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承载力

2024-09-28

文化承载力(通用12篇)

文化承载力 篇1

有关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建筑界也不例外。由于迄今为止人们对“文化”仍然没有一致的定义和理解, 这就注定了人们对“建筑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的多样性。

在建筑学界, 关于文化方面的讨论早已有之, 相关的研究也非常广泛, 这从可以查阅到的文献数量上就可见一斑。而在医院建筑设计领域, 讨论医院建筑与文化问题的文章则是凤毛麟角。作为众多建筑类型中的一类, 医院建筑相较其他建筑既有其自身特性, 又有诸多的共同点。有些问题是整个建筑界面临的普遍问题, 有些则是医院建筑特有的问题。

为此, 我们试图立足于文化的角度, 从共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广大医院建筑设计师们对于“医院建筑与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建筑与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普遍性的差异, 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 “建筑”的概念和内容也产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两方面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建筑与文化”相关问题的复杂性, 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多样性。因此, 通常得不出被普遍认可的最终结论。例如, 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持以什么样的态度?一个地区的建筑是否应该具有当地的文化特征?

我国已故设计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 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 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却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 豪富商贾及中产阶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 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 而在事实上, 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 所谓西式楼房, 或门面, 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 芜杂可哂, 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 或破坏无遗, 或仅存大略, 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 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 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 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在他的这篇文章中, 我们能感受到梁思成先生的痛心和无奈。显然, 当时必然存在大量与其想法相左者, 而且这些人的力量足以左右当时的主流, 否则他所描述的事情便不会发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时至今日, 类似的情形依然屡见不鲜。全世界的建筑正在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击中趋向于“天下大同”, 以至于不懂建筑的人们都能明显感受到大城市的“千城一面”。

我国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良镛先生曾撰文指出:在我国, 人们对传统和求新的看法相当不一致, 既有较为持重的观点, 也有偏激的观点, 如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地一味歌颂, 等等。他认为, 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 漠视中国文化, 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 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成功的建筑师从来就不是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 美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就是一个证明。可惜我们的建筑师队伍对中国文化认识还不够, 钻研不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某些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对世界影响较大, 这是正常现象, 我们不能对此持固定观点, 把它作为不可逾越的“中心文化”看待, 否则在思想上会受到束缚。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同”现象中, 我们还应当看到, 某些“中心”有意识地在传播某种“意识”, 鼓吹、推销它自己的东西, 抵制一切不符合它口味的东西, 这里面因素很复杂, 也不可避免包含有政治因素。在世界“趋同”的形势下,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去探索自己的文化发展方向。我们应该随时随地从各个方面发现新东西, 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事物, 但不能忽略的是在探索中要有自己的立足点和侧重点, 不能没有自己的方向和重心。在全球化进程中, 我们学习和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 更要对本土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自尊的态度和自强的精神。

对于地域文化, 吴良镛先生认为, 尊重文脉以促进建筑设计的多样化, 着眼点不能仅仅是形式上从古建筑提炼一些东西作为符号或母题加以引伸、重复。研究地区建筑, 从文化中找基因, 进行科学的探索, 已属不易, 而创造现代的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乡土特色的建筑, 在艺术创造上独辟蹊径, 不流于一般, 这更是非常困难的工作, 然而一旦历经艰辛越过高坡, 便可臻达新的境界。

医院建筑与文化

上述种种建筑界面临的问题, 在医院建筑设计领域也无一例外地存在。例如, 一所全国知名的医院建筑设计机构的总建筑师就曾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也要与国外机构合作, 同样一个方案, 如果与国外设计机构合作被采用的可能性较大。”

除了共同的问题, 医院建筑设计师们还要考虑该领域特有的问题, 例如中医文化、医院文化等等。

在医院建筑设计领域, 设计师们当前最为关注的是人性化、智能化、绿色医院以及医院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医院建筑与文化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但是一些学者和设计师已经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春阳认为, 医院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构造物, 其本身就是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在医院建筑设计中, 建筑师们所谈的文化更多涉及的是建筑文化, 可分为两个方面:有形的方面, 即医院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实体;无形的方面, 即医院建筑空间环境实体所反映出的设计思想、价值观、审美取向等内容。医院建筑的室内外形象、医院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都是文化的内容,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 文化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

她认为,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医院建筑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现代文化反映现代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现代医院建筑使用现代材料、现代施工与建造技术, 为先进的医疗设备提供适宜空间, 满足现代医疗流程与管理的需要, 是展示现代科学技术的载体, 如具有先进设施的各医疗科室、空间设计、流线设计都要满足现代医学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院建筑也日趋智能化, 同时, 医院建筑设计更加倡导人性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这些都体现了医院建筑与现代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是医院建筑现代特征的重要表现。

在各种类型的医院建筑中, 中医院的建筑设计更能引发设计师们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所所长曾国良认为, 中医院建筑应有自身的可识别性, 让人一眼看去就能感觉到是一所中医院, 他建议将传统的建筑手法与现代的建筑设计语言相结合, 通过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医传统元素, 塑造出现代的中医院建筑形象。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民用建筑设计部主任何嘉欣认为, 中医院的立面设计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即使是现代化的建筑, 也应该体现一些中式元素。比如, 中国人比较喜欢灰白黑的颜色, 那么中医院的墙体可舍去艳丽的颜色, 追求这种清净素雅。中医院所在的地域一般都有特定的文化与建筑特色, 立面设计可以借用其中一些元素, 体现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使建筑物富有一定的人文底蕴。

中国医药集团重庆医药设计院首席设计师张文明认为, 通过传统元素打造中医院特色, 并不是原封照搬、简单模仿或粗浅拼凑, 而是提取与整合传统古建筑中的特点加以变化与抽象处理, 从而追求超越, 仿古而不复古。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 与中医相关的符号也很多, 可将这些传统符号抽象或简化后, 镶刻于景墙、大门、窗棂、屋檐、廊架等位置上, 或选取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如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中医药植物等入景。

虽然医院建筑与文化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一些设计师的关注和思考, 但是记者发现, 我国医院建筑设计留给本土文化的空间非常有限, 追求“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思想非常普遍。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形势下, 设计师的发言权很有限。有些设计院视“客户”为上帝, 甚至主动放弃了发言权, 一味迎合院方或主管部门的意志。而对于院方和主管部门来说, 求新、追求“现代化”、“与世界接轨”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是医院建筑作为配套设施, 基本属于从属地位, 综观全世界著名的标志性建筑, 很难见到医院建筑的身影。所以, 医院建筑既要与周围建筑和谐相处, 又要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而对于改扩建医院建设项目来说, 还需与院区内原有建筑的风格保持一致, 可见设计受限颇多。我国一些地区, 特别是一些小城市, 虽然也有将医院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的, 但是其定位多是“新颖、独特、现代”风格, 以体现当地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我国的医院建设项目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 设计师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行认真分析, 并且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地将其体现在设计方案中。

四是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对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 医院建筑设计师的认识水平、看法也并不一致。

五是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医院建筑设计发展较早, 比较成熟, 这对我国医院建筑设计师的影响很大, 将国外的经验直接应用到国内的医院建筑设计中被很多人认为是快速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水平的捷径。

六是就普遍规律来说, “喜新厌旧”是一种普遍心理, 由于“审美疲劳”, 人们很容易去追捧一些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事物。

文化在医院建筑中的体现

关于外来文化对于我国医院建筑的影响众人皆知, 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重点来关注一下本土文化在医院建筑中的表现。

虽然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有限, 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将医院建筑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案例。记者查阅了近几年来的100多个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后发现, 无论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还是医院文化, 在部分医院建筑中都能见到它们的影子。

如杭州市下沙医院的设计, 在主入口两侧种植杏林, 取意“杏林春暖”, 寓意该院是一所具有高尚医风的医院;湖北钟祥市中医院通过铜质浮雕墙, 再现了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采药、张仲景著书的场景, 一些大厅的立柱上挂有中医文化对联, 采用中式工艺框的形式, 每个病区都有中医药宣传栏、中医药背景墙及体现中医文化的工艺画框, 中国味十足;四川江油市中医院的幕墙设计采用了极具中式特色的花格表皮, 建筑外立面的材质结合建筑形体采用了暖色面砖, 铝塑板构架和玻璃幕墙将现代的建筑材料与局部传统的建筑符号相融合, 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外立面;南京市鼓楼医院的外立面设计, 则是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纸”获得灵感。

在地域文化方面,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新门急诊大楼在规划设计中采用了传统江南园林的借景手法, 东侧入口广场利用街头公园借景, 西侧借原院内的花园;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卫生院位于羌族聚居区, 设计师们引用了当地民间的传统符号——碉楼, 采用抽象的方法, 利用临街的楼梯间影射了碉楼的高耸性;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设计, 充分调研和分析了藏式传统建筑的形制和建筑元素, 同时采用现代建筑的布局形态, 把传统建筑的比例和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布局中, 创造出了属于时代的传统建筑。

在医院文化方面, 解放军309医院通过浮雕墙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 金属色泽的人物生动地再现了那段炮火硝烟的年代, 并体现出“传承红色光荣, 精诚服务军民”的办院宗旨;浙江省台州医院恩泽妇产医院以门诊大厅、病区大厅的整面墙为蓝本制作文化墙, 集中展示和宣传医院文化。此外, 一些历史悠久的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延续了以往的风格, 对医院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与人性化

如文章开头所说, 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并不一致, 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其中一种理解是: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按照这种理解, “文化”与“人性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医院建筑人性化的本质是通过创造各种条件来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从而体现对人的关爱, 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各种使用者的需求, 如果连使用者需要什么、想些什么都不知道, 又何谈“关爱”呢?

对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具体文化内容的研究, 能帮助设计师和院方准确把握各种人群的需要,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体现对使用者的关爱。

有的设计师则认为, 医院文化不仅仅包括医院的历史、建筑风格的延续等, 还应将“人性化”纳入其中, 这其实也是我国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悬壶济世”的典故便是证明。在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是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也是医院文化的具体体现。

文化在医院建筑中的未来

文化与医院建筑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鲁迅先生写的那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们自己的文化, 有精华的部分, 一些东西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 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例如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形式和一些处理方法, 通常是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再比如中医理论, 其系统性的治疗方法避免了西医的很多弊端。当然, 也有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 例如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建筑, 很难想象一所医院完全采用木结构会是什么后果, 况且我国当前的资源状况也不允许大面积木结构建筑的出现。

同样, 对于外来的文化, 我们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吸收和借鉴, 有些是不适合我国的, 有的医院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 却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议, 这便是明显的例子。一栋医院建筑, 放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是适合的, 放在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就很不合适。

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说,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原则。至于这个原则是什么,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 当其处于不同阶段时, 看法很可能也不一样。

医院建筑师是站在继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立场上, 还是从实用至上、客户至上或是与世界接轨、追求现代感的角度抑或是其他什么角度出发去审视各种文化在我国医院建筑中的未来?相信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医院建筑作为诸多文化的载体, 是否应该承载以及能否承载起文化的重担, 这既与设计师对文化的认识水平和态度有关, 也与院方的理念有关, 更与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关。而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则与国家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当然, 医院建筑还会不可避免地不断受到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理念的冲击。

因此, 文化在我国医院建筑中的命运, 并非全部掌握在设计师手里, 它需要院方、城市规划者, 乃至最高决策层的共同关注。

文化承载力 篇2

基于IMOP的区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协同研究-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

摘要:运用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方法,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水资源、可供能源量等四个因素作为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综合运用lingo8.0及spss13.0软件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但水环境化学需氧量和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可排放量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最优发展路径.作 者:林洪 颜慧超 盛建新 王少雨 邹畅 门玉英 作者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战略管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期 刊:科技创业月刊 Journal: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23(7)分类号:X826关键词:不确定多目标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环境承载力

承载运河文化 建设魅力通州 篇3

近两年,通州投资百亿元加强了以道路交通、供热、燃气、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电力供应、生态环境等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城基本框架初步形成。通州的优势已日益显现:境内水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28.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11%,人均绿地达到75.6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4.04平方米。随着“三环绿水绕京城”河湖治理措施的实施,通州将成为北京最具竞争力的新区之一。

现代化新通州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公共和生活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宽裕的城乡统筹作为支撑。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政府职能部门之一,通州区市政管理委员会主任薄立军就如何以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迎接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及如何增强城市运行力和保障力,如何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等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巩固成果形成合力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以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迎接60年大庆是市政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请谈谈你们的工作思路与做法。

薄立军主任(以下简称薄主任):我们很快就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了。今年年初我们制定的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巩固奥运成果,加快推进市政管理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完成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任务,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具体包括三项主要工作:

第一,全力以赴,确保完成重点工程建设任务。这里包括折子工程和重点工程9项,主要有道路工程、三河热电向新城供热项目、老城区5号燃煤锅炉房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环卫方面主要是完成梨园垃圾中转站和西田阳垃圾填埋场二期收尾工作;完成填埋场一期封场和西田阳垃圾填埋场除臭工程。结合通州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要完成城区108座旱厕改造,对现有垃圾楼、垃圾收集站和环卫黄标车进行改造,购置果皮箱2000套。另外,今年还将改造城区旱厕24座,垃圾收集站20个;完成对城区部分街巷胡同20世纪50、60年代照明设施的更换。

第二,统筹安排,加快市政管理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通州区“两个创建”工作,重点加大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对全区480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地区“净、绿、美、亮”档次;协调各乡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乡镇非正规垃圾场治理工作;协调推进250座村庄公厕和“四镇”垃圾转运站建设,完善“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生活垃圾运行机制;协调、指导和组织1个“环境优美乡镇”和5个“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继续发展居民生活用气,满足居民用气需求。对新建的居民小区,做到100%安装天然气;对有用气需求的旧楼小区,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实施入户工程;对距市政管线较远的乡镇,继续发展压缩天然气,方便群众需要,满足环保要求。

第三,巩固成果,全力做好国庆60周年服务保障工作。在环境保障方面按照市区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用保障奥运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完成服务庆典环境保障工作,做到环境整治标准不降低,环境建设步伐不歇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围绕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了建国60周年庆典摆花方案以及庆典期间夜景照明保障方案,对道路照明设施进行维护,保障庆典期间夜景照明正常运行。在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安全运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建设,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各类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区内战略性管线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协调管线所在乡镇政府及管线产权单位,确保辖区战略性管线运行安全。

着眼长效务实创新

记者:通州这两年发展很快,我们这次过来采访就感受到滨河新城的魅力,这也是奥运留给北京的真正遗产。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已一周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奥运经验对于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有哪些启示呢?

薄主任:奥运留给北京丰富的遗产,其中环境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部份。随着通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对高品质的环境渴求进一步提升。坦率说,奥运之后部分地区的城市环境痼疾顽症又有所反弹,继续保持奥运后良好的环境秩序使工作面临很大压力。我认为这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理念,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完善机制,以适应环境建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另外,当前如何切实把人文关怀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大城市管理前瞩性研究,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统筹能力,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具体来讲,创新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革体制,制定规范,使城市管理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

今年,主要要做这样几件事:一是加快推进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环卫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性、多功能、专业化分工的道路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作业组织系统,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进程。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提高作业标准,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二是推行城市管理的标准化。目前,我们制定了《关于城市道路和绿地清扫保洁工作意见(试行)》,对道路路面清扫保洁和绿地内的保洁工作进行了责任分工,细化了各部门职责。通过制定城市管理专项规范标准等指导性文件,推动城市管理标准化。同时,通过编制《通州新城环境规划设计导则》,构建规范化的城市户外空间管理模式。《通州新城环境规划设计导则》以通州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对城市景观(包括街道景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景观围挡、立交桥、夜景照明等组成要素)分别建立具体的设计导则。5月完成规划大纲编制,10月前完成规划方案初稿,提交区政府审议。另外,为规范管理户外广告、牌匾标识,根据市市政市容委工作要求,年内,我们将在《通州区新城环境规划设计导则》的基础上,完成通惠南北路、通朝大街、通顺路、滨河路、京榆旧路、壁富路、京津二通道等7条道路两侧的户外广告及牌匾标识规划编制工作。至此基本完成城区各主要路段的详细户外广告规划,为今后规范我区的户外广告,实施广告拍卖及牌匾标识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是创新城市照明管理体制。坚持建设改造与维护管理并重,进一步理顺完善管理体制,积极将城市照明建设和维护管理统一起来,集中行使管理职能,建立完善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保障城市夜景灯光亮化的正常运行。

四是尽快研究制定旧城燃煤锅炉房整合替代政策,建立新的供热运行管理体制和取暖费用计价执行办法,保障整合工作顺利进行。

五是完成市政设计所改制工作,使其按照新机制顺畅运行。

第二,完善机制,健全措施,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应健全以下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市容环境管理机制。采取增加清扫保洁人员、延长巡回保洁时间等措施,加大对重点路段、重点责任区域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力度。对城区133座公共厕所采取24小时全天候保洁作业,做到随脏随打扫。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收集站点实行日产日清试点,全力保障了我区市容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

二是完善绿化美化管护机制。建立例行绿地检查制度、养护例会制度,开展经常性抽查,发现问题随时通知养护单位整改。采取群防群治的方式,加强对管护工作的社会监督。

三是健全市政设施巡查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管辖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同时将市政设施巡查人员进行编组,明确各组责任范围,加大对城市道路、桥梁以及井盖、路灯等市政设施的巡查力度,确保巡查高效到位,不留死角。

四是健全供热保障机制。成立供热领导小组,完善供热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抢修、抢险队伍,落实设备检修、普查工作,排查影响供热的各种因素,切实做好冬季供热保障工作。

五是完善燃气行业管理机制。组织燃气企业操作人员上岗培训,对辖区内85家燃气企业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监管职能,确保燃气安全运行。

(责任编辑:黄荔)

相关链接:

通州新城规划

2004年,通州区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通州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发展任务,即“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打造基本框架,十年基本建成北京新城区”。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通州区定位为“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在产业发展方面,规划指出“要引导发展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化、会展等功能,是首都中心城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

茶承载的跨文化传播 篇4

一、茶是中国浓

茶起源于中国, 历史悠久,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阶段。唐人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选择、用水以及如何品饮, 形成了品茗艺术。唐代皇室设茶宴;黎民百姓以茶待客、以茶解渴;寺院僧侣们种茶、制茶、煮茶、饮茶, 赋予茶“三德”;唐代文人隐士品茗评水, 吟茶诗、作茶画, 以茶喻人、以茶明志、以茶抒情, 使茶有了精神层面的文化高度。茶叶“兴于唐, 盛于宋”的说法。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饮茶法上的改变, 茶的高度普及以及街市和茶肆文化的繁荣。宋代用点茶法来代替唐代的煎茶法, 更加注重品鉴茶汤的色泽, 追求茶的真香、真味。到宋代, 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文化到了元代, 进入了过渡阶段。虽然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没有十足的发展进度, 但在饮茶法方面却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采用了简单的“清饮”的方式。这种纯粹的饮茶方式, 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方式, 到了明代, 就发展成为了“泡茶”这种方式, 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就是茶精神文化。中国的茶精神文化是儒、释、道三股精神力量集结而成的, 这就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独到之处。

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兴起和沉淀, 是两者的品质相通、志同而道合所造就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仁”, 它追求的是“和”“大同”, 即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茶, 行品温厚, 不浓不烈, 茶香、茶味和茶境的调和, 正是“和”的表现。儒家思想中, “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茶文化之中。茶有芳香, 却香味寡淡, 不浓不郁。儒家重“礼”,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 也讲究茶制。茶艺中, 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礼制, 敬重宾客。儒家也有“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的好客情怀, 因此, 自古客来敬茶, 便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正所谓“半壁山房贷明月, 一盏清茗酬知音”, 以茶会友, 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国茶文化最契合之处就是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培养。“克己复礼”便为“仁”。“克己”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慎独”。与这种表里如一的自觉思想相得益彰的便是“自省”思想。饮茶便是一个慎独和内省的过程。待客散尽, 撇开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点一盏幽灯, 泡一壶清茶, 自审一日之行是否有不得当之处。茶香清幽, 可让人宁神;茶味清淡又略带清苦, 可让人静气。在独处之时, 排除私心杂念, 净化灵魂。在品茗之余, 是内心的自省, “流华净肌骨, 疏沦涤心愿”, 饮茶不仅可以洁净肌肤、身骨, 而且重要的是净化内心世界。

2.茶文化和道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茶道, 既然离不开“道”。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同样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道家的第一原则便是“自然”。茶文化中体现的道家“自然”之法则在于茶体自然和茶境自然。所谓的茶体自然, 首先茶本身便是自然之物, 到了茶文化后期, 茶叶只是经过简单的润泡, 依旧保留其自然的本貌。在润泡茶叶之时, 皆可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沸水的场景, 也体现了茶文化的自然观。最后, 饮茶的同时, 要观茶色, 听茶声, 这便成了感受自然的一个重要契机。茶境自然, 古代茶人多喜选择一些山谷丛林的幽静之地, 聆听溪水潺潺, 感受清风拂面的自然之感, 以达到让心灵回到最初的状态, 返璞归真。道家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无为”, 讲求的就是与世无争。古代爱茶、嗜茶之人, 多为高士、山人、幽人, 他们一方面想要使自己的才学有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都不屑于功名利禄, 只求回归自然, 放纵悠然而自得。道家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虚其心”, 去除心中的念想, 不去想凡尘杂事, 真正体验生命的乐趣。饮茶之人常将自己置身于幽静的环境中, 使心归于平静, 一人独自品茶。当茶净肌骨之时, 同样也洗涤了心灵。因此, 中国的茶道文化是用茶来创造一种境界, 用茶来平衡自己的心境。

3.茶有佛缘

茶有佛缘, 是因为茶的清净纯洁的内在品质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交相辉映。佛教历来推崇饮茶, 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和茶的结合点就在于禅定———这个禅门的最基本功夫。而茶有凝神静气的功效, 因此, 僧人们便把茶作为禅修的工序之一。禅宗所有的道理都集结于一个字, 便是“悟”, 即对本性真心的自悟。中国的佛教禅宗以顿悟的领悟方式来理解万事万物。当茶与顿悟结合起来, 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茶文化形式———禅茶文化。茶带给佛教徒的不仅是止渴解倦, 而且茶能静心解闷, 有乐趣又有节制。寺院僧人在泡茶和饮茶中, 净化心灵, 解除心中的烦闷和不解, 体会的是佛禅的禅宗历来强调自身的领悟, 主张所谓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 教人心胸宽阔。所以僧侣们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 把禅的哲学思想与茶文化结合起来。

三、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而形成的, 但影响日本茶道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佛禅。

日本的茶道与佛禅结缘, 是和茶在日本的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僧人;让日本人爱上喝茶的, 也是僧人。据姜天喜的介绍, 日本著名的学问僧人永忠大师入唐求法, 将中国的饮茶习俗介绍到了日本。南宋初年, 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后, 还把中国宋代的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到了日本, 这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荣西后来也被奉为日本的茶祖。随着宋朝的结束, 中日两国之间互通减少, 中日两国的茶道也开始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休的弟子村田珠光从禅宗的世界里, 发现并确信一味清净、法喜禅悦之境才是茶的理想所在, 提出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从此开始, 日本人的情趣开始融于茶事, 以精神为主的素朴茶事开始流行。而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便是千利休。经过他的改革, 日本饮茶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过去单纯的点茶饮茶, 逐渐升华为具有宗教审美意境、静心清魂的茶道。千利休把源自中国的佛教禅学思想的“和敬清寂”看做是茶道的真谛:怀一颗温和之心, 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交往, 感受茶事中恬静的气氛。此外, “独坐观念”也是茶道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客人走后, 主人独自坐在茶室里“静思”、“熟思”, 回味当日的茶事, 又可涌起一股充实感。就这样日本的茶道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风格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四、独特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并不产茶, 但却是世界上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英国的饮茶史开始于17世纪。真正促进英国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皇室。1662年, 人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当时的英王查理二世, 带去了221磅的红茶和精美的茶具。从此, 饮茶风尚在英国王室传播开来, 英国的茶文化开始和皇室挂上钩了。而创造出下午茶的便是19世纪40年代, 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 为了打发午饭和晚饭之间的空闲时间而发明出来的节目。自此, 英国的下午茶开始广泛流行开来。

英式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茶文化的载体, 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 是英国饮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代表了一种格调, 一种纯粹生活的浪漫。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传入英国后, 已经撇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内隐、含蓄的品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于茶在英国传播是从皇室贵族传播开来的, 又因茶叶起初在英国的价格昂贵, 同时从中国进口来的茶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 英国茶文化成为了一种物质消费, 一种奢华的生活享受。如今, 英国的茶让整个国家的时间在每天下午四点停止, 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 择一处颇有情调的咖啡屋, 看着杯中茶和奶巧妙融合, 品着精致的下午茶点, 舒服地坐在沙发上, 享受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刻。

五、茶文化的跨文化互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互联网的开启, 让中国人开始更容易地接触世界。最初从中国流传出去的茶文化, 在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独立个体的茶文化。这些独特的茶文化同时也随着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开始反哺其母体———中国茶。

当代中国, 一些崇尚自然、修禅养性的雅士们, 为了体会禅茶中更深层次的清寂, 开始去日本学习日本茶道。一些城市和地区, 开始出现日本茶道馆, 慕名前来学习日本茶道的中国人也络绎不绝。也许是城市喧嚣, 也许是生活的压力, 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日本茶道, 来到这简约的茶室, 通过严格而又自然的茶道工序来寻求内心的那一份恬静。同时, 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原本不再流行的宋代点茶法又开始流行开了。虽然这种点茶法在泡茶、饮茶中不多见, 但中国人开始学习日本, 将茶研磨成茶粉, 用它来制作甜品, 或许可以这么说, “吃茶”又在中国流传开来。这就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 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包容性的体现。

中国的茶改变了英国的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今天, 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 追求时尚的人群开始了解和喜欢下午茶。茶, 带着英伦风情回到了故乡———中国。一些外商餐饮品牌以及一些星级酒店开始推出英式下午茶;在北京、上海等地还相继出现了英国下午茶茶室, 很受中国人欢迎。当中国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开始对这个节奏感到忧虑的时候, 他们需要在这个烦闷的城市中, 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中国人喜欢下午茶, 并不是喜欢茶的味道, 而是与下午茶文化相关的生活方式。一杯红茶, 一缕午后的阳光, 可以让忙碌的脚步慢下来。撇开繁杂的茶艺程序, 中国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英式下午茶轻松的氛围。

六、结语

世界的茶, 起源于中国, 却发展在世界各地。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达到高潮, 从亚洲到非洲, 茶在所有适宜土地上都找到了家。而茶文化的包容性, 更让茶在不同国度, 不同种族, 不同文化的人手中, 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茶, 承载着各自的文化, 在全球范围内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王松能.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J], 中国茶叶, 2009 (8) .

[2]袁媛.茶文化负载词之跨文化重构[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 (10) .

[3]刘俊力.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 茶叶通讯, 2004.

[4]王玲.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 北京社会科学, 1992 (2) .

[5]包大明.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 兰台世界, 2013 (10) .

[6]罗国中,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 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 , 1997 (63) .

[7]姜天喜.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8]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

[9]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 (5) .

[10]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 农业考古, 2006 (5) .

[11]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史林, 1995 (3) .

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承载的载体 篇5

方向性——明确内刊的读者和目标

一般来说,企业报纸的读者是以内部员工为主、外部客户为辅。对内发挥信息传递、文化建设、凝心聚力等作用,对外发挥宣传公司形象和业务的作用。

目标受众不一样,内刊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我以前服务的厦门建霖工业是以OEM和ODM为主,内刊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内部员工,内容上更关注产品的品质,所以在品质宣传上倾注了不少心

力;而舒华(中国)有限公司有自己的品牌,他们的内刊兼顾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个方面,更注重企业的形象展示和产品宣传,以及整体形象的维护和提升。

丰富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很多企业的内刊只有一种,目标受众却包含高层、中层、职员以及一线员工,还要兼顾外部客户。对于中高层来说,更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大政方针。对于一线的员工来讲,他们更关注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福利措施、工作条件的改善等。而外部客户更关注公司产品的品质以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内刊在策划栏目、稿件选择时,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各方面的需求。

中高层领导对报纸的政治性和严肃性要求多一些,而普通职员和一线员工更倾向于趣味性和知识性。针对这种诉求,我常常喜欢把四版报纸为:第一版时政新闻,第二版综合管理,第三版主题策划,第四版员工生活。一二版主要针对中高层,二三版主要针对基层和一线员工,严肃与活泼相结合,雅俗共赏,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要求。

互动性——扩大员工的参与面

经常在内刊群里交流,不少编辑人员反映,员工投稿积极性不高,稿子少,质量差,很多稿件都要编辑自己去采写,工作压力大,并且很辛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员工的参与性不高,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在每期的策划栏目上下功夫,栏目尽量丰富一些,让他们知道写什么、写的范围等等。其次,利用公司的邮箱、宣传栏、OA以及论坛以及自己认识的人,广泛宣传和动员,最好是约稿到个人,这样就能保证稿件的数量,并且他们写稿过来也有针对性。再次对每个来稿都要有回应,不采用的稿件要向作者说明原因,并鼓励他投稿。另外,在稿件的质量、编辑以及排版上下功夫,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提升报纸的质量。报纸质量越高,员工关注越多,投稿的人也越多,报纸的影响力也会增强,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我刚到舒华的时候,投稿的人很少,内刊只是几个文学爱好者的舞台,内容也不够新颖,员工的关注度也不高,文化专员对自身的价值以及出路都产生了怀疑,于是转行去了其他公司。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从稿源上入手,先策划一些主题,然后发动周围的人帮我写稿件。第三版为特别策划,全部由我自己采写,从而在数量上达到了排版的需要。

一期一期逐步改变,每期投稿的人员的联系方式都收集起来,和他们经常保持联系,调动他们写稿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发报纸的时候,稿费及时发放到他们手中,这样,不仅报纸质量提高了,员工的关注度提高了,而且从我经手的第三期之后,报纸再已没有缺过稿件,每期都用不完,自己也不用辛苦的去采写稿件,每当听到同事们对报纸的称赞,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可视性——提高版面的艺术感

版面是报纸的脸面,版面的美观和艺术感对吸引受众注意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很多做内刊的人员不是科班出生,对报纸的排版不太了解,也没有经过审美和艺术训练,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摸索。即便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如果在大学也不认真学,学了也记不住,学了也等于白学。最开始排版的时候,我常常模仿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内刊。并且深信,不少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改进,版面也越来越漂亮了。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排版的几条经验:一是版面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二是要注意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动静结合;三是版面留白要恰当,太多了浪费版面,太少了显得不够大气;四是要有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精神,追求版面的整洁大方,把每一期报

纸当着一件艺术品来对待。

导向性——发挥内刊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引导,而内刊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所以,内刊的主题策划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要为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为企业的员工服务,为提升企业的对外形象服务,从而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品味汉字承载的传统文化 篇6

如何在一年级教学中教授经典的传统文化?2014年9月以来,我在瑞龙小学一年级进行中国古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尝试将语文教学常态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引领低年级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徜徉。

一、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魅力

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自汉字诞生之日始,它就是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先民造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汉字为反映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而生,而后在几千年衍变过程中,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因为汉字先天具有可视性和意象性,从而能够嵌入传统文化的经脉并交融于无形。

比如“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能发出闪亮的光芒,两个合在一起就会变得更亮了,这就是“明”。(水),引导学生观察了字形之后,学生很快发现这是“水”,接下来我问学生:我们学习过的汉字里面,哪些字带有水字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很快就找到了不少字:江、河、湖、海……我将学生说出的字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学生总结规律,原来这些带有三点水旁的字,大多数与水有关。其实,汉字的构字规律和造字特点一目了然。学生从这些字的规律中发现了古人在造字的过程中,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形成了汉字。

二、联系生活中的传统,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内在文化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汉字从外形上就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在教授低年级学生生字时,尤其是形声字时,教师可以注意将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渗入实际教学中。

(教),在教学这个字的时候,可以采用和学生进行轻松对话的方式:古代的时候,一个小孩子要去学习了。你看,左边上面的小叉叉就代表了有错误,学得不好了老师是要用小棒子敲头的,以此提醒他要好好学习,所以,你看右边的形状,多像一只手拿着小棒在赶着前面的小孩子啊。这时,学生可能会有疑问:过去老师还打小孩子啊?我解释说:有句俗话叫“严师出高徒”。古时候的老师被称为先生,学生读书不好的时候,他就会用小棍子敲打。我们现在多幸福啊,老师们都是那么爱你们,你们更应该尊重老师,好好学习。这样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故事,学生听起来趣味盎然,效果很好。

再如教学“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合起来就成了“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什么叫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培养好下一代,而下一代理应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让父母更快乐,生活得更幸福。这样教学,学生不仅高效地学习了生字,还受到了道德教育。

三、联系生活中的特征,引导学生品味汉字的精神价值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例如,我帮助学生记忆“好”字是这样讲的:“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就是男女生活在一起组成家庭,生活就(好)了。教学(美)字,我就要讲羊大则味美,它的本义就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 “美好”的意思有所不同。这说明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历史含义。在古代和现代的汉字文化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极力想做到的。结合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我让学生用“美”进行组词,学生用“美”组了很多的词:美丽、美女、美人、美好、美餐、美味、赞美、精美等。组词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学生发现这些词各有特点,但是共同点都是围绕“美”,有了这个核心字,这些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都是非常好的。

(德),我们天天说品德、道德,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从古汉字的造字规律上,我们就能看出“德”的本意和所指。课堂上,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人在路上行走,问学生:如果两个人在路上走,他们可能去干什么?他们一路上又会说些什么?一年级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答案五花八门:去逛超市、去打球、去菜市场、去美容、去池塘边钓鱼……我接着和学生探讨:两千多年前,那时是没有超市、美容院的,那个时候会有什么?一番探讨之后,学生继续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我适时引导:两个人一起去做事情,他们随时都要接受别人的监督的,右边有只眼睛在看呢。中国有句古话: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自觉管好自己,接受监督。但是真正的德是不要人来监督的,不需要别人看的,它是要放在心中的。所以,在德字的右下方有一个“心”。古人造字的时候,就给了我们很多智慧的启迪,是我们的精神价值追求,更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的。

中国的古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这些汉字的本身就是经典,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被称为“经”,如《道德经》《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典”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册的书。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后来我们的学习中就出现了词典、字典、法典……

在我看来,经典就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约束与精神价值的根源。我们一听说经典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汉字是经典,一部好看的电影是经典,一幅传世的名画是经典,一句传诵千古的诗句也是经典……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经典的汉字,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会继续和他们一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我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路探索,一路前行。

文化承载力 篇7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 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 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 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 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因此, 词汇量的扩大和词汇的灵活运用是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何对词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当前学习英语词汇的现状

我们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 单纯地去追求扩大词汇量, 探讨了扩大词汇量的种种方法, 诸如:利用构词法;联系归纳法等等。学生在单词上投入的时间也不少, 然而, 效果不尽如人意。

“外语学习者在写作上犯得最多的是词汇错误。” (董燕萍, 2001:186) , (吴锦, 张在新2000:213) 对242名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 94.4%的英语专业学生和89%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写作时措辞有困难。何华清 (2009)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 结果表明, 59.33%的语言错误为词汇错误, 搞清词汇问题对克服目前中国学习者在词汇积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大的盲目性至关重要。概括起来, 有四类词汇问题: (1) 词汇总量不能满足思维表达的需要; (2) 不知道常用词汇的具体用法; (3) 不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意思; (4) 好多学过的词汇用时不能迅速地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四类问题中, 词汇总量不足可以通过扩大阅读, 来达到词汇的积累。 (2) 、 (3) 和 (4) 要从词汇学习的方法上寻找根源, 否则, 难以对症下药得到根治。

我们认为, 导致上述四种词汇困难的根源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的误导和对语言本质的错误认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 中国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词句讲解和语法分析, 这种教学思路给学生造成了一个误解:学习一门外语就是要记忆单词, 分析语法。掌握了词汇语法, 就意味着学会了这门语言。所以常常看到同学们手捧一本厚厚的词汇书, 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书中的单词及其汉语对应词语。这种死记硬背单词的方法不仅大大延长了词汇的掌握时间, 而且也会迅速遗忘。更糟糕的是, 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无法灵活运用。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词汇的用法, 提高词汇使用的正确性、地道性和熟练性,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词汇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词汇。

词汇是文化的载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流, 有效的交流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备受瞩目的话题, 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 还应该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这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刘润清、戴曼纯, 2003)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成为新形势下英语教学的新目标。

从广义上讲, 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 甚至每个单元 (陈申, 1999) 。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 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和文化因素, 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 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Dodd, 2006)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反映语言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 (邓炎昌、刘润清, 1989) 。因此, 文化教学首先应该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学。在教授英语中, 教师应结合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对照比较, 关注文化差异。一定要把单词看成是文化的载体,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学习词汇。一个简单的汉语对应词决不能概况其文化内涵, 而中国学生记忆单词恰恰只记忆其对应的汉语解释, 所以, 英语学习从源头上就犯了致命的错误。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对词语语用的理解。从而才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这门语言。

众所周知, 语言的教与学与文化的教与学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是传统的英语教学, 没有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词义可以说是语义学和词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几千年来, 人类对语言意义的关注首先就集中在词义问题上。对词义问题进行了深入卓绝的探索, 形形色色的词义理论层出不穷。其中符号学的诞生为词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根据符号学理论将词义区分为以下几种:

1.概念意义:体现词与概念的关系。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所以, 概念意义间接体现词与事物的关系。概念意义是词最基本的意义。详解词典中对词义的解释即反映词的概念意义。优秀词典的释义能准确表示词义对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 甚至可反映词义的义素构成。

2.结构意义:体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与此相应, 词的结构意义区分为组合意义和聚合意义。组合意义体现语流中词与词的线性相互关系, 也就是词与词的组合、搭配特点和局限性。制约组合、搭配的因素可以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相容性”, 也可以是语法规则, 也可以是语言传统和习惯。聚合意义则体现词在语言体系中潜在的相互关系, 即在“相同”和“区别”基础上的词与词的各种对立关系。有某种共同语义或语法特征的词可构成聚合体, 其成员既有相同特点, 又有不同特点。

3.语用意义:体现交际主体 (使用语言的人) 与词之间的关系, 即体现人对词的作用或词对人的作用的意义。

词的功能语体色彩一般也归入语用意义, 因为语体色彩体现人对词的评价:人在具体语境中选择语体上最恰当的词用在话语中, 而选择的基础是人对词的语体特点的评价。

词的文化伴随意义是词所引起的人对事物的联想, 这种联想又受民族传统文化制约, 同时文化伴随意义一般也包含感情评价色彩。所以, 文化伴随意义也属语用意义。

4.所指意义 (语境意义) :体现词与具体语境中具体事物的关系。可以说, 所指意义是将词的概念意义与语境中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将概念意义具体化, 语境化。

英语词汇所承载的概念意义、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和所指意义, 都表明了很强的异国文化色彩, 决不能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去理解, 否则就会出现中国式的英语, 不符合英语语言规范, 即出现错误的词汇搭配, 语言的重复, 死译, 硬译等等。

所以我们要科学地学习英语词汇, 要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和记忆词汇意义, 其实这四个方面就深刻地体现了文化差异。不能依照几个汉语注释来学习词汇。牢牢记住词汇承载着最大的文化, 要把它当作文化的载体来学习。

首先一个单词只有对应的汉语解释, 我们就无法对概念意义达到正确理解, 从而就无法了解该词的结构意义、语用意义以及所指意义。例如单词“exploit”, 大学英语教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只给出该单词的三个汉语解释:“剥削;开发;利用。”其中“利用”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中性词或褒义词, 这仅仅是我们根据汉语解释对该词的理解。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则解释为1.use, work or develop fully (especially mine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给出的汉语参考释义是利用或开发 (尤指矿藏和其他自然资源) :例如:exploit oil reserves, water power, solar energy, etc开发石油资源, 开发水利资源、利用太阳能。那么汉语句子“利用词典翻译这段话”就不可以用exploit, 该句的“利用”可以译为“with the help of the dictionary”, 中国学生因为忽视英语解释, 只记忆对应的汉语解释, 因此常常写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英语句子。2.“use sb/sth selfishly and unfairly for one’s own advantage or profit”给出的汉语参考释义是“剥削或利用某人、某物”, 从英语解释中获知该词的概念意义, 从而很容易地看出它的语用意义, 即词的语体色彩以及词的文化伴随意义, 它是贬义词。这与我们先前通过汉语对该词语义的理解相比, 大相径庭, 相差甚远。脑海中有了英语解释, 有了对该单词的概念意义的全面理解, 在遇到英语词组exploit a situation for one’s own advantage, 我们在一定的上下文可翻译为“趁火打劫, 趁人之危”, 全然没有生搬硬套教材里所给出的三个汉语解释, 干巴巴地把它翻译为“利用形势为自己谋取私利”。

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中, 即在具体语境中, 把词的概念意义与语境中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就能将概念意义具体化, 语境化, 在汉语的具体语境中, 准确选择词语, 也就是确定其所指意义 (语境意义) 。加之对汉语的良好把握, 因为汉语词语也有其概念意义、结构意义、语用意义以及所指意义, 就能够进行正确的英汉转换, 实施跨文化交流。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容易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但是用英语解释来学习单词, 把词汇作为文化符号来学习, 就可以消除中国式的英语, 避免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来搭配、出现重复, 死译, 硬译等等英语学习者所犯的通病。例如汉语句子“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汉语思维来讲, 这个句子没有问题。但是翻译成如下英语句子:That’s an impractical illusion.就有问题了。英语词汇“illusion”的英语解释为false idea, belief or impression;delusion汉语释义为错误的观念;幻觉;错觉, 其本身就含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所以这里的这个形容词“impractical”的使用完全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这样类似的句子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比比皆是, 要根治这种字对字的对号入座式翻译, 就只能通过英语解释来学习单词, 明白英语单词的真正含义, 英语是外国文化的载体, 不是简单的一个汉语释义就能囊括了它的全部意思, 只有明白了英语词汇的英语解释, 才能谈到运用的层面, 在不同的英语语境下, 对应的是不同的汉语措辞, 适当的汉语措辞才能够达到流利的汉语。反之, 不同的汉语语境, 由于明白了英语词汇的真实文化含义, 才能够找出恰当的英语措辞来表达不同的汉语句子。只有明白了英语词汇的英语释义, 才能达到正确运用, 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 才能产生地道的英语, 而不是处处带有“中文腔”。

通过英语解释来学习词汇, 可以解决学生就词汇学习方面 (2) 、 (3) 和 (4) 的困惑: (1) 词汇总量不能满足思维表达的需要; (2) 不知道常用词汇的具体用法; (3) 不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意思; (4) 好多学过的词汇用时不能迅速地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真正明白词汇意义, 就会灵活运用了, 而且不易忘记, 就解决了词汇不能迅速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问题。 (1) 词汇量不足则可以增加阅读量, 通过英语句子, 课文来记忆单词, 而不是简单地拿词汇书来背诵,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词汇学习法, 是耗时而收效甚微的学习方法。

更糟糕的是脱开词汇的文化差异, 通过别的种种方法来学习中西文化差异, 那是本末倒置, 或绕了很远的路, 研究方法不当, 这直接影响着学习英语的效果, 正因为英语学习的根本方法出了问题, 导致学生不会运用词汇来遣词造句, 从而把英语变成“死”的语言, 语言本质属性是运用, 结果, 几十年的英语学习, 只能认得单词, 见到汉语翻译不成英语, 或是死译, 硬译, 不能产生正确的英语译文。见到英语, 无法翻译成流利的汉语, 翻译得艰涩难懂, 甚至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看不懂。

参考文献

[1]Wilkins, 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 Mold, 1972.

[2]Dodd, G.H.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6.

[3]Firth, J.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4]董燕萍.交际教学中词汇的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186-192.

[5]吴锦, 张志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3) :213-218.

[6]何华清.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J].外语界, 2009, (3) :2-9.

[7]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形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8]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文化承载力 篇8

在《中国企业文化年鉴》 (下简称《年鉴》) 创办十周年之际, 原商业部部长、特区办主任胡平同志,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大百科全书总编徐惟诚同志,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同志, 为《年鉴》题词, 表达了老领导对《年鉴》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年鉴》创刊于2004年, 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组织编篡, 至今已出版6部。《年鉴》自创办以来, 始终以“服务企业, 推动企业文化事业”为宗旨, 关注最新趋势, 把握正确方向, 贴紧企业经营, 全面、深入的记录着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被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并颁发“馆藏证书”。它紧跟时代步伐, 记录企业文化的发展足迹。2004年《年鉴》创刊号对企业文化的起源及背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之后的5部, 见证了企业文化伴随着企业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的历程。它把握理论前沿, 分析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年鉴》理论部分刊登了我国知名专家和学者对于企业文化课题的研究成果, 他们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端, 引领着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向。它围绕企业发展, 展示企业文化的实践成果。《年鉴》紧紧的抓住服务企业这一原则, 积极的推介、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和案例, 为广大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式和路径。《年鉴》作为我国唯一一部反映和纪录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历程的史鉴, 将继续发挥学术指引、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的作用, 为企业, 为企业文化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承载力 篇9

关键词:《名利场》,文化,归化,异化

一、引言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典型特征,势必成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障碍,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两大常用方法为归化和异化。笔者从文化翻译角度对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进行解读,以期让读者意识到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上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有其特殊文化价值的符号系统。翻译不仅是语言的释义也是文化的传递,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文化负载词,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三、归化和异化

Lawence Venuti在其《译者的隐形》(1995)一书中明确将前者称为“异化法”,将后者称为“归化法”。异化法要求译者以尽量保留原作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色为倾向,为译文读者呈现异国情调。归化法允许译者一定程度地发挥再创造能力,把源语本土化,减少目标语读者的陌生感。

四、应用举例

(一)归化

在翻译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一些概念、双关语、典故时,译者时常绞尽脑汁,因为直译很可能造成译文的晦涩,读者无法理解。这时,如果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与之意义相符、意境相似、文采相当的表达法,就可以使译文简练生动地再现原文神韵。

1.In Which Captain Dobbin Acts As the Messenger of Hymen

译文:都宾上尉做月老

分析:原文是第20章的标题。在希腊神话中,Hymen(许门)是婚礼之神,负责婚礼事务。如果将“the Messenger of Hymen”直译为“许门的使者”,若不加注解,势必造成中文读者的误解,但加上注解,对于一个标题来说又显得冗长。杨必女士将其归化译为“月老”,不仅简洁,而且可谓是中国文化中恰好与Hymen相对应的媒神,还原了原文的暗喻手法,一语中的。

2.And on her side,gentle thoughts and simple pleasures were odious to Mrs.Becky,they discarded with her;she hated people for liking them;she spurned children and children-lovers.?“I have no taste for bread and butter.”she would say,when caricaturing Lady Jane and her ways to my Lord Steyne.

译文:蓓基不耐烦忠厚人,讨厌家常的乐趣,因为这和她格格不入,谁喜欢这一套东西的少不得也要遭她的白眼。譬如小孩子和喜欢小孩子的人她就恨不得一脚踢开。她对斯丹恩勋爵模仿吉恩夫人的举止,故意夸张她种种可笑的地方,而且每次总加上一句:“有些人乏味的像白水煮豆腐,我可不喜欢。”

分析:这段话反映了蓓基的态度。对英语国家的人而言,“抹黄油的面包片”是非常普通的日常食物,如果直译成“我对抹黄油的面包片没有胃口”,虽然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困难,但是结合上下文,这句话传达了蓓基的一种厌恶情绪,直译显然不能将其表达出来。所以,译者选择了中国比较清淡的家常菜“白水煮豆腐”替代它,暗喻蓓基眼中的“乏善可陈之人”。

(二)异化

由于文化差异,采用异化翻译法翻译出来的文本通常会让译本读者产生艰涩难懂的感觉,但是异化翻译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译者态度鲜明,以让译文读者感受原汁原味的“外国风味”为目的;二是源语文化的某些特殊语言习惯随着时间的迁移在目的语国家的大众文化中有了一定的接受度,无须再进行归化处理。

1.She had previously made a respectful virgin-like curtsey to the gentleman…

译文:她先前已经斯文腼腆的向那位先生行了个屈膝礼……

分析:“Curtsey”,意为“屈膝礼”,是欧洲传统的女子礼仪。行礼时,含笑低头,双手两侧提裙,右脚放在左脚后面几英寸处,依靠在脚掌上,屈膝时,膝盖向外弯曲,而不是向前,同时保持背部直立。中国为礼仪之邦,“屈膝礼”虽然和中国女子的传统行礼方式有差异,但直译并不会对中文读者产生阅读障碍,反而能够让译语读者了解西方礼仪,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For the affection of young ladies is of as rapid growth as Jack’s bean-stalk,and reaches up to the sky in a night.

译文:小姑娘们的感情滋长得最快,像贾克的豆梗一般,一夜的功夫就直入云霄。

注释:穷苦的贾克得到许多仙豆,第二天起身,发现撒在园里的仙豆长得直入云霄。贾克攀附着豆梗上天,碰到许多奇遇。

分析:这句话描绘了爱米莉亚对蓓基的喜爱之情疯涨。“贾克的豆梗”是一个文化典故,母语读者一看皆懂。为了把这个特殊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的语读者,杨必女士采用了“直译+脚注”的方式将此典故介绍给中国读者。

五、小结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承载词是个需要再三思虑、权衡取舍的议题。译者应该注意提升自身对母语国及源语国的文化修养,综合归化法和异化法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用词的选择上提升准确度,以期达到语言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的最大等值。

参考文献

[1]Thackeray,William Makepeace.Vanity Fair.Xi’an:World Book Publishing House,2010.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80.

文化承载力 篇10

2014 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新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提出到2020 年,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 基本建立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的格局[1]。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科技不断发展, 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3—2022 年) 》中, 东北三省仍有23 个地级老工业城市、4 个省会城市市辖区, 经过10年的老工业区改造, 东北三省老工业城市数仍占较高比重, 老工业城市振兴任务依然繁重。这些地区迫切需要新的接续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向可持续无污染的新型产业转型, 更加速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1994 年, 澳大利亚以“创意的国度” (Creative Nation) 为目标公布了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2]。1997 年, 英国政府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聚焦点, 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美术馆改造工程等。另外, 还有美国近年来也开展了以经济系统为基础的文化遗产政府管理[3]。我国大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始于2000 年左右,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虽然已初具规模, 其产值在3% 左右, 但是落后于欧洲10%-15% 的平均水平。从发展水平上看, 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概念引入及产业整合并举阶段[4]。但也出现了发展较快的城市, 如上海率先依托大学进行了创意产业基地项目, 如赤峰路建筑设计街区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人才技术优势, 在上海是形成最早的创意产业基地。目前, 上海在改造旧车库、厂房及仓库基础上创立的产业基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还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新楼, 它曾是上海市区最大的立体公交停车场。设计策略是创造一个开放的创意办公空间, 将“机器使用”的场所营造成为“人使用”的场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工场也都在该场地规划范围, 创意工场包括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塑料车间、珠宝车间、数码实验室和工位教室等。另外, 上海还有昌平路990 号、1000 号等成功案例, 但由于篇幅有限, 不在此赘述。

2. 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综述

台湾自2002 年将“ 创意台湾” (Creative Taiwan) 规划为未来施政的目标与愿景, 将文化、艺术及设计等原属于不同领域的相关产业整合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下, 纳入整体发展的重点计划[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台湾在赋予传统事物以新创意方面, 逐渐特色鲜明。这使得台湾的竹文化、蓝染和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形式, 通过传统文化推广和产业化研究, 建立了一系列传统文化工艺博物馆和 (蓝染、造纸) 工作坊。台湾通过举办传统手工艺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坊, 将台湾本土的文化遗产完整且“活态”地保留和传承下来。台湾将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上升到产业化研究的高度, 这些创意文化产业给台湾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3. 旧建筑改造中台湾文创产业的“文化承载体”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CTAD) 对于创意性产业的定义, 是“创作、生产和分销有创意性内容、有经济和文化价值、以市场价值为目标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承载体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以下将分别论述传统手工业、工业和农业作为文化承载体的表现: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广兴纸寮和日月老茶厂的传统手工艺“竹编”“蓝染”、“造纸”和“茶文化”。

3.1 手工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工艺文化园的“竹编”和“蓝染”

1954-1972 年台湾南投县工艺研究班成立, 此为台湾手工业发展初期阶段。1973 -1998 年为台湾手工业研究所为台湾手工业制造产销阶段;1999年至今为台湾工艺研究所, 在文化制度层面上已经成为台湾工艺产业的代表[5]。为了使台湾传统工艺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原台湾工艺研究所基础上兴建台湾工艺文化园区, 园区以工艺展示、研究和推广等功能为主, 共分六个参观区域:工艺文化馆、生活工艺馆、工艺信息馆、地方工艺馆、工艺设计馆及工艺美学馆。其中, 生活工艺馆是原来的草屯商工的校舍在经历9·12大地震后的改造工程, 其中展示了大量传统手工艺作品和竹艺、竹雕、蓝染、漆艺、金工、玻璃、陶艺等7处工作坊。如图1为台湾工艺文化园区的竹编作品展览;如图2生活工艺馆的竹编体验DIY。

“蓝染”属于中国古代印染工艺, 早在1959年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出土了一块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 说明了早在北汉时就已经成熟地掌握这种工艺[6]。蓝印花布的工艺特征和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裱纸、图案创作、刻版、上油、刮浆、染色、晾晒、刮灰和清洗。蓝染有很多技法, 最常见有型染、扎染、缬染等。体验蓝染的扎染工艺是园区内的特色活动。体验者先在棉布上设计, 再用棉线沿缝加以固定, 侵染在蓝色染液中, 因扎制的压力, 拆开后的棉布呈现出自然的印染效果 (如图3、4) 。工艺园区内除了“竹编”和“蓝染”, 还有石艺、木艺等工艺作坊和研习课程, 限于篇幅, 不再列举。

3.2 工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广兴纸寮的“纸旅游”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自古书契, 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 (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 者谓之为纸。广兴纸寮位于南投县埔里镇铁山路310 号, 创立于1969 年 (如图5) 。造纸源流造纸首重水质, 因为埔里的水, 做出的纸不因时间或阳光照射而变黄, 所以埔里成为宣纸、棉纸最佳生产地。过去造纸形式一般是搭寮在河边取汲水源, 因为河水泛滥时间不定期。因此, 设立简单、易于撤离设施, 简称工作场, 但不叫纸厂, 叫做“纸寮”。

广兴纸寮研发代表埔里特色的手工纸。手工造纸作工精细, 制造过程采用雁皮、竹子、草浆、亚麻等原料, 依古法蒸煮、浸泡、洗涤, 加上不断精研改良新技术, 造出完全手工筛制、吸水性良好、墨韵优雅的宣棉纸, 赢得“纸故乡”美称。

广兴纸寮有专业人员演示造纸基本手法 (如图6) :

1) 取材:造纸的原理是将纤维重组, 将不同的纤维形成不同的纸张, 而纤维的则取自于各种天然植物, 经过各种加工而行成纸张。

2) 蒸煮:原料经由蒸煮的过程, 加速植物纤维分离。

3) 漂洗:蒸煮后的纤维, 使用大量的水洗涤。

4) 打浆:漂洗后的纤维原料成浆状, 作打浆处理, 行成所谓的“纸浆”。

5) 抄纸:将纸浆纤维重组, 是造纸流程中最奇妙的手续 (如图7) 。

6) 压纸:纸浆经过抄纸形成纸的形态, 再来就是将水分压榨去除。

7) 烘纸:一叠叠压榨后的纸形成像豆腐的形态, 然后就是烘焙成纸 (如图8) 。

8) 、纸:纸豆腐经过温度的烘培, 就形成一张张珍贵的手工纸了。

为了能振兴当地纸产业文化, 开放了供游客参观和造纸的DIY教室, 让游客自己能亲自体验手工造纸、纸扇和屏风等工作作品及灯具成果 (图9) , 且创作产品可以产生市场价值, 如广兴纸寮手工纸商店 (图10) , 其中有广兴纸寮辅以干花装饰的手工纸及纸服饰 (如图11、12) , 这种基于文化产品和创新实践的工业造纸体验, 是一种创新实践, 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广兴纸寮展示中心从蔡伦造纸到现代造纸术, 将制纸的技术过程和发展历程都作为展示内容。广兴纸寮在1996 年成功利用茭白笋的笋壳及槟榔树干研发出“惜福宣”与“逢春宣”手工新纸, 成为埔里最具特色的手工纸。它以农产品废弃物再利用研制的惜福宣, 不仅为台湾的造纸文化开创新一页, 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3.3 农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台湾日月老茶厂“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生产国, 历来就有喝茶的传统。茶叶也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已经有200 多年的栽种历史。台湾的“日月潭红茶”不仅是台湾十大名茶, 也是名列世界四大名茶之一。台湾的这种红茶是由日本人从印度引进的大叶种阿萨姆红茶, 由于南投县鱼池乡的气候环境属于高温、多湿、雨量充沛, 海拔约在700 到1000 米之间, 与印度阿萨姆邦茶区相仿, 适合该品种的生长。但是, 台湾在大规模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农药后,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衍生土壤地力退化, 经过15 到20 年之后, 茶叶质量下降, 市场竞争力开始衰退, 原先的老茶厂一度破产, 更在1999 年的912 大地震中, 原有的茶园和茶厂受到重创。但是, 台湾农业部门开始规划转型, 提倡有机栽培, 不用农药, 每年举办鱼池红茶文化季活动, 即红茶文化体验活动, 感受茶文化历史和乡野生活情趣[7]。

台湾农林公司的日月老茶厂 (如图13) 是茶文化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环境核心。这座日月老茶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 年, 见证了台湾茶叶的兴衰史。2004 年, 农林公司重新改建了旧有的厂房 (如图14) , 整体空间设计仍保持旧有的主体结构, 但是考虑引进更充足的光线。建筑物的1 楼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焙茶作业区, 包括揉捻机、解块机、发酵室、干燥机、包装储藏区以及办公室;另有三分之一空间改建为展示和解说室。原来的设备至少有50 年的历史, 目前仍然能够使用, 机器运转的声音把体验者带到了老建筑过去的岁月, 外围农场将其发展为有机休闲教育农场 (如图15) 。

日月老茶厂的案例类似于农业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概念, 作为“茶文化”为起点的创意产业开发, 不但服务于旅游业, 还服务于农业作物研发和生产环节, 并且能起到教育民众珍惜并传播传统茶种植文化的目的。例如, 挪威农业部发文有对“文化景观”“多功能农业”和“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相互包容共生的理解描述[8]。从概念分析上, 只要在市场运营中有合理思维引导, 无论是服务于农业, 还是旅游业, 创意文化产业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下, 都属于文创产业的“文化承载体”的范畴。

4.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在大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陆地区具备56 个民族的文化和地区发展背景, 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数不胜数。大陆地区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主体, 拥有陆地边界长达2.28 万公里, 东邻朝鲜, 北邻蒙古, 东北邻俄罗斯, 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广义上说, 文化资源包含历史建筑资源、农业园区、文化景观、宗教文化资源、传统手工艺、生活方式及语言[9]。与现代社会价值文化资源的美学、信息和生态价值及意义息息相关。这些资源如果没有合理更新和再利用, 会加剧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在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上, 政府和当地居民及专家的文化认同和理念冲突, 也会直接影响到文化遗产保护最终的发展态势。作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的5000年文明大国, 必须以新的眼光和视野去解读和理解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承载体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工业和种植文化产业, 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受到重视。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望更多专家学者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复兴。

摘要:为了加强大陆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力度, 探索老工业基地向可持续产业转型等问题,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法, 分析了台湾9·12大地震遭受破坏的老建筑重建项目台湾工艺文化园区、广兴纸寮和日月老茶厂:从台湾传统手工艺领域的“竹文化”“蓝染”到工业领域的“纸旅游”, 最后到农业领域的“茶文化”。无论是服务于农业、工业, 还是旅游业, 这种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体验和传承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台湾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http://www.gov.cn/zhengee/content/2014-03/14/content-8713.htm

[2].李红梅, 北京与台湾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7 (02) 39

[3].Stefan Claesson.An ecosystem-based framework for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USA.Marine Policy 33 (2009) 698–706 doi:10.1016/j.marpol.2009.02.005

[4].王定亚,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借鉴, 中国国情国力, 总第216期, 2011 (01) , 55

[5].htpp://www.ntcri.gov.tw/

[6].罗曼浅析中国蓝染工艺文化与发展研究视觉传达, 2003 (02) , 122-124

[7].重现世界四大名茶风采走进日月老茶厂体验有枧红茶魅力, 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01) , 58-59

《木兰诗》中木兰承载的文化意蕴 篇11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可汗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全诗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一家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可贵的是,作者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木兰之事到此收束,但此后结局如何?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却有别于原诗战后归家和一片安详乐观的基调。其中写道:“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如果真有其事,坐明堂的天子不仅将木兰这个女子“赶”上战场(当然也有自愿代父从军的成分),而且得知女子身份后还要进一步占有之,以致功成身不能退的将军未死沙场敌方之手,却死于自己保卫的天子之手,岂不叫人痛心伤怀!当然,还有一个结局。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费时四年,以六百动画师参与其中,并纳中国动画师加入创作的长达96分钟的动画片《木兰》给了一个与上述结局完全不同的结尾。木兰归家之后,与她长达十二年军中作战的李翔将军寻上门来,一直爱他的木兰与之相结连理,这也是现代西方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理解,确实是人之常伦。“谁说女子不如儿男”的木兰是应该有一个大团圆的好结局。

为什么对一个虚构的女子会生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里,历朝历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着实是个奇迹。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也是那些女权主义者作为性别平等的形象代言人。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或者在于该诗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木兰诗》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戎马生涯是木兰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诗作者及历代文人对于木兰十二年的女扮男装经受沙场的辛苦却略去不说便是明证。“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是古人常用来说木兰的句子,如果诚如某些史料所言,木兰对天子尽忠之后有守节之事的话,那么,木兰就成为封建社会“节烈”的代表,便涂上浓厚的礼教色彩,各处对其立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文化承载力 篇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以下简称老规范)中没有明确对扩展基础的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仅在无筋扩展基础中提出“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300k Pa的混凝土基础,尚应进行抗剪计算”,也未提出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通常设计人员按照混凝土设计规范中素混凝土抗剪公式进行设计。

为了确保扩展基础的设计的安全,新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以下简称新规范)中第8.2.7条明确提出“对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柱下独立基础,以及墙下条形基础,应验算柱(墙)与基础交接处的基础受剪切承载力”,同时新规范第8.2.9条也明确了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但第8.2.7条规定很容易让设计人员理解为: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大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柱下独立基础时是否可以不进行基础受剪承载力验算,且一些商业计算软件中确实没有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对于一些地基承载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受剪承载力不计算基本是可以满足要求,但对于地基承载力很高的情况不计算受剪承载力就可能出现问题,本文通过以下一些计算例子来阐述。

2 算例

某7层框架结构,中柱截面尺寸为800mm×8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基础采用独立基础进行设计,覆土厚度均取1m,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基础高度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控制内力的标准组合值为:

控制内力的基本组合值为:

以下分几种不同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来分别验算基础的受剪承载力。

1)当地基承载设计为fa=320k Pa时

基础尺寸为5.2m×5.2m,基础高度为1.1m

标准组合下:Pk=(Fk+Gk)/A=320.1k Pa

基本组合下:Pmax=(F+G)/A+(Mx+Vy×H)/Wx+(My+Vx×H)/Wy=451.6k Pa

基础净反力pj=pmax-G/A=451.6-1641.2/27.04=390.9k Pa

如按照新规范字面理解则bc+2H0=0.9+2×1.05=3m<L=5.2m,不需要验算该截面受剪承载力。

但实际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如下:

计算宽度Lo=5.200m

该例子体现了可不进行计算可以满足受剪承载力要求。

2)当地基承载设计为fa=400k Pa时

基础尺寸为4.6m×4.6m,基础高度为1.1m

标准组合下:Pk=(Fk+Gk)/A=398.6k Pa≤fa=400.0k Pa

基本组合下:Pmax=(F+G)/A+(Mx+Vy×H)/Wx+(My+Vx×H)/Wy=541.1k Pa

基础净反力pj=pmax-G/A=508.1k Pa

如按照新规范字面理解则bc+2Ho=0.9+2×1.05=3m<L=4.6m,不需要验算该截面受剪承载力。

但实际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如下:

计算宽度Lo=4.600m

该例子体现了可不进行计算但不满足受剪承载力要求。

3)当地基承载设计为fa=500k Pa时

基础尺寸为4.2m×4.2m,基础高度为1.0m

标准组合下:Pk=(Fk+Gk)/A=466.5k Pa≤fa=500.0k Pa,

基本组合下:Pmax=(F+G)/A+(Mx+Vy×H)/Wx+(My+Vx×H)/Wy=662.2k Pa

基础净反力pj=pmax-G/A=605.3k Pa

如按照新规范字面理解则bc+2Ho=0.9+2×0.95=2.8m<L=4.2m,不需要验算该截面受剪承载力。

但实际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如下:

计算宽度Lo=4.200m

该例子体现了可不进行计算但不满足满足受剪承载力要求。

3 建议

根据以上计算例子,说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2.7条中第2点规范写的不是很严谨,容易让设计人员误解,建议规范组该条应该修改为:对于扩展基础以及墙下条形基础,应验算柱(墙)与基础交界处的基础受剪切承载力。

4 结语

笔者在一个项目设计中采用目前流行的一个商业设计软件计算一个项目的独立基础,由于该地基承载力很高,发现基础高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该软件没有进行剪切承载力计算,根据笔者经验,知道该基础剪切承载力肯定不能满足要求,发现规范规定所写确实不是很严谨。由于目前项目设计时间都很紧,设计人员往往按照现有的一些商业软件进行计算,很多人没有进行思考就按照软件的计算结果加以利用,有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GB5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上一篇:奶牛泌乳下一篇:低影响开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