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银行业

2024-06-01

广西银行业(精选10篇)

广西银行业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广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这得益于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其目标是要把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目前, 这一战略进展顺利, 北部湾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其次, 2010年底中国东盟自贸区 (CAFTA) 已经全面建成, 意味着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会日益加深。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对东盟开放开发门户, 将迎来新的巨大发展机遇。最后, 广西区政府已经制订并正在全面实施“双核驱动” (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 战略、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规划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规划, 并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 努力把广西打造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经济要发展金融要先行, 这几乎是国内外所有金融经济学专家的共识。然而, 广西金融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而作为广西金融业主体的银行业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 不仅会制约广西经济的发展, 也会使广西金融业错失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广西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以便为广西经济的全面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广西银行业发展现状

(一) 广西银行业的规模在稳步扩大

首先, 从资产规模来看, 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2010年末的14747亿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26967.51亿元, 年均增长20.7%。其次, 从业务规模来看, 广西银行业本外币存款余额从2010年末的11813.9亿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20298.5亿元, 年均增长18%;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10年末的8979.9亿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16071.3亿元, 年均增长19.8%。最后, 从金融机构规模来看, 营业网点数、从业人员数和法人机构数也在逐年增加。 (见表1)

(二) 广西银行业在广西社会融资结构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在广西历年的社会融资中, 超过80%以上的融资是通过银行进行的。由此可见, 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广西社会融资的主渠道。此外, 银行机构还是保险业的三大营销渠道之一, 兼业代理了大量的保险营销业务。2014年寿险银邮类兼业代理渠道实现保费42.78亿元, 银邮代理保费占寿险总保费的24.79% (1) 。 (见表2)

(三)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猛

2014年, 跨境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对越南盾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业务增长迅猛。当年, 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1561.2亿元, 同比增长54.2%, 其中, 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到92%, 同比增长46.2%;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25.7亿元, 同比增长314.9%。2014年, 全区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人民币兑越南盾柜台挂牌工作, 交易量超过138亿元 (2) 。

(四) 银行业发展环境在逐步改善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基础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近年来, 全区各地各部门积极进取, 精准发力, 克难攻坚, 使得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2014年全年全区生产总值 (GDP) 15672.9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8.5%;全年工业增加值6065.34亿元, 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16.6亿元, 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405.53亿元, 增长23.5%;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7元, 增长10.5% (3) 。

2.征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由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全国联网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成绩显著, 截至2014年末, 该数据库已收录广西15.2万户企业、其他组织和2667万个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广西金融机构应用该数据库中的环保违法信息累计拒贷5.2亿元。二是广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硕果, 已经为全区366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评定了338万信用户, 累计为其中的298万信用农户发放贷款1087亿元。全区还大力推进信用县、信用乡镇、信用村建设, 截止到2014年末已经创建信用县3个、信用乡镇76个、信用村788个。三是广西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累计为8.1万户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 金融机构已经为其中的1.6万户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618亿元;2090家诚信小微企业获得1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贷款余额1285亿元。四是企业和居民信用意识得到增强。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模式”。2014年还启动了“广西征信和社会信用体系暨沿边金融改革诚信专题宣传万里行活动”, 大力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普及工作。2014年广西企业和个人到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服务窗口主动查询信用报告40万人次 (4) 。

3.银行贷款业务获得政府和保险公司的保障。首先, 广西自治区政府已于2014年5月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桂政办发[2014]46号) , 通过建立“政银保”风险共担机制, 降低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 促进银行信贷投放,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截至年底累计帮助小微企业融资近1000万元。其次, 保险业加大力度扩大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规模, 为银行贷款业务的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4年广西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达到148.4亿元, 同比增长32.2%;保证保险承保金额达到349.7亿元, 同比增长308.2%, 增速非常迅猛。通过与银行合作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保单项下贸易融资业务, 帮助出口企业获得融资近1.2亿美元 (5) 。

三、广西银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银行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

金融相关率 (FIR) 是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 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一般用当年M2来表示, 而经济活动总量一般用全年GDP表示。人们常用金融相关率去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或金融发展程度。本文对该指标进行创新, 用银行系统创造的金融资产作分子, 而用GDP作分母, 算出一个比率, 权且称之为“银行相关率”, 以此考察广西银行业发展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 2014年广西“银行相关率”只有2.31, 远低于东部地区3.21的平均水平, 也明显低于广西自身所处的西部地区2.85的平均水平。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各地区存款和贷款以外的银行资产数据很难准确地获得, 所以本文在计算“银行相关率”时没有加入其它金融资产。这虽然是次优选择, 但是同样可以说明各地区的银行业发展程度。 (见表3)

另外, 我们还可以从考察银行业资产规模与人口及GDP的比值得出广西银行业发展程度落后的结论。从表可以看出, 在西部12省份中, 广西银行业资产规模与人口的比值 (本文用B1代表) 是最低的, 这表明, 广西银行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而投入的资产最少;而银行业资产规模与GDP的比值 (本文用B2代表) 也排倒数第2, 说明每一元GDP的创造最多只有1.72元 (见表4) 的银行资产为之服务, 这一比值与除内蒙外的其他10个西部省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由此可见, 广西银行业发展程度的确非常落后。 (见表4)

(二) 银行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 银行机构体系不合理。在广西地区, 全国性的大型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中小银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截至2014年末, 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中, 全国性的银行类机构 (包括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的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 数占比5 1.5%, 从业人员占比57.9%, 资产总额占比56% (6) 。这说明, 广西金融业实力最为雄厚的仍然是全国性的银行机构。其服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是其它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无法企及的, 这一点单从其从业人员数量占比便可以看出。

其次, 财务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根据《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 2014年末广西的信托投资公司个数为0, 而财务公司总共也只有2家, 55位从业人员。合理的银行体系应当是各类型的金融机构和谐共存、均衡发展, 不应跛腿。显然, 广西银行业体系结构并不健全。

(三) 银行服务质量低

广西银行机构服务质量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柜面服务人员每笔业务的办理时间过长, 体现出业务技能差。在江浙发达地区, 即使是县级银行网点, 对柜台每笔存取款业务的办理时间有一个规定, 业务办理高效快捷。但我们发现在广西办理银行存取款等基本业务时, 平均每个人办理的时间几乎相关于江浙等发达地区的两倍甚至更久。二是普遍存在怠慢客户的现象。例如银行职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转身跟同事聊天, 打私人电话, 先整理自己的账目然后再办理客户业务等。三是工作人员还不习惯使用文明用语, 银行制订的“微笑服务”规则也束之高阁, 有的态度还很差, 对客户的有些问题显得不耐烦。四是银行职员有些“懒”, 在江浙, 客户存取款能享受“免填单”服务, 由银行职员代填, 而在广西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都是由客户自己填单, 没有体现出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精神, 而且由客户自己填单会导致业务办理时间过长, 因为客户对银行业务毕竟不如银行职员熟悉。五是网点数量和柜台员工数量满足不了需要, 特别是业务量集中的时段, 有些银行网点也不考虑增加服务窗口, 这使得客户要等待很久才能办理业务, 浪费了客户大量的宝贵时间。六是银行职员业务素质不高, 比如有时候我们发现银行职员对客户提出的一些不算偏的问题都不能正确的回答, 甚至有些职员错误地进行回答应付了事。

(四) 农村“三权” (7) 抵押贷款的推广仍然存在重重障碍

一是存在法律障碍。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三权”抵押法律。《担保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并没有明确耕地、宅基地、家庭承包方式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效力 (8) 。因此对银行来说, 开展这种贷款仍然存在法律上的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机构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二是农户申请“三权”抵押贷款成本较高。办理三权抵押贷款通常需要进行评估和投保, 这两项费用合计占到借款额的2%-3%, 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部分农户难以承受。对银行来说, 小额农户贷款与公司大额贷款一样都要走相同的信贷程序, 银行贷款手续一样都不少, 但是带来的利润却低得多, 导致部分银行缺乏发放小额贷款的兴趣。三是缺乏配套的中介机构。目前广西开展“三权”抵押、质押业务的评估机构相当匮乏,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四是农村风险分担机制仍不完善。目前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 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制度不完善, 导致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慎贷”现象。

四、广西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银行业在广西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对广西经济和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广西银行业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予以解决, 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1.多管齐下, 努力扩大广西地区的银行规模

金融规模直接关系到促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量。广西正处在经济起飞的阶段, 各行各业将迎来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的发展, 社会投资规模将急剧放大, 因此这一阶段必然是对资金的需求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另外, 从金融业自身来说, 一定的金融规模也是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自身各项功能的基础。目前, 广西银行业的发展程度较低, 主要是由银行业资产规模小决定的。因此努力扩大银行资产规模, 是广西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银行扩大资产规模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储蓄动员功能, 优化投资转化效率;二是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融资方式;三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出台金融优惠政策“引银入桂”、“引资入桂”, 直接壮大广西银行业的规模。

2.积极完善金融体系结构, 为银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银行、证券、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相互影响, 又互相支持。只有三者协调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广西金融业的现实情况是, 银行独大, 而证券、保险发展弱小, 金融结构极不合理, 这就导致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这也是广西银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提高广西银行业发展水平, 政策视野不应只局限于单一的银行业, 而应坚持运用系统的观点, 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大局着眼来推动改革, 即广西银行业的改革必须与证券、保险业的改革同步进行, 让证券业、保险业的壮大为银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另外, 就银行体系自身而言, 广西还应推动中小银行机构的发展, 充分发挥其灵活、高效、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同时, 广西还应大力发展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和为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提供服务的产权价值评估机构、产权交易中心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3.着力进行金融创新, 提升银行业的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 开发出更多满足广西经济社会所需的金融工具。由于广西经济金融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大多数企业规模弱小, 信用能力不强, 所以广西银行业迫切需要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 推出符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

二是合理布局银行服务网点。银行应在业务量较大的地段增设网点或自助银行机, 为居民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同时, 在业务集中时段增加柜台服务窗口, 减少顾客等待的时间。

三是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 包括业务能力的培训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业务能力的培训旨在增强员工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 使员工的业务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要求员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坚持热情服务、微笑服务。

4.完善银行机构内控制度, 提高金融效率

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 直接影响着银行服务效率的高低, 也影响到资金的配置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机构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以保障自身业务的正常开展。首先, 银行内部管理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努力摆脱地方政府的不良行政干预, 降低当前不良贷款率,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其次, 银行机构要重视和加强自身风险防控, 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亦应重视银行业累积的风险。由于广西社会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 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 加上政府行政干预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银行风险程度日益加深。2014年末, 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速放缓, 全年利润较上年下滑13.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双升”态势, 二者分别较年初增加59.8亿元和提高0.2个百分点 (9) , 银行业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最后, 金融机构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快淘汰老旧的机器设备和工具、着力改革冗长缓慢的决策程序, 以便显著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

5.完善广西地区征信体系建设, 进一步改善信贷环境

广西企业和居民的诚信意识和金融风险意识仍然比较薄弱, 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时顾虑重重。治理的措施包括:

(1) 加快信用征信体系建设, 为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建立信用档案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

(2) 进一步提高政府相关部门与各商业银行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力度, “政、银、企”及时沟通, 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提高信用信息的准确性, 从而保证信贷决策的准确性, 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

6.尽快完善广西地方金融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确保有法可依

广西地方性的金融法规还不健全, 金融法律环境还有待完善。广西应加快地方金融立法, 完善财税、抵押、担保等政策法律机制, 逐步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出台政策设立“三农”贷款担保基金, 健全农业保险奖励办法, 促使金融机构主动为农民提供贷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 引导扩大其在农村的覆盖面, 为农民贷款解忧助力 (10) 。

参考文献

[1]Gurley, Edward Shaw.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 (4) :515-538

[2]Patrick.Hugh 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 1966, 14 (2, January) :174~189.

[3]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广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J].广西金融研究, 2007年第4期。

[4]黄军勇.广西优化“中国—东盟博览会”金融生态环境探讨[J].特区经济, 2009年10月。

[5]熊良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对广西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 2010年第1期。

[6]张萍, 陈福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财经论从, 2009 (02) :31-33

广西银行业 篇2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进行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具有商业银行的职能和特征。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地区。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以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月22日,中国银监会进一步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试点地区村镇银行的设立、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等问题。2007年10月12日,中国银监会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2010年5月18日,财政部颁发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2010年9月25日,财政部又颁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

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2011年7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组建的相关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开始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2011年第一节度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达400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2]和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李晓健根据广西农业特征、从拓展东盟市场的视角,提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从而支持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同时,他还对广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5]

一、广西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随着全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广西也积极地进行村镇银行的组建,满足农村地区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008年6月30日,广西首家村镇银行——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平果国民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是由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它的成立为广西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挑战、竞争和活力,并对广西农村金融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具有重大的意义。同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桂林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兴安民兴村镇银行于11月26日开业。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广西已有13家村镇银行,分别为: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兴安民兴村镇银行、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东兴国民村镇银行、临桂国民村镇银行、钦州灵山泰业村镇银行、田阳兴阳村镇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横县桂商村镇银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容县桂银村镇银行、宾阳北部湾村镇银行。其中,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5家,桂林银行发起成立的有3家,广西北部湾银行发起成立的有2家,柳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东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如图1。

图 1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各银行在广西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数量(略)

至今,广西村镇银行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地区的融资渠道,为三农、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始终坚持村镇银行“小额、分散、流动”的原则,根据该县的经济特点来开发贷款产品,先后开发了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产品,并根据产品特点采用不同的担保方式,有效解决平果县域的“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资金需求,增加了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收入。2011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获得全国首届“十佳村镇银行”称号。截止2010年12月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0611万元,贷款余额22935万元,实现净利润856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为34.82万元,其中贷款余额在50万元以下的有462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

73%;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占总额比例分别为44.23%、16.08%、14.26%,如图2。[6]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各项存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增加3.31亿元,增幅106.96%;各项贷款累计发放742笔,贷款余额4.2亿元,较年初增加2.19亿元,增幅108.9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8亿元,占贷款总额70.84%,贷款市场占比跃居全县第四位。[7]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0 年末,广西村镇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6 亿和 13.3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86.18%、和 135.47%,存贷比为 74.86%,同比下降16.17 %。

图 2 2010年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贷款余额构成情况

二、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社会信誉低,吸存能力差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部分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缺乏信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这导致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的业务上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如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广西村镇银行的社会信誉低究其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广西村镇银行2008年才成立,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实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意义及其金融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比较低,各出资人均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这与以国家信用为后

盾的商业银行相比缺乏“安全感”。另外,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了村镇银行筹资困难。目前,村镇银行还存在支付清算渠道不畅通,网点少等问题,这导致其便利性不足,对潜在存款客户的吸引力下降。

(二)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

广西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较多,利润率本身较低,而风险较高。农民居住比较偏、散,客户贷款具有频繁、额度小等特征,导致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村镇银行机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比,广西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偏小,缺乏规模效应,盈利水平比较低。

(三)面临情况复杂,经营风险较大

广西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政策风险和政策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这些对象的信用记录不完善,大多未纳入征信系统,因此无法运用传统的评估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这使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高于一般商业银行。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村镇银行的成长时间比较短,相关的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5

月,财政部在《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然而其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组建村镇银行的挂钩政策方面,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7月25日下发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在地点上,由全国范围内的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也是政策不确定性的表现。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比较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具有较大的风险。另外,广西在农业生产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未能按市场的需求进行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些特定因素都将会对农民按时还款的能力产生影响,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四)贷款投向难以保证,偏离目标定位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第三十九条中指出:“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这并未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给出强制性的规定,很难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是为“三农”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它也是以盈利为其经营目标,由于农业具有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因而这两个目标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他们将会把贷款

投向悄悄转向城市地区,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的目标定位,支农效应被削弱。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以使村镇银行有足够的内在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实现其目标定位。

(五)业务种类单一,缺乏吸引力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拥有许多与普通商业银行基本相似的功能。但在实际中,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业务种类还比较单一,其业务处理系统还是基于简单的内部网络。目前,广西的村镇银行还没有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系统,现代银行的结算方式还没有形成,信用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都很难开展。另外,村镇银行的网点也比较缺乏,无法给客户带来便捷的服务,这些都使村镇银行的吸引力减弱,无法跟普通商业银行竞争。

(六)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差

广西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村镇银行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差距。以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为例,今年8月12日其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学历的要求为大学专科(含)以上学历,而一般商业银行大多要求要本科(含)以上学历。然而,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复杂,这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村镇银行无法根据其市场定位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和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结合广西特色农业,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当年广西与东盟贸易双边额达到6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这将给广西带来巨大的商机。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这也为村镇银行在广西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因而,广西村镇银行应努力结合东盟市场、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式的发展。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村镇银行要“以市场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以灵活的方式提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提高吸存能力、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和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开展的相关业务,增进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客户能放心的把钱存到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制度。它指的是由各类存款机构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保险准备金,一旦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困难或倒闭时,即可受到存款保险机构的救助,从而起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作用。该制度对不同规模、性质、背景的存款机构的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这更加有利于促进存款银行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另外,为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人民银行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资产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竞

争,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村镇银行应当培养自身优势,重视其他银行所不擅长的小额贷款业务,填补市场空白。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实力有限,盈利水平低,因而政策支持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与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相同,即3%,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提高村镇银行开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完成目标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对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进行处罚,建立一套完整的奖、罚激励机制。中央银行可放宽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使其定价更加灵活,帮助其拓展市场。针对农村金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政府通过建立这种风险和收益相称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

(四)健全风险监控机制

借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村镇银行可以用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农村信贷风险。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结合本地区的实践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明晰产权,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牧场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扩大抵押品的范围,从而使农村的金融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另外,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可以引入保险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要完善

农村地区信用记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风险评估、监控奠定基础。

(五)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应按照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提出的“宽进入、严监管”的标准,严格根据其中规定的监管内容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和较低抵御风险能力的特征,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偏离“三农”目标的问题加强监管,保证村镇银行将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保障辖区内的农户、个体工商及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六)加强员工培训

广西银行业 篇3

【摘 要】分析水利改革发展背景下水利行业基层职工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水利改革发展的视角对广西水利职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提高水利行业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水利改革发展 基层职工 成人学历教育 广西水利行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81-02

自从2011年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公布以来,广西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广西基层水利体系建设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方面。部分市、县水利方面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明显偏少,大部分乡镇水利站普遍存在人员老化、业务素质偏低等问题,这些都对深入推进水利改革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基层水利系统在职职工队伍素质。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提高广西水利行业基层职工的业务水平,满足工作岗位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求,成为水利行业成人函授学历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着眼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水利基层职工成人学历函授教育的时代特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广西关于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把水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目前,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总体良好。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期间全区水利资金投入为516.5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81.69亿元,年均投入为172.18亿元。资金的投入主要在重大水利工程、人饮安全工程、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海河堤防工程建设、电网改造和地方电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及抗旱规划项目、水文水保工程等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建设任务艰巨繁重,迫切需要大批基层水利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所以着眼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水利基层职工成人学历函授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实现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促进广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成人学历函授教育的历史任务

(一)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水利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由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中新理论、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从单一的水利发电、灌溉延伸到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利安全监督、农村水利改革、安全用水、水利立法和水政执法、水务信息化管理等。这对水利系统基层干部职工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就业、上岗、升职压力增大,影响基层职工的生存与发展。水利行业基层职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采用函授教育的形式,自学为主、面授为辅,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水利系统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其目的是通过较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使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水利系统的职工干部,尤其是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基层水利职工将学习与从事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提高学历的同时提高所从事的专业范围内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并能随着水利改革发展的深化,主动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从而满足职工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个人发展。因此学历函授教育是构建和完善基层水利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水利职业教育发展和促进学校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2013年水利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水利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可以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与社会及行业的关系更加密切,促使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主动适应生产行业第一线的需要和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为水利行业在职人员提供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更具竞争力的教育,提供更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并检验所提供的知识、技能和课程的有效性以及能否满足工作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能否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成人函授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基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广西实施水利职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举措

(一)提高水利行业成人教育的便利性和实用性。面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水利行业成人函授学历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基层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优势,基于水利改革发展的视角,为水利系统职工尤其是基层职工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学习条件的开放性的成人高等函授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让水利系统基层职工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坚持学习和进行有效的学习,满足工作岗位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求。例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改革的主要实践是在广西水电行业一些基层单位设立函授教育的教学点。送教上门,服务于学生,同时与基层水利电力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衔接,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委托各教学点所在的单位职教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对面授的教学过程实行监督和管理,对教学点的教学过程进行信息收集反馈和质量跟踪。在水利行业,很多函授学生都是在基层第一线工作,一人一岗位,无法脱离工作岗位,特别是在防汛抗旱期间,工作任务繁重,强度大、责任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尤为突出。函授教育校外教学点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种创新的办学理念,解决了学生无法脱离工作岗位参加集中面授的问题,同时也起着联系着学校、学生、水利基层单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册学生4000余人,80%来自广西的水电行业,超过50%的学生来自基层的水利在职职工,共设有校外函授教学点30个,大部分都设立在基层的水利水电单位,这使成人函授学生能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合理的安排业余学习,提高了水利行业成人教育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二)主动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行成人函授学历教育的教学改革。成人函授学历教育要主动服务于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从水利改革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估课程设置、办学形式、课程内容等内容,紧密结合水利改革的目标与任务,针对广西水利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学历函授教育的教学改革,增加成人函授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基本原则是把民生水利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由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和民生水利转化,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水利发电、灌溉延伸到水土保持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利安全监督、农村水利改革、安全用水、水利立法和水政执法、水务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对服务基层水利的农田水利建设、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合理开发水能资源等方面重点研究。

2.依托全日制的水利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鼓励教师注重网络等电子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3.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的改革重点与学生的工作实践相结合。选题向服务基层水利的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江河治理和海河堤防建设、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民生水利方面倾斜,真题真做。

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在线讨论、辅导、答疑,实现自学、导学、督学、互学和促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自学期间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和反馈,建立在非面授时间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三)积极探讨成人高等函授学历教育的学分累积、弹性学制,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制度。弹性学制是指在规定的年限内,允许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的管理制度。学分累积是实行弹性学制的基础,也是不同类型学习成果和衔接制度的有效途径,能实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探索建立学分累积、弹性学制,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有利于水利基层职工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让水利系统基层职工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紧密结合水利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坚持学习和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满足工作岗位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求,并促进水利系统职工的全面的发展。

(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充分利用水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依托行业企业和有着紧密合作办学关系的区外本科高校如三峡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河海大学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设具有现代水利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和特色课程。加强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教育服务和教育技术的支持等方面探讨与实践,发挥其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满足水利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基层水利服务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项锦.成人学历教育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2)

[2]邹晓敏.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成人学历教育一体化研究[J].贵州电力技术,2014(9)

[3]侯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基金项目】2014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B类(2014JGB324 )

【作者简介】阮富坚(1961—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法律、高职教育管理。

广西蔗糖行业协同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蔗糖,协同创新,创新机制

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应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把科技创新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发展战略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广西蔗糖产业无论在规模经济, 或行业地位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其他传统产业一样, 广西蔗糖产业正在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的行业显现以下特征:市场增长率不高, 需求增长率不高, 但产量持续增长;现有生产技术上已经成熟, 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市场价格低迷, 买方市场形成, 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新产品或产品新用途的开发较为困难。依照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Industry Life Cycle) , 有可能步入成熟期, 更甚者, 发生效率型的衰退。而避免走入这个趋势,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周期, 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广西蔗糖行业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

1.1 行业带动创新发展

从2001年以来, 广西蔗糖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发展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8年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3.7亿元, 成为广西首个超千亿元的产业。广西有61个县 (市、区) 种植甘蔗, 涉及的农业人口200多万。截止2013年底, 全区共有拥有糖厂103家, 约10多万人从事成品糖的生产、加工。2013年甘蔗产量8104.26万吨, 比上年增长3.5%;成品糖产量1010.88万吨, 同比增长17.3%。行业的蓬勃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沃土。

1.1.1 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 成品糖加工领域创新成果显著

广西制糖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相当重视, 人均技术装备水平为为7.06万元/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2万元/人;90%以上的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0%以上的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主要的生产经济指标优于国内其他省区, 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见表1、表2)

1.1.2 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的示范与推广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广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展甘蔗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和旱地甘蔗栽培技术的研究, 培育出甘蔗优良新品种48个。近年来对广西自育优良甘蔗新品种 (系) 加强了应用示范, 如桂糖29号、桂糖30号、桂糖31号、桂糖32号、桂糖37号、桂糖40号、桂糖42号、桂糖43号、桂辐98-296、桂糖03-2287、桂糖03-1403、桂糖03-2625、桂糖04-1040、桂柳2号、柳城05-136等。筛选出适宜各地气候条件的优良甘蔗新品种。并根据新品种 (系) 生态适应性和蔗区生产环境条件, 在全区分别建立了67个甘蔗优良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应用核心示范区 (点) , 面积达21万亩, 辐射带动新品种推广应用317万亩以上, 核心示范区甘蔗单位面积产蔗量7.0吨/亩以上, 蔗糖分14.5%。2014年2月, 广西正式启动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计划在未来几年内, 建设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 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 提高广西糖料蔗单产、糖分和生产效益, 力争平均亩产达到8吨、蔗糖分达到14%以上, 帮助大部分农户和企业从目前粗放型的糖料蔗种植模式中解脱出来。

1.1.3 基于行业对科技需求的紧迫性,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广西糖厂的数量近20年来均维持在100家左右, 但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产重组和改制后, 产权结构和产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广西共有35家糖业企业 (集团) , 下辖103家糖厂, 民营控股57家, 国有及国有控股18家, 外商投资及控投10家, 多元混合控股12家, 分别占全区58.76%、18.56%、10.31%和12.37%。1999/2000榨季, 广西生产成品糖306万吨 (全国686.89万吨, 广西约占44.55%) 。2012/2013榨季, 广西产成品糖795.16万吨, 占全国总产糖量1306.8万吨的60.85%。目前, 全区日榨蔗能力达68.52万吨, 单厂平均日榨能力6652吨, 日榨能力在万吨以上的糖厂有24家。年产糖5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有7家。产业高速发展的原因除了生产要资投资驱动以外, 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 生产企业引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热情升高, 对技术改造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的《制糖业节能减排降耗增效重大共性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自2010年实施三年以来, 建立了22家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示范企业, 示范企业占全区总数的30%, 面上推广企业98家, 占全区的95%, 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行业共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示范模式。帮助糖厂在生产中有效实现:节约用水、减少硫磺用量、提高中和澄清效率、提高糖分总回收率、提高糖膏分蜜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节约管理成本、缩短煮糖时间、节约蒸汽等目标。并通过示范效应, 带动全区制糖行业节能减排、降耗增效。

1.2 创新主体多元化, 科技资源较为分散

广西目前拥有从事甘蔗相关研究的省级科研机构11家, 3所大专院校设立了相应的专业;拥有广西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制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甘蔗资源绿色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西糖业工程院、广西朗姆酒产业化工程院等7个省级创新平台;有广西糖业协会、广西制糖学会、广西甘蔗学会、广西糖蔗协会、广西糖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行业服务组织。随着企业创新意识的加强, 不少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承担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 尝试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例如上述7个省级创新平台中在4个是在企业搭建的。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 广西甘蔗行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基本由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组成, 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也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分布, 并在创新平台、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下, 形成产、学、研的合力。2012~2013年间, 在广西省级科研立项的119个项目中, 由企业承担的有65项, 约占55%。单纯从统计数字来看, 似乎企业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但是通过深入分析, 超过一半的项目是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施的, 且企业在合作中居于从属或配合的地位。由此可见, 企业在知识资源、技术基础、创新能力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仍有很大的差距, 通过行政主导的“产学研”也只能是低层次的合作方式,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资源分散的问题。

1.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有效支撑行业经济结构调整

有学者做过研究统计, 1992~2006年内, 广西在甘蔗糖业领域共申请了33项专利, 占当时全国相关甘蔗糖业专利申请量的25.4%;另外, 获得授权的有45项, 占全国授权量的13.3%。而当时广西蔗糖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0%~50%。时至今日, 有关数据见表3:

与产业增速不相匹配的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例, 而21.7%的发明授权比例更说明科研能力与产业大省的地位不符。尽管单从专利这一项指标来判断广西甘蔗科研能力与水平有失客观, 但从做大做强产业的角度来说, 专利和专有技术不足将难以支撑行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增长。

1.4 行业内合作利益机制不健全, 科技中介作用受限

由于三个创新主体存在组织性质、隶属关系和利益诉求的不同, 在创新活动中缺乏协调互动, 资源共享的整合度较低。政府投入建立了一些科技创新平台, 但从各种平台建设情况来看也存在着功能交叉、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普遍现象, 从而产生有效需求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由于只构建了行政机制, 而缺乏有效的利益机制导引, 在各自的创新活动中不但没有整合优势, 更容易产生无序的竞争, 甚至恶性竞争。原本属于市场产物的科技中介应该能发挥市场调和的作用, 但是由于缺乏行业内体制和利益机制的保障, 组织松散的甘蔗行业科技服务中介发展空间受压制, 无法发挥作用。

2 建立蔗糖行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协同创新是新兴的一种创新组织方式, 广泛应用于突破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 实现更有深度的科技合作。有学者研究认为, 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政府、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知识、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创新组织模式, 并形成以大学企业机构为核心要素, 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 通过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 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但笔者认为, 协同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通过合作, 产生大于每个主体单独完成任务时的业绩总和, 意即1+1大于2的叠加效用。特别是在产业中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最终要通过市场来体现创新的价值, 才能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

2.1 调结构、促增长需要创新驱动

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像蔗糖一样涵盖了农业、工农和第三产业, 在广西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各产业间发展失衡, 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制糖加工业缓慢推进的升级改造, 甘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 投入的劳动成本较高, 以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迟缓, 是当前蔗糖行业内产业发展的写照。在蔗糖行业中, 除了自然资源禀赋、三农问题、资本投入等问题以外, 农业科技创新较难获得突破, 也是工农发展失衡的主要问题之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需要建立跨产业、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机制, 促进广西蔗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行业科技资源需要整合、共建、共享

目前, 围绕着蔗糖科学技术研究, 广西拥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各级企业技术中心、专业的创新平台等设置, 种类齐全。全国从事蔗糖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至少60%以上在广西, 基础条件较好。各类创新平台建立后, 也开展了一些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但是各产业、各专业领域和各创新主体之间在技术基础、R&D资源、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梯次性, 只有通过协同创新, 建立合理的分工格局, 加快创新资源的聚集速度, 才能实现行业科技资源有效的整合、共建、共享。

2.3 把握行业发展主导权的需要

广西是中国蔗糖的主产区, 也是世界第二大产糖区, 但总是被动接受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 缺乏发展的主导权。一方面是产业技术发展主导权缺失。长期以来广西蔗糖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始终围绕着跟踪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漠视知识产权, 企业技术升级意愿不强等因素, 在先进的产业技术领域没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 缺乏产品的市场主导权。广西主要开展原糖的加工生产, 产品再好也只是初级品。产品结构单一, 企业缺乏技术优势, 容易受到全球市场供需变化的冲击和影响, 行业发展的平稳性和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任何贸易保护措施都无法阻止食品糖市场全球化进程。所以需要建立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协调机制, 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甚至国家食品糖发展战略的角度规划、部署协同创新发展。

3 构建以市场为核心的蔗糖行业协同创新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区域协同创新的过程中, 市场和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广西蔗糖行业中推行协同创新, 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协同创新机制。

3.1 培育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不管是企业也好, 科研院所也罢, 各个创新主体合作的基本动力是培养在共同需求基础上的利益动机, 在于提高创新效率和降低创新成本。这种合作机制是市场机制, 而不是政策机制, 合作应该由企业来主导。各个创新主体的合作意愿是内生的, 这是协同创新的基本源动力。

很多熟悉广西蔗糖行业的人认为, 无论是蔗农或糖厂, 面对创新总是消极和懈怠的。这恰恰反映了原来推行创新合作完全是一种政策性安排, 人们的依赖程度很高, 从而产生了惰性。政府在支配资源上处于绝对的地位, 甚至通过定题、设定条件等方式直接“安排”合作。因而在以往的协同创新中, 源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完整的市场机制。

单纯依赖市场机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这时, 政府的干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弥补市场的无效和缺陷。政府的作用就是创造合作的环境与条件, 解决影响合作的障碍, 例如建立公共创新平台, 通过服务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培育协同创新机制的过程中, 政府的意愿是辅助动力。

3.2 确立协同创新的推动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后, 更加强调:“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推进改革中, 李克强总理更提出了:“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在建立广西蔗糖业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推动主体, 既不能是政府职能部门, 也不能是市场中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因为这个推动主体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能够理解和体现政府的意志, 能把这种意志贯彻到行业协同创新工作中。

(2) 能够超越各主体的利益, 并有一定的资源和政策手段, 推动、引导协调行业内部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各类主体的合作行为。

(3) 能够洞察行业内的共性技术需求, 把建立在共性技术需求上的合作意愿转化为基础动力, 推进蔗糖行业协同创新。

(4) 具有去行政化的事业管理体制, 避免衍生干涉市场的行政权力。

3.3 制定协同创新规划

通过制定广西蔗糖行业协同创新规划, 既能反映行业发展特征和发展需求, 又能体现蔗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和要求, 强化蔗糖行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支柱产业地位。制定协同创新规划要具有以下作用。

3.3.1 明确行业发展定位, 确定协同创新分工格局

规划要明确体现广西蔗糖行业中、长期协同创新发展方向、目标和具体内容。按照发挥优势、协同创新、集约发展、利益共享的原则, 确定行业内不同创新主体的合理分工。

3.3.2 立足共同利益, 凝练行业共性技术需求

通过规划体现行业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共性需求, 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合作、资源共享、制定行动计划、搭建共同的创新平台、设计共同制度保证等, 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3 体现和承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协同创新规划不同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区域行政发展规划, 但要体现广西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意图, 承接广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

3.3.4 重视发展科技中介, 完善产业结构

广西蔗糖行业协同创新规划要体现完善和升级产业结构的意愿, 倡导政府及社会资源增加投入以科技服务中介为主的第三产业中, 平衡发展甘蔗农业和制糖工业。通过效益机制创新, 体现科技活动的市场价值, 培育有利于科技服务中介发展的环境。

3.3.5 搭建公共平台, 协调创新活动

蔗糖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包括知识信息平台、物理技术平台、科技要素交易平台和科技制度平台。面向全国, 甚至全球拓展服务空间, 促进各要素的快速流动, 提高行业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3.6 激活创新主体, 引导协同创新

建立广西蔗糖行业协同创新平台除了能够培育创新土壤和环境以外, 更重要的是激活创新主体, 引导糖厂、蔗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开展多维的创新合作, 通过特定的机制设计, 吸引国内、国际创新资源, 围绕发展蔗糖科技产业, 把创新主体联结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3]张玉臣.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广西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 篇5

(二)典当业;

(三)公章刻制业;

(四)印刷业;

(五)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业;

(六)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

(七)开锁业;

(八)寄卖业;

(九)二手机动车交易业;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特种行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

第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工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根据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的需要,提供有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第五条 单位和个人发现特种行业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权制止和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公安机关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许可与备案

第六条 从事旅馆业、典当业、公章刻制业经营,应当依法取得公安机关颁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

第七条 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合法、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场地的布局和设施符合治安安全要求;

(三)有健全的治安防范措施;

(四)按照规定配置治安管理信息采集传输设备;

(五)依法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经营场所和相关设备设施的证明;

(二)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件;

(三)经营场所地理位置和内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个体)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

(五)依法应当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九条 典当业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查许可,旅馆业、公章刻制业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查许可。符合法定条件的,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十条 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的经营者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等事项或者歇业的,应当自变更或者歇业之日起十五日内到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变更经营场所应当重新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并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

第十一条 从事本条例第二条第(四)项至第(十)项规定的特种行业经营者,应当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颁发营业执照时,应当告知特种行业经营者到公安机关备案。

特种行业经营者办理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营业执照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前款规定的特种行业经营者变更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等事项或者歇业的,应当自变更或者歇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公安机关在接受特种行业经营者备案时应当出具备案回执,并书面告知其应当遵守的治安管理规定。

第十二条 经备案的开锁业经营者,由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并免费提供查询服务。

第三章 从业规范

第十三条 特种行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为治安责任人,负责治安防范工作。因承包、受聘等实际负责特种行业经营的人员是共同治安责任人。

第十四条 特种行业经营者应当建立从业人员名簿,如实登记从业人员姓名、住址、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等信息,保存从业人员的身份证件复印件。从业人员离职的,其资料至少保存二年。

第十五条 特种行业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的治安防范知识培训、指导以及治安检查,发现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者嫌疑赃物,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协助公安机关调查。

第十六条 从事旅馆业、典当业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经营场所的出入口、营业厅、保管库房、停车场等区域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视频监控录像资料应当保存六十日以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删改、传播或者非法使用视频监控录像资料,不得非法透露有关的个人信息。

其他特种行业经营者根据治安管理需要可以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第十七条 从事旅馆业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住宿的旅客,核对其身份证件,如实登记其姓名、住址、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以及住宿时间等信息,实时录入治安管理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并传报公安机关;

(二)发现旅客将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等危险物品带入旅馆,或者发现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予以制止,并同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对旅客遗留的财物,妥善保管,提示招领。三个月后无人领取的,登记造册,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十八条 典当业经营者收当、续当、赎当实行查验登记和保管等制度,不得收当国家明令禁止流通的财物。

第十九条 从事公章刻制业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核对由公安机关出具的准刻证明,按照规定的名称、式样、规格和数量刻制并逐项登记,办理印鉴备案。同时对委托单位名称、地址以及经办人姓名、住址、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进行登记。登记材料至少保存三年;

(二)指定专人负责承接、保管公章和作废公章的销毁工作。对逾期三个月不领取的公章造册登记,送交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处理;

(三)不得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刻制,不得自行留样、仿制;

(四)协助公安机关查询公章信息或者进行公章印迹对比。

第二十条 从事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业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在矿区、油田、港口、机场、码头、军事禁区、大中型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和铁路沿线附近设点收购废旧金属。禁止设点的范围由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二)收购铁路、油田、供电、供水、供气、电信通讯、广播电视、水利、测量、矿山、军用和城市公用设施等报废的专用器材时,核对出售单位的证明,并对经办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以及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情况如实登记;

(三)发现疑似放射性污染物及时向环保部门、公安机关报告;

(四)不得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物品。

第二十一条 从事开锁业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经营者需在聘用从业人员后七日内将从业人员的相关个人信息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二)上门开启房锁前确认委托人身份,有邻居、物业管理人员或者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当场证明,不能确认的应当拒绝;发现有违法犯罪嫌疑的,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开启汽车锁具的,核对委托人拥有汽车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有关证件;不能提供证明的,在公安机关派员见证下可以开锁;

(四)填写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样式的开锁服务记录单,并由委托人、见证人、开锁技术人员分别签名确认并记录联系方式,开锁服务记录单至少保存三个月;

(五)对委托人的身份和财产信息予以保密;

(六)禁止向未经公安机关备案的开锁从业人员出售、出借专用开锁工具或者传授开锁技术。

第二十二条 从事寄卖业、二手机动车交易业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登记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和新旧程度等信息以及物品所属单位名称或者个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

(二)物品为机动车的,核对行驶证原件,登记车辆的号牌、车型、发动机号码、车架号码、厂牌型号、车身颜色;

(三)拟改变经营物品原貌的,在经营物品改变原貌前拍照并保存其照片;

(四)登记材料和照片至少保存一年。

第二十三条 其他特种行业的治安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实施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特种行业经营者开展内部治安防范工作;

(二)组织开展特种行业治安检查;

(三)对从业人员免费进行治安防范知识培训;

(四)查处涉及特种行业的治安违法行为,处理治安灾害事故;

(五)建立特种行业违法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和治安管理档案;

(六)建立特种行业经营者诚信档案,将违法信息记入档案,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开展治安检查,工作人员应当主动出示人民警察证件,表明执法身份,不得从事与职务无关的活动。监督检查应当记录在案,归档管理。对扣押或者没收的物品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及时处理。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开展治安检查,不得妨碍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并依法保护公民隐私、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和商业秘密。

未经上级公安机关组织或者批准,不得跨管辖区域对特种行业进行治安检查。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为特种行业经营者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治安管理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品牌、销售单位、施工安装单位、维护单位等,不得向经营者收取治安管理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等费用。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变相参与特种行业经营活动或者为特种行业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庇护。

第二十七条 特种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相互通报有关特种行业的行政许可或者行政备案、日常监管、执法查处等信息,配合公安机关进行治安检查;发现特种行业经营活动有违法情形的,应当及时通报或者移交相关主管部门处理。

第二十八条 各类特种行业协会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实施行业治安管理,指导和督促相关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依法遵守治安管理规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未办理变更、注销、备案手续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不按照规定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或者设备不正常运行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不按照规定期限保存视频监控录像资料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删改、传播、非法使用视频监控录像资料或者非法透露有关个人信息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未如实或者未实时将旅客信息录入治安管理信息采集传输设备传报公安机关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经营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第(三)项规定,为无准刻证明的单位和个人刻制公章,或者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刻制公章的,由公安机关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六)项规定,向未经公安机关备案的开锁从业人员出售、出借专用开锁工具或者传授开锁技术的,由公安机关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批评教育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出示证件进行检查;

(二)未经批准跨管辖区域检查;

(三)检查时未填写或者未如实填写检查记录;

(四)擅自删改、传播或者非法使用视频监控录像资料,非法透露有关个人信息;

(五)利用职务为特种行业经营者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治安管理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品牌、销售单位、施工安装单位、维护单位等,或者向经营者收取治安管理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等费用;

(六)参与、变相参与特种行业经营活动或者为特种行业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庇护;

(七)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旅馆,是指按日或者按小时计价收费向社会公众提供住宿服务的经营场所,包括宾馆、饭店、旅馆(店)、客栈、招待所、培训中心、度假村、公寓式酒店等。

广西银行业 篇6

关键词: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至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显然,我国已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即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和必须手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和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广西特色优势产业的制糖行业,同样面临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面对制糖行业新的技术发展态势,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外产糖大国,云南、黑龙江等国内产糖大省的挑战,广西制糖行业在保持总产量优势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科技进步水平,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1 广西制糖行业发展现状

广西现有制糖企业89家,日榨能力30万t。近年来,广西糖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增加值约占广西全区工业的1/10,利税更是占到广西全区工业的15%左右。2005—2006年榨季,广西制糖产量为538万t,占全国总量的61%,实现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分别比上榨季增长53%和112.5%。制糖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甘蔗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业收入。2005—2006年榨季,广西农民种蔗收入128亿元,增收42亿元,广西糖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制糖行业前后关联40多个部门和产业,近年广西制糖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关联部门和产业的发展。

加入WTO后,广西进一步提高糖业生产的集中度。通过对原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国有控股、外资控股、民营三大板块,实现了跨市县进行糖业中的种植与加工互动,粗糖与精糖两步加工互补,县域经济转变为区域经济的糖业发展新格局。广西全区已形成了“南华”“东亚”“凤糖”“农垦”“南糖”“英糖”“永鑫”“迁糖”“永凯”“贵糖”等日榨能力在万吨以上的十大糖业集团,共拥有制糖企业55家,占广西全区的57.3%;日榨生产能力23.5万t,占广西全区的78.3%;榨蔗量3 469.57万t,占广西全区的71.3%;产糖量400.76万t,占广西全区的71%。广西制糖企业中“贵糖股份”和“南宁糖业”为上市公司,为我国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制糖龙头企业。通过结构重组和规模扩大,广西制糖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2 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现状

2.1 广西制糖行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广西制糖行业有大中型企业63家,从业人员5.9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65.34亿元,占制造业的12.7%,利润总额30.37亿元,占制造业的32.3%,新产品销售收入3.68亿元,申请专利2项,拥有发明专利5项。说明广西制糖业在广西制造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广西制糖全行业有工程技术人员4 852人,科技活动人员986人,参加科技项目人员861人,科学家和工程师578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02人,R&D人员591人。科技经费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2005年制糖行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7 121万元,其中企业资金6 636万元,政府资金485万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9 133万元,购买自制设备支出2 197万元,科研基建支出2 012万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 839万元,对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支出115万元。同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5.03亿元,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1.07亿元,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 541万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8 256万元。

此外,“贵糖股份”“南宁糖业”等制糖龙头企业,以及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大学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贵糖股份”拥有自治区级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拥有一支比较成熟的科研队伍,在广西乃至全国制糖行业中具有相对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下设广西制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制糖装备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一家全方位为制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研究院。

2.2 广西制糖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2.2.1 更高层次上的技术更新开始启动

广西越来越多的制糖企业逐步认识到,在旧基础上填平补齐的技改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在技术上升级,必须站在国际平台上进行技术创新。“贵糖股份”大胆探索了“两步法”制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把桂平糖厂改造为田间糖厂生产原糖,把“贵糖股份”总部按精炼糖厂要求改造。柳兴糖厂引进德国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30万t精炼糖厂。

2.2.2 综合利用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

“贵糖股份”的蔗渣制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意大利安德列滋造纸设备,造纸能力达到了年产15万t。一些大型糖业集团也在兴建具有经济规模的造纸项目,社会其他造纸企业利用蔗渣造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应用生物技术进行食糖深加工,开发了低聚糖产品,许多企业也在研究开发酵母、味精等生物或化工领域的新产品。

2.2.3 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越来越活跃

出现了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商与制糖企业联动的新气象。广西大学、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轻工研究院都把糖业技术作为研究开发重点,国家及外省的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广西糖业及其产业链上的研究开发。制糖企业表现积极,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项目(例如,磷浮法、高分子络合材料、膜技术等),而一些非糖业领域的科技机构,把研究开发的目光也投向了糖业寻找新的突破口。当前,科研开发的活动有:用高新技术嫁接糖业生产、全程信息化改造、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拓展综合利用及食糖深加工等。

2.3 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2.3.1 产业技术水平提升问题

广西制糖企业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建设,属20世纪60-70年代技术,当时生产组织多选用“一步法”直接生产白砂糖,产品质量较差,而且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否定了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也存在品种单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企业连年亏损,技术进步停滞不前,虽然近年有所好转,但仍未发生根本改变,现代工艺设备和现代技术应用(如信息技术)缓慢,生产自控程度低、效率低。当前,广西工厂平均日榨蔗只有3 500t,只是美国的1/3、巴西的1/4、泰国的1/5,而用工则比先进国家多,是这些国家3~5倍。

2.3.2 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滞后

蔗渣可以用来生产纤维板、饲料、糠醛等产品,糖及废蜜糖可以生产酒精、酵母、赖氨酸、味精等生物产品,在传统产品生产和生物化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广西80%蔗渣用作燃料低值处理,只有20%用于造纸,废糖蜜也基本用于酒精生产,糖的深加工基本没有进行。综合利用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迫切需要技术研发和投资支持。

2.3.3 政府应在制糖行业技术进步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广西制糖行业存在很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需要政府以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形式加以扶持,发展壮大,以加强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形成行业集群。目前,广西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对制糖行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仍须加强。

3 促进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广西制糖的成本高,获利较少。要发展广西制糖业,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提高制糖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产量。目前,资金短缺是广西制糖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政府应出台政策建立资金共享平台,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自治区和地市一级的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应对制糖行业进行制度性安排,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源投入到制糖行业;通过申请银行资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企业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增加制糖行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争取国家对广西制糖行业的支持。制糖企业应放宽眼界,主动与其他地区、其他行业进行联系,加强合作,吸引和利用他人的资金。

3.2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3.2.1 增强科技计划对制糖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政府通过科技计划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科技计划项目的安排上。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广泛介入产学研合作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然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企业一般难以承担,因此广西需要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解决制糖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产学研结合项目。

3.2.2 进一步支持制糖行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

广西制糖行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企业多数具备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往往不足,对于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较为迫切。加大对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这些企业迅速成长为大中型企业。一方面政府可以拨出专款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积极牵线搭桥,为制糖行业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机会。

3.2.3 完善财政税收对制糖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支持政策

在财政、信贷、税收、奖惩、考核等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力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资助,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专项基金和风险基金,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费中设立专门经费,对发明专利申请和维持给予适当补助。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之成为政府支持研究开发活动的重要杠杆。

3.3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二次创新

广西的制糖技术相对较低,这是导致制糖企业赢利少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引进先进技术是发展广西制糖业的关键。广西制糖企业榨糖能力低,还处于人工生产为主的初级阶段。广西的制糖企业应该学习澳大利亚等国家生产自动化的产糖方式,引进国外新型提汁、清净、煮炼设备,新的炼煮糖工艺,以及生产过程在线测量与控制等先进技术,以提高广西的制糖能力,争取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永谋,钟荣丙,夏学英.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霍汉镇.我国制糖工业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的重点问题[J].甘蔗糖业,2004(4):48-51.

[3]陆耀邦,梁自力.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6):30-33.

广西钛白粉行业污染防治探讨 篇7

一、广西钛白粉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出台和国家对地方优势产业支持, 广西钛白粉行业日益发展壮大。目前广西钛白粉生产企业有12家, 是我国钛白粉生产企业最多地区, 2012年我国钛白粉产能、产量规模分别为278.5万吨和189.9万吨, 其中广西钛白粉产能约50万吨、产量约25万吨, 占全国钛白粉总产能的18%和总产量的13.2%。

从工艺来看, 钛白粉生产主要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为主, 广西钛白粉生产工艺以硫酸法为主。据SRIC统计, 截止2009年底世界钛白粉总产能增至570万t/a, 其中硫酸法为250万t/a, 占44%;氯化法为320万t/a, 占56%, 氯化法在总量上占有优势[2]。但环境负荷分析比较表明两者不分伯仲, 虽然硫酸法消耗更多原辅料, 产生更多的三废和副产品, 但废渣可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置, 而氯化法废渣毒性和对环境危害程度比硫酸法大得多, 尚无好的处置方式[3]。从产品来看, 钛白粉分为金红石型与锐钛型。目前广西只有个别企业能够生产金红石型钛白粉, 大部分企业生产锐钛型钛白粉。在耐候性、遮盖力、消色力、吸油量等方面, 金红石型具有明显优势, 是高端产品的代表。

二、广西钛白粉行业环境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钛白粉行业起步较晚,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广西钛白粉行业也是如此, 主要表现在:

1. 生产规模较小, 集约化程度低。

根据国内外钛白粉行业的经验和教训, 在现代技术和管理条件下, 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个钛白粉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规模不应小于5万t/a[4]。广西钛白粉生产企业主要分散在全区7个不同地市, 2012年全区钛白粉平均产量为2.08万吨,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约3.2万吨/年) 。目前仅梧州市藤县建有钛白产业园区。

2. 生产工艺落后, 低端产能过剩。

广西钛白粉生产采用“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生产模式, 间歇式生产, 以常见酸解罐、水解罐、压滤机、雷蒙磨等设备为主, 需人工操作, 自动化控制水平低。70%产品为锐钛型, 与国外钛白粉品质有差距。由于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 导致钛白粉行业整体竞争力不足, 部分企业采取盲目扩大产能, 忽视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 以取得价格优势生存, 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3. 资源利用率低, 产排污强度大。

硫酸法工艺对钛资源的回收率为80%-85%, 平均每生产1吨钛白粉产生七水硫酸亚铁2.5-4吨、废渣 (钛石膏) 3-4吨、20%左右的废酸6-9吨、2%酸性废水35-90吨。产生的废酸的30%-50%可直接返回酸解工序配酸和在浸取时用于调整钛液的酸度系数, 其余废酸则无法直接回用。目前大部分企业均采用石灰 (或电石渣) 直接中和钛白废酸, 使废水接近中和后排放。生成的大量废渣 (钛石膏) 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三、相关对策建议

钛白粉制造业必须寻求健康发展的新出路, 解决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引导行业走上清洁绿色的发展道路。

1. 优化行业发展布局

合理布局, 规划建设钛白粉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园, 引入钛白粉及上下游企业, 增强企业关联度, 形成和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与企业生产同步投运, 确保工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2. 实施清洁生产工艺

加快应用多种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 如利用硫酸系统余热余压发电、采用连续酸解工艺、对砖窑尾气的治理利用、用辊压磨代替雷蒙磨进行粉碎、对生产中产生废酸的综合利用等。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线, 解决钛白生产中硫酸供应和钛白产生的废弃物的利用[5]。

3. 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联合、重组等手段, 做大做强大企业集团, 通过大企业集团带动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提高专用型钛白粉产品的比重,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加快钛白粉废酸及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前沿技术的研发与集成,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结论

本文介绍了广西钛白行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广西钛白行业发展出路。要加快优化行业发展布局、实施清洁生产工艺、产业升级转型, 才能实现广西钛白粉行业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捷, 徐高栋.当前中国钛白产业如何走出困境[J].中国粉体工业, 2009, (5) :35-38.

[2]邓捷.钛白粉硫酸法与氯化法清洁生产比较[J].中国涂料, 2011, 26 (12) :14-16.

[3]田犀, 蒲灵, 潘成武.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用氯化法和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环境负荷比较[J].有色金属, 2010, 62 (1) :113-116.

[4]唐建.中国钛白粉“十一五”现状和“十二五”发展建议[J].无机盐工业, 2012, 44 (6) :5-8.

对广西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思考 篇8

一、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中草药界有句俗语:“川、广、云、贵看广西”。在四大传统中药材地区, 广西在资源、气候、地域上, 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中药为主的广西医药产业发展, 把医药产业列为广西“十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 并把发展有特色的中成药作为新的工业优势产业来培育和发展。自2005年初, 国家科技部把广西列入全国重点支持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全区中药生产企业100多家, 固定资产原值10多亿元, 工业总产值30多亿元。广西中药产品进行单列统计的有13个剂型410个品种, 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4个, 1000万元以土的28个。在这些品种中, 有国家新药18个,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5个。从此, 广西地区中药现代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拉开帷幕。至08年, 广西科技计划立项资助中药现代化项目 (课题) 已达135项, 科技经费投入3000多万元, 拉动投资近3亿元。一个涵盖中药材繁育、种植、研发、生产、应用等多个环节的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 让具有“桂”字号得天独厚优势的中药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广西目前已形成一个玉林药材市场、11家大中型中成药工业企业, 带动起一批新兴企业的良性发展趋势。广西中药产业在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品种有三金片、正骨水、湿毒清胶囊、西瓜霜系列产品、金嗓子喉宝、复方扶芳藤合剂 (百年乐口服液) 、肤阴洁、花红片、妇血康、乙肝宁冲剂、骨通贴膏、万通炎康片、维C银翘片、玉叶解毒冲剂、芒果止咳片等30多个品种。培育出 “三金”、“半宙”、“天和”、“金嗓子”、“百年乐”、“花红”等驰名品牌。创立了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半宙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玉林制药厂等许多大中型企业 (集团) 。

目前广西地区已经拥有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物研究所、广西天然药物研究所、广西区药检所等近10个中医药科研机构。所有机构均具备独立完成国家级中草药科研课题的能力, 具备从中药材栽培技术到中药研发各过程的能力。广西地区在中医药研发自主创新领域有着一定优势, 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广西中医药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二、广西中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广西中医药发展迅速, 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广西中医药企业发展迅速, 但整体规模较小, 只有桂林三金制药集团和广西玉林制药等少数几家企业被列入全国中药重点企业50强。而其余大多数企业均为中小企业, 生产能力较低, 研发创新能力欠缺, 管理水平低, 整体实力不强。

2.质量标准偏低

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 由于质量标准偏低, 使得产品质量不高, 没有真正发挥广西中医药资源大省的优势。

3.研发能力弱

由于广西地区大部分的中医药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在研发开创新品种上缺少资金投入或者欠缺研发能力, 企业产品大多数为中药材粗提物或粗加工产品, 导致广西地区优势中医药产品品种种类少, 产品质量低, 使得产品缺乏竞争力。

4.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广西中药材资源丰富, 药用植物基源种4064种, 种数为全国第二, 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物种有1078种, 不足广西药用植物总资源的30%, 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而且野生药材的开发与利用也由于缺乏合理性和管理不严, 许多特色品种的资源连年锐减, 影响了正常的生产。

三、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中医药产业前景良好, 而广西具备资源优势, 也已经具备较好的研发、生产能力。所以, 广西各界应当群策群力, 认真做好中医药产业这篇文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一直很重视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 自治区领导多次深入各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调查研讨。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率调研组曾在广西中医学院召开了“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专家座谈会”。对广西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和壮医教学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交谈。广西中医学院院长王乃平教授确立了“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 走现代化的道路”的办学理念, 按照“不求大但求优, 不求全但求特”的发展思路, 积极发展广西地区中医药。

根据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结合广西中医药产业的形式和环境给我们的启示, 具体可采取一下举措:

1.调整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中医药企业集团

一个地区中医药产业要有强大竞争力, 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控制企业数量提高企业质量。对一些生产能力差的中小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的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 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同时还要构建集约化、规模化的大企业, 从而推动和加大企业在中医药产品上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另外, 进一步扶持和发展一些“拳头”企业,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让资源从分散型的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集中, 从较低的劣势企业向较高的大中企业集中, 才能有实力有能力和国际医药企业相抗衡相竞争, 才能把广西中医药产业推向全世界。

2.发展广西特有的八大中医药产业链, 将科技和地方特色相结合

广西中医药产业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有八大产业链, 它们分别是:罗汉果产业链、桂郁金产业链、桂肉产业链、八角产业链、田七产业链、鸡骨草产业链、广豆根产业链以及壮药产业链。其中壮药产业链中又包括:龙血竭产业链、滇桂艾纳香产业链、苦玄参产业链。这八大中医药产业链都是广西地区中医药行业的优势产业链, 不仅产品质量过硬而且发展颇具规模, 每年给广西地区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很乐观。因此, 将现代科技和传统产业相结合, 在科技攻关中突出对传统产业优势的继承和发扬, 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的经济收入, 对广西中医药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

3.“以人为本”培养专业人才, 改善中医药企业的素质结构

中药产业的壮大需要拥有一批“熟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广西地区既要利用现有的教育条件培养人才, 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 改善本地区中医药企业的素质结构。同时, 金融、财政等部门和单位要大力支持, 落实转向资金, 吸纳专业人才, 从“软件”着手,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加强与优秀中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 提升广西中医药产业的医疗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WTO, 越来越多国际化的制药企业开始进驻中国市场。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在现代中成药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加强与这些国际化企业的合作,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又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与知名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交流, 提升广西中医药产业的研发水平, 解决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率过低的问题, 让广西出产更多的优质中草药、中成药。

5.坚持走循环发展的道路

由于野生药材的开发和利用缺少合理的管制, 致使许多特色中药品种的资源逐年锐减, 一些品种濒临灭绝, 这样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广西地区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 有关领导部门要加强对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颁布保护野生中药药材的规章制度, 为维持该地区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自行创造的民族医药科学,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广西地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突出进展, 本文主要分析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并提出适当建议, 对广西地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广西地区,产业,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马骏, 刘群峰.我国加大对中医药行业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中医药专项资金逾35亿元创历史最高[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01) .

[2]中国中药协会.2008年中药行业风险分析报告[J].中药信息, 2008, (06) .

[3]胡天佑, 张扬.“现代中药”研发的问题与出路[J].首都医药, 2008, (10) .

[4]李岩, 周艺.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思路创新[J].中国执业药师, 2008, (03) .

广西银行业 篇9

一、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概况

2007年4月27日, 广西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对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新的探索, 为全广西的农村信用社系统推进产权改革提供了示范。截至2008年末, 广西共组建县级农村合作银行14家 (即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广西荔浦农村合作银行、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广西龙胜农村合作银行、广西资源农村合作银行、广西灌阳农村合作银行、广西阳朔农村合作银行、广西临桂农村合作银行、广西来宾桂中农村合作银行、广西崇左桂南农村合作银行、广西象州农村合作银行、广西柳江农村合作银行、广西平乐农村合作银行、广西百色右江农村合作银行) , 获批复筹建4家, 其开业和筹建数排名全国第四位, 中西部第一位, 发展势头良好。

已开业的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在改革深化中不断发展壮大, 总体运行良好, 正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活力, 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资本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08年末, 广西14家农村合作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1.1%, 超过8%的监管要求。第二, 资产质量提高。截至2008年6月末, 广西14家农村合作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7.2%, 平均比改革前下降了10.5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状况得到改善。第三, 业务经营快速增长, 市场份额普遍较高。截至2008年末, 广西14家农村合作银行以辖区14.96%的存款和15.65%的贷款占比, 实现了全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34%的利润, 而且14家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平均达38.17%。第四, 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 大力支持“三农”发展。截至2008年末, 广西县级农村合作银行的农业贷款余额为73.82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7.26%;涉农贷款余额101.90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79.04%;贷款农户数达37.53万户, 占辖区内农户数的33.26%, 支农力度大。另一方面,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比如, 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2007年累计投放贷款8亿多元, 先后扶持100多家中小企业发展生产,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股权结构及退股制度安排不足

1. 股权过于分散。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模式是在原有合作制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制, 在股权形式上既有小额、分散的自然人股又有规模较大的法人股。在改革实践中, 有关规定仍然限定“单个自然人投资最高不超过股本总额的0.5%, 职工持股总额不超过股本总额25%, 自然人持股总额不得少于总股本的50%, 单个法人投资不超过股本总额的5%”。这样就造成了自然人股比例较多, 单个股东持股比例过小, 法人股比例较低, 股权结构具有高度分散化特征。由于自然人股东众多, 股权分散, 他们对农村合作银行的所有权难以体现。

2. 退股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东转让其全部投资股, 同时资格股持满3年后可以退股, 退股需事先向农村合作银行董事会申报并征得董事会同意, 办理相关登记手续。这种退股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金不稳定, 资本基础不牢靠。

(二) 法人治理结构尚待完善

1.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东代表大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很多非职工股东代表很少接触银行的实际经营活动, 又缺乏金融知识, 因此他们在审议有关事项时也无法提出科学的意见, 往往流于形式, 未能充分履行股东代表职责。 (2) 股东代表的选举按资格股一人一票, 自然人股东每增加2000元投资股增加一个投票权, 法人股东每增加20000元投资股增加一个投票权, 从而使股东代表的选举出现“同股不同权”。这导致所选举的股东代表中, 企业法人等大股东所占席位较少, 大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 挫伤了法人股东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而自然人股东本身持股比例少, 缺乏行使权利的动力和能力, 也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 从而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2.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董事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1) 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职责分工还不是很明确。 (2) 独立董事的知情权难以得到保证, 也未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大股东权力的作用, 并且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权责分工不清晰, 影响了监督绩效。

3.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1) 在监事会中, 外部监事的比例较小, 使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减弱。 (2) 监事会的地位不够高, 职权范围不够大, 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很难独立地履行监督职能, 难以真正发挥监控、制衡的作用。

(三) 业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在理财业务、信托业务、信用证、押汇等方面品种少,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贷记卡、代理销售基金短时期内难以突破, 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现金管理、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顾问等政策允许、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发展水平较低。另外,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产品创新不足, 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 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四)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 营业、办公手段的电子化进程滞后, 技术力量薄弱, 缺乏对管理软件的开发, 在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上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力度都不够。这直接导致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五) 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 职业道德素质有待增强。

目前, 在广西农村合作银行中, 有的员工职业理想淡化, 主人翁意识不强, 存在着雇佣思想;有的员工则对工作事业缺乏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 有章不循、执章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职业道德素质有待增强。

2. 员工的业务素质不够高。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金融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业务技能不够高, 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够高。

由于广西农村合作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 很多管理人员是从原农村信用社领导班子中产生, 其传统操作习惯、决策模式及经营理念短期内尚不可能完全改变, 管理水平仍然不够高, 创新意识不够, 领导艺术有待提高。

三、推进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 推进商业化改革

农村合作银行的产权制度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比单纯的合作制有了进步, 也为农村合作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但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本来就存在矛盾, 无法完全结合, 即股份合作制本身就存在内在不稳定性, 仅仅是一种过渡形态, 不可能长期存在。随着农村合作银行业务量的增多, 银行增资扩股扩大规模时, 合作制往往会更容易让位于股份制, 并且股份制也比股份合作制更具有效率。因此, 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将向股份制方向演化。相应地,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也应推进商业化改革, 将来适时发展为实行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二) 优化股权结构

1. 引进战略投资者。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可以与一些战略投资者 (比如, 外资银行、国内股份制银行和有资金实力的企业等) 进行股份合作, 进一步完善股本结构, 并吸取它们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竞争力。

2. 适当增加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 增加法人股所占比例。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应适当增加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 扩大优质法人企业的参股总额、比例, 提高法人股在股本总额中的比重。这些可以通过股权流通转让和增资扩股等方式来进行, 以实现股权结构的优化。

3. 逐步降低资格股比例。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要按照股份制方向优化股权结构, 现阶段要逐步降低资格股比例, 将来要适时进行改造, 将现有“资格股”和“投资股”对应改造成股份制的“优先股”和“普通股”, 为将来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化创造条件。

(三)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1. 加强股东在法人治理中的作用。

(1) 调动广西农村合作银行中小股东的积极性。1) 可允许中小股东采用累积投票制度, 即将其持有的选举董事、监事所享有的总投票数累积起来, 集中投向于其中意的人选, 从而将中小股东的代言人选进董事会和监事会。2) 可允许向中小股东征集投票权。即对那些关心银行经营管理的大股东, 可考虑让他们在股东代表大会前, 向中小股东征集投票权, 让中小股东将选票赋予与他们意志相同的大股东。 (2)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可引入分类表决制度, 即若某项决议可能给某类别股东造成损害时, 除经股东代表大会决议外, 还必须事先经该类别股东大会决议通过, 从而保障不同类别股东的利益并提高股东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关注程度。

2. 完善董事会制度。

(1) 对于董事会成员的构成,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应明确代表大股东的董事不一定非得由股东单位的法人代表担任, 并且要使在会董事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各方利益, 加强董事会的力量。 (2)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要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是批准公司战略、选择和激励管理层、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 确保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职责分工明确。 (3)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要让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对独立董事要多选任一些如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 并且应适当增加其人数或表决权。应当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信息知情权、监督权、独立的审核权、否决权、特别职权 (比如提议召开董事会, 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 , 以及独立董事对财务虚假、决策失误等事项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可让其专业委员会包括风险管理、审计、提名与薪酬委员会等由独立董事领导。要界定和整合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 建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磋商与协作机制。

3. 完善监事会制度。

(1)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要在监事会中增加外部监事的比例, 且外部监事不应当是股东, 以保证监事会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2)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可规定董事会同时对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负责, 并规定董事会成员的任免事由应由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共同承担, 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成员任免的实质意义上的影响力, 提升监事会的地位。 (3)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应扩大监事会的职权范围, 赋予监事会停止请求权、诉讼代表权等, 强化其监督职能。

(四) 提高业务发展水平

1. 明确市场定位。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要进一步明确“面向社区, 服务‘三农’, 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 即做“三农、居民、个体工商户以及民营和私营中小型企业的地方社区性小型零售银行”, 增强服务功能, 坚持特色办行的战略措施, 牢牢占据农村金融市场和中小企业融资市场, 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

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除了存贷款业务外,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拓展代理、租赁、保管、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投资融资类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中间业务, 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3.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树立品牌产品。

比如: (1) 进一步扩大抵 (质) 押物范围, 探索开办对存货、农用生产设备、应收账款、使用权、经营权、仓单、预期收入等的抵 (质) 押贷款。 (2) 探索开发农村创业贷款、定单农业贷款、生态农业旅游贷款和经纪人贷款等新品种。 (3) 对资金需求频繁且金额少的小企业, 可推广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等。 (4) 做大做强对农户、公务员和优势行业员工等的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对农户或小企业的联保贷款。

4.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 使双方在竞争中成长, 在合作中壮大。

比如,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可与其他银行合作积极开展银团贷款, 与担保公司合作积极推进专业担保公司担保, 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信贷+保险”的金融服务产品。

5. 灵活开展业务, 提供特色服务。

比如,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可不断优化信贷业务流程, 简化贷款审查、审批程序, 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农贷信贷员包村服务, 为客户提供优质、特色服务, 满足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五)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应以科技为本, 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管理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持和技术手段平台。第一, 通过引入外部咨询等方式, 系统科学地制定科技建设规划。第二, 要努力加强营业、办公手段的电子化, 建立健全高效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第三, 应集中建设统一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指纹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支付服务平台, 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电子银行支付服务。

(六)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 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应面向社会, 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形成管理人才与专家型人才相辅相成的用人模式, 使每个岗位都有适应的人才, 不断优化从业人员队伍, 并为人才的吸引和留住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1)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要切实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一方面, 要坚持正面教育, 用先进典型来引导教育员工, 进一步强化广大员工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守纪律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 要利用反面教材, 开展警示教育, 用典型案例以儆效尤。 (2)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要加强对员工金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以培养各类金融专业人才以及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要充分考虑高级管理层、中层骨干、一线员工等各个层面的不同从业素质要求, 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因人施教。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 开设各种金融学习论坛及金融人才培训班。可以派遣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到其他金融机构考察、学习和交流。还可以在银行内部组建员工讲师团, 让行内更多的管理人员、基层员工走上讲台授课, 讲述他们自身的专长知识, 开展内部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徐友仁, 卜珉.广西农村合作银行改革稳步前行[N].金融时报, 2008-08-14.

[2]徐友仁, 卜珉.广西县级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发展渐入佳境[N].金融时报, 2009-03-26.

[3]杨国润, 盛春晓.农村合作银行推进股权管理改革问题初探[J].浙江金融, 2007, (9) .

[4]郑姗姗, 章中信.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案例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12) .

[5]刘洋, 沈晶.论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现状及发展定位[J].北方经贸, 2007, (5) .

[6]孙力军.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市场定位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 2008, (16) .

[7]徐清华, 姚胜军.农村合作银行如何拓展中间业务[J].现代金融, 2007, (7) .

广西银行业 篇10

工业是广西经济的第一支柱。据了解, 第一季度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 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6 个百分点, 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 比上年同期提高0.2 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4.6%, 比上年同期下降0.1 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4.2%, 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9 个百分点。从各市情况看, 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三强的柳州、南宁、桂林, 其增速居于中下游。而总量相对靠后的贺州、钦州市增速排在一二名, 均达到两位数的增长。

受当前市场需求不足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 一季度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0%, 比上年同期下降4.1 个百分点。从行业看, 统计调查的40 个行业大类中, 只有1 个行业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95%, 其他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3 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80%, 其余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在70%~79%。

上一篇:全国总动员下一篇:方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