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技巧与运用

2024-05-15

编辑技巧与运用(精选8篇)

编辑技巧与运用 篇1

摘要:电视同期声是电视新闻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在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同期声的存在能够为电视新闻增色不少,电视新闻的发展也是在同期声的点缀下才会更加真实,更加有特点。本文从电视新闻的角度入手,分析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的运用技巧。

关键词:同期声,视新闻,采访,编辑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存在和使用,是帮助记者表达新闻事件内涵的重要元素,在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虽然有记者的后期解说,但同期声的运用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新闻现场,表达更加真实的现场感情。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访和编辑过程中,新闻同期声的运用非常重要。

1 电视新闻中运用同期声的意义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同期声的运用对于新闻的表达,内容的表现,及新闻核心思想的表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电视新闻中使用同期声,能够进一步更加真实地表现新闻现场。电视新闻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新闻表现中比较全面的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还原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而这个新闻现场的展现过程中,视频和同期声及后期的新闻解说是融为一体的。同期声作为新闻中最终元的元素之一,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实现对新闻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提升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特别是在电视直播新闻的采访报道中,适当采用同期声,能够帮助采访更加有真实性,提升现场的画面感。新闻报道的目标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还原和解读,而为了保障这样的新闻事件能够以更加真实的面貌呈现在受众面前,需要适当的加入同期声,特别是一些新闻现场的新闻当时人的口述表达等等。另外,通过同期声,让新闻当事人对事件进行解读并表达感情,这是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中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同期声真实展现新闻事实和表达真实的感情的途径。

其次,在电视新闻的采访和编辑过程中,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新闻元素的合理搭配。单纯的新闻采访需要同期声和后期解说并行,同期声不同于新闻解说的意义在于,同期声能够辅助电视新闻采编提升新闻的质量,为新闻内容补充更加丰富的元素。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受众关注新闻,更关注新闻的真实特点,所以,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多融入同期声元素,受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新闻现场,这样的新闻也会更加符合受众的关注需求。

2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运用的技巧分析

在电视新闻的采访和后期编辑过程中,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要充分重视同期声元素的运用,将同期声与视频编辑,采集及现场采访等等内容充分结合,实现同期声作品在新闻表现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分析,在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中,同期声的运用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电视新闻的采访和编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的做好同期声的比例的安排,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所占据的比例不能太长,要有一个适当的时间短是留给同期声来表现的。同期声的食品长度目前控制在一分半钟以内,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在进行同期声方面的视频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访技巧,记者要把握好对采访对象的采访要求,引导受访对象能够用最言简意赅的话语来回答记者的问题,这样,后期的新闻剪辑过程中,同期声的表现力才会更强,体现出的新闻事实才会更加有价值。从后期编辑的角度来讲,电视新闻播放过程中,受访对象的每一句话体现的都是新闻事实,编辑在同期声的编辑选择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受访对象语言的层次逻辑,做到条理清楚明晰,让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能够在最直观的条件下,通过对受访对象的语言了解来理解新闻表达的主旨含义,这个过程中,考验的是编辑的新闻逻辑技巧的把握。

其次,同期声的编辑要做到与新闻的后期解说词达到和谐和统一。解说词是对新闻采访的内容进行全面说明的内容,这对于新闻事实的展示和解读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作为新闻内容一部分的电视同期声,也要做到与电视新闻解说词所表现的内容达到逻辑上的契合。记者在采访新闻当事人时,要注重对当事人的选择,尽量采访一些表现能力比较强的当事人,这样对于同期声的素材采访有帮助。同时,在后期的新闻编辑方面,作为编辑,要注重同期声的剪辑与解说词的逻辑性联系,提升同期声对于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展现作用,更好地提升电视新闻同期声的作用。

3 结语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对电视新闻的良好表达,其不仅展现着新闻的真实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新闻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对于整体新闻事实的表现等。无论是记者采访还是编辑的后期整理,都需要对同期声进行运用技巧分析,更好地发挥好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波.试论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2(4).

[2]彭碧萍.电视新闻同期声制作及其发展探讨[J].新闻知识,2014(8).

媒体微博编辑策略与运营技巧探析 篇2

[关键词] 央媒新浪微博 微博编辑策略 微博运营技巧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31-04

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1]。2010年以来,传统媒体纷纷抢滩微博平台,到2012年12月27日,在新浪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媒体机构微博已达到17221个[2]。国家级媒体进驻微博平台并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部分央媒微博[3]由于即时全面的新闻播报、公正理性的观点评论和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已经在舆论场具有较大影响力。

1 央媒新浪微博概况

从2010年2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率先试水新浪微博平台,到2012年12月31日《经济日报》官方微博开通,央媒的各种载体及各个子媒、频道、栏目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三年多时间,广播、电视、报纸、网站、通讯社等媒体微博“国家队”初步形成,在重要舆情事件中频频发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如果说2011年是政务微博元年,那么2012年就是媒体的法人微博元年。”

参照新浪媒体微博影响力(包括活跃度、传播力、覆盖度)排名,结合央媒微博的日均发博量、转评量、粉丝量等多个评价指标,本文筛选出影响力较大的10个央媒微博(@中国之声、@新华视点、@经济之声、@新华社中国网事、@中国新闻网、@央视财经、@人民网、@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日报)进行分析。10个微博的部分指标数值见表1。

从开博时间看,央媒10个账号中2010年已经开通5个,说明半数央媒较早涉足新浪微博平台。目前,10个账号粉丝量都超过百万,发博条数都过万,其中两个账号粉丝量超过千万,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之中。由于依托传统媒体雄厚的采编实力,央媒微博原创率达到95%,平均每个账号日发博28.3条。《人民日报》微博虽开通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各项指标的增速都超过其他央媒微博。

2 编辑策略与运营技巧

2.1 “文”的传播

传统媒体的大篇幅、大容量传播已经不适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模式,微博之所以被网友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微”。要在140个字以内简要表述一个事实、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观点,微博必须要有高度凝练的语言、清晰无误的逻辑和图文并茂的形式。

2.1.1 语言:凝练亲和

微博主要是文字传达,由于严格的字数限制,微博语言表达必须遵循“能用一句话,不用一段话;能用一个词,不用一句话”的原则。每一个字都必须仔细斟酌,认真推敲,每一句话都必须达到“增一字则太繁,减一字则太简”的境界。微博属于自主选择性强的去中心化社交媒体,理论上传受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媒体微博必须彻底摆脱传统媒体环境下语言官腔、套话、说教的刻板印象,力求符合微博平台的传播语态,以亲和的语气与网友平等对话。如果微博语言不符合受众口味,受众轻而易举就可以取消关注。适时地运用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亲”“童鞋”“逆袭”“土豪”等,可以拉近与网友的心理距离,但不能滥用,必须把握好度,持久的传播力还是靠亲切、平实、新颖的内容。

2.1.2 逻辑:清晰无误

逻辑是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4]。媒体微博在内容上基本分为事件事实型和观点评论型两种[5]。事件事实型是把一个事件清晰无误地用微博语言表述出来。简单复制消息的导语肯定不行,“标题党”式的断章取义更行不通。这就需要编辑认真阅读新闻事实,把握事件来龙去脉,然后抽取精华,按照逻辑顺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网友眼球,刺激感兴趣者去阅读长微博或者点击链接。观点评论型微博要求编辑必须有对时政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对论点的抽象概括能力,微评论更是精华的浓缩,撰写者必须有全局的视点、准确的判断和缜密的思维,谨防出现逻辑谬误,遭网友诟病。媒体微博与传统媒体是一脉相承的,微博发出来的是代表整个媒体的立场和观点,而不是微博小编个人的随心所欲,所以博文必须具有大局观念、国家意识。@新华视点和@人民日报的微评论都已粗具特色,成为微博的招牌栏目。

2.1.3 形式:图文并茂

微博的表现形式大致有六种:纯文字、纯图片、文字+图片、文字+网页链接、文字+长微博、文字+视音频链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媒体微博的主要形式是文字+图片,2013年各大媒体微博的配图率高达90%以上。事实证明,“图文并茂型”微博比纯文字更能引发网友点击、转发和评论的兴趣。随着新读图时代的来临,受众需要强烈的视觉刺激才能在短时间内引起情感共鸣,在精炼的文字下面配一张与文字内容相关的摄影图片、卡通漫画或者数据图表,将起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传播效果。有时候若干图片的拼接、对比甚至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比如卡通漫画“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讽刺作用,比文字更有力量。在越来越表层化的“浅阅读”环境下,非专业受众对枯燥无味的数据大都不感兴趣,微博可以通过信息图表(infographic)浓缩数据精华,用五彩斑斓的图形阐释数据,透过图像的力量让生硬的数据显出趣味与生命力。

2.2 “题”的选择

什么样的话题能吸引网友的注意和兴趣,赢得较多的转发和评论,在舆论场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微博编辑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对央媒微博博文内容的抽样分析,我们发现以下三类题材的博文转评量较高。

nlc202309021043

2.2.1 民族主义话题

中国近现代饱受列强侵略,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公民民族意识的提高,民族主义话题往往成为网络舆论场焦点,南京大屠杀、钓鱼岛、黄岩岛、南海争端等都一度成为舆论场的热门话题。201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日,众多媒体微博都发了纪念博文,成为当天舆论场的热门转评微博。@人民日报发的博文《勿忘历史,警钟长鸣》,被转发155301次,评论18687次。钓鱼岛问题是近两年微博舆论场议论较多的民族主义话题,搜索2012年、2013年10大央媒微博博文中含“钓鱼岛”的微博条数,得出图1。可以发现,8家央媒的微博条数在160条以上。其中,@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和@新华网的博文数位居前三,这也与这些传统媒体的报道定位有关。因此,央媒微博一定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2.2.2 民生话题

微博作为大众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其民生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安全等话题都已成为微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灾难救援、雾霾天气、医疗房价等都是微博舆论场的热门话题。在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人民日报从不缺席,发表了大量贴近民生、直面问题的微博[6]。10个央媒微博2013年全年共发带有“安全”关键词的微博5440条,“学生”关键词微博4161条,“教育”关键词的微博3064条。近两年微博在突发事件救援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灾难预警、事件救援到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微博起着重要的线上线下协调联动作用。用Rost微博抓取工具4.0.0软件随机抓取2013年10个央媒微博的17616条微博进行词频分析,有关突发事件的高频词见表2。

“灾区”“救援”“生命”等有关民生词汇成为2013年央媒微博的高频词。除了突发事件之外,央媒平时也有大量有关民生服务的微博,民生内容体现了媒体的服务功能,拉近了央媒与网友的心理距离,部分央媒微博还开设了民生专栏,如@央视新闻的“春运服务台”,@中国新闻网的“健康时间”“交通提示”等。

2.2.3 舆论监督话题

微博平台以舆论监督为主的批评性话题较多,热门微博往往都是揭露社会问题的爆料性帖子或者批评时政民生的微评论。敢于正视问题,批评权威,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揭露腐败,鞭挞丑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不但是传统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更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重要功能。媒体微博只有认真履行舆论监督职能,才能赢得网友好感和粉丝忠诚。@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人民日报的“微评论”“你好,明天”等微评栏目都有较高的关注度和转评量。媒体微博如果单单作为传统媒体的翻版或者节目预告平台,肯定会遭网友唾弃。

2.3 “群”的互动

2.3.1 媒体微博之间的互动

一是与本媒体机构内部账号的互动。一般情况下媒体都有一个以媒体名称命名的官方微博,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有的媒体可能比某个频道或者栏目的微博影响力更大,取代了以媒体命名的官方微博,比如@新华视点、@央视新闻成为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准官方微博。实际上每个媒体机构的下属部门、频道、栏目、版面等都开设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像《人民日报评论》《要闻二版》《视点版》《文化版》《社会版》等都有自己的微博账号。与媒体机构内部的子账号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不但能够提高信息的到达率,使微博信息覆盖更多的人群,而且有助于在舆论场中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是与兄弟媒体微博之间的互动。目前大部分央媒和地方性媒体都开设有官方微博,由于其专业性或地域性特点,每个微博都有大量忠诚度较高的粉丝。与兄弟媒体微博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不但可以取长补短、共享信息,而且可以扩大自身在微博圈中的影响力,实现多方共赢。比如@人民日报与@新华视点、@南方都市报、@北京晚报、@新华网、@正义网、@中国广播网之间的互动。

2.3.2 与传统媒体和政务微博之间的互动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新闻网站等传统媒体每天生产大量的原创信息,媒体微博适时转发相关传统媒体信息,不但可以丰富微博内容,而且可以与传统媒体充分互动。2013年1月1日@人民网共发微博19条,其中16条来自《新京报》、荆楚网、大河网、云南网、新华社等传统媒体及网站。

政务微博是政府机构发布政务信息,沟通社情民意的桥梁。截至2013年底,新浪政务微博已达10万个[7]。在一些重大决策和舆情事件中,政务微博借助其权威性、时效性往往会第一时间发声。媒体微博与政务微博之间有效的互动,不但可以提高政务微博覆盖率、传播力,而且能提高自身在舆论场的影响力,实现双赢。

2.3.3 与个人账号的互动

个人账号一般包括意见领袖和草根网友两种,他们在舆论场的作用虽然不同,但媒体微博与两者的互动同等重要。意见领袖尤其是舆论场比较活跃的大V,其微博粉丝量、平均转评量甚至高于媒体微博,媒体微博如果被意见领袖关注,时常被意见领袖转发和评论,会大大提高在舆论场的影响力。草根账号是微博舆论场中最大的群体,媒体微博必须充分利用平台的即时互动性,对草根网友的留言、评论和私信进行浏览,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转发和回复,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网友参与转评的积极性,也能聆听到草根的心声,真正实现两个舆论场的对接。

3 媒体微博编辑与运营的未来发展

微博平台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已经从成长期步入成熟期,今后用户的数量增长会逐渐放缓,各个账号之间的竞争会相对激烈,内容为王、质量取胜是对微博编辑策略和运营技巧的考验。媒体微博只有密切关注舆论场的发展趋势,发挥特长,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才能成为舆论场中的“常青树”。

首先,微博运营更受重视,互动优势有所彰显。@人民日报开通半年就成为央媒中影响力最大的微博之一,归因于报社对微博的运营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列入正式编制的微博运营室,将其划归编辑部采编工作的“总枢纽”新闻协调部[8]。@人民日报的成功给其他央媒造成了重要影响,十八大以后央媒微博的发博数量和频次明显增多,舆情事件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微博是天生互动的、开放的、共享的媒体平台[9],互动优势今后会更加彰显,互动的频次会逐渐增强、范围会逐步扩大、方式也会更加新颖。微博的精彩内容和网友评论会直接进入传统媒体,比如《新京报》的评论栏目“微言大义”择优刊登网友评论,并付稿酬。

nlc202309021043

其次,版权保护制度将会更加完善。微博平台自开通以来,一直存在“微抄袭”“微盗版”现象,今后有关微博版权的纠纷会更多。广大用户在加强道德自律的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恶意的侵权和抄袭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另外,微博行业协会、学会或者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可以牵头签署微博版权保护公约,实施微博作者签约制度[10]。

最后,营销功能会被进一步挖掘。微博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内容宣传、品牌形象有巨大推动作用,下一步微博的公关、广告、宣传等各种营销功能会被充分开发利用,为传统媒体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经济效益,尤其是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微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总之,微博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渠道,传统媒体要与时俱进,扬长避短,探索微博编辑策略和运营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把媒体微博打造成民众喜爱、政府支持的主流媒体平台。

注 释

[1]王译萱.中国超5亿微博用户逼近饱和 移动终端成应用主流[EB/OL].[2013-06-1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6-16/

4931811.shtml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R/OL].[2013-01-20]. http://www.wenming.cn/xwcb_pd/cmcy/201301/P020130123314840012552.pdf

[3]央媒微博是指由中宣部主管,报相关部门审批的国家级媒体及其子媒实名认证的官方机构微博,包括中央电视台及各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频道、《人民日报》及其子媒、新华社及其子媒、《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官方微博账号。

[4]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46

[5]芦何秋,郭浩,廖俊云,等.新浪微博中的意见活跃群体研究:基于2011年上半年27件重大网络公共事件的数据分析[J].新闻界,2011(6):154-156

[6]闫月英.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2(9)

[7]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OL].[2013-12-31].http://vdisk.weibo.com/s/A-q4TgwJBi_a?pubmessageid=13122717305530197

[8]詹国枢.“人民日报微博”为何能一枝独秀[J].中国经济周刊,2012(43):77

[9]贾奋勇.传统媒体接轨微传播要诀[J].中国记者,2012(10):37-38

[10]黎沃源,胡昆.微博版权问题初探[J].学理论,2012(11):117-119

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技巧探讨 篇3

1 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

1.1 采访前要做足够充分的准备

约翰·布雷迪认为:“采访前宁可准备过头, 而不要准备不足”。事实上, 新闻采访是“面对面短兵相接的一场战斗”,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只有通过思想、思维、彼此认识和需求上通过碰撞达到了一定的“合作”程度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新闻采访过程。纵观获得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与记者采访前的周密计划密不可分。这些准备包含了记者对相关政策、理论、背景的了解, 对受访对象的年龄、经历、爱好等方面的全面掌握。只要做到了充分准备, 才能在现场情况突发性变化的时候游刃有余, 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掘采访的深度。

采访的方案永远要有两套。如果现场采访中, 记者能够按照事先的计划完成采访, 那么, 新闻的采集就会高效率完成。但现场情况与计划不一致, 甚至相差巨大的情况时常发生, 这时备用方案或补救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但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 而且要考虑新闻新闻信息的传达方式, 因此, 采访前要做好采访车辆的检修, 证件佩戴, 以及录音、摄像设备、话筒、电池、磁带等。

1.2 原则立场始终客观, 但情感要融入现场环境中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报道新闻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 在现实的新闻采访中, 记者不融入现场环境中, 不与受访者进行情感交流, 很难完成采访过程。因此, 在坚持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 与受访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才能做出“有血有肉”生动的新闻。

例如, 央视记者在采访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时候, 不是从他什么时候做公益, 做了哪些公益, 还有哪些公益计划谈起的, 而是从他过去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历入手的, 这样不仅让人们深刻了陈光标做公益的初衷, 也弘扬了“先富带后富”的良好社会道德生态。

1.3 善于设计问题, 善于发问

设计合理的问题是收集新闻信息的最重要手段, 合理的设计问题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第一, 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笼统, 让受访者不知道如何回答, 或者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偏离了新闻主题。要善于把一个大问题, 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问题。

第二, 提问的问题要有逻辑性,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远及近, 由此及彼, 便于采访对象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和回答。在递进式的提问中, 新闻的深度和价值才会逐步增加。

第三, 要根据提问的对象设计不同的问题。对农民工群体, 语言越朴实、通俗越好;对经营管理高层, 语言有一定的深度和精美度才更符合他们的“口味”, 因此, 不能对待所有人都千篇一律。

第四, 善于提问。记者要提问的问题,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采访主题设计的问题;二是采访过程中, 在与受访者的交流中抓住的闪光点、潜台词等。往往第二种情况下采访出来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 更加深刻, 更加新鲜。

1.4 平等心态, 换位思考

电视新闻的含义不局限于受访者的话语, 受访者的口气、表情、动作, 采访现场的环境, 甚至记者本身都是新闻的构成部分。因此,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平等的心态和换位思考的方式更加重要。例如, 对待社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高层人士, 采访前要尽最大努力去了解相关信息和知识, 衣着服饰要正式, 必要时可佩戴手表等饰物, 增强自信。记者要更多的注意倾听, 对于不懂的问题和知识向受访者请教不是丢人的事情, 而是对受访者的尊重, 真实、真诚的沟通交流是采访成功的重要基石。

1.5 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永远放在第一位

新闻的价值在于向受众传达及时、全面、准确、真实的信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时机意味着一切, 对构图、光线、角度选择等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 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 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在特定的时候, 形式上不完美的新闻更真实, 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2 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是从事新闻信息的筛工、组织和编排的系统过程, 对电视新闻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更为重要的是, 编辑的过程需要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 是编辑意图与受众心理的完美契合, 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可以说, 编辑工作是电视新闻工作的核心环节。

2.1 充分运用人物、环境等局部特写镜头

受访者出现在镜头前的表情、动作, 采访的现场环境等特写镜头都是无声的语言, 是新闻信息的间接表现, 也是对某些没有完全在新闻中体现的信息的充分补充, 是有重要价值的新闻要素。

例如西部某贫困县一位穿着西装革履的县委书记, 在众多随从的陪同下, 到当地一个农村考察农业生产情况。这条简短的新闻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县委书记的衣着、所处的情境、周围的随从等都是重要的信息要素, 十分清楚地表达了当地政府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等问题。

2.2 新闻制作要设置悬念, 团队密切合作

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之下, 有效地设置悬念与疑问, 更多地引发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镜头的剪辑, 文字与画面对位, 字幕的合理出现, 画面的技术处理, 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 新闻长度的计算。各个环节需要默契衔接才能达到完美效果。如用慢动作镜头播放典型事件的发生过程, 观众就会清晰地看到现场的情况, 这样就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良好作用。

2.3 优化电视新闻结构

首先是长短交错, 动静结合。长新闻不集中到一起, 两条长新闻中间穿插短消息;动态画面多的新闻和静态画面或文字为主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其次是对比编排。将两条反映同一社会现象本质但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新闻事件编排在一起。如辽宁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直播生活》2011年5月12日连续播发的两条新闻——《高空扔垃圾楼下“很受伤”》、《文明城市创建交警在行动》。前者反映城市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 后者则宣传文明城市创建, 交警在做表率。两相比较, 更容易引导市民选择文明, 起到新闻媒体宣传引导的作用。

最后是集纳法。为更好地表达某一新闻主题思想, 起到宣传的最佳效果, 把几条题材和主题都相同的新闻串联在一起播出, 造成声势。

3 结论

在媒体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 电视媒体从业者只有不断地总结和探索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更加丰富、更加新鲜、更加贴近受众的新闻信息;只要注重新闻信息的编排和制作, 才能更加容易地被受众接受。

综上所述, “技巧是刀尖上的舞蹈”, 是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的。只有在日常的新闻活动中, 练好基本功, 练好“内功”, 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好新闻采访的技巧和编排的技巧。

摘要:电视媒介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 合理挖掘和拓展传播的方式才能减小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 掌握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分析, 希望对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编辑技巧

参考文献

[1]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 2011 (4) :112-113.

[2]林凌霜.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美学思考[J].东南传播, 2007 (3) :115-116.

[3]牛晓蓓, 公伟成.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与运用[J].青年记者, 2010 (8) :3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与技巧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近几年,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业已经进入了白热化激烈竞争时期, 对于一名编辑工作者来说, ,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形势下掌握一定的新闻编辑技巧和要领十分重要, 同时也能衡量一名合格的编辑人员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考核点, 也是我们必须应该掌握的业务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

通常人们会认为, 编辑是把记者采访的内容相应处理, 是“坐享渔利”, 并非如此, 广电新闻编辑工作涉及选编, 审阅, 文字加工, 组织策划等, 整个新闻事件传媒的核心和灵魂就是编辑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要体现新闻事件本身编辑的传播的思想和目的, 更重要的是还要包含编辑的价值判断。作为新闻编辑, 为了能做出准确的评估, 就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考虑, 主要包括了政治, 事实, 思想, 价值等, 力求筛选出好的稿子, 编排成积极, 文明, 听视感强的精神动力, 所以, 正视其重要性, 不仅要扎实掌握的编辑基本工作技巧, 同时加强创新策划意识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目的。

1 把握好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编辑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 其中值得学习和探究的技巧有很多。新闻报道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要求编辑在短时间内将消息、新闻专题节目和现场直播、录播节目在不同的时间段播出。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掌握必备的处理技巧, 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注意听觉规律, 合理巧妙搭配, 整体优化排列。而广电新闻稿的标题对事件真实性和趣味性方面的要求都较高, 如果标题不能完全体现出素材的中心思想, 还可以添加副标题的方式来帮助听众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一个成功的新闻稿, 首先标题要做到形象生动, 醒目鲜明, 往往能在听众休息或换台的瞬间吸引过来。如我台的访谈节目《“三好”女能人——马卓玛》, 虞城县广播电台的《大爱结成大家庭》就是把内容鲜明表现于标题, 听众可以酣畅淋漓的听完广播, 满满的感动, 起到让爱和正能量的传递宣传效果。广播新闻的导语跟报纸新闻的导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两者一样要求简明扼要、突出中心。而广播新闻的导语只仅需突出重要的新闻事实或是素材即可, 其它的细节和内容可以转移到主体当中说明, 力求一句话概括导语。导语所包含的事实越少越简练越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广电新闻结构是由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组成, 这也体现了新闻的快速准确的特点, 该如何去吸引听众注意力, 提高收听率, 结构上就必须突显自已和当地的特色, 以新奇致胜。

2 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技巧

实际工作中对记者新闻稿件进行编辑时, 都会针对新闻事件处理方式进行选择, 有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新闻, 编辑要清楚哪类新闻需要模糊处理, 哪些地方需要处理, 常识性的技巧要熟练掌握, 首先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还能从侧面反映新闻信息, 最大程度上避免由正面反映新闻信息引起的不利影响。通常遇到的有以下几种处理对象:1) 机密稿件, 比如涉及国家级别的商业、政治、军事等机密时, 为尽可能避免播出后发生机密信息被盗的情况, 一般采用模糊语言, 比如:权威人士、据调查、据统计等。2) 急发稿件, 为保证时效性, 当遇到尚未弄清的事件, 广播电视企业需要将信息传播到社会群体中时, 如:自然灾害只需说明时间、地点即可。3) 图像稿件在报道中, 如涉及未成年人或是当事人的权益时, 为避免侵犯他人隐私, 就要采用声音处理, 打上马赛克或侧面拍摄的方式采用模糊处理。4) 道德稿件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道德问题也逐渐成为广电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当稿件编辑处理时, 要掌握道德新闻主体, 如果出现与道德利益相关的问题, 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 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 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3 创新的关键是发挥编辑的组织能力

编辑部可以比作是整个广电新闻的心脏。为了能准确定位报道的中心思想, 需要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信息以及重大事件发生情况和背景。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热门话题, 可采取一系列的方式进行讨论。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体的正常运作主要靠的是记者站和通讯员及时沟通和交流。编辑部门要和采编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定期通报相关信息和要求, 互相间及时交流, 互通想法, 给他们出谋划策, 寻找创意, 定期对记者工作内容和新闻业务知识组织培训学习。

当今信息多元化的社会, 各类传播途径争相以各自的优势, 快速传递着各类信息, 为使广电节目拥有自己的特点, 独树一帜, 编辑工作者就要由单纯的把关意识进入创新意识, 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节目的质量和新颖力, 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策划能力, 以达到编辑部整体素质的提高。针对目前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广播新闻节目形式, 编辑工作的职责就应该进行相关的创新活动, 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方法。

4 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运用技巧

目前很多行业和机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媒体的宣传, 自己拍摄、整理并宣传, 以起内部传播的作用, 并部分提供给媒体使用。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在利用手机, DV等摄像设备记录身边的新鲜事儿, 现在有不少广电部门在采用这些民间DV素材, 编辑后期加工制作成完整的新闻播出。如我台的节目《卓尼、舟曲城市污水“变废为宝”》, 《羚城文化艺术团圆了群众艺术梦》, 都是借助民间DV作品加以编辑处理后播出, 使群众的生活, 文化意向都有很大提高。据统计, 这部分的数量今后还会逐渐增大, 但是设备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很多DV拍摄者提供的素材中, 拍摄者自身知识结构及社会经验各方面能力不齐, 影响其不能准确把握所拍摄对象的实质, 以后编辑工作还要不断探索。

5 新闻编辑对后期的控制指挥技巧

后期的控制指挥权在导播, 新闻节目特别是直播节目, 整个过程非常紧张, 每个细小环节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听从指挥, 随时待命。故时效性要求是编辑工作遇到最大的困难, 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是在有效时间内丰富、活跃空间内容。针对一些突发新闻以及来不及制作的新闻, 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如是重要新闻, 导播也可以及时切入。但这些信息的插入, 原计划的节目单就会被打乱, 具体插播的时间, 位置都需要缜密思考和精确的时间计算, 这也就要求编辑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遇事沉着冷静, 果断处理。

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技巧探讨 篇5

电视新闻主要是依靠着声音以及画面进行呈现的, 所以新闻的现场感就比较强, 电视媒体要能够对自身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将新闻的传播方式合理的挖掘, 这样才能够有效应对网络的冲击。电视新闻的采访以及编辑技巧的应用就比较重要, 将电视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融合, 这才是电视新闻持久发展的根本。

1. 电视新闻采访的主要措施分析

1.1 准备工作的完善

对电视新闻采访的方法应用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 首先就是在新闻采访前要将准备工作做好,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致才能够达到采访的目标, 才能完成一次比较完整的采访。所以在采访的准备工作层面要能够得到充分完成, 对相关的背景以及政策等, 对采访的对象年龄以及经历等方面都要能够有所了解, 这样在现场的采访过程中才能够积极的加以应对并挖掘采访内容的深度 (1) 。对采访的方案要有备用的一套, 主要就是为了在采访中遇到紧急情况发生停止访问的情况进行避免, 另外就是对采访的相关设备要能够仔细检查, 防止由于设备的相关问题而对采访造成影响。

1.2 采访的情感及问题设置

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注意情感的把握,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能采取不同的情感, 并要能在客观的立场上得以坚持, 遵守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还要能够和被采访者进行充分沟通以及交流, 这样新闻的生动性就能够体现出来。采访中的问题设置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 这也是采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采访的成功与否和问题的设计合理性有着重要联系, 在这里要能够注意几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就是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不能空泛化, 要能将大的问题进行分解成小问题来设计, 还有就是在提问过程中要能够将逻辑性充分体现, 从简单到复杂, 这种递进式的采访比较容易被受访者接受, 在采访的效果上也相对较好, 从而能够将新闻的深度以及相关价值得到体现。再者就是在采访过程中, 对被采访者所提问的问题要因人而异, 例如采访的对象是农民工, 此时就要能够采取比较朴实通俗的语言进行采访提问;而针对一些高层的管理者等在采访的语言上就要尽量的向这一方向靠拢, 要能够让被采访者感到自然, 这样在效果上才能最佳的呈现 (2) 。

另外就是在采访的过程中, 心态要能够放正, 对于电视新闻采访在口气以及话语和表情动作等诸多方面都是新闻的一部分, 所以实际采访中要能够有平和的心态以及能够换位思考。采访过程中要能够保持真实以及真诚的交流方式, 这样才能够获得采访的成功。

1.3 采访技巧的多样化

电视新闻的采访是一门多样化技术组成的艺术, 所以要想将采访工作得到完善, 就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技巧学习来加以提升。在新闻采访的方式上要能得到重视, 新闻采访方式主要分为问卷调查以及电话采访和现场采访等几个方式, 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就要采取不同的采访方式, 作为新闻的采访工作者一定要能够灵活的变通, 采取最为恰当的方式。再者就是对新闻现场的观察技巧要掌握, 通过眼睛和感觉器官的配合让新闻采访者的主观意识和现场客观得到结合, 这对现场采访也比较重要。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还要能够对采访记录的特点得到充分认识, 要把采访内容的记录工作加以完善, 这在采访过程中就可能会由于采访者的一个举动来激发更多的灵感。还有是要能够把实际采访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 主要是在采访后对所记录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的整理修正, 保证采访的完整性 (3) 。

2.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内容及应用

2.1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内容分析

对电视新闻采访完毕之后就要对其加以编辑制作, 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内容比较多样, 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新闻编辑人员具备多种编辑的技能。首先在组织协调创新能力层面要能够具备, 新闻编辑要对各类的新闻报道进行组织以及改进, 而在整个编辑过程中就会涉及诸多的部门和环节, 新闻编辑的工作是比较复杂化的, 故此对编辑人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对工作的态度要负责任, 在创新意识上也要能够保持, 这样才能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打下基础。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内容中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剪辑技术的熟练运用, 所谓的剪辑就是对大量新闻素材实施组接和取舍, 从而形成主题鲜明以及表意流畅的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电视新闻主要是对声音和画面的剪辑, 在剪辑心理及技巧层面的应用就比较重要, 一个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要能够在剪辑的效果上良好的呈现, 剪辑工作是电视新闻编辑的最后步骤, 对电视新闻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4) 。剪辑技巧中经常会用到叠化以及切入切出等对节目的效果进行突出, 所以从整体来说, 电视新闻编辑对技巧内容的掌握是必要的。

2.2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应用

对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应用过程中, 首先要将新闻的标题以及导语和结构把握好, 由于新闻是以宣传为主的现代化舆论手段, 主要是以社会真实事件作为基础对生活形态加以反映的, 但对新闻进行编辑过程中可通过特殊手段来使得新闻能够更具说服力, 这就需要在对其编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对标题编辑过程中要将主要的观点彰显出来, 最好是能够相应的设置副标题, 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而电视新闻的结构形式是和新闻特点有着紧密联系的, 所以对其进行结构编辑过程中要能充分保证和新闻的主题相对应。

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主要就是对画面和解说词在制作过程中得到协调, 这也是电视新闻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实际的编辑制作过程中可以新闻画面为主, 将文字解说作为辅助技巧来加以实施, 这样能够让观众在视听觉方面的信息接收上更加迅速, 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画面的意境和内涵。另外也可根据画面抽象程度来进行选择与之相符合的解说词, 这对新闻画面的扩展延伸有着很好的作用, 通过画面的解说就能够省去很多的文字叙述 (5) 。

再者就是对同期声的处理方面要充分重视, 对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中, 要能够和结构以及表达的实际需求来加入同期声的使用, 这样对新闻的内涵以及外延就能够更加的丰富化, 这要比画面及解说词更富有吸引力。还有就是对字幕进行的处理, 电视新闻的字幕作用比较重要, 能够让观众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字幕提供了新闻的标题以及采编人员名录, 还能够起到对画面解说的作用。再有就是在编辑过程中, 有的是需要采取模糊处理的, 所以这一技术也要能够重视。

3. 结语

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采访以及编辑技术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基础, 将采访技术以及编辑技术得到完善能够增强电视媒体对网络媒体的竞争力, 从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辟出自己的一个发展道路。电视新闻有着网络新闻不能比拟的优势, 所以对电视新闻的采访和编辑技术的应用要能科学合理化的呈现, 如此才能够保证电视新闻的健康长久发展。

注释

11黄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提升策略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 (05)

22陈冠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5 (02)

33张国伟.如何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J].科技传播.2015 (02)

44张蓉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5 (01)

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技巧 篇6

一、对白

电影录音是科学, 更是艺术。电影录音的发展同技术进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影视录音通常包括音乐、音效、对白三部分内容。在对白录制时需要注意到, 声音本身应当具有距离感和空间感。在不同的空间里, 声音具有不同的艺术色彩。影视中录音师应用空间属性表现声音, 可以给人以亲切而真实的感受。在画面里, 某个处在庭院中的场景人物, 同在浴室中的场景人物, 其发出的声音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我们所设计的音效无法使人感知到这种差别, 那么就会削弱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镜头感。受众对声音距离产生的感觉来源于直接声音与反射声音所构成的比例, 另外也同声音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影视摄制中, 录音师以传声器控制位置和变化音量, 调整音色等, 从而使声音获得不同的距离效果, 让画面更加富于层次感与透视感, 用声音模拟出画面的层次, 用画面带动声音的效果。

二、动效

动效指的是除音乐与对白之外的影视声音, 一般把动效划分为若干个种类, 比如动作音响、机械音响、自然音响等等。在实践中, 录音师需要对不同动效间的画面进行精心布局调节。按照影视创作的实际需要, 将动效与画面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品。录制动效时, 首先应当依照尊重生活的艺术原则, 给画面配置真实的声音, 用动效将影视中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 创造真实感、环境感, 以及声音层次清晰的立体空间, 扩大并丰富画面空间的表现世界, 让影片更加接近真实、接近生活。需要注意声音的节奏, 掌握好各种声音之间的平衡比例, 使声音同画面结合得更流畅。最后需要对声音本身进行艺术性地整理与加工, 让声音为艺术形象服务, 要求利用到多种不同的录音方式, 比如调整音质、延时、棍响、延续等, 做到艺术效果的独特性。可以用技术措施来补偿原来声音存在的不足, 继而准确表达声音的内涵及特色, 或者有意对真实声音进行变化, 达到目标艺术效果。

三、音乐

影视音乐从制作方法上可以分为原创与剪接两种音乐类型。音乐完成后的录音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前期制作、后期录音、棍音。多数时候, 影视音乐都要依据这三种形式进行分别录音。在前期制作时, 作曲家与导演需要对音乐的节奏与整体感进行把握, 让音乐成为影视的有效参考, 这样的参考对于确立角色运动节奏显得至关重要。在影片完成之后, 音乐制作人按照画面节奏指挥乐队录音, 这样做可以保证影视与音乐的精准配合, 最后再通过棍音来保证声音音量与质量。

四、音画关系

音画关系是指影视与音乐的具体结合关系。画面属于视觉艺术,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 二者共同以时间的延续展现自己的艺术感染力, 它们进行有效结合是必然规律, 结合通常可以分成音画对位与音画同步两种类型。

(一) 音画对位。

这部分工作指的是根据特定的艺术目标, 使同一时间段内的画面与声音展现出艺术的不同侧面。使两者在艺术上形成统一, 形式上形成对位, 以达到影视内容的深刻性。音画对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音画并行, 用声音形象表达出人物形象与情绪状态, 使受众得到更多的潜台词与联想, 扩大影视内容单位时间内的容量。二是音画对立, 作曲工作人员与导演有意识地让声音形象和画面形象在节奏、气氛、情绪以至内容等方面形成对立, 借以深化影视的表现主题。

(二) 音画同步。

实则音画同步属于音画关系的基本类型, 在理论研究上, 所有的影视也都应该是音画同步的, 意即声音同影像经过系统的融合, 让受众同时可以感受到影像与声音两部分内容, 音乐情绪同影像情绪保持基本一致, 画面节奏和声音节奏处在同一旋律之上。很多时候, 若有一两处声音与画面不能同步, 受众并不容易发现, 比如一个背对着摄像机讲话的演员, 而若演员对着摄像机讲话, 他的嘴唇动作必须同声音对白保持一致, 任何超过半格的误差都会让整个表演受到损失。而在制作动画影片时, 口型制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是需要进行严格对位的内容。

五、结语

在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过程时, 线性编辑同非线性编辑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都存在各种不足之处。所以在工作中, 我们要把两种技术综合应用, 取长补短, 使影视后期制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摘要:本文分别从对白、动效、音乐、音画关系等几个方面, 探讨了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的技巧。

关键词:影视效果,线性编辑,后期制作

参考文献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策略与技巧 篇7

1. 新闻编辑的意义

新闻编辑主要要做的工作是, 对于新闻采访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合成, 其创作的过程既是对于前期的采访素材进行程序化整理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其工作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查看素材、对于文字稿进行相应的修改加工、对于影像画面和声音进行编辑、对于特效和动画以及字幕进行编辑, 其编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

2. 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策略与技巧

2.1 对于主题的二次升华

要做好新闻的编辑首先就要当一名好的记者, 因为新闻的编辑不仅要有文字上的能力和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能力, 同时还要对图像进行大量的处理工作。如果其对于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 这样就很难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素材进行修改。新闻编辑要对记者发来的稿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要对主题进行提炼, 并且在编辑完成之后能对新闻的主题进行升华, 这样就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引发观众的思考。

2.2 巧妙地运用编排的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的手段, 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更加地重要, 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这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在编辑时, 将内容相似的稿件进行综合叙述, 把单一内容的稿件进行有效的组合, 使其内容更加地丰富, 这样既增加了信息量, 同时也增强了信息的厚重感。在进行稿件编排的时候, 可以运用对照的方法将稿件巧妙地衔接, 起到相辅相成、相互烘托的作用, 在编辑内容不同的稿件时, 要分类进行重新的组合。同时, 在再创作的过程中, 要根据事实来进行, 不能凭空想象, 主观地进行臆断, 更不能胡编乱造。另外, 编辑的技巧要服务于信息的内容, 不能一味地追其技巧的运用, 而忽略了消息内容的发掘和消息真实性的追求, 这样才能保证节目的质量。

在对节目视频进行剪辑时, 也要运用纯熟的技巧, 节目的剪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单条消息剪辑成片、多条信息组合成片以及后期的切换导播, 这些工作都是要由编辑来完成的。新闻画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息的内容和形式, 画面优先是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编辑在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懂得、理解图像, 在进行编辑的时候要遵循声音和画面的同步, 画面出来之后, 声音跟着出来, 这样讲解的声音才不会干扰到画面, 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同期声的运用可以将一则新闻讲述得更加生动, 缺乏了同期声的运用, 其新闻就缺乏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2.3 加强创新的意识

编辑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式, 新闻的报道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有创新的意识,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创新化的发展。新闻报道要深刻, 根据新闻的内容可以进行专题性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使其内容更加深入、影响更加广泛。在编辑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使新闻节目更加具有节奏感, 精心的编排组合, 长短、快慢进行合理的安排, 张弛有度地安排节目的内容, 使其传播的效果更好。

2.4 加强在新闻传播中的组织和策划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传统的电视新闻大多都是以记者为主导, 完成选题、采访和写作的过程, 编辑只需要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就行, 这样的方式, 容易造成新闻质量缺乏保障, 也难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新闻节目主题。所以就要强化编辑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节目整体的组织和策划, 编辑要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当中, 协调好与记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新闻节目的定位和整体的优化。另外, 新闻编辑还要做好新闻的策划工作, 要保证其在导向上的正确性, 找到正确舆论的观点, 不能只为了新闻的轰动, 而忽略了大局的考虑。还要选择最佳的时期、最有利的时机推出相应的新闻, 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 新闻编辑在新闻的创作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时候要利用各种技术和方法使其编辑的节目内容更具有看点, 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新闻的整体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学宾.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 (24) :67-74[1]尚学宾.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 (24) :67-74

[2]李晓云.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科技信息.2010 (27) :58-67[2]李晓云.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科技信息.2010 (27) :58-67

[3]刘丽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华章.2012 (06) :19-26[3]刘丽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华章.2012 (06) :19-26

编辑技巧与运用 篇8

一、新闻采写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灵魂,也是推动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新闻传播作为一个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行业,创新更是其提高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创新对新闻采写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新闻采写工作中,采访者是以一种被动的形式去接触客观发生的世界,基于创新理念下的新闻采写工作,却改变了被动获取信息的局面,将新闻采访变为了更加主动的形式,力求通过主动观察事实、研究事实来体现事实的本质和特征,同时能够揭示相关事件之间的必然关系,并且能够对新闻事件走向有一定的合理主观预测。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记者,是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在脑海中迸发思想的火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开放式、散发性联想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做一个有自己思想和想法的新闻采编人员。

创造性的新闻采写活动需要创新的理性思维,一般而言,人们的思想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模式下,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片面,很难有全局性的整体把握。发散性的思维主要在于思考和发散,在于用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客观世界和具体新闻事件,并且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用创新的思维来进行新闻采写能够大大提高新闻信息获取的效率,并且能够对新闻事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获取重要信息。用创新的理念进行新闻采写还需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看待新闻事件,善于启发和联想,能够举一反三,并不将思维活动局限于一处。

新闻采写还需要记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要仅仅跟随时代发展的步调,充实个人知识库,为发散思维和培养创新精神奠定知识基础。

二、编辑创新

编辑创新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从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来看,要提升新闻媒体行业的整体水平,发展创新是其中一个主要动力, 也是提升整体新闻质量的关键。编辑的创新理念是贯穿于整个编辑过程的,组稿是创新地编辑新闻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新闻的组稿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我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形式,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走向,同时还需要考虑受众群体的需求,有意识地,创造性的进行新闻编辑组稿工作。编辑创新不仅仅需要将创新的理念需要遵循客观的编辑规律。 编辑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时效性原则,新闻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媒体,因此,首先新闻就需要新,失去时效性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尤其是在现代传播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媒体的广泛迅速传播更加要求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把握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遵循客观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本质内涵,在进行编辑处理以及图像的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必须牢牢以客观事实为参照,新闻不是文学创作,因此在将个人的创新和主观思想融入到编辑过程中时也不能改变新闻的客观事实,造成主观性的舆论导向。

三是,艺术性原则。新闻编辑不仅仅是使得客观事实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观众视野中,还是一门艺术,各种编排方式和编辑方式都会造成不同的新闻传播效果,一则新闻制作的好与坏,还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 艺术是和创新创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编辑过程中需要将艺术性和客观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是,保持新闻的信息量。新闻编辑的过程中,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将最有用和最具有价值的信息体现出来,因此精炼便是编辑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在节目中要提高编辑的准确性,将重点新闻安排更多的时间, 一般性新闻相对较少,在编配画面的时候也要注意精炼,用最具代表性的图像来突出节目的信息含量。

新闻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它体现着编辑人员的主观想象和思维,在编辑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探索。创新是一切新闻工作中的灵魂要求,也是新闻编辑的重要内容,没有创新思维的编辑是平庸的。创新的编辑是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眼球并且提高点击量的,即是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是一张新闻图片都无不体现着创新,注重创先,更加能够提高新闻编辑的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编辑出更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采写和编辑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新闻采写的创新能够提高记者把握信息的准确度,能够帮助记者发现新闻热点和新意, 而编辑中的创新又大大提高了新闻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新闻不仅仅集合了专业的水平和技术,还包含了采写人员以及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和创意,是来自各方面的精心操作和组织。因此,新闻采写和编辑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提高、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峰.论新闻采写的创新能力[J].记者摇篮,2000,04:14.

[2]马逸林.新闻采写与编辑创新路径理念探析[J].魅力中国,2012:34,10.

[3]吴雪娟.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5:23-24.

[4]李艳馥.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技传播,2011,18:6.

上一篇:营销管理的现状与创新下一篇:云南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