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混凝土结构

2024-10-03

框架混凝土结构(精选12篇)

框架混凝土结构 篇1

0 引言

当今人们对建筑结构已经开始提出更多的要求, 出于经济性和能源的考虑, 希望造价最小; 而出于安全考虑, 希望结构抗震能力最大。目前结构优化时, 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提高计算效率, 我们往往借助分析软件来实现, 这就需要把实际的工程问题转变成数学模型。因此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 分为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三个部分[3]。

1 设计变量

理论上每根构件的截面尺寸都是设计变量, 考虑到若每个构件的截面尺寸都不一致会造成施工的极大不便, 因此可根据情况将有些变量规整成一个变量。

实际工程中梁柱的截面尺寸往往有一定模数要求,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设计变量是离散的。但离散变量的处理过于复杂, 因此将待优化变量先看成连续型进行优化, 求出最优解后再人工规整, 得出最终结果。

2 目标函数

2. 1 分目标函数之造价

结构总造价:

混凝土造价:

钢筋造价:

其中, C'C, C'S分別为单位重量的混凝土、钢筋价格; GC, GS分别为混凝土、钢筋的总重量。

1) 计算梁内钢筋时, 做出以下假定:

a. 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b. 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c. 当x≥2α's时受压钢筋的应力等于其抗压强度设计值f'y; d. 为了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承载力, 假设受压区高度等于界线高度, 即x = ξbh0。根据力和弯矩的平衡方程, 求出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配筋为:

其中, ξ 为相对受压区高度; αs为受弯构件截面抵抗矩系数。

2) 计算柱内钢筋时, 分大偏心受压 ( ξ≤ξb) 和小偏心受压 ( ξ >ξb) 两种情况 ( 见表1) :

其中, e0为截面的初始偏心距, e0= M / N; ea为附加偏心距。

柱长细比较大时, 应考虑由构件的侧向挠度而引起的二阶弯矩的影响, 利用考虑侧向挠度后的偏心距与初始偏心距的比值 η把该问题考虑到计算中。

其中, ξ1= ( 0. 5fcA) / N; ξ2= 1. 15 - 0. 01l0/ h; l0为构件计算长度。

2. 2 分目标函数之位移延性系数

用位移延性系数 μ 来反映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中, Δy为结构顶点的屈服位移; Δu为结构能维持承载能力时的最大侧向挠度, 且 Δu= Δy+ Δp, Δp为塑性阶段的水平位移。

框架结构中, 梁的各截面先进入屈服状态, 之后梁中塑性铰处的变形会使结构产生水平位移, 直至柱脚处也产生塑性铰。到结构丧失承载能力的时候, 柱子的其余部分依旧保持弹性状态, 结构整体的延性可以用柱子的最大侧翼挠度来体现。且柱子破坏前梁已全部失效, 因此可以把柱子当成一悬臂结构去分析它的延性, 简化计算。取一根长为l的构件, 图1 中  ( x) 表示坐标为x处结构的曲率。

由图1b) 中的曲率图, 结构屈服时实际屈服曲率的分布可近似看成一条斜直线, 沿高度用图乘法对曲率积分, 得到屈服位移 Δy:

塑性位移由塑性铰的转动能力来决定, 而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又与塑性铰区等效长度lp直接相关。图1c) 中ly是构件中截面弯矩超过极限弯矩的非弹性区部分, x = ly处即是临界截面。而屈服曲率近似的斜直线与塑性阶段曲率曲线所围成的部分的面积就是塑性铰区产生的塑性转角 θp, 用等效矩形计算, Фu- Фy是矩形的宽度, lp是其高度, 也是塑性铰的等效长度。关于等效长度目前有多种经验公式, 其中Paulay提出的式 ( 11) 是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和美国Caltrans规范中计算lp的公式的基础[4], 其中, ds为钢筋直径。

引入截面曲率延性系数:

其中, Фy为钢筋屈服时的截面曲率; Фu为构件破坏时的截面曲率。

对钢筋混凝土适筋受弯截面进行全过程受力分析时是基于平面假定的原则和以力的平衡方程作为计算原理的。

图2 为适筋截面受拉钢筋开始屈服和截面达到最大承载力时的应力、应变图。

由图2 中的应变图:

则截面曲率延性系数:

其中, εcu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 εy为受拉钢筋的屈服应变;xn为Mu下受压区高度。

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可用等效矩形来替代, 等效矩形的高度是x = β1xn, 宽度是 α1fc, 由力的平衡方程:

受拉钢筋开始屈服时受压区高度系数k可按图2a) 中的三角应力图, 根据平衡条件计算。对于双筋截面:

2. 3 总的目标函数

因为C ( x) 越小而 μ ( x) 越大越好, 于是将多目标问题用乘除法变成单目标问题, 构造目标函数F ( x) , 优化目标是它尽可能小:

3 约束条件[1,2]

3. 1 框架梁的约束条件

1) 有关抗震构造的约束条件。

a. 最小截面尺寸: 只要构件截面尺寸不太小就可有效防止斜压破坏的发生, 当hw/ b≤4 时:

b.截面尺寸:b≥200 mm, 为避免梁侧挠度过大而失稳:h/b≤4。

c.配筋率:梁纵向钢筋配筋率ρmin≤ρ≤ρmax=5.0%。

2) 有关强度的约束条件。

a. 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为了充分考虑材料的作用, 按双筋梁来验算梁正截面强度:

b. 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对于一般梁:

3. 2 框架柱的约束条件

1) 有关抗震构造的约束条件。

a.轴压比:

b. 最小截面尺寸验算:

c. 截面约束: b≥300 mm; Hn/ h≥4。

d. 配筋率约束: 柱纵向配筋率 ρmin≤ρ≤5% , 且每侧纵向配筋率不小于0. 2% 。

2) 有关强度的约束条件。

对柱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

a.柱轴力N为压力时:

其中, N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轴向压力设计值, 且N≤0. 3fcA。

b. 柱轴力N为拉力时:

其中, N为考虑地震作用的柱轴向拉力设计值。式 ( 29) 右边括号内的计算值要不小于fyvAsvh0/ s, 且fyvAsvh0/ s≥0. 36ftbh0。

3. 3 整体结构约束条件

1) 层间位移角约束: 对框架结构, 层间最大位移 Δu与层高h之比不大于1 /550。2) 受压区高度约束: 在考虑延性设计时, 一级抗震下: x≤0. 25h0; 二、三级抗震下: x≤0. 35h0。

4 结语

以上已用截面尺寸表示出目标函数以及待约束的各种物理量, 根据这样的数学模型我们便能利用诸如ANSYS这样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结构建模、定义设计变量, 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数学公式转换成计算机语言, 最终进行计算得到结果。此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是严格基于力学与混凝土理论, 约束条件参照规范来设定, 因此该数学模型精确可靠, 在实际工程的运用中也能发挥作用。

摘要:从设计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三方面, 提出了考虑造价和延性的框架结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指出该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严格基于力学与混凝土理论, 约束条件依规范设定, 具有精确可靠性。

关键词:框架结构,数学模型,截面尺寸,目标函数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汪树玉, 杨德铨, 刘华国, 等.优化原理方法与工程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1.

[4]孙治国, 王东升, 郭迅, 等.钢筋混凝土墩柱等效塑性铰长度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2011 (10) :107-108.

框架混凝土结构 篇2

一、砼一般要求

1、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2m用串桶或溜槽

2、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一次浇筑方量,初凝时间应综合考

3、使用插入式振捣棒应快插慢拨均匀排列,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

5-10cm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必须有间歇时间(一般不超过2h)

二、柱的混凝土浇筑

1、柱浇筑前底部应先填5-10cm厚与混凝土同配合比砂浆,分层浇筑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每层不大于50cm2、柱高在2m以内可直接下料,超过2m用串桶,在模板上开洞口用溜槽

分段浇筑

三、梁板混凝土浇筑

1、梁板应同时浇筑,高度大于1m的梁允许单独浇筑施工缝留在板底面

2-3cm处

2、施工缝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梁跨度的中间

1/3处

框架混凝土结构 篇3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质量缺陷;补强方案

我公司在承建的XX中学·教育培训中心学生寝室楼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其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半地下自行车库四周设有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半地下室一层,上部五层,共六层,现半地下自行车库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施工完毕,由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密实不到位,发现挡土墙、柱、楼板等构件有多处出现麻面、混凝土松散,空鼓、露筋、断柱等问题。发现问题后,我公司针对这一情况非常重视,立即组织公司领导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处理措施,并及时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部门采用超声法或钻芯法进行混凝土结构构件缺陷检测,并已出具检测报告书。为做好本工程混凝土结构缺陷部位整改修缮工作,本着对原有稳固结构少扰动并整改修缮到位的原则,现根据检测报告书,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公司拟提整改方案。

一、混凝土结构补强方案

1、以下部位混凝土构件凿除后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根据检测报告书,11/R柱脚轻度麻面,上段声波检测内部有缺陷且抽芯检测混凝土呈破碎状,将此柱上段凿除;13/R柱、13/R柱下段无明显缺陷,上段空鼓严重并有断层,将此柱上段凿除;12/S柱楼梯休息平台-楼面段孔洞露筋严重,应凿除空鼓至坚实部位再浇筑修复,鉴于现场实际情况,将该段柱完全凿除;10-11/S混凝土挡墙顶部露筋,上段混凝土孔洞较多,且与下段混凝土胶结差,故将上段混凝土完全凿除;11-12/S混凝土挡墙上段浇筑不到位,存在露筋现象,故将此墙顶混凝土凿除,浇筑完毕后,外侧采用防水砂浆抹面;14/P-Q墙顶梁露筋、孔洞严重,故将此墙顶梁混凝土全部凿除;11/S柱与11-12/S墙顶交接处存在孔洞露筋,故将此柱在在该位置混凝土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

2、以下部位混凝土构件凿除至坚实部位内,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根据检测报告书,1/Q柱、14/Q柱、7/R柱、8/R柱、14/R柱、2/S柱、4/S柱、7/S柱、8/S柱、10/S柱、3-4/S墙、9-10/S墙、12-13/S墙、1/R-S墙、1/Q-R墙、1/P-Q墙、1-2/P墙、2-3/P墙、3-4/P墙局部位置混凝土松散、孔洞、或露筋,故将此墙、柱有缺损位置的混凝土凿除至坚实部位内,采用灌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14/Q-R墙、14/R-S墙墙体顶部与梁交接处存在蜂窝、孔洞、露筋现象,故将交接处混凝土凿除至坚实部位内,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

3、1/R柱、1/P柱、1/S柱未经检测,根据检测报告书描述和现场实际情况,面层蜂窝、孔洞严重,存在露筋现象,但内部是否完好不详,为避免判断失误影响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故先将此柱四周做好支撑,待面层破损处凿除并由各方主体现场查看讨论后再做判断。如凿除后破损面较深(>柱宽/4),则此柱整段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如凿除后破损面较浅,则破损处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

4、12-14/N-T、10-12/N-R梁、板未经检测,根据检测报告书描述及实际浇筑情况,应将改处梁、板混凝土未浇捣密实处全部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

5、对检测报告中未涉及的柱补充检测。根据实际检测情况,如强度或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则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如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则对面层有破损空鼓处凿除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

6、其余部位。根据检测报告书,并根据现场实际,到现场逐一排查,凡有蜂窝、麻面、面层混凝土酥松处,均将面层破损处进行凿除,如破损面>50mm,则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如破损面不大于50mm,则采用灌浆料面层修补。

7、S-U轴阳台楼面:清理面层后,采用防水砂浆抹平处理。

二、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工艺

1、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11/R柱、13/R柱、12/S柱)。采用C3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凿除前,先对构件上部楼面进行卸荷,做好临时支撑工作,支撑牢固,确保施工安全。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凿除柱原有混凝土,凿除面应尽量水平,且应凿除至交接面坚实部位,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表面凹凸差不小于4mm;混凝土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原有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移位的钢筋回位;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清理完毕后,对柱原箍筋加密,箍筋直径和支数同原图,加密后箍筋间距为100mm。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顶部或侧面开口的方式重新浇筑,浇筑过程中,做好振捣密实工作,并辅以模板外振捣,保证浇筑质量。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2、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12-14/N-T、10-12/N-R梁、板)。采用C3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凿除前,先对梁板下部原有支撑模板拆除。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凿除柱原有混凝土,凿除位置上下面应尽量平行,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混凝土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原有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移位的钢筋回位;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清理完毕后重新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浇筑过程中,做好振捣密实工作,保证浇筑质量。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3、采用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10-11/S墙、11-12/S墙、14/P-Q墙、11/S柱)。采用C3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凿除原有混凝土,且应凿除至交接面坚实部位,凿除位置上下面应尽量平行,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表面凹凸差不小于4mm;混凝土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原有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移位的钢筋回位;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顶部或侧面开口的方式重新浇筑,浇筑过程中,做好振捣密实工作,并辅以模板外振捣,保证浇筑质量。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4、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浇筑。采用C35无收缩细石混凝土。按整改方案的要求,使用小型机具将有孔洞、露筋、酥松等部位的混凝土凿除,且应凿除至坚实部位,凿除位置上下面应尽量平行,凿除深度>50mm,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做凿毛处理,表面凹凸差不小于4mm;混凝土凿除过程中,不得伤及构件内原有钢筋。混凝土凿除完毕后,应对裸露在外的钢筋进行清理,钢筋表面不得有浮浆残留,重度锈蚀处应清理,对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渣粉末。支模,并将新旧混凝土交接面采用界面剂处理,采用压力灌浆的方式重新浇筑。浇筑完毕后做好养护工作。

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探讨 篇4

1 建筑混凝土框架施工工艺原理分析

将混凝土装配为整体式框架的叠合板、梁、柱在厂家预制能够很好的节约现场的模板费用, 加快施工的周期, 框架在现场装配完成后再对其板面与节点进行浇筑, 即可很好地提升整个框架结构的稳定性。

2 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方式

2.1 施工工艺流程

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按照预制梁、板的生产、柱基础弹线的定位、预制柱吊装就位、临时支撑的架设、灌封材料的灌注、梁板的搭设与安装、预制梁的吊装、梁端节点的施工、预制板的吊装、叠合层混凝土的浇筑、临时支撑的拆除来进行。

2.2 操作注意事项

2.2.1 预制柱、梁的操作注意事项

对于原材料, 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与制度进行检验与试验, 待所有的原料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在施工时要保证模板的强度、稳定性与刚度, 几何尺寸要严格的依照图纸的规定进行控制, 保证接缝的严密性与安装的牢固性, 同时要将脱模剂涂抹均匀, 保持外部的清洁;所有施工钢筋的规格、品种、数量与级别必须要与设计规范相符, 钢筋的位置, 接头方式也应该按照设计的规范进行施工, 对于机械以及焊接连接头, 应该做好试验, 待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大批量的施工;对于预应力筋, 在进行下料时, 必须要使用切断机或者砂轮来切断, 严禁使用电弧进行切割, 在安装预应力钢筋时, 必须要保证其施工的厚度, 预应力筋的保护厚度与一般混凝土相同即可;在进行张拉时, 要保证构件中预应力筋的应力保持均匀, 在具体的张拉过程中, 应该防止预应力筋出现滑脱或者断裂的情况, 如果发现预应力筋滑脱或者断裂, 就必须要及时地进行更换。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在固定后, 要将其预应力值控制在规定检验值偏差的5%以内, 在进行张放时, 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设计的实际需求, 如果图纸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则需要将强度保持在标准值的75%以上, 在具体的张放过程中, 应该缓慢的放置锚固装置, 保证预应力筋能够缓慢的放松。

在生产构件时, 应该尽量的选择非油质的模板隔离剂, 对于混凝土的强度, 必须要与设计强度相符, 混凝土则应该振捣密实, 在表面进行压光, 对于预制梁的表面应该处理为粗糙面, 将板面拉毛, 拉毛的深度保持在4mm以上;待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 则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养护, 对于混凝土的构件, 如果在厂内进行起吊与运输, 非预应力的构件应该保持在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的50%以上。

2.2.2 柱基础弹线的定位

如果使用杯形基础, 应该在柱吊装前在杯口将安装中心线弹出, 并将其抄平, 对于杯形基础较差的部分, 必须要进行修补, 如果使用的钢筋连接法, 需要在柱吊装前将基础面安装中心线弹出、抄平, 将预留钢筋位置矫正。

2.2.3 预制柱吊装就位方式

在柱就位之后, 要及时调整柱的位置, 并使用钢楔进行固定, 调整好垂直度, 使用钢楔进行固定后才能够将吊钩基础, 完成之后, 则及时在柱底的杯口中填充好细石混凝土, 后续的浇筑则分两次进行。待所有的柱位置调整完成后, 向竖向连接主筋进行靠拢, 并严格的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焊接, 待焊接完成并通过检验之后即可在接头位置浇筑好微膨胀混凝土, 完成之后即可进行固定, 如果是在冬季进行施工, 则必须要加强对接头位置混凝土的保养工作, 防止由于温度的影响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2.2.4 预制梁与板吊装注意事项

在进行吊装前, 必须严格依照施工方案来搭设支架, 并调整好支架的标高, 调整完成后, 即可将梁放置于支架中, 调整好轴线的位置, 并将其临时固定, 固定完成后, 解开梁上的吊钩即可来吊装下一根梁, 当所有的梁就位之后, 即可进行固定。对于板吊装则需要在施工前校正好支架标高,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要求之后, 即可吊装预制板, 完成之后, 调整好上部的钢筋, 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保证节点位置的浇筑主梁, 待所有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才能够将梁、板的支架拆除。

3 结语

总而言之, 框架结构有着整体性好、施工速度快、围护墙体轻、布局灵活多样, 抗震性能好的特点,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依照设计图纸与制度进行施工, 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摘要:框架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强、整体性理想、施工速度快、围护墙体轻、布局多样的优势, 因此, 在各个地区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框架结构的现场施工工序复杂, 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地依照设计图纸与制度进行施工, 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主要分析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陈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05) .

[2]王贵春, 卢书国, 高文军.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3) .

[3]吴雅荣, 刘艳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存在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4)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案 篇5

一、框架结构简况

本工程各层框剪(架)结构梁、板钢筋混凝土为商品混凝土施工。

二、钢筋砼框剪(架)结构施工方案

(一)主要施工程序

本工程选用钢筋混凝土框剪(架)结构,是各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由钢管脚手支架(承重架)、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等分项工序组合而成。

(二)钢管承重支架

由于本工程各层层高相同,梁断面大小不一,楼板厚度为几种规格,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支架(承重架),作为水平构件模板的支撑柱。

1、材料:

⑴采用外径φ48,壁厚3.5mm的无缝钢管。

⑵扣件:是钢管脚手支架连接固定的重要部件,材质为玛钢扣件,按用途以直角扣件为主,备用少量回转扣件和对接扣件(按需搭配使用)。

2、支架(承重架搭设)

⑴钢管支架由梁下立杆和楼板下立杆二种。梁下横向杆距为1m。(见承重架及梁板模板安装图)。

⑵梁下及板下以满堂架立杆搭设,纵向杆和横向杆间距详见承重架及梁板模板安装图尺寸。

⑶由于层高不同,梁间立杆底脚设一道纵向扫地杆(牵杠)。以上设纵横二道牵杠,二~三个垂直距。底距为1.8m左右。

⑷在主次梁下二相对立杆接短横杆,纵向距网立杆,在二立柱间各有6根短横杆。⑸每根大小梁中间四根短横杆下各加一根斜顶撑,以保持梁中起拱度10~12mm的稳固不变。

⑹各层纵横钢管连接点,用直角扣件固定,斜撑杆用直角扣件或回转扣件固定,依靠二个螺丝拧紧固定。

⑺两层以上建筑的上下层顶撑(主要是梁下顶撑),尽可能支在同一条竖向中心线上,避免压裂下层构件。

3、钢管支架(承重架)的质量与安全操作要点

⑴所使用的钢管保持挺直,管壁厚度3.5mm,不用锈蚀严重,壁厚不均的次钢管。

⑵扣件轧头材质优,使用统一规格,每个扣件螺丝完整必须拧紧,防止有裂纹扣件使用。

⑶立杆与纵横向拉杆每个节点均应使用扣件拧紧牢固。⑷立杆保持挺直,间距排列应均匀。

⑸纵横水平安装力求平整,统长拉接牢固,使之形成支架整体。

⑹梁底梁侧杆件安装牢固,宜多不宜少,支撑稳固。梁下短横杆与立杆交接尽量采用双轧,以保安全。

⑺支架搭设由专业技工操作,拆架由专人指挥,归堆及时,清场干净。⑻长管拆运严防碰损柱梁棱角,自上而下、由外向内按顺序拆架和清场。

(三)模板制作及安装

1、模板的作用与要求:

模板是使混凝土构件按设计图几何尺寸成型的模型板。在施工中模板还要求能承受模板的自重、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的重量、运输工具、施工人员的活荷重以及新灌注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和机械的振动力等。为此,要求模板及其支撑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⑴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臵的正确性; ⑵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⑶构件简单,便于钢筋绑扎、混凝土灌注和适应养护工艺的要求; ⑷模板接缝要严密。不得漏浆。⑸要选材合理,用料经济,从实际和实用相结合。

2、模板选料与制作

本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选用拼合式模板,采用18mm厚九夹板,50×70mm木档和40mm厚梁底等材料组用成大小梁模板和楼板模。

⑴大梁模板:

大梁底板(采用40厚木板或采用九夹板加衬档作底板)和二侧板采用九夹板,每块板外加衬三根50×70mm,统长夹木档。次梁底板选用250×40mm木板,二侧板采用九夹板,每块板外加衬三根50×70mm统长夹木档。

1)根据设计图纸的断面尺寸和形状要求,画出梁模构造图及安装节点图。2)为了保证模板符合要求,便于模板制作、安装和拆卸,应该做好放样工作,这不仅对结构的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节约人力、物力都有重要意义。

3)根据放样图即可制作模板,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模板的作用和要求等因素,结合材料规格,加工技术水平和具体条件,力求省工、省料、精打细算,对材料充分利用,提出模板出材率。

4)考虑梁模拼接拼装方法,加钉部位及数量,达到制模方便,安装简便,拆模容易。

5)制作好的模板需在反面或外侧面写上编号与规格,分别堆放保管,以免装配时搞错。

⑵楼板模板:

大面积楼板模板选用九夹板,50×70mm木搁栅,间距300~400m2。1)楼板的特点是面积大而厚度120或150mm,侧向受力小。

2)楼板模板及其支架系统,主要承担混凝土的垂直荷重和其它施工荷重,保证楼板的质量,不下垂不变形。

3)楼板模板的支撑架关键在于立杆底脚有垫层,且落地直接顶撑,避免吊脚不落地立杆。

4)纵横上下牵杠连成整体,并附加斜撑成三角形受力支点。

5)适当调整木搁栅间距,符合九夹板已成模数,尽量减少锯板拼镶和多拼缝现象。

3、模板安装

模板安装顺序:测量轴线及标高→大梁底模→大梁侧模→次梁底模→次梁侧模→楼板木搁栅安放→铺钉楼面模板。

⑴梁模安装

1)在柱顶四侧面测定纵横中心轴线及梁底统一标高。

2)大梁、次梁和楼板跨度较大,分别为6.6m~9.5m几种,按实际需要中间均起拱≥12~15mm。

3)梁底安装短横管及起拱控制,楼板中心起拱由顶撑管及木搁栅双控。4)先安放大梁底板,后一侧板临时固定后再安装另一侧板。

5)主梁模板安装后要拉中线检查,复核各大梁模板中心线位臵是否正确,待底模安装后,检查并调整标高,进行固定。

6)柱顶四角大梁缺口采用凹字形九夹板及柱箍固定。

7)次梁模板安装,要待主梁模板安装并校正后才能进行,次梁与主梁交接口用衬口档控制。

8)大小梁底中间四根短横档加固直顶撑。

9)各顶撑之间要拉上剪刀撑和梁侧板短水平木撑档,以保持顶撑的稳固,以免发生失稳。

⑵现浇楼板模板安装:

1)在立杆顶层水平钢管上横向安放楼板木搁栅。

2)木搁栅要求分中定位,中距控制在300~400mm左右,每仓6~8个间距,搁栅的间距基本上符合九夹板规格尺寸模数要求。

3)复核搁栅面标高(应与大梁和次梁侧板上口齐平),符合要求后,最后方可铺拼楼板模板。

4)楼板模板只须在端部或接头处钉牢,钉距约200~250mm,中间尽量少钉,约500~600mm,以便拆模。

5)模板铺好后,清扫干净,进行模板的各部检查工作,若有不符要求之处,应及时进行调整。

6)模板安装符合要求后,进入绑扎钢筋工序。

4、现浇结构模板拆除

⑴模板的拆除日期,取决于混凝土硬化的强度,各个模板的用途,结构的性质和混凝土硬化时的气温。

⑵如过早拆模,混凝土会因未达到一定强度而不能担负本身重量或受外力而变形甚至断裂,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

⑶整体式现浇结构拆模时所需混凝土的强度详见有关技术规范和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规定。

⑷不承重的侧模板拆除日期,在混凝土土强度达到25kg/cm2后,并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就可拆模。

⑸承重模板的拆除日期,在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强度后,即可拆模(大小梁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模)。

⑹混凝土龄期和强度发展并与水泥标号高低和掺入外加剂均有一定关系,实际施工强度还有待于试块的试验证实。在实际施工中有依据的科学管理,精心施工。

⑺拆模顺序:拆模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严格要求做到是谁安装的谁拆模。拆除模板的顺序是:梁侧模板→楼板模搁栅→楼板模板→最后梁底模板。

⑻拆模时,应尽量避免混凝土表面或模板受到损坏,拆模有有专人指挥,注意整块下落伤人。

⑼拆下的模板,有钉子的,要使钉尖朝下,以免扎脚。

⑽拆完后,应及时加以清理、修模,按种类及尺寸分别堆放,刷隔离剂,以便下次使用。

5、整体式现浇结构模板制作及安装质量要求

⑴本工程量大,为确保主体框架结构工程质量,对所用模板材均采购新料使用。

⑵模板按图翻样,加工制作做到面平、边直。模板制作安装允许偏差和检查标准,详见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数据。

⑶所有钢管支撑及模板,必须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⑷梁底模应按跨度长起拱,拱度控制在2‰~3‰内,过高会影响梁面和板面的平整度。

⑸楼板模板拼缝必须严密,不得漏浆,扎筋前用胶带纸贴缝,弥补板缝空隙。⑹模板安装完毕后,应由专职质量人员核对、复查轴线、标高、载面尺寸、垂直度及支撑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⑺模板制作完工,应在平整场上整齐迭放,遮阳防雨,防止模板面变形,影响安装和使用质量。

⑻模板使用前,对变形、翘曲超出规范的应及时退出场外,不予使用。模板拆下来后,应将混凝土残渣清理干净,重新刷上隔离剂。

⑼在梁或板内的孔洞模预埋件等必须安装正确,并作固定处理,防止混凝土浇捣时冲动,振跑或混凝土的浮力而浮动。

⑽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支模班应派技术好、责任心强的木工“看模”发现问题及时修整和处理。

6、模板制作安装主要安全措施

⑴机械锯料、包面等操作时思想集中,慎重操作,完工后即拉下开关闸刀。⑵模板用塔吊垂直吊运时,绑扎绳索应牢固,不脱扣,起吊时人员应避开,严禁站立在吊物之下,以防万一。

⑶在现场安装模板时,所用工具应装在工具包内,工具和小件材料不得上下掷投。

⑷上下交叉作业时,应戴安全帽,扣好安全带。

⑸拆模时有专人负责安全监护,设立警戒标志,对拆下模材及时外运清场。⑹模板在支撑系统未牢固稳定之前,不得上人,未安装好的梁底板或平台模板上禁止放重物和行走,已安好的模板,不准堆放过多材料或设备等。

⑺非拆模人员不准在拆模范围内通行或站立。

⑻拆除后的模板应将模板上的朝天钉向下,并及时运至指定的堆放地点,然后拔除钉子,分类堆放整齐。

(四)钢筋制作加工与安装

本工程钢筋用量多,大小规格不一,为提高钢筋机械化制作加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按期完成交付使用是项目部的唯一目标。施工程序:熟悉配筋图→配料→断料→成型→吊运就位→梁筋绑扎→板筋梆扎→验收。

1、合理使用钢筋机械加工:

⑴钢筋调直机:钢筋调直机是用于园钢筋的调直及切断,并可以清除其表面的氧化皮和污迹等,GJ4-14型调直机,适用于调直φ4~φ14的盘园钢筋,切断长度为0.3~7m(常用为φ6~φ8钢筋)。

⑵钢筋切断机:采用GQ40钢筋切断机,切断能力为φ6~40mm,Ⅱ级螺纹钢φ32,φ22以上为单根切断,φ6~21可若干根切断。

⑶钢筋弯曲机:钢筋弯曲时,首先将钢筋放在工作盘的心轴和成型轴之间,经开动电钮,转动成型轴,钢筋成型,即切断电源。φ22~40mm为单根弯曲,φ22以下,则可以同时弯曲数根。

⑷对焊机使用UN1-100对焊机,将需要对焊的钢筋夹在电极内,当移动活动电极使两根钢筋端部接触到一起时,由于电阻很大,通过很强的电流,致使钢筋端部温度升高而熔化,然后再利用压力机构压紧,使钢筋端部牢固地焊接在一起。

⑸交流弧焊机:交流弧焊机使焊条与焊件之间产生高温电弧,使焊条和电弧燃烧范围内的焊件金属很快熔化,熔化后的金属凝固后,便形成焊缝或焊接接头。

2、钢筋配料

⑴钢筋配料前必须熟悉结构配筋图。

⑵运用钢筋弯曲伸长和搭接固定数值的固有规律。⑶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3、钢筋切断:

⑴根据配料单下料长度进行配料,长筋要切断,短筋应接长。⑵按配料单完成各种钢筋规格和数量,提供加工或绑扎的需要。

⑶钢筋随切随用,避免过量,切量与用量基本相平,避免过量,减少损失。⑷专人操作,小心其事,注意力集中,切不麻痹大意。

4、钢筋弯曲成型

⑴将已切断、配好的钢筋,弯曲成所要求的形状尺寸,这是钢筋加工中一道主要的工序,也是一件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

⑵各种成型钢筋挂牌堆放,避免混淆或错扎。

⑶成型钢筋尺寸应正确无误,与配料单所要求尺寸相符。⑷由熟练技工操作,掌握机械性能与转盘角度,使之正确成型。

5、钢筋焊接与搭接

⑴钢筋对焊、搭接焊均应取样试拉,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焊接和使用。⑵绑扎、安装之前先熟悉施工图,核对钢筋配料单和料牌,研究钢筋安装和有关工程配合顺序。

⑶先绑扎主梁筋,再次梁筋,最后绑扎板筋。

⑷梁筋骨架的安装应尽量采用先预制绑扎,后就位安装的方法。

⑸绑扎钢筋时应在钢筋的交点处和铅丝扎牢,扎丝规格是20~22号镀锌铅丝,绑扎楼板钢筋网片时一般用单根22号铅丝,绑扎梁钢筋骨架,则用双根22号铅丝或单根20号铅丝绑扎。

⑹梁箍筋的转角与钢筋的交接点均应绑扎,但箍筋的平直部分和钢筋的相交点可成梅花形交错绑扎。

⑺楼板和墙内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应每点绑牢,其中间部分每隔一根相互成梅花形或八字形绑牢。双向主筋的楼板,则需将全部钢筋相交点绑牢。

⑻钢筋接头,在梁中应沿纵向交错布臵,同一断面接头受拉区不超过25%,受压区不超过50%。

⑼主次梁相互交叉的现浇构件,次梁的主筋必须放在主梁的主筋上,主梁的主筋应放在柱内或有圈梁上,主筋两端的搁臵长度应保持均匀一致。

6、钢筋保护层

⑴梁和板钢筋保护层垫块采用高强度水泥制作,并干硬性砂浆拍实分块,加强养护工作,确保一定硬度。

⑵柱保护层30 mm,梁保护层25mm,板保护层15mm。

⑶梁垫块规格为50×50×35mm,上侧采取铅丝垫块,梁底采用无铅丝垫块,板保护层50×50×20mm。

⑷梁底垫层间距不大于1.5m,板底垫层以1m×1m为宜,垫块应合理布臵,重点设在模板上部,且用扎丝垫层绑扎牢靠,保证钢筋的正确位臵。

7、钢筋工程质量要点

⑴所有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钢筋的规格、间距根数均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现场钢筋焊接应及时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⑵由专人定时对钢筋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工作。

⑶钢筋的交叉点应用铅丝绑扎牢固,不得有松动和移位现象。箍筋绑扎时应与主筋相垂直。

⑷钢筋加工及安装允许偏差按规范施工。

⑸框架梁钢筋在制作时,要特别注重钢筋的弯起点位臵正确,板筋绑扎时注意板的负筋,在绑扎安装和浇捣时,严防踩踏变形。

⑹墙板用“~”型拉结筋必须按设计要求绑扎,不得漏扎。

⑺钢筋在施工过程中,派专人对钢筋的规格、品种、间距、尺寸和根数,搭接位臵与长度,进行复核、验收,不符合要求的及时处理整改。

⑻钢筋是结构中主要隐蔽工程,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混凝土浇捣工序。

⑼混凝土在浇捣过程中钢筋班组应派专人负责看筋,如有松动、移位等均应及时修整。

8、钢筋工程主要安全操作要点

⑴注重施工用电,不任意接拆电线,用电受故障通知电工维修。

⑵对钢筋机械合理使用,慎重操作,各种机械有专人操作,负责维修保养工作。

⑶机械维修及保养时应拉断电源闸刀,切不带电维修或保养。⑷钢筋加工和绑扎安装全过程中,合理使用安全保护用品。⑸钢筋绑扎铅丝头必须及时揿入构件内向,防止戳人手脚。⑹做到工完料清,防止小件工具留存在构件之内。⑺300~500mm的短钢筋头禁止用机械切割。

⑻具有电线通过的地方安装钢筋时,必须特别小心谨慎,勿使钢筋碰着电线。

(五)梁板混凝土工程 本工程计划采用商品混凝土,专业厂配料、搅拌、运输,砼泵送,配合工地人工浇灌、振捣和养护工作。

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其中任一工序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不但要具有正确的外形,而且要获得良好的强度、密实性和整体性。

2、准备工作

⑴模板检查:主要检查模板接缝是否严密,预埋件位臵和数量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支撑是否牢固和梁板内有否有木屑,木块及其它垃圾存在。

⑵钢筋检查:表面有否污染,隐蔽验收是否合格和完善,等待混凝土浇捣令。⑶机具和道路检查与准备:对振捣机具检查和试捣,运输道路是否平整、畅通,做到混凝土车能直接到达各个浇捣部位的最接近点。

⑷水电供应由专业电工值班,防止水电供应中断,掌握和了解气象情况,准备好防雨措施,夜间施工准备好照明灯具。

⑸做好安全设施的检查,安全与技术交底,劳动力人数与分工,以及其它组织工作等。

3、混凝土的搅拌与外加剂掺合料

采用商品混凝土,按规定配合比进行配料和搅拌,保持施工要求和易性达到混凝土浇捣的塌落度12~16的要求,此项工作主要由现场管理人员严格把关。

商品混凝土泵送,现场分层分段浇捣面积大小不一,混凝土量有多有少,故对混凝土的原材料中掺合规定量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增大塌落度,延缓凝结时间和节约水泥的目的。

⑴高效缓凝减水剂(掺量由配合比确定)可提高塌落度5~6cm,强度可提高13%,水泥的初凝至终凝时间推迟五个多小时以上,便于施工操作和混凝土浇接。

⑵掺用定量HEA微膨胀剂,减少混凝土收缩补偿,防止大面积混凝土产生裂缝。(本工程无伸缩缝)

4、混凝土搅拌运送

⑴为防止商品混凝土在运送过程中塌落度产生过大的变化,要求从搅拌至浇灌在90分钟内完毕,尽量缩短时间。

⑵场内泵送、出料时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前后车要搭接好,卸料做到一车接一车,不间断,不停顿。

5、混凝土浇捣 ⑴浇筑方向:

1)每层梁板浇捣原则上自1轴开始至尾轴。2)浇筑方向先梁后楼板。3)如果分二个浇捣班同步平行施工前进。⑵混凝土浇筑

1)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浇水湿润,对柱顶面进行冲洗干净,不允许有杂物存积。

2)先柱顶浇水泥浆,随浇浆随浇灌混凝土,二者时间不宜过长。3)浇灌顺序:大梁→次梁→楼板。

4)为使凝土振捣密实,对主梁和次梁分层浇灌振捣。5)每一施工段连续浇灌,无特殊情况中间不得留设施工缝。

6)为了使混凝土整体性好,浇捣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下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上层混凝土浇捣完毕。根据本工程商品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在2小时内将前后混凝土接上,浇灌完毕。

7)浇灌混凝土时,为了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不能为了浇灌方便而任意践踏或拔动钢筋,尤其应特别注意承受负弯矩钢筋的正确位臵。

⑶梁板混凝土振捣:

1)梁板混凝土振捣采用1.5功率插入式振动机,楼板混凝土振捣使用1.1功率平板式振捣器。

2)振捣时要注意插匀、插全。实践证明,增加振捣次数比加大振捣力的效果为好。

3)重点要捣好下列部位:主梁钢筋下面,钢筋密集处,石子多的地点,模板阴角处,钢筋与侧模之间。

4)使用插入式振动器的操作要点:

A、直上和直下,快插与慢拔;B、插点要均布,切勿漏点插; C、上下要插动,层层要扣搭;D、时间掌握好,密实质量佳; E、操作要细心,软管莫卷曲;F、不得碰模板,不得触钢筋; G、用上200小时要加润滑油,振动半小时,停歇5分钟。

5)振捣插点布臵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一般每点振捣20~30秒钟,到混凝土不显着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

6)振捣范围的有效作用半径R,行列式为1.5R,交错式为1.75R。7)为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插入式振动器的插入下层深度为50~100mm,并在下一层混凝土尚未初凝时完成。

8)楼板混凝土采用平板振动器,其振动作用可直接传递于混凝土面层上。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30~50mm。

9)在浇灌楼板时,要注意板厚度的控制,采用园钢马橙,在板模上分段浇混凝土稍高于马橙,振实后刚好达到120和150mm厚度。完成一段向前控制一段,及至完工。

(4)楼梯混凝土浇筑

1)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臵时再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捣,不断连续向上堆进,并随时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2)施工缝:楼梯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完,多层楼梯的施工缝应留臵在楼梯段三分之一的部位。

6、砼的施工方法及质量技术措施

(1)、本工程砼采用商品砼,工厂化配料及拌制,现场泵送。砼施工时,对同一施工作业面的同标号构件采用同样品种的水泥、砂、石、剂,对砼的配合比的设计中,施工要求和易性好,泵送砼塌落度以12cm为宜。此项工作主要靠厂方试验员把关,每次砼浇捣,使搅拌与捣制连成一流水整体,砼骨料的质量运输设备、泵送机械是否完好等情况,保证大面积开始浇捣之时不出现故障,并做好应急抢救准备,夏季施工特点要控制好砼水灰比。

(2)、根据本工程情况,现场配备一台固定泵车送砼,在泵送的同时,重要部位辅以人工配备,浇注时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平板式振动器,以作使用。每段每层柱和框架梁、板均各一次连续浇捣完。

7、砼泵送质量保证措施:

(1)砼的供应必须保证砼泵能连续工作,泵送间歇时间不得超过1TM,泵送时,受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的砼,防止吸收空气形成阻塞。

(2)泵管安装宜直,转弯宜缓,接头要严密,防止漏浆,阻塞。泵送前应用适量的水泥浆润滑管道。

(3)泵送应连续进行,当砼供应不足或运转不正常时,可放慢

压送速度,保持连续泵送。慢速泵送时间,不得超过搅拌到浇筑完毕的允许延续时间。

(4)当遇到砼压送困难,压力升高,管路产生振动时,应不再强行压送,先对管路进行检查,并放慢压送速度或使泵反运转,防止堵塞。当输送管堵塞时,可用木槌敲击管路,找出堵塞管路段,待砼卸压后,拆除被堵管段取出堵塞物,并检查其余管路无堵塞后再行接管,重新压送时,先将空气排空后,才能将拆卸过的管段接头夹箍拧紧。

砼泵送过程中,应注意料斗内混凝土保持不低于料斗上口200mm,如遇吸入空气,立即反泵,将砼吸入料斗除气后,再进行压送。

(5)泵送中断时间超过30min或遇泵送发生困难时,混凝土泵应做间隔推动,每4~5min进行4个行程的正反转,防止砼离折或堵塞。

(6)为防止堵塞,喂料斗上设专人将各种杂物及时检查。如有堵泵、塞管时,应及时组织力量排除,以保证砼浇注的连续性。

8、砼浇捣质量技术措施:

(1)砼浇注前,模板、支撑、钢筋、预埋件及管线均应进行全面检查和签署“隐蔽工程验收单”、“技术复核单”,并由业主现场代表或监理认可,最后由相应的领导签发砼“浇捣令”。上述工作未结束甲方未认可,未签发“浇捣令”,不得为抢进度擅自施工。

(2)砼浇捣前,应将模板内的垃圾、杂物、油污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模板的缝要堵严(模板面涂油后不再浇水)。(3)砼在浇注前,必须准备好相应的防雨、防冻的遮盖材料以保护气候变化影响砼质量。

(4)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动距离应小于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即振动棒半径的1.2~1.5倍),振动上层砼时,振动器插入下层5cm,不得漏振,也不得插入一点“长振”,每一个插点的振捣时间为20~30秒,振动棒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及预埋管线等。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捣密实砼的边缘(即互相重迭力)。

(5)浇筑楼板采用钢制小马凳作为厚度控制标志,马凳间距2.5m并在四周模板上测出楼板标高,弹线用红漆表示,或用扎小铁钉控制等。各层楼面砼振捣完后,用木蟹抹平,收水后再用木蟹打毛一次(为装修工作创造条件)楼面地坪的平整度用2m木直尺检查≤5mm。

(6)砼浇捣完成终凝后,视气温及季节情况,由专人负责对砼进行养护。(7)为确保砼浇捣质量,在每一次砼浇注前,对振动器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在施工中加强监督、指导,同时项目经理部对砼浇捣人员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以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8)每次浇捣砼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填好砼施工日记,如气候情况、砼配合比、标高、部位、试块及浇捣情况等均应详细记载,并做好砼试块的养护和保管,及时试压,切实地反映工程砼实际强度。做好各项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到技术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

9、梁板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捣后,逐渐凝固硬化,这个过程主要由水泥的水化作用来实现,而水化作用必须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完成,为此,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提供水泥水化作用的条件。

⑴根据气温情况做好自来水浇水养护工作很有必要,作用大。⑵每天由专人负责养护,楼面大面积指定二人浇水养护工作。

框架混凝土结构 篇6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措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梁和柱组成,是一种抗震、抗风较好的结构体系,易于满足建筑物设置大房间的要求,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由于施工现场作业工序繁多,具体操作一般难度较大,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有时追求进度而不能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施工,致使一些质量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为切实保证工程质量,针对实际施工中容易忽视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框架结构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浇筑施工,已用于各种工民建筑,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框架结构之所以能提高多层,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坚固性和使用寿命,主要是依靠现浇混凝土梁、板、柱的整体结构的一体性,钢筋相互穿过,再加上与梁、板、柱接触的砌筑体内甩出的拉结钢筋与基有效地拉结锚固,使得各层的砌筑体抗剪强度和抵抗水平推动能力,也提高了砌体的韧性[1]。

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2.1混凝土的级配问题

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时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等现象,规范中提出骨料的粒径不宜大于2.0cm。但一些施工现场对骨料的选配很不认真,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的现象。

2.2保护层方面的问题

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是保护钢筋不发生锈蚀,并保证钢筋的黏结锚固性能。有时我们只注意到主筋的保护层厚度,造成箍筋外露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有的在主次梁交叉处,主梁、次梁和板的钢筋关系处理不明确,造成板负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者加厚梁的保护层,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安全性、耐久性及钢筋的受力性能。

2.3关于强柱弱梁节点

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

2.4后浇带的问题

结构由于过长、受力不均匀等原因,需要设置变形缝,由于设缝的处理有时比较困难,建筑专业对缝比较反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都以后浇带代替变形缝,即在施工时,先预留1000mm左右的缝,过若干时间后浇混凝土。对于代替伸缩缝的后浇带,一般后浇带预留的时间为几个月,但应指出工程中不能一概用后浇带代替结构缝,应对后浇带的作用进行客观分析,对其带来的不利因素或不能解决的问胚等应采取其他措施加以弥补。

2.5梁柱节点核心区箍筋问题

由于梁柱节点钢筋分布密集,箍筋绑扎困难,便存在节点不放箍筋或少放箍筋的现象,给工程留下隐患。另外,施工人员采用先支梁底模后绑扎梁钢筋在支立梁侧模及平板模的方法,这种做法使施工操作人员安全度差,钢筋摆放不易,操作不便,安全性较差,产生安全隐患。

2.提高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2.1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技术要求

施工现场必须按规范要求选用粗骨料,料粒径不大于2cm的骨料来配置混凝土,以保证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卡壳、不断流,以提高警惕混凝土的密实度。必须对混凝土的级配、坍落度、振捣方式进行严格控制,认真按规范要求准备和操作,保证一次浇筑成功。混凝土浇筑前,要仔细清扫各部施工垃圾,用清水冲洗,然后按规范要求,先浇1cm-2cm厚的水泥砂浆,方可浇筑[2]。

2.2强柱弱梁节点的改进方法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节点内可只配置沿柱周边的封闭矩形箍筋,中间的小箍筋或拉结筋可不配置。仍采用先支梁板模后绑扎梁钢筋,采用3根短钢筋做纵筋,套入柱纵筋上并架设在模板上,然后再穿梁筋进行绑扎,这样就可以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要求。

2.3施工缝的质量控制

施工缝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连续性,若连续性遭到削弱,将影响结构的整体性,降低房屋的抗震性能。因此,要严格按规定留置施工缝,严格按施工方案处理施工缝,保证二次浇筑混凝土的紧密结合,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2.4梁端斜截面的配筋调整

框架结构设计中,宜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规范要求,即“强剪弱弯”。在具体设计和梁配筋调整时,可采用以下方法:a.不放大梁端负弯矩钢筋而加大梁的跨中受力钢筋;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支座处尽量不设置弯起钢筋,宜利用箍筋承受支座剪力。

3.新技术在框架体中的应用展望

3.1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

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替代结构体系,能适应目前居住建筑要求开间大,室内分隔灵活,通向阳台的洞口尽可能大的需要。其抗震性能也远优于砖混结构或底层框架砖房,故有可能建得更高一些,而且其造价则低于一般普通框架结构,综合效益好。总之,异形柱框架结构可以说是一种抗震性能好,造价较低,适应目前城市住宅建设发展需要及国家墙改要求的较好的新型结构体系。

3.2贝壳墙在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贝壳墙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重量轻、保温好、墙体薄、实芯、隔声好。它不仅可以用于内墙,也可以用于外墙。二次装修既可以批刮涂料,粘贴墙纸(布)也可以吊挂(粘贴)瓷砖和石材。另外,其主体材料龙骨和加压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在灌浆时,采用泵注入,施工方便,速度快,大大减少材料的运输量。贝壳墙符合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的要求,符合保护土地、减少挖土烧砖、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

3.3清水混凝土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近年来,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已在全国推广,以往普通混凝土施工常出现的通病为麻面、蜂窝、孔洞、缝隙杂渣、缺棱掉角等。如果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将会有效解决以上质量缺陷,提高工程质量。从经济的角度上看,虽然应用清水混凝土技术模板及支架的一次性投入比普通混凝土大,但只要对清水混凝土模板、架体妥善保养,其重复使用次数多于普通混凝土模板周转次数约5倍。推广应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减少工程质量通病,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工程的施工成本[3]。

综上所述,建筑框架结构施工中常常容易忽视一些小的局部的质量问题,但却会给建筑物的整体质量留下较大的隐患。在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必须结合现场施工技术指标, 切实按照规范及强制性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及施工,才能使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翠荣.框架結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

[2]郭艳超.论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民营科技,2010,(03).

谈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研究现状 篇7

关键词:框架结构,节点,受力机理,承载力

0 引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因其空间布置灵活, 自重轻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受力复杂得到了高度重视, 为了明确节点的受力情况, 国内外专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1955年日本专家坪井善滕开展了有关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试验研究工作, 打开了结构节点研究的大门。研究初期对节点传力模型只有“桁架机构”模型和“约束模型”两种提法, 随着各国专家学者的加入, 对节点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理论越来越成熟。而这其中中国专家学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近几十年来我国在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1 框架结构节点传力机理

节点处在梁柱交接处, 贯穿着梁柱纵筋、柱的箍筋, 钢筋密集, 受力复杂。为了合理解释不同条件下节点抗震性能的差异, 几十年来做了大量研究, 对节点区传力机理及受力规律提出了逐渐成熟的理论。

1983年在美国、日本、苏联、新西兰等国家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但所提节点抗震设计方法差别甚大背景下, 我国框架节点专题研究组[1]针对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展开了研究。考虑轴压比、剪压比、配筋率、节点锚固滑移等影响核心区抗剪强度的因素进行比对试验, 分析得出柱端轴力 (N) 、弯矩 (Mc) 、剪力 (Vc) 与梁端弯矩 (Mb) 和剪力 (Vb) 共同作用于节点核心区内;在这些力的组合作用下, 节点剪力传递方式分为斜压柱机制、桁架机制和组合块体机制三种机制;节点区破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先是受力与变形正比的弹性阶段, 接着进入通裂阶段, 裂缝超过极限进入破裂阶段直至最后破坏;总结分析试验数据提出了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重庆大学在节点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傅剑平[2]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利用不同剪压比的8组共16个中间层中节点试件, 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精确测量不同轴压比下节点钢筋的应变和纵筋的滑移, 对节点的传力机理做了明确合理的解释。试验结果表明中间层节点中存在斜压杆机构、桁架机构和约束机构三种传力机构。依据试验数据分析:斜压杆机构即节点核心区内由梁端和柱端传来的压力合成沿对角线方向的斜向压力, 出现在梁筋未大范围退化之前, 随着退化斜压杆机构的作用加强;桁架机构的机理就是核心区周边的剪力通过贯穿节点的上、下梁筋和左、右柱筋的粘结作用传入节点内, 由于力是靠钢筋粘结传递的, 随着钢筋的退化作用越来越小;约束机构的作用则由节点水平箍筋、梁、柱纵筋以及梁、柱端部共同提供。核心区混凝土将承受斜压杆机构和桁架机构传来的斜向压应力;垂直受力方向的箍肢则只承受约束机制提供的约束拉力;平行受力方向箍肢则要承担桁架机构引起的拉力以及约束机制的约束拉力。钢筋的粘结退化程度对节点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筋的退化使节点核心区受力由梁柱筋传力的桁架机构和斜压杆机构共同作用变为主要由斜压杆机构作用, 这使得核心区混凝土受压, 延性降低。所以钢筋退化越早, 混凝土越早压碎, 延性越差, 抗震性能更差。刘晓[3]通过对贯穿节点的钢筋粘结退化的研究, 发现钢筋贯穿段越长, 节点混凝土性能越好, 损伤越轻, 则钢筋的滑移量越小, 退化越慢, 刚度退化幅度也越小。

实际工程中由于结构使用目的不同, 会使结构同一标准层出现不同层高, 就形成了梁高不在同一位置的节点错层现象, 重庆大学田必云[4], 陈曦[5]从试验和数值分析方面对错层节点受力机理做了详细研究。按照普通节点的规范要求设计的错层节点, 并将错层节点实验结果与普通节点对比, 得出错层节点梁纵筋的粘结滑移量更小, 位移延性系数稍差, 错层高度越大耗能能力越差。由于错层节点锚固良好, 在加载后期梁抗剪能力不足。其他抗震性能两者基本差不多。此外, 分析了错层节点在不同的加载方向时, 在节点的不同部位产生斜压杆, 并在节点中部形成水平集中主拉应力。

为缩短工期, 节约建筑材料, 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工厂预制构件, 现场吊装的方式施工。结构设计要求“强节点弱杆件”, 预制装配式结构对节点的承载力设计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合肥工业大学柳炳康教授等[6]对于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梁端截面应变分布、破坏机理和极限承载能力等展开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梁根部仍是钢筋先屈服混凝土再被压碎,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可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 但反向加载时会出现掀起效应, 应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进行折减;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 梁端剪力依赖牛腿与梁端部的压力摩擦传递。分析还得出, 构件在一定的损坏情况下还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

施工中, 梁板柱是一次浇筑的, 所以很多研究中只分析梁柱对节点的作用, 分析节点的性能是不全面的。寇文飞[7]针对这一现象, 对节点考虑板—梁—柱的影响, 利用四个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在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展开试验研究。结论显示现浇楼板加大了剪力传入节点, 并能显著提高负弯矩承载力, 节点破坏形式由梁端弯曲破坏转向核心区剪切破坏, 现浇板参与梁受拉, 一定程度增大了梁的抗弯承载力, 梁的屈服转角减小大大减缓了塑性铰的发展。

2 提高框架结构节点承载力措施

节点受力机理在研究的过程中, 研究者也就节点受力薄弱方面提出了加强措施, 以求提高节点的承载力, 也获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我国框架节点专题研究组[1]通过改变节点核心区的配筋, 将梁端抗弯强度设计为梁塑性铰抗弯强度的1.25倍以上。试验发现梁端塑性铰由仅在与柱面交接位置产生扩展到离开柱面一定距离处形成, 即梁端塑性铰产生的范围更广。这种梁塑性铰转移的设计使节点核心区承载能力得到优化, 改善节点抗震性能, 有效的减少梁筋在节点核心区滑移量。傅剑平教授根据核心区受力初期应变的分布情况, 并且伴随梁柱纵筋粘结退化应力场的改变和梁筋锚固方式对节点区受力性能的影响, 提出带90°弯折锚固端的构造规定建议, 提出了防止核心区混凝土斜向剪压破坏和负弯矩筋90°弯折内侧混凝土防局部受压破坏的控制条件, 给出了所推荐的负弯矩筋搭接方案的有关构造规定。此外, 还可以通过钢管来增强节点承载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钢管优越的力学性能, 提高节点塑性变形和承载能力。高春彦[8]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研究证实了钢管混凝土的耗能能力和抗震能力远远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

3 结语

1) 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机理根据节点核心区应力的传递情况可归纳为三种:斜压杆机构、桁架机构和约束机构。节点的破坏就是由于核心区混凝土压碎钢筋屈服, 当材料达不到强度时产生变形以致结构损坏, 所以要按照设计目的明确材料的配制标准, 确保结构在达到预期荷载时破坏。2) 由于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机理而针对性采取加强措施, 有效提高节点的承载力, 优化抗震性能, 对实际工程设计有着显著的价值。推迟钢筋的粘结滑移, 保持桁架机构对节点核心区的传力作用, 保证节点区混凝土不过早的压碎, 提高节点的延性和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框架节点专题研究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1983 (6) :108.

[2]傅剑平.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3]刘晓.抗震框架中间层中节点梁筋粘结退化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4]田必云.钢筋混凝土框架错层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5]陈曦.钢筋混凝土框架全错开节点拟静力试验与错层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6]柳炳康, 张瑜中, 晋哲锋, 等.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接合部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05, 26 (2) :60-65.

[7]寇文飞.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板边节点破坏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4.

框架混凝土结构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既有建筑使用功能完善而引起的扩建、改造以及以提高建筑物安全性为目的的加固活动日益频繁。加固与扩建项目在很多时候是要求原有建筑在加固改造施工期间大面积正常使用。这就要求在项目进行加固和改造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既有建筑部分的改动。笔者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较为典型一例进行探讨。

1. 工程概况

原有建筑为某学院培训中心楼,地点位于武汉市汉口区。原建筑建于90年代,其建筑面积10690m2。2004年因为规模扩大设备提高需要在原建筑物两端分别扩建,扩建建筑面积分别为5485m2, 3500m2。原建筑结构为八层框架,扩建部分的结构为七层框架,层高同原建筑的层高,新老建筑交接处原建筑物平面和立面局部有凸凹造型,现在要求将退凹部分补齐并与新建筑物连成一体。详见图1.1。

2. 扩建方案

新老建筑连接方式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两者设沉降缝由上到下完全脱开承受新扩建部分的荷载,另一种是通过可靠连接方式把两者紧密结合连成一个整体。在本案中以上两种方法都采用了。

两端扩建部分基本与原建筑等高,如果把两端扩建部分也与原主体结构连成整体,势必造成加固构件增多,结构的整体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两部分基础可以完全断开,故适合采取第一种方法进行。本工程退凹补齐部分,因场地限制基础部分无法断开,而新增加部分与原结构相比面积要小得多,对结构整体影响不大,故补齐部分宜采用第二种做法。

2.1 两端扩建部分的结构方案

加大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结构柱之间的距离,来解决新老建筑之间基础打架的问题;以扩建附楼(一)为例,如图2.1.1所示,11轴和12轴之间间距设为1000毫米,扩建附楼和既有建筑物之间设置了沉降缝,减小新扩建附楼沉降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影响。在这个距离内CT-11和CT-12可以分开。基础形式根据地质状况采用桩基,桩的布置根据计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图示形式。图中JL6做成倒“L”形,有效满足连接承台加强柱底约束,同时承担了其上部墙体荷载。上部结构中采用悬臂梁外伸来承担上部结构,实现新老建筑物在使用功能上的“无缝”对接。

2.2 补齐部分的技术处理

按照通常的结构布置方案,不考虑增加XKZ1、XKZ2、XKZ3(参考图2.1.2所示),直接将新建部分结构梁搭到原结构的梁上。经计算后发现,四层以上与扩建相邻处的原建筑部分框架梁配筋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如图2.1.2中的KL1和KL2),而对KL2 (1)跨度大,直接对其进行强度加固难度大,效果也不明显。结合本案的场地特征——补齐部分地理位置相对于既有部分相对独立,没有纠结在一起,笔者采取了如图2.1.2中所示的结构方案布置,将补齐部分从传力途径上独立于既有建筑结构,仅在下部基础上连成整体,在两部分衔接处的板梁柱连接按构造要求做处理。这样既有建筑结构不需要做加固,而新增加部分又能在独立完成承担其荷载使命的同时与既有结构又保持较好的整体性。

3. 结构加固

随着科技的发展,加固方法在不断地多样化和成熟化。目前比较流行的有截面加大法,碳纤维材料加固法,外包钢板等,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这里不一一列举。结合本案特点,扩建部分在既有结构外部,外部施工对既有结构的使用影响很小,而且从整体工程项目状况来看,大部分是混凝土湿作业,所以这里局部结构的加固应以截面加大法首选。理由如下:1、湿作业对既有建筑影响很小;2、湿作业不额外增加模板等施工成本;3、截面加大法做结构加固成本低,技术成熟。

3.1 基础的加固

本案基础形式根据地质报告的要求,选用桩基。上部结构扩建后经计算需要对桩基进行加固。

“锚杆静压桩法是把锚杆技术和静压技术两者结合起来。它利用建筑物的自重,先在基础上埋设锚杆,借锚杆反力,通过反力架用千斤顶将桩逐段压入地基和基础中凿开出来的或预留的桩孔,当压桩力达到1.5一2.0倍桩的设计荷载时,就可将桩和基础紧固在一起,卸除反力架千斤顶,该桩便能承受荷载,从而减少基础下地基所受的部分压力,阻止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由此可以看出,锚杆静压桩施工设备简单,操作灵活简便,施工面较小,其压桩力有着直观反应便于掌控;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综合成本低;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无噪音污染。本案地基土从上往下分别为回填土、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选用锚杆静压桩方案可行。该方法注意事项如下:1、新老承台接触面应凿毛并清理干净;2、新浇筑承台强度等级提高;3、锚杆植入深度要保证,必要时应做抗拔实验;4、新增加承台配筋与原承台钢筋应有可靠连接。

3.2 框架梁和柱的加固

框架梁和框架柱加固原理同,方法也基本同。由于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很成熟,这里一起做简要介绍。

框架梁和柱加固需注意以下两点:1、原结构柱表面应凿毛,并清洗干净;2、加固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提高。

3.3 构件的连接

连接处的梁、板、柱采用植筋的方式将新老建筑进行可靠连接,使新老建筑整体性能在构造上得到加强。

4. 结束语

框架混凝土结构 篇9

1 当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缺陷

1.1 在过去的建筑工程项目中, 一般的框架结构施工都是在浇筑完已成之后在进行下一层施工, 这种方法的选择是支模、浇筑同时进行的模式, 只有模板安装结束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但在施工中, 由于受到施工工期、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和工作人员的限制, 使得施工工期的间隔长短不一、浇筑的时候一般节点和混凝土接缝处理技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2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对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建筑物施工而言, 其在施工中梁柱节点施工技术的选择一直都是工作难点, 也是引发工程质量隐患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施工要求采用合理的混凝土浇筑和处理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梁柱节点施工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分析, 虽然混凝土施工缝环节的施工质量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但其和原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施工效益提高明显。

1.3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虽然我们已经采用了连续浇筑的施工处理技术, 但是其施工缺陷相当明显。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采用钢钎锚固和凿毛处理措施, 极容易在施工的过程中伤及到工程施工整体, 造成工程施工初始裂缝, 严重影响到新老混凝土持续强度及接触强度, 且凿毛的过程中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基于这种情况,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因为水泥砂浆和原来的混凝土讲题结构凝结及收缩的不同而引发初始裂缝, 虽然这种裂缝不一定全部是恶性裂缝, 但是其出现必然给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 最终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2 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

在工程施工建设中, 通过震害调查结果进行节点施工技术的选择。在过去多年的工程施工领域, 震害引发的建筑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节点区域, 以节点的破坏、断裂现象最为突出。就这种情况分析, 其节点部位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无箍筋或者箍筋数量较少, 使得节点质量达不到工程预计标准, 从而引发混凝土结构裂缝以及挤压破坏现象, 造成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的屈服。因此, 在工程施工中节点区域的配置需要我们采用足够的配筋进行分析, 设计梁柱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混凝土。施工时必须注意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等级应该和柱混凝土的等级相同或略低 (相差不能超过5Mpa) , 从而实现强节点强锚固.在竖向压力及梁端柱端弯矩, 剪力作用下, 节点区存在较复杂的应力状态, 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进行的节点实验可见, 在通裂阶段, 当作用与核心的剪力达到60-70%时, 核心区出现贯通斜裂缝, 裂缝宽度约为0.1~0.2mm, 钢筋应力很小 (不超过20MPa) , 这个阶段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

3 规范对施工缝留置及处理要求

为使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混凝土的浇注应连续进行。若因技术或组织的原因不能连续进行浇注, 且中间的停歇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 则应在混凝土浇注前确定在适当位置留设施工缝。施工缝就是指先浇混凝土已凝结硬化, 再继续浇注混凝土的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面, 它是结构的薄弱部位, 因而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当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须待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N/mm2后才能进行, 而且需对施工缝作一些处理, 以增强新旧混凝土的连接, 尽量降低施工缝对结构整体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处理过程是:先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 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 冲洗干净, 且不得留有积水;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混凝土时, 需仔细振捣密实, 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

4 根据科研成果结合实际施工提出改进施工缝处理方法及理论依据

4.1 首先大量实验表明接续面进行粗糙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接续面粘结强度, 但粗糙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接续面粘结强度的提高不再明显。用普通凿毛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而采用高压水喷射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粗糙界面, 并且不伤及老混凝土, 但高压水设备造价昂贵, 技术含量高, 在现阶段从我国实际施工技术及施工水平来看, 应用高压水处理较少数量的施工缝不太实际。因此本人提出在浇注下层柱子时, 待混凝土初凝后用人工方法使柱子上表面呈现锯齿状, 根据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大小 (一般为20~40mm) 。锯齿深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4-1/2;切槽的平均宽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1.5倍。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控制施工质量, 使粘结面上的粗糙度具有良好的均匀性。这样既避开了凿毛, 避免伤及老混凝土结构, 又实现了接续面的粗糙, 且容易控制质量标准, 在接续时只用剥离松动的粗骨料。

4.2 为了减少节点区薄弱界面数量, 本人认为应在节点区二侧把梁断开浇注 (即使不断开, 由于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与梁混凝土, 也会产生界面薄弱层) , 而节点连同上层柱子一起浇注, 这样使得节点区存在三个接续面, 柱子只有一个接续面 (少了一个接续面) , 有利于提高柱子混凝土的抗剪能力, 延缓柱子斜裂缝的出现。同时也符合抗震要求的强柱弱梁原则, 延缓柱子屈服的时间, 因而使节点区同上层柱子构成整体。

4.3 根据本人多年的施工经验, 由于节点部位梁柱钢筋交叉通过及箍筋加密, 锚固等因素使得节点部位钢筋稠密, 难以施工, 因此建议使用小直径震动棒 (比如50棒) 振捣节点部位, 这样不容易伤及老混凝土结构, 且容易控制振捣质量, 尽量减少泌水量, 改善结合面的微细观结构, 有利于提高施工缝的粘结强度。

结束语

总之, 施工缝的施工和处理是任何混凝土工程施工中不可回避的, 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福林.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处理方法的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 2005 (2) .

[2]刘桂琴, 董玉华, 刘波.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和技术要求[J].一重技术, 2005 (2) .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篇10

近20年来,钢管混凝土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桥梁、工业建筑以及地下结构等众多土木工程结构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交通的桥梁建设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为改善城市交通,加强与周围地区间的联系,人们日益要求跨越江河、海湾和山谷,建造安全、经济和轻盈美观的大跨桥梁。钢管混凝土已被公认为是建造大跨度拱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构材料。

由于钢管混凝土结构适应了现代土木工程结构向大跨、高耸、重载发展的趋势,并且符合现代化施工技术和工业化制造要求,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国家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

1 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

1.1 模型简介

为了解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此用两个结构布置、构件尺寸及用钢量完全相同的简单钢管混凝土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分析。该模型为一幢10层框架结构,层高3 m,总高度为30 m。结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如图1,图2所示。

框架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截面尺寸均为800 mm×800 mm,梁截面尺寸均为250 mm×700 mm,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PB235,楼盖厚为120 mm。

框架2为钢管混凝土结构,柱截面尺寸为800 mm×800 mm,钢管壁厚为20 mm,梁截面尺寸为250 mm×700 mm,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楼盖,厚度为120 mm,钢管采用Q345钢。

由于结构的控制作用为地震作用,故在此分析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其他如恒载、活载、风载对结构的影响不予考虑。

1.2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上述两框架结构进行线性时程分析,选用的地震波为El-Centro波和Taft波。

在70gal,El-Centro波作用下,框架1和框架2的结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显示:框架1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为374.5 mm,框架2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为208.8 mm。显然框架2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要明显小于框架1,框架2的最大位移仅为框架1的55.8%,可见减震效果是明显的。

在70gal,El-Centro波作用下,框架1和框架2的结构顶点加速度时程曲线显示:框架1的最大加速度为61.53 cm/s2,框架2的最大加速度为39.82 cm/s2,框架2的最大加速度值为框架1的64.7%。可见,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遇地震(70gal)下的加速度反应要明显优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表明钢管混凝土的耗能能力要优于混凝土结构。

在70gal,Taft波作用下,框架1和框架2的结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和顶点加速度时程曲线显示:框架1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为464.5 mm,框架2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为237.3 mm;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加速度响应要大大小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可见,框架2的位移响应要明显小于框架1;Taft波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ElCentro波作用下的结果相差不大。

1.3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模型简介中对结构在70gal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表现进行了讨论,但实际工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更主要的是要考虑罕遇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罕遇地震往往会对结构产生毁灭性的破坏,故需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

在此,采用400gal的El-Centro波来考察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在400gal,El-Centro波作用下,框架1和框架2的结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图显示:框架1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为1 858 mm,框架2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为930.2 mm,明显小于框架1。可见,钢管混凝土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表现是优秀的,其塑性变形能力要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1的结构顶点位移达到1 858 mm之大,如若考虑P—Δ效应,结构实际上已濒临倒塌,与之相比框架2要好得多。图3为框架1和框架2在400gal,El-Centro波作用下的各层最大位移。显然,框架2的各层位移都要小于框架1,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也同样可以验证这一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框架2的地震响应小于框架1,即其在地震下的表现要好于框架1,因此可以判断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为进一步研究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此,假设框架3结构用钢量与框架2大致相当,结构布置与框架2相同。柱仍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其截面与框架2的相同,梁截面采用Q345级H型钢,截面高度为400 mm,上下翼缘宽度均为250 mm,上下翼板及腹板厚度均为16 mm,楼盖亦与框架2相同。

同样采用波对该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框架3的顶点最大位移为2 285 mm,比框架2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要大许多,亦大于框架1的结构顶点最大位移。框架3的加速度响应也比框架2大得多。可见,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管混凝土梁中的混凝土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是有帮助的,钢材与混凝土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使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

2 结语

根据对三个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加速度等响应的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外包钢管对核心混凝土起到了约束作用,使其塑性提高,变形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它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提高了它的抗震性能。

2)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核心混凝土对外包钢管的变形起到了约束作用。钢管壁很薄,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向钢管内壁凹陷而使其失稳。但是混凝土的存在使得钢管不会向内凹陷,从而大大提高了钢管的稳定性,避免了钢管的失稳。钢管与混凝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各自的性能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了1+1>2的效果。

3)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明显优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

4)钢管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使得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大大提高,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很强的变形和耗能能力。

5)普通的混凝土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会迅速开裂、剥落,几乎谈不上塑性变形,也不可能产生像钢管混凝土一样的材料摩擦。钢筋的塑性变形有限,往往钢筋刚进入塑性,混凝土已大量破坏,使得钢筋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

6)一般的钢构件,由于没有混凝土的约束,经常会产生屈曲失稳,使钢材不能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强度得不到充分发挥,耗能能力也自然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汤关柞,招炳泉,竺会仙,等.钢管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2(3):20-22.

[2]蔡绍怀.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计算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钟善桐.钢管混凝土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钟善桐.钢管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发展[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0,2(4):3-15.

[5]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进展与工程实践[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0(4):17-2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结构设计;基础;梁;柱;板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ach designer's experience is differ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norms, so in dealing with a design problem, it will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 In the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he four parts of the foundation, beam, column and plat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respectively, put forward some views.

【Key words】Structural design;Foundation;Beam

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物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整个建筑市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每个设计者的经验不同,对规范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处理某个设计问题时,也就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根据工作经验,下面就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基础、梁、柱、板四部分,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1. 基础部分

1.1对于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1.2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地下室底板可不再外伸以利于防水。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设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有用),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

1.3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1.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1.5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高差的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

1.6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基础做成柱下条基。柱下条形基础的底板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两根柱的柱下条基的荷载重心和基础底版的形心宜重合,基础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阶形,或调整挑梁两端的出挑长度。

1.7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拉梁顶标高宜较高,否则底层墙体过高。

1.8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

1.9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

1.10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

1.11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规情况下反而沉降差异较大,本末倒置。

2. 柱部分

2.1地上为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柱,方便施工。圆柱纵筋根数最少为8根,箍筋用螺旋箍,并注明端部应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应使用井字箍,并按规范加密。角柱、楼梯间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儿园不宜用方柱。

2.2则上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宜大于200。

2.3柱内埋管,由于梁的纵筋锚入柱内,一般情况下仅在柱的四角才有条件埋设较粗的管。管截面面积占柱截面4%以下时,可不必验算。柱内不得穿暖气管。

2.4柱断面不宜小于450×450,混凝土不宜小于C25,否则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不容易满足0.45La的要求,不满足时应加横筋;否则在梁柱节点处钢筋太密,混凝土浇筑困难。异型柱结构,梁纵筋一排根数不宜过多,柱端部纵筋不宜过密,否则节点混凝土浇筑困难。当有部分矩形柱部分异型柱时,应注意异型柱的刚度要和矩形柱相接近,不要相差太大。

2.5柱应尽量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来满足轴压比的限制,减小断面尺寸。

2.6尽量避免短柱,短柱箍筋应全高加密,短柱纵筋不宜过大。

2.7考虑到竖向地震作用,柱子的轴压比及配筋宜留有余地。

2.8独立柱上或柱的中部(半层处)有挑梁时,挑梁长度应有限制。

3. 梁部分

3.1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附加筋一般要有,但不应绝对。规范说的清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也就是说,位于梁上的集中力如梁上柱、梁上后做的梁如水箱下的垫梁不必加附加筋。位于梁下部的集中力应加附加筋。但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荷载较大时,应加附加筋。当主梁高度很高,次梁截面很小、荷载很小时,如快接近板上附加暗梁,主梁可不加附加筋。还有当主次梁截面均很大,如工艺要求形成的主次深梁,而荷载相对不大,主梁也可不加附加筋。

3.2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当梁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外皮与柱外皮平齐。梁也可偏出柱边一较小尺寸。梁与柱的偏心可大于1/4柱宽,并宜小于1/3柱宽。

3.3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当采用现浇板时,抗扭问题并不严重。

3.4原则上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箍筋按规定在梁端头加密。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纵筋均应采用同直径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

3.5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3.6上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时宜做下挑沿。

3.7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时,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载力不足。对于大挑梁,梁的下部宜配置受压钢筋以减小挠度。挑梁配筋应留有余地。

3.8梁上开洞时,不但要计算洞口加筋,更应验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缝宽度。梁从构造上能保证不发生冲切破坏和斜截面受弯破坏。

3.9挑梁出挑长度小于梁高时,应按牛腿计算或按深梁构造配筋。

3.10扁梁宽度不必过大,只要钢筋能正常摆下及受剪满足即可。因为在挠度计算时,梁宽对刚度影响不大,加宽一倍,挠度减小20%左右。相对来讲,增大钢筋更经济,钢筋加大一倍,挠度减小60%左右,同时梁的上筋应大部分通长布置,以减小混凝土徐变对挠度的增大,如果上筋不小于下筋,挠度减小20%。

3.11当一宽框架梁托两排间距较小的柱时,可加一刚性挑梁,两个柱支承在刚性挑梁的端头。

3.12梁宽大于350时,应采用四肢箍。

4. 现浇板部分

4.1板的钢筋宜采用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

4.2相连几个房间的同型号同间距板底钢筋宜连通。

4.3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

4.4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

4.5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6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框架混凝土结构 篇12

巨型框架结构具有明显二级受力特性, 主框架结构为主要受力结构, 次框架为次要受力结构。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都表明, 施工过程对巨型框架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较大, 进行巨型框架结构的设计时, 应考虑施工过程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主框架作为巨型框架结构的主要受力结构, 其施工质量对巨型框架受力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将针对巨型框架的二级受力特性谈谈对巨型框架结构施工的几点看法。

1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1) 对于采用分层施工方法的巨型框架结构, 顶层梁柱构件施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竖向荷载作用下顶层巨型梁梁端弯矩和边柱柱顶弯矩一次加载后结果差别较大, 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增加柱高等措施来减小楼层的竖向位移, 以保证巨型梁良好的受力性能。2) 对于楼层的竖向位移, 分层施工方法比先主框架后次框架和整体先主框架后次框架的施工方法的结果较大, 这是因为分层施工方法不能像另外两种施工方法那样, 使巨型框架结构较好的体现两级受力体系的特性, 也就是巨型梁柱在结构整体受力中承受大部分的竖向荷载的性能。巨型框架结构良好的二级受力特性, 是我们选择这种结构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所以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不采用分层施工方法, 而采用另外两种施工方法。3) 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法, 要注意设计中相应部位的加强钢筋, 保证各个部位加强钢筋的施工质量。

2 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巨型框架结构竖向构件的收缩徐变变形是非常大的, 因而导致同一楼层不同墙柱的竖向变形差也很大, 这个变形差对整个巨型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小竖向构件的收缩徐变, 对减轻收缩徐变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

1)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采用由下而上、先主框架后次框架的施工方法或整体先主框架后次框架的施工方法, 都可以减小收缩徐变变形对整体结构的影响。2) 理论分析表明, 施工过程中在收缩变形上巨型柱和普通柱是相似的, 同一楼层竖向变形差较大是因为普通柱的徐变变形较巨型柱的大。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小同一楼层竖向变形差对整个结构的影响, 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在结构布置时尽量使巨型柱比普通柱承受更多的竖向荷载。3)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刚度。楼板模板支撑的间距要适宜, 使楼板模板刚度与梁模板刚度不至于相差太大。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 要等混凝土有一定的强度后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混凝土终凝初期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产生较大的振动。

3 加强裂缝的控制

巨型框架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以及结构不合理, 原材料不合格 (如碱骨料反应) , 模板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巨型框架中主框架的截面尺寸往往比次框架大很多, 混凝土浇筑后, 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水化热量大, 而且聚集在内部不易散发, 浇筑初期混凝土内部温度显著提高, 而表面散热较快, 这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 而表面产生拉应力, 如内外温差超过25℃, 则混凝土表面会产生裂缝。

1) 科学用料、合理调配。应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混凝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 使混凝土早期升温和后期降温产生内部和表面温差。合理地选用水泥是控制温度裂缝的有效措施。选择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性模量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 这样可获得较小的空隙率, 从而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减少干缩, 减小了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尽可能减少水的用量。水对混凝土具有双面作用, 混凝土水化反应离不开水的存在, 但多余的水贮存在混凝土内不仅会对结构的发展带来影响, 而且一旦水分损失后, 凝胶体体积会收缩, 如果收缩过大, 就有可能在一定界面区产生微裂缝, 降低混凝土内部抵抗拉应力的能力。用水将粗细骨料冷却, 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控制含泥量。根据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和泵送管道内径, 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选用天然连续级配的粗集料, 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可泵性, 减少用水量、水泥用量, 进而减小水化热, 因而降低了水泥水化热, 混凝土温度升高和收缩, 选用合理砂率对混凝土的可泵性是有所提高的。2) 优化浇捣方法。巨型框架的主框架的施工可以采取和大体积混凝土类似的施工方法。施工段的划分及浇筑顺序应根据具体工程结构确定, 通常按该工程项目划分表的单元工程进行划分。混凝土可采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现场, 汽车泵或混凝土输送泵运送入仓;如采用非泵送混凝土, 可用吊机 (车) 直接布料或搭设脚手架采用机动车布料。混凝土浇筑必须根据当地中长期天气预报, 选择最佳天气条件进行浇筑, 应尽量安排在低温时段浇筑, 以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 降低浇筑速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用水将粗细骨料冷却, 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在浇筑过程中, 应遵循“同时浇捣, 分层推进, 一次到顶, 循序渐进”的成熟工艺。振捣时重点控制两点, 即混凝土流淌的最近点和最远点, 振动点振动时不能漏振, 尽可能采用两次振捣工艺, 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3) 加强后期养护。主框架作为巨型框架结构的主要受力结构, 其施工质量对巨型框架的受力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 因而养护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混凝土的养护, 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 还应通过温度控制, 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的开裂。所以, 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以便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 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表面, 在寒冷季节应采取保温措施。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应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 拆模后立即覆盖保护, 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 以控制内表温差, 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养护用水的温度应与现场测得的混凝土表面温度接近, 以免人为造成混凝土表面产生温度梯度, 进而出现裂缝。

4结语

以上对巨型框架结构主框架混凝土的施工及裂缝控制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 在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 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 再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 巨型框架结构的主框架的施工质量是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 从而可以使巨型框架的二级受力特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叶琳昌, 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2]段峥.现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混凝土, 2003 (8) :37-38.

上一篇:数据库物理模型下一篇:现代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