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开放

2024-07-25

银行业开放(通用12篇)

银行业开放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 发展中国家, 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 刚开始是在挪威、芬兰等国家, 它们主要是因为金融业的管制放开, 国家对信贷的管制放松, 从而引起大规模的贷款浪潮。泡沫经济破碎后, 出现了国家的经济危机。大的经济衰退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业的自由化和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大量的外国资本进来做一些投机, 这就跟金融的相对开放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投机资本的冲击对一国的金融体系的确有一些很不好的作用, 所以大家都开始关注金融安全这个问题。

马克思曾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做出深刻论述, 其后Minsk y、Ber nank e等人对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行了理论阐释。东南亚金融危机、南美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思考, 提出金融安全的问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一些亚洲国家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 金融危机的破坏是持久的, 研究这些问题对于防止危机再次发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安全问题也因此成为经济学者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金融安全的概念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国外学者通常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战略的系统中探讨。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广泛研究探讨开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王元龙 (1998) 首先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进行界定, 凡是与货币流通及信用有关的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围, 因此金融安全概念中包括了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的安全。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概念时特别强调一国对外金融的安全, 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对外贸易, 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问题的范畴, 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郑汉通认为, 所谓的金融安全, 即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 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 金融体系能抵御各种金融危机对其的侵害。反之, 当一国金融利益受到侵犯, 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 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毫无抵抗能力, 就是金融不安全。雷家骕认为, 所谓金融安全, 主要是指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 以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本文认为, 金融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安全主要是针对金融和货币领域的动态均衡状态。而广义的金融安全则是指在拥有国家主权的前提下, 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动态均衡。它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 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 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三、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

从影响因素的性质来看, 影响一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指经济体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形势恶化, 包括实质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一国金融安全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的感觉与态度。金融安全问题的国别差异使各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与信心有所不同, 从而影响各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就有所不同。

第一, 内在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当一国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 通常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摆脱危机, 若一国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 则抵御危机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与金融体系相协调, 即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否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金融体系自身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 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状况、治理结构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状况等。

第二, 外在因素包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国际游资的冲击。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如该国的货币是否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该国是否拥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主导权。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果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 往往会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 甚至还会危及经济社会安全。国际游资的冲击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体系不安全的直接原因。从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 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已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首选目标, 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首当其冲。

四、金融安全的指标体系

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中为保持我国金融业稳定, 建立完善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非常重要。中国对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远晚于国外。赵英等 (1994) 设计的经济安全指标体系从内容上看比较全面, 但许多指标不具有操作性, 不具体。伍志文 (2002) 、王明华和黎志成 (2005) 采用了信号分析的方法定义金融稳定并进行预警判断。从国内近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金融预警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原理和预警指标体系的探讨, 实证检验主要以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作为检验样本。本文将针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分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之前, 将某些不易量化但是可以用替代变量来表示的变量数量化, 将那些不能通过替代变量表示的变量去除以此减少对整个评估体系的影响。

五、中国银行业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成立外资独资银行, 即法人机构;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在中国加入WTO以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 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逐渐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而法人机构的设立在入世过渡期的五年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但随着2006年12月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最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实施, 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设立将迅速增加。

对外资参股或者并购对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影响, 要辩证的看待。

第一, 从我国宏观调控的角度看, 外资参股或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助于市场成熟和完善, 使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 但是抑制了我国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作用, 弱化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调控效果弱化, 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减弱。

第二, 外资银行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丰富的经验, 对本国银行业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力, 一些中小银行因而有可能破产, 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但是外资的参股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实行开放实质上是打破银行业的垄断, 促使他们反思、学习、变革和完善;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则是直接地为被入股银行带来先进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理念。

第三, 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 外资银行能够采用一些较强的规避管制措施, 可能导致国家对外资银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将金融不安全因素引入本国, 若本国政府未采取有效的措施, 则会对本国的经济体系产生严重的危害, 外资进入将会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四, 从银行开放与银行不良资产之间的关系看, 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各个因素大都与银行业的垄断有关, 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 造成不良贷款清收不力的局面。银行业的开放将极大提高商业银行减少不良信贷资产的水平, 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金融安全。

第五,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单一国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国内银行比例最高不超过20%, 所有外国机构入股的比例上限为25%, 国家保持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因此即使国家开放银行业, 国家对银行业的控股地位不会变, 外资入股完全在国家的掌控之下。

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建议

金融开放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部分。通过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国内的金融实力, 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增进社会福利本身就是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主题, 没有一个大国是对外完全敞开大门的, 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金融限制。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业更有活力、更有效率, 需要有一定的开放;但开放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为国内的各种法律制度、经济结构等, 很可能并不适应这种开放, 或者短期内要承受很大的阵痛, 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过度不开放会导致金融风险几率增大, 进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 而过度的开放又使得本国经济不稳定, 更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那银行业金融开放会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应该怎么样选择银行开放程度,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 在微观层面上, 要坚定地推进银行业的开放, 鼓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 在开放条件下对本国银行进行适度保护, 要合理把握保护的度, 保护过度会造成银行缺乏竞争力, 产生垄断, 服务质量低下, 而保护不足又会导致外资银行对我国的经济体系进行操控, 造成金融系统混乱。要适当提高外资银行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门槛, 增强我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控制, 控制各家外资机构资本的进入总量。

第二, 要增强我国银行的自身竞争力, 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资本流动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模式, 突出核心业务, 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 重点开拓成熟或新兴市场, 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加强外资银行的监管, 建立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

第三, 要尽快建立健全金融安全体制, 在制定基本法的基础上, 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特别法, 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 促进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构建具有制度性的信息共享机制, 克服监管效率低下的局面。制定一部基本法律来调整外资银行的状况, 增强法律的稳定性, 尽量避免出台过多的内部通知, 加强法制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中国应当坚持金融开放程度和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 以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处理好金融开放与安全的关键在于一个度, 要在开放的同时考虑到国家安全的需要。

银行业开放 篇2

经过前两周的实习后,我来到了开放柜台实习。不同于消贷部和大堂,开放柜台这边的系统操作显得更加复杂和难懂。消贷部步骤单一但需要抄写的东西多,因此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都是手臂酸麻;至于大堂则是活动自如但需要面对各种提问和站着,因此每次回来两条腿就像是灌了铅一样。而开放柜台这边则是考验你的记忆能力还有繁琐的工作。开放柜台主要是对公转帐业务,看着银行职员对着电脑录入不同的信息,还有填写一系列的凭证和审核各种资料,我的头一个有两个大。再加上我只能看不能亲自操作,因此学习起来更加的艰难。就拿最简单的插回单箱来说吧,由于我输入数字的速度比较慢,而且还整理经常输错,每次一叠回单我都需要花费比他们多一倍的时间完成。不过插了一周的回单后我数字输入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很高兴祥哥、小杨还有小白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指导,让我从一开始的什么都看不懂到最后可以清楚明白对公业务的操作流程。开放柜台这边很忙,每天都要处理很多文件,看似枯燥无味,不过由于大家在一起空闲或者午餐时间聊天说笑,因此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非常的费心神,相反却在轻松之中学到了银行的业务流程知识。再过三周,我在银行的实习时间就要结束了,从刚开始的兴奋到苦不堪言,到现在的上手,实习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下一周的实习,我会继续加油的!

银行业开放 篇3

最近,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消息似乎月月都有,周周都有,令人目不暇接。按说,银行业改革开放历来是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改革开放步伐为何全面提速,不少人颇感意外。

银行业改革开放滞后的现实似乎是没人否认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业改革虽然不断深化,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突出的是不良资产历史包袱沉重。究其原因,有体制上的、有管理上的、有政策上的、有信用环境上的,相当复杂。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我们在金融改革方面一直采取较为保守和被动的策略,即只要不出乱子,能拖就拖。时至今日,潜在风险不断加大,银行业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经济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将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这种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处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下定决心去迈过这道坎。

但如何来迈这道坎就很有讲究了,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自己“玩”肯定不行;随波逐流,任凭冲击也不行;正确的选择是以改革迎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把改革与开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最近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体现的正是这种思路。

具体讲,银行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通过“两头促中间”策略达到纵深推进的目的。所谓“两头”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中间”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是整个银行业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是将其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有条件的可以上市。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也要加快。包括完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考核;加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重视对关联和关系人交易的监测和管理;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伙伴;提高信息透明度等。

银行业开放的总体思路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使中外资银行在合作和竞争获得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取得相当成就。据统计,截至2003年10月末,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7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164亿美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13%。

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政策,全面提升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近日银监会明确宣布,还将陆续实施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允许外资银行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济南、福州、成都、重庆,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3个;二是允许符合法定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述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在这之前,外资银行只能在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外资企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人民币服务);三是将外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最高一档从6亿元人民币降低到5亿元,将第五档从4亿元降低到3亿元;将在华注册独、合资银行分行的营运资金要求从六档简化和降低为1亿元、2亿元和3亿元三个档次,并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四是将单个外资机构入股的比例由原来规定的15%提高到20%;对原历史包袱较重的中小金融机构,外资投资所占比例还可以更高,最多可达到24.9%,而不改变被入股机构的性质和业务范围;五是外资银行从1999年起即可从事人民币同业借款;六是正式颁布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七是将根据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对香港银行进入内地市场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这些措施将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银行业竞争舞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有人把入世后的银行业说成是“与狼共舞”,那么随着舞会高潮的到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舞步正由“慢三”变成“快三”,好戏可能还在后头。

银行业开放 篇4

关键词:银行业,对外开放,金融安全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设定的主要目标中包括“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一种必然之举。但是目前的次贷危机已使全球很多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 危机的最终影响还不明朗。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将是对我国的一个新的挑战。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 通过参股或并购国内商业银行, 加快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

外资银行的参股和并购战略有以下特点值得关注:一是被参股银行的规模和重要性不断提高, 逐渐由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二是参股的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 例如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三是参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上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四是对被参股银行的影响力逐渐深化。外资银行通过派驻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对被参股银行施加影响。

(二) 通过产品技术创新,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与国内同业相比, 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全球性的业务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产品等方面。进入中国市场后, 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 与中资银行竞争。外资银行在将比较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中国的同时, 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集中在贸易融资业务、现金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服务方面。

(三) 加快网点建设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 外资银行在中国网点布局触角更广更深。在现行的政策下, 外资银行的网点战略主要表现在:分行的设立由沿海核心城市向内地城市转移, 甚至尝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2007年3月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尤努斯的格莱珉信托公司就向银监会递交了设立村镇银行的申请。

二、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收益与风险

(一) 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收益

1.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

中国银行业开放始终是与银行业改革并重和并行的, 为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和竞争, 加快我国银行业改革, 2002年中央专门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底,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 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2005年又批准了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 注资150亿美元并剥离了大量可疑类贷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组全面展开, 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和不良资产冲销等方面借鉴国外同业先进经验, 面向海内外招聘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独立董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逐步提高。

2.通过市场竞争, 加快了中资银行管理技术和业务品种创新

事实证明, 外资银行越集中的地方, 中资银行管理改进得越快, 中资银行通过与外资银行在同一市场上竞争不断改进。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最直接、最激烈的竞争集中于产品竞争, 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成熟产品, 是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和创新, 经过同一市场竞争, 中资银行加大了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 加强了技术引进和学习。

3.通过股权合作, 有助于实现中外资银行互利共赢

为推动中外资银行深层次合作, 银监会成立后于2003年12月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 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 将单家机构入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 集合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总体看, 这些政策调整取得了预期效果。中资银行与外资战略投资者开展实质性合作, 将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

4.外资银行进入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接轨

外资银行的进入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的银行业必须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规则, 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以及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这必然迫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提高效率。

(二) 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风险

1.国际经济风险不断加大, 必然伴随金融安全问题

一方面, 外资银行进入虽然可以促使一些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效率, 但也可能会使一些银行经营状况恶化, 出现危机。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一国的金融危机可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扩散, 而大规模进入的外资银行可以为外资提供一个撤出东道国的渠道, 从而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

2.外资银行的进入同样也会给国内银行带来压力和成本

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保证了它在低效情况下的“正常”运作。开放条件下, 短期内外资银行难以超越国有银行的地域优势, 但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 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势必受到威胁。国有商业银行的低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资产率和低盈利能力以及由此引起的低效率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外资银行利用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先进的技术设备, 在投资和理财、国际结算和金融衍生品等具有优势的业务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争夺国内优质客户。

3.银行业发展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

外方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逃避监管手段高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利或落后的监管手段必将给东道主国带来巨大的灾难。现阶段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但在全面防范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方面却存在滞后性。

三、中国银行业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 注重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长期利益, 实时跟踪和评估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实际效果

为了督导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的投资入股行为, 银行监管部门及时确定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五项原则和五个标准。监管当局强调, 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 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管理水平, 引进战略投资者应以提升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监管当局进而要求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股权持有期在3年以上;派驻董事;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2家;提供技术和网络支持等。上述指引旨在引导战略投资者注重长期利益, 与所入股银行结成利益共同体,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 以内部评级为契机, 提升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

我国各家银行要想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 必然要遵守全球一体化的“游戏规则”。而抓住有限的机遇, 积极研究开发内部评级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为此, 一方面需要集中力量, 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也可选送到国外先进银行与著名评级公司学习他人之长;另一方面, 有目的地聘请一些国外咨询专家, 协助国内商业银行设计内部评级法整体方案与具体操作方案。

(三) 完善内控机制, 强化岗位、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

风险管理始于内部控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把加强内控机制和监督检查作为第二支柱进行强调。国内各家银行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 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规范内部控制程序, 完善授权授信机制。按照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 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关系, 整合工作流程, 规范前、中、后台业务运作程序, 坚决杜绝逆程序操作现象发生;发挥稽核部门的再监督作用, 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的监督和后评价。

(四) 切实加强国内银行业风险文化建设

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 一些银行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 究其原因并不是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和程序, 而往往是落后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导致原有的系统、政策和程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 加强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是解决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 进一步改进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技术细节

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银行在战略投资者筛选上通常只选择少数或单一入股对象, 然后进行竞价, 尽管这种方式因目标明确、成本低而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但其缺陷是可能因竞价不充分导致股权价格低估。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今后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应逐渐建立多方询价渠道和多方竞价平台, 引进股权拍卖和招股投标方式。

(六) 进一步提高金融审慎监管能力

金融监管部门尽快提高跨境监管、金融集团监管、衍生产品监管、金融创新监管等方面的监管能力。同时, 必须加强监管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同时, 继续密切关注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外国银行对其在华子行及分支机构的影响, 采取更加审慎的监管措施, 并加强与其母国监管当局及同行的信息沟通合作, 以促进在华外资银行安全、稳健运行, 维护我国金融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淑娟.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的效率改进及风险管理——兼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2]黄毅.积极稳妥推进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J].财经界, 2007 (7) .

[3]王元龙.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WTO后过渡期的竞争性合作[J].中国外汇, 2006 (1-2) .

银行业开放 篇5

一、竞争无序的局面,饮料企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中国饮料在品牌方面的发展成果显著,全国性品牌已有十几家。

“十一五”期间,中国饮料行业保持快速发展,从产量、利税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我国饮料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批本土品牌逐渐成为或全国、或区域、或品种的主力品牌。到2010年,全国饮料行业已有5个品类、24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2011年1-12月,我国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之和)11769.229亿元,同比增长33.19%,高于工业平均水平。我国饮料制造业成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整体规模很大,盈利能力较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十二五”期间,我国饮料总产量将保持12%-15%的年均增速发展,其中包装饮用水仍然占有最大比重,茶饮料、蛋白饮料的发展势头迅猛,比重将有所提高。

由于我国目前的人均饮料消费量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补营养、补餐、增强体能和智能、休闲等饮料的开发会更加凸显饮料市场的未来潜力。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饮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饮料的相关定义及分类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饮料行业的现状和市场运行情况,并对中国饮料制造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全面的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软饮料、酒精饮料、茶饮料的发展。随后,报告对饮料行业做了产品产量数据分析、原料供应分析、包装分析、营销分析、行业竞争分析和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饮料行业的投资潜力及未来前景。

半开放行业的竞逐 篇6

这是一个历史终结的时代,在一些成熟行业更是如此。

国美在并购永乐后,又完成了对大中的并购,形成了一家独霸的局面。在家电连锁行业,似乎新的进入者已经很难崛起;在家电行业,几大巨头也几乎阻断了后来者之路;而在饮料行业,娃哈哈与农夫,几乎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分众领域,也是逐步出现了“分众不分”的局面——分众自收购聚众以后,已经明显成为垄断性巨头。

成熟的市场,似乎是企业传奇的天然终结者。

但是,在很多半开放、半垄断的行业,却正是群雄竞起的时代。如何在战乱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在从半开放步入开放的时期内成长为未来王者,成为很多新兴企业的焦点。

荒原上的金矿

垄断行业正日益挤压着众多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石油行业,曾经的民营巨头龚家龙被捕入狱,余下的散兵游勇,在石油涨价与国家政策收缩的情况下,基本处于倒闭的边缘;在钢铁行业,一些民营企业也面临退出的困境。

相对于垄断行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以及完全竞争行业的过度竞争,半开放行业目前可谓处于黄金时期。

在中国,所谓的半开放行业,其实需要几个定位。其一是从政策上说,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是先天条件,否则,企业便无生存的合法性。如在通讯行业,只有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国家目前还不允许其它通讯企业的存在。目前,中国的趋势是,在军工、能源、安全等核心的产业领域之外,其它行业都逐步走向开放,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

其二,是此行业的国有企业虽然暂时处于绝对强势地位,但是还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后进者尚有能力打破市场壁垒。最典型的是汽车行业,虽然有一汽、上汽,但是没有一家足以垄断市场,吉利、奇瑞、力帆、比亚迪等企业才可以逐步崛起。

其三,在半开放的领域,目前的竞争者并不多。如果在半开放的领域,有众多的竞争者,则说明此行业已经从半开放行业,过渡到完全开放行业的边缘,后进者已无迅速崛起的机会。而在竞争者尚不多的半开放行业,则可以保证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很大的坐大机会。最典型的是航空业,目前,除了国营航空公司之外,还有东星航空、东南航空等几家航空公司,他们都有成为行业领袖的机会。而在移动户外广告领域,则只有世通华纳、华视、巴士在线三家民营势力。

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是美国在崛起时期的著名外交策略。1899年,在列强几乎将中国瓜分完毕的时候,刚从美西战争中获胜的美国才姗姗来迟。为获得后发先至的优势,美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门户开放”政策,其前提一是承认列强此前在华势力,二是要求列强不得独占其势力范围,必须开放市场。后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900、1905年又两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并将其范围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世界。

作为新兴势力,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急速上升,乃至最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门户开放的核心策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承认既有势力,不对任何的势力构成直接挑战,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获得各方的认同。美国虽然在列强基本瓜分完中国的时候才出现,但是并没有直接对任何列强构成威胁,其开放政策获得了普遍接受。二是通过开放,造成均势竞争局面,抢在独霸天下的势力崛起之前成为强者,避免被排挤出局的命运。美国如晚来中国20年,则中国主要是日本的势力范围,美国根本无机会在中国立足。美国利用列强互相牵制,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沦为某一国的完全殖民地的进程,获得了民族自救的缓冲时间。三是为自我成长开拓广阔的道路。美国通过门户开放,巧妙地获得了别人喊打喊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得来的同等地位,加速了其未来崛起的步伐。

在企业领域,类似的“门户开放”策略,对于新兴势力非常适用。

在国内,应用“门户开放”策略最成功的,当数东星航空。东星航空在刚起步的时候,曾经遭遇到政策性的障碍。由于是民营企业,在安全控制非常严格的航空行业,要开通航线,不仅需要民航总局批准,还需要各个地方批准。最后,兰世立游说湖北省的相关领导,搞了个“天空开放”——湖北省承诺给任何一个航空公司开放武汉机场,但是,前提条件是,享受这种开放政策的区域,同样得给予东星航空开放政策。由是,东星航空取得了国内很多城市的航线。

东星航空一开业,就通过美国通用融资120亿元人民币,一下弄了20架飞机,开通多条航线。很多人对于东星一开航就能飞广州、深圳、上海等热门主力航线而感到惊讶,因为在东星之前起飞的春秋、鹰联等民营航空公司,一开始都只能飞支线。在2007年的夏天,东星航空更拿到了国家民航总局准许其开通香港、澳门直飞航班的文件,并且在11月完成了首次飞行。

不仅如此,东星航空倡导的“天空开放”,还打破了国航等几家航空公司的垄断,造成了多级竞争、均势竞争的局面,很多地方性的航空公司,也开始显示出其实力。

东星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其“天空开放”政策可谓是核心策略,既减少了其在各个区域城市遇到的阻力,又在崛起之初,就具备了大格局。

各个击破

非洲大陆是一片广袤的大地。

欧洲殖民者当初征服非洲的时候,采取的就是各个击破的策略。他们利用各个酋长、部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阻止他们联合抵抗。最后,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全部被欧洲殖民者瓜分。在印度,英国也通过类似的各个击破的策略,瓦解了数百个王公的势力,吞并了比其大数十倍的印度。

各个击破策略有三大要点,其一是就既有势力互相不买账,给新进入者可乘之机;其二,新进入者反比原始的互相割据的势力,更容易获得认同与接受;三是新进入者拥有比分散的势力更为集中的目标与力量。

在一些半开放行业,各个击破的策略同样奏效。从根源上来说,这种机会根植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在中国,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很多区域市场都有不同的准入门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条块分割屏蔽了区域外的国有势力的进入,客观上为民营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条件。

当年的分众崛起之时,江南春曾经感到“太顺利”了。当很多城市对于外地的国有企业设置门槛的时候,他们对于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反是大度的,分众由此开始其在各地攻城略地的历程。据说当时其实有很多比分众实力强大很多倍的国有企业,但是由于互相不买账,最终失去了整合的机会,反是分众最后坐大。

如今,同样的事情再次出现。在移动广告领域,世通华纳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即成为行业新兴势力,也同样运用了此种策略。在移动广告领域,北京的北广传媒,上海的东方明珠,都各自雄踞京沪,坐断一方。但是,在进入各地市场时,由于他们的国企背景,反而受到了有意无意的抵制,这都导致他们虽然实力雄厚,但是无法成为全国性的力量,给了后起者很多机会。

三年前,世通华纳在厦门创立的时候,在行业内几乎默默无闻,一直到2006年,都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势力,偏居厦门一隅。

但是,2006年之后,风险投资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到车载电视领域,多家运营商获得巨额投资,特别是民营势力很被看好。其中,世通华纳更是赢得国内媒体最大笔的4500万美元投资。后来,国泰财富基金、鼎晖创投、华登国际等风投在世通华纳的总投资,超过了50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加入,使世通华纳实力猛增,具备了走出厦门,布局全国的实力。

在风投的助力之下,世通华纳也开始大规模扩张,其策略,就是典型的“各个击破”。世通华纳每到一地,就与当地广电部门签定排他性的内容转播协议,一次买断8到15年的公交车电视转播权。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世通华纳扩张到23个省,覆盖全国33个中心及省会城市,拥有5万辆公交车、8万台电视收视终端,城市覆盖人群达2亿人次,预期今年广告收入在4亿元以上。北广传媒进不去的地方,它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反淡化了行政区域互相分割的色彩,求得地方合作。一年之内,世通华纳迅速崛起,与北广传媒、上海东方明珠等原有巨头分庭抗礼。

普及期是企业崛起的最佳时机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崛起不仅需要顺应时势,更需要契合时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但是,要最后修成正果,却需要火候。进入太早,容易成为先烈;太迟,则容易在天下将定的时候还没有成长起来,失去定鼎的机会。

在很多时候,未来巨头的诞生,不在行业草创期,也不在成熟期,而在飞跃或者说是转型期。对于“乱世英雄”来说,转型期是其成长为王者的最好时机。

在家电行业,现有巨头几乎全部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飞跃期崛起,而在当下,似乎进入了历史的终结期,新的品牌再难崛起。在空调领域,格力、美的、海尔已经引领第一阵营近十年,至今没有新兴势力取代。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也正处于转型期,从市场半权力半垄断半开放,向完全竞争市场转变。在这一时期,整个市场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汽车消费也终将从精英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迎来一个普及的浪潮。

当年的福特汽车,只有当它开发出微型车的时候,才应商业普及浪潮成为企业巨头。同样,在市场爆发期,引领行业普及潮流的企业,才能迅速崛起。长虹之于彩电行业,格兰仕之于微波炉行业,都是如此。

在IT行业,新浪、网易等当今最大的几家门户网站,也是在转型期崛起。此前,一大批网站死在沙滩上;此后,在几大巨头的阴影下,再也无法诞生强势的门户网站。

对于半开放行业来说,这种转型期的机会更多。半开放,本身就意味着从垄断管制行业,向完全竞争行业开放,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的市场容量,足以造就未来的强势企业,而在竞争中诞生的佼佼者,很容易成为巨头。

建立绝对优势

在一个高成长性的行业,要想获得绝对优势,成为最后王者,必须是集大成者,在行业内数一数二。

目前,在很多半开放行业,已经逐步出现了一些未来之星。但是,在尘埃落定的时候,到底是谁胜者为王,则未可知。

在一切市场化的行业,都已经证明了国有企业不堪一击,效率极度低下。如果从半开放行业向开放行业彻底转变完成,未来的王者,必然在民营企业中诞生。在此背景下,谁能够在半开放行业时期就奠定根基,就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王者。

在未来几年,国内的汽车企业竞争,其核心竞争将不是合资公司与民营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奇瑞与吉利目前已经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前者拥有了100万辆的产能,后者也达50万辆,而新贵比亚迪近两年也是野兽凶猛。未来汽车行业步手机行业后尘,取消行政性管制也未可知。

在数字电视领域,根据赛迪顾问、CTR市场研究、美兰德媒体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2007年中国车载(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2006年的移动广告只有3亿元,而到2008年,将猛增到15亿元,整个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夕。

目前,几大巨头分食移动电视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其中,除东方明珠、北广传媒分守上海、北京之外,世通华纳、华视传媒、巴士在线都不同程度的将触角伸向了全国。

在全国扩张的过程中,世通华纳的扩张最为迅速。自2003年起步以来,世通华纳每年都保持在200%~300%的增长,成功地从一个区域性企业转变为一个全国性的媒体集团,隐然成为领军人物。世通华纳还有望成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移动电视传媒企业,同时,世通华纳还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华视传媒同样野心勃勃,也在全国扩张中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目前,其业务已覆盖了国内15个城市。而巴士在线虽暂处劣势,但是刚刚与中央电视台移动业务合作的成功,也使其具备大格局。

未来三年,谁是最后的王者,还未可知。

在航空业,几大民营航空公司则更是加快了竞争步伐。目前,国有航空公司绝大多数亏损,民营航空公司乘机崛起,并逐步走向主流。

春秋航空推出零元机票引起整个航空业“围剿”,其野心可见一斑。而在首次即引入资金120亿元的东星航空,也在2007年11月于苏格兰皇家银行贷款3亿多美元,用于购买6架大飞机,其到2012年将拥有至少28架客机。目前,东星航空公司已开通19条航线,明年航线将覆盖国内主要城市,并在武汉、广州之外,至少还要扩展两个航空基地。同时,在今年11月,东星航空开通了香港、澳门航班,明年还将开通日本、新加坡以及东南亚重要城市的航班。

在民营航空领域,东星航空逐步显示出了霸气。目前,在中国所有的航线上,东星航空的上座率、准点率都是第一,其运营能力也非比寻常。在海口,东星航空进去之前,所有的民营航空公司都有航线,而东星航空一进去,所有人都开始亏本,只好退出。■

[编辑 赵代波]

银行业开放 篇7

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探索进程是在整个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 0 0 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的自主开放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逐步开放,重点是引进外资银行的资金。开放的措施、业务和开放时间表是根据实际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的。

第二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由引资向引制转变。主要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战略投资者,希望外资银行整个参与管理来提高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一阶段,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开放步伐大大加快,金融业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无论从外资银行经营范围还是客户对象上看,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参与。目前大部分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有花旗、汇丰等国际金融巨头参股;一些中资银行也正在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入股或并购等方式实施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展海外市场。

外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也改善了我国的银行业长期以来以工、农、中、建为首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银行集中度高问题。随着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结构已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格局转变为适度集中的垄断竞争格局,集中度降低的同时竞争程度得以提高,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二、对外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银行在提高了我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如此大面积的深度介入我国银行业,引发了对我国金融业安全的担心。关于对外开放是否影响国家金融安全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业内人士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持乐观态度,认为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良性互动”,“越开放越安全”;另一种持谨慎态度,认为“对外开放主导权”受到侵蚀,开放政策方面要注意避免“过度对外开放”。笔者认为金融开放是把“双刃剑”,带来巨大的开放性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积聚了对中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的风险。为此,客观地在安全、开放与改革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化解各类风险,积极维护金融安全应成为必然选择。

(一)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厚此薄彼”

加入W T O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被大大加快,而对内开放相对滞后。外资普遍享有的超国民待遇,而民间资本只能享受准国民待遇,监管机构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持审慎态度,采取严格的管制政策,使得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先于国内民间资本获得产业准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学者认为,开放次序上牺牲“对内开放”先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开放政策的缺陷之一。一项数据显示,拥有三亿人口的美国,其独立银行法人数量超过四万家;而有八千万人口的德国也有银行法人超过四百家。相反,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银行法人数量却非常之少。金融业对内开放程度过低,内外开放不协调,容易导致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影响金融安全,也会极大压缩国内民间资本扩张空间,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以非正规金融形式存在,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入金融系统,长期的“体外循环”蕴含着很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缺乏,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如果不尽快对内开放,不仅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会削弱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效果,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极为不利。

当前阶段,对外资持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限制要非常谨慎,应该继续保持一段时间。因为这一轮开放之后外资已经占有了中国银行业资产相当大的规模和比例。监管部门应对民间资本给予更大的信任度,加快推进对内开放。加快金融对内开放,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提高经济活跃度,促进就业,推动创业等,如若不然则累积的问题就会导致越来越大的风险。

(二)对“对外开放主导权”的挑战

我国银行业应该保持开放的主动性和必要的市场份额。金融领域的开放,可能成为我国的国内资本外逃的一个通道,造成我国的国内金融秩序受到一定的冲击,甚至导致我国金融自主权的减弱。因此,我们银行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监管部门一定要把好关,引进优良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控制好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防止国内资本的借机外逃。

拉美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都曾出现跨国公司控股或持股后的金融机构因服从和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整体战略,而出现在信贷和其他市场行为方面与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甚至和国家战略需要相冲突的情况。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都要对此提高警惕,关注外资银行进入的节奏与特点。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5月17日公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坚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遵循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和竞争回避的原则;应坚持商业银行性质的战略投资者,投资国有商业银行不宜超过两家;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等五项标准。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权。但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试图通过收购等手段突破持股上限的监管规定,一些境外金融资本想方设法绕开法律的这些规定,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实施控股,包括寿险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在审批过程和业务管控中严格把关,如银监会可以根据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监管的需要,提高注册资本和营运资本的最低限额、适当延长审批的期限、外资银行必须向所在地银行监督管理机构报告跨境大额资金流动和资产转移的情况等。坚决杜绝这种违规现象的发生,维护正常的行业秩序,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我们要正确认识其他国家在金融开放问题上的“慎重”态度。虽然WTO协议规定了我国金融开放的速度和深度,我们必须遵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开放方面就别无选择。对于任何国家来讲,只有本国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在仍然存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前提下,丧失了用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经济手段,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美国1991年专门通过立法,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业务范围提出严格要求和限制。主要包括: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禁止外国银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不支持外国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等。这实际上宣示了外资银行即便获准进入,也不允许其插手银行核心业务。

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显示,在WTO的众多成员国中,对外资银行没有明显限制的只有13个。根据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在其受到严重威胁时,可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因此,我国在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应“在开放中保护,在保护中开放”。合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赋予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保障条款、例外条款以及逐步自由化等条款,落实有关银行服务贸易的市场适度保护措施。

(三)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

金融创新在给我国金融业带来金融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将使其在面临传统风险的同时面临新的风险。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过程中,随着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各种信用形式得以充分运用,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金融业面临的风险相应增加。目前,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任何金融改革和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创新的积极效应将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较大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真正建立,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如果对金融创新管理不善,不把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也会使商业银行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新的更大的风险。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绝大多数国际先进银行都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它们大多是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公司,借助国际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资本规模进行业务扩张、市场扩张和机构扩张。中资银行应该遵循国际银行业的通行惯例、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模式,大力进行综合改革,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都已跻身世界金融机构前100强,走跨国经营之路是必然趋势。据统计,世界10家最大跨国银行的海外经营收益平均约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加入WTO之后,按照对等的原则,中资银行可以较容易地得到签约国的市场准入资格;国内监管当局也会放松对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置机构和开展海外业务的限制。因此,我国的国有银行应主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以欧美为主要目标市场,逐步向外发展,在全球布点,最终成为综合型、全能型的世界一流跨国银行。这是提高我国金融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实施的一个重大战略。

三、小结

大量的研究证明,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展望未来的中国银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面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需要继续促进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做好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工作,以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郑锋等.国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实践与经验借鉴[J].西安金融,2007(1).

[2]、徐力生.新时期银行业对外开放主要政策[J].投资北京,2007(9).

[3]、李友华,韦恒.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金融,2007(11).

俄银行或对人民币开放 篇8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听说央行准备出台这项文件后表示:“两国已在俄中双边关系发展框架下讨论过文件的准备工作, 此举与两国结算实行去美元化相关。”根据俄央行相关法令, 在俄银行目前可以使用卢布及包括美元、欧元、瑞郎、英镑、日元在内的外国货币组成注册资本。俄罗斯-中国分析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认为, 已在俄罗斯市场运作的中国信贷机构可能会对允许使用人民币补充注册资本感兴趣, 它们能借此拓展业务。他指出:“我认为, 今年我们就能看到会有一些来自中国的新银行进军俄罗斯市场。”

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数家中资银行已在俄罗斯设有分行。在中国四大行里最后涉足俄罗斯的是农业银行, 它于2015年初开设分行。中国各家银行目前在俄罗斯银行服务市场中的作用并不显著。最大的在俄中资银行是工商银行, 业务主要面向在俄的中资企业。

一家中资银行总经理表示, “从扩大业务的角度讲, 我们的股东对可以用外汇补充资本这项规定本身就很感兴趣”, 各家银行更倾向于用美元构成资本, 因为卢布是一种风险比较高的货币。他补充说:“我认为, 人民币也很有吸引力, 尤其是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降低的幅度不像卢布兑美元那么大。”

银行业开放 篇9

一、文献综述

理论界关于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研究, 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外资银行能否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二是银行业开放将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部分学者 (Claessens, Demirgüc-Kunt and Huizinga, 2001;Bonin, Hanson and Wachtel, 2005) 认为, 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公司治理效应, 因此外资银行进入能够提高发展中国家银行的效率。但也有学者认为, 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体系效率的改进具有不确定性。如Lensink and Hermes (2004) 认为, 能否改善银行业效率与东道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关。若金融发展水平较低, 外资银行进入不会改变东道国银行体系高利润、高成本的经营现状。Haber (2005) 认为, 自1997年引入外资以后, 墨西哥银行业的经营效率改善, 但境外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减少了对国内的信贷供给,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融资功能。

张礼卿 (2007) 认为由于外资银行融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程度。但是汪建和吴英蕴 (2000) 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使得内资银行丧失优质客户和人才, 不利于内资银行的稳健经营。

二、拉美及中东欧国家的银行业开放实践

(一) 拉美国家的银行业开放实践

拉美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银行业改革。到2007年, 拉美已成为第三世界中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从结果看, 拉美国家银行体系效率在开放后的改进并不明显:存贷利差终维持在高位, 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供给也在逐年下降 (图1) 。与此同时, 拉美银行体系的风险进一步加剧。90年代末, 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发生金融危机, 拉美成为银行危机发生最频繁、循环银行危机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表1) 。

(数据来源:World Bank网站)

(数据来源:Research Department of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二) 中东欧国家的银行业开放实践

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开始逐步开放银行业:首先改变了计划经济下单层的银行体系, 建立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双层银行体系。接着, 各国开始银行私有化改革。最后, 在90年代末, 为了加入欧盟, 中东欧各国相继开放银行业。至2003年, 在中东欧国家, 外资银行无论在数量还是资产规模上均占主导地位 (见表2) 。

(数据来源:European Central Banks)

与拉美相比, 选择了渐进式开放的中东欧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表3) :不良贷款比率和存贷利差持续下降, 并且能够向生产部门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服务;银行体系在开放之后未出现大规模的金融震荡。

(数据来源:World Bank网站)

总结拉美、中东欧国家开放银行业的经验, 给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 引入外资银行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其整体效应与东道国本身银行业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银行业开放决策的时候, 必须始终着眼与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银行业开放政策。

第二, 中东欧的成功经验表明, 发展中国家更适合走渐进式的银行业开放道路:根据各个经济、金融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 设立银行业开放的阶段性目标与措施, 逐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开放。

三、银行业渐进式开放的阶段性目标与措施

(一) 初步开放阶段:以促进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为目标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时均面临供给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时, 政府为了吸引外资, 自然要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 为外商投资创造条件。

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开放目标应与促进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目标相配合。由于国内银行体系较为脆弱, 在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同时, 有必要对其经营活动做出一定限制。

(二) 加速开放阶段:以提高国内银行体系效率为目标

受到资本积累不足和金融市场落后的制约,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垄断金融服务, 以便政府能够在集中使用国内资金。然而, 这种金融垄断也存在弊病:受到政府的干扰, 国有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普遍较差;由于凭借垄断便可获得高额的存贷利差, 导致国有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不良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垄断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效, 但也造成了金融抑制。

所以, 在经济发展的中期, 银行业开放应当以提高国内银行体系的效率为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取消对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限制、鼓励外资银行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国内商业银行等。

(三) 全面开放阶段: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目标

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达到较高的水平后, 金融机构开始大量聚集, 形成国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通过集群效应提高金融部门的竞争优势,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国内金融中心如果成功升级为国际金融中心, 那么东道国还能够增强自身在全球性金融资源竞争中的能力, 利用国际资本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东道国的国际金融地位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 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金融体系有效且稳健运行的前提下, 为配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全面开放银行业, 用高度开放的银行体系来支持与国际金融中心所适应的金融市场深度、广度和流动性。

四、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历程与现状

以2001年加入WTO为界限, 中国的银行业开放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9-2001) 是中国银行业的初步开放期。这一阶段银行业开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这一时期,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外商投资不仅为带来了充足的资金, 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这一阶段中国开放银行业的目标得到实现。

与此同时, 国内银行体系的弊病也日益突出。尤其是政府过度介入银行日常经营, 银行体系不良资产规模膨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2000年末,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2.4%。全面改革国内银行体系成为共识, 也为中国加入WTO以后的银行业加速开放确立了目标。

第二阶段 (2001-至今) 是中国银行业的加速开放期。这一时期, 为履行入世承诺,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明显增加。至2009年末, 外资银行在华的资产总额达到13492亿元, 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71%。在这一阶段, 我国银行体系的效率显著改善。至2009年末, 全国239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银行业的净利润和盈利水平也持续增长 (见表4) 。

(数据来源:根据银监会各年年报整理)

五、中国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定位及建议

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正处在加速开放阶段后期、正逐步向全面开放阶段过渡:

首先, 中国银行业还有较大的开放空间。我国在货币兑换、对外支付和资本交易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限制;对外资参股国内银行也存在持股上限。其次, 伴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银行体系正朝着更加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 这与银行业加速开放阶段的目标相吻合。最后, 我国已明确将上海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这意味着银行业开放的目标逐渐过渡到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服务。

目前, 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大障碍在于金融的市场化与自由化程度还不够高。在未来的十年内,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 继续积极引进外资银行, 尤其是要在上海形成外资银行的聚集;第二, 增加国内银行股权结构中的外资股比例;第三, 逐渐取消对于外资银行在资本项目相关交易方面的限制。最终在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 完成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参考文献

[1].Bonin, J.P., I.Hanson and P.Wachtel.Bank performance, Efficiency and Ownership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5.29 (1)

[2].Claessens, S., A.Demirgüc-Kunt and H.Huizinga.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1.25 (5)

[3].Haber, S.Mexico's Experiments with Bank Priv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1991-2003[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5.29 (8-9)

[4].Lensink, R.and N.Hermes.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 Behaviour[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4.28 (3)

[5].汪建、吴英蕴.《银行国际化对东道国的效应分析》[J], 亚太经济, 2000 (5)

[6].张礼卿.《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业开放及其影响》[J], 国际金融研究, 2007 (3)

银行业开放 篇10

1 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及共享管理情况

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基地平台(包括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研发中心及行业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是行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也是行业科学仪器的主要保有者和应用者。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交通行业69个重点科研基地平台大型科学仪器(指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原值在10万元人民以上的单台或成套仪器设备、系统及软件等)资源调查数据显示,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在投入、使用、管理等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仪器自身特征:专用仪器多、通用仪器少,普通仪器多、高精尖或独有仪器少。交通行业的科学仪器多以完成特定项目研究工作为目的而购置,针对性比较强,适用范围相对较窄。目前行业内科研机构保有的3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普通仪器较多,高精尖或独有科学仪器因受研究经费、研究水平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少。表1所示为不同原值区间的大型科学仪器分布情况。

(2)科学仪器管理特征:科学仪器的具体控制权大多在机组。目前,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的管理主要涉及单位、部门、机组3个层次。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在采购科学仪器后,对其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建立台账;科学仪器的具体管理工作由部门承担;科学仪器一般为专人专用,由机组人员负责操作,因而科学仪器的检定校准、维修、保养、使用等实际控制权基本是掌握在机组层面。

(3)科学仪器利用特征:不同原值区间科学仪器利用率相差不大,科学仪器利用率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调查统计的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为877小时,平均利用率为54.8%;不同原值区间科学仪器利用率相差不大,如图1所示,与通常设定的1 600小时/年的额定机时相比[3],科学仪器利用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 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障碍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刚刚起步,直接阻碍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开展的因素涉及科学仪器构成、政策制度、技术条件等诸多方面,主要包括:

(1)基础性、通用性、高精尖等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科学仪器相对较少。如前所述,在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构成中,专用仪器、普通仪器居多。专用仪器一般仅在特定研究领域使用,用户范围窄,共享意义不大。普通仪器普遍应用较多,价格不高,科研单位均有能力自行购置使用,需求潜力不大。基础性、通用性仪器应用范围广,高精尖仪器一般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购置价格高,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这两类科学仪器具有较大的共享价值。而交通行业这两类科学仪器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了资源共享能力相对薄弱。

(2)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投资、管理、资源配置等均会形成新的模式或业态,科技资源共享,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即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科技创新政策方面的变化,我国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未及时作出调整,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如目前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学仪器的开放存在政策瓶颈。对于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技开发用品、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根据《关于修改〈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和〈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3号)的要求,应当直接用于本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不得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只有经海关核准的单位,其免税进口的科技开发用品、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可以用于其他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活动。目前交通行业有超过50%的科学仪器为此类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开放服务受上述现行法规制约。此外,科研单位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许可、单位内部共享服务费用的内部结转等,目前尚无法律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推进。

(3)科学仪器管理单位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多以提供实验、试验、测试等技术服务的方式实现,仪器管理单位若无分析检测资质,难以证明或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很多科研机构受人员、场地、管理等因素影响,暂不具备申请相关分析检测资质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开展。此外,科学仪器开放服务工作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技能型人才,绝大多数科研单位没有针对这类技术人员设评聘制度,导致这类人员职称晋升、职务晋级困难,人员队伍流动大,技术人员队伍匮乏或不稳定,导致仪器管理单位的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科学仪器开放工作的开展。

(4)科学仪器共享缺乏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后,既会产生大量的试验材料、水电等成本费,也会因科学仪器使用率提高而增加仪器的维修、折旧等费用,这些费用需要通过服务收费来进行补偿,但随之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收费没有标准,往往是单位自行定价;二是很多仪器维护费相当昂贵,如仅通过服务收费来补偿会造成开放共享的使用费用高,很多需要使用仪器的单位支付不起高额试验费,依然无法实现仪器共享共用。

(5)科学仪器共享中仪器损毁、丢失等问题无法避免。生产类仪器,特别是需要在现场进行作业的仪器,如开展科学仪器共享,只能采用租赁、租借等方式,而在仪器运输、使用等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设备损毁、丢失等问题的发生。这类问题一旦出现,一方面责任归属和赔偿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也影响开放仪器部门的正常科研和生产活动。

结合对我国交通行业科学仪器管理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深入剖析产生上述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

(1)条块分割的科研投资体制。目前,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科学仪器购置经费渠道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部基建项目资金、财政部修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经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单位自筹资金等。2000年我国开始实行部门预算以来,各部门所需科研经费纳入部门预算,部门之间彼此独立,部门预算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相对独立[4]21,各级政府、各部门在进行科研投资时,难以对科学仪器购置进行统筹规划,也很难进行相关沟通和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仪器重复购置、仪器购置选型不合理等问题。如前所述,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大型科学仪器构成中,普通仪器偏多,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仪器偏少,资源共享能力有限,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科研投资体制。

(2)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科学仪器资产管理机制。如陈光等[5,6]的分析,科学仪器资产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实是造成科学仪器共享存在障碍的重要原因。利用财政资金购置的科学仪器虽然为国有资产,但具体的控制权在各单位、各部门甚至是各机组。政府部门作为科学仪器投资者,期望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提高科学仪器利用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科学仪器的实际控制者,即各单位、部门或机组则仅仅期望占有科技资源为己所用,没有开放共享仪器的积极性,更不愿意将其提供给同领域具有竞争关系的单位使用。

(3)科学仪器运行和维护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的预算经费安排中,往往只设科学仪器购置费,科学仪器运行、维护费没有来源渠道。科学仪器在其生命周期内,运行、维护等使用成本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开支[4]22。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是典型的实物资源共享,不同于单纯的信息共享。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复制等特征,其共享、共用不会带来共享成本的提高或信息本身价值的降低;而实物资源的使用会带来损耗,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意味着加速仪器资源的使用,从而必然会增加仪器维修、保养等运行维护成本。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运行缺乏制度性的运维经费保障,科学仪器运行维护成本无法从财政预算渠道获取,若全部依托有偿服务补偿,则很容易造成服务价格过高,用户单位承担不起,仍然达不到共享的目的。

3 推进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对策

交通行业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下推进科学仪器开放,需要解决仪器控制权配置、开放共享成本合理补偿等核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推进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对策如下:

(1)综合考虑科学仪器资源性质、共享价值、服务能力等,合理确定开放共享范围[7]。符合以下特征的科学仪器鼓励开展开放共享:财政投资购置的科学仪器;基础性、通用科学仪器或高水平、独有科学仪器;原值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满足本单位科研和生产任务的同时,仍有空余机时;配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2)采用委托测试与协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如前所述,在科学仪器开放使用中发生的仪器损毁、丢失等问题是阻碍仪器开放共享的原因之一,为规避仪器损毁的责任认定与赔偿问题,采用委托测试和协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仪器开放共享,释放仪器服务潜能。

(3)建立科学仪器中心和依托仪器管理单位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行业科学仪器中心,作为行业内的公共科研基础设施独立运行,是使仪器所有权与控制权趋于一致、减少仪器共享障碍的有效手段。仪器中心是根据行业科技发展需求,以服务和支撑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先进的科学仪器为核心组建的专业的、开放性的研究和服务机构,按照公路工程、水路工程、运输工程、交通安全、环保节能、智能交通等学科领域,在考虑地区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以开展仪器开放服务和仪器创新研究为主要职责。科学仪器中心作为专业化的仪器研发与开放服务机构,对科学仪器、技术人员、研究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考虑到行业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建立科学仪器中心和科技部在国发[2014]70号文件中要求的由仪器管理单位组织仪器开放共享相结合的方式,对仪器开放共享进行组织管理。

(4)认可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制度[8]。以《科技进步法》和国发[2014]70号文件为主要依据,承认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的合法性,开展有偿分析测试服务。仪器开放服务成本包括:试验耗材支出,房屋、水电等运行支出,维修、保养、折旧等管理支出,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劳务支出,开放服务机构应根据具体科学仪器的运行成本情况,考虑市场需求和开放服务对象的价格承受能力等因素,制订相应的具体收费标准。

(5)建立科学仪器购置查重和论证机制。少数人占有科学仪器并为他人所用是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最佳状态[9]。把住仪器共享利用源头,优化仪器资源的空间布局,是推进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前提和基础。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原值在一定数额(如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仪器进行查重和论证,如本地区已有应用于相同学科领域的相同仪器,且仪器提供开放服务,原则上不建议购置。仪器购置论证一般采用同行评议方式,重点对拟购置仪器的购置必要性、技术参数选型、经费预算等进行论证。

(6)政府财政对科学仪器开放进行补贴[10,11]。如前所述,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必然会带来仪器价值损耗问题,损耗成本很难完全由开放服务对象来承担,而只能由公共财政对仪器开放共享实施补贴。国发[2014]70号文件和国科发基[2015]199号文件对此也有明确的指示。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在对科学仪器开放使用、服务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相关单位给予补贴。

(7)提高科研单位资源共享意识,推进各单位制订科学仪器共享的人事管理制度。就我国当前的科学仪器管理机制来看,科研单位是科学仪器的保有主体,是开展科学仪器共享的中坚力量,科研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开展科学仪器共享对于本单位开展协作交流、拓展业务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科研单位可以在单位内制订并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薪酬、评价等政策,有效调动科学仪器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推进本单位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开展。

(8)先公开信息、再开放仪器,逐步推进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共享的三层次模型包括可见性、可及性、可用性3个层次[12,13]。科学仪器作为典型的实物资源,可见即提供科学仪器属性、基本原理、保有单位、运行状况等基础信息公开服务,使仪器为社会所了解;可及即提供科学仪器使用联系方式或在线预约服务,建立获取仪器服务的途径;可用即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确保科学仪器正常高效运行。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应首先清家底,建立科学仪器资源目录,开放仪器基本信息并逐年更新,进而选择有共享价值和开放条件的科学仪器逐步向行业或社会开放使用,分阶段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摘要:调研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情况,分析仪器分布、管理、利用等特征,进而利用资源共享、产权等理论深入剖析阻碍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障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对策建议。

台湾民营银行开放10年教训 篇11

位于北京CBD商圈的和乔大厦里,躲着一家“中”字头的台湾银行——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这是第5家在内地设立代表处的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事实上,它也是首家进驻北京的台湾民营银行。虽然今年3月就已正式开张,然半年过去,据里面的工作人员称,现在的主要业务仍是考察内地市场。

而此时内地的民营银行还正处在孕育阶段,尽管民间力量早已积蓄难耐,但管理层极为审慎,对民营银行的开放模式一直没有定论。

10月中旬,台湾著名经济学家于宗先率领台湾10多位资深经济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到北京大学同内地交流台湾设立民营银行10年的经验和教训。中心的话题是民营银行开放模式的选择。

台湾民营银行的开放一直被当作一个“反面教材”,一度混乱不堪。内地民营银行“教父”人物徐滇庆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台湾的金融状况与目前大陆非常相似,台湾就在那时开放设立一批民营银行,台湾的经验与教训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开放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出现超额贸易逆差,超额储蓄,游资泛滥,地下金融猖獗。与此同时,新台币也遭遇了强大的升值压力。在升值预期心理的影响下,国际热钱源源不断流入,使美元游资更加泛滥。

在双重压力下,台湾当时的外汇储备由1983年的100多亿美元,累积到1987年底的767.5亿美元,当时的外汇储备仅次于日本和德国。

为此,台湾金融当局一方面发行大量的基础货币冲抵高额外汇储备,一方面收紧银根。如此这般,正规的金融管道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资金供需失调,导致各种地下金融如野草般疯长。

这使得当时的台湾公营银行担当金融中介的功能变得更为乏力。由于银行强调抵押和担保,手续也相当繁琐,一般企业非常难以取得贷款。

于是各种当铺、地下钱庄、民间互助会、融资性租赁公司的泛滥,影响了整个金融秩序。据统计,1989年6月,资本金在5000万台币以上的投资公司达到176家,涵盖了各个行业,不少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再投资股市,造成股市和房地产大量泡沫。

在这种情形下,迫于社会压力,台湾当局不得不解除管制,先是在1987年确定了商业银行开放政策,随后又在1989年完成了银行法的修正,隔年便正式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标准,同时受理民营银行设立申请。

台湾模式

在长期金融压抑之后,台湾企业界进入金融行业的意愿非常高,当初台湾金融当局对新设民营银行的资本金的要求为100亿新台币。原想采用提高准入的门槛来吓退一部分申请者,没想这个办法非但没有达成预订目标,反而逼使筹建民营银行的人更求助于大企业、大财团、权势人物。

这使得台湾民营银行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大企业、大财团、权势人物勾结的路子。当时,正值社会资金泛滥,泡沫经济加温的时候,股市狂飙更加助长了民间进入金融业的热度。结果一下子就涌上来19家申请单位,台湾金融当局想方设法只砍掉了4家。于是仅在1991年一年,台湾就“一窝蜂”似的一下子放开了15家民营商业银行,第二年又批准了2家。

这样,几乎每一家民营银行的背后都有大财团的背景,有政要高层人物的撑腰。而一个财团所支持的金融机构也不止一家。由于银行和财团的关系过于密切,银行和股东之间在财务上牵涉过多,甚至违反规定向关联股东过度放贷授信,一些民营银行实质上已经沦为相关财团的附属单位。这种金融机构财团化埋下了新生的民营银行的巨大风险。

在经济景气时期,或许大家都相安无事,但经济一走下坡,企业一不认账,一连串的金融危机便由此引发。1998年,就在亚洲金融危机渐渐平息之际,东亚各国的经济也已逐步开始复苏,可是台湾却开始了内部的金融震荡。仅1998年下半年,台湾中央票券公司、宏福票券公司、台中企银等金融机构就先后出现财务危机,弄得台湾金融市场上风声鹤唳,动荡不安。

而在1998年以后出现的金融问题大多是大企业财团过度运用金融杠杆,在经营上出现财务危机,然后牵连相关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最后连带着出现银行挤兑风险。如此一来,大企业和基层金融机构出现的弊端很快就波及到银行本身。

除此之外,在台湾国民党的党营事业中有不少关系密切的金融机构,在其下台之后,由于与执政当局翻脸,国民党的党营事业的合法性便遭到质疑。于是这些金融机构纷纷换将,暴露出来不少金融弊端。这些乱局也直接冲击到相关的银行。台湾1991年设立的民营银行中,其中有2家目前已濒临倒闭的境遇,也有很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0%。

抛开这些制度“原罪”,仅从经营绩效上,台湾民营银行也远不及外资银行在台分行,而且也没有明显优于台湾的公营银行。以2001年为例,外资银行净资产报酬率为台湾银行的近9倍,然而不良贷款却仅为台湾银行的一半左右。就台湾整体的金融资产而言,新民营银行的加入并未明显扩大台湾银行业的产值,仅仅是稀释了原来公营银行的超额利润。

痛定思痛

在当时,台湾金融当局的思路是先开放民营银行,再进行公营银行的民营化,这使得多数民营银行过度乐观估计潜在的市场,忽略了公营银行民营化后将对市场造成的冲击。

再加上台湾在开放民营银行过程中没有能够及时制订金融市场准入规则和退出规则,导致的后遗症至今仍难以解除。在台湾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银行,剧烈的行业内竞争使得许多银行都吃不饱。

台湾的金融界普遍认为,根据台湾岛内的经济规模,如果银行的总数控制在30到35家,就比较合适。不过,生米既然煮成了熟饭,再往回看,只能让当年许多积极筹办民营银行的人徒生后悔。

台湾民营银行10年开放教训对现在内地呼声颇高的民营银行试点来说,无疑是一个警示。

银行业开放 篇12

2014年10月份, 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 从而提高金融行业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这项决定可以优化消费环境、培育竞争市场, 除此之外, 还能更好地应对WTO的裁定。而后, 2015年4月份, 国务院又发布了一项决定, 预示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将迎来全面开放。

2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原因

近几年, 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扩大, 其中, 2013年3月份, VISA和万事达入职我国支付清算协会意味着外资银行卡进入了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 而2015年6月1号又正式打破中国银联“一卡独大”的局面, 允许符合要求的机构申请业务许可证。因此可以看出,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在世界交易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成为全球交易的重要枢纽。加上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可以看出,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2) 中国银联长期垄断银行卡清算市场, 是我国境内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 而这种僵化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各种需求。此外, 随着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来临, 中国银联垄断银行卡的能力将减弱。因此,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是唯一的出路, 只有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 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

(3)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是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客观需要。WTO要求我国在2015年8月29日前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

(4) 只有加快向国内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的步伐, 清算市场才不会落入外资手中。

3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带来的影响

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对消费环境、银行卡格局及银行卡业务均有重大影响。首先, 对消费环境来说,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可以优化消费环境。目前中国零售总额中, 只有小部分使用银行卡支付, 而大量的现金支付, 会导致交易成本高、社会成本浪费以及清算服务效率的低下。而如果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 有大量竞争者参与清算市场, 消费者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这样又可以同时促进消费的发展。其次,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有利于银行卡产业格局的优化, 促进银行卡产业稳健发展。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为更多银行卡企业参与竞争提供了条件, 打破了中国银联的垄断局面, 促进了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发展繁荣。最后,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有利于加快中国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 促进银行卡服务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支付服务需求。

4 开放格局下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监管

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竞争者将越来越多, 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 这也对银行卡清算市场方面的监管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监管部门应该成立统一的支付清算制度, 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有关决定中对银行卡清算机构实施准入管理做出了要求:只有依法取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的机构, 才可以从事银行卡清算业务。符合条件的机构可以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中国银行及中国银监会分工实施对其监督管理, 维护市场秩序, 防范系统性风险, 使银行卡清算市场有序、稳定地发展。

(2) 加强市场开放下银行卡产业法律体系的建设。在开放的银行卡清算市场的格局下, 要做到有效监管, 首先应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我国政府可以继续对市场价格进行适度干预, 完善各种法律, 防止垄断, 促进市场秩序良好发展。健全的法律制度, 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 有利于我国深化“服务”理念。

(3) 提升银行卡市场风控水平能力。成熟的风控水平是国际品牌带给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实惠, 而追究其原因, 是降低收费和提升服务。VISA、万事达成立时间很长, 具有一套成熟的风控体系。而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不足之处也在于此。一名银行卡业内人士就说过, 如果中国能从国际卡组织身上学习这些经验, 中国银行卡将会受益匪浅, 因为目前国内的银行卡市场盗刷、套现现象随处可见。因此, 在银行卡清算市场全面开放过程中, 在结合新型跨行转接清算模式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管理体系水平, 加快新型国家支付体系监管模式的建设。

(4) 划定市场边界, 明确公共责任。监管部门应该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明确责任边界, 从公共服务的经营者转变为组织者。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将让渡给市场, 因此, 要明确哪些责任需政府负责, 哪些责任由市场负责。明确公共责任有利于市场和政府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进而降低市场管理成本。

(5) 加强提高银行卡清算市场的自律水平。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还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相应的支持工作。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及时了解相关机构在申请及准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并进行反馈, 提高银行卡清算市场自律水平, 加强各机构的相互合作, 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和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 促进我国支付清算市场更加稳健的发展。

5 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发展现状

2001年3月份,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负责处理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交易, 利用跨行交易清算系统,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了社会成本。此外, 中国银联还联合产业各方推广统一的银联卡标准规范, 创设了有自主品牌的银行卡, 实现了国内银行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银联卡”交易范围包括公用事业的缴费、预定酒店和机票、自助转账、信用卡还款、消费交易等, 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 境外银行卡清算机构如美国的VISA、万事达等机构也慢慢渗入到我国外币银行卡清算市场, 它们为境外持卡人在境内消费提供了便利, 使我国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同时支付服务环境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底, 全国累计发卡量高达49.36亿张, 其中信用卡和借记卡分别累计发卡4.55亿张和44.81亿张, 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6.45%和17.20%。全国人均持卡量也有将近3.6张。截至2014年底, 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达到1203.40万户, ATM61.49万台, 联网POS机具593.50万台, 受理环境不断完善。2014年全国银行卡交易量及交易金额较去年也有所上涨, 其中交易量为595.73亿笔, 交易金额达到449.90万亿元。银行卡交易量的持续增长, 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随着银行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银行卡的应用领域也相应得到拓展, 促进了银行卡业务朝多样化发展, 创新型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同时银行卡清算服务效率等方面也面临更高的要求。

6 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应对市场开放的可行性建议

在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 具备了面向市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素质, 越来越有活力。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确立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做好了应对市场改变的准备, 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同时,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6.1 构建并完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

首先, 完善银行的综合服务。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 进一步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 完善电话银行服务项目, 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其次, 提高持卡人综合服务。银行作为服务提供商, 应该加强服务安全性, 不断提升硬件水平和服务水平, 提高风控能力;而作为终端使用者的持卡人也应该提高风险方面的意识。

6.2 完善银行卡产业在银行卡组织、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方面的发展

首先, 在银行卡组织方面, 加强我国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速度, 推广发行符合国际规范的银行卡, 开发强化银行卡的信用、理财和支付功能。银行卡产业对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有重要影响, 因此加强我国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速度有利于维护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安全。其次, 在发卡市场方面, 通过清理睡眠卡来提高银行卡的使用效率, 同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最后, 在受理市场方面, 优化受理市场结构, 充实和丰富服务内容。

6.3 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 通过创新增值服务种类整合资源

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中国银联“一家独大”的地位将会动摇, 新型支付行业势必获得拓展, 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的构建, 增值服务种类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竞争力。科学合理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支付清算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 在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的条件下, 我国应认真研究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及互联网支付在定价方面的问题。同时, 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优惠费率等措施, 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杠作用, 不断扩大银行卡使用领域。

6.4 在内外市场双重压力下“求同存异”

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压力, 还有来自国外市场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针对两个市场的不同特点, 支持差异化发展, 同时, 兼顾内外市场的协调发展, 互相取长补短, 巩固国内市场的既有优势, 加快在国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使不同性质类型的银行卡各自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丰富市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清算服务效率, 促进清算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摘要:在以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的条件下, 主要探讨我国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分析开放格局下对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监管以及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发展现状, 并对国内银行卡清算机构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发展现状,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瑛.开放格局下银行卡清算市场发展研究[J].中国信用卡, 2015, (05) .

[2]刘波.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_监管也要升级[J].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

[3]牛娟娟.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重大举措[J].金融时报, 2015.

[4]武淑琴, 易浅.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总裁, 2009, (05) .

上一篇:生态景观优化下一篇:结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