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运用

2024-07-12

学习与运用(共12篇)

学习与运用 篇1

学习语文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用能力, 即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的各种相对独立的阅读活动, 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 通过一系列的阅读行为, 获取信息, 积累语言, 丰富词汇, 形成语感。但目前一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他们的阅读兴趣虽然很浓, 但阅读的效果一般。要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一、课内阅读延伸法

课内阅读延伸法指将阅读课文时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细读

学生如果有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 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读物 (比如经典作品和篇幅短小的文章) , 用正常的或较慢的速度, 按照文章的顺序, 从头到尾, 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 遇到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利用字典、词典扫清字音、词义等方面的障碍, 通过深入钻研, 以点带面, 反复阅读, 从而对全书内容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运用摘抄本, 对文中的优美词句作摘抄、评注、诵读等。长期运用细读法,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边读边检查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2.速读

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 适用于篇幅较长且无精彩处的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 也可运用略读的方法。略读分为全文粗读或部分略读, 全文粗读要求对文章大意有所了解,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快速浏览能力和概括能力;部分略读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可跳过某些细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教师作略读指导时, 首先要教给学生略读的方法, 比如抓住书名、作者、内容提要、目录来浏览全书的方法, 看开头和结尾, 然后顺着层次看下去,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为训练学生的略读速度, 可用控制时间的方式, 通过纸笔或口头问话等形式, 检验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阅读同一篇目的略读效果。略读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对文章详略的把握及初步的鉴别能力。

3. 诵读

诵读, “情动而辞发”,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 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 反复吟诵, 以致熟读成诵。对于小学生来说, 其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 多读多背经典美文, 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语汇不失为良策。

二、课外阅读活动激励法

为避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学生除了自能阅读, 写读书笔记外, 还要多与他人交流, 将他人正确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来。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 将课外阅读纳入活动计划, 通过完成阅读活动, 绘制阅读评价表格督促落实阅读行为, 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效, 以活动方式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主要包括:

1. 活动实施法

学校每学期做好活动方案, 开展各类读书活动, 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好书推荐会、美文朗诵比赛、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讲故事、自办手抄报等活动, 这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 提升阅读品位, 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在班级召开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会, 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 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学生捐献图书, 在班级里设一个图书角, 在墙壁上悬挂读书格言, 等等。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阅读检查、评比, 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2.多向评价激励法

教师以激励性评价为目的, 可以设置灵活多样的阅读评价表格, 运用多样化的有效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展示自己不断进步的阅读成果, 教师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和课外阅读实施过程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作点滴记录。如:设置阅读评价表, 按期记录学生阅读情况 ;建立课外阅读成果档案, 定期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在活动中对学生实施多元激励性评价, 既重视教师的评价, 又关注同学之间的互评;既重视家长的评价, 又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增强评价的交互性, 使其成为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家长、学校、社区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让学生享受到课外阅读的成果与快乐。

教师育人, 环境育人。课内,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年段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阅读课外读物;课外, 教师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 通过课内外指导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为学生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助力。

学习与运用 篇2

练习一

21.(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若网民因“人肉搜索”行为而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这要求每个网民要树立权利和义务意识,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22.(1)1.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发扬民主

2.有助于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有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2)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提出意见、批评、建议;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将自己的意见、批评、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④参加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等新的民主监督形式。

(3)首先,要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其次,要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总之,我们应自觉行使对公共权利的监督,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心国家管理事务

练习二

21.【第一小问】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民当家作主。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利益的的捍卫者和人民意旨的执行者。

(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第二小问】

(1)国家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财政配置水资源的作用,监管工业用水,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2)国家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和节水观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4)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正确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2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有权对官员进行监督。

②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利益的维护者,只有自觉地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做到对人民负责。

③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④让公民来考核官员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才能作出正确决策,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练习三

2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监督权(审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审查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权(审查并通过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任免权(选举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并决定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

(2)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3)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2.(1)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苏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这样才能为江苏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在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省”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要统筹城乡;

④要统筹区域发展。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3)

课题:“两个率先”、“富民强省”必须从实际出发。

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省实际出发制定的“两个率先”、“富民强省”的目标,正说明了这一点。

课题:“两个率先”、“富民强省”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依据: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规律办事。“两个率先”、“富民强省”目标的制定,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练习四

21.(1)广阔的“海洋资源”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①主权国家具有自卫权和管辖权。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对南海具有管辖的权力和保卫南海的权力;②作为主权国家,我国应遵循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的原则,履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解决南海问题,我国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个别国家侵犯我国南海的主权和安全,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解决南海问题上,我国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2.①中国尽最大努力向有关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一个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些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也体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②反对保护主义;始终不渝奉行

学习与运用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结构模式 运用

1.前言

体育“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被国外教育专家、学者称之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育改革”。

2.合作学习的结构模式构建

体育教学合作学习的内容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复习已学的动作技术、互相纠错、共同完成某项课堂任务、自学某些内容、讨论某些复杂的问题等;课外可组织多种体育竞赛、健身活动等。

2.1.制定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而且由学生自己共同制定的规则(教师可适当指导),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遵从。

2.2.课堂活动模式(1)自学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学习。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水平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要突出动作重点和难点,每个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动作流程,自己也可创造新颖的动作自学、自练,场地器材可自行选择。(2)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人自学所得。教师在学生自学和讨论时,要做好组织、协调,搜集信息,可以作为一名普通成员参与小组活动,但不要轻易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小组讨论时间要结合内容和难度确定,一般以5min~8min为宜,一节课1~2次。(3)交流 各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作为主持,启发引导学生补充、争辩,对学生交流后仍存在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的点拨。(4)练习 在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练习,以期取得最佳效果。(5)检测 检测方式有技术评分和技能测试两种,对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共性问题集体解决。(6)评价 小组学习结束后,先组内进行自评、互评,再开展组与组之间评比,最后教师点评。点评重点是小组活动的中心内容,并对各小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着重于小组综合评价,对个体要分层评价。

3.合作学习实际运用与注意事项

3.1.合理指导、明确“角色”。这种教学形式更注重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使双边活动变为多边活动,充分开发体育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增加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把被动学习的“要我练”变为“我要练”的主动学习积极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性质的特点将全班同学按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能力、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并让学生推选自己信任的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根据需要细分本组练习的角色。

3.2.制订学习目标 目标是激发人的动机,满足人的成就等需要的诱因。一个切实可行又令学生鼓舞的目标,能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根据本学期的体育教学计划向各学习小组提出总目标,学习小组建立后,各小组长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根据总目标和组内成员现状,再制定出适合本小组的分目标和各人的具体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明确的学习目的进行自主练习,从而让他们体验达到不同级别目标带来的运动乐趣。

3.3.合理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突出创新,使体育课即生动活泼,又富有创意。合作学习的评价,可根据体育教学对象的关系,确定评价的方法。确定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以及自我评价的三个不同视觉的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了解和掌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控制整个评价活动,掌握评价的主动性。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了解,积极主动观察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团结协作,建立善于交流与沟通的人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学生自我评价;主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锻炼,寻求正确的自我感觉,放平心态,掌握客观的自我评价方法。

4.结束语

“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成功学习和创新意识。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互相理解的良好教学氛围,通过教师少而精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自主学练,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永青.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4)

[2]倪静芬.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师范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57-58

[3]朱应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4)31-32

[4]胡秉娇等.谈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6)61-62

学习与运用 篇4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准备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很重,只有具备趣味性的新鲜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也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设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数乘法”数学知识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性地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主人公可以是学生比较喜爱的童话人物,让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情节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

(二)注重学生交流、评价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意识,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数学教师想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只有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将合作学习模式具有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所以教师对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重视起来,并且将其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身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与运用策略

(一)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具有科学性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小组划分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地考虑,其中包括班级人数、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数学知识吸收能力、男女生比例等等,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例如,某个班级有学生人数45 人,其中有25名男学生,20 名女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时,要注重小组中的男女比例分配均匀。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小组成员的智力开发水平,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形成互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

(二)要引导学生分工明确

课程教学改革后,要求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工明确,使得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相应的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例如,教师划分的学习小组有5 名学生,这5 名学生中有3 名是男同学,有两名是女同学。经过小组成员协商后,要求其中的一名男生担任小组组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中,小组组长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其余两名男生主要负责小组成员学习活动开展情况的监督工作,小组中的女生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进行综合,并且对各个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从上述内容中可以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内部分工明确,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促进小组学习成效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更为良好地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永华.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71-74.

学习与运用 篇5

在短短一个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我学习了第三模块《教学媒体与资源的运用》,受益匪浅。以前对于教育媒体认识很浅薄,学习之后,对于教学媒体有了深一步的理解。

我了解了媒体的概念与分类方法,体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我还明白了不同类型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技术,最令我欣喜的是我还掌握若干实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掌握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及其有效评价方法。教学媒体中传播知识的元素(如画的解说及其结构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大部分媒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清晰有效的组织方式呈现和传递与实现教学目的有关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直接的、间接的、更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经验,大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中发挥其功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合性原则。所谓整合性,简而言之是学科之间课程教学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它学科的,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与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学科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有利于学生更大限度地获取新的知识,使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让二者有机、融洽地整合。

2、服务性原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势在必行,但并不是说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多媒体代替。在当前条件下,多媒体技术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教学,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学科功能。

3、工具性原则。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对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多媒体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在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就能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4、合作性原则。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形成了新的课堂模式——人机对话。这种人机对话直接明了,但缺乏情感交流,因此,在课件制作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让学生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中,他们不仅是接受者,还是制作者,参与者。

5、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存入资源库,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资源库进行查阅,并在教师设置的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意见。这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学习与运用 篇6

历史是由一些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件构成。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①特定的时间;

②特定的历史人物;

③特定的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

④特有的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

我们可以将历史知识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过程)、结果和影响(意义、作用)。在学习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让学生先从总体上将事件的脉络划出来,形成对事件的总体认识,既便于对该事件的认识,也有利于和其他事件的区别。而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概括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对历史知识的轮廓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

一、以单元或专题形式,落实知识点

第一轮复习应以单元划分的方式抓基础知识为主;以单元为主的复习,注意概括历史阶段特征、梳理主干知识,此阶段复习应主要以课本为主,认真输理知识点,做到围绕单元特点分课或知识结构总结知识点,注意对知识的梳理应以历史基础知识的特点为主,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称、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历史要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可灵活运用多种记忆手段,以填空的方式来落实知识点,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字的规范书写,防止记忆和书写的正确之间脱节,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争取做到复习的有效性。同时还可将知识点整理成线索,帮助学生尽快地将知识具象化,加快记忆和应考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教师应考虑设计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专题复习,内容包括中考热点、重点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可采用设问的方式、综合训练题的方式、材料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别识记等。如:《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学会从作者、主要内容、题材等要素方面去区别;如: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可从名称、文献、主要历史事件、影响、相关人物等内容上分点区别和记忆。

复习的目的应重在巩固考点知识,教师在平时测试及训练中应注意试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形式要与中考题型一致,题量适当,以利于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落实,促进学生查漏补缺,训练学生答题的方法、技巧及速度等能力。另外复习工作应尽量具体到进度、每课的具体安排,做到每节课的任务具体化和落实、每一轮复习要求和完成程度的量化,并根据学生在复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做及时的弥补、训练或调整,使整个复习工作有目的、有序的按计划进行。

二、抓知识点的落实,注意答题方法和技巧的介绍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与试卷情况,将他们在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复习效果和质量 。练习题的选择尽量切合中考题型和难易度,对学生的应考及能力的训练做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平时的训练和每次的模拟考试时,应强调答题方法和技巧。如:精心审题、联系所学;逐问作答、看分给点;历史名词(术语)、答案书写规范等。

中考选择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从2007年开始基本都在15题共30分左右(历史试卷总分70分),比例较大,切题的内容均以基础为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平时及考前训练中,常应强调对选择题的做答,加强学生对知识点从时间、事件名称、相关人物、影响等这些基本要素方面去用心审题、抓关键词,充分利用排除法。对考题应常关注和研究,对一些常规题、易错题,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平时的训练中分阶段逐步抓落实、逐步解决。:

三、选择好辅助性练习册等资料,抓好复习教学重点

有关历史的中考辅助资料较为有限,应注意平时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中考的各类试题,尽量以省、市的题为主,能使我们在平时教学复习中可以题代练、以题落实知识点;另外选择好平时的训练习题册也很重要,可将学生在课堂学习、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也可将教师在教学中遗漏的知识点或问题进行补充。这样教师、学生就可以做到共享信息,提升应对能力。

四、关注课本小字与辅助栏中的图文资料,加深对课本相应大字内容的理解

重要史事与主干知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是近几年中考反复出题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如近几年中考中“中国近代化探索”章节的问题、“三大资产阶级革命”“日、俄近代史的改革”“三次产业革命”等问题,为中考曾反复出题考查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这些部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反复强调,必须全方位掌握相关知识点及其基本要素,如:名称、国别、开始的重要事件、转折、影响、区别(特点)等。在复习过程中,应围绕重要史事与主干设计问题,丰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对主干知识的掌握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典章制度等。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或知识板块。

无论从任何角度出发,复习时突出主干知识的掌握过程,应注意对教材的回归,必须注意三个“必须”和一个“了解”。

(1)必须掌握每册教材目录中的知识结构性、框架性的历史概念,如“秦汉大一统”“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必须掌握教材主干知识上的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等基本知识。如“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科举制”等。

(3)必须掌握能展现和解释教材中存在的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的图文信息。如: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图、采用历史资料中的原文内容、历史文物的实物图、绘画图等。

(4)要了解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动态图。如:中国古代的历代疆域图、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一战二战示意图等。

六、精讲精练,考前有目的地对一些学生易混淆、易出错或记忆有难度等知识点进行强化练习,集中背诵等

学习与运用 篇7

一、品鉴阅读式学习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品鉴式阅读, 就是让学生用个人的眼光直接面对文本, 用最本原的认识来品赏和鉴别文本, 毫无顾虑地批判和赞扬文本。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面》学习单设计

教学《一面》这篇课文时, 在进行了字词认读、理解词意、朗读检测和感知大意这些基本环节之后, 教师出示一张课堂学习单, 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上品鉴作品。

学生思考填写后交流, 各抒己见, 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 最终师生达成共识:《一面》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抓住人物特征刻画外貌, 在内容上选材独到, 仅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

【教学感悟】品鉴式阅读学习单特别适合一些写法上较有特色的文章, 整个高段年级这样的文章还是占大多数,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小学高段年级“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运用品鉴式阅读学习单,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多元, 思维烈度明显增强, 课堂主角由教师真正转变为学生, 文本的理解由相对统一转变到多元。课堂教学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并使之充分外化。

二、迁移拓展式学习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教学的捷径。高年级的学生, 在领悟学习方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学习方法上的适度迁移和必要的拓展, 唤醒激活学生的固有知识,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学习单设计

教学《学会看病》, 出示课堂学习单, 师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形式上心理描写刻画细腻,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交叉进行;内容上角度独特, 狠心也是一种爱。紧接着对毕淑敏同一类型文章进行群文阅读, 出示迁移拓展式学习单。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

2.以6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对同学不同的填写进行思考, 如果赞成, 就记录下来。先个体后集中, 并明确学习任务。

3.每组推荐一位学生汇报交流, 呈现结果如下:

前半节课通过品鉴式阅读方式学习了《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学生习得了从内容和形式上品鉴一篇文章的方法, 再学习同一类型的文章, 既降低了难度, 又增加了深度。

【教学感悟】文本的教学应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课堂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相类似的文章, 通过有效的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让学生建构起从课内向课外独立阅读的过渡, 真正使学生学习知识由“扶”到“放”。

三、活动体验式学习单

所谓“活动体验式学习单”, 指让学习单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富有趣味, 并且能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既动脑, 又动手。这样的学习方式, 无疑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学习成效也相当显著。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学习单设计

《半截蜡烛》是一个剧本, 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动情节, 刻画人物。笔者在教学时先请学生讨论剧本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自己进入文本, 去体会剧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出示了这样一份活动体验式学习单。

当然这份学习单最后的呈现结果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课前需要有充分预习的步骤。不仅仅是剧本, 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叙事性文体都可以采用此类活动式学习单。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中有关桑娜忐忑不安的那段心理活动描写, 下文渔夫回来之后与桑娜的对话, 以及最后渔夫决定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艰难抉择,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文本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主人公善良的美好品质, 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感悟】这样一份实践性的活动式学习单, 处处体现着教师的独具匠心。如要求学生“细读剧本, 边读边想象”, 实则是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学生在小组合作表演中难免会有争议, 而学生正是在争议中品味文章的细节和语言, 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探索、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四、自主命题式学习单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研读文本后的理想结果便是“思考质疑”。而当小老师是学生最感兴趣与自豪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来帮老师设计课堂学习单, 化“被动”为“主动”, 反“生”为“师”, 这种角色转换的“自主式学习单”,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单设计

学生课前组成学习小组, 要求每组6人左右, 组员把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 对于一些研究价值不大, 容易解决的问题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 并且讨论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教师现场把学生的问题在电脑中显示出来, 或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 并把提出问题的学生名字署上, 现场制作学习单。

学习单出示以后, 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关于问题的答案只求合理, 不求唯一。针对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讲解, 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感悟】“自主命题式学习单”, 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给予了学生成就感, 满足了每一位学生当“小老师”的欲望, 而且也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大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与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重读积累式学习单

《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在课堂中, 更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 但读不是乱读、滥读, 每一次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或要有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在高段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文中有很多好词佳句, 可以出示学习单, 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朗读积累, 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课堂, 使课堂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学习单设计

【教学感悟】“重读积累式学习单”, 适合一些描写性比较强的文质兼美的课文, 通过出示学习单, 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从朗读中去感受、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 畅谈感受, 教师基于学生的感受, 针对重点内容加以点拨, 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六、内容梳理式学习单

此类形式的学习单要求所学课文内容清晰, 涉及的任务项目清楚, 让人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 学生按要求步骤逐项依据实情去做, 按项进行填写, 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事理性说明文《新型玻璃》《鲸》等, 出示学习单后, 学生梳理内容较简单。还有一些叙述条理很清晰的课文, 比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 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九, 分别概括人们的活动, 从品读人们的活动中体会文章特殊的写法。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学习单设计

学习小组每位成员仔细阅读课文, 自主寻找相关信息, 独立完成表格后进行讨论交流, 对表格内容补充修改完善, 即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一目了然。教师无须多讲, 只需要帮助学生区分较易混淆的“特点”“作用”方面内容, 指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学感悟】“内容梳理式学习单”, 在学生课文内容的学习上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特别适合说明性文章。新课标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 基本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在这个基础上, 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易操作的课堂学习单。

学习与运用 篇8

一、学习档案的设计意图与思路

2008年始, 江苏省教育部提高了对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达不到二甲, 就拿不到教师资格证, 也不能毕业。但现状是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该专业近几年一直保持有20个以上的班级, 只有4名测试员老师担任普通话教学与辅导任务, 而且都是兼职, 因此在普通话教学实际中存在种种困难与问题。

在这种困境下, 辉进宇老师的论文《当前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蔡荷芳、陈淑萍老师的论文《高师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给了我们启发, 他们不约而同都提到的建立语音档案的做法让我们想到了建立学习档案这个主意。

学习档案评价也称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德纳领导的“零点计划”, 是对学生艺术心理发展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技术, “是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系统地收集学生作品, 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进程和表演能力”, 并且“必须要体现学生的反思” (Paulson﹠Meyer, 1991) 。“这种新型的评价模式以学生为评价的主体, 将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展纳入评价的重要领域, 用学生的多元化创造性成果展示和印证学生发展的内在心理, 使学生通过对主体创造性产品及其反映的心理发展历程的反思, 积极地敦促学生形成更强的动机、态度和审美情绪, 有效地判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及策略。”

我们以往对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评价只有测试一种途径, 学生通不过相应等级就是失败, 他们面对的只有沉重的打击, 感受不到自己内在心理的发展与进步, 也就缺乏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学习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性评价方法, 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普通话学习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指导学生建立普通话学习档案, 不只为解决教师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了能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于积极, 学习行为趋向于自觉, 学习结果趋向于合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也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反思等综合社会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参考了档案袋的一些内容形式, 根据学生普通话学习大纲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了较为粗放的设计, 挑选试点班实施对照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 由粗放到细化, 整个学习档案的设计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 由重视内容学习的小结到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环节, 最后还考虑到了目标定位, 生生、师生互动环节等。以下为修改第二稿与第三稿学习档案目录。

目录 (二次修改)

一、普通话水平自测 (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二、普通话水平组测 (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三、普通话水平师测 (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四、普通话读单音节字词训练情况 (日期、存在问题反思)

五、普通话读多音节词语训练情况 (日期、存在问题反思)

六、普通话短文朗读训练情况 (日期、反思朗读表现及不足)

七、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情况 (日期、反思说话表现及不足)

八、附录:命题说话思路及内容概要

(一) 命题说话要求

(二) 命题说话技巧

(三) 命题说话思路

目录 (三次修改)

一、普通话学习要求 (专业要求:二甲、会说会教、熟练交际)

二、普通话水平自测、互测 (日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三、普通话水平组测、师测 (抽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四、普通话学习目标与计划 (短期目标, 计划随组测与师测情况调整)

五、普通话读单音节字词训练情况

(一) 读单音节字词要求

(二) 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 (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六、普通话读多音节词语训练情况

(一) 读多音节词语要求

(二) 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 (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七、普通话短文朗读训练情况

(一) 读短文要求与技巧

(二) 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 (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八、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情况

(一) 命题说话要求

(二) 命题说话技巧

(三) 命题说话内容提纲、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 (日期、说话提纲、互动记录、反思)

1.我的愿望/我的理想

2.我的学习生活

3.我尊敬的人

……

二、学习档案的实施原则与做法

在学习档案建立与实施的始终, 都必须遵守个人计划与学习大纲高度统一的基本原则, 以及个人最终目标与学习目标相吻合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做法是选定人数适中、男女生比例均衡的试点班, 在期初布置设计好学习档案目录, 设计目录以教师提供模板为准, 可以在遵守以上原则前提下添加个性化项目或创新性内容, 如果想要修改模板内容则需要经过与老师的沟通协商。目录建立以后, 按照目录指引与学习进度添加活页, 用铅笔标注可能需要随时更改的页码。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能完全放手, 需要随时关注几种情况:一是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情况。他们可能难以独立完成学习档案的设计与记录, 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并且需要安排优秀学生进行日常的帮助, 以免停滞不前。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这部分学生相应降低目标要求, 循序渐进, 慢慢建立良性循环。二是关注持久性较差的学生情况。除了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学生之外, 一般学生在没有督促检查的情况下都很难坚持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更何况学习档案的记录不是靠学生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中间互动的环节需要大家的合作。所以教师还应安排课代表、组长、学习对子三种层次的检查督促、合作互助的关系, 以推动全班学生学习档案的正常进展。三是关注共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思维活跃、学习主动的学生会经常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 得到的教学帮助和建议会比较多, 一般同学则比较被动, 但是相同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教师就要善于记录和整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 及时在全班进行讲解。四是重视抽样检查。教师抽样检查的质量常常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教师抽查的内容除了普通话训练部分内容之外, 还应包括学习档案记录的其他所有内容。教师在抽查过程中还应兼顾不同因素, 如男女生情况、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情况、不同方言区学生情况、不同语音基础学生情况等。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地指导督促学生利用学习档案, 提高学习水平与效率。

三、学习档案的运用特点与成效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 当今时代提倡个性化, 珍视个体的思维自由与创新能力。学习档案的运用给了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 充分地体现了个性化学习这一特点。它将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的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在这种学习途径中, 学生个人必须有选择的能力, 一边从教师教学中选择, 一边确立自己的计划, 寻求有效的学习途径。由于缺乏经验, 他们常常会碰一点壁, 吃一点亏, 走一点弯路, 但是这样反而让他们成长得更快, 特别是对于中等和低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 获益更多。

第一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 学习热情大大提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是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他们经常承担检查和督促的任务, 在解疑答疑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实力与自信, 更加激发了积极求知的欲望, 对自己的要求自然更高。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较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慢慢融入优秀的群体, 也更有了学习后劲。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是最大的获益者, 他们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帮助, 他们由最低目标开始努力, 每一次目标的达成都给予他们极大的惊喜和鼓舞, “升层激励”满足了他们的希望心理, 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信心, 他们由“不被重视”转变为“自我重视”, 学习的主动性、热情大大提升。

第二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中, 听和说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学生每天都要帮助对方听出问题, 说出对方的问题所在, 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 要和同学沟通、交流, 互相检查、督促, 这些都是极好的听辨训练和言语思维训练,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构建学习档案的过程中, 学生的目标性、计划性、自主参与和自主管理能力都得到增强, 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反思与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本年度普通话测试结果显示, 试点班学生二甲过关率明显高于其他班学生, 达到80%以上, 而普通班二甲过关率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在话题部分得分也普遍高于其他班学生。更重要的是, 学习档案的尝试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第三是为教师节省了精力, 提供了方便, 提高了教学的效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一对一的单打独斗, 而是指导、激发、组织、协调, 一石三鸟, 以一当十。学习档案也将成为生生互动、师生沟通的动态信息库, 随着档案的不断充实与刷新, 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过去作出评估, 每位教师都可以对学生的现在作出评价, 双方能够更好地找到下一个共同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四、学习档案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在学习档案实施过程中, 表现出如下不足之处, 将在后期继续改进。

一是在学习档案的设计上还是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意志。由于模板设计较为具体全面, 学生较少自主设计的空间, 加上多数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 自主意识并未完全觉醒, 因此在观察中未能发现学生更多的创新内容与做法, 学生在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方式选择方面的自主能力发挥有限。教师应该把握大方向, 将学习档案按照目标模块、内容模块与评价模块适当划分, 让学生具体设计内容与学习方式, 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意特点。二是团队合作体现不够。学生方面还是以个体的进度为关注点, 与其他同学未能形成共同利益体。学生之间水平差距较大, 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督促仍需花较多工夫, 教师精力仍显不足。如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档案设计,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 将更能体现团队合作学习优势。三是激励措施未能跟上。教师适当的激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展示优秀档案, 为学生提供借鉴与参考。可以加强学生档案之间的交流, 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还可以与班主任联合, 设置评比和奖励措施。

摘要:普通话学习个人档案不只是解决了教师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于积极, 学习行为趋向于自觉, 学习结果趋向于合理。它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也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反思等综合社会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普通话,学习档案,设计与运用,分析与反思

参考文献

[1]辉进宇.当前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高教研究, 2000 (1) .

[2]蔡荷芳, 陈淑萍.高师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 2005 (1) .

[3]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0) :20.

[4]张世贤.建构主义评价观下学生成长纪录袋评价探究[J].文教资料, 2007 (9) :155.

学习与运用 篇9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教师,心理,理论,实践,局限性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 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 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1]。因此,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运用,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都有各自的观点,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和一线的教师交流中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真正研究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并不多, 对教育心理学有相当了解程度的也不多, 几乎都是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传统式的课堂教学、实验、答疑、考试、结束, 且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很有限, 下课便匆匆离开。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教师的一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教师所看到只是最终的考试成绩, 对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比如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生的看法) 基本一无所知, 只是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中可以看到学生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而且这些建议和意见也是比较笼统的、不准确的。所以本文认为, 只有让我们的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 使受教育者真正能够享受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科学成才, 健康成长,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1.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智力正常; (2) 情绪健康; (3) 意志健全; (4) 人格完整; (5) 自我评价正确; (6) 人际关系和谐; (7) 社会适应正常; (8) 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文认为, 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教学一线的教师, 应始终围绕上述8个方面, 完成教学过程, 并注重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 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通常是指四个方面: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总体上有两大目的:理论目的和应用目的[2]。其中, 理论目的就是揭示事实, 发现规律, 构建理论。应用目的从根本上说, 就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 去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如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不同领域的学习等, 并为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提供依据和策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具体支持可以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为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支持;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教师科学预测和干预学生提供支持;为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理论研究提供支持。综上所述, 大学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本质在于, 把握教学过程, 把握大学生心理, 研究大学教育规律, 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 科学成长, 健康成才, 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二、大学教师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 大学教师务必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1. 教育心理学理论作用。

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 对“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1) 从实际教育过程出发, 通过研究和探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获得的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规律, 也是对整个心理学领域作出的贡献。 (2) 在教育领域, 诸如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等教育学理论尤为重要, 对他们的研究和实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而对教育心理学某些问题的研究却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 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将为人工智能 (AI) 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人工智能是研究让机器具有人的智能的科学, 主要分为符号推理和神经网络两大学派, 人类学习过程的深度研究将有助于机器学习的进展, 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4) 教育心理学还将为“计算思维”的研究和训练提供理论指导。计算思维这一概念的提出, 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 其发展是必然的, 将逐步演变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必将为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提供指导作用。

2. 教育心理学实践作用。

大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过程科学、合理、高效, 必须对教育教学的时间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总结归纳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其中包括教与学的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 使其直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3]。例如, 早在1957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David Paul Ausubel, 1918) 就通过“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一个心理学规律:学生在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记忆的意向比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一般而言, 如果教师知道此规律, 在教学中必然提示学生, 学习材料不要只为考试, 而是为了长远地掌握知识, 以保证学生记忆的持久性。教学实践证明,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可以体现在:为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支持, 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为教师科学预测和干预学生提供支持, 为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有关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等诸多方面。

三、大学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育心理学六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应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 积极参与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和研讨。主要内容应涉及以下六个专题: (1) 完整的教学过程研究与运用; (2) 学习理论研究与运用; (3) 学习动机理论研究与运用; (4) 学习迁移的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5) 高等院校教师的角色; (6) 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 大学一线教师应该对上述六个专题做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 将探索的积极结果逐渐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 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是教师的一种崇高的责任。

四、大学教师应积极面对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对大学教师来说, 学习与运用教育心理学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 大学教师应该积极面对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认真研究, 并找出对策。在发展中不断研究和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 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4]。归纳起来,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4]。作为一线的大学教师, 在寻求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支持的同时, 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局限性, 对教学的帮助不是万能的。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对大学教育实践的支持作用也在不断地研究、探讨和实践中, 大学一线教师参加这种研究、实践和探讨活动是有必要的, 从长远看, 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项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在教育心理学中, 开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法研究。目前, 在教育心理学中, 教学法研究还很薄弱, 有待于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 力争找到一套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更实用的教学方法, 将大学教育上一个台阶。 (2) 在教育心理学中, 开展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 (学生) , 而人是非常复杂而且多变的个体, 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 灵活多变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因此, 大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

本文认为, 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水平的、对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教师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运用, 应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 争当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须从理论高度对待教育教学实践。即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注重教育理论 (教育心理学) 的学习、研究、实践, 刻苦钻研业务, 认真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 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这样将事半功倍,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不断研究新方法、新教改,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努力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使之树立创新精神,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 大学教师也应对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进行研究, 找出对策, 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特别是国内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的一线教师, 更应努力探索, 刻苦钻研, 深刻学习、研究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 最大限度地完善教学过程, 敢于挑战国际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建, 刘毅敏, 杨旭, 季卫刚.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与心理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1) .

[2]冯忠良, 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3]张公社, 周喜华.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学习与运用 篇10

在英语教学界,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论题, 围绕这个问题, 各种理论、学派及相对应的方法纷呈, 我国从早期传统的语法教学、“经院式”的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句型转换操练法到交际法。无不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探讨和实施的。近年来, 英语教学已从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对学习者主体的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探索学习成败的原因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学习者是内因、是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最终能否提高和有多大的提高都取决于内因 (学生) 是否与外因 (如教师教学等) 产生合力。下面笔者从何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展开, 浅述学习者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1.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通常来说就是指听、说、读、写、译。即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那什么是语言交际能力 (LanguageConmunicative Ability) ?

语言学家Bachman认为, 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 语言能力由一系列具体的语言知识组成;策略能力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 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 (mental capacity) , 它是语言能力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 是将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目的的手段;心理生理机制则把语言交际看作一种物理现象 (如:声音、光等) , 运用语言交际时所牵涉到的神经和心理过程。

1.1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又由语言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组成, 语言组织能力指在生成或辨认语法正确的句子, 理解其主题内容并将其排练成篇章时, 控制语言结构的能力;语用能力指话语或句子、意图和语境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构成意义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包括语法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 和语篇能力 (textual competence) ;语用能力包括语义能力 (semantic competence) 、功能能力 (function competence) 和社会语言学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语法能力决定组成话语或句子的;语篇能力决定话语或句子连接起来形成语篇的。语义能力决定话语或句子是怎样表达命题内容的;功能能力决定句子是怎样使用语言来表达使用者意图的;而社会语言学能力则决定话语或句子是怎样与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相联系的。语言能力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1.2 策略能力

策略能力实际上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由四组元认知策略组成。它们分别是:评估策略 (as-sessment strategies) 、确定目标策略 (goal-setting strategies) 、制订计划策略 (planning strategies) 和执行计划策略 (execution strategies) 。

2. 学习策略

2.1 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O’Malley等认为, 学习者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地获取、储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 即为学习和调节学习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通俗地说, 所谓学习策略, 实际上, 就是为了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巩固学习成果, 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作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

到目前为止, 对外语学习策略最全面的分类是由Oxford (1990) 所作。在这种分类中, 学习策略首先被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前者包括直接影响目的语的策略, 因为使用这些策略需要对语言进行智力上的加工, 而后者是指通过聚焦、计划、评估、寻求机会、控制焦虑、加强合作和增强移情性以及其他方式来对语言学习提供间接支持的策略。直接和间接策略又各被分为三类, 如图所示:

认知策略直接作用于输入的信息, 控制这些信息以便于提高学习效果, 认知策略只用于学习活动中的特定任务, 如听力和阅读理解中的典型策略包括重述或重复所听到的内容、分类、推导、概括、想象、联想等。

元认知策略是更高级的执行技能, 它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估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元认知策略可用于广泛的学习任务, 既可用于接收型的学习任务, 也可用于产出型的学习任务, 如选择注意目标、计划组织、监控注意的情况、评价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等。

社会/情感策略表现了一个更广泛的内容, 它不仅涉及与他人的交流, 还涉及对自身情感的控制, 如听力理解中典型的社会情感策略有:与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引出问题的答案;利用精神控制来减轻学习任务中的焦虑感, 鼓励自己等。

通俗地讲, 学习策略就是指平时的“学习方法”。但是, 教师常收到学生的反馈说:同样的班级, 同样的教材, 同样的教师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相差无几的入学水平, 但总是有的同学学得好, 有的学得不好, 有的甚至很差, 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必然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差异。经过研究证明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有密切的关系, 即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否, 策略的应用频率对英语学习成绩的高低及实际交际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 重要的不是老师对“学习方法”的笼统介绍, 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是学生所接受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指标的策略训练。

2.2 学习策略的特征

(1) 学习策略是行动的过程。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时所使用的方法实际上都在执行某种策略。比如, 在阅读一篇英语短文, 学生往往在阅读刚开始的时候就注意到“语言点”, 而且就开始极力去记住它们。这就是在执行阅读的学习策略。不管这种策略是不是有利于对文段的整体理解, 他实际上在通过行动来执行自己的既定策略。当他认识到这种学习策略不利于阅读理解时, 不可能立即丢掉这种策略, 这就需要用新的行动 (策略) 来取代原来的行动。

(2) 学习策略是体验、适应、矫正的过程。

在进行学习活动时, 学习者必定会产生某种体验。因此, 有了学习的行动, 也就有了对学习的体验。比如, 学习者在改变逐字逐句进行阅读的习惯时, 通常会加快阅读速度, 忽略语言细节, 这显然是一种新的阅读行动, 伴随着这种行动的是发生在学习者内心的新体验。但是, 学习者曾经很适应用较慢的速度阅读短文, 曾经习惯于探查一个个孤立的语言点, 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者对这种快速阅读有一种不适之感, 于是, 就需要经历一段适应的过程。要摒弃过去长久不自觉地养成的一种不良学习习惯, 谈何容易, 比如, 在英语写作时, 有些学生习惯于把心中想好的汉语意思一句一句地翻译成英语。尽管知道这样做的弊病, 但是, 仍然需要用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有效的写作学习策略来矫正这个习惯。

(3) 学习策略是巩固、发展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动、体验、适应和矫正, 学习者会逐步获得较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 应当坚持实施这些已经形成的学习策略, 为的是使之得到巩固。

每个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 实际上都有一套学习策略, 比如, 喜欢从理性上接受外语的学生, 往往更善于规范的阅读, 更重视写作, 更乐于研究语法, 等等。所以, 当我们说改善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时, 我们实际上指的是用一套新的学习策略来逐步代替原有的学习策略, 而要做到这一点, 是需要逐步把各项学习技能发展为一套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系统的, 我们把它叫做“学习策略体系”。

3. 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近年来调查表明, 普通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缺乏下面一些学习策略的素养:

(1) 自主学习方法。

(2) 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

(3) 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估能力。

(4) 学习情绪的调控。

(5) 信心的保持。

(6) 合作精神。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 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外语自主性学习能力即指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对语言文化具有的敏感性、主动性, 能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有效提高英语学习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一个具有学习策略的自主学习的学生, 首先具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 即在认知和情感上的“想学”, 其次是要知道如何学, 即“会学”。具体来说分如下几点:

3.1 加强元认知策略 (内省策略) 培养

内省策略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的策略。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 现代学习策略实际上就是把这八个字变成具体的学习活动。

3.1.1 确立学习目标, 培养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是一种学习策略, 属认知策略范畴, 如在着手写一篇作文前, 制订一个计划表, 在计划中考虑解决如下问题:主题 (theme) 、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篇章结构和层次, 以及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组织篇章结构时, 还必须拟一个提纲或使用具有提示词 (cues) 的主题图 (thematical map) , 勾勒出主体框架, 从而避免头脑产生一片空白的现象, 从理性方法中感悟计划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指导培养学生作如下策略思考:

(1) 明确要进行的学习任务:在这项语言学习活动中可以做些什么?可能做些什么?应当做什么?参与这项学习活动将会涉及到哪些语言知识和技能?应当为此做哪些准备?

(2) 定向有选择地使用注意力:应当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什么语言项目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某一项语法知识吗?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3) 学习活动的自我管理:为了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首先应当做什么?应当分几步来完成任务?可能会遇到语言知识方面还是语言操作方面的困难?

3.1.2 培养语言学习监控调节策略。

语言调控策略是指学习活动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有意识的监控。包括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 制订英语学习计划;把握学习主要内容, 注意了解和反思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常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积极参加课内外英语学习实践活动;适时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及时确定和解决问题。

3.1.3 规范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 形成自我评估 (self-as-sessment) 策略。

自我评价策略是指学习者回顾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并随时调整学习策略, 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我评估, 学生可以检测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可以了解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而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 使英语自主学习更具目标性。如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作如下自我评估的思考: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优势?语言表现和交际策略有哪些改进?

3.2 认知策略

这方面的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 如何存储语言材料, 如何组织语言知识, 如何理解语言结构 (包括语法关系) , 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 等等。具体地说, 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策略能力的培养。

(1) 查询和使用学习资源的能力。

(2) 语言的模仿和演练的能力。

(3) 语言素材的甄别和归类的能力。

(4) 语言形象思维能力。

(5) 语言解悟和迁移的能力。

(6) 语言的推断和表达建构能力。

(7) 语言学习笔记和阶段学习总结能力。

3.3 情感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上, 从而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和内心的“深层”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我们师生都比较容易忽略的学习策略, 可是, 往往正是其阻碍了教与学的进步。就此, 建议作如下情感策略的培养。

(1) 学习动机的情感策动。培养学生在开始一项学习任务前作如下思考:为什么要接受某段语言材料?用这些语言材料做什么?说话和写作为了解决哪些问题?是否能够做到“有感而发”?能够被阅读的东西感动吗?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心声吗?

(2) 信心的奠定和坚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地的反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词能够保持原有的学习心态吗?在谈话时会遇到“词不达意”的情况, 能够继续维持谈话吗?能够不怕出错吗?能够不断地积累新词语吗?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地增加阅读量吗?能够不断地进行口语的自我训练吗?以此来激励自已保持信心, 坚持学习。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课内课外与老师教学的良好的配合和沟通, 通过各种分组学习和协同练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十分重要。学习者应当把这些学习策略作为基本目标,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水平。有效的学习策略训练促使学习者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 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 预计学习时间, 选择有效的计划和方法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其间, 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 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充实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 丰富自主学习的技巧, 领悟英语学习的思想和方法, 优化英语学习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英语学习的思维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认知到学习策略运用的价值后, 学习者才会更积极地在学习中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Jack C.Richards.The Languge Teaching Matrix.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刘润清, 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学习与运用 篇11

【关键词】英语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典型方式。随着心理学界对人类学习和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渐得到了认可,成为常用的教学手段。这种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挥学生的自主的作用,也成为教师的基本认识。

一、课堂导入,发挥自主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学生都喜欢探索,越是会学习的学生,越是会提出问题,越喜欢探索问题的答案。利用学生这样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精彩的课堂导入巧妙地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近文本,启发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在执教《Friends》时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引入学习: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1: Its Thursday.

T: What about tomorrow?

S2: Its Friday.

T: When Friday ends,It will be the weekends.

接着,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拼出了一个大大的单词“friends”,把它张贴在黑板上,却不说话。学生先是不明白教师要干什么,后来眼睛一亮,发现它恰恰就是Friday和weekends的组合,自己的发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老师趁势提问: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weekends? What do your friends often do on the weekends?两个问题,使学生再一次进入思考。

上述教学片段,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一个有特点的单词“friends”,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单词的特点并不难发现,但是又需要思考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很快找到其组成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并且学生还收获了自主的成果——发现了单词的组成方式,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才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二、教学过程,尝试自主

新课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运用”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实践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厚,注意力更加集中,适当的自主的学习,学生更加掌握教學内容。

请看以下教学片断:在教学六年级的《I Know This City》时,教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设计了“看图片猜国家”、“看国旗说首都”、“看标志建筑物猜城市”、“读句子猜城市”等游戏环节,教师准备了若干图片等材料,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以提问的方式向同学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答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他们充分利用了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积极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学习内容。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运用了小组合作型的自主学习方式组织了学生的学习。这个片断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一是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经的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少学生看到国旗就能说出国家、看到标志性建筑就能说出城市,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很有帮助;二是教师大胆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设计了由学生自己掌握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了运用的机会;三是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自主使用教学材料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学材料进行互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四是课堂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条件。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是在教师的预设下的相对的自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五是教师注意到了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放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正确地使用语法,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三、课堂小结,回顾自主

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理解、掌握知识,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做个小结,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趋于疲劳,学习的兴趣往往也随之减退,有的甚至分散了注意力,因此,有效的小结就更为重要。

新课程推行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越是与学生经验联系紧密的教学,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越能取得好的效果。在以上几个教学片断中,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恰当运用自主学习,英语课堂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有的教育都是一个交往过程,只有通过实际发生或隐含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教育影响。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的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学习与运用 篇12

在美术教学中, 我做了大胆的探索, 通过美术活动、分组学习、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美术作品, 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效果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学习有效地解决了美术教学中的常见性问题

很多美术教师都曾碰到诸如:学生上课不带绘画工具, 妨碍教师授课, 学生屡次拖欠作业等问题。教师经常采取批评、单独劝导、适当惩罚的方式, 结果不甚理想。新课改提倡的合作、探究学习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不同学生的不足,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合作能力、行为规范意识得到提高, 真正实现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二、合理、科学的分组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有力基础

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经常要进行动手操作, 因此, 小组人员不宜太多, 一般4~8人为宜, 分组时, 教师应考虑学生不同的智力倾向及能力水平, 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力能得到互补。在学习中,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此, 我有意识地将爱动的和爱静的、反应快的和反应慢的、兴趣浓厚和兴趣淡漠的、各自特长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

三、形成、促进、培养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 改变了原有前后座位编排形式, 使其转换为桌对桌的四人小组式。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远远是不够的, 还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应阐明“小组”的意义, 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

教师应以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使他们紧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2.教师应防止将模式纯粹“形式化”

教师要给各小组下达“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鼓励组员之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绘画原本是视觉艺术, 小组成员在一起作画, 有利于提高画技, 有利于后进生进步,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

3.教师应对各小组实施动态管理

教师应深入到每个小组, 使学生参与其中合作学习, 帮助学生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做个耐心的引导者与热情的帮助者, 协调好各组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利用适宜的评价机制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适宜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1. 多维度、多角度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对小组及其成员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到综合性。教师心中应该有一把可以伸缩的尺子, 只要某个小组或组内成员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色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 教师更应给整个小组予以表扬, 个体的进步也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效。

2. 多主体性评价

加强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要使评价对象自身也成为评价主体, 就要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反馈、自我完善、自我认识作用。

3. 量化加分制, 摒弃扣分制

只体现加分制, 摒弃扣分制。这样的评价机制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评价, 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减少打击。对于表现还不够理想的小组及个人不采取扣分的方式进行评价, 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加分的学生, 对于没有加分的学生而言, 也同样产生效果, 他们会为了本组和自己的荣誉而积极努力。扣分原本是教师为了给学生一定的警示, 希望其进步。但这样的做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使他们会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 甚至与教师树立对抗情绪, 妨碍教与学。只加分而不扣分的制度使各小组及成员在阳光的沐浴下积极学习、不断进取。

通过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会让原本失去活力的教学有了全新的改变。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合作已成为发展的一大主流, 现阶段的教学更应顺应社会发展, 大力倡导合作学习, 使所有学生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技能获得发展。探讨以合作学习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合作学习教学实验, 探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形成、评价问题及其利用这一教学模式解决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常见性问题。

关键词:美术,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单片机时钟下一篇:天线安装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