用热再生工艺能保证施工质量。

1.2 旧沥青路面的冷再生

1.2.1 现场冷再生

这种方法是利用路面再生机械将旧沥青路面及半刚性基层原地拌和后, 掺加适量的泡沫沥青及水泥作稳定材料, 提高再生材料的强度, 原地拌和与整平压实后作为新路的基层, 对旧沥青路面再利用。工艺程序较简单, 又能降低工程造价。

(1) 优点:

连续拌和可缩短工期, 可半幅施工、半幅开放交通。

(2) 缺点:

冷铣刨使原有材料粉碎, 将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混合在一起。因为以前我国道路的半刚性基层大部分都采用路拌法。2000年后才开始采用厂拌施工, 材料的拌和程度不是很好。特别是有的公路基层采用钢渣或二灰结构, 基本属于全刚性基层, 加工粉碎都困难;另外冷再生的设备比较昂贵, 每台近千万元。

(3) 用途:

主要应用于铺筑低等级公路路面和高等级路面基层。

我段在2009年至2010分别在老宽线、绥克线部分公路路面施工中试验应用, 经过一年的跟踪检验, 效果较好。今年准备在凌源县级公路四百线公路改造施工中, 20km全部采用现场冷再生的工艺。

1.2.2 厂拌冷再生

前期工作同厂拌热再生工艺, 对材料的要求低, 仍需要进行粉碎、筛分才能保证集料的配比。原材料也是泡沫沥青、水泥、集料拌和组成, 只是材料的配比与均匀性好于现场冷再生, 但同样也会使往返运输成本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水稳定性和抗车辙性, 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用途:这种方法主要用作铺筑基层或底基层。如我们地区的东部、南部山区, 山高路远, 公路陡峭难行, 砂料极度缺乏, 更为适用。我们准备在南老线边远山区公路施工中推广应用此工艺。

2 国际上再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国外发达国家对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中叶。成规模的应用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上世纪末美国、英国及西欧发达国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用量几乎为全部路用沥青混合料的50%以上。而我国仅在本世纪初才开始应用, 具不完全统计, 沥青混合料再生的用量还不足25%, 只有我国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沿勃海经济圈的发达地区应用。

目前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在西欧、美国等已是常规工程应用, 每年再生利用的混合料为3亿吨, 直接节约材料费达120亿美元, 材料的重复利用率高达80%以上。

德国在1978~1989年已经实现了废弃沥青材料的全部回收利用。

芬兰几乎所有的城镇都组织旧路面材料的收集和储存工作, 过去的再生材料主要用于中、低等级公路的路面与基层。

我国的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 天壤之别, 旧沥青再生利用率非常低, 同时推广应用的时间短, 经验不足, 一方面造成旧沥青的浪费, 也污染了部分地区的环境, 另一方面使国内沥青供给量十分紧张, 经常造成有钱无货。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 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全面推广应用, 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造福于子孙后代。

3 沥青再生利用效益对比

我段在2009年以来, 部分路段试验性应用冷再生。其中县级南五线公路改造施工中应用较多, 达到10km。今年计划在四百线县级公路改造施工和新提级省道北杨线 (凌源四合当至杨杖子段) 全面推广应用冷再生、热再生工艺。从质量上看:特别是热再生, 能添加30%~70%的旧料, 厂拌站根据旧回收料的老化程度与级配, 经反复试验再设计新的级配, 根据配比, 精确地控制添加比例,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确定了添加量达到30%以内时, 混合料的技术性能指标与新料的指标相同;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旧沥青混合料的掺量30%, 油石比为5.3%, 沥青按5500元/t计算, 每吨混合料节省沥青的成本为83.1元。

骨料按24元/t计算, 每吨骨料节约成本:0.3×24×0.95=6.84元。

每生产1t再生沥青混合料节省总成本89.94元。

这里燃油、电能占成本约6%, 即89.94×0.94=84.54元, 运输再生料至拌和站成本80km×1t×0.6元/t/km=48元, 占新生料比例为30%, 则48元×30%=14.40元, 即每吨拌和料较新生料节省84.54-14.40=70.14元。

扣除其它管理成本及破碎筛分每吨约9.50元, 每吨再生料可节约成本70.14-9.50=60.64元。

今年计划开展再生路面工程87km, 按7m宽、5cm厚计算, 则可节约成本443万元, 即直接经济效益可达443万元, 前景可观。

4 再生技术选择应用的意见与建议

(1) 废旧沥青再生技术的利用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 其作用一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二是低碳环保减少环境的污染。我们应根据区域的气候、环境特点,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选择适合的工艺。

(2) “梯次配置、交错使用”。即采取高一等级公路的废旧沥青混合料转为低一等级公路的再生利用, 低一等级公路废旧再生利用可转为乡、村道路再生利用。对已经使用过旧沥青再生利用的路段不再利用, 可推广到未使用再生技术路段的应用。总之, 旧沥青再生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之路。

摘要:介绍了旧沥青再生技术的应用方式、施工工艺及厂拌、现场再生方式的优缺点等, 同时结合我们应用的实践针对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旧沥青再生技术,热再生,冷再生

参考文献

[1]杨建明, 杨韶峰.旧沥青路面再生研究的现状与工艺[J].南开大学学报, 2003, 17 (1) :20-25.

旧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浅析 篇6

关键词:旧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乳化沥青再生

近20年来, 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速, 截至2007年年底, 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57.3×104 km,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53×104 km[1], 且绝大部分是沥青路面。按照沥青的设计寿命15年~20年测算, 从现在起, 每年约有12%的沥青路面需要翻修, 可再生的沥青混合料预计达到每年1 900万t, 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技术基本适用于各种沥青路面的修筑, 可节省绝大部分集料以及约30%的沥青, 其使用效果与新沥青混合料相当或接近, 减少新材料的使用和费用, 降低了筑路成本。自20世纪80年代, 国内开始研究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 2000年以后, 全国各地都相继开展这项技术的试验研究[3,4]。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社会效益的关注, 沥青路面废料再生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成为公路工程建设中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实用技术。沥青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相关专用设备的开发, 对降低建设成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我国公路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 沥青路面的再生原理

随着车辆荷载次数的增加和环境因素的不断影响, 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随之降低。然而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可以延缓路面的损坏, 并提高路面服务性能。沥青路面冷再生是指将旧沥青路面材料 (主要是面层材料, 有时也包括部分基层材料) 经过铣刨、回收、破碎、筛分后, 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 (水泥、石灰、泡沫沥青、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等) , 必要时加入部分新骨料而制成冷再生混合料。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可分为厂拌热再生、厂拌冷再生、现场热再生、现场冷再生四种施工方法, 按再生原理分为沥青的再生和混合料的再生[3,5]。

1) 沥青的再生。

沥青再生实际是沥青老化的逆过程, 采取技术途径, 如添加高标号沥青和低粘度再生剂进行组分调节, 以恢复沥青的流变性能, 从而达到再生的目的。旧沥青路面在车轮荷载与自然力作用下, 沥青混合料会发生老化现象。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及软化点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同时导致沥青性能下降。旧沥青再生的机理研究目前有两种理论, 一种理论是相容性理论, 认为沥青产生老化的原因是沥青胶质物系中各组分相容性降低, 导致组分间溶度参数差增大, 认为掺入一定的再生剂使其溶度参数差减小, 沥青即能恢复到 (甚至超过) 原来性质。另一种理论是组分调节理论, 认为由于组分的移行, 沥青老化后, 各组分间比例不协调导致沥青路用性能降低, 认为通过掺加再生剂调节其组分, 可使沥青恢复原来的性质。因此, 要使老化沥青恢复原有性能, 就需要将老化沥青和原沥青的组分进行比较后, 向老化沥青中加入所缺少的组分 (即添加沥青再生剂) , 使组分重新协调。

2) 混合料的再生。

原理是把从路面铣刨的再生料当作新的集料, 加入粘结料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的再生方法。主要应用在冷再生技术上, 冷再生的粘结料主要有三种:乳化沥青;泡沫沥青;水泥。由于采用冷再生料受到水的影响, 混合料最终强度的形成需要在水分完全蒸发之后, 在成型初期, 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强度远不及养护终期, 于是, 在实际工程中添加一部分水泥以提高初期强度。

2 乳化沥青再生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1 乳化沥青再生的优缺点[3]

乳化沥青再生技术的优点主要有:1) 节约能源。采用热沥青筑路要消耗燃料, 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 为了时刻保持沥青应有的高温, 常常要对沥青进行重复加温与持续加温。2) 节省资源。在道路使用年限的中后期, 只是路面的性能降低了, 然而石料的物理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铣刨、堆置是很浪费的, 而且阳离子沥青溶液与骨料表面具有良好的粘附性, 可以在骨料表面形成均匀的沥青膜, 施工时容易准确地控制沥青的用量, 保证骨料之间能有足够的结构沥青, 使自由沥青降低到适宜程度。另外, 因为阳离子乳化沥青与碱液和酸性骨料都有良好的粘附效果, 从而扩大了骨料的来源, 更便于就地取材, 减少材料的运输, 降低工程造价。3) 可以冷施工, 延长施工季节。热拌沥青的拌和、摊铺、碾压都有严格的温度限制:拌和时温度过高, 沥青过度老化, 路面便会过早的出现病害。在碾压时,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推移, 不易于压实;反之温度过低, 矿料则会和沥青裹覆不均匀, 出现不同程度的花白料。在摊铺过程中, 温度则更加重要, 在施工时都必须严格控制最低碾压温度, 在低于这个极限温度后, 不仅不能压实, 反而会破坏已压实的路面。由于阳离子沥青具有良好的温度适应力, 因此可以大大延长施工季节, 并且有利于沥青路面的及时维修养护, 及时制止病害的加剧与扩大, 直至完全消除。关于延长的时间, 随气候条件因地区而有差异。4) 改善施工条件, 减少环境污染。阳离子乳化沥青乳液可在常温条件下使用, 由于沥青乳液具有良好的工作度, 可以均匀地分布在骨料表面上并且骨料产生较好的粘附性, 因而可以节省沥青用量。还由于使用沥青乳液作业, 现场不需要支锅、盘灶、熬油等, 简化了施工程序, 改善了油路工人的施工条件, 避免了烟熏火烤和火灾的发生, 也减少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

不过在有如此优越性的同时, 由于在沥青结合料和集料方面与热拌混合料差异, 就地冷再生集料也有着它与生俱来的缺点:

1) 路用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 根据提炼程度的不同, 在常温下成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石油沥青色黑而有光泽, 具有较高的感温性。常温下, 沥青是不具备良好的拌和性的。乳化沥青由于水、乳化剂、稳定剂的加入, 被制备成一种液态, 可用于常温拌和。a.乳化沥青混合料的粘结性低于热拌沥青混合料。b.乳化沥青乳化完成之后, 如果不采取一些预防和保护措施, 一般都会产生结皮现象。c.热拌沥青路面在路面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便能开放交通, 而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水分的蒸发, 强度会逐渐增加, 最终达到路用的要求。在混合料压实成型后, 乳化沥青并未完全破乳, 混合料还是很松散的, 必须严格养生。

2) 路面铣刨料既不同于新集料, 也不能简单的看作“黑色集料”, 其变异性是很大的。

2.2 乳化沥青再生适用范围

就地冷再生工艺主要用于沥青路面结构层的翻修, 适用于所有路面标高不受限制的道路, 由于高等级公路和大部分城市道路的路面标高在新路完成后已经基本确定, 其可增加的幅度很小, 所以在作为基层的再生层上摊铺新面层受到限制。因此, 就地冷再生主要适用于一般公路、等外公路、部分城市道路及其他场地的维修改造。对于低等级公路特别是乡村公路, 这种经过冷再生的路面就是最终路面;对于高等级公路, 这种路面可作为高等级公路的基层[5]。

3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 路面在车辆和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成熟, 材料重复利用率很高。我国公路将在未来数年内陆续进入大规模的翻修期, 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沥青路面再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选择。作为一项新型实用技术, 它极大程度的改变了我国沿用多年的传统的沥青路面维修方法, 但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具有初期强度较低、养生时间较长、可使用层位较低等不足之处。因此, 我国需要对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进行全面研究, 趋利避害, 为我国道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吕伟民.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关键与应用前景[J].石油沥青, 2009, 23 (3) :29-34.

[2]拾方治, 马卫民.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3]张立柱, 张运涛, 何凤华.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及其应用[J].公路, 2006 (10) :199-204.

[4]韩学义.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混合料冷再生技术的应用[J].公路, 2007 (9) :112-115.

路面基层旧灰土材料的再生利用 篇7

1 旧灰土材料中剩余活性含量测定

旧灰土材料剩余活性含量的多少与旧灰土材料的配合比、原石灰材料的质量和原土料的性质以及旧灰土结构层的使用年限等因素有关。通过EDTA分析法和钙电极分析法测定新、旧石灰土剩余活性含量的对比试验见表1。

注:旧灰土材料是使用10年后的石灰土路面基层, 新灰土材料是室内试验配制的石灰土材料。

为了验证对比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对比试验的基础上, 又在室内和现场进行了验证试验, 验证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验证试验结果看来, 在旧灰土材料中掺加8%石灰的再生灰土强度和钙电值都与新灰土 (10:90) 的相应试验结果相当。试验结果表明:旧灰土材料中的剩余活性含量相当于新灰土中的2%石灰剂量, 这一结论与对比试验结果完全一致。

2 旧灰土材料再生利用方案

2.1 旧灰土材料全部利用

在旧灰土材料中掺入适量的石灰, 掺入量的确定与旧灰土材料的剩余活性和掺入材料的质量有关, 在使用时通过组成设计试验确定。

2.2 粒状旧灰土材料再生利用

把旧灰土材料中难以破碎的粒状材料作为骨料掺入各种再生灰土中, 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再生灰土的强度。在旧泥结碎石路面改造工程中采用旧灰土再生利用技术, 就是把受到破损已不能满足行车要求的旧灰土基层材料开挖破碎后, 充分利用原有旧灰土剩余活性, 再掺入一定剂量的石灰, 重新拌和, 碾压成型, 使之成为新的路面结构层。

3 结语

把旧灰土材料作为改建道路的部分路用材料, 充分利用它的剩余活性, 减少新掺加活性材料数量, 可节约25%~30%的工程投资, 实现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摘要:在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路试铺筑观测验证, 提出了旧灰土材料再生利用的机理、旧灰土材料剩余活性含量测试方法、旧灰土材料再生利用方案和旧灰土材料再生利用施工工艺。吉林油田油区内很多具有灰土路面基层的旧砂石路需要改造, 旧灰土材料再生利用与使用新建灰土层相比, 可节约25%~30%的工程投资, 降低了工程造价。

再生旧家具的原则与方法探究 篇8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日益深化, 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 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 国家、企业、消费者对产品的环境因素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背景下, 再生设计、为了环境的设计应运而生,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设计师可以说是社会的造物者,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再生设计不仅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公益性活动, 更是设计者从设计角度出发, 思考现代生活以及如何利用现存资源为人们创造出更好生活环境的过程, 是一种应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设计反思。

家具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产品, 其造型形式容易被公众理解, 所以国内外许多设计师通过对废旧构件的重新组合利用, 使大量的再生家具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他们以再生家具为媒介来表达其对社会的思考。设计师通过丰富的家具设计与实践, 发现再生家具设计作为一种“变废为宝”绿色设计的同时, 其身后有着更为深层、理性的哲学思想。对再生家具需要有进一步真正的认识, 更加系统的对再生家具设计的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

1.1 再生设计

“Regenerative Design”再生设计的核心内涵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对现存可用物品的再次设计, 就如改良设计、改进设计等, 通过对技术、材料、艺术、情感等深入提高, 来提升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二是对现存废旧物品的再次设计, 这个层面上的再生设计是指“生态学”趋向的设计, 以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为出发点, 但是与传统的生态设计相比, 在这个层面出发的“再生设计”不仅看重的是生态的设计理念, 也是一种作为设计思想表达的媒介物, 用以传达精神信息和文化内涵。

“可再生设计”是针对一些废弃物, 利用设计手段, 把其重新利用起来再次投入使用的一种设计。他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 减少垃圾处理量。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哪一本书明确的定义“可再生设计”这个概念。但毫无疑问的是可再生设计是基于绿色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理念, 它已经构成绿色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的原则

美的事物总是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有用之物是不会被人所丢弃重要原因。日用旧家具想再次获得人们的关注, 再生设计时遵循形式美和功能性相结合, 使其转化为具有形式美和功能性相结合的产物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形式美规律是任何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个普遍原则, 是前人通过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和概括出来的一条有秩序美感的方法, 在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中应根据家具的使用目的、材料、结构和不同的加工方法, 有针对性地按照形式美法则, 科学地应用到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中, 充分体现一种艺术美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变化统一原则

变化是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 求得部分的差异, 任何设计在造型形态上都要力求有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就会使产品显得单调乏味, 不能在人心理上产生共鸣。

统一是指家具各部分之间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把各部分趋向一致, 形成一定的秩序性。家具应根据使用功能、使用要求及材料结构的不同, 形成多样性。形态造型变化多了, 如果不作有规律的统一调整, 就会使家具造型没有整体感、杂乱, 从而导致部分与部分的不协调。统一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形的统一:家具造型每一部分在再生设计中力求接近。

线的统一:对旧家具进行再生设计时, 家具线型的使用, 要以一种直线或曲线为主。

色彩统一:对一类旧家具而言, 色相及明度区别不宜过大, 趋于相近较为适宜。

总的来说, 在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中要在变化中求统一, 在统一中求变化, 使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更趋严谨、整齐、富有规律性。

2.2 对比原则

对比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在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当中这种原则体现在体块大小的对比、色彩明度的对比、材料质感的对比所呈现出来的不一致性。对比的结果使两种形态相互作用、彼此衬托, 各自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运用对比可使日用旧家具的再生造型具有更强烈的装饰效果。这些对比分别体现在大小、形状、质感以及色彩的对比中。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中, 会出现面积大小不同的对比形式, 以此来丰富形体, 小的块体衬托大的块体, 形成大小的对比, 以此来突出重点, 使整体富于变化;直线、平面和长方体是家具造型中常用的基本形状, 而弧线、曲线、圆等在家具造型中也常出现, 运用到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当中, 直线和长方体来设计家具造型, 容易取得协调的效果, 但会使家具显得单调乏味, 设计中若将直线、长方形、平面与曲线、弧线形、圆形结合运用, 就会打破直线形的单调感, 使日用旧家具的再生显得生动活泼;家具设计中可运用的材料种类较多, 使用不同材料设计家具常给人不同的感受, 木质材料有自然纹理, 金属材料坚硬有光泽, 玻璃材料具有通透性, 织物材料柔软度高等, 在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中, 合理地运用不同质感材料的材质, 是一种有效方法, 如一件家具中运用不同软硬、不同粗细、有光与无光质地的对比, 可以丰富日用旧家具的艺术造型语言, 增加旧家具再生设计的造型美感;色彩对比是指颜色明度和色相的对比, 明度对比是一种颜色的深浅搭配, 色相对比是两种互补色的对比, 如暖色与冷色的色彩运用, 旧家具的色彩比较单一, 缺少装饰性, 而现代家具非常注重色彩的对比应用, 在一组家具中常常出现2~3种颜色, 可使家具看起来既有对比又协调, 在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中, 可合理的运用色彩的对比对旧家具进行再生改造, 达到活跃氛围的作用。

2.3 比例尺度原则

比例属于数学上的概念, 它是指形态、大小之间的数量关系。自然中万物都有各自的形态、特征, 并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而家具比例在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中的表现根据家具使用功能的需要, 由设计者来确定具体形态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是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比例不当, 就会使家具失去美感。

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造型整体的比例关系, 也就是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家具造型整体的比例要符合人体尺度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如家具的高度要以人们取放东西便利为前提, 高和宽的比例要符合人们视觉上的审美要求。

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整体与局部的比例关系, 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旧家具再生设计中, 除了把握家具整体比例关系之外, 还要考虑家具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合理规划划分部分形态会获得较好的比例效果。

总的来说, 家具的比例设计, 首先要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前提下, 按照形式美的要求, 进行科学的划分。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若干长方形美的数学比例关系, 即黄金矩形长边与短边之比, 运用数学中等比矩形、等差矩形和倍数分割的方法, 进行比例的设计, 达到视觉上的美感。

尺度是相比较而来的, 单一的造型不存在尺度关系, 当一种形态与另一种形态相联系时, 才能产生尺度。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中的尺度就是要根据人体尺寸和使用要求, 形成的特定尺寸关系。家具中的比例是通过尺度体现出来的。为得到合理的尺度, 在进行旧家具再生设计时, 不仅要从家具家具功能要求考虑, 使家具造型尺寸合理, 还应考虑与人们工作和休息相适应的各类家具形式和尺寸。如椅子的高度、柜子的进深等是否与人的身体尺寸相适应, 需从审美的角度考虑, 以获得家具与家具, 家具与物、家具与人及室内空间的尺度关系。

3 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的方法

除了以上所述的再生设计原则, 根据材料的选择、结构的重组、人机工程学以及功能的实用性, 对于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例如表面修复方式、更换利用方式、组合利用方式等, 而本文通过家具的创新思维方法对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方法展开探讨。

3.1 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具体的形象, 通过联想、想象、幻想, 伴随着强烈的感情、鲜明的态度, 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而进行的一种思维形式。其认识过程为“感觉和知觉的摄取—有意识地与其他事物结合—重新排列、组合、筛选—产生新的形象”。形象思维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形态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 与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相融合, 重新对旧家具的形态进行构思, 通过再生设计实现家具的基本功能与要求。

3.2 抽象思维方法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 是热是过程中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 即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形式。其认识过程为“感性个别—理性一般—理性个别”。在家具设计中, 抽象思维方法用概念来代表现实的事物, 而不是像形象思维方法那样用感知的图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 将其运用到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中也是如此, 对旧家具进行观察,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方法来形成概念并设计出相应的产品。

3.3 灵感思维方法

灵感是人们借助于直觉启示,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物时最快的一种领悟或理解。把潜在意识里储存的关于某事物的信息, 在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 以适当的形式反映出来。虽然灵感具有不确定性, 但是灵感产生的条件是确定的, 如自身的智力水平、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谐的eai jie环境、良好的精神状态等。灵感思维的表现过程为“准备—潜伏—顿悟—体现”。虽然灵感稍纵即逝, 但有时是设计师创作的重要源泉, 纪录灵感也应该是设计师必备的习惯。对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的灵感不会凭空产生, 是经过视觉、听觉等外界的刺激, 在一瞬间产生的或者是第一印象带来的感觉, 是一种不加论证的判断力, 是思想的一种自由创造。虽然灵感不能最直接地让设计师设计出产品, 但是灵感引申出的一系列想法是对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中的宝贵财富。

3.4 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是把思维方向逆转, 对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从事物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 结语

旧家具再生设计的研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对日用旧家具外在形式上的结构复制重组, 而是致力于从深层次上探索再生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分析其再生设计原则与方法, 注重其再生设计的形式美与功能性, 实现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于使用物实际功能的需求, 通过再生设计赋予旧家具新的生命与使用价值, 综合利用日用旧家具, 减少对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 其不断的更新换代是不可避免的, 各种废旧家具的总量在不断攀升, 其中木质家具约占60%, 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的木材资源以每年平均10%-20%的速度递减, 我国的进口木材量速度却急剧递增。由此可见, 如何处理丢弃的废旧家具使之得到重新再利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研究日用旧家具再生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分析其材料形态、结构功能, 探讨其艺术表现的可行性。日用旧家具的再生设计研究唤醒人们对于旧家具可持续再利用的认识, 实现资源再利用。

关键词:再生设计原则,再生设计方法,资源再利用

参考文献

[1]主云龙.家具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9

[2]牟跃.家具创意设计.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6

上一篇:停播事故的防范下一篇:三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