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布局(共12篇)
结构布局 篇1
1 结构分厂车间工艺布局设计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2003年结构分厂从岛内搬迁到岛外灌口工业园,车间原有的布局按年产10000台的要求进行设计,近几年,随着装载机市场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年销售量已增加到约30000台,原有的车间布局已远远无法满足产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原来的车间未进行细化规范,分为结构一、二、三车间,由于各车间功能不够明确,布局显的拥挤和杂乱,流程也显得不够畅通,产能不足,一些旧设备需要淘汰,新的设备需要添加等,因为布局不合理产生的问题日益突显,同时企业也在推进精益化生产模式,所以重新进行工艺布局势在必行。
合理的设备布局对于确保车间物流畅通,方便设备操作及提高场地面积使用率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对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提高零部件的加工质量,车间安全文明生产等具有现实意义。
2 理论框架及设计原则
车间的布局设计及调整过程由于涉及到产品、设备、产能、场地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必须以先落实分析的基础数据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基本的设计原则及框架才能让设计及规划顺利进行。
(1)方案设计阶段大体思路及原则:(1)理论分析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落实规划按照先大后小原则(从产品到部件,从车间到工序,从工序到工位);(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提升作业效率、确保安全。
(2)车间平面布置的要求:(1)适合工厂的总图布置,与其他车间、公用工程系统运输系统等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保证经济利益,尽量做到占地少、基建和安装费用少、生产成本底;(3)便于生产管理,物料运输、操作维修要方便;(4)生产安全,并妥当解决防火、防毒、防腐等问题,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5)要考虑将来的扩建、增建和改建的余地。
(3)设备布置的原则:(1)尽量使产品通过各设备的加工路线最短。多设备看管时,工人在设备之间的行走最短。便于运输;(2)加工大型产品应布置在有吊车设备的车间里;(3)确保安全。给设备之间、设备与墙壁之间、柱子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设备的传动部分要有必要的防护装置;(4)便于工人操作和工作地的布置;(5)充分利用车间的生产面积。在一个车间内,可因地制宜地将设备排成纵向或横向或斜角,不要剩下不好利用的面积;(6)注意环境保护,减少污染;(7)合理地选择工艺流程和设计指标;(8)合理考虑机械化、自动化装备水平。
3 车间版块及物流规划的分析及调整
3.1 各生产车间定位规划
按生产的产品结构分类:结构分厂结构件生产车间可规划分为前车架车间、后车架车间、动臂车间三大车间。由于每个车间可供使用的区域面积是有限的,分厂可以供布置的面积总共有9跨29160平方米,每跨面积尺寸为长180米×宽18米,根据结构件的结构特点和产品的类型,结合车间年产量和工艺流程等进行车间面积分配。
3.2 各车间制作部件确定原则及其占地初期规划
通过前期调研、结合零部件工位需求数量的计算,如果考虑使所有的零部件都自制,通过一期预排需要场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那么现有车间29160平方米显然不足,因此在布局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总成件和关键部件布置,部分外型较大的部件也安排车间自制,其余车间无法布置的零部件必须安排外协制作。
3.3 整体物流规划
物流的规划设计与工艺路线走向十分密切,大原则为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工艺路线走向与物流走向同向设计以缩短物流距离及减少物流周转次数。布局设计方法从顺序上考虑是从总成到部件按工艺制作流程倒推的方式设计布局,先确保总成件的制作空间足够,再考虑关键部件的摆放,同时还要按工艺流程的走向设计,尽量使各部件之间的周转路线最短,操作最方便,工作效率最高,面积利用率最高;从物流路线上考虑,来料堆放尽量靠近备料车间,总成件靠近总装车间,这样一进一出的布局方式使物料周转路线最短,减少周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4 根据机型进行大区域划分
以前车架车间布局为例,对布局的设计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各机型的日产量和车间的场地面积,经过反复的测算,对车间面积进一步细化,划分为:XG955和XG956前车架产品各一跨,XG953前车架和XG932前车架产品安排在同一跨,新产品预留一跨,总计四跨。
3.5 区域调整及整合
为了操作方便,提高作业效率,同种机型最好是集中安排在同一跨的里,这样布置工序间的物流路线较短较顺畅,例如955和956前车架由于日产量较多,在布局上就是按各自一跨设计,这样集中布局工艺流程顺畅便于周转;但由于场地有限,每种机型都独占一跨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部分不同的机型需要安排在同一跨里制作,如953前车架和932前车架由于这两种机型日产量相对较少,所以考虑到场地有限两种机型安排布在同一跨,对于在同跨里,不同机型的部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位置,合理穿插摆放,这样布的优点可以资源共享,车间场地利用率较高,缺点是流程稍微不畅。
3.6 区域内部细化调整
考虑设备的利用率,在加工能力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一台设备多种产品共用,如932和953的前铰接座机加工所用的设备都是镗床,根据计算953镗床产能有剩余,932镗床的设备能力和场地都不足,如果把932铰接座可以安排在953镗床上加工,就可以解决932设备和场地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布局时可以灵活地把该两种产品布在距离较近的位置,以便资源共享,合理的安排降低企业的设备投入,提高设备的稼动率;
4 典型实例分析及解决方案设计
4.1 整体框架分析
XG932前车架车间布局为例,按车间所提供的面积,根据计算XG932前车架在车间布局上只能安排制作前车架总成30D0058、前铰接座30D0068、左翼箱32D0026和右翼箱32D0025,其余部件由于场地有限只能安排外协制作。
4.2 工艺流程与物流分析
在设计布局时对每种机型每个零部件的结构组成和制作工艺流程必须要全面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公司生产需要的布局图。下面分别简单介绍932自制产品的结构和工艺流程及物流分析和工位计算。XG932前车架总成制作工艺流程是:拼焊→焊接→冷却校正→镗孔刮面→钻孔攻牙,根据产能计算拼焊需要1个工位,焊接需要3个工位,冷却校正需要1个工位,镗孔刮面和钻孔需要2个工位。XG932前车架总成结构组成有:(1)转斗杆支座、(2)左翼箱、(3)右翼箱、(4)前铰接座、(5)分配阀支架、(6)左前转向耳座、(7)左前转向耳座、(8)前桥支撑梁和一些板件、管夹等组成。
4.3 区域调整
通过前期预排工位可得到以下布局(如图1)但由于实际情况限制,在中跨位置未开门实体墙且无法改造,且车架与953车架为同一出口,位置偏远,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将工序内容进行反向的调整顺序的方法,形成以下整改方案(如图2),虽然物流方向存在与953车架物流方向不同的缺点,但也起到了分流的作用,同时也缩短了物流距离,减少了不必要的基建改造等工程量,在后期的实际使用中,也获得车间的一致好评。
5 总结
目前,前车架车间已基本按工艺布局图布置,动臂车间由于事业部间场地整体布局及实施进度差异(涉及挖机事业部结构车间未搬迁),只有局部按布局图布置,通过新的布局,使车间的生产更顺畅,摆放更整齐,车间的面貌大为改观,产能也得到提升,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也深受车间工人的喜爱。
摘要:车间布局是生产整流化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全局的关键,既要符合工艺要求,又要经济适用,要合理布局。车间布局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建设投资,建设后的生产运行政策,设备维修和安全,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对车间布局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车间,布局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1]机械加工工艺装备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加工工艺装备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赵如福.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结构布局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表格网页的作用;
(2)掌握网页中表格的制作方法,表格属性的属性设置方法;(3)能根据网页设计内容,正确布局表格的结构;(4)尝试根据内容需要设计表格布局网页页面。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对比,加深学生对表格布局网页的认识;
(2)通过用表格结构设计网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表格的作用、功能及网页设计方法;(3)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规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践创作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作品创作的态度;(2)培养学生注重吸取成功的经验,提高本身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
1、表格的制作及设置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并应用表格布局网页。
三、教学难点
1、应用表格布局网页页面的意识;
2、合理制作表格,实现页面布局。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将“学习素材”文件夹发送到学生机桌面;
打开并预习本课内容。
一、对比,引入新课
1、明确表格在网页制作时的作用:页面规划
(1)展示两个页面(1.htm和2.htm)并进行比较: 提问:①这2个网页,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②网页中的文字、图像对象如何插入?
③在Frontpage中打开2张网页,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总结:这些线就是表格线,在做网页时,可以利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2)引出本课内容:探索用表格来布局网页的页面。(3)明确本课的任务:使用表格制作网页。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加深印象,感受表格布局网页的作用 发现表格可以布局页面 明确本课内容
二、小组合作,体会用表格布局网页
2、模仿用表格布局网页页面结构(1)引导学生回忆Word中学过的表格内容,提示学生表格操作跟Word中具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提问:还记得哪些表格的编辑方法?
(2)展示效果页,引导学生分析页面的结构,探索需要制作表格的结构;(3)讲解演示表格的制作及调整;(4)布置学生完成任务一:“心憩空间”网页
(5)展示成功学生的作品,引出表格属性的设置;
如:行列的插入、删除、单元格的合并、拆分、调整大小等。
根据网页内容来规划所需表格结构,了解网页中表格制作及设置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网页“chushi.htm”
三、小组合作,尝试用表格布局网页
3、小组交流并独立制作表格布局网页
(1)刚才我们一起体会用表格布局网页的网面结构:先分析确定所需表格的结构,然后根据实际制作设置表格布局网页页面结构。接下来我们就来尝试用表格布局我们的网页了;引入用表格布局“多彩的生物”网页;
(2)引导学生分析确定网页的表格结构;
(3)布置学生完成任务二:制作“多彩的生物”网页;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对网页进行适当的调整;
掌握根据网页确定所需表格的结构 能根据网页规划表格
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学案提供的参考表格确定“多彩的生物”网页的表格结构,再独立完成图片、文字的插入。
四、作品展示交流与课堂总结
1、展示成功学生的作品并点评;
2、总结本课内容:为了制作的网页内容工整、美观,所以我们选择使用表格布局。本课我们尝试并使用了表格来规划布局网页,尝试设计个人网站的首页,自主设计版面,灵活使用表格进行网页制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之结构布局 篇3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呢?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布局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引、立、议、联、结。
1.引。即引用作文材料。方法是,简练、概括地整合作文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其作用是开篇即明示读者,我是紧紧结合作文材料作文的,没有另起炉灶,另辟蹊径。
2.立。即树立自己的观点。对材料中的人、事、现象,你怎么看,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褒扬还是贬斥;对相关的人和事,你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等,要非常明确、直白地表达出来。切忌含糊,含蓄,模棱两可。解决好“是什么”(观点)的问题。
3.议。即针对自己的观点议论说理。解决“为什么”持有这种观点的问题。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最重要的部分,是考生分析问题、剖析利弊、深刻思维的关键之所在,是最能体现考生思辨能力、说理能力的环节;也是读者最想看到的、最希望从中获得审美感知的章节。
4.联。就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迁移、引申扩展。列举现实生活中相关相类或相反相对的人、事或现象,丰富上文的议论,厚重说理。
5.结。就是总结。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再次结合材料点题,升华主旨。
【例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
一考生
漫画中,第一个孩子先因考100分得到一个吻的奖赏,后因考98分得到一个耳光的责罚;第二个孩子先因考55分被赐一个掌印,后因考61分被赏一个吻。
——引(引材料)
看罢漫画,不禁深思,仅因一时分数升降便或奖或罚,实在失之偏颇。(观点明确)其实,孩子就像正在成长的树,他取得的成绩就像一片片叶子,实在不必因孩子之树上长出一片好看的叶子而欣喜若狂,更不必因长出一片不太好看的叶子而全盘否定甚至大打出手,切勿因一叶而障目。——立(结合材料议论,树立自己的观点)
孩子的成长中,不只有学习,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但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孩子被要求拼命追求分数的提升,不能有丝毫退步,甚至被苛求次次满分。这和饲养速成鸡有何区别呢?让鸡在激素、饲料的作用下疯长速成,这是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幸福,更需要经受困难与挫折,他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付出汗水,也要懂得不是每一次努力之后都能立刻进步,懂得进步未必能立刻体现在成绩上,懂得成绩起伏本就是正常现象,只有持续努力,不断积蓄力量,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从而开出人生之花,结出人生之果。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怎能如此随意地唯分数而无视对孩子全面的评判呢?孩子似树,成绩如叶,家长勿因一叶而障目。——议(发表议论,论证自己的观点)
与此相似,在中国,拥有升学压力的中小学学校,很多时候也会因成绩这一叶而障目。比如在评价教师的方法上较为片面,常常只用教师所带班某学期某学段的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教师,往往看不到教师平时的努力付出与血泪辛酸,更难以理解绝大多数挣扎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之苦。同样的,教师的教学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对学生的教导和影响,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教师似树,成绩如叶,学校勿因一叶而障目。——联(由此及彼,相类联想)
再有,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若眼中只有所要得到的利益这张成绩单,也会因这如一叶的成绩单而障目,看不到理应有的诚信,看不到理应有的良知,看不到商人逐利活动之上理应高悬的“义”,于是,才有地沟油、毒奶粉、假疫苗等骇人听闻的事件。
再如,过分注重GDP数值的成绩单,而忽视国民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道德素养的丰富等更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太看重利益成绩单而导致的容易一叶障目的结果。成绩、利益如叶,切勿因一叶而障目。——联(由此及彼,相关联想)
当然,人不免受局限为外物蒙蔽,任何事物也都需要有一定量化的衡量标准,但不能像某些家长一样光看到数值而看不到全面与整体,而可以有更全面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判方式,方能更好地避免一叶障目。——结(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亮观点)
【简评】
本文从结构上看,是一篇中规中矩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符合其文体要求。
第一段,先引述漫画内容,两个孩子因考试分数或高或低而分别受到家长或奖或罚的待遇;然后针对漫画内容,树立自己的观点“勿因一叶而障目”,不要只看到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引”得简练、概括;“立”得清楚明白。
第二段,针对自己的观点,议论说理。
1.先用“速生鸡”作比,说明家长“因考试分数或高或低而分别给予孩子或奖或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违背了孩子学习的自然规律的。
2.接着,用一组“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排比句,来说明家长做法的短视与浅见,颇具说理的气势与力度。
3.然后,取喻“人生之树”,告诫家长,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使孩子的人生之树开出美丽之花,结出硕壮之果。
说理形象、中肯,且极有气势。
第三、四、五段,结合作文材料,进行三个方面的相类相关的迁移联想,视野开阔,联想丰富,有力地印证了文章的观点,厚重了议论说理。
第五段,总结全文,解决问题。既再次点题,又使文章结构完整,布局整饬。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研究 篇4
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心。是人类便于进行商业、行政、文化、政治及宗教等活动而形成的聚居地。同乡村相比,城市在所提供的设施、服务、信息,乃至就业机会等方面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人们报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的涌入城市。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它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所在。城市建筑空间包括实空间和虚空间。实空间是指建筑物等城市实体;虚空间是指建筑物等城市实体之间的外部空间,它们是露天的、连续的、可流动的,应该也是充满阳光的、富有活力的,是人们交往交际的主要场所。城市的空间结构取决于人们在较短时间(通常为当日)内的出行距离和活动范围,而出行距离又取决于城市交通。因此,城市交通的发展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的重要因素。
一个优化美好的城市空间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是功能协调、适合人居、可持续发展的;在功能协调的基础上,城市还应寻求自己的独特个性,当城市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时,就容易吸引人流,从而聚集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城市不是一幅画,城市空间是都市生活的容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包容一个富有活力的美好社会。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影响及优化。城市布局是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不但表现为一定的数量,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总是按照经济活动对区位发展的特殊要求,具体地分布在城市空间的某一位置上,并根据经济活动的特点,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组合关系,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地域分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达性上。城市土地价格和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类型,因此,交通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的现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区位价值;反过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交通的作用范围与强度,由此形成一个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循环机制。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不断的改善各自的结构形态和相互位置关系,并通过用地形态决定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
二、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影响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内家庭、企业和政府的纽带。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量和城市交通的结构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应达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反过来,城市交通系统实际的供给能力,又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空间结构。
1. 城市交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特征。
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交通便捷性来表现。它表明城市运输网络提供该处发展的机会,并通过不同地段的交通布局和整个城市交通的发展所产生的交通便捷性差异,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选址。
(1)在运输作业中,大量的成本组成部分是固定的,因此,线路运输量,站场作业量和运输设备以及发货量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把区位选在大运输站场附近,由于众多相同和不同运输方式竞争加剧,结果,任一运输机构服务质量和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需求的剧烈反应。厂商和居民在交通站场附近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因此交通站场成为城市吸引人流和物流的中心。(2)交通运输总是沿着一定线路进行服务的,沿交通线附近选址,可以带来交通运输成本的节约。因此,城市用地的扩展总是从交通沿线向外部延伸,交通线路、尤其是大多数产品和原料的主要运输路线成为城市发展轴,而用地的扩展过程又会进一步加强线路网的改造。(3)交通线路的汇聚点由于其交通的便捷性而吸引众多的人流和物流,成为城市不同级别的节点的所在地。这样,由线路网布局造成城市不同地段聚集效应的差别,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选址,并最终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框架。
2. 城市交通改善对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
(1)城市地域扩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交通成本。不同交通方式下城市地域的空间范围受到不同的限制。公共交通政策要求城市的道路上有足够多的的公交站点。尤其是在居住区和商业中心周围,但是由于其速度的局限性,人们只能生活在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大容量轨道交通是通过建立地铁和轻轨来满足城市的交通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大量密集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的大大提高,对居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诱导人们远离市中心居住,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而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前期轨道交通的修建有很大的影响。(2)交通的改善,区位单位之间的联系成本大为降低,使生产、消费、居住区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通条件改善后,交通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大大降低,厂商和居民对市中心的依赖性降低。(3)运输成本的急剧下降,各行各业可以摆脱交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零售业不必实现每个区位自给。在廉价运输下,消费者不论距离商业中心多远,都可以较方便地获得货物和服务。结果,廉价运输总是提高商业中心的等级,使商业中心结构呈现个数少、规模大、相距遥远的特点。
三、利用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
博弈之道,在于布阵。优良的布局可以缩短人、物、资金、能源、信息的流动时间和距离,提高经济效益。任何城市土地都有潜在的用途,但不同的厂商和居民使用同一土地的产出是不同的。城市布局的优化应该将潜在的区位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城市经济效益。受特殊的城市历史和环境条件限制,中国中心城土地空间资源严重短缺,加之旧城风貌保护的严格要求,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难度更大。为了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许多城市选择了拓宽道路,增加道路面积的办法。拓宽道路、增加道路面积固然能够增加路段上的通行能力,却同时增加了交叉口的负担。中国中心城道路网的密度、面积率与国外同类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功能级配结构上也存在明显的先天性缺陷:环路之间快速联络通道建设滞后;主干道系统空间布局不均衡,贯通市区的城市主干道不足;次干道、支路严重短缺;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低,制约路网整体效能的正常发挥,严重损害了路网系统的整体性,交通组织困难。
应以现代先进水平的交通设施为基础,构建以公共运输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信息化与法制化为依托,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服务;城市交通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引导、支持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实施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相协调。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旧城区实施“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策略,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中心城建成区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善,不再进行高强度开发;集中力量建设新城,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完善新城功能结构,引导中心城的就业岗位和人口向新城转移;为支持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调整,抓紧构建新城内部交通网络体系,为新城建设提供交通支持。
结论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具有紧密的相互联系,良好的城市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发展,同时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又反过来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面对目前中国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优化是改善中心城交通的治本之策,虽然空间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但是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交通紧张状况。
摘要:分析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特征和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影响,并应用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希望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
参考文献
[1]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周岚.城市空间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宛索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陆化普,朱军.王建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6]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调整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5
——村级小学办学现状分析
九台市城子街中心学校
2013年3月
调整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村级小学办学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家长追求优质教育,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12所村小,专任教师86人,在校学生423人,其中长岭小学规模较大,现有学生121人,朱家小学75人,柳溪小学71人,秀水小学30人,铜匠20人,王家岭小学18人,义合小学42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追求优质教育,我镇仅剩柳溪、朱家、长岭、样子边四所完整村小,秀水、义合、王家岭、铜匠小学仅剩几个教学班,七台、清泉、陈家、百合基本撤并,已经没有教师和学生。
二、情况分析
1.生源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一些农村小学在控辍保学方面殚精竭虑, 并且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与城镇学校相比,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仍显得薄弱。因此一些学生在入学后不时地选择转学或到城里的学校借读。此外,跟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的现象也很普遍, 使得农村小学的生源问题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2.教学设施陈旧,办学条件较差。
部分村小校舍老化,没有围墙,时时存在安全隐患。村小各种设施不完备,“老三室”的设备大多已经老化、破损,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图书数量极少、体育器材匮乏,多数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许多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奢侈品。
3、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观念滞后、陈旧
在村小86位专任教师当中,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70%以上,这部分教师绝大多数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尽管我们已进行了多次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但是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较慢,与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也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
4、课程开设不全,制约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现有的村小中,仅有5所小学有合格的音乐教师,其他小学因缺少音乐专任教师而无法正常开课;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有3位,其余小学因无专任教师而无法按要求上课;合格的美术教师也只有5人。合格的英语教师仅有1人,由于专任教师的极度欠缺,致使各小学开课科目五花八门,这样的教育,严重制约了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5.师资配置不合理。
在现存的村小中师资配置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另外大部分村小学生少,班少,教师必须留守,不能正常调动,至此师资严重浪费。同时村小教师对所在学校能否撤并存在顾虑,思想不稳定,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学生家长对学生教育不关心,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村小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改进措施。
签于以上情况,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1.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结合我镇实际,确保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保留柳溪、朱家、样子边、长岭四所完整村小,逐步撤并其它村小。实现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村小布局调整政策,给予政策保障,使我们放手开展此项工作,使村小的布局科学、合理。
2、加大投入,促进村小稳步发展。
(1)加大对四所村小人、财、物的扶持力度,使之正常有序运转。并避免教育资源流失,否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加快实施村小校舍改造工程。对现有村小校舍情况作调研分析,立足学校实际,争取社会各界的援助,按照教学及配套用房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要求,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造。
3.逐步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调整师资配置,适时采取支教措施,保证村小健康稳定发展。
不拘一格的体裁与结构布局特点 篇6
关键词:《交响乐作品六首》;体裁;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19-04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合乎一定逻辑的结构。”①乐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段落,根据段落形成的规律性,寻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框架。对于“结构”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是指音乐的空间结构,即我们常说的音乐的“织体”;另一方面则是时间结构,我们常称为“曲式”。因为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演奏(唱)时间长短,都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完成,而不像欣赏画面或者物品一样,在瞬间就能观察掌握其整体的结构框架。这种时间上的延续,也正是音乐艺术的特点之一,所以音乐常被人们称之为“时间的艺术”。无论音乐在时间上的延续长短都必须遵循一个结构框架,不能是一片混乱,而这种结构框架就称之为“曲式”。曲式结构并不是预设的理论思维,而是从大量的作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
在笔者采访永儒布先生时,他几次提到作品的曲式结构,他认为:“作品的曲式不应该受到各种框架的局限,这样不利于作品的整体表现,作品的创作应该符合作品内容的需要,提前将其做了框架约束就达不到完整表现音乐的目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在创作中就不遵循规律了,而是在遵循结构规律的同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自由地发挥,将作品内容在相应的结构中展现得更加完美。”
一、作品体裁的多样化
音乐作品的体裁就是音乐作品的存在形式。音乐体裁从大体上可以分为器乐体裁和声乐体裁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体裁中又可以细分出许多体裁。就器乐体裁而言,其中包括:交响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音诗、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套曲、序曲、前奏曲、幻想曲、夜曲、狂想曲、随想曲、进行曲、变奏曲、圆舞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幽默曲、练习曲等。这些体裁是根据创作内容的需要应用于作品中。
永儒布在《交响曲作品六首》中也同样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选择了多样化的作品体裁。
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标题性单乐章管弦乐曲”,其表现形式自由,是由浪漫乐派作曲家李斯特首用。交响诗题材广泛,音乐发展手法上,多采用主题变型的手法,以此来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额尔古纳河之歌》就是采用了主题变型的手法进行发展,将流淌的音乐旋律线条与作品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深情地刻画出作曲家对母亲河额尔古纳河的歌颂、热爱和眷恋。
叙事曲(ballade)是“具有抒情浪漫风格的器乐曲”,由浪漫乐派作曲家肖邦首创。其表现内容富有叙事性、戏剧性。作品《怀念》正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在作品中作曲家用马头琴深沉的音色、凄婉的旋律向听者诉说着过去,这是对过去一切事物的怀念。朋友、妻子的离去是那样的悲惨,自己人生的旅途是那样的坎坷,无限的怀念集于心间,是酸楚,是悲痛。
与交响诗《额尔古纳河之歌》相比,作品《戈壁驼铃》和《蜃潮》更注重的是作品画面部分的体现。这正是交响音画的特点所在,侧重作品的绘画性。这两首作品在音乐中,运用音乐的音响特点,结合丰富织体给听者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眼前浮现的画面同样吸引听者,给听者留下更广阔的遐想的空间,达到音乐与绘画的高度统一。
前奏曲(prelude)“原指宗教或世俗音乐的导入部分,17世纪成为一种有完整形式的小型器乐曲,至19世纪以来发展成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音乐体裁”,其创作形式自由,多以动机发展,转调频繁。作品《前奏曲》就是将作品主题动机逆向变化进行,采用模进手法将主题进行发展。作品将战场上斗争的残酷与激烈描写得淋漓尽致,带有浓郁的斗争色彩。
《故乡》是永儒布创作的交响组曲,其中包括三个乐章,分别是《荒寺》《雁归》《奔驰》。这三个乐章是作曲家对民族发展的诠释,以组曲式形式展现出来。对于蒙古民族来说,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民族经历了黑暗的过去,迎接到幸福的今天,正在向美好的明天快速前进。这不仅仅是作曲家的愿望,更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愿望,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将民族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二、作品结构的多元化
作品的结构设计同样也是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安排的,在永儒布交响曲中作品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六首交响乐作品中,作曲家全部都采用了三段体的结构框架,但是,每一部作品的三段体都有所不同,有的作品是完全再现的三段体,有的是不完全再现的三段体,还有的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三段体结构。结构布局的多元化使得他的每一首作品都非常新颖,与作品内容极其吻合,更有利于作品的表现。
在采访中,我们谈到了这六首交响乐的曲式结构的问题,永儒布这样阐释他作品的结构,他认为:“作品创作固然有其一定的结构框架,但是在创作中如果始终遵循其结构的模式是很受约束的。”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每一首作品都呈示出明确的结构框架,但是在这结构框架之外,更多的体现了他作品结构布局的独特风格以及多元化的结构特点。
在《额尔古纳河之歌》中,作曲家将作品的三个部分以单一主题贯穿,变奏的形式发展,突出了河流的特点,从源头出发一直蜿蜒流向远方。这样的结构布局更加符合作品的连贯性,从听觉效果上更有一气呵成的感觉。endprint
作品《怀念》则是将第二部分以华彩乐段的形式展现,其作品中第二部分的发展采用了第一部分中b的音乐动机,将这个动机延伸,在马头琴、小提琴、大提琴声部分别演奏,音色的差别、音区的不同彰显出作曲家思绪的一次次升华。在大提琴演奏的华彩乐句之后,马上进入了乐队的连接部分,为第三部分的再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戈壁驼铃》是作曲家采用完全再现手法进行创作的一首作品,作品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对驼队的描写,而热烈、欢快的第二部分为驼队漫长而单调的行程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新颖的音乐旋律,欢快的节奏仿佛是在沙漠中看见了绿洲?或许在烈日炎炎的天气里突然出现了乌云和大雨?总而言之,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整部音乐作品充满了活力。在短暂的欢快之后,驼队依然要前行,只不过这次音乐的再现与第一部分相比起来更多的表现出驼队越走越远,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渐渐地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为了营造虚幻缥缈的色彩,作品《蜃潮》的结构中出现了引子。作品中引子的部分将这种虚幻的色彩做了较长的铺垫,让这种草原奇观忽隐忽现,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则是采用了第一部分中b的主题动机进行发展,成为两个新的材料,这样的创作手法与作品的内容非常吻合,作品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音乐材料的多变更能体现出自然景象的变化复杂多样,具有不固定性的特点。作品的第三部分再现,也打破常规,作曲家并没有将第一部分的主题重复,而是将a的动机重复出现在第三部分,再现段落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呼应,与第一部分有一种色彩的统一。这样的创作手法也正是为了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在整首作品中一直流露着飘渺、虚幻、神秘的色彩。
《前奏曲》的结构特点与前面几首大不相同。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中,作曲家采用一个完整的单三部曲式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这是对整个战争的一个完整叙述。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中,a乐段开门见山地将战斗的音乐奏响,之后又含蓄地以两首民歌主题相交的手法叙述了战争的地点,在b乐段中作曲家以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将战争的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而在a1的乐段中,战争的气势在逐渐的下降进入连接,为第二部分的回忆做准备。这样的创作手法是将作品的激烈斗争性与抒情的回忆性音乐做了明显的对比,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对比。
交响组曲《故乡》是由三首作品组成,分别为《荒寺》《雁归》《奔驰》。作品《荒寺》的创作是根据作品中的查玛舞和诵经的场面进行创作的,作品的第二部分是对查玛舞音乐的呈示,作品第30-34小节做了一个短小的连接,紧接着进入查玛舞的音乐,这段音乐是用主题动机展开,在整个第二部分进行模进转调,具有一种神圣、神秘的音乐色彩。在作品的第三部分是对寺院诵经场面的描写。整个段落庄严肃穆、凄惨沉重的情景展现在音乐中。诵经场面过后,作曲家又将主题带回到主题,进入再现部分。这样的结构设计既将作品中所处的环境做了细致的描写,又将寺院中的活动展示完整。与此同时,音乐的思绪中也反映了人们将挣脱禁锢思想的寺院的愿望。
《雁归》是一首非常方整的带有引子的三段体结构,短小的引子将主题的出现做了铺垫之后,由双簧管奏出音乐主题,之后主题在弦乐组又一次呈示,经过连接部分进入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中,主题在短笛、长笛声部出现,将雁的形象进行描写,与前一段形成对比。
作品《奔驰》同样也是一首三段体结构的作品,作品的第二部分以模进的形式将第一部分的b主题进行展开,并且融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而在第三部分再现的段落中,虽然没有采用严格的再现手法,但是,在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找到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这样变化的创作手法更加推动作品中心的发展,民族奔驰的脚步、迅速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三、传统曲式个性化灵活运用
通过对六首交响乐作品结构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永儒布对这六首交响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有着很巧妙的布局和安排,这也正体现出他在传统曲式结构创作中,自我创作个性化的灵活运用。
(一)传统三部性结构的宏观架构
传统的三部曲式的结构框架是这六首交响曲的统一结构模式,在这样的结构框架中,作曲家极大地发挥自我创作个性,使每首作品都不完全遵循传统结构。有的采用单一主题延伸来完成三部曲式结构,有的采用对比方式设计出矛盾冲突,之后再将矛盾解决来完成三部曲式,有的利用情绪的变化来完成三部曲式结构。这么多个性化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作曲家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同时,自我创新,让作品结构灵活化、多样化。
(二)中部“既对立又展开”的特点
分析了这六首交响乐之后笔者发现,作曲家的每一首作品的中部都有独特的创作布局,在六首交响乐作品中,每一首作品的中部都与前面的段落“既对立又展开”。对立体现在作品的内容、情绪、节奏、调式等方面,而展开却体现在与前面主题内容和作品的中心思想的一脉相承的发展。作品的中段是作品的展开的部分,在永儒布作品中,中段的发展有的是在单一主题下发展的,有的是新的主题发展而成,有的中段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有的是一个乐段和连接部分组成,作曲家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中部的布局有的较为长大,有的短小,还有的是用华彩乐段来完成的。
(三)三部性结构中的“再现”创意
“再现”是永儒布交响乐作品中的又一亮点,他打破传统再现主部主题或副部主题的创作规律,将自己的作品的再现部升华。他的作品中再现部分灵活多样,有的作品将第一部分完全再现(如《戈壁驼铃》);有的作品在再现部分出现了主题的动机(如《怀念》《前奏曲》),但是并没有将前面的主题完全重复,只是点到为止;还有的作品只是在音乐的情绪上做了再现,但是并没有出现前面主题的动机。这样的创作手法将作品的再现部分变得较为模糊,也符合作品的内涵需要(如《蜃潮》)。所以作曲家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是非常谨慎严密的。
(四)段落间“连接”的艺术性安排endprint
连接部分是永儒布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采用连接部分作为作品的桥梁,而在运用连接部分的作品中,连接部分的处理都是作曲家进行了艺术化的设计。在作品《怀念》中,作曲家在第二部分的结束处使用了连接的手法,作品的第二部分在情绪上与第一、第三部分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并且在第三部分是完全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作曲家为了将怀念的思绪延伸、升华,所以采用连接,带着这样的情绪,作品在再现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戈壁驼铃》《前奏曲》的连接部分同样在第二部分的结束,同样也是为再现部分做情绪化的铺垫。而作品《荒寺》中的连接部分就与此不同了,《荒寺》中,连接部分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的前面,为查玛舞做了铺垫,第二次出现在第三部分的中间部分。第三部分的再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进入再现主题,而是先将寺院的诵经场面加以描述,在连接部分之后才进入再现主题。
连接部分在作品中不仅仅是连接作品段与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作曲家的创新之处,使连接部分赋予了更鲜明的内涵和思想。
(五)尾声的创新性与结构意义
在永儒布作品中并不是每首作品都有尾声,在有尾声的作品中,尾声部分也都没有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出现,而是设计在作品第三部分之中,并使之与全曲形成一个整体。《怀念》和《戈壁驼铃》的尾声是情感和画面的延伸,留给听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前奏曲》《雁归》和《奔腾》的尾声都是将作品的情绪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曲。同时,永儒布交响乐作品的尾声都短小精练,但却与前面的情绪达到高度统一,在一气呵成的结构中体现尾声的意义而非单独加入尾声。这样的创作手法也是作曲家的独特处理之处。
纵观音乐历史长河,每一时期的作曲家都是在学习前辈的创作的基础上,逐渐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并且这样的个性化创作就也是后人所要研究学习的。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创新——发展——学习的过程中,音乐艺术才会有动力前行。
通过对永儒布交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自我个性的存在,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运用独特的创作视角将音乐内涵展现到完美的境界,无论是从欣赏角度、分析研究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上讲,都极富研究价值。其创作道路的个性化发展也应该成为民族交响曲创作者的典范。他的成功探索为民族交响曲创作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①王凤岐.简明音乐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永儒布.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永儒布.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Z].音像资料CD.
〔3〕王凤岐.简明音乐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连接部分是永儒布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采用连接部分作为作品的桥梁,而在运用连接部分的作品中,连接部分的处理都是作曲家进行了艺术化的设计。在作品《怀念》中,作曲家在第二部分的结束处使用了连接的手法,作品的第二部分在情绪上与第一、第三部分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并且在第三部分是完全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作曲家为了将怀念的思绪延伸、升华,所以采用连接,带着这样的情绪,作品在再现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戈壁驼铃》《前奏曲》的连接部分同样在第二部分的结束,同样也是为再现部分做情绪化的铺垫。而作品《荒寺》中的连接部分就与此不同了,《荒寺》中,连接部分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的前面,为查玛舞做了铺垫,第二次出现在第三部分的中间部分。第三部分的再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进入再现主题,而是先将寺院的诵经场面加以描述,在连接部分之后才进入再现主题。
连接部分在作品中不仅仅是连接作品段与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作曲家的创新之处,使连接部分赋予了更鲜明的内涵和思想。
(五)尾声的创新性与结构意义
在永儒布作品中并不是每首作品都有尾声,在有尾声的作品中,尾声部分也都没有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出现,而是设计在作品第三部分之中,并使之与全曲形成一个整体。《怀念》和《戈壁驼铃》的尾声是情感和画面的延伸,留给听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前奏曲》《雁归》和《奔腾》的尾声都是将作品的情绪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曲。同时,永儒布交响乐作品的尾声都短小精练,但却与前面的情绪达到高度统一,在一气呵成的结构中体现尾声的意义而非单独加入尾声。这样的创作手法也是作曲家的独特处理之处。
纵观音乐历史长河,每一时期的作曲家都是在学习前辈的创作的基础上,逐渐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并且这样的个性化创作就也是后人所要研究学习的。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创新——发展——学习的过程中,音乐艺术才会有动力前行。
通过对永儒布交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自我个性的存在,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运用独特的创作视角将音乐内涵展现到完美的境界,无论是从欣赏角度、分析研究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上讲,都极富研究价值。其创作道路的个性化发展也应该成为民族交响曲创作者的典范。他的成功探索为民族交响曲创作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①王凤岐.简明音乐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永儒布.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永儒布.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Z].音像资料CD.
〔3〕王凤岐.简明音乐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连接部分是永儒布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采用连接部分作为作品的桥梁,而在运用连接部分的作品中,连接部分的处理都是作曲家进行了艺术化的设计。在作品《怀念》中,作曲家在第二部分的结束处使用了连接的手法,作品的第二部分在情绪上与第一、第三部分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并且在第三部分是完全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作曲家为了将怀念的思绪延伸、升华,所以采用连接,带着这样的情绪,作品在再现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戈壁驼铃》《前奏曲》的连接部分同样在第二部分的结束,同样也是为再现部分做情绪化的铺垫。而作品《荒寺》中的连接部分就与此不同了,《荒寺》中,连接部分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的前面,为查玛舞做了铺垫,第二次出现在第三部分的中间部分。第三部分的再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进入再现主题,而是先将寺院的诵经场面加以描述,在连接部分之后才进入再现主题。
连接部分在作品中不仅仅是连接作品段与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作曲家的创新之处,使连接部分赋予了更鲜明的内涵和思想。
(五)尾声的创新性与结构意义
在永儒布作品中并不是每首作品都有尾声,在有尾声的作品中,尾声部分也都没有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出现,而是设计在作品第三部分之中,并使之与全曲形成一个整体。《怀念》和《戈壁驼铃》的尾声是情感和画面的延伸,留给听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前奏曲》《雁归》和《奔腾》的尾声都是将作品的情绪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曲。同时,永儒布交响乐作品的尾声都短小精练,但却与前面的情绪达到高度统一,在一气呵成的结构中体现尾声的意义而非单独加入尾声。这样的创作手法也是作曲家的独特处理之处。
纵观音乐历史长河,每一时期的作曲家都是在学习前辈的创作的基础上,逐渐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并且这样的个性化创作就也是后人所要研究学习的。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创新——发展——学习的过程中,音乐艺术才会有动力前行。
通过对永儒布交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自我个性的存在,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运用独特的创作视角将音乐内涵展现到完美的境界,无论是从欣赏角度、分析研究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上讲,都极富研究价值。其创作道路的个性化发展也应该成为民族交响曲创作者的典范。他的成功探索为民族交响曲创作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①王凤岐.简明音乐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永儒布.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永儒布.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Z].音像资料CD.
〔3〕王凤岐.简明音乐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西安市工业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 篇7
(一) 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选择理论是最为古老的产业布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 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 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 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各经济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区位, 进行区位决策。[1]往往有四类区位因素影响到经济主体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即运费指向、供给指向、市场指向、环境指向等因素。对区位决策单位来说, 区位的优劣则主要取决于该区位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状况。[2,3]正是多种多样的决策主体在不同的区位指向下, 相互竞争和协调, 共同决定了经济空间各区位单位的空间布局状况。
(二) 聚集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的创始人韦伯认为, 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 因而给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成本的节约。确切的说, 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一方面, 聚集的外部效应促使更多的企业选择聚集。[4]由于各种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的聚集, 基础设施的共享, 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以及竞争-淘汰的自反馈机制将吸引众多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另一方面, 产业的集聚和集中促使产业链不断延长。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促使企业必然将一些生产环节转包出去, 这些转包出去的部门逐步发展为许多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众多中间部门的出现以及它们之间结成的投入产出链条, 在地域空间上是以聚集和企业之间结网表现出来的, 从而形成一种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这种组织一旦出现, 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 众多企业进入该区。这种聚集主要是为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空间成本而引发的一种自发的聚集过程。[5]
可见, 综合考虑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既要从区位环境的优劣上考虑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也要遵循产业集聚原则, 考虑同一类型企业在同一区域的集中;考虑通过大型工业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延深, 和周围中小型企业间形成的合作共生集聚关系。
二、西安市工业布局的现状
(一) 西安市工业布局成就。
一是西安市已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南郊形成了以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研究、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电子城和航天城;北郊和阎良形成了以飞机、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为主的飞机城;东郊称为纺织城;东郊的韩森寨工业区形成了以常规兵器工业为主的常规兵器工业制造区;西郊则是以高压输变电设备及中低压电器制造为主的电工城。二是西安市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增长明显快于轻纺工业, 装备制造业作为西安工业核心和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3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9.0%, 远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装备制造业是西安工业经济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 西安地区有工科院校26所, 机电类专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规模;综合科技实力特别是高尖端技术实力强。可见西安已经具备了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二) 西安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城区内工业企业分布不合理。
西安市二环以内现有工业企业229户, 主要分布于城东区和城西区, 占地面积9130.67亩, 在职职工52, 247人, 退休职工49, 164人。其中, 城区内企业43户, 分布情况无明显规律, 占地208.67亩。市区内工业企业厂区和生活区交错, 造成城区人口相对集中, 城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 部分企业排放的的废气、废水、废渣, 严重影响了城区生态建设和市政建设。
2.工业企业分散, 专业化配套水平差。
西安是国家“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些企业当年大多布局在离城市比较远的山区。由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 给企业相互间的配套协作和规模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回迁, 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未列入回迁改造的计划。回迁企业依然存在选址上的随意性, 未纳入西安市整个的工业布局规划中;此外这些企业与选址区域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差, 企业间的集群效应不能发挥。
3.工业园区起点较低, 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 各工业 (科技) 园区规划与布局研究不充分, 缺乏科学论证, 在建设上存有盲目性;主导产业投入少、技术含量不高;有些已规划或挂牌的工业园区, 但其内的土地、项目、资金、开发商等均没有落实;有些园区规模达不到相应的产业聚集要求和起点经济规模。此外, 各工业园区在引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 重数量轻质量, 造成产业结构雷同,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园区功能缺乏特色、聚集效益差、生产成本高, 不利于专业化园区和产业聚集地的形成。
总之, 西安市的工业布局依然存在选址混乱、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层次低等不尽合理之处, 严重制约着西安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因此必须研究新时期西安工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和原则, 设计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方案, 从而实现西安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三、调整西安工业布局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制定工业布局规划时, 既要充分考虑区域各种资源优势的发挥, 也要尊重企业在选址上的倾向性, 最大程度满足符合企业特征的最优区位。根据西安市的具体情况, 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工业布局优化的各种因素。
(一) 级差地租。
中心市区基础设施最为齐备、社会服务最为完善、人文环境吸引力最大, 土地价格最高。距离城市中心越远, 城市基础设施的密度不断减小, 土地价格也不断下降。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逐步建立, 中心市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较低的工业企业土地置换的压力空前增加。而市郊区由于土地价格低廉, 对占地面积大、土地产出效率较低的工业企业吸引力逐渐增大。考虑到级差地租的影响, 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应逐步向近郊、远郊布局。
(二) 劳动就业。
在特定情况下, 劳动力就业需求甚至比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 (价格)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更大。由于城市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呈现出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逐渐递减的规律,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也必须考虑城市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从增加就业的角度考虑, 在市中心应该布局劳动力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 在市郊应该布局非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减少通勤距离, 降低劳动生产成本, 保障社会稳定。而在远郊地区, 则应布局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增加当地的就业。
(三) 交通运输。
工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工业技术进步, 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 工业产品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不断提高, 产品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企业具有承担更高运输费用的能力, 而对商品市场的反应速度快慢愈来愈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 企业生产原料输入、产品输出的速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
(四) 企业集群。
在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今天, 企业集聚是影响产业区位的愈来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 实现市场信息共建和共享、改善技术联合开发和引进条件、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针对性是发挥西安市同类企业和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 一方面, 减少工业区数量、明确各工业区产业分工、大幅度扩大重点工业区规模, 提升现有各县区集群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 发挥装备制造业的潜在优势,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延伸产业链, 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基地, 将是西安市工业布局优化的主导方向。
(五) 可持续发展。
工业布局规划是中长期规划, 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的开发潜力, 考虑工业聚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治污能力的要求, 考虑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各种负面效应, 例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工业企业运营所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等。
四、西安市工业布局结构优化设计
(一) 突出中心市区综合服务功能, 实施“退二进三”, 实施城区工业搬迁计划, 提升产业特色。第一, 这一区域未来布局重在实行对现有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即所有工业企业要逐步向外调整疏散, 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以及小运量、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工业, 主要门类为旅游产品、工艺美术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二, 城区工业搬迁的同时, 要与区县建设规划和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区。新厂选址必须符合布局调整规划, 充分利用各区县工业园, 尽量不征地或少征地。对于那些污染扰民企业实施整体搬迁,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无发展后劲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无污染企业可实行就地改造发展都市型工业。第三, 产业特色上要发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加快高新区世界一流科技产业园、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飞飞机起落架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
(二) 在近郊城区依托两大开发区, 构筑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工业园区。距中心城区10~50公里的区域内, 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是现阶段工业布局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区域内, 可根据现有工业布局状况和产业结构, 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以产业链条和资本链条为纽带, 以专业化和配套协作为基础, 进一步定位和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现其二次创业;并以两大开发区为依托, 构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特色工业园区。
(三) 充分利用远郊区县资源优势, 发展适合地方特色以及能够和近郊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距中心城区50~100公里这一区域, 属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合理布局这一区域的工业产业, 将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市区工业配套产生极为重要的拉动作用。
1.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场产业。“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 它不仅有利于优化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提高其竞争力, 也是接纳就业的理想场所。中场产业历史上曾经是西安的优势, 但是目前西安中场产业非常薄弱, 原有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一些零部件厂、配件厂在“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中相继倒闭、破产, 相关产业链断裂。中场产业的薄弱为西安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整机企业为节约运输成本, 更愿意就近采购配套元器件。也就是说, 只要核心企业发展前景明朗, 很容易刺激中小配套企业在其周围集群发展。因此, 依托陕鼓、陕汽等大型企业, 利用郊县的土地、劳动力资源, 发展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以适用性技术为主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零部件、材料加工业等中场产业, 是远郊工业布局的重点。可以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的和西安大中型企业与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等生产, 从而形成若干个“块状”产业集群。如泾河工业园以发展汽车零配件、印刷包装为主的产业集群。
2.发展发挥地区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充分利用区县劳动、土地和资源的低廉优势, 重点发展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如食品饮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这类工业将带动本地的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郝寿义,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吕玉印著.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蔡福顺.集群经济与工业园区的机理分析[J].思想理论, 2003, 4
[4].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 2004, 28 (4) :25~30
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 篇8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日, 体育工业作为新兴的充满生命力的工业,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世界各国都显示出迅猛的开展势头,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兴旺的国家, 体育工业所占的经济比重每年都保持着大幅度的增加, 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地, 体育工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工业种类之内。在中国的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体育工业发展的水平已经抛开其他地区很大一部分。在这些区域, 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本地GDP的0. 7% ~ 1% , 变成区域经济的重要增加点。体育工业对推进区域经济增加、改进和调整经济构造、推动社会就业, 带动有关工业开展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社会特定的二元经济构造就注定了体育工业在不同区域内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整体水平, 在不一样的社会阶层中体现出不一样的社会消费需求。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规则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进程当中, 整个国内的市场对体育产业的基本功能还不能得到充分展露和使用, 体育工业中也存在着垄断或寡头独占景象。
为了确保体育市场的公平、公正, 就要在客观上要求对体育工业进行微观调控, 从体育工业构造和体育工业布局两大方面来优化整体的体育产业结构。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工业, 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高效的经济保障。体育工业所供给的资金已占各地体育事业经费的一半以上, 有些经济发达区域甚至到达70% 。可是, 从整体水平来看, 中国体育工业开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内部结构不太合理; 主导市场的主体性工业所占比重偏小, 体育用品制作业所占比重却很大; 体育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等, 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解决。
2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 中国的体育产业结构要表现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与效果, 凸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优势性, 燃眉之急是要拟定相应的体育工业方针来确保体育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制度的不断调整, 体育工业的发展要从单纯寻求规划、数量向追求质量、追求高效益等方向发展, 从改进体育工业的内部构造、注重内在型问题解决出发, 在任何时候都应拟定出契合本国体育工业构造和工业布局的方针政策。所以, 着重研究中国体育工业构造与工业布局, 既是对中国体育工业理论的弥补与完善, 也可拓展体育工业研讨的视界, 将体育工业的发展放在中国工业整体层面来思考, 提升体育工业研讨的层次, 使中国体育工业的开展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步一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2) 体育工业的内部存在主导工业、重点扶持的新兴工业及适度发展工业等。因而, 有必要探寻出各个工业在整个体育工业中的位置, 才能制定各种类工业的发展战略, 拟定出相应的体育工业发展方针。工业构造的合理化为工业构造的高级化打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工业构造的高级化则推动工业构造在更高层次上完成合理化。
3 中国体育工业的发展和整合
中国体育工业方针的研讨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工业方针的内在与分类体系研讨, 各种类体育工业方针的研讨等。现在的发展理论对体育工业方针的制定、传导、操控、监督以及最后的成果评价,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运转集团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方针传导进程的观察, 将微观范畴向每一个微观个别范畴进一步深化。但是适配的体育工业方针也受到一系列发展制度与规范的严厉约束, 所以要着重加强对体育工业方针正反两方面效果的对比研讨, 对不一样区域体育工业方针的研讨要注重不同的环境要素, 对各类范畴的体育工业方针研讨应更为和谐, 更应注重体育工业方针的多学科和跨学科部分的协作研讨。
进入21 世纪, 一些专家认识到各种体育工业构造的联系、效果和位置可能是不一样的。体育工业方针首先包含体育工业构造方针、体育工业安排方针、体育工业布局方针和体育工业技能方针。中国体育工业市场的构造整体上趋于离散型, 体育商品和效率的差异化程度较低, 各体育品牌的特征表现不是特别明显, 每一种品牌的主打产品之间的相似度较高。而且更重要的是体育工业领域的直接行政规制逐步为法令规制所代替, 体育用品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与实际市场供给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这就导致了中国体育产业结构在艰难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强大的阻碍, 从而使得中国体育产业规划会在制度与规范的混沌中挣扎更长时间。
4 体育产业布局向合理化和完整化方向发展
中国体育工业总体而言处于起步期间, 绝大部分的工业产业生产发展状态并不熟练,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工业运转机制的理论发展。再加上受到了各方面要素的制约, 中国有关体育工业方针的制定和布局政策的施行前景并不明朗。一些方针通常出于救急意图, 不免会出现顾首不顾尾现象的发生。方针制定和政策的施行和彻底地了解方针制定、传导、操控、监督以及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就变得十分艰难。理论研讨的艰难使我们只能将体育工业方针视为未知要素。为此, 体育工业方针要处理好存量构造与增量构造、规划效应与数量效应的联系, 改变政府规划与处理的职能, 选用适应区域市场的调控手段, 打造优秀高效的体育产业经济基础和经济根底, 进一步凸显工业方针传导的必要性。此外, 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中国社会现已形成了巨大且带有区域性质的利益集团, 这些利益集团对相关工业方针的制定、传导和施行进程影响很大。这些利益集团彼此是一种彼此博弈的联系, 所以制定出的方针实际上也是一种使竞争趋于平衡化的产品。因而, 加强与各大利益集团联系的研究与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化地推进体育工业方针运转的进程。而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工业方针的实践经验看, 有必要认识到体育工业方针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约束, 因此中国体育工业方针的制定和施行必须十分慎重, 要尊重区域的文化和地域的特点。
体育工业策略和政策的相关研究所波及的范围很广, 内容也比较纷繁复杂, 跨越了多个学科, 涵盖了体育、工业经济、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所以, 从实践经验能够发现, 现在中国体育工业政策的研讨首先波及体育工业事务范畴, 包含体育工业运转机制、体育工业方针科学化, 众多的内容使得中国体育工业的研讨难以进行体系深化。此外, 参加研究的专家也大多来自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机构, 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工业的基层从业人员很少, 这有可能导致我们不能最大化地解决现实中的困难。
5 结语
中国体育工业方针的制定者应该分配在各级政府部分, 施行对象要顾及各类公司, 这样的研究和全面的分析视角才能增加中国体育工业方针的研讨深度和广度, 才能使中国的体育产业结构更加完整, 体育产业布局的政策才能更加科学合理。
摘要:以体育工业理论和工业经济实用理论为实际操作的基础, 选用操作与思考、统计剖析等办法, 对中国体育工业构造与工业产业发展体系进行探讨。为了推进中国工业构造优化的进程, 要突出主导工业, 促进体育工业构造的全部升级, 要扶持比赛体育业和体育训练业, 以及体育中介服务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 经过售卖来调理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 适度发展中国的体育彩票业, 才是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健康表现。
关键词:体育工业,体育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黄卓, 周美芳, 程其练, 等.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 2009 (11) .
[2]王子朴, 原玉杰, 詹新寰.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3]李彩平.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9 (23) .
对渝西南古镇布局结构的美学分析 篇9
一、依山水造势的布局起源
巴渝地无三尺平, 在渝川黔结合的山区, 这样的地貌尤其突出。吊脚楼这种形态原本起源于湖泽平原, 进入巴渝后与巴人的特殊文化习俗——巢居相结合, 显示了适应山地各种复杂地形条件的优越性。
以吊脚楼为主体的街区布局形式, 是对干栏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可将吊脚楼看作为适应地理和气候特征而生的独特干栏建筑, 吊脚楼这种建筑的历史至少已有2400年。吊脚楼有效地利用了巴渝地区的地形, 节约土地, 减少施工困难, 特别在河谷地带, 往往只能修建吊脚楼, 因此沿江、沿河的古镇民居建房多采用这种既可保持坡地地貌又可扩充用地空间的吊脚楼形式, 并以此逐渐在古镇中形成了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建筑群, 成为当地民居风貌的一大特色。现存的重庆古吊脚楼中, 渝西南的古镇保留得最为集中, 据中山古镇遗存南宋“清溪龙洞题铭”考证, 渝西南地区古镇中的中山古镇三合场有可考历史853年, 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极具重庆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吊脚楼, 现尚存有数百座。可以说, 渝西南古镇是巴渝建筑历史文化的生动“博物馆”。
二、起伏错迭的布局形式分析
渝西南古镇建筑群具有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平面和立面布局。由于该地区自然条件苛刻, 多陡坡、峭壁和悬崖, 吊脚楼成为了主要的建筑形式, 其布局淡薄了平原地区建筑概念, 往往依山临水而建, 在整体布局上对于轴线、中心和对称的“尚中”情节并不十分强烈, 随坡就坎, 随弯就曲, 依地形等高线曲折展开, 在不同的等高线上就形成了起伏错迭的态势。
渝西南古镇街区布局按方位分有两种:一是沿江平行街道, 最早的成型街道始建于明代, 多长达2公里。依山傍水, 沿长江或沿长江水系河流而建, 平行于等高线, 相向开敞有序, 沿江铺面多以条石砌墙基, 或以木柱支撑, 穿斗木结构, 高踞危岩, 形成逶迤江边的吊脚楼, 最高吊脚达20米, 令人叹为观止依山铺面多长进深, 后面为小庭院, 多有黄桷树、桂花树、竹从点缀其间, 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一种则是沿山崖与江河纵向交叉街道:多沿高差地形拾阶而上, 经数级阶梯, 上一级平台, 又上数级阶梯, 依次向上延伸, 斗折蛇行、曲折蜿蜒。白沙古镇便有类似街道文峰街, 长约800米, 始建于明代, 在陡峭的沿江、沿河石壁上建街, 奇特险峻, 爬坡上坎, 错落有致, 顺街而行, 一步一景, 趣味无穷, 最具巴渝山城特色。
三、开场通透的建筑结构
渝西南古镇建筑的结构方式简洁, 大致有穿斗式、捆绑式和土石墙搁橡式3种, 对地形有高度的适应性, 呈现出开敞通透、平实稳定之美感:
1、穿斗式——古镇街区的木结构建筑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是继承和发扬干栏建筑结构体系梁柱式木架承重结构, 这种结构简易明确, 受力传递清晰, 构架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构件组合简洁明快, 加减随宜, 无论是水平扩展或是竖向伸延均具灵活弹性。
2、捆绑式——古镇临河的部分建筑采用这种方式。
捆绑结构是用竹木材料扎结作房屋构架, 是沿河吊脚楼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其连接方式灵活自由,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对于地形适应能力极大, 可修在河岸陡坡悬台等地段, 也可以修建多层楼房, 逐渐形成了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吊脚楼建筑群。其次捆绑节点外露, 既便于通气, 避免蔑条霉烂及铅丝锈蚀且便于检修, 又增添了建筑外观的细节美。
3、土石墙搁檩式——不多用梁, 而用柱直接承搁檩椽。
其居住平面的一端搭在斜坡或峭壁上, 另一端则凭借人们搭建的架子支撑, 架子用碗口粗的楠竹或杉木搭成, 垂直落地的长长柱脚便固定在突出的岩石上, 每根立柱间又以竹木作横向或三角型连接, 以榫卯、爪钉、捆绑等形式固定, 古镇的部分建筑采用这种方式, 呈现出平实坚定的特征, 给人一种稳定感。
四、古镇建筑布局结构技巧分析
渝西南古镇建筑因势而建, 处理手法构思巧妙。体现出了以下结构设计的审美巧思。主要手法如下:
转折:古镇街巷两侧垂直界面既有如星形的奥体变化, 又有折线型的界面转折, 同时在街与巷交接处出现许多转折空间, 形成过街楼, 增加了街巷的层次感。
开合:街道店面营业时打开门板, 取得街道扩展的效果, 不营业时, 封闭门板, 两侧街道恢复为连续界面, 产生绵延的纵深感。
尺度:古镇街区的空间尺度D/H值多约为0.5。徜徉在古镇街巷, “受保护”的感觉油然而生。
开敞:街巷的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有机结合, 产生丰富的明暗、光影变化, 更显古镇的幽静、复古之美。
斜坡面:古镇均临江或临河, 江面和河面与古镇街道高差很大, 因而出现了斜坡面为主、水平面为辅的布局特征, 也因此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和谐之美。
顺直:沿江河而建的街道, 多狭长深远, 顺直通畅, 少有枝蔓, 这与平原地区或内陆山地的大规模古城有明显区别, 突出了顺应山地山岩走势的地理条件, 表现出借景、应景的浑然一体审美特征。
总之, 渝西南古镇建筑历经锤炼, 在布局结构上凝聚了先人智慧, 原貌形态不可多得,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布局合理, 结构巧妙, 浑然天成, 体现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古镇建筑依山势, 居高临下, 采光和布局极为讲究;临街商楼和庄园, 在讲究传统建筑天圆地方、中轴对称等传统习俗基础上, 大量的融入了西式建筑结构的空间手法, 继承中式传统装修手法, 创造出建筑跌落、错层、吊脚、架空、附岩、分层等巧妙处理手法, 形成了非常独特而和谐、简洁明朗的审美特征;平民区以吊脚楼为主, 背山临水, 灵活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 就地取材, 体现出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摘要:地形是影响山地民居形态的首要因素, 渝西南古镇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 巧妙结合地形进行布局, 形成了独特的构架。山地地形的肌理变化赋予古镇街区独特的形态感染力, 呈现出一种轻巧灵活的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对渝西南古镇的依山造势的布局起源、起伏错迭的布局形式、形离势合的建筑结构以及其布局结构的技巧分析, 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渝西南古镇,依山造势,布局,结构,审美
参考文献
[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4.[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4.
[2]雷诚.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簇群论[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2]雷诚.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簇群论[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3]龙人.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1.[3]龙人.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1.
结构布局 篇10
关键词:台州府城墙,沿革,布局,功能结构
1994年1月4日, 临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从三国吴大帝时设县, 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城市历史, 而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证人就是古城墙, 她的存在也是临海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原因。临海在唐武德四年 (621) 置台州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都是州治所在地, 所以古城墙称台州府城墙。台州府城墙位于临海市老城区, 是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城墙,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录。
一、沿革
临海的古城墙最早出现在东晋, 为太守辛景所筑。《嘉定赤城志·山水门》载:“晋隆安末, 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 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之。”《词源》“临海”条也载:“东晋太守辛景于临海大固山筑子城以拒孙恩。”可见, 一直到隋朝临海的城墙都局限于今北固山一带, 规模只相当于“子城”。
全国各地大修州一级城池始于唐, 台州也不例外。
台城建自唐武德年间, 形势北倚龙顾、西南环绕灵江……惟东平原广衍, 难以防御, 遂凿湖浚壕, 直与江合。 (《民国临海县志卷五·交礼桥》)
1995年对古城进行修复时, 在古城墙体内发现唐代夯土 (1) 。此外, 临海民间也有尉迟敬德和杜伏威修“鹿城”的传说 (2) 。综上所述, 唐朝时开始修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台州府城墙, 而且城墙的基本布局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五代时属吴越, 为钱氏属地。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 吴越钱俶献城归宋。钱俶为了向宋太宗赵匡义表明心迹, 命吴越国境内“隳其城不设备”, 拆除境内所有城垛, 台州府城墙也不例外, 最终“所存惟缭墙”。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 当地官府按旧城基加以重建。庆历五年 (1045) , 城墙被洪水冲毁, 宋朝廷诏命太常博士彭思永到台州督修新城, 集合各属县的力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修复城墙。次年, 太守元绛到任后, 首次用增砌砖石的办法对新城进行加固, 且在每道城门上都修建了城门楼。
乃因新城, 出帑金以购材募工, 砻石累甋, 环周表里, 外内九门, 饰之楼观。缒木于门, 牝牡相函, 外水方悍, 以御其怒。 (元绛《台州杂记》)
至和元年 (1054) 、嘉祐六年 (1061) , 太守孙砺、石亿分别对新城加以增筑加固。熙宁四年 (1071) , 太守钱暄将东城墙往西缩进一里多, 并修筑瓮城。
按古基, 东至小鉴湖, 循清心岭而南, 萦抱旧放生池, 直接城山岭古通越门土地庙处, 盖今湖昔地皆闉阇中物也。后乃徙而之西, 缩入里馀。 (《嘉定赤城志·卷二·城郭》)
宣和年间 (1119—1125) , 仙居吕师囊农民起义军三围台城, 造成城墙多处毁坏。再者, 城池北面靠山, 当时并没有修筑城堞等防御设施, 因此, 为加强防卫, 乡绅黄袭明向政府提出由私人出资修缮城墙并加筑北面城墙的垛口。
宣和中寇乱, 城多圮, 其北倚山, 无闉堞, 众议修葺, 邑人黄袭明白诸守令, 出私财以为。 (《民国临海县志·卷五·县城》)
宋淳熙二年 (1175) 、淳熙三年 (1176) , 太守赵汝愚、尤袤分别对城墙加以修筑。绍定三年 (1230) , 浙东提举叶棠到台督修城墙, 将城墙增高二尺、加厚三尺, 城外加筑捍城, 城内增筑高台, 并堵塞了括苍、丰泰两道城门以防洪水灌城。
元代由于帝国疆域辽阔、国力鼎盛, 各地城池不再有防御外敌的必要, 朝廷命令全国各地拆除城墙。但台州府城墙兼有防洪的重要功能, 城墙主体得以保全。至正十八年 (1358) , 方国珍割据台州, 对城墙进行了修筑加固。明洪武 (1368—1398) 初年, 对城墙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筑。嘉靖三十二年 (1553) , 为了防御倭寇, 大修城池。清顺治十五年 (1658) , 惧郑成功攻台, 摄兵道胡文烨、署台州知府王阶整修城池, 将城墙增高三尺、垛口 (雉堞) 并三为一, 增修城墙北固山敌台。康熙五十一年 (1712) , 知府张联元增修了镇宁、兴善、靖越、朝天四门的瓮城。雍正七年 (1729) 、嘉庆年间 (1796—1820) 、道光二十年 (1840) 、同治四年 (1865) 、光绪二十年 (1894) , 郡守江承玠、县令萧元桂、乡绅侯服、郡守刘璈、赵亮熙先后主持了五次城池整修。1958年, 东面城墙及城门被全部拆毁, 原址改建成东湖路和大桥路, 部分城砖作修小高炉炼钢之用。北面城墙新中国成立后破坏比较严重, 1962年, 临海县政府把北固山东段 (长100米, 宽5米) 城墙空地提供给军分区高炮营建停炮坪, 当时北面城墙由于附近居民偷拆等因素已基本损毁。南面和西面城墙由于城市防洪需要得以基本保全。1995年, 以临海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 市委、市政府号召发起“我为名城献一砖, 万人修复古城墙”活动, 政府出资和社会集资8000多万元, 历经四年, 按明代城墙的形制完成了对古城墙的全面修复工作。
二、布局
台州府城墙依山形地势, 西南两面沿灵江平地而建, 北面盘踞大固山, 东面接北固山段从揽胜门开始, 往南沿东湖路、大桥路东侧到灵江岸与南城墙对接, 周长6286.63米。1998年修复后的古城墙东起揽胜门, 沿大固山山脊蜿蜒至烟霞阁, 一直往南延伸至巾山西麓, 全长4671.63米 (瓮城296.5米) 。共有城门七道———朝天、兴善、镇宁、靖越四门及其瓮城和望江门, 新辟揽胜门和北固门;楼阁四座, 从东往西依次是顾景楼、白云楼、烟霞阁及平海楼;双层空心敌台6座, 上层为平台, 周围有齿状垛口和箭孔, 下层为驻兵和储存武器的空屋;平台17座。
府城原有城门7道, 东面一, 西南两面六, 每道城门上都修建了城门楼。从东往西是东崇和门, 城楼名“惠风”, 另附有瓮城;西北朝天门, 楼名“兴公”;西括苍门, 楼“集仙”;西南丰泰门, 楼“霞标”;南镇宁门, 楼“神秀”、兴善门, 楼“超然”;东南靖越门, 楼“靖越”。七门中, 因防洪的需要, 绍定三年 (1230) , 封堵丰泰 (康熙五十七年 (1718) 重开) 、括苍两门。太平天国占领临海时, 城门楼悉数被毁, 光绪二十年 (1894) 重修。现存朝天、兴善、镇宁、靖越四门及其瓮城, 城楼均毁坏未修。1984年在西面城墙中段 (原括苍门旁) 新辟望江门, 但规模较小, 准确地说是“门洞”而不是雄壮的城门, 更没有城楼, 1998年时按照明代城门的样式修建成现今的望江门和五间二层的城楼“平海”楼。1997年, 为方便交通, 在兴善门旁另开一门。1998年在城墙东端和大固山增辟了揽胜门和北固门, 揽胜门城楼名“顾景”, 并在揽胜门前树“雄震东南”牌坊和198级台阶, 寓意1998年修城。2002年, 在旧址上重修崇和门及城楼“惠风”楼。
府城城墙在宋代以前是用夯土累砌而成, 是夯土墙。宋庆历六年 (1046) , 太守元绛才用砖石包城把土墙加固成砖墙, 明代修城时在宋砖墙的基础上再砌一层砖石, 清朝时则将城墙增高三尺, 即一米左右, 府城城墙就是按照明清时期城墙的形制和规格进行修复的 (3) 。城墙由城基、墙身、垛口三部分组成, 城墙先用条石平铺堆砌, 再用大砖和小砖垒砌而成。整个墙身呈梯形, 上窄下宽, 墙高在5~7米之间, 墙顶宽度在3.5~4.5米之间, 墙顶用石板铺成地面。垛口上有箭孔, 下方有排水口。
三、功能结构
临海历代战事不断, 屡有攻城毁城的记录。此外, 临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洪灾多发, 经常致使城毁人亡, 洪水实是临海人民所需防御的更凶猛的敌人, 古时就有“台固水国、倚城以为命”的说法。因此, 台州府城墙的修建不仅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 而且出于防洪的需要。防御与防洪相结合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城墙的形制和结构中。
(一) 瓮城
城门外的护门小城, 别称月城。台州府城墙修筑最早的瓮城是崇和门外的月城。崇和门瓮城是北宋熙宁四年 (1071) , 太守钱暄修东城墙时所建, 1958年被拆毁。康熙五十一年 (1712) , 知府张联元在镇宁、兴善、靖越、朝天四门外增修瓮城, 保存至今。
瓮城城墙与城门城墙等高连成一体, 为增强府城的防御作用, 在墙顶也修筑了垛口和箭孔。同时为了加强府城的防洪功能, 现存的四座瓮城都是沿江而建, 做成圆形, 依水势两边各开城门, 以最大限度抵消洪水对城墙的冲力。如镇宁门瓮城西南角正门朝南、东南角偏门朝东。
崇和门初筑时即有月城, 其门南向, 以受山水趋朝之
WENJIAOZILIAO
势。至镇宁、兴善、靖越、朝天诸门向无月城, 皆张守增筑也。 (《民国临海县志·卷五·县城》)
门洞两侧安装石闸, 洪汛或战时放下闸板, 加强重门的抵挡作用。
(二) 马面
城墙中向外突出的墩台。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 消除城下死角, 顶部建有垛口与城墙连成一体从而可以自上而下三面攻击敌人。台州府城墙马面现存六个, 都沿江而建, 分布在镇宁门到朝天门一带, 间距在56.3米~223.5米, 始筑时间已不可考。出于防洪需要, 马面修成实体且为了减少洪水的阻力, 临江的一面都刻意修成斜面或弧形, 其中一个甚至两面都修成斜面。
(三) 城门“天窗”
府城城门采用拱劵型, 内门洞要高于外门洞, 外门洞中间均设闸槽, 遇洪水或敌军攻城时可以启放闸板, 加强防御。同时城门楼也就是城门启闭范围的上面开一扇“天窗”, 装活络地板。平日里与普通地板无异, 当洪水或敌军来时, 就开启“天窗”, 往下放木板、石板等加强城门的抵御作用。
(四) 斗门
沿城在城脚按一定距离修筑的水闸, 用来排泄城内的积水, 也称“水门”、“窦窗”。斗门是太守元绛于庆历五年 (1045) 修城时所创, 为了疏通城内的积水, 元绛在东、南、西三面城墙挖了十道“斗门”, 并以括苍门为起点, 在城内凿通三支水渠, 把积水从城西引向城东, 从东面的三道水门排出。这样, 斗门和水渠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效的排水体系, 使临海避免在雨季来临时成为泽国。
作十窦窗, 裁以密石, 内水方淹, 以疏其恶。又凿渠贯城, 厮为三支, 达壅渟清, 馀波距川…… (元绛《台州杂记》)
熙宁四年 (1071) , 太守钱暄将这个城市排水体系进一步扩大完善。钱暄将东城墙往西缩进一里并修建一座瓮城, 从而把东湖拦在城外减少了湖溃没城的风险, 并且湖南沿城挖了一条河沟通往灵江用以分洪, 同时也作护城河用来防御。后来, 城内河道逐渐淤塞, 斗门荒废。乾道五年 (1169) , 太守向洵重通河渠, 并创制城闉 (瓮城重门) 斗门, 并且在旧东城墙斗门旧址上做了三道水闸通灵江, 到清朝, 东湖闸仅存一。
浚城中之水沟, 创城闉之斗门, 覆以亭屋, 以引左右之水, 以达怀义桥 (崇和门吊桥, 1952年拆) 之南, 北又即湖东故城之址旧斗门筑三闸, 以通西江。总为斗门者六, 为亭者一。 (王廉清《修东湖记》)
康熙五十八年 (1719) , 郡守张联元根据地势, 在城东筑坝挖渠, 使东北部通明桥溪水往南流入东湖, 合流灵江, 同时使“城壕水深、便於防御”。同治三年 (1764) , 郡守刘璈浚湖挖壕, 使壕深丈余、宽四丈余, 加大护城河的分洪和防御作用。时至今日, 斗门和城内水渠均已不复存在, 但护城河依然与灵江相通, 只是因修路被封, 寻常看不见而已。
注释:
(1) (3) 采访黄大树所得, 黄系古城墙修复工程承包单位临海古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结构布局 篇11
【关键词】:绿地系统;东北地区;布局结构
1.引言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但由于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大规模发展建设时期,城市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城市问题.如今社会发展进入了生态建设阶段,城市生态建设又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正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可以使绿地系统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结合上述基本原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系统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要求各组成元素间要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效的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功能的分工与协调,遵循整体性、连续性及均衡性等原则。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的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绿地指导思想,制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绿地系统建设方案,使得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更加完善,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1.1.生态性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要形成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到外三个层次,这就要求绿地系统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进行建设,与山川、河流、农牧区,林地等相互沟通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的生态有机体系。这样绿地才能起到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增加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2.1.2.城市特色原则
我国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都不同,城市表现出较强的地区性差别。城市绿地的现状建设条件、绿地基础、绿地建设范围等因素也各不相同,在同一城市之中的不同城区绿地也存在差异。因此,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布局,最大程度上彰显其城市特色。
2.1.3.以人为本原则
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最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群,因此在绿地布局时应该尽量的满足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包括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也包括人类回归自然的野趣追求。
2.1.4.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地系统规划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把握好城市的发展方向,明确分析城市的发展趋势,做出准备的判断,预留出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的空间,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城市问题。
3.东北地区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形式
3.1.点带网状绿地布局
将城市中的均匀分散的、规模较小的点、块状绿地与带状绿地等其他绿地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城市绿地的点带网状式布局形式。国内及国外很多城市采取这一类型的绿地布局形式,点带网状的绿地系统布局形式比较适宜中小型城市
3.2.环楔型绿地布局
环状绿地与楔形绿地相结合形成环楔状的绿地布局形式。环状的绿地可以成为城市的缓冲区,有效的限制城市向外围无限扩张,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环楔型的绿地系统布局形式比较适宜急需改善环境质量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3.3.复合绿地布局
复合的绿地系统布局是混合了多种方式综合而成的,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绿地网络。
4.影响东北绿地系统布局的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形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特色等因素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都不同,城市历史文脉也各不相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形成与这些因素密不可分。
4.1.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4.1.1.气候因素
东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这样的气候特点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要充分考虑到四季气候变化的因素,营造到季季有景、各季不同的城市绿地景观体系。东北地区隶属寒地气候区,在绿地建设中,要注重冬季的适应性问题。东北地区的绿地建设还要重点考虑到城市特色的营造,充分利用地域性的环境要素,避免与南方城市在景观上的重复,构建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
4.1.2.地形地貌因素
东北地区的各城市整体地势比较平坦,在绿地建设上,需要对其地势予以充分的发掘,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对原始形态做适当的转变,例如可以对填挖的土方进行利用,打造人造的山水形态,避免由于地势的平坦,造成绿地景观形态过于单一,缺乏变化。
4.2.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城市的文化背景,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地域背景对绿地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绿地系统建设可以从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地域背景三个方面没方来考虑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
4.3.经济区划影响因素
经济影响因素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绿地系统的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分支也必须把经济因素考虑在内,同时一个城市的绿地建设的完善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5.东北地区绿地系统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从建成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忽略了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绿地植物配置重视美观性而轻视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绿地系统建设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绿地自身的主观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发展不均衡,系统不完善. 研究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目的就是要使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对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分析中,重点研究绿地如何进行合理分布与建设,才能使整体功能最大化。
5.1.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目前东北各大城市中心地区各类公共绿地面积分布不均,一些绿地基础较好区域占比较大,一些老旧城区较差。规划区内各区之间的绿地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各主要城市的绿地建设仍需加强。
5.2.绿地系统服务半径不足,存在盲区
按照公园设计的规范要求,城市各级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均没达到规划的要求,普遍存在辐射半径不足的现象,特别是中小型的公共绿地,这些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比较多,应该被充分利用的城市绿地,规范规定其服务半径约为500米,但实际的服务半径小于这个指标,存在服务盲区。
5.3.绿地系统格局不完善
部分城市在绿地的建设中,存在建筑为主,绿地填空的现象,城市中一些绿地的出现,完全是为了填补建筑之间的空白,绿地系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构建,对于城市绿地格局的分析,常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格局确立的随意性较大.
6.结语
通过前面的总结分析,面对现存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高瞻远瞩,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准确估计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空间,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均衡各城区的绿地指标,不断的提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建设一方面要站在城市总体布局的宏观角度来综合考虑部署,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微观细节,对城市中各城区的绿地做出合理规划,争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全面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敏著,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保忠,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J]. 城市规划汇编,2004第2期
[3] 郐艳丽著,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结构布局 篇12
一、成都武侯祠概述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22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期间多有损毁,经过几次较大的变迁和修缮保留至今。 成都武侯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而修建的,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历史影响深远,而且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的形式在我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诸葛亮病逝于234年,死后被追谥为“ 忠武侯”,由于诸葛亮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都武侯祠因而也是成都的一个重要景点, 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人参观游览。 据《 三国志》记载,223年刘备病故后葬于惠陵,并且修建了汉昭烈庙,而成都武侯祠最早便与汉昭烈庙相邻,后在南北朝时期被合并在一起, 目前成都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修建于1672年, 现为我国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在一千多年的变迁中,其结构布局和园林艺术风格也多经改变,因而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风格是在历朝历代修缮变迁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园林艺术[1]22。 同时成都武侯祠作为川西园林的一个重要代表,在其修缮变迁中,川西园林风格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成都武侯祠的面貌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川西园林的影子。 并且在1672年的修缮中,将刘备与诸葛亮合祀的格局打破,分为了汉昭烈殿和武侯祠殿,这一格局保留至今。 因而我们当前所看到的成都武侯祠面貌,其主体沿承主要是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其园林艺术特色和结构布局也受到当时园林建造的一些影响。
二、园林艺术与结构布局鉴赏
1.古朴典雅的园林风格。 从整体的园林艺术风格上来看,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风格是古朴和典雅的,园林文化以“ 三国文化”为主要脉络,这也是将之称为“ 三国圣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都武侯祠在园林艺术中有着浓厚的古朴和典雅气息,追求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既有规则布局又有自然布局,以静远堂后的荷塘为分界线,荷塘西北有船舫和桂荷楼,桂荷楼是水景区域的最高点,也是欣赏全部水景的最佳地点。从桂荷楼上放眼望去,整个荷塘景色尽收眼底,而船舫则采用悬山样式建造,与荷塘交相辉映,十分自然地融为一体。 荷塘的水景部分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并有着浓厚的文人底蕴。 唐代杜甫曾居住于成都,多次游览成都武侯祠,并留下许多传世佳作,杜甫诗作中对于武侯祠的描绘在后来的修缮改建中也起到了很大影响。因而成都武侯祠园林艺术风格中古朴典雅的气息与杜甫诗作文化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在武侯祠的密林中修建有三座独立庭院,分别是听鹂馆、听鹂苑与和畅园,这三座独立庭院中有着浓厚的川西园林特色,建筑形式古朴简约,隐藏在密林中,由小路连通,正可谓“ 曲径通幽”。 从我国的传统园林文化中可以看出,这种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意涵也有“ 藏而不漏”“、 君子守拙”之意。 这三座独立的小院在建筑风格上也别具一格, 将自然元素有效地利用了起来, 建筑布局也并非完全对称,而是以融合外界自然事物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对称,并不追究繁琐和奢华,以简约、古朴、自然为主基调[2]3。
2.具有人文气息的植物景观。 成都武侯祠的植物景观也是其艺术风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杜甫诗中所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树便是武侯祠中主要的植物景观。柏树在我国园林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柏树常被种植于纪念性园林中,在我国现代的一些烈士陵园中也多有种植柏树, 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和祭奠。同时,柏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其他的含义,柏树被看做君子的象征,而武侯祠中柏树景观的形成一方面源自杜甫诗作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柏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成都武侯祠中种植的植物景观非常多,以柏树为主,辅以榕树、松树、喜树、香樟等常绿乔木,并且还种植有大量的灌木,如丁香、宝珠香、六月雪等等,地被则以麦冬为主。在此之外,武侯祠中另一个重要的植物景观便是竹,竹同柏树一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君子形象的代表,武侯祠中种植的竹种类很多,有棕竹、毛竹、文竹、紫竹等等, 数量超过一万根,分布在溪畔、江岸等各个地方,形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独特景色[3]37。 正如诸葛亮所说“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竹这一意象不仅符合诸葛亮的形象和品质,也符合我国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价值取向。 从中也可以看出,成都武侯祠在植物种植选择方面并非是无意的,而是通过自觉的人为选择,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具有深厚人文气息的植物景观。这种植物景观与武侯祠本身的建筑文化风格也十分协调, 充分烘托出了建筑古朴典雅的风格,并且也给人以更多的文化意涵。
3.富有层次的空间处理。 武侯祠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开敞式、封闭式、楼停式等各种建筑形式错落其间,园中的建筑风格也并不统一,祭祀殿以庄严肃穆为主,而其他景致院落部分则以古朴典雅为主。 在刘备殿西侧的碧草园中有一个水池,水池中心处建有鸳鸯亭,通过廊桥连接,构成“ 品”字形,这种庭院格局就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并且其他院落也呈散落式分布,这些院落又与武侯祠的整体布局形成了空间层次结构。各个院落独自构成一个封闭的小区域,各自之间又相互连通,没有破坏武侯祠的整体格局,而又将院落建筑风格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如荷花池、香叶轩、爱树山房、三顾园等等,在层次结构上十分丰富,巧妙地进行了空间处理, 形成了立体感很强的空间结构。 因而整体上而言,院落之间的封闭与开放在空间处理上就形成了统一,并且辅以树木和亭宇,保持了空间结构的完整性。 各自封闭院落之间也有着一些重叠之处,走廊和花墙成为院落间相互渗透的关键点,通过这种渗透,使得独立封闭的小园相互融合,空间上的处理与层次丰富更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4]28。这也使得游客在游览武侯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空间视觉上的错觉,形成一种独有的美感,置身其中能够领略到各个小园中曲折蜿蜒的独特景致。 刘备殿较为宽敞,大气庄严,十分肃穆,而其他独立院落的风格就与刘备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武侯祠中实现了统一。 在这之中,空间上的巧妙处理与丰富的层次结构,就是融合这两种建筑风格的重要部分,正是在这种过渡效应下,二者的融合才更加协调和自然。
4.中轴线对称的整体布局。 以中轴线为分界,两端对称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布局方式,在成都武侯祠的整体结构布局中也是如此, 武侯祠中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分别为诸葛亮殿、过厅、刘备殿、二门、大门,其中大门是武侯祠的入口处。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中,刘备殿和诸葛亮殿是主体,这两座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分布在整个武侯祠的中心处,两座大殿建筑风格十分庄严肃穆,刘备殿更加宽敞、大气,诸葛亮殿则更为紧凑。 从大门处一直到最后的诸葛亮殿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端散布着众多独立的小院落。这种布局方式是我国古典建筑中常用的方式,在川西园林中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在康熙年间对成都武侯祠的修缮中,将原本合祀一殿的诸葛亮与刘备分开,并且刻意将刘备殿修得更加宽敞,放在诸葛亮殿前,以此体现君尊臣卑的思想。但是事实上,从诸葛亮殿的结构形式和其他院落的分布来看,诸葛亮殿依然是武侯祠中的主体建筑, 依照我国传统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思想,中轴线上位置最后的大殿并不是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应当在前或者在中间部分。武侯祠中的刘备殿位于中轴线最中间部位,大门、 二门在前,过厅、诸葛亮殿在后。 但是事实上,诸葛亮的名望和影响很大,并且武侯祠的建造目的也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因而虽然在清朝康熙年间被人为地进行调整过,但是依然无法改变诸葛亮殿的主体建筑位置,这一影响并不仅仅是文化因素造成的,从其建筑的后续修缮中,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摘要:成都武侯祠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涵,而且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说,成都武侯祠也是我国园林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结构布局对川西园林与祀庙特色较好地实现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