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血管造影

2024-12-30

冠状血管造影(共10篇)

冠状血管造影 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 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 因此对于此病需要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1]。 以往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和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金标准, 但是此方法无法准确诊断病理性质[2]。而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 血管内超声能够有效诊断出血管病变, 且可提供准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以及管腔面积等信息, 以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3]。 为了进一步探究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 在该研究中给予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该院收治行支架置入手术冠心病患者160 例给予上述两种方法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该院收治行支架置入手术冠心病患者160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80例。 观察组男48 例, 女32 例;患者年龄45~68 岁, 平均年龄为 (57.7±2.3) 岁;急性心肌梗死24 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4 例, 稳定型心绞痛22 例;病变部位:左主干32例, 前降支18 例, 回旋支14 例, 右冠状动脉11 例, 对角支5 例。 对照组男47 例, 女33 例;患者年龄42~69岁, 平均年龄为 (56.5±2.7) 岁;急性心肌梗死22 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5 例, 稳定型心绞痛23 例;病变部位:左主干33 例, 前降支19 例, 回旋支13 例, 右冠状动脉11 例, 对角支4 例。 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给予两组术前3 d口服氢氯吡格雷 (国药准字H20056410) 75 mg/d, 阿司匹林肠溶片 ( 国药准字J20080078) 300 mg/d, 瑞舒伐他汀 (国药准字J20120006) 。 如果为急诊手术需要在术前给予波立维 (国药准字J20130007) 600 mg一次顿服。 药物负荷方法:术前给予拜阿司匹林 (国药准字J20080078) 300 mg一次顿服, 后每天100 mg, 波立维300 mg×2 d, 后改为每日75 mg。

对照组给予动脉造影指导下治疗。 患者平卧于导管检查床, 经右侧或左侧腹股沟穿刺置入动脉鞘管, 经鞘管注入肝素3 000 单位, 选择合适造影导管, 分别对左右冠状动脉进行多角度投照, 从而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影像。

观察组给予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治疗, 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查仪, 成像导丝为3.6 F×135 cm, 频率为40 Hz。先将引导导丝送至靶血管远端, 在冠状动脉内注入200μg硝酸甘油, 然后将冠状动脉内超声导管沿导丝进入病变血管远端, 然后缓慢撤回超声导管, 取得病变血管远端、病变处以及病变血管近端部位血管横截面成像。然后根据上述两种方法评估结果选择合适支架, 填充并覆盖到病变管腔附近。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在手术中的置入率、不达标率情况, 并且比较两组术后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和死亡率情况。达标评估标准[4]:①整个支架的小梁均紧贴血管壁, 与血管壁无空隙;②支架对称指数=支架内腔最小径/最大径≥0.7;③观察组支架展开最小支架腔横截面积/血管段管腔面积≥0.8, 对照组支架置入扩张的标准为残留狭窄<2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置入率和不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对照组支架平均直径为 (4.0±0.6) mm, 观察组支架平均直径为 (4.2±0.5) mm,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疾病,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有效早期诊断和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是过去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其能够有效观察造影剂填充冠状动脉情况从而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长度和狭窄度[5]。 但是此方法的缺点在于其会受到投射角度的限制, 不能够反应血管腔的三维结构, 因此无法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结构性[6]。 此外, 因为弥漫性病变而出现的管腔内斑块偏心性、 病变短缩等都会最终影响到冠心病的诊断[7]。

血管内超声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成像技术, 其能够显著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并且在活体中观察血管壁和管腔, 对于斑块性质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8,9]。 血管内超声技术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和介入器具提供帮助。 在该研究结果中显示, 观察组置入率和不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血管内超声技术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 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术后均能够降低心绞痛和再狭窄发生率。 而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与万明勇等[10]研究结果相类似。 其原因可能与血管内超声技术通过对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和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因而可以降低患者长期死亡率。

综上所述, 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相比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 可有效提高置入率, 扩大置入支架后血管总截面积和斑块面积, 降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行支架置入手术冠心病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80例。观察组给予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治疗, 对照组给予动脉造影指导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置入率和不达标率分别为93.75%、5.33%, 均优于对照组的76.25%、16.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8.75%、11.25%, 与对照组的7.50%、12.50%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死亡率2.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相比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 可有效提高置入率, 扩大置入支架后血管总截面积和斑块面积, 降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参考文献

[1]田杰, 卢建刚, 曾秋蓉, 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纤维化和左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 (1) :23-26.

[2]黄辉, 袁彬, 冯凯, 等.血清TB与Fib对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 (8) :1299-1303.

[3]陆浩, 李晨光, 常书福, 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诱发血管弥漫性夹层延迟干预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23 (6) :301-304.

[4]贾栗民, 李来传, 史有奎, 等.IMA、H-FABP、APN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 (2) :20-23.

[5]刘虹, 滕涛, 王燕, 等.普罗布考对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 22 (11) :710-713.

[6]马克娟, 郝蓬, 方冬平, 等.外周血Toll样受体4及TNF-α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 33 (5) :678-682.

[7]贺建勋, 吴小慧, 袁慧.胱蛋白酶抑制素C对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比剂对早期肾功能影响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 33 (1) :64-68.

[8]陈丽, 马长虹, 陈江雯.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J].西部医学, 2014, 26 (3) :386-387, 390.

[9]况刚, 陈庆伟, 李兴升, 等.老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0) :1076-1079.

[10]万明勇, 郑春华, 范剑峰, 等.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 2015, 21 (17) :3228-3230.

29例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护理 篇2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4%-7%,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1]光状动脉造影术是向光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是心脏的表浅的动脉呈影的方法,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和主要手段之一。它可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以及侧支循环状况等的准确资料,它具有创伤小。安全、诊断准确、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金牌标准,护理人员要提供全面规范性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恢复速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治了29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现将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1年一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了29例光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38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岁。其中冠心病的类型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5例,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例。29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8例,其中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的患者4例,腰背部疼痛的患者7例,尿储留的患者1例,造影反应的患者3例,低血压的患者2例,心肌梗死的患者1例,没有出现栓塞的患者。

2并发症的护理

2.1穿刺部位出血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或者血肿是一般见于术后的4小时左右拔除动脉鞘管时,对于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不够所导致穿刺点局部出血,在拔出动脉鞘管是一般按压穿刺点15到20分钟,因穿刺点针孔较粗,而且穿刺的血管较深。拔出动脉鞘管时可以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也可以用沙袋压迫止血六小时左右,右下肢一定限制活动24小时,这样可以防止再出血。如病情严重,一般拔管后一小时根据凝血时间决定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指导患者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或耳道。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血肿和淤血,如果发现有淤血或者肿胀,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用50%的硫酸镁局部热敷或者选择理疗方法。

2.2穿刺局部血肿对于刺部位观察敷料包扎有无渗血、污染、松脱,更换敷料时查看是否有血肿。为防止血肿形成,术后穿刺肢体应制动24h,避免弯曲。拔出鞘管后敷料加压包扎,松紧适宜,沙袋压迫6-8h,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免加压过大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预防血肿出现。发现血肿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血肿和淤血,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用50%的硫酸镁局部热敷或者选择理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注意观察出血量和血肿的大小,如血肿较大,证明失血量就越多,出现大血肿时立即进行测量生命体征,以免引起休克,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遵医嘱迅速给予补充液体增加血容量。

2.3栓塞对于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患者来讲,出现栓塞是来源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至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形成的。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术后双下肢的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足温、皮感、皮肤颜色等情况,患者下床活动是否有肢体疼痛或者跛行,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低血压因伤口局部加压使血管迷走神经所致,有少数因为滴注硝酸甘油过快而引起的。PTCA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冠状动脉残余阻塞、血容量不足、心包填塞等[2]。严密监测血压变化,一般血压下降常伴有恶心、呕吐、心率减慢,出冷汗等症状,严重可致心脏骤停导致死亡。出现低血压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在静点硝酸甘油时要严格遵医嘱控制滴速,并随时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

2.5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患者常伴有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头晕、四肢湿冷甚至严重者会出现神志的改变[3]。迷走神经反应主要是低血压和心律减慢,一般心律会低于60次/分,呈窦性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反应一般会出现在手术中,手术后和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时迅速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给予扩容补液治疗,例如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氯化钠注射液等。

2.6造影剂反应绝大部分患者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常发生在注射后半小时内。极少部分会出现造影剂反应,主要患者表现为皮疹以及寒戰,甚至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恶心呕吐、发热瘙痒、打喷嚏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周身不适症状。为了预防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在术前均做过敏试验,术前给予预防过敏的药物。出现造影剂反应的患者可以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注射,或者苯海拉明、西咪替丁、扑尔敏等抗过敏以及改善胃肠道的药物治疗。

2.7尿储留产生尿储留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而引起的。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为患则指导床上排尿的正确方式,做好心理疏通、缓解患者排尿时的紧张心理。出现尿储留时可以诱导患者排尿。例如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热敷以及按摩膀胱,采取诱导方式无效时可以遵医嘱进行导尿术。

2.8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术的应激反应,机体自身产生激素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不足,最终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4]。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神经丛的损伤,迷走神经改变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在患者手术后要充分准备抢救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气管插管包、药品抢救车等,出现心律失常遵医嘱迅速准确的给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为主要任务。

3小结

冠状动脉造影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当中,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对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并发症能熟知能判断病情,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护理是整个手术的关键,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永玲.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9,23(9):55.

[2]汪涵.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杂志,2010,4(8):361-362.

[3]朱翠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33(8):528.

冠状血管造影 篇3

1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1.1 临床应用现状

64排螺旋CT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仪器, 具有无创、高效、安全、精确、快捷、简便等特点[1], 对于冠状动脉有无狭窄, 心脏搭桥和支架的形态学及心功能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2], 如在脑灌注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64排螺旋CT能够对脑缺血病灶起到早期显示的功能,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另外, 64排螺旋CT在急诊及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应用于冠心病、肺癌以及肝硬化的筛查等。

1.2 优点

(1) 以高空间分辨力为基础的纵轴覆盖范围幅度增大, 采集的图像能够从多个方向进行调整, 从空间多角度全面的了解病灶的细节情况; (2) 时间分辨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不仅能明显减少增强扫描过程中对比剂的使用量, 更重要的是, 明显减少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降低了对患者的危害[3]; (3) 64层螺旋CT的成像软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获得的三位立体图像更为精细, 更适于头颅、颌面、脊柱及骨关节等部位的结构显示[4]。

1.3 在管状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64层螺旋CT作为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 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 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在临床上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初步诊断指标及介入治疗筛选的手段[5], 同时还可对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血管进行评价, 对传统的插管法冠脉造影技术显示出了部分取代的作用[6]。

2 64层螺旋CT管状动脉血管造影临床护理现状

2.1 造影前的护理措施

2.1.1 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病情, 严格筛查碘过敏反应高危人群

通过对患者过往病史的耐心询问,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 主要包括以往有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高血压, 肝、肾功能损害, 过敏性哮喘, 甲亢或重度脑动脉硬化病史及有无药物过敏史等。尤其是对含碘造影剂过敏或有明显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禁用碘普罗胺造影剂;对于过敏体质患者要遵医嘱, 在用药前做好预防措施, 同时还要做好变态反应的抢救准备[7]。

2.1.2 稳定患者的心律

心律的稳定对于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前告知患者检查前12h内不能食用含咖啡因的食品, 减小情绪的波动, 必要情况下可给予药物控制, 并于检查前30min在候诊室休息, 尽量避免由于心率的波动而影响图像的三维重建[8]。

2.1.3 静脉通道的建立

为了确保64层螺旋CT扫描时注射速率达5ml/s, 同时避免造影剂渗漏引起的局部肿胀坏死, 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并采用静脉留置针十分必要。血管应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大血管, 通常选择肘正中静脉、头臂静脉以及前臂贵要静脉为最佳, 尽量避开皮肤的疤痕、破损、红肿等不易注射及固定的部位[9]。

2.1.4 心理护理干预

依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心理特征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耐心细致的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造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价值, 以及造影过程中药物注射作用, 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对疾病和医院环境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能够克服恐惧、紧张的情绪,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真配合, 为提高图像质量奠定有利的基础。

2.2 造影中的护理措施

2.2.1 体位选择及心率监测

嘱患者排尿后, 排除金属衣物, 解除紧身内衣, 取仰卧位舒适的躺于检查床上, 双臂上举, 采用75%乙醇清洁皮肤后, 分别于两锁骨上及两上腹区放置电极片, 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10]。

2.2.2 屏气训练

已有研究证明, 呼吸运动产生伪影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 患者良好的屏气配合是获得理想图像的重要保证。患者在医生的要求下进行3次呼吸训练, 即深吸气-屏气-喘气, 前2次维持5s左右, 第3次需维持20s左右, 以利于对整个心脏的扫描。嘱咐患者要避免打喷嚏、咳嗽和吞咽, 尽量保持静止状态。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给予吸氧以保证其屏气的耐受程度[11]。

2.2.3 造影剂的注射

在造影剂注射前要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 如血管发胀、发凉、周身发热、口干以及有尿意等, 均属正常现象, 不必紧张。但若出现疼痛或肿胀时要及时说明以便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的注射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肿胀、疼痛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 注射速度控制在5.5ml/s, 注射量一般为70ml[12]。操作人员可通过显示器上的压力曲线监测患者造影剂的注入情况,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 如遇特殊情况,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 造影后的护理措施

造影完毕后, 适当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嘱咐患者缓慢起身, 坐起后休息观察片刻, 如有不适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对于正常患者, 需按压针眼10min以上, 并于休息室内休息30min后即可离开。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3 展望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54-02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范围,还可以通过指出受损害血管数及受损心肌的范围,准确地判断预后[1]。医学界称其为“金标准”。 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已成为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的重要方法[2,3]。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活动不受严格限制等优点。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床位周转率。减少护理工作量。先将我院对78例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9~83岁,平均年龄55.32岁。其中还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其他疾病9例。均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穿刺部位为右侧桡动脉。

1.2 方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将导管经上肢桡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造影结束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天津怡美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灭菌用品)壓迫穿刺处止血。腕部制动4-6小时,术后患者即可步行或轮椅返回病房。 术后为患者提供全方面的护理。

2 结果

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完善的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措施,取得可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本组患者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认识,不了解诊疗程序,思想负担重,害怕手术痛苦及严重并发症等。容易产生紧张、恐惧与焦虑情绪,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解释,为患者讲解造影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请术后康复患者现身说教,让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指导患者调节情绪配合手术。

3.1.2 术前准备: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做抗生素和碘过敏试验。术前一天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10cm处清洁、备皮,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术前日晚保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可口服安定,术前禁食4~6小时,配合医生行ALLen试验[4],即术者用双手同时压迫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后,嘱患者做握拳和放松动作10次至手掌变苍白,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掌颜色变化,若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为试验阳性,是桡动脉穿刺的适应证。注意的是患者松拳时不要过度松开,以免影响血循环的观察。跟换床单元,由平车送入导管室。

3.2术后护理

3.2.1术后患者取平卧位休息,12小时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氧饱和度情况。止血过程中患者术侧上肢略抬高,避免剧烈活动。术后腕部平直制动4-6小时。,48小时禁止术肢测血压、采血、静脉输液。观察穿刺处有无疼痛,渗血,出血,皮下血肿。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和术侧肢端皮温,色泽,感觉,甲床颜色,手指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措施。对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效果和生命体征,重视个体化指导,对防止术后出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 可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协助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除

3.2.2 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术后2 h 后,未见出血及皮下血肿松解螺旋手柄半圈, 以后每2 h后再次 松解螺旋手柄一次,以不出血或出现血肿为原则,一般6小时后确定局部无出血征象可拆除动脉压迫止血器。如在松解过程中发生渗血情况,可拧紧螺旋手柄从新加压止血,对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可给予低压维持压迫止血, 6h~12 h 后解除止血器,予无菌纱布保护创面,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2.3 心理护理:由于术侧肢体有肿胀疼痛等原因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把握好技巧和时机进行心理疏导。

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 桡动脉狭窄或闭塞预防和护理:该并发症是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严重并发症之一[6]。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术中血栓及术后止血时用力不当,压迫止血时尽量缩短完全阻断血流的时间,尽早使桡动脉血流再开通,可能有助于降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7]。因此应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按时松取动脉压迫止血器,密切观桡动脉搏动情况和术侧肢端皮温,色泽,感觉,甲床颜色,手指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措施。

4.2 心脏并发症:冠状动脉痉挛,急性闭塞,冠状动脉夹层等。由于导管在冠状动脉内刺激引起。因此应密切观察心电示波上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注意间期及P波与R波的形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4.3 出血及皮下血肿:由于术中血管损伤,抗凝药物使用,术后压迫时间不够或动脉压迫止血器压力及压迫位置不正却所致,因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正确合理松解动脉压迫止血器。

5 术后宣教

对于冠状动脉无病变患者,可以在造影的次日上午出院回家。确诊冠心病患者,指导患者应积极遵医进行合理治疗,尽量保持良好心情,改善生活方式,注意生活细节,促进身心休息,合理选择饮食,坚持低盐、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禁油炸、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以选择低胆固醇食物,蔬菜水果,少食多餐为原则。避免易发因素,戒烟,戒酒,避免寒冷,情绪激动,饱餐,过度劳累等。

参考文献:

[1] 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

[2] Louvayd Y,Pezzano M. Coronary angiography by a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easibility learning curve one operators experience. Arch Mal Coeur Vaiss,1998,91(2):209-215.

[3] Campeau L.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Cathet Cardiovase Diagn,1999,16(1):3-7.

[4] 乔树宾,高润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支架术[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增):63-64

[5] 罗旭芬.马柳英.屈平英.3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华夏医学,2008,21(4):819-820.

[6] 虞准,罗颖,廖志勇,等. 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260例.实用医学杂志, 2006, (17):165-166.

冠状血管造影 篇5

1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护理的重要性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性高、理想的检查手段, 在心脏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方面已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128层螺旋CT可适用的心率范围更大, 使冠脉病变的CT检查更具优越性[2], 在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应用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这项检查是否成功与患者的成功配合有着很大关系, 检查前及检查中, 指导患者配合检查和成功注射对比剂以及图像后处理是取得优质、清晰图像的关键因素[3]。因此重视128层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护理问题, 获得满意的造影图像,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

2.1.1 严格筛选有关碘过敏反应的高危患者因素。

以往曾经发生过碘过敏反应、过敏体质 (包括对药物、食品、花粉、油漆等过敏) 、哮喘病史、糖尿病、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和冠心病等) 、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既往病史 (包括甲亢、多发性骨髓瘤、嗜铬细胞瘤、血液病等) 。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检查技术不了解, 对环境不熟悉及检查前要填写知情同意书, 造成患者紧张、焦虑, 情绪的波动反应性的引起心率改变, 会影响到检查中的配合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 针对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检查过程中的有关要求, 以及造影剂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让患者对此检查有所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放下包袱, 配合检查。同时争取家属支持, 让他们多关心和安慰患者, 通过亲切、耐心的心理指导,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心理, 顺利完成检查。

2.1.3 控制心率。

接诊时先测量患者的心率, 让患者认真阅读128层螺旋CT冠脉造影知情同意书, 同意检查的, 让其在同意书上签字。告知患者检查前12h内不要食用含有咖啡因类的食品, 避免引起心率升高。检查当天应提前30min到达候诊室休息, 以免心率的波动影响图像的三维重建。如果患者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 使成像不能完全在舒张期内完成, 则重建后图像易呈现血管模糊、中断和阶梯状伪影。要取得良好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心率至少应控制在65~70次/min以下[4,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而下降[6], 而减低心率及心率波动可提高图像质量[7]。128层CT扫描1圈只要0.33s, 因此最适合的心率是控制在60~70次/min以下, 且尽可能平稳心率, 减少心率上下波动幅度。对于心率平稳的患者, 扫描时常规给予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mg;心率若大于70次/min, 没有哮喘等禁忌证的患者可在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50mg, 30min后测量, 心率在70次/min以下的方可检查;如心率仍不降的患者, 嘱其先回家, 口服倍他乐克2d, 1次/d, 每次50mg, 待心率<70次/min后再来院检查;另外心律不齐者扫描时数据采集往往不能和心脏运动同步, 因而图像错层及伪影产生几率大,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进行人工干预, 待心律平稳后再来检查[8]。检查室中必须备有一线急救用药和仪器, 如氧气、血压计、听诊器、呼吸囊、吸痰器、注射器、地塞米松、异丙嗪、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呼吸兴奋剂等。

2.1.4 碘过敏试验。

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 (优维显370) , 这类造影剂属低渗性药物,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9]。虽然药品说明书上都没有使用前做过敏试验的要求, 但为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应仍然坚持术前做过敏试验。为了防止严重过敏现象发生, 进行碘过敏试验前, 在使用对比剂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哮喘、荨麻疹、肝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10], 让患者及家属详细阅读增强扫描同意书, 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用造影剂原液1ml于套管针静脉推注, 并观察20min, 无任何不适, 碘过敏试验阴性者, 才能造影。

2.1.5 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穿刺技术是确保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术一次成功的关键。由于冠脉CT检查时注射速率很快, 为确保注射速率达到5ml/s, 且避免造影剂渗漏引起局部肿胀坏死, 所以采用18G (18mm×29mm) 的静脉留置针, 并仔细选择血管。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以及护理人员是否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静脉穿刺技巧熟练程度都将影响到检查的顺利进行[11], 最好选择右上肢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 避开有皮肤疤痕、破损、红肿以及关节等不利于注射和固定的部位[12]。操作者穿刺时心理要放松, 穿刺时疼痛较明显, 应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2.2 检查中护理

2.2.1 体位及心电门控机连接。

让患者解除带金属的衣物及紧身内衣, 防止图像伪影的产生。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脚先进, 双臂举至头上, 分别在两锁骨下、两上腹 (约为腋前线) 区放置电极片, 粘贴电极片处皮肤要保持清洁, 用75%乙醇棉球清洁皮肤以利于图像的传导。电极要连接在心脏扫描范围之外, 以避免伪影的产生, 并给患者盖上薄毯。连接好心电门控机, 监测心率。

2.2.2 屏气训练。

连接好心电门控装置后, 开始进行屏气训练。呼吸产生的运动伪影是影响MSCTCA的重要因素[13]。若患者在扫描过程中未屏气会使重建图像模糊, 不进行屏气训练, 常因屏气时间不够影响检查效果, 控制呼吸运动, 可以减少伪影产生及提高诊断准确率[14]。因此良好的屏气配合与图像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检查前指导患者练习屏气, 嘱患者每次吸气要均匀, 像平时一样呼吸, 不要刻意地深吸气后再屏气。要避免打喷嚏、咳嗽和做吞咽动作等, 保持身体静止不动。反复训练, 使患者能很好配合扫描时扬声器的屏气指令。对于年老体弱患者, 嘱患者或家属捂住患者口鼻协助完成屏气步骤, 必要时给吸氧处理, 以提高屏气耐受力[15]。并使用专用腹带固定腹部, 有助于患者在屏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 还可以避免患者呼吸幅度过大, 而影响心电基线干扰心电图形。

2.2.3 对比剂注射。

屏气训练结束后, 排尽双筒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内的空气, 并在显示屏上调出测试界面, 连接双筒高压注射器与静脉套管针 (A筒为造影剂优维显370, B筒为氯化钠注射液) 。告诉患者在注射造影剂时可能出现的周身发热、口干等均属正常现象, 如注射部位出现疼痛或肿胀要及时报告以便迅速停止注射。先以6.0ml/s的速率, 按测试键快速推注生理盐水20ml进行测试, 确认局部无渗漏、推注通畅、阻力不大, 并注意显示屏的压力曲线, 有效的避免造影剂皮下渗漏。测试后, 在扫描前常规给予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mg。嘱患者放松, 在检查过程中听语音指令做好屏气配合, 以顺利完成检查。调节好高压注射器, 速率5.5ml/s, 注射剂量70ml, 程序设定好以后, 操作技师在操作台上操作, 按压注射和扫描按钮, 进行注射和CT扫描。注射造影剂时, 通过显示屏的压力曲线, 观察造影剂的注入情况 (是否通畅或渗漏) 及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通过询问患者并结合心电监护波迅速判断是哪种情况并采取果断措施。

2.3 检查后护理

扫描结束后, 再次询问患者的感受, 如有不适及时处理。去除心电监护各导联, 分离高压注射器与患者套管针, 门诊患者拔除静脉留置针, 住院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封管。嘱患者慢慢起身, 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拔针时用棉签顺着皮肤进针点和血管进针点按压, 避免血液外渗, 防止局部皮下淤血。嘱患者按压针眼10min以上, 在候诊室休息30min才能离开, 如有不适, 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对有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地塞米松5~10mg湿敷, 并抬高患肢, 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 在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成像时, 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心理护理、屏气训练、心率控制, 是提高检查成功率关键部分。因此, 进行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 尽量减少或控制干扰因素, 取得患者密切配合等是此项检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冠状血管造影 篇6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7-04~2008-07, 有心血管危险因素, 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 CCTA) 检查的糖尿病患者209例。按病程分为5年以内糖尿病组: 100例, 平均病程2.42±1.36年;5年以上糖尿病组: 109例, 平均病程12.56±4.70年。患者均抽取静脉血化验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其中42例在CCTA检查后3个月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

2 型糖尿病诊断采用1997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的标准: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7.0 mmol/L, OGTT试验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 /L或糖尿病症状+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 mmol/ L。

1.2 CCTA检查与影像分析 CCTA 检查均使用双源64层螺旋CT (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 , 所有入选病例均为窦性心律。应用best phase技术将患者的原始数据分别在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重建图像。CCTA图像均输入Leonardo工作站进行血管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估。狭窄程度的判定标准: 轻度狭窄<50%, 中度狭窄50%~75%, 重度狭窄76%~100%。

1.3 CAG及血管狭窄程度评分方法 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 (ACC/ AHA) CAG指南, 采用Judkins法取6个体位造影, 测定血管内腔直径, 狭窄≥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本研究分析冠状动脉左主干 (LM) 、左前降支 (LAD) 、 左回旋支 (LCX) 、 右冠状动脉 (RCA) , 按冠状动脉的受累程度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参考国外文献[2], 积分值无钙化为0, 少量钙化为1~10, 轻度钙化为11~100, 中度钙化为101~400, 400以上为重度钙化。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同时计算42例行CAG造影者冠状动脉CTA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

2结果

2.1二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吸烟者及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 (表1) 。

2.2 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按LM、LAD、CX、RCA四支血管计算, 以狭窄程度≥50%为阳性 (图1~9;表2) 。

2.3二组冠脉CTA检查结果比较5年以内组患者共400支冠脉中50%以上狭窄病变所占比例为23.8%, 5年以上组患者共436支冠脉中50%以上狭窄病变所占比例为38.1%, 后者显著高于前者 (P<0.05;表3) 。

2.4 二组患者冠脉 CTA检查结果比较 (按病变累及支数) : 单支及双支病变二组间无显著差异, 5年以上组患者三支以上病变血管发生率为23.8% (26/109) , 明显高于5年以内组10.0% (10/100;P<0.05;表4) 。

2.5 二组患者钙化积分比较 与5年以内组相比, 5年以上组患者钙化积分增高, 其中重度钙化和无钙化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表5) 。

3讨论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糖尿病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高2~4倍[3],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4]。许多大型前瞻性实验探索干预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人群血糖以期减少心血管疾病终点事件。UKPDS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 结果证实[5], 早期强化血糖干预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远期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而ADVANCE和ACCORD研究中, 强化降糖治疗却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其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有专家分析UKPDS研究中选择的为初发糖尿病患者, 而后二项研究中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 这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临床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表现为更多的三支病变、较高的左主干狭窄发生率及较广泛、较弥散的病变[6,7]。以上资料提示我们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冠心病的筛查,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因其有创性, 很多患者难以接受。双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以其高质量的三维影像和极小的创伤, 已较好地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疾病, 与常规CAG相比, C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和86%[8]。在本研究中, 42例患者冠状动脉的CTA与CAG结果比较显示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和90.3%,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提示双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检测准确性, 是无创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既往研究表明与普通冠心病患者相比,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是: 冠脉多支病变发病率高、病变程度重[9]。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的CCTA结果也提示了同样的冠脉病变特征。本研究显示, 5年以内与5年以上糖尿病组患者在年龄、吸烟、高血压及血糖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危险因素均衡的条件下, 其50%以上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 提示随病程延长, 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增加, 程度加重。尸检发现, CT检测的钙化与组织学上的钙化和管腔狭窄高度相关[10]。邵燕惠等人的研究证实: 将钙化积分值与冠脉造影对比, 当积分> 400时, 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有很高的相符率。另有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进展更快[11]。本研究中5年以上组较5年以内组重度钙化 (钙化积分> 400) 明显增多, 提示随病程延长, 糖尿病患者钙化积分逐渐增加, 其意义与造影所显示的冠脉狭窄进展相一致。

本研究所选择的患者为临床明确诊断糖尿病者, 但以往研究显示心血管病的风险已不再局限于糖尿病, 而是延伸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 即葡萄糖耐量受损 (IGT) 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 这一从正常血糖到糖尿病的中间阶段。究竟何时是糖尿病患者行CCTA检查的最佳时机, 目前尚不能确定, 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 CCTA) 血管特征及糖尿病患者CCTA的检查时机。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特征, 按病程长短分为5年以内组、5年以上组。其中42例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年以上组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 (38.07%) 较5年以内组 (23.75%) 显著增高 (P<0.05) , 二组间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5年以上组 (23.85%) 显著大于5年以内组 (10.0%,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宜在病程早期行冠心病的筛查, CCTA可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CT,冠状血管造影,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中国心脏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1) :7

[2]Agatston AS, Janowitz WR, Hildner FJ, et al.Quant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using ultrafast computed tomography.J Am Coll Cardiol1990, 15 (4) :827

[3]Ali Raza J, Movahed A.Current concep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Int J Cardiol, 2003, 89 (2-3) :123

[4]徐向进, 潘长玉, 田慧, 等.糖耐量异常老年人病死率的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3, 19 (5) :267

[5]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2Diabetes.NEJM, 2008, 359 (15) :1577

[6]阎明珠, 胡大一, 余金明, 等.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诊断糖代谢异常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8) :1256

[7]Seibaek M, Sloth C, Vallebo L, et al.Glucose tolerance status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men refererd to coronary arteriography.Am Heart J, 1997, 133 (6) :622

[8]Nieman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et al.Reliable noni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submil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Circulation, 2002, 106 (16) :2051

[9]刘瑛琪, 王晓非, 高铁山, 等.OGTT正常、异常及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心脏杂志, 2008, 20 (5) :613

[10]Mautner GC, Mautner SL, Froehlich J, et al.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Assessment with electron beam CTand histomorphometric correla-tion.Radiology, 1994, 192 (3) :619

冠状血管造影 篇7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盐酸艾司洛尔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CTA) 是冠心病筛查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1]。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越来越被关注。双源CT应用广泛, 但其图像质量受心率影响较大, 故控制受检者心率是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2,3,4]。采取静脉给药途径, 由心内科医师控制心率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优势, 可以代替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 减少心率对检查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在CCTA检查中的作用, 并分析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 以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01~05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心脏介入中心行CCTA检查的579 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354 例, 女225 例;年龄19~89 岁, 平均 (57.8±1.2) 岁;身高 (167.0±7.9) cm, 体重 (72.4±1.4) kg, 体重指数 (25.7±3.9) kg/m2。579 例中, 328 例有高血压病史, 196 例有糖尿病病史, 137 例有高脂血症病史, 150 例有家族史, 83 例为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排除碘对比剂过敏、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不全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纳入标准:心率>60 次/min, 于CCTA检查前均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50 mg控制心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机, 扫描前3 min舌下含服0.5 mg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 并行屏气训练。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70~85 ml, 注射速度4.5~5.5 ml/s, 随后以相同速度注射50 ml生理盐水。采用袖带血压计测量CCTA扫描前及结束时的心率及血压。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 软件, CCTA检查前和检查中的心率以及CCTA检查前和检查后的血压变化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率控制情况579 例中, 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后418 例 (72.2%) 降至目标心率 (图1~3) , 161 例 (27.8%) 未降至目标心率。6 例 (1.0%) 出现低血压、头晕及心悸等不良反应。

图1男,51岁,扫描前心率72次/min,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50 mg后,扫描时心率降为65次/min。A.左前降支血管显示清晰(箭);B.左回旋支血管显示清晰(箭);C.右冠状动脉血管显示清晰(箭)

图2男,40岁,扫描前心率80次/min,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50 mg后,扫描时心率降为72次/min。A.左前降支血管显示清晰(箭);B.左回旋支血管显示清晰(箭);C.右冠状动脉血管显示清晰(箭)

图3男,45岁,扫描前心率85次/min,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100 mg后,扫描时心率降为73次/min。A. 左前降支血管显示清晰(箭);B.左回旋支血管显示清晰(箭);C. 右冠状动脉血管显示清晰(箭)

2.2 用药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后, 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82、7.780、9.256, P<0.001) 。见表1。

注:*与用药前比较, P<0.001

2.3 男、女用药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后, 男、女心率均较用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6.907、3.828, P<0.001) , 且男、女心率降低幅度差异不明显。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后, 男性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用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14、11.393, P<0.001) ;女性患者收缩压变化不明显 (t=1.113, P>0.05) , 而舒张压较用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2, P<0.001) 。见表2、3。

注:*与用药前比较, P<0.001

注:*与用药前比较, P<0.001

3讨论

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高达95%、90%、93%和93%[5]。双源CT具有无创性、方便快捷及性价比高等优点, 是冠状动脉无创性检查的首选, 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然而, 双源CT要求心率尽可能低, 以提高图像质量。因此, 心率是影响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有效地控制心率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既往研究认为心率小于65次/min才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6,7,8]。在CCTA检查时口服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其作用时间久, 工作流程长, 可能出现不良反应[2,3]。目前, CCTA检查多由放射科医师操作, 采用口服 β 受体阻滞剂的方法控制心率, 但其起效慢, 部分患者难以达到目标心率。本研究在心内科医师全程监控下行CCTA检查, 采用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的方法控制心率, 起效快、代谢快, 可以很好地达到操作要求。本研究结果显示, 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控制心率, 可以使72.2% 的患者降至目标心率, 且1~2 min即可起效, 为CCTA检查提供了保障。虽然静脉推注 β 受体阻滞剂存在上述优点, 但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会导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9]。本研究发现, 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后, 6 例应用药物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头晕及心悸等不良反应, 采取相应措施后症状缓解, 提示用药过程中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预防, 注意在用药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监测, 确保患者安全。

本研究结果提示, 男女患者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后的反应存在一些差异。男性患者用药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减低, 提示应同时关注男性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情况。而女性患者用药后收缩压变化不明显, 但舒张压明显下降;亦有研究发现女性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心率及血压变化[10,11,12], 提示在临床工作中, 应注重女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同时关注女性患者用药后舒张压的变化情况。在检查前做好宣教工作, 检查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检查完成后患者起床时应坚持缓慢及床旁有人的原则, 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总之, 静脉推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率, 提高CCTA的图像质量。其较传统口服 β 受体阻滞剂, 具有作用迅速、效率高等优点, 但也存在低血压的风险, 应注意对患者病情、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以及开展用药知识宣教。

参考文献

[1]万玉安, 郁慕鲁.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社区医学杂志, 2007, 5 (24) :24-25.

[2]Alkadhi H, Stolzmann P, Desbiolles L, et al.Low-dose, 128-slice,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accuracy and radiation dose of the high-pitch and the step-and-shoot mode.Heart, 2010, 96 (12) :933-938.

[3]Leschka S, Stolzmann P, Desbiolles L, 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high-pitch dual-source CT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ronary stenoses:first experience.Eur Radiol, 2009, 19 (12) :2896-2903.

[4]王怡宁, 李烁, 孔令燕, 等.低剂量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0, 32 (6) :597-600, 后插1-后插2.

[5]Flohr T, Küttner A, Bruder H, 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ulti-slice CT system with 16-slice detector and increased gantry rotation speed for isotropic submillimeter imaging of the heart.Herz, 2003, 28 (1) :7-19.

[6]谢元亮, 郑晓华, 金朝林, 等.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放射学实践, 2006, 21 (9) :913-916.

[7]Schroeder S, Kopp AF, Kuettner A, et al.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vessel visibility in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ne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experience in 94 patients.Clin Imaging, 2002, 26 (2) :106-111.

[8]Pannu HK, Flohr TG, Corl FM, 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multi-detector row CT evalua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anatomy.Radiographies, 2003, 23 (Suppl 1) :S111-S125.

[9]李小鹰.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1-112.

[10]王夕娟, 张蕊, 赵燕萍.在CT中增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0, 2 (8) :114.

[11]李邦莹.螺旋CT增强扫描非离子型对比剂不良反应的护理预防及处理.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0, 8 (4) :374-375.

冠状血管造影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且22例患者均无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禁忌证;排除近期有大手术史、合并脑出血症状、有消化道出血病史、伴有严重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瓣膜病变等疾病的患者。其中男15例, 女7例;患者年龄最小为45岁, 最大年龄为78岁, 平均年龄 (57.6±2.6) 岁;合并症:1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6例合并高血脂, 5例合并糖尿病。

1.2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于数字减影血管影机 (DSA) 下取右股动脉作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局麻后自穿刺点置入造影导管, 分别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 并注射造影剂。对血管直径狭窄率、狭窄病变的长度及面积狭窄率以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法为依据进行计算。

血管内超声检查:利用血管内超声成像仪进行检查, 导管选用相控阵式, 选用外径为2.9F的探头, 探头频率应设置为30 MHz, 景深直径应为10 mm。在引导钢丝的引导下将超声导管置于被检冠脉远端, 然后在撤除的同时进行超声检测, 并对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及总截面积进行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共30处冠脉血管段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30处血管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 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则显示17处血管段需行手术干预;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率有较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其主要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断, 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造成的心脏病[2]。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老年人口的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 及时明确诊断,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以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该诊断方式可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对造影剂充填的冠状动脉进行观察, 从而可间接对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进行判断。然而其因受投射角度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充分对病变部位进行明确, 难以充分判断病变部位在腔内或腔外的具体部位, 且该诊断方式在测量血管腔直径及截面积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极易产生误差, 从而难以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另外, 该诊断方式在判断斑块的结构性质及危险程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4]。因此, 为有效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率,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血管内超声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另一种方式, 其相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有较多优点: (1) 该诊断方式通常不受投射角度的限制, 可对血管进行全方位的横截面成像; (2) 该检查方式可通过超声探头对血管内情况进行直接、清晰的了解; (3) 该检查方式可有效对斑块组织特征、大小、厚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观察, 并可评估斑块的危险程度。因此, 将其应用于冠心病的检查中必可取的良好得效果。

本组22例患者中共30处冠脉血管段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30处血管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 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则显示17处血管段需行手术干预;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率有较大差异 (P<0.05) 。说明对于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显示无明显狭窄症状、但伴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 应进一步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确保及早发现冠心病,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共30处冠脉血管段行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30处血管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 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则显示17处血管段需行手术干预;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率有较大差异 (P<0.05) 。结论 对于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显示无明显狭窄症状、但伴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 应进一步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确保及早发现冠心病,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关键词:冠心病,诊断,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术

参考文献

[1]王小琳, 罗仕兰, 徐钦, 等.双模式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服药依从性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16) :2101-2103.

[2]王誉诺, 伍珩, 李毅,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13 049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药物治疗的特点[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 13 (6) :416-421.

[3]田树平, 李春平, 吴芳, 等.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 36 (3) :255-260.

冠状血管造影 篇9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MIBI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冠状血管造影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3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放射CT检查的适应证。其中男20例, 女17例, 年龄30岁~80岁, 平均年龄57.5岁。患者收治时的心率为50~95次/min, 平均为68.7次/min。

1.2 放射CT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2.1 适应证

(1) 临床表现:常感胸闷、胸痛和胸前区有压榨性疼痛等不适感觉; (2) 患者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3) 有不典型心绞痛危险因素患者、同位素心肌灌注检查异常、超声运动负荷试验阳性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 (4) 有不确定的原发性心肌病等。

1.2.2 禁忌证

(1) 有严重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率不齐以及严重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2) 有过敏体质、对碘剂过敏者; (3) 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受损、凝血功能障碍、低血钾的患者。

1.3 检测方法

选择GE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 (扫描参数为120 k V, 450~500 m As, 准值0.625 mm, 螺距0.5 mm) 和图像工作站, 并配有冠状动脉钙化斑的分析软件。所有检查患者在检查前均进行呼吸练习, 心率较快的患者在扫描前1 h给予维拉帕米减慢心率, 以免发生危险。在扫描时嘱咐患者屏住呼吸, 以气管隆突作为扫描的起点, 到心脏膈停止扫描, 扫描过程中记录好心电信息。

1.4 钙化斑块检出标准

冠状动脉钙化的检出是指在130 Hu区域值范围时多个相邻像素的CT值检测出的钙化灶, 每一层都被保存在图像软件中, 等于或大于130 Hu值的钙化斑块会自动转变为粉色;若在检测中出现伪影时, 应该准确无误地将钙化斑块和伪影分开, 同时还要调整窗宽和窗位等以减少误差, 或者进行局部放大, 这样可以和原始图像进行对比。对每一位患者所检测的数据分别采用两种方法重建, 分为1 mm重建组和3 mm重建组, 1 mm组的每一层相隔的距离为1 mm, 每一层的厚度也定义为1 mm;同理3 mm重建组每层的相隔距离为3 mm, 每一层的厚度也定义为3 mm。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放射CT检查后, 1 mm重建组检出钙化斑块的个数为51个, 其中小钙化斑块检出42个;3 mm重建组检出斑块总数为43个, 其中小钙化斑块检出33个。将1 mm组钙化斑块检出数及小钙化斑块的检出数作为参考标准, 钙化斑块3 mm组斑块检出的敏感性为84.3%;钙化斑块3 mm组小钙化斑块检出的敏感性为78.6%。2组钙化斑块的检出数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5, P<0.01) ;2组小钙化斑块检出数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96, P<0.01) 。

3 讨论

在放射CT血管造影未普遍使用以前, 冠状动脉疾病的无创检查方法为心电图, 并一直被认为是无创检查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近些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放射CT血管造影开始在临床使用, 因为其扫描速度快, 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 适用范围比冠状动脉造影大, 花费较少, 在冠心病的评价上与心电图有密切的关联性, 将成为今后无创性检测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关的文献报道, 大于40岁的人群中, 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在50%左右, 敏感性为100%, 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大于60岁的人群里, 冠状动脉硬化可作为排除冠心病的诊断指标。所以钙化斑块对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冠心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诊断时要对敏感检出斑块予以确定, 并准确计算出钙化的情况。近几年放射CT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检出提供了方便和准确性, 解决了冠心病诊断困难的问题。

放射CT血管造影对斑块检出的原理为连续容积扫描, 用多种重叠方式和层厚重建进行处理。有研究表明, 层间隔与层厚的设置是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率的重要影响因素[2], 通过本组结果可以发现, 1 mm组图像的钙化斑块检出数较多, 尤其是小钙化斑块的检出数最多, 以1 mm组钙化斑块检出数为参照标准, 3 mm组检出的敏感性和小钙化斑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1 mm组, 具有显著差异 (P<0.01) 。说明层间隔越薄, 检出的钙化斑块数越多, 敏感性也越高, 对疾病的诊断率越高。

综上所述, 放射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时不同重建厚度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值得临床重视。放射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具有无创性, 提高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红, 郐金玉.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23) :1111.

上一篇:解题转化下一篇:弯曲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