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运用

2024-09-13

内容与运用(精选12篇)

内容与运用 篇1

摘要:本研究的理念在于整合体操类项目的资源优势, 建立包括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和体能训练在内的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目前体育类院校体操类项目的专修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各个项目各自为战, 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上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另外, 大部分院校的体操类项目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根据当前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一专多能”的人才需要, 体操类专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授课团队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 前沿性、创新性、大众性、娱乐性等改革趋势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大形势下, 当前体操专修内容多、难度大、竞技性突出的特点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体操专修课程的内容如何设置普遍被业内人士所重视。体操专修内容需不需要变、如何变, 成为当前体育类院校体操专修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操类专修的内容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就体操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以及体操课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查阅大量的期刊文献和研究专著, 并向多年从事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和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的资深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

2 讨论与分析

2.1 体操课程内容的“变”与“穷”

现代体操于1953年从前苏联传入我国后便迅速在各类学校中开展起来。可以说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近30年里, 以竞技体操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1986年, 原国家教委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原属一个章节的艺术体操、团体操被单列为选修课, 健美操与体育舞蹈也从体操的大课程中分离出去, 成为小型课程。此后艺术体操、团体操也被列为独立课程。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 体操普修和专修的主要内容就是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而新兴的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项目则独立发展。虽然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但是新兴的健美操、体育舞蹈, 因为其健身性、娱乐性和大众性而广受喜爱。时至今日, 健美操、体育舞蹈作为独立课程日渐成熟, 但是体操课程本身所剩余的内容却日益狭隘, 尤其是作为体操主要内容的竞技体操, 因为其高难度性和高危险性, 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在课程内容设置中, 难度一降再降, 动作一减再减。在因“变”而“穷”的情况下, 由“穷”而思“变”则是必然选择。

2.2 课程独立和行政分离使体操、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项目渐行渐远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项目本身的日渐成熟, 课程独立有利于项目适应社会并迅速丰富与完善。因此, 课程独立是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在课程独立过程中, 忽视了独立课程与本源课程的内在联系, 独立后基本割断了其与体操课程的类属关系。如果说课程独立只是类属联系隔断的开始, 那么行政关系的分立则使得体操课程、健美操和艺术体操课程渐行渐远。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后, 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是特色特色系部的大量上马, 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作为迎合大众需要的新兴体育项目, 必然是各高校发展特色项目的首选。由此, 各大院校相继成立了艺术教研室甚至是艺术系。而原本的体操课程去由于种种原因而保留在原来位置。这种行政上的分离最终导致了体操类项目的彻底分割。最早课程独立之前, 体操专修的学生尚可以学习到基本体操、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众多的内容, 而现在, 体操类项目的各个课程已是各自为战, 专修的学生也很难跨课程对自己进行自我完善。也就是说, 在进行课程独立的过程中, 专修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被割裂。

2.3 社会的需要及学生的择业需求要求体操教学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

2.3.1 传统体操的内容在基层教学中学被广泛需要

2.3.1. 1 传统体操里的基本体操是完成体育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基本体操里的队列指挥、组织教法、讲解示范、广播体操教学等内容是一个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2.3.1. 2 竞技体操仍然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操本身有其特有的健身价值, 像支撑、滚动、倒立、鱼跃等重要的身体技能, 其他项目很难起到练习效果。因此现行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 仍然有部分竞技体操的内容。另外, 竞技体操项目是当前“理转体”考试的主要项目, 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项目之一, 中等学校体操训练队的发展空间较大, 也在很大程度了促进了学校体育对竞技体操项目的需要。

2.3.1. 3 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正逐渐成为中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因为娱乐性较强, 学生兴趣较大, 并且训练强度适宜, 适合作为健身项目, 易于开展普及, 成为目前大多数中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2.3.2 中学体育教学要求在完成多元教学任务中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普遍较弱, 有限的编制份额优先配给了文化课程, 对体育师资的的投入相对较少。一名体育教师兼职几个年级甚至几个项目的情况较为普遍。与此相应, 体育教师教师应该具备进行多元教学的能力, 能胜任多个项目的教学。也就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而体操类课程在中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内容的多元组合是很有现实需要和广阔前景的教学单元。因此, 学生若能综合掌握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等项目的知识。能胜任此多元组合的教学单元的教学工作, 将会在未来的就业中赢得先机。

2.4 综合的体操项目的是对“健康”的完美诠释

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中引入了“健康”的理念, 而体育课的任务也逐渐由原来的掌握技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 转变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今健康的理念以深入人心, 然而对健康的理解却日趋狭隘。机体生长发育正常、心肺功能日趋完善、没有伤病成为普遍对健康的理解, 尤其是伤病问题, 让中小学老师谈之色变。学生一旦出现损伤, 家长责难、学校处罚。较难动作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人人避之不及, 宁可不做, 不可出错。因此, 当前学校体育中对健康的理解上, 都具备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温和。早在20世纪初, 伟人领袖已经对国人的发展做出精辟总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对于体育, 不仅仅要学习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 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挑战, 来磨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当前我国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教育已经颇受诟病, 再配以处处温和的体育教育, 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就被培养成为有礼有节、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了。对健康的理解, 应该建立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大方向上。综合性的体操类课程正好体现了这种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学习, 可以提升自己的外在气质和文化修养。而竞技体操的内容具有挑战性, 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和顽强意志的双重作用。因此, 将体操类内容整合统一, 由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内容“文明其精神”, 由竞技体操等内容“野蛮其体魄”, 是对体育与健康的完美诠释。

3 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的提出

综上分析,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择业的需要, 同时也是对体育精神的重新审视, 体操类课程的回归与整合, 建立集成的发展模式, 较项目的单独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的概念。所谓的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是指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 将体操类课程内容重新整合, 纳入到统一的集成模块下, 建立由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体能训练等内容共同组成的模块式教学内容体系。体操类课程中共设置有竞技体操、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三门专修课程, 因此, 在体操类在专修集成模块的内容里, 应该包括这三个大的方向。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 是传统体操的固有内容, 也是具有密切关联系的四个项目, 而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与之相应的专项身体素质要求, 因此, 体能训练的力论与方法也是专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里, 应该包含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和体能训练五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此三个方向、五个方面的内容, 可将体操类专修模块分为一主、四副、五个内容的多元内容体系。学生进入本集成模块后, 首先可以在竞技体操、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三项中任选一项作为主修项目, 作为专修模块的第一个层次——主修层次。主修层次选定之后, 学生还应该完成拓展层次的学习。拓展则包括除主修层次之外的其他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一主、四副、五个内容的学习, 大大丰富了知识结构, 提升了本身的竞争力。

4 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教学的设计要点

4.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项目特点, 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对于主修项目, 所选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项目本身特点, 能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主修项目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拓展层次, 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内容为主, 为学生打好入门的基础和继续深造的可能。由于拓展层次的教学课时量相对较少, 而科目又相对较多, 因此对拓展层次定位主要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 以便学生将来能能自己继续进行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深造。

4.2 课时量的分配应适应“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成立的初衷为适应社会的需要, 培养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课时量的安排上应考虑专与能的区别。既要保证主修层次有足够的课时量, 保证教学质量, 达到精通的要求, 又要保证拓展层次有合适的课时量学习, 以满足多能的要求。本研究对于课时量分配的建议为主修层次与拓展层次之间的课时量比例为1:1, 即主修层次与拓展层次各占专修课时量的一半, 而拓展层次中四项内容的课时量分配则根据各个地方和学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4.3 采取授课团队轮转上课的教学方式

专修教师的配置尤其是拓展层次内容的教师配置直接关系到此集成模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提出, 由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专修教学团队, 主修层次的授课由固定的专修教练授课, 拓展层次内容的教学采用专人负责专项的方式, 由固定的教师教授特定内容。而学生采用轮转教学的方式, 在四个拓展内容之间轮转学习。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促使拓展层面的授课教师专门钻研专项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 学习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5 结语

体操类课程分成几个独立课程, 促进了项目的高速发展,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所属几个项目之间的渐行渐远, 使得人才培养日趋狭窄。而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并且出于对体育精神的深度思考, 本研究提出了“体操类专修集成模块”的概念, 即建立包括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 在内的一主、二副、两个层次、五个内容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内容体系科学选材教学内容和安排课时量比例, 同时建立教学团队, 采取学生轮转式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大成.传统体操教学面临的挑战与相应的改革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26.

[2]郭孝平, 路俊艳, 许桂芝.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理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S1) .

[3]张涵劲, 朱昌义, 陈显松,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 :251-253.

[4]赵悌金.微格教学在体操专选课中的研究和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熊亚红, 赵永刚.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体操类综合课程的构想[J].榆林学院学报, 2005 (2) :121-123.

[6]麦绿蔓.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113-114.

内容与运用 篇2

导入新课

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问: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②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指出这就是联想、想像的能力。明辨是非

现在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联想和想像?并请举出一两个例子。同学回答:略。

教师总结: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方式。想像是指人们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在头脑中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举例:略。课堂活动

①联想技法指导:

(1)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由一片树叶可以联想到一棵树,甚至整个森林。

(2)相似联想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例如由“○”会联想到球、车轮等。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例如由路可以联想到走投无路、歧路等。

(4)表里联想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

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树的外在内在特点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极其精神。

(5)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一朵鲜艳的花可以联想到园丁的辛劳,蜜蜂的勤劳。

(6)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义勇军进行曲》联想到民族的危难与不屈的精神。由蓝色联想到大海、天空等。

②训练题:

(l)看到以下鸟类,你会想到什么? 鸽子燕子乌鸦鸳鸯老鹰喜鹊鹦鹉

(2)同学们看过《夺标800》这一节目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超级联想”大比拼,展自己的联想能力,看谁能夺桂冠。

提示1:《羊脂球》;提示2:福楼拜;提示3:《项链》。(猜一位外国的作家名)

提示1:形容女子;提示2:指月亮;提示3:苏轼;提示4:寄托美好的祝福。(猜两个字的词)

提示1:锅;提示2:柴火;提示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猜四个字的成语)

(3)读到“绿”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把你的联想与想像描绘出来。(4)阅读《我喜欢的玩具》作文片段,用波浪线画出小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的句子,并在省略号后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

你看,它们淡黄色的身上夹杂着一道道白色的条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左边那只小象多神气呀!它翘着长长的鼻子,像是来回甩动,不知是在和它的同伴嬉戏,还是在表达内心的自豪。两颗匕首似的牙齿从嘴里伸出来。在脑袋两侧,两只扇子般的大耳朵微微掀起,好像是一张一合地扇动着。四条粗壮的腿,有的直,有的弯曲,仿佛在慢慢地向前走动。中间的那只,鼻子向左前方伸展,一条腿高高抬着,好像在踢球。第三只的神态、姿势和前两只截然不同。它坐在地上,两只前腿高高地抬起,仰着头,翘着鼻子,好像是在数着天上的星星。这三只小象多么可爱呀!

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 学生写作

师生对学生例文进行评析及修改补充。

学生例文: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好像来到了象的故乡,在西双版纳的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它们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令人神往。

师生评析:这里由写字台上的三只瓷象,而联想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把小象与大森林这美丽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小象更富于活力。小作者不仅想像了小象漫步的动作,而且想像了它们吃食的情景。这不仅抒发了小作者对象的喜爱,也表达了小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然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用语却很单薄,可多几句描绘;另外,若能把自己也写到这一情景中,文段会更有表现力。

升格文段: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自己好像正骑在大象妈妈的背上和小象们来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眼前是粗壮的千年古树,头顶是如画的蓝天白云。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呼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味,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有的还在我面前嬉戏欢舞.好像在欢迎我这远来的客人,有的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是一片神奇秀丽的土地。本次作文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学生习作及评价

一缕春风拂开草儿们沉睡的眼睛,在广阔的天地间,它们慢慢地从大地中探出了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无边无际。

夏日或是骄阳似火,或是暴雨如注,而此时,小草的浅绿衣裳却越发鲜亮。当鲜花绽开了笑脸,大树挺直了腰身时,小草往往凭自己矮小的身姿,默默无闻地长在角落里,独自为大地添上一片绿色。

小草矮小但却并不软弱。尽管人们总是踏着它们的身堆体,甚至还坐在它们被踩扁了的身上感叹花的千娇百媚,赞赏大树的飒爽英姿,它们却依然生命不息,迎风沐雨,快乐地在阳光下舞蹈。

随着天气一天天寒冷,那些花儿都飘落了花瓣,那些高大的树上也早已光秃秃。草儿们的身影却依然在风雨中舞动,在刺骨的严寒中悄然褪去嫩绿的外衣,用更加浓重的绿意迎接严冬的肆虐,慢慢变黄、干枯,有些却依然笔直挺立。

狂风能刮落鲜花,能拔起树木,却很难将小草们吹倒。矮小、平凡并不就是软弱,正像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生活奋斗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默默无闻,用他们的汗水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当我们为伟人名人喝彩时,请别忘了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作出的贡献更应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小草,我赞美你。你用你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用你一生的努力,为我们这个世界奉献着,生生不息,无所畏惧。点评

英语:内容丰富 强调运用 篇3

今年的英语试题考点分布面比前几年要广,几乎覆盖了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部分试题都是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设计,符合教学理念与学科特点,重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阅读理解重点测试学生的运用能力,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试卷难中易的比例为2∶3∶5,试题难度与去年相差不大。

试卷总体结构、试题的命题原则和试题难度,以及能力测试取向,与去年大体保持一致。整套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试卷遵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确保了高考的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命题宗旨。全卷从词汇、语法、听力理解、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各个不同的侧面,考查了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立足应用的前提下,试卷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的学生,也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

今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与往年一样,继承了以往“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指导思想,体现了“考查基础,突出语篇,注重实际,强调应用,培养能力”的命题原则。

一、考点分布面广,注重基础知识

英语试题考查的语言知识点集中在教材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考点覆盖面较广,动词、从句、交际用语、时态语态仍然是重点。然而,今年比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的掌握,在特殊句型中就同时考查了倒装句结构和强调句句型,如第30、32题。

从近4年的试题知识考点分布来看,考点的分布面逐年增大。2010年的试题考点有从句、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动词、连词、代词、情态、形容词副词、交际用语,共9项内容。2011年的试题考点也是9项。2012年的试题考点为10项,而今年的试题考点增加到11项。因此,在备考时除了复习常规的重点知识,还要注意面上的复习,尤其是语言点的复习。

在听力部分,关注5个W(what, where,why,when,who/which)是了解文本的基础。其中,考查表示“事情”的“what”从2011年的9个增加到了今年的11个,侧重于考查考生听懂文本说的是“什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体裁多样实用,关注社会热点

整套试题从不同方面来选择不同的文章体裁,既有基础性的记叙文,又有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的议论文;既有反映民生热点的说明文,又有考查考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书信写作。从文章内容来看,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说明文《巧克力》和《爱丁堡音乐节》,又有励志性质的记叙文《飞行使我成为一名好医生》;有弘扬社会美德的《手套人》(完型填空),又有倡导尊老爱幼的《母亲节礼物》和记叙一家三口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我的父亲和母亲》;有关注合理有效利用再生能源的议论文《废弃物燃料》,也有反映社会现代生活的书信体《中国结》(书面表达)。命题围绕民生话题,贴近社会生活,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三、内容丰富多彩,深挖文化内涵

课程反映社会发展的功能。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内容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困惑,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近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期,由于经济不景气,货币紧缩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生活费用高,蔬菜、糖果、面包、牛奶等生活物品价格上涨,人们买东西时需要精打细算,可是“low-cost”的礼物也能够表达对母亲的关爱,阅读理解D篇《母亲节礼物》一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改错篇《我的父亲和母亲》介绍作者一家三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慈母严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然而,构建和谐家庭需要两代人的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和学会反思,文章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书面表达虽然是以书信的形式出现,但《中国结》一文却有更深的文化内涵的要求。为了让开网店的美国朋友Tom代卖中国结(Chinese knot),考生除了要能够用英语描述中国结的尺寸、颜色、材料、价格,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品的精湛工艺,还要能阐述中国结的象征意义,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民风民俗,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国家英语新课标的目标精神,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和跨文化意识的能力和技能,而今年的书面表达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命题看似简单,要写好却不容易。试题的体裁和内容丰富多彩,兼顾了应用性和连贯性。

四、语篇贯穿知识,强调综合运用

阅读理解重点考核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语篇的理解能力。要在阅读理解题拿高分,考生必须先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关注特定语境中的信息。

今年的阅读理解题主要从两个层面检测学生的语言能力:一是从阅读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共10题,占阅读理解题的50%);二是综合运用能力,如推断隐含意义的能力有6题,占阅读理解题的30%;词汇题有2题,占阅读理解题的10%。主旨题和文章来源题各占阅读理解题的5%。今年的阅读理解题与往年一样,考查的要点仍以细节题为主,占题量的一半,而推理判断题保持30%的比例。文章来源题的考查属于比较新的题型,考生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掌握的常识来作出判断,强调应用能力。

阅读文章本身与所附问题共约2200多字,比去年总词汇量略多一些,阅读量较为稳定。这有利于考查考生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中陌生词汇不多,有的词汇已经标出中文意思,有利于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问题的设计和答案选项比较直接明了。

今年的英语试题在选材上仍保留往年的试题风格,趣味性强,信息量大,内容多样化,既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又关注人性与文化内涵。整套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侧重能力的检测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现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也是今年英语试题的显著特点之一。比如,阅读理解题、完形填空题和书面表达题,文章体裁灵活实用,注重学生的思想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各种新问题、新内容。

命题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试题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环保理念、跨文化意识、学生经验紧密联系。试题在选材和立意上考虑到了高中阶段外语教育应具有的多重人文和社会意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选材内容体现科学性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挖掘了素质教育因素。

阅读理解题仍然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美国中学生一年的阅读量是600-1000篇,而我们的学生阅读量较少,词汇量也跟不上阅读的要求。书面表达仍然是以书信的格式出现,寓意比往年好,要求也高一些。

(责编 欧孔群)

内容与运用 篇4

一、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

在化学学科, 核心概念通常指居于化学学科中心, 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被有机地组织成块的信息更容易记忆, 因此通过核心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更易被学生记忆和掌握, 而且这些知识因核心概念而凸显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不难看出, 核心概念是从很多事实性知识逐级提炼出来的“魂”。把握了核心概念, 学生会领悟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 达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效果, 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 又能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

运用核心概念组织教学, 通常包含建构核心概念和应用核心概念两个过程。

建构的程序一般为:科学事实→ (提炼、概括) →概念→ (提炼、概括) →核心概念[→ (提炼、概括) →更上位的核心概念或观念]。例如, “铁与氧气反应时失电子”“铜与氯气反应时失电子”等是科学事实, “金属在反应中容易失电子”是概念, “金属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 反应时常显示还原性”是核心概念,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是更上位的核心概念。

应用的程序一般为:核心概念→ (理解、解释、预测) →新科学事实。

二、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腐”教学设计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电化学及金属电化学腐蚀等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许多学生由于学得机械僵化, 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这些内容的认识处于割裂状态, 缺乏系统整合, 难以领悟到电化学及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本质原理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教学内容安排在复习教学阶段, 教学中侧重于利用核心概念指导应用,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归纳和进行深层次思考, 达到追根溯源、融会贯通的目的, 使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化。

教学设计的概念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框架中以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联系为上位核心概念, 再向下具体到原电池和电解池装置的应用, 作为核心概念, 用以指导金属电化学腐蚀和防腐的应用。

具体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主要的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复习强化核心概念

(师) 引导学生概括: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同反应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 。

(生) 思考, 回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反应中发生电子转移, 反应物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

(师) 让学生思考: (1) 原电池、电解池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 (2) 原电池、电解池反应中能量转换情况。

(生) 回答: (1) 原电池、电解池涉及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师) 启发、引导学生将以上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利用一定装置, 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 (上位核心概念) 。

引导学生思考:从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及反应效率的角度, 分析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

(生) 回答:利用原电池装置, 有利于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利用电解池装置, 可促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核心概念) 。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学生既有认知出发, 通过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 抽象概括, 提炼出核心概念, 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环节二:应用核心概念——金属性质

(师)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金属化学性质: (1) 元素及单质的基本分类有哪些, 金属与非金属本质区别; (2) 金属化学性质 (反应种类) 及共同特点; (3) 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金属化学性质及金属腐蚀的本质。

(生) 思考, 回答:单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 在反应中一般失电子, 被氧化。金属腐蚀的本质是失电子被氧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仍从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入手, 深入浅出。通过“对话式”“启发式”引导学生思维, 提升其认识高度, 并把相关知识“打通”, 建立有机联系。

环节三:应用核心概念——金属腐蚀

(师) 问:金属腐蚀时谁得电子?金属电化学腐蚀类型?电极反应的异同?

(生) 思考, 回答:氧化性物质得电子:O2、H+、Cl2、Fe3+、外电源 (迫使其他物质失电子) 。

通常 (自然界中) 包括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相同点:原电池负极的金属失电子被氧化。不同点:正极O2或H+得电子。

(师) 以铁为例, 让学生对比书写其发生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生) 书写, 比较。

(师) 金属电化学腐蚀有何应用?

(生) 回答:构成电解池, 进行粗铜提纯等。

本环节设计意图:不简单重复旧知识, 而是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的角度来认识金属腐蚀的不同方式, 并把握其共性和本质。

环节四:应用核心概念——金属防腐

(师) 让学生思考金属电化学防腐办法的本质。

(生) 思考, 回答:使其得电子, 或避免失电子。概括为:

(师) 请归纳具体的办法。

(生) 使其做原电池正极 (牺牲阳极) , 或做电解池阴极 (阴极电) , 或避免形成原电池 (隔水、O2等) 。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有深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把握防腐的本质是阻止金属失电子,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几种具体的电化学防腐措施。

环节五:应用核心概念——巩固拓展

(师) 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 电解时为何阳极一般不用金属电极? (2) 阴极电保护法如果不慎接反电极, 会有何结果? (3) K、Na、Al等金属常用什么冶炼方法, 有何启发?

(生) 思考, 回答: (1) 金属阳极在导电同时, 通常易被电能“驱使”而放电, 失电子被氧化。 (2) 加速金属腐蚀。 (3) 用电解方法, 利用电能迫使不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电可谓是最强的还原剂 (同时也是最强的氧化剂) 。

(师) 让学生结合所学, 完成稍有难度的习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稍有难度、挑战性的问题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核心概念。

三、反思与讨论

1. 核心概念在本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是不断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由表及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 这恰恰符合核心概念的教学理念——从事实性知识到概念, 再从概念到核心概念, 进而利用核心概念统摄应用。当核心概念真正建立起来后, 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将超越具体的事实性知识, 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更加“通透”, 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而且学生记忆的压力可能骤然减轻, 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在本内容中所建构的核心概念, 除了应用在理解和解决电化学腐蚀和防腐的问题, 还有多方面的应用, 比如“利用电解池装置, 可促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学生会联想到K、C a、N a、A l等活泼金属难于用其他还原剂制取, 但可利用电解的方法得到。进而想到, “电”是最强的“还原剂”、最强的“氧化剂”, 电化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除此之外, 合理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往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思维的深广度, 使课堂的气氛和效果更好。

2. 应用核心概念教学的原则建议

任何教学方式和方法要产生实效, 都需要注意其应用条件和环境, 把握好应用的原则。

(1) 合理选定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与上、下位核心概念间的层级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不能简单地绝对化。具体选择哪一层作为核心概念, 取决于具体学习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原则应是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应用, 与新科学事实有很强的对应关系。核心概念定得过高或过低、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过高、过大易显得空泛且远离科学事实, 作用不易体现;过低、过小则统摄性不强, 应用价值有限。除了作用的大小, 还要考虑它们能否有助于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和科学活动的发现。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全部教学内容有整体认识, 认真梳理, 系统整合, 提炼出包含核心概念在内的概念系统。

(2) 关注核心概念的同时不能忽视科学事实的学习

在教学中要避免走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关注核心概念却忽视科学事实的积累。一方面, 缺乏一定数量的科学事实作基础, 核心概念难以扎实稳固地建构起来。另一方面, 缺少科学事实支撑的核心概念在学生意识中会显得抽象而空泛, 难以有效地用来指导应用。总之, 如果走入这样的误区, 效果往往可能还不及常规教学方式。

(3) 合理选择应用时机

核心概念的建构和应用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 除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事实性知识积淀, 还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通常, 在新课阶段适合进行核心概念的建构, 复习阶段适合进行核心概念的应用。在本教学进行之前, 学生的事实性知识已经比较丰富, 也积累了一些概念, 亟待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核心概念, “盘活存量”。因此教学条件已然成熟, 可谓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周玉芝.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 2012 (6) .

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 篇5

---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杜拉拉升职记》成功现象

摘要:从2008年初到2009年初,《杜拉拉升职记》的销售热成为出版界普遍话题,不足一年,就创下60万本的销售量。紧随其后,由徐静蕾主演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以及有王珞丹和姚晨分别主演的电视剧版以及话剧版《杜拉拉升职记》均在社会山得到良好的回馈。分析其成功现象,与其优秀的商业营销,缜密的制作过程,热门的话题特征,大量的受众群体等多种因素是分不开的。本论文将主要从《杜拉拉升职记》内容分析的角度,解剖其成功现象背后的内容支撑。

关键字:杜拉拉升职记

内容

传播特征

一: 内容特征分析

《杜拉拉升职记》作为一部职场类型剧,在国内市场并不多见。我国的类型剧多停留在家庭剧,战争题材,宫廷戏等多种类型,随着近年来,反传销,侦查,两性等问题的逐渐热门,类型剧的题材开始多样化。《杜拉拉升职记》打出《职场宝典》的传播定位,对于国内的职场人员来说,犹如告诉他们“这部作品会告诉你怎么在职场打拼和取得成功,比比尔盖茨的奋斗史更值得借鉴”。该作品所描述的职场背景是一家虚拟的知名企业,故事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等收入阶层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一开始获得DB公司的录取欣喜若狂,到初入知名企业的青涩,制作书卡的学习精神,以及处理搬家事宜的胆识,到之后内部竞聘杜拉拉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企业高管,并且最终收获爱情,依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在电视剧的内容表现上,由于其表现方式和叙事篇幅的不同,对于情节有了不同的增加和变动,但整体的叙事把握和理念支撑是相同的,均在于体现杜拉拉这样一个长相普通,家境普通,性格普通的大众代表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杜拉拉的经历成为中国职场白领奋斗的剪影,极易召唤起观众的认同感。《杜拉拉升职记》从题材特征上很好的迎合了当今中国职场竞争激烈,求职人心态迷茫的社会现实。因此,对于初入职场的“菜鸟”来说,《杜拉拉升职记》的诞生打造出“职场圣经,商界宝典”的宣传定位,犹如一盏指明灯,刺激新人抱有强烈期待去解开职场奋斗的面纱,从而运用自己的求职实践之中。对于在职场有工作经验的人,《杜拉拉升职记》则更清楚的呈现给受众职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处世技巧,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受众的生活特征,因此,同样具有吸引力。二:传播特征分析(1)传播者特征

《杜拉拉升职记》获取巨大成功的同时,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其传播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站在聚光灯下的传播者”。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最主要和明显的传播者自然是主要演员,主演身上承担着传递人物情感,表现人物体验,传播社会影响等多重作用。那么,在电视剧,电影和话剧中,三位女主演的选择都是当红的女演员。尤其是姚晨和王珞丹,是近些年炙手可热的演艺圈新星,塑造了很多成功的银幕形象,成为80后的代言人,因此这一传播者的选择,首先已经十分有“心机”,演员特质十分贴合生活实际,所诠释出来的角色自然也容易引发观众的认同感。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兼作导演和主演的徐静蕾一贯以演艺圈创作才女的赞誉为大家所熟知,该影片在上映前已经由于众多宣传噱头引起观众足够期待。而在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演员王珞丹在成功塑造了电视剧《奋斗》中米莱的形象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钱小样的形象之后,成为国内最热的80后新星,许多人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当今80后真诚,努力,倔强的生活态度,因此这一“传播者”的选择必然十分正确。

那么,除了“聚光灯下的传播者”,传播机制的背后,是什么“隐形的手”促成了这一作品的巨大成功呢?我们不得不回归到传播者的定义上去,什么是传播者?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受众而言的,包含有节目制作,演员等影视从业人员,也包含在人际口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次级传播角色的影视观众。那么,将各种身份的传播者融合比较,不难发现,无论从年龄和社会经验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具有《杜拉拉升职记》职场感慨的70,80后,因此才可以促成这一时尚作品的诞生。同时在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面,传播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社会体验,才可以支撑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其次,传播者,如果从广义上来说。我认为媒介也应该归入到传播者的范畴当中去。现代交流媒介的愈加发达先进,必然为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人为力量传播提供了巨大辅助。所以,也应当归为“传播者”,以保证其完整性。(2)观众特征

任何一部作品要获得成功,必须获取市场认同,也就是说必须有一定量的观众作为基石。在上面一个叙述过,杜拉拉升职记容易引发目前国内主要的年龄群体70后,80后的职场思考。从内容上来说,在影片的叙事中,严谨的企业文化,例如,隐藏与员工身上的不安全感,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制度化程序化的工作模式等都对于涉入职场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而此外,无处不在的职场法则,例如,禁止公司内部恋爱,既要学会努力也要会展示,不可过度八卦,不能和女同事闹矛盾她们随时可能成为你的老板娘等等,在引发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的确也给观众递了一盏指引等,最为关键的贯穿影片始末的线索,在爱情和事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最容易引发观众的强烈共振。

从社会人群构成来说,目前最占社会构成的主体自然是70后和80后,而这两代人在构建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贡献社会力量的过程中,事业和爱情,成为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尤其伴随着国内就业市场的愈加严峻,很多70,80后都不得已的面对着就业,失业,再就业,充电学习等多种社会体验。横向比较近两年获取了巨大成功的影视作品,《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蜗居》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几部作品在其观众特征和题材选择十分类似,题材是国内最引发热议的民生话题,观众是最主要的社会群体。面对着就业,供房,成家立业等巨大压力的80后,踉跄紧跟社会进步,应对进步新生力量的70后。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杜拉拉升职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迎合了受众的强烈内心需求,受众群体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层面,而其内容又很好的映射了这一主体的实际生活。(3)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1)。

简言之,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从广义上说,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上,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2)。以电影电视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此我们在引入这三方面概念的同时,结合《杜拉拉升职记》进行分析: 环境认知效果。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3)。那么该传播效果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影片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受众的生活特征,同时,必然产生潜意识的传播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因为影片中对于办公室环境的再现,同事关系的再现等多个方面,将会使我们再次身处这个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时候,产生感触。因此,影片中内容的选择都会对观众产生引导,作品表现了我熟悉的环境,那么因为作品的表现我将会对我熟悉的环境产生思考。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那么这一点的传播效果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怎么体现的?从主人公杜拉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努力,进步,以及隐藏背后的价值取向,情感判断。这一点,我认为在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杜拉拉在得知自己男友同闺蜜夏红在一起之后的反映中可以最好的得到体现,杜拉拉在得知此事后的难过以及最终送出祝福,很好的体现了她的价值观。这对于观众必然是一种引导,对于这种熟悉的题材,影视作品在定位主人公价值观念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的告诉观众“你该怎么做”。《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职场类型剧,所以不会过大笔墨的夸张描述善恶是非,只是在引发观众认同的同时,以倍有亲切感的主人公为载体,向人们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4)。前面已经叙述过,《杜拉拉升职记》对于职场中困惑的人们,是以指引和导航的定位出现的,因此,主人公杜拉拉的奋斗经历会产生行为示范也不难理解,对于职场新人,在面对与杜拉拉类似的职场考验的时候,例如,如何面对苛刻的女上司?如何处理棘手的事务?如何完成高难度的工作?等等,都会以主人公杜拉拉的事例作为学习对象,进行如法炮制或者选择性的吸收采纳。怎么样让自己从众多求职者脱颖而出?怎么样面对男上司的大胆求爱?怎么样面对挑剔八卦的同事?等等,在该影片中都得到呈现,对于观众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示范。三:社会特征分析

电影电视作为目前拥有最多受众的艺术样式,以其感人至深的审美情感和传播迅速的媒介特征,相对别的传播媒介而言,具有更加宽广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在寓教于乐中净化受众心灵,传递价值判断,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电影电视的社会特征主要体现在,反映社会,反馈社会。《杜拉拉升职记》在反映社会这一点上的体现在前面已经叙述,由于它迎合了最热门的话题,投影了最现实的大众生活,因此是众多观众社会关系和社会体验的一个缩影。在反馈社会这一点上,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杜拉拉升职记》不是民生纪录片,不会以沉重的手法体现群众生活,而是要在轻喜剧的风格笼罩下,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包容进去,使得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赏完作品之后,可以引发思考和获得解答。

《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是当下最普遍最大众的社会中心群体人物,并非边缘人物或者其他。影片背景是知名企业内部,人物对话是我们所熟悉的方式,人物的情感也是经常为观众困扰的问题。这便必然造成了观众的强烈认可。处处紧扣社会,但又不过分渲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观众进行指引,这是很好的一种影视表达方式。四:总结

《杜拉拉升职记》获得成功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其题材的选择,内容的掌控,节奏的舒缓,表达的方式等多个方面是分不开的,甚至与由于金融风暴的间接影响,而促生的社会现象分不开。作为一部以偶像剧轻松愉快的基调表达的类型剧,该作品获得成功,应当引发我们媒体人的思考,关注更多社会现象,发觉更多社会问题,创作更多传媒作品,更好的服务于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五: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1)(2)(3)(4)均出自文摘《关于传播的思考》

参考文献:

内容与运用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操;合理运用

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体育文化课教育、课外活动教育、业余训练等内容。将体操内容合理引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能够极大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而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引入体操内容,不仅要兼顾时代发展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要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使体操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体操内容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队列练习、田径训练、广播体操、球类运动以及技巧运动等,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应该在不同的体育课堂教学领域选取不同的体操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逐渐使其养成勇敢坚强的性格、严格的组织性以及协调一致的生活学习作风,同时强化学生对于团队协作的认同,培养学生友爱互助的情感。

首先,在任何一堂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基本的队列练习都可以与徒手体操相结合,为即将开展的体育项目教学提供准备性和辅助性练习,保证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之前能够协调一致,全身关节灵活,以便适应体育锻炼强度,避免体育教学中产生意外教学伤害。同时,由于徒手体操教学不受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方便各地教师适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练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发展以及不同层次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编排不同的徒手体操动作进行课前练习,增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加速学生身体内部的物质代谢过程,充分调节好学生的身心状态,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其次,由于中学体育教学包含基本的课外辅导训练,重视学生渗透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当引入相应的体操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体育教学中基本的跑步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以及自身心血管、呼吸等方面具备较高的标准,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跑步教学锻炼的需求,适当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体操中的跳跃动作练习,在增强学生韧带、关节和肌腱力量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下肢以及肩带肌的爆发力,维持学生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统的良好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跑步锻炼的实际效果。

二、体操内容在中学体育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中学体育教育中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这一教学环节运用体操内容时,教师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着手:首先,在活动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徒手体操锻炼,进行充分的热身准备。其次,在参与活动各个队伍的实际训练中,教师也可以适当采用一些体操内容进行辅助训练,如通过轻器械体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徒手体操、武术操、模仿操以及一些基本的体操动作,促进学生柔韧性、灵活性、力量、速度、弹跳、耐力等素质全面发展。第三,针对一些体质较弱,无法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活动中为其选取合适的体操内容,满足学生的体操学习兴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体操内容在中学新编体育教材中的合理运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各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学也受其影响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体育教学教材也随之调整,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各地中学体育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各个地区的教育相关部门纷纷组建新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不同地区体育发展的特征,积极编制了适合当地体育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编体育教材,并逐渐推广和应用,为中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例如,中学新编体育教材中的队列队形、徒手体操、机械体操、健美操、韵律體操等体操教学内容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学的生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健美操,既有运动性又有艺术性,一些舞蹈动作配合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仅改进了教学模式,也改变多年来学校体育课活动只有三大球和两小球的活动方式。同时健美操也为一些体质较弱又无运动专长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内容分析法及实例运用设计 篇7

一、内容分析法的内涵和源起

(一)内容分析法的内涵

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在其1952年出版的《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中,对内容分析法做出了这样的诠释:“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另一位研究者克里本道夫,把内容分析的结论从另一个方面定义为系统和定量的研究传播讯息并对其做出推断的方法。

(二)内容分析法的起源

内容分析法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当时这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兴方法。内容分析法是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量化分析其内容,二战时期《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的作者贝雷尔森,对内容分析法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然而奈斯比特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让内容分析法名声大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拓宽了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三)内容分析法的形式

内容分析法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对传播内容的特征和倾向性加以描述,这是内容分析最基本的形式;二是,传播内容的变化趋势研究需要分析五年或更长时间的样本描述,发现对某一主题是否有变化等;三是,比较不同样本的内容特征,对两个或多个相似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其特点和风格。

(四)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材料,还可应用于非文字记录的材料。对于研究材料,它既可以用于现有材料的分析,例如对学生教科书、日记等的分析,也可以用于访谈记录、观察记录等这些有特定研究目的的专业材料的收集分析。对于分析的侧重点,无论是着重于材料的内容还是着重于材料的结构,两者都予以分析。

二、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包含对研究目标的设定、研究主体的确定和分析单位的选择、对分析材料的抽样和量化、对维度体系设计分析、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在具体实施中,内容分析法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步骤:

(1)形成问题或假设‥切忌漫无目的为研究内容计算次数,分析要在研究进行前,才不会徒劳无功。

(2)界定母群体‥明确规划内容主体的界线,赋予母群体设定的操作定义。

(3)抽取样本‥抽取样本为研究对象,掌握母群体特性,才会有代表性。

(4)建构类目‥内容分析的核心工作,应该保持互斥、详尽、信度高等原则。

(5)界定分析单位‥随类目不同而有差异,内容分析常包含许多特性,所以必须容纳不同分析单位。

(6)建立量化系统‥内容分析是定量分析,量化系统的建立很必要。

(7)执行预测建立信度‥建立信度之前必须施行预测,检视类目定义是否清楚明确。

(8)依照定义将内容编码‥将分析单位规划到类目就是编码,依照类目和分析单位的定义。编码者依照类幕和分析单位判读内容,必须设计标准标码表,制定统一量尺,才能坚守标准。

(9)分析资料‥依量化方式,设定处理方法,辨别描述性统计和推论统计的适用性。

(10)结论解释‥验证变项之间关联性的假设,阐述与推论这些假设。

三、内容分析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1)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内容分析法是一种规范的方法,研究者根据已经设定好的计划进行,其研究结果不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态度的影响;研究过程中,每一位研究者都应该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结论不统一,就应该考虑是否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差。

(2)结构化研究。结构化研究的最大特征是对量化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构化研究方法有明确的目标,研究者只要按照事先确定的方法程序操作即可,该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是十分利于计算机模拟与处理。

(3)非接触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指的是,研究者与事物(被研究对象)之间是一种完全没有互动的非接触状态,双方不存在干扰,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具有研究效度高的特点。

(4)定量与定性结合。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才能对材料的内容有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得出更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这是内容分析法最突出的优点。

(二)内容分析法的局限性

(1)研究范围选取的是比较样本,而有限的样本要推往无限有困难,容易掺杂个人意见。

(2)类目和分析单位是无法普遍穷尽的,并且这些意义彰显都是主观的。

四、内容分析法的实例运用设计

本文就《新京报》时评中的媒体倾向性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简要的内容分析方法设计,对《新京报》最近半年内的时评版面进行内容分析。

(一)研究目标。以《新京报》最近半年内的时评版面所有评论为研究范围,研究该报时评版面所持的倾向性。

(二)抽样方法。以每隔三期抽一期《新京报》时评版面的方法进行抽样。

(三)建构类目。对抽样范围内的每一篇时评进行以下几个维度和类目的归类整理:话题所属领域(时评领域、民生领域、经济领域等)、性质色彩(批评性、褒扬性、中性)、话题层级(顶层设计层级、社会现象层级、基层微观生态等)、作者身份(官员、专家学者、话题领域专业从业人员、普通百姓等)、篇幅(以500字、1000字为界)。

(四)建立量化系统。根据不同维度对资料进行整理和量化归类。

(五)分析资料。根据结果展现的不同维度的比重,研究《新京报》在题材选择、态度把握上的媒体倾向性。

(六)做出结论。

参考文献

[1]邹菲.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6.12

内容与运用 篇8

一、宏观的方法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历史学科也是一个由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 要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首先要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 研究教材内容, 挖掘出历史发展的总体关系, 使复杂分散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 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 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

二、微观的方法

系统论的结构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是有机关联的。层次性原则认为各种要素在系统中都是有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的。这两个原则揭示了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内在关系。同样, 历史知识也有着前后相承的因果性, 左右交织的关联性。因此, 要优化组合教材内容, 就要揭示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 认识其在章节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教材内容变为一个立体化的知识结构, 便于学生牢固掌握。

三、横观的方法

系统论的开放性原则认为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 而是同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因此, 在处理教材内容时, 要考虑这个知识系统内容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联系, 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历史事件的关系等, 把教材内容优化组合成横观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横向关系。

四、纵观的方法

结构性与开放性总成为有机关联性。动态性原则认为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不是静态的, 而是随时间变化的, 是动态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的是空间关系, 动态性强调的是时间关系。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历史长河中, 各种历史现象都随时间的迁移而变化, 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因此, 要优化组合教材内容, 就要以动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事件, 把教材内容优化组合成纵观的知识体系, 便于了解历史现象的纵向关系。

系统论的方法是一个立足整体、纵观全局, 在整体控制下, 对局部逐一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归纳得出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采取的是“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 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目的, 这是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内容与运用 篇9

关键词:公文写作,任务研讨,做事作文,教学方法

“公文写作”课程是秘书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培养学生公文写作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实现公文写作的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创作内容充实、体式规范的公文, 教师们大多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点评”的写作教学的常用方法,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公文体式的相关规范学生掌握得较好, 而公文内容创作的方法难以习得, 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往往是体式规范而内容空洞贫乏的文本。事实上, 公文的内容重于体式。如果公文内容言之无物, 即使其体式规范完整, 也无法满足各类组织实施领导、履行职责、处理公务、商洽工作等的功能要求。因而,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创作出合格的“内容”来, 既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又是大多数公文写作教师比较纠结的教学难点。对此, 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适用于公文内容创作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引导秘书专业的学生逐步习得创作公文内容的方法, 实现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公文内容创作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公文是由内容与体式构成。公文的内容, 是反映现实工作的管理思路、方针政策、原则策略、办事方案以及指导布置或商洽工作的决定通知、意见建议等,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公文的体式, 是法定或约定俗成的公文文本表达的体例、体裁、格式等, 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通常, 学生学习掌握“体式规范”相对容易。这是因为公文体式相关知识比较稳定, 且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过。然而, 要教会学生创作出“内容充实”的公文却面临诸多的困难,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从教学对象看, 学生对公文应用领域的管理知识不足, 使其产生“思想”难。公文内容创作需紧密围绕社会组织自身管理需求, 而在校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 对有关组织构成、组织行为、组织管理、组织运行、宏观政策、相关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不足, 公文的形成、运转、办理、处置和功能等也不甚了解。一旦接受公文写作任务, 往往缺乏相关知识来支撑, 又缺乏办事办文的方法指导, 针对特定需求的公文该写些什么内容, 自然就没有或者难以产生自己的观点、想法了, 出现模仿抄袭他人文本或者空泛无物的现象也就难以避免。这也就难怪一些学生无不委屈地说:我认真听课了, 而且也听懂了老师的讲解, 但是只要我自己动手写作, 还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可见, 公文内容创作不单是听懂就会写, 而是与写作者的知识修养、管理水平、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 从教学主体看, 理论型教师联系实际不够, 使其要讲清公文创作的内容比较难。目前讲授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师, 大多由中文专业转任而来, 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学写作、基础写作修养, 但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实践经历不足, 教学中大多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 具体到撰文、办文、办事之间的内在逻辑线路等内容时, 就难以讲深、讲透, 学生自然也就难以获得这方面的针对性引导, 学生写出来的公文内容大多只能停留在“漂亮的套话”“正确的空话”上, 而解决问题的“实效信息”自然就少了。

第三, 从教学内容看, 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写作内容比较难。公文是办事的工具, 强调“公牍之文词, 切事情而求实效”, 写作内容要与时俱进, 写以致用。不同的事项会写出不同内容的文本, 同一事项也会因领导意图、工作思路、指导原则、解决方案、写作者素养等的不同, 写出不同文本的公文。面对如此多变的内容, 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准确掌握不同性质文种的不断变化的写作内容, 这无疑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第四, 从教学过程看, 要强化内容创作的实训比较难。公文内容创作是一种应用写作, 故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传授写作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公文写作的能力训练, 其核心就是公文内容的创作训练。而公文内容的创作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然而, 目前公文写作课程除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 能分配给公文内容创作训练的时间无法满足公文内容教学的需要。如果公文内容创作教学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炼句改错, 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公文内容的研习、构思、写作, 那么要求学生写出“内容充实”的公文来是不现实的。

在上述困难的综合作用下, 公文写作课程的内容教学自然变成了教学难点。要克服这些困难, 就需要改革传统公文写作内容教学的方法。需采取了任务研讨法, 来调动学生参与写作任务的研讨, 使之从中去体会、认识、总结、领悟公文写作的本质, 掌握治事作文的思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

任务研讨法, 是由教师设置任务,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研讨处理公务、撰写公文的思路, 在此基础之上撰写公文文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大优点在于:一是引导学生将公务办理与公文写作结合起来, 便于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公文的本质及基本功能, 树立管理本位、写以致用的精神, 增强公文内容创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等信息处理活动, 使之逐步习得公文内容创作的思维方法, 达到“授渔”的效果,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应对处理和完成新的写作任务。

二、任务研讨法的组织实施方法

任务研讨法的组织实施, 大致按照以下步骤推进:

第一步, 教师设计任务事项。教师需考虑:一是设置的任务要便于学生参与, 且经过努力能较好完成;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关心的、相关的任务;三是一个任务的完成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会影响其他写作任务的推进。例如:布置“调查本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后完成调查报告”与“调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使用情况后完成调查报告”, 前一个选题学生更熟悉、任务量更适中、任务完成时间更可控, 而后一个选题则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前期调查、统计和分析, 需花费大量时间, 对后续教学内容的运行会带来一定影响。

第二步, 学生设计办事作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去研究政策法规、查找参考资料、了解办事流程等, 结合任务要求, 进行深入思考, 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然后转换成写作思路或者公文文本。例如:撰写一份举办“国际汉学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方案, 学生需了解会议报批、预算、政府采购等制度, 会议主题、议程设置、办会流程、会议成本与效率控制、会议接待与会议安全管理等内容。在此基础之上, 学生再去思考会议组织与控制的思路与方法, 就容易写出详实、周密的会议方案。因此, 弄清、理顺办事的思路是公文写作思路清晰顺畅的前提。学生一旦掌握这种做事作文的方法论, 何愁出不来写作思路呢?

第三步, 学生集中研讨交流。这是一个学生们表达观点、分享智慧、砥砺思想的头脑风暴过程。针对同一个任务的解决思路或者同一篇公文的写作思路, 鼓励大家自由发言, 提出各种不同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 然后归纳总结观点和意见。学生们集中研讨交流, 有利于激发大家深入思考问题。为了提高研讨的有效性, 可分组进行, 也可先分组后集中, 由小组推选成员来参与全班交流研讨。教师要引导讨论、控制进度、内容点评。通过研讨交流, 让学生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学习和汲取他人思想的精华, 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或文稿。

第四步, 学生撰写或修改公文文本。学生进一步修改提纲后撰写公文文本, 或者补充已大致成型的文稿。换言之, 公务处理是公文写作的源泉, 有了前期的对公务活动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处理, 就能针对性地选择、加工、提炼写作素材、构思写作结构, 为创作公文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天马行空之概, 养于胸中, 自有神明运用之妙, 起于笔下”, 交办的写作任务已胸有成竹, 自然文思泉涌, 下笔就会顺理成章了。这也就不会出现“不知道该写什么”的问题, 或者东拼西凑、复制抄袭他人公文内容的情况了。

第五步, 教师批改点评习作。批改点评是对学生习作问题的反馈, 便于学生不断总结和改进。不过, 它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 同一写作任务, 因学生们的写作角度、选材、结构、用语等不同, 写出来的文本自然各异。教师需要一一指出这些文本的优缺点, 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与实战能力不足, 其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另外, 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比较重 (学生提交作业的人数、份数和次数越多, 任务量就越大) , 这需要教师付出大量课余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激励教师投入, 也是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批改点评习作是公文内容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

上述五个步骤:任务下达——独立思考——研讨分享——文本撰写——习作点评, 是任务研讨法实施的一个完整流程。与其他任务驱动写作教学方法比较, 增加了“研讨分享”环节, 这既是对“独立思考”环节的检查验收, 也是汇聚思想、取长补短、快乐分享、充实完善任务解决方案的环节, 这对学生深化主题、准确选材、布局结构、选择用语等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参考作用。同时, 要重视“批改点评”反馈, 坚持对学生每一篇习作进行点评, 在“网络课堂”中实现作业提交、教师点评、在线互动等, 使教学环节衔接紧密, 运行良好。据调查, 采取任务研讨法以来, 学生习作的空话套话少了, 内容与语言的原创程度提高了, 内容写作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效果。

三、任务研讨法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公文内容创作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好任务研讨法, 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选择重点文种来实施。任务研讨法的实施, 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教学学时和学生课余时间又十分有限, 因而需选择重点文种来实施。如选取请示、通知、函三种文种, 来精心设计情景、深入研讨、详尽解析, 就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写作的思维线路和思维方法。

二是合理安排执行时间。任务研讨法中“教”“学”双方需反复互动:第一次互动教师主导, 由教师解析某一文种的适用范围、行文目的、写作方法以及解答学生疑问等, 结束时布置“任务”;课后需要学生根据“任务”需求查阅相关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做事作文初步方案或撰写提纲及文本等;第二次互动学生主导, 自由讨论发言, 补充思路或文稿, 然后提交网络学堂由教师批改。第三次互动教师反馈, 总结问题, 解析优秀习作等。这些工作环环相扣, 只有双方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是建立自主学习激励机制。为鼓励学生认真执行“任务”, 需采取组合性课业考核:期末总评成绩=期末考试评价×50%+ (平时作业评价+研讨发言评价) ×50%, 其中, 平时作业评价=三次作业之和 (多次作业从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 ÷3。这种课业评价强调平时任务训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苦练。实施以来, 学生提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大幅提高。

总之, 相对于公文体式写作的教学来说, 公文内容创作的教学面临的困难较多。要克服内容教学的困难, 需要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多方协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来适应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变化,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务实行动。任务研讨法的运用正是的一种有益探索。今后将会持续实践、深入研究、逐步凝练, 力求运用这一方法更好组织公文内容创作的教学, 逐步提高公文内容创作的教学质量, 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望之.公牍通论[M].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档案学经典著作 (第一卷) [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011.

内容与运用 篇10

一、课本内容题目化方法的内涵

课本内容题目化是指学生学习时要有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把课本内容转化为有探讨价值的历史问题, 并对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解决, 从而达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改进方法、拓展思路、体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同时它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机连续、深化提高的学习过程。

二、课本内容题目化方法的实施

在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课本内容转化为有探讨价值的历史问题, 然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分析、讨论解决。我们以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专题二第一节《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的教学为例。

针对课本第1段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什么样的经济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然后认识到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缓慢发展的中国经济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本第2、第3段内容综合起来分析思考,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与标志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第35页的材料卡片并结合课本内容加以解决, 也可以结合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第40页的历史纵横材料学习解决。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认识到“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是造成“女红失业”的原因, “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造成“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是造成“业冶者多无事投闲”的原因,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 ‘其质既美, 其价复廉’”是造成“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 十室而九”的原因, 学生从而认识到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 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教师引导学生把第4、第5段课本内容综合起来学习,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得出了“传统手工业衰败, 自然经济解体;农副产品商品化;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时教师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哪些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商品市场、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条件, 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不是在明末清初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针对课本内容第6、第7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发展概况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参考课本第36页的知识链接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回答。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地区、途径、分布行业和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等基础知识点。

对于课本第8至第11段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发展状况如何?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认识到第8段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扩大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 这是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客观条件。第9段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实业救国”“设厂自救”风气的推动, 这是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条件。第10段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 解决财政危机,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从此民族工业开始合法化, 这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以上原因综合作用之下,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和扩大, 工业的分布范围由沿海扩展到内地,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这一时期著名的民族工业家和民族工业。

学生对于课本第12段内容提出的问题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此时教师补充关于中国近代化的材料:“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商品化, 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让学生学习以上关于近代化的材料分析回答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分析, 就会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初步发展的意义有明确清晰的认识, 其认识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 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采用了机器化大生产, 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大量的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三、课本内容题目化方法的实践效果

1. 课本内容题目化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性,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主动学习

课本内容题目化方法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课本内容题目化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性,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主动权。学习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知识的巩固和完善, 思路方法的拓展和改进, 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观的丰富体验, 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进一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形成了人人想学、乐学、向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2. 课本内容题目化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与运用 篇11

【关键词】体操      中学体育     课外活动      运用

一、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最佳的状态。中学的体育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社会这已经不能够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操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会使体育教学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体操教学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二、体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

(一)体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体操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队列队形的练习、广播体操、绳操、棍操、花样体操以及艺术体操等样式,还有很多有专门器械的操,每一种操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练习。在广播体操的新编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考虑全面,在编体操时,应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在编制的时候尽量与小学的广播体操有适当的衔接,让学生有熟悉的感觉,使其能够协调控制好身体的各个部位,快速适应初中体操教学。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在初一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技巧性比较强的动作,可以让学生自主创新,自我编制体操。到了初三,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女同学可以进行艺术体操的练习,男同学可以进行肌肉锻炼,从而使女生更具有阴柔之美,男生更加具有阳刚之气。体操简单易学,运动的幅度非常适中,且动作比较优美。体操在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课的基础教学内容就是队列的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练习挺拔的身姿。在体育教学中,队列练习是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前期的队列练习主要是为以后更多的体操练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在之后的体操练习中可以更加灵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队列练习是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实行的,因为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不受器材的限制,能够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在进行队列队形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游戏来进行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例如:在刚开始进行练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反口令的练习,老师说向右转,学生就必须要向左转;老师说向左转,学生就必须要向右转;老师说立正,学生就必须稍息;老师说稍息,学生就必须立正。这样可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体操教学在课外活动和课外训练中的运用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多样,在课外活动中,体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体育活动都和体操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在男生的球类活动中,篮球这种运动就涉及很多的体操运动,像三步上篮、扣篮这些动作都和体操的动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操在课外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学生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都会做一些准备活动,这些准备活动都属于体操的内容,所以说体操为其他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做了充分的铺垫。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准备活动和放松操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都属于体操的内容。进行准备活动,是为了预防伤害的发生;放松操是体育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很好地放松,那么则没有办法很好地达到训练的效果。

在中學体育教学中实行体育改革,体操内容会充分地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体育教学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追求和身体上的满足,有利于学学生个性与精神的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充分调动运动的积极性,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可以学习到一些体育知识。学生在锻炼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就会使自己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个性的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体操具有非常形象、活跃、生动的特点,带有一定的柔韧性、一定的节奏感。体操简单易学,运动的幅度非常适中,且动作比较优美,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兴趣,消除枯燥感,让体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陈妮妮.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2]李启藏.学会生存:谈体育教学中生存能力教育的重要性[J].成才之路,2009(09).

内容与运用 篇12

根据云南农业大学200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草坪与城镇绿化方向”《草坪学》课程理论讲授为36学时,实验为12学时,教学实习为1周。(2)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该方向《草坪学》课程使用的基本教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草坪学》第三版。该教材包括基础、技术、应用3篇10章内容,58.5万字,授课学时约为80~100学时。(3)显然我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草坪学》课程总学时不足,难以完成整体内容的讲授。但随着草坪科学学科理论的深入和草坪绿化技术的发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草坪学》中的部分章节内容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如第四章“草坪建植工程”有草坪科学本科系列教材《草坪工程学》支撑,第六章“草坪保护”有《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支撑,第七章“草坪灌溉与排水”有《草坪灌溉与排水学》支撑,第八章“草坪建植与管理机械”有《草坪机械》支撑,第九章“专用草坪”有《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支撑。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草坪学》的运用及其授课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1 国家级规划教材《草坪学》(第三版)的运用

结合传统草业科学知识体系与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建议在草学一级学科下增设3个二级学科,即草原学、牧草学、草坪学。各高等农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当地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在草学一级学科下设置1~3个本科专业,专业名称统一采用“草原学”或“牧草学”或“草坪学”。

1.1 草原学本科专业

草原学是我国草业学科最具特色、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草原学、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掌握草原学、草地资源学、草地环境评价、草地生态学、放牧生态与管理学、草地资源保护学、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草地退化与生态恢复、草业政策分析评价、草地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但同时应具备草坪建植与养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1.2 牧草学本科专业

牧草学是草产业发展链条中的中间环节,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本专业学生应具备饲草植物栽培与育种、饲草产品加工与贮藏、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掌握饲草生产学、饲草加工与贮藏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饲料添加剂学、草类植物分类学、草产品学、牧草种子学、牧草病虫害防治、能源植物培育与开发等专业知识。同草原学本科专业一样,该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应具备草坪建植与养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上述两个专业设置的《草坪学》课程,可作为选修课,理论讲授和课程实验总学时应在80学时左右,另外安排一周的教学实习。

1.3 草坪学本科专业

草坪学是我国草业领域新兴的专业,近些年发展迅速,专业特色鲜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草坪学、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掌握草坪学、草坪经营学、草坪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草坪土壤学、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设计与建造、草坪营养与施肥学、草坪机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绿地种植设计、城市生态学等专业知识。

对于草坪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草坪学》是其后续课程《草坪工程学》、《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草坪灌溉与排水学》、《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草坪经营学》的基础。由于有上述后续课程的支撑,《草坪学》课程只需要介绍有关草坪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学时、学分安排上应适当。同时建议将草坪科学本科系列教材《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合并为一门课程开设;将《草坪经营学》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教材和课程名称变更为《草坪企业经营学》。

2 草坪学本科专业《草坪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拓展

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草坪学》课程,无论什么专业,使用的基本教材均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草坪学》。针对草坪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该专业《草坪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应做适当的梳理及拓展。

2.1 学时学分

草坪学本科专业《草坪学》课程的课内学时可安排48学时,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可安排一周。理论课3学分,教学实习1学分。

2.2 课内教学内容和章节学时分配

(1)绪论——草坪学进展。包括草坪的概念及其演变、草坪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草坪发展简史、草坪学课程等内容,安排4个学时。

(2)草坪学基础。包括草坪与环境、草坪草生物学、草坪生态等内容,安排8个学时。

(3)草坪草。包括草坪草与地被植物的概念、草坪草的特性、草坪草的分类、常用草坪草和地被植物等内容,安排8个学时。

(4)草坪建植。包括草坪的类型、种子人工直播建坪技术、液压喷播植草技术、营养繁殖建坪技术、利用植生带建坪技术等内容,安排10个学时。(4)

(5)草坪的养护管理包括覆盖、修剪、灌水、施肥、表施土壤、草坪滚压、通气、草坪着色、损坏草坪的修补、退化草坪的复壮与更新、交播改良秋季枯黄的暖季型草坪等内容,安排8个学时。

(6)草坪机械。包括草坪机械的分类、草坪建植机械、草坪养护机械等内容,安排4个学时。

(7)草坪质量评定。包括草坪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草坪外观质量评价、草坪生态质量评价、草坪使用质量评价、草坪基况质量评价等内容,安排6学时。

3 草坪学本科专业《草坪学》课程教学实习

3.1 教学目的

《草坪学》课程教学实习是草业学科各本科专业都应该完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习,让学员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草坪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5)

3.2 实习内容和时间

《草坪学》课程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当地草坪草与地被植物形态特征的识别、暖季型草坪草的无性繁殖技术、种子人工直播建坪技术、草皮移植绿化技术、草坪的养护管理技术、常见草坪机械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实习时间一周。

4 小结

(1)在专业设置上,各高等农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当地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在草学一级学科下设置1~3个本科专业,专业名称建议统一采用“草原学”或“牧草学”或“草坪学”。

(2)在课程设置上,“草原学”、“牧草学”两个本科专业,除安排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外,还应将《草坪学》课程作为选修课,基本教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草坪学》(第三版),学时应在80学时左右,另外安排一周的教学实习,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3)“草坪学”本科专业,应将《草坪工程学》、《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草坪灌溉与排水学》、《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草坪企业经营学》作为《草坪学》课程的后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应做适当的梳理及拓展。同时建议将《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合并为一门课程开设;将《草坪经营学》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教材和课程名称变更为《草坪企业经营学》。

注释

1[1][2]罗富成,毕玉芬,黄必志.草业科学实践教学指导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25-31.

2[3]孙吉雄.草坪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3.

3[4]孙奎钺,罗富成,解亚林.云南草坪建植养护新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86-88.

上一篇:棉花播种关键期下一篇:哮喘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