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控制

2024-05-15

推动控制(共7篇)

推动控制 篇1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最为关键的管理手段之一。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推出加速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减少了企业的内部损失,更好地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安全,能够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2004年,COSO发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系统、 有序开展风险管理确立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架构。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企业风险管理有很大影响。但是,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又无法用数据来体现。2005年,伊利集团的董事长通过非法手段转移公司财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可以看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企业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被视为 “明星企业”,该公司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相当高。但是,2004年,该公司的管理者急于求成,只看到了期权交易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交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扩大交易范围,最终给企业带来了5. 6亿元的资金亏损,企业最终破产倒闭。一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而破产,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1.2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就必须加强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企业还要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进而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缺乏沟通交流,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责也不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还是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为例,该企业的关键信息从不向员工透露,员工也没有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如果中航油总公司可以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者扩大业务范围之前及时传递正确的交易信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损就不会如此巨大,公司也不会倒闭。

1.3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形式之一,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做出审核和评价,保证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企业并没有赋予审计部门审核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权利,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审计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

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2.1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企业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COSO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合理性的过程,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发展目标; 二是风险管理要素; 三是企业各个部门。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第二个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 第三个目标是企业风险报告目标,第四个是企业合规目标。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施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2.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辅相成

内部控制只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风险,但不能化解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可以共存的,不存在矛盾关系。对于较小的经营风险或是时常发生的经营风险,企业可以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地控制经营风险。对于较大的风险,企业就需要加强风险控制,把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3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很多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2受风险事件的影响

如果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或者是风险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企业将面临破产或倒闭,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这家公司,还有巴林银行,也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企业最终倒闭破产。

4全面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对策

4.1完善企业控制环境

国家和社会力量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虽然国家制定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不够完整,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体系,这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创新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发挥职能, 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国家还应该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企业的经营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经营或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必须及时针对问题采取控制措施。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还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2007年,SAC展开ISO 31000工作,并制定了 《企业风险管理标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内部环境。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文化建设意识。

二是要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职责,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出现。

三是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人是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并在员工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企业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2增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要想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创新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严重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缺乏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企业管理者要清晰认识到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应该在内部成立风险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经营风险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应对方案。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应对分为四种形式: 一是回避风险,二是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三是分担风险,四是承受经营管理风险。回避风险就是企业直接退出存在风险因素的经营活动。降低风险就是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分担风险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转移风险。承受风险就是企业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不进行人为控制。回避风险的做法虽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但是回避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收益。

4.3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在传统风险管理制度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会制定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在符合内部控制需求的基础上, 合理地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活动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和内部控制同步。虽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所以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能和国家政策相背离,这也是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原则。国家法律法规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开放性原则。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四是适应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制度要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和调整内部控制机制。

4.4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非常健全,但是该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 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要想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起到示范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有很大影响。企业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企业在创新内部控制机制时,应该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企业管理者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企业还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对提意见,这对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都有很大影响。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内部设置奖励机制,还要在员工内部设置惩罚机制,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不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处罚,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5结论

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也会建立大量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制度和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创新内部控制机制。企业首先要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还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让员工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其次,企业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而且还要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最后,国家要发挥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推动才是真的推动 篇2

2012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和规模商用专项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中不仅提到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而且着重提到了运营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由三大电信运营企业统一组织,分别选择部分试点城市,改造公众城域网络,提供IPv6宽带接入服务,实现不少于300万IPv6宽带接入用户;接入网具备同时分配IPv4和IPv6地址的能力,能够承载IPv6流量(包括DNS流量);城域网同时承载IPv4和IPv6的流量,提供IPv4和IPv6访问通道;固定网络关键网元设备(包括宽带接入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家庭网关、DSLAM、PON设备等)和移动网络关键网元设备(包括GGSN/PDSN等)均应升级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并根据过渡方案支持相应的过渡技术;新开展的业务具有支持IPv6的能力;升级业务支撑系统(如认证、鉴权、计费、DNS、网管系统)提供IPv6服务支撑;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升级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提供IPv6宽带接入服务,在试点城市内要求对所有IDC进行升级改造;切实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除此之外,《通知》还对网站系统IPv6升级改造提出了扶持计划:鼓励具有影响力的各商业网站自主开展支持IPv6的升级改造,专项将采取后补助方式,视其升级改造完成情况,从中优选50家予以支持;专项重点支持CNGI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网站、商用试点城市的政府网站、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网站等升级改造。

推动控制 篇3

关键词:成本控制,福建省,外贸转型升级

一、现阶段福建省外贸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利润空间小

福建省出口商品主要以“三高一低” (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 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商品结构不合理, 商品生产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

近年来, 福建省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升级, 但仍以加工贸易为主, 出口仍以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石材、水泥、茶叶、海鲜产品、山货、盐、花岗石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实际上也只能算劳动密集型产品, 机电产品中的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水泵制造等, 都是属于技术标准化的产品, 科技含量较低。高新技术产品中, 很多的生产环节都是简单的零部件加工和组装, 附加值较低, 其中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 如电脑硬件设备中的CPU, 多数来自英特尔, 福建省主要负责电脑硬件设备的组装以及显示器及网络交换设备等基本零部件的生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也多属于加工贸易。在国际产业链中, 如果企业实际制造的那部分产值是1美元, 那么除制造以外的其他环节 (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 便会创造9美元的价值, 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部分, 而这产业链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由国外企业所控制。

(二) 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 竞争优势下降

1.海外市场需求萎缩。

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2011年发达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仅为1.6%, 其中美国为1.7%, 欧元区为1.6%, 日本为-0.5%。二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2011年, 美国单月失业率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 单月最低失业率达8.5%;欧元区单月失业率均在9.0%以上, 12月达10.4%。受经济复苏乏力、高失业率影响, 发达国家消费能力下降, 需求萎缩。

2.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1年, 福建省共遭遇37起“两反两保”案件, 涉案金额2.2亿美元, 涉案企业844家, 三个指标均超过2010年同期水平。2012年一季度, 欧盟RAPEX系统共发布产品通报527项, 同比增长76.3%。其中, 对华产品通报314项 (不包括对台湾和香港地区) , 占同期欧盟通报总数的59.6%。一季度, 福建省共遭遇6个国家 (地区) 发起的“两反两保”案件13起, 比上年同期增加7起。2012年国际贸易摩擦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增长势头不减;二是新能源产业首次遭受调查;三是反补贴形势严峻;四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频频出台。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将给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从2011年7月中旬起, 土耳其将部分棉和化纤梭织面料进口关税由8%提高到28%, 导致第110届广交会对土耳其签单数为零。另外, 日益增多的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冲击越来越大。如受日本-东盟协定毛巾关税减免7.5%的影响, 福建龙岩喜鹊纺织有限公司出口日本的毛巾价格优势被严重削弱, 日方采购价格明显降低。而2011年上半年, 越南纺织品对日本出口增长48.3%。《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使韩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对美出口时能享受8%~30%的关税优惠, 将使福建省同类产品在美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甚至难以保持原有市场份额。

3.成本日益上升, 竞争优势下降。

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涨、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福建省出口企业成本大幅上升, 产品竞争优势下降。以鞋类出口企业为例, 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 使出口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接单能力。同时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心理预期, 造成企业普遍不敢接长单。不少企业反映订单比往年大幅减少, 2011年莆田塑胶有限公司的订单比上年减少了50%以上。二是用工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据统计, 2011年福建省企业工资增长指导基准线为10.5%, 合理增长区间为9%~12%, 上限为15%, 但不少制鞋企业反映把工资提高20%仍留不住人。2011年不少制鞋企业的生产线处于半开半停状态, 行业缺工率达30%以上。2011年仙游亿承鞋业有限公司出口额降至1833万美元, 员工人数由原来的3000多人减少到1000多人, 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交货。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2012年以来, 皮革、聚氨酯及鞋用化学品均涨价20%以上, 鞋用胶水价格翻了一番, 橡胶保持3万元/吨以上的高位, 运输成本也大幅提高, 企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30%以上。富贵鸟、艾德 (福建) 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反映, 在此情况下利润率较上年普遍下降30%左右。

(三) 价格优势下降, 国际订单转移

近年来,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用工成本上升, 再加上印度、巴西、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福建省出口企业的国际订单日益减少。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 部分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转向柬埔寨、越南和印尼等劳动力薪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东南亚纺织服装生产国之间合作加深以及区域纺织品供应链的逐渐完善, 其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对福建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将造成重大影响。据泉州格林服装公司反映, 对于同品质的童装产品, 印度的出口价格比其低15%左右, 其一位欧洲老客户下半年开始转到印度采购。2011年仙游泰立鞋业有限公司有5成订单转移到越南。

二、福建省外贸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的主要方式

(一) 增加国内采购, 有效降低成本

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内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共同推动福建省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 使加工贸易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并促进了一般贸易的发展。2011年上半年, 福建省有加工贸易出口业绩的企业中, 有299家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为零, 但其一般贸易出口额共计13.42亿美元, 比2010年同期增加3.38亿美元。如, 福州市的铝业公司原来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出口业务, 2010年上半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为4394万美元, 2011年该公司改为采用国产铝锭, 上半年一般贸易出口额高达1.13亿美元, 比2010年同期总出口额5446万美元增长了108%。

(二) 采取技术性汇兑方式, 加强外汇风险管理

目前, 企业可采用的汇率避险方式主要包括:贸易融资、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等。企业可使用的主要金融产品包括:远期合同、借款保值、掉期保值、平衡责任、外汇期权、保理业务等。灵活使用汇率避险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及新的汇率制度的日益完善, 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选择远期结汇等方式, 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并有效降低风险。

(三) 利用电子商务整合产业链, 实现成本控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 突破了展览、展销、现场对口洽谈等传统外贸营销模式时间、空间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 有利于企业缩短贸易链条, 建立自主营销渠道, 开展研发设计, 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 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福建省外贸企业尝试利用电子商务整合产业链, 以实现成本控制。企业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利用电子商务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传统的业务流程, 完善了供应链, 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 企业可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中去, 有效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加强成本控制推动福建省外贸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 增强成本意识

政府可通过开展培训班、讲座、论坛等形式, 对企业经理及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其成本意识及防范汇率变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风险的意识, 鼓励企业主动增加国内采购, 并采取技术性汇兑等措施避险, 降低成本。

(二) 加大电子商务建设力度

首先, 设立电子商务专项资金。按照商务部关于“设立或取得一定规模专项扶持与配套资金, 原则上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 用于研发中心、项目孵化、人才引进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建设等”的要求, 建议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公共服务、研发、培训、人才引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等各项业务。

其次, 大力扶持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合理安排专项扶持资金, 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

参考文献

推动控制 篇4

一、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两者作为企业控制风险的管理手段, 纵观它们的发展史, 不难得出以下三点:

一是两者的产生具有同源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后, 它是企业规模扩大化和资本公众化的结果。在理论渊源上, 内部控制的思想起源于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无法调和, 同时又为了保证股份公司的运行, 内部控制由此而生, 它主要解决的是当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时, 为了保证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无独有偶,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因企业所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而产生。两者分离以后, 企业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 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 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不仅关注利润的总额, 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 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 (利润预算) 扩大到经营过程 (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 , 并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 (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 。综上所述, 企业推行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管理都是因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带来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产权制度变革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二是两者的目标具有同质性。从C O S O报告的定义来看,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其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其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而从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义和实施过程来看,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 就是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实施、控制和最终实现的过程。可见,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服务。

三是两者的实施具有同一性。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来看, 每一要素均与全面预算管理有密切联系。如内部控制的环境, 包括公司治理的结构、人力资源、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 而这些与预算管理的环境完全一致, 良好的内控环境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执行与分析、监督与考核的好坏, 而预算执行的情况反映了内控环境的状况;如风险评估, 企业关注的引发风险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既影响内部控制, 也直接影响预算管理, 而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可有效降低内控风险;如控制活动, 内控活动不仅包含预算控制, 而且其他内控措施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绩效考核控制也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根据内部控制的内容来看, 预算管理属于内部控制范畴, 这点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南第15号——全面预算》中得以明确;如信息与沟通, 即监督预算的执行, 同时预算执行情况也是内控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检查与监督, 有效的内部监督可以发现内控的缺陷和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并改善之。

二、目前供电企业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供电企业预算管理控制尚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本文结合内部控制的要素予以阐述, 主要体现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检查监督四方面。

1.从内部控制的环境——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原本是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手段。可供电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 其股东是国家, 由国资委代为行使股东的权益, 企业经营的好坏与“代理股东”的利益并不直接相关, 加之中国是特殊的“人情”国家, 这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代理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度。对于省级与地市供电企业而言, 委托代理关系不再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而是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在利益上分歧远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分歧那么大, 有时甚至出现“同谋”现象。可见, 我国供电企业这种特殊的公司治理环境给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实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难以消除。

2.从内部控制的环境——预算制度设计方面来看。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发挥效用的基础前提。在预算控制方面, 目前各供电局执行的是《广东电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办法》, 从该办法的内容来看, 主要规范的是预算管理各层级的职责、预算准备与预算编制、预算分析与预算调整等几方面内容, 对于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一笔带过, 制度建设明显存在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的现象。由于预算管理制度是各供电企业开展预算活动的行动准绳, 如果在制度中缺乏对制度执行效果的考核, 势必弱化预算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3.从内部控制环境——预算岗位职责控制来看。根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理念, 预算控制的四个基本岗位: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应相互分离, 不得替代和减少。目前广东电网公司推行的是部门预算归口管理, 供电成本按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编制, 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业务条线的预算编制、审批与执行监控, 财务部负责统筹全局预算工作, 至于预算考核, 由于预算考核内容的指标主要由财务部负责制订, 因此考核评价的工作最终也是由财务部承担, 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配合。可见, 供电企业目前预算管理各岗位工作并没有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 预算考核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4.从内部控制的业务活动——预算编制的标准成本来看。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 作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具体业务环节, 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预算控制的成效。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在预算编制阶段推行的是零基预算, 非常注重标准成本的应用, 这本是好事, 但是所应用的标准成本的科学性尚不足影响预算控制的效果。从当初标准成本的制定来看, 主要是在省公司通过收集各地市局的基础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的数据基础上进行调整而来, 它基于企业的预算执行历史而非预算执行真实现状, 如果企业在以往的预算执行历史中存在不足, 这种不足也自然会遗传到所制定的标准成本上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经常出现按标准成本编制出来的预算数据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的现象,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的是企业的预算下达, 上级单位在给基层下达预算时, 更多的是参考以前年度的经验值, 而未能充分结合具体业务计划下达预算, 这种结果与预算编制时零基预算设想完全脱节。最典型的项目如:按标准成本和实际业务需求编制计量装置材料和物业管理费的预算金额, 会远远高于实际下达预算数。

5.从内部控制的业务活动——预算考核内容来看。目前供电企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仅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经营指标来体现, 如模拟经济增加值、模拟内部利润等指标的完成, 对于预算执行的过程及质量考虑甚少。对于供电企业来说, 预算开支不均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却无法解决呢?笔者认为, 这与省公司对预算执行均衡与否不进行考核有莫大的关系。由于该指标不在考核指标范围内, 不影响企业年底的考评得分与排名,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 由于不受重视, 执行层也不会把精力放在该问题上。其实, 预算执行过程应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只有提升预算执行过程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目前这种仅重视综合性经营指标的考核, 导致企业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如提前或延迟成本确认、项目虚假结算行为, 这种情况下, 预算控制不但没有降低企业的风险, 反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6.从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预算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来看。信息与沟通系统的作用主要是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及时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 从而对所实施经营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 以确保企业各项活动朝着既定的经营目标迈进。可目前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 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预算信息系统来支撑我们整个预算工作的开展, 这大大增加了预算控制的难度, 降低预算控制的效率。如在预算执行阶段, 因为没有预算信息系统支撑, 业务部门在发起经济业务时, 可能提出预算外申请, 在财务部门会计审核人员非预算人员的情况下, 该申请可能会被审核通过;对于那些按项目管理的费用, 如修理费等, 由于缺乏预算系统的刚性控制支持, 仅靠人工控制, 在人力不足或者业务集中开支的情况下, 常常很难做到按预算额度去开支, 超预算开支的情况是常见现象, 这一方面不利于我们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给其他业务部门的人员造成项目可以超预算开支的印象;又如在预算监控阶段, 因为没有预算系统的数据支撑, 财务部门或归口管理部门不能随时取得预算的实际执行数据, 给年底预测年度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带来很大的难度。

7.从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预算审计来看。无论是预算专项审计还是领导干部离任经济审计, 预算执行情况必是审计的对象之一。可是每次预算审计的重点都放在了预算的开支是否合理、有无超年度预算额度, 对于预算的其他方面, 如收入预算、投资预算涉猎较少, 另外, 根据预算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人员所提的改善建议, 一般都是比较泛泛, 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操作价值。这种预算审计内容比较片面单一、审计建议模糊的情况也影响着以后预算改善的方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面预算的提升。

三、关于加强预算管理关键控制点设计推动内部控制建设的设想

如前所述, 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 良好的预算管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的重点就是企业的风险点, 而预算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来源于内部控制的重点, 因此, 可以通过优化目前预算控制存在问题的关键风险点, 达到通过提升预算管理进而提升内部控制的设想。

(一) 加强企业的预算文化建设, 优化预算控制的环境基础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其中就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 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等。由于供电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很难找到一个成本与效益俱佳的公司治理模式, 因此, 可以寄希望于通过加强企业的预算文化建设, 形成为企业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 并在基础上形成各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这首先要求我们的企业高层成员能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主导和模范作用, 在预算管理各业务环节中, 遵纪守法, 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及专业能力, 积极开拓创新,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 最终实现降低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等各种风险的目标。

(二) 完善预算制度设计, 强化预算控制的环境基础

有句老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来说, 要想企业能合法、有序、规范、效率地运作,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选择, 而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其是否合理的判断条件之一。想要预算贯彻执行“刚性原则”, 预算考核目标与内容的设定是影响预算执行效果的内在动因, 而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考核是影响预算执行效果的制度保障。因此,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预算考核的制度设计, 在预算管理办法中对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与形式 (如按月分析、按季预考核和按年度考核) 、考核的奖惩办法 (如与工资、职位升迁、评奖评优等挂钩) 等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并贯彻执行。

(三) 重设预算编制标准成本, 发挥预算事前控制功能

标准成本管理是企业推行科学化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常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执行、差异分析及差异的处置三部分。在预算编制阶段引用预算编制标准, 要特别注意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我们单纯依靠过去的历史数据、经验分析及简单的数据采样而得出了一个“标准成本”, 那么我们就曲解了标准成本在企业推行的目的, 由此得出的“标准成本”也是“纸上谈兵”, 不仅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反而会给基层员工误导, 如按预算标准去执行, 影响预算执行的质量。因此, 预算编制标准应与实际作业标准成本相结合, 而科学的作业标准成本的制定应该是在进行充分调研取证的基础上, 通过对产品研究、作业研究, 制定合理的人工消耗定额、材料定额及费用定额, 并以所制定的各种消耗标准为依据, 最终确定标准成本。

(四) 改进预算岗位职责控制, 发挥预算的内部牵制功能

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四个岗位应相互分离。目前, 广东电网公司推行部门预算归口管理模式, 以求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面预算、全员预算的目的。这种模式下, 能调动各方力量, 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去, 提升了预算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由于各个归口管理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部门, 也是预算执行的部门, 甚至有时还承担着预算的考核职能, 这种操作模式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根据目前供电企业预算实际状况来看, 监察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常设机构之一, 由于没有涉及归口管理的费用, 所以应主动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 对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的工作过程进行监控, 并主动承担预算执行考核的工作, 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五) 修订预算考核内容与方式, 发挥预算控制的引领作用

如前所述, 预算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预算工作实施的重点与方向。因此, 为了真正提升供电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充实预算考核的内容, 既要关注综合性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 也要注重对预算实施过程质量的考量 (如对供电成本执行均衡性进行考评) , 提升预算过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要多元化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方式, 以适应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 如在预算考核时可以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方式, 以附加价值为依据, 从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对业绩进行综合的计量和评价, 促进员工对预算的理解和重视, 积极参与到以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的实践中来。

(六) 加快预算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预算控制的闭环管理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 因此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下达、执行、分析与监控以及考核指标的计算来看, 所涉及的信息数据非常多, 如果过多依赖人工输入, 一则信息容易丢失, 数据处理效率低;二则无法将管理流程固化, 管理流程的推进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工成本。以预算编制阶段为例, 需要历经多次“上报——审核——沟通——修改——再上报——审批”循环, 大大增加了预算人员的工作量;三则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限制了数据在不同业务部门中的广泛应用, 所有的交流和沟通需要人为控制, 很难保证沟通的效果和效率;四则难以实现实时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 无法主动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有效预算执行报告。因此, 供电企业完全有必要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环节和流程, 结合供电企业的特点及管理要求, 建立一个能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系统, 以帮助企业克服预算编制的繁琐、预算控制的乏力、预算分析的滞后, 以及预算决策的失灵等诸多问题。

四、结论与局限性

推动控制 篇5

会上, 首先由公司大中华区市场营销总监黄昭鸣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数字城市公司的总体情况及今年收购的国际知名楼控厂家加拿大DISTECH公司的相关情况。公司控制产品总经理高志宏介绍了Techcon楼宇自控产品发展过程、产品的理念及目标。最后公司技术总监于国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Techcon——泰康产品在恒温恒湿和机组群控等方面的典型应用。

与会专家对Techcon-泰康楼宇自控产品国际化的硬件品质和国内专业级的应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建议同方泰德充分发挥在楼宇自控领域近20年的产品和工程积累及在暖通空调领域的专业优势, 为设计院和集成商提供专家级的楼控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同方泰德作为国际化民族品牌的优势, 为业主提供本地化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优质服务;并结合清华大学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技术优势, 为中国的建筑节能做出更多贡献, 同方泰德必将在世界楼宇自动化领域自由翱翔!

产品背景

同方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技术后盾 (三个国家级实验室、四个工程中心) , 20年楼宇控制产品的技术积累, 研发生产了RH系列产品。2006年通过与国际先进控制企业的广泛合作, 引进并推出了同方Techcon控制系统。2008年同方正式收购北美Distech Control Int’co.并成立了同方泰德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中国大陆的Techcon产品推广, 确立了国际产品品质、专业服务精神、关注系统应用的Techocn产品发展之路。Techcon控制系统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通过了UL和CE国际认证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产品。

推动控制 篇6

《意见》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转型新动能;坚持融合发展,催生制造新模式;坚持分业施策,培育竞争新优势;坚持企业主体,构筑发展新环境。到2018年,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来源,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意见》明确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7项主要任务,包括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高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

在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的任务中。《意见》提出要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支持企业深化质量管理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在线计量、在线检测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模式。

同时,《意见》还提出要组织实施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建立组织管理新模式;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商业模式和竞争规则,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格局等多项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部署安排。

推动控制 篇7

1 坚持正确工作方向, 全军医学计量工作有很好的基础和发展势头

我军医学计量工作起步较早, 经过广大医学计量人员17年的不懈努力, 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军的三级医学计量站,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医学计量法规标准体系和量传体系, 拥有了一支医学计量理论强、计量保障水平高的技术队伍, 成为全军军事计量体系中最大的一支专业计量保障力量。近年来, 我军医学计量工作紧贴军事斗争准备需求, 制定了卫生装备计量保障方案, 并组织了方案对接及相关训练;积极参与了装备噪声控制、噪声性耳聋防治和听力防护, 多种型号激光对人体的损伤和防护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围绕卫生装备质量安全, 保证部队官兵健康, 建立了包括生物力学、医用电磁学、医用放射学等9个专业在内的23类57种测量标准, 制定了《部队卫生装备强制检定目录》, 开展了83种卫生装备的计量检定、检测;特别是解放军总医院等4家总医院, 本着对官兵和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 针对医院在用卫生装备质量安全,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 为全军带了好头, 积累了经验, 受到了总后廖锡龙部长、王谦副部长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去年, 我们召开全军第四届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 按照保健康、保安全、保战斗力的要求, 对今后一个时期军事医学计量工作进行了谋划, 确立了“新时期军事医学计量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突出战场特殊环境下武器装备生物效应的医学计量保障能力和保持卫生装备良好技术状态两个重点, 努力实现军事医学计量工作“从卫生人员和卫生装备的计量保障向武器装备的医学计量保障延伸、从技术保障向监督管理保障延伸”的指导思想, 调整扩大了组织机构, 在医学计量科委会下成立了管理、质控、培训等专业委员会, 论证和加强了医学计量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军事医学计量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显示了军事医学计量工作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增强做好军事医学计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不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民意和民情的关注, 也揭示了包括卫生装备安全在内的医疗安全已经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 卫生装备的质量和安全, 是除药品外又一个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关系广大官兵健康和战斗力的重大问题。去年, 我们对部分医院和部队医疗机构卫生装备的应用质量进行了检测, 医院卫生装备平均不合格率为22%;部队卫生装备平均不合格率为33%, 有的装备不合格率甚至达到50%, 卫生装备质量在医疗安全影响因素构成中约占30%, 问题是很实际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前段时间对国内部分医疗设备的质量也进行了抽检, 结果与上述情况相似。近年来, 军队卫生装备发展速度很快, 每年以18%以上速度递增, 全军医院、疗养院和部队卫生装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我军卫生装备的发展, 装备在诊断、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加之人们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卫生装备的质量问题和加强质量控制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如何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确保卫生装备质量和安全, 对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负责, 对保障“打赢”负责, 是我们军事医学计量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实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增强做好军事医学计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官兵健康利益作为军事医学计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认真落实总后廖部长关于加强药材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为保健康、保安全、保战斗力奠定基础。国家主管部门也十分关注卫生装备质量监管, 今年将要出台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将进一步加强和理顺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 并希望军队在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方面多做工作, 带好头。因此, 军队医学计量工作要以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为契机, 在事关安全、健康和战斗力维护等重大问题上有所作为, 再立新功。

3 狠抓卫生装备质量控制, 推动全军医学计量工作再上新台阶

根据今年全军卫生工作安排, 要确保“4个安全”, 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就是其中之一。因此, 今年全军医学计量工作, 要以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为重点, 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带动医学计量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高度重视卫生装备安全。各级机关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这项工作。要引导全体医务人员建立卫生装备质量安全意识, 像总后廖部长提出的“像重视药品安全一样, 重视卫生装备质量安全”。要把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纳入医疗机构医疗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机关主管, 院领导主抓。要依据总部的统一部署, 结合医院实际,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针对装备引进、管理、使用、检测、维修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和质量问题, 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要舍得投入, 各总医院要按照开展质控的要求, 统筹安排经费、人员和相关设施设备,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要充分发挥医学计量的优势。医学计量的法规标准、人才队伍和技术手段为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奠定了科学的技术基础, 我们要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同时, 又要根据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需求, 进一步加强建设, 打牢质量控制工作的技术基础。在法规标准建设上, 要不断完善体系, 满足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在人才培养上, 要拓展培训渠道, 加大培训力度, 增强发展后劲;在科研管理上, 要加强计量科研计划管理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积极探索将军事医学计量科研工作纳入全军医学科研计划, 加强计划性, 提高研究水平;在检测手段上, 要逐步扩大检测范围, 增强检测能力。

三是要逐步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开展质量控制, 除了医务人员要树立质量意识, 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外, 还要加强机关和计量机构的依法监管职能。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要按照全军药材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转变”和第四届计量科委会提出的“两个延伸”的要求, 加强卫生装备安全和质量监管, 改变过去医学计量工作重技术、轻监管, 失之于查、失之于软的工作作风, 要加大处罚的力度, 对不合格的卫生装备, 要本着对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负责的精神, 该停用的要坚决停用, 对问题突出的单位, 要及时通报批评, 限期整改, 确保质量和安全。

四是要大胆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是新事物, 如何做好, 需要大家在实践中去探索, 去积累经验, 并注意把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实到规章制度中, 使这项工作更规范和科学。比如, 对师以下部队如何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问题, 部队不像总医院, 有医学工程人员, 因此这次部队医疗机构卫生装备质控要依靠各药品仪器检验所来进行, 但是部队应当做什么, 还需要探索。另外, 如何把卫生装备不良事件报告和卫生装备报废退役等与卫生装备质控有机结合起来, 还需要深入探讨。

上一篇:高效课堂从减负开始下一篇:污水处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