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内容与形式融合

2024-10-05

推动内容与形式融合(共7篇)

推动内容与形式融合 篇1

进入“十二五”, 我国的农机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 已为新时期我国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 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其实, 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到今天, 农机农艺仅仅是结合已经不够了, 还必须实现融合。大家知道, 农业机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工具, 是实现农艺技术的必要手段和载体, 先进的农艺技术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 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能实现机械化的农艺技术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 只能在试验田里做一做, 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生产。2010年我县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6%, 虽然机械化水平较高, 但农业生产所使用的机具, 小型仍占主导地位, 作业效率高、质量好、高性能的大型机具闲置浪费较严重。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受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比较深。传统农业栽培技术模式主要为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 在农民思想中影响比较深, 他们往往只根据种植习惯、地力条件等, 将产量的小幅增长作为农艺措施追求的最终目标, 不计算生产成本, 没有严格的作业规范, 有较大的传统性、随意性、可变性, 对农机农艺融合没有迫切的需求。主要是建立在手工、畜力劳动的方式上, 较少关注适应机械化的作业方式, 不适合大面积大规模生产, 缺乏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 因此, 科学规范种植模式, 完善种植技术体系, 就是推动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由此可看出, 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时代的呼唤, 是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保证, 是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目前可喜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性跨越。尽管农机化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矛盾, 但粮食生产对农机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依赖性强, 这都是促进融合的有利条件。一是近年来, 我县在购机补贴的拉动下, 农机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结构得到了优化, 农机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更新。装备更新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 农机更新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和适应农艺技术进步及提高作业水平的过程。大功率、高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本身就是物化了的农艺技术, 本身就是先进农艺技术的载体。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大量主要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机械化农业生产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三是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趋势明显, 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因素都是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推动, 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施展空间。

综上所述, 要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应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从思想观念上更新, 提高认识

在思想观念上融合, 牢固树立农机农艺融合的指导思想。农机农艺融合不是一朝一夕, 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这一思想理念不动摇。目前, 一些人对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人认为,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土地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也有人认为, 我国人多地少, 劳动力充足, 发展机械化没有迫切性。还有人认为, 实行机械化作业会增加生产成本, 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有一些赞成农机农艺融合的人认为, 农机农艺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 等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融合了。一些人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认识基础还比较薄弱,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融合的推进。总之, 要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势, 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没有农机农艺的融合,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

二、农机农艺融合要从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上理清思路

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诫我们, 没有农机农艺融合,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因为农机农艺本来就密不可分, 既然不可分, 就只能是融合, 融合才是硬道理。首先就是地方农机农艺行政管理部门要合并, 变成一家、一个政令, 我认为这是首要的、紧迫的、必须的。反之就是形式上的融合, 对农机农艺新技术推广都不利。说的明白一点, 就是农机农艺两部门在工作中争项目、争地位、相互间不友好、不支持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有甚者是相互看笑话, 相互拆台。而这一争之中就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隔阂和不愉快。这一现象难以完全避免, 给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和伤害。因此说农机农艺要真正融合, 首先是农机农艺两部门要融合, 共下一盘棋, 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 才能使农机农艺两部门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才能保证农机农艺新技术推广走上康庄大道。

三、农机农艺融合要从宣传培训上下功夫

宣传培训工作对农机推广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实质上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力宣传、培训、全面发动的过程, 农机农艺融合也不例外, 要使技术信息快速传播到千家万户, 就要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 持续不断的加强宣传, 让广大干部、农民充分了解、认识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 并使其深入人心。二是利用科技下乡、现场示范、培训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 打造声势浩大的农机农艺融合的良好氛围。三是学习某些商品的推销策略, 走村窜户, 进行宣传教育, 并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难。

在培训上, 充分发挥农机农艺高级专家的领军作用、带动作用、示范作用, 要坚持多层次、多渠道, 坚持经常化、科学化、规模化、全民化培训, 加快提高教育培训服务能力, 坚持农机与农艺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扎实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 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 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大行动。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 特别是针对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 要专人负责, 长期扶持, 使其达到规范化要求, 逐渐做到由重点到全覆盖普及。只有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发挥, 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定。

四、农机农艺融合要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起

试验、示范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的重要前提, 是农机化技术推广最核心的任务。只有在初始环节上坚持农机农艺融合, 坚持在基地建设中农机农艺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真正把基地建设成农机农艺新技术展示、引领、吸引、带动的窗口, 为农民树立样板, 让农民从试验示范所取得实效中得到启发、教育, 让农民认可, 他们才能消除疑虑, 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新技术, 让农民内心的思想来一个完全的转变, 从而能心情舒畅地和推广部门一起干, 这才是推广工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五、农机农艺融合要以区域主要作物品种为目标, 完善技术体系

农业机械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首先要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体现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要从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角度出发, 努力探索适应本地的农机农艺融合完善的栽培技术体系, 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我县是农业大县, 主导作物品种是玉米。玉米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8%, 玉米生产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融合度低的问题十分典型。栽培技术模式差异较大, 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明显地受到玉米栽培技术模式的制约。玉米生产各环节所使用的机具多为小型。大家知道, 小型机具作业效率低、质量差, 作业成本高。就在高性能、大功率农机保有量迅速更新的同时, 闲置浪费现象较严重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只有整地环节使用大型农机具, 其它环节都使用小型机具) 。我们农机农艺人员有责任义务认真严肃对待, 并加以解决, 避免资源浪费。为此, 就必须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 围绕大型机械作业确定种植方式。探索建立与新型的栽培技术模式相协调的采用大型农业机械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尤为重要。充分发挥高性能、大功率农业机械的作用和主导地位, 已成为推动使用大功率拖拉机进行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迫切需要。关键是规范行距, 探索科学合理的种植规范, 实行统一的玉米生产大型机械化耕、种、植保、收等系列作业, 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县玉米生产的大型机械化率和经济效益。总之, 农机与农艺融合是新型技术体系的重要目标和目的, 是完成我县土壤耕作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发挥优势 推动融合 共享商机 篇2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局长、厦门市旅游局副局长王琼文,就厦门会展产业发展近况、会展城市优势、厦门市会展业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记者:厦门多次荣获“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等荣誉称号,请您谈谈作为会展城市的厦门具备哪些综合优势?

王琼文: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厦门已经具备会展环境优越、会展设施完善、政策扶持有力、保障服务到位等诸多综合优势。厦门是国内最早重视会展业带动作用并着力推动会议业发展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会展发展环境和取得的发展成效受到了国内外会展业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因此,多次荣获“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等荣誉称号。

厦门之所以能获此殊荣,首先是离不开其独立优越的区位优势。厦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传统的通商口岸、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在地理位置上与台湾距离最近,又与台湾在经贸、文化、会展等方面的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其他城市有着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厦门市一直稳居“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气城市排行榜前三甲,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印证了厦门山海格局美、发展品质美、多元人文美、地域特色美、社会和谐美的五大美丽特质。同时,生态环境良好、气候舒适宜人、空气清新爽洁让厦门拥有了优美舒适的会展环境,一年四季都适合开展各类国际会展活动。尤其厦门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在厦门举办会展活动能让与会者享受到清新健康的空气,在会展活动期间保持好心情。

目前,厦门已形成较完善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厦门是中国华东地区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开通了26条国际和地区航线,以及117条境内航线,通航城市达88个。厦门的铁路、公路等网络也十分发达,现已开通了到达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南昌、深圳、长沙等重点城市的高铁或动车,为世界各地前来参加会展活动的与会者铺盖了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

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城市文化使厦门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厦门已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国际友好城市17个,国际友好港口18个,建立经常性联系的国家和地区75个。特别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在经贸、科技、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往来交流密切,正在努力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枢纽城市。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厦门在硬件设施、奖励政策、协调保障方面是如何促进厦门市会展业的发展?

王琼文:厦门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大型现代化的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的会展城市之一。拥有10万平方米室内展厅和20多间大中型会议室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可以同时承接大型展览和会议活动;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仅一路之隔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是大型、现代化的综合性会议中心,能够满足各类会议活动的需求。此外,厦门拥有宾馆饭店720多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7家、四星级饭店26家,能够承接会议的场所87个,会议室639间,会议室总面积13.2万平方米,会议设施配套齐全。针对大型会议对会议场所和住宿的要求,厦门市引导培育并形成了以大型会议设施为核心、大中小规模和高中低档次酒店为配套的会议酒店集群,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早在2003年厦门市在国内就率先出台实施了展览奖励政策,随后2008年将扶持奖励范围扩大到会议产业。2014年6月,厦门市根据国内外会展业发展趋势和进程,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出台了《促进厦门市会展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加大对会展产业的扶持奖励力度,对自主举办和招揽引进的会展活动、在厦门设立会展主体等方面给予奖励,特别是对会议奖励进行具体细分,按照商业会议和学术会议分类降低门槛加大奖励。

目前,厦门会展专项资金每年用于会议展览项目的奖励超过2000万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各项扶持政策的条件、标准进行具体细化,以方便办展办会机构了解掌握和申请兑现奖励政策。虽然厦门的奖励力度可能不是最大的,但绝对是最公开透明和便捷高效。

依托于举办“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近30年的成功经验,厦门市建立了国内最为完善的重大会展活动协调保障机制,为在厦门举办的大型、重要会展活动保驾护航。还成功承办了国际投资论坛、世界投资论坛、海峡论坛、APEC海洋部长会议及数十场万人以上超大型会议。300多家会展企业涵盖策划组织、宣传广告、设计搭建、会务服务、通关运输、翻译速记、特护安防等会展产业链各环节,为在厦门会展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记者:据了解,厦门市对会议业进行了转型调整,发展更为规范务实,会议产业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请您谈谈厦门是如何做到让会议和展览齐头并进?

王琼文:近年来,会展业的产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展会结合,相互带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厦门市较早就开始重视发展会展业,在特区设立之初的1984年,投资兴建了富山国际展览城,2000年政府又投巨资建成现代化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之后又修建了功能完善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奖励扶持政策。

据初步统计,2014年厦门举办的各类展览将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在具体展会方面,石材展、佛事展、工博会等龙头展会规模进一步扩大,茶博会、游艇展、汽博会等行业领先展会有了新的发展,新培育或引进了国际园林景观产业展览会、海峡美容美发化妆品博览会、国际宠物展、海峡两岸钟表博览会、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国际渔业博览会等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展览会。

nlc202309021022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厦门由于城市规模局限,厦门的办会条件比办展条件更为优越,会议业发展更为迅速。一方面,厦门市正努力引导现有展会活动把展览和会议进行更好的结合,另一方面将克服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达到和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事实证明,从规模以上会议的统计数字看,厦门市今年会议产业的规模、数量和总人数均已超过去年。

记者:历经十八年发展,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已然成为了一年一度的全球投资盛典。请您谈谈投洽会对厦门会展业带来了哪些促进和变化,对厦门有何积极影响?

王琼文:投洽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投资博览会,对厦门会展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创了全国政府主导型投资展会的先河,为厦门乃至全国展会行业树立了标杆,带动了厦门整体会展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会展人才和会展企业。

投洽会展示了厦门坚持改革开放、服务全国大局、促进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使文明、开放、进取、向上的厦门形象深入人心;推动了厦门市城市软硬件建设,带动了厦门乃至福建全省服务业的发展,强化了厦门作为海西龙头的示范作用;深化了闽台、闽港、闽澳、闽侨交流合作,发挥并不断凸显了厦门的区位优势,使厦门成为海外华商、港澳台客商走向内地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首开双向投资洽谈先河的新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厦门、进入中国,帮助了一大批厦门企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结交了一大批海内外客商,积累了丰富的客商资源,全面推动了厦门的招商引资工作,为厦门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厦门的持续关注,每年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莅临厦门出席投洽会,并在福建视察调研,对厦门乃至福建的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和有力指导。

记者:请问2015年厦门市会展业将有哪些规划?

王琼文:2015年,厦门将重点在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提升会展业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会展产业升级发展。

我们计划在2015年完成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四期扩建,使会展中心室内展馆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计划在2017年完成海西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建设,增加室内展馆面积35万平方米,使厦门具备承接超大型展览的条件。未来2-3年,厦门还将有一批大型高星级饭店建成投入使用,形成新的会议酒店集群,为办展办会机构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更多大型或超大型专业会议活动进入厦门创造更好条件。

整合旅游会展协调管理职能,并且在现有综合协调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推出《厦门市会展业政务服务办法》,创设“厦门市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专业展会特殊补贴奖励办法,减轻会展企业在厦门办展办会的成本压力,提高会展项目的收益,促进会展项目和办展办会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厦门会展业发展环境,全面加强会展活动的统筹、协调、保障、服务工作,为大家到厦门办展办会提供更加高效、周到的保障服务。全面加强会展旅游联合营销工作,吸引更多的好项目、好企业落户厦门;加强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起全产业链的一流服务保障队伍。

推动内容与形式融合 篇3

由人民日报社、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于2015年8月19日在深圳召开。人民日报社将打造国内首个媒体融合产业相关的“生态系统”、公共平台, 相关部委和各级宣传主管部门领导、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代表、知名专家学者、科技企业负责人、资本市场实力企业等都参会交流。新老媒体“此长彼长”融合发展合作共赢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当我们在信息传播的“光与电”“数与网”中越来越游刃有余的时候, 一夜之间, “芯与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传媒业业态的调整、格局的变化, 需要我们深入辩证地思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纸质媒体因为专业、权威、深度和可回顾性, 不仅具有不可代替性, 而且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没有理由现在就放弃纸质媒体。同时也要看到, 新媒体、新传播技术提供了灵活多样的传播渠道, 为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所需要。纸质媒体的受众本身也在变化, 互动交流的需求增强。从这个角度讲, 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有机融合, 将使受众在获取新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动态平衡。融合之后的纸质媒体, 将成为网上海量信息的导航仪, 为受众提供最重要、最精华、最可信的阅读引导, 并为新媒体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和思想根源。纸质媒体也将运用新媒体互动便捷、阅读灵活、传播快速等优势, 借船出海、造船出海, 获得更大的关注度, 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我们相信,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完全可以“此长彼长”, 合作共赢, 共同为受众提供完整、精彩的新闻信息服务。融合发展, 要通过观念转变和流程再造, 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水乳交融。这个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理念、流程、产品、队伍、渠道、市场。我们在实践中引入了“融媒体”概念。2014年10月, 我们成立融媒体中心, 以中心为依托, 逐步建立包括报纸、网站、移动互联网产品、社交媒体平台、楼宇信息屏在内的多载体、多层次传播报道体系。此外, 传统媒体涉足“两微一端”等新媒体, 尤其要适应移动化传播的需要, 以用户为本, 在语言风格、视觉呈现、互动分享等方面, 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合力推进媒体融合“加减乘除”一起做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媒体融合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 而应当共同以迎接变革的态度、以锐意创新的精神合力推进。回顾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 总会迎来一次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产生新的媒介形式。从报纸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从电视又到今天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信息传播形态越来越丰富。新兴媒体的产生丰富了媒介生态, 但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融合发展把新闻传播事业推到一个谁都不能固步自封、谁都必须适应变革的新阶段。传统媒体不仅要看到新兴媒体带来的冲击, 更要看到技术创新给传播事业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理念、重构模式, 合力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媒体融合不是多几种传播形式, 而是要巧用新技术新载体, 形成各显所长的立体化传播格局。经济日报坚持在日常报道中加强媒体互动, 在重大报道中加快媒体融合, 在创新发展中壮大主流舆论, 逐步形成“快在微博、深在报纸、广在网络”的立体传播格局。媒体融合可以说已经风生水起。但内容同质化日益突出, “千报一面”的现象也出现网络版。经济日报坚持“特色优势”和差异化定位原则, 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加, 也不是简单地减, 而是要加减乘除一起做。媒体融合发展要学习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思维方式。经济日报重视做加法, 专门成立了“两微一端运营室”, 组建了新媒体部, 在机制体制上保证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跟上传播技术的新发展;也重视做减法, 优化调整了采编流程, 减少不适应媒体融合的环节, 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 我们更重视做好报道资源整合, 实现“一种原料, 各自加工, 同步推广”, 在信息采集上产生“乘法效应”。此外, 提高了单个采编人员的劳动绩效, 在信息运用和展示上实现了“除法效应”。搭建智慧融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中央电视台台长聂辰席中央电视台探索“电视+”与“互联网+”的契合点, 以视频为重点, 以新闻为龙头, 以用户为中心, 以媒体融合工程为抓手, 打造“智慧融媒体”。一是生产理念之变:面向全媒体做节目。坚持导向为魂、新闻立台、内容为王, 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传播技术和社交化、分众化、精准化等新的传播理念, 不断提升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最大限度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表达方式之变:着力推进“四个转变”。由传统的总结提炼概括为主, 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 向渗透式、感召式与菜单式转变;由传统的以播发为主的单项过程, 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和全过程展现转变;由传统的单向管理、事后处置为主, 向双向互动、超前引导、过程控制转变。三是传播方式之变:电视与受众双向互动。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补效应”不断增强、“动态聚合”特征不断凸显的新趋势, 积极运用新的社交媒体技术, 加强电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四是传播平台之变:努力实现“央视无处不在”。积极构建新型传播体系, 努力实现用户在哪里, 央视的服务就在哪里, 央视的覆盖就在哪里。■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多措并举推动融合教育实施 篇4

我校现有教职工348人、学生5000余人,其中66%的教师和70%的学生来自9所农村学校。为实现融合教育,我们主要是从城乡教师、城乡学生和城乡家校这三个方面入手,全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教师在融合中感受幸福

搭建互动平台,融合教师感情 学校通过青年教师演讲暨才艺比赛、篮排球友谊赛和教学全能及课改课比赛等活动,达到了城乡教师共同关心、共同创造、共同提高的目的。

开展户外活动,培养教师情感 学校给每个教研组发放一笔活动经费,用于联络教师之间的感情。这一做法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成果,在游玩、学习、慰问中教师们彼此拉近了心的距离,增进了友谊。

丰富周末生活,增进教师情感 学校鼓励教师间经常往来,每到周末,城区的教师和乡下的教师总会主动互邀,形成良好的情谊氛围,也丰富了周末生活。

学生在融合中体验快乐

融合生活,注重学生情感的均衡发展 学校采取了先单后混的编班策略。在吃饭的时间,学生和老师在同一个食堂,一起排队,同桌吃饭。食堂中的温馨标语、餐饮小知识和电视节目则使学生在就餐时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城乡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养成了学生的文明习惯。在解决“吃好”的同时,学校又进行了“住好”的探索。做孩子生活的父母,做学生教育的良师,人性化的管理,亲情化的服务,让学生在寝室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同时,我校开展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让城乡学生在共同住宿中,彼此增强认识,在日积月累中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真正融合到一起。

融合行为,注重学生知行的均衡发展 学校推行养成教育,开展为期十天的军训,并编印校本教材——《养成教育手册》,开展班级评星和学生评星活动。学校还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室文化。打造英模特色班,营造向英模学习的教室文化氛围,班牌全部用英模的名字来代替。同时学校开辟班级花卉基地,挂牌管理,开展优秀花卉基地评比活动。

融合学习,注重学生知识的均衡发展 学校由传统的老师“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更加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成立了国旗班、小号队、篮球队、集邮协会、提琴戏剧班等兴趣小组。

家长和学校在融合中实现双赢

以“校园开放日”为契机,促进城乡融合 教师开展访万家活动,教师“三进”(进社区、进村庄、进家庭)调研活动。“三进”调研活动要求每个教职工走访10至15户家庭,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等,和家长共同探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等。此外,每个分校都组成调研组走进社区、村庄和每个学生家庭送政策,开展城乡融合教育专题调研活动,使学校在办学行为、收费等方面的政策更透明。

我校先后开展了开门评课、开放德育、开放寝室、开放食堂等一系列活动,让家长参观学生的习字展,观摩学生的才艺表演、武术表演等,与学生共进午餐,体验学校生活。借此途径,进一步实现城乡家长的融合。同时家长在集体开放的活动体验中加强了家长之间的了解,实现了更进一步、更高层次的城乡家长的融合。

以“百万家庭网上行”为桥梁,促进家校融合 我校首创网上家长学校,实施“百万家庭网上行”计划。通过这个渠道,使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长学校的活动报道进入千家万户。同时,我校还经常收到家长向学校提出的宝贵建议。网络联系平台使家校联系更频繁、更紧密了;网络使学校教育效益大增,使育人工作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以“爱心校园”为阵地,促进师生融合 学校以建设“爱心校园”为主体目标,设立了“爱心屋”,行政领导轮流值班,教师与学生经常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如创设情境与学生谈话,为留守儿童过生日,开通亲情视频等。此外,我校还在校外聘请了“爱心妈妈”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和学习。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健康的成长,学校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体系。在袋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最满意、最喜爱的作品样本,如身高、作业、作品等,做到图文并茂,富有趣味,让捧着自己美丽成长足迹的学生爱不释手。

我校的融合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但是融合教育任重道远,广大师生和家长将锐意进取,让融合教育沿着良性、稳步、有序的发展轨道,踏歌前行!

互联网+推动融合发展加速 篇5

无论是与何报翔副省长、省经信委李球副主任、 省商务厅李心球副厅长、省政府熊方午副秘书长等多位政府领导交流,还是与用友王文京董事长、章培林总裁、TCL副总裁杨斌、长安汽车副总裁马军、中国航天科技总工程师杨海成、苏州创美集团董事金吉光等老朋友见面,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当前互联网+ 的发展热潮,普遍对企业数字营销、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等充满期待。王文京董事长介绍,当前中国的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群体,大约10%的企业成功地实践了互联网+,大约70%的企业知道互联网+,但却还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还有20%的企业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从数字营销、企业社交、智能制造、 共享服务等四个方面融入互联网,是传统企业推进互联网+的优势所在。未来的企业必将是互联网化的企业,成为数据驱动的企业,关键在于企业的认知与决心,以及行动的速度。

联想到上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三网融合推广方案》,咋一看,似乎有些迟,在互联网发展如此快捷的背景下,三网融合的推广确实有些耽搁。但仔细解读《方案》得到一个信息:宽带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从底层到终端实现融合的时机已经出现。

《方案》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任务做了新的表述:“加强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继续做好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促进资源节约,推动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看来,主管部门也看到, 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内容完全可以跑在同一条光纤里。电信和广电企业的业务双向进入,必将汇入 “互联网+”的洪流。消费者手中的绝大多数屏幕都成为互联网的窗口,窗口传输的信息或提供的节目, 也主要来自互联网,而广播电视制作和播出企业,不能再封闭,必须转变思路,向互联网迁移。

互联网+背景下,三网融合开始真正加速行进, 这将激活相关行业的创业信心:信息技术设备供应商、网络基础设施运营商(即信号传输者)、内容生产商、节目发行商、信息安全服务供应商等可以借此发力。政府和企业共同的服务对象,还是个人用户。 满足个人用户的通信、视频节目欣赏、互联网接入、 使用各种互联网APP等需求,才可能使得信息消费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用户衡量服务质量和内容水平,而不理会服务究竟是来自广电企业、 电信企业,还是其他企业。三网融合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几乎是不必考虑的话题。

推动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篇6

1 眉山市广播电视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与做法

根据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专项方案,眉山市广播电视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动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统媒体形态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1.1 以理念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一是先后邀请了四川大学、四川省广电网络公司、腾讯大成网和部分新媒体技术公司的学者、专家来台举办专题讲座,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新闻传播业整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影响;看到传统媒体和新技术、新传播形态“联姻”后在提升媒体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看清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呈现出加速融合发展的大方向、新局面。二是组织专题调研和学习考察,学习无锡、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三是制定本单位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以全力推进融合发展。

1.2 以机制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一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置新媒体中心,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建立《新媒体新闻首发制度》,基本实现重大消息先简报再详报、先新媒体再传统媒体的报道机制,实现了重要新闻即时采集、即时发布,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平台互动。三是组建通讯员队伍。把各区县广播电视台的骨干记者发展成为新媒体中心的通讯员,还在活跃用户、本土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市民记者”,及时“爆料”。

1.3 以内容创新支撑融合发展

首先是大力推进内容载体创新,发展新应用新业态。网站建设上,建立眉山广播电视台官网;在移动新媒体建设上,登记注册移动客户端“智慧眉山”,并于去年底上线运行;为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我台发展了媒体法人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还建立了“眉山综合广播”等微信、微博。这些新应用、新业态与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等传统媒体一起,初步构架起眉山市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的多终端产品矩阵。

其次,是推进内容服务的创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音、视频节目资源优势和采编优势,把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截至9月底,“智慧眉山”合计上传视频新闻3300余条,上传视频专题210余条,采写各种图片文字新闻、专题4280余条。并向腾讯大成网、眉山市政府门户网站传送了600多条传递眉山正能量的新闻、信息。同时,还采集编辑了大量的政务资讯、服务资讯,链接了许多便民服务端口,尽力满足用户对生活、商业、娱乐等各方面资讯的需求。

第三是内容表达形式的创新。主要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形式多样的各类信息,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在各类终端上发布推送。

1.4 以丰富活动拓展融合发展。

坚持以丰富多样的媒体活动,加大新媒体的推广,保持用户的活跃,培育客户的忠诚。2015年1—9月,先后策划开展了“萌娃拜年”、“智慧眉山夜跑团”、“眉山市首届少儿书画大赛”、“千人公益徒步”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带动用户发展,通过活动激发用户参与,通过活动让用户感受体验,通过活动让用户分享传播,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目前,手机客户端“智慧眉山”用户总量已突破16000人,成为本土最有影响力的手机APP。眉山广播电视台官网每天独立IP访问量达到3000多个,页面访问量上万次,其中来自眉山市以外的点击占3成以上。微信微博的粉丝也在不断增加。

2 对融媒体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从眉山市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的实践和做法来看,面对移动互联浪潮的风起云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让市级传统媒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也获得了可以脱胎换骨的机遇。

2.1 媒体融合发展是适应移动互联技术的要求

当下,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生活、改变传播形态、改变舆论生态。目前,广播电视的受众正在流失,收听率、收视率逐步走低,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面对汹涌来袭的移动互联浪潮,传统媒体要守住阵地、留住受众,必须在新闻理念、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新升级。

2.2 媒体融合发展是新的舆论生态下引领舆论的要求

在新的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的支撑助力,使得信息、资讯的传播已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载体和介质,于是,一批承载和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介应运而生,且因其发布的便捷自在、传播的快速及时、内容的多元复合而广受追捧。在传统理念指导下的传统媒体,采集加工程式化、表达方式模式化,加之时效滞后和接收不便,慢慢地自然被受众漠视甚至抛弃。因此,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加速推进手段创新、内容创新、传播模式创新,以牢牢占领舆论高地,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3 市级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建议

3.1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以眉山市广播电视台正在建设的“智慧眉山”融媒体平台为例,总体建设规划是:以“智慧眉山”为切入点,建设以立体传媒为主导,广播、电视、广电报、手机、PC终端等媒体融合发展、媒介形态完备的全媒体集群,发挥专业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眉山地方特色的“三微一端”新媒体产品,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主体作用。项目预计总投资2600万元(这其中包括2016年建成全媒体基础平台,预计投资500万元;2017年建成包括全媒体采访系统、全媒体编辑系统、全媒体调度中心在内的全媒体生产平台,需要投资1000万元;2018年建成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投资300万元;2019年建成全媒体数据平台,需要投资400万元;2020年建成全媒体播控安全平台,需要投资400万元),这笔资金,对一个市级台来说,是巨大的,也是欠缺的。

3.2 传统媒体发展后劲不足。

受多方因素影响,眼下的地方传统媒体,大都处于求生存的状态,缺乏发展资金积累。今年1-9月,眉山市广播电视台产业总收入较去年同期下滑了24.98%,而且,这些收入主要是用来维持日常工作的开展和保障员工的工资。因此,要投资进行媒体融合发展,仅靠台自身的力量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党委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

3.3 人才缺乏。

眉山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采编人员大多是做传统媒体宣传工作的,很多时候只是在当传统媒体信息的“搬运工”,不能把广电优质的传媒资源变为吸引用户的内容产品,缺乏兼具传统媒体素养和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采编人才;而在职人员170人中,广电工程技术、互联网软件相关专业人才仅有4人,且都没有专职从事新媒体技术研究的经验和经历,其主要工作是负责传统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和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此外,现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不能有效激发人才作用的发挥,市级广播电视媒体的编外聘用人员占很大部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行了以“同工同酬”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但是,在用人、薪酬等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能力的人不能解决身份问题、聘用人员的薪酬待遇无法实行“多劳多得”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议落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台“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员工活力,打破“大锅饭”,建立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特殊人才管理办法,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报酬能多能少”的竞争激励机制,确保引进、留住、用好新型、高端的新媒体采编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以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来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步伐,从而促进广电事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4 内容功能单薄。

由于新媒体投入小、人手少,很多新媒体只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第二个发布平台,基本以照搬传统媒体内容为主,且内容以单一的新闻资讯为主,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和互动性严重缺失。建议除时政新闻外,其余的节目和稿件都适应融媒体发展的需要,鼓励各地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新语境下的新闻发布中心、官民互动的电子政务大厅、快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中心、丰富多彩的生活娱乐平台。

3.4.1 新语境下的新闻发布中心:

在新媒体发布传播新闻,必须遵循新媒体的传播特质,而不能简单地将原本发布在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复制到新媒体。在新媒体上的新闻,要做到巧讲“官话”,多讲“民声”。巧讲“官话”,就是要在新媒体语境下,摒弃“新闻八股”,运用网络语言,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平实受听的语气语态,向民众讲述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民声”凸显“人心”,新媒体就是民众宣泄情绪心理的地方,是淋漓表达民意诉求的地方。习总书记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做新媒体,就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民声、用心倾听民声、积极回应民声、善于引导民声。

3.4.2 官民互动的电子政务大厅:

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部门应鼓励、支持新闻单位在新媒体平台上开设电子政务大厅,通过技术链接汇聚所有行政单位的信息公开和网络问政平台,同时建立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电子政务链条和长效机制,实现移动互联时代为民众提供网络一站式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效能。

3.4.3 快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中心:

有关部门应要求、支持、鼓励将各地行政服务大厅的服务功能移植到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类商务信息,同时发展便民服务功能,比如交通出行、买票购物、预约挂号、充值转账、违章查询等等,让市民足不出户,掏出手机,动动手指,分分钟搞定生活中的诸多大小事。

3.4.4 丰富多彩的生活娱乐平台:

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电视频道的在线直播、广播频率的在线收听、影视剧在线点播、各类视频节目的随时收看、回看。

4 结语

传播新闻资讯,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单位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服务性、交互性、娱乐性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在移动互联新技术支撑下,传统媒体要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更有趣的内容。这也是推进信息化、发展智慧城市的题中之义。因此,融合新媒体,不能简单地把新媒体做成传统媒体新闻资讯发布平台,而是要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应用,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压力和竞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

推动内容与形式融合 篇7

三网融合的历史进程

三网融合的肇始标志

2010年1月,我国首次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拉开了“三网融合”全面推进的大幕。提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划分了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2012年5月,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指出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对试点地区实施效果进行总结评估,重点评估试点业务种类、运营方式、配套措施等实施情况。在总结评估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

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完善相关工程标准和规范,推进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完善三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三网融合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核心产品和应用服务的集成创新。

大力发展融合业务。加大应用资源开发、业务创新和市场推广,大力发展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互联网宽带接入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鼓励探索各种合资、合作模式,努力营造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

三网融合的历史进程

三网融合的概念早在1998年就有人提出,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战略规划等客观原因,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01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才首次提及: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议”。

2009年4月15日,国务院正式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的要求。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

国家广电总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也先后出台过《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与推进“三网融合”进程有关的政策。

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三网融合”政策经历了由宏观到具体,力度逐渐加强的过程。虽然“三网融合”存在诸多困难,进程缓慢,但是中央一直十分关注此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从未减弱,这也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网融合的突破点与矛盾点

IPTV:三网融合之“不能承受之重”

IPTV是三网融合后重要的新兴媒介。IPTV系统又叫交互电视,根据接收终端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互联网为接收终端的网络电视,另一种是以普通家庭电视机加IP机顶盒为接收方式的交互电视。

IPTV之所以是“三网融合”的突破关键和矛盾焦点不仅在于它已萌芽很久却并未得到相应地发展,更在于它根植于1.74亿有线电视用户、余3.6亿互联网用户的庞大潜在市场,在于它涉及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商、终端厂商在内的巨大产业链条。从过去某些地方叫停IPTV,分与合之中可以看出IPTV是“三网融合”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不容绕开的矛盾焦点。

中国网络电视台:三网融合的“国家队”试水

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它将中央电视台的内容资源移植网络,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网络电视台旨在充分发挥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双平台的优势,力图建设成为我国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网络视频互动传播平台,通过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和事件以网络视听的形式进行快速、真实的报道和传播以及为全球用户提供包括视频直播、点播、上传、搜索、分享等在内方便快捷的“全功能”服务,打造全国先行的公共信息娱乐网络视频平台。

三网融合的政策体制比较

政策体制是发展关键

要解决三网融合发展中的矛盾就应该通过政策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广电部门和电信部门的业务对立局面,真正达到网络、技术和运作的融合。从微观层面讲,要想在短时间内将广电业务和电信业务通过市场自主原则进行无缝对接是困难的,但作为一个不可逾越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从宏观的层面来讲,三网融合总体趋势就好像一个刚刚学会自己走路的孩子,刚刚踏上人生的征途,这个时候政策的保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一方面,纵向的看待这个问题,“三网融合”的过程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的话,那么仅靠民间的热情和市场的自发行为也许现在三网融合仍然是个遥不可及的问题。所以,政府的政策引导对缩短“三网融合”的发展时间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横向的看待中国三网融合在世界的地位,我们的三网融合史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策上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例如,美国1996年开始实施新电信法,早就从法律上解除了对三网融合的禁令。该法最大的特点是取消了对各种电信业务市场的限制,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以增强基础电信领域内的竞争,促进电信业的发展。

新旧体制之辩:“各自为政”和“系统结合”

三网融合名为“三网”,实则是涉及到工信部和广电系统两个部门。从政策层面上看,虽然工信部和广电部门都出台过相应的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但是都只在行业内部具有威信。电信和广电领域的法规体系层级低,都是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没有一部能够明确部门分工的效力更高的法律。电信和广电领域的法规和部门规章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甚至互相矛盾,制度上形成进入壁垒。所以,整个政策的完善是发展“三网融合”的坚实基础。

就目前现状而言,仍属多头管理。比如对一个经营IPTV的企业来讲,信息产业部负责发执照,广电部门负责管内容,对内容有管理权的还有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等。在这个监管体制之中,开办IPTV业务需要《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ICP证》和《移动增值业务许可证》四证齐全。其中,前两个许可证分别由广电部门和文化部负责颁发,后两个由工信部颁发。广电部门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起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广电总局在IPTV的监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电信部门则处于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因此就出现了之前广西广电总局叫停IPTV的事件。

部门之间的系统整合是大势所趋,然而在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各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让各部门尤其是广电方面为了未可知的收益承受眼前的损失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电信网络在全国来说经过整合后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控制,网络相对完整,而广电网络管理权力普遍下放到地方,网络比较分散,内部整合就已经比较困难,更何况与电信网进一步融合。

因此,一方面可以随着大部制的改革进行部门重组;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部门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在利益冲突相对较弱的西部城市地区试行,再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国。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上一篇:速写与素描的关系下一篇: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