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2024-08-20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共8篇)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篇1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

[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2008年07月21日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2015)》(以下简称总规调整),在市委、市人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政府主导、规划牵头、部门合作、市民参与、依法编制,历时一年,现已编制完成。2005年2月市政府常务会听取了专题回报,2005年4月8日经专家评审会审定通过。5月31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一、总体规划调整的基本情况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5)》自2001年9月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为我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因国家政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以及城市自身内外因素的改变,要求对总规予以调整。

经省建设厅及市政府批准,从2004年5月开始,市规划局着手组织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编制工作。迅速成立“总规调整项目领导小组”及“总规调整项目技术组”。并邀请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协作单位,聘请了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作为顾问,以利于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规划成果的超前性、可行性。本次总规调整,市总规调整领导小组坚持倡导“出门规划”及“公众参与”的设计理念,积极上门到市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座谈,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政务网站等媒体征求市民意见,组织人员学习考察外省市总规调整的作法和经验;组织技术协作单位和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咨询;综合意见,集思广益。为总规调整编制方式的探索与突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市总规调整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完成了《鄂州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鄂州市城镇发展空间构想》、《鄂州市主城区城市用地布局分析专题报告》等三个专题研究报告,为总规调整编制成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总体规划调整的重大背景

(一)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规定:“要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批准的,要补充完善强制性内容”。

(二)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积极构建“1+8”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城市,必须主动接轨,借梯登高,全面推动鄂州城市跨越式发展。

(三)区域性产业布局的影响。武钢球团厂(1000万吨)项目落户城东五丈港地区,改变了原总规确定的用地性质,并且对城东地区的用地布局也产生联动效应。要求对城市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影响。一是由于鄂东大桥(黄石二桥)的选址及功能确定,导致“阿深高速”不再是原设想的经过鄂黄长江大桥,鄂黄长江大桥的主要功能将作为城市间联系桥梁,原来总规考虑的大桥连接线为封闭的高速公路,两侧用地未作为城市街道用地布局,必须针对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二是由于武九铁路扩能提速,城区段铁路大幅外迁,为鄂钢及城区工业的向西拓展,提供了大片的用地空间。

三、总体规划调整的主要内容

总规调整不涉及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城市规模等重大内容,仅对用地布局进行调整。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主动接轨、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为主导,以创建现代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科学进行城市发展的“谋篇布局”,坚持科学发展观,迎接区域整合,突出自身特色,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以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为契机,优化鄂州城镇空间结构布局。

积极呼应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城市发展态势,以及黄石城市发展的情况,调整鄂州的城市发展规划。

1、城市发展战略是“壮大核心,强化集聚”。

鄂州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走出“城乡一体化”的误区,“城乡一体化”不是小城镇、小工业园“遍地开花”。必须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优先发展主城区,重点发展四大园区城镇。通过政策调控、规划引导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向主城区及葛店开发区、花湖开发区、红莲湖度假区、梁子湖旅游区集聚。

2、城市主体的空间结构形态“一主三辅”。

本次总规调整,提出未来二十年鄂州城市发展的规划构想:即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以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红莲湖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形成西片城镇群;以花湖开发区为依托,形成东片城镇群;以梁子湖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形成南片城镇群的开放式城市主体空间结构形态。

3、紧密依托大武汉,规划建设鄂州特色新城。

规划将葛店“中国药谷”融入东湖“中国光谷”,通过与武汉东湖科技新城以及葛店镇、华容镇的城镇融合,把葛店开发区逐步建成科技新城;

红莲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将发展成为休闲度假、康体旅游和科技研发为主导的旅游新城;结合鄂钢易地技改项目的逐步实施,规划将临江黄柏山地区,逐步形成现代钢城;梁子湖生态旅游区,地处武汉郊区及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地带,加强生态保护,立足生态旅游,把梁子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打造成武汉城市圈的“市外桃源”、“梦里水乡”。规划将长岭逐步建成旅游城镇。

4、城市东翼的规划重新审视。

充分发挥花湖开发区与黄石市主城区联成一体,而又地处黄石大桥和鄂东大桥桥头堡地区的独特优势,规划建设成直接为黄石市区提供“三产”服务和直接承接黄石市区“退二进三”部分产业转移的工贸新城。

(二)在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方面,明确提出“三个一体化”:

首先,实施鄂州与武汉综合交通网络一体化。

一是公路交通联系实现“快速化”。

鄂州市要规划建设六条东西向交通干线与武汉城市环道系统相对接。即:316国道、武鄂高速、双谷大道、武黄高速公路、鄂州六十口至武汉龙泉、太和(公友、涂镇)至江夏五里界镇。这六条联系干线中,316国道应提挡升级,鄂州大湾接武汉雄楚大道应规划建设成为城市干道,鄂州六十口至武汉龙泉及太和至江夏五里界镇这两条公路,应规划建成一级公路。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武汉与鄂州两市公交车推行公交IC卡“一卡通”。二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整合沿江港口群。

以武汉枢纽港为中心,将武汉与鄂州、黄石沿江已建和将建的各种长江港口,根据物流加以整合规划,按各地的货源、集疏运条件和港口优势,建设大、中、小结合,功能分工、协作配套的区域性港口组合群。我市沿江应规划七处功能互补的港口(葛店港、泥矶港、黄柏山港、北门港、五丈港、燕矶港、杨叶港)。

三是近期利用武九铁路开通武汉——鄂州城际列车。

远期规划鄂州市轻轨干线与武汉轻轨交通对接。

其次,实施鄂州与武汉信息网络一体化。

要统筹规划,系统整合鄂州市与武汉市的移动、联通、铁通、电信及宽带等资源,实现“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同时,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和切入点,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

第三,实施鄂州与武汉电网、气网(西气东送)一体化。

鄂州规划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使鄂州城市系统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子系统。

(三)以“做大做强做优”主城区为目标,调整主城区规划布局,扩展城区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竞争实力。使我市主城区充分展示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规划要点:

1、主城区空间布局为“一个中心、四个组团”。

即以洋澜湖为中心,老城区组团、城南(莲花、洋澜、小桥)组团、城东(新庙、燕矶部分)组团、城西(凡口、临江及杜山部分)组团。四个组团之间以生态绿地相隔离。

2、主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为“四个三”。

即三个风景区(西山、洋澜湖、葛山);三个工业区(凡口加工工业区、鄂钢、吴城、程潮工业区、五丈港工业区);三个综合居住区(老城居住区,莲花、洋澜居住区,司徙、文塘居住区);三个城市中心区(凤凰广场、长江大桥桥头堡、凤凰南路与吴都大道交汇处)。

3、主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

城区主要向南、向东发展,城南新区规划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城区重心南移,势在必然!

4、主城区主干道网络结构为“八纵六横三环”。

八纵六横道路总长118km,其中已建成和部分实施的60km,三环道路总长80km;城区内环圈内面积9km2;中环圈内面积26km2;外环圈内面积130km2。

5、主城区绿地规划为“点、线、带、面”体系。

“点”:即新区城市干道每隔四百米左右规划一处街头绿地,结合布置公厕、社区服务站等公共设施;

“线”,即新区城市干道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分车带及人行道绿地;

“带”即沿江、沿港景观绿化带、环湖景观绿化带(环洋澜湖东、南沿岸最少50米之内土地不宜作为经营性开发用地进行出让,不准搞商品房开发),沿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带;“面”,即在保护、开发、建设、提升西山风景区、葛山风景区、莲花山风景区的基础上,严格规划保护好主城区东部、南部的一些自然山体不再被乱挖乱采。同时,规划九处城市公园(寒溪公园、桥头公园、中心公园、体育公园、牛头山公园、城东公园、天龙山公园、卧虎山公园、桔园公园等)。

6、深入进行洋澜湖综合整治规划。

主要规划内容是“截污、清淤、换水、净污、护岸、环道、绿化、清卫”。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篇2

黑龙江煤炭城市属于严寒气候, 冬季漫长而寒冷, 夏季短暂而凉爽, 多数煤炭城市是因煤矿而建形成了多中心、分散化的空间结构, 煤矿资源不足或减产引起一些城镇的衰退。煤炭城市的任何一项政策或煤炭枯竭, 都将影响城市人口的重新分布与用地布局结构, 并最终影响整体城市用地性质。因此, 迫切需要对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进行生态调整和生态规划研究。

1 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概述

1.1 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用地的扩张通常在空间上是非均衡的, 即规模的增长和结构的演变是相辅相成的。许多城市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增加了城市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建设。煤炭城市人均用地规模与其他类型城市相比并没有更大的差别, 人均用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城市规模、地理位置[1]。而实际上一些建成区与资源开采地相交错的煤炭城市规模要大于统计所显示的数据 (如表1所示) 。

1.2 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空间现状

1) 城市用地具有被动性和突发性的典型特征, 城市用地兴建缺乏完善的规划, 以致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

2) 煤炭城市采空区塌陷严重。

采煤沉陷使大量地表建筑物损坏、开裂, 甚至倒塌, 相当部分的市政基础设施受损, 已经成为影响煤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 煤矸石山处理难度大。

如黑龙江煤炭城市煤矸石的历年堆存量达3亿t, 仅国有重点煤矿煤矸石山就有150多座, 其中十几座山有自燃现象, 并以每年千万吨级的速度递增[2]。

2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模式

2.1 紧凑型城镇用地空间布局

1) 整体有机体布局。

整体有机体布局是指由于煤炭产业特点, 矿区比较零散, 煤炭城市不可避免的形成分散格局, 因此, 各矿区适当地集聚, 以中心城镇为主导, 带动周边矿区,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

2) 局部集约布局。

在性质相似的一个或若干矿区内部通过用地规划, 使矿区环境能够满足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大部分的需要。矿区生活与工作可通过步行来实现, 矿区作为独立的居民点进行用地规划布局。因此用地性质和环境应该直接地、正确地反映特性和愿望。煤炭城市应强调单一资源下的多样化, 减少能耗与用地蔓延, 增加容积率和层数, 最大限度提高用地集约化, 使城镇发展达到最优化[3]。

2.2 一城多镇用地空间布局

城镇由一个主城和多个城镇组成, 主城是煤炭区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他城镇则功能较为单一。城市用地布局尽可能避开不利的自然条件, 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排水通风的地段集约发展, 由此形成组团集约布局。组团间有快速的干道联系。由于组团是由各矿区组成, 经济规模单一、发展有限, 不可持续, 当条件不允许共同发展时, 应优先发展主城镇, 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到重要的地方, 实行以主带副的用地模式, 最终达到共同发展[3]。

3 城市塌陷区用地控制模式

3.1 整治思路

1) 利用生态复垦技术改善煤炭塌陷地, 节约利用土地;

2) 结合煤矸石山和塌陷地整治,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质量以及休息日的户外游憩场所, 完备生态结构, 建构良好的生态系统;

3) 塌陷地和煤矸石整治要有意识地变废为宝, 利用煤矸石山和塌陷的洼地, 建设基础条件支撑的旅游项目[3] (见图1) 。

3.2 塌陷区控制带模式

1) 内带。

内带控制线内部分, 是城市用地的主要限制区域, 应优先发展生态用地。通过控制迁移的先后顺序, 来控制用地的集约程度。对于已有的建筑应根据塌陷区的深度、地质构造、气候、建筑密度等因素确定迁移顺序。

2) 环带。

外环控制线以外的区域, 起到保护城镇发展和生态缓冲的作用, 应限制发展。它对城镇影响巨大, 原则上在保持现状基础上退建还林, 或建设与自然生态协调的森林公园、苗圃等绿色生态产业用地。

3) 控制带模式。

控制带只是通过调整不同用地的迁移或建设顺序与选址来控制塌陷区建设的一种手段方法, 是在吸取城墙的控制功能而形成的规划原则, 还需在实践中深化检验[3] (见图2) 。

4 城市单位用地协调模式

煤炭城市“单位制”对用地布局的影响是巨大的, 城镇空间单元建设基本上都是围绕矿区大院展开的。虽然单位大院具有就业与居住就近和便于管理的优势, 但由于各矿区更多按采掘流程而建设的, 很少考虑与其他城镇空间单元的关系, 不可避免地与城镇建设发生冲突[4]。除了几条主要道路可组织城镇空间构成之外, 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协调。这种情况在黑龙江煤炭城市都存在, 于是城镇微观尺度的空间关系就十分不畅, 单位大院严重影响了城镇空间的整体效率。

4.1 单位大院开发弹性

单位大院用地面积一般较大, 单独开发难度大, 可将大院分解开发。允许大院用地性质进行弹性调整, 最大发挥用地效率。由于大地块比小地块缺乏弹性, 因此, 采取棋盘式用地结构来增加临街面和改善道路交通。小地块单元排列成大地块, 大地块可拆成基本用地单元[4]。

4.2 大院用地混合弹性

混合用地应以一种使用性质为主导, 增加其他性质时不对原有性质影响过大。混合型用地不宜多, 并应控制在一定范围。街坊改造应通过路网来明确不同的用地性质, 对建筑应进行功能分区, 划分不同性质使用空间, 在用地混合中避免一层皮现象, 既开发临街部分的公建, 又要改善非沿街用地, 提高利用纵深土地价值[4]。

5 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生态调整对策

5.1 拓展城市用地功能

加强矿镇合作, 加快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用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完善城市用地功能体系。其次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 有步骤地推进城市用地与矿区分离发展的控制带模式。最后设立产业集聚区, 预留弹性产业发展用地用于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发展。

5.2 挖掘煤炭用地潜力, 预留生态发展用地

要维持煤炭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就必须要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和产业用地, 今后适当增加生态发展用地面积, 实行适度开发, 为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赢得时间。寻求更多的资源, 使煤炭经济的生命周期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延伸,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使煤炭城市不断焕发活力[5]。

5.3 加快煤矿用地生态恢复与治理, 发展生态产业

保护好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城市用地适当增加发展特色生态和旅游产业的布局。可利用采空区空间进行商业开发, 有的可以开展矿坑养鱼;有的可以开发特色休闲设施,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一批现代龙头农业企业, 推进农业生产工厂化和产业化经营。

6 结语

论文结合黑龙江煤炭城市发展现状, 提出用地生态调整的三种布局模式。城市用地采用整体布局, 局部用地采取集约布局;塌陷区用地建设采用控制带方式引导城市顺序。单位大院用地采用混合弹性的协调方式等, 初步构建了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生态调整战略的框架, 为黑龙江资源城市用地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些模式和范例。

摘要:结合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发展的实际, 采用现场调研和文献收集等方法, 剖析了煤炭城市用地的优势和劣势, 提出了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调整的三种模式, 即用地空间布局模式、城市塌陷区用地控制模式、煤炭城市用地协调模式, 得出煤炭城市用地调整的规划对策, 初步构建了黑龙江煤炭城市用地生态调整战略的框架。

关键词:煤炭城市,用地生态调整,生态规划,规划对策

参考文献

[1]Sun Ming, Li Jie, Qin Xin.Innovation Research on Eco-Planning of Heilongjiang Coal-Exhausted Town Subsidence Area[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2012 (368) :1849-1853.

[2]李洁, 孙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下黑龙江煤炭城市研究[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1.

[3]吴宇晖, 郭静, 张嘉昕.东北煤炭城市产业转型战略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06, 15 (4) :9-12.

[4]孙明, 秦鑫, 牟晓梅.寒地林区城镇用地调整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1) :27-29.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75-2

0 引言

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布局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城市资源合理调配利用的重要措施手段,也是城市发展动力和潜力所在[1]。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中,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各大城市在规划布局实践上还处于较低层次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优化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对提高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1 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基本概述

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指的是城市管理部门及国家公共部门针对城市现阶段及未来发展前景,对城市的空间框架进行统筹优化,在保障目前城市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为城市的发展演变留出足够的优化调整空间,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涵盖了城市经济、城市生态、城市社会等多个环节,其规划及布局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城市的协调发展上,可以视为国家规划战略体系的有机组成。

2 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凸显出的问题和弊端

2.1 城市规划空间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城市伴随着上世纪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实施而得到长足发展,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展的同时,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但城市的人口容量有一定的限制,当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面积无法容纳更多的城市人口时,城市往往选择向周边区域继续扩展,从而形成城市规划及布局的放射状格局。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土地资源会被大量占用,使我国的耕地面积锐减,城市规划空间的延伸及扩展,一方面会对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侵害,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土地沙化等隐患的发生概率也同步增大,这就会阻碍城市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模式进入单一化的误区中。

2.2 城市内部空间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堵城”现象较为普遍

城市规划中涉及城市内部空间规划时,需要对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及城市资源的拥有量做好统筹及计算,以此保障城市内部空间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富余量[2]。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居民在物质资源获取上更加便捷,城市汽车拥有量大幅度提升,例如,我国几大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其城市家庭汽车的年增长速率达到并超出了20%,这就给城市的交通出行带来极大压力。纵观城市内部空间规划,其中不乏城市道路等级标准不明确,公共交通规划路线及城市交通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较为普遍。

2.3 城市空间在布局上水平不高,制约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全面发挥

城市空间中涵盖了公共绿地空间、城市基本功能分区及城市自然生态区等几个重要部分,城市各空间在布局上既有其独特性,同时又有较强的贯通性和互动性,需要城市空间在布局上趋于协调。我国城市空间布局从实际情况上看,主要遵循及沿用了城市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布局方案,一方面会加大城市中心的空间布局密度,使城市中心区域承担过重的资源及服务供给压力,另一方面城市其他区域的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会对城市的转型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策略方法探究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在数量及规模上的扩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来加以调配及优化[3]。下面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策略方法作一探究。

3.1 立足城市发展实际,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做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调整

在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要保障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设计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及确定,在这一环节中,城市规划及空间布局要注重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对城市发展的规模水平加以前瞻预测,然后针对性地对城市发展规模及后续的扩展范围作出规划,一方面使城市规划设计及空间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秉持城市中心及城市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原则,对城镇区域进行重点规划及布局,形成城市带动城镇,城镇助推城市的规划及布局格局。在城市规模与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上,我国在2013年度的“两会”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要合理控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发挥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公共服务供给、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城市辐射带动城镇,城镇反哺城市的发展理念。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及城市周边的城镇不能出于经济发展的目的而盲目寻求规模的扩张,以免形成城市化—城镇化规模失控的恶性循环。

3.2 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中力求集约化,紧凑化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城市在规划设计时,要确保城市各部位的均衡发展,需要以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中力求集约化及紧凑化。从城市发展实践来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及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也是保障城市后续发展动力的重要路径,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上,借助于紧凑化布局,可以使城市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及回收,提高城市居民城市居住的舒适度。而站在城市服务质量及城市出行距离等角度考量,城市规划及空间布局的集约紧凑,一方面可以使城市人口在获取城市服务,开展城市各项活动时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污染排放,缓解城市能源消耗量。

以天津市城市规划布局为例,天津市在城市规划布局中,主要秉持“一轴两带,双城双港”的战略,不寻求空间的盲目扩展,而是围绕老城和滨海新区为规划布局重点,着重对滨海新区进行了分区规划,设置出九大功能区,在各个功能区中遵循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这一目标,使天津市滨海新区在资源利用上更加高效,有效带动了天津新老城区的协同发展。

3.3 对城市产业结构及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构建城市交通立体系统

在城市产业结构及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工农业分工的精细化,城市产业结构逐渐实现了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过渡。与之响应,城市空间布局也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优化,这就需要城市规划部门要在对本城市的经济结构及产业布局进行通盘考虑的基础上,着重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如各产业布局等进行调整,可以通过设置开发区、城市新区等方式分流产业及城市人口,使城市的土地资源得以进一步利用。而在城市交通系统的构建上,要认识到城市车辆对城市生态施加的破坏及影响,通过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如绿色公交、城市地铁、环城公路、城市立交桥等,缓解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压力,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的概率,为绿色化城市建设及智慧型城市发展做好铺垫。

4 结语

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是引领城市后续发展的主线,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中,一方面要做好基础设施、土地资源、城市交通、城市功能区域的全面统筹,另一方面要对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发展前景作出前瞻预测,通过在城市扩展规模的抑制、城市集约化发展布局、城市交通系统的改进等多个环节加以完善,以此促进我国城市的绿色化及可持续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樊杰,蒋子龙,陈东,等.空间布局协同规划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J].城市规划,2014(1):16-25+40.

[2] 景晨.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1):164.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篇4

(正式招标文件以设计发标为准)

苏州市规划局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2003年10月20日

第一部分 方案征集任务书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调整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任务书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于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全国已批复的十二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它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

1993假区委托大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5年7月该规划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批复中明确度假区总体构思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以旅游、度假、观光、休闲、运动、康复、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人间游乐天堂。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度假区已初具规模,陆续建成了太湖明珠水上乐园、太湖大桥、明珠酒店、太湖之星等旅游观光设施。2002年由于区划调整,光福、西山两镇纳入度假区管理,其行政区范围扩大到16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绕城高速的建设、轻轨线网规划都使升格扩容的度假区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环太湖地区生态环境、人文资源和 风景资源的保护,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促进环太湖旅游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决定对度假区中心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及城市设计,现对该项目进行方案征集。

1.规划名称: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调整及城市设计 2.规划范围:

中心区规划范围:东起胥口镇,西至渔洋山太湖边,南至长沙岛,北依塘河,蒋墩一线为界。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具体范围见地形图。3.规划依据: 《苏州市总体规划(1996-2010)》、《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版、《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苏州市旅游规划》2002年版、《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年版、《苏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2年版、4.规划要求: 4.1从长三角及全市范围研究入手,在保护好度假区中心区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 源的基础上,确定中心区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总体布局。

4.2对度假区的风景和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和定位,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完善服务设施,促进旅游的发展。

4.3合理确定各规划的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提出地块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化率等)。

4.4 处理好自然风景资源保护与度假区开发建设的关系,以及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的空间关系。

4.5规划应着重于空间形态的研究,提出拟建或需改造的建筑体量、造型与建筑群布局等空间意向。5.规划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A3文件)20套;大图(A0图)一套;电子文件一套;带语音的汇报电子文件一套四部分组成。

5.1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

(1)背景分析

(2)风景和旅游资源评价(3)旅游市场分析和预测(4)规划依据、构思、功能分区、结构与布局等(5)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说明

(6)旅游设施、旅游路线、旅游项目策划等(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2规划图纸及模型(以A0图幅准,比例仅供参考)(1)地区与城市的关系图(2)现状分析图1:5000(3)功能布局结构图1:5000(4)用地现状图1:5000(5)用地规划图1:5000(6)空间形态意象图(7)景源评价图

(8)风景保护培育规划图1:5000(9)旅游设施配套规划图1:5000(10)旅游路线规划图交通系统规划图1:5000(11)各地块指标控制图1:5000(12)城市设计导则

(13)总体鸟瞰图及局部透视图(14)其它设计者认为需要的图纸 5.3成果电子文件 包括全部的文件、大图的电子文件和cad文件。5.4汇报电子文件

能够全面介绍规划方案的带语音的汇报文件,时间20分钟(*.PPT/ *.PPS/*.AVI/*.MPEG等通用的汇报电子文件)。

6.规划时间安排:

6.1方案征集时间:2个月,(以苏州规划局发出正式邀请函的时间为方案开始时间)

6.2方案优化调整时间:1个半月 7.组织方式

7.1苏州市规划局组织3-4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规划方案征集。统一提供方案征集文件和地形图电子文件,进行现场踏勘、情况介绍、答疑。

7.2苏州市规划局对规划方案文件进行初步审查,并要求规划方案文件符合任务书要求,做到内容完整齐全。规划文本、图纸等不得标注设计单位名称或其它任何标记,按规定时间送达苏州规划局,否则将不予评选。

7.3苏州市规划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评选,并选出优秀方案一名,优秀方案获人民币150万元奖,其余方案各获人民币 30万元奖金。7.4 获优秀方案的编制单位在评审后,先获得人民币30万元,其余费用将在方案优化调整完成后再支付。

7.5获优秀方案的编制单位获得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设计权。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费用预算约300万。

八、联系方式:

地 址: 苏州市十全街281号苏州市规划局 邮政编码:215002 传 真:0512—65241992 联系电话、联系人:

刘 榆 :0512-65217905

第二部分 方案征集须知

方案征集须知

1、委托方

本次方案征集的委托方为苏州市规划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2、受托方

本次方案征集的受托方将通过网上公开招标后确定3-4家编制单位。

3、注意事项

3.1要求参加投标的编制单位具有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国外投标单位则应与国内甲级城市规划设计院水平相当。3.2 编制单位只能报送一个规划方案。

3.3 编制单位必须对委托方提供的资料严加保密,并在提交方案时一并归还委托方。

3.4 编制单位自行负责其文件的寄送以及在运送途中的保险,直至送达苏州市规划局。

3.5 设计费中包含受托方现场调查、收集资料、递交成果等发生的所有费用。税费由受托方负责承担。

3.6 编制单位不得在成果文件上加注任何非设计内容的记号,并将其放入密封信封,封条加盖公章,按时送达。3.7 文件一律用中文或中英文对照,按中国国家标准规范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 篇5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6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2条;

3、《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2]10号)。

办理条件

一、申请规划调整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规划文本中已作安排,但选址未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需落实到规划图上的;

2、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上已作安排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实际用地规模或位置需作调整的;

3、在允许建设区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对允许建设区的空间布局形态进行调整,在有条件建设区进行选址建设的;

4、因矿山建设或安全、环保等原因,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5、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申请规划修改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未列入规划,但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2、未列入规划,也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确需建设的单独选址项目,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3、因实施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城镇化进程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和村庄功能定位转变,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立、扩区、调区等需要,需要超出允许建设区规模使用有条件建设区或改变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扩展边界的;

4、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办理流程

一、规划调整须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1、提出申请。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向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规划调整申请,并编制或委托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调整规划方案。申报材料包括:规划调整的请示文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审核(备案)表》;规划调整项目的材料、纪要等。规划调整方案包括:调整前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调整涉及的地块编号、地类、土地面积以及规划调整后对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等说明材料。

2、调整规划。对经审查确需规划调整的,由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审核(备案)表》出具同意规划调整的审查意见。对经审查不同意规划调整的,由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向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反馈不同意规划调整的意见。

3、更新数据库。经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同意的,相关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在7个工作日内,将调整后的规划数据库提交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并由该信息中心出具数据库更新证明。

4、成果备案。在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数据库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库更新备案并出具数据库备案证明。规划调整审批同意后7个工作日内应当将上述办理规划调整流程中的所有相关资料报送其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同时提交规划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图件6套及电子光盘4套至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提交相同的成果一套至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二、规划修改须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一)申请对省人民政府审批的规划进行修改的,应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1、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报送要求规划修改的请求。

2、开展评估。省厅根据省人民政府转来的市人民政府请求规划修改的请示,委托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是否有必要对原规划进行修改的意见。

3、修改规划。对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由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规划修改方案,修改规划。对经评估不同意修改规划的,由省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评估和审查结果并回复下级人民政府。

4、成果审查。修改后的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省厅,省厅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申报材料包括:市人民政府初审意见;修改完善后的规划修改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规划修改的听证纪要、公示材料;修改后的规划成果。

5、规划审批。市人民政府按照成果审查意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后,由省厅将规划成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6、更新数据库。省人民政府审批同意7个工作日内,相关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将修改后的规划数据库提交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并由该中心出具数据库更新证明。

7、成果备案。在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数据库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库更新备案并出具数据库备案证明。规划修改审批同意后7个工作日内应当将上述办理规划修改流程中的所有相关资料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同时提交规划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图件6套及电子光盘4套至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提交相同的成果一套至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二)申请对市人民政府审批的规划进行修改的,应提交的材料及办理流程:

1、提出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报送要求规划修改的请示材料,包括:要求规划修改的文件;规划修改情况说明。

2、开展评估。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市人民政府转来的县级人民政府请求规划修改的请示,委托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是否有必要对原规划进行修改的意见。

3、修改规划。对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由具有土地规划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规划修改方案,修改规划。对经评估不同意修改规划的,由市国土资源局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评估和审查结果并回复县级人民政府。

4、成果审查。修改后的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报市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申报材料包括:原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县级人民政府初审意见;修改完善后的规划修改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规划修改的听证纪要、公示材料;修改后的规划成果。

5、规划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按照成果审查意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后,由市国土资源局将规划成果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6、更新数据库。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意7个工作日内,相关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将修改后的规划数据库提交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更新,并由该中心出具数据库更新证明。

理财如何调整理财规划 篇6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理财如何调整理财规划》的内容,具体内容:理财,并不是为了理财而理财,而是为了衣食无忧。那么呢?下面一起随我来详细了解吧。理财的几个关键点 1 首先,理财的前提必须是要有财可理,而且家庭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理财,并不是为了理财而理财,而是为了衣食无忧。那么呢?下面一起随我来详细了解吧。

理财的几个关键点 1

首先,理财的前提必须是要有财可理,而且家庭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接着,建立一个家庭资产情况一览表,你需要随时清楚地掌握了解家庭的财产数额和资产性质,同时也要了解相应的财产法规

其次,理财需要多元化理财,理财所用的资本要多元化投资,切忌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学会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扩宽理财渠道,增加收益。

然后,要合理规划投资理财的周期长短,尽量做到长短不一,避免关键时候无法用钱

最后,很重要的是,理财不过是为了财富的增值或者保值,有钱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满,如果只为理财而理财,那就没有了现实意义。

财富的 4321 定律 2

即财产的合理配置的比例,家庭总收入的 40%用于房贷等长期固定资产的投资;30%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开支;20%用于灵活的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剩下的 10%用于保险保障或者风险系数与收益系数都比较高的股票期货投资。

个人及家庭亲人身体健康的投资 3

对身体健康的投资,保持有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根基,而健康是生命的基本保证和追求人生理想的前提条件,是最大的财富有健康,才有生命的保证,才能实现财富的意义即使你所投资的项目有 100%的收益每一年,但健康情况却很差,那投资赚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

投资组合考虑家庭资产情况 4

风险程度,投资期限,变现能力,投资灵活性,都要进行综合考虑,保证在家庭有紧迫需求时能马上变换出需要的资金风险忍受度原则即“生活风险忍受度”,保障本金是投资理财的重中之重,一切投资都需要遵守此规则。

投资切记鼠目寸光 5

盘点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篇7

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产业集中度

出台背景:

中国目前有大小钢铁企业1200家左右, 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约70家。钢企数量太多, 产业集中度太低, 大小钢企一团混战, 一方面导致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飞涨, 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钢铁业利润率, 不利于钢铁业的长远发展。

主要措施:

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 调整进出口税率, 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

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 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 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业界观点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表示, 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是为了缓解当前中国钢铁业的困境, 更表明了中国立志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决心。此轮调整过后, 中国钢铁产业将在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朱继民说, 中国已经连续3年钢铁产量大于销量,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钢铁企业的压力将比前几年要大, 而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又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因此, 此次规划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快中国钢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 避免内部恶性竞争, 促进中国钢铁业的良性发展。

汽车业:推动产业重组, 打造自主品牌

出台背景: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 中国车市在经历了连续9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后, 在2008年出现下滑。作为一个对上下游产业拉动效应十分明显的产业, 如果车市和汽车产业持续低迷, 不仅严重影响扩大内需, 对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主要措施:

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 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 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

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 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 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业界观点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

汽车产业作为产业链最长的产业之一, 对消费拉动作用巨大。不久前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 力争2009年汽车销售量超过1000万, 未来三年平均增长率达10%。

曾庆洪是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起草人之一。他说,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已经基本成型, 共有17条配套措施, 将分别在3、5、7、9和11五个月份陆续推出实施。其中, 3月份的1.6升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收减半已经实施, 而最为市场关注的重组兼并政策预计在7月份推出。

纺织业:未来三年欲达到三大目标

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纺织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出现停产、关门现象, 但与此同时, 占行业数量三分之一的优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创造利润达全行业利润的98%。尽管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出现回落, 但国际市场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继续高度认可, 中国纺服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并没有减少。

主要措施:

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 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

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 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 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 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 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 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业界观点

(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尹国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尹国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 来考虑纺织产业的调整和发展。”他认为, 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体现“调整优化”而非“行政干预”色彩。

对于当下市场最为关注的“细则中纺织业出口退税率将再度上调至17%”, 尹国新认为这是政府原本就应该出台的措施, “出口退税政策的应有之义, 就是由于按照国际惯例, 中国在出口环节多征收了一道17%的增值税, 这是本来就应该退还给企业的, 而不应该作为调控整个行业的手段。”

尹国新表示, 虽然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 会导致一部分中小企业倒闭, 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要以行政力量进行干预。在当前纺织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之下, 一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属于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

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

出台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在发电设备、重型设备等领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低档数控机床、中低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也已接近国际水平, 但大型石化通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措施:

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 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 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

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 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 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 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 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业界观点: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 在整个装备制造业还未走出低谷之时, 尽早出台细化的配套措施是当务之急。

他表示, 当前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 给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 装备制造行业迫切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 相关细则早公布, 行业早受益, 更主动。

此前公布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强调支持自主创新, 决定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向文波说, 这个政策太好了, 这样才有利于做大做强一个产业。但这需要政府及早制定相关细化政策, 比如, 风险补偿机制由哪个部门负责实施, 用户的首台 (套) 装备如何认定, 如何补偿等。

受金融危机影响, 许多国外老牌装备制造企业由于现金流出现问题, 盈利预期受到影响而“身价”大跌。向文波说, 此时走出去进行并购, 不仅能以较低的价格拿到优质资产, 还可通过并购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船舶业:加快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

出台背景:

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 与第一大国的差距不断缩小。2008年, 我国造船完工量达2881万载重吨, 占世界总量的29.5%, 新船订单量占世界的37.7%, 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的35.5%。但是, 中国船舶工业在造船设施、效率、质量方面, 尤其是配套能力方面, 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主要措施:

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主要影响:

中国造船业订单以散货船为主, 大约占比70%左右, 这项政策将有利于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 调整运力结构。而目前全球油轮在手订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单壳油轮淘汰所新增需求, 因此不会在国际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的产品基本代表相应领域的国家水平, 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相对有利。

业界观点: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吴有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表示, 船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得非常及时, 抓住了船舶行业的问题, 目前的关键是在扩大需求上采取措施, 从船用设备、海洋工程两方面着手下功夫。

他认为, 船舶振兴规划纲要提到“稳定订单、保持增长”是不错的, 但是要拿出具体措施来, 国内航运企业的造船需求可以稳住, 但是中国造船企业造的船绝大部分是国外船东的, 这可就难调控了, “所以这方面要加以重视”。

吴有生表示, 中国船舶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造成造船产能大大过剩、创新能力滞后等问题, 都亟待破解,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破除发展瓶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方面, 老旧船舶需要更新, 一些内河、江湖船舶技术低、排量差, 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需求。同时, 要发挥海洋经济的综合效应。船舶业可以和远洋海洋渔业更好地结合, 深海油气开发建设也需要船舶业的参与。

电子信息业:助推中国彩电工业转型

出台背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目前我国彩电工业的年产值接近2000亿元, 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23%左右, 是基础较好、竞争力强、发展快、规模大、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之一。

主要措施:

加大投入, 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 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

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 (3G及宽带) 、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 同时, 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

业界观点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

“帮助产业成功转型, 从出口为主的产业格局向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转变, 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去进行更多创新, 使企业在全球更有竞争力, 这就是我对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的期望。”

据杨元庆介绍, 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冲击最大的就是海外业务, 海外市场的不景气对中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因为海外市场在不断萎缩。

轻工业:解危除困, 由大变强

出台背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 去年9月以来我国轻工业产品出口大幅下滑, 企业停产倒闭增加, 产品积压严重, 亏损面扩大, 轻工业发展正在经历艰难的时刻。

主要措施:

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

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 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 但是众多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 农民购买力 (需求) 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业界观点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

“轻工行业振兴规划很重要, 但创新更重要。”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 “国家给企业减免税收, 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董明珠说, “金融危机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缺乏信心, 信心从哪里来?就是创新, 有创新才有实力, 企业一定要坚持创新, 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为此, 她呼吁, 完善国家扶持自主创新政策。

她提议, 国家对于扶持自主创新的制度设计要改变现有做法, 不以项目报告为标准来拨付资金, 而以实现的创新成果为依据来给予激励, 在创新成果得到验收后再拨付扶持资金。

石化业:雪中送炭, 实质利好

出台背景:

去年以来, 我国石化产业遭遇重大冲击。受实体经济增幅放缓影响, 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 石化行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石油化工景气周期低谷叠加的影响下, 我国石化产业陷入低迷。中国石油已发布公告, 预计2008年净利润与上年相比下降50%以上。

主要措施:

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 完善税收政策, 增加技改投入, 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 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 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 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

振兴规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 进行产业布局, 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 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 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业界观点

(河北春蕾实业集团董事长刘玉芬)

“在河北邢台, 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虽然知道有政策支持, 但并不清楚细节。”因此, 刘玉芬建议, 国家尽快出台一些实施细则和操作机制。

刘玉芬还提到:“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企业, 越早拿到订单的, 企业就越容易成活, 订单迟迟不来的, 企业就完了。希望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扶持上, 能够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尽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此前国家出台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 立足点在于促进石化产业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与提升产业竞争力, 短期着力于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石化产品消费, 中长期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有色金属业:对症下药促发展

出台背景:

目前,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 大量企业减产停产。同时, 产业集中度低, 2004年中国大型有色金属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行业的33%, 但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降至28.27%。产业集中度太低使大型骨干企业没有足够影响市场的能力, 并直接导致中国整个行业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主要措施:

“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 具体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

“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企的困境有直接作用, 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 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 现金压力减轻, 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 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业界观点

(铜陵有色集团董事长韦江宏)

对于即将出台的有色行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 韦江宏认为要注意看政策是否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 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支持。

韦江宏表示, 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规定, 国家是否出台像水泥、发电行业一样的“上大压下”的规定, 如是否规定5万吨以下的炼铜企业、铅锌冶炼企业关停?他透露, 国外铅锌冶炼企业最低的产能是10万吨, 铜冶炼企业是15万吨。“上大压小”可以提高有色行业的集中度;

二是国家支持技术改造和研发的政策;

三是支持利用两种资源的政策。一种资源是国外资源, 一种是再生资源;

四是振兴规划细则中, 是否能对国内矿山开采秩序作出明确要求, 进行整顿。如能否采取大矿大开, 周边小矿按照市场法则由大矿山企业进行整合的原则, 以提高矿山开采行业的集中度。

物流业:恰逢其时, 意义重大

出台背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现代服务产业。据测算, 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88.82万亿元, 同比增长18.1%, 增幅下降8.1%;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 同比增长14.6%, 增幅下降5.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 同比增长14.7%, 增幅下降3.5%。同时, 物流业本身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亟待规范的突出问题。目前, 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 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主要措施:

可能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 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对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主要影响:

物流业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物流体系的冲击。

业界观点

(宝供物流董事长刘武)

物流产业是基础产业, 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血液, 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之大。作为一名物流企业的管理者, 刘武建议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相关细则尽快出台, 同时, 他希望在即将制定的振兴规划实施细则能在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降低市场准入等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建议能推行总部统一纳税, 同时调整仓储业税率, 对物流业科技方面的投入给予适当免税, 并在土地使用税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 在金融支持方面, 政府应允许通过贴息、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 帮助物流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区域规划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篇8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2009年批复的第8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7个规划,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在国家级区域规划之外,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联合规划也是紧锣密鼓:《广佛肇经济圈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海南国际旅游岛、重庆“两江新区”、深圳综合改革配套。一时间区域经济正以风起云涌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国家级的区域规划来看,政府希望通过整体布局,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特色板块的崛起,未来实现板块间的相互协作和良性互动。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8个区域规划都有各自的期望和战略重点,如海西经济区要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辽宁沿海经济带要起到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作用;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江苏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缩小苏南苏北发展差距;关中—天水经济区则是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目前,我国经济版图已初步形成了东、中、西部并行,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大变局

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为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区域规划一直是我国规划体系中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区域规划。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已开始将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2009年我国区域规划密集出台的背后,是我国经济形势变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从单纯依靠外来投资,到三来一补加工为主的出口,再到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这三种模式无一不是以国外市场为增长动力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我国的经济规模还比较小,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这种发展模式还可以维持,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外部导向型的经济越来越难以支撑国内的发展。最深刻的例子便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外贸受到严重的打击,最终不得不依靠中央政府的大规模投资振兴规划。事实证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放在国外的。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内的市场,通过完善包括工、农、第三产业整个经济体系,合理调整各行业比重,扩大内需,形成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中国的经济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下了基调: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区域规划同产业振兴规划,双双被赋予了保证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重任。

首先,区域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依赖对外出口,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外部。金融危机给我们原有的发展思路敲响了警钟,未来中国的经济必须从外需过渡到外需经济和内需经济相结合,并逐步以内需为主体的经济。产业规划是直接着眼于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而结合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区域规划政策更具有宏观战略性和针对性。区域规划的目的也正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政府对上海的要求是建设“两个中心”,这显然是适应了其产业升级,从制造业为主转向金融服务业,对接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对海西区的扶持,自然是对接台湾产业的转移,加强亚洲地区区域融合。北部湾、环渤海、以及东北振兴区域振兴都可以看到国家在调整结构时,产业振兴和区域规划相结合的思路。

其次,区域规划要促使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区域之间发展的布局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的工业集中东部沿海,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间产业布局不均衡。这种情况的产生受制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国情国力,客观条件要求必须集中力量,在有地缘优势的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突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形成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大板块。同时又划分出若干个独立活跃的经济圈、经济带,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更进一步,还细分出若干个经济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网格化均衡发展的条件。同时,长期以来的非均衡发展也产生了诸多矛盾,如城乡差距、地区间差距以及收入差距,这在客观上要求今后的发展必须要采取均衡发展的方式。区域规划则是实现均衡发展的科学依据和有力保证。

区域规划担当着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重任。正常在无外力推动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产业结构将形成从沿海向内陆层层递进的阶梯型。先发展地区随着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以及各种成本的提高,原有产业失去竞争优势要求升级,新的产业兴起要求发展空间,进而产生转移的压力和动力。而次发展地区则顺利地承接,实现经济的起步发展。这一过程将是比较缓慢。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客观上加快了这一进程。同时,自发的产业转移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的。例如,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会允许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项目进驻。而科学统筹的区域规划既能够实现产业的快速转移和升级,同时避免了自发无序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弊端。在区域规划之下,东部沿海的产业升级,除了实现自身新的发展,也将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辐射东部周边地区,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有转移压力和动力的产业,政府将统筹规划,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完善配套服务,使这些项目在中西部重新获得市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未来还有大动作

上一篇:科技局工作计划下一篇: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