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途径

2024-10-07

推动途径(精选12篇)

推动途径 篇1

安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 以此确保高校的学习环境和校园环境。但是,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对其展开深入研究, 以不断推进安全教育工作的进步。

一、高校安全教育现状简要分析

(一) 安全教育受到忽视

就高校的实际情况说来, 安全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比与高校的其他工作而言, 安全教育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首先, 高校学生普遍已经成年, 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对其进行常规安全教育, 会显得比较鸡肋。其次, 就高校的教育工作策略而言,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等工作更加受到高校的重视, 不论是政策还是制度, 对安全教育考量较少, 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保障。最后, 学生对安全教育没有足够重视, 认为自身具有很高的安全意识, 没必要接受安全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就导致安全教育在高校中受到忽视, 开展不顺畅。

(二) 安全教育手段匮乏

一般而言, 高校安全教育手段非常匮乏单一, 主要是依托安全宣传和安全讲座展开。但是, 不论是安全宣传还是安全讲座, 都无法切实让学生融入其中, 从而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安全教育手段单一, 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首先, 单一的教育手段不符合多元化的教育发展形势, 不能满足学生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其次, 单一的安全教育手段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安全教育的全部内容, 可能导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现遗漏或是薄弱环节。最后, 安全教育手段匮乏会降低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兴趣, 导致其参与度降低, 进而使得安全教育无法达成目标。

(三) 安全教育职责不明

安全教育在不少高校中并没有对工作部门进行明确界定, 导致安全教育存在人人需要参与, 人人参与管理, 但却人人无事可管的现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 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由于职责不明, 导致工作相互推诿, 在出现安全问题时, 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责任划分上, 导致相关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不仅如此, 由于职责不明, 引起安全教育工作的制度、工作计划等存在遗漏或是重叠, 致使安全教育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

二、高校安全教育推动策略分析

(一) 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 实现安全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

要有效开展安全教育, 必须对其形成重视。首先, 高校自身应该对安全教育重视起来, 将其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 在政策和制度上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 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当中, 在地位上给予肯定。其次, 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安全教育, 使其明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意识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安全教育当中, 在高校内部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 丰富安全教育手段, 实现安全教育与课程教学训练有机结合

丰富安全教育手段和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是提升高校安全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安全教育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 二是专项安全教育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在第一个方面, 就是将安全教育与各专业进行对接, 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渗透安全教育。在第二个方面, 就是在高校的各项实践训练当中渗透安全教育, 实际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安全教育形成认知。比如, 对于机械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 其课程体系不同, 实践训练也不相同。因此, 安全教育就可以结合这两个专业的特点进行开展。

(三) 明确各部门职责, 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综合教育体系

在安全教育中, 必须对各部门职责予以明确, 将安全教育工作的划分到各个部门, 避免出现重叠冲突, 确保相关工作能够落实到位。首先, 高校应该对各部门在安全教育中充当的角色和具有的职责进行规范, 明确各部门职责所在, 进而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可以切实履行自身职能, 落实安全教育的各项工作。其次, 应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综合教育体系。安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层面, 还应该建立其完善的安全预警体系, 针对各类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提前做好预警工作。不仅如此, 还需加强综合教育体系的构建, 将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置纳入其中, 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 保证在校学生安全。

安全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虽然当前这部分工作还存在受到忽视、教育手段匮乏和职责不明等问题。但是, 只要在相关工作中认识到这些问题, 并通过从安全教育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安全教育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专项安全教育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综合教育体系等途径, 就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成效, 推动其不断发展。

摘要:安全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对于保证学生安全, 维持校园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 本文对高校安全教育当前现状做了简单分析, 然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推动高校安全教育的方法策略, 以期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推动,策略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7.

[2]蒋娜红.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1.

推动途径 篇2

一、建立“三支队伍”,搭建校园足球发展的人气平台

目前,影响校园足球大面积开展的首要因素是参与足球活动的人员较少,仅仅是体育教师和各班的足球爱好者进行活动,这样的格局不利于让足球成为人人参与的体育项目,势必也影响到校园足球活动推广与普及。我们的做法是建立足球活动的“三支队伍”,即体育教师、跟班科任教师和全体学生。体育教师是校园足球开展的“领头羊”,他们通过参加中国足协组织的校园足球指导员或教练员培训,掌握了先进的校园足球训练理念、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足球技战术训练方法。学校应提供校内平台,让体育教师对跟班教师进行技术通识培训,并由体育教师负责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工作;跟班科任教师(或叫副班主任)是大多数小学学校都设置的岗位,他们是一个班级早操、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协助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怎样让他们懂得去引导学生练足球,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给他们培训。按照体育教师的计划、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技术训练、游戏、比赛并负责班级代表队的训练工作;学生是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要群体,无论高低胖瘦,还是体质好差,人人都能参与足球活动,孩子因参与而锻炼身体,收获健康与快乐,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三支队伍的建立,必会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享受快乐的校园足球大舞台。

二、抓住“四块阵地”,创建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四块阵地”是指体育课堂阵地、30分钟大课间活动阵地、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阵地和双休日校队训练阵地。将“阳光体育、快乐足球”这八字理念,贯穿在“四块阵地”里,使八字理念成为校园足球开展的核心动力。

1、体育课堂阵地里必须有足球教材内容,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在制订全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时,必须把足球教材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到周次、课次里。依据学期教学进度确定的足球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必须有梯度,做到全校足球教材安排一盘棋,各个年级技术、技能学习、练习有衔接。体育课堂要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技能为教学目标。2、30分钟大课间活动阵地主要是在班主任和跟班科任教师组织下活动,学生们通过玩足球、练技术、做游戏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

3、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阵地主要由班主任和跟班科任教师组织,这块阵地活动时间充足,活动内容可以结合体育课足球内容、年级比赛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体育教师巡回对各班练习加以指导,以提高技术、技能为目的。

4、校队训练阵地主要由体育教师负责,结合学校代表队比赛任务做具有针对性的技战术训练,以便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利用好“四块阵地”,足球便会无处不有,足球文化就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

三、用好“五类比赛”,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开展

“五类比赛”是指班内分组比赛、班际比赛、学校分段(五六年级一组、三四年级一组)联赛、校际联赛、夏(冬)令营比赛。2012年2月初,全国校园足球希望之星冬令营活动在广东清远进行。作为国际足联特派前来中国的讲师,叶任强先生第一次来到校园足球冬令营活动中。他认为全国校园足球希望之星冬令营中的希望之星和玫瑰之星们都非常有潜力,基础都不错,但当中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首当其冲的就是小球员们踢的比赛还太少,对此叶任强先生表示:“比赛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比赛来学习才能更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比赛知道自身或同伴进攻、防守中存在哪些不足,以便于在随后的训练中加以改进。国际足联高级教练员讲师郭家铭也指出:比赛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比赛中发生的。教练员只有通过观看世界大赛和亚洲大赛录像,才能了解世界足球的最新趋势并获取相关信息。建议教练员要经常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看看人家的队形、风格、定位球特点、进球方法、教练怎么临场指挥的。我们学校足球教练员就是要通过学生比赛,观察平时所练的技术、技能,在临场比赛中是否能表现出来,教练员的战术调整是否具有针对性,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不断思考,不断提高,使我们的训练更具实效性。通过五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竞技水平,不断积累自信心,不断提高团队凝聚力。我校一、二年级学生以球性、射门、传接球、运球比赛为主;三、四、五、六年级学生以五人制足球比赛为主,性别不作过分要求,也可采用3男2女或4男1女比赛模式,让男女学生都动起来。另外,结合比赛开展与足球有关的作文竞赛、啦啦队展示比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比赛,享受比赛,提高综合素质。参与足球训练和比赛,孩子们从中获得很多常规教育外的东西,比如学会了相互尊重、信任与理解的重要性,学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没有机会上场而感到失落的时候,良好把握自己,并从中学会为他人服务,为同伴助威等良好的思想品质。

四、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推动途径 篇3

【关键词】创意农业;农业发展方式;途径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中运用创意农业的方法,能够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使其由传统的单一型产能转变为全面挖掘农业产能。在当前的创意经济背景下,积极发展创意农业能够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形成一个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农业的基础是现存的农业资源,动力是科技文化,导向是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使其最终目的。将农村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进行整合,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各环节相联结使之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实现农产品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

在发展创意农业中药注意进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法宝。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变化,创造新的价值。要加强对文化创意的理解,充分运用文化创意所带来的作用将科技方面与文化方便实现双向发展,把文化创意进行升华,形成文化生产力,共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按照“三高”要求,在进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处的“三高”指的是高产、高质和高效。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引入创意经济的理念,不断挖掘农业潜在价值,充分发展创意农业。

在创意农业中要充分运用创意思维,设计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和文化,并利用设计出的农村产品和农村文化等提高农业的价值,在提高价值的同时开发具有农村特色与创意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消费市场与特色旅游市场,激活农村各要素并促使其获得发展,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推动创意农业改革农村发展方式的途径

1.政府协同,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部门管理农业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上,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大力宣传创意农业的基本概念,让社会各阶层都能明白其内涵,从而充分调动各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得创意经济对现存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创意农业的投资支持,建立专项基金来扶持各种创意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2.发展创意,培养创新性人才

创意农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农民的智力和创意,这就要求开发专业的创意农业团队,在项目的策划分析以及建设过程和招商过程中来发挥自身的创意为创意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在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完善各种政策机制来为创新性人才提供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以创新性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来促进创意农业的发展。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对当地农民中有创新性精神的人才进行选拔,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有发展创意农业意愿和有才能的人士。

3.立足现状,树立环保发展理念

树立环保发展理念,使创意农业与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将适应,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不足,根据当前的农村资源,采取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来拓宽农业发展的范围。另外,也要注重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创意农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和资源优势来创造属于我国的农业创意品牌,加强创意农业在整个现代农业中的竞争力。在创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用科学手段作为发展支撑来迅速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进而实现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市场体系,树立现代市场观念,让文化创意和农业相融合,从而深度开发创意农业,给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利用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意农业的核心是知识产权。在发展创意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农业创意发展成为创意农业,在完善创意农业品牌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创意农业的品牌和商标予以保护,不仅要做到企业自身的自我保护,还要加强外在的法律保护,使得内外保护共同作用形成保护体系。另外,还要加强农民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于原创性的创意农业产品及时申请专利和商标注册权,当出现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时,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制止。

四、结束语

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方式,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是现代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将生产与文化、科技、市场环境以及生态相结合,实现多方面产业的共同发展。推动创意农业,改革农村发展方式的探究,我们发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创意农业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程,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使得农村经济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

[2]李瑞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创意农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

[3]潘杨福.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2)

推动途径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发展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 也是我们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而学校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核心是教师, 因而教师的觉悟、道德、学识、修养对培养学生、造就人才至关重要。打铁先要本身硬, 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何保证教师具有这样的素质呢?这些是研究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必须解决的问题。办学以教师为本, 要办好一所学校, 就要有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 关健取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好坏, 因此,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展与创新师德建设。

一、加强宣传教育, 推动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四点希望”是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新阐述、新概括, 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 深化了我们对师德精神的理解, 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师德建设, 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行动指南。要加强正面教育, 形成良好氛围, 引导青年教师, 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 还要注重发现、培养、宣传有崇高师德的先进典型, 形成广大教师重师德、讲师德的良好风尚。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 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具体做法是, 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乐观的情绪, 尽心竭力地干好每一件事情, 包括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家长访谈工作等各项。如果做到了不管自己回到家里多么疲惫不堪, 但只要在学校, 就是一种生龙活虎、干劲十足的精神状态, 感染学生, 使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 下课能认真完成作业、课外活动能认真进行技能训练, 这就是师德的魅力所在。加强师德宣传, 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 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师德标兵, 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 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 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 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

二、创新培养机制, 推动师德建设

随着招生制度改革, 实行免试入学与免费入学, 学生人数增多, 我校引进了许多青年教师。由于客观原因, 青年教师师德素质“先天不足”, 再加上社会诱惑不断, 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我们应建立多层次的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机制, 如建立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也称“入职教育”。由于青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认知还比较肤浅, 尤其是一些从别的行业转过来的人员, 更是对教书育人的意识比较淡薄。针对这一问题, 青年教师录用要接受近一个月的岗前培训, 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道德、职业法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及名师讲座等, 考核合格后获得“双证”才能上岗, 这对教师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很有帮助。同时, 学校还应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 实行一带一制度, 不仅指导他们的教学、科研, 而且指导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等工作。还有定期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 这也是对教师素质的全方位考察, 其中关于仪表仪容、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占有较大的比重, 对推动青年教师在教学和思想等方面的进步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把师德培训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地结合, 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和方案, 建立师德培训档案, 使全体教师在师德要求和规范下有一个再学习、再认识的提高机会。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则通过不定期地举办师德问题研讨会、师德楷模报告会等途径, 强化师德培养, 提升师德水平, 促使他们不仅成为教学科研上的尖子, 而且成为以德修身的标兵。同时, 还要加强经常性的师德建设学习教育, 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学习, 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教师可为, 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 主动运用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而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

三、严格制度管理, 推动师德建设

“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不立规矩, 不成方圆”, 学校师德建设也是如此。要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 需要制度建设作保障, 从机制和体制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调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教师的评定标准, 真正体现具有良好师德的现实意义, 强化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 使任课教师在讲课、搞科研、写文章的同时, 自觉关注师德建设。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 采取积极措施, 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管理, 使师德建设有形化、制度化。

第一, 要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在引进教师时, 除考察其学历、职称、业务能力等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外, 还必须认真考察其政治素养、思想表现等, 特别是要认真了解原学校、原单位组织对其的评价, 把政治思想素质及其表现放在与业务能力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避免出现“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尴尬局面。我们要对学校、对学生、对后人、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严把教师准入关。只有引进的教师质量高了, 教书育人工作才能有保证。

第二, 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 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完善相关政策, 体现正确导向, 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 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 要在教师职务评审、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优奖励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四、强化考评监督, 推动师德建设

学校要建立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 督促教师搞好师德建设。教师的考评, 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 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 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有必要建立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为此, 可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督导参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考评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 并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师德建设考核办法。同时, 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 明确要求和支持学生信息员对教师无故漏课、迟到早退、教学效果、考风考纪等进行监督, 并及时向教务科和有关部门反映。在考核评比中, 要把包括信息员在内的广大学生的意见作为重要指标来考虑。这样既可确保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 不流于形式, 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督导员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监督作用。

总之, 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 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师德的内涵, 充分认识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推进中职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嵩.关于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J].新东方, 2006, 02.

推动途径 篇5

【摘 要】加强制度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完善工作领导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师德建设主题活动机制、民主评议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教育;高职院校;制度;师德建设

【Abstract】Strengthe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choice.Because the system has the fundamentals,the overall importance,the stability and the long-term characteristic.To set up a proper leadership,learning mechanisms,building thematic mechanism,democratic appraisal mechanism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social monitoring mechanisms,through institution-building,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will improv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Way

高校教师承担着实现教育目标,完成大学使命的神圣职责。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目标任务,是新形势下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师德建设,路径选择很多。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则是重要的路径选择。因为高校要管理好教师队伍这个整体,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完善工作领导机制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键在领导。领导重视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组织保障。领导重视的程度,决定着师德建设的效能。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缺少领导重视这个条件,师德建设的内因动力就会不足。因此,院校领导班子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关系教育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总体规划,列入重要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党政工团合力抓,层层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是要形成教学、科研、师德建设一体化领导格局,改变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的倾向,把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基础环节,把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二是要把师德师风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来规范师德师风,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校风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三是要把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完善的工作领导机制,是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政治保障。建立完善学习培训制度

要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集中教育制度,政治学习制度,业务进修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师德建设研讨制度等,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作出统筹安排。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弘德、强能的自觉性。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遵守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学习培训机制,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社会使命感,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建立完善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制度

要紧密结合形势,围绕师德建设主线,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就是坚持知行合一,把师德建设落实到教学科研的具体活动中。要坚持实践标准,师德建设的规划、计划、方案都要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抓落实。要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月”、“师德建设大讨论”、以及演讲、征文、晚会、板报评比、班会、研讨、宣讲等活动,来体现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推动教学科研向高水平发展。要营造浓厚氛围,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建立活动长效机制。要深入开展向高教战线先进典型孟二冬教授、方永刚教授以及我省优秀青年教师冯赫南同志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努力争做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要完善制度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师德标兵、服务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先进事迹。要充分利用院报、学报、标语展板、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榜样的典型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通过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以师德师风带动教风、学风、校风,使全校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

以强化师德教育、严格师德规范、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建立师德建设民主评议制度,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学术诚信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的目的,在于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使命和教师职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民主监督之下。要把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员工修师德、强技能、创佳绩。评议是一种激励,评议是一种约束,评议是一种监督,要通过民主评议这种形式,强化师德意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制度

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或征求意见表以及谈心交心、设立监督电话、意见箱等渠道,并且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学生的反映和家长的诉求。要通过社会监督,组织广大教师认真查找自身在政治观点、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集中整改,提高广大教师的水平、境界和能力,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评价制度,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要通过建立完善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指导广大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师德建设关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指导教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完善的制度机制,可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培养好的教师,实现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推动途径 篇6

自通用电气公司(GE)在1900年建立了第一家工业实验室以来,研究开发一向是高度保密的事情。安全规程被认为与科研规程几乎一样重要。从事工业间谍活动的热情丝毫不亚于政治间谍活动。

苹果公司恐怕是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它守口如瓶的一套本事可是路人皆知;连奉行“不作恶”原则的谷歌也设立了其自己的高度秘密的研究中心。

不过,除了企业的这些保密行动外,一股新的开放式创新潮流已开始蔚然成风。转折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开放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在2004年所著的书:《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该书杜撰了“开放式创新”这个词,并阐明了几条基本原则。从那时起,开放式创新这个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开展开放式创新项目显得至关重要,这一点已变得很明了。

四条途径

1. 当你停滞不前时,就要寻求突破。

美国物理学家、史学家兼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1962所写的突破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指出,通常而言,科学遵循相当严谨的基于当时已知知识的范式不断前进。不过最终,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科学停滞不前,直到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带来新一轮的进步。

许多企业常常遇到同样这个问题。企业往往在孤岛环境下工作,招聘工程师解决工程问题,招聘化学家解决化学问题,诸如此类。这个做法在大多数时候非常适用,但是就像库恩笔下的科学家那样,到了某个阶段后,他们被卡在了某一个问题上,因而止步不前。

这时候开放式创新就大有帮助,因为它让企业可以综合诸多领域的知识。Innocentive之类的平台让公司可以运用一系列更多样化的技能来着手解决棘手问题。对化学家来说不同寻常的问题,对另一个领域(比如说物理学)的人来说往往是很普通的问题。

2. 别一味建立品牌,要建立平台。

微软在2010年推出面向Xbox游戏机的Kinect时,这款设备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消费类设备,在上市后短短两个月内就卖掉了800万台。更棒的是,微软是第一家推出手势界面的企业,这有助于改善这家公司在科技界的形象。微软再度变得很酷(几乎可以这么说)。

这款设备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不单单是吸引消费者。几乎一推向市场,破解高手们就开始捣鼓Kinect,改变其功能,以处理微软从未打算过处理的任务。按以往做法,微软应该会命令律师下达停止不正当做法的禁令。

但是微软没有这么做。实际上,它对破解高手反而持欢迎态度,还改动了Kinect的USB连线,以便在开发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而且发布了一款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目的是为了帮助破解高手顺利破解。这种转变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而微软并非个案。你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品牌变得更像是创新平台,而不像是可供利用的企业资产。要是没有了应用程序,iPhone会怎样?要是没有了应用程序,Facebook会怎样?要是没有了个人渠道,YouTube又会怎样?这年头,重要的不是你能创作什么内容,而在于你能与别人共同创作什么内容。

3. 制定一项创业孵化计划。

不过,仅仅鼓励合作还不够。明智的公司还在倾心打造创业孵化计划,为年轻的企业家提供启动资金。微软为Kinect设有一项创业孵化计划;制鞋企业耐克设立了一个创业孵化项目,鼓励其耐克Fuel生态系统方面的创新;就连墨守成规的《纽约时报》也启动了创业孵化项目。

其原因不难发现。对任何一家规模企业来说,为新兴公司提供的启动资金好比是零用钱。微软为初创公司提供 2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这笔资金可能还不如微软花在咖啡上的费用多。《纽约时报》只是提供办公场地。

与此同时,它们换来的是世界上最兢业的员工:追逐自个梦想的企业家。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小额初始投资后,风险投资者可能会追加投资,他们愿意为可能失败的新点子注入资金,抱着这个心态:只要取得几次成功,就完全值得投资。

至于前景特别好的点子,企业可能不光收购初创公司,还一并收购人才。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途径。

4. 开展测试和学习计划。

长期以来,市场营销是一件相当沉闷的差事。你有各大广告公司,它们会与各大电视台洽谈事宜,策划大型广告活动。大量的精力会投入到营销战略和策略上,却很少投入到新兴的媒体渠道上。

技术则改变了这一切。如今,Instagram和Pinterest等新平台迅速冒出来,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要是你光顾着关注每一个新机会,就没时间去做另外许多事,因而失去重心;但要是你坐等新兴技术发展到一定规模,竞争对手就会轻而易举超过你。

许多营销人员正在顺势而变,为此开展了长期的测试和学习计划,每年开展5到10个试点计划。虽然结果证明大多数计划毫无成效,但是风险低(专门投入到该项目的资金通常不到营销预算的1%)回报高的优点使得这类项目值得开展。

最重要的是,测试和学习项目关注的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初创公司,而不是倾心于旧解决方案的大牌传统企业。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有助于推动创新。

品牌即开放式API

就像技术一样,品牌历来被认为是可供利用的专有资产。一家企业的形象得到精心维护;破坏分子不仅受到阻挠,还常常面临法律诉讼。

眼下,品牌的力量不是来自营销预算,而是来品牌激发协作和共同创作的能力。正如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Bill Joy)曾经指出的那样:“不管你是谁,最聪明的人大多数为别人工作。”

你能不能创新和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研究开发,甚至并不取决于吸引最聪明、最有才干的员工,而在于你能够激励谁加入到你的事业中来。新经济是一种激情经济: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功能不再是指导工作,而是关注目的。

(作者的博客网站DigitalTonto,沈建苗翻译)

推动途径 篇7

1 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是太极运动的发源地,历来都非常注重对太极运动的传承和发扬。近几年来,经过我国政府和从事太极运动人们的努力,已经成功将太极运动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并作为一项世界性的健身运动在全球各地发展起来。值得称道的是,我国海南省三亚市于2001年3月举办了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此次大会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太极运动爱好者的精彩表现。当然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不可落人之后,在推动太极运动传播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对太极运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更为必要。

其次太极运动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它的锻炼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更多的是从太极运动和谐为美的学习中感悟人生,提高审美情绪增进道德修养。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学习认知还没有上升到人生这一深层含义,很多学生的学习只做到形似而非神似,这样一来,太极运动的教学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把太极运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需求。

最后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的全面发展才是一个人的健康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始终倡导“健康第一、强身育人”的方针,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也是促进高校体育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之一,把太极运动课程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摆脱形式化教学,做到真正的教育育人。

1.2 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校太极运动教学模式下,首先学生在这一类运动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仅仅把它当作平时简单的身体锻炼来看待,缺乏对太极运动的深层探究和学习,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只知其名,却难以道出学习这种运动的深层意义。可以说,太极运动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具有“崇德尚礼、修身养性、强体娱性”等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在现阶段依旧承载着本民族的深厚文化精神。太极运动课程化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这种运动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对太极运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太极运动技能的提升以及美德的培育,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具有指导意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太极运动爱好者,并继续发扬太极运动,并推动世界太极运动事业的进步。

2 高校太极运动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的高校太极运动教学都具有有形无神的弊端,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套路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的大都只是学生是否会做动作了,却忽视了学生是否领会了太极运动的精神。再者,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在教学中缺乏详细专业的技术指导,造成了高校太极运动教学低水平化。太极运动的要点是平心静气、以柔克刚、气沉丹田、重在内壮,在太极运动的训练就是将这几点带入到其中“以意引气”,而现实教学中都忽视了这些学习要领,导致太极运动的训练缺少韵和之感。另外缺乏意念引导动作练习,太极运动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动作,自主学习并激发灵感,让意念贯穿于整套动作中,然而高校教学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念,导致太极运动的学习遇到很大阻碍。

3 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途径

3.1 设计科学的太极运动课程化模式

太极运动课程化即是将太极运动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体育学科,让学生在专业而又系统的教学模式下,把握太极运动学习的重点的前提下,再进行学习。太极运动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技术、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教学内容下都包含普修和专修两类教学方式。太极理论课程专修应包括太极运动的经典要论学习、训练手段与原则、技术分析与研究等,普修课程包括太极运动的表演与竞赛、锻炼常识和发展概述等;太极技术技能课程专修包括太极运动的竞赛套路选修和传统套路选修、各种活步推手和太极散手训练,普修课程包括太极运动的基本手型、步型训练和简化套路、柔身协调功法训练等。将太极运动的课程教学统分为以上几种类型,加深学生对太极运动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兴趣,更利于太极运动在高校学生中的深入发展。并且系统的学习太极运动的理论知识,了解训练太极运动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培养出更多的太极运动人才。

3.2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手段

(1)从松柔技术着手,培养动作的协调。

太极运动一般以柔性之美著称,一套太极运动注重的便是肢体的柔软和协调。不少初学者往往领悟不了以柔克刚的运动内涵,做出的动作不太协调更缺少太极运动应有的和谐韵味。“柔身协调缠丝功法”是太极运动的入门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将身体的各个关节部分打通并联合起来,让每一套动作都能按照顺序从身体各个部位柔和的表现出来,协调和多方位的缠丝练习。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将每个动作分解开,对动作要领加以指导特别是某一关节部位的练习,协同发劲、化劲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然后还要将分解后的动作再接连起来,组成一连串和谐优美的动作。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柔身协调能力,也可以使用不同节奏的音乐带入学生的情绪,提高身体韵律感找到太极运动柔和的要点。

(2)太极运动课程教学同步。

太极运动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与用,一般步骤都是学习新的理论,再加以吸收并运用。为提高太极运动教学效果可以采取边教套路边教推手的方法,让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将太极运动每一套动作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悟不同动作的要领以及运动过程的感觉。太极运动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是它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将每一步动作顺利的串联起来,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学习体验就说明学到了太极运动的精髓。

(3)组合桩功,提升内劲。

太极运动重在韵和,韵和的体现在于“功力”的训练,站桩是功力训练中主要的途径,站桩的训练可以用来集聚身体的内劲,达到增强功力的效果。其中组合桩的训练方法更契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即有效又有趣味,然后结合一些简单的基本架势进行学习和感悟,比如在训练中将野马分鬃的招式重复不断练习,就会慢慢找到发力的关键点结合内力打出具有神韵的太极运动。

3.3 发挥高校教学条件优势

高校是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汇聚地,其中大学生作为一群优秀的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为太极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日后推动太极运动继续发展的主要力量。比如高校可利用电教手段,多方引进优秀的关于太极运动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通过观看专家教学视频或者是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善传统的太极运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学习。另外,高校也具备组织太极运动学习团体的条件,建立一个太极运动兴趣社团或是研讨会,通过社团内部的学习,推动太极运动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学习。

3.4 培训专业的教学人才

教学人才在太极运动的传播与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事太极运动的教学人才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学习太极运动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实行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前提便是聘用高资质的教学人员,或者培训本校的教学人员以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让学生在能够在正确且专业的教学指导下学习太极运动。

4 结语

上述可见,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太极运动技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需要,同时也希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出和谐、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希望上文对太极运动课程化途径的一些探讨能够给高校体育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永刚.精品课建设背景下太极运动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4):64-65,83.

[2]霍东.浅析高校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现状[J].武魂,2013(6):29.

[3]薛海涛,李小妮.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陕西高校的开展现状与推广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5):121-122.

推动途径 篇8

关键词:城建档案,数学化,信息技术,建设,途径

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真实记录, 无论是在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上, 还是在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的秩序上等等, 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当前社会建设发展迅速, 城市社会和空间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建设数字化的城建档案, 成为了当务之急。所谓城建档案数字化, 即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之下, 在网络技术的依托之下, 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 在大型数据库系统的存储基础之上, 将城建的档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录入到计算机之中的整个过程。

一、推动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一方面, 建设数字化的城建档案是实现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转变的有效办法。传统的城市建设档案馆中, 收藏档案资料的方式大都是以图纸, 照片, 文字, 录像等这些载体存在的, 纸质的档案居多。这样采用柜架式的纸张信息保存和目录管理的方式, 占用了大量的储藏空间, 不仅管理成本高, 保管易损坏, 而且纸质资料难以长久保存, 会出现泛黄, 虫蛀等。另外,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各地方案的逐年搜集, 整理, 导致档案库容量大, 分类复杂, 单纯依靠人工查找, 耗时费力, 效率较低。利用数字化的城市档案管理办法代替手工管理模式, 实现城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不仅可以避免人力和资源的消耗, 而且还能有效且高效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 将设数字化的城建档案是最大限度实现档案价值的有效手段。城建档案馆是依附于档案信息而存在的, 城建档案最大限度的被社会利用, 为社会服务, 才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 同样也是城建档案馆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数字化的城建档案, 不仅更便捷, 更直观, 而且还能提高其对社会服务的效率, 有效实现其真正的自身价值。

二、推动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途径

对于如何推动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途径, 笔者想了很多, 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总结如下:

首先, 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期以来, 档案馆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事纸质档案的整理和管理, 其中即便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也是只用来做简单的档案接收和管理的工作, 并没有直接, 深入的去研究和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规整档案信息和资源。这多半都是因为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 档案信息, 档案资料的涞源, 档案文件的电子格式, 知之甚少, 导致了档案管理主体与档案载体这个客体之间的联系脱节 (2) 。

除了以上提到的专兼职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之外, 建立数字化的城建档案馆, 还需要档案馆库房, 档案馆馆藏, 检索工具, 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建设, 因此, 想要推动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除了要加强人员的培训, 让每一个档案工作人员都能成为档案工作和现代化技术的专家之外, 还应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供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程度, 为建立现代化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体制提供可实现和实施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 应更加科学化, 规范化的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各项工作,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就好似是一盘棋, 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统筹的规划, 只有有计划, 有步骤的进行, 才能将各项工作做到最好。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可以先一步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尝试和探索, 将以往利用传统方式记录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和存储, 并以其显著的管理及查询优势, 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还要搞好工作规范, 确保每一项的档案数字化工作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级的相关规定, 规范且有秩序的进行的, 确保数字档案在资源格式上的高度统一, 确保数据规范, 可长期阅读, 方便各个地区之间进行资源的共享。

再次, 应有效利用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整合来带动各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工作。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 可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想要顺利的开展数字化的城建档案, 就必须要有扎实业务工作, 为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进行奠定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提高档案检索、利用和服务的质量;积极推进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 尽快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检索查询, 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此外, 还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为城建档案数字化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关的设备和人才。只有各项工作共同发展, 才能使得城建档案事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 应确保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和质量。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在应付繁重的大工作量的同时, 还要求要严把质量, 保证档案信息能查的全, 查的准, 保证档案信息关系系统运行的安全和可靠。加强电子档案归档的管理工作, 加强对于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保证各单位所产生的电子文件都是真实、完成且有效的。并制定相关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 信息存储数字化, 信息采集实时化, 信息服务网络化。此外, 还应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意识, 对于数字化条件下涉密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定要将安全防范措施放在首位, 对于更高机密的档案, 可不采用数字化的手段, 利用其它的保护和复制的措施, 避免泄露。

总之, 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城建档案馆的在职人员要不断的提高素质, 探索新的管理道路和办法, 为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牟丽华, 王兰.浅议档案数字化建设[J].兰台内化, 2007.

[2]金向阳.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浙江档案, 2005年4期.

推动途径 篇9

企业应该履行适当的社会责任, 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自利行为的监管, 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力量不断壮大而逐步取得的共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如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平衡企业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让企业发展能够惠及社会, 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产生之初, 就引起了不断的争议。企业是否应该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范围有多大, 应该具体涵盖那些方面等等, 都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涵义确定中争论的焦点。不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企业在社会中影响的不断加大,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也逐渐清晰化。在我国,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理解中, 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企业二重性理论学派的观点, 即从企业的资本属性和社会责任规定性的两个方面的对立运动之间寻求平衡点, 寻求企业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 也就是说, 企业不仅应该担负企业对股东和相关利益群体的自利责任, 也应该履行对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卡罗尔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把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 最底层是经济责任, 第二层次是法律责任, 第三层是企业的伦理责任, 最高层是企业承担的慈善责任。

许多国际组织也给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如世界银行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欧盟对企业社会责任则定义为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 把社会和环境密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 特别是指企业在经营上须对所有的利害关系人负责而不只是对股东负责,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 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2007年7月颁布的《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导则》中, 对企业社会责任这样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 还应兼顾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利益,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这一定义在核心理念上与目前国际和国内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也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应该说是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比较科学、全面、客观的定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主要经历“企业办社会”—“企社分开”—“强化社会责任”等三个阶段。其中“企业办社会”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这一时期内, 政府是决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唯一因素, 企业承担了诸如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众多社会职能, 也削弱了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企社分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企业不断将利润装入腰包, 将负担甩给社会, 企业责任社会承担;“强化社会责任”阶段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负外部性”不断显现, 企业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与思考, 加之国际上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国内企业的道德审查和社会责任审查, 使得我国企业出现了“强化社会责任”的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国际经济, 全球500强企业已有三分之二以上在我国设立了企业或机构, 很多国内企业开始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其中不少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成为欧美公司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企业对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企业的行为给社会环境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许多企业己经意识到对社会责任持远观态度的企业一定不会得到长足发展, 于是开始变消极看待为被动承担, 以顺应全球化竞争的形势。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与此同时,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很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媒体、国内团体也参与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中来。

三、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归根结底还依赖于企业的自觉。作为企业, 短期的繁荣固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 但持续增长的动力却植根于企业在社会中形成的合法性基础。由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在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的“逐利行为”必然将与“市场失灵”一样, 呈现“企业失灵”的特征。从目前来看, 我国企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职工合法权益被侵害、企业对顾客缺乏诚信、对投资者存在欺骗行为、存在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漠视社区的整体利益、逃避政府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意识缺失等等。同时, 根据2006年开始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对中国、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加拿大等七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调查, 中国企业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没能足够地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比例最低, 而且企业与社区的慈善互动也极为缺乏。这些问题解决, 固然要靠企业自身责任意识的提高, 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政府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推动。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样负有重要的引导和管制责任。政府与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活跃因素, 它们不断变化两者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而且随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日益强化, 政府对企业的监管管制也逐渐深入。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正处于不断强化阶段。在这一宏观背景下, 加之企业自身责任意识亟待提高, 政府通过对企业的监管管制, 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了可能。在政府对企业履行监管管制职能的过程中, 首先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监护人和协调企业私利和社会公益的仲裁人, 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积极引导、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方向和层次, 确保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其次政府作为企业的直接管制者, 其管制效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可以综合运用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反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管制等多种管制手段对企业拒绝社会责任或者超出法律许可的企业自利行为进行管制, 从而达到既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目的, 也达到了监督解决企业负外部性的管制目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正是由于政府的积极推动才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得以迅速有效地推动。从国际实践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是靠政府力量、市民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而发展起来的, 而政府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但是在我国, 目前既缺少强大的市民社会基础, 又缺乏规范的社会运动推动, 在这样的条件下, 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政府推动的途径

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与社会地关系, 同时政府又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人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 在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过程中, 在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是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机制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府要顺利实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监管职能的目的, 就必须正确引导培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外环境, 逐渐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内部的共同认识, 使社会外部环境为企业履行社会环境提供便利条件。

(一)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的引导

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其前提就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推动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就需要政府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推动:1、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缺乏统一, 使得企业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标准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为此, 作为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紧组织对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标准的应对研究, 出台适合我国国情、各地实情的企业社会标准体系。并同时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 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如在意大利, 政府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应从“人力资源”、“企业投资者”、“客户”、“供应商”、“金融投资伙伴”、“国家及地方机构和公共职能部门”、“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进行划分。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作为企业而言, 企业永远都是一个追逐私利的社会组织。因而政府在引导、监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也应该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来引导企业去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例如, 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 对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给予激励, 对企业参与公益捐赠的行为给予更便于操作的减免税政策等等。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修订案) 第一次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但目前还有待出台更多的法规细则。4、引导企业树立新的经营观念。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培训、宣传、论坛等方式, 帮助企业认清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使企业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战略思维, 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和自律精神。

(二) 加快企业外部环境的塑造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仅依靠企业内部机制的建立健全, 更需要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外部环境的完善和发挥作用。完善健全的社会环境能够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必要的基础。1、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沟通机制。各级政府在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社会 (媒体) 与企业的沟通, 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放大企业社会责任的正面效应, 及时避免企业与公众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上的误区。只有这样, 才能让企业在获得正面的公众形象的背景下, 加大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 (NGO) 的作用。非政府组织作为与政府、企业并存的社会主体的第三方, 具有主体广泛、相对公正的特点, 而且是企业行为的直接受用者, 所以他们更加关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组织对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促进其存在多样化、合法化、职业化程度, 将其权力提升到法律层面, 确保其监督执行的力度, 使其有能力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 弥补政府因与利益集团形成利益同盟而忽视公众利益的缺陷。3、培育有利于追求社会利益的中介评价机构。这一类中介评价机构, 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为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事项的相关咨询, 主动督促其承担社会责任, 并能够利用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形成科学流程, 使评价考核定量化, 方便政府部门监管。形成公众监督、专业监督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管理体系。4、扶持社区性慈善组织健康发展。我国的企业慈善活动更多的是体现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捐赠等容易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场合, 而面对社区的、常态的慈善活动则乏善可陈。因而, 各级政府应该在社区扶持建立各种适合本地区实情的慈善组织, 并对他们的日常运营进行必要的监管, 从而为企业对所在社区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平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 还应兼顾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利益, 本文从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涵义界定、历史变迁和政府推动等角度入手, 对我国政府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与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让社会利益变成企业追求[J], 法人, 2006, (8) :18-18.

[2]楼建波.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 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卢德之.资本精神[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姜启军, 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6]杨宝良, 陈羽.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J], 南方金融, 2009, (8) :64-67.

[7]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推动途径 篇10

(一) 依法治档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

依法治国, 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是各方面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基本原则。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 依法治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依法治档, 将档案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才能确保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州的全面落实。

(二) 依法治档是维护档案工作正常秩序的需要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整顿、提高和建设, 我州的档案工作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各个方面、各行各业和各个层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专门事业。如果不实行依法治档, 不用《档案法》及其配套规章来规范档案事业, 就不可能维护我州档案工作的正常秩序, 发展档案事业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三) 依法治档是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

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 一些地方和单位正在面临馆舍陈旧窄小、经费不足、档案资源建设限制因素多、现代化建设滞后等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将直接影响档案事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法》及其配套法规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坚持依法治档, 就能有效地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依法治档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依法治档涉及方方面面, 头序很多, 需要我们突出重点, 进一步明确并抓住其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 依法保障和发展档案事业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档案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 设置档案工作机构, 配备相应工作人员, 将档案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统筹安排档案事业发展经费, 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 确保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和向前发展。

(二) 依法管理档案事务

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档案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 依法开展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和保管相应档案, 努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 开放和提供利用档案, 更好地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延边服务。

(三) 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按照《档案法》的规定, 充分行使查阅利用档案的权利, 利用档案解决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各方面工作;同时要认真履行保管、移交和保护国家档案的义务, 同各种损害档案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为确保国家档案完整和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 依法查处违法事件

查处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事件, 是维护档案法律法规权威, 确保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和档案安全的重要工作, 是依法治档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依法严肃查处违反《档案法》的人和事, 打击犯罪行为, 维护档案工作的正常秩序, 保证国家档案安全。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档进程

依法治档, 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档案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大力推进这一进程。

(一) 加强档案法制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依法治档意识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把档案宣传列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增强依法治档合力。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档案法规、依法治档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等, 使依法治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落实好《“五五”档案普法规划》, 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制观念, 营造依法治档的良好社会氛围。采取开通网站、开设专栏、举办法制讲座、举行知识竞赛、开办图片展览、设置板报等多种方式, 大力普及依法治档的基本常识、知识和法律规定, 增强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参与依法治档的自觉性。

(二) 加大贯彻执行档案法律法规的力度, 将档案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贯彻执行档案法律法规, 依法管理档案事业, 是依法治档的核心。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档案法规的要求, 将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要将档案工作列为部门和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机构、人员、经费、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档案法》所赋予的光荣职责, 加强档案行政管理, 管好各类档案, 维护档案安全。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要依法保管、移交档案, 维护档案安全。

(三)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增强依法治档的可操作性

档案规章制度是档案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只有依法将档案工作的主要方面规范化、制度化, 才能增强依法治档的可操作性, 更好地把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注意把握档案工作的新趋势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针对性地起草相应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并认真组织实施, 增强贯彻执行档案法规的可操作性。

(四) 加强档案执法检查, 确保依法治档落到实处

推动途径 篇11

关键词: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52-02

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理论界的积极关注,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但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依旧繁重。本文力图探讨一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而关注民生、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是推进当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过程中,可以看出,要实现当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解决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就是从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层面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认同。而社会问题,当前的中国主要是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与腐败问题。关注民生必须和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放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位置。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一方面,只谈民生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不解决,解决民生就会是一句空话,或者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只谈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就会找不到方向,究竟为谁解决社会问题。以人为本,更进一步解决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建立和谐社会,使大多数人民获益,不仅是增加人们对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推进当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和有效途径。如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是只停留在形式和语言上的大众化,而脱离了民众关心的真正关心的问题,所有的理论都将成为一纸空谈。

一、关注、改善民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

十七大不但第一次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命题,并且深刻揭示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内涵,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和谐,民生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连着国计国运。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这六大任务,件件连着老百姓的心,事事合了人民的愿。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改善民生的工作目标。我国已经免除了农业税和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这些都是切实关注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获得人民大众强烈欢迎和拥护。在十七大报告中,围绕改善民生不仅有宏观方面的要求,也有微观方面的要求。比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求等。不仅如此,十七大报告在对其他问题的阐述中,也处处体现我们党对人民富裕安康的深切关注,处处折射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亮点。报告的主题就体现了人民的愿望,符合人民的意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要求,反映了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也是解决人民大众化需求多样化和世俗化的最好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还处于世界中等国家水平。人们虽然存在需求的多样性和世俗化的要求,广大民众对民生的需求还是最主要的,只要能够真正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主义优越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解决了大众最基本的需求问题,也就有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也才能够谈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突出问题

不同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当前中国主要有三类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这三类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三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顺利的推进。

解决社会问题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我国的需要就业的人员除了有大量的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更有广大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再加上城市本身的下岗人员,可以说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当前中国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一方面,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大量不能够就业的人员必将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威胁。另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直接关乎民生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问题。一个没有工作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怎么学习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就连马克思也说只有先解决了吃、穿、住等生存问题才有可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是关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富越来越大,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其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现实中过大的贫富差距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对穷苦人民来说,如何相信马克思主义,如何支持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就必须要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解决腐败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更直接影响民生问题。中国的腐败问题极其严重,严重侵蚀社会主义政权的根基,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人民论坛杂志社发起的未来十年最具挑战的10大问题,腐败问题列最突出的位置,各大网站纷纷以“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进行了报道,调查现实,6688位受访者认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占受访人数的82.3%。大量的腐败分子都是共产党员,除了他们本身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并直接影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现在党内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包括有些涣散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原因,就是理想、信念问题。腐败分子更是直接吞噬人民大众的利益。只有有腐败分子存在,人民大众的利益变得不到保护,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都会难以实现。所以要关注民生,就必须要根除腐败。只有根除了腐败,才能够真正的改善民生。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

25

(2)数据显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限度,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90518/673589.shtml,访问日期2010-4-06

(3)新浪新闻中心,挑战一: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4/121719329795_2.shmal,访问日期2010:4-18

推动途径 篇12

1 建立完善工作领导机制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在领导。领导重视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组织保障。领导重视的程度, 决定着师德建设的效能。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缺少领导重视这个条件, 师德建设的内因动力就会不足。因此, 院校领导班子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关系教育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 纳入总体规划, 列入重要日程, 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靠上抓, 党政工团合力抓, 层层有人管, 一级抓一级。一是要形成教学、科研、师德建设一体化领导格局, 改变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的倾向, 把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基础环节, 把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二是要把师德师风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 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来规范师德师风, 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校风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 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三是要把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 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党组织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完善的工作领导机制, 是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政治保障。

2 建立完善学习培训制度

要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 集中教育制度, 政治学习制度, 业务进修制度, 继续教育制度, 师德建设研讨制度等, 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作出统筹安排。通过学习培训, 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弘德、强能的自觉性。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学习培训的必修课,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遵守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学习培训机制,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教书育人, 以德为先的社会使命感, 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

3 建立完善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制度

要紧密结合形势, 围绕师德建设主线, 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 就是坚持知行合一, 把师德建设落实到教学科研的具体活动中。要坚持实践标准, 师德建设的规划、计划、方案都要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抓落实。要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月”、“师德建设大讨论”、以及演讲、征文、晚会、板报评比、班会、研讨、宣讲等活动, 来体现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推动教学科研向高水平发展。要营造浓厚氛围, 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活动内容, 建立活动长效机制。要深入开展向高教战线先进典型孟二冬教授、方永刚教授以及我省优秀青年教师冯赫南同志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努力争做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要完善制度激励机制, 组织开展师德标兵、服务标兵评选表彰活动, 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先进事迹。要充分利用院报、学报、标语展板、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载体, 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榜样的典型事迹, 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 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通过榜样的力量, 弘扬正气, 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以师德师风带动教风、学风、校风, 使全校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提高。

4 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

以强化师德教育、严格师德规范、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 建立师德建设民主评议制度,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当前,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是好的, 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 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学术诚信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的目的, 在于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使命和教师职责的认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 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 把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民主监督之下。要把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教职员工修师德、强技能、创佳绩。评议是一种激励, 评议是一种约束, 评议是一种监督, 要通过民主评议这种形式, 强化师德意识,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5 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制度

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或征求意见表以及谈心交心、设立监督电话、意见箱等渠道, 并且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 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是学生的反映和家长的诉求。要通过社会监督, 组织广大教师认真查找自身在政治观点、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 深刻分析原因, 制定整改措施, 切实抓好集中整改, 提高广大教师的水平、境界和能力, 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评价制度, 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要通过建立完善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 (聘用) 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指导广大教师关爱学生, 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自尊自律,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师德建设关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系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 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要通过制度建设, 规范、指导教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 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完善的制度机制, 可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培养好的教师, 实现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8) .

[2]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 2011 (3) .

【推动途径】推荐阅读:

推动控制05-15

推动就业05-19

教师推动05-25

推动战略05-27

强力推动06-16

政府推动07-09

推动促进08-19

推动应用08-19

经济推动08-31

流程推动09-10

上一篇:质量提升工程下一篇:财经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