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2024-08-27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共7篇)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1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最主要的劳动对象,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 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 那么在今后的几十年当中, 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否还能继续承载不断庞大的人口数量, 是需要人们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 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不容乐观, 必须更加坚定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和人口政策。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刻不容缓。但到目前为止,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尚未统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的定义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 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自1812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将人口的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对比, 拉开了早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序幕。国内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余万军等的《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比较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作者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曹海霞的《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作者从人均耕地阈值、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分析了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对象, 以灰色系统预测法为基础方法, 定量阐述了内江市土地生产力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 并结台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了预测期内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 最后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粮食单产与质量及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为内江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

内江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 沱江下游中段。地跨北纬29°11'~30°2'、东经104°16'~105°26', 东西长121.5公里, 南北宽94.7公里。东邻重庆, 南界泸州, 西接自贡, 西北连眉山市, 北与资阳市相邻。全市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 现辖3县两区, 即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 111个乡镇, 2070个行政村, 9个街道办事处, 251个社区。2007年末总人口423.83万, 其中非农业人口82.11万, 农业人口341.72万, 耕地16.31万公顷,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0385公顷, 城市建成区32.92平方公里。内江市地处四川省盆地中部丘陵地区, 其地形以丘陵为主, 东南、西南面有低山环绕。海拔350~450米间的丘陵约占90%。内江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具有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冬暖夏热, 雨量适中。平均温度15°C~28°C, 一月均温6°C~8°C, 七月均温26°C~28°C, 最高气温可达41°C, 最低气温-5.4°C, 活动积温5598°C左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 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89.6千卡/平方厘米, 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小时, 无霜期达330天。人口密度为786.9人/平方公里, 仅次于成都市, 居四川省第二。

二、研究方法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有很多种方法, 如AEZ法。AEZ法即农业生态区域法, 是由卡萨姆于1977年提出的, 1976年至1983年, 该方法在非洲、西南亚、东南亚、南美洲、中美洲5大区117个发展中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 1989年开始的“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项目用的也是这一方法。还有系统动力学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 (SD模型) 是以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为特征的模型。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中, 有许多因素、因子的变化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比如人口的增加、粮食的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产业政策、劳动力结构, 等等。这些因素、因子的变化对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对这一类变化规律不确定的问题, 利用灰色系统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效果。所以, 本文用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此基础上, 由于粮食是最重要的食品消费品, 所以可用粮食指标来衡量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本文采用粮食指数衡量内江市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兼备软硬科学特性的新理论。该理论将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定义为白色系统, 将信息完全不明确的系统定义为黑色系统, 将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定义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建模的方法如下:

现有一个时间序列 (X0 (i) ;i=1, 2, …, n) 是一个灰色系统, 其中的数值均为非负数, 尽管现实中的这个数列随时间的变化可能非常复杂, 但如果对X0 (i) 进行累加生成, 形成X1 (i) 数列, 该数列却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即形成数列:

其中X1 (1) =X0 (1) , 则X1 (i) 是一个呈指数单调上升的数列, 可建立白化微分方程:

(2) 式是一个一阶单变量微分方程, 记参数列为:

根据最小二乘法, 可以解算出a赞来:

其中:

(2) 式的解为:

通过 (5) 式, 可估计出时间的累加生成数列值。

各时间的累加生成数列值求出后, 通过累减生成还原, 即可估计出各时间处的原估计值来, 即:

式中:X0 (K) -时间为K时原数列估值;X1 (K) -时间为K时累加生成数列估值。

上述过程就是灰色系统建模估计过程, 通过该建模估计过程, 利用MAT-LAB7.0分析软件, 预测出预测期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量和人口数量, 便能计算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三、结果与分析

(一) 2015年和2020年粮食单产水平预测。

内江市粮食单产水平预测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和省统计局提供的2001~2006年共6年的粮食单产水平数据, 建立灰色系统时间响应模型, 依据所建立的时间响应模型, 经过累减生成还原, 即可对粮食单产水平进行预测。

把2001~2006年的粮食单产水平作为一个时间序列, 基本数据如表1。 (表1)

粮食单产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技术的发展, 单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 也可能导致如表1中2006年的粮食单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这是正常的现象。

根据上文所述步骤, 建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建立的灰色系统GM (1, 1) 预测模型为:X1 (k) =[X0 (1) -u/a]e-a (k-1) +u/a。

利用MATLAB7.0分析可得出:

因此, X1 (k) =[305-343.9153/ (-0.0129) ]e0.0129 (k-1) -343.9153/0.0129。

由此预测出2015年和2020年粮食单产量分别为414.03公斤、423.61公斤。

对预测模型进行残差检验, 用预测模型预测所得数据与真实数据的误差及相对误差符合要求, 相对误差非常小, 说明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 残差检验通过。

(二) 粮食播种面积预测。

内江市粮食播种面积预测是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和省统计局提供的2001~2006年共6年的粮食播种面积数据, 建立灰色系统时间响应模型, 依据所建立的时间响应模型, 经过累减生成还原, 即可对粮食播种面积进行预测。

采用GM (1, 1) 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内江市2015年和202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 基本数据如表2。 (表2)

表2中粮食播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 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复种指数增大, 而并非耕地面积的增加。实际上, 由四川省统计局提供的四川省统计年鉴显示, 内江市的耕地面积是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的。

据上文所述建立灰色系统GM (1, 1) 预测模型:X1 (k) =[X0 (1) -u/a]e-a (k-1) +u/a。

利用MATLAB7.0分析可得出:

由此预测出2015年和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34.87万公顷、36.01万公顷。

对预测模型进行残差检验, 用预测模型预测所得数据与真实数据的误差及相对误差符合要求, 相对误差非常小, 说明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 残差检验通过。

(三) 人口数量预测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确立。

人口及未来消费标准的确立反映了人口总量发展态势对区域粮食等农产品的产出需求, 人口预测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和四川省统计局提供的2001~2006年共6年的总人口数据, 建立灰色系统时间响应模型, 依据所建立的时间响应模型, 经过累减生成还原, 即可对总人口进行预测。

采用GM (1, 1) 模型预测内江市2015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 基本数据如表3。 (表3)

建立灰色系统GM (1, 1) 预测模型:

利用MATLAB7.0分析可得出:

由此预测出2015年和2020年总人口数量分别为:425.24万人、428.96万人。

对预测模型进行残差检验, 用预测模型预测所得数据与真实数据的误差及相对误差符合要求, 相对误差非常小, 说明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 残差检验通过。

综合参照全国人均粮食需求方案和FAO及中国专家的营养方案, 把人口消费水平划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 它以每人年平均粮食消费量为依据, 消费标准分别为400kg/人、450kg/人和550kg/人。考虑到内江市现有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 预期该地区不同时期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可能变化, 2015年以小康型作为消费的一般标准, 温饱型作为消费的下限参考量, 富裕型作为消费的上限参考量;2020年以小康型作为消费的下限参考量, 富裕型作为消费的一般标准。

(四) 人口承载力估算及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消费水平 (7)

依据粮食总产、人口总量及消费标准, 由上式 (7) , 估算出内江市以人均粮食消费量为指标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如表4。 (表4)

对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表明, 该区人口数量较大, 土地生产能力不高。在2001~2006年期间, 土地资源的超载现象比较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技术的发展, 复种指数的提高, 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 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超载现象将得到缓解, 但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形势仍比较严峻, 该市今后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限制因素很多, 从比较利益的角度来看, 该市正确的选择是稳定和提高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保证口粮基本自给的前提下, 适度从市外调进部分粮食, 以解决区域粮食的供需平衡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内江市预测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情况, 为使内江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 给出以下建议:

(一)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开发耕地资源。

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非农用地的急剧增加所损失的耕地, 将使耕地有减无增。因此, 应严格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 做好审批审查工作, 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坚持“严而又严”的国土资源管理总要求,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依法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国土观念教育, 提高公民珍惜耕地、爱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的力度, 千方百计地稳定耕地面积。

(二) 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稳定粮食供给水平, 应将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基地作为增强区内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该市可加大水利投入, 确保水利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中有升, 有计划地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 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加强土地质量建设, 改善土壤肥力;加强良种培育, 建立相应的培育基地;改善农田技术设施条件和水平, 提高基地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三) 调整农业用地结构。

农业用地结构差异导致生态经济效益差别很大。对不合理农业用地结构要做调整, 使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益, 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要发挥耕地最大效益, 因地制宜确定其耕地利用结构, 并摆正其在整个土地利用结构中的位置, 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坚持优质优用, 耕地优先。以林牧护农综合发展, 使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反馈机制相互交织耦合为生态经济系统, 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四)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是土地承载力的主体, 要保证内江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必须控制人口数量, 结合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确保计划生育政策。同时, 逐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在保证以谷类为主的基础上, 引导人民增加对动物食品与水产品的消费, 充分利用大豆、花生等植物蛋白, 合理调配营养, 既满足居民营养需求, 又缓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其次, 内江市应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摘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对象, 以灰色系统GM (1, 1) 预测法为基础方法, 定量阐述内江市土地生产力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 并结台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等三种消费水平, 分别探讨预测期内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 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内江市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2

关键词:人口,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口承载力从生存角度讲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 资源生态和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 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土地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产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本文拟采用人口与经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模型。具体介绍如下:

在某地区内,PP表示实际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则:ES=经济发展指数/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占有指标;RE表示自然资源人口容量,则:RE=自然资源拥有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在实际中ES采用GDP指标, RE采用发展中国家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粮食产量指标, 所以ES=该区域的GDP总量/全国人均GDP;RE=该区粮食总产量/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其PP代表实际人口数量。

当r<1, 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相对富余;当r=1, 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为临界标志;当r>1, 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不足。

三、成都市人口与经济、环境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

(一)对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的计算

我们依据2001-2008年成都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对成都市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计量(详见表一)。

分析表明:2000-2008年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均小于1,这说明成都市经济具有强大的发展态势,经济人口承载力比较富余,但同时我们看到除2000年外,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逐年增大,人口经济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以粮食计算的资源承载力指数(r)均大于1,并且随着年份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00年资源超载19.91万人,到2008年资源超载人口则达到435.82万人,据预测随着人口的增加,将继续呈现出加大的趋势。(见表一)

(二)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1、结果表明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均呈下降态势。

资源承载力超载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承载力虽呈富余状态,但富余空间越来越小,说明随着人口增长,成都市经济、环境承载力愈小,成都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粮食资源承载力超载而经济承载力富余,说明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这与成都市努力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凸显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但是随着人口增加这种优势将逐渐消失,因此应该在继续控制人口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在上述承载力指数变动曲线中, 经济承载力指数变动平稳, 而资源承载力指数曲线变动幅度比较大, 原因在于粮食生产受不定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要坚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虽然近几年来生育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人口基数大造成的每年出生人口数仍比较大,总体人口数量仍然不断扩大,这势必对资源需求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抓好人口数量的控制问题。

(二)继续坚持深化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地提高人口的承载能力。二要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发挥城镇在区域人口承载中的增长极作用,通过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

(三)

切实保护现有资源,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资源,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成都市统计年鉴2001-2008.

[2]叶忱等.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1) .

[3]隋志坚.固原市县域人口与经济环境相对承载力分析.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2007 (2) .

[4]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06 (1) .

[5]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219.235.129.54/cx/index.jsp.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篇3

1.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 但并不相同。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 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土地提供的食物能健康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现实中为了简便, 人们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评估环境人口容量。

2.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1)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是指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极限人口) , 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 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数量 (最佳人口) , 是一个合理值。两者大小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2)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表现 (如下图) 。

(3)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共同点: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 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具体时期, 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定量估计, 即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3. 谋求人口容量合理的重要措施

对全球而言:发展中国家应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人口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对一个地区而言: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谋求人口容量合理的重要措施: (1)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2) 发展科技, 提高资源利用率; (3) 加强对外开放, 利用境外资源; (4) 保护环境, 节约利用各种资源。

二、方法技巧

借助“木桶理论”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 原理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 木桶能容纳多少水, 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 那么, 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桶板的长度。

2. 类比 (回答问题)

(1) 如果把木桶的容量看作环境人口容量, 决定我国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短板”是什么? (2) 要想提高某地环境人口容量, 如何增加“短板”的长度?

答案提示: (1) 水源。 (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3.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如下图所示)

三、命题方向

以判断的方式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以热点区域为背景, 围绕人口的合理容量设置新情景, 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

四、模拟演练

2013年3月19日发布的《京津冀发展报告 (2013) ———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指出, 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研究, 北京综合承载力进入危机状态。读北京市有关人口数据表格 (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和“木桶效应”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桶板) 图, 回答1~3题。

1. 从表中可知北京市 ()

A.环境承载力为2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2018万人

C.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000万人

2. 目前, 下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1) 四川———水力资源 (2) 山东———交通状况 (3) 藏东南———经济发达程度 (4) 北京———水资源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3. 谋求北京人口容量合理可采取的措施有 ()

(1) 提高资源利用率 (2) 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3) 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短板” (4) 向其他省区移民

A. (1) (2) B. (2) (3)

C. (3) (4) D. (1) (3)

承载力强度指水资源承载人口与实际人口之比。读山西省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表格, 回答4~5题。

4.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状况最为严峻的地区是 ()

A.运城B.晋城

C.阳泉D.太原

5. 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流”措施之一是 ()

A.引黄入晋

B.退耕还林还草

C.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

D.大力发展水电

读反映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 回答6~7题。

6. 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 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7. 按照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 以上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读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 回答8~9题。

8. 加拿大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部, 其主要原因是东南部 ()

(1) 气候适宜 (2) 矿产丰富 (3) 开发较早 (4) 经济发达 (5) 水源充足 (6) 交通便利

A. (1) (2) (3) (5) B. (1) (3) (4) (5)

C. (2) (3) (4) (5) D. (1) (3) (4) (6)

9. 加拿大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 该国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加拿大每年接受移民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5。影响加拿大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

C.地区开放程度D.生活消费水平

1 0. 下面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 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地形区的名称: (1) 是___, M地是___。比较 (1) 地与M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 并指出其主要原因。

(2) 分析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 有人认为我国西部目前人口密度小, 东部地区的人口可以大量迁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提示

1.C满足经济发展, 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反映的是人口合理容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最大可容纳的人口反映的是环境承载力。

2.B藏东南交通不便,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经济发展缓慢, 环境人口容量有限;北京水资源严重不足,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四川水力资源丰富;山东交通状况优越, 是其发展优势。

3.D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一是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发展科技, 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A根据承载力强度的定义可知水资源承载力强度的数值越小, 水资源状况越差。从表中可以看出运城的水资源承载力强度数值最小, 因而水资源承载状况最为严峻。

5.C引黄入晋属于开源措施, 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为节流措施。

6.C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某个时期的最大人口承载量, 所以人类不可以通过改造局部环境, 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

7.A在人类影响较小、人口数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情况下, 人口和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 当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人口容量时, 人口数量必须降低, 以维持人类的生存 (在被破坏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较低的环境人口容量下生存) , 以建立一种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8.D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和考生读图、调用知识的能力。加拿大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即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 其原因是该地气候适宜、交通条件优越 (发达的水运条件) 、农业基础好、工业发达等。总体来看, 该国东南部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并不是矿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并且加拿大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 所以矿产丰富、水源充足都不是影响该地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9.B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 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在各个影响因素中自然资源是首要的因素。

10. (1) 渭河平原黄土高原差异: (1) 地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都大于M地。原因: (1) 地自然条件比M地优越。

(2) 虚线东侧人口密度大于虚线西侧。黑河—腾冲线以西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 水资源缺乏, 从而导致环境承载力小, 人口密度较小。

(3) 不同意。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某些自然资源 (如水资源) 的限制, 环境人口容量小, 其人口合理容量也小。尽管西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但目前西部人口已超出人口合理容量。由于人口压力大,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樵采, 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如果人口大量迁入会增加环境压力。

【解析】 (1) 地形区的名称可根据区域轮廓和相对位置判断出来。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可根据其影响因素 (主要是区域自然条件) 进行比较。

(2) 人口密度差异可结合我国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判断出来。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4

1 循环经济的理论阐述

1.1 循环经济的一般定义

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技术手段,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力,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以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资源效率最大化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

1.2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要使经济(生产)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得到最充分的、最高效的利用。因此循环经济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经济行为准则,即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ing),又称减物质化原则。

这一原则属于系统源头(输入端)方法,目的在于减少生产和消耗过程中的物质流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它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

2)再使用原则(Reusing),又称反复利用原则。

这一原则属于系统的过程性方法,一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采用标准设计和制造工艺,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重复利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

3)资源化原则(Recycling),又称再生利用原则。

这一原则属于系统的末端方法,他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

“3R”原则是贯穿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理念,它是循环经济的灵魂[2]。

1.3 循环经济的数学模型

1)应用极值理论,对一定的原材料、能源的投入,有效产品的产出率越高,废弃物产生量就越小(在线性经济段内)。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应力求达到最大产出率和最小排放率。其数学表达式为

undefined。

其中:W——物质总投入量,P——有效产品产出量,Q——废弃物产生量。

2)定义I为生态效率,根据OECD对其的定义,数学表达式为

I=P/H ,H=P+Q

其中:H——环境影响。

3)定义R为资源利用效率,O为废弃物产出率,则R=P/W O=Q/W。

最大资源利用率为Rmax=(∂P/∂W)max最小废物产出率为:Omin=(∂Q/∂W)min

4)定义Tr为循环利用率,则Tr=T/(T+Wn)。

其中:T——物质循环利用量,Wn——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

5)定义S为产品的有效使用期,f(S)为S的量化函数,则f(S)越长,越符合3R中的再使用原则。

所以,基于上述等式,我们可得出循环经济的数学模型F=F(I,R,O,Tr,,f(S))。其中E,Tr,f(S)都处于一个较优的水平,R越接近Rmax,O越接近Omin,则该数学模型就越接近其最优状态。

1.4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同时,在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的基础上使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变(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3]。

2 循环经济对提升绿洲人口承载力的贡献

新疆绿洲的经济发展仍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与可利用量失衡, 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导致资源严重短缺,绿洲人口承载力下降。针对这些问题,2004年全疆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循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资源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资源供给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十五”期间,新疆从矿山资源补偿费中投入7 000余万元用于采矿业技术的改造,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回采率,对尾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也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利用石灰石尾矿生产陶瓷地砖、水泥,利用煤炭伴生煤矸石进行发电、开发煤矸石建材等。2003 年,新疆有废旧金属再生产回收站1 042 个,仅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就回收利用废钢80余万吨。新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1年的52.1%提高到2003年54.8%,资源回收率大幅度提高,使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落实,大大缓解了当前新疆绿洲面临的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绿洲发展的高科技性和可持续性,提升了新疆绿洲的资源人口承载力。

2.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新疆绿洲生态环境,提升新疆绿洲生态人口承载力

随着近年来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全疆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为42.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仅为15%。2003年,新疆的GDP仅占全国的1.6%,居25位,但新疆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均排在全国前列。绿洲生态多样性逐渐丧失,森林、草地、湿地的面积和生物种群数量都大幅减少。自2004年在全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来,其产生的生态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2003年,新疆对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等14 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计。2004年,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全年实现增效2 242万元,废气排放量消减30%以上,大大减少了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一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煤碳、石油等常规能源对环境的污染,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6.4% ,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2.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28%左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疆绿洲发展的生态压力。

正是由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的维护和改善。正确处理并解决了粗糙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使绿洲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大大提升了新疆绿洲生态人口承载力。

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新疆绿洲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进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旧物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从而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独山子石化分公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废物综合利用,降低能耗,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被评为 “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哈密长河工贸集团公司通过对生产废水、牲畜粪便和生产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实现了种植、养殖、肉类加工和肠衣生产的循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河模式”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2003年清洁生产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 000万元。

3 新疆绿洲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3.1 尽快制定新疆绿洲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针对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现实,对各地区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对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实行严格的控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生产部门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资源的规划;加快编制针对节能生产,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

3.2 制定并完善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新疆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再利用品标识制度,以及废旧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

3.3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技术支撑绿洲循环经济的发展[4]

新疆绿洲农业属于典型的维水农业。农业用水占新疆总用水量的97%。如何减少农业用水,研发和推广诸如喷灌、滴灌、涌泉灌、渗灌、膜上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是新疆绿洲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快新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这些都有利于新疆绿洲农业的循环发展,有利于新疆绿洲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提升[5]。

新疆的工业主导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加工业、化学工业等为主的重工业。发展工业废水、废气的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矿砂、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作为技术重点。促使企业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综合利用资源,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3.4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突出试点园区的带头示范作用。例如新疆天业集团公司的两个产业链构成的天业循环经济模式和石河子生态工业园区等。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在服务业中,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及各种绿色服务业。

3.5 深化体制改革,为绿洲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资源利用的监管机制,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对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实施处罚。对发展绿洲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 政府要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改革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形式多样的资源循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价格和市场调节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

3.6 全面提高群众意识,为绿洲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群众基础

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要改变片面重视发展经济的观念和做法,确立废弃物也是资源,也可以再资源化的理念。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宣传,提高全疆人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加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教育培训,培养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保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

总之,大力发展以能源低消耗和高回收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新疆绿洲人口承载力,促进新疆绿洲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循环经济[J].成人高教学刊,2005(1).

[2]唐敏康,刘祖文,支学艺.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J].安全与健康,2002(7).

[3]唐玉兰.资源的稀缺性与循环经济[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6(7).

[4]李西梅.循环经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07(3).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5

关键词: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

三峡工程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其与生态环境的特殊依赖关系,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库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任务举足轻重。然而,由于屏障区内可用耕地面积少、土质贫瘠、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的基础性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的平衡脆弱。我们很有必要从耕地承载力评价的角度研究三峡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的相关对策。

一、现有耕地承载力评价分析

三峡生态屏障区内耕地承载力长期超荷,土地资源成刚性约束,区域内现有耕地仅可承载1,058万人口,赤字达95万人。以重庆市忠县生态屏障区为例,区内村民人均耕地0.47亩,远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耕地数量承载力和耕地产量承载力均明显不足,而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如不采取任何措施,未来耕地承载力势必加剧,必须尽快进行生态移民。

二、三峡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规划

以地区耕地承载力为人口转移规模主要依据,可测算出各县市生态屏障区的人口转移数目,而怎样将人口转移出去、转移至何处才是工作重点。耕地承载力评价报告显示,各主城经济圈耕地数量承载有盈余,且经济发达,具有较高的人口吸纳能力;东南一带县乡的经济和耕地质量虽不如主城经济圈,但基础设施齐全,也可接纳部分人口;而东北一带的人地关系紧张、经济发展滞后。因此三峡生态屏障区的转移对象主要定位为东北一带的农村居民户。其中涪陵、武隆、丰都、忠县、石柱、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秭归、兴山、巴东等地主要采取外迁转移。

三、三峡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方式

由于三峡生态屏障区跨越重庆、湖北两地多个县乡,各地实际情况不一,群众意愿、舆论影响有差异,因此在进行人口转移时应避免“一刀切”,注重对策的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转移,同时对转移人口的分布疏密进行调整,防止出现“贫民窟”。在进行人口转移时,可通过同步加快周边主城区的发展,实行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农转非移民等安置策略,让各大城市发挥较为有效的人口吸纳作用。出于财政、社会结构等因素考虑,人口的转移最好就近,因此各小城镇可发挥“小老虎”的作用,吸引具有一定条件和技能的人员进城自谋职业,降低人口转移难度。在移民过程中,应注意集中安置与插花分散安置相结合。对于实行生态移民以外的地区,尽可能在原有行政村基础上,采用调剂耕地、企业安置、生产基地内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就地调整。人口的转移建议还可通过国务院协调,输出到受益于三峡工程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省市。政府可有意安排人口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

四、三峡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工作建议

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数目较大,在转移工作方面,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对人口转移全程进行有效的调控与干预,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防止过程中的无序性,政府在实行转移时,应大力开展领导和帮扶工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落实移民的户籍制度和补偿政策,加强后期扶持,妥善解决搬迁过程中的遗留问题,解除移民的后顾之忧。

我国各地人口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上访情况,其背后原因大多是政府补贴力度不足,因此在进行三峡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工作时,需进行科学的测算处理,及时到位地落实移民的建房补偿、一次性货币补偿,此外还需注意对贫困户的安抚工作;迁出后将原有土地实行退耕还林的农户,还可获得保障金。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接纳转移人口,扼制对外来人员的歧视现象,并在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移民一定资金补助,维护移民在新居住地的各项合法权益。

在保障转移人口各项权益的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移民的培训,旨在帮助转移人口适应环境、恢复劳动力和生产力,同时提高移民素质。在大规模人口转移过程中,同期容易出现各种社会治安隐患,如低素质人员进行赌博、盗窃、私人盖房等行为;55岁以上老人容易出现返迁;青壮年由于转移前的过高预期出现心理落差等。政府在这方面,需要进行政策宣传和有效监管,让民众理解转移的必要性,激发在新居住地扎根的积极性。

五、结语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6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 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 西南重要的经济中心。成都市主城区下辖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5区, 土地总面积为465平方公里, 是成都市政治、文化、金融、商贸集聚中心, 随着城市集聚能力的增强和扩张, 截至2010年, 成都市主城区平均人口密度达到7053.2 (人/平方公里) , 是全市平均人口密度的7.5倍, 主城区人口密度虽然相较成都市其他地区较高, 但是这一定代表着主城区人口已经超载吗?成都市作为西南区域经济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重要核心城市, 承担着辐射、带动经济区域内部其他地区的发展, 确保成都这一“核”的强大, 对成渝经济区未来的良好发展意义重大。人口指标也就成为了判定成都市主城区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关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学术界大都聚焦于资源和环境层面, 由于经济人口承载力目前仍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范式和衡量指标体系, 故鲜有研究。“经济和社会的良好运转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解器, 把握和调控着区域运行的步伐”。因此,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成都市主城区经济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 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从经济角度研究人口承载力, 是将经济规模与发展程度看做是维持社会人口发展的一种资源, 具有承载力主体的性质。由于经济人口承载力具有对自然资本的不完全替代性、量化阀值的模糊性等异于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征, 故其只能通过货币等其他方式间接获得, 因此具有一定特殊性。就其性质来说, 经济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某一区域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目前学术界在分析经济人口承载力方面, 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范式。

唐德祥等人运用“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 以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基础指标, 进行分析测算。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的直接体现, 并具有数据上的可获得性, 因此这一分析方法能够便捷、直观的反应区域经济人口承载能力, 在学术界中运用较广。本文将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以区域内部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对人口承载力大小的贡献作为研究目的, 因此, 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基础指标, 通过对“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的运用, 进而对经济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测算。

1 经济人口承载力的预测模型

1.1 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简介

运用“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 即需要对区域内GDP总值和全国人均GDP进行估计。由于GDP和人口的预测, 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且考虑到样本数据较小和原始数据的无规律变化性, 故选用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

自1992年邓聚龙教授发表《灰色系统理论教程》以来, 灰色模型 (Grey Model) 得到了30年的发展, 该模型已经应用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灰色模型是一种对“客观世界未知序列变化的预测方法, 通过对原始‘灰色’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使其变成相对较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后对其建模分析”。由于灰色模型具有预测时所需数据少、建模方便和易于编程等优点, 且不考虑原始序列的逻辑影响因子, 因此这一研究方法极适用于对受限于多个影响因子的指标例如未来人口数量、GDP总量进行预测。

根据本文研究所需数据特征及研究问题, 建立灰色模型GM (1, 1) 并对成都市人口、GDP进行预测。

1.2 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的建模原理

(1) 假设需要预测经济指标的原始存在序列为x (0) = (x (0) (1) , x (0) (2) , …, x (0) (n) ) ;n是序列的数据个数。

(2) 由于原始序列数据存在波动性和变化无规律性, 因此可通过累加法对原始数列进行处理, 可获得新数据序列:

x (1) = (x (1) (1) , x (1) (2) , …, x (1) (n) )

式中, undefined;t=1, 2, …, n

(3) 以x (1) (t) 建立序列的GM (1, 1) 线性微分方程:

undefined

式中, a, u为待估参数, 分别被称作为发展系数和灰色作用量, 且a∈ (-2, 2) 。通过对参数a, u的估计, 进而求得x (1) (t) , 并可对x (0) 进行预测。

(4) 处理生成的累加数列, 分别求出其数列均值向量B和常数项向量Y:

undefined

undefined

(5) 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通过矩阵运算求解undefined中的待估系数a, u:

undefined

(6) 对于已知系数的微分方程undefined进行求解, 得出:

undefined

由于undefined是根据最小二乘法所估计出来的a的预测值, 故undefined是x (1) (t+1) 的预测值。

(7) “对函数表达式undefined及undefined进行离散, 并对二者做差分以便还原x (0) 原序列, 得到原序列的预测序列”:

undefined;t=1, 2, …, n;且定义undefined。

(8) 对以上完成建模的灰色模型进行检验,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绝对误差undefined

相对误差undefined

②方差比undefined

s1是原始数据x (0) 的方差;s2是残差e (0) (t) 的方差。

③小误差概率undefined

1.3 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的改进

由于本文需要对全国、成都市主城区历年人口数量及历年GDP进行预测, 为了更好的发挥GM (1, 1) 模型对人口和GDP增量信息的预测功能, 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本文并不直接以历年人口数量和历年GDP作为x (0) 序列, 而是分别利用两项原始数据的增量数列作为原始序列, 并以此分别求得人口增量和GDP的预测值xundefined、xundefined, 然后还原到原始数据, 以此求得历年人口数量和历年GDP的预测值, 我们将其称作GM (1, 1) 增量模型。

2 经济人口承载力预测

2.1 数据的预处理

运用灰色模型GM (1, 1) , 本文对成都主城区人口数量、GDP原始总量的增量进行估计预测, 并进行还原。为此,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全国以及成都市人口数量及GDP数值。

对于原始数据选取维数问题上, 龙志文等人 (2009) 运用GM (1, 1) 模型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时, “通过对不同维数预测误差进行对比, 得到当原始序列为7维时, 其预测结果最为精确”。本文通过预先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验证了这一结果。因此, 我们采用2005-2011年7年间成都市主城区的人口数量以及GDP作为原始序列, 建立GM (1, 1) 灰色预测模型, 运用Matlab数学分析软件原始增量数据进行分析, 并得出预测结果。

2.2 模型的检验

根据2.1建立模型预测结果, 得到2005-2011年数据的预测值, 根据GM (1, 1) 灰色模型预测参数系对其进行检验, 主要检验结果显示如表2所示。

表2和表3分别显示出2005-2011年全国及成都市主城区各区人口、GDP预测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根据表1中的模型预测参数系等级显示, 对于人口预测结果, 除个别数据之外, 大部分相对误差值<0.01, 符合1级检测标准;对于GDP预测结果, 除个别数据满足3级检测标准, 大部分相对误差值符合2级甚至1级检测标准。由上述检测结果可得出, 可以运用GM (1, 1) 模型对成都市未来人口、GDP进行合理预测。

2.3 相关数据预测分析

下面, 我们根据设定好的GM (1, 1) 增量模型, 对2012-2020年9年间全国、成都市人口、GDP增长情况进行预测。运用Matlab数学软件, 编程进行运算。得到了2012-2020年间全国、成都市主城区人口数量以及GDP的预测值。随后, 将得到的数据代入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

区域经济人口承载力undefined

通过以上的建模、检验、数据的输入运算, 我们最终得出了2012-2020成都市经济人口承载力。通过表4当中的便可体现出。

在衡量区域内经济人口承载力时, 本文引入人均经济人口承载力指数t:

人均经济人口承载指数undefined

当t<1时, 说明区域内人口承载能力尚处于富足水平;当t=1时, 区域内人口数量与其人口承载能力相等;当t>1时, 区域内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其所能承受的经济承载能力。

由以上数据计算结果得出, 预计2012-2020年间, 成都市主城区人口将会从342.1612万人增长到417.2910万人, 其年均增长速率为8.35万人/年;而从经济人口承载力层面上来讲, 相较于预测人口数量, 成都市主城区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将处于一个较为充裕的水平上, 会从2012年的759.6488万人小幅上升到2020年的790.4306, 年均增长速率为3.42万人/年。

就人均经济人口承载指数 (t) 来看, 未来成都主城区总体来讲, 会保持在0.5左右水平, 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 目前从经济层面上看, 成都主城区人口承载力较为充裕, 主城区人口也正在以较为缓慢的速度集聚。纵观各区, 以武侯区的经济人口承载力指数为最高, 其在2012年达到了0.626468, 同期锦江区t值仅为0.316673;预计2020年武侯区的t值将会达到0.774397, 武侯区位于成都市西南部, 是天府新区与成都市主城区的接壤部分, 是成都市未来重点发展区域, 因此未来在武侯区会集聚大量人口;后面依次是金牛区0.544714、成华区0.533439、锦江区0.412674、青羊区0.368191, 可知武侯区将会是未来城区主城区集聚人口最多的城区;其次是金牛区和锦江区, 在2012-2020九年间, t值上升了大概0.01水平左右;青羊区和成华区的t值最为稳定, 始终保持在0.35和0.52左右。

3 结论

从经济层面来看, 当前成都市主城区聚集的人口不足, 未来主城区经济人口承载力预计在750万以上, 是目前主城区人口的一倍以上。虽然主城区人口密度7053.2 (人/平方公里) 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40.4 (人/平方公里) , 但是从经济数据分析结果上来看, 这也就说明,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主城区没有吸引、集聚足够多的人口, 这将不利于成都做大做强经济增长极, 亦会对未来城市发展造成阻碍。不过从表10数据来看, 未来九年间, 成都主城区人口增长的速度呈加速状, 其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经济人口承载力的增长速度, 这说明成都市主城区正处于仍处于经济、人口集聚阶段。

本文主要从区域内经济角度研究人口承载力问题, 并以相关经济指标为基础设定模型进行分析, 虽然就目前来看, 人口在主城区内的加速集中, 给城市公共服务业例如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 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代表现在应当限制人口的进一步集聚, 由于政策、规划、政府管理的不合理及人口分布的不科学, 导致主城区内部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就目前而言, 应引导人口在城区内部的科学布局, 充分考虑到经济、资源、环境多个方面, 对成都市主城区未来发展作出总体的评价与决断。

综上, 作为西南区域中心, 成渝经济区核心城市, 成都应起到区域核心增长极的作用, 做大做强主城区, 实现区域内人口、产业、交通、商贸的高度集聚, 这样才能够有效经济辐射到周边城市, 带动整个区域健康稳定的发展, 因此, 作者认为应适当放宽户籍政策, 给予优厚条件吸引鼓励高素质人才集聚成都、有选择的进行招商引资, 结合本地实际条件, 吸引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集聚, 最终实现成都新一轮高速度增长。

参考文献

[1]张维庆, 孙文盛, 谢振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干部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2]唐德祥, 马金海, 王筱欣.重庆三峡库区经济人口承载力、劳动力供求预测[J].人民长江, 2007, (08) .

[3]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4]卓金武.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7

关键词:苏中市区,现代化建设,人口承载力,可能─满意度方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金三林在2013年的《经济要参》中指出,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和集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目前的2.6亿、每年新增几百万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中心任务。从国情出发,我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以省内落户定居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区分不同城市、不同群体、不同公共服务项目,有序推进。但是对于一个拥有有限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来说,人口的容量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考查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以实现现代化目标为基准,选定一些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人口承载力的依据。据《江苏省小康、现代化修订版指标体系》的规定,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以及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等都是江苏省现代化指标的子集。不过由于苏中市区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在2020年达到现代化要求,所以对于有些指标,只是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设定达到的目标值。

在测算城市人口承载力时,可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法、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等,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封闭性较强的区域,不适合苏中市区的人口分析。另外,有的学者采用的分析方法所需要的数据较多,对于某些数据缺乏的区域,这类方法的可靠性不足。而可能—满意度法是根据系统目标实现的可能度和满意度分别建立可能度函数与满意度函数,利用一定的并合技术综合成可能—满意度,这个可能—满意度便可以作为相对于设计目标而言的系统最优状态的确定依据。

国内不少研究人员都在考虑用可能—满意度法分析人口承载力问题。卫云龙等(2013)在他们的论文《基于可能—满意度的合肥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中,从城市供水、公共交通及城市医疗等角度运用可能—满意度方法测算了合肥市人口承载力。

张子珩、濮励杰、康国定和雷敏(2009)在其论文《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乌海市为例》中,选用了可能—满意度方法,从经济、就业、大气质量、水资源、水质量、生活拥挤度等方面对乌海市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可见,可能—满意度方法是比较成熟的人口承载力的测算方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童玉芬(2011)在其论文《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为例》中,采用自然资源、城市基础设施、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态环境等层面的指标,运用可能—满意度方法研究了北京市的人口承载力。

本文选择可能—满意度方法测算人口承载力,其选定的指标主要涉及经济、能源、土地、交通设施、人口素质保障和环境等6个因素。其中,人口主要采用苏中所辖各地级市市区的常住人口数据。为了计算苏中市区的人口承载力,本文分别计算南通市区、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的人口承载力,然后汇总得到苏中市区的总人口承载力。

二、基于可能─满意度模型的苏中市区现代化建设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及风险管理

(一)苏中市区人口承载力的现状

苏中市区包括南通市区、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其人口现状如图1所示(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图1可以看出,苏中市区在“十二五”的前3年,常住人口数量从559.05万人增加到636.26万人,年均增长6.68%,主要是将姜堰市并入泰州市区导致的常住人口增加,而扬州市区和南通市区变化都低于1%。这间接说明苏中市区在“十二五”这3年的人口吸引力并没有增加。

图2为2013年苏中市区的常住人口分布图。从图2可以看出,扬州市区常住人口所占比例为37.98%,南通市区常住人口占比与扬州市区相近,仅比其低1%,泰州市区在把所属县级市姜堰并入后,达到了25.41%。苏中地区所辖的三个地级市区人口分布逐渐趋同。

(二)影响苏中市区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及满意度赋值

根据南通、扬州和泰州市区的经济总量、水资源、生活用电量、城市建设面积、公园绿化面积、城市道路面积、生活垃圾清运量、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等影响市区人口承载力的历史数据、增速情况、各市区的经济状况以及人均指标的现实状况和现代化要求,对各相关指标的可能—满意度赋值,如表1所示,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

相对来看,从人口健康保障、道路建设、生活用水量及公园绿化来说,南通市区在苏中地区是最好的,而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的数据时有交叉。就经济来看,扬州市区是最好的。就人均城市建设面积来看,扬州市区是最小的,泰州市区是最大的,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00平米。

(三)苏南市区可能—满意度的单因素人口承载力分析及风险管理

根据文献资料,可能—满意度的界定见公式(1)和(2)。

1. 可能度和满意度。

如果一个事物肯定能够做到,其“可能度”为最高,可以给予定量描述,记为p,并定为p(≤rA)=1;如果一个事物肯定做不到,则p(≥rB)=0。0~1之间的某个实数就可以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可能程度,即p∈[0,1]。0~1之间的可能度用线性内插。同理,对某一事物的满意程度用q表示,有完全满意度q(≤sA)=1和完全不满意度q(≥sB)=0,分别记为1和0。其构成的三折线关系式为:

2. 可能—满意度。

假设r=a×s,r,s,a∈R(实数集),则可得p(r)和q(s)为三折线时的弱合并公式解为:

将苏中市区所辖各个城市市区的相关指标代入可能—满意度公式(2),可得如表2所示的南通市区、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乃至整个苏中市区在不同可能—满意度下的人口承载力。

由表2可知,在不同的可能—满意度条件下,不同的经济、资源、人口健康素质保障及环境等指标因子对苏中所辖各个城市市区的人口承载力影响是不同的。如在可能—满意度为0.6时,GDP、水资源、生活用电量、城市建设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道路面积、生活垃圾清运量、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这几个指标分别对南通市区常住人口产生影响的人口承载力是281.92万人、310.34万人、274.56万人、316.92万人、299.78万人、323.49万人、280万人、319.1万人和305.71万人。以此类推,这9个指标分别对苏中市区常住人口产生影响的人口承载力是766.31万人、811.83万人、759.7万人、794.37万人、757万人、808.72万人、734.98万人、827万人和787.18万人。

单位:万人

图3、图4、图5分别为南通市区、扬州市区、泰州市区可能—满意度与人口承载关系。根据表2和图3显示出来的现代化指标数据和结果,对于南通市区来说,生活用电量是第一限制要素,第二限制要素是GDP和生活垃圾清运量,第三限制要素是公园绿化面积、水资源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第四限制要素是城市建设面积和水资源,最后是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城市道路面积。不过有些数据之间有交叉,如城市建设面积和水资源等。

对于扬州市区来说(见表2和图4),城市建设面积、城市道路面积和生活垃圾清运量为第一限制要素,GDP、水资源、生活用电量、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及公园绿化面积几乎同为第二限制要素,卫生机构床位数为第三限制要素。不过有些要素之间有交叉。

对于泰州市区来说(见表2和图5),公园绿化面积和生活垃圾清运量为第一限制要素,GDP、生活用电需求量以及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为第二限制要素,水资源和卫生机构床位数为第三限制要素,城市道路面积和城市建设面积为第四限制要素,不过和南通市区以及扬州市区一样,各个要素之间有交叉。

总之,如表2和三个市区的可能—满意度人口承载力关系(图3、图4、图5)所示,南通市区的人均道路面积、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高于苏南的平均值,在江苏省已经比较领先,所以对于交通设施来说,下一步要做的只是优化道路建设。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开源节流,将人、财、物投到必要的领域;而人口健康素质保障指标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要求,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的卫生机构床位数以及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虽然低于南通市区,但是最低的泰州市区也已经达到了江苏省现代化目标的要求,所以南通市区在“十三五”期间,应该整合卫生机构床位数,提高其使用效率,而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还可以在整合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苏中市区所辖各城市市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大对老龄化领域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国家提出的医养融合的建设,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形式,借助各类护养技能培训,提高注册护师的比率,改善家庭养老的日常护理水平,这样既可降低养老成本,又可增强老人的归属感,提高老人的舒适度。

虽然扬州市区相对南通和泰州市区其人均GDP较高,但是苏中市区的人均GDP和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距离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差距比较大。所以需要结合各个区域的经济资源环境状况以及人才现状,调动各个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创新和科研积极性,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现实情况的经济改进之路。相应地,在生活水平提高和技术改进的基础上,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也会增加。人均城乡居民用电量、绿化面积和人均生活用水量虽然没有达到江苏地区现代化目标要求,但是南通市区甚至苏中整个市区的水资源都比较丰富,所以只要苏中市区的经济及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现代化目标,那么相应地水资源供给就会按需达到。

另外,泰州市区的人均城市建设面积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00平米,而扬州市区的人均城建面积很低,在2012年仅为52.6平米,所以泰州市区尽量慎重对待新批城建面积,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建设面积,提高闲置房产及低效用地的使用率;扬州市区应在整合现有城建土地资源避免浪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城市建设;南通市区则应在调研整合城建设施的基础上,按照相应比例进行开发。

各个市区数据的加总如图6所示。由表2和图6可知,对于苏中市区来说,水资源和城市道路面积曾经在可能—满意度为0.1和0.2之间以及0.8和0.9之间交叉过2次,城市建设面积与水资源在可能—满意度为0.3和0.4之间交叉,GDP和公园绿地面积在可能—满意度为0.7和0.8之间交叉,公园绿化面积和生活用电量在可能—满意度为0.6和0.7之间交叉。这说明选中的苏中市区的各个因素对于人口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在某个点会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对于苏中市区的人口测算以及苏中市区总的城市建设战略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四)苏中市区可能—满意度的多因素人口承载力分析及风险管理

采用如表3所示的三种方案计算多指标因子影响下的苏中市区可能—满意度人口承载力。

第一种方案就是在各个指标因子同时满足的条件下,苏中市区及所辖各个城市市区在不同可能—满意度条件下的人口承载力。如在可能—满意度为0.6的条件下,南通市区的人口承载力是274.56万人;扬州市区的人口承载力为271.6万人;泰州市区的人口承载力为178.88万人。所以苏中市区的人口承载力为725.03万人。

第二种方案是在各个指标因子同权重的条件下,苏中市区在不同可能—满意度条件下的人口承载力。如在可能—满意度为0.6的条件下,南通市区、扬州市区及泰州市区的人口承载力分别是301.31万人、285.21万人和196.49万人。所以苏中市区的人口承载力为783.01万人。

第三种方案就是经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在人口承载力方面的权重,并确定特征值。由于南通、扬州和泰州市区拥有资源的情况不同,所以权重也就有所不同,特征值也会不同。经过对单因素数据的分析,在根据每个市区具体情况确定指标间的矩阵元素标识后,得到的3个市区的矩阵特征值分别为:λ=9.373、λ=9.118、λ=9.479。

各指标人口承载力数据在相同可能—满意度下的矩阵与在人口承载力中所占权重的乘积,就是不同可能—满意度情况下的人口承载力。如在可能—满意度为0.6的条件下,南通市区、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的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91.68万人、280.59万人和192.16万人,因此,苏中市区的人口承载力为764.43万人。

综合以上分析,在可能—满意度为0.6的情况下,南通市区、扬州市区和泰州市区的人口承载力的范围分别为274.56万~301.31万人、271.6万~285.21万人和178.88万~196.49万人。总计得到苏中市区的人口承载力在725.03万~783.01万人之间。

根据这些数据,结合苏中市区人口的素质以及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需要测算资源和人口的协调度以及饱和度,通过经济的转型升级及生态产业的投入,增加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三、结论

由于各地区的限制要素不同,因此,各市区对于人口承载力风险的控制要基于各城市市区的状况来确定。对于南通市区来说,应该改善生活用电量问题。而对于三个市区来说,都需要通过各种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提升经济产值。而用于健康素质提升的硬件设施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可以减少投入。另外,城市道路建设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些方面的投入需要量力而行。

另外,要建立区域人口承载力风险预警机制。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各项要求,制定一套适合苏中地区各城市市区的人口承载风险管理预警措施。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以及人口健康素质保障状况进行监控,通过农业转移人口的财政转移支付、各项急需专业的中高级人才吸引策略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提升空间,提高南通市区和泰州市区的人口吸引力。对于扬州市区,则建议转移到所属中小城镇以减缓其人口压力。通过以上措施加快苏中市区的建设步伐,争取在2020年南通市区和扬州市区能够实现现代化目标,泰州市区接近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卫云龙,江激宇,杨良杰,蔡双陆.基于可能-满意度的合肥市人口承载力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2).

张子珩,濮励杰,康国定,雷敏.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乌海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3).

童玉芬.基于可能-满意度方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Wackernagel M.,Rees W.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1).

王辉,林建国.旅游者生态足迹模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3).

Odum H.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Wiley,1996.

王建源,陈艳春,李曼华等.基于能值分析的山东省生态足迹[J].生态学杂志,2007(9).

上一篇:信访积案下一篇:市场调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