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力标准值(共4篇)
承载力标准值 篇1
0 引言
如何准确估算单桩承载力在桩基勘察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估算单桩承载力多只采用经验参数法, 很少利用原位测试方法。目前勘察中用的最多的原位测试主要有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 利用静力触探估算预制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在天津地区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公式, 利用标贯法估算预制桩单桩承载力在国内、国外也已经有很多经验公式, 但对于钻孔灌注桩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工作, 确定用标贯击数估算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丰富勘察报告中估算单桩承载力的内容, 为准确提供单桩极限承载力提供依据。
1 资料收集
本次研究工作主要为天津市区。本次工作通过物性参数与侧阻力、端阻力的关系来建立标贯击数与侧阻力、端阻力的关系, 在资料收集时, 为保证物性指标、标准贯入试验的可靠性, 减少误差, 尽量选择原状取土孔、标准贯入孔均较多的工程, 各土层物性指标应满足数理统计要求,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宜在6个试验点以上。经筛选, 本次工作共收集了覆盖全市区的57项工程勘察资料, 基本上能代表天津市市区的地质情况。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粘土、粉质粘土
1) 侧阻力回归公式。
根据收集到的358组数据, 绘制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与标贯击数N散点图 (见图1) 。
从图1可以看出, 标贯击数与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可能有较好的相关性。我们采用常用的回归类型进行定量回归分析, 经多次拟合, 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曲线特征明显不符合地基土的性质, 不能采用;一元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其回归公式、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对比, 对数函数回归公式相关系数最大, 相关性最好, 因此, 本课题采用对数函数回归公式, 即qsik=21ln N+3.6, 相关系数r=0.907。
2) 端阻力回归公式。
众所周知, 桩端阻力与入土深度有密切关系, 同一状态的土, 桩端阻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经过仔细分析桩基规范中桩端阻力与入土深度的数据, 发现地基土在同一个状态时, 桩端阻力与入土深度的对数也有很好的对数关系。那么, 如果考虑入土深度对桩端阻力影响, 可以在N值前加一个系数lnh (其中, h为入土深度) 。根据收集到的172组数据绘制lnh×N与桩端阻力关系图, 见图2。
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 得到回归公式如下:
相关系数r=0.856。
2.2 粉土
1) 侧阻力回归方程。根据收集到的150组数据, 绘制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与标贯击数N散点图 (见图3) 。
经拟合, 最终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相关系数r=0.903。
2) 端阻力回归方程。本次工作收集端阻力—标贯击数数据共71组, 绘制端阻力与Nlnh的关系图 (见图4) 。
经回归分析, 得回归方程如下:
相关系数r=0.843。
2.3 粉、细砂
天津市市区分布砂土主要为粉、细砂, 本次收集粉砂数据共22组, 数据较少, 统计分析意义不大, 因此对粉砂主要采用规范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1) 侧阻力回归方程。
对JGJ 94-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粉砂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与标贯击数值进行差分, 以差分数据绘制N与qsik散点图, 见图5。
经拟合, 得到对数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0.990。
2) 端阻力回归方程。
参照侧阻力, 对JGJ 94-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粉砂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标贯击数值进行差分, 以差分数据绘制lnh×N与端阻力关系图, 见图6。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相关系数r=0.930。
2.4 故河道、新近冲积层粘土、粉质粘土
本次工作收集到故河道、新近冲积层粘土、粉质粘土数据共29组, 按照经验得到的极限侧阻力与按照公式计算得到的极限侧阻力比值介于0.86~1.27之间, 平均值为1.01, 两者很接近, 因此, 故河道、新近冲积层的粘土、粉质粘土可以直接采用一般粘性土的公式计算极限侧阻力。
2.5 特殊土
1) 淤泥质土。对于淤泥质土, 标贯试验测试结果偏差很大, 不能直接利用标贯击数计算侧阻力, 因此淤泥质土侧阻力值仍按照物性法结合工程经验取值, 即淤泥取值:10 k Pa~16 k Pa, 淤泥质土取值:18 k Pa~26 k Pa。
2) 人工填土。完成自重固结的人工填土侧阻力取值应参照标贯击数、物性指标综合确定, 一般为:18 k Pa~26 k Pa。
3) 液化粉土。故河道、新近冲积层的粉土及部分海相沉积的粉土属于液化土, 对于液化粉土, 由于要考虑液化折减, 不能采用正常粉土公式计算, 应根据物性指标、标贯击数、折减系数及工程经验综合取值。
3 公式验证
本次工作选择15个场地试桩资料对经验公式进行验证, 所选试桩资料均达到破坏, 单桩极限承载力取场地试桩的平均值。
首先对这15项工程, 依据JGJ 94-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DB29-20-2000岩土工程技术规范及工程经验, 按照物性法查表得到的极限侧阻力、端阻力值与利用回归公式计算得到的值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物性法与标贯公式法得到的极限侧阻力值、端阻力值差异很小, 说明在物性法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经验公式是比较可靠的, 可以脱离物性指标直接用于计算钻孔灌注桩的极限侧阻力值与端阻力值。然后, 对这15项工程, 利用回归公式计算得到的侧阻力、端阻力值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与实际桩基静载荷试验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实测与计算值之比介于0.996~1.232之间, 平均值为1.107, 标准差为0.084, 总体上计算值偏于安全。由以上计算结果表明, 利用标贯击数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可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是可行的。
4 结语
1) 本次工作通过物性指标, 推导出标准贯入击数与钻孔灌注桩极限侧、端阻力公式, 经验证,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是可行的。2) 由于本次研究工作范围限于天津市区, 因此本成果仅适用于天津市市区, 市区以外地层相近的地区可参考使用, 今后应多积累试桩资料, 不断完善。
摘要:通过对物性参数与侧阻力、端阻力关系的分析研究, 建立了标贯击数与侧阻力、端阻力的经验关系式, 经过分析验证, 指出利用标贯击数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可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是可行的。
关键词:标贯击数,侧阻力,端阻力,钻孔灌注桩
参考文献
[1]JGJ 94-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DB 29-20-2000,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S].
[4]《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5]史佩栋.桩基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6]JGJ 72-2004,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
承载力标准值 篇2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含油面积239km2,可采储量约为41亿桶,属于超巨型油田。自2010年以来,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石油公司联合体对哈法亚油田进行了开发,目前一、二期项目已经投产,三期前期工作也全面展开。在油气勘探、开采、储运过程中需要修建一系列管道、泵站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首先需要确定该地区的地基承载力。
确定地基承载 力最可靠 的方法是 载荷试验 法[1~3]。因为大型仪器设备运输不便、时局动荡和费用偏高等一系列问题,在伊拉克开展载荷试验只能依托当地勘察单位。而当地勘察单位进行载荷试验时依据的规范是美国标准ASTM D1194 - 1994[1]。 该试验标准与中国的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GB 50007 - 2011)[2]标准在承压板尺寸、加载速率等方面都有差异,所以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也会有差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ASTM D1194的现场载荷试验及其得到的伊拉克哈法亚油田地基承载力,然后研究了GB 50007和ASTM D1194规定中承压板尺寸、加载速率的差异对承载力取值的影响,并用数值模拟 的方法分 别得到基 于ASTM D1194和GB50007的地基承载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哈法亚油田后期工程勘察提供直接服务,而相关研究方法可为类似海外勘察工程提供研究思路。
1哈法亚油田的工程地质条件
哈法亚油田位于伊拉克米桑省首府阿马拉城东南30km处,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该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 以上,冬季在0℃ 左右。 年均降雨 量177. 4mm。 年均蒸发 量为3054. 4mm。地下水位埋深为0. 5 ~ 4. 10m。
哈法亚油田位于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为第四纪河流沉积物覆盖。美索布达米亚在希腊语中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中下游地区 ( 主要为伊拉克中南部地区) 。该区西北为缓坡,东南为阿拉伯湾的平原地区。哈法亚油田所在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差不超过3m。图1给出了哈法亚油田的位置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地形。
该区的地貌特点与新近河流堆积物有关,常见天然堤岸、河流阶地、冲积扇、河漫滩等。在哈法亚油田未开发区,主要为长满矮草和灌木的原始地貌 ( 见图2 ( a) ) ; 在哈法亚油田厂区内则为平整后的地貌 ( 见图2 ( b) ) 。
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地下褶皱和结构突起较常见,褶皱被第四纪覆盖,在中东部是NW-SE走向,在南部为N-S走向。在摩苏尔和巴格达之间的北部地区多NW-SE走向断层,这些断层构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地堑带、半地堑带和单独的地堑。图3为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地质构造分布情况[4]。
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区域地质条件近似。根据哈法亚油田所在区域的54个钻孔资料,发现该地区主要地层为亚粘土。图4给出了代表性的钻孔地层剖面图。
2哈法亚油田地基承载力的载荷试验
2.1试验过程
现场进行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的位置位于哈法亚油田二期工程 ( CPF2) 天然气处理厂区域。载荷试验在6个点位开展,具体位置如图5所示。对哈法亚油田第1层土 ( 亚粘土) 进行载荷试验以求得该层土的地基承载力。
载荷试验利用堆土的卡车作为反力装置,如图6(a)。图6(b)给出了设备和仪器的放置情况。承压板为圆形钢板,直径为450mm,面积为0.16m2。
具体试验过程如下: 将不同直径的圆板分层置于承压板的上方,液压千斤顶放在最小直径圆盘的上方 ( 见图6 ( b) ) 。在液压千斤顶和加载设备之间放置垫片,使用球形接头连接垫片和加载设备。 应力环置于液压千斤顶的上方,与加载设备之间也使用球形接头连接。加载设备支撑 ( 车轮) 距承压板2. 4m。
加载时,利用磁性表座将百分表固定在承压板上,将百分表表头与作为基准梁的钢框架接触。该基准梁的支撑与承压板外缘、加载设备支撑 ( 车轮) 的距离为1. 2m。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为62. 9k Pa。每加一级荷载,在加载后15min记录沉降值,然后加下级荷载,直至地基土破坏而终止。
当完成最后一级加载15min后将此级荷载分三级等量卸载。每一级卸载对应荷载维持15min,同时记录每一级卸载对应的地基回弹位移量。最后一级卸载后,记录最终回弹变形或者达到设定的卸载时间时对应的回弹变形值。
2. 2试验结果
作为参考,图7给出了6个点位的荷载—沉降 ( p-s) 曲线和时间—沉降 ( s-t) 曲线。按照美国规定[4,5],沉降值为25mm所对应的荷载为地基极限承载力。由图7所示的载荷试验结果可知,哈法亚油田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为580 ~ 630k Pa。
按照美国规定[6,7],地基承载力安全系数取值为3. 0,则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为193 ~ 210k Pa ( 平均值为203k Pa) 。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3ASTM D1194与GB50007在确定承载力时的差异
3. 1理论分析
哈法亚油田地基承载力的现场载荷试验依据美国标准ASTM D1194进行。该标准与国标GB 50007规定的承压板尺寸、加载速率等有所不同,二者具体差别见表2。
哈法亚油田地基承载力每级加载按照15min时间间隔。而15min的时间间隔尚未使沉降完全稳定便加下一级荷载,也就是说现场载荷试验的加载速率过快 ( 与GB 50007相比) 。一般而言,加载速率越快,土 ( 包括粘土[8]、粉质粘土[9]、改良膨胀土[10]等) 的抗剪强度就越高,随之表现为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越大。究其原因,对于土的不排水剪切实验,认为随着土的剪切速率增大,不仅土颗粒的蠕变作用使强度的流变分量增大,而且提高剪切速率意味着所形成的孔隙压力较小,所以土的抗剪强度也就提高了[8]。
然而,另一方面,哈法亚油田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使用的承压板直径为45cm,小于国标GB 50007规定的至少56cm。诸多文献都阐述了承压板的尺寸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在理论上,根据Terzaghi承载力计算公式,认为无粘性土上圆基础的单位极限承载力随基础直径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在现场载荷试验测试中,铁路系统在唐山砂土、黄土等地基土上进行载荷试验,发现随着承压板尺寸的减小,承载力也减小。但当承压板尺寸减小到30cm左右时,如继续减小承压板尺寸,则承载力反而趋于增加,整个荷载—沉降 ( p-s) 曲线呈 “V”字型[11,12]。上海某处亚粘土[13]、内蒙古某强夯法处理的细砂土[14]也具有类似规律。文献 [13] 认为,这是由于当承压板直径小到某一尺寸后地基土的破坏模式转变为 “刺入剪切破坏”导致的。总之,按上述文献给出的地基承载力测定值随承压板直径减小由减小到增加的转折直径 ( 30cm) 考虑,哈法亚油田载荷试验使用直径为45cm的承压板会使其极限承载力值小于GB 50007规定的直径56cm的相应值。
与GB 50007相比,基于ASTM D1194的现场载荷试验,其加载速度快会使其地基承载力变大; 然而,考虑承压板的尺寸差异,现场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承载力又会变小。加载速率与承压板尺寸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相反。下文将利用FAL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哪个作用占优,确定最后叠加的结果是承载力提高还是降低。
3. 2数值模拟
根据图4所示的哈法亚油田地层建立模型,模型分为三层,其长宽高尺寸为4. 8m × 6m × 6m。实际计算时,根据对称性取其二分之一,模型含4200个单元和4746个节点,如图8所示。该模型左、 右、前、后边界面为法向位移约束,底部水平边界面采用固定约束,水平地表面为自由边界。按现场荷载施 加过程对 模型进行 加载 ( 分级荷载 为62. 9k Pa) 、卸载,具体见第2. 1节描述。
首先,确定数值模拟中土层的参数。利用现场载荷试验采用的直径0. 45m的圆形承压板对数值模型进行加载。在现场勘察得到的土工参数范围内调整土层参数,使得数值模拟p-s曲线与现场载荷试验得到的p-s曲线基本重合。本文选择No. 6载荷试验点的现场载荷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如图9所示。所得上述三层土的土层参数如图8 ( b) 所示 ( 其中弹模E、粘聚力c、内摩擦角 φ 和密度 ρ 的单位分别为MPa、k Pa、°和g /cm3) 。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取干重度,水位以下土体取饱和重度。
然后,采用GB 50007规定的直径0. 56m的圆形承压板对上述数值模型进行加载,土层参数也按照图8 ( b) 来设定。加载速率按照GB 50007规定 ( 如表2所示) ,这样得到了按照GB 50007规定的p-s曲线如图9所示。
根据表2所列GB 50007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根据图9所示的p-s曲线可以得到承载力特征值,详见表3。对表3所示的结果有以下3点说明:
( 1) 因为以肉眼观察很难精确取到比例界限对应的荷载,为此利用最小二乘法的线性拟合来求。 首先,为提高所求承载力特征值的精度,减小分级荷载使其为原分级荷载的1 /6,即10. 45k Pa。然后,逐一增加荷载利用数值模拟得到的p-s点进行线性拟合。最后,选择相关系数最大的直线作为载荷试验的直线段,则该直线段的端点即为所求承载力特征值;
( 2) 极限荷载取值与ASTM D1194相同,都取沉降值为25mm对应的荷载;
( 3) GB 50007规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 5m时,还需要对从载荷试验得到的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宽深修正。假设哈法亚油田工程设施的基础宽度为4m,埋置深度1. 0m,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见表3。
总之,根据表3结果,按照GB50007规定,哈法亚油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9. 7k Pa。进行宽深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25. 4k Pa。
相同土层参 数下,No. 6试验点按 照ASTM D1194的现场载荷试验得到容许承载力为193k Pa, 按照ASTM D1194的数值模拟结果与之相同。
实际上,美国的相关标准及手册以容许承载力作为设计值,而中国则以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作为设计值。可见,哈法亚油田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按照ASTM D1194约为200k Pa,按照GB50007约为225k Pa ( 假设基础宽深分别为4. 0m和1. 0m) 。显然,按照GB 50007所得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大于按照ASTM D1194的相应值,也即后者更保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进行宽深修正,按照GB 50007得到的地 基承载力 设计值 ( 即特征值, 约为210k Pa) 也稍大于按照ASTM D1194的设计值。
需要提及的是,文献 [15] 分别基于国标GB 50007和美标ASTM D1194对非洲博茨瓦纳某电厂的地基土进行了现场载荷试验,也得出按照GB 50007的地基承载力取值稍大于按照ASTM D1194的地基承载力取值的结论。
4总结
依据ASTM D1194标准对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第1层土 ( 亚粘土) 进行载荷试验,得到了该层土的极限承载力为580 ~ 630k Pa。按照美国规定[6,7],地基承载力安全系数取值3. 0,对应的承载力容许值为193 ~ 210k Pa ( 其平均值 为203k Pa) 。与GB 50007规定的载荷试验要求相比,ASTM D1194的承压板面积偏小、加载速率偏快; 承压板面积偏小将导致极限承载力偏小,而加载速率偏快则导致其偏大,这是造成GB 50007与ASTM D1194承载力取值差异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相关标准及手册以容许承载力作为设计值,而中国则以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作为设计值。哈法亚油田按照前者确定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约200k Pa ( 即载荷试验的测试结果) ,而根据FLAC3D的数值模拟结果,按照国标GB 50007确定的承载力设计值约为225k Pa ( 假设基础宽深分别为4. 0m和1. 0m) 。因此,按ASTM D1194确定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较之GB 50007更保守。如果不进行宽深修正,GB 50007的承载力值也稍大于ASTM D1194的承载力,不过二者相差不大。
由于美索布达米亚平原 ( 包括伊拉克中南部、 伊朗西部地区) 区域地质条件相似,相关研究成果对科学确定该地区的地基承载力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在介绍伊拉克哈法亚油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美国标准(ASTM D1194-1994)的哈法亚油田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过程,并得到了典型场地6个测试点位的地基土极限承载力和容许承载力。对比分析表明,ASTM D1194规定的现场载荷试验相比于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具有加载速率快、承压板小等特点。根据载荷试验场地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土工参数,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载荷试验过程,得到了基于GB50007的地基承载力极限值和特征值。综合现场载荷试验及数值模拟成果可知,同样的地层条件及基础形式,按GB50007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及设计值均稍大于按ASTM D1194确定的容许承载力(即设计值),即ASTM D1194较之GB50007稍显保守。论文研究成果既可为哈法亚油田后期工程勘察提供直接服务,还可为具有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区典型地层地基承载力的科学取值提供参考依据。
从标准热点看承载网的发展演进 篇3
传统意义上的承载网络一般指IP承载网络,即由路由器、交换机等基于包交换的设备而组建的数据通信网络。但随着网络的演进,IP设备在向底层演进,而传统意义上的光传送网络也在上层拓展。实际上,IP技术与传送光网络技术正在日益融合,这使得承载网络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大承载网”网络的概念。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大承载网”概念,对目前标准组织中的热点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MPLS-TP、分组时钟同步技术控制面技术、IPv6以及下一代路由技术。
2 标准化热点技术及分析
2.1 IP v6技术:老树或将焕新春
众所周知,IPv6是一个很老的话题。IPv6技术最初的出发点是要解决由于B类地址的快速消耗而IP地址接近枯竭的问题,从1992年开始发展,第一批协议成熟于1995~1998年,包括基本的IPv6协议以及有关的IPv4向IPv6演进方法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技术上来看,基本上都比较成熟。但实际上,前几年的IPv6实际应用并没有如最开始预计的那样快速发展,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实验和小规模应用。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如NAT和CIDR,一定程度上减缓了IPv4地址的消耗。但NAT继续的采用将可能对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而IPv4地址消耗的速度则在进一步加快。有专家预测,IPv4地址最快将在2010~2011年间消耗完毕,这就使得网络向IPv6协议的迁移显得越发急迫。
虽然IPv6的产生非常早,其基本协议已经完成了许多年,但实际上IPv6的标准化工作却一直是I-ETF等标准组织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该组织仍然有多个工作组如v6ops、OFTWIRE、ehave、PMIP6仍在进行IPv6相关标准的研究。研究的技术包括v4/v6网络的互通、IPv6对3G的支持、移动IPv6技术等等。实际上,早期IPv6相关的标准在近几年均有着或多或少的修订。并且,除了进行IPv6技术标准的完善之外,IETF、BBF等组织正在为推进IPv6的应用不遗余力,在2008年7月份的IETF会议更是邀请了目前应用IPv6较多的运营商和SP对其应用模式进行了介绍。如包括Google、Apple,COMCAST等。在IPv6的应用中,IPTV中的应用是一种主要的推动力,日本电信运营商NTT在IPTV系统中采用了IPv6,可看作是全球首个基于IPv6协议的大规模商用IPTV电视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76个标准和高清电视频道,超过1 000个视频点播节目,其卡拉OK服务提供的歌曲有13 000首。
目前,我国已经颁发了3G牌照,3G业务终端对IP地址的需求将是非常巨大的,而另一方面,目前业界推动的普适网络应用则将更多类型的电子设备接入到了IP网络中,这些电子设备包括电脑、手机终端和更小的传感器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和应用将需求海量的IP地址。从全球网络发展的视角来看,未来1~3年里IPv6的部署将可能会提速,基于IPv6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
2.2 分组交换与光传送技术:悄然融合
分组交换与光传送网融合的一个例子是MPLS-TP,其标准化工作是目前IETF的热点之一,该技术的标准化覆盖了IETF MPLS、PWE3、CCAMP和L2VPN等多个工作组。
MPLS-TP是从T-MPLS发展而来的。随着电信业务IP化的发展趋势,早在2005年,ITU-T SG15就开始了T-MPLS的标准化工作。T-MPLS即Transport MPLS,是在MPLS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传送网的层网络架构,对MPLS进行了简化,去掉了与面向连接无关的技术内容和复杂的协议族,增加了传统传送网风格的OAM和保护方面的内容。在2006年,ITU首次通过了关于T-MPLS的架构、接口、设备功能特性等三个标准建议,随后OAM、保护方面、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建议相继制定。在ITU-T T-MPLS发展的过程中,IETF逐渐介入了其标准化工作,并在其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使其以ITU-T为主导的T-MPLS演变为以IETF为主制定的MPLS-TP。当然,这两个组织在MPLS-TP技术标准化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协作关系。
时钟同步是传统传送网络中一个基本的内容,但在早期的数据网络(或IP网络)中,同步却并非一个基本的技术。在传送网向分组传送发展的过程中,分组传送网如何像电路交换网络一样提供准确的端到端业务同步以保证客户TDM业务的质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3G/4G移动技术(如TD-SCDMA、LTE)对Backhual网络的精确时钟/时间同步提出了明确需求。这些需求使得时钟同步技术日益成为分组网络的一项基本的需求,实际上也是分组技术与光传送技术融合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ITU-T、IEEE和IETF等组织开展了分组时钟同步的标准化工作,并且该技术的标准化成为又一个工作热点。
ITU-T于2006年5月通过了第一个关于分组网络同步的建议书,即G.8261《分组网络中的定时和同步》,此后,ITU-T的工作分别从频率同步和时间/相位同步两个基本需求展开。在IEEE完成1588v2后,其802.1工作组又在制定802.1AS标准,该标准是IEEE定义的“桥接局域网中时间敏感业务的定时与同步”,主要应用场景是在802.1D和802.1Q局域网环境下对时延、抖动等有严格要求的音视频流业务。在IETF方面,早期的工作组制定了应用于Internet的一种时间同步协议NTP,NTP的精度范围在几十微秒到数十毫秒不等,不能满足目前移动基站同步的需求。IETF近期已经完成了NTPv4的工作,NTPv4主要增加新的时钟调节算法、动态服务器发现机制、对IPv6的支持、Autokey安全机制等特性,该项工作转移到了新的工作组TICTOC,并且将考虑与其他协议如1588v2的比较优势及共存性等问题。
2.3 控制面技术:雾里看花
承载网络中转发和控制相分离的思想已经提出了很多年,基于这一思想的控制面技术近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控制平面相关的标准组织包括I-TU-T、OIF和IETF。从2000年开始,ITU-T的SG15就致力于ASON方面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目前,I-TU-T在ASON方面的标准已经比较系统和完整,从需求、框架到具体的协议形成了一系列标准。目前,ITU-T ASON相关标准已经比较稳定。IETF主要关注于GMPLS协议的实现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讨论的问题也比较广泛,其标准活动相当活跃,在某些方面甚至推动着ITU-T标准活动的前进。在ITU-T A-SON标准相对稳定的同时,IETF与控制平面/GM-PLS相关的技术讨论和标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并且依旧活跃,并且讨论范围继续扩大,吸引了更多的关注。OIF组织则是ITU-T和IETF之间沟通和平衡的桥梁,主要关注运营商的需求以及ASON设备接口的互联互通。
目前,控制平面的范围已经从SDH、OTN扩展到WDM、PTN、CE等,要求不同交换技术的控制平面互联互通,或者形成统一的控制平面对各种不同交换技术进行统一控制,已经成为网络的需求,成为各个标准化组织关注和研究的内容。在ITU-T ASON框架中对不同交换技术的控制平面互联互通采用重叠模型,使用E-NNI接口进行交互,在G.8080已经定义了相应的框架。OIF在E-NNI 2.0规范中,分别在Signaling和Routing中考虑对多层、多种不同交换技术控制的支持。相比而言,IETF在多层/多种交换技术的控制平面的研究工作最深入,它使用GMPLS采用对等模型的方式对多层/多种交换技术进行统一控制。GMPLS扩展了传统的MPLS来处理多种交换技术,例如数据分组、第二层数据帧(特别是以太网)、TDM和波长交换。由于GMPLS不是特定为某个网络层面设计的,所以它方便了将各层交换能力合并为整体网络架构的一部分。
控制面技术的发展也已经有很多年,期间也历经了多次反复。目前,ASON的GMPLS控制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将可能在实际网络中率先部署。但基于GMPLS的多层多域的技术因涉及到更深层面的技术融合,特别是从分组交换、光波的统一链路调度,涉及到不同的产品形态和实际网络的管理方式,所以其实际的部署的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可以说,控制面技术目前仍然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
2.4 身份与位置分离技术:雏形已现
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以及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如多穴技术、流量工程、策略路由、VPN技术等),导致路由器路由表的规模不断增加,特别是无默认路由区域(DFZ)中的BGP路由表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路由表规模扩展性问题日益成为当前网络发展的瓶颈,在2006年10月的IETF大会上的路由和地址技术研讨会上由IAB最先提出这一问题,对路由技术的改进成为业界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后,针对无默认路由区域(DFZ)路由表规模过大的问题,各国专家提出了大量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大多基于一个共同的思想:身份标识与位置分离(Locator/ID Split),即将IP地址的身份标识与路由位置的双重属性进行分离,使用终端标识(EID)来标识一台主机设备,而用路由位置(RLOC)用于路由寻址和数据报文的转发。通过这种IP地址的身份标识与位置分离,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减小无默认路由区域路由表的大小:通过将IP地址分割,无默认路由区域的地址和边缘网络的地址采用不同的地址空间,无默认路由区域采用路由位置(RLOC)表示,而边缘网络或者主机的标识用EID表示,这样,网络用户的增加,或者其他新技术(如多穴,流量工程等)不会增加DFZ(无默认路由区域)的路由表规模。另外,对于无默认路由区域中的RLOC地址,可以按照拓扑方式分配地址,提高路由聚合度。
·便于实现多穴(Multihoming):通过将骨干区域与用户站点网络的地址采用不同的地址空间,站点可以连接到多个不同的运营商,便于实现多穴。
·简化地址重编址(Address Renumbering):由于主机标识采用的是独立的地址空间,当站点改变接入的运营商网络时,可以减少重编址的配置。
·流量工程:在身份标识与位置分离网络中,不需要增加路由系统的额外状态,而直接通过EID/RLOC Split技术实现网络的流量工程能力。
身份与位置分离技术是解决现有路由体系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构思,目前的技术研究非常积极,也有少量的网络实验。该项技术的应用将可能要求对现有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功能进行改进。
3 结束语
IPv6、传送与IP技术的融合目前已经基本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也逐渐在运营商的网络中开始部署。作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中兴通讯也在这些技术研究和开发上投入了重要的力量,推出了支持IPv6技术的系列路由器等产品,也推出了融合IP与光传送技术的PTN和CE设备。同时我们也在积极跟踪和参与控制面技术、身份与位置分离等标准的制定。
承载力标准值 篇4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力气换回的却是那么少的回报。不平也好,心痛也好,仔细想来,我们确实存在差距。
如果说,19 8 8年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想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戴上放心合格的眼镜,那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实现眼镜强国之梦。
——王莉茹
王莉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重点研究领域负责人,全国眼科光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眼面部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2/SC7/WG10镜片光度测量仪器工作组召集人,ISO 9342-2,ISO 8598-1和ISO 8598-2国际标准的主笔人。她称自己是“多年来始终奋战在眼科光学标准与计量研究第一线的一个老科技工作者”,是“中国技术监督系统第一个敲开眼镜行业大门的人”,被同行们称为我国眼科光学计量和标准化的学科带头人。
无论是谁,担负这样的角色、头顶如此众多的光环都会感到自豪和荣耀,但在王莉茹身上,让人感到更多的她背负重任的压力……
看不见的技术
留学时从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技术研究的王莉茹肯定不会想到,自己会与普普通通的眼镜结下一生之缘,她经常说“当时没有人看得起这个行业,没人干,我就给逼出来了。”
1988年,就职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王莉茹接待了一个来访者,那是一位20多岁从事税务工作的年轻人,事情很简单,小伙子买了一副当时还很稀有的被称为是高折射率的眼镜片,花了他100多元,100多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字,小伙子希望测试一下是真是假。王莉茹很为难:既没有相关标准,又没有测量仪器,怎么测?于是只能实话实说:测不了。小伙子非常失望:连你们计量院都测不了我还能找谁啊?
王莉茹心头猛地一震。
不久以后,在“把科研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感召下,王莉茹申请了5,000元经费,对北京市场眼镜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这也是全国第一次眼镜市场质量抽查),抽查的上千付眼镜按照英国BSI标准进行了测试(当时国内没有眼镜标准),结果出来后王莉茹吓了一跳:合格率不到10%!北京晚报随即披露了这条消息,使北京戴眼镜的消费者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动。
得知了这个消息,中国现代光学的奠基人王大珩先生感慨:“中国的卫星能上天,可是眼镜却做不好,这是中国人的耻辱!”
王莉茹被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就是搞光学的,又是从事质检工作的,这也是作为一名光学科研人员的耻辱,而且我要不知道也就算了,可又是我先把这事折腾出来的,我当时就是一种责任感,不干的话就好像对不起谁似的。”
随着对行业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撞击着王莉茹的心。
一位外地患者长期头疼,自认为长了脑瘤,去了很多医院却什么都查不出来。后来他到了北京协和医院,一位有经验的眼科大夫在为他分析病情时无意发现患者随身带的一个小黑包,里面装了20多副眼镜,她突然心中一动:要不你去验验光吧。验光结果是400度的散光,却一直戴着400度的单光近视镜,结果就是换了一副眼镜,病全好了,那位患者兴奋地请全眼科的大夫吃饭……
东来顺的师傅说戴了眼镜后切肉老切手……
计量院同事的孩子就要考大学了,每天放学后却根本不想看书,都是因为劣质眼镜害的眼睛疼……
王莉茹说,听到和看到这些,逼着我必须要进入这个领域,而且是从“零”开始。因为是搞计量的,所以先从计量科研入手,把与眼镜测量仪器有关的计量标准一点点建起来,从焦度计,到电脑验光机,再到隐形眼镜,还有测量处方眼镜透射比的装置以及瞳距仪等,总之,能想到的,我那时能干的,都一点点地做起来……
然而,王莉茹的追求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大院大所干大学科搞高精尖的惯性思维让很多人看不起小小的眼镜。但是,王莉茹就是从最少的经费和最“袖珍”的团队开始干了起来。
王莉茹当年获得发明专利的“验光机用模拟眼”的课题经费只有2万元。她至今仍认为,正是当年的窘迫激发了她的科研潜力和思维方式,那就是用最少的钱和最简单的办法争取得到最高的效率。
1995年,王莉茹第一次参加ISO国际会议,美国光学硅谷的一位知名专家找到她,希望她提供关于验光机用模拟眼的技术资料。王莉茹突然意识到这项技术的价值。
在中国推广使用王莉茹等发明的模拟眼,对市场上的各类验光机进行强制计量检定之前,日本验光机生产商习惯于将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三流产品出口中国,而在这之后,凡是销往中国的验光机都要经过严格的出厂检验,出口欧美的则低于出口中国的。
ISO 10342验光机国际标准最早是由美国人撰写的,后经日本专家提议,并经各国实验室比对之后,王莉茹等发明的中国验光机模拟眼被ISO 10342:2001版的验光机国际标准直接引用,成为全球认可的检测方法。
2005年11月,由王莉茹主导制定的ISO 9342-2《角膜接触镜用焦度计的校验镜片》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再次直接引用了中国技术。
中国技术监督部门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焦度计校验镜片、验光机用模拟眼和角膜接触镜专用校验镜片等计量标准器具,对焦度计、验光机、验光镜片箱等眼镜行业的主要测量仪器实施强制检定,推动了我国眼镜行业的技术进步,保证了几亿消费者的视力健康。
王莉茹一下子出名了,她主持的光学工程研究领域被人称为计量院的“朝阳”,然而还没等这颗朝阳冉冉升起,由于机构变动,研究室面临裁撤,王莉茹怀着委屈和无奈离开了那个让她几乎贡献了自己全部精力的事业和工作了20多年的熟悉环境,加之在国际上还要孤身一人不停地与老外打嘴仗,王莉茹的身心既疲惫又低沉,她想打退堂鼓了。
2006年春节,王莉茹去看望她崇拜和尊敬的王大衍先生。王老看着她慢慢地说道:“我还有一个遗憾,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测量折射率,我希望你替我实现这个愿望……”听了王老的话,王莉茹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我已经不在计量院了,我做不了了”。但王大衍先生好像没有听见,仍然坚持说,我希望你帮我完成这个心愿……
回想这一段经历时王莉茹说: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又似乎是巧合。正是王大衍先生当时的希望,使她最终没有离开她热爱的科研事业。几番周折,王莉茹于2006年8月来到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在随后的岁月中,由于长期压抑以及对环境改变的不适应,王莉茹曾多次出现思想波动,甚至产生抽身而退的念头。
2009年春节,王莉茹去301医院看望躺在病榻上的王大衍先生,王老由于眼底黄斑已经无法看东西,但神智却很清醒。王莉茹握着老人的手报上自己的名字,王老静静地想了一会,然后说:“你是第一个把中国技术写入国际标准的中国人”。王莉茹的眼泪顿时奔涌而出:王老竟然还记着自己8年前主笔起草ISO 9342-2国际标准时的艰难,可见把中国技术推向国际在老人心中所占的份量。王莉茹后来说:我不能不干,我要不干下去就对不起他老人家……
就在几个月前,王莉茹听一位老同志转达了王老几年前曾说过的一段话:“过去我们都把眼镜看简单了,其实,一个小小的眼镜片浓缩了材料、设计、加工和镀膜等与光学有关的所有关键技术,最后还要让消费者戴得舒服,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应该专门为它设一个光学分会。”王老的这段话后来得到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确认。
不久前,国际著名眼镜片制造商法国依视路集团公司代表团一行6人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访问,该公司全球质量副总裁在介绍镜片研发技术时把其称为“看不见的技术——Technology Invisible”,王莉茹当场兴奋地回应道:“你说得太好了,与我国光学泰斗王大衍先生几年前说过的话如出一辙。”
埋藏在王莉茹心中多年的疑问终于释然,但愿她不会再为曲高和寡而困惑。
标准是做出来的
也许因为出身于计量系统,王莉茹对测量方法及实验研究情有独钟,也奠定了王莉茹在全球眼科光学界的地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当年国内眼镜市场的乱象,以及贸易全球化以来各国产品检测方法之间出现的事实性技术壁垒逼得王莉茹不得不坚持这种研究方式——而国外反而缺乏相应的方法和数据的积累。
王莉茹说,我们当时之所以能有突破,就是因为国际上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资料和技术,标准镜片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模拟眼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并都成为了专利,其后又研究出了一系列的检测设备和标准器具,而国际上却没有人做这些,于是中国就领先了。
王莉茹总结道:很多国际标准都是在争执中确定的,但你不能空口无凭地跟人去争,也不能毫无原则地就做出妥协,外国专家尊重事实,你只要把做出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拿出来,他们就不说话了。
王莉茹注意到,中国每年大量出口眼镜产品,国外一些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对产品往往只出具合格或不合格的评价,却不做任何解释,害得我国许多企业花了很多钱却一头雾水,要知道国外测试费用动辄是国内的十几倍。
ISO/TC94/SC6自2003年起开始研究制定太阳镜国际标准。太阳镜片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镜片光度均匀性。如果镜片做得好,无论在哪一点得到的测试数据都应该是一样的;如果镜片质量差,不同测试点就会得到不同的屈光度。这项指标如果用我国通用的焦度计法来测会非常简单,而用欧洲大力推荐的“望远镜法”却难以完成。2010年上海会议时,王莉茹问:这个指标你们用“望远镜法”怎么测?老外:我们测不了。王莉茹:测不了为什么还要写在国际标准里?老外:一直都这样写的呀……王莉茹:为什么不能修改?老外:……
还有一项参数,就是太阳镜片的广角散射。如果镜片材料不均匀,或者染色效果不好,就会在镜片表面形成很多杂乱无章的散射,直接影响佩戴者的视力。在上海会议之前,国际标准草案一直要求用漫反射法测量广角散射,而世界各国却又没有统一的漫反射测量装置,经过王莉茹等中外专家的多次提议,最新一版的国际标准将其改成了雾度计法。雾度计在中国眼镜业应用十分普遍,设备价格也较低,对中国企业和检测实验室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作为太阳镜的制造、使用和进出口大国,王莉茹带领全国眼面部防护分委会的全体专家们领先于ISO完成了《一般用途太阳镜》国家标准的制定,该标准没有照搬现有的国际标准草案,而是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技术,目前已经通过审定并上报国家标准委。
为了切实消除太阳镜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为太阳镜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第一手资料,王莉茹于今年初开始组织国际比对。比对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共有包括中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在内的7家知名实验室参加。这是历史上首次组织太阳镜国际比对,受到广泛关注。
2005年,国际计量大会在中国召开,大会组织参会的各国计量院的院长,包括国际计量局的局长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参观,走到王莉茹的光学工程实验室时,国际计量局局长说:我在你这里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王莉茹来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后,再次组建了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其后陆续接待了外国专家的参观,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这是你们的成功。王莉茹说,这不是我们的成功,是各级领导对标准化工作的理解升级了。
这绝不是王莉茹的阿谀之语,多年的实践让王莉茹认识到,标准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翻译出来的,标准是做出来的,尤其是技术标准必须要通过实验验证。“要想把标准做好,理论研究得有,实验研究也得搞,特别是面向企业和市场服务的技术标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做标准的人尤其需要具有专业和实践功底。就如同到市场上去卖东西,东西不好谁买啊,再便宜别人也不会要,这是同样的道理。”王莉茹说。
理论研究-实验验证-标准制定,这是王莉茹追求的标准化科研的创新模式,她把这个思路写进了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标准化研究的工作规划中。
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莉茹的实验室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昌平实验基地落成,地方虽然不太大,只有几十平方米,但王莉茹却视若珍宝。
怒其不争
去年,ISO/TC172/SC7眼科光学和仪器技术委员会的秘书长曾致信王莉茹,极力邀请她在方便的时候去欧洲参加关于眼镜架镍析出量标准方面的沟通工作。她在信中指出:尽管是欧盟在出面组织关于眼镜架镍析出量测量方法的国际比对和标准修订,但并非与中国毫无关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眼镜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欧洲市场上大量的中低端眼镜架来自中国;而且,中国自己也有几亿的消费者。SC7秘书长诚挚地希望中国同行能够早日介入,并在这个领域做出相应的贡献。
王莉茹很清楚这封信的言外之意:皮肤间接长时间接触金属和合金部分的镍析出量,会引起皮肤过敏甚至致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欧盟标准化组织(CEN),就在标准中对金属眼镜架的镍析出量及检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中国目前与眼镜产品相关的各项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GB/T 14214眼镜架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对此尚未涉足。如果对镍析出量的指标进行严格限定,国内大部分中低端生产企业都将面临设备和工艺的改造和升级的挑战,生产成本将有大幅度上扬,习惯以低成本占领低端消费市场的很多中国企业,既无法割舍固有低成本逐利心态,也没有能力去搞升级换代,这类企业只能被逐出市场。
相对于王莉茹在国际ISO眼科光学界所表现的强势,中国眼镜行业的现状和水平有时却会让她无语。
“中国是眼镜大国,但不是强国。”王莉茹说:“中国产眼镜片占到国际市场的60%,都是低端的,你只要看到标价几十块钱的肯定是中国产品。眼镜架也是低端的,而在隐形眼镜领域,中国市场上的80%的产品是国外生产的。世界上先进的渐变多焦点镜片,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达到50%的占有率,在中国却连5%都不到,这是巨大的反差。”
低端的产品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用低端的心态来应付消费者。
曾有一位领导找到王莉茹,希望尽快配一副染色太阳镜,王莉茹找到广州的一家日本公司,对方说至少要两到三天时间,王莉茹问为什么,对方说:你告诉我度数我下单后,镜片的整个染色工序需要36个小时,一分钟都不能少,然后我再给你包装,以最快的速度发给你进行配装和检测,前后加起来至少要两到三天。王莉茹问时间上还能不能商量,对方很不解:加工程序怎么能商量呢?
江苏丹阳是中国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之一,每到周末,周边无锡、苏州、南京的人们就会开车过来配眼镜。为了宣传中国的眼镜产业,王莉茹曾专程陪一个外国专家到丹阳眼镜市场进行参观,走着走着,老外不见了,找到时发现老外正对着一口大锅拍照片——一个工人夹着镜片在锅里染色,王莉茹觉得羞愧不堪。
“但老百姓根本就不懂”,王莉茹说:“很多人问我,去批发市场配一副眼镜只要几十块钱,那些名牌眼镜店怎么卖那么贵?”
“一级品进一线城市,二级品、三级品进二三线城市,而不合格的镜片却要排队才能买得到。这已经是眼镜行业公开的秘密,很多大企业的残次品被成箱流通到市场上,再在眼镜大卖场被低价销售,消费者吃亏上当却不自知。”
“材料技术是眼镜的核心技术之一,而中国企业由于自身缺乏研发能力而习惯于长期购买国外现成的材料。其次是镜片设计和加工技术,购买的都是人家换代淘汰下来的技术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模具;加工设备是国外的,一些高端的检测设备也是外国的;中国到最后就剩下劳动力的廉价优势了。而在劳动力价格上涨后,这唯一的优势也失去了,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有领导问过王莉茹,眼镜行业到底是不是暴利行业?王莉茹回答:暴利指的是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但绝对不是指正规的专业眼镜企业。正规企业在原材料、厂房和人力成本等重负之下生存都难以为继,而那些无良企业却在赚昧心钱,长此以往,中国眼镜行业……
中国眼镜行业目前急需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尤其是自由曲面技术问世后,在中国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快速发展。每台售价在280万~340万之间的数字化自由曲面加工设备,国内已经进口了五六十台,使用这种设备每加工一副镜片还要再为软件额外付费。眼镜行业所呈现的这种对国外技术和进口设备的过度依赖,成为王莉茹等面临的一个更严峻的挑战。
王莉茹正在积极争取国内外的支持,解决金属镜架的镍析出量问题,解决自由曲面眼镜片的规范化发展问题,以此推动和引导我国眼镜行业的升级。
关键是软件,是人
最近王莉茹听到了一条好消息:有关部门已经有意重点扶持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领域,“举全国之力推出一个团队”。
王莉茹一直很怀念当年在计量院时组建的班底,从1988~2006年,整整18年的时间里,王莉茹带出了10余名学生,每个人各有所长,涉及眼科光学和成像光学领域内的镜片、角膜接触镜、眼科仪器、测量技术、折射率和光学传递函数等不同的需求。她很惋惜,如果再多给她两年时间,这个团队就会很成熟。
王莉茹多次强调,设备再先进,人的水平上不去有什么用?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但也养成了某些人对国外设备的高度依赖。钱多了,人的能力却下降了。“有的人能从数据里看出问题,但更多的人看不出问题。比如:雾度计、焦度计都是经过计量检定合格的,但还是会对相同的产品测出不同的数据来。目前,全国除台湾和西藏以外,都开展了眼镜质检和眼科仪器强制检定工作,有那么多的计量和质检人员,又有那么多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可以参考,但很少有人去探究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如果问到眼镜片和太阳镜片的屈光度测试,99%的检测人员都很熟悉,但为什么市场上还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不同城市之间、不同检测实验室之间,经常会对同一个企业的同一个产品给出不同的测试结果,使企业无所适从。
王莉茹说,我常常跟年轻人讲,不求你知识面有多宽,哪怕你把雾度这一件事搞清楚了,你在国际上就能有话语权,你今天把雾度弄明白,明天把屈光度弄明白,后天又把透射比弄明白,那你就是专家,这个行业缺技术人员,你只要努力下去你就能成为专家。
可喜的是,去年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科研领域划分时,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被确定为重点研究领域,王莉茹被聘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去年底,院里又专门成立了视觉健康与防护标准化研究所,让王莉茹有了驰骋的空间。
临别前,王莉茹给了记者一张列表,名为“今年应完成的项目”,其中:
国家标准制定包括:“个体防护装备-太阳镜:太阳镜与相关眼镜产品的技术规范与测量方法”、“个体防护装备-运动眼面部防护:滑雪镜”、“个体防护装备:名词术语”、“个体眼面部防护-职业防护:基础要求”、“个体眼面部防护-职业防护:测量方法”、“个体眼面部防护-职业防护:激光防护镜”;
国际标准制定包括:“ISO8598-1一般用途焦度计”、“ISO8598-2焦度计校验镜片”、“ISO8598-3特殊用途仪器”;
还有主办ISO/TC172/SC7/WG10国际会议;召开自由曲面国际研讨会;组织太阳镜国际比对和广角散射国内比对;代表中国参加ISO/TC94/SC6和ISO/TC94/SC6/WG9国际会议;实验室工作等……
个体眼面部防护是王莉茹到标准院后开辟的新领域,需要填补国内的空白;而3个国际标准项目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争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