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开放论文

2024-07-19

行业开放论文(共12篇)

行业开放论文 篇1

进入2008年以来, 两岸的局势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尤其是今年3月份台湾大选结果令台湾政治变天之后, 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近期台湾方面更是宣布开放大陆赴台游, 台湾“央行”似乎也有意开放在台定点兑换人民币。而随着两岸局势的春暖花开, 局限一隅多年的台湾各个行业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可望雨过天晴。尤其是对台湾的旅游、教育、农业以及房地产业而言, 可谓机会多多。

台湾旅游业春暖花开

2008年6月4日, 两岸期盼已久的包机直航将正式开通, 伴随包机直航的还有首批直接来自大陆的观光客抵台。此后, 每天预计将有3000人从大陆飞往台湾旅游观光, 由此带来的商机让岛内旅游界为之“垂涎”。

从经济层面看, 发展旅游业, 似乎已经成为台湾的当务之急。台湾是祖国美丽的宝岛, 自然风光秀丽, 人文景观独特, 再加上大陆居民对台湾的神秘感与特别的民族情结, 许多大陆居民渴望到台一游。然而, 多年来, 台湾当局出于政治考虑, 一直未能开放大陆居民直接赴台旅游, 只能通过第三地的中转与商务旅游达到赴台旅游的目的, 这不仅影响了两岸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 也限制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 旅游业曾是台湾重要的产业之一, 但今天, 台湾昔日繁荣的观光旅游盛景已不复存在, 观光产业每况愈下。而由于旅游业的不景气, 许多观光企业亏损严重, 惨淡经营。为了振兴旅游业, 台湾当局曾将旅游产业列入岛内重点的发展产业, 并提出了许多振兴观光产业的政策与口号。尽管如此, 但却一直不愿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 使得台湾旅游业的振兴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马英九上台之后, 台湾的旅游业开始正式对大陆开放。对台湾的旅游业而言, 这预示着巨大的商机已经来临。马英九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 (BBC) 专访时表示, 每25名大陆观光客就能够为台湾创造1个就业机会, 台湾的就业率和投资环境也将因此改善。台湾“交通部”观光局局长赖瑟珍也表示, 以大陆观光客在台一天消费金额290美元, 平均停留7至10天来计算, 一位大陆游客来台观光期间的消费额在新台币6.2万元至8.8万元间。而按照规划, 第二年将允许每日5000名“大陆客”登岛, 第三、第四年每天分别有7000和10000人, 以此类推, 开放大陆游客赴台, 将为台湾经济带来巨额的增长。

就目前来看, 为了迎接大陆游客, 岛内各行业及各县市已经悄然打响客源“争夺战”, 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甚至于, 为了方便沟通, 岛内饭店、旅游业者已经将指示牌全面加注简体字, 近日还开课教员工认简体字, 甚至还教大陆方言、习惯用语。还有不少旅游业者为了掌握“大陆客”观光特点, 已经迫不及待地派员工奔赴大陆, 以“深度”了解“大陆客”的消费心理, 可谓费杀苦心。而究竟能够鹿死谁手?只能拭目以待了!

台湾教育业期盼双赢

近年来, 大陆与台湾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快。尤其是在今年两会上, 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周济表示, 大陆首先承认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学历学位。2008年4月16日, 在国台办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司长丁露又宣布,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研究决定, 自2008年起, 台湾居民可报名参加大陆司法考试。与此同时, 随着两岸关系的日益缓和, 台湾教育业对大陆的开放程度也在加快进行中。

对台湾的高等教育而言, 开放大陆学生入台就读可谓意义重大。2005年, 台湾145所大学中有130万本专科学生就读,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八成, 这批学生几乎是在1981年前后出生的, 但数据同时显示, 2004年台湾地区的出生人口与1981年相比, 下降约5成, 在此情况下, 台湾的高等教育面临资源过剩的危险。而吸收大陆学生入台就读, 可以弥补资源过剩的危机。对大陆学生而言, 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又有何吸引力呢?对此,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大专教师协会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潘锡堂解释说, 台湾的大学改进课程已经设计多年, 在专业课程选择上实现了多元化。同时, 台湾部分学校还组成了校际交互选课联盟, 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之间, 跨校选课十分活络。这应是台湾学校对大陆学生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不仅如此, 吸引大陆学子到台湾就读, 还能够增进两岸年轻人之间的了解, 而这些年轻人对于未来两岸事务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润滑作用。

就当前来看, 教育交流是目前两岸交流中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但是, 目前的交流还较多地停留在教师这一层次上, 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较少。因此开放两岸的教育业, 不管对台湾还是大陆, 都可谓意义重大。其次, 大陆的学生比较用功, 台湾的学生比较活泼, 不同的学习风格使得两岸在教育上互补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在制度上创新, 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 将既有利于解决台湾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 也能改善大陆台商子女在大陆的就学问题, 从而形成双赢的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台湾农业受惠大陆政策

6月11日, 中断近十年的两岸海协、海基会复谈开始正式启动。为了配合两会复谈以及两岸后续的农业事务的发展, 主管台湾农业事务的“农委会”特别成立了一个农业专案小组, 统领各项措施。从目前来看, 该专案小组不仅已经完成了各直航机场的防检疫规划, 并打算在台湾各重要旅游景点设展柜销售台湾的农产品, 做到“台湾下单、大陆提货”, 让大陆游客更轻松方便地购买台湾的农产品。

事实上, 自2005年4月, 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赴大陆展开“和平之旅”以后, 两岸间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就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特别是大陆方面单向给予台湾多项农产品出口的优惠待遇, 包括扩大开放22项水果准入, 其中15项给予零关税, 以及11种蔬菜及8种渔产品准入也给予零关税待遇, 使得近年来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数量大幅增加, 其中部分生鲜水果由于享受零关税的特殊待遇, 不但对大陆水果市场价格的稳定有所帮助, 更提升了台湾农民的生计。今年3月份, 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进出口资料再次显示, 2007年, 大陆和香港已经取代日本, 成为台湾地区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大陆市场对于台湾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正在逐年提高。

马英九上台之后, 随着两岸关系的日趋和谐, 两岸在农业相关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和规范, 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销售渠道也会越来越顺畅。可以预期, 在不久的将来, 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与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前景都将十分光明。从目前来看, 台湾“农委会”重点加强的是台湾农产品的行销, 初期先跟各特约品商店合作, 由农粮署协调提供台湾产农特产品的销售, 第二阶段将实施“台湾下单、大陆提货”的创举。对台湾农业的而言, 此举有望为其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台湾地产业迎来潜在商机

4月18日, 台北亚太会馆土地拍卖在上海召开说明会, 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在岛外举行的土地拍卖。4月21日, 9位大陆房地产界领军人物集体赴台考察, 在岛内引起巨大反响。????

众所周知, 台湾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持续低迷多年, 在1990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 台湾的地产业甚至被岛内民众戏称为“房地惨”。在此期间, 绝大多数房地产项目都呈现滞销与价格不断下跌的状况。然而这一状况自2007年开始悄然发生变化。2007年, 大陆购房团入台置业的趋势初显, 而台湾业界亦希望借大陆投资客的东风抬升楼市“人气”, 创造新的市场增长动力。台湾相关部门更是密集地研究放宽大陆居民到台投资不动产的政策, 在税收、信贷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

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 两岸资金和地产的互动受政策影响颇大, 因此如果相关政策不出台, 那么一切投资行为都属于空谈。虽然岛内有开发商联合“立委”提案修改“两岸关系条例”, 希望取消大陆人士入台取得、设定、移转不动产物权的事前审查制, 改为事后报备、总量管制方式, 以利于大陆资本入台从事不动产投资, 平衡两岸资金失衡现象, 也可由此扩大台湾不动产市场的外部需求。但遗憾的是, 相关政策一直未曾跨出半步。

进入2008年, 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马英九在竞选时曾提出, 当选后将开放大陆资金投资岛内的房地产。马英九胜选后, 岛内业界和媒体高度关注和期待大陆资金入岛, 为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活水。台湾房地产业者甚至预测, 一旦开放两岸“三通”, 未来几年内台北市整体房价将上涨10%—20%, 台北县也会有5%—10%的上涨幅度。

与此同时, 岛内知名房地产中介企业信义房屋也认为, 松绑大陆居民赴台投资政策如果出台, 必将促进台湾房地产业的增长。而台湾房地产业内最期待的利好消息就是两岸“三通”, “三通”将衍生出“资金通”、“人才通”及“商机通”, 岛内企业投资扩张, 就业人口增加, 带动住房需求, 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房地产中介企业永庆豪宅的负责人则指出, 虽然近年来台湾高端房市场大幅增长, 但实际只属于岛内的内需市场。未来一旦“三通”, 岛内政经情势趋于稳定, 经济可望实现突破性的增长。在未来经商、旅游等居住需求效应下, 台北的高端房产价格还将有望上涨。

行业开放论文 篇2

本报北京1月6日讯 记者周萃报道 中国银监会今天召开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析当前形势,部署全年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银行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进金融服务,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银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会议指出,2014年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要深化银行业治理体系改革。改进绩效考评,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发展观,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推进子公司制、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分支机构制改革,完善业务治理体系;加强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强化集团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管机构监督责任,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巩固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建设,强化服务和救助功能,完善行业治理体系。

扩大银行业对内对外开放方面,要探索逐步放宽外资银行进入门槛、经营人民币资格条件以及分行营运资金要求,进一步支持上海自贸区和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银行业改革。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方式,一方面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另一方面试办由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做好试点制度设计,强调发起人资质条件,实行有限牌照,坚持审慎监管标准,订立风险处置安排。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至5家,成熟一家批设一家。

此外,在明确职能定位前提下,推动政策性银行改革,实行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标准化监管。同时大力推动监管改革,改革完善分类分级管理,实行有限牌照制度。

半开放行业的英雄英雄时代 篇3

国美在并购永乐后,又完成了对大中的并购,形成了一家独霸的局面,在家电连锁行业,似乎新的进入者已经很难崛起;在家电行业,几大巨头,也几乎阻断了后来者之路;而在饮料行业,娃哈哈与农夫,几乎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分众领域,也是逐步出现了“分众不分”的局面,分众自收购聚众以后,已经明显成为垄断性巨头。

成熟的市场,似乎是企业传奇的天然终结者。

但是,在很多半开放、半垄断的行业,却正是群雄竞起的时代,如何在战乱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在从半开放步入开放时代,成长为未来王者,成为很多新兴企业的焦点。

荒原上的金矿

垄断行业日益挤压众多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石油行业,曾经的民营巨头龚家龙被捕入狱,余下的散兵游勇,在石油涨价与国家政策收缩的情况下,基本处于倒闭的边缘;在钢铁产业,一些民营企业也面临退出的困境。

相对于垄断行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以及完全竞争行业的过度竞争,半开放行业目前可谓处于黄金时期。

在中国,所谓的半开放行业,其实需要几个定位,其一是从政策上说,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是先天条件,否则,企业便无生存的合法性。如在通讯行业,只有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国家目前还不允许其它通讯企业的存在。目前,中国的趋势是,在军工、能源、安全等核心的产业领域之外,其它行业都逐步走向开放,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

其二,是此行业的国有企业虽然暂时处于绝对强势地位,但是还没有出现一家或者两家独大的局面,后进者尚有能力打破市场壁垒。最典型的是汽车行业,虽然有一汽,上汽,但是,没有一家足以垄断市场,吉利、奇瑞、力帆、比亚迪等才可以逐步崛起。

其三,在半开放的领域,目前的竞争者并不多。如果在半开放的领域,有众多的竞争者,则说明此行业已经从半开放行业,过渡到完全开放行业的边缘,后进者已经无迅速崛起的机会。而在竞争者尚不多的半开放行业,则可以保证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很大的机会。最典型的是航空业,目前,除了国营航空公司之外,只有东星航空,东南航空等少数几家航空公司,都有成为行业领袖的机会。而在移动户外广告领域,则只有世通华纳,华视、巴士在线等三家民营势力。

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是美国在崛起时期的著名外交策略,1899年,在列强几乎对中国划分完毕的时候,刚从美西战争中获胜的美国姗姗来迟,为获得后发先至的优势,美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门户开放”政策,其前提一是承认列强此前在华势力,二是要求列强不得独占其势力范围,必须开放市场,后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900,1905年又两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并将其范围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世界。

作为新兴势力,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急速上升,乃至最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门户开放的核心策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承认既有势力,不对任何的势力构成直接挑战,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获得各方的认同;美国虽然在列强基本瓜分完中国的时候出现,但是并没有直接对任何列强构成威胁,其开放政策获得了普遍接受;二是通过开放,造成均势竞争局面,抢在独霸天下的势力崛起之前成为强者,避免被排挤出局的命运,正如美国如晚来中国20年,则中国主要是日本势力,美国根本无机会在中国立足,美国利用列强互相牵制,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沦为某一国的完全殖民地的过程,获得了民族自救的缓冲时间;三是为自我成长开拓广阔的道路,美国通过门户开放,巧妙地获得了别人喊打喊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得来的同等地位,加速了其未来崛起步伐。

在企业领域,类似的“门户开放”策略,对于新兴势力非常适用。

在国内,应用“门户开放”策略最成功的,当数东星航空。东星航空在刚起步的时候,曾经遭遇到政策性的障碍,由于是民营企业,在安全控制非常严格的航空行业,要开通航线,不仅需要民航总局批准,还需要各个地方批准,最后,兰世立游说湖北雀的相关领导,搞了个“天空开放”,湖北省承诺给任何一个航空公司开放武汉机场,但是,前提条件是,享受这种开放政策的区域,同样得给予东星航空开放政策,由是,东星航空取得了国内行多城市的航线。

东星一开业,就通过美国通用融资120亿,一下弄了20架飞机,开通多条航线,很多人对于东星一开航就能飞广州、深圳、上海等热门主力航线而感到惊讶,因为在东星之前起飞的春秋、鹰联等民营航空公司,一开始都只能飞支线。在2007年的夏天,东星航空更拿到国家民航总局准许其开通香港、澳门直飞航班的文件,并且在11月完成了首次飞行。

不仅如此,东星航空倡导的“天空开放”,还打破了国航等几家航空公司的垄断,造成了多级竞争、均势竞争的局面,很多地方性的航空公司,也开始显示出其势力。

东星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其“天空开放”政策可谓是核心策略,既减少了其在各个区域城市遇到的阻力,又在崛起之初,就具备大格局。

各个击破

非洲大陆曾是—片广袤的大地。

欧洲殖民者当初征服非洲的时候,采取的就是各个击破的策略。他们利用各个酋长、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阻止他们联合抵抗。最后,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全部被欧洲殖民者瓜分。在印度,英国也通过类似的各个击破的策略,瓦解了数百个王公的势力,吞并了比其大数十倍的印度。

各个击破策略的有三大要点,其一是就既有势力互相不买帐,给新进入者可乘之机;其二,新进入者反比原始的互相割据的势力,更容易获得认同与接受,其三,新进入者拥有比分散的势力更为集中的目标与力量。

在一些半开放行业,各个击破的策略同样奏效。从根源上来说,这种机会根植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在中国,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很多区域市场都有不同的准入门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条块分割屏蔽了区域外的国有势力的进入,客观上为民营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条件。

当年的分众崛起之时,江南春曾经感到“太顺利”了,当很多城市对于外地的国有企业设置门槛的时候,他们对于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反是大度的。分众由此开始其在各地攻城略地的历程。而据说当时其实有很多比分众实力强大很多倍的国有企业,但是由于互相不买帐,最终失去了整合的机会,反是分众最后坐大。

行业开放论文 篇4

1 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及共享管理情况

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基地平台(包括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研发中心及行业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是行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也是行业科学仪器的主要保有者和应用者。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交通行业69个重点科研基地平台大型科学仪器(指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原值在10万元人民以上的单台或成套仪器设备、系统及软件等)资源调查数据显示,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在投入、使用、管理等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仪器自身特征:专用仪器多、通用仪器少,普通仪器多、高精尖或独有仪器少。交通行业的科学仪器多以完成特定项目研究工作为目的而购置,针对性比较强,适用范围相对较窄。目前行业内科研机构保有的3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普通仪器较多,高精尖或独有科学仪器因受研究经费、研究水平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少。表1所示为不同原值区间的大型科学仪器分布情况。

(2)科学仪器管理特征:科学仪器的具体控制权大多在机组。目前,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的管理主要涉及单位、部门、机组3个层次。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在采购科学仪器后,对其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建立台账;科学仪器的具体管理工作由部门承担;科学仪器一般为专人专用,由机组人员负责操作,因而科学仪器的检定校准、维修、保养、使用等实际控制权基本是掌握在机组层面。

(3)科学仪器利用特征:不同原值区间科学仪器利用率相差不大,科学仪器利用率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调查统计的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为877小时,平均利用率为54.8%;不同原值区间科学仪器利用率相差不大,如图1所示,与通常设定的1 600小时/年的额定机时相比[3],科学仪器利用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 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障碍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刚刚起步,直接阻碍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开展的因素涉及科学仪器构成、政策制度、技术条件等诸多方面,主要包括:

(1)基础性、通用性、高精尖等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科学仪器相对较少。如前所述,在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构成中,专用仪器、普通仪器居多。专用仪器一般仅在特定研究领域使用,用户范围窄,共享意义不大。普通仪器普遍应用较多,价格不高,科研单位均有能力自行购置使用,需求潜力不大。基础性、通用性仪器应用范围广,高精尖仪器一般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购置价格高,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这两类科学仪器具有较大的共享价值。而交通行业这两类科学仪器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了资源共享能力相对薄弱。

(2)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投资、管理、资源配置等均会形成新的模式或业态,科技资源共享,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即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科技创新政策方面的变化,我国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未及时作出调整,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如目前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学仪器的开放存在政策瓶颈。对于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技开发用品、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根据《关于修改〈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和〈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3号)的要求,应当直接用于本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不得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只有经海关核准的单位,其免税进口的科技开发用品、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可以用于其他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活动。目前交通行业有超过50%的科学仪器为此类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开放服务受上述现行法规制约。此外,科研单位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许可、单位内部共享服务费用的内部结转等,目前尚无法律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推进。

(3)科学仪器管理单位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多以提供实验、试验、测试等技术服务的方式实现,仪器管理单位若无分析检测资质,难以证明或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很多科研机构受人员、场地、管理等因素影响,暂不具备申请相关分析检测资质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开展。此外,科学仪器开放服务工作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技能型人才,绝大多数科研单位没有针对这类技术人员设评聘制度,导致这类人员职称晋升、职务晋级困难,人员队伍流动大,技术人员队伍匮乏或不稳定,导致仪器管理单位的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科学仪器开放工作的开展。

(4)科学仪器共享缺乏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后,既会产生大量的试验材料、水电等成本费,也会因科学仪器使用率提高而增加仪器的维修、折旧等费用,这些费用需要通过服务收费来进行补偿,但随之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收费没有标准,往往是单位自行定价;二是很多仪器维护费相当昂贵,如仅通过服务收费来补偿会造成开放共享的使用费用高,很多需要使用仪器的单位支付不起高额试验费,依然无法实现仪器共享共用。

(5)科学仪器共享中仪器损毁、丢失等问题无法避免。生产类仪器,特别是需要在现场进行作业的仪器,如开展科学仪器共享,只能采用租赁、租借等方式,而在仪器运输、使用等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设备损毁、丢失等问题的发生。这类问题一旦出现,一方面责任归属和赔偿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也影响开放仪器部门的正常科研和生产活动。

结合对我国交通行业科学仪器管理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深入剖析产生上述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

(1)条块分割的科研投资体制。目前,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科学仪器购置经费渠道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部基建项目资金、财政部修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经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单位自筹资金等。2000年我国开始实行部门预算以来,各部门所需科研经费纳入部门预算,部门之间彼此独立,部门预算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相对独立[4]21,各级政府、各部门在进行科研投资时,难以对科学仪器购置进行统筹规划,也很难进行相关沟通和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仪器重复购置、仪器购置选型不合理等问题。如前所述,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大型科学仪器构成中,普通仪器偏多,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仪器偏少,资源共享能力有限,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科研投资体制。

(2)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科学仪器资产管理机制。如陈光等[5,6]的分析,科学仪器资产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实是造成科学仪器共享存在障碍的重要原因。利用财政资金购置的科学仪器虽然为国有资产,但具体的控制权在各单位、各部门甚至是各机组。政府部门作为科学仪器投资者,期望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提高科学仪器利用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科学仪器的实际控制者,即各单位、部门或机组则仅仅期望占有科技资源为己所用,没有开放共享仪器的积极性,更不愿意将其提供给同领域具有竞争关系的单位使用。

(3)科学仪器运行和维护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的预算经费安排中,往往只设科学仪器购置费,科学仪器运行、维护费没有来源渠道。科学仪器在其生命周期内,运行、维护等使用成本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开支[4]22。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是典型的实物资源共享,不同于单纯的信息共享。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复制等特征,其共享、共用不会带来共享成本的提高或信息本身价值的降低;而实物资源的使用会带来损耗,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意味着加速仪器资源的使用,从而必然会增加仪器维修、保养等运行维护成本。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运行缺乏制度性的运维经费保障,科学仪器运行维护成本无法从财政预算渠道获取,若全部依托有偿服务补偿,则很容易造成服务价格过高,用户单位承担不起,仍然达不到共享的目的。

3 推进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对策

交通行业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下推进科学仪器开放,需要解决仪器控制权配置、开放共享成本合理补偿等核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推进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对策如下:

(1)综合考虑科学仪器资源性质、共享价值、服务能力等,合理确定开放共享范围[7]。符合以下特征的科学仪器鼓励开展开放共享:财政投资购置的科学仪器;基础性、通用科学仪器或高水平、独有科学仪器;原值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满足本单位科研和生产任务的同时,仍有空余机时;配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2)采用委托测试与协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如前所述,在科学仪器开放使用中发生的仪器损毁、丢失等问题是阻碍仪器开放共享的原因之一,为规避仪器损毁的责任认定与赔偿问题,采用委托测试和协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仪器开放共享,释放仪器服务潜能。

(3)建立科学仪器中心和依托仪器管理单位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行业科学仪器中心,作为行业内的公共科研基础设施独立运行,是使仪器所有权与控制权趋于一致、减少仪器共享障碍的有效手段。仪器中心是根据行业科技发展需求,以服务和支撑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先进的科学仪器为核心组建的专业的、开放性的研究和服务机构,按照公路工程、水路工程、运输工程、交通安全、环保节能、智能交通等学科领域,在考虑地区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以开展仪器开放服务和仪器创新研究为主要职责。科学仪器中心作为专业化的仪器研发与开放服务机构,对科学仪器、技术人员、研究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考虑到行业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建立科学仪器中心和科技部在国发[2014]70号文件中要求的由仪器管理单位组织仪器开放共享相结合的方式,对仪器开放共享进行组织管理。

(4)认可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制度[8]。以《科技进步法》和国发[2014]70号文件为主要依据,承认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的合法性,开展有偿分析测试服务。仪器开放服务成本包括:试验耗材支出,房屋、水电等运行支出,维修、保养、折旧等管理支出,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劳务支出,开放服务机构应根据具体科学仪器的运行成本情况,考虑市场需求和开放服务对象的价格承受能力等因素,制订相应的具体收费标准。

(5)建立科学仪器购置查重和论证机制。少数人占有科学仪器并为他人所用是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最佳状态[9]。把住仪器共享利用源头,优化仪器资源的空间布局,是推进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前提和基础。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原值在一定数额(如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仪器进行查重和论证,如本地区已有应用于相同学科领域的相同仪器,且仪器提供开放服务,原则上不建议购置。仪器购置论证一般采用同行评议方式,重点对拟购置仪器的购置必要性、技术参数选型、经费预算等进行论证。

(6)政府财政对科学仪器开放进行补贴[10,11]。如前所述,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必然会带来仪器价值损耗问题,损耗成本很难完全由开放服务对象来承担,而只能由公共财政对仪器开放共享实施补贴。国发[2014]70号文件和国科发基[2015]199号文件对此也有明确的指示。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在对科学仪器开放使用、服务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相关单位给予补贴。

(7)提高科研单位资源共享意识,推进各单位制订科学仪器共享的人事管理制度。就我国当前的科学仪器管理机制来看,科研单位是科学仪器的保有主体,是开展科学仪器共享的中坚力量,科研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开展科学仪器共享对于本单位开展协作交流、拓展业务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科研单位可以在单位内制订并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薪酬、评价等政策,有效调动科学仪器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推进本单位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开展。

(8)先公开信息、再开放仪器,逐步推进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共享的三层次模型包括可见性、可及性、可用性3个层次[12,13]。科学仪器作为典型的实物资源,可见即提供科学仪器属性、基本原理、保有单位、运行状况等基础信息公开服务,使仪器为社会所了解;可及即提供科学仪器使用联系方式或在线预约服务,建立获取仪器服务的途径;可用即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确保科学仪器正常高效运行。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应首先清家底,建立科学仪器资源目录,开放仪器基本信息并逐年更新,进而选择有共享价值和开放条件的科学仪器逐步向行业或社会开放使用,分阶段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摘要:调研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情况,分析仪器分布、管理、利用等特征,进而利用资源共享、产权等理论深入剖析阻碍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障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对策建议。

行业开放论文 篇5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研究——基于发展路径选择的视角

作者:吕祥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文章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历程,并引入主流银行业发展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即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主要围绕公司治理建设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了跨区域发展的发展路径;地方金融机构随着地方政府金融意识的转变进行了试错式发展;政邮机构随着金融市场功能的演变而进行调整转型;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随着国家制度变迁进行发展演进。这些规律的总结和路径的分析,对于中国银行业下一步的统筹科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行业开放论文 篇6

最近,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消息似乎月月都有,周周都有,令人目不暇接。按说,银行业改革开放历来是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改革开放步伐为何全面提速,不少人颇感意外。

银行业改革开放滞后的现实似乎是没人否认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业改革虽然不断深化,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突出的是不良资产历史包袱沉重。究其原因,有体制上的、有管理上的、有政策上的、有信用环境上的,相当复杂。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我们在金融改革方面一直采取较为保守和被动的策略,即只要不出乱子,能拖就拖。时至今日,潜在风险不断加大,银行业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经济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将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这种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处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下定决心去迈过这道坎。

但如何来迈这道坎就很有讲究了,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自己“玩”肯定不行;随波逐流,任凭冲击也不行;正确的选择是以改革迎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把改革与开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最近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体现的正是这种思路。

具体讲,银行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通过“两头促中间”策略达到纵深推进的目的。所谓“两头”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中间”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是整个银行业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是将其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有条件的可以上市。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也要加快。包括完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考核;加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重视对关联和关系人交易的监测和管理;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伙伴;提高信息透明度等。

银行业开放的总体思路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使中外资银行在合作和竞争获得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取得相当成就。据统计,截至2003年10月末,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7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164亿美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13%。

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政策,全面提升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近日银监会明确宣布,还将陆续实施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允许外资银行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济南、福州、成都、重庆,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3个;二是允许符合法定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述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在这之前,外资银行只能在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外资企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人民币服务);三是将外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最高一档从6亿元人民币降低到5亿元,将第五档从4亿元降低到3亿元;将在华注册独、合资银行分行的营运资金要求从六档简化和降低为1亿元、2亿元和3亿元三个档次,并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四是将单个外资机构入股的比例由原来规定的15%提高到20%;对原历史包袱较重的中小金融机构,外资投资所占比例还可以更高,最多可达到24.9%,而不改变被入股机构的性质和业务范围;五是外资银行从1999年起即可从事人民币同业借款;六是正式颁布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七是将根据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对香港银行进入内地市场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这些措施将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银行业竞争舞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有人把入世后的银行业说成是“与狼共舞”,那么随着舞会高潮的到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舞步正由“慢三”变成“快三”,好戏可能还在后头。

行业开放论文 篇7

虽然目前运营商仍在不断推出4G服务, 但面向2020年及未来商用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的研发也已开始全面提速。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运营商、设备商等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5G概念和应用场景日渐清晰。

近日,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时明确表示:“在不断加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4G) 网络建设的同时, 要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的研发和标准化, 开展商用试点。”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对5G的重视程度。

5G时间演进已经清晰

5G研究大幕已经在全球开启, 国际电信联盟、欧盟METIS、中国IMT-2020 (5G) 推进组、韩国5G论坛、日本ARIB等5G研究组织, 已经开始在5G愿景、需求、目标、能力、关键技术、标准化和频谱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研究。

今年6月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 (ITU) 会议确定了5G的名称、愿景和时间表等关键内容, 会上5G被正式命名为IMT-2020。会议指出推进5G时间表大体分3个阶段:一是到此次会议结束, 主要明确5G基本概念等内容;二是到2017年底, 主要是为征集候选技术做准备, 制定技术评估方法等;三是到2020年, 主要是征集候选技术、进行技术评估、选择关键技术、最后制定标准。近日, 我国IMT-2020 (5G) 推进组发布了《5G无线技术架构》和《5G网络技术架构》白皮书, 这标志着我国5G研发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由此可见, 全球5G研发即将进入标准制定阶段。

作为全球较早开展5G研究的运营商之一, 日本移动通信巨头NTT Do Co Mo公司高管近日介绍了公司5G发展路线图。该高管透露, Do Co Mo的5G发展规划分为两个阶段:5G和5G+, 预计5G商用服务将于2020年推出。为配合之前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 Do Co Mo的初期工作将聚焦在LTE演进和新型无线接入技术的部署上。2020年后, 随着更多新频段的分配, Do Co Mo将考虑发展5G+, 预计2022~2023年前后会有全系列的5G业务面市。

除了研究组织及运营商在5G演进上有明确的时间标准, 设备厂商对5G的规划也有明确的时间路线。作为主要设备商之一的中兴通讯, 在5G领域中主推Pre5G, Pre5G和5G是平滑演进的关系, Pre5G可利用5G的核心技术为用户提供类5G的体验, 后向兼容商业LTE终端, 而且商用时间早于2020年。

7月10日, 中兴通讯在与日本软银集团正式签订Pre5G联合研发谅解备忘录时表示:中兴已有明确的5G推进时间表。在今年第三季度, 中兴将开始在日本发布、部署Pre5G原型机, 预计第四季度完成第一阶段测试, 明年第一季度开启第二阶段测试, 使其具备商用特性。中兴通讯无线CTO向际鹰表示, 中兴通讯将在5G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上持续投入, 在2015年发布系列Pre5G原型机, 2016~2018年将推出Pre5G产品。

不断为5G投入真金白银

据不完全统计, 2014年, 中兴通讯新增投入2亿元人民币用于5G (不包括Pre5G) 领域研发, 2018年中兴通讯将在5G研发领域投入2亿欧元。

作为终端厂商, 酷派高级副总裁兼CTO许奕波曾介绍, 酷派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和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从整体研发规模看, 酷派每年都会将年营业额的10%投入研发。酷派在5G研发中投入了近1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这对于酷派目前的规模来讲投入还是非常巨大的。可见5G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同时也反映出5G将给业界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市场。

在MWC2015上, 爱立信重点展示了5G两个全新技术里程碑:5G-LTE双连接和5G多点连接。爱立信认为, 5G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 早在2012年, 爱立信就联合欧盟各成员国成立了5G研发机构。爱立信认为, 5G不是简单的一种技术, 也不是几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 而是通过集成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提供极限体验, 来满足人们不同的互联需求。

诺基亚通信以156亿欧元收购电信设备厂商阿尔卡特朗讯后明确表示, 合并后的公司将致力于下一轮的技术革新, 加速5G、数据分析、云计算、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可见5G在设备厂商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

多方合作迎接5G的来临

为了让技术跟上时代变化, 我国三大运营商均积极参与5G研发。中国移动早在两三年以前就已经启动了5G技术的研发工作。中国移动在MWC2015上, 还宣布与日本NTT docomo、韩国KT开展5G合作, 3家运营商将共同针对亚洲市场研究和丰富5G的需求, 开展5G关键技术及系统验证, 并与全球标准化组织合作以实现全球协调一致的频谱规划和统一的5G标准。

中国移动大步向前,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不甘落后, 已投入巨资进行5G的研究, 目前已经在5G需求、愿景、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合作并不仅局限于运营商之间, 6月25日, 三星电子和韩国电信运营商LG U+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确定共同开发5G技术。双方称此次合作结合了三星的技术和LG U+对终端用户的了解, 将推动5G技术的进步。另外, 韩国电信运营商KT已经宣布计划在2018年韩国冬奥会展示5G技术。

除此之外, 华为与全球领先运营商沃达丰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联合宣布启动针对5G技术联合测试验证的合作项目。根据谅解备忘录, 双方同意建立一个联合工作组, 投入到沃达丰5G验证测试工作。

行业开放论文 篇8

关键词:银行业,对外开放,金融安全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设定的主要目标中包括“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一种必然之举。但是目前的次贷危机已使全球很多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 危机的最终影响还不明朗。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将是对我国的一个新的挑战。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 通过参股或并购国内商业银行, 加快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

外资银行的参股和并购战略有以下特点值得关注:一是被参股银行的规模和重要性不断提高, 逐渐由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二是参股的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 例如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三是参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上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四是对被参股银行的影响力逐渐深化。外资银行通过派驻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对被参股银行施加影响。

(二) 通过产品技术创新,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与国内同业相比, 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全球性的业务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产品等方面。进入中国市场后, 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 与中资银行竞争。外资银行在将比较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中国的同时, 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集中在贸易融资业务、现金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服务方面。

(三) 加快网点建设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 外资银行在中国网点布局触角更广更深。在现行的政策下, 外资银行的网点战略主要表现在:分行的设立由沿海核心城市向内地城市转移, 甚至尝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2007年3月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尤努斯的格莱珉信托公司就向银监会递交了设立村镇银行的申请。

二、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收益与风险

(一) 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收益

1.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

中国银行业开放始终是与银行业改革并重和并行的, 为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和竞争, 加快我国银行业改革, 2002年中央专门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底,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 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2005年又批准了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 注资150亿美元并剥离了大量可疑类贷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组全面展开, 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和不良资产冲销等方面借鉴国外同业先进经验, 面向海内外招聘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独立董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逐步提高。

2.通过市场竞争, 加快了中资银行管理技术和业务品种创新

事实证明, 外资银行越集中的地方, 中资银行管理改进得越快, 中资银行通过与外资银行在同一市场上竞争不断改进。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最直接、最激烈的竞争集中于产品竞争, 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成熟产品, 是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和创新, 经过同一市场竞争, 中资银行加大了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 加强了技术引进和学习。

3.通过股权合作, 有助于实现中外资银行互利共赢

为推动中外资银行深层次合作, 银监会成立后于2003年12月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 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 将单家机构入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 集合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总体看, 这些政策调整取得了预期效果。中资银行与外资战略投资者开展实质性合作, 将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

4.外资银行进入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接轨

外资银行的进入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的银行业必须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规则, 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以及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这必然迫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提高效率。

(二) 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风险

1.国际经济风险不断加大, 必然伴随金融安全问题

一方面, 外资银行进入虽然可以促使一些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效率, 但也可能会使一些银行经营状况恶化, 出现危机。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一国的金融危机可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扩散, 而大规模进入的外资银行可以为外资提供一个撤出东道国的渠道, 从而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

2.外资银行的进入同样也会给国内银行带来压力和成本

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保证了它在低效情况下的“正常”运作。开放条件下, 短期内外资银行难以超越国有银行的地域优势, 但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 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势必受到威胁。国有商业银行的低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资产率和低盈利能力以及由此引起的低效率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外资银行利用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先进的技术设备, 在投资和理财、国际结算和金融衍生品等具有优势的业务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争夺国内优质客户。

3.银行业发展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

外方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逃避监管手段高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利或落后的监管手段必将给东道主国带来巨大的灾难。现阶段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但在全面防范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方面却存在滞后性。

三、中国银行业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 注重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长期利益, 实时跟踪和评估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实际效果

为了督导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的投资入股行为, 银行监管部门及时确定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五项原则和五个标准。监管当局强调, 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 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管理水平, 引进战略投资者应以提升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监管当局进而要求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股权持有期在3年以上;派驻董事;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2家;提供技术和网络支持等。上述指引旨在引导战略投资者注重长期利益, 与所入股银行结成利益共同体,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 以内部评级为契机, 提升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

我国各家银行要想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 必然要遵守全球一体化的“游戏规则”。而抓住有限的机遇, 积极研究开发内部评级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为此, 一方面需要集中力量, 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也可选送到国外先进银行与著名评级公司学习他人之长;另一方面, 有目的地聘请一些国外咨询专家, 协助国内商业银行设计内部评级法整体方案与具体操作方案。

(三) 完善内控机制, 强化岗位、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

风险管理始于内部控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把加强内控机制和监督检查作为第二支柱进行强调。国内各家银行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 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规范内部控制程序, 完善授权授信机制。按照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 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关系, 整合工作流程, 规范前、中、后台业务运作程序, 坚决杜绝逆程序操作现象发生;发挥稽核部门的再监督作用, 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的监督和后评价。

(四) 切实加强国内银行业风险文化建设

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 一些银行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 究其原因并不是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和程序, 而往往是落后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导致原有的系统、政策和程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 加强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是解决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 进一步改进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技术细节

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银行在战略投资者筛选上通常只选择少数或单一入股对象, 然后进行竞价, 尽管这种方式因目标明确、成本低而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但其缺陷是可能因竞价不充分导致股权价格低估。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今后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应逐渐建立多方询价渠道和多方竞价平台, 引进股权拍卖和招股投标方式。

(六) 进一步提高金融审慎监管能力

金融监管部门尽快提高跨境监管、金融集团监管、衍生产品监管、金融创新监管等方面的监管能力。同时, 必须加强监管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同时, 继续密切关注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外国银行对其在华子行及分支机构的影响, 采取更加审慎的监管措施, 并加强与其母国监管当局及同行的信息沟通合作, 以促进在华外资银行安全、稳健运行, 维护我国金融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淑娟.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的效率改进及风险管理——兼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2]黄毅.积极稳妥推进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J].财经界, 2007 (7) .

[3]王元龙.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WTO后过渡期的竞争性合作[J].中国外汇, 2006 (1-2) .

行业开放论文 篇9

一、入世十年, 金融改革硕果累累

(一) 兑现了WTO市场准入的承诺, 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定, 银行业入世2年后外资银行可从事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入世5年后银行业全面开放;保险业入世2年后取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城市控制, 5年后取消许可证限制;证券业方面, 允许外国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 3年后增至49%, 外国股票包销商可以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股份。10年来, 中国金融业完全兑现了这些承诺, 使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断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经营范围也向人民币、债券、国内结算等项目扩散。

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4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1年12月,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修订版) 。

2002年12月, 在广州、青岛、珠海、南京、武汉5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 在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4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经营对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 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规定入股中资银行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

2004年12月, 在昆明、北京、厦门、沈阳和西安5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05年12月, 在汕头、宁波、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7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6年11月,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条例在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与保护国内银行业及防范银行风险上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新条例强调为了消除不公平, 要求外资银行在中国以国内法人银行方式存在, 在准入程度、监管标准上尽量与中资银行一致。

2006年12月, 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2007年, 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开办银行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正式开始接受外资银行法人机构从事本外币银行卡业务的申请。

(二) 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

2003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修改通过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从2002年10月28日开始, 中国曾于2002年、2009年2次修改通过了《保险法》;2004年、2005年2次修订《证券法》。为了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 2003年成立了银监会, 同年12月颁布实施了《监管法》。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与实施, 奠定了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框架, 中国金融事业已经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以法律为保障的金融宏观调控日益走向成熟。

2003年3月, 经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银监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监管与改革并重、监管与发展并举、监管与开放并行的原则, 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大力推进监管理念、制度和技术的创新, 推动银行业改革开放, 引领我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 金融成果成绩斐然

1. 银行业

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 银行业资产总额95.3万亿元, 是入世十年前的4倍多, 已经形成一个以“多层次”、“竞争性”和“市场化”为基本内涵以及与中国金融崛起相适应的商业银行体系。

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2010年我国银行业仍取得税后利润8 991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收益率1.03%、资本收益率17.5%的好成绩, 而入世之初2002年税后利润仅为616亿元。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4 336亿元和1.13%, 比入世之初2002年底减少1.9万亿元和22.5%。

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升至2010年底的12.16%。

拨备水平不断提高, 商业银行损失拨备缺口自入世之初至2002年底为1.34万亿元, 而到2010年底, 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1.3万亿元, 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2. 证券业

截至2010年底, 境内上市公司数量 (A, B股) 共有2 063家;股票市价总值高达265 422.59亿元。其中, 股票流通市值达193 110.41亿元。此外, 股票总发行股本为33 184.35亿股, 其中, 流通股本为25 642.03亿股, 分别比2009年同期高出26.84%和29.77%。

截至2010年12月, 境内上市外资股 (B股) 共有108家, 与上一年持平;境外上市公司数量 (H股) 为165家, 2009年同期则为159家;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在2010年底为704只, 同比增长26.39%。

截至2010年12月31日, 上证综合指数收于2 808.08点, 比2009年年底的3 277.14点低了14.31%;同一时刻, 深证综合指数收于1 290.87点, 同比涨幅为7.45%。此外, 股票有效账户数在2010年底达13 391.04万户, 同比增长11.24% (上年同期为12 037.69万户) 。

3. 保险业

入世十年里, 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国内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2 1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7万亿元。保险机构也从原来的十几家, 发展到现在的150多家。中资保险机构不仅经受住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各种冲击, 而且从各种数据来看, 中国保险业的市场表现很好, 尽管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占整体的40%, 但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2.8%。

二、入世十年, 中国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全面确立

(一) 基本完成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入世十年, 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国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了全面的股份制改革。首先确定了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改革步骤的总体规划, 同时按“一行一策”的原则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在相继完成财务重组后, 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于2005年率先在香港上市。2006年,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又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成功上市, 开创了我国银行业“A+H”股的上市模式先河。2007年, 建行、交行又先后顺利回归A股市场, 为“公开发行上市”这一改革“三步走”路线的重要环节画上了圆满句号。2010年, 农行A股、H股上市, 至此,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

(二) 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4家股改制国有商业银行引进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实现了银行股权多元化;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治理架构;董事会下设了多个专业委员会, 专门负责银行的战略发展、风险管理、审计、关联交易、人事提名等重大事项, 进一步发挥董事会作用;4家银行还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 引入多名中外专家担任独立董事, 使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目前, 4家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能够在经营管理重大问题上发挥决策作用, 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同时, 董事会合理赋予管理层经营自主权, 提高银行整体的市场反应能力, 监事会也积极发挥了尽职监督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推进新体制、新机制在全行有效运行。2007年确定了“创新年”、“服务年”, 在此基础上实施制度、技术、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改善金融服务, 锻造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升发展质量和盈利水平, 创造出令投资者满意的价值回报。

2006年10月27日, 工商银行同时登陆香港H股和国内A股市场, 成为中国股市发展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亮点。按照2006年12月25日上海、香港两市的收盘价计算, 工行总市值高达2 142亿美元, 超过汇丰银行成为全球第三大上市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作为率先改制上市的国家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 建设银行近几年努力把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结合起来, 努力巩固并扩大改制上市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果, 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深化各项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建设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以来, 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 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明显改善, 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中国银行: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特别是在进一步调整优化业务和收入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银行只是把上市视为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力求在资本市场上追求持续进步, 以适应市场的科学的机制体制为前提, 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 彻底转变经营理念和机制, 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与保障。首先, 彻底转变增长方式, 全面推进战略转型, 进一步细化各业务板块的发展规划, 明确工作重点和阶段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其次,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按照集约化、扁平化的原则和前中后台分离的要求, 再造管理结构和基本流程。

中行是首批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 也是首家登陆国内股市的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在公司治理、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受到海外和国内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中国农业银行:突出改革主题, 股改统揽全局。作为我国最后一家完成股改上市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按照国家确定的股份制改革思路, 农业银行把股改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突出改革这个主题, 以改革统揽全局, 围绕中央确定的目标, 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 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 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 确保县域贷款逐年增加, 切实发挥农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坚持城乡联动, 推动城市金融产品向县域延伸, 城市金融业务向“三农”辐射, 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 对外开放, 多元化经营, “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

2006年12月11日,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5年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 这标志着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全面兑现, 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彻底改变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机制, 一步步迈向市场化、多元化经营的新阶段。同时, 4家银行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发展海外业务, 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如工行先后收购了印尼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 在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增设了营业机构;中行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作为参与国际金融租赁业务的平台, 新设了英国子行, 同时设立巴西附属行;建行收购美国银行 (亚洲) 有限公司后, 实现了港澳市场的跳跃式发展, 并在越南申设机构;交行也在德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机构。

(四) 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大

截至2010年末, 共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 (下设分行223家) 、2家合资银行 (下设分行6家, 附属机构1家) 。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1家, 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0家分行;共有32家中资商业银行引进41家境外投资者;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进5家境外投资者;9家中资银行在海外上市;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4家、外资法人银行35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56家。

(五)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跃上新台阶

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正在稳步推进, 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突破, 银行业金融创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中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后不断发展

从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既发钞票、又办储蓄的金融“大一统”局面, 到目前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并存、银行业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分开, 大型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同台竞技, 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 可以说入世十年, 今非昔比。

(一) 对外开放为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 极大提高了国内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银行业从入世之初简单照搬、模仿, 逐步到创造银行业内在、外在的条件, 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脱变, 使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风险状况不断改善,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还与时俱进地跟进国际监管改革, 从参加国际组织中吸收更多有益的原则和建议, 广泛地与国际金融界进行交流, 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 引入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并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重组改造, 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提高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及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 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加入WTO前, 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这为创造中外资商业银行平等竞争与深入合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鼓励和支持中外资银行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 为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供了制度保证。随着中国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 中国经济金融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在中国银行业同外资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激烈竞争的初期, 中外资银行在创新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国际上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 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 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在这种情况下, 加快金融创新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要务。

奠定基础:经过入世十年的改革和发展, 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股份制改革, 银行业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不良贷款率已由历史上的较高位降到了1位数, 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通过改革和转换内部机制, 一大批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形成, 银行业整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这为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组织保障:中国银监会自成立以来, 十分重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随着中国证监会有效监管的不断加强, 2005年专门设立了“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 为金融创新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

健全制度:在随后的不断探索中, 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银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基本风险情况的基础上, 先后出台了《金融衍生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银行业创新活动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与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了《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办法》, 开展了市场风险、资产证券化、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理财业务等业务培训, 为金融创新监管提供了制度和人才保障。

精细监管:面对当前中国全面加入WTO的宏观背景, 为了适应当前银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银行监管部门又进一步提出了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要“宽准入、严监管、多支持、管得住、快发展”的监管思路。在制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简称“《指引》”) 的基础上, 又对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以及创新监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史上第一次专门颁布文件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进行全面规范和引导, 标志着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和创新监管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指引》的内容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又切合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的实际,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四、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启迪

(一) 引进竞争机制, 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金融业加入世贸组织后, 特别是5年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银行业开始直接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 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改革, 包括引入外资、海外上市等。这让银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起到了强化自身实力的作用。

中外资银行竞争是个渐变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其竞争范围和发展速度发生着越来越显著的变化。其竞争领域主要来源于3方面:一是个人理财高端客户, 这一领域的市场很大, 是外资银行的长项, 也是他们抢占的制高点;二是跨国公司全球化金融服务方面;三是创新服务领域, 包括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特殊的融资产品和结算方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而外资银行由于创新能力相对强些, 故对中资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虽然这些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很大, 但与狼共舞, 在竞争中成长, 在竞争中壮大, 更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1996年光大银行第一家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来, 加入世贸十年间24家国内银行共约吸收250亿美元的外资资本, 其中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就引入近150亿美元。这对于中资银行增加核心资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 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突出表现在税收负担水平上相差过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可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正由于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着众多的税收优惠, 使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基本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中国加入WTO后, 内外资银行的税负水平得到了统一, 使内资银行能够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等的业务竞争, 改变了中资银行在税负上的不利地位。

(二) 引进先进国外管理经验, 促进与国际接轨

外资银行具有先进的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 必然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从2003年开始, 外资银行更多地通过入股进入国内银行,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与外资银行直接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情况, 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外部竞争力量的引进, 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素质和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银行业服务现代化的进程。

入世十年, 中国银行业正在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 按照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运作, 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以及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这迫使中国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步伐, 同时也促使了中央银行推进全方位和规范化的监管, 提高监管的有效管理能力。

(三) 拓展海外业务, 为中资银行拓展了广泛的生存空间

入世后,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 使中国本土市场出现了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竞争, 中国银行业从过去的包括清理资产负债表、建设基础设施在内的改革阶段, 走向银行业产品、银行服务以及更加重要的资源配置的竞争阶段。根据WTO的互惠原则, 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 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 这为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五、结语

行业开放论文 篇10

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探索进程是在整个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 0 0 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的自主开放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逐步开放,重点是引进外资银行的资金。开放的措施、业务和开放时间表是根据实际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的。

第二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由引资向引制转变。主要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战略投资者,希望外资银行整个参与管理来提高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一阶段,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开放步伐大大加快,金融业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无论从外资银行经营范围还是客户对象上看,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参与。目前大部分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有花旗、汇丰等国际金融巨头参股;一些中资银行也正在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入股或并购等方式实施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展海外市场。

外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也改善了我国的银行业长期以来以工、农、中、建为首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银行集中度高问题。随着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结构已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格局转变为适度集中的垄断竞争格局,集中度降低的同时竞争程度得以提高,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二、对外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银行在提高了我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如此大面积的深度介入我国银行业,引发了对我国金融业安全的担心。关于对外开放是否影响国家金融安全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业内人士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持乐观态度,认为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良性互动”,“越开放越安全”;另一种持谨慎态度,认为“对外开放主导权”受到侵蚀,开放政策方面要注意避免“过度对外开放”。笔者认为金融开放是把“双刃剑”,带来巨大的开放性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积聚了对中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的风险。为此,客观地在安全、开放与改革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化解各类风险,积极维护金融安全应成为必然选择。

(一)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厚此薄彼”

加入W T O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被大大加快,而对内开放相对滞后。外资普遍享有的超国民待遇,而民间资本只能享受准国民待遇,监管机构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持审慎态度,采取严格的管制政策,使得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先于国内民间资本获得产业准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学者认为,开放次序上牺牲“对内开放”先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开放政策的缺陷之一。一项数据显示,拥有三亿人口的美国,其独立银行法人数量超过四万家;而有八千万人口的德国也有银行法人超过四百家。相反,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银行法人数量却非常之少。金融业对内开放程度过低,内外开放不协调,容易导致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影响金融安全,也会极大压缩国内民间资本扩张空间,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以非正规金融形式存在,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入金融系统,长期的“体外循环”蕴含着很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缺乏,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如果不尽快对内开放,不仅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会削弱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效果,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极为不利。

当前阶段,对外资持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限制要非常谨慎,应该继续保持一段时间。因为这一轮开放之后外资已经占有了中国银行业资产相当大的规模和比例。监管部门应对民间资本给予更大的信任度,加快推进对内开放。加快金融对内开放,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提高经济活跃度,促进就业,推动创业等,如若不然则累积的问题就会导致越来越大的风险。

(二)对“对外开放主导权”的挑战

我国银行业应该保持开放的主动性和必要的市场份额。金融领域的开放,可能成为我国的国内资本外逃的一个通道,造成我国的国内金融秩序受到一定的冲击,甚至导致我国金融自主权的减弱。因此,我们银行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监管部门一定要把好关,引进优良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控制好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防止国内资本的借机外逃。

拉美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都曾出现跨国公司控股或持股后的金融机构因服从和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整体战略,而出现在信贷和其他市场行为方面与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甚至和国家战略需要相冲突的情况。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都要对此提高警惕,关注外资银行进入的节奏与特点。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5月17日公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坚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遵循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和竞争回避的原则;应坚持商业银行性质的战略投资者,投资国有商业银行不宜超过两家;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等五项标准。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权。但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试图通过收购等手段突破持股上限的监管规定,一些境外金融资本想方设法绕开法律的这些规定,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实施控股,包括寿险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在审批过程和业务管控中严格把关,如银监会可以根据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监管的需要,提高注册资本和营运资本的最低限额、适当延长审批的期限、外资银行必须向所在地银行监督管理机构报告跨境大额资金流动和资产转移的情况等。坚决杜绝这种违规现象的发生,维护正常的行业秩序,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我们要正确认识其他国家在金融开放问题上的“慎重”态度。虽然WTO协议规定了我国金融开放的速度和深度,我们必须遵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开放方面就别无选择。对于任何国家来讲,只有本国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在仍然存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前提下,丧失了用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经济手段,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美国1991年专门通过立法,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业务范围提出严格要求和限制。主要包括: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禁止外国银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不支持外国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等。这实际上宣示了外资银行即便获准进入,也不允许其插手银行核心业务。

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显示,在WTO的众多成员国中,对外资银行没有明显限制的只有13个。根据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在其受到严重威胁时,可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因此,我国在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应“在开放中保护,在保护中开放”。合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赋予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保障条款、例外条款以及逐步自由化等条款,落实有关银行服务贸易的市场适度保护措施。

(三)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

金融创新在给我国金融业带来金融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将使其在面临传统风险的同时面临新的风险。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过程中,随着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各种信用形式得以充分运用,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金融业面临的风险相应增加。目前,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任何金融改革和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创新的积极效应将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较大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真正建立,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如果对金融创新管理不善,不把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也会使商业银行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新的更大的风险。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绝大多数国际先进银行都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它们大多是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公司,借助国际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资本规模进行业务扩张、市场扩张和机构扩张。中资银行应该遵循国际银行业的通行惯例、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模式,大力进行综合改革,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都已跻身世界金融机构前100强,走跨国经营之路是必然趋势。据统计,世界10家最大跨国银行的海外经营收益平均约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加入WTO之后,按照对等的原则,中资银行可以较容易地得到签约国的市场准入资格;国内监管当局也会放松对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置机构和开展海外业务的限制。因此,我国的国有银行应主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以欧美为主要目标市场,逐步向外发展,在全球布点,最终成为综合型、全能型的世界一流跨国银行。这是提高我国金融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实施的一个重大战略。

三、小结

大量的研究证明,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展望未来的中国银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面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需要继续促进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做好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工作,以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郑锋等.国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实践与经验借鉴[J].西安金融,2007(1).

[2]、徐力生.新时期银行业对外开放主要政策[J].投资北京,2007(9).

[3]、李友华,韦恒.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金融,2007(11).

行业开放论文 篇11

当今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和走向。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身处这个大潮之中,唯有积极面对主动接受其挑战才能博得发展先机,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也莫不如此。本期《思享汇》栏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以信息技术发展和与之带来的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思考。

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与在线课程,近年来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它无疑将开启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全新变革。对这一新生事物,教育领域专家和行业相关人士的认识并不统一,对其喜者有之,忧者亦有之。为什么会抱着这种相对复杂的心态,慕课的冲击真的会颠覆我们的传统教育吗?本期《焦点萃》栏目围绕MOOC的发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并探讨了将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导入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些尝试性思考,希望能对我们探索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新路径带来一定的启发。

盛夏7月,我们探访了在电力教育培训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大哥级”单位之一的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作为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的执行机构与实施主体,中心在50载奋发前行的征途中,为广东电网公司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本期《企业志》栏目让我们走近广东电力人,一同分享与感受他们实干、进取、超越、创新的企业育才之道。

本期《培训坊》栏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介绍了其在促进新员工成长成才方面成功经验,较为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新员工业务培训、素质提升、职业规范等方面开展的系列援助与指导工作;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钟向华老师,从员工培训需求与培训中心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心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培训教师素质模型的具体举措。希望它们的做法与实践能对行业教培界的同仁有所启发和借鉴。

本期《人资域》栏目,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人事董事部刘智慧处长结合工作实际,就完善电网企业链条式人才培养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构建电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和电网所属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规范管理问题,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以及国网安徽铜陵供电公司介绍了它们的思考与实践。这些文章有助于对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打开思路,值得我们细细研读。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地段,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孕育了这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气质和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重在实干精神。本期《机构录》栏目我们走进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全面深入探访其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领略它不断创新发展、勇于改革的风采。

行业开放论文 篇12

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在京组织召开了“2014互联网企业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尚冰、总工程师张峰,以及部电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新浪、新华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2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尚冰在座谈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2013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和用户规模、业务和市场规模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跨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2014年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创新将加速推进,网络规模将不断扩大,设备智能化、业务社会化、服务云端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尚冰对与会企业负责人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坚持不断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根本,要抓住行业演进发展的机会,不断加大技术、产品、业务、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把互联网行业做大做强。二是坚持理性竞争,营造行业和谐发展环境。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合规经营、公平理性竞争,高度重视和保护用户权益,处理好企业自身发展和行业整体发展的关系,共同营造健康的行业发展生态。三是加强安全保障,构建诚信网络社会。要高度重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强化内部管理,完善保障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尤其要做好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用户信息保护工作,努力打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四是加强开放协作,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要找准定位,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视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竞争和互联网治理,增强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订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行业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上一篇:女性政治参与高等教育下一篇:中小微科技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