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共7篇)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 篇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随之而来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呈现急剧升高的趋势[1]。这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由于冠心病发生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病变中, 阻塞较为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有学者指出[2], 诊断冠心病最佳的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出冠心病被阻塞的血管部位。因此,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之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导致最终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也不尽相同[3]。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造影在诊断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优势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放射中心在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经临床确诊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作为本次对比分析的对象。
1.2 检查方法
对80例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资料通过利用Excel工具中的统计分析软件, 采取χ2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80例冠心病血管狭窄患者中, 有38例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0.04%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9.15%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6.89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26例患者中, 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5.06%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4.13%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 χ2=7.026,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16例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84.05%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3.04%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9.27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病变中, 阻塞较为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4]。有学者指出, 诊断冠心病最佳的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出冠心病被阻塞的血管部位, 因此,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之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导致最终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也不尽相同[5]。本文发现, 无论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诊断, 还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诊断以及鉴别右冠状动脉伴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临床诊疗过程中, 在对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诊断的准确率方面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优势, 同时, 对于不同的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的不同类型当中, 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也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因此, 在今后临床当中, 对于疑似有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 临床医务人员应首选多排冠状动脉CT造影对患者进行检查, 以达到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 也为今后对冠心病的支架等方面的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姚芳, 刘斌.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7) :1277-1279.
[2]孙钢, 李国英, 李敏, 等.320层容积CT无心率 (律) 控制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11) :1142-1147.
[3]王瑞, 张兆琪, 郭淼, 等.双能量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CT心肌灌注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2) :111-115.
[4]刘建稳, 刘海婷, 刘兆跃.拟诊冠心病88例冠脉CT检测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52 (25) :86-87.
[5]李志铭, 谭理连, 全显跃, 等.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3, 34 (2) :221.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且22例患者均无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禁忌证;排除近期有大手术史、合并脑出血症状、有消化道出血病史、伴有严重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瓣膜病变等疾病的患者。其中男15例, 女7例;患者年龄最小为45岁, 最大年龄为78岁, 平均年龄 (57.6±2.6) 岁;合并症:1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6例合并高血脂, 5例合并糖尿病。
1.2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于数字减影血管影机 (DSA) 下取右股动脉作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局麻后自穿刺点置入造影导管, 分别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 并注射造影剂。对血管直径狭窄率、狭窄病变的长度及面积狭窄率以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法为依据进行计算。
血管内超声检查:利用血管内超声成像仪进行检查, 导管选用相控阵式, 选用外径为2.9F的探头, 探头频率应设置为30 MHz, 景深直径应为10 mm。在引导钢丝的引导下将超声导管置于被检冠脉远端, 然后在撤除的同时进行超声检测, 并对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及总截面积进行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共30处冠脉血管段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30处血管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 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则显示17处血管段需行手术干预;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率有较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其主要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断, 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造成的心脏病[2]。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老年人口的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 及时明确诊断,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以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该诊断方式可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对造影剂充填的冠状动脉进行观察, 从而可间接对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进行判断。然而其因受投射角度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充分对病变部位进行明确, 难以充分判断病变部位在腔内或腔外的具体部位, 且该诊断方式在测量血管腔直径及截面积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极易产生误差, 从而难以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另外, 该诊断方式在判断斑块的结构性质及危险程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4]。因此, 为有效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率,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血管内超声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另一种方式, 其相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有较多优点: (1) 该诊断方式通常不受投射角度的限制, 可对血管进行全方位的横截面成像; (2) 该检查方式可通过超声探头对血管内情况进行直接、清晰的了解; (3) 该检查方式可有效对斑块组织特征、大小、厚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观察, 并可评估斑块的危险程度。因此, 将其应用于冠心病的检查中必可取的良好得效果。
本组22例患者中共30处冠脉血管段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30处血管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 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则显示17处血管段需行手术干预;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率有较大差异 (P<0.05) 。说明对于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显示无明显狭窄症状、但伴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 应进一步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确保及早发现冠心病,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共30处冠脉血管段行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30处血管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 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则显示17处血管段需行手术干预;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率有较大差异 (P<0.05) 。结论 对于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显示无明显狭窄症状、但伴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 应进一步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确保及早发现冠心病,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关键词:冠心病,诊断,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术
参考文献
[1]王小琳, 罗仕兰, 徐钦, 等.双模式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服药依从性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16) :2101-2103.
[2]王誉诺, 伍珩, 李毅,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13 049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药物治疗的特点[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 13 (6) :416-421.
[3]田树平, 李春平, 吴芳, 等.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 36 (3) :255-260.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 篇3
1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1.1 临床应用现状
64排螺旋CT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仪器, 具有无创、高效、安全、精确、快捷、简便等特点[1], 对于冠状动脉有无狭窄, 心脏搭桥和支架的形态学及心功能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2], 如在脑灌注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64排螺旋CT能够对脑缺血病灶起到早期显示的功能,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另外, 64排螺旋CT在急诊及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应用于冠心病、肺癌以及肝硬化的筛查等。
1.2 优点
(1) 以高空间分辨力为基础的纵轴覆盖范围幅度增大, 采集的图像能够从多个方向进行调整, 从空间多角度全面的了解病灶的细节情况; (2) 时间分辨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不仅能明显减少增强扫描过程中对比剂的使用量, 更重要的是, 明显减少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降低了对患者的危害[3]; (3) 64层螺旋CT的成像软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获得的三位立体图像更为精细, 更适于头颅、颌面、脊柱及骨关节等部位的结构显示[4]。
1.3 在管状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64层螺旋CT作为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 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 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在临床上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初步诊断指标及介入治疗筛选的手段[5], 同时还可对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血管进行评价, 对传统的插管法冠脉造影技术显示出了部分取代的作用[6]。
2 64层螺旋CT管状动脉血管造影临床护理现状
2.1 造影前的护理措施
2.1.1 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病情, 严格筛查碘过敏反应高危人群
通过对患者过往病史的耐心询问,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 主要包括以往有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高血压, 肝、肾功能损害, 过敏性哮喘, 甲亢或重度脑动脉硬化病史及有无药物过敏史等。尤其是对含碘造影剂过敏或有明显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禁用碘普罗胺造影剂;对于过敏体质患者要遵医嘱, 在用药前做好预防措施, 同时还要做好变态反应的抢救准备[7]。
2.1.2 稳定患者的心律
心律的稳定对于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前告知患者检查前12h内不能食用含咖啡因的食品, 减小情绪的波动, 必要情况下可给予药物控制, 并于检查前30min在候诊室休息, 尽量避免由于心率的波动而影响图像的三维重建[8]。
2.1.3 静脉通道的建立
为了确保64层螺旋CT扫描时注射速率达5ml/s, 同时避免造影剂渗漏引起的局部肿胀坏死, 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并采用静脉留置针十分必要。血管应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大血管, 通常选择肘正中静脉、头臂静脉以及前臂贵要静脉为最佳, 尽量避开皮肤的疤痕、破损、红肿等不易注射及固定的部位[9]。
2.1.4 心理护理干预
依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心理特征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耐心细致的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造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价值, 以及造影过程中药物注射作用, 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对疾病和医院环境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能够克服恐惧、紧张的情绪,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真配合, 为提高图像质量奠定有利的基础。
2.2 造影中的护理措施
2.2.1 体位选择及心率监测
嘱患者排尿后, 排除金属衣物, 解除紧身内衣, 取仰卧位舒适的躺于检查床上, 双臂上举, 采用75%乙醇清洁皮肤后, 分别于两锁骨上及两上腹区放置电极片, 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10]。
2.2.2 屏气训练
已有研究证明, 呼吸运动产生伪影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 患者良好的屏气配合是获得理想图像的重要保证。患者在医生的要求下进行3次呼吸训练, 即深吸气-屏气-喘气, 前2次维持5s左右, 第3次需维持20s左右, 以利于对整个心脏的扫描。嘱咐患者要避免打喷嚏、咳嗽和吞咽, 尽量保持静止状态。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给予吸氧以保证其屏气的耐受程度[11]。
2.2.3 造影剂的注射
在造影剂注射前要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 如血管发胀、发凉、周身发热、口干以及有尿意等, 均属正常现象, 不必紧张。但若出现疼痛或肿胀时要及时说明以便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的注射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肿胀、疼痛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 注射速度控制在5.5ml/s, 注射量一般为70ml[12]。操作人员可通过显示器上的压力曲线监测患者造影剂的注入情况,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 如遇特殊情况,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 造影后的护理措施
造影完毕后, 适当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嘱咐患者缓慢起身, 坐起后休息观察片刻, 如有不适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对于正常患者, 需按压针眼10min以上, 并于休息室内休息30min后即可离开。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3 展望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8月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4~83岁, 平均 (58±14) 岁, 心率47~91次/min, 平均心率在 (68±21) 次/min。
1.2 方法
1.2.1 研究与检查
整理50例患者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对小钙化斑块检出情况以及重建厚度3毫米和1毫米的钙化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选用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机作为仪器, 并装配了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分析软件及图像工作站。嘱50例患者屏气, 行CT扫描, 心脏隔而下至气管隆突水平之间属于扫描范围, 心电信号的记录在扫描的同时进行。512×512为矩阵, 1331 As设定为电流, 120 k V设定为扫电压。
1.2.2 检出钙化斑块标准
若有伪影存在, 心脏区域内出现噪声、点装灶、条状粉色灶, 应准确区分伪影同钙化斑块或者噪声, 并扩大局部以及调整窗宽窗位, 将其对比于原始重建图像, 进行比较分析。可将患者原始数据为已有用两种方法予以重建, 为3毫米组和1毫米组, 3毫米组的层厚为3毫米, 且层间隔同样为3毫米;1毫米组的层厚为1毫米, 且层间隔也是1毫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处理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毫米组检出26个小钙化斑块, 钙化斑块35个;1毫米组检出42个小钙化斑块, 48个钙化斑块。标准为1毫米组检出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CT血管造影简称CT血管造影, 在医学上又称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 即CTA, 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检测方法, 因为X光穿不透显影剂, 显影剂被注入血管里, 血管造影恰好利用该特性, 诊断血管病变通过显影剂Willis环在X光下的所显示影像开展的。通常使用的血管造影剂为碘试剂, 会使用二氧化碳作为造影剂, 有使用碘试剂禁忌证的病例较为少见。
为了在良好卫生条件下完成检查, 患者应位于检查床旁, 将消毒单铺在检查床上。患者局部麻醉后在动脉中插入细针, 通过细针将导丝插入血管中。导丝的作用是曝光下引导合成导管到达需要的位置, 通过使用导管注射含碘的造影剂, 可以将不同器官的血管显示出来。导管取出后, 止血可使用绷带、敷料包扎压迫穿刺部位。经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 CT血管成像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 血管系统可以三维显示, 且能够将部分DSA检查取代。CTA可清楚显示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以及大脑动脉环, 即Willis环, 因此, 为闭塞性血管病变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2]。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提前至发病后2 h。患者冠心病的风险可以依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积分的高低有效进行分层, 进而可以准确预测发生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对于患者的诊断以及风险级别, 积分的轻度变化和钙化斑块的存在会对其产生严重影响[3]。
采取CT血管造影探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时, 层厚与层间隔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采取多种层厚实施重建以及不同重叠方式进行处理。研究中, 重建所有患者3毫米和1毫米层厚, 明显提高了纵向分辨率, 并使得部分容积效应降低, 同时明显减少了小钙化斑块漏诊率, 间隔越窄说明重叠程度越大, 效果越好。若重叠过多, 就会减慢处理速度, 因此, 为了确保最佳的检查效果, 检查应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开展。本研究中, 3毫米组检出26个小钙化斑块, 钙化斑块35个;1毫米组检出42个小钙化斑块, 48个钙化斑块。标准为1毫米组检出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 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由1毫米二层厚图像检出个数最多。层厚越薄, 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检出数也就越多。
综上所述, 伴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血管造影已经成为临床的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特别是在介入治疗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血管造影在外周血管疾病、头颈部及中心脏大血管疾病、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疾病采用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2013年2月至8月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小钙化斑块检出情况以及重建厚度3毫米和1毫米的钙化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毫米组检出26个小钙化斑块, 钙化斑块35个;1毫米组检出42个小钙化斑块, 48个钙化斑块。标准为1毫米组检出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行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关键词: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T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王玉海, 陈磊, 蔡学见, 等.CT血管造影对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 8 (10) :76-79.
[2]刘志勇, 章广玲, 邬鹏宇, 等.CT血管造影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的桥血管通畅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8 (44) :186-190.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 篇5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临床疗效
冠状动脉疾病是目前好发于老年群体的一类疾病,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严重可导致患者的死亡, 因此对其进行及早诊断, 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显得尤为重要[1,2]。其中,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以来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 但由于其是有创诊断, 往往难以被患者所接受, 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 优点在于安全性高, 且具有无创性, 易于被患者接受[3,4,5]。该研究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50例冠状动脉疾病或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 对所有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诊断,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50例冠状动脉疾病或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 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标准参考《实用科学》中诊断标准[6]。其中男320例, 女230例;年龄40~75年, 平均年龄 (54.1±5.7) 岁;排除有严重肝、肾等重要器官和血液病变者。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诊断, 在股动脉处进行穿刺插管后, 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选用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 手工推注后, 进行体位投照, 并记录诊断结果。再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进行诊断, 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扫描, 采用德国Ulrich missouri高压注射器向患者的肘正中静脉中, 选择非离子型碘海醇作为对比剂进行注射, 持续注射5 s后进行动态灌注扫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 判定指标选定管腔的直径缩减超过50%, 以此来判定出现冠状动脉狭窄症状。
1.3 观察指标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检测后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进行比较分析[7]。具体为:灵敏度=诊断阳性且符合的例数/病理检查阳性例数×100%;特异性=诊断阴性且符合的例数/病理检查阴性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的比较
该研究结果显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前降支病变、左侧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阳性率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
该研究结果显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发展, 人们日益改善的生活方式及日常饮食结构的改变, 冠心病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此需要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 已成为我国冠状动脉病变防治的重点之一[8,9,10]。目前, 对于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 但其应用比较局限, 或存在一定的危险, 主要是由于其对设备及技术人员要求高, 辐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较大。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优点在于:时间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可将患者的心脏搏动伪影降低到最大限度, 可以获得清晰心脏图像, 重建出冠状动脉图像, 可观察到患者的冠状动脉主干、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及各段分支情况;检查时间短, 可进行重复检查;CT冠状动脉成像通过密度定量不仅可以发现纤维钙化斑块, 还可发现密度较低的软斑块, 利于病变的治疗[11,12,13]。
该研究结果表明,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前降支病变、左侧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阳性率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 诊断结果相一致, 说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于病变的阳性率方面的诊断效果相当。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灵敏度 (87.1%) 、特异性 (95.7%) 、阳性预测值 (82.3%) 及阴性预测值 (98.2%) 均明显高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分析原因可能与在采集旋转期间, 可同时获得超过4个层面的图像数据, 显著提升扫描速率, 并具有将心脏分段展开的功能, 变速扫描重建技术, 以获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良好分辨率, 可定位于检测冠状动脉内钙化、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增强造影位置, 从而为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便利和参考。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 篇6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7-04~2008-07, 有心血管危险因素, 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 CCTA) 检查的糖尿病患者209例。按病程分为5年以内糖尿病组: 100例, 平均病程2.42±1.36年;5年以上糖尿病组: 109例, 平均病程12.56±4.70年。患者均抽取静脉血化验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其中42例在CCTA检查后3个月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
2 型糖尿病诊断采用1997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的标准: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7.0 mmol/L, OGTT试验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 /L或糖尿病症状+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 mmol/ L。
1.2 CCTA检查与影像分析 CCTA 检查均使用双源64层螺旋CT (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 , 所有入选病例均为窦性心律。应用best phase技术将患者的原始数据分别在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重建图像。CCTA图像均输入Leonardo工作站进行血管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估。狭窄程度的判定标准: 轻度狭窄<50%, 中度狭窄50%~75%, 重度狭窄76%~100%。
1.3 CAG及血管狭窄程度评分方法 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 (ACC/ AHA) CAG指南, 采用Judkins法取6个体位造影, 测定血管内腔直径, 狭窄≥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本研究分析冠状动脉左主干 (LM) 、左前降支 (LAD) 、 左回旋支 (LCX) 、 右冠状动脉 (RCA) , 按冠状动脉的受累程度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参考国外文献[2], 积分值无钙化为0, 少量钙化为1~10, 轻度钙化为11~100, 中度钙化为101~400, 400以上为重度钙化。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同时计算42例行CAG造影者冠状动脉CTA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
2结果
2.1二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吸烟者及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 (表1) 。
2.2 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按LM、LAD、CX、RCA四支血管计算, 以狭窄程度≥50%为阳性 (图1~9;表2) 。
2.3二组冠脉CTA检查结果比较5年以内组患者共400支冠脉中50%以上狭窄病变所占比例为23.8%, 5年以上组患者共436支冠脉中50%以上狭窄病变所占比例为38.1%, 后者显著高于前者 (P<0.05;表3) 。
2.4 二组患者冠脉 CTA检查结果比较 (按病变累及支数) : 单支及双支病变二组间无显著差异, 5年以上组患者三支以上病变血管发生率为23.8% (26/109) , 明显高于5年以内组10.0% (10/100;P<0.05;表4) 。
2.5 二组患者钙化积分比较 与5年以内组相比, 5年以上组患者钙化积分增高, 其中重度钙化和无钙化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表5) 。
3讨论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糖尿病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高2~4倍[3],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4]。许多大型前瞻性实验探索干预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人群血糖以期减少心血管疾病终点事件。UKPDS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 结果证实[5], 早期强化血糖干预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远期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而ADVANCE和ACCORD研究中, 强化降糖治疗却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其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有专家分析UKPDS研究中选择的为初发糖尿病患者, 而后二项研究中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 这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临床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表现为更多的三支病变、较高的左主干狭窄发生率及较广泛、较弥散的病变[6,7]。以上资料提示我们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冠心病的筛查,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因其有创性, 很多患者难以接受。双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以其高质量的三维影像和极小的创伤, 已较好地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疾病, 与常规CAG相比, C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和86%[8]。在本研究中, 42例患者冠状动脉的CTA与CAG结果比较显示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和90.3%,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提示双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检测准确性, 是无创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既往研究表明与普通冠心病患者相比,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是: 冠脉多支病变发病率高、病变程度重[9]。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的CCTA结果也提示了同样的冠脉病变特征。本研究显示, 5年以内与5年以上糖尿病组患者在年龄、吸烟、高血压及血糖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危险因素均衡的条件下, 其50%以上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 提示随病程延长, 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增加, 程度加重。尸检发现, CT检测的钙化与组织学上的钙化和管腔狭窄高度相关[10]。邵燕惠等人的研究证实: 将钙化积分值与冠脉造影对比, 当积分> 400时, 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有很高的相符率。另有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进展更快[11]。本研究中5年以上组较5年以内组重度钙化 (钙化积分> 400) 明显增多, 提示随病程延长, 糖尿病患者钙化积分逐渐增加, 其意义与造影所显示的冠脉狭窄进展相一致。
本研究所选择的患者为临床明确诊断糖尿病者, 但以往研究显示心血管病的风险已不再局限于糖尿病, 而是延伸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 即葡萄糖耐量受损 (IGT) 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 这一从正常血糖到糖尿病的中间阶段。究竟何时是糖尿病患者行CCTA检查的最佳时机, 目前尚不能确定, 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 CCTA) 血管特征及糖尿病患者CCTA的检查时机。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特征, 按病程长短分为5年以内组、5年以上组。其中42例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年以上组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 (38.07%) 较5年以内组 (23.75%) 显著增高 (P<0.05) , 二组间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5年以上组 (23.85%) 显著大于5年以内组 (10.0%,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宜在病程早期行冠心病的筛查, CCTA可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CT,冠状血管造影,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中国心脏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1) :7
[2]Agatston AS, Janowitz WR, Hildner FJ, et al.Quant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using ultrafast computed tomography.J Am Coll Cardiol1990, 15 (4) :827
[3]Ali Raza J, Movahed A.Current concep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Int J Cardiol, 2003, 89 (2-3) :123
[4]徐向进, 潘长玉, 田慧, 等.糖耐量异常老年人病死率的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3, 19 (5) :267
[5]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2Diabetes.NEJM, 2008, 359 (15) :1577
[6]阎明珠, 胡大一, 余金明, 等.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诊断糖代谢异常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8) :1256
[7]Seibaek M, Sloth C, Vallebo L, et al.Glucose tolerance status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men refererd to coronary arteriography.Am Heart J, 1997, 133 (6) :622
[8]Nieman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et al.Reliable noni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submil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Circulation, 2002, 106 (16) :2051
[9]刘瑛琪, 王晓非, 高铁山, 等.OGTT正常、异常及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心脏杂志, 2008, 20 (5) :613
[10]Mautner GC, Mautner SL, Froehlich J, et al.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Assessment with electron beam CTand histomorphometric correla-tion.Radiology, 1994, 192 (3) :619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 篇7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钙化
通过冠状动钙化斑块定量分析可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可对其未来发生冠心病风险进行分层。近年放射CT血管造影由于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及采用心电门控技术, 广泛用于临床无创检出及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本研究探讨了放射CT血管造影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临床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86例,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30~86岁, 平均56.5岁, 心率49~90次/min, 平均67.5次/min。
1.2 检测方法
16层CT血管造影扫描机;图像工作站, 配有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分析软件。所有病人屏气后扫描, 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脏隔而下, 扫描同时记录心电信号。扫电压120Kv, 电流1331As, 矩阵512×512。
1.3 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确定
冠状动脉钙化的域值设定为13Hu, 即表示相邻2个或2个以上像素CT值要130Hu时被确定为钙化灶每层图像在软件中, 超过或等于域值部分将自动变粉色。若心脏区内出现噪声或伪影所致点状或条状粉色灶时, 为区别钙化斑块, 与噪声或伪影, 与原始重建图像比较并作局部放大及调整窗宽, 窗位处理, 并由2名有经验放射科医生观察取得一致意见后确定。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2种方法重建, 1mm组:层厚1mm, 层间隔1mm;3mm组:层厚3mm, 层间隔3mm。
1.4 统计学方案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定义为P<0.05。
2 结果
2 种方法对钙化斑块检出结果见表1与图1、2。显示:3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最多为86个, 其中小钙化斑块数达64个。以1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及其中的小钙化斑块数为标准, 3mm检出的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敏感性相对较低 (图1、2) 。
3 讨论
近年随着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 因其扫描速度快, 可采用心电门控技术, 应用范围广, 且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与心电图有良好相关性从而逐渐替代心电图作为无创检测冠状动脉手段。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积分高低可对患者进行冠心病风险分层, 预测冠心病发生危险程度。并在<40岁年龄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50%特异性100%, 说明冠状动脉一旦出现钙化即可能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在>60岁无典型胸痛年龄组因其高的阴性预测值,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除外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指标。因此钙化斑块存在及积分轻度变化将影响病人诊断及风险级别, 临床需要, 确定敏感检出钙化斑块、准确计算钙化积分方法。钙化积分沿用Agatston及其修正方法, 由钙化面积、体积、血管分布因素决定, 按照每1mm2作为积分基本单位, 以CT值>100Hu为钙化, 总钙化积分由峰值积分与钙化面积的乘积得出。
放射CT血管造影采用连续容积扫描, 后处理重建时可采用多种层厚、不同重叠方式。我们的研究采用层厚1mm和3mm;层间隔分别为1mm和3mm即重叠50%的重建方法使用重叠重建的原因主要是重叠重建提高了纵向分辨率, 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因小斑块更易受部分容积影响, 重叠重建使漏诊小钙化斑块可能性降至最小, 并可明显提高CAG积分扫描间可重复性。重叠程度一般认为间隔越窄, 重叠程度越大效果越佳, 但重叠过多会造成处理时间延长, 储存空间加大, 处理速度减慢。目前认为重叠程度选择至少50%最为合理。
本结果显示1mm二层厚图像发现的全部钙化斑块及其中小钙化斑块多。以1mm层厚为标准, 3mm层厚检出全部钙化斑块的敏感性85.9%, 小钙化斑块的敏感性83.7%, 说明层厚越薄, 发现的钙化斑块数及小钙化斑块越多。我们认为造成敏感性降低原因是层厚与图像空间。分辨率密切相关, 当层厚增大, 容积效应影响增大, 空间分辨率降低, 如果层厚相对于病灶过大, 将会漏掉病变。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出钙化斑块时, 3mm层厚是不适宜的, 1mm层厚较3 mm层厚可检出更多钙化斑块, 尤其是小钙化斑块, 对于临床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是适合的。
参考文献
[1]甘洁, 刘平, 王营.利用MS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6:91~93.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推荐阅读: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09-03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11-01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06-13
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07-05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08-09
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08-29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07-0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0-24
冠状动脉微小血管病变06-28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