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在学习中的运用

2024-09-25

管理学在学习中的运用(通用8篇)

管理学在学习中的运用 篇1

学习型组织理念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未来时代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它是国际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可以说:学习型组织理念是由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催生的,而学习型组织却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撑基石。当前,中国企业组织正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国内的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一方面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学习,通过组织学习进行全面革新。

[关键词]: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念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内涵分析(一)学习型组织的起源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的顶尖企业,刮起了一阵阵的学习风,这一全球范围内的学习之风,要追溯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所。在近几十年中,该所有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致力于探讨一种新型组织——“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资询化、系统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二)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及内涵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圣吉博士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并不断一起研究如何共同学习”。他侧重于哲学意义上的描述,非常有吸引力,但是没有回答必须做什么才能达到目的。可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创造、获取和传播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它首先是一个学习团体,其次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最后它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学习型组织的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学习型组织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中,已不存在各种等级制度,员工之间由原来的彼此顺从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第二、组织咨询化。整个组织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非常融洽;第三、系统开放化。组织本身形成了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能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学习型组织的模型及特色

圣吉的五项修炼模型是学习型组织最主要的一种模型。中心观点是:“学习型组织是将组织改变为以五项修炼来定义、包括许多工具和基础结构的愿景的实践主体。”

一是“自我超越”。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强调自我向极限挑战,实现人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其重要方法是保持这种创造性张力,就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愿望,使愿望与现状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就可激发员工不断创造与超越,进行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就根植于个别员工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之中;

二是“改变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内心,影响人们如何去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改造世界。人们通常不易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及它对行为 的影响,而在管理的许多决策中,决定作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正式这种心智模式。显然,如果心智模式有缺陷的话,个人和企业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学习将自己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查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识。这种修炼要求人们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三是“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能鼓舞企业员工的愿望和远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在缺乏共同愿景的前提下,学习充其量只能是“适应性学习”,只有全体员工心目中有了渴望实现的共同愿景时,才会有“创造性的学习”,企业的任务就是将个人愿景整合为共同愿景;

四是“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最基本的学习形式。通过团队学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组织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使团队所有成员都能亮出自己心目中的全部假设,并对各自的想法进行自由交流,从而获得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

五是“系统思考”。这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与基石,它将引导一条新路,使人从看片段到看整体,从迷失复杂的细节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它让人们寻找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以产生以小博大的作用。

在众多的管理新论中,圣吉所提出的五项修炼主要有三个特色:一是强调组织整体以及组织与外部整体的重要性;二是通过改变我们在组织中思考与互动的方式,来改变组织的活动;三是较其他管理新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当我们了解这些特色之后,就不难将五项修炼管理方法与其他管理理论互相搭配运用了,甚至可以在运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二、学习型组织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1、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国外企业管理有一定差距。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建国以来,虽然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总体上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是逐步提高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与国外企业管理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走向全方位开放,无论中国企业是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是否进行国际化经营,除国家继续垄断经营的极少数行业外,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都将是国际性的,都将遭遇到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2、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上和组织创新方面还比较落后。企业组织结构形式选择和设计单一。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产品种类的增加、企业的资源和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流动,客观上要求分权的组织结构形式,我们企业在组织选择和设计的单一性就反映了企业在组织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惰性和保守性。为此,企业必须加大有关组织创新理论、方法的应用。

3、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的手段已经在部分企业中得到运用,但总体水平有待提升。

从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就引进一大批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现代化的手段,比如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目标管理、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等等不胜枚举。但是,国内企业在引进、应用先进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许多先进的方法还只被少数企业了解和运用。例如,学习型组织已经或正在建立的比例只有24%。尽管在引进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手段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创新的管理理论必须加大力度进一步借鉴和应用。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1、学习型组织的优越性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相比,存在的优势。第一从营绩效上看,如安徽合肥的江淮汽车有限公司至从由“传统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后,从一家困难企业一跃而成行业中的一匹黑马,其年均经济增长达59%;山东兖州煤业集团的兴隆庄煤矿也因此仅2000年的利润即达2.6亿元,居全国同行之首;内蒙的伊利集团更是从一个小小的奶牛棚起家直至被誉为“草原明珠”。

第二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组织绩效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组织内部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效果有关。在传统组织中,外部信息进入组织以后,是沿着等级链自上而下的方向逐步渗透。每一个层次获得上级的指令后,都必须揣摩领会其含义,再以指令形式传递给下一个层次。因此,传统型、“金字塔型”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映速度慢而且不充分。在学习型组织中,信息流和回馈流及时通过扁平化组织的各个层次和每一个员工,从一线操作工人到CEO,都能根据需要及时地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完成各自的任务。因此,学习型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非常及时,预先行动的风险最小。

第三管理重心的比较。在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管理中心上移,强调集中控制,其结果使下属感到受人遥控,制约了学习力和创造力。而学习型企业的管理思想则是管理中心下移,强调以基层为住,使下属感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增强了学习力和创造力。

2、创建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企业,是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

例如我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典范——“联想集团”。联想集团创建于1984年,诞生以来一直健康迅速发展,成为行业的优秀企业和成功的典范。联想的成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不可忽视的是联想极富特色的组织学习实践,使得联想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从而健康成长。联想具有以下几个组织学习方式:从合作中学习(与惠普、英特尔、微软东芝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向他人学习(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及向顾客学习等)、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联想的学习机制:会议、教育和培训、领导议事机制、委员会和工作小组。联想的组织学习保证和促进机制:“鸵鸟理论”(只有比别人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时,才具有竞争优势)、建立共同愿望(把联想建设成为长久的、有规模的高技术企业)、企业文化认同、领导以身作则、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人员合理流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的知识收集、传播和利用。

企业的经验表明,开展学习型组织的演练是提高企业活力的有效办法,是应对知识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企业的具体环境不同、基础条件有差异,但是在迈 向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许多共性的东西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其中,树立对学习型组织的正确观念是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广泛适用的观念、重点突破的观念(自我超越和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共同愿望和提高组织向心力、系统思考与提高组织的思维水平等)、不断修炼的观念、综合运用的观念。

3、学习型组织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理论新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种“跳跃性的时代”。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正在使企业将管理的重点由提高生产效率转向适应环境变化。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及时、快速适应这个多变的环境,然而“竞争力取决于应变力,应变力取决于学习力,而学习的速度一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学习→再不断的创新。今天任何成功的公司都是能够进行有效学习,且学习速度领先于变化速度的公司。换句话说,不学习则意味着落后与消亡。

组织学习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为企业“全面增强体质”提供了一剂良药,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较好的解决之道。因为组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几乎囊括了企业管理中所有重要的因素,如人、组织、决策、沟通、技术等等.因此,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学习型企业是以从管理者到员工共同的愿望为基础的,以团队学习为特征,这样就不仅使人更勤奋工作,同时可以使人更聪明、更有主动性的工作。通过周密筹划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可以从各方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弥补缺陷与不足。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前提,学习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任何种类、形式的组织都面临优胜劣汰、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已不再存在任何固定不变的最佳模式,而必须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以对各种变化做出正确而快速的反应,也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由于缺乏这种能力,昔日曾盛及一时而后来却落得失败结局的企业不计其数,如美国的王安电脑公司、人民航空公司。在我国,因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而走下坡路的企业更多,如深圳巨人集团、沈阳飞龙集团以及一些国有企业。据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销声匿迹。依壳牌石油公司估计,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总结经验,人们发现:大部分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组织学习的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与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乃至最终被吞没。因此,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三、学习型组织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学习型组织理念,走自己创建之路。从目前世界范围的实践看,创建学习型组织既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不同类型的组织,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建之路。

(一)加强五项修炼 一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强调自我向极限挑战,其重要修炼方法是保持这种创造性张力,就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愿望,使愿望与现状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就可激发员工不断创造与超越,进行真正的“终身”学习; 二是“改变心智模式”。是要学习将自己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查和改善,改变心中对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识。这种修炼要求人们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三是“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能鼓舞企业员工的愿望和远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企业的任务就是将个人愿景整合为共同愿景;

四是“团队学习”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使团队所有成员都能亮出自己心目中的全部假设,并对各自的想法进行自由交流,从而获得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

五是“系统思考”。这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与基石,它将引导一条新路,使人从看片段到看整体,从迷失复杂的细节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它让人们寻找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以产生以小博大的作用。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采取六项行动

第一、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通过有效地安排各种形式的学习,为职工提供持续学习的途径。瑞典的企业通过扩大职务内容、进行工作轮换、加强信息反馈等手段,把学习整合到个人成长和实际工作中,从而激励员工持续学习。对职工来说,要使自己能够改变、能够适应、能够成长,要能进行与职务有关的决策,持续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促进探讨和深度汇谈。促成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之间联系起来的,是“探讨”和“深度汇谈”。探讨不是攻击个人,而是为了一起对假设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发展的精神进行学习的氛围,探讨就难以产生。如果领导人不是告诉部下应当干什么,而是问部下不应当干什么,对学习就产生了空间.出了问题,业务人员提出了处理意见,如果管理人员一味批评这样做没有用,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能把处理方案进行探讨交流,学习就可以得到加强。探讨能力是属于个人的,但它是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基础。

第三、鼓励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团队、小组、网络,起着向整个组织推广新知识的中介作用。团队从最初的松散状态,经过几个阶段,进化到共同创造,直到最后具有一起工作的持续性能力。人们通过团队学习,学到了共同合作的方法,提高了完成共同目标的组织能力。例如:英国丰收面包公司要求发货人员找出用户的不满意之处,向超市管理人员征询希望提供怎样的新产品,这样的信息一般每周集中一次。团队通过一起思考,组织可以构筑起新的系统能力。

第四、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在DEC公司,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公布在电子邮件的告示板上,很快就能从曾经解决了同样问题的其他团体获得解答。

第五、促使成员迈向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要支持成员去创造整个组织企求实现的共同愿景。

第六、使组织和环境相结合。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和它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并由此发挥作用。要产生这种统一和结合,需要有系统的观念。所谓与内部环境相结合,就是要求组织成员与他们劳动生活的需要相适应。并且,不能把组织外部顾客的需求与内部环境割裂开来。外部环境则包含了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同行以及立法机关等其他外部集团。

四、在中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应注意的方面

上海的施贵宝、宝钢、内蒙的伊利集团、电力检修公司等都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自己企业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思路,我们经过学习探讨、调查研究,对如何在中国创建学习型组织?就得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社会的变革,首先在于人们观念的变革。企业从等级权力控制型改变为学习型,美国的企业家称它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台湾地区的企业家称它是触及心灵变革的痛苦过程。创建学习型企业,决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行,观念不更新,一切皆空。只有通过宣传、学习与推进,使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人从中悟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认识到不改变旧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发展,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更新,才可能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与其他员工同心协力共创学习型企业,使企业走向更加辉煌。观念的更新,全靠积极参加变革与变革过程中的学习。

2、以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中的“管理科学”为接口。我国政府重申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现在研究推行“学习型组织管理”,不是要求另搞一套什么东西,而是为“十六字方针”中的“管理科学”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理论,为了把现代企业制度建好。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即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建立得更好。

3、以创建组织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网络与学习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和学习激励机制为主的软件建设。为企业在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个层面上都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企业员工具有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氛围与环境。

4、以“五项修炼”为抓手。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国外、国内学者已提出了许多模型。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是整合得比较好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从国内先行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也感到“五项修炼”的可操作性较强,易于借鉴。因此建议可以把“五项修炼”作为初创阶段的抓手。

5、以“稳健推进”为原则。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强调企业内在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中,一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坚持“稳健推进”的原则,决不搞“一阵风”,决不搞形式主义。真正能使企业增强活力,使经济发展,这才是唯一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7 2.张声雄,姚国侃编著.《‘第五项修炼’实践案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 3.张声雄,范芸编著.《学习型组织“金”典故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6 4.博宗科,袁东明编著.《第五项修炼管理法则》[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5.姜伟东,叶宏伟著.《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的学习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6.张平华编著.《中国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 7.温世仁著.《企业的未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2 8.黄健编著.《造就组织学习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 9.上海明德学习组织研究所主编,王维编著.《学习型组织之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 10.宋学宝.《学习型组织的神话与现实》[J].《管理科学》.2003,(3)13-14

管理学在学习中的运用 篇2

一、制定具体的合作研究性学习目标

具体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制定具体的高中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目标包括确定选项班总目标、学习团队分目标和学生个体具体目标。选项班总目标是全班计划在本次体育与健康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准备达到的状况和水平, 它的实现有赖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为了协调全体学生的努力, 各学习团队都要建立与选项班总目标相匹配的分目标。而每个学生个体也要根据团队分目标确定自己的个体具体目标。这样, 就形成了一个以选项班总体目标为核心的贯彻到底的目标体系。目标管理中的目标, 是对体育研究性学习成果期望的简要概括, 应当简明扼要, 并且应当是定量的、可考核的具体目标。时间、数量、质量等这些衡量标准, 一般都要写到目标里去。

在高中篮球选项教学中, 笔者在进行篮球单元教学中采用了学生团队探究学习。首先确定选项班的学习总目标是: (1) 全体学生通过10个星期的学习团队探究实践后, 在团队里能进行比较正规的篮球比赛; (2) 懂得并掌握常用的篮球规则及欣赏篮球比赛; (3) 逐渐形成体育与健康学习探究能力; (4) 形成团体合作精神; (5) 各团队小组能分别举办小型篮球比赛, 供全班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学习。

在团队小组分目标的设置上, 有一个团队 (15位成员) 共同参与制定了如下团队目标: (1) 预期第一个星期完成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如选好团队队长, 制定好计划, 进行具体分工和练习 (训练) 计划等准备工作;第二至第八个星期, 团队成员在队长的带领下, 认真学习篮球规则和“训练”篮球基本技能及做好各人的分工工作, 为完成最后的“表演赛的举办”做好准备;第九个星期全体成员一起进行“彩排”;第10周正式举办比赛并最后能制作成光盘进行交流欣赏。 (2) 本次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本团队预期取得优等成绩。 (3) 本次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中.除完成自己的目标外, 本团队还取得一些另外的“成绩”。如让队员进一步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初步形成体育与健康学习探究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等。

为了实现团队目标, 保证每个队员都能为团队的成绩做出贡献, 应对团队内成员作明确的职责分工。这样, 每个成员就要根据团队目标, 同时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 来制定为达到团队目标任务的个人目标 (包括时间、方法和与人协作的一些收获等) 。如有个团队中其中一位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写出如下自己的目标:“本人和另外两位同学主要负责整理和学习篮球规则, 本人将用头两天时间制定好计划, 一天内征询组员意见, 并作出相应修改后将计划定型;利用三天时间与另外的组员收集整理出简单的篮球规则, 之后两天内将初步整理的结果交给组长;以后时间将跟随其他队员学习和训练, 并将最后的表演比赛制作成光盘。进行此篮球探究学习期间, 注意锻炼自己与队员的协作能力, 提高自己与队员相处和沟通的胆量, 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习探究能力, 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研究性学习目标

参与决策是目标管理的第二大要素。目标管理的目标不是完全由教师单方面设定然后分派给学生学习团队及学生个体, 而是运用各层级学生参与决策制定目标来代替强加的目标。教师和各层级学生共同参与目标的选择, 并对如何衡量成效达成一致意见。

如在本例中, 我先把大致的团队探究学习目标与学生代表 (包括身体素质有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 约10人左右) 作探讨和交流。然后, 根据这些意见, 我进一步整理出一个比较详细的目标, 然后再与全班交流。最后, 再与选出的各团队队长商讨把目标定下来。虽然此过程较费时间和精力, 但这种集思广益且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体验的做法所带来的收益是远大于投入的, 如教师在此过程中, 可以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建设性的想法, 及时调整目标和计划, 而学生由于自己能参与决策, 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更有利于实现目标。

在每个体育学习团队制定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体目标时, 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充分发挥, 而且应贯彻于活动始终。因为在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通常是指导者、建议者和帮助者, 教师与学生是为实现同一个目标的“合作伙伴”, 而且要求师生互动、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首先要向学习团队负责人和全体学生明确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接着学习团队负责人要向本团队全体成员提出本团队的方针和目标, 最后学生个人再定好自己的具体目标。在制定各团队、个人目标时,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实事求是, 区别对待, 不强求各团队、个人达到同样的水平。如在本例中, 队长领导本团队成员制定好团队目标后, 再与教师和与其他团队交流讨论, 明晰本团队目标里的可修改之处或不足之处。如有个团队在第一次交上来的目标中“预期取得的成绩定为优等”, 而且为“全班最高分”, 就没能根据本小组的实际来设定。因为这个团队的成员体育学习能力各有高低, 总体以较调皮且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为主, 经过与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商讨, 这个团队发现本团队在目标设定中缺乏冷静, 目标定得过高了。最后, 这个团队将目标实事求是地改为“先拿到良, 再力争优”的目标, 从而保证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因此, 教师要指导并督促各团队队长, 让各团队成员制定好个人具体目标。由于建立团队时基本体现“队间同质, 队内异质”的特点, 因此各团队内不同成员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都有差异, 教师这时就要引导队长督促全团队成员运用“头脑风暴”、讨论等研讨形式来制定好个人目标, 教师不可能与每一位学生商讨个人的具体目标是否有改进的地方, 因此一定要发挥团队队长的作用, 让队长加强督促。再则就是教师可以采取抽检形式, 与一部分较有个性、表现较为突出 (包括不同层次) 的学生进行商讨活动.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 而且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三、规定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期限

明确的期限是目标管理的第三大要素。教师和体育探究学习团队负责人、负责人与团队成员不仅要有具体的目标, 而且要有完成目标的时间限定。每一个目标都应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段, 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

例如在本例的目标里, 我设定的各目标完成时间段为:全选项班的作业完成时间为10个星期;团队交计划时间为第一个星期内, 最后汇报比赛是第十个星期。团队内的完成时间定为:第一个星期完成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作好探究学习计划, 进行具体分工等准备工作;第二至第九个星期, 主要是成员分头或集体行动练习, 做好各人的分工工作, 为完成最后的汇报比赛做训练准备;第十个星期主要是全体成员一起做好举办比赛的组织工作, 最后制作成光盘进行交流欣赏。当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团队小组可根据本团队具体情况和碰到的实际问题, 调整相关目标的具体时间, 但全班规定的最后期限不能变动。

四、反馈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目标管理要求对朝向目标的进步不断提供反馈。较理想的情况是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学生学习团队, 甚至个体, 以便他们能够及时控制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不断的反馈也包括定期举行正式的评估会议或不定期的抽检, 由教师、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共同回顾和检查进展情况。

在此过程中, 首先教师和各探究学习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尤其是教师要加强过程的监控, 对各团队的具体进展进行跟踪评价,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提供解决问题的帮助或者修正原来方案的指导;其次是要随时记录过程评价, 如教师可制定出统计和评比表格, 随时记录下各个小组及各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展的速度、取得的进步、学生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及出现的失误行为等, 以便为最后的评分做好准备, 并让学生知道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为重要的。

最后, 在检查进度时, 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团队、团队负责人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阶段性成果的评价。成果评价既是实行奖惩的依据, 也是上下左右沟通的机会, 同时还是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成果评价既包括教师对探究学习团队、团队负责人对成员的评价, 也包括团队负责人对教师、成员对团队负责人、团队对团队的评价, 以及各层次组织成员的自我评价。如在本例中, 无论学生交来的是目标初稿, 还是最后的成果, 笔者都本着学习、交流的心态与学生一起探讨 (探讨最好是与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一起, 不行的话起码也要每个小组有两个代表) , 给出中肯的评价。在最后成果评比时, 笔者有意让全体学生参与, 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参与评价也可使评价更公平、公正和更公开, 并让学生都有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目标管理的最后, 应以各种评价的综合结果为依据, 实行必要的奖励。教学活动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 如本例中, 最后评出了50%的最佳团队, 50%的最佳组员。成果评价与团队成员行为奖励, 既是对一个阶段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效果以及团队成员贡献的总结, 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

五、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1. 目标管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还处在一种尝试阶段, 尚有很多不足, 还需要对此加以改进、规范、完善和提升, 进而使其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2. 目标管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准备工作量较大, 每一次都要精心策划, 认真准备, 否则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创新效果和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需要进一步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设计出一套有利可行的软件, 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管理学在学习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高三;合作学习;实施步骤;意义

G635.1

面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高考形式,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高三的老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各出奇招,可谓见仁见智。笔者就高三备考班级管理中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实施步骤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形式的开始,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小组越小,学生之间就越容易形成一种彼此分享、交流的局面,合作小组规模越大,对小组成员的交流交往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笔者使用异质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策略中的STAD成绩排序法(即四人小组=1名高成绩组学生+2名中成绩组学生+1名低成绩组学生)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座椅面对面排放,形成小组式排座的课堂学习环境。另外,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必须定时重新组建小组,即可以消除组与组之间可能产生不均衡的不利因素,也可以有效地促进班级内更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强化小组建设

(1)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初期,在小组成员相互熟悉方面,可以用“我的名片”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在组内展示;在小组认同方面,可以用“我们的组牌”方法,制作组牌、小组展示是小组建设之初必要的一种手段,對推进小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随着小组的合作的日趋成熟,我们也就可以逐步淡化这样的“形式”。老师在引导学生制作时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组牌首先应该有组名(应该写在组牌比较显眼的地方),然后有组员的分工安排,使每个组员每时每刻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最后重要的是设计小组公约,当然还可以配上小组响亮的口号。

(2)“竞争与合作”团体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合作在现代社会中都必不可少,竞争与合作对心理作用都有两重性;认识到在生活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获得最大成功的前提;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竞争与合作心理,使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之后,适当开展以“竞争与合作”为主题的团辅活动,例如:传球夺秒、通天塔,拼图游戏等等可以增进小组之间的感情,增强小组凝聚力。

(3)利用每学期开学初的班容班貌评比的契机,布置和营造班级“合”文化。例如:合作学习标语、合作学习原则、合作学习量化评分表、合作学习小组展示等等。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1)评价要体现公平性。要求每位u、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测验,充分做好每次测验前的复习,考试过程中不得出现抄袭、讨论等违反公平原则的现象。

(2)评价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前先计算每个小组每科的初始平均分及排名,每次测验完,前三名小组奖励10分,比初始排名进步1名加5分。

(2)多种评价方式并存。除了每周的量化评价以外,每个月还组织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来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进步学习小组”。

4.运用正性的奖励策略

合作学习的奖励结构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依为命”、“荣辱与共”的感觉,但是这种把个人之间的不平等竞争转化为组与组直接相对平等的竞争,若还是以“积分排名”的绝对框框去套,仍然有可能产生组间的敌对情绪。在TGT的学习方法中,只要在小组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同学皆可以为自己的小组获得相同的积分,后进生一样在比赛中体现了相同的价值,这一点对于激发学习困难的后进生的动机,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因此,将原来的奖励每周积分前三名改为集印章兑奖品方式,每50分积一个印章,可以根据印章个数兑换相应的奖品,这种奖励方式的好处是各个小组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更好地调动了每个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二、高三毕业班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特别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班级管理形式,它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同学激发其学习动力,又能为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凝聚班级的向心力,做强班级的学习氛围。

2.创造合作契机,形成备考合力

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各学科只有精诚合作,形成合力,班级的总体水平才能提高。分组之前,先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尽量做到符合每位科任老师的分组,以便于科任老师日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分组后,经常和科任教师进行交流,咨询合作学习开展的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开展导师制活动,每位科任老师带1-2个学习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小组学期情况或者帮助学习小组解决心理及学业上的困惑,真正意义上地做到“全员互动的合作学习”,从学生到老师,班级上下都拧成了一股绳,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考的效率。

3、持续激励,培养坚韧的意志力

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最怕的是学生懒散和意志不坚定。合作学习可以让责任感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因为小组的约束而认真;让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因为得到同伴的情感支持而不放弃。持续有效的奖励机制,提高了学生接纳度,组员之间出现了更多交流和互助的行为,加深了对同组同学的了解,使学生获得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陈丽君.合作学习与动机激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管理学在学习中的运用 篇4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分析了高中数学阅读学习法的种类,并结合这几类阅读法,从数学阅读的要求、数学阅读思考习惯的培养、数学读练结合习惯的培养等角度分析了阅读学习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阅读学习法;高中数学;学习;应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标准也相应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不再拘泥于以前单纯的授课、记录、重复做题的传统模式。只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钻研、学习数学,才能有效提升数学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阅读作为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1]。

一、运用阅读学习法来指导课堂教学

阅读学习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提纲挈领法

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逐步分解,对每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分类,列出高中数学的基础规律、定理等,让学生感受到整个知识框架中的每个重要、要点、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方面进行引导,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精确分析,使学生能够逐步、准确地明白数学文字所要描述的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给其他人。

(二)咬文嚼字法

真正的数学家往往具有逻辑性高和严谨性强的特点。鉴于此,教师首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阅读,透彻地理解每个字的意义、内涵,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问题中的各类条件,弄清与之成立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侧重点地理解内容,进一步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提高[2]。

(三)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相互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这使得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类比性。阅读学习法能够让学生从基础开始认识数学知识,系统地把握整个架构,举一反三地思考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断章取义,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进数学知识的关联度,以点带面,使得学习方法也变得更加立体化。

二、阅读学习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一)数学阅读要求

高中数学阅读主要在于两大类的阅读,一种是课前预习阅读,另一种是课后巩固阅读。1.课前预习阅读。作为高中数学学习至关重要的课前学习活动,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明确预习的方向和侧重点,使学生的课前阅读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3]。2.课后巩固阅读。课后的巩固对于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课后巩固阅读,及时地消化新知识,加强记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和有效反思大有裨益。不仅学生要加强课后的巩固阅读,教师也要在学生课后巩固阅读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达到课后巩固阅读的目的。

(二)数学阅读思考习惯培养

数学阅读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不断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标注引思。阅读学习不是单纯地阅读,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用其他辅助手段去加深阅读理解。标注知识重点、要点、难点,引导思考方向,写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和认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材典型实例,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感知知识、开放思维,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有极大帮助的。2.问题导读。在阅读学习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带着疑问去阅读,能够有效地同教师和同学交换思想。这种措施可以改变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3.课后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营造一种良好、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的习惯,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深理解,从而全面掌握知识的关联点。

(三)数学读练结合习惯培养

在数学阅读学习中,要结合练习同步进行,把所有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习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学会运用新知识。这样,教师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4]。

三、结语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运用阅读学习法,应当让学生自己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联系,掌握数学阅读学习方法,并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加以应用与掌握,提高学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南楠.高中数学阅读学习的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王景.高中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实践[J].高考,(12):33-34.

[3]姚爱川.高中数学新课程中“阅读与思考”的教学实践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4]闫国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阅读与思考”的教学方法探究:以人教A版为例[J].新课程学习,2014(11):63.

管理学在学习中的运用 篇5

思维导图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记忆力。在学习、研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它对提高学习效果、个人思维能力、记忆力有一定积极作用。因此,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它。为了让学生喜欢它,我把它取名为“学习地图”。一张“学习地图”将文章内容涵盖其中,把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书读薄,并能初步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列写作提纲打下基础。

一、“学习地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

学生在阅读中时常处于“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困境之中,尤其是篇幅较长、理解难度比较大的课文,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初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学习地图”,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

(一)写景文章中的使用

写景文章对内容的处理,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如《五花山》按春、夏、秋的顺序写了五花山的五颜六色),有的是按地点顺序来写(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借助“学习地图”带学生阅读,能够很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脉络,把握写景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学习地图”带我略读》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写景文章后进行的补充拓展。课堂上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通过师生回忆,合作完成“火车式学习地图”,并归纳画“学习地图”的步骤-1.写题目;2.写中心词;3.写关键词。并延伸三篇不同文体的写景文章,与学生共同总结如何找到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时藏在时间里,有时藏在地点里,有时还藏在内容里。”再让学生根据“学习地图”,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样,通过课内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领悟如何运用“学习地图”的方法。有了“学习地图”的带领,学生既饶有兴趣地快速阅读课文,又很容易地掌握了写景文章的脉络,粗知了写景文章的大意,不知不觉中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写事文章中的使用

写事文章中寻找“关键词”,须引导学生抓住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动手做做看》,课堂上我与学生一同找出这些关键词:(朗志万)提问题、(伊琳娜)动手做、得结论。学生通过这张“学习地图”(见下图学生作品),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朗志万向小朋友提了个问题,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得出结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有了“学习地图”的引领,学生基本能抓住事情发展的几要素,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三)说明文中的使用

说明文中的关键词比较明显,一般为各段所介绍的内容。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说明文,第32课《太空生活趣事多》可以抓住:睡觉、喝水、走路、洗澡这些关键词,学生借助“学习地图”很容易地概括出:这篇课文主要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描写了太空生活的有趣。第33课《活化石》找到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些关键词。说明文中的关键词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学习地图”在延伸阅读中的使用

在教学《“学习地图”带我略读》这节课,我初步尝试了运用“学习地图”带领略读的方法,以求在文本与延伸阅读素材有效结合中提升学生的略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这种画图方法,并乐于运用时,适时地延伸三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写景文章,这三篇文章描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五花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香港迪斯尼乐园》是按照地点顺序来写的;《台湾的蝴蝶谷》是按照内容来写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三篇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先是半扶半放画“火车式学习地图”,略读《五花山》;然后小组合作画“火车式学习地图”,略读《香港迪斯尼乐园》;最后自主选择画“学习地图”的形式,略读《台湾的蝴蝶谷》。这样,变单一的学习为多样性,通过拓展阅读,在文本与延伸阅读素材有效结合中提升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学习地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使用

“学习地图”也有助于组织语言材料进行写作练习。写作教学中运用“学习地图”可分以下六个步骤进行:(l)给定话题;(2)确定“中心句”;(3)使用“关键词”(围绕话题自由想象,把相关要点记下来,这些关键词最好多使用关键的动词和名词);(4)向外扩张;(5)学生通过“学习地图”,尝试做连贯陈述,确定最佳写作顺序;(6)动笔写作。

在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课《介绍自己》中,一名学生为自己的作文画了如上的一幅图——“帆船式”的学习地图。这幅“学习地图”一目了然,写作文时,她按照画的顺序,抓住中心句“我是开朗活泼的小女孩。”,借用“调味品”这个象征,从各个角度描写自己在家中的甜、酸、苦、辣,这个构思不仅巧妙,而且容易写出特点来,并取名为《我是“调味品”》。

学习策略在外语教与学中的运用 篇6

学习策略在外语教与学中的运用

国内外有关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作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的作用.本文从外语老师及学习者两个方面,三种类型策略,分析外语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培养和指导,在学习中的选择和使用.

作 者:杨盈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英文刊名:KEJI JINGJI SHICHANG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外语教学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社会-情感策略

体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篇7

新课程的实施, 改变以“教师为本”“知识为本”“考试为本”的教学模式, 凸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使语文课堂教学返朴归真, 还原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嘴巴去说, 用手去写, 用脑去思考, 用心去感悟, 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所以, 语文教学应当要把学生带进体验的世界, 通过学习建立起人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学会鉴赏, 学会分享。

一.“体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从学生主体论看:

学生主体论是教育人本论的进一步的具体化, 落实到学生身上, 就是要求正确地对待学生, 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 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 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2、从现代教学论看:现代教学论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 以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发展为内容的教育意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目标上,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主体性品质, 使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个性、完美的人格, 形成实现历史责任和人生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能力, 成为社会活动的能力主体。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 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合作, 形成个体与集体协同发展的合力。

二.关注阅读体验, 构建语文“生态”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学习

建构主义研究表明, 人们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是一个主体不断建构的过程, 即只有通过主体的真实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弱, 始终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牵引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是有趣的, 学习语言是快乐的, 是智慧与情感共生同长的过程。

如魏书生在教学《核舟记》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用纸叠出核舟的模型。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字叠出像半支粉笔那么长的、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形状。魏书生老师接着要求学生在上面画五个人、八扇窗, 学生面面相觑, 无能为力。当然, 魏老师并非有意为难学生, 只要让他们体验到:连画都难, 何况在核舟上还是用刀刻呢!如此, 学生就自然地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而折服, 思想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渗进文章的情境之中了。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优秀教师那里, 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从不熄灭, 是因为他们总感到自己是知识的挖掘者, 体验到因自己边思考边工作而带来的愉快感。”

2、展现画面, 还原“逼真”情境

中学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具有不同神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教学这些篇目时,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 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 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在教学杜甫的《春望》就充分运用了“情境再现”的优化设计。

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 但遭到安史叛军洗劫, 已是城池残破、荒草遍地、林木森森。杜甫这首诗抒发的是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我在教学时为有效达成读者、作者、作品情感上的共鸣, 设想把词中所写的内容适量地变为学生的“视象”, 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可以更好地去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于是我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一组“对比照片”:长安昔日繁华的图景———游人如织、冠盖如云;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荒凉萧索, 草木丛生。

一边是灯红酒绿, 一边是花儿溅泪;一边是笑语喧哗, 一边是飞鸟惊啼……

再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场面”, “浑欲不胜簪”的“特写镜头”, 安史叛军给长安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已不言而喻, 最后用听觉细节“恨别鸟惊心”, 让画面更添凄凉, 最后出示长安已成一座“残破之城”, 已毋需多言, 词人的“感时忧国”之情已跃然纸上。

3、搭设“舞台”, 提供“表演”的机会

“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一定的情境中) , 借助其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 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由教师单方面控制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的过程, 而应该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科书中的“活动”因素, 进行“活动化”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搭设一个活动的“舞台”, 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 尽情地展示自己, 不断地创造自己。

笔者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故意对学生说:读完这篇文章, 我认为年轻的羚羊缺乏感恩意识, 为了自己能够跳过悬崖活命, 却不惜牺牲老羚羊的生命, 不够道德啊!

由此引发学生的辩论, 学生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较量, 原先同意笔者观点的学生都站在了另一方。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 始终热情高涨, 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现着自我。在激烈的辩论中, 学生体会到了老羚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明白了危机时刻应该顾全大局的道理。此外, 在成功的喜悦中, 学生还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活动, 合作探究,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刻板沉闷的弊端, 使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活动。

4、反弹“琵琶”, 培养创新意识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上把教学的内容“讲清讲透”, 不给学生留下疑问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显然肯定不是, 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反复机械地记忆和操练, 只会训练出一批“做题的机器”, 而缺乏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留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去驰骋。

阅读《祝福》, 在普遍认同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这一主题时, 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 祥林嫂不会死, 因为按照封建礼教, 祥林嫂应该从一而终, 而她的婆婆为维护门第名誉应该是最支持她的人。如果这样, 也就不会有她的婆婆把她从鲁四老爷家抢走卖到贺家坳的事情发生, 而祥林嫂也可以打工挣钱回报婆婆……

这样的解读, 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挣脱了“功利阅读”的枷锁, 显得很为真实, 学生因思考而“生疑”而“回视”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过程, 更是难能可贵, 这样的反弹“琵琶”, 教师是要多多倡导的, 使学生读有所思, 思中生疑, 疑中求答,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绝对不可以扼杀学生的创新的火花, 而是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还学生一片“独创”的天地。

三.结语

诚然, 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的领域, 因为经语言描述的意象世界无不涌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 只有当读者在阅读时被作品感动, 才意味着他正在作品的情感海域中泛舟, 在感受作家创作时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 构建有效的“生态教学”, 这样师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活动”的光彩, 感悟到“体验”的喜悦, 从根本上实现师生“生命经验”共同生长的过程。

摘要:新课程设计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重视学生的体验。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本文从“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学习、展现画面, 还原‘逼真’情境、搭设‘舞台’, 提供‘表演’的机会、反弹‘琵琶’, 培养创新意识”四个方面探索“体验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倡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 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 构建阅读教学的合理生态, 使其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辩证思维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62—01

歌唱活动是人们既自然又普遍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表面上看歌唱并没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可当歌唱上升为声乐艺术时情况就不同了。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门科学研究的过程。但是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的掌握很抽象,有时非常感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受个人感觉或一时情绪的影响。那么如何更加理性地把握它,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态度,拥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从更高的角度揭示歌唱的奥秘。

一、歌唱气息运用中“呼”与“吸”的对立统一

呼吸是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欲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前吸气时,肌肉群以及肺、胸腔、肋骨等呼吸器官开始吸气运动,之后是有节制的呼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总是在对抗相持,但两者又协调统一在歌唱的声音效果上。他们相互依存,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依赖,互为存在前提,共处在歌唱发声这个统一体中。呼与吸都不能孤立存在,二者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是由此及彼、对立统一的。学习中一味地追求声音在共鸣腔的发声感受,以及缺乏对气息运用的重视都是不全面的。理解了上述呼吸的对立统一原理,有利于事半功倍地真正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

二、正确看待歌唱声音变化的“对立统一”

声乐课堂上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喉咙打开,声音要往里或往后唱”,但事实上良好的歌唱声音既要集中又要靠前。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源源不断地经过嘴巴这个出口通过空气传播向前方发送,这样舞台下面的听众才能听得到。但是想要声音传到前方,歌唱时则要感觉往后唱,这是多么矛盾的事。记得初学声乐时,老师说声音的传送如同回音壁反射声音,声带在气息对抗作用下发声,经咽腔壁的反射得以扩大,经过共鸣腔压缩等加工,靠气息压力传送出去。在自身声乐学习中“吸”着唱,声音就越向前飞去,相反如果把发声位置放在嘴唇,歌唱意念只管向前方,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发白”,如同喊叫一般,声音既不好听又传不远。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常提到“怎么吸气怎么唱”。声音向前,歌唱用力或者说感觉却要向后,这就是歌唱声音在听觉上靠前与靠后的对立统一现象。

为了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容,而采取的歌唱声音变化表现手段,如:强与弱、虚与实、明与暗等,它们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没有弱音做铺垫则强音也就无法突出,一首歌曲中也不可能全由弱音或全是强音构成。看似相反、对立的思维运动,但都为表达同一个完整的歌曲统一在了一起。

三、歌唱水平的提高是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常发声基本功训练非常重要。声乐学习有时是非常乏味的,同样的练习可能反复做上千次上万次。这是因为,一方面需要通过练习找到最好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歌唱机能。人声乐器的形成除了认识上的不断提高,还有身体机能方面的日益成熟。我国著名声乐教授沈湘在讲学中反复强调声乐学习无捷径,一定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投机取巧、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思想。要把当歌唱家的远大目标与实实在在的勤学苦练结合起来,质变才能巩固量变的结果,引起和促使新的量变。学习中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认为歌唱方法或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会凭空突然发生,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都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医务科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酷热的夏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