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共8篇)
中国银行业 篇1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以下简称 “ 规范 ”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 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商业汇票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规定,结合我国票据市场及商业汇票业务实践制定。
第二条 本规范遵循 “ 诚信自律、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共同发展 ” 的市场原则,旨在 自觉建立和维护国内商业汇票市场的良好经营秩序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中国票据 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本规范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 “ 中银协 ” 制定,作为中银协各会员单 位办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回购、到期托收业务以及在票据业务创新和 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行为规范。
第二章 重要术语与定义
第四条 基于国内货币市场发展现状,本规范所称票据特指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出 票人签发的, 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 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根据制作形式与介质 不同, 商业汇票包括纸质商业汇票和电子商业汇票二种形态。电子商业汇票是出票人以数据 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 据。
第五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是指以商业汇票为媒介,与信用投放、资金融通以及支 付结算等方面相关的金融服务行为。
第六条 本规范所称承兑业务特指会员单位作为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日向收款人 或者持票人支付票面金额的票据行为。
第七条 本规范所称贴现业务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 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会员单位的票据行为。
第八条 本规范所称转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 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另一金融机构转让的票据行为。
第九条 本规范所称回购业务是指会员单位(卖出回购方将其持有的已经其贴现的 票据以不改变票据权利人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买入返售方 申请贴现, 买入返售方按票 面金额以双方商定的回购期限和价格扣除回购利息后向卖出回购方给付资金, 回购到期后卖 出回购方按票面金额向买入返售方购回票据的融资行为。
第十条 本规范所称再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 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
第十一条 本规范所称到期托收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以持有票据或委托收款票据向付款 人收取款项的票据行为。
第十二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期限。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的期限从其贴现之 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前一天的利息计 算。承兑人在异地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期限等应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回购业
务的期限从业务交易日起至约定赎回日止。票据到期日或交易约定到期日如遇法定节假日顺 延至下一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利率。贴现利率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转贴 现、回购业务利率由会员单位与交易对手协商确定。再贴现业务利率遵循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第三章 基本业务规范 第一节 承兑业务
第十四条 承兑业务申请人应为在承兑行开立账户的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或其他 组织。
第十五条 承兑行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承兑申请人信用状况和贷款 卡状态是否正常,不应受理贷款卡暂停或不能提供有效贷款卡申请人的承兑业务申请。
第十六条 承兑业务申请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其与收款人之间应具有真实的 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各会员单位应认真审查承兑申请人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等交易资料 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和税务发票等资料。
(一对于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等资料,无法证明存在真实交 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承兑申请,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二对于提供虽然真实但已超过合同约定有效期或失去法律效力以及提供虚假商品 或劳务交易合同等资料的承兑申请,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三对于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及时提供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原件(如无交易合同的 现货交易等 的申请人, 各会员单位在确定其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并有相关证明资料, 且在承 兑协议中有相应风险控制条款的情况下,可以受理;(四已在同一承兑行办理过承兑业务的申请人,在承兑行规定的期限内或票据到期 日前未提交有效的税务发票或其他用以证明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相关凭据的, 承 兑行不应受理其新的承兑申请。
第十七条 在办理承兑业务时,各会员单位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向申请人收取承兑 手续费,敞口风险管理费可按双方协议执行。
第十八条 在办理承兑业务时,各会员单位可根据承兑申请人信用状况收取保证金, 对敞口部分可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承兑行认可的担保。对于收取的保证金, 各会员单位应存 入专户管理,并审核保证金来源的合理性与合规性。
第十九条 接到对本行承兑票据的查询后,各会员单位应及时将被查询票据与本行台 账或票据系统信息以及票据底卡联记载的要素进行核对, 并最迟在下一个工作日营业结束前 予以回复。回复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票号、票面金额、出票日、到期日;(二他行是否已办理过查询;(三有无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或被司法机关冻结等情况。
对于有他行查询的票据,承兑行应在回复中注明他行查询次数及查询行行号。查询行 向曾查行发出查询后, 曾查行最迟应于收到查询通知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明确答复票据是否已 办理贴现或质押。
为避免已贴入票据被除权判决的情况发生,承兑行应在收到法院止付通知书的两个工 作日内通知已查询行,告知公示催告情况。
第二十条 票据到期前,承兑行应通知承兑申请人将票款足额存入其账户用以付款。承兑行因工作差错或故意压票、退票、拖延支付,影响持票人资金使用的,应按中国人民银 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的基准利率向委托收款人计付赔偿金。
第二十一条 票据到期,出票人于票据到期日未能足额缴存票款时,承兑行向持票人 付款后,对出票人尚未支付的汇票金额应转入逾期贷款核算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会员单位发生票据垫款后,应积极催收和追偿。经催收和追偿仍无法收 回垫款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包括诉讼在内的多种手段进行维权。
第二十三条 票据到期后,承兑行在收到持票人寄来的委托收款凭证和银票,经审核 确为本行承兑的票据后, 除以下情况外, 应于票据到期日或票据到期后收到票据当日或最迟 次日无条件付款。
(一票据正面注明 “ 不得转让 ” 而发生背书转让的票据;
(二背书不连续且无法提供相关补充证明文件的票据;(三挂失止付期内的票据;(四法院做出除权判决,已无效的票据;(五其他符合《票据法》抗辩事由的票据。
已贴现的票据在托收时,如存在背书个别字迹不规范、印章部分不清晰或存在其他不 影响票据效力的瑕疵事项,有关责任人已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的或直接在票据上有效更正的, 不应作为拒付或延迟付款的理由。
第二十四条 为提高结算效率,承兑行认为委托收款票据存在影响到期兑付的瑕疵事 项的,应在收到委托收款信函后及时与持票人开户行或持票人进行沟通。
第二节 贴现业务
第二十五条 贴现申请人资格审查。除符合监管部门关于持票人申请贴现应具备的条 件外, 办理贴现的各会员单位还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贴现申请人的信用状 况和贷款卡状态是否正常。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贷款卡暂停或不能提供有效贷款卡的申请人 的贴现业务申请。
第二十六条 票面审验。各会员单位应对拟贴现的票据原件进行审验,确认票据真实, 票面要素齐全,背书连续,签章规范。
第二十七条 票据查询。票据贴现前,各会员单位应向银票承兑行、商票承兑人或其 开户行办理票据查询,查询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汇票票面要素是否与底卡联要素相符;(二他行是否已向承兑行或承兑人办理过查询;(三有无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或被有关司法机关冻结等。
银票承兑行接到拟贴现会员单位的查询后, 应认真核对查询内容并按照 “ 有查必复、复 必详尽 ” 的原则回复。商票承兑人开户行应对拟贴现会员单位的商票查询在印鉴核对等方面 给予积极配合。
第二十八条 跟单资料审查。各会员单位在贴现环节进行交易背景审查的跟单资料包 括但不限于:交易合同、税务发票或能够证明交易确已履行的其他有效凭证。对于贴现申请 人提供的交易合同、税务发票等经审查不符合规定或者属于虚假交易资料的贴现业务申请, 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
第二十九条 贴现申请人提供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的,有条件的会 员单位应通过将企业提供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与本单位审核确认的票据贴现数据进行比 对等相符性认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易关系真实性审查。
第三十条 对于承兑行与贴现行为同一会员单位的同一分支机构且持票人为票面收款 人的票据,其贴现跟单资料可以以承兑交易背景审查资料替代。
第三十一条 集团客户内设管理机构对集团内部票据进行统一管理并作为贴现申请人 向会员单位申请贴现时, 会员单位应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其前手与再前手之间的交易背景资 料(包括交易合同和相关税务发票等、贴现申请人加盖公章的书面说明以及转让背书情况。
第三十二条 贴现业务利息的支付方式由贴现申请人与办理贴现的会员单位自行协商 确定,并在贴现合同中明确约定。
第三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贴现时,应要求贴现申请人将票据背书至本单位,以完 成以本单位为被背书人的票据背书。
第三十四条 转让背书应至少记载以下事项:(一被背书人名称;(二背书人签章。
第三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贴现后,应在两个工作日内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 系统或其他有效沟通方式或电子系统, 将 “ 该票据已由本行贴现 ” 的信息告知承兑行。如本行 承兑的票据出现冻结、止付或其他风险事项, 承兑行应在知悉相关风险信息的两个工作日内 告知贴现行。
第三节 转贴现业务
第三十六条 转贴现业务的交易双方应为经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程序设立,获得票据 业务经营许可的金融机构。
第三十七条 办理转贴现业务的会员单位应对交易对手的资格及交易资料进行审查并 建立客户基础档案,审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金融许可证复印件并加盖交易对手公章;(二纸质票据原件、查询查复书复印件;(三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委托书(或介绍 信原件;(四交易对手以贴现或转贴现方式取得商业汇票时,作为已支付对价证明的贴现凭 证或转贴现凭证复印件。
第三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转贴现业务时,应完成票据背书转让签章。背书要求 与贴现相同。
第三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转贴现业务时,应认真审查双方交易合同,确保双方 合同与交易内容一致。
第四节 回购(卖出回购、买入返售业务
第四十条 回购业务的交易双方应为经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程序设立,获得票据业务 经营许可的金融机构。
第四十一条 办理回购业务的会员单位应对回购交易对手的资格及交易资料进行审查 并建立客户基础档案,审查内容比照转贴现业务执行。
第四十二条 办理回购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在清点查验票据后,由双方共同将相关票据 现场封包并存放在买入方处。在回购业务到期日当天, 交易双方应同时在场拆包、确认票据 无误并在收妥资金后进行实物票据交付。封包可采取封总包或者分项封包等形式, 以方便融 资需求。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回购业务时应认真审查双方交易合同,确保双方合同 与交易内容一致。
第四十四条 卖出回购方应在回购业务对应票据背面的 “ 被背书人 ” 栏中记载卖出回购 方名称。
第四十五条 回购业务到期日前,买入返售方和卖出回购方均不应做出除追索、法律 保全以及双方协商提前结束回购业务外的其他票据行为,交易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五节 再贴现业务
第四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 融监管的要求。
第四十七条 再贴现业务的操作与办理,应执行业务所属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 相关规定。
第六节 到期托收业务
第四十八条 托收票据在邮递、寄送、传递过程中遗失或毁损的,相关票据的承兑行 应本着 “ 友好协商、合作互助 ” 的原则, 在发出托收的金融机构提供充分可信 的证据与承诺的 基础上, 协助其尽快收回票款。对于因承兑行的原因遗失或毁损的票据, 承兑行应协助合法 持票人办理公示催告手续。
第四十九条 各金融机构所持票据因出票人或其他非直接前手原因涉及法律诉讼的, 票据到期后, 承兑行不应以出票人存款账户和保证金账户被司法机关冻结为由, 拖延或拒绝 履行本行作为第一付款人的承诺付款责任。
第五十条 各会员单位收到承兑行退回的汇票及退票理由书、未付票款通知书或拒绝 付款证明之一时, 应对被拒绝付款的事由进行审查。若为无理退票和拒付的, 应联系重新托 收;若联系无效的,可向承兑行上级行或中银协反映,请求协调和解决。
第五十一条 各会员单位应自收到被拒绝付款的有关证明之日起,在法律规定的有效 期内向直接前手及其他前手行使追索权。追索的内容包含拒付的票款、赔付利息及催收费用。追索通知书应直接送达对方签收或以特快专递方式送达对方。
第五十二条 收到商票提示付款通知,各会员单位应主动与承兑单位联系,协助托收 行及时收回托收款项。
第五十三条 金融机构之间的到期票据代理托收,可以由委托人完成票据托收背书、加盖结算专用章、填写托收凭证,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由代理人办理寄发托收信函等托 收手续;也可以由委托人在背书人栏内加盖“汇票专用章”,代理人在票据背面“被背书人” 栏加盖结算专用章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后发出托收。代理人负有妥善保管相关票据及相关 资料的义务,如因代理人保管不善造成票据及相关资料的遗失、毁损从而导致托收拒付,代 理人应对委托方承担相关损失赔偿责任。代理人与委托人依约定承担《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托收信息登 记责任。第五十四条 会员单位为非金融机构的一般客户办理的到期票据委托收款,按照《支 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票据的挂失止付、质押、票据到期前的追索应按照《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 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五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委托收款业务前,应在督促持票人将票据背书事项 记载完整后再予以受理。第四章 业务创新 第五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
开展票据业务创新时,应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履行 报告或审批手续。第五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坚持依法合规的原则,不应以票据业 务创新为名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有关监管政策要求。第五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应以排挤竞 争对手为目的,进行恶性竞争或其他不正当竞争活动。第五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内容:
(一)业务创新的内容与客户需求;
(二)业务创新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业务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应对措施;
(四)业务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五)本单位人员和系统资源等配备情况;
(六)开发和实施方案等。第六十条 各会员单位推出票据业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应制定与业务相适应的操作规 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条件成熟的应制定产品手册。第六十一条 各会员单位的产品创新要与本单位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创新产品正式 推出前,各会员单位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业务的合规操 作。第六十二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遵守《2006 企业会计准则第 23 条-金融资产转移》,保护投资人、交易对手和相关金融同业的合法权益,不应以隐瞒风险、虚 高收益等欺诈方式推销创新产品。
第六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推出票据创新产品和服务,应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 暂行办法》等规定进行定价和公告。第五章 风险控制 第六十四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票据业务内部组织 体系,不断优化和整合票据业务操作流程,确保票据业务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第六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应制定包括机构、人员、计算机系统、客户准入和产品在内 的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第六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应在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内办理票据业务,并具备符合重要 空白凭证、有价证券等管理要求的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备、设施。第六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应逐步建立和推行票据资产质量分类及监测预警机制,客观 计量评估票据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及时发现票据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和化 解措施。第六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应建立完整的业务档案并妥善保管,在各单位规定的业务和 检查期限内,应确保原始记录、合同协议和各种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六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业务的风险敞口金额应控制在承兑申请人授信 额度之内;
商票贴现金额应控制在承兑人授信额度之内或贴现申请人授信额度之内; 商票转 贴现金额应控制在承兑人授信额度之内或第一手贴现行授信额度之内; 银票贴现、转贴现金 额应控制在承兑行授信额度之内; 票据买入返售金额应控制在交易对手授信额度之内。与上 述授信规则不尽相同的单位,应按照授信额度可计量、风险可控制的原则,制定本单位信用 风险控制规范并遵照执行。第七十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和风险控制要求,科学制定市场风 险管理措施,防止低价恶性竞争。第七十一条 资金划付风险控制。
(一)各会员单位划付贴现资金时,要认真审查贴现凭证上的贴现申请人名称与票据 持票人名称是否一致,贴现资金应直接划入贴现协议中指定的贴现申请人开立在本行的账 户。
(二)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业务资金划付时,不应使用银行汇票、本票、支票等支付 工具划付资金,应防止收款人通过背书转让等方式挪用资金或改变票款资金流向。
(三)各会员单位之间的资金划付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或认可的支付系统办理。第七十二条 各会员单位之间不应在票据未审验、未交接或未见证的情况下办理转贴 现业务和回购业务。第七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应做到当日受理的票据当天入库保管,不应将贴现、转贴现或回购买入的票据放入银行内非重要凭证保管场所或非银行场所保管。第七十四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纸票承兑、未用退回、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质押、质押解除、委托收款、付款、拒付、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止付解除等业务后,应按要求将 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纸票登记查询”模块,并确保登记信息的 准确性。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票款收回等相关信息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及时录入中 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第七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单位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 施,加强对票据承兑、贴现交易背景的审查工作,履行对承兑申请人、贴现申请人资金进行 必要的合理性合规性监督和信息反馈义务。第六章 附则 第七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 业务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有关规定执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等 规定未能明确的具体细节可比照本规范执行。第七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应依据本规范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第七十八条 会员单位如有违反本规范的行为,其他会员单位有权向中银协反映;对
于情节严重者,中银协可视情况给予警告、通报、暂停或取消会员资格等自律惩戒措施,并 以中银协公开网站、信息平台或其他业内交流载体予以公示。对于违反票据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会员单位,中银协可上报至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处 理。第七十九条 本规范经征求各会员单位意见,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审议 通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第八十条 本规范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中国银行业 篇2
一、入世十年, 金融改革硕果累累
(一) 兑现了WTO市场准入的承诺, 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定, 银行业入世2年后外资银行可从事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入世5年后银行业全面开放;保险业入世2年后取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城市控制, 5年后取消许可证限制;证券业方面, 允许外国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 3年后增至49%, 外国股票包销商可以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股份。10年来, 中国金融业完全兑现了这些承诺, 使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断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经营范围也向人民币、债券、国内结算等项目扩散。
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4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1年12月,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修订版) 。
2002年12月, 在广州、青岛、珠海、南京、武汉5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 在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4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经营对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 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规定入股中资银行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
2004年12月, 在昆明、北京、厦门、沈阳和西安5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05年12月, 在汕头、宁波、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7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6年11月,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条例在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与保护国内银行业及防范银行风险上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新条例强调为了消除不公平, 要求外资银行在中国以国内法人银行方式存在, 在准入程度、监管标准上尽量与中资银行一致。
2006年12月, 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2007年, 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开办银行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正式开始接受外资银行法人机构从事本外币银行卡业务的申请。
(二) 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
2003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修改通过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从2002年10月28日开始, 中国曾于2002年、2009年2次修改通过了《保险法》;2004年、2005年2次修订《证券法》。为了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 2003年成立了银监会, 同年12月颁布实施了《监管法》。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与实施, 奠定了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框架, 中国金融事业已经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以法律为保障的金融宏观调控日益走向成熟。
2003年3月, 经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银监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监管与改革并重、监管与发展并举、监管与开放并行的原则, 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大力推进监管理念、制度和技术的创新, 推动银行业改革开放, 引领我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 金融成果成绩斐然
1. 银行业
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 银行业资产总额95.3万亿元, 是入世十年前的4倍多, 已经形成一个以“多层次”、“竞争性”和“市场化”为基本内涵以及与中国金融崛起相适应的商业银行体系。
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2010年我国银行业仍取得税后利润8 991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收益率1.03%、资本收益率17.5%的好成绩, 而入世之初2002年税后利润仅为616亿元。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4 336亿元和1.13%, 比入世之初2002年底减少1.9万亿元和22.5%。
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升至2010年底的12.16%。
拨备水平不断提高, 商业银行损失拨备缺口自入世之初至2002年底为1.34万亿元, 而到2010年底, 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1.3万亿元, 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2. 证券业
截至2010年底, 境内上市公司数量 (A, B股) 共有2 063家;股票市价总值高达265 422.59亿元。其中, 股票流通市值达193 110.41亿元。此外, 股票总发行股本为33 184.35亿股, 其中, 流通股本为25 642.03亿股, 分别比2009年同期高出26.84%和29.77%。
截至2010年12月, 境内上市外资股 (B股) 共有108家, 与上一年持平;境外上市公司数量 (H股) 为165家, 2009年同期则为159家;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在2010年底为704只, 同比增长26.39%。
截至2010年12月31日, 上证综合指数收于2 808.08点, 比2009年年底的3 277.14点低了14.31%;同一时刻, 深证综合指数收于1 290.87点, 同比涨幅为7.45%。此外, 股票有效账户数在2010年底达13 391.04万户, 同比增长11.24% (上年同期为12 037.69万户) 。
3. 保险业
入世十年里, 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国内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2 1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7万亿元。保险机构也从原来的十几家, 发展到现在的150多家。中资保险机构不仅经受住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各种冲击, 而且从各种数据来看, 中国保险业的市场表现很好, 尽管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占整体的40%, 但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2.8%。
二、入世十年, 中国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全面确立
(一) 基本完成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入世十年, 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国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了全面的股份制改革。首先确定了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改革步骤的总体规划, 同时按“一行一策”的原则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在相继完成财务重组后, 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于2005年率先在香港上市。2006年,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又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成功上市, 开创了我国银行业“A+H”股的上市模式先河。2007年, 建行、交行又先后顺利回归A股市场, 为“公开发行上市”这一改革“三步走”路线的重要环节画上了圆满句号。2010年, 农行A股、H股上市, 至此,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
(二) 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4家股改制国有商业银行引进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实现了银行股权多元化;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治理架构;董事会下设了多个专业委员会, 专门负责银行的战略发展、风险管理、审计、关联交易、人事提名等重大事项, 进一步发挥董事会作用;4家银行还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 引入多名中外专家担任独立董事, 使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目前, 4家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能够在经营管理重大问题上发挥决策作用, 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同时, 董事会合理赋予管理层经营自主权, 提高银行整体的市场反应能力, 监事会也积极发挥了尽职监督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推进新体制、新机制在全行有效运行。2007年确定了“创新年”、“服务年”, 在此基础上实施制度、技术、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改善金融服务, 锻造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升发展质量和盈利水平, 创造出令投资者满意的价值回报。
2006年10月27日, 工商银行同时登陆香港H股和国内A股市场, 成为中国股市发展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亮点。按照2006年12月25日上海、香港两市的收盘价计算, 工行总市值高达2 142亿美元, 超过汇丰银行成为全球第三大上市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作为率先改制上市的国家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 建设银行近几年努力把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结合起来, 努力巩固并扩大改制上市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果, 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深化各项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建设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以来, 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 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明显改善, 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中国银行: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特别是在进一步调整优化业务和收入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银行只是把上市视为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力求在资本市场上追求持续进步, 以适应市场的科学的机制体制为前提, 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 彻底转变经营理念和机制, 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与保障。首先, 彻底转变增长方式, 全面推进战略转型, 进一步细化各业务板块的发展规划, 明确工作重点和阶段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其次,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按照集约化、扁平化的原则和前中后台分离的要求, 再造管理结构和基本流程。
中行是首批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 也是首家登陆国内股市的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在公司治理、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受到海外和国内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中国农业银行:突出改革主题, 股改统揽全局。作为我国最后一家完成股改上市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按照国家确定的股份制改革思路, 农业银行把股改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突出改革这个主题, 以改革统揽全局, 围绕中央确定的目标, 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 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 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 确保县域贷款逐年增加, 切实发挥农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坚持城乡联动, 推动城市金融产品向县域延伸, 城市金融业务向“三农”辐射, 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 对外开放, 多元化经营, “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
2006年12月11日,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5年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 这标志着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全面兑现, 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彻底改变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机制, 一步步迈向市场化、多元化经营的新阶段。同时, 4家银行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发展海外业务, 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如工行先后收购了印尼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 在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增设了营业机构;中行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作为参与国际金融租赁业务的平台, 新设了英国子行, 同时设立巴西附属行;建行收购美国银行 (亚洲) 有限公司后, 实现了港澳市场的跳跃式发展, 并在越南申设机构;交行也在德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机构。
(四) 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大
截至2010年末, 共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 (下设分行223家) 、2家合资银行 (下设分行6家, 附属机构1家) 。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1家, 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0家分行;共有32家中资商业银行引进41家境外投资者;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进5家境外投资者;9家中资银行在海外上市;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4家、外资法人银行35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56家。
(五)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跃上新台阶
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正在稳步推进, 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突破, 银行业金融创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中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后不断发展
从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既发钞票、又办储蓄的金融“大一统”局面, 到目前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并存、银行业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分开, 大型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同台竞技, 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 可以说入世十年, 今非昔比。
(一) 对外开放为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 极大提高了国内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银行业从入世之初简单照搬、模仿, 逐步到创造银行业内在、外在的条件, 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脱变, 使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风险状况不断改善,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还与时俱进地跟进国际监管改革, 从参加国际组织中吸收更多有益的原则和建议, 广泛地与国际金融界进行交流, 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 引入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并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重组改造, 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提高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及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 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加入WTO前, 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这为创造中外资商业银行平等竞争与深入合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鼓励和支持中外资银行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 为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供了制度保证。随着中国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 中国经济金融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在中国银行业同外资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激烈竞争的初期, 中外资银行在创新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国际上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 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 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在这种情况下, 加快金融创新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要务。
奠定基础:经过入世十年的改革和发展, 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股份制改革, 银行业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不良贷款率已由历史上的较高位降到了1位数, 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通过改革和转换内部机制, 一大批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形成, 银行业整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这为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组织保障:中国银监会自成立以来, 十分重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随着中国证监会有效监管的不断加强, 2005年专门设立了“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 为金融创新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
健全制度:在随后的不断探索中, 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银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基本风险情况的基础上, 先后出台了《金融衍生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银行业创新活动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与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了《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办法》, 开展了市场风险、资产证券化、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理财业务等业务培训, 为金融创新监管提供了制度和人才保障。
精细监管:面对当前中国全面加入WTO的宏观背景, 为了适应当前银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银行监管部门又进一步提出了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要“宽准入、严监管、多支持、管得住、快发展”的监管思路。在制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简称“《指引》”) 的基础上, 又对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以及创新监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史上第一次专门颁布文件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进行全面规范和引导, 标志着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和创新监管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指引》的内容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又切合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的实际,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四、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启迪
(一) 引进竞争机制, 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金融业加入世贸组织后, 特别是5年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银行业开始直接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 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改革, 包括引入外资、海外上市等。这让银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起到了强化自身实力的作用。
中外资银行竞争是个渐变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其竞争范围和发展速度发生着越来越显著的变化。其竞争领域主要来源于3方面:一是个人理财高端客户, 这一领域的市场很大, 是外资银行的长项, 也是他们抢占的制高点;二是跨国公司全球化金融服务方面;三是创新服务领域, 包括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特殊的融资产品和结算方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而外资银行由于创新能力相对强些, 故对中资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虽然这些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很大, 但与狼共舞, 在竞争中成长, 在竞争中壮大, 更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1996年光大银行第一家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来, 加入世贸十年间24家国内银行共约吸收250亿美元的外资资本, 其中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就引入近150亿美元。这对于中资银行增加核心资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 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突出表现在税收负担水平上相差过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可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正由于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着众多的税收优惠, 使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基本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中国加入WTO后, 内外资银行的税负水平得到了统一, 使内资银行能够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等的业务竞争, 改变了中资银行在税负上的不利地位。
(二) 引进先进国外管理经验, 促进与国际接轨
外资银行具有先进的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 必然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从2003年开始, 外资银行更多地通过入股进入国内银行,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与外资银行直接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情况, 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外部竞争力量的引进, 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素质和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银行业服务现代化的进程。
入世十年, 中国银行业正在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 按照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运作, 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以及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这迫使中国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步伐, 同时也促使了中央银行推进全方位和规范化的监管, 提高监管的有效管理能力。
(三) 拓展海外业务, 为中资银行拓展了广泛的生存空间
入世后,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 使中国本土市场出现了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竞争, 中国银行业从过去的包括清理资产负债表、建设基础设施在内的改革阶段, 走向银行业产品、银行服务以及更加重要的资源配置的竞争阶段。根据WTO的互惠原则, 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 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 这为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五、结语
中国银行业备战奥运 篇3
据介绍,这5个临时网点支行将为参加奥运会的中外官员、运动员、新闻媒体及中外观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而这只是银行业迎接奥运的一部分。除了作为奥运合作伙伴的中国银行,其他各大银行也相继启动了奥运金融服务,积极备战奥运。
备战奥运
据中国银行的相关人士介绍,5家奥运临时网点从2007年初就开始筹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奥运赛事中运动员和媒体人员的金融需求,优化了网点布局和业务流程。同时,中行北京分行在7200名员工中,选拔了300名业务水平和外语水平都非常过硬的员工,专门在奥运核心区和临时网点提供服务。此外,北京分行还选拔了59名大堂引导员,充实临时网点和核心区域。
在这些临时网点,记者看到其总体风格采用了中行营业网点的统一标准,体现了其品牌形象。记者同时了解到,这里可以办理17种货币的现钞兑换。
中行北京分行有关人士表示,在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新闻工作者和官员的工作、居住地建立金融服务网点,既是北京奥组委对奥运会服务项目的要求,也是历届奥运会惯例,同时更是中国银行业向各国人民展示其现代化服务水平的大好时机。
除了在奥运场馆内提供金融服务,各大银行还在奥运场馆外面下足了功夫。比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在奥运重点街区的内、外卡商户覆盖率达到100%;奥运签约酒店周边的内卡商户覆盖率达到98%,外卡商户覆盖率达到95%;奥运旅游景区的内、外商户覆盖率达到100%;奥运场馆周边责任区域的内卡商户覆盖率达到100%,外卡商户覆盖率达到92%。
中国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奥运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则在北京、青岛、天津、上海、秦皇岛、沈阳6个奥运赛区城市及全国重点旅游、口岸城市分行提前布局好了金融服务。7月8日,中国农业银行召开了加强奥运金融服务工作的视频会议。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中国银行业协会就组织了“中国银行业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将由3月1日至10月31日,持续约240天,分七个阶段。活动总体目标以北京、青岛、天津、上海、秦皇岛、沈阳等六个奥运赛区及全国重点旅游、口岸城市的银行业经营机构及其自助服务网点为重点,通过围绕服务践行、产品创新、流程再造等内容,力求通过系列活动,使银行业服务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提升,保证奥运期间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系统的安全性。
据北京奥组委统计,奥运会期间,将有超过220个代表团、300多家境内外媒体,3万多名媒体人员、1万多名官员、1.6万名各国运动员,还有7万多工作人员、50万海外观众以及500万国内观众来到北京。届时这些将为中国银行业带来高标准、大规模、和综合性的金融需求,从而对中国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提出挑战。
改善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曾表示,奥运金融服务水平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我国银行业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进入今年6月份,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奥运会重点区域,消费刷外卡和人民币卡同样方便;在一些大型商场、著名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外币代兑机构,可以获得与银行一样的货币兑换服务;在各银行网点,设立的反假货币和现金服务的中、英文双语指南,可以清晰地指导客户处理相关问题、办理相关业务。
变化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但所有的变化,都浸透着各相关部门几年来为奥运支付环境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蔡洪波说,奥运支付环境包含4方面内容,分别是银行卡服务、账户服务、现钞(现金)服务、货币兑换服务。这4方面服务又涵盖了49项任务。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涉及奥运支付环境的49项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具备外币兑换资格的银行网点超过了2000家。
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一名普通员工王大鹏对记者说,从个人角度来感觉,随着奥运的临近,单位对员工在服务上的要求更加严格。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6月底,北京市具有外币兑换业务资格的银行网点超过2000家,占全部网点的74%,其中奥运重点区域的280家银行网点全部具备外币兑换资格,平均每个重点区域拥有10家银行网点。此外,北京市还设立了357家外币代兑机构,其中322家分布在三星级以上酒店,19家分布在机场。目前,所有银行网点和首都机场的代兑机构均开办了双向兑换业务,所有银行网点都悬挂了货币兑换标识,开设了外币兑换服务专柜。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目前中国银行业在服务方面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要面对奥运会这样大的一个国际性赛事,确实很不容易。包括现在大家抱怨银行排队很长、办理业务不通畅等问题,这些都是银行服务弱的一些表现。但是通过此次备战奥运,给银行业更多的历练机会,促使不断完善服务。
奥运助推品牌
业内专家认为,奥运是中国银行业的一次机遇,也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包括服务、人才储备、产品、技术配合等与银行相关的各方面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提升银行品牌的一个大好契机。
对此,朱民认为,奥运会对银行业的直接贡献有两个,第一个是直接的利润,第二个就是品牌的提升。“品牌提升就是由奥运派生的,我们越来越感到2008年和今后几年,奥运对品牌的推进作用会更多,我们正在进一步的引进和修改后几年的计划。”
2004年,中国银行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银行合作伙伴,独家为北京奥组委提供金融服务,独家享有广告、宣传、市场推广等权利,享有奥运会期间电视广告及户外广告的优先购买权,享有赞助文化活动及火炬接力等主题活动的有限选择权,并且在银行产品类别中拥有与奥林匹克标志和与此标志有关的排他权。
据了解,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确保赞助商们达到应有的收益。一旦加入到这个“国际精英俱乐部”,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促进。一位银行界资深人士认为,对中国银行而言,其牵手奥运无疑赢得了更大的市场认同,也对提升中行的形象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今年5月份,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第二届“FT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调查”结果,中国银行位列第二。
对于品牌效应,朱民认为中国的银行应该更多的参与国际性的大事,受益于奥运的是中国的银行业,而不只是中国银行。而其他银行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农业银行行长项俊波日前就表示,服务奥运是农业银行打造新形象、扩大国际知名度的最佳契机。而作为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北京银行也乘着奥运的东风实现了股价的上涨,品牌得到提升。
专家认为,中国的银行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银行业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但是和国际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产品还比较单调,在全球性投资方面做的还不够。所以中国的银行业要走向国际舞台,必须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盛事。
中国银行业 篇4
〔2010〕第15号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颁发部队转移对指战员存款的处理办法的通知》等131件规范性文件(附件1)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废止,《关于定额储蓄不分在城市或农村推行应一律保本保值的指示》等76件规范性文件(附件2)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失效。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六日
附件1:废止的规范性文件(共计131件)
一、关于颁发部队转移对指战员存款的处理办法的通知((65)银商乔字第89号)
二、关于海外私人定期存款利息转存等问题的复函((77)银外字第96号)
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营工业贷款办法》执行中几个问题的答复((78)银信工字第5号)
四、关于死亡绝户的储蓄存款如何处理的复函((79)银信字第9号)
五、关于积极支持个体工商业适当发展的通知((80)银信字第86号)
六、关于开办大额定期存单业务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87)银传字第32号)
七、关于各银行和信用社不能办理保险业务的通知(银发〔1987〕136号)
八、关于冻结军队在银行存款问题的复函(银办函(1987)136号)
九、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旬报工作的通知(银发〔1988〕182号)
十、关于严格控制小纺纱厂贷款等问题的通知(银发〔1988〕250号)
十一、关于加强企业内部集资管理的通知(银发〔1989〕174号)
十二、关于停办“存期累进储蓄存款”的通知(银发〔1989〕175号)
十三、关于进一步办好邮政储蓄的通知(银发〔1989〕322号)
十四、关于城市信用社安全保卫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89〕331号)
十五、关于执行《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0〕126号)
十六、关于加强对新建银行管理的通知(银发〔1990〕177号)
十七、关于邮政储蓄网点管理中有关问题的复函(银复〔1991〕364号)
十八、关于储蓄挂失有关问题的复函(银复〔1991〕480号)
十九、关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核对证件内容问题的复函(银复〔1991〕535号)
二十、关于融资性租赁公司验收登记工作的通知(银发〔1992〕104号)二
十一、关于贯彻执行《储蓄管理条例》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传〔1992〕47号)二
十二、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委托贷款业务规定(银发〔1993〕49号)
二十三、关于对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和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几个法律问题的复函(银复〔1993〕66号)
二十四、关于对《北京市关于违反金融业管理的处罚办法》的批复(银复〔1993〕167号)
二十五、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复函(银复〔1993〕217号)二
十六、关于印发《城市信用合作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1994〕132号)
二十七、关于印发《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1994〕198号)
二十八、关于各分行越权批设融资租赁公司及分支机构撤留问题的通知(银发〔1994〕301号)
二十九、关于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领导和管理的通知(银传〔1994〕11号)三
十、关于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银发〔1995〕232号)三
十一、关于印发《关于对金融机构重大经济犯罪案件负有领导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银发〔1995〕261号)
三
十二、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传〔1995〕98号)三
十三、关于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95)银银管第5号)
三
十四、关于印发《在华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暂行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1996〕6号)
三
十五、关于银行业监管报表资料实行专收制度的通知(银发〔1996〕84号)三
十六、关于当前稳定和加强农村信用合作工作的通知(银发〔1996〕132号)三
十七、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银发〔1996〕354号)三
十八、关于印发《关于对金融系统工作人员违反金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的暂行规定 》的通知(银发〔1997〕167号)
三
十九、关于印发《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1997〕264号)四
十、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银发〔1997〕318号)
四
十一、关于印发《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1997〕369号)四
十二、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远期信用证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通知(银发〔1997〕430号)
四
十三、关于印发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报表填报说明和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的通知(银发〔1997〕549号)
四
十四、关于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管理机构组建工作的紧急通知(银传〔1997〕48号)四
十五、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管理机构组建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银传〔1997〕52号)
四
十六、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检查工作制度》的通知(银农发〔1997〕21号)四
十七、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安全设施标准及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农发〔1997〕27号)
四
十八、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经济违法犯罪案件中涉及工作人员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银农发〔1997〕32号)
四
十九、关于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19号)五
十、关于严格规范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行为的通知(银发〔1998〕77号)五
十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与查处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银发〔1998〕139号)
五
十二、关于开展清理信贷资产、改进贷款分类工作的通知(银发〔1998〕150号)五
十三、关于严格控制农村信用社员工增长的通知(银发〔1998〕164号)五
十四、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银发〔1998〕169号)五
十五、关于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242号)五
十六、关于印发《对金融机构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等问题定性的说明》的通知(银发〔1998〕273号)
五
十七、关于对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深圳市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实施有关管理措施的通知(银发〔1998〕367号)
五
十八、关于加强对县(市)城市信用合作社监管的紧急通知(银发〔1998〕435号)五
十九、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报告》统一格式的通知(银发〔1998〕503号)六
十、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参加电子联行有关问题的通知(银会计〔1998〕2号)六
十一、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73号)六
十二、关于变更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机构申请表及其发放程序的通知(银发〔1999〕122号)
六
十三、关于下发《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发〔1999〕129号)六
十四、关于加强信用证管理的通知(银发〔1999〕135号)
六
十五、关于印发《外资银行外部审计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157号)六
十六、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国办发〔1998〕145号文件精神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革整顿规范管理的具体方案》的通知(银发〔1999〕173号)
六
十七、关于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226号)
六
十八、关于实施商业银行统一会计科目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238号)六
十九、关于加强农林开发项目信贷管理,严禁利用土地开发和土地转让名义非法集资的通知(银发〔1999〕254号)
七
十、关于适当提高社员入股额度,搞好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323号)
七
十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信用社代办业务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335号)
七
十二、关于农村信用社县(市)联合社在领取金融业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前开展金融业务是否有效问题的批复(银合复〔1999〕29号)
七
十三、关于取消银行分支机构外汇营运资金限制的通知(银发〔2000〕9号)七
十四、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2000〕27号)
七
十五、关于切实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银发〔2000〕108号)七
十六、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组建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0〕109号)
七
十七、关于严格执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0〕152号)
七
十八、关于印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2000〕172号)七
十九、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现场检查操作程序》的通知(银发〔2000〕222号)
八
十、关于实施《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0〕338号)八
十一、关于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银发〔2000〕380号)
八
十二、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及填报说明》的通知(银发〔2000〕398号)
八
十三、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00号)八
十四、关于不得调用农村信用社及其联合社资金用于解决县(市)城市信用社支付问题的紧急通知(银办发〔2000〕101号)
八
十五、关于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办发〔2000〕120号)
八
十六、关于规范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与签发程序的通知(银办发〔2000〕157号)
八
十七、关于印发《加强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清收不良资产的法律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办发〔2000〕170号)
八
十八、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92号)
八
十九、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办发〔2000〕291号)
九
十、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社部分变更事项审批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292号)
九
十一、关于对取缔和查处非法集资活动有关问题解释的函(银办函〔2000〕243号)九
十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季度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银发〔2001〕121号)九
十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银发〔2001〕142号)
九
十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处置不良资产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2001〕197号)
九
十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银行业协会管理的若干意见(银发〔2001〕199号)九
十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整顿邮政储蓄机构的通知(银发〔2001〕256号)九
十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监管指引》的通知(银发〔2001〕257号)
九
十八、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人民币贷款累放累收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1〕302号)
九
十九、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报送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情况的通知(银发〔2001〕322号)
一〇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按月报送不良贷款变动情况及原因分析的通知(银发〔2001〕323号)
一〇
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331号)一〇
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存款当日存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340号)一〇
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346号)
一〇
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通知(银发〔2001〕356号)
一〇
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381号)
一〇
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396号)
一〇
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农村信用社开办特种存款的通知(银发〔2001〕410号)一〇
八、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发〔2001〕412号)
一〇
九、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31号)一一〇、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审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补充通知(银办发〔2001〕53号)
一一
一、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与金融机构“全科目”统计指标归属关系对照表》的通知(银办发〔2001〕64号)
一一
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下达2001年度农村信用社机构调整和规模控制指标的通知(银办发〔2001〕112号)
一一
三、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银行会计制度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01〕186号)
一一
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后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22号)
一一
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89号)
一一
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规范信托投资公司业务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128号)
一一
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股份制商业银行新设分行审批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244号)
一一
八、中国人民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2〕247号)一一
九、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发〔2002〕293号)
一二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14号)
一二
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政策性住房“大委托”贷款纳入全科目统计的通知(银发〔2002〕317号)一二
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城市信用社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41号)
一二
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银行业市场竞争行为的通知(银发〔2002〕354号)一二
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实施意见》和有关工作的通知(银发〔2002〕355号)
一二
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会计基本规范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2002〕370号)
一二
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申请从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71号)
一二
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实名制实施前存入的化名储蓄存款到期支取问题的复函(银函〔2002〕209号)
一二
八、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02〕61号)
一二
九、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信用社机构调整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02〕115号)
一三〇、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2〕162号)
一三
一、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办外汇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2〕240号)
附件2: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共计76件)
一、关于定额储蓄不分在城市或农村推行应一律保本保值的指示(总货字第103号)
二、颁发保本保值定期储蓄统一章程并指示内部处理手续有关各点的通知(总专字第16号)
三、为颁发“定活两便储蓄存款简则”在已办该种存款的行处实行的通知(总专字第24号)
四、为颁发折实存款统一章程的通知(总专字第8号)
五、为颁发“关于储蓄存款章则办法的补充规定”的指示(总银货储字第0394/02087)
六、中国人民银行存款章程(总银货存字1231/06453号)
七、关于初步明确集中信用户的暂行标准的指示(总银贷信字第441/1191号)
八、为颁发修订储蓄存款章程(草案)并注意各点的指示(总银私储字079/1533号)
九、为函发农村呆账清理办法的指示(总银农计字第452/7602号)
十、为颁发“定期储蓄移转异地处理办法”的指示(总银私储字第0098号)
十一、关于例假加班及例假照常营业办理收款记帐起息的通知(银会字第614号)
十二、关于后备放款掌握方法及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规定的指示(银计穆字第89号)
十三、关于颁发修订城市储蓄存款章程并指示各点的指示(银私陈字第261号)
十四、关于银行配合管理私商休闲资金问题的通知(银私陈字第498号)
十五、关于一九五四年城市储蓄工作的指示(总银私字陈字第74号)
十六、为检送“国营工业生产企业短期放款暂行办法、会计核算手续暂行办法及国务院关于取消商业信用的批复”的通知((55)银工计字第77号)
十七、关于检发“中国人民银行国营工业生产企业短期放款暂行办法”的通知((55)银工计字第85号)
十八、关于选择北京、太原、广州、杭州、四市试办活期有奖储蓄希准备进行的指示((55)银私陈字第438号)
十九、为转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人民储蓄工作的指示请迅速贯彻执行的指示((60)银储乔字第67号)
二十、发全国储蓄专业会议综合纪要((64)银密商李字第66号)二
十一、城镇集体工业贷款手工业贷款的若干规定(草案)
二十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过去未计息储户处理问题的复函((78)银信字第50号)二
十三、关于上海市银行继续实行信贷资金差额包干办法的通知((86)银发字第55号)二
十四、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上海市信贷资金差额包干管理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信贷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及配套的账务处理办法的通知(银发〔1986〕219号)
二十五、关于库存物资调价后的资金差额处理问题的通知(银发〔1986〕237号)二
十六、关于颁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等办法的通知(银发〔1986〕401号)
二十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专项贷款账务处理的规定(银发〔1986〕401号)二
十八、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统一会计科目与报表的基本规定(银发〔1986〕401号)
二十九、关于贯彻《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复(1986)199号)
三
十、关于专业银行信托投资机构资本金问题的通知(银发〔1987〕280号)三
十一、关于加强有奖储蓄管理工作的通知(银发〔1987〕362号)三
十二、关于银行协助扣划市政罚款问题的批复(银复〔1988〕288号)
三
十三、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止预收、预付贷款的紧急通知》的通知(银发〔1989〕47号)三
十四、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基金会的通知(银发〔1989〕367号)三
十五、关于解决农村信用社政策性亏损问题的通知(银发〔1990〕270号)三
十六、关于做好储蓄内部宣传工作的通知(银计储(1990)4号)
三
十七、关于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的紧急通知(银传〔1991〕60号)三
十八、关于银行对三、四类企业贷款实行财产抵押的通知(银发〔1992〕124号)三
十九、关于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通知(银发〔1993〕220号)四
十、关于鼓励和支持18个试点城市优势国有企业兼并困难国有工业生产企业后有关银行贷款及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银发(1995)130号)四
十一、关于对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资金实行并账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6〕101号)
四
十二、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规章的补充说明的通知(银发〔1996〕206号)
四
十三、关于禁止金融机构进入期货市场的通知(银发〔1996〕240号)
四
十四、关于继续做好清理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账务工作的通知(银发〔1996〕248号)四
十五、关于实行商业银行监管报表责任制的通知(银发〔1996〕329号)
四
十六、关于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日期问题的通知(银发〔1996〕378号)
四
十七、关于清理整顿商业银行联办、代办储蓄机构的通知(银发〔1996〕410号)四
十八、关于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进行人民币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银发〔1996〕425号)
四
十九、关于开展检查清理异地单位存款工作的通知(银发〔1996〕430号)五
十、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银发〔1996〕450号)
五
十一、关于做好执行《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准备工作的通知(银发〔1997〕12号)
五
十二、关于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进行稽核调查的通知(银发〔1997〕127号)五
十三、关于加强金融机构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1997〕363号)五
十四、关于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的通知(银发〔1997〕417号)五
十五、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十条意见(银发(1997)426号)
五
十六、关于清理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对外营业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7〕499号)
五
十七、关于印发《1997年度农村信用社会计决算工作意见》的通知(银发〔1997〕518号)五
十八、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银发〔1997〕560号)五
十九、关于对商业银行并账资产中不良贷款加强管理的通知(银传〔1997〕56号)六
十、关于建立农村信用社系统违法违纪案件统计系统的通知(银农发〔1997〕20号)六
十一、关于省、地(市)农金改办人员划转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主要负责人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农发〔1997〕24号)
六
十二、关于印发《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通知(银发〔1998〕121号)六
十三、关于金融机构加强存款管理保证支付的通知(银发〔1998〕261号)六
十四、关于加快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300号)六
十五、关于落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425号)
六
十六、关于加强外资银行外部审计工作的通知(银发〔1998〕577号)
六
十七、关于撤销农村信用合作社“临时存款”账户的通知(银发〔1998〕580号)六
十八、关于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传〔1999〕13号)
六
十九、关于继续做好清理整顿银行账外账及违规经营工作的通知(银发〔2000〕115号)
七
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实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1〕41号)
七
十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1〕81号)七
十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测和考核的通知(银发〔2001〕210号)
七
十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清理银行系统“小金库”的通知(银发〔2001〕364号)七
十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性银行贷款停息挂账工作的通知(银发〔2001〕390号)七
十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邮政储蓄转存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21号)七
中国银行业开启直销银行时代 篇5
在中国的金融行业逐渐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与国有大行聚焦电商平台的策略不同的是,中小银行在直销银行服务上扮演着“先锋”角色。
近日,北京银行宣布,与其境外战略合作伙伴荷兰ING集团正式开通直销银行服务模式,此举标志着国内第一家直销银行破土萌芽,或将开启国内直销银行的新时代。
而被认为是银行业搅局者的阿里巴巴,也最终选择了与银行合作的策略。阿里巴巴近日与民生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启动全面战略合作。
一直以来,互联网公司都被认为是银行业的潜在挑战者,对于咄咄逼人的互联网企业,银行亦一直持敌视态度。但种种迹象显示,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9月初,浦发银行还与腾讯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重点是拓展互联网金融及电子商务业务,利用微信等新型移动终端探索新科技在金融服务生活化方面的深度应用。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具有大数据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服务优势,二者之间的合作,使当前硝烟味十足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另一幅全新的图景。
民生、北京银行逐鹿直销银行
目前,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已经从经营区域、产品设计、系统建设、组织架构、直销方式、客户群体等多个维度做好了充分准备,并率先在北京、西安、济南等地建立了多家直销门店,拟上线推出简单、便捷、优惠的专属金融产品。
所谓直销银行,是指业务拓展不以柜台为基础,打破时间、地域、网点等限制,主要通过电子渠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银行经营模式和客户开发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简单、透明、优惠的产品。
ING派驻北京银行专业团队负责人魏德勇表示:“这次开通直销银行,不是简单的渠道拓展,而是构建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的中小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推出直销银行“恰逢其时”。
目前全球最大的直销银行机构——ING-DiBa,是与北京银行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ING集团下属分支机构,它向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十分丰富,包括活期账户、储蓄账户、个人房地产金融以及中间业务。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自2005年与ING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北京银行始终将引入直销银行模式作为重点技援项目,每年都选派专业团队赴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ING-DiBa学习,ING也从产品设计、系统建设、组织架构、营销模式等各个层面给予具体指导和长期支持。
在互联网圈子中,阿里巴巴是无可争议的领头羊;民生银行在银行业中则以创新著称。
在民生银行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框架下,民生银行将根据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公司需求及淘宝用户的特点,设计推出针对淘宝用户的专属理财产品,并通过在淘宝平台上建立淘宝店铺,实现专属理财产品及其他适宜产品的展示和线上销售功能。
事实上,种类繁多的合作项目中,以直销银行业务方面的探索最受同业关注。双方达成一致,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并且具备必要的技术条件的前提下,民生银行为直销银行提供丰富实用并符合阿里巴巴或其关联公司客户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而阿里巴巴或其关联公司将负责利用自身渠道与资源大力促进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发展。
目前,双方已就民生银行在淘宝网开立直销银行店铺,以及民生银行直销银行电子账户系统与支付宝账户系统实现互通等事宜达成一致。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表示:“开设直销银行,促进金融的互联网化,通过电子化渠道将让金融服务更加简单便利。传统银行业已经身处移动互联网技术重塑金融生态的崭新时代,银行必须为自身注入互联网基因。”
其实,直销银行金融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出现,目前国际上知名的直销银行有ING Direct、HSBC Direct、Openbank等。
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人士透露,目前,民生直销银行的筹备工作正逐步展开。这是种不依托实体网点、主要通过电子渠道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新型银行经营模式。
与传统银行相比,直销银行的客户开发模式将打破时间、地域、物理网点、行业间的限制,同时也能够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更高的存款利息。
竞合互联网金融
与中小银行相比,国有大行似乎并未在直销银行方面有所推进。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近日表示,工行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创造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在他看来,这一轮互联网金融浪潮是从银行客户的交易端、电子商务端发起的,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并欲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向银行的融资端和支付端进军。对于银行来说,拥有大量的客户融资信息,包括存款信息、支付信息等,“但是我们发现,银行客户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时候被割裂了。”
一家股份行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国有大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策略相对较为慎重,此外,中小银行网点优势相对不足,直销银行可以降低网点依赖和运营成本,同时提高客户的回报率。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包括姜建清、交行董事长牛锡明等在内的银行业领军人物,曾不约而同地在公开场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的战略选择。
牛锡明预言,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广为密布的银行营业网点可能会缩减,营业网点将不再有现金柜台。
早在互联网企业零星介入金融领域之初,银行人士对于以第三方支付、P2P公司、阿里小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渐侵入银行传统地盘,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
“现在互联网企业规模还小,但对银行潜在冲击不可小视。”一位国有大行电子银行部人士就称,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例,支付企业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之后,不但与银行业务重叠,并且有可能进一步“翻牌”成为一家大型的零售银行,这就可能与银行产生实质性竞争。
因此,在过去的两三年中,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显得相对审慎。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深化,这种情况在2013年悄然发生变化。更多的银行开始倾向于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除了竞争之外,互联网金融世界中合作的意味开始变浓。
中国银行业 篇6
标普:中国银行业风险堪比巴西银行业
中金网09月21日讯,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自我修正”,其金融机构的信誉可能变得更糟糕。周一,标普表示,鉴于中国的经济风险,把中国银行业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其强调,经济状况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中国的银行。标普在一份新的报告中称,“中国国内的信用风险可能更加恶化,坏账越来越多和在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信贷明显增长都将增加风险。”“我们相信,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概率,在未来两年内,中国非金融类和非公共部门类的信贷规模将超过中国GDP的150%。”标普称,中国银行业风险已经与百慕大、巴西、哥伦比亚和印度等国相当。标普同时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仍是一个非常“高”的风险,尽管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强劲的支撑。但他们依旧相信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自我修正”。标普的悲观预期主要源于中国股市的超跌,中国股市的超跌已经扰乱了全球市场。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担忧甚至已经蔓延到了美联储,美联储上周决定暂缓七年来的首次加息。中国经济此前是基于债务的膨胀来支持其两位数的GDP增长。但是,越来越关注消费驱动型经济和紧缩政策使得许多经济学家相信这将导致经济“硬着陆”。纽约CBB国际刊发的中国周一公布的第三季度经济褐皮书试图淡化经济崩溃。褐皮书指出,当前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评断“严重偏离”实际。野村证券董事长Stuart Oakley也有类似观点,他周一告诉CNBC,中国比其他新兴市场更加稳定。他说,“中国是一个债务水平明显上升的国家,但是这些债务多都是国内债务并且可以通过注资偿还的。中国有20万亿美元的储备基础。能够通过任何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解决问题。”“我敢打赌,中国经济在未来将超越所有其他新兴市场。”?微信公众号:cngold-com-cn(长按可复制),还没看够?获得更多的免费信息实时推送!
聚焦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 篇7
银监会于学军:银行业面临2004年以来最严峻经营压力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
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银行业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经济压力日渐增大的原因造成。现在我们商业银行的行长们有个普遍而又迫切的心态,就是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好起来,这样他们压在手里的不良贷款就可以逢凶化吉、迎刃而解,呈现柳暗花明的效果。
但实际上这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过去30多年来所依据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现在已经出现明显的挑战,而新的增长模式尚未确立,所以我们面临着艰巨的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去产能,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本身这将是一个过程。因此,中国银行业不良反弹、经营压力持续加大,我认为应该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需要摒弃临时观念、力戒浮躁的思维,要立足长远、扎实工作,这样才能渡过这样的一个困难时期。
杨再平:银行业必须要换新的活法突围势在必行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银行业必须要换新的活法。他说:“2011、2012年那两年我每天要应对银行业暴利的舆论,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律师要起诉银行,舆论几乎一边倒指责银行暴利。我当时说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非正常的状况,可能过几年如果我们再来讨论银行业困境,甚至救助银行,那就是悲剧,这个话就过了两年,银行业好日子已经过去,已经陷入困境了。”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未来五年仍将是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银行业面对30年未有之三大机遇,即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预计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将超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超2000亿美元;“一带一路”为主轴的新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商机,有利于中资银行以人民币业务为切入,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
他指出,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银行经营压力日益严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五年仍将是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些机遇包括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推动银行业区域和业务格局深刻地调整。居民消费和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给银行业优化业务结构带来了战略的机遇,金融媒体推动综合经营及非息收入较快增长。加快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革等。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银行利润增速四年间从30%多跌到接近零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表示,近几年,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银行业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变化。
他指出,前些年,很多银行在繁荣期高歌猛进,追求高额的会计利润,而对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缺乏考量;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的现实告诉我们,现在进入到了风险调整的时侯,我们原来创造的报表利润正在被风险无奈地调整着,我们在还历史的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AROC(风险调整资本收益)代表的规律在长周期中起作用了。我们都习惯了顺周期经营,对风险则是有意无意地漠视。所以,摒弃短期的激进,回归长远的理性,使银行长期保持稳定的RAROC回报,这就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道”。
交通银行牛锡明:银行不能自娱自乐,要支持实体经济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表示,在新的转型发展期,银行特别要重视一个问题,就是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错配,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就增加,但3年后才会出现风险,5年后不良贷款会增加,7年后会形成损失。这种利润与风险的错配,往往使我们只看到利润而忽视了风险。目前,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并没有到底,风险并没有完全的释放,现在正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时期,谁风险管理得好、质量稳定,谁就是赢家。作为银行,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是银行的最基本原则,看银行不是看一时一事,而是看一生一世。百年银行取决于三个因素,历史、文化、银行家,历史的传承、风险文化的积淀、优秀的银行家才是百年基业的法宝。
他指出,银行转型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坚持银行的本业,发挥银行的优势。支持实体经济才是银行之根本,银行不能自娱自乐,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产业的东部升级和西部转移都是机会。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银行业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表示,作为一个过去被普遍认为金融不太发达的国家,中国的银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过去曾经被认为技术上已经破产的一个银行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他说:“我们百年来第一次名列全球银行业的前列,我想对于我和我的同事来说,我们感到非常地幸运,能够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亲身经历这个波澜壮阔的岁月。”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金融创新必须坚守金融本质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提倡金融创新必须和坚守金融的本质结合起来,鼓励金融创新必须和加强金融监管结合起来。他讲到,为了实现文明的进步,文明的不断试错是不可避免甚至无法逾越的,所以要想金融业、银行业的改革、创新、进步能够不经过任何困难,不遇到任何坎坷是不可能的,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例如,互联网金融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也感到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文明保守力量的。这种文明的保守指的是在开拓创新的同时,不忘却传承和坚守;既对任何新事物时刻保持敏感和抱有热情,同时又不至于陷入对新名词新术语的简单崇拜和盲目跟风。这种文明保守的存在会减少试错的成本,会有助于及时校正进步的路径。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该如何转型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认为,在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回归本源,稳健经营。要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业的本质属性,牢固树立金融衍生于经济、服务于经济的正确理念,坚持与实体经济共生共建共荣,不能掉入“脱实入虚”、自娱自乐的陷阱。
二是坚持特色,差异发展。未来一般性、普遍性的金融服务,会明显过剩,银行要想适应市场、赢得客户,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把握趋势,持续创新。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普惠金融是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去” 篇8
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单边、自主开放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开放,从按政策导向的对外开放变成按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开放,开放的程度加深,开放的领域也从货物、服务领域进而延伸到生产要素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其求生存、谋发展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大银行中,除了中国银行在国外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以外,其它四大银行的国际化重点是在国内建立国际业务部从事外汇业务,和国外的银行建立代理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加强,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这段时期的业务重点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有的银行还通过兼并等形式参与了国际资本运营活动,如工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建设银行参股建新银行等。(见附表)
但同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
体制制约。现行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需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业尚未完全进入企业化经营状态,主要是不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的产权,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
技术设施落后。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基本普及了电脑技术,但整体上,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外国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差距很大。
人才短缺。我国金融业的外向型人才,相对于拓展海外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布局不佳。现有的海外金融机构、网点,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少数地区,对我国金融机构收集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调拨外汇资金、进行资金的拆借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国在国外的金融机构难以纵向发展,同时也难以使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金融机构。
市场壁垒。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往往要求对等,而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谨慎。
制度接轨较难。我国银行中的一些制度、规则,如统计方法、会计方法、财务报表与国际管理还有差距。
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在银行国际化进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家充当跨国银行发展潮流的“领头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银行业的分别崛起。其整体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至二战前,英国跨国银行占据重要地位;第二阶段从二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跨国银行活动频繁;第三阶段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跨国银行异军突起。
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三个典型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虽历史背景不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第一,其跨国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开始发展并带有浓厚的英联邦色彩,美国则须经过法律的批准才可进行海外扩张,日本则主要和一些国家签订合约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其国际化进程都是步步推进的,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
第三,都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来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对海外市场进行不断的渗透,达到寻求高利润的目的。
第四,根据国情的不同,开展海外业务特色化。如美国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设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还有离岸银行业务。日本为使银行发展走向更高层次更侧重于建立当地的金融法人。
第五,开展国际化业务范围广泛而且有侧重点。
由此给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启示是:
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与经贸国际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银行国际化应根据形势发展采取灵活的战略。一般而言,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受多种外部因素及自身相应战略调整的影响,因而是不可能直线发展的。
银行国际化的重要方式是银行机构的国际化。国际上较大的金融机构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位于世界大型金融中心,向该地区提供服务,成为其总行与该地区金融业务的纽带,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另一类是向当地公司、客户和个人提供零售业务。境外银行机构应首先拓展银行的批发业务。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
我国的银行业能否在未来的全球金融业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国际化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能否制订一个与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第一,适时合理地拓展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向外“渗透”。鉴于我国的金融实力还不够雄厚,在海外设立网点应积极稳妥地进行,选择合适时机向外“渗透”,如在国际经济不景气时期有选择地收购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企业股票,达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但在“渗透”时,遇到实力强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还是避免与其正面对抗为妥,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动向,采用局部推进战术。
第二,遵循国际惯例,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与世界银行业接轨。一要加速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二要培育大批既懂得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又懂得国际惯例及法律的国际金融人才,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三要在国内外业务活动中牢记国际惯例,把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当中。
第三,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规范的产权制度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内部治理结构是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体系,合理的用人机制等都是银行竞争力的源泉。
第四,拓展银行业的业务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对于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可以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
第五,提高银行全面监控意识和风险认识。应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
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素质,才能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的银行必须要有危机感,积极制定国际化战略步骤,以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的大环境。
资料
英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英国的海外银行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发展的。它不是采取在一个国家设立一个分行的模式,而是通过大约5000个分支机构,在英联邦各国、非洲、中东、远东以及南美许多地区开展业务,此后又扩展到美国及欧洲。如巴克莱银行在非洲、加勒比地区有分行或子公司,其后扩展到加利福尼亚和纽约;劳埃德银行在南非有庞大的分行网,后扩展到北美和欧洲一些城市。英国海外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巨大的历史变迁,在二战时一度衰落,战后才逐渐恢复。
美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1953年,美国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正式允许自有资金在10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银行,经联邦储备局批准可以在国外设立分行并从事跨国银行业务,由此开始了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这一过程又是与美国工业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渗透”相伴随的。其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在海外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此外还有离岸银行业务。1979年末,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已达779家,总资产增加至2900亿美元,到80年代,扩张进一步加剧。
日本跨国银行的发展
【中国银行业】推荐阅读:
中国银行业08-19
中国银行业架构05-28
中国银行业智能化发展08-13
《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学习心得08-26
中国邮储银行05-23
中国期货行业07-08
中国电视行业07-27
中国银行手机银行营销09-11
中国光大银行05-22
中国石油行业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