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

2024-10-05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共6篇)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 篇1

1 引言

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 开辟了以市场经济方式减轻贫困的新渠道, 在解决中小企业、农村融资难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引入小额信贷模式但发展缓慢。商业性小额信贷活动出现 (2005年至今) , 在中国银监会颁布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门槛新政后, 除中国银监会批准进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外, 中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涉足小额信贷。2008年, 银监会扩大试点, 我国的小额信贷市场进入崭新的阶段。随着小额信贷业务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 专家学者逐渐深入探讨适合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杜晓山[1] (2009) 认为地方性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城市和农村的小额贷款需求者无法得到满足,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小额信贷。李莉莉[2] (2005) 认为, 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 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可持续方面更具比较优势, 商业化操作更利于小额信贷风险控制。

相较于国有大型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行业类别多样、公司管理结构规范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等特点, 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其扶持力度有限, 而地区性商业银行作为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 应更好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制定符合地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发展对策。本文系统总结了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究广西地方性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广西小额信贷供给现状分析

2012年上半年, 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91亿元, 新增329亿元, 完成年初承诺小额贷款[6]新增570亿元的57.72%。其中,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总额占全区小额贷款的1/2;北部湾银行、柳州银行和桂林银行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总额已达到215.39亿元, 占广西小额贷款的1/10。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 贷款余额增长迅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 加大信贷投入;与迅速崛起的小额贷款公司和不断创新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比, 近年来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在促进广西民营经济发展方面, 积极改进和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逐渐成为广西辖区内服务中小企业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截至2012年年末[7], 北部湾银行小额信贷余额61.90亿元, 增幅142.84%, 业务量位居全国城商行前三名。柳州银行和桂林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本行全部贷款比重的排名位居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前茅。北部湾银行先后向中小企业推出“红木贷款”“阳光茉莉”贷款等多项小额信贷业务。2011年年底, 北部湾银行的“北部湾微贷”的贷款余额达25亿元, 居全国第3位。桂林银行推出“快捷贷”“微小贷”等业务, 柳州银行推出“微贷通”“创业通”等针对青年创业群体的贷款方式, 小额贷款业务成为地方性银行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先后设置中小企业金融部, 并在广西各地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窗口, 积极创新和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小额信贷新产品和新服务, 完善信贷制度, 加大信贷投入, 通过优化审批流程、重点资源倾斜等措施, 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 并制定“全流程风险管理”模式, 逐渐成为广西辖内服务中小企业名副其实的主力军[8]。各行均以专业化的信贷团队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确保客户在3~5个工作日即可获得贷款机会, 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做出巨大支持。

3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 广西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虽然先后成立中小企业贷款的独立信贷部、中小企业金融部, 并在广西各地分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窗口, 但由于定位不够明确、经验不足、覆盖面不广和专业性不强等原因, 各行在小额信贷业务上还未能成熟发展, 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并未明显突出, 三大行的小额信贷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小额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无法满足全区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从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调查分析, 75.64%的企业表示有融资需求, 但资金满足率仅为68.3%, 同比往年同期下降10.47个百分点。在贷款利率受限的情况下, 小额信贷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偏低。

3.2 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广西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都不算太长, 相对于国有控股银行而言,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基础比较薄弱, 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控制体系都尚待完善。虽然近年来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较快,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 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进一步完善之处, 例如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如何使资本充足率跟上贷款业务发展等都是广西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3.3 小额信贷产品种类少, 运作模式较单一

目前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推出的小额信贷产品均存在产品单一、贷款期限不够灵活的问题, 对助力当地中小企业的定位并不够明确, 未能较好地抓住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风险特征, 信贷种类少, 涉及面较窄, 使得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对称, 融资渠道少, 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未能为广西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环境。

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贷款模式相对比较单一, 没有切实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机构和贷款模式, 目前的一些金融产品、组织制度安排并不适合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 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的门槛普遍偏高, 脱离中小企业特点。据统计, 2011年1—5月, 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执行上浮利率的比例为78.94%, 同比提高25.38个百分点。再加上担保公司的担保费、资产评估费和抵押登记费等, 中小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超过10%。地方性商业银行为减少风险, 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门槛”仍较高, 企业贷款审批手续环节多, 加大贷款成本, 这些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从而不能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解决问题。

3.4 缺乏专业人才和有效管理体制

专业人才稀缺是限制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之一, 业务经办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贷款质量。因此,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 就需要一批专业能力强, 素质高, 经验丰富的信贷人员。由于历史等原因, 广西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是缺乏一些有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专业人才, 造成商业银行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能实现完全沟通, 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具体信息不了解就会使得贷款进程减缓, 贷款发放效率降低, 贷款风险增大。与大企业相比, 小企业金额小、时间短、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征, 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加大地方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由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传统对公业务主要面向大企业, 若沿用以前的管理体制就无法适应小企业贷款的特点。

4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对策

4.1 政府和监管部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提供有效外部环境

首先, 地方政府可对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小额信贷的运营成本, 推动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其次, 建立地方政府担保基金, 借助地方政府力量为贷款对象担保, 有效地防范和分散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风险。广西相关监管部门对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予以适当的存款准备金优惠政策, 增加其可用借贷资金, 从而保证其信贷业务的顺利进行。最后, 对于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地方政府可以运用与农村信用社一致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即以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作为的指导利率, 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借款人情况对贷款利率进行上浮或下调, 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贷款利率, 有效地防控贷款风险。

4.2 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战略

广西作为中国和东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广西与全国各省区市及东盟各国的全面经济合作提供契机, 广西将成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加工制造中心, 届时将会吸引更多投资者、中小企业进驻广西发展, 尤其是东盟地区的跨国小企业或合资小企业。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应找好自己的市场定位, 利用地区优势发展区域经济, 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众多商业银行中取得竞争主动权。作为广西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针对东盟经济贸易区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贷款服务, 同时通过提供广西本土的市场信息吸引更多中小企业选择向广西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申请小额贷款。除此之外, 广西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还应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招商招展会宣传小额信贷产品, 吸引其他国家、地区的中小企业了解自身小额信贷产品, 从而扩大客户来源。

4.3 设立独立经营、核算的小额信贷部门, 实现专业化经营

2006年, 银监会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通知》。其中“独立核算”被表述为“设立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部门, 组建一支专业队伍, 为小企业贷款提供专业服务。要制定专项考核指标, 准确统计分析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数据信息, 对小企业贷款实行独立核算和专项考核”。包头商业银行作为小额信贷的领军银行, 率先建立独立核算、封闭管理的小额贷款部门, 真实反映小额贷款业务的运行情况, 小额信贷部门内部建立起独立队伍, 由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调动和管理;且对每个信贷员进行单独的绩效考核, 绩效工资与贷款笔数挂钩、贷款组合质和贷款管理水平, 按月考核和兑现, 通过正向的激励, 有效地调动信贷员的积极性。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设立对立经营的小额信贷部门对小额信贷资金进行独立核算, 快速反应小额信贷盈亏情况。独立的小额信贷部门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之一, 因为小额信贷金额小、时间短、灵活, 调查方法和审批手续方面和其他信贷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需要建立独立运行, 独立核算和封闭管理的小额信贷部门, 从而更好地进行小额信贷管理和发放。因此广西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建立独立的小额信贷部门, 完善小额信贷服务, 实现专业化经营。

4.4 加强监督和自律, 建立全面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 完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广西地方性小额信贷业务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的特点是客户对象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 其融资需求期限短、额度小、笔数多、需求急, 且普遍缺少抵押物和规范的财务报表, 传统的审贷方法和业务流程已不再适用。因此,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发挥自身的地缘人缘优势, 加强与潜在客户之间的联系, 并建立健全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 及时满足小微企业、个体户、农民的信贷需求, 真正发挥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微小企业贷款方面的优势。此外, 由于小额信贷客户缺少一般贷款评估所需的完整财务报表, 所以在贷前利用传统的信用等级对小额贷款客户进行评价, 无法准确反映出这些客户的实际信用状况。因此, 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小额信贷的特点, 制定一套能够反映这些贷款人的相对优势、发展潜力状况的评估方法。贷前减少贷款的发放失误, 降低贷款风险;贷后可借鉴包头商业银行的经验, 通过按月等额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以及定期回访制度, 增加银行自身对小额贷款实时监控能力。地方性商业银行服务于小额贷款客户的同时, 也控制银行自身的风险, 既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又有利于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全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有助于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对资产进行全面监控、统筹和管理, 从而对小额信贷资金进行监控, 防范风险。

对于广西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首先,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使用情况、担保能力等进行评价, 充分考虑企业的成长性与收益性, 使信用评级等级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信用情况以及偿债能力。其次, 建立客户信息平台, 健全征信体系。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应为申请贷款的企业与个人建立客户建立信用档案, 将客户的信用记录整理归档。同时信贷员平时应经常与客户接触、交流与沟通, 逐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 及时更新资料。这要求信贷员必须做到在贷前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与个人进行严格的调查, 收集整理贷款要求的所有资料, 从经营主体、生产情况、现金流、抵押物、借款用途等方面对申请人进行调查, 发放贷款后要时刻关注企业的运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 及时对风险进行监控, 在贷款后期阶段定期对企业进行走访, 真正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最后,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多种技术手段, 在风险监控与识别、风险信息处理、组织流程、数据和IT系统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以便形成强有力的风险管理能力。

4.5 加快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信贷产品创新需要通过对市场的全面研究,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多样性的信贷产品。个人消费贷款方面, 应根据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不同用途, 将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下移, 与商家、担保公司等联手, 推出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消费贷款套餐。例如与各大高校联合推出教育助学贷款, 与担保公司联合推出汽车、住房消费贷款等。中小企业微贷方面, 根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量体裁衣, 提供最合适的信贷产品。农贷方面, 根据农业生产项目的生产周期、特点及季节性等来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 适时提供所需资金。小额贷款不同于普通贷款,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该依据地方实际, 客户成长阶段、信用特征和抵押物的状况设计多种适合小微企业, 个体户和农民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 以解决小额贷款人缺少抵押物, 担保单一现状。各地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都依据本地区的市场实际情况和需求创新出不同的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 满足当地融资需要。如台州银行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 对本地区, 实施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发放“绿色能源贷款”在发放贷款的伊始就有不少企业与银行签订贷款意向书。可见, 通过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把握, 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 可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贷款市场上争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小额信贷服务创新应通过制定动态激励机制, 将还款记录良好的借款者列入长期合作客户, 为其后续贷款服务提供更便捷服务。动态激励机制能提高借款者的还款积极性, 同时提高客户保持率。此外, 广西各大地方性商业银行还应为贷款对象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 例如为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对其经营管理有帮助的市场信息、广西各地政策信息等。

4.6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政策环境只为小额信贷机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机构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信贷人员的素质不容忽视。小额信贷业务的人才短缺是制约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最大瓶颈。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 在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的同时招募一批有经验、善于管理、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人才进入队伍中, 建立熟悉本地市场、善于管理沟通的信贷小组。在小额信贷业务中, 专业的信贷人员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 加上主观的判断分析能力, 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降低小额信贷业务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 提高小额贷款业务的审批速率和发放速度。通过经验学习, 加强对小额信贷人员的培训, 从各大高校引进专业人才等方法, 不断引进和充实小额信贷人才, 才能更好地拓展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此外,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努力提高内部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一套完整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度, 由专门顾问和管理人员组成评估小组, 对信贷人员实施考核与评估, 对业绩突出的信贷员给予奖励, 对业绩落后的信贷员实行激励谈话,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5 结论

广西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迅速, 利用自身的地区优势和“服务市民、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迅速抢占地区市场, 但在经济策略和风险管理上都无法与国有大型控股银行相比。在国有大型控股银行的改革推进和外资银行的冲击下, 地方性商业银行难以向其吸引资金雄厚的大企业, 因此,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有别于国有控股银行的发展策略, 将主要精力逐步从抢夺市场转移到开拓市场上, 以服务中小企业为重心, 在业务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客户群体和发展特色, 从而稳定地确立自身在区域银行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印度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借鉴[J].现代经济探讨, 43-46.[2]李莉莉.关于小额信贷的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 2011 (8) :45-50.[3]杜晓山, 张保民, 刘文璞, 等.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5]张志巧.张少宁.广西中小企业自主发展的条件和对策探讨[J].创新, 2009 (4) :34-40.[6]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小额信贷指导手册[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7]龚维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初步探究——南宁为例[J].创新, 2009 (7) :89-93.[8]Von Pischke, J.D..Finance at the Frontier[R].Washington:World Bank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1991.[9]刘锡良, 洪正.多机构共存下的小额信贷市场均衡[J].金融研究.2005 (3) :297.[10]李莉莉, 何文广.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J].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2000.[11]黄文彬.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现状及风险控制[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7 (2) :19-23.[12]熊卫国.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 2007 (12) :140-142.[13]梁山.对小额信贷需求、安全性、赢利性和信用状况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 (X) 3.276 (6) :128-140.

广西地方标准《陆川铁锅》的研制 篇2

研制的依据和步骤

1.依据

为保证《陆川铁锅》地方标准的适用性, 《陆川铁锅》地方标准制定的依据主要如下:陆川铁锅属轻工机械产品, 其质量特性要求应符合QB/T 3648-1999《铸铁锅》行业标准;陆川铁锅是传统产品, 本地方标准应能充分反映陆川铁锅传统生产工艺、品质和技术要求特点;《陆川铁锅》地方标准是陆川铁锅设计、生产、质量检验、使用维护和国内外贸易洽谈的技术规范, 因此, 文本的格式应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

2.步骤

(1) 预备阶段

对《陆川铁锅》地方标准研制的目的、意义、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后, 向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制定地方标准的项目建议书。

(2) 立项阶段

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提出的标准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和确认, 审查合格后列入标准制定计划、立项并通知负责起草单位。

(3) 起草阶段

起草单位成立编写小组并拟定工作计划, 开展调查研究并收集相关资料, 抽取样品检验并验证和确定技术指标, 完成《陆川铁锅》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的编写。

(4) 征求意见阶段

起草单位将《陆川铁锅》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向对口的专业机构、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 如检验、质监、疾控、卫生、科研、标准化等机构 (部门) 以及企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对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归并取舍, 完成意见汇总, 在对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修改后, 形成标准的送审稿。

(5) 审查阶段

由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检验、科研、标准化以及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对《陆川铁锅》地方标准进行会议审定。审定通过后, 由起草单位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地方标准的送审稿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并形成标准报批稿和审定会会议纪要。

(6) 批准阶段

由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标准报批稿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合格后予以批准发布。

标准编制的方法

1.收集、研究相关标准和生产数据资料

充分收集相关方法标准和技术资料, 并结合长期以来陆川铁锅生产积累经验和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共收集了多个生产厂家大量的生产数据资料, 以及GB 191/T《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28《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718《铸造用生铁》、GB 271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T 8729《铸造焦炭》、GB 10146《食用动物油脂卫生标准》、GB 11678《食品容器内壁聚四氟乙烯涂料卫生标准》和QB/T 3648《铸铁锅》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对这些生产数据和标准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 确定需要引用的标准等规范, 列为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2.调查研究和检测研究相结合

《陆川铁锅》编写小组主要成员多次深入陆川铁锅生产厂家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 进一步了解陆川铁锅的原料要求、生产工艺特点、质量技术要求。同时, 抽取具有代表性的8个生产企业的不同生产批次的18个样品, 由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和广西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对反映陆川铁锅易清洁、韧性好、耐用等优良品质的物化性能, 进行了抗拉强度、抗炸裂性能等物理性能的检测, 以及锅体化学成分碳、硅、锰和有害物质硫、磷、砷、铅的检验。经过采用不同方法的多次检验, 对上述理化项目、参数指标得出多组检验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比对, 作为确定本标准的理化项目、参数指标的依据。

3.严格编写规范

《陆川铁锅》广西地方标准的文本格式, 严格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编写, 包括对陆川铁锅作了定义, 对产品分类作了规定, 对原辅材料、外观、规格、物理性能、锅体化学成分等作了技术要求, 规定了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并对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进行了规范。

质量技术要求

1.标准主体的确定

在充分研究陆川铁锅传统生产工艺特点和质量技术要求, 掌握陆川铁锅的原料要求、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 并广泛征求生产企业、质检机构、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后, 确定以传统工艺、用泥模作模具压铸成型的陆川铁锅作为本标准研制的主体。

2.主要参数的确定

陆川铁锅是使用广西陆川县境内特有的粘泥做模具, 用符合《铸造用生铁》 (GB/T 718) 规定的牌号、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铸造用生铁为主要原料, 加入焦炭等辅料, 经高温熔化, 用泥模压铸等特有的传统工艺生产而制成, 具有易清洁、韧性好、耐用等特点。为了保持陆川铁锅固有的特性, 本标准相对于QB/T 3648《铸铁锅》行业标准, 增加了锅体的密度、抗拉强度, 以及化学成分碳、硅、锰等项目参数指标, 因为铸铁的密度和抗拉强度反映铁锅的韧性和耐用性, 硅、碳比值也主要决定密度和抗拉强度, 锰在铸造过程起到减少硫残留的作用。这些参数指标的确定, 是通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的不同批次铸铁锅样品, 由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和广西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权威检测机构按相关方法标准, 经过多次检验, 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后获得。尽管生产陆川铁锅主要原料铸造用生铁的牌号、主要辅料焦炭都在生产工艺上有要求, 但经编写小组多次讨论、研究, 认为在本标准中对这5个项目和参数指标作出规定, 对体现陆川铁锅的特色和品质要求仍然是必需的。

3.对有害物质分析研究

考虑到陆川铁锅是日常烹饪用具, 为确保安全, 在本标准的研制过程中, 对有害物质硫、磷、砷、铅进行了多批次、多样品和不同方法的比对检验, 其中硫采用了标准GB/T 223.67、GB/T 20123规定的两种方法进行检验;磷采用了标准GB/T 223.3、GB/T 20125规定的两种方法进行检验;砷用GB/T 223.32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铅用ICP原子发射光谱法进行检验。所检测样品中的硫、磷、砷、铅有害物质都是在强酸或1 200℃高温的环境下熔化样品才能析出并进行检验, 其数值一般是食品限量的1.5倍~2倍, 检验结果均在可控范围。而日常使用中的陆川铁锅经久耐用, 不会出现强酸或1 200℃高温这种极端恶劣的使用条件, 因此, 不会对人体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 本标准暂不规定硫、磷、砷、铅的控制指标和试验方法。

小结

1.标准研制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要求

标准的研制一般要经过预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批准等6个步骤, 编制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研究相关标准和生产数据资料, 调查研究和检测研究相结合, 必要时还要进行充分的验证;同时, 文本格式要严格遵守编写的规范要求, 文本的内容要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国家标准相符合。《陆川铁锅》地方标准的编写, 依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GB/1.1等标准的规定, 采取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是在充分收集相关技术资料, 结合长期以来陆川铁锅生产积累经验和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并广泛征求意见而制定;所引用的规范性文件现行有效, 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国家标准相一致, 标准结构严谨, 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可操作性强, 本标准的发布、实施, 填补了区内同类产品标准的空白, 优于国内现有的行业标准。

2.参加标准研制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标准的研制, 经历标准化的对象确定、技术参数的选择、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审定到发布实施的全过程。研制人员不仅要掌握标准研制的方法和程序, 更重要的是在标准研制的实践中, 接触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 要求研制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技术能力水平。我院作为标准技术研究机构,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立相适应的科研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一方面, 其中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鼓励全体员工加强标准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员工自身的水平、扩大思路和视野, 也是科学发展观对个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地方标准的研制要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标准是先进的管理成果和科研成果的结晶, 制定《陆川铁锅》地方标准, 有利于加快陆川铁锅行业的科技进步的步伐。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制定DB 45/T 553-2008《陆川铁锅》广西地方标准, 结合了广西地方特别是陆川的特色产业, 突显了陆川铁锅具有易清洁、韧性好、耐用的优点, 更好地秉承和发扬光大了陆川铁锅的传统工艺和产业优势, 规范、统一了陆川铁锅的技术要求。这不仅为陆川铁锅行业标准化生产、国内外贸易、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提供了依据, 实现陆川铁锅行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陆川铁锅产品的品质,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对做强做大陆川铁锅产业, 从而提高陆川铁锅制造业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推动陆川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 篇3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成绩喜人,但一些城镇由于居民缺乏保护民族建筑文化的观念,住宅建设盲目跟风,“竹筒楼”建筑形态在各地肆意蔓延,导致部分城镇建设千篇一律,城镇文化建设面临迷失危机。“广西民居文化保护与推广”——广西“竹筒楼”外观改造项目即在此背景下推出,目的是为了弘扬与保护地方建筑文化,构建“和谐广西”、“文化广西”,提升广西的整体形象。

该项目在地域选点的分布上,充分研究了广西各地民居的分布情况,从民族文化特征、地域特色和建筑风貌等角度考虑进行。通过对选址意向的深入对比分析,选定了阳朔、黄姚、兴安三个试点。这三个试点都处在最能代表广西民族文化的区域内,它们是各自区域内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而且是国际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广西的文化名城名镇,影响范围广泛,在“竹筒楼”的改造推广上,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异条件。在此三个试点的基础上,将桂林市阳朔镇东岭、贺州黄姚镇、桂林兴安水街三个地方列为全区“竹筒楼”外观改造的试点,并明确了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作为项目的总业主,负责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施工监理等工作。通过对乌镇、阳朔西街及深圳第五园等类型案例的主要改造方法、经验及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深入研究了桂北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阳朔、黄姚、兴安三个试点的现状概况和建筑风格,最终形成了建筑改造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项目主要特点

2.1 总业主负责制

该项目是以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作为总业主,全权负责项目的选点、方案设计、施工管理、施工监理、财务预算等工作,项目涉及部门广,组织管理方式独创。总业主的负责制度,使得项目不论是从选点、设计还是施工实施、验收等环节,都能够始终贯彻项目的设计构思等,减少了项目工作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前期投入,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了充分保证。

2.2 项目的实验性

该项目是广西开展城镇竹筒楼改造的示范工程,工作内容特殊,研究的内容新颖,包括地方建筑文化的表现、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研究、工程的选址等等,没有历史经验借鉴,实验性质突出。

2.3 工程的示范性

该项目是在广西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但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城镇风貌千篇一律,城镇建设危及地方民居文化生存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广西广泛开展竹筒楼改造的示范工程,是广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3 项目实施效果

一是试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水平显著提高。“广西民居文化保护与推广”是一项政府主导的为民办实事工程,随着工程的完工,特别是试点改造工作加大了在配套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对试点的建筑立面改造的同时,增加了对道路、排水设施、道路照明的改造工作,改造后的试点道路平整干净。规划集中排水,安装了充满地方特色的路灯,试点以前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改造工作在整治了城市风貌的同时,也解决了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在与试点居民的交流中,居民和游人对改造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居民在心中扎扎实实地认同了改造工作真正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

二是改造工作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商机。由于该改造工作的几个试点都是区内有名的旅游景点,尤其阳朔更是国际著名旅游胜地。改造工作深入研究城市地方建筑文化特征,紧密结合城市性格特点,使得改造工作成果与试点周边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协调效果。改造后的试点风貌突出,环境良好,成为居民和游客津津乐道的新去处。此外,由于改造工作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程,政府亦做了大力的宣传。因此,改造后的试点不仅仅在视觉感官上取得了震撼效果,更是为试点区域居民带来了商机。

三是改造工作为大规模展开广西“竹筒楼”建筑改造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果。该工程是广西“竹筒楼”改造工作的试点工程,是建设“四个广西”以及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由于缺乏改造工作经验,大大加大了改造工作的难度。在自治区的领导下,在项目工作组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项目的改造成果不仅基本体现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还与城市的环境互相统一。项目以采用地方建筑材料为主,按照“造价要低、实用性要强、推广价值要大”的总体要求,保持原有建筑框架不变,满足了居民的意愿,因此,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为改造工作的大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四是改造工作推进了地方城建工作,成为建设具有地方风貌特色城市的展示窗口,为城市的文化保护及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社会平台。从项目的试点选定开始,改造工作即成为试点地方政府的年度城建工作重点。地方政府以该项目为契机,在人力上抽调了精兵强将主抓改造工作,同时通过媒体的作用加大了建设具有地方风貌特色城市的宣传力度,使改造工作成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展示窗口。

4 项目经验总结

通过回顾与总结项目工作,对今后全面开展广西“竹筒楼”外观改造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主要有五点。

一是项目为展开“竹筒楼”的改造工作的前期准备、项目组织形式、工作管理方法、施工实施等积累了经验。该项目的试点单位组织形式根据各地的特点,形成了三种组织形式:

(1)阳朔试点——以政府为主,多部门合作;

(2)黄姚试点——政府与公司配合;

(3)兴安试点——地方建设局全权负责。

二是试点的立面改造效果良好,为全区“竹筒楼”外观改造树立了成功范例。试点的改造工作,通过前期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精心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改造工作的推广积累了实用经验。

三是项目工作使地方居民获得了实惠,为今后展开全面改造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改造工作考虑到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解决他们的困难,这种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使居民真正认同了改造工作。

四是为如何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建筑文化探索了一条基本可行的道路。

五是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广西民居文化保护与推广”项目是一项,探寻广西各地地方建筑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实践工作。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社会意义重大,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开展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难题之一是缺少经验积累,尤其是在把握地方建筑文化的和筹措项目资金、进行项目管理等方面。该项目的成功完成,给开展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设计研究方法,一种可行的资金筹措模式及一套合理高效的项目组织管理形式,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 篇4

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交流等方面所建立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根本要求,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在校企合作上取得突破,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推进校企合作,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级政府的更多关注,为推行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共同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从而实现广西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同时,促使贺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彰显特色,树立品牌。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

1. 国外研究和实施状况

根据国外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历程来看,在组织形式上,发达国家都经过了从高等学校和企业自发合作到政府引导从而形成组织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时间、界限不同之外,其他都基本相同。这个过程更是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内在发展规律,同时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基础,而且科技进步必须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

阿亚佐夫(L·V Azaroff)、罗斯韦尔(R·Rothwell)、伯乐(K·Boyle)及福勒(D·R·Fowler)等学者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他们的研究不但仅围绕校企合作的组织层面展开,而且也缺乏体系化。第一个采用数理分析方法对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互动角度进行过程分析和系统化的研究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甘地(J·P-Gander)。1987年,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在其研究中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校企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Treyvaud和Davies指出新型的大学应该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高校来讲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效益高。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是国外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已经提出,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最好使用高等学校的人才资源,因为高等学校必须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美国校企合作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企业聘请高校教师到企业授课;二是企业鼓励其员工到高校听课;三是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高校为企业开设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学分课和学位课程;四是企业与高校签定合同,根据合同学生可在学习期间到企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当然美国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美国的高校的研究偏重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而企业普遍重视商业价值和实际效益。但是校企合作的成果不会立刻反映出来,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企业对此缺乏深刻认识。

采取合作教育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加拿大的高等学校。合作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三方合作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学生和企业。加拿大高校认为,三方都会从三方合作的教育中受益。因为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企业在工作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学校通过学生和企业反馈的信息改进其教学。

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是英国培养人才的模式,主要形式有:联合聘请教授和科研人员、资助发展研究项目以及咨询和捐赠、学生培训计划等。比如,英国实行“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培养方式,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1+2+1”和“1+3+1”教育计划,即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首先,学生到企业参加工作进行实践一年,然后再在学校里学习二年或三年的课程,最后再到企业参加工作进行实践一年。

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代表国家是德国。在教学过程中“双元制”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技能(含技能与知识、个人自身能力与判断能力等)培养,采用职业学校—企业—职业学校—企业交互方式组织教学,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交替式”或“三明治”式模式。正是采取了“双元制”教学模式使得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秘密武器”。

2. 国内研究主要观点和实施状况

我国校企合作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起步较早。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人员开始投身于生产实践,迈出了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二千多个高校与国有大型企业共建的研究开发机构或经济实体,累计己转化科技成果五万项,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各个地方政府也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和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有:雷体翠提出了校企资源交换的表现形式、存在方式和校企资源交换机制的建立方式等;付妹宏探讨了各个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形式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校办(企业)、行业(企业)、校企股份合作等;邹伟权认为应当建立以高校优势学科群为导向的多种产学研长期合作模式;邓逢根则对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多元化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等。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优势研究有:梁子裕指出这种方式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二是有利于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和深化教学体制的改革;三是有利于促进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办学,并在办学过程中借助企业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等)与高校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四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从而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促进和增强学生的共同协作意识,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孙连勇和杨春英、李恒指出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谭谊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现有的教育体制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刺激学校扩大招生,拓宽生源,形成良性循环。梁子裕和董贵胜都认为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当签订关于“人才订单”的协议书,这样便于选择好学生、搞好课程开发、校企协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和提高学生的技能便于考核。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从突击式的合作走向经济式的合作,从碰撞式的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从而形成了一批产学研联合的科技企业,并且建立了一批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总的看来,不论是广度、深度,还是稳定性、密切性来说,我国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比,与当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我国大多侧重对校企合作的定性研究,并对我国国情欠缺考虑,甚至有很多研究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态度,这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无益的。所以目前采用实证研究我国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根据我国学者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尽管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但仍然普遍存在研究领域狭窄、研究内容过于依赖定性而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等问题。他们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普遍较少,对广西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更少。而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应用型教育方面,学者们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变革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分类规律和科学进行地方院校定位等。他们阐述了地方院校选择发展应用型教育之路的根本原因。这也只是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建设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动力机制。学者们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多是基于应用型教育理念,用比较原则的阐述来回答的,很少从具体的学校出发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学者们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多提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用型课程结构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构想,很少学者结合当前协同创新的背景应用创造力理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针对目前实证研究少、理论探索多的情况,有必要结合当前协同创新背景应用创造力理论以具体的学校为对象,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所关注的问题。

三、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研究

1.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合理、目标不很明确;二是在培养规格上没有体现企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三上在培养过程上,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四是过窄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太合理的基础课设置。不够健全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根据当前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考虑;五是在培养制度上,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六是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上,没有结合企业及社会的实际发展进行合理、健全、规范的评价体系设计,且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视也不够。

2.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研究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

第一,构建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和联合研发平台的探索;第二,协同创新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实训教育基地”和企业内产业化基地建设实践;第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途径探索;第四,协同创新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战大赛、专项比赛等系列第二课堂模式探索;第五,校企合作特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企业专家请进来)和大学生走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第六,广西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及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基于创新集聚的协同创新机理研究——以华为技术公司为案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2]高凤民,许秋,奎雷明.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途径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3]袁新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章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高校人才培养为分析视角[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 篇5

目前,广西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已经进入了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而该项工作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修志精英队伍,以确保完成最后阶段的艰难任务。目前,广西的地方志系统正处于新老交替时期,暴露出的问题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修志人员老龄化问题加重、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及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倘若不能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下二轮修志任务的顺利完成。就解决措施而言,第一,要充分利用老员工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已退休职工进行修志;第二,广纳贤才,在提高现有修志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吸引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参与修志。自2011年起,广西地方政府针对修志人员的管理问题制定并颁发了《岗位培训管理办法》,按阶段组建培训班,对古籍的整理及年鉴编写等进行专项培训。相关数据显示,就当前广西修志人员的结构来看,在14个地级市中只有一半的人参加过培训,而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的人员则不到培训总人数的50%。以上数字与《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的相关关规定有着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当前,该项培训的评价方法、管理办法及监督、跟踪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 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方志业务培训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看重形式却忽略本质的做法比比皆是。事实上,提升方志业务者整体素养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参加有效的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修志者过分关注细节,而忽略了当前方志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问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些人员的怠工现象较为严重,对修志工作的积极性不够,整个培训过程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对修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阻碍。

(2)修志岗位不够稳定,不利于培训的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修志职务往往由退休人员或刚刚离校的高校毕业生担任,造成岗位的流动性过大,尤其是后者。一旦他们熟悉了该岗位的职责,就会被分派到其他岗位;而前者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其弊端也较为明显:这些离退休人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远远不如年轻人,对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此外,一些修志者刚完成培训,就被调离修志工作岗位,新来的人员了解修志工作的具体内容需要一个过程,修志工作进度会因此停滞不前。

(3)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广西方志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以地方志系统的工作人员为主,因工作的局限性,有部分授课教师对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要求知之甚少,无法简明扼要地抓住培训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授课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

(4)培训内容的结构失衡,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方志的涉猎范围较大,且载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然而,现今大多数针对修志的培训往往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却忽略了实践操作的培训,由此导致培训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使培训失去了其应有之义。而且,学员在培训时精力不集中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5)培训方法不够多元化,培训效果较差。现今,多数方志培训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整个教学环节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参训学员的实践锻炼机会不多,导致参训学员虽然参加了培训,然而面临实践中的难题时,依然无法解决,根本不能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方志工作。

(6)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使培训作用大打折扣。地方志系统的人员培训体制机制比较僵化,很多时候只注重培训的过程,对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不重视,缺乏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和标准,也没有明确要求学员必须反馈培训效果及对其进行考核,导致培训工作形式化,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培训的效果与人员的晋升、激励机制等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致使认真培训与否对人员的影响极为有限,导致员工对培训不重视,积极性不高。

(7)缺乏固定的培训场所,支撑培训活动的基础硬件条件差。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办公和无纸化办公发展很快,很多新型的载体不断出现,原有的纯文本式的地方志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急需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但是,目前存在管理层对培训工作不重视、投入不够、缺乏相关的基础设备、缺乏一个固定的培训场所等问题。

3 加强地方培训工作的对策

要想让地方志培训工作吸引地方志工作人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重视培训工作,就必须转变培训模式,向专业化、现代化和多元化方发展。

(1)在培训体系的配置上,要坚持重点论,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针对不同行政层级的资源条件的不同,配置不同的人员和制定不同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也应该更有针对性。①从自治区级业务培训的层面来看,重点应该是对主编和总纂的培训。从上一轮修志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志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编与总纂的整体水平决定的。因为,该业务培训主办方有能力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的研究人员对主编和总纂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并且会使用高性能的搜索引擎和高科技的方式方法对方志地情资源库进行系统的整理。所以,应该将主编和总纂作为培训的核心人物,继而为县市级的修志工作培养足够的修志精英,为下一轮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确保整个修志工作的圆满完成。②市级业务的重点是加强地方志编辑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地方志的编辑编写人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直接编辑方志,对地方志的编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市级业务的重点是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保持编辑队伍的战斗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③县级业务的重点是加强对资料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县一级作为地方志队伍的一线作人员,主要承担方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及选用工作。对与他们的培训,应该将培训重点放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以及加强他们对目录学、文献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选用资料的水平。

(2)对培训对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培训过程中,因为方志队伍中各类人员担负的工作职责各不相同,人员在思想、理论、业务、技能等方面又各有差别,所以培训应该在不同层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①对于地方志工作队伍中的新人来说,培训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上。从基础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对新员工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标点符号的用法和照片、地名等地方志重点内容的编辑。②对于方志队伍中的骨干人员来说,培训的重点主要有3点:一是加强理论素养的培养,二是注重现代技能、技术知识的更新,三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现代计算机、电子系统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培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方志队伍现代化办公水平。③从主编及总纂的角度来看,创造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培训,使得书目的总纂及主编了解现代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各种新鲜事物,让其学会书目编撰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提升其创新能力,促使其编纂出更具特色的书籍。

(3)对于培训方法来说,始终保持多样化的特点十分重要。在对于业务活动进行培训的时候,要强调其基本内容及目标的多样化,因此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培训的方式方法也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①通过会议进行沟通。在培训时,可以借助会议培训的方式,让学员弄清各项任务和绩效考核方式等,同时促进学员之前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培训活动顺利开展。②进一步提高对专题探究的重视程度。把在修志活动里面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特殊情况、矛盾和难题进行汇总分析,同时让特定的资深人士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促进这些问题尽快得到妥善解决。③制定和分发简报实施引导学习。不同的管理地区在进行方志的修订和编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分发相应的简报,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基本实施方法等进行宣传和学习,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相关活动的顺利进行。④倡导实际案例的培训及互动学习。在进行培训时,参加培训活动的学习人员要准备好自己的修志材料,以提升培训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进行学习之前,要分发相关材料;在进行培训和学习之后,学员能更加规范地进行方志的编写。⑤借助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因为培训人员的基本情况各有不同,而且这些不同的学员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会议培训学习,会对学员的日常活动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可以考虑使用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学习效率,而且还使得培训学习变得更加的灵活和方便。⑥借助课件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借助课件,课程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容易引起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培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加大对授课教师的管理力度。①建立授课老师数据库。对授课老师进行登记、考核、评估、认定。对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认真,讲课内容新颖、知识前沿、趣味性强的授课教师继续留任,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那些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自身知识陈旧老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授课教师,不再纳入数据库。②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培训体系的完善,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要分别建立人员、师资、考试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徐艳.构筑地方志人才队伍体系之思考[J].新疆地方志,2015(1):32-33.

[2]田亮.建设开放的地方志事业刍议[J].中国地方志,2012(2):40-42.

广西地方性商业银行 篇6

自1949年12月3日《广西日报》创刊以来, 她就充当着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的角色。而作为一个党报的副刊, “花山”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履行自己的责任。

《广西日报》“花山”副刊的特色

坚持新闻性。现在我们研究的许多副刊文章几乎都强调报纸副刊的新闻性, 这显然没有错。现实的报纸《广西日报》的“花山”也是在运用着这一法则, 让自己的副刊既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色彩, 还与新闻版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花山”副刊固然是报纸一部分版面的杂志化, 但副刊编辑是以新闻记者的眼光来办杂志化版面的。而且报纸是一个大系统, 副刊是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子系统必须与整体耦合, 才能发挥整个系统的最佳功能。凡此种种理由, 都说明副刊必须显示报纸对新闻信息高度敏感、对信息传播迅速及时的特点, 才能体现它不同于一般杂志的优势, 为自己所属的报纸增色。

坚持时鲜感。时鲜感既是副刊的特色, 又是副刊和杂志竞争的一种优势。对时下群众关心的问题加以评述、讨论, 对当前重大事件提供背景材料, 对近期舆论热点予以引导, 都能吸引数量众多的读者来参与。通过时鲜性来吸引、引导读者, 使之与报纸的编辑意图默契配合。历史上曾经有过不讲究时鲜性、与新闻版毫不相干的报纸副刊, 至今这种副刊在港台报纸中还能找到。这类副刊以盈利为目的, 每期连载几篇武侠小说、色情小说就完事了, 毫无时鲜感可言, 却也能吸引一些读者的眼球, 达到盈利的目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它是副刊, 但这种报纸副刊在新闻史上并无影响, 对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也毫无贡献可言。真正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副刊, 必然反映时代精神, 与读者同呼吸共命运, 充满着时鲜感。而这种时鲜感恰恰是显示报纸副刊活力的标志。

坚持文学性。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花山”副刊也始终保持着作品的文学性, 继承了五四时期进步副刊报刊的特色, 介绍新文学, 新出版有较高文学收藏价值的书籍, 发表大量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知识小品等文艺作品, 给读者以精神享受。他们注重知识性, 宗教、哲学、科学、文学、书法、美术等各类稿件兼收并蓄, 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 很吸引人, 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

因为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看报像看一本书那么专注, 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系统的, 而报纸只是在你具备了休闲的时间时才拿起来读, 这是为了一种短暂的精神享受, 尤其是读完一份政党性、阶级性、言语和内容趋向严肃的一类报纸, 在获得一定信息的时候, 估计已经疲惫不堪, 那么副刊此时充当的是一种润滑剂的作用, 就像沙漠里的绿洲, 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人们阅读副刊本来就总是抱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 只有当标题和内容吸引他们眼球的时候, 才能聚精会神地看下去, 所以要让读者无意中注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副刊的魅力到底有多少, 怎样去吸引人?“花山”坚持消闲性的原则, 做到图文并茂的版面和内容的趣味性, 文化娱乐、实用知识、海外奇闻、历史典故、热门话题、隽永语言等, 对读者具有吸引力, 因而构成了副刊的主要内容。

坚持地方色彩以及打造自己的名牌栏目

广西号称“歌海”, 在2009年为喜迎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花山”策划了山歌大擂台——《新中国60年献山歌六百首》的栏目, 每天都有很多读者来信, 该栏目一致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赞扬。广西是一个拥有12个少数名族的大自治区, 山歌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用这样的方式来献歌给党再好不过了, 这样既增强了自身的地方色彩, 也弘扬了少数民族的山歌文化。让喜欢山歌, 喜欢写山歌的人有了发挥的余地, 同时也让不了解山歌的人, 循序渐进地接触到山歌的另一番风采。据介绍, 他们自开始着手收集山歌到筛选歌曲以后都有很多热心读者积极参与, 有些是提供自己的作品, 有些是专门收集出版的作品, 似乎这是其作为日报副刊的最大成就感。据调查, 该栏目的出台在报刊的销售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 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一些喜好山歌、喜欢广西山歌文化的一部分人, 这是值得借鉴以及推广的。

尽管“花山”有自己的特色, 但若想更好地发展, 还需要加强一些措施。

对“花山”的发展建议

在各行各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 一些地方党报副刊也不幸滑入利益的深潭, 于是“休闲”掩护下的文化轻浮、“大众”口号下的文化轻薄、“娱乐”旗帜下的文化轻佻纷至沓来, 以权威性著称的地方党报副刊正面临着虚幻的繁荣。笔者以为, 重视党报副刊不能承受之轻这一严峻问题已刻不容缓。

把握时代文化脉搏, 要求党报副刊编辑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写人叙事、捕捉典型、抒情议论、内蕴文化、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力求使副刊文章充满诗性的描写、灵性的张扬、文化的渗透、思想的丰厚。让整个副刊版面氤氲时代的芬芳, 洋溢人文主义精神, 弥漫情感的温馨, 辐射思辨的光芒, 散发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把握时代文化脉搏, 还需要党报副刊编辑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人文情怀, 远大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境界, 与时代同步, 用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与时代对话、与社会对话, 从中提炼能代表时代进步的文化因子, 为读者献上既浸染历史文化又具有丰富时代特色的文化大餐, 为读者提供具有厚重的生活感、深邃的历史感和发人深省的副刊版面。

副刊要怎样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 下面是笔者对“花山”的几点发展建议:

副刊既要有阳春白雪, 也要有下里巴人, 要做到雅俗共赏, 就要有副刊自己对应的思想。副刊就像一座百花园。一座花园要真正美丽, 既要有名贵的牡丹, 也要有无名的小草;既要成为名人名家吟诗作画的园子, 更要成为普通百姓放飞心灵休闲精神的好去处。长期以来, 我们副刊对于名人名家的关注值得肯定, 及时发表他们的新作和动态, 但对于普通作者、普通百姓的精神关注非常少,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因此, 我认为党报副刊既要稳固名作家队伍, 开辟名作家专栏, 培养有发展潜力的新人新作;同时也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 设置一些与普通群众情感紧密相关的栏目, 吸引普通群众参与进来, 说身边事, 写身边人, 使他们的命运和情感与这个时代紧密联系起来, 也使我们党报这座“百花园”真正百花齐放。

副刊应该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我们强调报纸的可读性、趣味性, 副刊理所当然地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在基层调查中我们发现, 相当一部分读者把对副刊的印象当做对报纸的评价。因此努力加强副刊的艺术性是办好副刊, 争取读者, 提高报纸声誉的关键之一。如《肺脏蒙冤录》, 采取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设计出耳、鼻、喉、大脑、空气共同参加一个“法庭审判”的场面, 进而阐述控制主观意识, 防止病从口入的道理。读者在来信中指出:“以这样的形式宣传科普技术知识, 我们记得牢, 消化得更快。”

更加关注时事, 做到对当代新闻时事的补充。在厚报时代, 我们承担着繁重的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 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经营, 试图用始终有限的版面与网络无穷的链接相对抗。事实证明, 平面媒体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 厚报变薄之时, 正是我们转变思路、提高办报办刊专业水准之时, 正是副刊更好地走向个性化、精致化之时。我们要在有限的版面中, 用精心采撷的权威信息, 传递给自己的读者, 在海量的不确定的信息中选择他们最需要的信息;用精心编辑, 满足自己的读者群日益提高的对人文和信息的审美需求。这种变动期、竞争期, 是对我们专业水准的考试期, 是对我们眼光和本领的检验期, 此时的我们, 应该有所作为并且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姚田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准确测试下一篇:绍兴纺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