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

2024-06-25

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共7篇)

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 篇1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信息.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为积极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继赛罕区、回民区、新城区现场办公会之后,2011年6月1日,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超平带领局班子成员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深入玉泉区,连续工作11个小时,集中评审了玉泉区8个重点城中村的18个回迁安置房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格尔图区长等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会议审定了五里营村、南八里庄村、小黑河村、沟子板村、范家营村、辛辛板村、南营子村、西源村等15个回迁安置房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具体修改和支持意见。会议要求玉泉区规划分局负责协调建设单位修改规划方案并报送审查中心审批,确保回迁安置房项目按照批准的规划尽快实施建设。会议对南八里庄村(地块二)、辛辛板村(地块二)和南营子村(地块二)等3个回迁安置房项目在功能定位、规划布局、开发思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要求重新调整和编制规划方案。对棚户区改造项目,明确按照市规划局规范和简化规划审批手续实施方案给予积极支持,将根据项目不同情况履行审批手续,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可先行评审规划方案。

王超平局长指出,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是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流首府城市”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大决策。玉泉区作为首府的老城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繁重,在全市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中有着示范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呼政发

[2011]28号《关于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坚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规划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改造任务,成为“宜居首府”的新亮点。市规划局全力支持和配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推行简易审批程序,提高规划服务水平和质量。区政府要进一步做好调研摸底、补偿安置等基础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成片改造”的原则,科学制定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计划,合理确定回迁安置对象和住房的规模,保证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希望区政府支持和配合市规划局坚决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建设,为首府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以及房地产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一街五区

“一街”就是抓好机场路的改造和建设,把这条路精心打造成具有一流水准的景观大道、迎宾大道,成为自治区首府的“区门第一街”。

“五区”是新区的5个功能区块:一是火车东站周边的交通枢纽综合功能区二是机场周边的空港物流区,三是如意开发区的行政商务金融中心区,四是高职园区及周边的教育产业区,五是以内蒙古党校新址为中心的大小黑河之间的滨河新区,

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 篇2

1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的概念是德国地理植物学家Troll (1939) 在利用航片解译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 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Zoneveld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景观的概念。他认为景观生态学把景观作为由相互影响的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来研究。Vink (1983) 在讨论景观生态学在农业土地利用中的作用时强调,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 是一个控制系统[2]。Forman和Godron (1986) 合著的《Landscape Ecology》一书提出:“景观生态学探讨生态系统 (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村庄) 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1998年,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则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 它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因素, 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3]。

1.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 因此, 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 即斑块—廊道—基质理论[4]。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要素按其形状和作用可分为斑块 (Patch) 、廊道 (Corridor) 和基质 (Matrix) 3种基本类型[2]。

1.2.1 斑块。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是在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城市中需要一些大的块状绿地, 使之有能力持续地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同时, 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和位置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地作用的发挥, 故应合理布局, 达到最大效益[5]。

大的绿地斑块可以保护更多的生物物种, 构成地区物种源地, 还可涵养水源, 调节城市气候, 提供游憩机会, 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结构不同的小的绿地斑块可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 为物种提供迁徙地和扩散暂歇地, 创造丰富的生境资源和生态位。因此, 结合大的绿地斑块建设, 同时布置小的绿地斑块作为补充, 是形成优良绿地生态网络格局的途径。绿地斑块的数目越多, 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就越高;反之, 绿地斑块的数目少, 则物种生境的减少会加大物种灭绝的可能性。紧凑或圆形的斑块在保护内部资源方面具有最高效率。以游憩和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绿地, 其形状应尽量使其边界弯曲和突起, 增大与城市景观基质的接触面, 提高绿地使用效率,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卷曲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的效率。相邻或相连的斑块内物种存活的可能性大, 斑块之间物种交换频繁, 增强了整个生物群体的抗干扰能力。

1.2.2 廊道。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 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 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 廊道可分为3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在城市研究中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 (blue way) 、绿道 (green way) 和灰道 (gray way) , 蓝道即河流廊道, 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 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绿道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型要素, 即种植廊道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灰道就是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4]。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不仅要维护绿色斑块之间的联系, 如山林斑块、湿地等绿色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 还要维持城内绿色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 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5]。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6]。廊道包括“蓝道”和“绿道”等形式, 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和道路绿地廊道等。

1.2.3 基质。

基质又称衬质或模地, 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 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 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4]。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 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在研究城市绿地空间结构过程中, 可以把绿地斑块作为研究对象。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F.L.Omsted在1863年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概念的基础上, 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而形成的规划理念。将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时间活动, 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始终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 从景观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 加强景观功能,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括: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性;维护城市景观生态, 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性;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居民生活、游憩的便利性;诱发人的创造精神, 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内环境合适性。

2.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2.2.1 多样性原则。

该原则有3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 适当补充自然成分, 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 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三是廊道、斑块形式多样, 大小嵌块体相结合, 宽窄廊道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为维护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2.2.2 持续性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于当前, 兼顾长远, 不仅应使当代人收益, 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

3 呼和浩特市景观生态规划

3.1 呼和浩特市概况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位于东经110°46′~112°18′, 北纬39°35′~41°23′, 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7 224km2, 人口204万, 城区人口80万。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2.0~2.5℃, 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等地带性植被类型, 还有草甸、沼泽和盐生、沙地等隐域性植被类型和一些人工植被。

3.2 呼和浩特市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现状

3.2.1 城市园林绿地总体建设。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2004年以来, 城市绿化工作通过规划建设、建景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 集中力量推进重点绿化工程, 在市区开辟了大片绿地 (见表1) 。绿地分布逐渐趋于合理, 目前分布于市四区的各类公园、绿地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每个区已平均拥有10hm2以上的公园3~5处, 基本形成整体上是以公路、铁路两侧的防护绿地廊道, 市区内的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地廊道为基本骨架;辅以产业园绿地、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等绿地斑块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方格网式的绿地结构。

3.2.2 城市绿地斑块建设。

呼和浩特市市区现有综合性公园8处、专类公园4处, 公园绿地总面积439.5hm2;游园广场32处, 面积120.1hm2;街旁绿地53处, 面积282.3hm2;社区游园95.7hm2。生产绿地13处, 总面积431.5hm2;防护绿地2处, 总面积210hm2;附属绿地面积1 507.3hm2;道路绿地面积222.2hm2;其他绿地258.3hm2。

从2004年起, 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地景观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 在短短几年时间, 完成了长43km、面积197hm2的二环路绿化带, 面积达66.7hm2的阿尔泰游乐园以及春度公园、树木园, 改造了原有的青城公园、满都海公园、公主府公园、北郊公园等, 开工了南湖湿地公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蒙古风情园、新华公园、滨河公园等。

3.2.3 城市廊道建设。

呼和浩特市东西8条主干道、南北8条主干道, 构成城市绿色景观廊道。2006年计划新建乌兰察布东街、大学东路、新建东街、呼伦贝尔南路、兴安南路、海拉尔西街、新华西街、成吉思汗大街等道路绿化10条, 总长度达50.54km;完成100个园林式庭院、100个旧小区绿化改造、100条小街巷绿化美化建设。建设28个游园景点, 让绿色更加贴近市民生活, 净增面积30hm2。完成昭乌达路出城口、机场高速与京包高速连接线、呼哈路出城口、哲里木路出城口、呼伦北路出城口等5个出城口绿化改造, 有效改善城郊结合部环境。完成市区内所有河道的沿岸绿化, 完成东河、西河综合治理21km, 新增绿地200hm2, 新增水面200hm2。

3.3 存在的问题

3.3.1 绿地指标偏低。

城市绿地总体绿量不足, 现有绿量不足以发挥城市绿地影响城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 公园绿地由于市区低层建筑占较大比例, 建筑密度大, 中心区预留绿地面积不足, 环境活动空间及景观不能满足需求。

道路绿化具有一定效果, 但是采用的树种在许多路段仍较单一, 缺乏布局的特色, 除二环路与新华西街外, 没有在不同路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与乔灌草复层空间结构, 在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方面表现单调, 单体树木生长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城市防护林缺乏城市森林一体化规划, 树木生长较差, 覆盖率低, 树种单一, 城区苗圃面积达不到城市建城区面积的2%。

3.3.2 城市绿地布局不尽合理。

城市绿化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 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未能全面落实执行, 系统规划本身还不够完善, 园林绿地分布不均, 成形的绿地和广场均在城区的中部与东部, 西部缺乏公共绿化, 基本上没有大块绿地, 形不成规模。

3.3.3 景观质量仍待进一步提高。

城区道路绿化和广场环境建设与过去相比提高了景观水平, 但水平仍旧较低。色彩单调, 季相变化少, 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都亟待提高, 从审美的角度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色彩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3.3.4 绿地植物群落结构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绿化植物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植物的生态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 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调整。部分绿地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需大力投资改造。交通干道、溪河两岸 (三线)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程度不高, 部分已绿化的护路林水准较低。树种单一、结构简单, 主要树种仅有10余种, 少数树种占了过大份额, 开花灌木总体比例偏小, 造成城市环境景观单调, 病虫害极易蔓延而造成毁灭性危害。部分绿地乔灌木密度较小, 草坪面积过大。地被植物、攀援植物的应用较少, 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应用较少, 地被植物应给予足够重视。

3.4 建议

呼和浩特市斑块状的城市公园绿地只有与线状绿地或较宽的廊状绿地相接合, 互相衔接连片, 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使生物种类繁多, 从而稳定叠加发挥绿色生态效益。因此, 建立绿地网络系统, 规划形成以农田为基质, 以湿地、公园为斑块, 以河流道路、绿化廊道为沟通的生态绿地系统, 是提高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3.4.1建设城市绿地斑块。在城市绿线内, 与市民休戚相关的绿地类型主要是公园系统。公园的数量、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地质量的主要标准。要根据人口分布密度及服务半径, 并根据城市生态环境、防灾避难、人的步行能力和心理承受距离等多方面的要求进行绿地系统规划[8]。

3.4.2 建立绿色廊道系统。

绿色廊道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 城市每条主干道由1~2个骨干树种建立起绿色景观框架, 发挥遮荫、防尘、减噪等生态功能;根据用地面积、地理位置搭配几种花灌木及地被、草花等与异型花坛、小品相结合体现出“一路一树、一街一景”, 既具有系统性, 又有景观特色分明的道路景观体系。三环路、二环路以及城市中心环路的绿化带构成城市的3个环形绿色景观廊道。与其他道路绿地景观线及节点共同构筑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网, 改变人们单一的景观视线。这样的网络结构, 将更有利于增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

3.4.3 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

近几年, 由于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 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更新较为迅速, 呼和浩特市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不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另外, 规划控制绿地和已建成的绿地常被城市其他建设项目占用, 人为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需要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 建立健全法制保证体系, 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 依法建管, 真正提高绿地建设和管理质量。

3.4.4 重视生态效应。

呼和浩特市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应从创造生态性城市的角度出发, 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共生角度出发建设城市绿地。绿化植物群落模式应多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景观模式, 大量使用当地抗旱、耐贫瘠、耐盐碱的柽柳、胡枝子、柠条、紫穗槐、山刺梅、火炬树等灌木与白榆、旱柳、杜梨、油松、山丁子等乔木, 速生树种与慢长树种相结合, 空间层次错落有致, 平面布局疏密相间, 四季季相色彩变化丰富, 构建城市绿色构架, 形成呼和浩特市“城在林中”的城市森林模式。在满足城市绿地主要功能的同时, 引入经济价值较高的生物, 使绿地和水资源获得最佳叠加效益, 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 结语

城市绿地规划是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热潮日益高涨, 要求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绿地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城市绿地, 突出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要求,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将呼和浩特市建成一座体现现代文化风采的园林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 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进行实证研究, 概括了其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 对该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 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最终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内蒙古呼和浩特

参考文献

[1]朱鹏, 姚亦锋.景观生态学视角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1 (1) :97-100.

[2]申卫博, 王国栋, 张社奇, 等.景观生态学及熵模型在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21 (2) :161-163.

[3]王琳.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付立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葫芦岛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 2007, 5 (4) :19-21.

[5]宣功巧.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24 (5) :599-603.

[6]郭玮, 张硕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21 (1) :139-142.

[7]侯碧清, 龙爱翔, 王海峰.园林绿化3S技术[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呼和浩特,骑着骏马的城市 篇3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北依茫茫的大青山,南邻滔滔的黄河水,呼和浩特是内蒙古中部富饶肥美的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地处中温带内陆地区,西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夏季较短,冷热变化较大,有人曾将呼和浩特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其他省区作比较说“这里没有东北地区的奇寒,也没有戈壁的干燥和江南盛夏的酷暑,这里只有东北的初春和江南的深秋”。

这个美丽的城市,是我的家乡。

城市的气质

印象中的呼市,是春秋飞舞的黄沙,是冬天厚厚的积雪,夏天,则短的可怜,“十·一”之后便来了暖气,人们也纷纷换上了秋装。这里的人生活节奏很慢,午休时间出奇地长,上中学的时候中午12点下课,而下午的上课时间则是2点45分,将近三个小时的午休时间,这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见的。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下午上班时间是3点,偏偏这里的冬天天又黑的很早,好像刚上班不一会儿,就又要下班了。

呼和浩特虽然仅有400多年的建城史,但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阴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神奇、丰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她真实地记录了中原汉民族同北方各少数民族频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交往的史实。

这是一座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居住着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36个民族,198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走在呼市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听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在交谈。街边的饭馆更是大杂烩:清真的烧卖店、山西刀削面、蒙古手扒肉、朝鲜冷面,很多人都习惯于早上喝奶茶吃羊肉……中午来碗刀削面,晚上去吃上2两烧卖。

但呼和浩特的整体气质还是属于蒙古族的,属于这个千百年来驰骋于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的骁勇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出那种蒙古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这里内蒙古特色的民族文化保留得相对完整,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有进行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骑,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展演等。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这里的文化有中原的细腻和丰厚,有草原的粗犷和朴实;这里的人民性格中有汉族的坚忍,有蒙古族的豁达,更有回族的执着……她在4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以自己独有的节奏前进。也许她没有上海的时髦,北京的大气,广州的活力,但是她的蓝天,她的草原,她的色彩斑斓,正吸引着更多的人来了解她,进而爱上她。

城市的骨骼

呼和浩特的市内行政虽然划分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但是在呼市人眼里,整个城区实际上是三个:新城区、旧城区和郊区,其中回民区与玉泉区因其老旧房屋多、文物古迹多,而被统称为旧城区。这里有著名的大召寺、小召寺、玉泉井、石头巷牌坊、清真北寺、望月楼等。回民区集中了较为完整的伊斯兰文化,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居民大多居住在这里。玉泉区则有着呼和浩特市最古老的记忆,包括这里的有些普通民居也被列为呼和浩特市级文物。说起玉泉区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清朝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时“御马刨泉”,人们逐“御泉”而居,后来形成了“玉泉井”明清一条街,这里记录了当年呼和浩特市最早的商业繁华。新城区的主要建筑都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新建的,所以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造,而旧城区因其历史悠久,很多文物、寺庙及生活区都面临着很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后就一直在进行集中改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回民区通道南路伊斯兰风情民族特色街被列为呼和浩特实施的重点工程。由回民区政府倾力打造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经过多年的全面施工,于2007年自治区60年大庆前,以她崭新的面孔和耀眼的风采向世界张开了欢迎的臂膀。

伊斯兰风情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全长1150米,街道两侧以叠涩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砖装饰出来的高楼气势宏伟,排排尖拱形并列的门窗、浑厚饱满的绿色或黄色的球形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以沙漠黄为主而绿白相间的色调,让人领略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在呼和浩特,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建筑就是同样在自治区60年大庆前和市民重新见面的乌兰恰特。乌兰恰特蒙语译为“红色的剧院”,建于1954年,是为当时蒙绥地区第一座大剧院。老剧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的南端,是青城人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之一。2003年,随着新华广场的扩展新建,乌兰恰特进行拆迁重建。新的乌兰恰特建筑面积30628平方米, 共4层,长285米,宽120米,高45米,更加雄伟壮观了,也更有吸引力了。

和乌兰恰特交相辉映的是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院,于2007年8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老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于1957年建馆,主楼顶端塑一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自治区的腾飞与吉祥,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呼和浩特的标志性建筑。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院目前是全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造型独特,设备先进。博物院正门通道旁有座民族团结宝鼎,宝鼎上有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的“民族团结宝鼎”六个鎏金大字。圆形的青铜宝鼎庄重威严,双耳高耸,三足稳固,鼎身和鼎颈分别装饰着象征内蒙古山川地貌特点和牛羊成群景象的精美花纹。形如马鞍的鼎耳和形似马蹄的鼎足既象征蒙古族善于赛马射箭,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呼和浩特,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其内在的深刻文化,有充分体现蒙古族精神的亚洲最大的赛马场,有展现现代呼市人精神风貌的呼和浩特体育场,还有“召城”中体现民族大融合的修缮一新的大召寺……一座城市的骨骼,用几座建筑物来概括,也许显得苍白和单薄,但是这些建筑都凝聚着草原人民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艰辛历程中的喜悦和泪水,这些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的血液,坚韧而乐观。

城市的步伐

谁还记得,呼和浩特多年前曾被人们戏称为“社会主义新嘎查(新农村)”。那时,城市建筑低矮单调,街道狭窄,市场多为小店铺。如今,呼和浩特市城市框架拉大,林立的高楼大厦,或具现代气息,或具民族风格。

记忆中,呼市人已经习惯于出去看,出去玩儿,就好像电视里面那些风光、那些文化都是如此的遥远,心里又是羡慕,又是无奈。多少年来,这座塞外小城里的人,安静地生活,按部就班地上班、上学。过去,有些人心里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寻找机会离开这里,去电视里经常提到的城市去看看。他们却从未注意过,这里也有丰富的文化、独特的风光。一年又一年,我们看着包头的风光无限,看着鄂尔多斯的意气风发,而作为首府的呼和浩特,却总是好像欠缺一点底气,尽管头上也笼罩着“中国乳都”“北方药都”的“光环”,但还是好像显得不够理直气壮。

而近几年来,也许是人民的腰包鼓了,也许是内蒙古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呼和浩特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大型项目先后落户,一批又一批经常出现在镜头里的明星大腕儿频繁出没在呼市的各个剧院,呼市人好像突然从睡梦中醒来一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一直慢条斯理的、仿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城市。当我们现在再来品味这座草原城市的时候,她已经以一种新的姿态站立在祖国的边疆。城市建设力度逐年加大,成功打造了伊斯兰风情特色街、蒙元文化特色景观街,启动了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对大召、昭君博物院、五塔寺等文化古迹进行了大规模、高水平的修缮、复原和扩建。同时,精心打造了一批高档次商贸、文化、旅游、物流等大型功能性建筑或设施。呼和浩特市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特色、品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市文脉得以传承,文化之魂得以彰显,呼和浩特实现了由边塞城市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呼和浩特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 篇4

【发布日期】2016-05-04 【生效日期】2016-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

呼和浩特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供水用水行为,维护供水用水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用水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用水监督管理工作,查处损坏供水设施和非法取水行为,保障供水、用水安全。

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卫生、环境保护、公安、住房保障、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供水用水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供水水源、损害供水设施和违法用水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四条 本市城市供水用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保障城市供水水量与水质并重,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推行分质分类供水,统筹兼顾生产用水及其它用水。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城市供水用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保障供水用水事业健康发展。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市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企业,依法编制供水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处理演练。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城市公共供水为主体,备用水源及其他形式深度净化水为辅助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体系。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编制供水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供水企业应当按照供水专项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计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时,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供水专项规划,预留供水设施建设用地。规划确定的水厂、水源井、供水管网等供水设施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用途。

第十条 供水工程应当符合供水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后方可开工建设,并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及有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配套建设的供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在申请施工图审查前,应当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供水设施设计方案。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供水管网及用水户用水状况在十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反馈建设单位。供水设施设计方案审查通过后,方可办理用水手续。

第十二条 居民住宅供水设施,应当按照一户一表、水表出户、计量到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已建居民住宅供水设施,具备条件的应当分批次实施水表出户改造,逐步实现一户一表、计量到户。

新建、改建、扩建商住综合建筑的,商用和住宅的供水管道应当分别铺设,单独计量。非居民用水户应当在户外设置结算表井。

第十三条 承担供水工程及设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资质,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设备、建筑材料。

第十四条 在分质分类供水规划确定的供水区域内,新建住宅应当配套建设双管网、直饮水(深度净化水)等供水设施,已建住宅具备改造条件的,逐步实现分质分类供水。

第十五条 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道路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负责统筹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施工。建设单位对供水管网实施竣工验收时,应当邀请供水企业等相关单位参加。验收合格的,与供水企业办理产权移交手续,由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维护。

建设工程配套建设的供水设施,建设单位依法对供水工程及设施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通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企业参加。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供水工程及设施,不得投入使用。验收合格的,建设单位应当向供水企业办理管理维护手续后,方可投入使用。

建设单位在供水工程及设施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将消防设施位置标识资料向消防部门备案,并在三个月内向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及公共供水企业移交完整的供水工程档案。

第十六条 深度净化水、二次加压设施等自建供水设施,凡需直接或者间接与城市公共供水管道连接,应当经市卫生、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与供水企业办理连接手续。

第三章 供水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

第十七条 城市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充分利用再生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的原则,对城市供水水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并结合城市水源状况制定城市供水水源调配计划。城市供水水源不能满足城市供水需求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整,保证城市供水需求。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再生水设施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园林绿化灌溉、工业用水、建筑施工用水、景观河道和湖泊补给、道路保洁、汽车洗刷、厕所冲洗以及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优先使用再生水。

第十九条 在城市公共供水能够提供用水的区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自备水源井。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井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予以关闭。

第二十条 禁止一切污染城市供水水源的行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工作。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在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标志和告示牌。

第二十一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水质的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供水水质监测结果。

第二十二条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水源全过程监测、监控体系,按照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和期限,由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对原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测,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按要求定期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水质信息,接受公众水质信息查询。

供水企业中从事制水、化验的人员应当按卫生要求定期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供水企业使用的净水剂、消毒剂等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标准。

用于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或者经改造的原有设备、管网在投入使用之前,应当进行清洗消毒,并经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并网使用。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保障城市生活用水。

因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造成城市供水水源不足或者水质不达标,无法保障正常供水时,供水企业应当根据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立即启用应急备用水源,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并报告市水、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无法保障安全稳定供水或者发生重大事故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严重影响正常用水,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供水企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采取应急接管或者其他必要措施。接管的供水设施,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符合条件的供水企业经营管理。

第四章 供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二十四条 供水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相关标准,对供水设施设定安全保护范围,在安全保护范围内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供水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种植根深植物、养殖、修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二)开挖渠沟、取土、堆压重物、掩埋、圈占、遮挡阀井、表井、消火栓及消防水鹤;

(三)打桩、爆破或者顶进作业;

(四)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或者排放、堆放有毒有害物质;

(五)擅自在公共供水、直饮水输配水管线安装其他附属设施;

(六)利用输配水管线代替避雷装置或者接地导线;

(七)擅自启闭供水闸阀及消火栓、公共绿化井等;

(八)其他危害供水设施安全或者损坏供水设施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 供水设施按照下列规定划分维修、养护、更换责任:

(一)水源系统、配水厂和公共输配水主干管线、区域加压泵站、政府财政投资或者由供水企业统建的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承担维修、养护、更换责任;

(二)居民住宅小区内的供水设施,以入户结算水表为分界点,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到分界点范围内(含水表)的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承担维修、养护、更换责任,分界点以外的供水设施由用水户承担维修、养护、更换责任;

(三)非居民用水户以供水企业与用水户约定的户外总表井为分界点,分界点之前的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承担维修、养护、更换责任;分界点之后含总结算水表及表井的供水设施,由非居民用水户承担维修、养护、更换责任;无户外总表井的,以公共输配水主干管线与支线的碰头点为分界点,分界点以前的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承担维修、养护、更换责任;分界点之后的供水设施,由非居民用水户承担维修、养护、更换责任。

第二十七条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供水设施检查制度,对供水设施定期检查维护。供水设施发生故障时,供水企业应当立即抢修。供水企业在抢修作业时,对影响作业的道路、树木等有关设施,可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告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抢修用水户共有供水设施需要利用相邻房屋、土地时,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便利。因抢修供水设施给相关单位和个人造成财产损失的,抢修后应当立即恢复原状或者依法给予相应补偿。

供水企业在执行紧急抢修供水设施任务时,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和卫生防护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险车辆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第二十八条 供水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向供水企业查明地下供水管网情况;可能影响城市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企业商定保护措施。

施工中损坏公共供水设施的,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以及其他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禁止擅自动用、拆除、改装、迁移、启用公共供水设施。

确需拆除、改装、迁移、启用的,经市规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单位或者拆迁部门结清水费后由供水企业施工,费用由建设单位或者拆迁部门承担。未经同意擅自拆除、改装、迁移、启用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赔偿以及其他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公共消防用水设施的规划,供水企业负责建设、日常管理和维护。

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管理资金由政府财政承担。

第五章 城市供水用水经营

第三十一条 城市供水实行许可经营制度,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供水许可经营权授予符合条件的供水企业。

第三十二条 供水企业应当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取水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特许经营证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供水企业应当与用水户按照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水源,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

第三十三条 供水企业不得擅自转让供水设施、停业和歇业。确需转让供水设施或者停业、歇业的,应当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对用水户用水做出妥善安排,确保用水户能够安全正常用水。

第三十四条 供水企业的水质化验、净水、管道维护、查表、收费、设备检修等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三十五条 供水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供水管网测压点,做好水压监测,保障供水管网末梢的压力符合国家标准,供水管网漏失率不得高于国家标准。

第三十六条 供水企业应当保持不间断供水,不得擅自停止供水,确需停止供水的,应当按要求逐级上报。

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确需停止供水的,供水企业应当提前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户;需大面积停水的,应当提前48小时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官方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因维修、抢修停止供水超过48小时的,供水企业应当向居民用水户提供临时用水,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因发生灾害或者突发性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水户,并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尽快恢复正常供水。

第三十七条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并公布供水服务承诺制度和受理投诉制度、供水服务标准、设置经营和维修服务网点,接受公众监督。

供水企业应当设立24小时服务专线,受理用水户的报修、查询、投诉、举报,及时处理、答复用水户反映的用水问题。用水户反映供水设施跑漏水的,应当立即派人维修,其他故障应当在12小时内派人维修;非技术性投诉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答复,服务质量问题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答复。

第三十八条 供水企业应当按照供水行业统计要求,定期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统计资料。

第三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供水企业政策性亏损财政补偿机制,对因政府定价行为和承担法律、法规及政府规定的指令性义务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由财政足额补偿。

第四十条 城市供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由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供水成本、水资源保护、用水类别、城市供水长远发展、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依法确定并适时调整。

城市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根据用水户使用供水类别计量,由供水企业代征并足额上缴财政。

第四十一条 城市供水用水实行分类计量,按户结算。供水企业应当根据用水户的用水类别、范围,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价格标准计收水费,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水费。

不同用水类别共用一具水表的,按最高用水类别标准计收水费。

第四十二条 用水户应当在用水缴费通知单确认的截止之日起十五日内缴纳水费;逾期不缴纳水费的,供水企业可以按日收取千分之五违约金。经供水企业催缴逾期一个月以上不缴纳水费的,可暂停或者限制供水;用户缴清欠费后,供水企业应当在24小时内恢复供水。报装对户用水,应当在水费全部结清之后办理对户手续。

第四十三条 水表应当由具有法定资质的计量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并按照周期进行检定。

更换和确需移动水表的,应当经供水企业同意并由其按设计规范施工。

第四十四条 用水户对水表准确性提出异议的,可以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计量检测机构检测,误差超过标准的,供水企业根据检测结果退还或者追缴超出误差标准部分的水费差额,检测费用由供水企业承担;未超过标准的,检测费用由用水户承担。

第四十五条 供水企业应当按时抄记用水户结算水表读数,依水表读数计收水费。

第四十六条 非居民用水户改变用水类别、扩大用水范围、变更户名、水表分户、移表、停止或者暂停用水的,应当向供水企业办理变更手续,供水企业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具体业务。未办理变更手续的,按照水价高的类别计收水费。连续6个月停止用水又不申请办理停用或者销户手续的,供水企业可以拆表销户。

第四十七条 环卫、消防、绿化、市政等用水,应当装表计量,按照规定价格缴纳水费。

第四十八条 任何用水户不得阻碍供水企业根据供水管网负荷能力发展新用水户,不得妨碍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维护供水管网设施。

供电部门应当保证供水企业连续用电,确需停电维护时应当提前48小时通知供水企业。非供水企业原因造成停水的,由造成停水的企业或者个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取用或者转供公共供水;

(二)擅自在城市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三)擅自将自建供水设施或者未经批准的补压井与城市供水管网连接;

(四)擅自改变用水类别、范围;

(五)擅自开启消火栓、消防水鹤、绿化、市政等闸阀取水;

(六)擅自绕过结算水表接管取水或者在结算水表前直接装泵取水;

(七)非法拆除、伪造、开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结算水表或者设施封印;

(八)非法私装、改装、拆卸、倒装、毁坏结算水表或者干扰结算水表正常计量;

(九)破坏智能水表以及其他影响正常计量的行为。

用水户非法取水的,非法取水时间无法认定的,按照用水户开始营业或者入住时间起算。

第五十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供水用水监督管理,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在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检查;

(二)对供水水质进行抽样检测;

(三)查阅、复制相关报表、数据、原始记录文件和相关资料;

(四)要求被检查单位作出相应说明。

第六章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维护

第五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对水压要求超过供水水压的,建设单位或者产权单位应当配套建设二次供水设施。

第五十二条 供水企业应当对二次供水设施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论证,在保障水质达标和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二次供水方式及设备。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把关,确保设置足够调蓄容量的储水设施,实行间接加压,避开供水高峰时蓄水,以保证连续供水。

推广使用先进的安防监控技术,落实防范恶意破坏二次供水的技防、物防措施,同时实现在线监控,与本市城市二次供水调度系统兼容。

第五十三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供水企业制定老旧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及供水管网改造计划,对不符合技术、卫生和安全防范要求的二次供水设施制定技术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分阶段实施。

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应当与抄表到户、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和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统筹实施,推行封闭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费用,以政府、供水企业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

第五十四条 二次供水设施建成后,由供水企业组织验收,并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水质检测,验收合格后,供水企业方可并网通水。

第五十五条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设施维护、清洗消毒、水质检测、持证上岗、档案管理、应急和治安防范等制度,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卫生管理、治安保卫人员,强化日常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十六条 供水企业应当每半年组织专业清洗单位对二次供水设施至少清洗、消毒一次,并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向用水户公布检验结果,同时建档备案。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七条 鼓励供水企业对新建二次供水设施统建统管。

已建成的二次供水设施,供水企业验收合格后实行统一管理维护。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具备供水工程资质,无执业资格或者未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从事供水设施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建设自备水源井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拆除自备水源设施,并处10万元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阻挠供水企业抢修作业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供水企业对其负责维修养护的供水设施发生事故未进行抢修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抢修,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供水设施造成损坏,严重影响正常供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妨碍供水设施正常运行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公民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连接城市供水管道非法取用、转供公共供水、擅自开启消火栓等闸阀取水、绕过结算水表接管取水或者在结算水表内外直接装泵取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公民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供水企业擅自转让供水设施或者擅自停业、歇业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水压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供水企业擅自停止供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供水企业未在规定时间内处理用水户投诉或者反映的问题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供水企业未按规定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水质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3万元罚款。

第七十二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城市供水用水工作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包括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

本条例所称城市公共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本条例所称的自建设施供水,是指城市的用水单位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主要向本单位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本条例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因建筑物高度对水压要求超过本市规定的供水水压标准,将公共供水经过储存、加压后,再向用水户提供用水。

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设施,是指净水配水厂、泵站、取水井、输配水管网、闸阀、消火栓、消防水鹤、结算水表、二次供水泵房及设备和其他共用附属设施。

本条例所称分质分类供水,是指城市供水企业根据供水的不同品质为用水户提供多种结构的用水。

第七十四条 各旗县城镇供水用水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七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 篇5

一、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并成立了由秦义市长亲自挂帅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14年3月,完成了“智慧呼和浩特”建设总体规划,开始着手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今年2月,经过国家城乡建设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评定,我市被确定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结果将于近期正式公布。

2015年1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正式下发了《“智慧呼和浩特”建设方案》,这标志着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总体工作思路是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类工程、九大专项”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以信息化、智能化助推呼和浩特“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建设。主要依托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呼和浩特智慧城市云中心,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施与云计算产业培育和发展相结合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智慧政务及社会民生信息和智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惠民工程、与我市培育和发展云计算产业相适应的智慧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绿色建筑与照明节能、智慧社区、智慧一卡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乳业九个专项应用。

目前,政务城域网网络已达到300管程公里以上,网络节点覆盖了市政府组成部门、旗县区和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络向社区延伸建设、民生信息网络建设和政务服务三级网络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我市网上政务审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信息公开、全市办公OA平台、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在线办事等服务得到快速推广,国家重点信息化项目“金”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基础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全市综合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公安、规划、交通、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社区服务等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正在稳步推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云计算产业发展迅速。今年,项目建设与应用齐头并进。中国电信已有百度、搜狗、阿里巴巴、搜狐等10余家已入驻运营。中国联通已有百度、阿里巴巴、联通、搜狐、聚友、蓝汛等应用企业入驻。除此之外,中国移动一期年底达到试运营条件。另外,我市其他云计算产业重点项目也在大力推进中,呼和浩特软件园、国家(内蒙古)云应用检测中心、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都已开工建设。随着呼和浩特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云计算在智慧交通、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生活提供许多的便利。

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亮点

(一)数字城管 实现城市管理无盲点

呼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于2014年1月1日建成并投入运行。目前,我市数字城管系统设有1个市级监督指挥中心,6个区级指挥中心和27个二级责任单位平台,网络覆盖范围包括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如意和金川开发区6个区域,覆盖面积190平方公里,实现网络终端连接99个部门和单位。将全市29个街道办事处、187个社区范围的中心城区,划分出万米单元网格6688个,责任网格177个。数字城管整合了12319热线、智能交通和平安社区等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形成了各部门的管理既存在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又便于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工作机制。截止去年12月31日,市数字城管平台全年共受理各类城市管理有效信息15.6万余件,平均每日427件,全年整体处置率达到了90%。

数字城管为提升城市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对采集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既便于领导掌握城市管理的高发问题,为城市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又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智慧社区 家庭服务“一键通”

市民政局与呼和浩特福源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共建的“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运营平台8989966”运行3年来,中心发展各类加盟企业130多家,组建应急服务队伍12支,开设服务功能9大类、100余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年底,呼叫中心共接收到居民咨询事项4万余次,各类生活服务电话1万余次,办结率100%,满意率98.78%。“一键通”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则为居家养老的高龄单身或体弱多病的老人,解决了老人年纪大记不住电话号码、突发疾病拨打电话说不清地址等难题。

(三)智慧交通 畅通路口好帮手

2011年,呼和浩特市就启动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城市核心区(二环内)所有主要路口实现90%协调联网信号控制,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了城区交通秩序、降低了城市交通事故。通过卡口系统的实时监控,为侦查破案提供大量有价值线索,提高了公安部门打击和预防犯罪的能力。

目前,我市已安装高清摄像机1579部,信号控制系统已完成安装 158套,交通诱导系统32块已全部安装,交通流采集系统微波检测器15套已全部安装完成。指挥中心大屏系统及交警集成平台均已部署完成并投入使用。智能交通系统全部建设完成后,有望实现:高峰期间关键路口交通延误降低1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8%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下降20%以上。

(四)智慧公交 便民惠民

由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和内蒙古天迅网络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并运营的呼和浩特市智能手机端生活类应用软件“掌上青城—智能公交”已经开发完毕,它实现了我市100余条公交线路、3000多个站点和1300余辆公交车的实时查询,用户通过它可以了解所要乘坐的公交车距自己还有几站,以规划自己的等车时间,避免在寒冬酷暑中长时间等车。

(五)网上办税 优质服务广大纳税人

从2013年起,呼市国税局积极响应总局、自治区国税局号召,大力推行网上办税服务厅平台建设。截止到2014年11月底,全市共有34778户纳税人开通网上办税业务,累计网上缴纳税款54.92亿元;开通网络发票业务7966户,开具202.53万份,累计开具总金额225.12亿元。纳税人通过网络发票、网上申报、网上认证、财税库银网上缴税系统实现足不出户完成开具发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涉税事项,极大地方便纳税人,提高办税效率。

(六)智慧水务 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智慧水务重点在供水水质水量、管网建设与漏损控制、二次供水改造和再生水回用等几个方面开展建设。项目实施后,市民可以实现跨区域交费,可就近到银行交费,也可以在自助POS机上刷卡交费,将来要在手机上也可以交费。该平台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呼和浩特市城市水源检测、生产制水、管道输水、供水营业、用户服务等环节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实现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借助智慧水务建设,保障了呼市的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运营安全。

三、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安排

(一)强化保障体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办公室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从制度、政策、资金、运营、人才等五个方面,将明确建设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制订相关政策,层层落实,定期考核;逐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各项标准。市政府将继续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推广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及运营;积极引进、培养、培训各层次人才队伍,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二)搭建融资平台,实现城市内部资金与外部金融资源的结合发展

2015年是智慧呼和浩特全面启动之年。我市将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根据智慧城市建设任务总资金投入估算共计23.42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3.79亿元,申请自治区财政支持5000万元,金融贷款3亿元,社会投资16.13亿元。

我市将充分发挥出城发公司、春华水务、交通投资公司、金融投资集团、公交公司五大融资平台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作用,推广BT、BOT、PPP、私募股权融资等社会化、多元化融资模式,并通过联合银行、组建基金、与投资机构合作等方式,为“智慧呼和浩特”设计一个20亿元的资金池,支持产业发展。资金池在政府引导资金引导下,由一支基金、一个投资机构、一家银行托底的共建模式来实现,建立利益捆绑机制,形成互利互惠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格局。

(三)突出重点,认真做好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我市的特点我们选取了以下几项工程进行重点规划和设计,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其他智慧项目建设,建设周期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

1、智慧乳业

2014年呼和浩特乳制品制造企业销售收入近千亿元,伊利、蒙牛两大企业名列“全球乳业二十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乳都,但是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任度仍需突破。智慧乳业将以乳制品质量和安全为核心,以婴幼儿奶粉质量溯源为切入点,以伊利、蒙牛两大企业为立足点,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伊利、蒙牛两大企业自筹资金7000万元,建立智慧化、精准化、国际化的乳制品供应链全过程溯源体系,推动我市优势乳制品产业更大更强,促使我国乳制品溯源体系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乳制品的国际品牌公信力和竞争力。

2、智慧水务

我市决定通过财政投入引导资金1亿元,春华水务公司和供排水公司自筹11亿元,贷款3亿元,以智慧水务为核心,把水务工程建设、水务应用与创建节水型社会和草原生态恢复相结合,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和再生水回用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智慧水务应用与缺水地区用水安全保障相结合的典型示范。

3、智慧社区

我市将以新城区为示范点,参照建设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在现有网格化社区管理基础上,由财政投入5500万元,社会融资3500万元,纵向深化、横向扩展,并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智慧一卡通、智慧 教育有机融合,构筑集医疗、教育、生活服务、居家养老、社会管理、平安城市、政务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新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具有显著代表性的民族和谐社区管理典范。

4、网格化城市管理

我市计划财政投入1.38亿元、城发投资公司投入4800万,在数字城管的网格化工作基础上,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与网格化社会管理等资源整合和共享,将网格化的管理理念由城市管理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延伸,打造“管理、执法、监管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扩大管理范围,创新呼和浩特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

5、智慧交通

为进一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我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由城发投资公司投入1.4亿元,对现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扩展和升级,建设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在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与社区服务、城市综合管理、平安城市等形成视频资源共享、网格化资源共享等。

6、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建设内容,是其它项目的基础,也是解决我市前几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孤岛等问题的必须方法。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完成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外,更重要的是重新梳理城市各项业务流程,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我市决定对此两项工程财政分别投入4000万元和3280万,吸引社会投资2500万,有效支撑“智慧呼和浩特”的整体建设、运行和运营。此外,我市还规划了智慧旅游、绿色建筑与照明节能、智慧一卡通、智慧教育等重点建设项目,也将在近期内开始实施。

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市教育局《乌兰浩特市教师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特制定我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二、教师现状

学校共有48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172人,专任教师154人,教辅人员10人。教师年龄结构:35岁以下教师59人,占教师总数的34.3%;36-50岁教师90人,占教师总数的52.33%;51-60岁教师5人,占教师总数的2.91%。学历合格率100%。教师职称状况:共获得专业技术职称154人,高级职称教师54人,中级职称教师48人。截止到目前,国家级十佳教师1人;区级教学能手5人;盟级教学能手8人;市级教学能手22人;盟级学科带头人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教师参训情况:曾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有11人,自治区级培训的有121人;盟级培训的有8人;县市培训的有31人。

三、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构建学习型校园,建立完善、有系列的教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富有科研创新能力和突出教学实绩的教师队伍,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打造“全区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学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

1、打造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师艺、良好的师风;有创新精神、善于协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鼓励教师读研究生。中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总数的80%。

3、培养国家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2-3名;自治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5-8人;区级优质课5-10人;盟级教学能手5-8人;市级教学能手、优质课15-20人。

4、每名教师在学校整体科研课题“361”高效生本课堂的基础上,有效落实本学科的科研课题,形成学科特色和个人教学风格。

5、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教研活动三化。即:主题化、问题化、实效化。使骨干教师发挥辐射作用,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从而达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打造“全区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学校。

四、工作内容和具体措施

㈠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

1.深化师德师风教育。坚持一学期一次的师德学习会,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习和落实《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盟教育局行风建设“六不准”》等重要的方针政策,按照我校制定的《师德 师魂 师艺 师风》行动方案和《行风建设方案》、《行风建设工作计划》、《行风建设奖罚条例》等各项规章规章制度,全面规范行风建设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执教意识,坚决杜绝教师乱收费、乱办班、乱订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有违师德规范的行为。实行师德问题零容忍、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当年评优晋级资格。

2.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师德方面的不足,认真加以改正。党员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全体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同时以榜样激励,典型带动,提高师德品质。以“道德讲堂”为抓手,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评优树模,表彰先进,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从教育、教学、科研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塑教师灵魂的综合工程,努力把教师队伍锻造成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道德品质、具有无私奉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群体。开展教师座右铭评选活动,在教师的“工作岗位牌”上将座右铭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时刻激励、鞭策教师成长,使师德教育在灵魂深处升华。

3.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分析制度,完善教师师德评价制度。

认真实施学校根据上级文件制定的各种考核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采取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从教育事业心、教育思想、品德修养三方面进行师德评价,评选学校的师德先进标兵,并将师德评价作为教师考核和评聘奖惩的重要依据。

4、制定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做好监督指导,确保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得以落实。

㈡推进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将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2年经历作为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到农村学校支教。学校根据教育局工作安排,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与第九中学、呼和马场中学形成五中教育联盟校,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发挥教育联盟校作用,抓好、抓细、抓实联盟校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浓厚学习和教研氛围,以每周每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为契机,三所学校的校长、教师教研联动,这样横向拓宽教师培训广度,纵向加深教师培训力度。同时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第九中学、呼和马场中学支教,还要做好这两所学校派到我校挂职锻炼教师的培训指导,考核评价捆绑式进行,从而形成互动交流、共同提升的格局。

㈢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合理安排教师参加三年一个周期的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正式启动,开始试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党支部、团委的组织35周岁以下教师成立“朝阳先锋”支部,对青年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使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工作中成为生力军。

1.以构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教师”活动为龙头,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有关的政策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继续抓好学历提高培训。学校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函授自学、远程教育等方式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学习,使我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

3.继续实行教师日进修制和日练基本功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读书,每周自编一套学科习题,每周参加一次计算机培训,学期末,学校要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理论过关考试,将测试结果纳入考核之中。以《东师理想》教学资源库及教育信息化平台一期建设为契机,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应用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做好英语教师网络培训。

4.加强教师个人成长。充分挖掘校内骨干教师的潜力,继续实行青蓝工程,师徒结队子活动。这样每位青年教师都在组内有一位“导师”指导备课,讲课,包括基本功训练。学校30岁以下的教师能够做到人均听课48节以上。在青蓝工程中,开展新老班任的传帮带、结对子活动,各班级安排一名教师做副班主任,一方面进行协助管理,另一方面进行班主任工作校本培训,使班主任队伍形成人才梯队,从而保证学校整体工作的协调性及一致性。力争让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业务合格,三年成为教学骨干。实行双向奖励机制,即:青年教师获奖,指导教师在学校获得同等待遇。

5.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每学年参加培训教师达到20%,尤其从本学期开始,与北京师大附中结成联谊校,定期选派领导和骨干教师驻校深入学习。同时聘请教育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学校坚持每学年对全体教师开展主题培训,丰富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项目资源中的“名师讲堂”、“专家讲座”进行教师培训。

6.组织教师“读书漂流”,形成读书文化,强化自我培训。在“读书漂流”中,学校领导要带头读书,引导教师阅读教育教学、人生励志等方面的书籍,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提高业务水平。每学期通过举办教师“读书交流会”、教师现场写读书心得等形式进行读书交流、读书检测。每年都开展“读书明星教师”评选,在教师节、世界读书日进行表彰。

7.加强校本教研,强化日常培训。

用每周各教研组教研活动以听课、学习、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规范教研活动,坚持教研活动的主题化、问题化、实效化。在深入研究“361”高效生本课堂的同时,使之更加优化。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创造性进行“二次备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利用每年4月份、11月份的“教学活动月”,开展引路课、过关课、观摩课、汇报课、展示课“四课”竞赛活动,开展校长、业务副校长、各

学科主任等专题系列讲座、“十大名师”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将“名师工作室”作为校内学术组织,进行导向培训,营造研修氛围。教研活动要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制定领导听课、评课和兼课制度,每学期,业务领导听课均不少于48节,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8.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拓展培训。

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和自治区农村牧区骨干教师培训,以《东师理想》教学资源库及教育信息化平台一期建设为契机,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应用培训。每学期组织英语教师参加自治区英语教师培训。

9.坚持考与评并重,进行导向培训。

建立健全以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积极性为导向,符合教育规律、有利教师成长、考核体系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如《教师综合素质考核评估细则》和《乌兰浩特市第五中学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根据优劳优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把考核结果初步与评优选先、入党提干、晋职奖惩挂钩,执行过程中做到奖励公正、公平、公开,要起到激励作用。在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中,组建由校级领导、环节干部和普通教职工组成的评聘工作小组,根据《教师综合素质考核评估细则》,给待评代聘教师打分,再由全体教职工划票,最后公示,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在评优工作中,做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的评选、推优工作。同时,设立“十大名师”、“十佳青年教师”、“特殊贡献教师”等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元化表彰形式,激发在各方面工作突出的领导和教师。学校实施“名师工程”计划,每学科推出2至5名“名师”,带动教师素质提升。建立区盟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档案,建立奖励机制,形成梯队培养教学能手和名师的格局,形成“滚雪球”式的发展态势,鼓励教师迅速成长。

五、加强领导和管理 1.健全组织

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到各处室。组 长:于铁柱

副组长:李莫 杜怀武 侯明慧 高艳

组 员:孟繁惠 丛吉楠 李享伟 贾纯梅 施延英 赵俊英

包立新 吕志刚 各学科主任

2.加强管理

(1)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牵头下,各科室配合相互,认真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抓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学历提升工作、业务培训工作,并将工作开展情况及时通过信息报道上传学校网站。

(2)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一年一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3.后勤保障

总务处要根据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做好预算,为教师培训、教师奖励、硬件建设等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总务处能及时为教师做好各项服务,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发展中遇到的保障问题。

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品牌内涵探析 篇7

一、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

(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 “大窑文化”就拉开了呼和浩特市古老文明的序幕, 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创造了草原文明的历史舞台。2000年前, 赵武灵王向北开拓疆土, 在阴山之下修筑长城, 至今仍保留着赵长城遗址。秦汉时期, 这里设云中城, 云中城特殊的地理位置, 成为历代王朝必争之地, 自建城以来, 经秦汉、魏晋、隋唐沿用长达1000余年, 西汉时期与匈奴和亲, 大批的匈奴人居住于此, 东汉以后, 拓跋部在此征服敕勒部, 在呼和浩特的盛乐城建都, 被沿用长达1500余年。6世纪中叶, 突厥族兴起于大漠, 驻牧于本地区, 五代十国时, 契丹族占领此地, 在10世纪初, 建立辽国, 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丰州城”, 被辽、金、元沿用了450年。明朝嘉靖年间, 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率部驻牧于阴山南麓丰洲滩 (今呼和浩特地区) , 从公元1572年 (明隆庆六年) 开始, 阿拉坦汗带领手下的工匠历时四年, 在今呼和浩特旧城位置上建起了一座“游牧都市”, 蒙古语称之为“库库和屯” (后译作“呼和浩特”) ,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二) 独特的宗教文化

呼和浩特的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一个城市中共同存在,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平相处, 友好往来, 体现了呼和浩特和谐、包容的城市文化品位。在众多的宗教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藏传佛教”, 它是喇嘛教在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后又融入了本土宗教“萨满教”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宗教形式。1571年格鲁派大活佛索南嘉措到土默特部讲经说法, 阿拉坦汗率部众皈依喇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在蒙古部落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1579年, 阿拉坦汗主持建造了呼和浩特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大昭寺, 明廷赐名“弘慈寺”, 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 呼和浩特地区兴建了大量的召庙, 对此, 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 呼和浩特也因此得到“召城”的美誉。呼和浩特市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有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等等, 其他的宗教建筑有清真寺、太清宫、观音寺和基督教堂。

(三)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呼和浩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 蒙古族是呼和浩特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 蒙古族文化以其较强的吸纳性和开放性, 大量吸收汉、畏兀儿、突厥、女真、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 所以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创新最多、影响最大、文化基因保留最全的民族文化。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辽阔的草原是他们生活的背景, 草原记录着蒙古族崛起的历史, 也造就了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与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原天堂, 铸就了内涵深刻草原文明, 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中的瑰宝。

(四) 意义深远的昭君文化

“昭君出塞”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早在西汉时期,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主动请愿, 远嫁匈奴, 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做出了重大贡献。昭君的这次出塞不仅缓和了汉与匈奴之间的矛盾, 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 更是促进了汉匈两族之间文化的融合。她入乡随俗, 架起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桥梁, 在圣城之地纺织了自己的爱与梦的一生, 和谐与大爱之美光芒万丈。“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结、升华而形成的昭君文化, 是一种民族的、大众的、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 昭君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昭君文化不仅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更体现了“和合、和谐、和平”的丰富文化内涵, “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本所在。昭君文化出自和亲, 其本质精神价值就在于“和”,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 昭君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 经济高速发展, 国家繁荣强盛, 百姓安宁富足, 其根本在于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 一个和谐平等的自由社会, 而这种和谐, 正是昭君文化绵延了几千年重要特征, 是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永久不衰的宣传主题,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产业文化

城市文化品牌要确保其生命力和竞争力, 必须发挥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带动效应。对于任何一个城市, 打造文化品牌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发挥城市文化品牌的辐射效应,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全面进步。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的文化底蕴, 要将草原文化与城市的经济联系起来, 既可以将草原文化发扬光大, 又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 乳业文化

“天然无污”是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的精准定位, 这一定位与草原的生态环境相呼应。2005年, 呼和浩特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并先后培育出伊利、蒙牛中国两大乳业龙头企业, 因此可以说呼和浩特的乳业产业化是成功典范。目前, 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 保证了伊利产品的天然无污的品质。2009年5月25日, 伊利成功牵手2010年世博会, 成为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通过2010年的世博会, 伊利将再次完美演绎“中国制造”, 提高了品牌实力, 巩固了其在乳品行业的绝对领导地位。

(二) 旅游业文化

“魅力倾城, 天堂草原”是呼和浩特的城市旅游形象, 呼和浩特的旅游业也是围绕着这一形象定位展开的。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草原城市,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呼和浩特城留下了很多文化古迹, 有旧石器时代大窑文化遗址, 北魏时期盛乐古城遗址;有民族团结友好象征的昭君博物院, 雕刻着世界上唯一蒙文石刻天文图的五塔寺;还有辽代万部华严经塔;藏传佛教寺庙的代表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还有伊利和蒙牛工业旅游区、哈达门高山牧场、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呼和浩特是内蒙古中西部旅游的中心, 周边有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区、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五当召、响沙湾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等旅游景观, 截至2013年, 呼和浩特有各类景区42家, 其中国家A级景区21家, 包括4家4A级景区。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2003年12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三) 文化产业

对于呼和浩特的文化产业来讲, 用“百花盛开”来形容最为贴切。目前, 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音像图书等产业为重点门类和主导产业, 以广告、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体系, 以及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 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呼和浩特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从1999年到2014年, 共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昭君文化节和十一届草原文化节, 展示了呼和浩特文明开放新形象。2005年, 昭君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 (IFEA) 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三、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文化包括视觉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具体体现在社区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等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和宣传教化功能,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还可以使社区居民受到效果显著的教育, 而且对促进社区成员的社会交往、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加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及对社区的归属感, 促进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呼和浩特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 文化宣传、科普活动和体育健身项目走进社区, 一些社区建立了社区游泳馆、棋盘室、体育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职能部门走进社区, 举办养生、医疗保健、教育、安全等一些和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讲座。一些社区居民还自发组织活动, 例如音乐、舞蹈、戏曲、时装表演、书画、健美操等文化娱乐活动。

总之, 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背景下, 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建设的根脉、灵魂、精髓和品牌, 是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雄厚资本, 城市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 体现了城市文化品牌的扩张力, 城市居民的社区文化为城市的品牌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当今世界, 城市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技术上, 还体现在文化和品牌上,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和品牌的支撑, 那么这座城市就会失去灵魂和色彩。呼和浩特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支点, 我们要对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脉络进行梳理, 对文化精髓进行提炼, 确定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品牌,草原文化,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屈红.提升内蒙古城市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J].实践, 2014 (1)

[2]刘战伟.谈我国城市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商业时代, 2009 (34)

上一篇:人生在于奋斗演讲稿约1000字下一篇:柳如是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