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运用

2024-08-13

创造与运用(精选12篇)

创造与运用 篇1

0 引言

一直以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在建筑专业中都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主要讲述建筑识图与构造、房屋构造原理等基本知识, 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 以及一些基本的绘图技能。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建筑识图与构造》这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 文中提出的所谓创造性教学思路是将传授专业知识与提高个人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为此, 笔者对创造性教学方式在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中应当如何运用进行了初步研究[1]。

1 创造性教学具体方式

1.1 合理充分准备教案

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教案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依据。准备一份优秀的《建筑识图与构造》专业课程教案不仅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懂得教育教学技巧, 将传授专业知识与提高个人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教师不但要懂得画法几何, 还要懂得建筑, 能进行实际画图操作。只有达到上述要求, 才能系统完整的准备教案。

1.2 传授专业知识与提高个人能力紧密结合

在创造性教学中, 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当教师认真负责教学的“外因”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因”相互配合, 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因此, 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人能力。

1.2.1 经常采用电化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提高, 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和帮助, 目前已有大量现代教学仪器设备走进课堂。示教板、模型在观察主要特征以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时, 往往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演示, 教学效率和效果都受到影响。如果在课堂上引入电化教学辅助教师教学, 同时与示教版、模型相结合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将视觉、听觉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到学习中来, 辅助教师成教学任务。经常运用电化教学还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使其能更准确、完善掌握专业知识。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这门课程中许多内容仅仅使用文字教材难以表达清楚, 如果运用电化教学, 通过录像、幻灯片等手段, 动静结合转换, 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本质特征[2]。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增加对重点、难点的重复延长播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记忆。例如可以自制幻灯片运用于投影作图、剖视等教学中。

1.2.2 课堂上经常进行实践画图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因此掌握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能力, 一个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通过不断实践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实践画图, 教师作出具体要求, 进行相关指导,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让学生在制图室里实物画图。教师可以选择房屋各部分构造、剖面、三视图等章节来进行实践画图[3]。去制图室画图是《建筑识图与构造》专业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不但可以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 还能将知识与个人能力紧密结合, 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在实践画图中能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 努力解决, 最终达到巩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目的, 同时也帮助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1.2.3 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交流工具, 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质量会对课堂气氛与教学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吐字清楚、表达准确, 简明扼要, 将课程的本质核心内容准确传达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记忆所学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善于寓教于乐,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传授知识, 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求知探索欲望。例如在《建筑识图与构造》基础专业课程中, 教师在讲解线面投影时, 可以将水平面比作桌面, 铅重线比喻为电线杆等,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况其投影特征, 如一线二平必为平行线, 二线一面必为平行面等, 精炼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记忆。

2 结论

创造性教学方式在《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看图制图、计算机绘图能力, 并且将传授专业知识与提高个人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发挥同学的创造性潜能[4]。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专业知识联系结合起来, 思考解决问题, 整合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静丽.关于在《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几种方法的论述[J].科技信息, 2009 (35) :98-101.

[2]刘吉勋《.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02) :56-58.

[3]郭锐娥.对高职高专《建筑制图》课的教学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11) :231-232.

[4]李丽, 和燕.对《建筑制图》课的教学思考[J].科技资讯, 2008 (16) :265-267.

创造与运用 篇2

一、让孩子当主人,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前提

相信孩子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孩子听”,“教师示范孩子学”,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师生,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尝试法理论切中要害,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发现再学习训练”;变“孩子跟着教师转,教师抱着孩子走”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还孩子以主体地位。教师则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引导孩子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在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影响下,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施展,这就为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故事《司马光砸缸》是教育孩子急人所急,培养创造思维的传统教材,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孩子听,幼儿也能对司马光的智慧表示惊叹,并从中受到启发,然而两种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我在教学时,运用尝试法,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孩子掉进水缸里了,你怎么救他?”孩子自己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喊大人来救。”有的说:“用水桶向外拎水。”还有的说:“找棍子给他爬上来。”“用绳子把他拉出来。”这些想法,尽管都很稚嫩,但孩子自己的创造性碍到了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学故事,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孩子就不光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更感受到了自身创造的乐趣,并在比较中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大大开阔了幼儿思维空间。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运用尝试教学法所形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为幼儿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为最大限度地活跃幼儿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

二、让孩子试一试。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尝试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强调让孩子试一试,是尝试教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试一试。而尝试法正是根据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以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强调让孩子先试一试,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常识课“磁铁的奥妙”时,一上课就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等等,让孩子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伙伴。这时候,我一面引导幼儿观察,一面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有的东西可以吸起来,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让孩子把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许多孩子惊喜地发现:铁制品都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试一试中饱尝了发现的快乐。激发孩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正是幼儿创造思维的起点,是孩子发明创造的开始。在幼儿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还可在活动角,比如自然角、游戏角、计算角等处为幼儿创造尝试的环境,并经常变更活动角的内容,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各种各样的尝试,并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尝试内容,经常有新的发现,使幼儿尝试的欲望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

三、以操作为主线。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大、中、小班三个年龄层提出适当的操作要求,提供适合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成功地操作;二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安排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操作活动,让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年龄段的多次操作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油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立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油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则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所以,大班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

运用今日资源 创造明日资产 篇3

农业经济时代,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工业经济时代,将能源、石油、设备叫做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资源是两个字——知识。知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不管过去你的学历、背景如何,你今天必须要成为一个中国最现代的知识分子。过去,讲到知识分子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穷书生。现在,穷书生已经成为过去。中国大学是全世界最积极的大学,一家大学——交通大学最起码有500家企业跟它有关。以前,很多时候你要听老天爷的,老天给你,你才有;现在你说,没关系,我要当一个创业家,自己从这里开始创业。

可是,告诉你,未来最重要的是,你可能必须愿意跟别人去做一件事,就是互相交换,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取代别人成为行业第一名。如果你无法取代别人的话,就跟他合作吧!你无法打败他,就跟他握手,不仅跟他握手,还要握得紧一点,甚至拥抱他。如果你不愿意相互交换的话,你哪里有可能把握机会,做得更好呢?这个时代是需要资源交换和合作的,所以你要知道,如果你愿意交换的话,你就会愿意做很多交换。

合作好还是竞争好?毫无疑问,合作好。如果愿意去交换更多资源,这将会成为你最重要的资产,也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把这句话记起来,大概一辈子就够了,我们把它称之为整合。什么叫整合?整合,这两个字有点现实,可以叫做利用。把利用两个字拆开来看,从右边读过来:利用的用是善用社会资源的用,从左边读过来,利就是创造共同利润的利。如果你善用社会资源,创造共同利润,或者把“你”改成彼此,我们都善用彼此资源,就可以创造出共同的利润。因为交换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东西,如果你愿意交换,你就会有更好的基础。假如你们的合作经过了惊涛骇浪的考验,那种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那种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一定要着眼未来,跟你合作如果我看不到未来,我干嘛跟你合作呢?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未来。明确了未来之后,要非常频繁的活动,非常频繁的沟通。如果每个人都愿意贡献自己最好的地方,那么就会形成1+1+1>3,否则是不可能的。

有几个观念值得提醒:第一、时间就是资产。一个人最宝贵的资产就是时间,要永远善待和注意你的时间。第二、永远善待你身边的朋友。因为他可能会是你未来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要注意,人脉就是钱脉!第三、知识。有很多知识先不讲外求,回去把过去学校里的书拿出来翻翻,你会发现,其中许多观念学校早就教过了,只是你出了校门之后,将他留在学校里而已,所以,应该知道不断吸收知识是很重要的。

在财务方面也是一样。永远不要忘记,你身边的每一分钱都要用于最重要的投资,每个月10%放在必定的投资上。工作上也是这样,你把一个好的工作做好,下一个工作就会来临。如果你这个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下一个工作就不会来临。骑驴找马,如果驴都骑不好,马是永远不会来的。交换可以改变现状,世界是Exchange(交换)的。资源很简单,愿意分享,你的最强与别人交换最强;你愿意进行分解,分解之后取代,就所向无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彼此都会有相互的影响,都会有一些相互的作用,把握好相互作用,才会更好地做杠杆操作。系统的部分不复杂,任何东西的标准化就叫系统。顾客是你最大的资源,顾客那个市场象海洋,用不完。让我们共同运用今日资源,创建明日共同的资产。

林伟贤简介:

林伟贤

——实践家知识管理集团的董事长,曼陀罗训练的共同创办人,是目前全球唯一的《Money&You》及《Winning for Life》华文讲师。

擅长协助每个人建立自己的成功系统,实践自己的成功梦想。

所创建的企业由于表现优异,在短短三个月之内即被台湾电视媒体专题报导为“杰出企业”,其服务深受企业肯定。

创造条件运用平方差公式解题 篇4

一、变换位置, 再用公式

例1 计算: (2x+3y) (3y-2x) .

解:原式= (3y+2x) (3y-2x)

=9y2-4x2.

二、变换符号, 再用公式

例2 计算: (3a-4b) (-3a-4b) .

解:原式=- (3a-4b) (3a+4b)

=- (9a2-16b2)

=16b2-9a2.

三、变换指数, 再用公式

例3 计算: (a+2b) 2× (a-2b) 2.

解:原式= (a+2b) 2× (a-2b) 2

=[ (a+2b) × (a-2b) ]2

= (a2-4b2) 2

=a4-8a2b2+16b4.

四、合理组合, 再用公式

例4 计算: (x+2y-3z+1) (-x+2y-3z-1) .

解:原式=[ (2y-3z) + (x+1) ][ (2y-3z) - (x+1) ]

= (2y-3z) 2- (x+1) 2

=4y2-12yz+9z2-x2-2x-1.

五、拆项组合, 再用公式

例5 计算: (2x-3y-1) (-2x-3y+5) .

解:原式= (2x-3y-3+2) (-2x-3y+3+2)

=[ (2-3y) + (2x-3) ][ (2-3y) - (2x-3) ]

= (2-3y) 2- (2x-3) 2

=9y2-12y-4x2+12x-5.

六、乘1变换, 再用公式

例6 计算: (2+1) (22+1) (24+1) (28+1) .

= (2-1) (2+1) (22+1) (24+1) (28+1)

= (22-1) (22+1) (24+1) (28+1)

= (24-1) (24+1) (28+1)

= (28-1) (28+1)

创造与运用 篇5

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的设置状况,反映了知识产权与不同业务的结合重点不同,以及企业策略的不同。

一、IBM中国知识产权法律部门的职责():

 对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知识产权清查

 在客户商业谈判和争议中提供法律意见  为知识产权许可提供支持

 解决他人拥有的影响IBM业务的专利

 解决版权和商标侵权  提供并购/分离业务的 挖掘保护IBM创新成果

 管理专利商标组合 提供知识产权

 处理参加标准组织的IP相关问题

 为政府政策和法律修订提供意见和建议

详述如下:

(一)对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知识产权清查;

一位开发人员的代码借鉴了某个常用算法(作者声明为便于大家使用),IBM发现后,与提供算法的教授联系,希望获得授权。这仅仅是100多行的代码,后来几次沟通未果,IBM放弃了该代码,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二)在客户商业谈判和争议中提供法律意见:

.知产归属是个很大的问题—权利为客户所得其实不一定利于企业以及社会的创新进步;  发生第三方侵权的问题——IBM仅作商业咨询和方案,而不做知识产权咨询;

 是否保密,保密期限——客户保密与IBM持续经营的协调,企业需要提出保密请求。

(三)为知识产权许可提供支持:

 商标许可很简单;

 专利许可工作量比较大,先对对方企业的领域进行分析,从专利组合中找出相关专利,对对方产品的特征一一对比,做出专利许可证明,把对方特征与自己的专利对比出来。

(四)解决他人拥有的可能影响IBM业务的专利

收到警告函等信件之后的处理

 先查法律状态,是否稳定;

 再查是否有强关联性;

 安抚;

 检索,判断是否无效;

 无无效把握时做不侵权分析;

 准备谈判等。

(五)解决版权、商标的侵权问题

 主要集中与网络上,如百度文库等;

 目前对IBM软件侵权比较难,企业应用时需要一些配套等。

(六)并购/分离企业的知识产权支持

 对方有无知识产权瑕疵;

 尽职调查很费时间;

 PC剥离的时候所有IPR都卖,但需要判断是否只跟PC相关。

二、IBM的知识产权应用

(一)概述

 开放平台——开放源、开放标准,IBM首屈一指。目前的竞争格局越发复杂,很多企业

通过事实,已经形成垄断,很难打破。在软件行业中,有许多能人做的开放源代码,如何组织起来打破垄断。IBM研究如何运用它们,如何参与它们;

 带来收入,通过许可转让,每年将近10亿美金。每年的900多亿美金收入中,成本是很

高的。但许可费的成本不高(IBM许可收入的比重也许不高,但通过IBM专利带来的自身保障而言,还是很高的);

 保护行动自由。

(二)知识产权商业经营周期

 私有化阶段:产品中心;

 第二阶段:赚钱;

 第三阶段:利用IP改变行业垄断格局和竞争格局,推动商业成功和技术被市场接受。

(三)IBM专利管理

 专利产生管理

 专利审批管理

 专利组合管理

1.管理流程

发现——决定是否专利(商业秘密?防御性公开?申请专利?)——授权——许可/维持

2.IBM专利管理IT系统

发明提交系统:提交交底书,40万人都用;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怎么发现的呀?别人是不是很容易发现呀?等等无数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交底书;分领域构成不同的发明评估小组;提交系统后形成的资料进入到这些小组的邮箱中,他们进行简单的检索;然后召集评估会;基本上半个小时、20分钟一个发明,请发明人描述发明;评估小组进行评估;然后进行检索,撰写;

 专利申请和审批系统:仅开放给相关人员;其中有名称、价值、主要内容等;把核心内

容由专业人员做成英文简介,将独权等通过系统发送给组合管理经理;经理确定国家;准备英文文本,发送给相关国家进行PCT申请(一般欧专等)。

 专利组合管理:形成多件申请之后,进入到该系统。各分部只关心本地区的审批过程。

各国审查报告都在该系统中能够获得,因此,IBM能够综合考虑各国检索结果,确定各国审查意见是不是合适,或者实施的过程中权利是否稳定,等等,然后确定是否答复某个国家的意见。

 【请大家关注IBM的专利组合经理团队,该团队为全球组织,人员并不多(可能不多于

10人),但这些人员不是单纯的IP人员,而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善于分析、能力综合、懂得经营)组成。】

 专利利用:有专门的专利(运营)工程师团队:丰富产业经营、技术经营等,评估哪些

人会用到IBM的产品,给出评级。提供商业信息,确定哪些专利许可?哪些维持等。

3.有几个问题是核心的:

(1)专利布局

哪些国家申请?哪个国家申请多少件?应当对每个国家的IP保护状况、经营状况等进行研究。由专利组合经理人团队决定。该团队由专利代理领域中领先的,对经济走向,IP布局跟踪而了解的少而精的专家组成。

IBM每年的秋季计划会做出次年将要申请的数量和领域计划,此时其实就在根据企业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进行布局方面的考虑;次年,在实施布局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专利组合,包括不同的价值层次的专利、多地域形成的专利等。也就是说,专利组合的管理的重心在于事前,后期只是评价和执行。

(2)专利组合(从技术角度的确定)

芯片?软件?服务?如何从技术上分布?

知己知彼之后作出的决策;

了解竞争对手,从其授权、申请状况、技术分布状况等去考量。

(3)专利申请及撰写质量保证机制

还要从质量分布状况来考虑,在申请和审批过程中,内部有个评级,0级到n级。IBM有些工具对其进行评估打分。这个环节也对今后哪些保留提供参考。

最好的时间、精力、资源等用于最有价值的事情。

【作为实现专利各种目的的根本保证,有两个方面有关专利撰写质量:IBM拥有一个只服务于IBM的事务所。培训,对新人以及老人,对于法务人员进行企业整体层面、专利挖掘、评估、专利分析、专利撰写、答复审查意见的各方面培训,有成体系的课件;以老带新,一个或者多个师傅带一个徒弟; 正面激励,用评级较高的案子让全球IP部去学习和讨论,挑错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水平;找出做得好的人,拿出案子给大家进行分析和讲解;找出做得不好的案子,也让大家讨论;与代理公司进行交流,分享经验体会。先进行类似于审批机构的检索,提供检索报告,根据检索报告的结果决定是否申请,以及如何撰写。】

三、授权/公开专利的质量问题

(一)影响因素

 审查员人力缺乏

 检索困难

 申请人刻意模糊撰写等

(二)问题

由此引起的是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诉讼增加

(三)对策--IBM专利质量行动

 社区专利评估(公众评阅)dotank.nyis.edu/communitypatent/peertopatnet.org

 将开放源代码软件作为现有技术developer.osdl.org/dev/priorart

 专利质量索引patentqualityindex.org——美国联邦巡回法院的判例收集起来,哪些因素对

维持专利有效起作用,判断它在判断专利质量方面的权重。

创造与运用 篇6

告诉大众你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何建树,就是为他们提供信息,使其有机会了解你公司的价值观、产品和服务。

很多小型企业不愿公开它们的企业公民行为。有的企业不希望被看作“王婆卖瓜”,也不想以此作为哗众取宠的市场策略。有的企业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是大企业的专利,对其他企业来说,负责的企业家精神完全属于第二天性,永远不必谈论。 事实上,告诉大众你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何建树,就是为他们提供信息,使其有机会了解你公司的价值观、产品和服务。此外,这也能为后来者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大部分观点认为,大企业对其社会责任行为宣传得越好,小企业遭受的冲击就越大,因为小企业往往更贴近于它们所在的社区,也更能将企业自身与社会责任行为结合起来。如果从未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放在首位,你的公司也许需要重新考虑了。让大众了解你的主张,这不仅能为公司带来潜在的商业利益;甚至能鼓励其他企业也参与其中。

有效传播能为企业带来商机

很明显,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无论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有规律的、有效的传播会对企业盈亏直接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能够创造新的商机。

加强对负责的企业家精神的传播还可以带来其他收益:

顾客更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更完善的公司、品牌和产品更新;

同当地社区以及公共组织建立更友善的关系;

节约成本。

关于负责的企业家精神,你决意传播的信息也给你提供了一个自省的机会,作为一个负责的企业家,你具体做过些什么。

有效的传播

既然有上千种向顾客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就有许多传递商业相关信息的方法——选择最佳路线的关键在于你期望中的受众、你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及你想要谈论的主题。有效的传播包括针对目标群体的信息传播,例如你的顾客、消费者或供应商,要与你的公司的目标和这个群体的目标息息相关。普遍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工具有产品标签、包装、新闻界或媒界联络、简讯、相关事务活动、报道、标语、广告传单、宣传页、网站、电视广告、信息资料袋、或者简单的口头宣传。一句话,有效的传播就是要确保你的受众能够真正地“接收信息”。

四个受众是你的传播对象

最根本原则是,对你表现出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你的客户、雇员、当地社区以及当地新闻界都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根据谈论的内容,应该考虑你要告知的特定群体。这些群体不尽相同,但几个共同点可以帮助你作出具体决定。

一般来说,大部分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都可以概括为四大类:卖场、工作场所、社区和环境。

卖场受众

如果你的公司想要在市场提升责任意识,你会考虑通知下列某一群体:

雇员、客户、消费者协会、供货商、商业伙伴、投资商。

工作场地受众

如果你的公司打算改善工作场所政策,你会告知:

雇员、贸易联合会、当地社区、公众组织。

社区受众

如果你的公司想要向当地社区表示自己承诺的决心,可以针对:

雇员、当地相关组织或机构(例如:协会、学校、医院)、公众组织、相关非营利机构。

环境受众

最后,如果你的公司想要传达环保理念,你可以对他们说:

雇员、商业伙伴、相关非营利机构、消费者、公众机构以及周围社区。

应该谈论四个内容

市场内容

与市场相关的传播应该表现为在现实中如何将商业同负责的企业家精神相结合。你的公司应该着力改善:支持当地供货商;按时付款;留住客户,保证客户满意度;产品安全;商品以及服务质量;公开信息,贴标签,包装;价格公道;保证市场和广告道德,保护消费者权益;售后服务以及消费者教育;严格挑选商业伙伴;在获取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要注意工作和生活条件、人权问题。

工作场所内容

与工作场所相关的传播应该集中在公司的创新活动上,例如改善工作环境,支付薪金,福利或者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需要完善:工作满意度;健康和安全;员工培训和发展;公平就业机会和分配;劳逸结合(为员工安排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平衡家庭和工作等等)

社区内容

与社区相关的传播应该集中在由公司发起由股东或雇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推动经济变革的慈善捐款、赞助。你的公司可以努力改进:社会融合(种族融合、社会团结);关爱社区健康和教育;生活质量(运动、文化);当地基础设施;安全。

环境内容

与环境相关的传播应该展示你的企业为保护自然环境所采取的行动。企业要做的包括:加强能源和水资源保护;降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减少使用有害化学物品;维持物种多样性;杜绝浪费,杜绝有害物排放。

两个群体在谈论你

简单地说:大众定期谈论你的竞争者、员工、业务客户、消费者、商业伙伴、供货商、邻居以及投资商。渐渐地,通过成功的传播方式,你将自己树立成一个负责的企业,因此会被报刊、消费者协会、贸易联合会、公众组织、社区团体和机构谈论,有时候甚至会引起非营利组织的兴趣。

你或许认为这难以置信,但事实如此。上面提到的第一群人——同你的商业活动关联最密切——会谈论你的公司、产品和服务。你已经明白舆论控制商业的力量,并看到了这些群体的效力。第二群体——出版物、社区组织等等——一旦他们更了解你,更了解企业的主张,就会产生兴趣。

向内外部群体同时传播信息

向目标群体传播有许多种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包括会议、简讯、相关事务活动、报道、标语、广告传单、宣传页、小册子、网站、电视广告、信息资料袋、信息、产品标签、包装,还有许多其他的途径。在传播之前,要明确你要说的内容,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还应该决定好你的受众。小册子更适合送给商业伙伴,而不是记者;信息资料袋更对记者们的口味,而不是消费者;包装和产品标签则应该针对消费者,而不是员工。

有一些方法,例如广告传单和宣传页,比其他的更容易策划、制作和分发。下面你还会看到一些信息,包括出版物的发行和联络,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其他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工具。这份指南不能穷尽所有的选择,但主要介绍最简易、最常见并且最有效的传播工具,特别针对那些时间、人力、专业技能和财力资源都有限的小型企业。

对创造性运用教材的反思 篇7

在《两小儿辩日》一课中, 两小儿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如车盖, 到了中午小如盘盂, 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 到了中午热得如探汤, 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

学习了本文后, 学生对两小儿提出的问题疑惑不解。我决定引导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 (每四人一组, 红纸剪制的直径8厘米的“小太阳”两个、一张黑纸、一张浅蓝色纸、一个手电筒) 进行实验来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上课伊始, 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太阳在早晨和中午参照物的大小讨论探究出:太阳之所以看上去早晨大, 中午小, 是由于参照物的大小不同使人产生错觉的缘故。早晨, 太阳刚升起时, 参照物是天空中的一角, 所以感觉大;中午, 太阳升高了, 参照物是广阔无垠的天空, 所以觉得小。根据夜间和中午热度差别的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出:太阳之所以早晨凉, 中午热, 是因为夜里地面上的热量消散了, 中午太阳热量仍保留在地面上的缘故。

接着我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在走廊里做两个实验: (1) 把用红纸剪制的两个同样大的“小太阳”, 一个贴在黑色纸板上, 一个贴在浅蓝色纸板上 (贴的高度相同) , 把它们放在走廊东头的窗台上, 站在走廊西头 (距离70米远) 看哪个明哪个暗, 哪个大哪个小。 (2) 将手电筒的光先直射地面, 再斜射地面, 两次照射时手在同样的高度, 看所照的亮度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 学生发现:贴在黑色纸板上的“小太阳”明而大些, 贴在浅蓝色纸板上的“小太阳”暗而小些;手电筒直射时光强, 斜射时光弱。

我把学生带进教室, 提出三个问题让他们探究: (1) 黑色纸板和浅蓝色纸板上的“小太阳”分别相当于一天中什么时间的太阳?为什么早晨显得大些, 中午显得小些? (2) 手电筒直射和斜射的光, 分别相当于一天中什么时间太阳照射的光?为什么早晨凉而中午热? (3) 两小儿的看法对吗?为什么?

经过激烈的讨论,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1) 早晨, 太阳刚升起时, 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 太阳格外明朗, 就显得大些;中午, 背景是万里蓝天, 太阳亮度与蓝天亮度反差不大, 就显得小些。 (2) 早晨, 太阳斜射, 亮度弱, 温度低, 所以感到冷;中午, 太阳直射, 亮度强, 温度高, 所以感到热。 (3) 两小儿的看法都是不对的。因为每个实验中的“太阳”早晨和中午所处的高度是相同的, 这说明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地面一样近。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取的结论解答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个个兴致勃勃。于是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即兴作文, 只用了十几分钟, 学生就写完交上了作文。看后, 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惊讶与喜悦。有的学生以“我揭开了太阳的秘密”为题来写, 有的以“有趣的实验”为题来写……不管写的是哪个题目, 学生都能写得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反思】

通过以上课例我深深感到, 要想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科学知识, 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一、活用教材, 探究多元答案

崔峦老师说过:“课程实验主张‘用教材教’, 反对‘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坚决摒弃死板地教教材的陈旧方法, 而应对教材深钻细研, 灵活运用。对于同一个问题, 如果答案是多元的, 有多种解决方法, 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探究问题的多元答案。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跨越学科, 开发学习资源

教师应重视跨学科的学习, 因为现行教材具有向其他学科开放的特点, 有些知识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 特别是科学学科中有些实验的结论可以直接回答常识性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善于走进其他学科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让语文学习资源成为清泉活水,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只有学习资源丰富了, 学生才会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获取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三、拓展空间, 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沟通课堂内外”,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得鲜活的知识。这就需要打破教室这个狭小空间的限制, 将课堂引向室外, 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可以在走廊, 可以在校园, 可以在工厂, 可以在郊外, 只有在广阔的空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鲜活的知识。如上述课例中第一个实验, “太阳”与人的视线需要远距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正确的结论在教室里是无法得出的。因此, 就有必要利用走廊,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探究出新的知识 (实验的结论) 。

四、贴近生活, 培养写作能力

运用“还原法”激发创造力 篇8

“还原法”运用到课堂可以有多种形式, 其中, 改编课本中的体裁, 以戏剧的方式进行加工创造, 用表演的形式还原人物、还原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我想, 编演人物故事很符合高中学生特点, 应当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充满青春活力, 对活动充满热情, 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 乐于尝试创造摸索, 厌倦老师的空洞解析。他们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也有内在审美体验, 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 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 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 ”的理想境界。因此, 根据第四册的合适内容, 在开学初期, 我就大胆打乱单元教学程序:先学习戏剧单元, 了解戏剧常识;通过多媒体观看与课文相应的戏剧表演;编组探讨剧中人物形象;赏析作品语言;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等等,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

改编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 增加了学生对戏剧创作的感性认识,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 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极大地得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 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改编是还原的第一步。直观再现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一步加深。演戏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组织比赛, 让学生评选出最佳编剧、最佳表演者、最佳组合等奖项或者课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进行角色分工, 就自己喜欢的一段剧情模拟表演, 再在此基础上推选有表演能力的同学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表演时要求熟记台词, 不能笑场, 并利用一些简易的道具。课余我们师生一起对表演者的舞台动作、表情、眼神、语态等方面作些研究指导, 以使演员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认识, 让表演有一定的可观性。《陈奂生上城》剧组设计的是陈奂生回家向老婆交账的情节:老婆一听他住了那么高级的招待所后拍大腿大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发疯了!住这么高级的招待所!……”陈奂生结结巴巴地辩解:“老婆, 你别生气, 听我慢慢说。这五块钱花得值!住了高级招待所!你知道是谁送我去的吗吴书记!我卖油绳, 没想到感冒了, 躺在车站, 碰巧吴书记看见了我, 用他的汽车, 送我去医院, 又送我去招待所!你想, 村里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没有!再说, 我是很努力地去住的。我白白享受了一番, 招待所好极了, 被子雪白雪白的, 地板照得见人影, 皮凳怎么坐也不会瘪!……以后, 我可以在村里炫耀了!”这一段剧用方言演绎, 活灵活现, 极富生活情趣。

改编和表演仅是学生对作品的初读, 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够深刻完整, 一般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 带有表面性、模糊性, 那些艺术性极高的作品其精彩绝伦之处不是凭第一印象就能把握的, 要使这种感知深入下去, 就只有反复诵读, 通过多次体验、多方比较, 才能奏效。因此最后还要加强品味这一环节。品味是文学欣赏过程中深化感性印象, 准确把握作品审美意韵的重要环节, 只有经过这个环节,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 得出精当的审美判断。比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学生表演的是“火烧草料场”一段, 在扣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由学生品评完这一节之后, 我归纳出“这些细小的动作和语言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并让学生从课文的其他情节片段找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进一步揣摩、体会、诵读甚至再表演或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从而达到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三种描写手段——传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描写的深入认识。

还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活动, 是通过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课本的若干情境而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创造活动。学生自己组织改编、排演, 自主探究、创新, 这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 而且要求他们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投入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 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 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 就要求用词要准确, 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 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原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 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再进一步提高, 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 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 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 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 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 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 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 不断调整充实, 使形象更为丰富, 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 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 一起来展现艺术的语文天地。

创造与运用 篇9

“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 激励学生独立探索, 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 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 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样的、开放式的.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 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形象思维与辨证思维的高度结合的结果.创造性思维主要有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而是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方法, 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 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 发现“新”现象, 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 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战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实践的:

一、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 学生的求知欲会油然而生, 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 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 学生的联想也越丰富, 从而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在学习《走进化学实验室》这一课时, 教师直接将学生带进化学实验室, 布置学生注意观察、展开联想, 然后提出问题, 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束后,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

1. 为什么实验室中充满着难闻的气味?

2. 墙上贴的一些图片是干什么用的?

3. 一些防火、安全的图标是什么意思?

4. 墙角的沙箱用来做什么?

5. 为什么物理实验室中未放灭火器, 而化学实验室有两个灭火器呢?

6.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龙头?

……

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展开了讨论和联想, 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由难闻气味联想到实验室污染、空气污染, 进而想到环境污染;由灭火器和消防安全标志联想到实验中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等.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则忙着查书、找资料或上网寻找.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在问题提出和解答过程中, 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思考, 拓展了学生的固有思维, 由已知推未知, 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合理引导, 促使学生从反向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大多数教师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即年级越高的学生问题越少.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向不是要培养没有问题的学生, 而是要培育“有问题”的学生, 特别是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合理引导, 让学生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 并提出问题, 往往会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如在讲《氧气的制取》这一课时, 教师一般直接向学生灌输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装置等, 学生往往有茫然感, 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反方向来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相反的问题.如:

1. 为什么要用KCl O3、KMn O4、H2O2来制取O2, 而不用Hg O、H2O呢?

2. 在用KCl O3、H2O2制氧气时为什么要加Mn O2?不加Mn O2会怎样?

3. 用KCl O3、KMn O4制O2时要加热, 为什么用H2O2制O2时不需要加热呢?

4. 用Mn O4制氧气时为什么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如向上倾斜结果怎样?

5. 用Mn O4制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不放棉花呢?

……

教师将问题整理后, 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仔细观察各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这样一环扣一环, 步步设疑, 步步深入, 步步点拨, 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效果良好.

三、启发激励,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家波普尔在回顾整个科学发展史之后, 提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 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 说明学生已融入知识中去, 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进一步解决问题, 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回答问题.即使发现学生回答有错误, 也不要急躁地表态, 要耐心地倾听, 用恳切的语调鼓励.解答问题, 要力求寻找多种途径,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把握学生思维的起点和认知水平, 通过思维碰撞,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师启发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不是简单地得出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不局限于旧知识和已有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现象, 开拓新思路,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节时, 教师可课前提出问题, 由学生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师提供一些仪器图片, 放大之后印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仪器图, 设计不同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每位学生设计三种, 多出的可进行奖励, 如用生活用品代替设计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可加创意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三天后向全班汇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班学生忙活开了, 在评比汇总时, 全班同学居然设计出了二十多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和实物图, 特别是用矿泉水瓶为反应容器、吸管为导管、雪碧瓶为集气瓶, 以蜡烛封口保证气密性的装置得到大家一致好评.设计者用自己发明的装置制出了二氧化碳, 都欣喜万分, 最后评比的结果反而淡化了, 强化的是只要动脑和动手相结合, 就能创造出新的成果.

四、留出空间, 激发学生形成开放式答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要使学生形成开放式答案, 教师首先要提供一些具有开放式答案的课题.但这类题型不是让学生感到答案神秘莫测, 而是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 使学生的头脑不呆板, 能够具有不断探索新的结论、新的思想的意识.

如在学习了催化剂概念之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寻找过氧化氢的新的催化剂.教师可提供Cu SO4溶液、Fe2O3、Cu O、红砖粉、猪肝沫、石灰石、玻璃片等实验材料, 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判断哪些可以做过氧化氢的催化剂.当学生发现红砖粉和猪肝沫也能促进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时, 他们一片惊叹, 然后教师加以汇总和点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以上四点是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 应强调“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不同于课堂提问, 后者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被动地去解决问题, 而“问题解决”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问题是学生提出的, 也是学生解决的.

总之, 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 创设不同的条件, 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 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教材 篇10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熟悉的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亲密的关系。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教师应具备生活意识, 不断走进学生生活, 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将搜集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师备课时不可少的步骤, 根据知识要点, 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 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以“双休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为话题, 让学生把双休日喜爱的活动写在纸上, 让学生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出结果, 教师有意把统计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 选择这样有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学生兴趣盎然, 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了“统计”的内涵和方法。

二、静态知识动态化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 而教材是静态的, 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有的知识点在教材上展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 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可能讲得十分详尽, 再者, 不同的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也不一定相同。因此, 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理解教材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 根据教学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但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左右”一课, 可通过举左右手, 听口令做动作, 走路靠右走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认识“左右”位置关系, 理解“左右”的相关性,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要使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应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教材为载体, 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如: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 教师可替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 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当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本班实际状况有差距时, 教师也可适当调整。

创造与运用 篇11

[关键词]合理运用 稚化思维 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68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传统的数学教学教授的是现成的知识,是违反教学法的。他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发现、创造出来。要让学生实现“再制造”,教师不能将现成的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切合学生实际,合理稚化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亲历“再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作用、价值与魅力。

这里所说的“稚化思维”,是指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水平,把熟悉的旧知当成新知,设身处地揣摩、迎合学生心态,用跟学生相匹配的认知能力、学习心境、探究活动来实现教与学和谐共振的一种教学思维。

下面简要谈谈合理运用稚化思维,发展学生“再创造”能力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以学生数学现实为稚化起点,引领学生数学“再创造”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去设计教学,把知识的结果直接教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进行各种可模仿、可借鉴的练习中,学生掌握得不错,但一旦题型稍有变化,学生就不能灵活变通了。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把学生新知学习的知识起点与逻辑起点作为自己稚化思维的起点,精心设计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引领学生实现“再创造”。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练习部分,最后有一道“比轻重”的思考题,如图1。

学生一下子比较三种水果的轻重还是有难度的,而且两架天平一架不平衡、一架平衡,学生很难辨清。教材前面所出现的均是只有一架天平而且是不平衡的情况,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压跷跷板的经历:沉下去的一边重,翘上去的一边轻,很容易就理解了一架天平两端物体的轻重。但是图1情况复杂多样,学生无从下手。为此,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稚化思维,设计了图2来过渡。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观察得出苹果比梨重,梨比草莓重,学生很快就发现:借助梨这座“桥梁”,就能得出苹果最重,梨其次,草莓最轻。然后出示图1,一架平衡的、一架不平衡天平中的三个量;最后解决图3,两架均平衡天平中的三个量。因为有了图2的有效引领,教师无需多言,一切水到渠成,学生顺利实现了“再创造”。

纵观以上教学过程,教者较好地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学习状况,准确地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稚化起点设计了教学,为学生搭建了“再创造”的平台。巧妙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们个性张扬,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其创造能力。

二、以学生思维方式为稚化重点,促进学生数学“再创造”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就例题、习题滔滔不绝地讲授,过分去追求解决问题思路的单一化、简洁化、技巧化,课堂就会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亦成为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思维惰性,对所学的新知只会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为此,我们的教学不能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稚化重点,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中实现数学“再创造”,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时,首先用PPT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一共有224本书。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教者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让学生四人为一组交流解题方法。最后集体汇报交流成果。如方法一:224÷2=112(本),112÷4=28(本);方法二:4×2=8(层),224÷8=28(本)。汇报的学生还逐一介绍了解题思路和每步算式所表达的意思。教者微笑地点头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第五小组的小叶同学站起来介绍了方法三:224÷4=56(本),56÷2=28(本)。学生们纷纷摇头,都认为这样列式没有意义。教师未置可否,小叶同学指着主题图继续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书架并排放置在一起,这样“224÷4=56(本)”就表示新拼成的大书架的一层有56本书,再除以2,就表示原来每个书架每层平均有28本书;如果两个书架不拼在一起,“224÷4=56(本)”就是表示两书架平均一层可以放书多少本。这时,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教师充分估计到大多数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缺陷和不完整性,巧妙地稚化自己的思维,让另辟蹊径完成“再创造”的学生展示意料之外的解法,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带来的深刻思维和丰富智慧,实现了生生、师生思维的和谐共振。

三、以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为稚化难点,实现学生数学“再创造”

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特点和思维心理,对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做出符合实际的估量,合理稚化自己思维与教学行为,从学生的视角感受学生学习新知的困难所在,精心创设“思维情境”,使师生思维“合拍”,设计出与学生思维发展相吻合的教学流程,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参与并见证新知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数学“再创造”的顺利达成,实现对新知的积极构建。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之后的练习课上,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品牌一支儿童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豆豆每次刷牙都挤出12毫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供他用36次。该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豆豆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2毫米长的牙膏,新包装的这支牙膏他能用几次?题目刚出示完,班上的几个活跃分子就窃窃私语:“每次挤出的是小圆柱,牙膏的总体积不变,这题不难。”学生们拿起笔算起来。5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人举手,这时小管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太难算了,将直径5改为4吧。”“对啊!这个数字老师没想好,这么难算,没有意义。”其他同学纷纷附和。我无奈地说:“好吧,就把5改为4吧。”“不要,我已经算出来啦!3.14×(5÷2)2×12×36=8478(立方毫米),这算的是牙膏的体积;再算3.14×(6÷2)2×12=339.12(立方毫米),它是新包装后每次用的牙膏量;最后8478÷339.12=25(次)。”小秦同学滔滔不绝地汇报。“我们也是按这样的思路做的,就是没算好。”其他同学略带困惑地说。我笑着说:“方法都会就行了,就是难算啊!”“谁说难算的,您不是教过我们方程吗?我是这样做的,设新包装的牙膏它能用x次,列式为3.14×(6÷2)2×12×x=3.14×(5÷2)2×12×36,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14和12,方程就简化为9x=(5÷2)2×36,x=25。”小何同学激动、兴奋地说。“对呀,这个方程多好啊!简便、快捷、实用。”我也点头附和。“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小熙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两次挤出牙膏底面直径的比是5∶6,底面积的比就是52∶62,也就是25∶36,因为前后每次挤出的长度都是12毫米,所以两次挤出的体积比还是25∶36,新包装前可用36次,总体积不变,每次挤出的量和使用次数是成反比例关系的,所以新包装可使用25次。”“真棒!”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教者巧妙地稚化思维、因势利导,带领学生经历了“改数字——算术法——解方程——用比转化”四个阶段,顺利突破了教学预设中的难点,帮助学生达成多种不同思维层次的“再创造”。

四、以克服学生思维障碍为稚化原点,完善学生数学“再创造”

从学生的实际心智状态出发,教者将自己的思维稚化到与学生相契合、相顺应的状态,设身处地地将学生的困惑与思维障碍作为教学设计的原点,引领学生将难题的解答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和数学“再创造”活动。这样,教师的思维“学生化”,有效避免了以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新知的学习会进入一种循序渐进、自然流畅的境地。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单元练习时,遇到一道题:2008年我国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中,个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2000元,超过部分按以下标准征税:不超过500元的部分,5%;超过500~2000元的部分,10%;超过2000~5000元的部分,15%。张叔叔三月份工资纳税385元,他三月份工资应该是多少元?对于此题,全班46名同学仅有两人做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其思维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要逆向思维,由知道纳税额求工资;二是不明白分段计税的意思;三是不明白计税部分每段分别是多少元。找准学生的这三点思维障碍,教者精心做了设计:1.这里分段计税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一说吗?2.分别算一算工资2100元、2600元、3500元、3900元、4500元分别纳税多少元?3.纳税25元、35元、150元,工资分别应该是多少元?4.纳税385元,工资应该是多少呢?针对以上设计,教者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交流,结果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可见,教者在学生思维障碍处稚化思维,能引领学生回归知识的原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既强化了对障碍根源的认识与分析,提高了“免疫力”,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完善自身的“再创造”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教者不能仅从教本出发,更不能从自身的一厢情愿出发,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合理稚化思维,顺应学生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再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运用构成设计创造陶瓷艺术形式美 篇12

20世纪初在荷兰包豪斯学院,确立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作为一门学科,这是美术设计领域一件划时代的创举。科学自然形态构成观的形成是科学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对于美和丑的感觉大多数人存在着相通的共识,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法则。人类对于构成的形式美各要素如平衡、对称、比例、重心、对比、节奏、韵律的运用和多向度空间的设计,从不自觉地探索积累感性认识到上升为学科理论,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构成的形式美诸要素主要有:和谐,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表现为几种要素间具有共通性和融合性。对比,是指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对称,又名均齐,创作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四面对称、求心对称、发射对称、旋转对称、逆对称、同心圆对称等形式。平衡,指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平衡是动态的特征表现。比例,指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构成设计中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重心,器物内部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是重心位置,与视觉的安定关系紧密,画面重心的处理是平面构成探讨的重要的方面。节奏,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产生的运动感。我们生活在三个向度在空间中扩张,第四向度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世界,每一个时间段都在体验着三度空间。立体构成设计中,点、线、面、体是处于相对连续的、循环的关系,是把属于概念化的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扩大为三次元的体来表现的。色彩、肌理以及空间都是构成要素。

2 形式美在古代陶瓷的体现

认识、探讨、研究和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自古以来共同的目标。原始社会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人对美的法则认识和形式美创造也不断升华。这些探索在陶瓷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古代并没有提出构成这个名词,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形式多样,比例协调,对称平衡,重心稳定,富有节奏,韵律优美,反映出人类早期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很高的美学价值。马家窑文化彩陶水纹瓶,它的瓶型,较长的颈部,腹部宽大,逐渐下收,瓶口外翻,便于装水,外轮廓形成两个完全对称的“s”形,形态十分优美。这种器形经历了千古的历史检验,依然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依然沿用了这种陶器的形态,而且仍然是现代陶瓷瓶类器型的主流之一。彩陶水纹瓶上有规律地用黑色画了一圈圈的旋纹,线条沿瓶体水平或斜方向延伸,形成多向度地发展,将一个个圆圈包围;多变流畅的线条表示水波纹,圆圈表示被激起的浪花或漩涡,表达了远古的人们对水的崇拜,这种纹饰代表了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特征,原始人已经能将平面上的线条多向度地发展为象征的内容,从而使彩陶展示一种整体的形式美。纹饰是新石器时期最初制陶进程中无意中产生的,如席纹、布纹、绳纹等。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陶瓷上的纹饰逐渐发展为相对稳定的纹样,彩陶上绘制的几何抽象图案纹和连续图案纹,体现了将造型元素按照美的原则多向度设计的立体构成精神和形式美法则,已经初步具备了构成的设计理念。由“陶”发展为“瓷”,是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和艺术创造力的升华。纵观自先秦原始瓷至宋代各色釉瓷,各种瓶、壶、炉、尊造型变化争奇斗艳,颜色釉肌理丰富多彩,变化而统一于和谐之中,自然形成平面构成中的“密集”设计效果。元青花和明清御窑陶瓷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在图案布局与开光设计、色彩装饰,创造了古代陶瓷艺术形式美的高峰。清乾隆粉彩百花瓶,通体用五彩、粉彩绘制各种花卉,装饰叶枝,纹饰随着陶瓷的曲线变化,呈现出百花烂漫、璀璨无比的效果,是古代陶瓷构成装饰的典范。

3 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创作

应该看到,新中国的美术家在陶瓷艺术创作上已注意到构成设计使形式美的魅力更加凸现。如首都机场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的作者祝大年将平面构成设计理念指导创作,强调树虬龙般变化的线条,使树木枝干的外轮廓的线在平面中运动,让画面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江西省政府礼品瓷《紫归牡怀图》中线描的牡丹花和紫荆花则成了构成元素并置枝间,在平面中发展、重复、近似、组合,展现出很强的形式感。另一方面,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陶艺也在古老的瓷之国萌芽,改变着以往传统陶瓷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成为独立的崭新艺术形式。富有先锋精神的现代陶艺家勇于创新,创造出百花齐放的崭新格局。著名陶艺家周国桢的现代陶艺《小熊》,全部工艺采用原始传统手法,以泥块泥条作为构成元素,进行立体构成中的多向度塑造,经过高温烧制,通体呈现一种无规则的裂缝,形成构成设计中的密集效果。周国桢用现代的构成观念,体验一万年前祖先的初创,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小熊的整体憨态。没有施釉的黄中带绿的涩胎,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作品在三度空间中体现的形式美,表达了对立体构成规律的巧妙运用。环境陶艺已成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一个崭新领域,巨大的构成与城市公共建设相映生辉,发挥着很好的协调功能。

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构成设计意识还很薄弱。虽然古代陶瓷留下了许多有形式美特征的珍品,但我国古代缺乏对形式美的系统研究和深刻认识,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理论传入我国不长,因此,应在陶瓷艺术领域提倡学习现代构成。而且,当今陶瓷界急功近利、轻视设计、粗制滥造的倾向有发展蔓延趋势。将陶瓷完全作为绘画载体,以绘画代替设计,以笔会取代思考和创作。单纯地在瓷瓶上一面作画,一面题词,显然不符合陶瓷艺术形式美的法则和多向度构成设计的要求。应当改变轻视陶瓷图案研究和设计,改变轻视古代陶瓷图案传承的现象,提倡重视形式美。

4 陶瓷装饰运用构成设计应注重的诸方面

瓶类陶瓷和现代陶艺都不是平面的,它在三维空间中延伸发展。陶瓷装饰运用构成设计应注重以下方面:

(1)要有构成设计的理念。自作品外形选择到作品完成,每个阶段,都要遵循将造型元素按照美的原则多向度设计的立体构成精神,从构成设计的角度出发,自如地运用渐变、近似、重复、对比、韵律、平衡、排列、组合、分割等等手段,追求形式美的创造。

(2)确立和谐整体的目标。统一、和谐是形式美的重要方面,在构成的布局要充分注意呼应,使之协调。

(3)作品内容中的具像图形都可以作为构成元素。以类似的基本形或骨骼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这种渐变在360度和多向度变化中延伸,就会呈现出一种视觉协调的美感。

(4)重视基本形的排列。将基本形水平排列或斜状排列,环状排列,放射状排列,能够分别得到不同形状。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缠枝纹饰,统一之中富有变化,缠绕之中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运用这种高雅的装饰方法变化无穷。在纹饰的安排上还可巧妙地运用求心对称、发射对称、旋转对称、逆对称和同心圆对称等各种形式,就会形成变化万千。将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能够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美。总之,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在陶瓷上表现,构成三次元体新的艺术形态,达到360度装饰和多向度装饰的形式美效果。

5 结语

构成是人类艺术设计思想和实践成果的结晶,对于当代陶瓷装饰继承传统文化实践艺术创新在理论上具有的明显的指导作用;构成作为设计研究的独立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已经引入我国设计教育。陶瓷艺术工作者应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认识,重视研究,努力实践,运用构成设计,创造富有时代特征的陶瓷艺术形式美。

参考文献

[1]黄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7月

[2]张苏波.陶艺基础教学.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2月

[3]朱辉球.中国陶瓷艺术制作大教本.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上一篇: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下一篇:野生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