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2024-09-27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精选8篇)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篇1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我国最早开设《远程教育》学位课程和指导培养远程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导师之一。

长期从事远程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较为系统地引进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实际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远程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

教学模式 个性化、协作式

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网络环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从试点情况看,各个院校和学习中心的条件不同,技术模式不同,学习和教学模式也不同。学生在媒体支持和网络环境下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与协作学习、集体学习(包括集中面授)等多种方式学习。由于学生的分布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采用的媒体组合不同,学习模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师生之间,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处于一种“准永久性的分离”状态,远程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学习模式在多元化中有趋同,适应“分离状态”的个性化学习和“再度综合”的协作式学习正脱颖而出;同时这种趋同中又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多元化与趋同的交叉作用与结合是推动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模式发展的动力。

个性化学习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Self-regulate),能主动运用和调控元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实现远程教育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的理想。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导向(Self-direct),自主地为自己选择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使学习彰显出个性化色彩。

协作式学习,技术不是难题,学生也有结识学习伙伴的需求,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法的改革。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克服远程学习的孤独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协商、沟通,形成共识,分享成果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探索阻力还很大。阻力主要来自习惯,来自人们对面对面集体教学的依赖。因此局部地区出现向传统式教学回归是不足为奇的。学生尚未体会网络学习的优越性,没有好好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致使远程教育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结合了东西方学习文化的优势,有利于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远程学习模式的变革。因此,试点更应该在教与学模式多元化和趋同的背景下,着重个性化与协作式学习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学习支持服务 多元化、多功能化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关键之一。

远程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不能经常与老师当面接触的情况下,如何得到周到的服务和及时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依赖于网络学院和学习中心提供的人际间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一方面要依赖于学校通过网络等技术提供的服务。试点以来,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电大系统框架,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学习中心这个层面介入了远程教育;其系统结构也由原来电大系统的5级减少到网院和学习中心两个层级。系统层级的缩短,利于信息畅通,减少信息损失。一所网院在各地的学习中心,可能分属不同的教育形式,而同一学习中心可以同时为多所网院提供服务。加上企业、公司的介入,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已经出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倾向。

从理论上讲,多元化带来竞争,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是,过度的竞争会严重地影响服务质量,个别院校的学习中心甚至出现了失控现象。因此规范管理和服务的问题就成为了重要问题。多元化中的趋同,以及规范服务需求都要求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怎样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全依托电大系统,还是有条件的都可以建设?依托电大系统,是由中央集中控制还是建设一些地域性平台?一般而言,地域性的学习服务体系容易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容易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基层组织―社区学习中心接轨。这样,公共服务体系也可能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如果出现这一局面,那么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竞争的就是服务的意识、质量和特色,比较的就是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关怀。受益的是学生。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科技含量的提升,将促使智能化的技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浮出水面。无论系统多么复杂,对学生来说,他只要在当地的终端接触这个网络,就能享受这个网络提供的服务。因此,趋同的公共服务体系一定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多元化的问题和趋向。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提供人文氛围。远程教育的全过程都伴随着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除提供学习方面的问题解答外,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心理方面,如知、情、意等问题和困扰的咨询,以尽可能地弥补远程学习者缺乏师生面对面情感交流、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等方面的不足。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中国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将在规范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压力下,向多元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管理 质量效益型

教育部制定了“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将管理列入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审慎地决定试点从重点大学做起。政府对试点的管理主要采取了双重“准入”、年报年检、质量认证和评估等制度。所谓“准入”,教育部对重点高校试点实行了“准入”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远程学习中心也实行了“准入”制度。7月教育部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要求。

目前,试点高校的管理有从高校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向横向联合、行业自律方向转变,从阶段式的对重点环节的管理向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实践呼吁实施横向联合认证制度,从行业角度来规范各远程教育机构的服务行为,建立一种有序的横向联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纵向上正在形成一个注重教学反馈,抓教学全过程管理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上述管理及其改革和发展,都是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型的管理。随着试点的深入,在远程教育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尤其是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下,这种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必然要向质量效益型的管理转移。可以认为,质量控制型的管理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而质量效益型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笔者在就曾论述过,远程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其质量与普通面授教育可比,而在效益上必须有明显的优势。”关于质量的可比性,一些研究认为,远程教育对象与普通面授高等教育对象的基础差异太大,即使是在教育过程完成后,比较两者的相对提高幅度也是不公平的,但是达到同层次教育的基本合格标准应该是无疑的。这一点远程教育已经做到了。关于效益,多项研究表明,远程教育在前两代具有固定成本大,而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小的经济学特点,到了网络时代,这一规律是否仍然存在需深入研究。有专家认为,可变成本有可能不随学生人数的增

加而降低,特别是对学生个人分摊的费用来说。但就远程教育机构(网院)而言,生均成本仍然具有随学生人数的增长而下降的性质。也就是说,网络时代的远程教育仍然有“规模效益”,同样可以推理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

所谓适度规模,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可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注册学生的最大规模。在这个点上,质量和效益双赢;规模偏小,质量是有保证,但效益会受损失;规模过大,质量无从保证,效益就是负效益。当然,适度规模是一个随教学条件变化的动态的概念。

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逼近适度规模办学。值得庆幸的是,远程教育重视效益的同时,并未偏废质量。多项研究表明,远程学习的学习效果与传统面授方式并无显著的差异。英国开放大学在全英大学排行中,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一直位居前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校前校长、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在上海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中表明,远程教育把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人培养成为合格的大学层次的专门人才,这本身就是质量上有把握的证明,更何况远程教育是以低于普通高校的成本完成这一培养过程的。

决策 法制化、科学化

从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远程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稳定性,政策和法规制定的科学化与法制化是决定远程教育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决策已经从少数政治家个人决策,或集团首脑个人决策向领导集体与专家系统决策转移。“智囊团”和“参谋班子”应运而生。作为具有晚现代性迁移重构机制的远程教育更应重视专家系统的作用。

决策系统的另一变化是讲究科学依据,制订政策的先决条件是充分的调研(大样本的调研),有意识地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结论为决策基础。在决策前还需要有试行或试点的过程。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再形成正式的政策和法规。一旦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确定,无论领导层是否发生变动,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执行中取得充分依据后可以进行局部的修订和调整。决策的科学化与法制化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决策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专家组的作用,并立项抓了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以10号文件等为代表的有影响的政策,使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的轨道。但是在专家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结构组成上,在课题的支持力度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在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上仍有许多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对整个试点工作的部署,合理地分配试点任务,以及在发展远程教育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联系上,应做全面的、高屋建瓴的规划,重点扶持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使远程教育决策在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方面起表率和示范作用。

合作 多方位、集团化

试点初期,教育部对试点院校的试点工作并无明确分工;67所进行试点的院校各具特色;资源建设和共享有一定难度;各校校内外网络教学和资源建设的结合也不够紧密。

随着试点的深入,试点院校共同认识到,许多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是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研究,提出科学决策;试点共同任务的驱动要求试点院校协作攻关;国内其他教育形式和境外远程教育的竞争,要求各校优势互补,联合办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从校内外网络教学的统筹做起;集中优势力量,最重要的是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这三支队伍的力量。上述共识推动远程教育出现了多边合作的趋势和集团化的倾向。

高等学校发展远程教育所必需的技术、资金和灵活的机制都是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亚洲开发银行20的一份报告就呼吁高等学校要与企业联合共同发展远程教育。我国远程教育界从试点伊始就已经出现了校企之间联合与共建的萌芽。相当多的院校与公司已经开始合作,有的还实现了公司化或公司化运作。这种合作或企业化最终会成为远程教育大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大趋势下,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67所试点高校成立了协作组;农林,师范等行业院校之间或成立联盟或筹建协作组;上海六校联合招生;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以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为纽带,开展远程教育技术的协作攻关和技术应用试点联合办学,强强合作,为远程教育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高水平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服务管理标准化等都起到了开创和示范的作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电视台)、教育技术(电教馆)和网络教育(电大和网院)三支队伍,实行公司化、产业化运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多边合作动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共同任务驱动和竞争压力下,我国远程教育多边合作与集团化的趋势将日渐明显。

运作 市场化、产业化

在国内关于教育是不是产业的争论尚未有定论之前,国际上已经有远程教育产业化的论述。O.Petes将远程教育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类比,提出远程教育工业化教学的基础理论。随后,他和其他一些专家,又论述了在后工业化社会远程教育的服务属性和产业属性,即第三产业属性,论述了远程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竞争性与全球化的特征和必然发展趋势。现在国内关于教育产业已形成共识,但能否产业化还有争论。在诸多教育形式中,远程教育有望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产业化。

远程教育产业化,将使远程教育院校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公平竞争,讲求质量,讲求信誉,讲求规模效益。竞争和创新将给远程教育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

试点已将远程教育推向了市场,远程教育已经在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而买主(学生)不仅希望了解他们学习的性质,而且要知道他们要花多少时间,交多少作业,付多少学费,以及他们在完成学业后将获得含金量多大的文凭。试点以来,有些院校在引入资金、技术和运行机制,在公司化和公司化运作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即使没有与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也已经置身于远程教育市场。因此从高等学历教育入手开展试点,的确是一种资金、技术和经验(包括运作机制)的原始积累。远程教育产业也可能与其他IT产业一样,有时会出现泡沫现象,那也无伤大雅。产业化的车轮将伴随这一朝阳事业的发展滚滚向前。

战略 全国化、本土化、全球化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三大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教育部强调通过试点,推动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输送,促进西部教育质量提高,并指出支持西部教育是所有试点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为远程教育的全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全球化。而西方正在利用其经济、科技和语言的优势,通过远程教育的快速传播,加速西方文化的东扩,这就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面对这一冲突,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我国做出了有限开放教育市场的承诺。“有限开放”很可能就是以网络为媒体的远程教育市场。在远程教育国际化这一背景下,更引人注目的是本土化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实现远程教育国际化,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境外远程教育的本土化,在保持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底蕴的同时,根据国情和民族特点,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吸收和应用国外优秀文化。只有本土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也只

有本土化,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这些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具优势。中国的远程教育完全可以以华语教学作为开拓国际远程教育市场的重炮。

远程教育的全国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更深层次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技术推动下全球一体化的产物,三者紧密关联,互相促进,在保持我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推动远程教育走向世界。

对策和建议

远程教育具有事业、产业和专业等多重属性。在三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专业和学科建设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为此,建议教育部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相结合,重点扶持华南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两个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通过“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这一凝炼学科方向的建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好华师等网络学院示范工程。

遵从远程教育从高等学历教育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转化的趋势,重视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在经验、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始积累,包括试点初期示范班的经验积累,重点研究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联系,研究试点结束后发展中国远程教育的战略部署,为真正实现国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初衷,铺垫理论和实践基础。

支持试点院校开展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既要遵循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学与教模式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又强调发挥各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模式创新,特别注重和推动个性化学习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

有意识地研究教学需求,以此带动技术发展。同时,跟踪基础技术和知识媒体的前沿发展,重点抓好前沿技术和知识媒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重视常规媒体的交互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的选择余地,并研究执行远程教育标准,实现平台互操作和资源共享的实际问题。

研究学习中心的现状,以提供完善周到的学习服务为目标,规范学习中心的行为;树立学习服务意识,把创建样板和智能学习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与扶持特色学习中心相结合,建设规范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适应不同地域和条件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开展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模型的研究,研究网络教育认证、评估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组织专家研究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经济学规律,讨论“适度规模”办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实现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双赢”提供依据。

建立一支中国远程教育真正的专家队伍,以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为主,兼收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教育部要加强试点的总体部署,明确各试点单位的任务和责任,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法规问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决策的科学化。根据试点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延长试点周期,并有效组织重大课题的攻关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支持试点院校的联合办学和协作攻关,研究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各种问题。建议教育部牵头组织同行业的网络学院联合共创若干国家级的虚拟大学,使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和效应得到重大提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并在这方面为普通高等教育做出示范。

着力研究远程教育产业性质和市场规律,扶植远程教育产业,探讨中国远程教育产业化的途径。

研究通过远程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的问题。重点研究中国加入WTO后远程教育的新格局。重视开放中国远程教育市场后的本土化对策研究,研究抓住机遇,通过华文教育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远程教育走向世界的问题。

我们深信,假以时日,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会巩固其生存和发展“在质量上可比、在效益上有明显的优势”的基础,发挥其在教育观念、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优势,更要将现代远程教育交互性强、资源丰富、时空灵活和理念创新等理论上的特点,转变成教育实践和教育竞争的优势。实现远程教育事业、产业和专业的协调发展,开拓中国远程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国际远程教育的繁荣做出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新的贡献。

诚然,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生的事物。对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持续研究。此外在我们掌握的现象和事实中,难免有一些未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假象和烟雾,有一些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并无推广意义的突发事件,这些都会干扰我们对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理和大教育的发展变化,都会左右远程教育的发展,都会使远程教育这样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发展产生波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远程教育注定要走一条风雨兼程、曲折多舛的发展道路,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并不是预言家,再加上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对趋势的推断未必句句言中。但是通过本文的分析,旨在阐释作者对远程教育的理解、认识和研究成果,与同行共勉,供读者参考。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的访问学者、研究生和教师,他们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出版

3、丁新、孙绿怡,“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性与教学现代化”,《教育研究》年第4期

4、JamesR.Lindner,KimE.Dooley,andTimH.Murphy,DifferencesincompetenciesbetweenDoctoralStudentsOn-campusandataDistance,the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VOLUME15,NUMBER2.2001

5、O.ThirunarayananandAixaPerez-Prado,ComparingWeb-BasedandClassroom-BasedLearning:AQuantitativeStudy,Journalof

ResearchOnTechnologyinEducation,Winter-:VOLUME34,NUMBER2

6、丁新,“远程教育观念、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第4期

7、丁新、任为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分析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年第6期

8、丁新,“远程教育媒体观”,《中国电化教育》20第11-12期

9、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期

10、丁新,“现代远程教育-从广播电视教育到网络教育”,《信息时代的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出版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多元与大众化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而且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在我国,教育要先行,首先要求加大教育投入规模,是我国脚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等。再而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1.2 高等教育终身化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今世界科学门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及教育与时代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这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应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高等教育应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1.4 高等教育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达到研究手段的智能化,研究方法的智能化,研究主题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适用化,研究成果的时间化。

2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大发展,在增进入学机会、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以及对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无疑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

所谓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教育投资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同时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和教学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时,打造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再依据优势学科专业所在地确定相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

2.2 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无论是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还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需要接受社会和市场的严格选择。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让高等院校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主动出击,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或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2.3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

在办学体制方面,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已摆脱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教育结构方面,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要求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结构转变。教育市场国际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内涵的丰富性发展,策略的多样性,效益的多元化,途径的综合性等教育发展规模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及其家庭强烈的入学需求,目前的高等教育系统未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知识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多种办学成分统一在高校内部,会给高校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使人才培养和使用更接近社会需求的实际。

2.4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以及加入WTO后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挑战。能否敏锐地把握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将决定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国际化现象必然要求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适合一国一专业所需,而更要适合多国多专业,符合国际性人才的标准。

3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高等教育经费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直是困绕我们的问题。经费不足,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甚至占到了总经费的80%,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成为发展的瓶颈。

3.2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因为扩招过快,教育资源的增量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加上管理力量分散。其中师资问题很严重,现在全高校中很多师资是兼职,专职占了很少的比例,个别高校只有几个专职管理人员,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的,学校难于持续发展。的。而且现在专职教师队伍是“两头大中间小”,青年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这头大,还有就是退休的老教授这头大,而中间的骨干,三十岁到五十岁这段最好的骨干队伍数量少;还有办学思想的问题。

3.3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入学机会,使得高等教育惠及普通人群,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仅仅反映在总体层面事。

3.4 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问题

长期以来,有些高等院校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一些课程的教材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的要求。虽然高校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简单地以知识代替能力,忽视了能力培养,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突出。高校的主要贡献就是培养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过去的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历尽艰难,取得了不少成绩,使得政策能够配套落实。

4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1997年的785.7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500万人,接近翻一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4.1 树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承担现代科技前沿重大课题,以及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参与并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强化高科技研究,在传统基础研究以及高科技研究上寻求结合点,努力获取领先优势,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

4.2 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随着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等学校应当向一切智力上合格的求学者平等开放,不得歧视。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为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4.3 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伴随高校层次、规格、类型的日益多样,要根据培养目标,为不同类型高校制订不同的质量标准,保障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4.4 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

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切实贯彻落实,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加强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募捐,努力争取世界资金投入。明确政府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鼓励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甚至外资独办大学。

4.5 逐步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

高校首先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思想,就是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服从、顺从、依从和盲从教育转变为自主、自立、自信和自强的教育上来。其次使教育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创造型思维,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在各种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地自主地发展,形成其自身的人格、品质、文化涵养,从而真正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袁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DB/OL].http://base.china-europa-forum.net/rsc/en/documents/document-996.html,2007-12-20.

[2]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3]周满生编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韩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6]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篇3

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时代,社会的变革让人们感到生活的节奏加快,知识更新频率快,竞争的激烈程度加深。新的职业生活的挑战与岗位竞争的压力,迫使其接受再教育,庞大的“充电”大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教育培训市场,这一宏观社会背景,促成了教育培训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教育培训产业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快速发展。

众多培训机构纷纷瞄准教育培训市场。例如:语言培训,IT培训、考研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家政培训、留学培训等等。例如:目前上海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构有近1万家。其中以英语培训市场最为突出。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连锁经营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有战略眼光的社会资本,各类教育、民办私立学校、社会办培训机构纷纷涌现在教育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教育连锁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育培训连锁品牌中80%已采用了特许经营方式,超过60%的连锁品牌在直营与特许方式选择上有个共同点:总部所在城市以直营为主,总部以外的地区以特许加盟为主。

特许发展质量高于数量。在2004年,各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加盟店一般在5至20个之间,这与其他行业特许经营相比,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培训对教学服务品质的要求很高,因此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非常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许经营的发展速度。教育培训特许经营企业在进行扩张时对发展速度都进行了一定的控制,以确保特许加盟分支的教学服务质量。

普遍重视教程和教材研发与人员培训。和其他行业的特许经营体系一样,品牌、运营体系、支持系统也同样是教育培训特许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但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教育培训特许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有课程和教材的研发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成功的教育培训特许经营企业,均已经形成独有的教程和教材体系,在教程教材的研发和师资培训上投入巨大,占总部年营业收入的12%至25%。

单店投资属于中等规模。从特许加盟单店的投资规模看,教育培训行业总体上属于中等的投资规模,一般一个教育培训店的基本投资在30万元至50万元之间,例如:东方爱婴、环球雅思等,但有的单店投入高达200万元,另外也有像东方之星这样的特色幼教课程加盟体系,基本投入在10万元左右。根据项目特点以及授权市场情况不同,教育培训机构面积从50-2000平方米不等,经营面积大小,往往直接影响实际投资的大小。

投资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目前,教育培训市场的投资人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对从事教育事业充满理想主义者色彩,责任更重于盈利。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将逐步进入微利时代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2008年以后的教育培训市场必将伴随着奥运会、世博会,迎来高潮。未来中国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语言、IT、管理等培训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而早期教育也必然会有更好的发展。不过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微利时代”,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将逐步进入微利时代。微利时代市场竞争的战术就是集中优势力量学会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同时提升服务品质。因为在利润提升空间不大的情况下,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来说,即提升师资和教材研发能力的同时,以服务占领市场。教育产品的质量高低最好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成绩和服务质量。无论是针对成人的、少儿的教学还是教材的研发都要求品质的升级。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细分逐渐成为主题

培训市场可以说是与时俱进,首先是网络世界带给人们IT培训热,随后是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奥成功带来的外语培训热,尔后是蓝领、灰领人才匮乏带动起来的技能培训热,而如今培训市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细分化。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篇4

高水平的法学院应当同时担负五大使命:培养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改善对正义的管理,营造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法学理论和思想,以指引法治实践;补漏社会付阙和改革完善制度,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营造和弘扬法治文化,推动社会成员把法治作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法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瞩目的一个焦点。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握好中国法学教育的特色和方向。 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人们在谈论“趋势”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概念是“化”;比如“全球化”,指的就是全球发展走向一致的趋势。“化”的过程,就是趋势形成的过程。当下中国法学教育的处境,已经与十年前大为不同。十年前还处在十字路口上徘徊不定,经历了十年艰难探索后的今天,共同性的发展方向――趋势――已经渐趋明朗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第一,职业化。过去我们曾讨论中国法学教育到底是走一条学术型的道路还是职业型道路的问题,这个问题曾困扰我们多年。受困的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都受从争取硕士点到争取博士点,再到争取二级学科重点博士点,再到争取一级学科重点博士点。这一学术指挥棒的指挥,试图把所有的法学人才都培养成能创新的学术型人才。这实际上是法学教育在被误导的情况下走了一条弯路。现在大家的共识终于形成了,那就是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职业化这个趋势的基本形成,是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共同的期待。当然,这个大趋势并不排除保留或者说由其自己形成以学术为主并以思想创新为追求的学术型法学院的存在,也不排除以培养司法实务人才为主导目标的职业型法学院。事实上,以学术为主的法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全部从事学术活动,更多的还是以从事法律实务为选择。在这里,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深厚的理论修养能够提高人对具体问题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这对于法科学生的职业前景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样,不经受实际情况挑战和磨练的理论,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总体来说,职业化是当下我们的法学教育要面向未来的一大趋势。 我国法学教育在职业化方面有两个缺陷。第一个是缺乏司法伦理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很危险的,就如同守仓库的盗贼。司法腐败与缺乏职业伦理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一个人的伦理水平不是通过知识来获得的,而是遵循某种训练路径。人的有德与高尚是在消除对己义务的冲突中被驯化出来的,没有这一过程,便没有高尚。司法腐败要从法学教育上寻找源头;第二个是缺乏职业技巧培训。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无法适应职业要求。这两个缺陷将引导我们对当前的法学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应该有充分的现实关怀,着眼于实际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密切同实践相结合,理论的发展创新才有可能。教学方式和师资配置也需要有一个变化,例如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中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对学生的司法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训练。 法学教育职业化的目的,也在于培育一个具有共同法律信仰、职业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这个职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司法保障机制是要靠他们提供的。近代制度文明很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另一个是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保障系统中有两个系统,政府系统和司法系统。政府系统提供的是生存权利的保障,司法系统提供的是社会公平性的恢复。社会不公的情况产生后,要有一个机制来纠正它,权利受到侵害后,也要有一个机制来纠正它、补偿它,这个机制就是司法机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功能在于保证这个机制健康地运行。 第二,多元化。法学教育追求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但并不妨碍多元化这一发展方向。多元化是早已形成的一个趋势,现在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多元化趋势恰恰要求法学教育要办出特色。法学教育越是普及,规模越是扩张,特色办学的价值就越是凸现出来,这不仅仅是法学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各法学教育单位适应市场竞争所面临的挑战。多元化是法学教育的表象,其内涵是不同的法学院办出自己的特色,多元化趋势就是特色化趋势。每一所法学院今后的发展,要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法学院的独特品格或不可替代性与独有魅力。没有特色就没有多元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特色的法学院就是缺乏存在价值的法学院,也就是质量无法体现的法学院。特色既可表现为学科门类上有自己的优势研究领域,也可表现为学生培养目标上偏重理论还是实务,还可表现为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区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适应多元化趋势与追求自身发展特色,不能成为低水平的借口和遮羞布。 第三,精英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快、规模最大的法学教育大国。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有六百多所,开展各种形式法学教育的单位总计有九百多个,法律专业的在校学生七十多万人。从规模上看,法学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一状况与近年大学扩招带来的高校规模膨胀是同步的。大学教育整体上的大众化,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但法学教育却要另当别论。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大众化论者认为法学教育还远未满足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需要继续扩张。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法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问,要使有限的法学教育资源获得最高效的产出,必须更新现有的观念。法学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将是法学的贫困和危机。法学处于“粗放式”发展中,量的增长快,但质的增长不足。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常识是,数量与质量总是呈反比例关系的,“少而精”者有,“多而精”者鲜为见也。规模越大质量一定越低,而且引发严重的就业危机,目前,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各个专业中最低的,这一信息必然会很快传导至法学教育环节本身。法学教育近十年的最大贡献可能只是为高等教育贡献了“毛入学率”,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深刻的质量危机、就业危机和声誉危机。 人们已经慢慢认识到,未来的法学教育应该向精英化方向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条件办法学院,也并不是所有考上大学的人都可以学习法学。美国法学教育的两大特色,第一是高度的职业化,第二就是高度的精英化。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以现在法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和就业之后的发展是否成功作为标准来做一个判断,可以发现有的法学院毕业生仅有百分之四五的人从事法律职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毕业生不能从事法律职业。而以法律为业之后,又有许多人被淘汰和转行。一个好的法学院,应该是能够给学生提供较高的成才率和事业的成功率。法学教育不能再对质量、就业和声誉三大危机充耳不闻了,不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法学教育,就不是好的法学教育。如何在法学教育的起点上吸引精英、如何把进入法学院的学子培养成为精英、如何使精英成长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领袖,是精英教育的基本内涵。精英教育应该成为中国今后法学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正规化。这个趋势的任务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中国法学教育在规模宏大的背后是在告诉我们,那些快马加鞭兴办法学教育的校长或院长对法治及高等教育规律认识是何等的肤浅。我认为,中国法学教育以规模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结束这个时代在制度上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走向正规化。正规化的法学教育是什么?它一定要以结束非正规化的法学教育为前提。在法学院校接受过系统法律思维训练的人,和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对法律态度的不同上。对法律的信仰是在专业训练当中形成的。但是非正规化的法学教育,受教育者一开始就只是把法律当作未来谋职求生的一种手段,在其起步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是被当作工具来对待的。因此,这样的法律从业人才既不会忠诚于法律,更不会对法律有献身精神和形成信仰。所以应该尽快结束中国非正规化法学教育的时代,否则,法学教育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当良莠不分时,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必然的。 第五,国际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法学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开放的社会和健康的市场经济都需要法律不断发展。这个趋势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显突出。中国自加入WTO开始,就已感觉到了国际法律谈判人才及跨国诉讼人才的短缺。目前中国已是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参与世界的深度、广度都在加大,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机会和空间也在增大,法学教育有责任培养国际型人才。一部分高水平法律院校早已有了这种自觉。中国政法大学、北大、清华、人大、吉大、武大、山大、浙大等校,都已在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上作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一些后起的法学院校在彰显国际色彩方面也在奋起直追。当然,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提高法科学生外语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也包括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变革。而且,顺应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仅在涉及法科学生的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在改善教育管理体制、师资知识结构、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总之,要讲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的话,以上“五化”所涉及的方面,是首先应该给予思考的。

★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三

★ 浅谈民商法学中连带责任的分析与探究的研究分析论文

★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法律硕士前景探析/罗许生法律论文网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篇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cninfo360.com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二、内容介绍

2018-2024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学前教育的数量、布局、结构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未来几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趋势,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常住适龄儿童学位缺口较大,局部地区“入园难”和“入公办幼儿园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二是现有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未能充分保障非教育部门举办的公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三是城乡结合部地区无证办园现象比较突出,安全管理、办园质量等方面难以保障。四是学前教育师资供给不足,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幼儿园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8-2024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对我国北京市学前教育行业现状、发展变化、竞争格局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并对未来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发展动向作了详尽阐述,还根据北京市学前教育行 业的发展轨迹对北京市学前教育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审慎的判断,为北京市学前教育产业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亮点。

2018-2024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最后阐明北京市学前教育行业的投资空间,指明投资方向,提出研究者的战略建议,以供投资决策者参考。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是相关北京市学前教育企业、研究单位、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北京市学前教育行业发展动向、制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

第1章 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综述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学前教育行业概述

行业定义与研究范围界定

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前教育的基本性质

学前教育行业地位分析

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创建阶段

学前教育社会地位的确立阶段

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

发展学前教育的意义

对人一生的发展的意义

对教育体系建设的意义

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意义

学前教育理念分析

蒙台梭利教育

多元智能教育

感觉统合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

亲子教育

第2章 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11 行业管理体制

212 行业发展规划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13 行业政策与法律法规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3)《幼儿园管理条例》

(4)《幼儿园工作规程》

(5)《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8)《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

(9)《关于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

(10)《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214 行业政策发展趋势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21 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222 中国CPI波动情况分析

223 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分析

224 中国恩格尔系数分析

225 中国城市化进程

226 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分析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31 中国人口规模

23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233 中国人口出生率

234 中国人口学历结构

235 中国人口就业情况

第3章 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重点区域学前教育教育经费收支分析

311 幼儿教育经费支出分析

312 幼儿教育经费收入分析

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分析

321 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环境因素

(1)经济发展

(2)居民收入

(3)人口结构

(4)居民消费

322 北京市学前教育经费收支

323 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324 北京市学前教育竞争格局

325 北京市幼儿园收费情况

326 北京市幼儿园缺口预计

327 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第4章 北京市学前教育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北京市学前教育行业企业总体状况分析

北京市学前教育行业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421 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2 北京市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3 北京金宝国际幼儿园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4 北京华夏爱婴教育集团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5 北京瑞沃迪国际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6 北京红缨教育集团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427 汇佳幼儿园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8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9 幸福泉儿童发展集团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4210 金色摇篮潜能教育机构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5章 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分析

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概述

511 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理论依据

512 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的原则

513 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的方法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分析

521 管理模式的创建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522 办园特色的定位

523 特色园文化的创建

524 特色发展的注意问题

525 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学前教育机构核心竞争力分析

531 幼儿园核心竞争力概述

532 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533 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可变性

534 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学前教育机构营销策略分析

541 营销策略的市场导向

542 教师群体的营销策略

543 自我展示的营销策略

544 承诺营销策略

545 体验营销策略

546 个性化服务的营销策略

第6章 博研咨询:电商行业发展分析

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611 电子商务定义及发展模式分析

612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政策现状

613 2013-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

“互联网 ”的相关概述

621 “互联网 ”的提出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622 “互联网 ”的内涵

623 “互联网 ”的发展

624 “互联网 ”的评价(订购电话:)

625 “互联网 ”的趋势

电商市场现状及建设情况

631 电商总体开展情况

632 电商案例分析

633 电商平台分析(自建和第三方网购平台)

电商行业未来前景及趋势预测

641 电商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642 电商发展前景分析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1:2010-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单位:万人,万人次,%)

图表:2:2010-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单位:万人,年,%)

图表:3:2011-2018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单位:万亿元,%)

图表:4:2010-2018年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情况(单位:%)

图表:5:2011-2018年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单位:%)

图表:6: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分类别同比变化情况(单位:%)

图表:7: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分类别环比变化情况(单位:%)

图表:8:2011-201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图表:9:2011-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图表:10:2011-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情况(单位:%)

图表:11:最近五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单位:%)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图表: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统计表(单位:元)

图表: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统计表(单位:元)

图表:14:2011-2018年中国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人,%)

图表:15:2011-2018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

图表:16:2011-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单位:‰)

图表:17:中国人口学历结构(单位:%)

图表:18:2011-2018年我国就业人口合计(单位:万人)

图表:19:2018年我国各产业就业情况(单位:%)

图表:20:中国分地区幼儿园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单位:千元)

图表:21:中国分地区幼儿园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单位:千元)

图表:22: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经费收支情况(单位:千元)

图表:23:2011-2015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单位:所,人)

图表:24:2018年北京市学前教育竞争格局(单位:所,%)

图表:2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收费情况(单位:元/生/月)

图表:26: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教学方案情况

图表:27: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亲子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28: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幼儿立体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29: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30:北京市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课程设置情况

(一)图表:31:北京市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课程设置情况

(二)图表:32:北京市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33:北京金宝国际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34:北京金宝国际幼儿园主题性方案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35:北京金宝国际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领域性课程设置情况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3年中国北京市学前教育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图表:36:北京金宝国际幼儿园优劣势分析

图表:37:北京华夏爱婴教育集团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38:北京华夏爱婴教育集团优劣势分析

图表:39:北京瑞沃迪国际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机构分布情况

图表:40:北京瑞沃迪国际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41:北京红缨教育集团教育项目设置情况

图表:42:北京红缨教育集团创始人情况

图表:43:北京红缨教育集团优劣势分析

图表:44:汇佳幼儿园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45:汇佳幼儿园优劣势分析

图表:46:伊顿国际教育集团体育类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47: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艺术类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48: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美术类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49: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科学类课程设置情况

图表:50:伊顿国际教育集团优劣势分析

图表:51:幸福泉儿童发展集团优劣势分析

图表:52:金色摇篮潜能教育机构优劣势分析

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 篇6

一、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发展业绩斐然

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不断升级换代的“中华牌”产品支持了铁路运输业的大发展,为推进中国铁路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1.1 发展历程的回顾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2通过仿制起步,培育开发能力,闯过产业发展的幼稚期

解放前,我国没有一辆自己制造的机车,少数工厂只能担当维修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从仿造国外机车着手,1952年制造出第1台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通过仿制,培养了中国自己的技术力量,建立了自己的机车车辆制造业。60年代末,国产内燃、电力机车已经批量生产并投入运营,机车车辆工业成功地渡过了产业发展的幼稚期。

1.3引进吸收,自主创新,渡过产业发展的成长期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铁路机车车辆工业进入了成长期。70年代,在引进、消化国外产品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研制了东风4型、韶山3型等第2代内燃、电力机车。进入80年代,铁路抓住扩大开放的机遇,利用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外机车产品,通过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在内燃机车的柴油机、电力机车的控制技术、半导体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大幅度提高了国产电力、内燃机车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

5、东风

6、东风

7、东风8型大功率内燃机车和韶山

4、韶山

6、韶山7型电力机车,以及应用新型转向架、制动机、车钩、缓冲器的客车和货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制造工艺日趋成熟,为铁路扩能、重载,提供了急需的技术装备。90年代初,为了支持铁路运输业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机车车辆工业着手研制提速机车车辆,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铁路机车车辆工厂通过密集投资,引进和自行研制了先进的工艺装备及生产线,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制造工艺和开发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1.4适应铁路发展需要,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期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很强开发制造能力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机车车辆工业在研制生产满足重载需要的机车车辆后,又相继开发成功东风4D、东风

11、韶山

8、韶山9等准高速机车和25型提速客车,适应了提速的需要。1994年底,广深准高速铁路开行了时速160km旅客列车;此后不久,全路进行了4次大规模提速,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00km。以批量生产重载、提速机车车辆为标志,我国机车车辆工业开始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期。2000年以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高速电力机车“奥星”号落成出厂;我国生产的“先锋”号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在广深线创造了250km/h的试验速度。这标志着我国在铁路牵引动力技术的前沿领域开始融入国际发展大趋势。机车车辆的发展趋势

列车方案选择的原则是:电力牵引功率大、经济性好、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额定功率、空气动力学、粘着力和加速力方面要求。

2.1 机车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

随着微机技术发展,机车车辆已开始发展总线网络技术,机车电气设备将面临着能与总线对话的要求,智能电器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发展智能电器的关键技术

是采用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和单片机、高精度传感器、脱扣器功能电路设计、系统合成等。智能电器能记录显示电路参数(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存储故障工况,便于查询、分析研究。智能电器能扩展保护功能,如主断路器实现di/dt,it保护,能与电机热特性曲线密合的电子式热保护器。智能电器还能进行自我诊断,例如测量剩余电寿命。智能电器将大大提高电器产品技术性能。智能电器要求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大大提高。电磁兼容性应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不干扰别的设备,另一个不受别的设备干扰。对于主断路器等大型电器其控制电路同样要进行电磁兼容试验;同时主断路器开断时引起的过电压要小,要求真空断路器的截流值要小。各种电磁线圈开断时均应释放能量,以减少干扰信号。随着微机控制的发展,有接点电路越来越简单,要求接点可靠性越来越高。环境污染对产品可靠性影响很大,发展真空电器和密封充氮电器对提高产品耐环境污染能力有很大好处。为了适应环境条件要求,发展系列机车车辆专用密封电器成当务之急,如变流机组由风冷向液冷、热管冷却发展,无空气污染硅元件绝缘技术提高了其耐环境能力。密封电器的电气安全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很少,甚至能设计成免维护;制造成本虽然提高,但逐年的维修保养费用却大大降低。实现直流接触器以及继电器的全密封式设计具有相当重要意义。设计真空型交流电器也是发展方向。

机车电器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该问题已在行业中得到共识,在国内外也都得到重视。发展智能电器、耐环境电器,研发高性能、多功能、模块化结构电器对提高可靠性是有益的;但实践运用80%是由于设计不完善引起的。要证明,电气产品故障的想提高电器产品的可靠性,首先要开展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要进行各种极限条件下的设计,要进行稳态、瞬态、过渡状态、故障状态的分析与设计,电子、电器产品要进行降额设计、容差设计、潜通路分析、热设计热分析、电磁兼容设计、耐环境设计、冗余设计等;要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保证体系,要把质量控制从设计、生产、工艺、试验、质量管理的全方位、全系统发展的基础上向全过程、全寿命(售后服务、报废处理)方向延伸。

2.2车体控制

瑞典高速动车组X 2同意大利的ETR~50一样,高速通过曲线线路时产生的问题通过车辆侧向倾斜予以解决。X 2列车的特点是采用径向轮对作为导向并根据曲线半径进行车体倾斜控制,这样可以在曲线比例高达30 的线路上运行,即使不改造既有线也能将运行时间缩短25。这在高速列车中具有特珠的地位。瑞典X 2列车车体向两侧的倾斜度为6.5。,意大利ETR 450列车为8~ 1O。

2.3 舒适度和服务设施

高速歹哺;除了牵 f,走行和制动技术的巨大进步外,还有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各车厢的空调设备,高质量的座席,车内装璜、烹调设备和现代化的信息显示系统。TGV 大西洋列车比TGV 巴黎~东南具有较高的舒适度,为旅客提供了小型会议室、洒吧间、影视室、儿童包厢以及宽敞的家庭包最小曲线半径为4000 m,最大坡度15‰ 时,运行速度设计为260km/h。但是,以26O~270km/h 速度运行的试验列车,在隧道里出现了阻力急剧增加的现象,而且服务人员也感到侧面通道的气流速度在提高。夸后拟把行车速度提高到280~300km/h 时,要求制造出厢。经改善的隔音设备和空气弹簧以及无声响的空调设备,使得速度在300km/h 时,车内噪声只有65dBA(ICE73dBA)。还有按照人类工程学要求新研制的座席、液晶灯光信息显示牌、无线广播和录音

节目以及新设计的有通讯设备的餐车。

2.4计算机诊断系统

高速列车具有由计算机控制的诊断系统,它的工作与列车的控制功能无关。在列车启动前,它负责静止检验,列车运行中负责功能诊断,而在工厂作为维修诊断。

2.5未来10年内我国内燃机车发展方向的建议

40多年来,我国内燃机车经过了早期试制阶段、第1代和第2代,现已发展到第3代,并开始了第4代内燃机车的研制。2000年6月首批2台DF4DJ型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厂落成,它是我国第1种交流电传动干线内燃机车。其传动装置采用西门子公司的IGBT功率元件的变流器、ITB2630型交流异步牵引电动机。另外,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正在研制4260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该个装有与奥地利令斯特研究所(AVL)合作改进的电喷式16V280/300ZJB型柴油机,并采用交直交传动、三轴径向转向架、柴油机交流变速起动、交流辅机电传动等新技术。

根据当前世界内燃机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我国应当在把第3代机车迅速投入批量生产的同时,立即着手开发以交流传动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4代内燃机车。

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应当具有的特征

据初步研究,适应重载、提速要求的我国第4代内燃机车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归纳起来,其基本特征有:采用成熟的微机控制技术;采用交流传动技术:货运机车采用径向转向架,客运机车采用高速、准高速转向架和径向转向架;采用电子喷射的新型柴油机。

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的传动方式选择

第4代内燃机车的传动方式应采用交流传动。交流传动中,最重要的器件是逆变器,主要包括GTO和IGBT。

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柴油机的发展方向

我国1、2、3代内燃机车柴油机喷油控制方式都是采用机控方式、机械式调速器,国外大功率内燃机车柴油机均采用电子喷射和电子调速器。如德国MTU4000型机车柴油机采用共轨式(common rail)电子燃油喷射系统,与传统的中凸轮轴驱动的柱塞式喷油泵和喷油器系统完全不同,“共轨系统”是由高压油泵、储压器、喷油器和电子控制装置组成。

鉴于我们国家的技术及工艺水平,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在这方面,美国GM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可以说是一个成功合作的范例。GM公司最初的微机控制系统是山西门子公司提供,后来GM公司自行开发出EM2000微机控制系统,用于机车控制。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的最高速度

对于第4代内燃机车的最高速度,根据我国的线路情况,货运为90—100km/h;客运应提高到140—160km/h,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还可以考虑速度到180—200km/h。事实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客运内燃机车的速度早已达到200km/h。因此,如果市场需要,第4代内燃机车的最高速度为200km/h应当是可能的。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的可靠性与可维修性设计

内燃机车可靠性与可维修性设计也是国外大功率内燃机车的一个发展方向。经验表明,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无故障运行能力要比传统的直流传动内燃机

车大40%左右。可靠性提高除通过结构方面的改进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叫可靠性技术的应用。提高内燃机车可靠性问题不只是通过对薄弱零件改进来解决,而且要将可靠性技术贯穿于内燃机车设计、试验、制造、使用维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在设计中除采用概率统计方法,把影响应力和强度的各因素视为随机变量运用可靠性理论保证所设计的零部件具有规定的可靠度外,还要进行可靠性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建立可靠性模型”;将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给各级组成部分,进行“可靠性分配”;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可靠性预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及“故障树分析(FTA)”等,找出影响可靠性、安全性的关键部件及薄弱环节。国产第4代内燃机车,应具有可靠性、维修性及模块化设计。

09级交运茅班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学习,学分转换,高等教育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 它的出现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双重作用的结果。目前国际上知名的慕课平台有:美国三大慕课巨头Udacity、Couresera、ed X, 欧洲的Openuped, 德国的Iversity, 英国的Futurelearn, 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 法国的France UniversitéNumerique (FUN) 和西班牙语平台Miriada X, 等等;在中国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 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等。自2012年“国际慕课元年”发展至今, 慕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教育机构以及各高校的重视,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注册。据ICEF2016年1月报告, 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有超过500所大学提供了4200多门的慕课课程, 2015年一年的注册人数就超过了3500万。

一、国际慕课发展新趋势

自慕课出现的短短几年内, 国际慕课出现了注册人数巨幅增长;英语讲授的课程数量下降;主要的慕课供应商开始对一些课程的注册、获得学分或证书进行收费这三大发展趋势。

(一) 注册人数巨幅增长

ICEF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至少注册一门慕课的人数超过3500万, 比2014年高出1600~1800万。Coursera有1700万的注册用户, 使其再次成为2015年最大的MOOC供应商。英国的Future Learn是带来最大惊喜的慕课平台, 得意于该平台上《理解雅思:英语测试技术》这门课程 (2015年一年就有44万人注册) , 它在2015年一年的用户增长率达到275%, 使其继Coursera和ed X成为第三大慕课平台供应商。

(二) 英语讲授的课程数量下降

慕课平台的阵营里不断出现非英语慕课平台, 最知名的有法国政府支持的France UniversitéNumerique (FUN) 和西班牙语平台Miriada X, 使得继英语后, 法语和西班牙语成为最常见的教学语言。另外, 由于各国对慕课的重视, 各国基于本国语言的慕课平台不断涌现, 例如中国的“学堂在线”, 韩国的NILE, 日本的GACCO等。同时, 美国的慕课平台正把目标转向国际市场, 与各国国内的慕课平台合作, 使得其平台上的授课语言不仅仅是英语。Coursera的首席执行官Rick Levin说Coursera正在和10个中国大学进行密切合作, 制作本土化的课程。2015年10月沃顿商学院的经典全新中文专项课程“商务基础”开课, Coursera特别添加了中文字幕, 为那些怕自己英语不好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机会。

(三) 慕课供应商开始对一些课程的注册、学分或证书的获得进行收费

过去几年ed X的XSeries项目, Coursera的Specializations, Udacity的Nanodegrees已经成为慕课平台的收入模式。Class Central指出, 2015年有超过100多份的XSeries、Specializations、Nanodegrees证书产生, 这个数据在2016年有可能会翻倍。这种收费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慕课平台与各高校合作推出学分课程, 高校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者给予学分或学位, 并收取相应的费用。例如:Udacity与乔治亚理工学院联合, 提供“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MOOC版学位需6600美元 (在校学习需要45000美元) , 截至2015年年底有3000名学生注册, 20人毕业。Coursera与伊利诺伊大学合作提供“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价格为2万美元, 这个价钱明显低于在校学习成本。2015年亚利桑那州大学和ed X宣布了“全球大一学院计划” (Global Freshman Academy) , 允许学生整个大一都在线完成课程学习, 全世界的学习者只要能成功修完嵌在ed X平台上的课程, 就都有机会获得大一学分。该项目在商业运作上的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已经完成并通过在线学习, 并想获得学分, 他们就需要支付每学分200美元的费用。由此可见, 虽然各个慕课平台供应商正在小心试水, 但这种付费学习的趋势很明显。

(四) 慕课下一步是职业教育

慕课从诞生起就没说过只服务于大学。2015年Coursera与Google、Instagram还有其他的500家创业公司合作, 建立了一个新品牌“Capstones”, 开始从高冷的大学课程向职业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将为MOOC打开一个面向无限市场的大门, 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者, 会有更好的盈利模式, 每个人都会因此受益。另根据ICEF, 2015年秋季开始, 美国费城的一个成人教育学院允许学生在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之间来回切换, 这取决于哪种方式更方便。2016年9月这种灵活的授课模式将覆盖该学院所有的课程。慕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特点已经为慕课未来的职业教育之路奠定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慕课的发展

在中国, 慕课发展同样迅速, 自2013年“中国慕课元年”开始, 已经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 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 内地四所交通大学与台湾高校联合推出的“育网开放教育平台 (Ewant) ”, 深圳大学的“优课联盟 (UOOC) ”以及“中国大学MOOC平台”, 北京大学推出的“华文慕课”等相继出现。在中国目前有四五百万的慕课注册人数, 这一数据还在稳定增长。为积极顺应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新趋势, 直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教育部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到了要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到2020年, 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已经推出“学位课”;2015年5月清华大学依托“学堂在线”首推专业硕士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好大学在线”实现了西南片19所高校互认慕课学分, 学生可借此平台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推出了纸质版认证证书服务, 发放证书需由中国大学MOOC平台、高教社、高校、老师四方确认成绩有效方可实现。另外, 中国本土慕课平台积极与国外慕课平台合作, 引进优秀的课程资源, 并提供中文翻译, 以更好的满足中国学习者的需求, 解决语言障碍问题。

三、慕课的发展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改变

(一) 大学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成为必然

既然至上而下的从国家到教师再到学习者已经心里上开始认可并接受慕课这种教育模式, 慕课是不是就可以取代传统的大学教育了?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较之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慕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 慕课“缺乏真实的互动体验, 缺失情感价值观教育, 造成虚拟网络空间的陌生感”。其次, 自由、激情与梦想共存的大学校园生活也是慕课虚拟空间无法取代的, 大学学习不仅仅是学到专业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做事。另外, 慕课目前为止更适合知识类和认知类课程, 而实验、实践与实训类以及艺术体育类课程并不适合。慕课自身的缺陷使得学校消亡、教师失业、教育颠覆这些言论站不住脚, 但慕课对教育的冲击不得不使得教育者重新思考大学教育模式。“只有正确处理好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 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开展在线的慕课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是促进慕课发展的重要路径”。混合式学习是指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或远程学习环境与面对面学习环境的结合;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 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又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学过程中, 综合学习者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与线下教师指导的学习。混合式学习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双赢的局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预先学习教师发布在网上的教学材料, 发现问题、进行思考、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在线互动等, 而在线下的课堂学习中对于一些解决不了或还需深入学习的东西要及时进行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完全获得了学习的自由和责任感,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另外一方面教师也从传统概念中的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能把教学中心转向学生的认知学习, 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 部分大学课程实现慕课学分转换成为必然

全球超过500所大学提供4200多门的慕课课程, 这一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这么庞大的课程群体涉及各个学科领域, 而且未来慕课的走向会更加本土化, 因此中国高校的一些选修课、后续课或是二学位等课程可以考虑选择慕课, 然后进行学分认证。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各高校在大学英语必修课后都会开设诸如英语演讲、科技英语写作、学术英语等的后续课程, 纵观现在的国内外慕课平台会发现这类课程很多, 如国内学堂在线的“生活英语听说”、“英语语法和写作风格”、“英语语法与论文写作”、“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亚洲求职英语:工作申请、简历、求职信”等, 国外慕课平台提供的雷丁大学的“A Beginners'Guide to Writing in English for University Study”、华盛顿大学的“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等, 都可以成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选择范围。而且国外课程的纯正英语使学习者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听和说, 一举两得。慕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与更优秀的教师。慕课真正个性化的学习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倍增, 一直困惑高校教师的选而不上、上而不听、听而不专的课堂尴尬会得到解决。当然, 要成功并有效的实现慕课学分转换, 高校需要做好组织与管理工作, 如何组织注册、学生可选择哪些课程, 学分如何转换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调研与探讨。

(三)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成为必然

慕课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能够使所有人 (凡是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 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慕课开放、大规模、免费的特点意味着它拥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慕课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需要继续学习但已经走出校园的毕业生;需要实用的知识与培训的就业人员。由“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 在其所提供的“慕课”学习者当中, 有三分之二都不是在校学生。Rick Levein说MOOC让人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够寻求到接受教育的机会。今天的求职市场瞬息万变, 激烈的竞争使得求职者不能只是被动地依赖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懂得如何善用高质量的、和职业发展相关在线课程的人, 将远远领先他们的同辈, 无论这些课程是来自Coursera还是其他在线开放学习平台。在未来10年, 在线课程将不仅仅是业余时间的消遣, 它将变成必须。李晓明说:“MOOC的社会效益体现在让优质教学资源更平等, 中国适龄人群读大学的比例大概是30%, 剩下的70%则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高等教育。而70%的那部分人由于社会环境情况等还没有感知到MOOC这件事。未来MOOC应该解决这70%的人的教育问题”。所以如何更好的让慕课为中国更多的人服务, 也是中国慕课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结论

慕课时代已经到来, 它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更好的未来。各高校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要想获得胜利, 必然会以混合式学习模式为依托开展有效教学。部分高校课程实现全部慕课授课与学分转换, 同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慕课市场会越发繁荣, 让获得终身教育的想法不再是梦。高等教育的未来是数字技术与面授式课堂教学的未来。正如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学习创新与网络化知识实验室”执行主任George Siemens在接受科学新闻网站phys.org的采访时说的,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 即使是最保守的学校也将开始采用更大范围的数字技术来支持学生学习和一般大学的运作”。

参考文献

[1]MOOC中国 (2015) .“MOOC+大数据+线下”:清华大学首推专业硕士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EB/OL].[2015-05-10].http://www.mooc.cn/news/4027.html

[2]吴锦辉.我国主要慕课 (MOOC) 平台对比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5, (1) .

[3]刘志军, 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9) .

[4]Rebecca Launer.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 (1) .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

[6]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等教育管理, 2014, (5) .

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汽车市场;节能;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10-01

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

汽车产业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汽车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的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从汽车产销量的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都出现了严重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形势看好。在亚洲,中国、泰国和韩国等凭借其良好成长性和巨大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上的亮点。据预测,全球汽车产量亚太地区将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

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开始重视汽车产业发展规模问题,针对汽车产业暴露的厂商多、产量少、缺重少轻、轿车产品空白等问题进行了理性的规范治理和解决。20世纪90年代起,汽车产业在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合资化愈演愈烈,产业资金需求膨胀。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各地政府投资于汽车产业热情高涨,形成了过于分散、数量多、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布局,区域间车企分工协作能力差,重复工程多。基于汽车产业暴露出的组织结构问题,国务院1994年7月颁布实施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旨在运用外资实行大批量生产,促成国内企业的合并与集团化,形成二至三个大集团,着重解决“散、乱、低、慢”等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企业单位数量达10322家,其中75%以上集中在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内。汽车整车及改装车企业数为809家,汽车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376.42万人。

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

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的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将成长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推动了国内汽车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预计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依托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将进一步加速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格局剧烈变化,投资并购机会将不断涌现。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高于国际水平,随着产品的价格下降,这极可能降低行业的利润率,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费用也有较大下降空间,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可能保持,甚至有可能提高。国家进一步降低一些税费,将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提供降价空间,如果产销规模能随降价得到有效扩大,规模效应将发挥出来,会使行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

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1)中国汽车市场虽然过去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汽车千人保有量仍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80辆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500辆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初步测算,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合理水平的上限为2.5亿辆左右,预计在2025年前后达到,那时的千人保有量估计为170辆左右,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同时,我国的公路建设质量在近些年得到显着提高,未来基础设施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全国公路体系仍将不断延伸和扩大,这给汽车出行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条件,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向中小城市进一步延伸。

(2)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汽车产业是波及范围最广和波及效果最大的产业。对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等原材料工业,铸、锻、热、焊、冲压、等设备制造业,机械、电子、电器、化工、等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公路建设、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都会产生巨大需求,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初三升高一英语练习题下一篇:科级干部竞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