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语言融合

2024-08-25

内容与语言融合(精选12篇)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1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在经历了高校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前提论证性的研究后, 双语教学研究进入下一个研究重点, 即针对各类不同高等院校、专业特点及不同学科特点等进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细分研究。

广告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实际运用为主, 而且尤其要把握前沿广告资讯。但这些最新的广告资讯基本上是以英语形式出现的, 英语处于学术交流的顶端, 是进行世界范围的知识交流的重要条件, 许多国际顶尖的科学期刊都采用英语, 以英语生产的教育产品也主导着国际学术市场, 有影响力的期刊、教材和影像制品等被销售到世界各地。因此, 需要在高校专业中开设中英双语教学。而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 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逐渐提高;原版资料的获取和利用也为广告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这些都为高校开设广告双语打下了较好基础。[1]

然而由于目前在广告专业中开设双语教学的高校并不多, 关于广告双语教学具体方法方面的探讨还有待加强。下面笔者结合广告专业开设双语的具体课程《品牌战略研究》, 探讨“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法 (CLIL) 在该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内容与语言融合”是双语教学的新突破

“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最先由芬兰一所大学的外语综合培训专家David.Marsh教授在前人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近年来, 国外第二语言的教学已逐渐抛弃纯粹的语言技能教学, 把不同学科和专业知识引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 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语言与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模式。[2]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利用语言来学习专业内容, 同时也通过对专业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促进语言习得, 不仅可以能通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可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我国目前现有双语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术语引导式 (以简单渗透为主) 、交叉渗透型和完全渗透型, 其中渗透式双语教学在高校使用比较广泛。笔者曾专门探讨过广告双语教学中“渗透式”教学法的使用问题, 认为在广告双语教学中不仅仅是以扩大学生专业词汇为主要目的, 也不仅仅是在每节课上渗透三五个专业英文语汇, 而是对学生按年级进行分层对待, 即在低年级学生中以简单渗透和整合渗透为主, 先让学生对广告业有个初步认识;在学生进入到高年级后, 则开始进行全方位式渗透教学, 课堂内教学提供原汁原味英文教材, 全英文或大部分英文授课, 提高学生在广告领域内应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假期推荐进4A公司实习,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进4A公司或外企工作。

这种渗透式双语教学法是将内容与语言融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方法之一, 主要是在教学中围绕学科内容而展开教学, 使用专业学科的英语材料的语言而达到内容与语言的融合。这种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其教学重心仍然在教师身上, 老师可能会付出很多, 而结果可能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与现在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相差甚远。再加上在以往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与专业内容的教授仍然停留在两个层面上, 形成两张皮的现象, 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要成功运用“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方法进行某一专业的双语教学, 在“内容”挖掘、设计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实施手段上下工夫。

二、内容设计是成功关键

“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法只是告诉我们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可将专业内容和语言融合, 但针对某一具体专业时如何选取内容却没有具体明确的方法。下面笔者拟在目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在学科发展的趋势基础上, 结合广告专业课程对双语教学中的内容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一) 全球化时代广告专业教学内容的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化被视为社会和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对高等教育有着直接和广泛的影响。[3]在全球化时代,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交往的性质和方式, 许多知识都可以在非实体空间的互联网中进行传播, 突破了知识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现在, 不仅高校教师的国际会议在逐渐增多, 就连学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也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广告专业教学内容悄然发生变化。

1. 内容要求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

广告专业内容市场化并非全球化时代才具有的特征, 自诞生以来它就被定位于应用型学科, 也因此而与市场紧密相连。全球化把大学推向了市场,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它迫使高等教育参与到市场中来。[4]黄升民教授亦认为, 对于应用型学科, 学科的设计要与产业实践相挂钩, 学科位置也要置身产业发展的前沿, 而且学科研究也要回应产业的理论需求。这些都要求广告专业教学内容与市场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5]

但目前广告学专业与大学学科建制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矛盾, 广告学专业自身的知识体系亟须调整;广告学专业与业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互联网大发展的最近几年,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 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而广告教育尚不能赶上现实的脚步, 出现与业界脱节的问题, 亟待学界尽快和业界找到接合点。[6]

2. 专业边界模糊化

在高校, 为了延续大学生活, 需要用学科划分知识领域的疆线。但学科的划分是为了突出专业的边界, 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只是行政管理的需要。英国学者德兰迪用“去分化”形容当下的学科界限。他认为随着古老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出现去分化的现象。在研究过程中, 不再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确定知识的界限, 而是在具体情境下, 且常常是以问题为中心确定知识的界限。[4]

广告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 有其自身的核心课程, 但同时也与其他学科的许多课程关系密切。因此,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选择上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入许多其他相关课程内容。正如纽曼所说:“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家园, 一座大厦, 科学的和睦家庭的大厦, 各种科学都是姐妹, 彼此之间情同姐妹。”现代大学教师在完成教育工作的时候, 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其他的研究领域和其他的课程。[7]

专业边界模糊化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成为某一专门领域内的人才, 随着高校地位的提升, 社会越来越希望高等教育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 大学能够培训出“具有职业灵活性”的劳动力, 培养学生必要的可迁移技能, 以保证劳动力的就业。因为与过去不同, 如今大学生的职业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他们的职业经验将变得更具灵活性和即时性。与过去主要强调专门工作技能的情况相比, 现在他们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技术, 社会和个人技能。[8]

如前所述, 为了延续大学生活, 高校用学科划分知识领域的疆线。但是, 为了合理地处理好各学科的关系问题, 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讨论教学方法问题, 用更多的时间思考学科的内涵和学科之间的界限问题, 以及如何在“四平八稳”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不同学科的问题。

(二) 双语教学中广告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

吉登斯认为, 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而让位于更加开放的组织结构, 在新的组织结构中各种不同的知识和竞争又以全新的方式联合或重新结合起来。[4]专业边界的模糊化意味着不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入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内容。基于此, 本文结合广告专业的一门课程《品牌战略研究》具体说明双语教学中的内容设计。

1. 核心内容与相邻课程内容的结合

《品牌战略研究》课程是面向广告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旨在从宏观的战略高度培养学生的品牌意识、品牌思维和品牌推广理念及技能, 通过让学生分组做一个品牌推广案例进行最后的考核。

在课程内容设计板块除了涵盖与品牌传播相关的基本内容之外, 如品牌诊断、品牌资产、品牌忠诚度、品牌延伸、品牌维护等内容, 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内容, 那就是围绕战略展开的相关知识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战略意识、全局意识, 如果没有管理、企业运营等相关的知识则很难达到战略层面。学生在做案例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广告学科的核心即广告创意上, 认为在案例中如果能拿出一些有创意的活动方案、提出一些有创意的广告口号等则认为该项目就做的“很好看”。

根据笔者给企业做品牌推广的实际经验看, 但凡是要做品牌的企业, 往往对其品牌的发展走向不明晰, 企业也更关心运营、经营层面的问题, 而这些都源于最初的战略导向定位。因此, 如果学生没有这些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储备, 是很难做出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求的东西出来的。如此这般, 就很难达到黄升民所提出的, 中国的广告教育在现阶段应完成从广告策划向实用主义方向转型的任务了。因此, 通过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 才能让学生具备美国营销专家科特勒所认为的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广告人所应具备的两类素质:首先是社会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心理学等关于人的知识, 其次是专业的创作和艺术、客户关系、媒体技术、广告知识和经验。[9]

因此, 在进行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时, 内容不仅仅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 还应包括相邻学科如管理学、运营学及经营、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 国际前沿品牌资讯与本国品牌对外传播的结合

不可否认, 国际顶尖的品牌大多集中在讲英语的国家, 因此, 关于国际品牌发展的最新前沿资讯就成了广告双语教学中重要内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现在国际商业舞台上, 中国民族品牌也要走出国门, 而广告则成为新时期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强力支撑, 大国广告承载着大国形象和大国文化, 从万宝路、耐克这些国际大牌可以看出这一点。广告同时也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象的时代重任和国家使命, 将是进军国际的中国广告责无旁贷的职能。[10]

《品牌战略研究》课程在案例教学选择时,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选择本民族品牌案例, 找出国际化传播的宣传点, 突出民族特色, 但依照国际规范运作的思维进行战略制定和广告策划。

三、项目教学法是实施手段

以上是针对“内容与语言融合”方式进行的内容设计, 但是如何真正实现内容与语言的融合, 且解决过去渗透式教学法存在的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则需要在实施手段上下工夫。在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教师准备授课材料是不够的, 还要将授课内容进行任务分解, 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自己查阅相关知识, 最终解决问题。

(一)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 (PBL) 或项目式学习模式,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务,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获得知识和技能。

目前这种教学法因为以学生为中心而受到欢迎, 而与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型学科则更应重视此方法的运用。然而当今教育正呈现出与纽曼教育观点相悖的现象, 即在纽曼那里, 强调科研应从大学中消失, 给大学以充分的自由去关注学生的发展, 而现在的“明星教师”, 即学术地位是由科研而不是教学水平决定的教师, 则更倾向于回避以学生为中心的、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8]

项目教学法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 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分工合作, 因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 这样比单纯的教师教学收效更大。现代大学应鼓励本科生培养“领导”和“团队协作”的潜能, 同时希望学生更富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大学课程应更关注项目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项目锻炼独立工作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纽曼曾结合自己在牛津大学教本科生的经验提出:“年轻人敏锐、开放, 富有同性心, 观察力强;当他们走到一起, 自由交往的时候, 即使没有人教他们, 他们肯定也会互相学习的。”[7]

(二) 具体实施步骤

《品牌战略研究》课以学生完成一品牌推广项目书为最终的考核方式, 内容包括市场分析、品牌战略定位、广告策划、公关策划、营销方案及媒体战略等几大板块。在授课时正好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 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当然, 在利用此方法教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内容为导向;产生一个最终产品, 鼓励学习者在项目中的自主权;项目任务难度应在学生能力范围内但具有一定挑战性, 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强调教师在项目中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角色和责任, 须对学生实施形成性和终结性进行评估。[11]

基于以上原则, 在教授此课程时, 事先由教师选定一个企业, 以给这个企业做品牌推广作为案例, 每次在上课前给学生下达一个主题方面的任务, 比如在上《品牌战略定位》内容之前, 要求学生查阅品牌运营、经营及赢利模式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然后结合具体给定的企业, 让学生确定战略定位,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其他板块内容均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在最终的考核环节, 首先要求学生自愿分组, 或是成立自己的虚拟品牌传播公司, 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小组自行与企业联系 (通常都是学校周边的一些实体店) 后, 进行该行业市场分析和品牌诊断。小组在围绕“品牌战略定位、广告语、活动策划、营销方案”等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创意后, 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 然后再统一衔接。最后由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PPT展示, 学生和教师共同点评。

当然, 由于是双语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采用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方式, 让学生所学所用的英语就是专业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幼斌, 蓝若宇.论广告英语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1) .

[2]骆巧丽.CLIL教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

[3][美]阿特巴赫.蒋凯译.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北京:北大出版社, 2009.

[4]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

[5]黄升民.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8 (2) .

[6]黄升民.关于广告学专业三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广告人, 2011 (8) .

[7][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著.杨德友译.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安东尼·史密斯密斯, 弗兰克·韦伯斯特编.后现代大学的来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0-145.

[9]戎青, 郑丽勇.广告教育的焦虑:2010广告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 2010 (10) .

[10]丁俊杰.未来五年中国广告发展的5个趋势[J].广告人, 2011 (7) .

[11]王秀珍, 徐江.外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2

南通市天生港学校幼儿园 张珍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的重要时期,他所形成的倾听习惯、语言交流的乐趣、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幼儿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向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幼儿生活广泛密切的联系,十分强调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学习和教育。

由于传统的语言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背诵一首儿歌,讲述一个故事,强调语言活动明确具体的目标是否复制到幼儿身上,而忽视幼儿的语言行为能力的培养。把幼儿的语言教育与幼儿日常生活隔离开,没有把幼儿的语言发展与他的生活、与他的经验真正联系起来。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对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语言与生活融合的特点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将幼儿语言教育融人生活之中,使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性

幼儿生活在幼儿园,从中获得他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与同伴、成人进行语言交流,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因而不是灌输式、强迫式的语言训练,因此更为高效。

2.开放性

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语言交流环境,把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都看作是语言教育的活材料,把全园幼儿同伴群体、教师群体作为语言交流的对象,使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语言获得有益发展。

3.情境性

小班语言教学策略与融合 篇3

游戏化策略

“教”与“学”中游戏化的策略,让幼儿在趣中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谓教学游戏化,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尤其是语言活动,充满游戏化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越做越有趣,越学越入迷,在入迷的条件下“悟”,在“悟”中感受到爱,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重视的。因此,教学游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过程,而不是控制下的;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师幼互动策略

“教”与“学”中师幼互动的策略,让幼儿在“脚手架”上走得更好。维果茨基曾提醒人们:“教育作为一种交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并构不成教育,一厢情愿地灌输也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尤其体现在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不仅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沟通,教师在这过程中无形间帮幼儿搭好“脚手架”,使幼儿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发展,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隐蔽性,隐蔽性越强,教学的效果往往越好。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使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

动作、语言相互译解策略

“教”与“学”中动作和语言的相互译解策略,便于幼儿理解和体会。一个个独立的汉字,一句句独立的语句,如何勾画出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如何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情境?单纯地凭借教师的语言,相信是很难让幼儿融入其中,更何谈感受其中的美。尤其是对小班的幼儿,他们想象力丰富,但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是薄弱的。这就需要考量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用精湛的演出技巧,将场景重现在幼儿的大脑中,正如这次的小班语言课《萤火虫和星星》时,那些富有美感的意境,就需要教师结合动作和优美的语言语气去演绎,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去学,主动地去理解和体会;而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放手,给于幼儿充分的自由,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是演员,在不断地表演中,积累表演技巧,而这技巧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教学策略就是表演技巧,策略的使用基于教师本身的表演经验、表演策略的调整度、对于观众的把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对于语言学习规律和特点的精确把握。只有拥有精湛的表演技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动作学习的有效性;而教师也在这学、思、研、悟中得到一次次的成长。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策略的融合运用,让教师成为幼儿心中的偶像,让幼儿成为教师最忠实的粉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2] 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3.

[3]张丽萍,在学、思、研、悟中成长[Z],太仓教育博客网.2009-9-13.

[4]刘新学,唐雪梅.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7.

幼儿语言与音乐的融合教育 篇4

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引入语言教学

我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 尝试把语言教学引入其中, 做到两者有机融合,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首先做到精心选材。尽量选择一些比较接近幼儿日常生活的、节奏较缓慢抒情的、有歌词的音乐让幼儿欣赏, 如“摇篮曲”、“小月船”等。这些曲目很适合他们, 歌词能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此时的提问设计很重要, 要既精炼又有启发性, 并让更多的幼儿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如, 你听了这个音乐有什么感觉?弯弯月亮像什么?可允许大多数幼儿有不同的答案, 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老师对幼儿的答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时, 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特别是平时在语言课上不“显山露水”的一群, 在音乐的启发下, 可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鼓动中, 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很自然地提高了。

二、在歌唱活动中引入语言教学

如:歌曲“颠倒歌”讲了一些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的各种特征互相相反的故事。在教唱这首歌曲时, 我先把歌曲内容编成了一个“颠倒王国”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刚开始, 幼儿都不知道“颠倒”一词是什么意思, 但是在听完了故事后, 幼儿很快理解了“颠倒”的意思, 知道这首歌为什么叫“颠倒歌”。当幼儿学会唱这首歌后, 就让幼儿模仿编歌词, 继续编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之间互相颠倒的事, 续编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一些相互颠倒的有趣的事。如“白天出月亮, 晚上出太阳”, “小猫汪汪汪, 小狗喵喵喵”等。在每次音乐教学活动中, 多给幼儿留一些机会, 让他们进行想象, 进行表达, 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语言活动中的音乐渲染

在语言教学中, 我也注意音乐的作用,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形象鲜明、节奏明快的音乐, 巧妙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班看图讲述《在森林里》, 我选择了三段不同性质、不同节奏的世界名曲让幼儿欣赏, 分别是“四小天鹅舞曲”、“加沃特舞曲”、“狮王进行曲”, 在音乐的启发诱导下, 幼儿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的形象, 创编了一连串在森林里发生的有趣故事。在文学故事教学中, 每个小动物出场前, 我会用钢琴演绎出这个即将露面的小动物的特征, 孩子们在猜测的同时, 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原来不同音高不同节奏的音乐里藏着不同的小动物, 他们的因为感受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语言活动中的节奏体验

音乐中的节奏体验用于幼儿文学教学之中, 能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

首先, 要挖掘文学作品与音乐节奏的共性。幼儿由于年龄小, 他们对节奏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较弱。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象声词能够简单、直接地呈现出节奏。因此, 最初我常选择一些有象声词、节奏感强的作品。如在学习诗歌《吧喳———吧喳》时, 幼儿很快发现其中的“哆哆”“吱吱”“嘣嘣”等象声词, 是可以用节奏“XX”来表示。和简单的象声词相比, 故事情节的节奏幼儿相对较难体验。我挑选了一些幼儿喜爱的动画片片段作为故事情节节奏体验的材料, 如《黑猫警长》、《哪吒》等动画片中的一些具有强烈情节变化的片段。在欣赏的时候, 我着重指导幼儿将故事变化与背景音乐结合着看, 引导他们初步感受音乐背景中的节奏效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造势作用。

其次, 运用多种表现形式, 体验作品中的节奏。幼儿有了一定的节奏体验之后, 我鼓励他们采用多种形式将体验表现出来,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 进行简单的配器活动。

如欣赏了故事《大象赶蚊子》之后, 幼儿都想帮助大象赶走讨厌的蚊子。于是幼儿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我的动作伴奏, 在跳跃的节奏中我们一起拍起了“蚊子”:拿单响筒的幼儿为我拍腿时伴奏, 拿碰铃的孩子为我拍手时伴奏, 拿铃鼓的孩子为我找蚊子伴奏, 敲鼓的孩子为我拍蚊子时伴奏。音色丰富的多声部音乐背景就这样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2. 让幼儿为声音特点设计节奏。

如故事《大狼喝甜稀饭》, 我以“大狼喝甜稀饭”为故事情节, 让幼儿探索故事中的各种不同的声音特点, 设计相应的节奏。如大狼喝奶奶煮的甜稀饭时发出的声音, 幼儿用快的节奏表现|xxxx|;大狼喝熊猫阿姨煮的甜稀饭时发出的声音, 幼儿用慢的节奏表现|X–X–|;大狼喝妈妈煮的甜稀饭时发出的声音, 幼儿用不快不慢的节奏表现|XX XX|。

3. 让幼儿运用不同乐器、节奏展现故事中角色的特征。

如在故事《胖胖熊和小老鼠》的活动中, 幼儿在理解了胖胖熊笨重、慢吞吞, 而小老鼠机灵、活泼的角色特点后, 他们选择乐器、创编节奏、合作表现:用铃鼓表现胖胖熊走路的样子, 用圆舞板表现小老鼠走路的样子, 然后再交换演奏, 在体验了不同节奏的同时, 对角色的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教师提升工程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设置教学设计内容

研修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转变和师德故事的自主学习,进一步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课程进行研修。

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技术支持。

2、通过研读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3、通过对身边师德故事的学习以及自我的反思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撑。

学习内容

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学习Word文档的编辑、图片的编辑、视频的编辑、Flash模板的制作、微电影的制作。

2、研读学习方式转变的案例,主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学习、课外学习。

3、学习身边的师德故事,主要学习媒体宣传的典型的师德故事以及学校真实发生的师德故事。

实施计划

1、每天按要求学习网络国培课程

2、积极参加坊内探究活动,讨论分析校本研修课题。

3、按时记录自主学习心得做好积累。

4、写一篇论文对研修成果进行总结,分享成果

预期成果

1、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自我情感认识。

2、能够掌握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3、写一篇研修成果论文。

教师提升工程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设置教学设计内容

通信技术,又称通信工程(也作 信息工程、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工程研究的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通过电脉冲,从发送端(信源)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信宿)。接受端能否正确..具体如下:

1.多多倾听他人的意见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不断反思提升自己

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矗

3.积极学习充实自己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我的具体措施是:

1.每天利用一定时间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谢幼如 编著责编 易翠娥 方琅 吴兆强出版日期 XX年12月装帧平装ISBN 978-7-5623-3845-1开本 16 开版次 1-1字数 万字页数 392 页定价 元本专著是广东省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会议在华工召开。文集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与 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教师提升工程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设置教学设计内容

研修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转变和师德故事的自主学习,进一步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课程进行研修。

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技术支持。

2、通过研读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3、通过对身边师德故事的学习以及自我的反思实现对“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撑。

学习内容

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学习Word文档的编辑、图片的编辑、视频的编辑、Flash模板的制作、微电影的制作。

2、研读学习方式转变的案例,主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学习、课外学习。

3、学习身边的师德故事,主要学习媒体宣传的典型的师德故事以及学校真实发生的师德故事。

实施计划

1、每天按要求学习网络国培课程

2、积极参加坊内探究活动,讨论分析校本研修课题。

3、按时记录自主学习心得做好积累。

4、写一篇论文对研修成果进行总结,分享成果

预期成果

1、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自我情感认识。

2、能够掌握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6

关键词:职业资格;教学内容;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138-02

我们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岗位分析得出:了解印制电路板相关知识与规范及掌握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Protel软件设计电路板的技能是对电子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印制电路板》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因此,对于课程的学习应以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但由于存在“设计什么样的PCB板是合理的?”,目前还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让学生使用自己设计的PCB板完成一个电子线路功能单元的组装、焊接,如果其中存在布局、布线、设计上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电子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就业者的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人认为,应对《印制电路板》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

一、构建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构建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当然选择。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我国目前的劳动者素质状况却十分严峻,我国人才供给与人才实际需求之问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构成来看,综合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是其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而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获取,并非单一的学历教育或职业培训所能完成,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对接和融合。

(二)构建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就业准入制度的发展,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与实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在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实行毕业证书和多种技能证书并举的制度,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经劳动部门考试鉴定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秉承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思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以就业为导向始终贯穿于高职教育整个教学目标中,在高职教育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使得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岗位针对性、适应性,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要求。

二、《印制电路板》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生产的能力强。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强调“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并构建了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取得行业特有或国家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的证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劳动就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院校按照社会和市场需求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真正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职业教育的轨道,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印制电路板》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所开设与之相关课程也不少,但是电子cad中级绘图员与高级绘图员职业的认定考核标准,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以及相关知识等,零零散散还在不同课程之中重复出现。可见,职业资格标准既没有在专门的课程中体现,现有的专业教材也没有涵盖。

同时《印制电路板》课程教学内容没有融合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对印制电路板设计职业工作过程分析,印制电路板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将产品方案转化为印制电路板(PCB)图,产品方案是芯片公司或者方案公司提供的成熟的电路图。印制电路板设计员不需要设计电路图,其工作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ROTEL、PowerPCB、Cadence)等绘制电路原理图,以此为基础完成PCB图设计,包括以下步骤:①建立原理图器件库、②建立元件封装、③绘制原理图、④产生网络表、⑤进行元件布局、⑥进行布线。分析整个过程可以得出:软件应用是基础;在各个步骤都涉及到行业规范的应用;在布局布线环节需要考虑PCB的可制造性、元件的可贴装性等;更重要的是布局布线的技术考虑。比较起来,布局布线和规范的应用是更为关键的内容。因此,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二是工艺与规范,三是布局、布线的方法与技巧。课程的三部分内容不在同一个层次,布局、布线的方法与技巧是核心的内容,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是外围技能,工艺与规范则处于二者之间。但据笔者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名称是“PROTEL99”、“PROTEL DXP 2004”或者“PowerPCB”,而“PROTEL99”、“PowerPCB”等仅仅是印制电路板设计的软件工具,教学内容仅仅游历于软件应用层面,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掌握的技能,而不是核心能力。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脱节,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相对应的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的联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当前,许多学生在学校取得学历证书后,还必须到指定机构重新培训,再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证,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的重复学习,造成教学时间、学生精力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浪费。

三、《印制电路板》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基本教学内容,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设置基本教学内容,就是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这里所倡导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能力的内涵正在被重新结构化,它不仅仅只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代名词,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以及行为评价等开始进入职业能力的涵义之中。笔者查阅了电子cad绘图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资料,认真分析了其资料的内容。根据资料内容,我们尝试大胆更新教学大纲,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使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我们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基于工作导向下的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形成掌握电路板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通过调研,密切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辅助,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及学生创新项目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以电子电路设计工作准备、串联稳压电源PCB板的设计、电子时钟的PCB板设计、U盘的PCB板设计与制作、自己动手——小功放PCB板的设计与简易制作(课程设计)为实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设计5个学习情境,将知识内容体系融入到工作过程中,按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设立了多个工作任务,结合每一个任务的所需知识逐步解决任务中相应的问题,通过5个项目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tel的应用,电路板的焊接调试,行业与工艺规范及布局布线技巧,理解行业职业标准,从而养成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依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所需技能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有一些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内容陈旧,与实际生产技术岗位的要求不适应,显得滞后。一是覆盖面较窄,只针对某一个岗位;二是考核层次偏低,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评等级太少,职业技能鉴定面向单工种且层次不足,复合型人才标准尚缺乏。三是考核内容范围小。跟踪学生就业与社会实际发展,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是必需的。

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设置教学内容,高职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有相应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有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印制电路板作为工艺管理、产品研发、成本控制、生产运行、质量控制的直接对象,与ISO9000、3C认证、UL认证等体系融为一体,有很好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环境意识的培养。

四、实施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具体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标准,通过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编制符合“岗”、“证”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培养理论够用、职业定位明确、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全面、岗位技能过硬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以应用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思路指引下,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协商,根据企业制定的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编制教学内容,进而组织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任务为驱动,行动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师组织学生的角色分工和目标定位,由同学们结合已有的专业知识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综合练习阶段,不断修正同学们的认知误区、技能操作盲点。

(四)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在实践中,我们引进和聘请行业知名、行业技术能手到高职院校任教;挑选品学兼优、具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负责实践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职业氛围。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氛围,高仿真化模拟是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职业认知,快速适应岗位角色。引入竞赛制、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行业意识、角色意识。

五、结束语

总之,《印制电路板》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围绕社会和岗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选择。通过近年的实践检验,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的新需求,重构《印制电路板》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职业能力,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从而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能力、施展才华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徐肇杰.试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2]周国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年度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高职《印制电路板》课程为例)(项目编号:11C0928)的阶段性成果。

浅谈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 篇7

一、英语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意义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 若离开国家的文化背景, 就会变得肤浅空洞, 没有文化底蕴的语言学习, 犹如将一部机器拆分成各个零散的部件, 没有办法形成合力, 也就发挥不了语言真正的魅力。作为世界第一大通行语, 英语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 使用人数也较多, 除了西欧、北美之外, 非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几乎所有大洲的人或多或少对英语都有相对广泛的了解。然而在这么广泛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之中,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英语的背景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说, 只能说他们会使用这种语言, 却不能说学习过这种语言。

二、英语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几种表现方式

1.英语语言与姓名文化。在中外文化中, 有许多差异, 其中姓名差异就是其中的一种。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代号, 在更多程度上, 一个国家的姓名传统承载着历史的足迹, 关系着国家文化起源和民族的观念, 对研究人类起源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古代, 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百姓在为孩子取名时, 通常取一些和农业有关的字, 如“耕”、“犁”、“作”等等;而受过儒家教育的文化家庭, 则会取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字, 如“忠”、“志”、“仁”、“德”等, 而现代家长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这也影响了取名的文化。这是由于地理文化和传统文化决定的。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 他们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姓名的结构通常是教名+中间名+姓, 他们为孩子取名还有一个标准, 就是将崇拜的伟人或是孩子尊长的名字加在孩子名字之中。比如,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是Charles Robert Darwin (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 , 罗伯特是达尔文的父亲的名字, 查尔斯是他叔父的名字, 这体现了达尔文父亲期望他做一个像叔叔一样的人, 这样的事情若在中国, 可以算的上大不敬了。由此可见, 姓名作为一种文化深刻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2.英语语言与节日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为追逐时尚, 喜欢过“洋节”, 然而, 这些西方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融入其中, 但大多数人过节只是图个热闹, 并不了解文化内涵。其实西方节日也有许多文化包含其中。

例如2月14日, St.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 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据说瓦伦丁是一名早期的基督教徒, 在当时, 基督教徒意味着救人于苦难, 他在治好了监狱里一名失明女孩的双眼, 暴君因此将他斩首。女孩在他行刑前为他写了一封信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伦丁) , 两人的事迹催人泪下, 这天正是2月14日, 所以称此日为情人节。

再如4月1日, April Fools's Day (愚人节) , 很多人都知道在这天开玩笑, 却很少有人知道, 愚人节的起源其实与法国政治有关。在查理九世未改用新纪年法以前, 新年为4月1日, 在实行新法以后, 守旧派依然奉行4.1日的新年节日, 新派的人们为愚弄保守派人士, 将其邀请至假舞会、送假礼物, 因此, 也被称为“四月之愚”。

以上只是两个人简单的例子而已, 节日其实是一种表象, 文化则是一种内涵。若是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 连节日起源都不懂的学习者, 无疑会贻笑大方。

三、如何将英语语言与文化更好地融合

如何将语言与文化相融合, 就是勤学勤看勤练, 最重要的是多多积累运用, 在学习中主动接受语言环境的熏陶, 如多阅读古典名著、诗歌、乐曲、歌剧等等, 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例如莎士比亚被奉为英国的名片, 丘吉尔曾说:“我宁可丢掉一个印度, 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可见, 莎翁作品中英国文化背景的含量。作为英语的学习者, 不能畏惧前方的困难, 要有学习经典的决心和勇气, 才能更好的将语言与文化融合。而学习者在充分了解语言文化背景以后, 也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使自己日后的学习之路越来越宽。同时,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当为学生介绍文化背景, 使英语文化真正与语言融合起来。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你也应该谨记, 学好一门语言的秘诀就是从心里接受、认同这个国家的文化, 只有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时, 才能真正发挥语言文化的魅力。

总之, 将英语语言与文化背景相融合, 并能灵活应用, 是对一个英语学习者能力的考验。综上所述, 要想真正理解好、学习好英语这门语言, 势必离不开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钻研, 愿每一个英语学习者都能够主动自觉地接受英语文化熏陶, 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文素养, 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英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史清.英汉交际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滨州师专学报.2000 (01) .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8

一、语言的融合

同一个人群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两种语言,就叫“双语制”。说不同语言的社会集团,混居在一起,共同生活来往,往往使得说一种语言的人在某些场合有必要说另一种占优势的语言。这样这些人就掌握了两种语言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两种语言在同一地区流通,往往有一种占优势,另一种则处于劣势,双语制多存在于使用劣势语言的人们之中。占优势的语言主要是靠行政手段、教育、商业贸易、甚至宗教等得以推行,例如18世纪清政府在今湘西一带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汉族和土家族混居在一起,打官司、做生意、上学校都要用汉语,土家语只局限在家庭中使用。当然“双语制”是语言融合过程的一种表现,如果失去了共存的条件,“双语制”也可能解体,仍然只用本族语,例如元朝蒙古人散居各府州县,有许多蒙古人也学会了汉语。但元朝被推翻后,许多蒙古人又回到原来的聚居地,“双语制”也就不再存在。

语言的替换也叫“同化”,是语言融合的结果,两种语言经过融合,弱势语言被优势语言替换。这时,说弱势语言的社会集团全部或大部采用优势语言进行交际,优势语言继续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只在弱势语言中吸取若干成分,弱势语言因而消失。

语言替换(同化)有不同的性质。

如果征服者人口众多,以其雄强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力量迫使被征服者接受自己的长期的稳定的统治。说这两种语言的人民长期杂居,组成一个统一的社会,这时被征服者的语言往往被消灭。但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并不总是征服者的语言占据优势。历史上有过被征服者的民族的语言反而同化了征服者的语言的事实。这时融合的过程和性质都有所不同,本来长期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国家的各个民族之间经常交往,互相学习语言,少数民族向人口占多数、文化较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民族的语言学习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满族在建立清王朝之初,出于统治全国特别是汉族人民的需要,曾提倡八旗子弟学习汉语汉文,但是不久就发现散居在各地的满人很少用满语交际也不愿学习满文,满语因而有被汉语替换的趋势,于是又极力主张八旗子弟必须学习满语满文,但这一规定并无成效。到后来只有少数满族人会满语,精通满语的就更少了。而许多满族人却用汉文同样写出了光辉的著作,对祖国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也对汉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然,这样的融合是比较自然的,较少痛苦的,即使民族的融合过程完成,也不一定导致语言的融合。

二、语言间的借用

语言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吸取某些语言要素的过程。从别的语言吸取借词,是语言扩大词汇的重要方式。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从别的语言借入一些词语。借入的词与本族固有的词的区别是,本族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为人们所知的最早的阶段,而外来词则总是可以找到借入的途径。例如“苜蓿”“葡萄”等虽然从字形上看已经和“芦苇”“蔷薇”等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们仍是借词,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逐步从西域诸国各族语言中借来的。

语言间的借用是使用各种语言的不同社会集团互相交往的结果,各个社会集团,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密切交往,往往产生语言中借用词语的必要和可能。汉族从汉朝开始通往西域诸国,以后又经由“丝绸之路”同中亚、南亚(以至非洲、欧洲)各个民族开展贸易。这样,一方面从各民族借入了大量的词语,除“苜蓿”“葡萄”外还有“玻璃”“琉璃”“琵琶”“刹那”“菩萨”“塔”“尼”等;另外一方面汉语也向其他语言输出了一些相应的词语,如“丝”,英语叫silk,希腊语叫做seres,瑞典语、丹麦语叫做silke,立陶宛叫做szikai.,都是从汉语借去的,茶也是如此,英语中各种茶叶的名称都来自汉语,如tea(茶叶)、souchong(小毛尖)、pekoe(香红茶)、hyson(熙红茶)、congou(二尖茶)等都是从汉语借入的。其他还有如“瓷器”(china)等也对世界各族语言普遍产生影响。

但是真正的大量借用在古代还往往由于政治统治、军事占领等原因,说各种语言的社会集团共处于一个国家之内,他们的密切联系使得语言的借用大量产生。这一点英语表现得最明显,人们甚至可以靠研究某些借词进入英语的情况来追溯说英语的人民的历史。

不列颠原来居住着凯尔特人,公元5世纪以后说日耳曼方言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侵入该地。他们用武力完全征服了凯尔特人。新统治者们以日耳曼方言为基础发展成了古英语,其中带来了大量的拉丁语借词,而凯尔特语的影响反而更少。本来英语“牛”和“牛肉”都是ox,“猪”和“猪肉”都是pig,“羊”和“羊肉”都是sheep,宰ox(牛)吃(牛肉),宰pig(猪)吃pig(猪肉),宰羊吃sheep,但是ox送到诺尔曼人桌上则是beef(boeuf),pig则是pork(porc),sheep则是mutton,这beef、pork、mutton就是来自于法兰西语,现在已经成了英语中分别表示牛肉、猪肉、羊肉的名称了。

许多语言也从文化程度高的语言借入科学技术词语。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不能夸大语言中借词的作用,有人曾经统计英语200000个常用词大约五分之三是借自各种语言,但在500个最常用的词中则仅仅七分之二是借词,本族词的频率往往高于借词的单项统计。

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在词组上的相互借用

汉族在历史上就与各兄弟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交往密切,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因为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更为先进,所以各兄弟民族都从汉语中吸取大量的借词,这样的借词源远流长,有许多已经成为各民族语言的基本词。例如维吾尔语:Joza(桌子)jangza(庄子)su(书)gongsi(公事)laza(辣子)say(菜)gangpan(午饭)qay(茶)yangyu(洋芋)。

当然,各少数民族语言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也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以蒙古语为例,如“褡裢”借自蒙古语[takalimpa][tailimp],“蘑菇”借自蒙古语[moku][moik],“胡同”借自蒙古[xwttwk](水井),“哈巴(狗)”则借自[xapa]。有的作为根词还产生了大量的派生词。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名更是大量地进入现代汉语,来自蒙古语的如“包头”(有雄鹿),“巴彦诺尔”(富饶的湖),“呼和浩特”“西拉木伦”以及一些混合词,如“乌粱素海”“哈喇沁沟”“锡林南路”“紫敖包”等。其他如“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腾冲”“拉萨”“珠穆朗玛”“乌鲁木齐”“吐鲁番”等都是来自各兄弟民族语言的借词。

参考文献

[1]杨凌.现代哈萨克语结构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2]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古丽海夏.哈萨克语俄语借词的语音及拼写规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4]金锡永.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仲崇峰.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9

三维互动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技术, 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形引擎的基础上的, 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互动媒体是现代文明的高科技产物, 它主要是由三维电子游戏、装置艺术以及交互式人机多媒体组成。近年来在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生命力算是比较强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电脑的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善, 电脑技术的其他领域比如说人机交互、高性能硬件、全三维图像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三维互动媒体最长用于互动电影和电脑游戏, 所以现在的游戏主机的图形处理性能要比常用电脑的性能强很多倍。好多新游戏的画面已经可以和电视电影大片娉美。并且故事的情节互动性也很强, 好莱坞的电视和电影业正在走下坡路这是个事实, 连好莱坞自己也承认了。所以近年来业界和游戏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很多优秀的制作特效的精英也转行到游戏公司, 一些制作影视的导演甚至直接跑去做游戏制作的导演。这些导演在互动媒体中加入了很强的视觉表现, 也尝试移植传统视听技术中的一些因素, 移植的最多的要属镜头语言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游戏中应用镜头语言的游戏可以称作互动电影。电影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区别在于, 电影语言给人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感受, 直观的向观众传达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它的艺术感染力很强, 电影语言的章法是按照蒙太奇规则将若干场面和段落相互交织构成, 是一种影片内容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按时间和空间来分的化, 可以把电影语言的章法分为主观心理结构和客观现实结构这两种, 它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说时空顺序、单复线结构以及时空交错等。它是在一种用来表达电影艺术而使用的特殊媒介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 用来认识和反映客观的世界, 传递思想感情和各种文化。被广泛的应用与目前的电视制作中。目前“游戏电影化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大部分人以为CG就表示电影化, 其实不然, CG其实指的就是在高级图形工作站上制作一些三维动画片段, 然后把它转化, 作为一般的视频安插在游戏中的过场动画。观众眼里看到的三维画面其实是二维的, 缺少了缩放、切换视点这些功能。和即时清算的画面相比, CG具有画面精美的优势, 毕竟游戏机的CPU和工作站的CPU相提并论。另外, 论体积和灵活性, CG比即时演算画面也有较大差距。观众在看电影时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 而三维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实现人机的交互, 交互功能越强, 游戏就越是有可玩性。在人机互动的过程当中, 机器的介入会大大的降低人们的代入感, 而影视镜头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它能在视听中使观众产生一种更强烈的代入感, 导演巧妙的将蒙太奇语句和各种镜头的切换应用到电影的制作当中, 很容易使观众迅速的投入到电影的情节当中, 享受一种视听盛宴, 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早在十年前, 有些作品就尝试过运用三维游戏视角电影化切换技术。比如说日本的游戏《合金装备》就全部用即时演算制作而成。而没有运用CG动画。但是它在刻画人物、营造气氛、切换角度方面都有明显的电影化痕迹。让玩家在整部游戏中不仅感受到游戏的惊险刺激, 还深深的记住了很多经典的镜头, 制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将蒙太奇手法贯穿始末, 以多角度的镜头切换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冲突, 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使整体气氛更加协调……这些都明显的体现出了游戏电影化的本质。也就是在游戏中加入电影的表达元素, 而玩家可以自己操作来完成整部作品。这也说明能力强的导演能进一步提高三维游戏的制作理念。技术的创新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艺术层面。

二、视听语言与三维互动媒体的融合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游戏制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游戏策划能力, 还应该能完成高超的导演。比如说日本的一个著名的游戏策划人小岛列夫, 他虽然在游戏的制作中获得了无数的奖项, 但是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电影导演。小岛秀夫在小时候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中学时就着手创作电影剧本, 当时他还和同学一起创作完成了8mm电影, 他曾经立志要攻读大学的影像科学课程, 但是由于日本的电影业一直以来都比较落后, 要想在日本发展导演事业有很大的困难。实际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游戏业和电影业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了, 相互改编制作的案例不在少数。常常有作曲家因为为游戏谱曲而被奥斯卡提名。因此, 未来的一天, 奥斯卡将游戏也纳入评比范围也是有可能的。三维游戏和电影的完美结合, 以及在游戏中对镜头技术和游戏镜头的充分运用, 出现了许多很好的游戏。虽然互动电影作品Indigo Prophe cy并没有很精彩的画面, 但这个游戏还是成为了经典, 评价一个游戏的电影化成不成功, 最主要是看它能否让玩家在游戏中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开始菜单中人们熟悉的New game早已被New movie取代。游戏中运用的额分镜头、主角间错位式的剧情展开以及蒙太奇的多角度叙述方法都让玩家感受到自己在操控着整场游戏, 可以控制游戏中的任何角色,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 三维媒体尤其是游戏已经开始与电影融合, 并且也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互动媒体产业除了三维游戏以外, 还有新一代的网络人机互动技术比如说Silverlight, 多媒体装置艺术, 虚拟现实技术以及镜头技术都与他们合作过。互动媒体在各种运用中表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使得互动媒体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理念运用于游戏的制作中, 但它绝非游戏。将三维电影化实际上就是改变原来的艺术表达方法, 并没有改变游戏的本质。这是对游戏改革初步的探索, 要想实现真正的视听语言和三维互动媒体的融合, 还需要深入研究人机的互动方式。需要硬件支撑和理论研究主要是要不断的尝试。

三、总结

总而言之, 以游戏为代表的互动媒体技术和电影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影制作者要努力的挖掘互动媒体的艺术魅力, 深入研究人机之间的交互方式, 以真正实现的三维游戏电影化。

参考文献

[1]陈墨白.初探视听语言与三维互动媒体的融合[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盛崇山.高效的三维互动媒体内容创作系统[D].浙江大学, 2006.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10

同时应注意到,虽然2015年的媒体融合亮点频出,但对于更多的媒体来说,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基于其传播介质、所处层级、覆盖地域、外部支持、广告市场、受众群体等方面情况,每家传统媒体能够选择的路径必然有差别。其中,受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冲击较大的都市报,对于融合转型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笔者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新京报》作为都市报融合转型的观察对象,以探讨这一类型媒体的策略选择与实践特点。

创刊于2003年的《新京报》作为我国第一家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报纸,经过12年的发展,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通过对《新京报》媒体融合实践的研究,笔者发现,《新京报》因地因时制宜,实施以原创内容为重点,牵引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平台逐步转型,路径上以“增量”创新推进“存量”业务渐进式转型,实现了报纸主业稳步发展、新媒体项目整体自足或有较好收益的态势,整体上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经营状态,这对于部分情况相似的都市报类媒体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新京报》媒体融合的主要历程和主要产品

(一)主要历程:注重跟随网络技术演进

2009年,《新京报》提出“办互联网时代的报纸”,进行深度化、视觉化、杂志化、精品化改版,开办新京报网站,加强即时新闻,并开设微博,从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进行报网融合。从2012年起,《新京报》媒体融合踏上了移动化的节点,相继推出《新京报》客户端、i Pad版HD阅读器,并推出专门的“即时新闻”报道,改写纸媒的传播频次。2013年《新京报》及各部门先后开通20多个微信公众号,形成矩阵。2014年初,成立全媒体编辑部,整合管理新媒体业务。与三胞集团合办话题内容型APP“热门话题”、与腾讯合资的大燕网上线、数字版i Pad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快了媒体融合的步伐。2015年,与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团合作“动新闻”则面向视频和3D影像报道发力,此种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个平台受到用户推崇。目前,《新京报》新老媒体每天生产约330条原创新闻信息,覆盖用户约2000万人,每日点击量近亿次。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新京报》逐步从一家内容原创型媒体,通过新媒体项目应用和运营,开发多种时效、形态的新型产品,拓展了传播渠道,正在向全媒体平台的方向努力。

(二)主要产品:顺势而为,多点突破

《新京报》所有内容生产部门都面向纸媒和新媒体建立了双平台工作模式,每天生产内容的70%在报纸上呈现,30%则通过即时新闻、视频、动漫、整合报道、3D等十多个新媒体项目,首发在PC和移动两个界面的各个终端。

1. 标配型产品

《新京报》在新媒体拓展方面,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同行的经验,其标准型的媒体融合产品如新京报网、手机数字报等都是学习借鉴《纽约时报》等的模式,通过内容的数字化进入互联网传播。新京报网作为网上官方平台,除了负责《新京报》旗下所有媒体内容的在线传播,也提供内容查询、订报投诉、本地书签等服务。其一键转发、分享、收藏的功能很方便移动化传播。《新京报》客户端强调要适应移动化趋势,做原汁原味的移动《新京报》。客户端与《新京报》旗下26个微信公众号共享品牌,既可实时抓取公众号内容,也可以发布更多垂直领域的内容,目前总下载量近200万。数字版《新京报》,是在手机和i Pad上的《新京报》,包含当天和往期所有报纸版面,可以激活高清模式、放大看原版、画圈批注、一键分享等。效仿《纽约时报》收费政策,读者每天可以试读A、B、C、D叠的前5个版面。其他版面则提供小图预览。如果想看更全更多的内容,则需到《新京报》微店订阅。

2. 占位型产品

占位型产品包括《新京报》的官方微博和26个微信公众号,主要是为了维护、扩大《新京报》在“两微”中的品牌效应。这些账号可分为两类:一是带“新京报”字样的,如“新京报书评”“新京报评论”等,比较官方,基本上是把母媒的内容在“两微”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二是不带“新京报”字样的个性化账号,如新闻部的“政事儿”、评论部的“沸腾”等,大多由报社内对新媒体传播感兴趣、希望用更个性化的手段去表达的编辑、记者负责,配合官方内容,起到相互推荐的作用。截至2016年4月,《新京报》官方微博粉丝量已超过1900万,26个微信公众号矩阵粉丝总量超过280万,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在新平台上占位、发声的效果。

3. 创业型产品

创业型产品主要有“动新闻”“即时新闻”和“热门话题”APP,这些产品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表现形式、传播介质和运营模式,成为《新京报》改造报业“基因”的创业探索。“动新闻”从形式上突破了报纸的媒介限制,通过视频拍摄剪辑等自制内容,用3D、flash、手绘等多种动画形式,深度解读时事热点,拓展新闻的时间和空间,使观众“不看一字而知天下事”。因其新颖的新闻传播模式,在各视频平台受到关注。“动新闻”还通过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做定制视频等,增加了新的营收。“即时新闻”从时间上突破了报纸的节奏限制,随时滚动发布快讯。这个内部创业的项目得到了报社资源的支持,《新京报》所有采编部门的记者都承担采写即时新闻的任务,目前日均即时新闻(文字、图片)的产量在50条左右。“热门话题”则从表达上突破报纸文体造成的心理距离,拓展青少年用户群。这款为90后年青读者打造的APP,主旨为“选取有趣的新闻,提供不一样的解读”。“热门话题”还致力于采取“智能人工”的组织呈现方式,倾向于聚合新媒体、自媒体内容,即“无延展不新闻、无分享不热门、无互动不话题”,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人们关注应该关注的“硬新闻”。此外,《新京报》与腾讯网联合创办的大燕网定位于“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的生活互动门户”,下设城事、公益、娱乐、创业、房产、家具、旅游等频道,是腾讯网本地生活化资讯服务的垂直深入与延伸,为三地用户提供切实需要的生活服务资讯,便于用户获取丰富、实用、精准的资讯服务。

二、《新京报》媒体融合的基本策略: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一)做深重大报道,提供独家视角,差异化定位保证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新媒体不断崛起,做大市场更分流市场,唱衰纸媒的声音不绝于耳,内容、技术、渠道哪个更重要争论不止,都市报转型更是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新京报》意识到不能再走门户网站拼海量之路,而是要力求差异化,即致力于通过原创高质量的内容,使“知其然”的用户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内容升级”避免“产业淘汰”。不做海量门户,做自有新闻,来自《新京报》对其自产内容的底气。

在传统媒体方面,《新京报》注重在重大报道中加强引导力、解释力建设。如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筹备期近3个月,以96个版的特刊、13个版的透视、40个版的深度解读等做专题化、纵深化解读。这种类似精品杂志的操作,是用做消息的时间为读者提供专业化、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感的深度报道,与其他报纸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内容的稀缺性价值。

在新媒体内容上,《新京报》致力于寻找独到的切入点。如时政公众号“政事儿”贴合新媒体用户的接受心理,努力让时政新闻有新意。如2014年教师节前,编辑们通过对省部级以上官员哪些人当过教师做细致的梳理,发表了《教师从政:这两位曾经的老师成了政治局常委》一文,新颖的角度吸引了网民关注,并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

(二)全媒体采集、浪潮式发布、立体化传播,融合型报道提升影响力

《新京报》组建了将报纸编辑和网络新媒体编辑打通的全媒体编辑部,承担即时新闻的收编发布。编辑部把国内当天的重大突发新闻挖掘出来之后,高效高速地进行专业求证和核实,之后在新京报网、微博、微信、APP等各种新媒体渠道上发布。天津滨海爆炸事故中,《新京报》派出记者近距离接近现场,以动态消息、图片报道、评论等内容为主体,向报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多个新媒体渠道提供内容。移动端优先,先网后报,全媒体平台滚动接力播报、立体传播。报纸则侧重深度调查和特写文本、版面设计,官方微信尝试特刊化操作,包括最新动态、现场、讲述、追问、纵深等,独家内容、全景呈现、深度评论,显示出很强的舆论影响力,也显示了《新京报》内容原创能力。

(三)由表及里,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容生产双平台互动融合

《新京报》的内容“微创新”一直在进行中。最表层的就是在版面语言上引入新媒体格式。2009年微博兴起不久,《新京报》就出现了微博样式的专题版面,以此来组织对话与观点,“用微博的形式架构内容”[1]。另外是在新闻采编上,注重标题、叙事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抓人心弦。再深入一步,就是双平台内容生产逐步成型。时政部等重点部门的记者都可以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产品供稿,刊发在公众号上的稿件,纳入报社采编业务评价体系,同样可以申报总编辑奖,每周采编例会上报社领导也都会总结微信公众号矩阵的数据和业绩。《新京报》鼓励以部门为单位运营公众号等新媒体,将优质采编资源和内容产品化。双平台运作促进了传统新闻报道走向移动、走向社交、走向融合。

(四)坚持导向,致力于创造内容价值,服务用户

《新京报》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表稿件的要求是一致的。其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与见报稿件一样,实行编辑、部门主编、编委三审制。有些重要选题,还会请示分管副总编辑甚至总编辑。在连续5年的深度化、视觉化、杂志化、精品化的改版中,报社紧密围绕读者兴趣,定期进行读者问卷调查、召开读者讨论会,确保了创新方向的正确性。开辟新媒体项目,也是因为《新京报》意识到,在新传播环境下,必须着力建立自己更多样的渠道,让内容价值最大化。据世纪华文数据统计,《新京报》已经成为四大门户网站的第一内容源。“即时新闻”等重点内容经常被各客户端推送。因此,《新京报》近年来的版权价格一直在提高,2014年,针对门户网站的版权收入增长了50%。[2]

三、《新京报》媒体融合的主要路径:以“增量”创新推进“存量”渐进式变革

报社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在传统信息生产力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它适应于原有的传播时效、介质、受众、市场等。互联网等新型信息生产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闻生产力的巨大解放,也全面改写着新闻业的运营机制。《新京报》新媒体项目作为传统报社的“增量”和“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是传播通道,也对传统业务、内部机制、采编运营队伍等“存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着“人的融合”。

(一)以市场化手段办新媒体,注重实绩,不断转化成功经验

《新京报》没有专门设立新媒体部进行媒体融合,新媒体业务由新京报传媒公司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派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这家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新京报传媒公司所有在线业务拓展运营的互联网基地和平台。《新京报》所有的新媒体项目都采用市场化独立运作,这样就把压力和动力直接传递到了新媒体团队,也避免了在报社传统采编内部设立部门带来的责任不清、动力不足及业绩核算等问题。[3]

媒体融合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不是一时一地之功,必须不断总结、加强研发、长期积累。2014年《新京报》提出了“二次创业”计划,创办传媒研究院。研究院通过长期、系统地对办报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做总结和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培养办报人才,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目前,《新京报传媒研究》已出版多期,并开办了微信公众号,不仅促进了内部员工的经验分享和整体事业的成长,也在业内外赢得了地位,强化了专业媒体形象。传统报社正在蜕变,《新京报》加强基础研究开发,对新媒体发展意义重大。

(二)借船出海借力合作,降低风险,延深拓展价值

新媒体是投入大、风险高的行业,《新京报》采用了稳健合作的方式,借符合规定的外部资金、与掌握流量优势的网站合作办项目,以较优的性价比、较高的产出率,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新京报》的“热门话题”“动新闻”等,分别与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团共同创办,借助外部资金发展自己的新媒体业务。大燕网则是凭借内容优势,与流量、入口的大户腾讯网捆绑合作;垂直型新媒体“每日旅游新闻”是《新京报》与去哪儿网合作的专业旅游媒体公众号。这些合作都是《新京报》遵循现有政策要求,因时因地制宜,借力借势融合,或引入项目制,或采用公司化,或借助外部力量,资源互补,多方孵化。这样一方面使投入产出比更科学、节约,避免与主业争夺有限的市场,另一方面实现了1+1>2的效果。其中,已是第二季的“寻找中国创客”大型创业报道及大赛活动,聚焦以“互联网”为方向的产品、技术、商业业态创新,并邀请10位商业领袖、投资人担任“创客导师”,为参与活动的创客项目把脉,为有志于创业与创新的青年人提供服务平台,受到了创客及创投机构的高度关注。《新京报》不仅通过活动提升了社会影响力,也借助李开复、王健林等资深导师的经验,参与创业项目的投资。这种做法,一方面充分发掘利用传媒业特长的“连接”功能,发掘出传媒业“社会资本”的“变现”价值;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延展了传媒业的产业链,借创业项目进一步拉近品牌形象与新生网络用户的距离,拓宽了新媒体时代的营收渠道。

(三)引入新媒体运营理念和机制,建设面向未来的团队

新的运营形态不仅会产生全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也会带来新的管理机制和团队。如“热门话题”让员工做企业的主人,采取新媒体运作模式,“上班不打卡,做内部股权激励,全员持股”[4]。从“动新闻”的招聘需求中可以看出,这个团队最主要的组成一是负责开发、3D呈现的技术人员,二是对运营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挖掘的人员,三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画面感、思维活跃、有大量观影经验的人员。这样的结构组成与由记者、编辑等为主体的传统媒体截然不同,也是新京报布局未来、先人一步的重要基础。通过局部、增量的变革,新媒体项目开始向主业渗透互联网思维,促进新媒体人才团队的成长。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互联网思维正在逐渐影响传统媒体的流程、技术、人才,从而开辟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四、总结与思考

综上可见,《新京报》的媒体融合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一是理性面对传统媒体的“技术焦虑”,较为清醒地处理了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内容为体、技术为用、体用适配,增加内容精度深度,夯实内容质量,提高市场议价能力;二是以做好主业“存量”为基石,稳健推进新媒体“增量”建设,稳扎稳打地转向全媒体平台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应时、借力培育新媒体项目,探索适合新媒体的运营机制,为融合发展打造新品牌、培育新用户、拓展新空间、积累新经验。这些实践和经验提示我们,传统媒体培植互联网思维要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主动向更加开放、更有弹性、注重合作的传播体系转变。“第一步要从单纯技术观点转向应用主导的观点;第二步,光应用还不够,还要以转型来引领,使应用得到深化。转型就是转变媒体服务方式。”[5]“最终目标是探索一种新的内容生产与表现形式的标准,像《新京报》当年做深度报道的生态系统一样,做出一个移动端的内容生态系统。”[6]

传统媒体已身处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面临着拓展挖掘用户、提供优质内容、扩大品牌影响、赢得市场竞争等挑战。同时,我国每一家新闻媒体几乎都是一个“角色丛”的综合体,在政治上承担着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重要作用,在经济方面又是面向市场的主体,从社会角度看是满足人们文化传承、公众教育、休闲娱乐等需求的重要来源。[7]多种角色共存于一个主体,角色之间有互补,也生发出一定张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既是传统媒体应用新技术的一次自我升级,也是面向新用户的一次自我革新,还是在新媒体时代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使命担当。因此,衡量一家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否成功,不能仅以市场指标来考量,而应综合投入产出比和社会效果来考量。

参考文献

[1]杨秀芳.新京报的“网事”[J].新闻战线,2011(9).

[2]万小广,程征.“移动端还有巨大想象空间”---对话新京报传媒公司副总裁、北京热火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炳路[J].中国记者,2015(5).

[3]李嘉陵.细分受众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新京报的新媒体运营经验[J].青年记者,2012(4).

[4]曹素妨.刘炳路:新媒体产品建设需要解决10个问题[J].中国传媒科技,2015(7).

[5]郭佳.媒体融合技术应用不能离开业务牵引[N].光明日报,2015-09-19.

[6]万小广,程征.“移动端还有巨大想象空间”---对话新京报传媒公司副总裁、北京热火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炳路[J].中国记者,2015(5).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11

快速迭代背景下,“粉丝经济”不是互联网企业的护身符

“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这名言本意并非消极。如同互联网的“粉丝经济”,有的人把它捧上天,有的人却嗤之以鼻。“粉丝经济”确实成就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但同时,也有大量的互联网企业死掉了!最近一篇《华东O2O项目死亡全名单:九大门派的灭绝惨案》,就可以窥见互联网行业的惨烈。

如果用“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去评价“粉丝经济”,就可以客观的去分析,“粉丝经济”的作用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并不是“粉丝经济”失效,而是粉丝基础不够庞大,则无从谈论“经济”二字了。

互联网企业都处在一个快速迭代的行业背景之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很快就会引来他人的效仿和竞争。试想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烧钱却看不到尽头,就只能合并,因为竞争太惨烈,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让用户转化成粉丝更是难上加难!还想着完全依靠“粉丝经济”就能成功,只能说是图样图森破了!

苦守自媒体?互联网大佬都开启广告投放了

马云说过一段“天亮了”的话,其中一句很有意思:“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优惠不够?那我就用另一个!好多人的手机里同时装好几个团购、电影、外卖、打车APP,哪个便宜用哪个,有时候还喜欢炫耀自己省了多少钱,显得多么机智。这就是被互联网企业“教育”后的消费者,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经济人概念,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的放大。信息不对称一旦被彻底打破,又有多少消费者能够在他人的诱惑下成为你的忠实粉丝呢?所以,那些苦守自媒体,以为每天和消费者认真沟通交流,就能不断累积用户,对于这些互联网企业,我得套用马云的话“天亮了,醒醒吧”!

别被曾经的互联网“神话”一直忽悠下去了,难道小米就是举着《参与感》的小本本获得成功的?小米近几年快速增长,不仅仅是依靠自媒体平台,一方面小米的销售渠道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甚至培养了一大批黄牛党,另一方面,每年上亿的楼宇广告,大手笔的电视广告投放,这些广告的投放,对小米知名度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小米、360、阿里巴巴,这些互联网企业甚至都没有放过春晚这么传统的营销平台,过去砸钱做春晚的可能是白酒、家电等传统品牌。

再看2015年,有赞花费千万投入到央视一套晚间《新闻联播》前十分钟广告段,播放一条长达1分40秒的广告!玖富·悟空理财也投入3800万投放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互动广告。网络招聘公司更是轮番轰炸北上广等大型城市的地铁、公交广告,拉勾网的广告涂绿了整个换乘通道、58同城的广告出现在列车扶手上、猎聘网粉刷了站台、赶集网印满了隔栏……

媒介碎片化时代,苦守自媒体,虽然能够培养一批粉丝,但是对于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企业,走得慢就会死!所以互联网企业依然需要传统营销的模式,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用户流量,像蓝鲸滤食那样收集用户、转化粉丝,才能够建立长期发展的基础!

从广告引流到用户体验,互联网大佬还藏着另一条尾巴

阿里股票下滑时,谁最被关注?当然是赵薇啊!赵薇夫妇入股阿里影业之后,一度风头盖过了马云,毕竟颜值在那还是可以理解。细思下来,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NB的互联网企业,正在越来越向内容端去融合!传统广告投放提升用户流量,用户体验强化粉丝经济,但是两者怎么融合?这就是互联网大佬藏着的另一个尾巴——内容!

之前小米与乐视隔空对骂,吆喝谁家内容丰富;大众关注赵薇,背后是阿里影业对于影视产业的整合;黄健翔、马东、刘建宏这些传统媒体人被互联网企业挨个收编;游族网络成立游族影业,12亿投资拍《三体》;连暑期档火爆大银幕的《煎饼侠》里都有张朝阳做瑜伽。由此可见,互联网大佬们的战争,已经从粉丝经济、广告投放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内容IP资源的竞争!

为什么是内容?因为内容天然拥有号召力,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主流,电视也依然是最为普及的内容观看渠道,加上移动端观影习惯已经养成,内容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每一个角落,这正是互联网企业看到的最具价值的一块阵地!

内容,是融合粉丝经济与广告投放的重要手段

内容为什么是粉丝经济与广告投放的重要手段?根本在于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内容进行深度捆绑,玩得转线下整合营销,当年苏宁易购植入电影《致青春》异军突起,一度冲击京东、天猫,如今又凭借植入电视栏目《奔跑吧兄弟》系列再次火爆。可见结合内容的广告投放效果更加显著。这种效果可以有效将内容的受众转移到产品的受众,达到有效引流的目的!

其次,是粉丝经济。内容向来不缺狂热的粉丝,最新一季《中国好声音》因为周杰伦加入导师团,吸引了大量周杰伦粉丝的关注。如何有效利用内容的粉丝群?引流之后如何让大众转化成为互联网企业自身的粉丝?这些方面,天猫先试先行,带着佐卡伊、富安娜、瑞贝卡、RIO鸡尾酒等多个品牌,全方位植入上半年电视剧收视冠军《何以笙箫默》。电视剧开播5日,天猫平台及品牌的曝光量就达 5 亿人次;《何以笙箫默》专题页面上线首日,就有超 300 万用户体验,热播期间天猫女装电商流量猛增 10 倍;尤其佐卡伊,一款sunshine的项链,被钟汉良和唐嫣这对荧幕CP演绎成了定情标配,单品单月销量就突破350万。

一连串数字,让人可以赤裸的看到内容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巨大价值!从广告投放引流,到粉絲经济,通过内容能够让两者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这将是未来互联网企业营销的重要方向。但是这一切还不是终点,互联网行业强调生态系统,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生态圈,而内容,可以为品牌构建更为动态、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内容生态圈,天猫与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联姻,就已经具备了品牌内容生态圈的所有特征!

内容与语言融合 篇12

IPTV (网络电视) 作为利用流媒体技术通过宽带网络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给用户的业务, 它不同于一般的宽带业务。首先, IPTV面对的是庞大的消费群体, IPTV体系结构应能够承受突增的用户数量。其次, 传送多媒体内容要求更高的计算资源、带宽资源和海量内容存储能力。再者, 视频质量应满足实时播出要求, 系统稳定性强, 并具有严格的资源和控制功能。这些要求给流媒体技术提出了更新的挑战[1]。P2P (对等连接) 技术是最近两年涌现的一个热潮, 国内不少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押宝在P2P技术上, 一时间, P2P的概念风靡整个互联网市场。然而目前单纯的P2P应用亦存在它的问题, P2P业务的盛行会带来网络流量风暴;新闻监管缺失, 内容版权管理真空, 盗版盛行, 可能导致恶性病毒, 给电信运营商以及产业链造成损害。另一方面, 作为传统运营商级别的CDN (内容分发网) , 在过去的多年时间中, 在为运营商加速流媒体、实现下载、直播和点播、管理流媒体平台、智能分发和控制等方面,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由于CDN由于其核心仍然是基于集中服务器的结构, 跟地域化管制紧密相连, 很难降低其扩展的成本。而且传统CDN技术在流量高峰时期对突发流量的适应性, 容错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随着用户规模的迅速增加, 对CDN应用发展提出了较大挑战。

P2P技术和CDN网络的固有缺陷, 都对其业务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融合P2P技术和CDN网络, 寻找一套可实现低成本扩展、有效监管、有效管理、服务保障、区域控制的IPTV解决方案则成为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CDN技术

CDN也称为内容传输网络。这个概念于199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小组提出的, 并开始对CDN技术进行研究, 他们在1999年成立了一个专业CDN服务公司, 为Yahoo提供了专业服务。如今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和服务商开始使用CDN技术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CDN是建立在现有IP网络基础结构之上的一种增值网络, 是在应用层部署的一层网络架构。CDN的核心是利用智能化策略技术, 将中心的内容和服务推送到网络边缘, 使得用户可以在最近的和服务质量最佳的地方获取服务, 其关键技术包括了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内容路由、内容分发、内容存储和内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2]。

CDN的网络架构见图1。

CDN技术具有的特点:

1) 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连接带宽, 让用户连接到最近的服务器上去, 访问速度快;

2) 全局负载平衡, 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网络服务的性能与质量;

3) 热点内容主动传送, 自动跟踪, 自动更新;

4) 网络具有高可靠、可用性, 能容错且很容易扩展;

5) 无缝地集成到原有的网络和站点上去。

CDN技术具有的优势:

1) 可减少消耗的网络带宽, 减少网络访问的延迟和用户响应时间, 提高网络性能和网站内容的可用性;

2) 提高网站资源的管理控制能力, 智能分配路由和进行流量管理;

3) 发送的内容受到保护, 未授权的用户不能修改;

4) 内容提供商可以在本地自己决定服务的内容, 内容是动态的;

5) 内容提供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提高了服务质量, 提供的内容更多、速度更快;

6) 可线性、平滑地增加新的设备, 保护原有的投资。

因为上述的特点和优势, CDN技术能加速和提高宽带流媒体的使用, 使互联网的多媒体用更加普及, 这些应用包括在线播放、音乐点播、电视直播、游戏等, 大大促进网上应用和服务的发展。

但是, 现有CDN都只是针对传统互联网的网络结构、内容传送和业务开展方式建设起来的, 如果直接用来为IPTV业务提供服务, 还存在一些不足。如, 对视频编码格式支持不足, 时延太大, 无法提供广播级的视频服务, 系统结构过于简单, 随着服务能力的扩展需要不断的投资等。为了能够承担起IPTV业务的存储、分发、传送, 需要对现有CDN技术进行优化改造。

2 P2P技术

目前, 业界对P2P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 简单地说, P2P技术是一种用于不同PC用户之间、不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3]。它打破了传统的client/server模式, 在对等网络中, 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 具备客户端和服务器双重特性, 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

P2P是采用一种与CDN完全不同的内容传递方式。P2P的核心是利用用户资源, 通过对等方式进行文件传输, 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型。P2P通过“非中心化”的设计和多点传输机制, 实现了不依赖服务器而快速地交换文件[3]。基于P2P的IPTV体系结构可以使得IPTV业务的广播和转播等门槛得到降低, 可以让更多用户参与并提供自制的多媒体内容得到基于全球覆盖的共享和分发, 同时还可以节约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对接流量, 减少网络建设成本。

然而, P2P系统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就是可用性问题, 尽管从整个系统而言, P2P是可靠的, 但是对于单个内容或者单个任务而言, P2P是不稳定的, 每个peer可以随时终止服务, 甚至退出系统, 即交换的内容随时可能被删除或者被终止共享[4]。

迄今为止, P2P网络已经历了集中目录式P2P网络模型、纯P2P网络模型、混合式P2P网络模型和结构化网络模型等几个时代[3], 各种模型各有优缺点, 有的还存在着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因此, 在目前P2P技术应用的阶段, 各种网络结构依然能够共存, 甚至呈现相互借鉴的形式。

3 CDN和P2P技术优劣分析

下面对CDN和P2P技术做一个简单的优劣势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 在可扩展性、内容版权、用户管理有效性、QoS (服务质量) 、流量有序性方面, CDN和P2P技术是各有所长, 基本上是完全互补的, 如表1所示。

也就是说, P2P和CDN技术在几个关键点上, 完全实现互补, 如果能将两种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必然是一种更加完美的组合, 那就是PCND技术。

4 PCDN技术

为了避免骨干网上的流量对冲, PCDN通过集中的分布式架构, 将P2P的流量严格限制在同一边缘节点的区域内。PCDN传输的内容与原CDN的内容有所不同, 根据P2P协议对内容 (包括文件和流) 做切片处理后, P2P用户将根据这些规则来完成P2P共享, P2P在边缘层的引入大大降低了边缘服务器的压力, 提高了文件传输和流媒体传输的效率, 同时又充分利用了用户的闲置上行带宽。另外, PCDN的用户采用客户端的方式, 可以拓展更好的应用和服务, 比如分众广告和差异性服务等。

PCDN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PCDN产品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在CDN的边缘节点上引入P2P自治域。由单个或若干个ContEx边缘节点设备及其覆盖的最终用户作为对等实体, 共同构成一个P2P自治域。在域内利用P2P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而自治域之间不发生流量交换。P2P与CDN的结合原理如图3所示。

PCDN的网络架构采用3层结构, 分为核心层、骨干层和边缘的P2P自治域。在核心节点部署应用及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 实现对PCDN的业务管理、运营支撑和业务生成;骨干节点部署节点设备, 核心节点域骨干节点构成内容分发体系实现内容的有序分发和传送。而P2P自治域实现P2P的内容服务, 通过骨干节点的设备进行管理、控制和服务保障。

5 基于PCDN的IPTV系统架构

IPTV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通信技术。IPTV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 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 通过互联网络协议 (IP) 传送电视信号, 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5,6]。

IPTV的工作原理是把源端的电视信号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转化成适合IP网络传输的数据形式, 然后通过IP网络传送, 最后在接收端进行解码, 再通过电脑或电视播放。由于对数据的传输速度要求比较高, 所以要采用最新的高效视频压缩技术, 例如ITU-T H.264、MPEG4等[6]。

本文设计的IPTV系统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部署, 基于上述CDN和P2P相融合的技术, 提供一个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由于流媒体具有松耦合, 高扩展性的特点, 从IPTV体系结构的垂直控制功能上来讲, 一个典型的IPTV系统架构采用分层的模式, 使得平台系统上的应用开发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业务应用需求而快速扩展, 具体IPTV系统平台的业务与功能组成包含门户业务层、内容媒体服务层、流媒体传输层、承载网络层、接入系统层、终端层和系统支撑层。结构如图4所示。

1) 门户业务层。以Web网站的形式面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客户端只要使用浏览器即可实现视频点播及其他视频互动活动, 无需安装其他任何软件, 无需做任何设置, 做到了客户端的免维护。

2) 内容媒体服务系统。该层主要完成节目的数字化, 将原始节目进行编码、压缩。其承担了IPTV业务运营的所有基本功能, 包括频道管理、媒体资源管理、流媒体编码、内容存储管理、内容审核等。

3) 系统支撑层。系统支撑层是IPTV业务运营的综合管理及运营支撑系统, 包括用户管理、认证计费、数字版权保护 (DRM) 、系统实时监控、网络配置管理等多个子系统。

4) 流媒体传输层。采用CDN和P2P相融合的优化技术来进行流媒体的分发和传输, 避免了骨干网上的流量对冲。通过这种集中的分布式架构, 将P2P的流量严格限制在同一边缘节点的区域内。

5) 承载网络层。IPTV是一种实时性的流媒体业务, 其对端到端带宽、时延、抖动和误码率有较高的要求。承载网络层采用IP网络作为视频承载网络, 支持广播型的传输技术, 而且核心网和城域网支持IP组播技术。

6) 接入系统层。接入系统主要为IPTV终端提供接入功能, 使IPTV终端能够顺利接入到IP承载网。目前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作为宽带接入网的一种方式在几年内仍然占主导地位, 以太网接入方式也渐渐增多。采用FTTH (光纤到户) /FTTB (光纤到大楼) 的方式, 结合ADSL、SDSL (单线对数字用户线) 、cable modem等技术, 也可使用FTTC (光纤到路边) 加HFC (混合光纤/同轴网) 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

7) 终端层。目前IPTV终端主要有3种形式, 即PC (个人计算机) 、机顶盒加普通电视机和手机。

6 系统平台的优点

1) 超级种子保证普遍服务质量:可实现用户间互动, 彻底从集中控制的传统流媒体中解放出来, 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 实现了传统流媒体运营平台难以实现的互动直播和互动点播;

2) 强大的音视频文件操作功能:支持针对音视频节目的文件操作, 如预览、修改、剪切、合并、删除等;

3) 运营商可进行有效的内容监管:可实现对数字节目的版权保护, 非法用户即使将内容下载到本地也无法正常播放, 有效保护内容供应商的知识产权;

4) 完善的用户认证管理:完善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机制, 实现多级别的用户管理;

5) 应用的地域控制、管理和系统整体的流量区域控制, 有效保证了负载均衡, 从而保证运营效率。系统提供完善的负载均衡功能, 真正的基于服务器CPU (中央处理单元) 、内存监测与Web任务实时监控的动态任务分配, 准确地将用户点播请求均衡到集群服务器中的流媒体服务器端, 使负载真正能够均衡, 让服务器集群中的每台服务器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提高整体网络性能, 提高自愈性, 确保网络视频点播平台的关键性应用;

6) 极强的扩展性:采用分布式结构体系, 方便添加视频服务器, 在后台管理系统中做简单设置, 即可实现视频域集群组的扩容, 轻松满足系统扩容需求;

7) 可限制P2P技术在特定区域使用:可以方便地对媒体内容进行按区域配置, 有效保证媒体的播放区域;

8) 用户管理和计费策略:系统提供多种途径进行用户认证和计费, 可按用户类型定义收费标准, 灵活定制多种计费类型、优惠政策、套餐组合。

7 小结

当前, 各大电信运营商处于业务转型期, 将从传统的单一业务转向综合服务提供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采用PCDN技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进行网络建设和业务扩展, 电信运营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展以IPTV应用为代表的流媒体的直播、点播和下载业务, 可以快速扩大用户数量, 集聚人气, 扩大流量。基于PCDN的IPTV将可以成为一个盈利的媒体商业发布, 也是电信运营商向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转变的一个好机会。

摘要:研究分析了P2P (点对点) 传输技术和CDN (内容分发网络) 技术的各自特点, 并对PCDN (点对点与内容分发网融合) 的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 将PCDN的基础网络架构作为网络承载层应用于IPTV (网络电视) 系统平台的设计之中。同时提出了基于此技术的IPTV系统平台的系统架构及实现方法, 并对系统架构的特点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点对点传输,内容分发网络,网络电视

参考文献

[1]侯自强.发展IPTV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J].世界电信, 2006, 19 (2) :30-32.

[2]胡兴军.内容分发网络 (CDN) 技术及市场应用[J].当代通信, 2005 (17) :65-66.

[3]周文莉, 吴晓非.P2P技术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1) :76-79.

[4]侯自强.在CNGIIPv6上建立诚信安全的P2P环境和分布管理系统[J].中兴通讯信息技术, 2005, 11 (3) :21-24, 34.

[5]许永明, 谢质文, 欧阳春.IPTV——技术与应用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技巧障碍下一篇: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