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预防与干预

2024-10-05

危机预防与干预(通用12篇)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1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特定的心理危机的来源, 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状况入手, 在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原因的基础上, 重点从四个方面出发, 对高校如何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内涵

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 (G.Caplan) 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 (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 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认为, 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 使自身与环境稳定协调, 当重大问题和变化使个体感到问题难以解决平衡就会打破, 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 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 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这就是心理危机的状态。

可见, 危机是个体无法用现有的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时间和遭遇。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可以分为发展性和意外性两类。发展性心理危机是可以预料的, 如受到恐吓、自然灾害、躯体重大疾病等。心理危机发生后,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调动其自身的潜能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水平前的心理水平, 则可导致精神崩溃, 产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不良后果。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 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 也有可能“未知未觉”。无论何种情形,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 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 腹泻, 食欲下降, 头疼, 疲乏, 失眠, 做噩梦, 易惊吓, 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 有哽塞感, 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害怕, 焦虑, 恐惧, 怀疑, 不信任, 沮丧, 忧郁, 悲伤, 绝望, 无助, 麻木, 否认, 孤独, 紧张, 不安, 愤怒, 烦躁, 自责, 过分敏感或警觉, 无法放松, 持续担忧, 担心家人安全, 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自信, 无法做决定, 健忘, 效能低下, 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 不敢出门, 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 不易信任他人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与特点

社会竞争激烈, 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 加上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和经济困难等因素, 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自杀和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很多, 蔺桂瑞教授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 学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合、离异, 造成学生心理创伤。第二, 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第三, 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第四, 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第五, 恋爱与失恋问题。第六, 性行为问题, 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 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 随便发生性关系, 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七, 就业观念滞后, 就业期望值过高。第八, 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其心理危机具有一下两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 发展性。大学生面对许多成长中必须解决的发展性课题, 这些课题都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角色的要求, 它们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动力, 也是潜在的应激源。第二, 易发性。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上, 生理方面具备了成人的特征, 但社会阅历和经验相对不足, 处理问题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更是有限, 这种反差的存在, 使得心理危机在他们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现乃至爆发。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 冲击期。第二, 防御期。第三, 解决期。第四, 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 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从危机的后果来说, 会有四种不用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 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 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里创伤, 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应对危机的结果呢?个体的人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应对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的进程与应对效果。

(1) 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社会心理支持。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 他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

(3) 应付机制的形成。人们通过日常生活, 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付焦虑和减少紧张, 并逐步形成了应付压力的模式。

(4) 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危机还受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的特异性有:注意力明显缺乏, 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 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 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 自信心低, 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 行为冲动欠理性, 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 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许多高校目前已经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认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重点关注高危个体

首先要明确哪些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 以下是湖北省教育厅文件《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 (试行) 》中对心理危机的高危大学生个体的界定,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 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 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5) 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 有严重心理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 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 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 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 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家人送礼物, 请客, 赔礼道歉, 无端致以祝福, 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 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 如特别烦躁, 高度焦虑, 恐惧, 易感情冲动, 或情绪异常低落, 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 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 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 既是对危机干预实践的提升, 反过来对危机干预的实施又起着重大理论指导作用。例如, 西方学者贝尔金 (G.S.Bekin) 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第一, 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第二, 认知模式。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 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通过改变思维模式, 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 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第三, 心理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 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 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的困难, 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 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互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 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中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有点与不足, 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 积累实践经验, 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 度过危机。

(三)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 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 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 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 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吧

目前, 不少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启动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方案, 其中最主要落实以下七项措施:

第一,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

第二, 公布应急求助信息。

第三, 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监测网络。

第四, 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第五, 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

第六,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档案。

第七, 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

危机通常是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情形,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对危机的克服与应对, 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可视为危机的源头工作。

如何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 提高个体对危机的应对技能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第一, 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人的认知犹如“过滤镜”, 它会使许多情境改变颜色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 我们应该承认它, 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 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 然而又是挑战, 有人将其称之为“生命之盐”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 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里功能的条件, 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 提高能力, 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 然而危机能激发潜能的发挥乃至发挥之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 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第二, 争取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是屏障作用;二是对人不苛求, 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 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 比自己弱的人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 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 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 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第三, 自我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的主要特质:一是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 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二是对自我有明晰的认知评估, 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 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 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那么, 怎样才能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呢?主要途径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 成功可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提高自信心同时还是医治抑郁症焦虑症的良药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三版.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四版.

[4]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2

一、案例描述

小天,一个长相乖巧、身材瘦小的女孩,入学时状态很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热情交往,可是没多久整个人的状态一落千丈。原来,小天有狐臭,尤其在出汗时体味特别重。小天为此非常烦恼,多次去医院,医生说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用药就会好转。小天总是随身携带一瓶香水,时不时拿出来喷,说是遮遮味,其实靠近小天,会闻到淡淡的香水味,根本没什么臭味,只是有些同学背后对此有些议论。小天听到后特别受打击,原本想进入新的学校,有新的开始,没想到仍有议论、嘲笑和贬低,这些背后的议论一下子激起了她所有以前受到冷遇和压抑的委屈,让她跌入了情绪的低谷。小天认为大家都讨厌她,所有人都嫌弃她的臭味,从听到议论之后就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非常害怕处在人群中,做什么事情都独来独往,即使单独一个人走路,遇到对面有人过来,她都会主动避开。她觉得大家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都在嫌弃她有臭味,说她“心机、虚伪、自私”。小天的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和家长都很着急,技小天谈了多次,劝她放轻松一些,好好学习,可是没有什么效果。班主任还故作轻松地和她开玩笑,说:“我身上也有汗臭味,没事的,不要老想着它,多做些别的事情。”可是小天一点也不觉得轻松,当说起这事时,就会气喘、说不上话来,气管堵得厉害,遭受着深深的痛苦,她时常想:“为什么就我这么臭?!还不如死了呢!”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天的情况就属于典型的体像烦恼。青少年的体像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正常的体像心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生爱照镜子、喜欢穿时尚炫酷的衣服,女生喜欢化妆、认为自己胖而适当减肥节食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体像心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还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引导他们悦纳自己的身体,避免冠之“臭美”“不务正业”“肤浅”等消极评价。第二,体像烦恼。这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如认为自己眼睛小去割双眼皮、不化妆不出门、因为长青春痘不和别人说话、认为自己体毛重夏天不穿短袖衣。一般来说,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和性器官烦恼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关注。体像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通过一般性谈话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就需要心理专业资源介入。第三,体像障碍。体像障碍是指个体想象客观上不存在的体貌缺陷,并为之痛苦而无法自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体像障碍一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其病因和病理较复杂,与器质性和精神性因素都有关系,需进行专业的治疗。

三、干预措施

1、如何帮助有体像烦恼的学生?专业心理评估,对应采取措施。案例中的小天,觉得所有人都议论她、嫌弃她,害怕交往,远离人群,情绪低落等,还伴随着气喘等生理症状出现,已接近变形心理冲突,应组织心理教师或学校心理评估小组,对小天进行心理评估,如果问题超出了心理辅导的范畴,就转介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根据其严重程度来确定心理危机级别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果心理医院诊断为神经症,则根据医嘱住院或服药治疗,可以同时辅助心理咨询或辅导;如果问题属于正常心理冲突范禹,可进行学校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悦纳自我。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其自信心。体像烦恼是对自己身体的不接纳,是缺乏自我认同的表现,外界的肯定和接纳可以提升其自尊感。这些孩子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渴望自己表现优异,融入集体生活中,所以,班主任老师在选择班干部及参加活动的人选时,尝试给他们一些机会和平台,锻炼其能力展示其才艺,让其在身体以外的其他方面获得认同感,从而提高自尊水平,促进其对身体的接纳。

焦点解决问句,促进接纳身体。利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提问方法,对学生进行“三步问”辅导,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接纳水平的反思。第一问:奇迹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有一个奇迹发生,或者有一个魔法棒,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身材和长相,你想变成什么样子?”借此让学生描绘对于体像的理想愿景。第二问:量尺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对自己身材和长相的满意度最高分是10,最低分是1,你目前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度是几分?”通过学生的回答粗略评估学生对身体的接纳程度。第三问:任务问句。最后问学生一个回归现实、促进行动的问题:“怎么做可以让自己对外貌的满意度提高1分?”在这个问题中为什么是提高1分,而不是提高到10分呢?因为身材和长相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是遗传,是无法通过外在努力而改变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人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有理想化的期待,所以提高到10分往往会引起挫败感和无能感,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是提高1分的话,是可以通过锻炼、注意饮食、学习着装等方式达到的。这个问句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管理的意识和行动,这种自主感和控制感会大大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2。如何在班级中开展体像烦恼问题的干预?

心理班会,角色互换。在班会上多组织一些增强同学之间相互接纳的活动,如心理剧,以体像烦恼为主题,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角色互换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或者以“今天我来露露怯”为题,让每个人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糗的事,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参加,在笑声中让学生们找到心理平衡,当有体像烦恼的学生发现原来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觉时,那种体像自卑感就会大大降低。

发动班委,重点关照。让班干部对小天这样的同学重点关照,跟他们打成一片,平时多找他们一起吃饭、聊天、玩耍,通过班干部的引领逐步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如果班级里有人恶意玩笑,班干部要及时制止,防止错误舆论蔓延。根据性别差异,开展体像教育。研究表明,体像烦恼对心理的影响存在着性别特点。女孩的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比男孩更明显、更普遍,而男孩的性器官烦恼发生率要高于女孩,这就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自我体像,接纳自我体像。3。班主任是否与家长沟通?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03-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挫折与压力的挑战。面对压力,一些相对脆弱的大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机。酗酒、暴力伤人、杀人、自杀等都是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它不仅危及当事人的健康及生命,而且会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从危机评估、危机即时干预、危机后干预的全程角度,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危机干预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紧迫性: 笔者自连续四年对某高校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达到16.52%,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3.1%。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构的探析: 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就应该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入手,以危机干预的全程观为基础,从危机评估到危机即时干预、后干预,最终建构发展性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模式:

(1)建立整合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预警体系。人口学资料中的家庭经济、结构、气氛、重大创伤等因素能够显著的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在建构危机评估指标体系时,家庭因素、自杀相关情况、压力、社会支持、精神病性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其中。建立一套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客观、量化的分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性进行评估。

(2)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数据库。一,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特别是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二,建立多个施测点,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跟踪记录,对建档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高危对象进行定时施测与干预,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1)自我干预模式。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机形成的主体原因。其危机的形成和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 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自我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危机预防知识,教会学生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增强自我干预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同时,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压力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干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其与人更好地沟通,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方法,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应急情况的处理和求助技巧。

(2)同辈干预模式。同伴之间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唤起共鸣,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同辈监督机制,每个班均设立男女生心理委员,由他们充当班级的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向班上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危机早报。另一方面,建立同辈支持机制,通过朋辈热线、朋辈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同辈互助,发挥同伴对危机学生的影响。

(3)加強危机的后干预。危机后干预有助于弥补目前危机干预机制的不足,丰富危机干预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时的避免恶性事件(如自杀、凶杀等)的模仿效应。一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后干预机制。曾经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是心理干预的高危人群。因此,应该针对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进行危机后干预,帮助学生恢复创伤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周遭人群的干预机制。知悉或目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危机学生同伴带来强大的心理冲突,他们会对危机学生的行为感到惊讶、困惑、自责甚至恐惧。如果这种心理冲突得不到有效处理,会让他们习得危机学生使用的不良应对方式。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哀伤辅导、班会、放松技术、个别辅导等,帮助周围的同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防止其产生模仿行为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修复,并提高其处理类似心理危机的能力。

3.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1)家庭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普测时让学生填写家庭基本情况表,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成长发育等主要信息,为学生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其次,学校要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危机救助方式,可以在每年新生报到期间,对新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相关讲座,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拓展性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在报到之初就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支持的观念。再次,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如在校园网、校报等载体上开辟家庭危机教育专栏、编制心理危机干预家长手册等,定期邮寄给家长。最后,在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时候,要充分启动家庭支持系统,使危机学生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坚定其度过危机的决心。

(2)调动社会系统的资源。社会系统(如心理学专家、精神科鉴定等)作为第三方力量可以有效的协调个体、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达到系统间的互动、互助发展。为此,建立以社区和单位为基础,以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为辅助,以医疗单位、专业预防救援机构为保证的社会预警系统,提高对高危人群干预和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4

一、“校医合作”的现状

1.高校与医院合作的形式。

目前“校医合作”的形式有三种:一是部分高校聘请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值班。二是个别高校与医院签署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战略合作共建协议。三是部分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团体, 主动搭建“校医合作”的平台, 促进校医间的密切合作。

2.高校与医院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 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由于高校与医院的合作还处于自发的探索阶段, 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合作进行规范, 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议或合作范本, 所以对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等缺少相应的规定,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快速处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二, 高校和医院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时段与干预方法有所不同。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以发展性和障碍性咨询为主, 强调对正常学生暂时性心理紊乱或精神障碍的咨询与辅导,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精神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危机发现识别、评估转介和随访跟踪, 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医院采取的是以医学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 侧重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治疗“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对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学生采取住院观察治疗, 使“病人”的疾病得到治疗并康复。高校一般是在遇到有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学生需要救治时, 才将学生送到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医院也只是把接收的心理危机学生作为普通的病人来进行诊断和处理。因此, 高校和医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认知存在差异。实际上, 针对严重心理危机和重性精神障碍的学生, 高校和医院需要考虑危机者既是学生也是病人的情况, 然后根据这一特殊危机学生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这才是校医合作的真实目的。第三, 从高校向医院转介疑似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 危机干预的转介渠道不畅[1] 。一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可控性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有关信息的保密性, 致使医院的专业人员参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向医院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

二、探索“校医合作”的新模式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提出, 高校“应积极在院 (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 或聘请精神专科执业医师到校医院坐诊。对有较严重精神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指导学生到医院就诊。针对以往“校医合作”存在的不足, 我们应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校医合作”的新模式, 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1.制度化合作。

高校与医院应有合作双方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 作为约束与激励合作双方的制度和行为保障。因此,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需要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搭建合作的精神卫生公共服务平台, 制订合作的相关法规或规定, 明确合作目标, 提供合作的有关程序, 指导合作行为, 从而引导和促进高校与医院的合作顺利实施;制订合作的规范文本, 明确高校与医院合作的权利和义务;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家指导委员会, 为高校提供专业、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技术指导。

2.快速危机干预合作。

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特殊性”,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应改善管理体制[2] , 建立对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的特别诊治制度并保证其畅通。高校通过与医院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处理渠道, 将具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转诊到医院, 由医院为心理危机大学生提供优先会诊、检查、治疗与住院等便利, 减少周转环节, 使危机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评估、诊断和办妥住院手续等。

3.专家会诊合作。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 发挥医院的专业优势, 畅通工作渠道, 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能力和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 高校或学生的监护人可聘请医院的专家对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进行会诊或复诊。一是医院外会诊。针对病情严重又暂时无法前往医院进行诊治的学生, 可由高校或学生的监护人向医院提出申请, 然后由医院选派专家到学校对该学生进行会诊。二是医院内会诊。对经诊断复核未能确诊或者对诊断复核结论有异议的学生, 学校或学生及其学生监护人可以再请医院组织专家在医院对学生会诊。医院对确诊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 诊断医师应当提出医学保护性住院建议。三是医院复诊。学校根据医院的诊断、会诊和复诊结果, 协助医院敦促学生家人采纳精神医学专家意见,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对危机学生进行干预治疗。

4.信息交流合作。

高校与医院之间建立日常联络机制, 密切“校医”高层领导互访、工作部门经常联系、业务人员沟通交流等, 为及时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相应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一是建立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校、医负责人联席会议, 加强双方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然后根据不同问题类型和发生时间段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二是经常交流重点学生的有关信息。高校对接受诊断治疗的危机学生的有关背景信息以适当方式提供给医院作参考, 提高医生的诊治率。医院针对危机学生的特殊情况, 应为高校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注意事项。当然, 高校与医院共享危机学生的相关信息时, 应严格遵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第一版) 》的有关要求, 不得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为促进“校医合作”的信息畅通, 双方应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合作模式。

5.督导评估合作。

高校与医院经常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督导活动, 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和医生的专业成长。一是高校主动聘请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值班, 使临床精神卫生专科医生通过在学校内的心理咨询接触学生,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的类型、特点和共性, 在咨询过程中融入心理治疗的方法, 宣传心理治疗的途径和手段。二是精神卫生专科医生监督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办法。医生要经常提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兼职教师, 对那些已超出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范围的学生, 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到医院接受心理评估和诊断, 避免延误学生最佳心理或精神疾病治疗时机和有效方式。同时, 医生若发现高校处置心理危机学生的方法或手段不科学时, 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相应指导, 防止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出现极端行为并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三是医院协助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培训形式既可以是专题讲座、课程教学, 也可以是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操作性较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四是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专家督导。参加心理专家督导活动, 既可以学习心理危机处置技术, 也可以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五是医院可定期接待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医院进行参观实习。通过实地考察学习, 加深对医院工作的了解, 以进一步掌握精神卫生的相关知识, 了解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熟悉求医治疗的相关流程等, 提高转介的说明力和成功率。

6.科学研究合作。

高校与医院联合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为高校和医院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有益的指导。通过联合研究, 既可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也可以尝试改变高校教师与管理者以及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法, 使心理治疗模式和医学治疗模式得到有效融合, 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摘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拓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新途径。为此, 在分析“校医合作”现状的基础上, 探索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六种“校医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校医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喜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转介策略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0, (3) :43.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5

1.当事学生中心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负责,避免因处理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当事学生安全原则。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危机时,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当事学生及他人的安全。

3.院系具体处理原则。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由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向院系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院系根据干预措施具体处理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4.准确及时原则。对严重心理危机学生要准确判断,及时干预。首先发现某学生有自杀或伤害他人倾向的师生要想办法控制当事学生,并及时报告其所在院系领导、班主任,院系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向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报告。

5.学生心理信息保密原则。所有涉及学生心理的调查结果、咨询记录、各类报表都属学院机要文件,要严格保密。所有涉及人员不得随意放置干预学生材料,不得随意向无关学生(包括当事人)透露任何信息,不得随意散布有关事件。

四、预防教育

1.通过课堂教学、教育活动、讲座、心理咨询等各种途径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积极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积极开展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如何帮助心理危机学生等。

3.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同伴咨询员,定期对心理委员和同伴咨询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通过心理委员和同伴咨询员在班级中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五、干预体系

1.预警对象

(1)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个体,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心理普查筛选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体发现严重疾病、遭遇性危机、感情受挫、受辱受惊吓、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学习、环境等方面严重适应不良以及就业压力特别大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有严重心理疾病(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2)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

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2.预警与干预机制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快捷反应机制”,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1)建立班级、院系、学院三级预警系统一级预警:班级

各班设立同伴心理咨询员,男女各一名,其中一名为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应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报告。

二级预警:院系

各院系设立兼职心理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对班级心理委员上报的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与其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重要情况要立即向院系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和学生处报告,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对学生进行快捷、有序地干预。

三级预警:学院

学院应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筛选出需要主动干预的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学院心理咨询人员要牢牢树立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意识,在心理辅导或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对心理辅导员和院系上报的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学院心理咨询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干预措施

①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学院须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或专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

如评估某学生可以在学院边学习边治疗,学院须密切注意该生情况,开展跟踪咨询,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必要时进行专家会诊、复诊。

如评估某生回家休养并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院须派专人监护,确保其人身安全后,通知学生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

如评估某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院须及时通知该生家长将其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②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

发现或知晓某生有自杀意念,即该生近期有实施自杀的想法和念头要密切关注,视其严重程度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将该生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由院系、保卫处、学生处、医务室等人员构成的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该生家长到校。

由有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

如评估该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院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如评估该生回家休养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院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带回家休养治疗。

③对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一旦发现便立即启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快速反应机制”,各有关部门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协调配合处理危机。

④对刚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

及时保护、勘察、处理现场,防止事态扩散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取证。

⑤对自杀未遂的学生,经相关部门或专家评估,如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回家休养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在其病情稳定后由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

正确应对新闻媒体,防止不恰当报道引发负面影响。

⑥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由相关部门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安全。

组织相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精神状况进行心理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学院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后续处理。

⑦愈后鉴定及跟踪干预制度

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申请复学时,应向学院提供相关治疗的病历证明,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评估确已康复后可办理复学手续。

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复学后,学院相关人员应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有自杀未遂史的复学学生(有自杀未遂史的人属于自杀高危人群),学院应组织专家进行定期心理访谈及风险评估,密切监护,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确保该生人身安全。

⑧对危机知情人员的干预

危机过后,需要对知情人员进行干预。可以用支持性团体辅导策略,通过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如同学、家长、班主任以及危机干预人员正确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若出现以上8类情形之一,校方应争取第一时间和学生监护人取得联系。对学生采取任何一项措施(特别是治疗措施),以取得监护人同意为最好前提。若监护人对相关工作不予配合或监护人联系不上,学院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向警方报告相关情况,并要求警方做好相关的笔录材料。

(3)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的注意事项

学院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时,应坚持保密原则,维护学生权益,不得随意透露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尽可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实施干预,避免人为的制造特殊的环境给被干预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激发或加重其心理问题。

对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制力不完全的学生,学院不得在学生宿舍里实行监护,避免监护不当造成危害,以确保该生及其他人员的安全。

学院与家长联系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做好记载,妥善保存。

如果发生的心理危机或自杀涉及其他高校,各高校要相互协作、支持、实行联动。

干预措施中涉及到学生需要休学接受治疗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办理。

(4)学院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后勤、物业等管理人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学习及讨论,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危机干预能力。

(5)监督评估及理论研究

为了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应从加强领导,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开展辅导和咨询及工作的实施等方面,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切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与思考 篇6

摘要:本文以一例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探讨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转在大学生心理危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1 引言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1]。这种心理失衡状态若长期无法得到缓解,将会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发生,进而引发自伤或伤及他人等严重心理危机事件。

危机干预是心理治疗措施的一种,是从简短的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不涉及当事人的人格矫治[2],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帮助其尽快战胜危机,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当事人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和动力。

2 案例介绍

2.1 初期心理危机干预

马某,女,2010年9月入学,2014年6月毕业。入学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其疑似存在心理问题,按照学校相关预案对其重点观察。寝室同学反映该同学性格孤僻、失眠、焦虑、情绪低落,偶有独自一人在宿舍喝酒的情况。辅导员及时与家长沟通,获知其父亲有抑郁症史。征得马某及家长同意,辅导员和马某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做咨询。经过评估,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建议马某接受专业诊疗,并每周到心理健康中心做心理咨询。经过专业医院诊断,马某为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需长期服药、戒酒。按照相关工作要求,辅导员对其重点关注,定期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汇报情况。马某长期坚持接受治疗和咨询,情绪稳定,学业顺利。

2.2 后期心理危机干预

大四学年上学期,同学们陆续签约。由于马某性格比较内向,加之性别原因,找工作屡屡失败。辅导员定期与其谈话,并单独进行就业指导,安排同寝室学生干部留意其行为变化。同学反映未见马某情绪突变,只是因找工作不顺利心情比较低落,会定期向辅导员汇报情况。大四学年下学期开学初,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反映马某未去心理健康中心接受心理咨詢,毕业设计组同学反映马某连续两次未参加毕业设计答疑,有同学发现马某独自在超市外喝酒。辅导员随即与其联系,但马某故意逃避,最后到寝室找到马某,并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与其谈话。经过谈话了解到,由于就业不利,马某担心自己毕业即失业,成为家里的负担,同时由于长期服药的缘故,记忆力减退严重,完成毕业设计十分困难,并表示对毕业及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已停止服药和接受治疗,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辅导员立即对其进行开导,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劝导其继续接受治疗,每周到心理健康中心接受一次心理辅导,每半月到医院诊断治疗,坚持按时按量吃药;②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保持与马某的经常性通话,缓解其就业和毕业压力,让其感受到家庭的关怀;③除了学校外,希望家长和亲朋好友共同帮助马某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解决其就业困扰;④安排毕业设计组同学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带领马某按进度分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⑤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沟通,多给予马某一些指导和鼓励;⑥安排与马某关系密切的同学经常与其参与休闲娱乐活动,舒缓其紧张、焦虑情绪;⑦保持与家长、同学、教导员老师、心理健康中心老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长期沟通,交流情况,定期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汇报情况。经过以上努力,马某最终顺利毕业离校。

3案例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大学生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及早排查,及时发现,综合分析,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机制

及早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大学生入学之初,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评测系统,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普查,及早发现问题学生,及时重点关注;辅导员在学生干部的帮助下,定期排查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同学,着重关注有成绩突变、家庭变故、感情困扰、就业困难、毕业困难等情况的同学。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过入学心理普查及后期的心理排查,马某的两次心理危机都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和干预。

重点人群和重要阶段应加强关注。重点人群主要包括既有心理障碍学生、贫困生、孤儿或单亲家庭学生、身体残疾学生、沉迷网络学生、调剂生、降级生等,应与他们多交流,正确引导,安排学生干部帮助,寝室同学关心,同时切勿以特殊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大学中的重要阶段主要是新生入学时的迷茫期,大二时对大学、自身和未来的重新思考以及大四时面临毕业就业的未知恐惧,这些重要阶段应对重点人群加强关注,同时加强排查帮扶。案例中的马某属于既有心理障碍学生,对其采取了长期的关注帮扶,并在其大四期间加强了力度,取得了成效。

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最大范围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在校园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宣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活动和《形势与政策》课中,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认识、解决自己或他人遇到的心理困境,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案例中,由于同学们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马某出现的心理危机才能够及时被发现,同时由于马某的正确认识,后续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这些都得益于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工作系统。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队伍,学校层面设立心理健康中心;学院层面设置心理健康老师,与辅导员一起建立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班级设置学生心理联络员,联络其他学生干部一起开展工作。从上向下逐层指导工作开展,从下向上逐层汇报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对重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实时更新信息,及时上报,工作队伍各层级综合评估后按照相关要求采取进一步措施。案例中马某的心理危机发生后,有畅通的发现汇报预警渠道,为后续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争取了时间。endprint

对心理危机预防预警相關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心理危机发生早期,当事人都会有一些行为上的变化,如果周围人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就能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止当事人情况恶化。每学年定期邀请专家对辅导员及学生骨干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交流活动,同时开展校外交流、进修等工作,可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工作更加专业化,发现更及时,判断更准确,工作更有效。

3.2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建立专业的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中心主要选拔、聘用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有心理咨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精神病科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担任心理老师,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科学诊断、治疗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马某在心理老师的专业指导下,接受心理诊疗,服用药物,并长期坚持接受心理咨询,才使得病情得以控制。

建立高效的运行体系。建立含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咨询专业队伍主要是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咨询老师;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包括学工部老师、辅导员、教导员等;学生骨干队伍主要包括心理联络员、班长团支书、寝室长等学生干部。在对马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期间,学生干部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其情绪变化;教导员不定期找马某交谈,与辅导员沟通情况;辅导员定期与马某交谈,并与心理老师互通信息;辅导员将情况汇总及时更新并向校级心理健康工作组汇报情况。对马某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保持与家长沟通,赢得社会支持。家长对学生的了解胜过其他人,家庭是学生的心理归属,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家庭资源,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与专业心理医院加强合作,为大学生心理诊疗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高效。在对马某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辅导员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绿色通道,马某的心理危机得到了心理医生的及时诊疗,保障了心理危机干预成效。

4结束语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7

然而,在众多学生工作一线教师中间,真正从事心理学研究者数量甚少,这部分心理工作者大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很多都是根据经验或他人教导来处理紧急事件。而学校和社会,对这部分心理工作人员要求却甚高,许多心理工作人员在处理危机事件中,面对危机混乱的场景,以及负担过重,会导致这部分人员心理疲惫且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从而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数据显示,急救机构工作者在一次严重自然灾害后,有大约10%的人在心理调整上会发生困难[1],相对于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心理工作人员所承受的替代性创伤研究却寥寥无几。

一、替代性创伤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症状表现

(一)概念

Doukessa Lerias和Mitchell K.Byrme将替代性创伤的基本定义是这样的:具体是指整个人正处于严重创伤或者是相当程度的灾难性事件的过程中,引起的一些目击者或者回事救助者的不良反应。事实上在一九九六年的时候,Saakvitne和Pearlan也曾经为这类创伤做过这样的定义,在他们的观点里,这是助人者内在经验的转变方式也是同样环境下投入该类创伤题材所产生的不良结果。

(二)产生原因

替代性创伤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与个人自身素养有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和自我有关联的种种因素所在,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价值观念,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观念、能力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

在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实际运行的环境因素,还在很多实际方面与当事者的互动环境有关联。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这个运作过程当中,人们所经历的细节程度以及社会支持度等等方面都会对整个深入其中的救援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特定的环境原因有关,尤其是与当事人的互动过程有关,如互动的频率、互动中创伤经历的细节被揭示度、社会支持度等都将对救援者产生影响。

(三)主要表现

厌食、体力下降,难以入睡、易惊醒、做噩梦,易激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都是替代性创伤的表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绝望,并伴有创伤反应与人际冲突。

二、替代性创伤的自我检测

(一)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理论依据

事实上,代替性创伤的基本概念来自于一个综合性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英文简称为CSDT,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建者自我发展相关理论。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人们受到创伤的时候,都会应用以往的经验来应对这种创伤,这种经验来自于人际、文化家庭、社会等等。区别于传统的构建模式和构建方法,我们可以理解CSDT对于传统模式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将直接表现在病理、症状等具体环节当中。对于这个理论,著名的Mc Cann和Pearlman教授曾经提出过这样的构建模式和构建理论,在他们的观点里具体提出了相应的表现内容。传统模式当中,人们具体应用的是经验。而这项系统则根据参照系统和自我能力以及记忆知觉等方面来具体进行。这项基本内容:我们可以表现为动机缺乏等这些有根本性的侵入性想法。

(二)运用量表进行替代性创伤的测量

美国创伤压力机构(TSI)编制的信念量表主要评估“个体认知图式”的改变。根据建构者自我发展理论编制而成。包括安全、信任或依赖、自尊、亲密感以及控制感等10个分量表,为自评量表。创伤症状调查被用来评估过去6个月内创伤症状发生的频率,包括100个条目,内容包括:警觉、强迫性侵入、防御及回避、分离感、自我认知损伤。

三、替代性创伤应对策略

(一)一般应对策略

著名的Saakvitue和Pearman教授指出,我们在应对代替性创伤的时候有三个最为基本的原则所在:1、觉察;2、平衡;3、联系等等。这三个基本的因素在于具体调整在即内在的不平衡状态。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觉察的核心理念在于接纳和关注范畴,像是需求和资源方面的不平衡的探究大多都属于该方面的基本内容;平衡则是让自己的保持平稳的生活步调和生活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将具体包罗一些内在的差距内容。具体到联系环节则是要让自己和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并以此来进行经验和认知性的觉察。

专业方:对工作保持热情,在工作中寻找价值认同;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量,如与学生谈话的人数、不要超时工作等;接受专业方面的培训;向上级咨询师或同事寻求帮助。

机构方面:改善工作环境,如在舒适安静的环境工作;尊重求助者;促进同事间的相互支持;提供合理的待遇,重视适量的工作时间和数量。

(二)特殊应对策略

Saakvitue和Pearman针对求助者的思维、体能和经验,设计了思考、行动和情感三类活动,每一类活动都涵盖了一定的联系。这些活动适合在团队中使用,有一些也进行修改,并运用在两人小组和单独的个人身上。

四、高校心理工作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应对

根据Saakvitue和Pearman的三原则理论,即觉察、平衡和联系,我们可以提供给高校心理工作人员以下应对策略。

(一)要进一步做好心理支持工作

要知道,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拥有着很为独特的情感职称内容。而他们的心理素质也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提供帮助。具体来说,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像是家庭、朋友、邻居、单位等等场所及其场所中不同类型的人员都包括在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些人员可以对高校大学生提供信息共享、经验交流、陪伴和归属感等,个人产生心理危机后的保护垫。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来说就有了极大的缓解。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保持该类环境无条件的接纳原则。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系统内容的接纳条件和心理治疗技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支持工作的基本内容所在,让他们在感受到我们这些工作者的关怀和帮助的同时,尽量早些走出心理阴影。

(二)关于新时期个人认知模式的调整

著名的弗洛伊德先生曾经将心理危机归结为一种心理因素失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内容和问题都将有了极大的影响和缓解。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一个人来讲整个危机的持续时间和持续策略是在持续发生变化的。具体的时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认知来进行调整。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求助者的自我认知和观察等方面的具体环节。这时期的他们是对周围环境和人物变化非常敏感的阶段,同时,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求助者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发生整个理念的过程当中,很多人和事务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发展。另外,整个内容下的认知和观察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如何积极调整个人认知的整体模式所在,使其能够直面自己的心理危机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一大重要课题。

(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建立工作

从目前来看,应对方式需要靠与相关事件和环境相符合的方法和基本手段。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这其实是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的研究范畴。所以说,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应对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应对能力,有效应对危机。

(四)积极关注帮助其成长

每个个体的身上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能力,是成长的潜在动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当在分担对方的痛苦的同时,也立足于给人以光明、希望和动力,对心理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积极面进行捕捉,并给予正向引导,使其在困境中崛起,促使其心理状态发生积极和正向的改变,同时调动求助者本身的自我潜能获得心理成长,强化他们的自我心理素质。

我国对于替代性创伤的研究并不多,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还多方面需要努力。在应对一些危机事件时,不仅需要我们提前做好替代性创伤的干预工作,还要做好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以更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式减少心理工作者在施救过程中的心灵伤痛。

参考文献

[1]Weiss Ded.Predicting symptomatic distress in emergency service personnel[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5,63:361-368.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8

一、心理档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展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工作,心理档案各具特色,纷繁复杂,但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点如下:

1.主要内容。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根据每个人的发展阶段和心理特点, 使用心理测评工具对个人智力水平、家庭背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个性特征等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和保存而形成的文件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学生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学生个体情况及生活状况的资料、成长及健康历史资料、成长环境方面的资料等,如学生的基本简历、对生活的态度、个人生长史、基本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和疾病史、家庭氛围以及一些社会关系等等。二是各类心理测量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学习能力、人格特点、认知风格、兴趣、爱好、职业倾向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有关个体心理素质方面的心理测量资料,如大学生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等心理测试量表测试结果等。三是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危机干预记录、团体辅导记录等等: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辅导记录、心理专家或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及建议;确定有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档案中还应包括其症状表现、医院诊断结果、产生缘由、咨询时间、咨询次数、咨询方法和过程、治疗方案、咨询效果以及之后的追踪记录等等。另外心理档案里还需要一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资料,比如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情形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等。

2.学生心理档案的特点。(1)客观真实性。心理档案中的材料不是主观臆测的,而是由心理约谈、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干预辅导等途径得来的,反映和记录着大学生实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特点。(2)连续动态性。心理档案的材料既包括每年新学期开学对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还包括后来的心理发展动态的监察与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记录等等,需要随时加以补充、修改,因此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动态性,这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轨迹,查找心理问题原因,进而有效辅导与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隐私保密性。学生心理档案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映,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因此,在建档、保存、管理以及使用时都必须制定相关的保密规定,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防止档案内容的不当泄露。(4)教育指导性。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心理档案材料在心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健全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与指导意义。

二、心理档案的建立过程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是一系列动态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大一新生入学后开始,包括获取新生基本资料、新生心理普查、心理普查结果的整理和归档以及后来心理测查、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等资料的补充和完善等多个环节,各高校基本上都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等共同来完成。

新生的基本资料基本上都是从大一新生调入的个人档案和入学后填写的登记表中获得,而且在后续的心理普查工作中还能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新生心理普查环节包括心理测量量表的选择与测量。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利用心理测量统计软件进行普查,根据不同的测验目的以及量表的信度、效度如何而选择心理测量量表。心理测量过程也是由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掌握相关心理测验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员来主持,因而心理测试过程较为严格规范。测量结束后就进入了测量结果的分类与整理环节,在这个环节还要根据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邀约谈话,进一步筛选、排查与归档,并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辅导和干预,然后再将相关资料存入档案。另外,由于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正处于发展与成长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心理困扰,也可能原来存在的心理困扰随着心理的成长减弱或消失,这就需要后期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监察、咨询辅导或者心理危机干预等资料也要不断地录入档案中。

三、心理档案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作用

建立心理档案不仅能够帮助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方案及措施,因此,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监测、预警、教育与指导的作用不言而喻。

1.有利于了解、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状况、家庭背景、各类心理测验的资料、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危机干预记录以及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现状。而且心理档案的建立由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包括心理测验、心理约谈以及心理咨询等等,这样就实现了档案内容的动态更新与学生心理状况的多渠道了解,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动态监测学生客观真实的心理发展与变化。

2.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的心理测试、心理约谈与心理咨询等途径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个性、能力与局限,从而进一步发展自我,塑造健康人格以及优化心理品质,以便于积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状态,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特性与倾向性,指导自己进行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合理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

3.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危机状况,获得良好发展,也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危机情况作出准确预测、及时防范和科学处理,有效构建出预防性的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通过测试、鉴别、分类、筛选等程序,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把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神经症、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以及有自杀想法或自杀行为等各类心理危机情况的学生正确识别出来,并对其心理危机的轻重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判断,然后再根据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

4.有利于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促使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存在心理危机情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咨询与辅导、干预与转介、追踪与随访等。比如:对那些存在一般心理困扰或个性缺陷的学生,平时让辅导员或心理委员多加关心与帮助,避免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与干预,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援助等;对可能患有神经症或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至专科医院并坚持追踪随访;另外,还可以开展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那些心理档案中反映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

5.有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专题研究。心理档案中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的心理测量与咨询记录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真实反映,既可以揭示不同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共性心理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客观资料,也可以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帮助,这对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建立心理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科学研究辅助作用,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科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关于大学生心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2]郝慧颖.关于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夏慧君,罗艳丽.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J].黑龙江档案,2006(2).

[4]梁守英.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平原大学学报,2005(6).

[5]张晓红,邰杨芳.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山西档案,2012(3).

[6]黄卫国.浅谈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与合理利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9

大学生在遭遇重大变故或者感情受挫、身体出现疾病时,往往会产生消极、烦躁等不良情绪,表现出心理或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甚至有自杀倾向或采取自杀行为,而危机干预则是以急症访问或劝导的手段,给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提供有效支持和帮助的一种应对策略。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批次的不同,使独立学院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上有明显的差异,其特点为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导致的自卑感严重,自信心不强。当独立学院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感情乃至经济上的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此时进行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至关重要。

二、危机干预

1. 危机干预六步法。1.1 定义问题。从求助学生的角度确定和理解其所认识的问题,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做到不偏不倚,以关心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其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分析学生所处的危机程度。1.2 保证求助者安全。安排学生或老师对心理危机学生实施24 小时看护,以免此类学生因为情绪反复,采取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同时要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1.3 提供支持。鼓励求助学生诉说内心真实想法,给予他们希望和乐观情绪,让求助学生认识到危机干预工作者是可靠的支持者。1.4 检查替代解决方法。从多种不多途径思考变通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可利用的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利用的应对方式,发展积极的思维方式。1.5 制定计划。帮助学生做出短期可行的计划,让学生从小的成功、收获中看到希望,从而恢复生的动机。1.6 得到承诺。帮助学生通过向自身承诺采取确定、积极行为的方式,加强心理暗示,从而尽快回复心理的平衡。

2. 危机干预善后工作。危机干预后对事件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康复等进行记录,对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手段和措施认真总结;对于在事件中处理不当的地方及时分析,以备今后参考。对于危机干预成功的学生,也要保持跟踪调查,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改善和加强危机干预方法。3.1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团体辅导、知识竞猜、心理剧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针对性的帮助独立学院学生重拾自我、找回自信。3.2 敏感时期加强防控。特别是两个学期开学以及“十 • 一”长假,对有记录的重点学生情绪特别关注,对行为变化较大的学生加强防范。3.3 任何时期都要高度关注有自杀未遂史的学生。3.4 探索家庭与学校沟通与协调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三、自杀预防

1. 明确自杀可以预防。人们普遍对自杀预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自杀没有征兆,不可预防。独立学院由于经费和人员设置等原因,自杀预防往往是心理健康工作的盲区。数据显示,至少76% 的自杀学生在自杀前的急剧转变几乎全班同学都知道,问题在于周围的同学老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表明,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学院因加大宣传教育,强化自杀预防可为、能为的观点。

2. 构建心理健康档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掌握学生自杀意念,便于后期有针对地开展预防工作。在班级成立应急小组,选出心理委员,深入班级掌握有异常行为或者短期情绪变化较大的学生情况。学院通过数据的记录及更新,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可有效的避免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3. 自杀征兆。自杀往往有明显的征兆,比如开始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和爱开自杀玩笑;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式、日期地点;流露出无助或绝望的心情;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突然与亲友告别等,当学生出现以上行为表现时,老师与同学应当及时提高警觉,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的发生。

4. 提供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往往感到孤独、自卑以及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伴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缺失,同时,他们有想死和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理。当学生处于极度无助时,来自学院的帮助对于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关怀和鼓励——倾听有自杀倾向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多交流并站在学生的立场,身历其境的感受他的苦难,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联系与支持——与有自杀倾向学生的好友、同学、家人保持联系,共同帮助其面对危机,组成一片支持与关爱的网络,开导其乐观的面对问题。

4. 与家庭保持联系。自杀发生后,学校面对家长,处理善后普遍感到棘手,探索家校沟通和协调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学校要加强对家庭负面异动情况的检测,设法对已经出现心理危机学生的家庭施加正面影响,消除可能的消极影响,避免家庭成为自杀的直接推力,为自杀预防工作开辟新路径。

归纳来说,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事实上是起一根“拐棍”的作用,是帮助和支持那些心理失衡的学生走出困境的手段,当他们学会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够调节心理失衡状态,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后,就应该丢掉“拐棍”,独立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汪海燕.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J].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汇编,2012(02),16-22.

[2]胡华北,孙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42.

[3]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性干预 篇10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 正处在青年期, 而青年期正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课题时, 他们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进而产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如下特征:a.突发性和紧急性。大学生因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不稳定以及诸如亲人去世等突发事件, 都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由于大学生自身调节能力和寻求帮助意识的缺乏, 这些危机在爆发之前通常是难以被他人察觉的, 而随着危机状态的升级, 危机就会突然爆发, 情况非常紧急。b.危险性。由于大学生缺乏人生阅历,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在面临突发事件或长时间的心理压力时, 很可能无原则地放大自己所面临的困难, 容易做出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具有危险性。c.破坏性和传染性。有些心理危机事件不仅给当事者带来生命危险, 而且也会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处于紧张状态,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一些危机事件会成为学校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模仿的对象, 使得危机事件再次出现, 使学校陷入恐慌之中。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而且也是学校内部的一大安全隐患, 因此, 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及时运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他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心理危机之中, 帮助处于危机境遇的个体或群体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实际上这个概念指的是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包括在危机发生后的干预———治疗性和扑救性干预, 还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性干预。目前,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仍放在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方面, 而对于预防性干预则关注较少。而心理危机的产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心理问题产生阶段、情绪困扰阶段、极端行为出现阶段。如果能够在心理危机产生的早期阶段, 心理问题产生阶段, 对其进行干预, 就能够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而预防危机的爆发。因此,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对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而现有的危机干预工作模式却更侧重于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治疗和解决, 忽视了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致使危机干预工作比较被动, 降低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探索

我们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总结出一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工作体系。a.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普查就是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心理档案是将通过心理普查和咨询等方式获得的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资料客观、综合地记录的档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并通过后续的跟踪咨询使学生的问题及早得到解决, 避免危机的发生,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规律, 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b.进行常规性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是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比如, 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方式, 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平衡焦虑、矛盾的心态。研究表明, 自杀者在采取自杀行动前的24小时内, 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磨擦的发生频率很高。在这个时段, 如果有人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困扰, 往往就能挽救其生命。个别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 给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出了现实要求。事实上,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但通常, 勇于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其中, 有社会观念的问题, 如不少人认为, 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也有干预中心的工作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不过是个空架子等原因。无论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层面, 还是从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角度, 各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建立完善的机构, 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 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还有必要提醒学生家长, 引导孩子排除来自社会的不良干扰。c.创办心理健康网站和刊物。心理健康网站和刊物的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小知识、人生哲理故事、生活感悟文章以及心理调节方法等方面。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和刊物,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并且还可以通过在网站开设“心理信箱”等栏目和通过报纸向大学生约稿的方式, 为大学生提供与心理老师随时沟通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感受的平台。另外, 网站和刊物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活动的宣传媒体。心理健康网站和刊物能够进一步扩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范围。d.建立大学生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如:建立心理健康协会, 设立身心健康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等。心理健康协会是由学生中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的骨干分子组成,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 进行与心理健康有关活动的学生团体。班级身心健康委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可以深入学生中间, 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 把学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学校, 同时还可以帮助同学解决疑惑,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从而预防危机的爆发和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增强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这个危机干预工作体系能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 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加主动,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性干预。

4 结论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 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让他们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困难, 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 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才是合格的能担起建设祖国重任的优秀人才, 成为不怕压力, 勇于承担, 责任心强, 价值观和社会观都积极向上的中坚力量,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社会现象, 那就是独生子女占很大部分, 自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偏于个人化, 个人家庭环境的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导致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有的是轻微的, 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性格转化自行分解, 有的比较严重已经上升为一种心理危机, 一帆风顺的时候可以一切正常, 但一旦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会加剧心理危机导致心理疾病, 直接导致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甚至更严重的危及自己和身边人的人身安全,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成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课题, 真正从心理上化解大学生的迷茫, 解开心灵的症结, 使其身心健康, 作为大学心理辅导部门, 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动态, 防患于未然, 把问题消除在最小, 帮助学生战胜自我, 为国家培养心理素质健康又过硬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1]程婧, 段鑫星.大学生危机干预理论及对策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5 (6) .

[2]张光涛, 李海红.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危机敢于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11

摘 要 本文是对一携带HIV病毒的特殊个体的危机干预和心理矫治的个案分析。廖某来自缅甸,自幼被拐卖到中国,且之后多次被拐卖,因获知自己感染HIV病毒后产生想自杀的念头,自我认识不足,存在认知偏差,有焦虑不安和恐惧情绪等。根据其症状表现排除其为精神病和神经症的可能,诊断为严重性的心理问题。通过危机干预、认知矫正、创建和谐氛围和团体辅导等方法,消除其想自杀的念头,深化其自我认识,纠正其存在的认知偏差,消除其焦虑不安情绪,引导其学会面对现实问题,启发、鼓励其采取有效行动,主动适应,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最终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行为表现,适应新生活,以积极心态面对自己的病症,积极配合治疗,咨询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HIV病毒 危机干预 心理矫治

一、基本情况

廖某,女,28岁,出生于缅甸,已婚,小学文化(缅甸)。廖某13岁被拐卖到中国,后又被多次拐卖。心理测验结果:选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廖某施测,了解其潜在心理问题。从中发现,性格内向,偏执,自我评价稍低,焦虑抑郁程度偏高,有一定的社交恐惧。

二、自诉

主诉:生活环境改变后情绪焦虑,猜测感染传染病,时觉心悸、胸闷,手抖,惶恐不安,常失眠,紧张恐惧,确认感染HIV病毒后,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义,产生自杀的想法。

个人陈述:

1.不良经历。13岁就被拐卖到中国,后又被多次拐卖,连自己都无法说清自己的人生经历。卖到现在的家庭生活也得不到好的对待,家公家婆一向对自己及小孩不好,自己被作为工具使用,完全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2.对家人的思念和绝望。13岁很多事情都还不懂的时候,便已被拐离缅甸,对缅甸家人及其住的地方记忆模糊,之前受限制不能联系家人,现在可以联系家人却已联系不上,未来的生活将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度过,极为思念家人,很想见到家人,但现实不可能实现,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义。

3.对死亡的恐惧。获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后,因不了解艾滋病知识,对自身可能随时死亡充满焦虑和恐惧。

4.和周围其他感染HIV病毒者相比,其他人都有家人支持,且都是因吸毒或接触毒品感染上艾滋病,自己从未接触过毒品,却“无辜地”感染上。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未来完全没有希望,认为活着也没什么意思,觉得自己命不好,陷入不良的消极情绪中。

5.得知自己是HIV携带者后,情绪极为不稳定,出现轻生的想法。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廖某由于人生遭遇相对较为不幸的原因,认知有偏差。极为思念家人,被拐卖后的家庭没什么温暖,是“三无”(无通信、接见、汇款)人员,缺乏社会支持。不甚信任他人,在小团体中不愿主动与他人主动交往,人际关系较差,存在轻度的社交恐惧。不善于宣泄自己的情绪,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义。在知道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第二天,廖某劳动期间拿起剪刀想割脉自杀,当场被制止,经介入危机干预后未有其他过激行为。环境变更之前,廖某猜测自己肯定感染了什么传染病,有时觉得心悸、胸闷,手抖,惶恐不安,经常失眠,紧张恐惧。其症状是由于生理因素和事件发生的突然性相关而引起。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四、评估和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犯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四位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经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其病程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初期需借助辅导员和专管警察的帮助但后期能自己主动设法摆脱,并且能照常参加学习劳动,人际交往也是只有轻微妨碍,可以认为其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

3.根据其表现出的症状,是由明确的原因所引起的心理冲突所致,虽然情绪和行为反应比较强烈,但其表现和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强烈程度有关。其表现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且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自身,其反应强度稍剧烈但未影响思维逻辑性。

4.诊断为严重性的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消除其想自杀的念头,深化其自我认识,纠正其存在的认知偏差,消除其焦虑不安情绪,引导其学会面对现实问题,启发、鼓励其采取有效行动,主动适应,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最终目标: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行为表现,适应生活,以积极心态面对自己的病症,积极配合治疗。

近期目标:稳定其情绪,消除其自杀念头。

长远目标:使廖某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服刑生活,正视艾滋病病情,积极投入新生活。

六、咨询方案及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针对廖某存在潜在自杀危险,对其进行危机干预谈话,消除其自杀逃避现实的想法。

1.预警体验,提高心理承受力。艾滋病患者们集中生活后,对自己感染什么传染病尚未确定,却由猜测及各方面信息中猜测感染HIV病毒。在与廖某谈话中,未给予肯定答复,但给予可能性想象的空间,因获知确切病情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让廖某心理上对感染HIV病毒有了一种预警体验,提高心理承受力。因有过预警体验,后期廖犯出现自杀冲动行为被制止后,相对较快接受和适应。

2.获得社会支持感与情绪宣泄。介入咨询后,通过向廖某说明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的性质,建立平等地位的咨询关系等。在谈话过程中,廖某对咨询师慢慢有了信任和好感,从而对教育者的负责产生信任和依赖,进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可,获得教育者方面的社会支持感。从“一问一答”开始,慢慢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倾诉出来,通过适时加以引导,让廖某先把压在心底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其情绪激动哭泣时,递上纸巾,鼓励其尽情宣泄情绪,几次之后,廖某便能基本稳定情绪。

3.行为分析与口头协议。针对廖某知道病情后出现想自杀的应激行为,介入危机性谈话,进行危机干预。采用身心放松方法使廖某放松情绪,暂时稳定下来。谈话中选用支持和保证的技巧,引导廖某回到现实问题及其自杀行为,鉴于其情绪尚未真正稳定,先引导其分析其行为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结合其具体情况,采用亲情感化,让其发现其未来并不是全无希望,自杀了才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永远不可能再见到把她带到这个世界的母亲和其他亲人,诱发其产生对远在缅甸的家人的思念,产生与家人重聚的愿望,加上其之前产生的对教育者的社会支持感,进而激发其生存欲望。从危机尚未真正消除的角度,以轻松的方式与廖某定下短期协议:两周内(原设定一个月,协商后定为两周)有任何不良情绪或想法都要向咨询师倾诉,绝对不出现任何自杀行为,确保廖某短期内不出现自杀自残行为,随后通过引导其改变一时的冲动想法,真正稳定其情绪。最后,从管理的角度,安排好监护,保障安全,并不时找廖某谈话,了解其思想状况,稳定其情绪。

通过这个阶段的谈话,及时作危机干预,使其情绪稳定下来,消除了廖某自杀逃避现实的想法。

第二阶段:针对其不良心理特征,对其实施认知矫正。

多次介入咨询,主要以认知疗法对廖某存在抑郁焦虑和偏执想法作矫治,结合身边其他人的案例和社会客观事实,教育者对她的关心和教育,让其认真思考,逐渐引导其改变原有不良认知方式,矫治其偏执想法,减轻其抑郁焦虑情绪,深化其自我认识,彻底纠正其存在的认知偏差。结合日常生活,逐渐改变其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接受现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勇敢面对现实,促进其积极生活。

第三阶段:针对其知识缺乏造成情绪焦虑不安和恐惧感,讲授相关知识和实施团体辅导。

通过艾滋病知识专题教育,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使其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病情,正确看待问题,减少情绪焦虑和对该病的恐惧感。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集中做引导教育,让周围的人在了解传染病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传染源和预防知识,减少其他人的猜测和排斥造成艾滋病携带者的心理压力。廖某通过掌握知识减少恐慌不安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活环境氛围的改变也减少其心理压力。

第四阶段:对其存在的人际交往和适应问题,通过创建和谐氛围,去除其社交恐惧,提高其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通过促建小团体和谐氛围,对其小团体成员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多开导廖某,同时鼓励廖某主动和其他人相处,减少对社会不满的印象,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在门诊咨询过程中,引导其选择适合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并结合专题团体辅导,去除其存在的社交恐惧,提高廖某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进而引导其学会面对现实问题,启发、鼓励其采取有效行动,主动适应,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七、咨询效果评估

廖某现在自我评价良好,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和其他人友好相处,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劳动生活,按时吃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过得很充实。

咨询师及教育者通过平时多关心廖某的身体状况,让她感觉到虽然没有亲人在身边,周围却有着亲人般的关心和温暖。现在,常能见到廖某依然腼腆却灿烂的笑容。心理测试对比也显示,廖某现不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与人保持适度交往,能在要求下参与团队和集体活动,心理承受能力中等,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般问题基本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并保持适度的反应。咨询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d Barlow主编,刘兴华等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第一版).

[2]Timothy J.Trull,E.Jerry Phares著,丛中、张伯全主译.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第一版).

[3]王玲主编.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建平.变态心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美]沙夫著,胡佩娥等译.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上下篇).2003.5(第一版).

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12

一、案例简述

案例一:2009年12月的某天晚上, 有学生反映宿舍一名女生因和男友吵架情绪激动, 她删除了所有的QQ空间日志和照片, 撂下一些偏激的言辞后“失踪”了。经过多方努力, 数小时之后, 老师才在天台找到她。

案例二:2010年5月的某天晚上, 有同学反映5号宿舍楼4楼有一名女生冲进某个宿舍殴打了好几名同学。

案例三:2014年11月12日晚, 接到老师反映5号宿舍楼6楼阳台栏杆上坐着一名女生, 该女生衣着单薄,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情况十分危急。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1. 心理弱势群体往往是高职院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危群体

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分为由经济贫困的学生构成的经济弱势群体;由学习能力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构成的学习弱势群体;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品质不完善的学生所构成的心理弱势群体;由行为不良的学生构成的行为弱势群体;由有生理缺陷、交际能力弱、自信心不足等学生构成的其他弱势群体。不难看出, 除去经济贫困、生理缺陷导致的弱势境遇外, 其他的弱势群体基本都可以归为心理弱势群体。

分析回顾上述案例, 三个案例的当事人都可以归为心理弱势群体。案例一的当事人, 成长与一个经济条件优越、关系和睦的家庭, 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 不能合理控制和调节情绪。父母都是狱警, 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她的“不听话”常常换来父母的拳打脚踢。她特殊的成长经历与其行为不良, 用武力解决问题不无关联。案例三的当事人, 往往用诸如独自到高处吹风、声称服用安眠药等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困难。由此可见, 心理弱势的大学生常常会陷入危机, 无法应对, 他们是危机事件发生的高危群体。

2. 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有赖于心理境遇弱势群体的有效筛查和甄别

发生在个别心理弱势群体学生身上的极端行为是由于“个体心理危机出现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调解, 以致长期发展所导致的”, 只有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因素, 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这样才有可能将危机控制在在萌芽状态。

据事后了解, 案例三的当事人, 曾多次采用极端方法来应对困难。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 老师对这名当事人的情况一无所知。通过多方询问, 辗转打听, 才了解到这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 就能更快地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为危机处理赢得更多的时间。

所以, 在心理危机预防中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前介入, 对经济困难、单亲、学业困难、身体残疾、心理疾患的学生建立特别档案, 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三级机制, 收集信息, 建立危机干预一览表, 将已经出现过危机事件和有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同学纳入其中。万一发生危机事件, 能以最快的速度调取相关档案资料, 为危机处理提供信息, 赢得时间。

三、构建以预防为主的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防机制

1.初级预防机制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初级预防以一般学生 (也包含适应困难学生) 为对象, 提供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 以增进个人心理健康。其工作目标是预防, 主要工作内容是建立有益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校环境, 举办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展览、演讲等) , 增强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参与人员是全体教职工。

2. 二级预防机制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二级预防针对濒临偏差行为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 提供危机调试与早期改变。其主要工作目标为介入及改变;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团体辅导;主要参与人员为心理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健康老师。

3. 三级预防机制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防, 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专业的矫治辅导及身心复建, 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在适应能力。三级预防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复原;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转介、追踪、个案管理等;主要参与人员为相关老师、心理教师、各级领导、相关资源单位。

四、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防机制的有效措施

1.家庭心理危机不忽视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其早期的不良家庭生活经历、以及家庭不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有关, 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最早起因于家庭。通过商学院2014级心理普测, 结合学生干预反馈情况做了一组数据统计, 具体情况如下:

表一:根据班主任反馈的106份针对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中的第一类学生的《学生普查心理干预反馈记录表》, 统计得出如下结果:

表二:根据心理辅导员针对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中25题回答肯定 (想轻生) 、以及明确提出咨询需求 (共14人) 的学生的干预, 统计得出如下结果:

这组数据也显示家庭因素是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高职院校在了解学生家庭家养方式、成长中重大事件的基础上, 加强家校联系, 预防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2. 初级预防打基础

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个层面,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还停留在应激、补救层面, 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还远没有普及和完善。不论是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 还是心理角度的干预, 都应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要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防范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应充分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的初级预防。

3. 师资队伍专业化

建立一支由专业人员、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心理工作队伍, 有效防范学生心理危机。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增强教师们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 提高教师辨识特殊学生的能力以及与学生进行有效谈心的技巧 [3]。

4. 助人自助落实处

所谓“授人以鱼, 一日享用。教人以渔, 终身受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还是应该回归到“助人自助”这一基本原则上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 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判断能力、保护能力、调试能力, 提高学生心理危机的自我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实现“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过程。

综合来看, 当代高职院校校园中, 应对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必须坚持整体、系统的工作方法, 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作用, 统和校内外各方力量, 共同预防预警, 应对处理危机。注重危机干预的预防机制的建立健全, 减少危机、从容应对危机并将危机危害降到最低, 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邱鸿钟.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马燕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9) :71.

上一篇: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下一篇:ABS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