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A

2024-11-26

多排螺旋CTA(共6篇)

多排螺旋CTA 篇1

科研项目2012年度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科技合作项目。批准号:SXYB2012041

Research project Tongliao city and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cooperation projec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12.Approval number:SXYB2012041

随着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 CT, MSCT) 的出现和不断发展, 其以扫描速度更快, 解剖覆盖面更广, 对比剂效应更大, 图像更清晰等优点, 而被医学界公认为诊断腹部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 (CTA) 被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的血管造影技术[1], 它明显提高了人体腹部脏器血管图像的质量, 并且在某些血管疾病的术前评估中完全替代了“金标准”血管造影技术[2,3]。目前, CTA在腹腔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主要有2种类型, 分别是炎性和真菌性动脉瘤, 使用MSCTA对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 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主动脉腔, 还能延迟扫描显示的栓塞管腔、主动脉管壁和周围软组织的强化。评价动脉瘤应包括的形态学细节主要包括动脉瘤最大直径, 动脉瘤近端累及范围及其与肾动脉的关系等等, 动脉周围所见的感染性改变, 对于亚容积MPR (Multiplaner reformation) 和MIP (Maximu mintensity projection) , 可以精确测量动脉瘤的径线, 更有利于手术和经皮介入测量等。MSCTA三维图像可以在术前对腹主动脉瘤进行全面、直观、立体的精确测量, 以制定手术计划和选择合适的替代材料[4], 可以避免再进行有创伤性的DSA检查。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针对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建议采用3DMSCTA对患者进行检查, 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 采用3DMSCTA检查能够产生原始图像和多平面重建图像, 这些图像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内膜瓣, 从而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而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 不能够仅依赖MIP图像, 否则可能由于内膜瓣成像模糊等原因而容易导致误诊的发生。而使用三维数据采集患者的病变信息, 成像以后能够使我们更加直观和清晰地观察到血管分支的起源, 并且可以确定其性质。此外, 在检查的过程中, 应该谨慎地观察内膜撕裂是否延伸至分支血管, 因为它会导致另外的供血区域的缺血。人体腹部的血管解剖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并且常常伴有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传统检查手段诊断困难, 而使用MSCT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反映这些变化, 从而大大提高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水平[5]。

腹主动脉支架:MSCTA行主动脉血管成像不但能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分型,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供高质量图像以显示细节和精确的数据结果, 指导腔内隔绝术前的支架选择、术式方案的确定、术中支架的顺利放送及术后随访观察, 其价值往往优于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应作为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6]。

腹动脉狭窄和闭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而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它所累及的血管主要是腹主动脉以及髂动脉等。对发生这些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进行MSCTA检查, 能够清晰地显示闭塞的远端和近端结构, 对狭窄的管壁也可以清晰显像。此外, 对于一些侧支循环和远端血管也能够清晰显示, 从而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大量的客观依据, 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有学者研究表明, 使用MSCTA对患者进行检查, 经过检查后对图像的处理, 可以清晰且全面地显示患者病变的情况和程度, 包括腹主动脉缩窄、变异血管等情况, 从而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以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巨大的帮助[7]。

肾动脉

肾动脉狭窄: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 其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此外, 还有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也会导致肾动脉狭窄的发生,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狭窄, 其部位常位于肾动脉开口处, 一般表现为偏心性狭窄, 而对于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所引起的狭窄, 其部位多位于肾动脉中段和远段。在既往的临床诊治中, 最常采用的手段是选择性插管DSA和多方位投照, 虽然该检查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可能会导致漏诊偏心性狭窄, 使得其诊断效率大大降低。而使用3DMSCTA对患者进行检查, 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诉情况的发生, 检查中可以在任意方向对血管进行重建, 然后找到合理的方位对偏心性狭窄清晰显示, 避免漏诊的发生。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 MIP、VR在诊断肾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最高, 并且他们同MPR能够起到良好的协助作用, 通过这些检查的联合应用, 可以获得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图像[8]。有研究表明, MSCTA检查能够对肾动脉血管和其周边的病变血管进行全方位全角度的成像, 从而获得全面的数据信息, 成像以后可以十分清晰地显示这些血管的形态、病变程度以及同周围血管结构的毗邻关系, 从而为临床诊断肾动脉狭窄提供客观的依据[9]。

肾移植供者:在肾移植中, 由于每个个体的肾脏都不完全一样并具有一定的变异性, 所以在移植前, 要对供体肾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 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移植条件, 这些检查项目包括肾动、静脉详细情况。大扫描视野的冠状位采集能确保显示从腹主动脉较低位置、甚至髂总动脉起源的副肾动脉, 再以轴位和冠状位重建观察, 较易区分副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杨青彦等人通过利用256排螺旋CT在24例亲属肾移植供者术前筛查中发现, CTA256图像处理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它能够进行任何部位及全身的常规亚毫米精确容积扫描, 使得其成像效果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为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可靠的依据[10]。

肾动脉瘤:肾动脉瘤可发生在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 同时也可发生于肾实质内, 可无明显症状, 也可表现为顽固的高血压、发作性腰痛或血尿等, MSCTA能够准确显示瘤体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边血管的空间关系, 从而指导临床手术方案, 但不适于孕妇及危重患者[11]。

门静脉

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症 (Portal hypertension, PHT) 是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 使得患者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发生一定程度的障碍, 引起门静脉及属支内血液增加, 血管内静水压升高, 从而继发一系列的代谢性和血流动力学障碍, 如果症状持续存在,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缓解, 最终会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 最主要的是采用手术治疗, 而术前需完善各种相关的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变程度, 血管成像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检查手段, 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从而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而在这些成像手段中, MSCT门静脉成像是最为精确的一种, 采用MSCT对患者进行检查, 能够清晰地显示门体侧支循环的位置和曲张程度等变化, 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些病变, 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准确评估都有重要的意义[12]。

肝移植:对于一些严重的肝脏疾病, 其后期最主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肝移植, 而对肝移植能否成功有着重要影响的就是门静脉的血供, 所以, 对肝移植患者, 必需在术前准确评估门静脉情况。而在术前, 3DMSCTA检查能够准确地评估门静脉的情况, 为临床是否能够进行肝移植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 手术后采用了3DMSCTA检查也可以仔细地观察门静脉在术后是否通畅, 此外, 对于脾静脉等周边的血管也能够直观地显示, 从而对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1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MSCT技术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其临床应用效果也更加显著, 特别是对于血管性疾病, 采用MSCT检查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于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的预后评估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14]。

门静脉血栓及海绵样变性:门静脉栓塞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 特别是在一些炎性反应以及血液瘀滞的情况中, 更容易导致其发生。而一旦患者出现急性门静脉栓塞, 由于血流受阻, 会使得门静脉发生不同程度的扩张。感染性栓塞时血管周围可出现强化, 门静脉流向肝脏的血流会明显减少, 致使肝脏强化延迟, 表现为斑片状。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许多小的侧支血管网跨越门静脉闭塞段进行供血, 这些血管网即称为海绵样变性。MSCTA可依据门静脉阻塞的情况对门静脉血栓及海绵样变性进行分型, 可显示向肝性和离肝性侧支血管, 并可检出引起门静脉血栓及海绵样变性的病因及伴随的门静脉属支血流循环障碍,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特别是对于拟行门静脉旁路术的患者,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5], 64层CT门静脉成像在肝内门静脉通畅情况评估和静脉移植物选择上具有更重要价值[16]。

盆腔血管

盆腔血管:由于盆腔动脉血管扭曲严重, 血管搏动, 肠管蠕动及呼吸运动的影响, 二维时间飞跃法很容易产生信号的丢失, 而MSCTA不受这些影响, 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长度, 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经皮血管成形或外科手术治疗, 尤其是SSD (Shaded surface display) 能够很好地显示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及其分支、上段股动脉的正常大小、形态及行程情况。另外SSD与骨盆等骨骼同时成像, 立体感很强, 对于肾移植患者再次肾移植前了解盆腔内动脉血管情况及盆腔髂总、髂内外血管动脉瘤的显示是一种有效、无创伤性的方法, 基本上可代替血管造影[17]。

脾动脉

脾是一个免疫器官, 然而在某些疾病中可以导致脾功能亢进, 导致血小板明显减少, 所以要进行手术切除。这要在术前对脾动脉的解剖进行必要的评估。可采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CTA和磁共振 (MRA) 等, 而超声检查易受到肥胖、肠气干扰及动脉硬化等因素的限制, 诊断阳性率及准确性不及CT和MR, 尤其对小病灶容易漏诊。MR对脾动脉的诊断准确性虽然较高, 但是对于安装起搏器和动脉瘤夹的患者检查却受到限制。MSCTA有着很大的优势, MPR图像清晰度、对比度好, 利于观察钙化和血栓;VR图像可进行任意形式切割、旋转, 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脾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 对病变整体情况和周边关系能够完整、清晰显示。

胰腺周围血管

胰腺周围血管在MSCTA上具有可靠的显示率, 可以为胰腺癌血管侵犯的精确判断提供依据, 如果将胰周小动脉和胰头部小静脉纳入胰腺癌的分期内容里, 能否提高分期的准确性, 以及胰腺癌对胰腺周围小血管侵犯的判定标准, 尚需要大宗的病理-影像对照研究[18]。

肠及肠系膜

MSCTA三维重组技术在评价肠缺血方面有着独特之处, 与常规的血管成像相比, 不需要放置导管, 仅使用VR和MIP三维重组技术就可以显示肠系膜近端及末梢分支的狭窄或闭塞。肠系膜血管CT血管成像技术与以往的导管血管成像技术相比, 主要的缺陷是不能进行血管内治疗, 但相对于后者是无创的、价格低廉的、更加积极的诊断手段, 必将被临床广泛应用。David E.Rosow博士等利用MSCTA对早期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猪模型的研究, 得出的结论为对早期急性肠系膜缺血的阳性预测值92%, 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 MSCTA优点是快速、无创、简便、迅速, 患者易于配合, 对腹部动脉血管进行成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 并可从血管腔内、腔外任意旋转, 全面系统观察血管, 大大提高了对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以及对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和术后观察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MSCTA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远大前景, 特别是随着高质量、低损害的造影剂的出现, CTA技术用于腹部细微血管疾病的诊断将成为可能。

GE多排螺旋CT故障检修2例 篇2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在更换新球管后用2i扫描,图像一白一黑,选择层厚越薄越明显。2幅图像的CT值相差不大,但2个图像的SD相差约1倍(见图1)。用1i扫描图像正常,但图像颗粒粗,扫描中机器不显示任何错误信息。

1.2 故障分析和处理

根据上述现象和维修经验分析,故障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球管POR未调准;(2)校准文件(CA)故障[1];(3)系统软件故障;(4) Collimater故障;(5)球管故障。

根据上面的故障分析,重新检测球管的POR、ISO等程序,经多次检测,所测数据都在允许的范围内,而且每次测得的值也基本保持不变。拆下球管,未发现异常,再装回球管,重调球管的POR、ISO等相关程序,其2i扫描图像还是一白一黑。将机器最原始的CA文件restore到系统中,先做一次空气校准,用2i扫描图像依旧,然后再做空气加模型的校准,用2i扫描图像无变化。以前碰过类似的问题,常常restore原始CA文件就能解决,但这次不行,考虑可能是系统本身出现故障。重装软件并做校准,试扫描,现象依旧。用程序检测Aperture的层厚、Z轴电动机和Z轴皮带的松紧度,均正常,而且在做Collimater的测试时,未报任何错误,可排除Collimater的故障[2]。后来又仔细查看医院的以前图像,在更换球管前,图像确实是正常的,只是更换球管后才出现此现象,故认为最大可能就是球管本身存在故障[3]。经与球管供货商联系,更换了新的球管,调试后再用2i和1i扫描,图像恢复正常。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球管靶面角度有偏移,用2i扫描时造成探测器两边接收的射线一边多一边少,从而出现一白一黑的现象。此次之所以未先怀疑是球管故障,其原因是很少会出现这种现象,过去常碰见的大都是软件问题。因此在更换新的球管及做校正时,也应注意。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给患者做正常扫描时,曝光突然中断,显示器上出现如下故障信息:“Unexpectedevent occurred during scan data error”。

2.2 故障分析和处理

先进行“tube warmup”,扫描正常;再做其他扫描时报”hardware scanner stop”故障信息后进入”service”程序,并在home页面下DIP error一栏中显示“dergere”。根据这2个代码分析和简单地测试,故障应出在数据传输系统。该机主要通讯包括slip ring、brusher、transmitter、reciever、DIP and fibber。运行scan data path、diagnostic data collection off line scan等诊断程序同样出现“hardware stop scan”故障信息。取下reciever的fibber直接到DCB上,run上面的test也一样,这样就可以排除slip ring、brusher and reciever故障。接下来再逐一测试4条fiber: (1) reciever-OC DIP; (2) transmiterDAS DCB; (3) gantry后下面的J15内,后右下面的T-ring J3; (4) J15外-计算机柜,用手电照这些fiber时,发现除了第一条外,其他的在照射时光都非常亮,仅第一条光非常弱,故判断这根光纤损坏。更换光纤后,机器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孟伟, 郭子威.GE螺旋CT故障4例[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11) :62.

[2]马承华, 胡昕.GE Hispeed系列螺旋CT故障检修4例[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30 (8) :122.

多排螺旋CTA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肠梗阻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在25~78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帐、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13例既往有手术史,2例既往有外伤史。

1.2 CT检查方法

使用CT机型:SIEMENS公司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膈面连续扫描到耻骨联合水平,机层间隔5mm。36例均为急腹症就诊,均未口服造影剂,均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注射流速3mL/s,总量100mL,扫描延迟时间60s。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将重建获得的图像及横断面图像在显示器上以连续放映的方式观察,仔细观察追踪肠道的走行,并根据肠管的形态、扩张程度及萎陷移行来判断梗阻部位,确查梗阻的病因。

2 结果

经多排螺旋CT诊察,36例病例中,能正确提示病因的有34例(94.44%),其中6例经过临床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28例经手术治疗。下表1,为经手术的患者梗阻的部位病因与手术治疗结果符合情况。

多排螺旋CT的图像质量优良,空间分辨率很高,对结构几周围组织结构显示非常清晰,敏感性100%。由上表1可见,28例经MDCT诊断出部位病因的患者与手术治疗确诊后对比,梗阻部位符合26例(92.9%),病因符合27例(96.4%),相符率非常高。

3 讨论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的一种急腹症,通俗地讲就是肠道不通畅。肠梗阻的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但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梗阻的原因、部位、性质、病程早晚以及全身状况来决定。为此,利用影像检查肠梗阻进行诊断显得非常重要,随着MDCT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层、薄层轴位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将更准确地显示对肠梗阻病因的判断及病变细节,并且MDCT在病变血供情况和肠系膜血管的显示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肠梗阻的诊断准确度。关于CT征象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如下:

a.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有可能是术后及炎症导致。CT征象为:肠管走行突然扭曲成角,且清晰可见条带状粘连或压迫带。另外,临床上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即使无确切粘连带显示也可以考虑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

b.肿瘤性肠梗阻既为结肠癌,CT征象为:移行区肠腔狭窄僵硬,肠壁增厚伴强化,而梗阻上端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下图1为结肠肝曲腺癌患者CT图。

c.腹部疝气所致肠梗阻多见腹外疝,MPR图像冠状位可完整显示疝全貌及与腹部肠管的关系。

d.麻痹性肠梗阻因各种原因导致肠胃丧失动力,而肠内容物通过障碍。CT征象显示为大小肠充气扩张及气液平面外,还有可能为腹膜炎等原发病变。

e.血运性肠梗阻是绞窄性肠梗阻,指除肠管梗阻外,还出现肠壁的血运障碍。CT征象为: (1) 肠壁对称变厚,密度变高,分布阶段性,有分层征象,增强扫描病变段肠壁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有缓慢强化征象; (2) 肠系膜模糊积液; (3) 有肠扭转时可见“鸟嘴征”与“漩涡征”; (4) 肠壁,门脉内积气、短期出现腹水; (5) 肠系膜缺血,水肿,呈现“缆绳征”[3]。

f.其他原因肠梗阻像是肠扭转、肠套叠,以及腹腔内邻近恶性肿瘤的累及浸润等。一般会有原发灶,诊断不难。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 (MDCT) 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肠梗阻治疗的36例患者的MDCT资料, 与手术治疗结果相对照。结果 经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的手术确诊结果与MDCT诊断结果比较得出, 梗阻部位符合26例 (92.9%) , 病因符合27例 (96.4%) 。结论 MDCT对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的诊断率很高, 且对血供情况的了解在显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肠阻梗,多排螺旋CT,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496-497.

[2]张晓鹏.胃肠道CT诊断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89-196.

[3]刘静, 冯美意, 周志娟, 等.结肠低张灌注法提高结肠癌CT成像质量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5) :800-801.

[4]刘文瑾, 张云, 刘锦萍, 等.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25 (4) :439-442.

[5]闵鹏秋.腹部疾病影像诊断图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53.

[6]张联合, 章士正, 胡红杰, 等.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4) :423.

[7]张晓鹏.肠梗阻的CT与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3) :190-191.

多排螺旋CTA 篇4

CT上腔静脉成像如能获得良好图像则既可以显示上腔静脉及主要属支, 又能了解原发病变与上腔静脉的关系, 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特别是手术方案的制订) 。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间接法上腔静脉显像, 该方法主要利用增强扫描之静脉期图像进行分析, 此时, 上腔静脉内对比剂浓度较低, 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较差, 提供的信息常不可靠。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双上臂静脉穿刺, 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同时进行注射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图像, 但同时穿刺无疑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且耗时较长。如能在普通增强扫描结束后发现上腔静脉可能存在病变, 而此次普通增强扫描中间接法上腔静脉成像又不能解决诊断问题, 需要进行法上腔静脉成像, 随即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法上腔静脉成像就更具有针对性, 特别是如能采用单侧注射 (利用患者原有的静脉通道) 进行成像就更为简单便捷了。但单侧注射对于锁骨下静脉及注射侧无名静脉的显示良好, 对上腔静脉的显示较差, 主要是由于对侧无名静脉无对比剂的静脉血的冲入使上腔静脉内出现漩涡样图像, 使诊断面临困难。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单侧注射的基础上试图调整对比剂浓度、注射速度及扫描延迟时间等手段来获得良好图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扫描设备全部使用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 SOMATOM Definiton flash扫描电压80 k V, 电流200 m A, pitch值。患者均采用仰卧位, 单侧肘前静脉穿刺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右侧穿刺) , 所选18例病例均为因各种原因行胸部增强扫描者, 年龄40岁~70岁, 男女各9例。扫描范围上包锁骨下静脉, 下至右心房水平。

1.2 分组

1.2.1 对比剂浓度优化组

将18例受检患者随机分为3组, 分别为:300 mg/m L对比剂用盐水稀释, 分别为:10 m L对比剂+40 m L盐水, 10 m L对比剂+50 m L盐水, 10 m L对比剂+60 m L盐水。上述3种稀释比例中每种2例受试者, 男女各1例。

350 mg/m L对比剂用盐水稀释, 分别为:10 m L对比剂+50 m L盐水, 10 m L对比剂+60 m L盐水, 10 m L对比剂+70 m L盐水, 3种稀释比例中每种2例受试者, 男女各1例。

370 mg/m L对比剂用盐水稀释, 分别为10 m L对比剂+60 m L盐水, 10 m L对比剂+70 m L盐水, 10 m L对比剂+80 m L盐水, 3种稀释比例中每种2例受试者, 男女各1例。

注射速度为3.5, m L/s, 以锁骨下静脉显示是否良好, 有无伪影为判断标准。对上述各组所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价, 分别评价为优、良、差3个等级。分别由1名资深技师及1名主治医师进行评价, 意见不统一时, 协商解决或请1名高级职称医师裁定, 以确定显示良好且尚未形成伪影的最佳对比剂浓度。

1.2.2 延迟时间优化组

依据上述结果, 选择370 mg/m L对比剂10 m L+80 m L盐水, 以4 m L/s流速进行注射, 分别采用5, 10, 15, 20, 25 s, 5种不同的延迟时间, 每种延迟时间下各选2例受试者, 男女各1例。分别进行直接法上腔静脉成像, 以锁骨下静脉显示是否良好, 有无伪影以及下腔静脉充盈是否良好等作为判断标准。对上述各组所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价, 分别评价为优、良、差3个等级。分别由1名资深技师及1名主治医师进行评价, 意见不统一时, 协商解决或请1名高级职称医师裁定。

1.2.3 对比剂注射速度优化组

仍使用370 mg/m L对比剂10 m L+80 m L盐水, 扫描延迟时间为20 s, 分别选择不同的对比剂注射速度, 分别为3.0 m L/s、3.5 m L/s、4.0 m L/s、4.5 m L/s、5.0 m L/s, 每组各2例受试者, 男女各1例。仍以上述标准为主要依据对图像进行优、良、差之评价。

2 结果

2.1 对比剂浓度优化组 见表1。

表1中以mg/m L为单位者为对比剂, 以m L为单位者为盐水;优、良、差为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 m L 300 mg/m L+65 m L盐水、10 m L 350 mg/m L+70 m L盐水及10 m L 370 mg/m L+80 m L盐水时图像质量较好。

2.2 延迟时间优化组 见表2。

表2中个数表示各延迟时间下优、良、差的个数。结果表示, 延迟时间20 s~25 s所获图像质量较好。

2.3 对比剂注射速度优化组 见表3。

表中个数表示各延迟时间下优、良、差的个数。结果显示注射速度4.0~4.5 m L/s图像质量良好。

2.4 所获图像 见图1~4。

3讨论

上腔静脉是静脉回流的重要通道, 许多颈、肩部疾病, 胸部疾病及纵隔疾病可以侵及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的变异及自身疾病也时有发生, 良好显示上腔静脉无疑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具有价值的依据, 对治疗计划的制订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工作中, 主要采取间接法上腔静脉成像, 其实际上是利用胸部增强扫描的静脉期对上腔静脉进行分析, 对于颈、胸部存在病变的个体而言是一个比较便捷的手段, 一方面可以经过胸部增强扫描来了解颈、胸部病变的情况, 另外可以同时了解上腔静脉情况。但是由于动脉期扫描时恰逢高密度对比剂在在静脉内流动故存在明显的伪影, 静脉期由于经过长时间循环对比剂浓度明显下降, 显示也不理想。

国内外学者曾经提出双侧上肢同时进行静脉穿刺, 同时注射对比剂可以获得良好的图像[1], 我们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工作, 同样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如何能够在胸部增强扫描结束后, 在了解到需要对上腔静脉进行进一步的显示时, 采用便捷的手段对上腔静脉进行成像则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就是在胸部增强扫描结束, 医生对扫描图像初步浏览后立即对上腔静脉进行直接法成像, 首先不再需要在对侧进行静脉穿刺,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其次所需对比剂总量370 mg/m L在10 m L之内, 300 mg/m L在15 m L之内, 每个个体对比剂使用总量完全在许可范围内;同时由于使用原有的静脉留置通道进行注射, 方便快捷,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2]。我们建议单侧注射法上腔静脉成像使用对比剂将其配成大约41 mg/m L, 如使用10 m L370 mg/m L+80 m L盐水即可, 其他浓度的对比剂可参照此浓度配制;建议延迟时间从注射开始计算20 s~25 s;建议对比剂注射速度4~4.5 m L/s[3]。

正如实际工作中所见及其他作者所述, 单侧肢体注射对比剂显示上腔静脉的主要问题是非注射侧不含对比剂的血流与注射侧含对比剂的血流混合后, 会出现明显的漩涡样伪影, 影响图像质量进而影响诊断。本文结果提示注射侧用较快的注射速度, 扫描延迟时间不低于20 s, 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图像, 这是由于延迟时间较长可以等到非注射侧含对比剂的血流汇入, 基本消除了上述伪影。也没有明显增加对比剂用量。

本文全部采用80 k V进行扫描, 所获图像质量均良好, 也为低剂量检查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 在胸部增强扫描结束以后, 对有必要进行上腔静脉成像的患者利用原有留置针进行小剂量、低浓度、较长延迟时间及单侧上肢静脉注射等手段进行直接法上腔静脉成像是一种简单、便捷、安全、高质量且实用的上腔静脉成像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云华, 刘小兵, 杨立萍.螺旋CT上腔静脉造影术的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0 (10) :1564-1570.

[2]Qanadli SD, EI Hajjam M, Bruckert F, et al.Helical CT phlebography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diagnosis and evaluaion of venous obst ruction[J].AJ R, 1999, 172 (5) :1327-1333.

多排螺旋CTA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三年以来我院成功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患者100例, 对其CTA图像及CT薄层图像与DSA图像进行对比:包括血管起源、变异及病灶情况, 了解两者是否相符合。

1.2 检查方法

1.2.1 CTA检查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 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 常规注射碘海醇100ml, 3ml/s高压注射, 行降主动脉监测, 待降主动脉内Ct值达到120HU, 自动激发动脉期扫描, 同时再行常规静脉期、实质期扫描, 扫描后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动脉期容积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及多轴位图像重建 (MPR) 血管图像。

1.2.2 DSA检查方法

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 引入相应导管, 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 一般二级以上血管予以团注碘海醇16ml, 4ml/秒, 曝光至静脉显影;三级以下血管视情况团注碘海醇, 一般使用12ml, 3ml/秒。

1.3图像分析

对每一患者CTA图像 (VR、MIP及MPR) 及超薄层 (0.8mm) CT图像进行分析, 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血管解剖变异、病灶情况 (数量及强化程度) 进行分析, 对比相应DSA血管造影图像, 以确定CTA是否与DSA图像相符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SPSS 19.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图像及DSA图像对比

肝动脉介入79例, 两名医师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对肝动脉血管解剖情况的对比:甲医师为1例不符合, 乙医师为2例不符合;对肝内病灶对比:甲医师为3例不符合, 乙医师为9例不符合。同时本组病例按照Michels分类的肝动脉解剖分型进行了分型:其中Ⅰ型52例、Ⅱ型7例、Ⅲ型9例、Ⅳ型1例, 而其他几种分型则未见显示, 以Ⅰ型解剖分型为主。其他血管介入共21例, 两名医师对比情况相同:血管情况4例不符合, 病灶情况3例不符合。

2.2 两者符合率

两名医师血管符合率为93.5%, 病灶符合率为91%, 两者符合率均大于90%, 提示血管及病灶对比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血管字2=0.082, P=0.774;病灶字2=2.198, P=0.138) , 提示CT与DSA符合性好, 无明显差异。见附表。

3 讨论

3.1 两种检查血管显示情况分析

通过对同一患者CTA及DSA血管显示情况对比分析, 发现CTA能准确反映血管解剖及变异情况, 两者符合率高达93.5%, CTA能清晰显示各腹部脏器及病灶的血管情况, 国内学者对此均有相关研究[1]。本组患者大部分为肝脏病变, 我们按照Michels分类的肝动脉解剖分型对本组病例进行分型, 该结果与国内研究者[2]结论相同, 国内其他学者对肝动脉显示情况进行过相应的CT与DSA对比研究, 得出结论均为符合率均较高[3]。其中6例血管不符合病例主要为3例支气管动脉, 3例盆腔血管, 分析其原因, 支气管动脉3例均为肺癌患者, 术前CTA及薄层CT图像均无法清晰观察到支气管动脉, DSA检查均靠术者经验找到支气管动脉行灌注, 而相符合的1例为大咯血患者, 术前CT已可显示增粗的支气管动脉, 对后续的DSA检查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而本组病例, 主要是肺癌病患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欠佳, 这可能与病灶非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或双重供血有关[4];而相应的支气管动脉出血大咯血患者, 其支气管动脉则显示清晰。3例盆腔血管不符合者, 均为卵巢癌术后, 其主要是术后双侧子宫动脉闭塞, 代偿供血血管较分散, CTA图像显示不佳所致。对于本组病例, 其中最有指导价值的术前CTA为1例左大腿巨大AVM患者, 该AVM动脉起源相当复杂, 上至髂内动脉分支、下至股动脉, 而DSA检查每次仅能行一条血管造影, 较难将该例巨大AVM全部显影, 因此, 术前CTA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价值, 根据术前CTA, 进行超选择性AVM供血动脉栓塞, 减少了患者造影次数, 增加了介入手术成功率, 该例患者在成功行介入栓塞后, 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灶,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提高了该例巨大AVM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3.2 病灶情况分析

本组病例对病灶情况的分析主要是其显示数量、强化程度上的对比, 对于不符合病例中, 肝内病变3例, 均为小结节病灶 (均小于3mm) , CT图像未见显示, 而DSA可见显示;其余3例为出血患者, CT未能显示动脉破裂口, 而DSA可见动脉破裂口, 故评判为不符合。通过本组病例分析, 我们发现肝内病灶尤其是小结节灶 (小于3mm) CT扫描可能漏诊, 而DSA则能显示这些病灶。而对于出血患者, 如果CT扫描未能捕捉造影剂通过动脉破裂口溢出时的图像, 则无法显示动脉破裂口, 仅能通过间接征象诊断出血, 无法对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进行确诊, 而DSA全程实时图像能发现动脉内造影剂外渗, 因此DSA是判断动脉是否活动性出血的金标准, 其地位目前CTA仍无法替代。

3.3 CTA对外周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组数据的对比研究, 我们发现CTA对外周介入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能在术前就确定血管及病灶情况, 从而指导介入操作, 进行术前评估及方案选择;另一方面, DSA能发现CT未能显示的肝内小结节灶, 说明肝脏血管造影能有效避免肝内小结节灶的漏诊, 是肝脏疾病, 尤其是肝癌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及治疗手段。对于其他外周血管, 尤其是动脉出血、复杂的AVM患者, 术前对血管解剖及变异情况的了解, 能有效指导介入操作, DSA能全程实时显示图像, 其地位仍不可替代。综上所述, CTA对外周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非常大, 能提供目标血管解剖及变异的分析资料, 可以指导介入操作及导管选择等;同时DSA检查虽然是一种有创检查, 但其金标准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 仍能发现一些多排螺旋CT不能显示的病灶。

摘要:对多排螺旋CT外周动脉血管成像与介入DSA图像进行对比, 了解多排螺旋CT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对100例外周介入治疗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与DSA造影图像对比, 分析其血管解剖及变异情况、病灶情况, 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CTA与DSA血管解剖及变异显示符合率为93.5%, 病灶显示符合率为91%, 经卡方分析, 两组数据无差异, 两种检查高度相符。多排螺旋CT检查能清晰显示血管解剖及变异情况, 并且能清晰显示病灶情况, 与DSA检查对比高度相符, 因此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有积极指导意义, 能指导介入治疗。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 (MSCTA) ,外周血管介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参考文献

[1]雷静, 韩丹, 邓亚敏, 等.MSCT供血动脉成像在腹部常见肿瘤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7) :1133-1135.

[2]蒋涛, 肖湘生, 程万里, 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6, 3 (5) :356-360.

[3]刘冲, 康洁, 闫文升, 等.MSCTA与DS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成像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6) :914-915.

多排螺旋CTA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30例胆道梗阻病例,其中胆总管结石8例,肝门区胆管癌7例,胆总管癌3例,胆囊癌累及胆管1例,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炎症2例,壶腹癌3例,胰头癌6例。年龄37~85岁,平均(61±24)岁。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11例,随访证实3例。

1.2 材料与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300mg/mL碘普罗胺注射液肘静脉2 mL/kg,3 mL/s推注。层厚5 mm,间距5 mm。动脉期30~35 s,静脉期70 s。扫描前禁食4 h,20 min前口服50%泛影葡胺注射液300 mL充盈上消化道。扫描后行薄层重建(1.25 mm)、MPR、CPR、MinIP。

2 结果

良性梗阻有胆道结石8例,胆总管下端及乳头区炎症2例。MSCT可清晰显示结石形态、密度。梗阻端呈“新月形”,倒“杯口形”(图1)。梗阻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渐进扩张或不扩张。本组显示结石数量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1例泥沙样结石显示欠清。胆总管下端炎症表现为胆管壁均匀增厚,明显强化,管腔逐渐变细,局部胆管扩张,胆汁密度增高,可伴有胆管积气。周围组织密度可增高模糊。乳头部炎症表现为乳头增大突入十二指肠,强化明显。本组1例误诊为壶腹部癌。

恶性梗阻有肝门区胆管癌7例,胆总管癌3例,胆囊癌累及胆管1例,壶腹癌3例,胰头癌6例。肝门区胆管癌可显示肝门区软组织肿块,胆管壁的不规则增厚,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以及肝内胆管以肝门为中心呈“软藤”样扩张。肝门区胆管癌以延迟强化为其特点。壶腹癌表现为乳头肿块突入十二指肠,强化及双管征。胆总管癌表现为胆总管内结节样肿物或胆总管壁局限性不均匀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胆管截断或呈“鸟嘴样”或“鼠尾征”(图2,3),梗阻以上胆管广泛扩张,胆囊增大,胆囊管扩张。胆囊癌累及胆管表现为胆囊肿块临近胆总管不规则增厚,胆管扩张。胰头癌表现为胰头增大、肿块密度不均,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边界不清、双管征、胰体尾部萎缩、胰管扩张(图4,5)。

3 讨论

胆道梗阻是常见外科疾病,良性主要为肝外胆道结石、胆道炎症等;恶性多为胆道肿瘤、壶腹肿瘤、胰头肿瘤等。术前准确判断胆道梗阻原因及病变程度对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减少手术探查时间,判断和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1]。除了超声,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PCP)以外,近年来MSCT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多平面重组图像MPR,可在任意平面观察图像,使空间显示力和定位准确性明显提高,更好地显示胆管病变的范围、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够准确测量胆管的直径判断是否梗阻及其程度,有利于梗阻平面的确定和性质的判断。CPR可将胆道路径重组在一个平面上使图像更直观[2]。MinIP可以全面地显示扩张的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对于胆道结石患者,术前对结石位置及数量的准确判断对完善手术非常重要,而MSCT 1.25 mm的薄层重建,提高了密度分辨率,增加了小结石的检出率,并且可以从多个平面及曲面显示结石并留下图像,对手术者提供了较大帮助。梁颖等[3]报道MPR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3%、88.9%、89.1%。对于胆管炎症,MSCT可以全面显示炎症的范围,狭窄的程度,但是CPR图像上,病变距离的测量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失真,需要结合轴位图像加以综合判断。另外对胆管炎症引起胆汁淤积造成密度不均易出现假阳性。胆管癌的强化特点为延迟强化,故检查时延迟扫描可以更清晰地帮助判断肿瘤的性质及范围。胆总管下端结构复杂紧密,多个器官及管道汇合。MSCT通过后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显示梗阻的部位及“截断征”、“双管征”、“软藤征”等胆胰管扩张情况,还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累及的范围及强化的特点,较MRCP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随着MSCT后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了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上的一定优越性,其速度快,检查无创,图像质量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胆管泥沙样结石和微小结石的检出仍存在一定困难,对十二指肠乳头区炎症和壶腹癌的鉴别仍有难度,在应用中需结合超声、ERCP、MRCP及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手段。

参考文献

[1]钟华,张宗明,朱建平,等.多层螺旋CT胆系成像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5):3430-3432.

[2]蒋黛蒂,林江,张雪梅,等.胆道梗阻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成像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9,16(4):616-619.

上一篇:电话查询下一篇:科学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