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策略分析

2024-05-16

推动策略分析(精选12篇)

推动策略分析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进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 需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 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但工商管理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此, 现对工商管理的经济推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推动,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 (GDP) 也在不断的增长, 但是, 在获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需要充分意识到国际市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积极借助工商管理所具有的职能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进行维护。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进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 需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而要想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作用, 就需要采用经济策略予以推动。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体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也更加的多元化, 不仅仅局限于管理方面。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 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工商管理具有的职能如下:第一, 对现有的市场环境和氛围进行建设。现阶段,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成熟, 也对现有的经济理念和经济行为进行更新, 在更新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严重扰乱了市场的良性运作, 破坏了市场环境。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工商管理机构借助行政方式, 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工商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下, 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保持和谐健康的市场氛围。第二, 成熟的市场管理运作职能。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及其快, 但是, 现有的经济管理操作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 只有借助工商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 对市场经济管理进行把控, 有效的对其进行管理。

二、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衍生出了工商管理机构, 为市场经济进行掌握, 但是, 工商管理机构并不是新型的行业, 早在我国古代就存在。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 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但工商管理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此, 现对工商管理的经济推动策略进行了探讨。因此, 对工商企业管理机构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 主要的原因如下:第一, 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 私有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创建一种机制来对市场经济的活动进行控制, 并且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所以说,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立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者共同进行发展。

三、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 这样对工商管理机构的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但工商管理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比如, 缺乏健全的人才激励制度、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使得工商管理机构工作效率无法提高。因此, 需要对工商管理机构的机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鼓励,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建立考核制度, 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面的考察, 充分发挥员工的职能。企业建立一系列激励制度, 鼓励员工自主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

四、工商管理的经济推动策略

1. 以经济方法提高工商管理机制的合理性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渗透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和战略方式,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需要对现有的政策法律、发展方向、战略目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并且制定合理的计划, 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发展。企业在进行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考虑一些几方面的风险:第一, 策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第二, 策略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风险。虽然, 企业都会制定备用方案或者备用计划, 但是, 也会因为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而遭受挫折, 无法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最终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发展目标, 并且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比如市场环境、政策法规、股票等因素, 确定企业发展的的核心点, 从而对其进行周密的安排。在此过程中, 企业需要对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充分的认识, 确定企业发展的前景。并且, 积极的搜集企业外部信息, 积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 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制定发展计划, 对潜在的客户进行发掘, 这样才能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 确保企业利益。

2. 以经济方法实现工商管理财务的高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为了更好的进行发展, 需要对现有的财务制定进行改革和优化, 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已经对现有的财务制定进行优化, 并且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系,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 金融信息系统, 给企业提供丰富多彩的财务信息;第二,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对企业的成本、资产以及风险进行管理。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 在财务管理方面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不协调, 无法获得高额的利润。由于市场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并且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有融资的部分, 企业需要借助自己的优势特点来提高利益, 并且借助其他利益来扩大企业的投资利益,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 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收入, 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3. 以经济方法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 市场环境也愈发的激烈, 企业受到自身和外界双重的压力, 需要对自己现有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 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的的大力发展需要采用廉价的成本和对产品进行积极的创新态度, 以及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和技术才能快速的发展起来。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如果缺乏优秀的人才的支持, 无法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现如今, 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也逐渐重视人才的培养, 企业将人才的培养看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此, 企业想要发展需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 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从这个方面来讲, 必须借助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 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资待遇,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并且, 需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 借助经济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除此之外, 企业还需要对奋斗在一线的员工进行一定的补助, 也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兴趣。经济手段不仅仅是薪资待遇的调整, 而且还包含一系列的福利制度, 鼓励员工自主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从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角度进行分析, 如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下, 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机构职能进行完善, 发挥其职能, 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 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并且, 企业需要在市场活动中, 充分运用工商管理机构的手段, 对现有的市场经济管理进行完善, 让工商管理机构与市场发展相统一, 从而维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杰, 包颖彦.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5) :44-45.

[2]徐北平.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 2014, (07) , 88-89.

[3]李佐军.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未来经济展望--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第七期撰稿人研习班上的报告 (录音整理) [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2, (08) :3-7.

推动策略分析 篇2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演示实验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之前,需要清楚地向学生表达实验内容、现象以及目的,告诉学生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怎样快速且准确捕捉迅速消失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明确这些重点,就会影响演示实验教学的成果,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会忽视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凭借自己的兴趣以“凑热闹”方式学习,影响学习质量,甚至无法从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例如:探究镁带燃烧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进行任何说明就直接开始实验,耀眼的白光虽然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的了解仅仅是“耀眼的白光”,很难回答出其它内容。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其认真观察实验教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经常完成一些简单实验,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使学生注意到实验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如实验原材料用量多少、试剂的取用、试管夹持等,便于学生及时发现操作时的错误并纠正,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例如在一次除去氯化钠中混有的氢氧化钠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都能想到运用盐酸除去氢氧化钠,可是盐酸的量如何控制、怎样才能知道氢氧化钠反应完了呢?不少学生都提出了运用酚酞指示剂帮助完成该实验,从理论上看似可以,但是学生往往忽略了运用酚酞就已经引入了新杂质。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对演示实验需要的原材料进行改进

原材料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改变原材料类型和用量等方法,带给学生不同的实验体验。通常改进之后的演示实验应更加具有可视性与安全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验教学的需要科学地选择原材料,从而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并且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并提升学生化学实验实践能力。例如:在演示酸雨危害的实验时,想要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演示实验教学的难度较高,加上学生对煤燃烧现象的了解不足,有模糊感,增加实验难度。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部分教师会将教学活动转变为理论知识的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可以利用氧气改善含硫煤的燃烧效果,解决实验过程中需要的二氧化硫问题。同时,在煤燃烧过程中可以观察其现象,利用石蕊试剂对废气溶于水之后的酸碱性进行检测。这样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增加学生对酸雨的了解,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

四、对演示实验的过程进行调整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虽然也会进行实验教学,但存在一定固定化影响,教师很少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且有的教师认为即便进行很小的改动也会失去正确性。实际上,适当改变实验步骤有利于提升实验效果。例如,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教学时,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虽然不会出现问题,但实验过程非常紧张,影响实验效果。对此,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入手,改进演示实验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的简洁性。首先,在实验中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不同的试管中,并且做好密封。其次,将试管放入热水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白磷的迅速燃烧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更好地观察整个实验现象,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够强化实验效果,有利于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强化学生化学能力奠定基础。

五、鼓励学生针对演示实验展开积极思考

推动小学教学管理改革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问题;策略研究

具体来讲,分管教学负责的管理工作包括:依據学校的不同教学水平和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制订适当的教学任务和计划;考核每学期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水平;管理教务处的综合工作,定期向校长汇报学校事务;定期抽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情况,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检查教师的工作态度;组织开展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等工作。然而,现阶段,还有许多学校关于小学教学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分管教学难以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分管教学管理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策略,以此来发挥分管教学的作用。

一、小学教学管理的缺陷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切合实际。分管教学职责之一就是每学期开学之前需要制订不同课程、不同年级的学习任

务和教学进程等。然而,在对小学教学管理的计划规定时,过高或过低地制订标准和要求,致使教师难以按照规定达成教学要求。另外,还体现在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学校分管教学有时为了体现学校教学模式和制度的先进性,会采用最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但是本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素质、学校设备、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等条件的缺乏,导致了小学教学管理的失败。(2)小学教学管理对教师要求不达标。从分管教学的管理职责可以看出,小学教学管理中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一部分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教师数量都有着很大的问题。学校每年都应该对教师实行考试式的水平测试,再结合学生的考

试成绩状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评价,并进行总结和探讨研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的考核工作往往仅限于表面和形式,并不能对教师做出根本性的测试,相应的也不利于针对问题的开展

教学管理工作。

二、关于小学教学管理改革的策略研究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教师工作态度

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以及其课堂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因此,分管教学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应该有严格的要求。(1)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素质方面,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小学教学管理对教师的要求,定期地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检验和提升。通过公开考试的方法,来检测教师的能力,不断地鞭策教师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还可以让教师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研究和讨论,交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2)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让教师形成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严禁教师的迟到、早退现象,可以不定期地通过听课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在小学教学管理条例中可以规定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工作研讨大会,让教师提出自己对

教学管理的看法,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基础和条件。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得出现体罚学生等现象。

2.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引导工作良性发展

在制订教学管理任务和计划时,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

整体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学校不能仅仅只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而不根据自身实际盲目地制订计

划。小学教学管理最终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学校在制订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师进行密切的交流。另一方面,分管教学还需要在制订学习的计划之外,开展其他的具有教育性

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总而言之,小学教学管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地

完成,更需要分管教学的管理工作的配合。在新的时期,要提出新的教学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为小学教学通过制度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刘渊平.谈小学校长教学管理[J].科学之友:B,2008(02).

推动策略分析 篇4

1 ISO20000国际标准化分析

ISO20000国际标准化是国际间电网的一种重要的代表形式, 在基于IT管理流程和基础上被人们广泛认可。该标准形式在进行定义的过程中, 对其管理的流程进行了全面、紧密的整合和优化, 其中包括2部分。在对第1部分定义的过程中, 其中包括13个管理流程, 也是我国电网企业系统正常运行认证的基础。在定义第2部分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IT服务台管理体系的形式, 对需要有帮助的企业提供了一套最佳的档案, 这样不仅体现了ISO20000国际标准化, 也提高了IT行业服务的质量。另外, 我们都知道, 不管是任何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 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保证其质量, 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电网企业也不例外, 这就被称为ISO20000国际标准化。从IT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生产的过程中, 要遵循一定的ISO20000国际标准化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的体系, 也使管理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终保证了电网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现了可控、在控、能控的信息系统运行原则。

2 ISO20000国际标准推动信息运维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维护、运行等之间的关系较为混淆

在电网企业信息企业建设的过程中, 相关的工作人员过于将精力放在信息系统建设中, 对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建设的过程中, 利用现有的运维体系作为建设的基础。但是, 建设、运行、检修等的分工并不是很明确, 这样就导致信息系统的界面信息混淆, 使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应地加大。另外, 由于工作分工的不明确, 对系统后期的维护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影响了电网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2 内部建设技术缺乏

技术是建设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化的关键。内部建设技术也就是指电网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在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中, 若是发现问题、故障等, 能否被及时解决, 全靠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在我国的一些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有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部厂家的技术, 这样导致电网企业在后期维护的过程中, 技术支持力量过于薄弱, 对其问题和故障没有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严重影响了电网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

3 加强ISO20000国际标准推动信息运维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3.1 全面对信息系统进行建设

在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各个组织工作人员的配合下, 也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但是,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相关系统建设的不全面和相关技术的缺乏, 给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困扰和问题。因此, 在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组织结构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研究, 一旦确定, 信息系统的管理流程就应当在最大程度上适应系统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另外, 在ISO20000国际标准实施下, 电网企业的信息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调节模式, 这样就可以做到“以部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流程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 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系统的管理。同时,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是以运维系统为建设的基础, 对其系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节和调度, 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 也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了ISO20000国际标准系统建设, 利用运维进行系统的管理。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对工作进行合理的分配,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的建设, 将其信息系统的资源和数据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化和整合, 使整个系统的运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以往的建设过程中, 电网企业在引进ISO20000国际标准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这样对系统的优化和整合就会起到严重的影响。因此, 想要将电网企业信息系统长远地发展下去, 就要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重新的整理。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具有科学性、稳定性等, 进行全面的建设, 将其调度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强管理和服务流程

ISO20000国际标准是全世界认可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证了IT企业的管理和运行的能力。在构建ISO20000国际标准推动信息标准化的过程中, 与ITIL有着密切的联系, 也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 提高了高质量的服务系统, 在利用系统中的流程和管理的支持,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IT服务系统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 利用引进ISO20000国际标准, 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结合自己在电网企业工作的多年经验, 对运维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建立一套有效的改革机制, 对内部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另外,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也是基于ISO20000国际标准系统之上的, 构建相对完善的管理的服务流程可以有效地提升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 也将运维体系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覆盖,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 在建设的过程中, 基于ISO20000国际标准之上, 对其建设的规范性进行了要求, 建立了交付过程、控制过程、解决过程、业务过程等全面的管理理念, 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其系统进行全面的建设, 将客户和业务、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 这样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低建设的成本。

3.3 提升系统后期的维护能力

ISO20000国际标准是对系统在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监视、测量、审评等一系列管理流程, 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系统在后期运行的稳定性。在建设的过程中, 通过后期管理和控制等流程, 对运维体系进行有效的控制, 不断提升运作的能力。在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PDCA的管理办法, 主要是内部的审计为主, 在对系统中的客户服务、运维维护、技术支持、调度等较为容易出现问题的流程上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对信息系统的后期维护能力。另外, 在进行后期的维护过程中, 可以根据每年的工作情况和相关信息的报告, 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 并且在维护的过程中, 做好每年的数据报告, 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 在进行信息系统后期维护的过程中, 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以此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述可知, ISO20000国际标准是电网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我国电网企业全面变革之际, 利用ISO20000国际标准, 根据企业的运行情况, 构建相对完善的运维系统, 这样不仅能提升电网企业的服务质量, 也使电网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走向了另一个高度, 更进一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竣业, 张华峰, 景中昌.引进ISO20000国际标准推动信息运维标准化建设[J].电力信息化, 2011 (3) :89-92.

[2]顾涛, 杨建国, 张丹东, 等.ISO20000IT服务管理标准落地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7) :28-30.

[3]龚新平.基于ISO20000的IT服务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5.

[4]李茂.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ISO20000) 建设意义和效益[J].电力信息化, 2010 (1) :26-29.

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分析材料 篇5

党的十七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应对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全会、集团公司第三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新建北川中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推进深化企业机制体制创新,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认清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党员队伍加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发展大势,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2 3 4 5 6

(二)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保证。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更不可能有坚强的党性。党员不能仅从个人习惯和爱好上看待学习问题,必须上升到精神状态和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不能仅看作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作为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来严肃对待;不能仅看作是提高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必须作为修身养性、拒腐防变的重要保证来对待。

(三)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内在要求。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争先进、创优秀”。只有全体党员同志持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和业务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先进”和“优秀”,带领广大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争当先进、争创优秀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日常特征和追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中心内容。“五带五争”需要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得到落实。创先争优活动也应该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充分体现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性。

(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中铁二局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当前,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

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艰巨;企业战略实施和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党员干部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思想理论素养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以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大干快上和高铁建设“走出去”的形势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全集团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2 3 4 5 6

二、紧密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党建工作实际,明确学习内容和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公司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注意与工程施工建设结合起来,既要突出学习重点,又要拓展学习领域,在内容和范围上保证实际工作需要。

(一)要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学习。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是基础。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理论上的先进性,只有思想理论上先进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通过理论学习,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通过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断提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之成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追求,成为团结带领职工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重视党

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二)要着眼于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创新学习载体和学习方式,使党的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每个党员都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广大党员职工要努力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争取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企业要围绕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开展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党员职工在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项目精细化管理、架子队建设、经营风险防范等中的创造性作用,积极推进施工管理科学化,提高企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2 3 4 5 6

(三)要着眼于施工企业党建工

作特点学习。把握住特点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保证措施、方案富有针对性。作为施工类企业,中铁二局党建工作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善于和过去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党旗红”、“党员先锋岗”、“创岗建区”、“党员先锋工程”、“党员科技攻关”、“廉洁工程示范线”等,积极探索架子队党建和劳协队伍党建教育管理。并以此为载体,充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容,不断创造具有施工企业特色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新经验。

(四)要着眼优化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结构的优化是能力结构优化的基础。从总体上来讲,要追求知识结构的优化,特别要在学习中掌握学科之间的平衡,注重各科的交叉渗透。要围绕服务和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改善知识结构,重点学习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本运作、营销策划等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要

深化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注重融会贯通,不断取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三、健全科学有效的学习机制,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

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广大党员应认真研究“怎么学习”的问题,努力转变学习观念,建立起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具成效。2 3 4 5 6

一是树立全新理念。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把个人学习提升到团队学习的境界,把个体智慧在更高基础上形成团队智慧,从而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学习优势、智能优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生存发展之道来追求,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需要来践行,作为生活常态来坚持,信奉“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始终保持学而不厌、学而不止的旺盛学习热情。树立“实践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一体化,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二是创新学习方式。随着时代条件、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党组织和党员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组织的学习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组织在继续坚持运用好过去组织学习的有效做法的同时,必须立足新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学习的特点规律,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探索创新,努力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积极借鉴国内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效做法,大力倡导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充分尊重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使学习更加喜闻乐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为广大党员所接受;积极拓宽学习渠道,在用好传统学习载体的同时,积极运用

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努力打造党员学习的新平台。

三是健全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一个重要保证就是严格落实学习制度。要坚持好理论轮训、党委中心组学习、调查研究和个人自学等制度机制,加强对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情况的检查监督,通过抓学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认真总结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把好做法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各项制度更加完善配套,更好地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各项制度得到长期坚持和有效执行。2 3 4 5 6

四是端正学习风气。学风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努力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

推动策略分析 篇6

[关键词] 网络课程;推动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76-02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而网络教学中的硬件优势则呈弱化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并成为网络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基本组成形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各界对其研究也从宏观设计逐步转向微观教学。而学生在网络教育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则影响着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网络课程中推动学习迁移,是当前网络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网络课程中推动迁移教学策略的设计基础

学习迁移主要是指学生习得知识对其他活动的影响,或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迁移一直是学习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部分教育界人士还曾提出“为迁移而教”的倡导,但学生往往不会自动产生知识迁移。这是因为学生从课堂或教材中习得的知识是充满惰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及时提取。因此,必须不断探究和制造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设计推动迁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效率。在网络教学中亦是如此,网络教育者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也是网络课程的内在要求。现代认知迁移理论阐述了知识迁移的内在机制,指出个体的信息加工、编码、存储、提取与迁移机制有密切关系。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此基础上指出,迁移机制包括编码、组织、辨别和定势等。这种迁移机制为迁移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使网络课程的知识迁移更具可操作性。

二 网络课程中推动迁移的教学策略

1 多情景呈现策略

所谓的多情景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讲授知识,而是将教材内容放置到相关教学情境中,通过多种情境和背景揭示知识的本质含义,并促使知识和教学情境一起内化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著名心理学家斯皮罗曾明确提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偏差,其中主要表现为将知识从相关背景中抽离出来孤立学习,部分教育者甚至错误的认为对知识的孤立认知可以扩大知识背景,打破限制条件。这其实不利于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灵活迁移。斯皮罗指出,若学习者只是在一种情境中掌握知识含义,那么,在其他情境中运用这种知识时就会受到阻碍。学习者在使用习得知识解决问题时,会遭遇知识与实际的差异性,及实际情境的复杂性,因此,孤立简单的看待知识和事物,会遗漏知识的某一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其他情境中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多次反复组织和学习知识,从不同侧面探究应用策略。当然,这种反复并不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学情境都各具特色。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和掌握知识。显然,在这种教学策略中,学生可以联系情境,对概念进行多方面理解。因此,网络课程必须在多种情境下全方位呈现知识内涵,并反复展现学习内容,并组织学生观察相关实例,充分体会知识的多样性,更加灵活的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学习情境越丰富学生的知识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迁移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在传统纸质教材中,教学往往受到线性表现形式及版面的诸多限制,这显然不利于知识情境的创建。网络以其立体化、多元性特征,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创设虚拟真实环境和多维立体环境,以及社区交互环境、不受纸质资源限制的环境等。这种多情景教学策略对化学、英语、数学、物理等网络课程的设计具有明显优势。例如,针对某一数学公式,既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情景,也可以应用于抽象数学题,还可以应用于相关的考古情景。网络环境特有的多媒体性、虚拟真实性、立体性可以为教学情境提供更多便利和条件,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

2 记忆术编码策略

记忆术可以有效促进编码,实践表明,若要克服遗忘,有效提取信息,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总体而言记忆主要遵循组织化、表象化、联想化等原则。所谓的表象化主要是指使用方便记忆、生动形象的表现帮助学习者加强记忆。比如,在学习“象轿”这个词汇时,如果将其放入特定情境“向坐在象轿上的人表示敬意”,就会使这一词汇更具特色,却别于其他词汇,学生也会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的多媒体优势,适时的加入有趣的动画和形象的图片,使抽象的知识趋于表象化,进而更好地记忆、提取,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效率。组织化则是指根据某种情节或主题激活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需要记忆的信息紧密相连,增强记忆项目的连接性。“链环记忆术”是最典型的记忆术,它是指将需要记忆的知识以某种顺序,首尾相连,排列起来,环环相扣。在具体的网络教学中可以用flash动画来践行这一教学策略。联想化主要是指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照应和联系,并通过习得知识来记忆和掌握新知识。“关键词记忆”是最典型的联想化记忆,它是指选取一个熟悉的词汇作为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要与新词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用生动的句子、表象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造学习英语词汇“ingrate”时,就可以将与其汉语发音相似的“英国”作为关键词,然后运用语句“英国人批评了那个忘恩负义的人”,进而识记ingrate的发音,及其汉语意义“忘恩负义”。而在网络教学中则可以用幽默、鲜明的动画、图像来展现这种以关键词为主线的联系,进而顺利提取和记忆新知识。

3 多维度表征策略

所谓的多维度表征策略是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符号,充分展现事物的特征,通过对知识的多类型表征和多角度构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为之后的应用与提取奠定基础。双重编码理论指出,进行信息编码时不仅要有形象编码,还要有语义编码,信息的多重编码与交叉刺激在记忆网络中形成多层联系,进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线索。因此,根据知识结构特征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表征方式,比如图表、动画、三维立体动画、图片、关系图、文字、视频、声音等。以此丰富知识的编码形式,这种多维表征的知识,任何一种表征遭受刺激,都能够激活知识,进而实现知识提取。网络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进行多维度表征,尤其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超链接与多媒体,更加有利于知识多维度表征。其中,超媒体系统为立体表征和多媒体表征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可以从更多角度和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表征。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和理解信息。研究表明,不同的认知系统加工信息的部位也存在差异,多媒体则可以激发多种认知系统,并促使他们同时加工信息。网络课程中应当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不同材料,运用多种表征对知识进行全方位解读,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知识。

4 深加工材料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指出,对信息的深加工也是有效编码,需要注意的是,在深加工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已有知识与习得知识的关系,以便使知识的提取更加便捷。这种深加工的过程,是要把无意义的刺激转化为对学生习得信息的刺激,从而使新符号在记忆中存储、编码,且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及时提取,这就要求深加工的外部条件必须有利于刺激内部信息。比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词汇讲解部分,设置了辨异、单词推导、引申等栏目。其中单词推导把无意义的刺激——陌生单词,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词缀、词根及其组成意义。辨异则是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引申是进一步拓展了词汇的意义,促使人脑对该词汇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通过这种多个层次的编码,可以使知识更加牢固的存储在学生大脑中,便于记忆和提取。此外,在重要知识点上,还要增加斜体、彩色和下划线等加以强调。比如在引申、单词引导等栏目都可以运用红色突出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而在例句和词境栏目中则可以用下划线标示出已经学过的单词,并在旁边用红色标示汉语解释。这不仅有利于突出附加线索,还有助于实现左右对照。在网络教学中还可以在课文中嵌入知识点,并隐藏起来,点击有关按钮时才显示,并用斜体字和下划线标示疑难点与关键点,用蓝色标示重点语句。这一方面可以突出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学生探寻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而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根据实际需求及时提取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余红.在远程网络教程编制中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 [J].电化教育研究,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4]王颖,张金磊,张金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 [J].远程教育杂志,2013.

[5]肖广德,黄荣怀.学习过程导向的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设计研究——面向网络课程实施的视角 [J].电化教育研究,2014.

[6]杨猛,刘学敏,杨刚.学习迁移理论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及探索 [J].计算机教育,2015.

推动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篇7

一、健全和完善会计法制法规体系

会计文化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环境相配合, 会计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保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是要让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有法可依, 依法行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利于规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 避免会计工作中诚信缺失, 弄虚作假等行为发生, 同时对于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努力建设法治国家, 争取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事务。对于会计事务中出现的新问题, 政府应加强管理, 制定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法制体系, 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国家新制定的会计政策和法律法规, 应强制性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积极引导会计人员正确认识及理解。另外, 会计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前市场环境的改变, 与时俱进, 不断出台新的会计管理制度。然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暴露出很多缺点, 不能再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契机, 尽快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会计监督体系。从而更好的推进会计文化建设。

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会计人员实现自我约束的重要因素,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形势下,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 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

更新观念,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各个领域要做好宣传, 使会计职业道德内化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 借鉴先进经验

积极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会计职业道德的经验, 采纳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三)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大力发展会计职业道德教

内外结合,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纳入高校会计专业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课程中,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准会计人员及在职会计人员认知会计职业道德及其规范,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就必须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价值观。会计价值观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内容, 形成积极向上的会计价值观是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会计价值观形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领引作用, 会计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要关心会计人、关注会计人、尊重会计人、研究会计人, 这是构建中国特色会计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 会计文化的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 形成自己的优秀会计文化。

四、创造性的转换和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并且我们可以创造性的转换传统文化, 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观念融入到会计文化建设中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我们要不断汲取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对外开放, 走向世界, 与世界文化接轨。会计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创新。

首先, 要结合本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有创造性地借鉴与吸收。其次, 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 融会贯通, 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 可以将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 有机的融入到会计文化建设中来, 并积极调动社会资源, 发挥各方面优势, 努力推行诚信会计文化、优秀会计文化的建立, 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

五、强化激励机制, 提升会计队伍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文化建设水平, 决定会计文化的兴衰成败。当前, 推进会计文化建设必须努力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 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

知识是文化的载体, 将知识融入到会计文化中, 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 体现社会的道德和风尚。

(二) 强化激励功能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激励机制不完善, 所以必须强化激励功能, 探索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责令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努力工作, 完善会计人员聘任制度,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和考核, 对会计工作实行目标考核, 坚持奖励先进、落后淘汰政策。同时, 尽快解决需求与目标、公平与奖惩等问题,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并且有效地结合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使其相互统一。这样不仅有助于协调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而且可以激发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参与会计文化建设的热情。

目前, 我国企业会计文化还处在建设阶段, 要想使企业会计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会计文化, 与时俱进,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会计文化建设, 形成与特定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会计文化。同时, 会计文化的建设应与会计发展的总体目标保持统一。在一段时期内, 会计发展将以会计准则的完善为基础,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理念作为发展的动力, 把不断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作为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中国会计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文化的建设中, 创新文化理念, 共同建设先进的中国会计文化, 构筑中国会计文明。

参考文献

[1]杨晶.企业会计文化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4) .

[2]张雪峰, 付秀荣.会计文化对会计人员职业化的作用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5) .

推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策略 篇8

1. 引言

目前基于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在各个大学展开。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如何更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不多。这样,学生就有一种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培养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3教学环境的影响

在拥挤的教室里,教师声音的传播、板书的清晰度、身体语言的表达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1]对于上连堂课的教师,一直用高语调说话嗓子肯定会沙哑。对于坐在教室后部的学生来说,有时还会听不清老师的话或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3.英语大班教学的有效策略

3.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高等院校应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力度,建造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势。首先,它大大缓解了师资短缺和备课资料不足的矛盾,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与辛劳,使教师能有时间和精力更充分地备课。其次,它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时间利用更充分,课堂信息量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多媒体投影教学采用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形式进行语言教学,具有使所学语言生动化、形象化、多样化、立体化的优点,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和准确度,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2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上真正的互动是多维的,即教师、学生与机器之间多维互动。具体来讲,“互动”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主体的互动,即师生、师师、生生互动等。二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如人机互动、人网互动等。人机互动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类。课堂活动应避免单一枯燥的“独角戏”或“大合唱”的训练形式,而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替搭配,使课堂节奏明快,张弛有度。课堂活动的形式有同桌讨论或对子活动、四人小组讨论、研讨会、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演讲比赛、辩论赛及互批作业等。在小组互动活动中,每位学生同时是组织者、参与者、督促者、帮助者和被助者,是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除了是传递信息的指导者(instructor)、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及向学生分配任务的促进者(facilitator)以外,还应该是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鼓励者(prompter),给学生提供正误反馈的评价者(evaluator)和研究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者(investigator)。

3.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充分地使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关注的焦点。在目前我校大学英语课堂人数多及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网络自主学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当前网络自主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笔者所带两个班级为例,刚从完全依赖于老师进行学习的中学阶段走进大学英语课堂,有部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虽然教师多次灌输自主学习的意义及方法,有些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还是没能及时转变思想完成角色的变化;还有部分同学虽然对自主学习的看法是积极、热情的,但在自主学习中暴露出网络条件下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首先,多媒体技术知识的缺乏给学习设置了很多障碍。代初到80年代初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理论和学习策略。它强调以学生互动为中心,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语言产出的质量。富兰克林说:“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2]可见“互动”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安排两人左右做值日报告(classroom report)或者让几个学生进行表演(role-play)。此外,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每个小组都要有组织者(team leader)、纪录者(recorder)和报告人(reporter)。教师必须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巡视和监督。教师还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作文的评阅和作业的批改中。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把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阅作文或批改作业,写出评语,给出分数,然后每组推荐出一篇优秀作文在全班朗读。

3.4课外活动式教学

学生除了参加课堂内的小组活动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方式学习,例如在班里采取“一帮一”的活动,即一个“优等生”帮助一个“落后生”,还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划分小组,将某些需要小组讨论的题目用课外时间完成,再由小组代表汇报完成情况。课堂上没有时间进行的听写,背诵短文或段落等可用这种方式完成。总之,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将课堂教学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执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结语

大班英语教学虽然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但也为教师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机遇[3]。班级的大小并不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调控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要教师能围绕“学重于教,生重于师,用重于学”的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加强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维互动,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宁,李伟彬.英语大班上课对策研究[J].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燕.计算机多媒体栽种和英语课中的应用[J].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欢,魏朝辉.大学公共英语大班课教学策略浅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其次,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不强使得自主学习经常半途而废,因此如何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应是教师致力研究的重点所在。

2. 推动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策略

Holec(1981)认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学习者具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能够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并对学习进行评估。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或是简单的个人独立学习,必须在师—生、生—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和学生与媒体虚拟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中得以实现(张殿玉,2005)。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特点:

(1)态度: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

(2)能力:学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3)外部环境:包括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教师,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立体化、多样化的语料。

2.1 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促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没有外部环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培养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因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开发其学习自主性,通过元认知和认知策略的培训,使学生具有管理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的能力(Holec,1981)。因此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和反馈。

2.1.1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定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

首先,在入学初向学生详细介绍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重要性,使其加快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学习者角色的转变。其次,把基于多媒体的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展示给学生,使其清晰地了解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语言能力。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成效,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是很关键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训,帮助其设定长、短期目标,包括学期目标、周目标,并且向学生讲授科学的记忆方法、听力、阅读及写作技巧等,然后是情感/社交策略(affective/social strategies)的培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控自己的情感、态度、动机等。

2.1.2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精讲多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者、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何克抗,1997)。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讲,抓住重点、难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实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启发和制造“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对以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运用语言。比如对于富有戏剧性的课文,安排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1.3 重视对学生的效果反馈。

“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测与评估,是学习者适时调整其自主学习各环节的必要前提,是提高自主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江庆心,2006)。教师需要站在语言学习总体要求的高度,利用多种多样的检测和评估手段,综合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适时地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反馈。如果缺乏及时的反馈,学生不了解自主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懈怠情绪,并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水平。

2.2 生—生互动推动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齐莫曼对自主学习的六个心理维度的研究,其中一个维度是学习的社会性,即与谁一起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常常受到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而生—生互动的活动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集思广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另外,自主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习者本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生—生互动的协作学习中伙伴的学习进展与成就能够刺激和加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力。鉴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薄弱但课堂实践机会少的情况,笔者组织学生之间协作进行口语展示的活动,形式是分不同角色对电影配音。学生显示了极高的热情,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且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使学生的语音语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样的生—生互动的协作学习就弥补了自己独立学习时很难进行口语锻炼的缺陷。

2.3 充分重视形成性评估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2007年9月新出台的修订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要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式,并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估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形成性评估是指教学中的一种过程性评估,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它的主要形式有课堂表现、作业及测验、网络学习记录等,这样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就可以全面记录下来,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其更加重视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结语

基于多媒体的网络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英语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极大的应用价值,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各方面语言技能。但当前网络化的英语自主学习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在教学和学习中的运用,比如网络系统的不完善使教师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由于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差异,那些英语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使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增强独立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应是今后教师致力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2005(1).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1997(1).

推动扬州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篇9

旅游国际化主要是目的地旅游供应体系的横向完善,但如果从旅游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它是当地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与提高。简言之,旅游国际化要求旅游业的发展要面向国际市场,结合自身条件,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与完善服务能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扬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休闲、度假、寻根等旅游产品方面有着良好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扬州旅游国际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二、扬州旅游国际化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扬州旅游国际化发展条件

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扬州既有绮丽的运河风光带,又有自然秀美的瘦西湖、茱萸湾等风景区,还有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江南园林,具备良好的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条件。

其次,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扬州是国家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2006年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获得者。在历史上,扬州曾是江淮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古运河、大明寺等历史遗迹及“扬州八怪”等名人为扬州社会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1]。

(二)扬州旅游国际化制约因素

1、资源分散、参与性不强

尽管扬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旅游景点分散在旅游、宗教、文物等多个部门,不仅加大了旅游开发的难度,也严重制约了旅游国际化的发展。同时,旅游资源多属于静态和观赏性类型,参与性特征较差,对欧美等国际游客吸引力较低。

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低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扬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有形历史资源留存率较低给旅游产品的开发带来较大挑战,再加上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形展示难度大、投资高等原因,导致目前扬州的诸多历史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或处于待开发状态。

3、整体形象不突出,宣传口号代表性不强

当前扬州的“烟花三月”、“二分明月”等形象尽管有很强的独特性,但它不足以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尽管鲜明,但过于单一,而且会加剧旅游业季节发展的非均衡性,不能够代表城市的整体内涵。

4、可进入性相对较低

尽管扬州的交通条件有不小改善,但由于地处江北,现有的交通与设施条件对于以江南和其它国际游客为主要客源市场的扬州来说,可进入性相对较低。因而,相对的地缘劣势仍然是制约扬州旅游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扬州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扬州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依据扬州休闲、寻根等资源特征以及发展重点,结合市场特征(比如:欧美客人倾向异质性,亚洲客人注重同根性)进行市场定位。根据市场需求,从产品的开发到服务水平提高,从政策的完善到管理的更加科学化,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到环境的改造与提升,从宣传能力的提升到整体形象的提高等等制定一系列的规划目标,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各种定量指标。同时,建立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指标监测和评估体系,依据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分阶段和分步骤来实现整体发展规划。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

扬州旅游最大的资源特征就在于休闲、度假、寻根与追梦。因此如果用富有诗意的“梦”来唤起人们对历史扬州的“追忆”或许更加有吸引力,追忆的可以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休闲与度假,也可以是历史与文化中的梦幻。对“梦回扬州(路)”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树立扬州独特的、“唯一性”城市形象,而将“烟花三月”等作为对“梦”的注解,可使“梦”的内涵更加丰富。

(三)产品的国际化

1、完善产品体系,加快创新力度

站在市场的角度完善旅游产品的六大要素体系,加快旅游产品的创新,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多类型游客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具有扬州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

2、完善产品功能,打造品牌产品

扬州的诸多景点或产品多为观赏性项目,隐含的诸多历史文化严重依赖于导游的讲解,尤其对于入境游客而言吸引力不强,如将其中的某些资源通过动态形式表现,不仅丰富了产品内涵,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动态性和参与性。其次,从历史文化资源(传统语言、服饰、艺术、习俗等等)中挖掘旅游产品,利用现代电子虚拟技术让游客“回到”扬州的历史中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优势资源的开发,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产品,提升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水平。

3、善于运用市场手段,优化产品组合

对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营销联动机制,根据游客特点,将产品动静组合、热冷组合,这不仅能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优化旅游资源功能、提升景点接待能力,另外也能分散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强对冷景点的宣传。

(四)服务的国际化

旅游国际化实质上是城市国际化的一部分,因此旅游国际化也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而应将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置于《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扬州市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下。在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多站在游客需求的视角考虑问题。

1、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在旅游的融资、产品的开发、市场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是扬州旅游业快速国际化的“捷径”。其次,科学借鉴舶来品。借鉴成功的国际案例能够加快旅游国际化的发展,避免走弯路,但在借鉴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吸收。

2、优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功能

政府部门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标准,优化管理部门的功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等体系,逐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如建立多语种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利用语音、视频、网络等为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增强社会与游客监督的作用,完善旅游监督体系;同时,还要建立旅游服务危机应急机制,在出现重大不良旅游事件时,具备较高的危机公关处理能力。

3、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旅游企业除了加强对现有人力的培养,还应加快对高级旅游人才引进,提高企业对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与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开发与服务水平,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水平。

(五)环境的国际化

1、改善城市可进入性环境

首先,增强扬州与主要城市间运营能力,改善城市间交通水平,提高扬州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其次,对市内交通加强管理,依据市场需要利用多语种语言导示牌、多语音报站等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服务水平;再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对道路的改造及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提高,从而保持一个外部可进入性高,内部交通流畅,环境卫生水平较高的城市,这是打造扬州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础。

2、加强文明与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素质

居民的文化素质以及与游客的交流水平会影响游客对目的地旅游的感知水平,因而市民的文明程度以及文化素质水平是旅游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文明与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是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措施。

(六)营销的国际化

宣传国际化的原则是多种宣传策略相结合。首先,与目标市场相似、产品相异的知名城市或同一组合线的区域城市一起宣传;其次,联合苏北重要旅游城市共同宣传;再次,与目标市场相同的国外发达旅游城市建立姊妹城市,互宣互传。同时,建立重要游客信息数据库,让游客成为重要宣传员。

此外,利用网络宣传、大型的国际性活动、体育赛事或参与影视制作来扩大扬州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并通过与传媒合作,挖掘扬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扬州。

扬州旅游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市场的国际化,更是产品创新、政策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全方位的国际化。扬州凭借自身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科学地发展旅游业,一定会成为全国及至世界性的知名休闲文化胜地,到那时,扬州的旅游业,也就自然地“国际化”了。

参考文献

论学校职业指导推动的八大策略 篇10

我国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始于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提出实施职业指导。1994年《职业指导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指导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因此,学校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从社会的角度讲,是为社会选拔合格的劳动者,从个人的角度讲,是帮助其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进而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职业指导主要包括升学或就业的职业指导和个性发展的生涯指导。

我国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伴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严峻。中国职业指导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也开始有组织地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职业指导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具体体现在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领导与组织机构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发展、内容和途径的丰富等几方面。此外,有些高等院校还非常重视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并成立了学校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与物质帮助。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引导与影响下,职业指导工作也受到了充分重视。通过分析现状可以看到,近几年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

理论准备的不充分与认识上的偏差职业指导理论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虽然这些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但是对于这些理论的应用由于缺乏本土化研究,加之指导实践开展的时间不长,导致职业指导工作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缺乏与实际结合的深入性和创新性。理论准备的不充分还体现在职业指导教材教法的单一性与陈旧性。一些高等院校虽然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没有合适的教材,通常只能由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有限的、零散的资料加上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学内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丰富多彩的实践与运用机会,学生对职业与社会的认识仅停留于感性层面。而从对当前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现状分析,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为就业服务”的认识层面。一些教师把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职业指导的唯一目的,而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人自我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由于建校时间短,学校的主要精力用于招生和就业,而就业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毕业生,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尚未建立。

软硬件资源欠缺关键资源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薄弱。从浙江省高职院校来看,职业指导教师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之前没有经过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专业学习,靠自己的经验摸索,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缺乏职场意识和实际指导能力。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指导专职师资的力量相当匮乏,具备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寥寥无几,事务性工作的繁忙与人手紧缺而造成的超负荷工作,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构成威胁。第二,职业指导教育缺乏系统规划。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的工作,我国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受教育者在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系统规划和全程指导,这体现在初等教育和普通高中的中等教育完全以升学率为中心,忽视学生个体与兴趣的发展上。而高职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职业指导主要是职业测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方面,在短期内客观上满足了毕业生的需求———找工作、办手续,可是当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计划中长期目标,怎么面对短期工作压力,如何调整职业心态,如何设计职业路线,哪些关键因素会影响职业生涯等等。对于受教育者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系统化、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的开拓与研究远远不够。第三,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且更新缓慢。当前,高等院校一般都配备有就业招聘专用场地和相关可供利用的设备,也都设置了就业招聘咨询中心,但这些资源的利用一般只在就业高峰期比较好,在平时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各个高校都有就业网以供发布最新的就业招聘信息,但是在职业指导的资源收集方面往往非常欠缺,职业指导论坛中的互动较少,更新缓慢。

运作载体单一,效果不明显从现状分析可知,职业指导工作主要体现在就业工作、职业指导课程以及部分学校已在探索的创业教育等三个方面。首先,就业工作除了增加网络与技术的运用外,其相关条款和操作规程大多沿用传统做法,而职业指导课程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受师资力量的限制,缺乏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案例分析不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限于教师长期囿于学校环境,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了解的程度不深,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再次,许多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多为一些零星的讲座、简短的模拟招聘活动等,缺乏有效的载体拓展与渠道开放,难以体现职业指导的实际效果。

学校开展职业指导要厘清的几种关系

教育与援助的关系学校职业指导有两个任务:教育与援助。职业指导的教育任务使学校的职业指导区别于社会中介机构的职业指导,在强调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强调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援助是为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对特殊学生和经济贫困学生,不仅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如免费组织毕业生参加就业专场招聘会、提供一定的交通补贴等,并且还要利用学校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及动用教师力量,为毕业生推荐用人单位;而另一方面,也强调对这些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援助,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职业指导的教育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而职业指导的援助任务更关注弱势群体,由此达到面与点、整体与局部的有机融合。

职业满意与人职匹配的关系职业指导的目标体系包括了结性就业目标、和谐性就业目标和自主性发展目标(如图所示),他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职业满意度也是层层递进。

了结性就业目标主要帮助学生实现人职结合,是最低层次的目标。它在整个过程中定位于职业的获取,职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两方面:提供职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推销技能。和谐性就业目标主要帮助学生实现人职匹配,是中级目标。与了结性就业目标相比,更加突出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而充分地了解自身和职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尽可能地优化人职匹配度。自主性发展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职业发展意识、理念以及生涯规划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主动适应、转换乃至开拓职业,是最高层次目标。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择业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创业素养,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实现其自身价值。职业满意度不仅取决于职业本身,更取决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生态度。人职匹配是基础,职业满意是追求,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职业满意度的提升应该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

升学就业职业指导模式与个性发展职业指导模式的关系当前,升学就业模式主要体现在学历教育与应试教育两方面,具有浓重的标准化色彩。它是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影响与塑造人,并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个性发展职业指导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从发掘人的潜能角度提出职业生涯指导,由此,职业指导工作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高校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职业指导工作中,作为高校要重视解决社会问题,但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个性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社会和谐。

推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有效策略

了解其他国家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研究我国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求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要厘清的关系,都是为了寻找与实践推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有效策略与途径。以生涯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国职业指导开展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出以下八大策略。

系统化策略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这决定了职业指导也是一个连续和系统化的工程。从纵向看,职业指导应该从幼儿园教育开始,贯穿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甚至人的一生。从横向看,职业指导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信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人事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有紧密联系。从职业指导的内容与目标看,“认识职业与专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做好准备、走向社会———人职匹配、实现人生价值”,其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与递进的过程。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建设与品牌专业打造相结合,与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联系,与用人单位合作,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以确保职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性。所有这些方面都表明,系统化策略是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指标。

人本化策略生涯发展与规划重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需要、个性特征和外界环境形势,规划、选择和开拓未来人生道路,即需要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做出抉择,制定目标,再付诸行动。它强调的是个体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指导。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者、规划师和决策者,教师只是引导者、顾问和咨询师。在生涯职业指导过程中,引入职业测评系统,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的依据之一,是实现人本化策略的一种方式。此外,弹性学分制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课程及课程学习与完成的时间,辅修制即学生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以向跨专业和复合型发展,以及个性化、面对面的职业规划与选择的咨询与交流都体现了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人本化策略。

专家化策略专家化策略体现在职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化,即具备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专业知识、具有职业指导的实际经验、持证上岗等。此外,还可以聘请劳动模范、实业界成功人士、校友等作为学校职业指导人员,用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切身体会与学生展开具体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能够以身示范。

实践形式多样化和整合化策略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学校应根据本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开拓与创新。除了职业指导课程、讲座、交流会以外,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职业考察、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以及开办创业园等,并且整合利用这些方式。

全程化策略广义的全程化策略是指将生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狭义的全程化策略则可以理解为在学校教育阶段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指导。以“生涯教育”为理念的职业指导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习阶段,结合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等,可分划几个阶段的指导过程。

企业化策略企业化策略主要是指在工学结合的环境中,实现职业指导的过程。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经历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在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更有职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职业道德的考验,作为一名职业者,他必须思考这份职业与自己个人特征的适合性,蕴含的权利与义务,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做出价值选择。真实的职业环境赋予了学生多重角色,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真实而较为温和的情境。

法制化策略从美国职业指导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职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健全的法律法规在规范职业指导的各项工作、确立职业指导的相关标准以及设计职业指导内容等方面,使得各类学校有法可循,同时也保障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落实。在我国,关于职业指导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属于空白,亟待研究与加强。

技术化策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在我国高校中已基本普及。就业网站基本包括新闻公告、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操作流程等,有些就业网站还包括就业论坛、职业咨询、校企交互平台等内容。事实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职业指导工作开辟了实时互动的途径。如网上应聘、就业指导短信平台、在线测评系统等。

摘要:分析研究了美国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历史和经验, 并对照当前我国各类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现状, 提出了学校职业指导中要厘清教育与援助的关系、职业满意与人职匹配的关系、升学就业职业指导模式与个性发展职业指导模式的关系, 进而提出了系统化、人本化、专家化、多样整合、全程化、企业化、法制化、技术化等学校职业指导的八大策略。

关键词:学校,职业指导,推动,策略

参考文献

[1]蒋乃平, 杜爱玲.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对职教改革与发展的导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7) .

[2]刘嘉祥.促进个性发展的学校职业指导探讨[J].职教通讯, 2007, (3) .

[3]刘颖.试论学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4]李洁.我国学校职业指导应遵循的教育思想[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 .

推动策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音乐;音乐教学

一、加强对音乐学科的重视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音乐教学对于农村初中生的重要性,并融会贯通,将音乐教学的内涵和功能落到实处。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旨在为学生奠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调动初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初中生的艺术品位,去除浮躁之心,让学生静心养性。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实质上是实现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是领导者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重新审视音乐的培养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谈音乐教学,凸显的是基本方向问题。音乐教学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歌唱教学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歌唱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益身心;

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质和特长,欣赏教学能拓展学生的視野,完善学生的个性;课外音乐活动则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所学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因此,音乐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内在修养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对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同等对待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可等闲视之。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政策

鼓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音乐专业学生支援农村音乐教育。增强音乐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扩大音乐专业招生规模,动员毕业生毕业后服务农村。农村学校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学习先进地区音乐教学的经验,城市中学则可让专职音乐教师来农村学校讲课,传授教学方式、方法与心得,城乡教师可利用节假日进行业务上的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也可以采取隔段时间城乡教师轮换的方式,给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配上相对应的城市音乐教师,做好一对一的辅导与交流工作,既有利于城市教师对农村音乐教学的支持,又有利于农村音乐教师开阔视野,这些方式对解决音乐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农村音乐教师师资薄弱有很大的作用。

(二)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素质,实现音乐教师的专业化

音乐教学在当下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情况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任重而道远。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培养音乐教师的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对于许多不想留在农村的音乐教师,提高待遇,增进幸福感;对喜欢音乐教师职业的在岗教师定期外培内训,加强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对于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应提高要求,令其发挥培训别的教师的作用。通过培训,增强农村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加强城乡音乐教师互动和交流,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动员社会成员关心、支持农村音乐教学,群策群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音乐教学的面貌有根本的好转,缩小城乡差距。否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同虚设。

三、规范音乐教学行为

(一)注重规范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

由于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滞后,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显得落后、陈旧。特别是近年来,新课程理念己深入人心,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专家型教师应是教学和科研能手。音乐教师需熟练地掌握乐理知识、视唱理论、音乐史、声乐知识、器乐知识、民族音乐知识等系统的、综合的音乐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娴熟的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需借助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内在精祌,因此音乐教师需有广博的知识,只有深入学习艺术学、教育学、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淋滴尽致地解读音乐作品,了解曲目内涵,才能高屋建银地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音乐教师应做到备课规范、上课规范,根据教学规范上好音乐课,要在各类培训中积累理论知识和成功地教学案例,以期培养教育机智,随时随地找到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问题解决方法。如唱歌教学、音准训练如何进行,教材如何解读,如何管理音乐课堂,如何写音乐教学研究论文,如何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如何策划校级大型晚会等。

(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音乐是听觉和音响的艺术,在欣赏、体验和齡听音乐作品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多媒体集视、听、唱、赏于一体,带给听/观众全方位的视听震撼。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把信息的作用无限扩大,熟练掌握便捷的新技术和方法等。音乐教师不仅要依靠教材和教参及配发的辅助资料,而且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在欣赏歌曲时,由于歌曲有一定的意境,这时如果采用多媒体,就很容易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改善音乐教学基础设施

在加大音乐教学投资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努力改善音乐教学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学校应为音乐教学配置所需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设备以及专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应充实音乐方面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供师生学生收集、查阅资料。此外,学校应在设施设备、活动经费和场所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支持。

五、结论

总之,对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学来讲,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还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的,亟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扭转这一落后局面,为推动农村地区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学周刊,2012/11

[2]何银春.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推动策略分析 篇12

办好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而且能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特殊生产要素,其素质、结构及变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研究表明,当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一致时,就能够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当两者结构不相匹配时,将会导致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甚至极大地延缓产业转型步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腾飞,就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密不可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尽早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角度寻找对策支持,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无论是素质、结构还是利用上,都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推进职业教育义务化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2012年制造业占全球比重提升到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熟练技术工人的严重匮乏,不仅阻碍制造业发展,而且成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虽然目前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但我们的制造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有好设计,却制造不出好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2663所,比2011年减少430所;在校生2113.69万人,比2011年减少91.64万人。

实际上,办好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而且能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技工荒问题,就必须像办义务教育一样办好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义务化、普及化,让人人享有一技之长。

首先,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将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规定所有未能上普通高等学校的新成长劳动力都要接受3年左右的全免费职业技能教育。

其次,要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力争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再次,要完善多元化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比如,要建立完善职业技术院校(含技工院校)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动和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破除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陈旧思想,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张,至2013年毛入学率已达30%,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700万人以上。

无疑,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足量的兴奋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育供给不足,人力资源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但随着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其令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巨大人力资源并没有转化成人力资本优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过度集中在第三产业,专科学校的定位也不清晰。

发挥人力资本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必须调整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首先,政府部门要构建学校与市场、企业对接的平台,及时提供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向。其次,要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允许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另外,建议专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变,不要盲目向本科升格蜕变,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不要与本科院校重复建设,应该多在技能型和应用型上下功夫,确保就业质量。

三、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推动人力资源结构由简单劳动力为主转向专业技能型劳动力为主的主要途径。就政府层面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养)制度。

第一,要充分发挥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企业资源为职工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其创新技能劳动者培养模式;引导行业协会结合企业生产发展、技术创新需要,制订技能劳动者培养计划,协助承担技能培训组织工作。

第二,要充分调动劳动者培训积极性。要在培训经费上给予保障,明确所有劳动者每提升一级技能、给予一次培训补贴的政策;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匹配的工资福利制度,在政策实施初期建议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激励作用,对不同等级的技能劳动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第三,要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建立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机制。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即解决好培训与教育的制度衔接问题、解决好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关系。通过制度设计,让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培训工作中来,逐步改变政府包揽的局面。同时要加快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支持和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社会各类培训项目。

最后,要夯实职业培训工作基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机制和成长体系,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探索推行“技能储蓄”制度,对职工参加专项能力、模块化培训和岗位实训所取得的鉴定成绩予以记录,累计达到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的,换发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评价证书。建立以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健全优秀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

四、提升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失衡以及利用效率不高的一个体制性原因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分割。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就要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基本统一、高效、灵活、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一是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人力资源市场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市场分割,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畅通劳动者流动渠道,促进其横向流动和纵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推进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加快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整合,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规范中介服务,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强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就业服务。

三是要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公平。从制度上推进就业公平、创业公平,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为所有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加快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国有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开招聘制度。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招聘行为、职介机构中介活动及企业用工的规范,严厉打击并及时纠正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及欺诈等行为。营造公平就业的社会氛围,帮助劳动者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增强维权意识,引导用人单位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另外,要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警机制。依托身份证或社保卡建立劳动者的能力信息与就业信息的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适时更新相关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有效。依托此信息系统,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警机制,及时发布人力资源供求对比状况。

五、构建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

充分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证明,初次分配是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重要基础。经合组织国家的基尼系数在再分配前主要分布在0.4-0.5之间,再分配调节后主要分布在0.2-0.35之间,这说明发达国家的再分配机制比较有效。但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在再分配前主要分布在0.4-0.6之间,经再分配调节后变化不大,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再分配调节能力较弱。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就是要通过“提低”(即加快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限高”(对高收入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进行限制)等举措,形成合理的橄榄形分配格局的目标。

首先是要做好初次分配的“加法”,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资源(土地)、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初次分配中加入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就为政府在初次分配中保护劳动所得、支持要素市场健康发育等方面有所作为开辟了新路。重点是要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因地制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其次是做好再分配的“加法”与“减法”,主要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式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比如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加法”,主要是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待遇;逐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创新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由分到合,由双轨、多轨制向并轨制转变;基金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化转变;待遇水平由低向高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由人人享有向公平享有转变。“减法”主要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居民在参加技能培训、享受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

【推动策略分析】推荐阅读:

推动迁移、策略07-11

推动控制05-15

推动就业05-19

教师推动05-25

推动战略05-27

强力推动06-16

政府推动07-09

推动促进08-19

推动应用08-19

经济推动08-31

上一篇:脱口秀下一篇:苏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