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2024-07-05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共10篇)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1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致残性卒中或死亡的主要原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医疗、社会和经济问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由于其安全有效并且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普遍用于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并逐渐成为治疗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2,3]。本研究拟对30例症状性中度以上狭窄或无症状重度狭窄的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CAS手术治疗,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2年11月 —2014年6月于山西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AS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7岁 ~ 85岁( 67. 8岁 ± 12. 5岁) 。 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试验标准[4]计算颈动脉狭窄率, 3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24例,其中20例为症状性狭窄, 4例为无症状性狭窄; 6例为中度狭窄,均为症状性狭窄 。

1. 2入选标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0% ,无症状性狭窄 ≥70% ,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 证实; 同侧颈动脉颅内段或同侧大脑中动脉无中度以上狭窄的串联病变; 颈内动脉起始段血管走形无过度迂曲,可以选择合适的支架,适合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且手术通路通畅者;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 评分 ≤6分; 如存在其他严重疾患,预期寿命 ≥3年;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手术时机: 新发梗死后2周 ~ 3周 。

1. 3排除标准狭窄程度 < 50% ,不论有无症状; 同侧颈动脉远端存在中度以上狭窄或闭塞或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不能提前或同期处理者; 颈内动脉起始段走形过度迂曲,不适合支架置入或手术通路难以建立者; 过度偏心或钙化明显斑块,预期血管成形欠佳; 近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 不包括微出血) ; 近1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不能耐受或不适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100 mg /d ,氯吡格雷75 mg /d ) ; NIHSS评分 ≥7分 。

1. 4方法

1. 4. 1围术期管理所有患者术前3 d ~ 5 d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d, 氯吡格雷75 mg /d; CAS术前8 h禁食不禁药; 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钠0. 1 g肌肉注射; 术前给予留置尿管持续开放引流; 术中常规给予监护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在局部麻醉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置入8F股动脉鞘,并接密闭生理盐水管路持续加压冲洗; 静脉注入适合剂量肝素以维持肝素化,必要时给予追加肝素; 将8F导引导管置于患侧颈总动脉远端再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并观察颅内血管状况; 在路图下将合适的远端抗血栓保护装置置于颈内动脉岩段较平直处并释放,沿保护装置微导丝将已按照颈动脉狭窄段管径所选择的球囊置于狭窄段并快速预扩,预扩前如心率小于70次/min,给予阿托品0. 5 mg静脉注射,球囊扩张后心率持续小于50次/min,静脉注射阿托品或选用异丙肾上腺素0. 5 μg /min ~ 2 μg /min持续泵入,血压过高选用乌拉地尔( 亚宁定) 25 mg ~ 50 mg静脉注射降压。 按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血管走形、斑块性质、 狭窄段预扩后形态等选择合适的颈动脉自膨支架置于狭窄段病完全覆盖斑块,对位准确后释放,造影观察支架位置、狭窄改善状况及残余狭窄、颅内供血状况; 回收保护装置。术后常规24 h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监测,控制血压于合适范围,24 h内行颈部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以评估脑血流改善状况。

1. 4. 2观察指标

1. 4. 2. 1术中、术后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CAS术中支架或球囊扩张时压迫颈动脉窦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血压和心率下降。CAS术后的血压下降很常见,轻度下降对患者几乎没有明显影响; 重度下降( 血压≤90 /60 mm Hg, 心率 < 50次/min) 可导致围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IA) 、脑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5,6]。故在本组患者中观察术中、术后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并分析原因。

1. 4. 2. 2围术期缺血 / 出血事件包括72 h内发生的TIA、 症状性脑梗死 、 脑出血的发生状况 。

1. 4. 2. 3术后半年内治疗相关性不良事件包括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出血、痫性发作等。

2结果

2. 1术中、术后患者颈动脉窦迷走发射30例患者术中给予球囊预扩、放置支架过程中共有7例患者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发射,约占23. 3% ; 7例患者造影见狭窄部位均位于颈动脉窦部,术前练习咳嗽动作、预防性使用阿托品及给予咳嗽等刺激6例均缓解; 1例出现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占3. 3% ,该患者狭窄程度较重,术中使用开环支架,术后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无不良事件出现。

2. 2围术期缺血 / 出血事件3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操作血管有关; 考虑与操作过程中远端保护装置移动致血管痉挛,回收保护装置后症状消失。

2. 3术后半年内不良事件发生30例患者中术后24 h、3个月、6个月分别行颈动脉超声及TCD复查,将期间的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出血、痫性发作等与操作血管的关系进行联系比较,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与手术操作相关的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及痫性发作等。

3讨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 窄的金标准[7,8,9]。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医学材料工程学的发展,神经介入使用材料日趋成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被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推荐为CEA的替代治疗方案[10]。受我国国情、制度、传统观念以及手术难易程度、术者培训周期、手术学习曲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CAS手术例数远较CEA手术例数要多。

本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接受了CAS手术。术前将CAS与CEA手术优缺点、替代治疗方案等给患者做详尽交流,同意接受CAS手术。30例患者共放置颈动脉支架30枚,手术成功率100% 。在该组病例手术操作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颈动脉窦反射,发生率为23. 3% ; 1例患者出现术后较长时间的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持续约48 h,经适量补液,下床活动后消失; 其余患者均经球囊扩张前使用阿托品或给予咳嗽刺激等缓解。进一步分析出现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患者使用了开环支架,考虑与开环支架贴壁性好,对颈动脉窦刺激作用强有关[11]。CAS术中需要反复多次经抗栓塞保护装置导丝进行对狭窄部位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难免会出现血管痉挛。但大多数血管痉挛不会出现症状,且随着操作的结束,血管痉挛亦消失。本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血管痉挛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占3. 3% ; 与其Ⅲ型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走行迂曲有关,术中可见动脉痉挛、血流速度减慢,快速释放支架并回收保护装置后血管痉挛消失,患者缺血症状缓解。血管痉挛的发生除与血管走形迂曲有关外,亦与操作过程粗暴、行球囊扩张、支架释放过程中保护装置不稳定有关。术前全面评估手术风险、术中精细操作可尽可能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

围术期缺血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发梗死以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CAS手术因不阻断血流,且需要反复多次通过狭窄段血管,虽有保护装置的使用,但仍会发生栓子逃逸出现脑栓塞。有文献报道, CAS术后新发梗死病灶的发生率为37%[12],但绝大多数均为无症状性。本组患者术后未给予常规头颅核磁弥散成像未能捕捉到新发栓塞病灶。术前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 d以上,术中充分肝素化、保持导引导管内持续正压滴注等操作保证了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防止了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本组患者中正是在此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保障下,无一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本组患者术后未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前给予良好的血压控制,术后24 h内给予颈部血管超声及TCD复查并与术前比较,发现血流速度过快时给予积极合理的降压及适当镇静治疗,防止过度灌注的出现。单就CAS手术技术而言,众多科室都可完成该操作; 但完善的术前评估、围术期精细化管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灌注或许只能在神经科( 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或具有很好的神经科专科知识的团队中进行才能力保手术成功。在强调多学科联合的过程中,更应强化科室管理、规范科室的治疗范围以及手术医师的培训、专业资质认证等。

国内颈动脉狭窄病患较多,为CAS手术提供了很大空间。在CAS与CEA之间进行合理选择,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案,以及尊重学习曲线、CAS规范化培训及严格的医疗质控将是以后颈动脉狭窄工作的重心。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术中给予球囊预扩、放置支架过程中共有7例患者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发射,狭窄部位均位于颈动脉窦部,术前练习咳嗽动作、预防性使用阿托品及给予咳嗽等刺激6例均缓解,1例出现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操作血管有关,考虑与操作过程中远端保护装置移动致血管痉挛,回收保护装置后症状消失;术后24 h、3个月、6个月分别行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复查,均未出现与手术操作相关的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及痫性发作等。结论加强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观察及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测测动脉血管的“年龄” 篇2

因此,了解自身的动脉血管状况,它们究竟是“充满青春活力”还是“老弱病残”,并进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就可预防或减缓血管的老化。本文介绍一种测定动脉血管“年龄”的简便方法,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自身动脉血管的情况。

测定动脉血管“年龄”依据13种现象:①情绪经常受到压抑;②对任何事情都过于较真;③喜爱吃方便食品、饼干、点心或其他甜食;④偏食肉类和油炸食品;⑤缺少体育锻炼和运动;⑥每天的吸烟支数乘以年龄超过400;⑦爬楼梯时感到胸痛、胸闷或气急;⑧有时手足发凉、麻痹、疼痛;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常健忘;⑩患有高血压病;⑾血脂、胆固醇或血糖值偏高;⑿亲属中有人死于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⒀出现其他一些血管老化的征象,如皮肤出现皱纹、腿脚不灵便、四肢麻木、反应迟钝等。

上述13种现象中,符合项越多,则血管“年龄”越高。符合0~4项者,血管“年龄”尚在正常范围;符合5~7项者,血管“年龄”比生理年龄大10岁;符合8~12项者,血管“年龄”比生理年龄大20岁。如果动脉血管“年龄”高出生理年龄10岁以上,这些人患糖尿病、心脏病、卒中和其他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现在,有些20多岁的年轻人,其动脉血管“年龄”竟高达40~50岁;有一些常规血液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人,其动脉血管“年龄”也会偏高。

为了防止动脉血管老化,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合理饮食:多食谷类、水果和蔬菜,少食肉类;提倡三低一少,即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及进食要有节制,不宜过饱。在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多吃苹果、胡萝卜、低脂奶、菠菜、橙子、麦芽、贝类、金枪鱼等抗衰老食物。

2.加强体育锻炼:每天至少半小时参加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或慢跑等,这些运动能显著提高人体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因为高密度脂蛋白能清除沉积在血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有预防血管衰老的作用。

3.保持乐观情绪:处处“放”得开,心胸开阔行为正,眼光要放得远。做到人老“心”不老,血管也不老。

4.适当服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抗氧化功能,可避免血管壁受损,减慢血管老化速度。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减少心脏、脑、肾等主要器官的受伤机会。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其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9例;年龄63~79岁, 平均年龄 (69.85±18.79) 岁;其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21例, 椎动脉开口狭窄12例;临床表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14例。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动脉造影确诊为脑供血动脉狭窄, 并且狭窄程度在70%以上;反复出现发生狭窄的动脉供血区的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中风后遗症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排除脑供血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排除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者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出血的患者;排除患者有颅内动脉瘤, 并且不能提前处理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 用量分别为75mg/d, 300 mg/d, 并于手术治疗前6h绝对禁食水。患者于局麻后进行手术, 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于右股动脉后进行穿刺, 将6~8F动脉鞘置入于股动脉内, 沿动脉鞘将6~8F导引导管送入到股动脉内, 在导引下, 将导管送至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近心端, 并给予患者5000 U的肝素静脉滴注, 以达到全身肝素化, 将脑保护装置缓慢的送过狭窄部, 然后将保护装置打开, 在进行支架置入前首先对患者的球囊部进行扩张。在指引下, 将支架放置于狭窄处, 放置准确后将支架释放, 然后采用动脉造影对脑供血动脉狭窄进行复查, 并了解血管内支架的情况。术后将动脉鞘留置4h后拔出。术后密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并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体征进行观察。术后继续给予患者与术前剂量相同的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服用3个月后停用, 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

1.4 疗效评价

1.4.1 动脉狭窄程度

采用NASCET标准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动脉狭窄程度=[1-最狭窄处血管直径/该血管正常部分的直径]×100%。

1.4.2 狭窄血管血流速度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病变血管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评定, 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狭窄血管血流速度进行测定。

1.4.3 临床疗效指标

记录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75%~98%, 平均狭窄程度为 (86.75±12.48) %;手术成功后复查,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0~25%, 平均狭窄程度为 (11.57±5.78) %。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2.2 围手术期并发症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 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推阿托品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患者于支架置入后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脉滴注间羟胺以及多巴胺治疗后恢复正常, 无其他并发症。

2.3 狭窄动脉血流速度

33例患者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 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 病情平稳, 无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复发。术后6个月时复查动脉血管造影, 患者狭窄动脉的情况与术前即时的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临床上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 具有创伤小, 疗效确切的特点[2]。通过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供血情况,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且通过支架的覆盖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因粥样斑块脱落造成的卒中风险。同时,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要密切的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3]。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率减慢情况,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综上所述,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血管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共有5例患者发生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过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d、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徐秀红, 崔宝旦, 孙莉, 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观察及护理[J].华北国防医药, 2008, 20 (6) :93-95.

[2]李谈, 张望德, 张扬, 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硬化狭窄[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 (7) :553-556.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4

关键词:冠心病 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82-02

近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一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拔除动脉鞘管的时候出现心动过速、血压降低或者心动过缓、面色苍白、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1],上述反应称之为拔管反应。其中,迷走神经发射所引起的拔管反应最为常见,如果不及时、准确的处理,则有可能危害到患者的生命。我院通过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460例,其中24例患者并发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为5.22%。24例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2.5岁。

1.2 原因分析。

1.2.1 疼痛刺激。人体的循环系统源于内胚层,除了毛细血管以外,所有的血管都有丰富的神经末梢[2]。大动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来自迷走神经,调节血压与血容量。拔鞘管时,疼痛刺激可作用于下丘脑和皮层中枢,导致胆碱能神经张力猛然增高,内脏和肌肉小血管反射性的强烈的扩张,引起心率迅速减慢和血压急剧下降,严重时剧烈的疼痛可造成神经原性休克。

1.2.2 精神因素。大部分的患者对于治疗的过程缺乏了解,常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无法入睡,心率加快,加重心肌缺氧、缺血,刺激释放前列腺素和缓激肽,兴奋迷走神经。而且,紧张、焦虑、恐惧等可兴奋交感神经,可导致肾上腺素等过度的分泌,收缩血管,心脏的收缩力也加强,由此而刺激左室内与颈动脉压力感受器,使迷走神经的活性反射性的增强,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表现。

1.2.3 过度牵拉和压迫。由于反复的进行穿刺,穿刺口的周围出现血肿,过度的压迫和牵拉血管可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机制可能为,心肌细胞的纤维机械感受器激动,并且由心脏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到脊髓的血管控制中心,导致心率减慢,全身的动脉系统扩张,出现血压迅速的下降。

1.2.4 血容量不足。大多数患者术前由于紧张而出现食欲下降,再加上术前、术后禁水禁食的时间过长,或者由于担心增加心脏的符合而术前、术后补液不足,术中出汗或者失血过多均可造成患者的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的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元过度分泌血管紧张素,使血管的平滑肌收缩,血管对于牵拉等刺激敏感容易出现迷走反射。

1.3 护理措施。

1.3.1 疼痛护理。进行操作时应当熟练轻柔,让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特别时体形肥胖、穿刺难度较大的患者。局部麻醉时要麻醉到位,拔管前应根据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决定是否麻醉穿刺口的周围皮肤,同时,拔管的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从而降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1.3.2 心理护理。精神紧张是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重要因素,患者对于相关质量知识缺乏,以致于患者在术前处于紧张的状态,担心手术是否会出现疼痛,造影时是否会出现意外,有的病人担心昂贵的医疗费用等等。术前,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流程,手术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实例,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1.3.3 饮食指导。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泌血管紧张素,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术前应当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术前晚患者可正常的饮水进食,术晨让患者进食少量,不要空腹。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合理的进食。

1.3.4 拔管的护理。有一部分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发生在术后拔除动脉鞘时与压迫止血时,故拔管时病情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拔管前,护士应当向患者解释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如果患者对于疼痛比较敏感,拔管时可给予患者局部使用利多卡因,以防止患者由于疼痛刺激而诱发导致血管迷走反射。拔管以后压迫止血的时候应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变化,转别号阿托品和多巴胺等抢救药品便于随时的抢救[3]

2 结果

2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处理后,症状均迅速的缓解,无1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血管迷走反射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多发生在拔鞘管之后的10min,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常见并发症。疼痛刺激、精神过度紧张、低血容量及过度牵拉等刺激是诱发血管迷走反射的重要因素。我院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做好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熟练的操作,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有效的减少了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赵芙蓉.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339—1340

[2]赵文艺,郝翠萍.冠心病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118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5例, 男39例, 女26例, 年龄52岁~91岁, 平均年龄73岁。合并糖尿病46例, 高脂血症45例, 原发性高血压35例, 冠心病15例, 病程2年~5年。65例患者按Fortain分期[2], Ⅱ期间歇性跛行22例, 步行距离50 m~200 m;Ⅲ期静息痛35例;Ⅳ期溃疡坏疽8例, 其中足趾坏疽7例, 前半足坏疽1例。

1.2 介入治疗方法

经患肢腹股沟上方股总动脉顺行穿刺, 置入血管鞘。经静脉注入普通肝素3 000~5 000 U抗凝, 如介入时间超过60 min, 则追加1 000 U。经血管鞘行下肢动脉造影, 观察血管走行、直径、狭窄或闭塞位置以及远端流出道情况。选择适当型号的球囊进行扩张, 扩张时间在3 min左右。对于股动脉或髂动脉狭窄或闭塞者, 给予支架置入。对于膝下病变, 扩张完毕后如残余狭窄>30%, 则可再次扩张。对于胫腓干动脉, 胫前、胫后动脉中上段出现夹层者, 可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于远端动脉夹层, 则不予支架置入。术毕给予穿刺点按压20 min~30 min,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抗凝治疗, 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患肢皮温、皮色、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2 结果

65例患者中22例间歇性跛行患者术后步行距离明显延长;35例静息痛患者静息痛明显缓解或消失, 皮温变暖, 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或较术前明显增强;7例足趾坏疸患者均行截趾术, 经换药治疗后切口结痂愈合, 1例前半足坏疽患者行膝下截肢术后伤口顺利愈合, 降低了截肢平面。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妥善的心理评估和护理是介入治疗前的重要环节。患者对腔内血管成形术不了解, 担心疗效, 缺乏心理准备;加之对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产生严重不适以及功能障碍的担心, 使得患者心理矛盾突出, 表现为感情脆弱, 情绪波动, 自尊心和依赖性增强, 常见的心理反应为担忧治疗效果、被误诊或误治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因此, 介入治疗前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治疗的支持程度, 告知操作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 消除其顾虑, 使之理解和配合。保证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 必要时用成功的病例现身说法, 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积极配合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1.2 评估介入治疗的耐受性

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其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性直接相关,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上臂周径及食欲、精神面貌、劳动能力等, 结合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耐受性良好是指全身情况良好, 重要脏器无器质性病变, 介入治疗对全身影响小, 稍做准备即可接受手术。耐受不良是指全身情况差, 所患疾病对全身影响明显, 需经积极、全面的准备方可接受手术。

3.1.3 完善术前准备

术前协助患者完善术前准备: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常伴有多种合并症, 本组患者46例合并糖尿病, 术前鼓励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 按医嘱监测患者血糖, 观测血糖值变化, 以控制血糖的稳定。35例合并高血压, 术前给予监测血压, 嘱患者按时服药以控制血压稳定。 (2) 本组病例中8例足部坏疽者, 给予每日换药, 无菌敷料包扎, 预防医源性感染。 (3) 术前告知患者练习床上排尿, 避免术后由于卧床, 不习惯床上排尿而造成尿潴留, 必要时给予留置尿管。 (4) 药物过敏试验:术日依据医嘱做好碘过敏试验, 并认真做好记录。 (5) 皮肤准备:更换清洁衣服, 术晨依据穿刺部位做相应皮肤准备, 最常用的穿刺部位为腹股沟区, 应进行双侧腹股沟区及会阴部皮肤准备, 并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感染、破损等。 (6) 肠道准备:介入治疗前1 d给予易消化饮食, 术前给予灌肠, 避免术后因便秘、腹压增大而出现穿刺点出血。术前4 h禁食水, 避免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而发生误吸。 (7) 所有患者术前3 d开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 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 每日1次。术晨给予碳酸氢钠125 m L静滴。术晨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3.2 术中护理

3.2.1 病情观察及护理

手术开始前应确保至少1条静脉通路, 给予静脉补液, 以便术中静脉给予肝素以及抢救使用。经肾排泄的造影剂会迅速流入尿管及尿袋内, 如尿管放置于肢体下方或经过肢体会干扰血管显像, 故尿管应放置于双下肢中间并确保尿管开放, 避免术中影响下肢造影结果。进入血管前应给予标准肝素3 000~5 000 U, 由于标准肝素的半衰期 (T1/2) 约为90 min, 故手术时间大于60 min时护士应提醒医生追加肝素1 000 U, 避免术中因高凝状态而出现血栓形成, 增加手术风险。术中护士应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倾听患者的主诉, 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此类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 合并症多, 心血管系统功能不全, 术中生命体征变化较明显。在疼痛刺激或注射造影剂后血压会明显升高, 应及时给予硝苯地平10 mg舌下含服。血管扩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血管痉挛, 在应用硝酸甘油缓解血管痉挛后血压会一过性降低, 护士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如血压未能恢复至正常, 应提醒手术医生暂不能继续应用硝酸甘油。

3.2.2 患肢疼痛的护理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患肢疼痛, 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血管的硬化程度及患者敏感程度相关。血管内膜本身无感觉神经, 故导丝导管在血管内行进时患者并无感觉, 感觉神经主要分布在血管外膜及周围组织内, 故在球囊扩张过程中血管外膜张力增高进而刺激周围神经而出现疼痛。例如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疼痛, 而内膜下成形术则疼痛更加剧烈。另外, 疼痛也与患者本身的痛阈相关, 因人而异。由于疼痛, 患者往往会出现不自主下肢活动, 影响显影及治疗。护士应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肢,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肌注止痛, 同时不断地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帮助其分散注意力, 使其树立坚强的信念, 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2.3 术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动脉穿孔是术中常见的并发症, 在开通闭塞段血管过程中发现造影剂外渗, 提示血管穿孔。因血管本身为闭塞状态, 穿孔后出血量很少, 护士应及时在相应位置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 对于膝下动脉, 在球囊扩张后经常会出现动脉痉挛, 此时护士应配合医生将提前配制好的硝酸甘油200μg经导管注入, 以缓解痉挛。 (3) 在压迫血管、球囊扩张及穿刺血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表现为心率、血压下降, 患者胸闷、气短, 伴大汗, 此时应遵医嘱迅速给予阿托品0.5 mg入小壶, 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3.2.4 术毕护士应协助手术医生压迫穿刺点15 min~20 min,

待无活动性出血后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绷带“8”字形固定压迫。回到病房后给予1 kg盐袋压迫穿刺点, 嘱患者患肢保持平直, 并适当使用约束带限制患肢弯曲。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1) 患者安返病房后, 与主管护士做好交接, 告知麻醉方式、介入治疗术式、术中情况等。 (2) 体位与休息: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24 h, 注意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 做好穿刺处肢体护理工作。护士严格交接班制度, 定时观察记录术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状况, 皮肤颜色及皮肤温度。术后宜将肢体平放, 因被动卧位, 护士要与患者多沟通, 倾听其主诉, 协助患者尽量取舒适卧位, 减少其疼痛感。术后48 h拆除弹力绷带后复查穿刺点B超, 确认无血液外溢后方可下地活动。 (3) 饮食要清淡, 忌食油腻、辛辣等食物, 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增加腹压而导致穿刺点出血。 (4) 术后需要抗凝治疗, 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如巩膜、牙龈出血, 身体皮肤有无瘀血、瘀斑, 尿液及大便颜色等。 (5) 术后患者活动受限, 为避免患肢出现压疮, 要按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并做好皮肤护理。

3.3.2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3.3.2. 1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与血管鞘直径、动脉壁硬化程度、抗凝剂的应用、穿刺点压迫情况、患者血压、患肢制动情况均有关系。术后穿刺处弹力绷带应加压包扎24 h~48 h, 患肢制动, 护士要定时观察穿刺点皮下渗血状况, 一旦穿刺点局部出现血肿或皮下大片瘀血, 则有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可能, B超可以确诊。如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应协助医生给予穿刺点处换药, 重新加压包扎, 定时观察穿刺点血肿情况, 每3 d复查B超, 直至瘤腔逐渐缩小并消失。如多次复查B超假性动脉瘤不能治愈, 则需要在B超引导下向假性动脉瘤腔内注射凝血酶2 000 U, 之后再给予加压包扎。如以上方法均不能治愈或假性动脉瘤腔较大、出血量多, 则可以行血肿切开探查、股动脉修补术。本组患者中并发局部血肿12例, 均自行吸收。并发假性动脉瘤3例, 2例继续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于2周内治愈;1例患者出血量大行股动脉探查止血修补术。

3.3.2. 2 动脉栓塞

术中斑块脱落或血栓形成会引起肢体远端动脉栓塞, 肢端出现缺血症状, 表现为肢端皮色暗红或呈花斑样, 皮温较术前明显降低,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护士应严格交接班制度, 严密观察患肢皮色、皮温, 如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

3.3.2. 3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肢慢性缺血会使组织进行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在缺血组织中积聚, 当介入治疗后血管再通, 缺血组织的氧浓度迅速升高, 使这些代谢产物氧化形成尿酸和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会损伤细胞膜, 致钠泵功能不全, 而出现术后肢体肿胀和缺血[3]。这些物质还可以经静脉回流至全身, 引起肺、肾脏等器官的损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与术前患者肢体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轻度肿胀时, 可嘱患者抬高患肢30°, 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中度肿胀时, 在确定患肢无深静脉血栓前提下给予下肢淋巴助动;重度肿胀时, 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护士要严密观察肢体皮色、皮温、动脉搏动变化, 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切开减压。本组患者尚未出现严重的再灌注损伤, 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

3.3.3 基础疾病护理

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多为老年人, 基础疾病多, 全身各脏器功能不全, 即使是介入治疗这样的微创手术, 有些患者也不能很好地耐受。故术后应综合观察患者全身状况, 避免因观察不及时或护理不当而出现严重并发症, 影响患者预后。 (1) 呼吸系统: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患者, 术后卧床休息会导致排痰不利, 感染加重。护士应鼓励并协助患者做好有效咳嗽、咳痰, 给予氧气吸入2 L/min, 如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2) 循环系统:冠心病患者术后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 会诱发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 甚至心力衰竭, 故术后应给予心电监护, 准确记录尿量, 严格统计24 h出入量。如患者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 应急查床边心电图, 明确原因。如出现心力衰竭, 嘱患者半卧位,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入液体量, 同时给予强心利尿扩冠药物治疗。 (3) 泌尿系统:术中应用对比剂会加重肾脏负担, 故术后给予碳酸氢钠125 m L静点, 纠正酸中毒, 给予生理盐水500 m L静点水化, 呋塞米20 mg入小壶, 促进造影剂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减少对比剂对肾脏的损害。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 应重点观察, 记录尿量。

3.4 出院指导

(1) 出院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 每日1次, 终生服用; (2) 定期复查B超, 复查病变血管通畅情况; (3) 戒烟, 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水平; (4) 避免患侧肢体超负荷运动, 预防内支架的移位或断裂; (5) 鼓励患者多进行步行锻炼, 促进下肢侧支循环的建立。

4 小结

腔内血管成形术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 由于其创伤小,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保肢率高的特点, 逐渐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法。护士在围术期与医生密切的配合, 缜密的观察, 精心的护理可以避免和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治疗时间, 在促进疾病康复及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管珩.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药物治疗若干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12) :1072.

[2]Sondtheimer DL.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mFamPhysician, 2006, 73 (11) :1971-1976.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患者, 男27例, 女16例;年龄48~89岁, 平均69.5岁。临床表现为重度间歇性跛行29例, 静息痛8例, 足趾溃疡或足趾坏疽6例;合并糖尿病15例, 高血压病36例, 冠心病26例, 胃癌1例。下肢动脉CTA检查显示闭塞性病变位于髂动脉12例, 股总动脉、股浅动脉31例, 其中闭塞段长度小于10cm 6例, 10~15cm 18例, 大于15cm 19例, 同时伴有同侧或对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远端三支动脉至少有一支通畅, 三支均闭塞患者排除在外。术前测量踝肱指数 (ABI) 平均0.27 (0.14~0.43) 。

1.2 治疗方法

常规局麻下行同侧或对侧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 穿刺困难者局麻下行局部切开直视下股动脉穿刺, 置入6F鞘管或6F翻转长鞘;肝素化后插入导管及超滑导丝, 首先尝试通过真腔进行治疗, 如真腔不能通过则在透视监控下调整导管、导丝方向穿破内膜进入内膜下, 导丝呈“U”形袢状或螺旋形推进, 前进过程中多次手推造影剂避免穿出血管壁。导丝、导管交替推进直至导丝前端越过闭塞段, 调整导管方向使导丝向管腔方向穿刺再次回到真腔。造影证实导丝、导管位于血管真腔内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 扩张后置入支架。对于返回真腔有困难的可尝试自闭塞段另一端穿刺进入导丝, 同样将导丝进入内膜下, 与对端导丝汇合经导管将导丝引出, 建立球囊通路, 同法行内膜下成形治疗。如导丝不在同一层面可试行球囊扩张撕裂内膜破口后再尝试与对侧导丝汇合。对于同时合并的狭窄或短段闭塞病变同期或后期行相应介入治疗。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5~7天, 同时口服氢氯吡格雷75mg/d 6~12个月, 长期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并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戒烟等。

1.3 技术成功指标

术中DSA造影显示经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后闭塞段管腔狭窄小于30%, 血流通畅, 无动脉夹层, 远端动脉搏动恢复。临床症状改善包括溃疡愈合, 静息痛消失, 间跛距离明显延长或间跛症状消失。术后7天复查踝肱指数, 与术前进行比较。术后随访, 嘱患者术后3、6、9、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门诊复查, 复查动脉超声, 管腔狭窄大于70%即为再狭窄, 血流中断为再闭塞。如有下肢缺血症状及时就诊, 复查下肢动脉CTA。

2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 41例成功开通闭塞段管腔, 技术成功率95.3%, 2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经反复尝试及双向穿刺以及球囊扩张辅助后导丝均不能回到远端真腔内, 后期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41例患者经内膜下成形后均全程植入支架, 髂血管应用8~10mm直径支架, 股腘动脉应用5~6mm直径支架跨越闭塞段。16例患者闭塞段植入1枚支架, 25例患者植入2枚支架。

SIA成功患者术后间跛距离均明显延长, 有6例患者间跛症状完全消失;8例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4例足趾溃疡在术后1月左右愈合, 2例坏疽足趾在术后行截趾术, 切口愈合好。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平均0.78 (0.25~1.03) , 与术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1) 。

43例患者中有1例髂动脉、1例股浅动脉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穿孔, 造影剂少量外渗, 未特殊处理, 未影响继续操作, 经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后造影检查均未见造影剂外渗。术中1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术中以导管抽吸去除血栓, 术后严格抗凝, 未再血栓形成。未发生远端动脉栓塞。穿刺部位血肿2例, 未特殊处理;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 局部压迫3天后复查超声未再有血流;无动静脉漏发生。

41例手术成功患者随访6个月到6年, 平均39.8个月, 随访过程中有3例后期失访, 4例因其它疾病死亡。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53.8%。12例随访3~6年, 其中6例通畅, 2例术后6年仍通畅 (1例髂动脉闭塞、1例股浅动脉闭塞) 。1例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因自行停药, 术后1月血栓形成, 经置管溶栓治疗后再通;另1例术后半年支架断裂并血栓形成, 同样行置管溶栓治疗, 未能再通, 患肢无严重缺血表现;其他患者均未行再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4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无截肢病例。

3 讨论

SIA是在病变动脉内膜和中膜之间, 应用导丝引导球囊导管扩张出一个新的血流通道 (动脉夹层通道) , 通道近、远端分别与正常动脉管腔相通, 从而建立一个原病变动脉管腔之外的血流通路[2]。SIA最初应用于股腘动脉闭塞取得良好效果[2,3], 以后逐渐应用于髂动脉及腘动脉远端分支动脉的治疗。因其创伤小、麻醉风险低, 成为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和高龄患者肢体严重缺血的重要方式。

SIA尤其适用于不能通过真腔内治疗的长段闭塞。对于髂动脉、股浅动脉的长段闭塞性病变, 经真腔内介入治疗很难成功, 且易发生动脉穿孔, 运用SIA技术则可迅速开通。导丝进入内膜下相对简单, 并不是该技术的难点, 导丝下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导丝穿破血管。导致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导丝在越过闭塞段后不能返回真腔内。文献报道不能返回真腔的机率高达20%[4,5,6,7,8,9]。本组2例患者同样因为导丝不能返回真腔而失败。在返回真腔困难时可应用球囊技术或相应器械帮助返回真腔, 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成功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要及时返回真腔, 不可过多分离正常管腔处内膜, 有可能损伤侧支血管导致肢体缺血加重, 甚至导致肢体坏死, 并增加后期血栓形成几率。

41例患者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53.8%, 无截肢病例。国外多项研究表明血管闭塞的长度和远端流出道的数量和通畅度是影响SIA手术后长期通畅率的重要因素[2,10,11]。有研究认为闭塞段长度每增加10cm将会增加1.73倍的再闭塞风险, 而每增加1支通畅的流出道血管将减少54%再闭塞风险[2]。国内相关研究[12]亦对该两项因素进行了统计学观察, 结果表明股浅动脉闭塞长度≤15cm者的初始通畅率高于闭塞长度>15cm者;膝下流出道血管2支以上通畅者的初始通畅率高于仅有1支通畅者;同时认为流出道血管的通畅程度也非常重要。虽然术后内膜下通路可能逐渐闭塞, 但很少因此导致截肢, 与相关报道相似[11,13,14,15,16]。可能是SIA术后通畅期间形成的侧支循环足以保证肢体血供而避免截肢[11,17]。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SIA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尤其是长段髂、股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成功率较高、保肢率高等优点, 且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subintimal angioplasty, SIA) 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 采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43例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患者, 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始通畅率、后期随访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43例SIA成功41例, 技术成功率95.3%, 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和53.8%。41例中无截肢患者, 保肢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 2例动脉穿孔, 未发生严重后果;1例术中血栓形成;术后2例穿刺部位血肿, 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 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电子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2月份关于CEA和CAS+EPD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 包括Pub 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万方医学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VIP) 等。检索词为:caotid stenosis、stenting、angioplasty、protection、endarterectomy;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脑保护装置、内膜切除术及内膜剥脱术。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研究类型为CEA和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CAS中EPD的应用比例≥90%, 两组间基线情况均衡。排除标准: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AS中EPD的应用比例<90%, 重复报告、质量较差等无法利用的文献。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名独立的评价员选择试验, 独立录入试验相关数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体系中关于评价文献质量的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和失访及其处理的四项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分析, P<0.1和I2>50%时, 认为存在异质性, 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无异质性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危险度 (RR) 表示相关分析的统计量, 区间估计采用95%CI, 效应量检验水平为P=0.05。采用“倒漏斗图”法进行发表偏倚评估。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有6篇文献共3 77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 CEA组1 874例, CAS+EPD组1 897例。各纳入试验的主要特征, 见表1。

2.2 有效性分析

共有6项临床试验报告CEA和CAS+EPD术后30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异质性分析显示P=0.41, 认为各研究间同质性较好, 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结果显示, CEA和CAS+EPD术后30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RR=1.78, 95%CI:1.25~2.52, P=0.001) 。见图1。

2.3 安全性分析

共有6项临床试验报告CEA和CAS+EPD术后30天内的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率。异质性分析显示P=0.28, 各研究间同质性较好, 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结果显示, CEA和CAS+EPD术后30 d内的脑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RR=1.62, 95%CI:1.19~2.21, P=0.002) 。见图2。

2.4 发表偏倚的评价

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 (图3) 、脑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 (图4) 的倒漏斗图各点基本上呈对称性分布, 表明发表偏倚不大。

3 讨论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 CAS+EPD组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以及脑卒中与死亡联合发生率方面均高于CEA组, 说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CAS+EP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如CEA, CEA仍然是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

新技术 (EPD) 在CAS中常规应用后, CAS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有可能会超过CEA, 笔者以此为出发点, 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meta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凌锋教授等的研究结果相似, 没有达到质的改变,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1) EPD的研发处于初期阶段, 本身存在缺陷; (2) EPD的应用比较复杂, 对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随着EPD的改进及术者操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信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会有所突破[4]。

该研究所纳入的文献质量较高, 其中4篇质量等级为A级、2篇质量等级为B级, 除了治疗方式不同外基线情况均衡, 纳入的试验CAS中EPD的应用比例均≥90%, 用漏斗图 (图3~4) 评价发表偏倚, 各点分布为倒漏斗型, 大都位于可信区间内, 说明基本无发表偏倚, 分析结果可信。

该研究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可能存在选择偏移,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期待更高质量的相关临床试验及结果的公布, 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丛悦, 邹英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抑或颈动脉支架术: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之争[J].中国介入影像学与治疗学, 2010 (7) :332-334.

[2]Chimowitz MI, Lynn MJ, Derdeyn CP, et al.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N Engl J Med, 2011, 365 (11) :393-1003.

[3]蒙仁久.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研究进展[J].医疗前沿, 2012 (5) :182-183.

[4]Felli MM, Alunno A, Castiglione A, et a1.CEA versus CAS:short term and mid term results[J].Int Angiol, 2012, 31:420-426.

[5]Yadav JJ, Wholey MH, Kuntz RE, et al.Protected carotid-artery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high-risk patients[J].N Engl J Med, 2004, 351:1493-1501.

[6]凌锋, 焦力群.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的初步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3) :4-8.

[7]Mas JL, Chatellier G, Beyssen B, et al.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ever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 2006, 355:1660-1671.

[8]刘昌伟, 刘暴, 叶炜,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 :267-270.

[9]Brott TG, Hobson RW II, Howard G, et a1.CREST Investigators.Stenting vs endar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carotid-artery stenosis[J].N Engl J Med, 2010, 363:11-23.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3月因“发作性眩晕”入院, 经TCD检测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椎动脉起始段 (Vapro) 狭窄并接受药物涂层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的患者6例, 男3例, 女3例, 平均年龄65岁, 均明确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均伴有高血压病病史, 其中合并有糖尿病3例, 高脂血症4例, 腔隙性脑梗死4例。全部患者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 ,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60%~70% 3例, 狭窄70%~80% 2例, 狭窄85% 1例。

1.2 TCD检查 TCD

为德国EME公司生产, 应用标准的4Hz探头在锁骨上窝检测双侧椎动脉起始段, 乳突尖端下或后方检测双侧椎动脉寰枢段, 应用2Hz探头检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峰值流速及流速变化百分比。椎动脉颅内段的探测深度为50 mm~80 mm, 基底动脉探测深度在85 mm~120 mm范围内,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参照华扬提出的TCD 诊断标准[2], 记录狭窄段和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和搏动指数 (PI)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进行TCD检查, 并接受术后1个月~12个月不等的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0.0软件, 使用配对 t 检验、q检验、方差分析, 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前TCD 显示所有患者的椎动脉起始段流速均显著高于正常 PSV, 伴有频谱紊乱和涡流。4例双侧椎动脉寰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 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 伴或不伴PI减低, 呈低流速低搏动频谱改变 (PSV为30 cm/s±10.2 cm/s, PI为0.63±0.15) 。其中2例狭窄侧椎动脉寰枢段血流速度减慢, 而椎动脉颅内段流速正常, 经DSA证实为甲状颈干代偿供应椎动脉颅内段。4例患者术前对侧椎动脉流速高于正常PSV, 为105 cm/s±6.8 cm/s, 经DSA证实为2例为对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0%~30%, 2例代偿性增快, BA血流由对侧椎动脉代偿供血。2例基底动脉血流高于正常, PSV为110 cm/s±10.2 cm/s。

比较术前、术后患侧椎动脉起始段、枕段及颅内段, 发现患侧椎动脉起始段术后血流速明显下降。术前存在的健侧椎动脉流速代偿性增快的4例患者, 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速下降, 对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病例, 术后BA流速亦出现下降。

6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椎动脉狭窄远端的血流速度, 发现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流速增高, 术前PSV为30 cm/s±10.2 cm/s, 术后PSV为55 cm/s±10.2 cm/s (P<0.05) ;狭窄远端的PI明显改善, 术前、术后PI值分别为0.43±0.11与0.82±0.20 (P<0.05) 。所有患者术后眩晕症状均明显改善。

6例患者进行了1个月~12个月的随访, TCD显示, 与术前相比, 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狭窄段PSV均有明显下降 (P<0.01) , 术后一周与术前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变化率为 (51.1±6.8) % (平均50.0%) 。而术后各时间点复查TCD示VA流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例患者均规律服药, 无一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在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与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VA起始段狭窄的发生频率很高,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血管狭窄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关键。临床证实在严谨的术前评估和严密的围术期监护下, 经皮SAA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3]。TCD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诊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TCD可以准确地检出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性病变, 利用TCD所测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进行DSA之前对整个颅内循环建立初步的印象, 了解椎动脉狭窄程度、 病变部位、侧支代偿情况等, 并为术后随访、对疗效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血管成形术后由于血管内膜的增生、 支架的弹性回缩、外力作用导致支架弯曲变形或塌陷, 均有可能造成血管再狭窄或闭塞。本组病例应用药物涂层支架, 术后随访12个月, TCD基本正常, 未再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超声检测的无创性和简便性, 为颅内动脉支架疗效的追踪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TCD 是观察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及介入治疗随访的敏感方法, 能准确评价治疗效果并可用于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Gao S, Lam WW, Chan YL, et al.Opti mal values of flow velocity on transcranial Doppler in grad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in comparison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J].J Neuro-i maging, 2002, 12:213-218.

[2]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58-61.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9

【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法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F动脉鞘置入颈总动脉,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行预扩张,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支架定位准确,3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8例减少70%。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介入治疗;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13-01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stenting of severe carotid stenosis

Long Jifa

(Nanchong town center hospital ,Nanchong,Sichuan ,637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stenting of severe carotid stenosis. Method Place the 8F carotid sheath in carotid, and expand stenosis by sacculus first, let bypass through the stenosis and released. Results:The stent is fixed accurately, carotid stenosis disappeared in 32 cases, 30 cases recoverd 90% and 8 cases recoverd more than 70%. Conclusion: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is effective to treat carotid stenosis, but we need observe the safety about it.

【Keywords】intercentional treatmentstentcarotid stenosis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32~81岁,平均56岁。其中左侧颈动脉狭窄30例合并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2例;右侧颈动脉狭窄42例合并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7例; 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2例。狭窄80 %~85 %占51%;狭窄85 %以上占58%。高血压31 例;糖尿病11 例。

1.2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 或MRI 检查示病灶为陈旧性或脑梗死发生已3周。均行灌注CT 检查,确定临床症状与狭窄血管有关。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1.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查检查正常。术前5~7 天口服拜阿斯匹灵300mg 每日一次、氯吡格雷75m g,每日一次 。会阴部备皮。术前4 ~6 小时禁食水。微泵静点尼莫地平。

1.4治疗方法微泵静点尼莫地平调控血压,局部麻醉下股动脉穿刺置入8F 动脉鞘,经鞘管送入泥鳅导丝及相应的导管(猎人头、单弯、细蒙等) 。将泥鳅导丝送入颈外动脉,先送入5F猎人头导管到狭窄段的颈总动脉后再跟进8FGaiding 管,然后撤出5F 猎人头导管及泥鳅导丝,留置8FGaiding 管在颈总动脉。沿Gaiding 管送入微导丝,经微导丝送入保护伞,沿保护伞导丝送入球囊对狭窄血管进行预扩,撤出球囊后,沿微导丝送入相应大小和长度合适的支架。支架放置后重新造影观察支架的贴壁情况及支架后的残余狭窄率、前向血流情况、是否有血管痉挛的发生。观察十分钟无异常情况发生撤出保护伞及与放置支架相关的器械,留置动脉鞘。术后3 小时拔除动脉鞘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平卧24小时,穿刺点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盐袋压迫6 小时,8 小时后右下肢可适当活动。

2结果

造影显示支架定位准确,3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8例减少70%。术中血管痉挛11例,言语不清伴一侧肢体无力3 例,及时给予尿激酶和罂粟碱后缓解。术中发生急性血栓8例,余均为偏侧肢体无力,造影示支架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或上、下急性闭塞,1 例出现眩晕、复视,造影右侧大脑后动脉不显影,均给予尿激酶50 万u 动脉直接溶栓,后症状完全恢复。术后2 天脑出血2 例均为额叶血肿,量约10- 15毫升,给予稳定血压,控制高灌注后恢复正常。支架术后穿刺点再出血2例,及时给予压迫止血更换绷带。患者出现并发症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未留后遗症。

3讨论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支架治疗是一种创伤低的治疗方法,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血管重度狭窄,放置保护伞时,应该准确、轻柔的通过狭窄段,以免保护伞碰撞狭窄段的斑块引起脱落而引发脑栓塞[1];②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使心率减慢,甚至骤停。应在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时应在放置前应用阿托品,提高心率可预防发生窦缓或心脏骤停;③在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情况下,支架成形后可以立即扩大管腔直径,大量的血流进入既往低血流灌注的脑组织后,会对血管床产生较高的压力,使得长期缺血状态下的部分血管壁可能发生破裂而形成脑出血。在术后稳定血压在较低水平是防止术后脑出血的关键,在血压监测下应用尼莫地平使血压达到相应低的水平,维持2~3天。一过性血压升高应用舌下含服心痛定快速降低血压;④支架术后出现低血压状态,引起脑灌注不足。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可引起患者全脑低灌注状态,应补充血容量、适当的升压药物,及时的监测血压变化是保证脑梗塞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宝民,李生,周定标,等.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颈动脉系血管狭窄[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668-670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我们共对138例住院ASO患者施行介入治疗。排除合并有膝上动脉病变 (包括主髂或股腘病变) , 包括临床或影像学诊断为动脉栓塞者, 以及失访者 (2例, 失访率5.7%, 均为非介入治疗者) 之后, 本研究共入组33例。介入治疗组24例 (41条肢体) , 非介入治疗组9例 (17条肢体, 包括介入失败者2例, 3条肢体)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A检查。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入组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并征得患者本人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介入治疗均于局麻下在我院介入诊疗科完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每12小时一次。同侧股动脉顺行穿刺成功后, 置入4~5Fr导管鞘, 静脉注射普通肝素 (0.5~1mg/kg体重) 。经导管鞘选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行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检查, 并评估膝下动脉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导丝 (Teruma 0.09”或0.018”) 导引球囊导管 (意大利英泰克公司Amphirion Deep球囊导管长度40~120mm;直径2.0~2.5mm用于小腿下段及踝关节以远动脉, 2.5~3.0mm用于小腿中上段动脉) 通过狭窄闭塞段。充盈球囊 (压力10~15atm, 时间2分钟) 。对于扩张不满意, 残余狭窄大于30%者, 给予第二次扩张 (压力5~10atm, 时间5~10分钟) 。如果术中发生动脉痉挛, 可经导管注入0.1~0.2mg硝酸甘油以改善灌注。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 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 (速碧林) 抗凝治疗, 出院后改为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 每日一次, 并给予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价

术后14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 并复测ABI;6个月、12个月时行CTA检查或收住院行DSA检查。术后分别记录技术成功率、保肢率和一期通畅率, 并观察术后30天的穿刺部位、治疗部位和全身的相关并发症。技术成功是指导丝经血管腔或内膜下通过狭窄闭塞段, 并完成球囊扩张成形术, 残余狭窄<30%者。保肢是指静息痛消失或免除截肢者。一期通畅率是指在随访期间经CTA复查证实治疗部位无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者。

球囊扩张成形术后一期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其95%可信区间。保肢率根据是否介入成功, 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ABI测量值见表1、图1。技术成功率为94.8% (55/58条肢体) 。随访1年内3例足趾坏疽患者行截趾术, 1例行膝下截肢术, 一年保肢率为87.9% (29/33例) ;一期通畅率, 3个月为88.6%, 6个月为72.6%, 12个月为49.1%, 见图2。术后发生穿刺点血肿3例, 其中1例并发股动脉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形成 (直径约0.8cm) , 导丝穿通血管壁1例, 1例小腿外侧皮下瘀血, 均于术后3个月内逐渐好转并治愈。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 无心肌梗塞、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 (4/33例) 。

3 讨论

严重肢体缺血大多数是由周围动脉疾病导致, 特别是动脉硬化闭塞症, 常可以导致非创伤性截肢。尽管药物治疗有效, 但动脉重建在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时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动脉重建可以明显改善患肢血供, 以缓解疼痛, 促进溃疡愈合并避免截肢。旁路手术存在手术风险高、无自体静脉可用或者流出道不佳等条件的限制, 而PTA可减小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住院周期短, 并发症少, 具有微创、可重复、安全可行等优势[3,4,5]。因此, PTA越来越被血管外科医生所接受, 并成为下肢血运重建的首选方法。

由于膝下动脉本身管径细小, 若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较长, 导致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就较高。Farraresi等[6]报告, 采用PTA治疗合并CLI的ASO患者, 他们发现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其保肢率为93%, 明显低于介入未成功者 (P<0.05) , 其一年再狭窄率为42% (狭窄性病变为35%, 闭塞性病变为53%) 。Sadek等[7]报告对于病变局限于胫动脉合并CLI的患者来说其技术成功率为91%, 一年保肢率为81%, 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8%、50%、37%。本组患者一年保肢率为87.9%, 技术成功率为本94.8%, 与上述文献报道相当, 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1%, 说明该方法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本组一期通畅率并不十分理想。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病例, 保持长期较高的通畅率并非十分必要。动脉再通后短期内可显著增加患肢的血供, 并对控制感染、促进溃疡或手术创面的愈合起到积极作用。有的作者报道, 由于足部溃疡愈合减少了氧气需要量, 少量血供即可保持组织存活并使缺血症状消失[8,9]。

由于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为回顾性研究, 部分病例失访, 可能会对本研究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另外, 本研究没有将狭窄性病变和闭塞性病变作比较研究。由于手术的成功与否与病变的部位、长度、病变血管的钙化程度及病变的阻塞程度均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可能会影响对治疗结果的评估。尽管如此, 我们认为, 本研究足以证明成功再通血管并有效改善血供比保持长期通畅率更为重要。PTA可以重建下肢远端组织供血, 迅速缓解因缺血引起的静息痛, 为溃疡的愈合赢得时间, 并能达到保肢的目的。PTA治疗合并CLI且病变局限于膝下动脉的ASO患者时, 一期通畅率虽然并不十分理想, 但考虑到其所带来的较高的保肢率, 它仍然应该作为膝下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变位于膝下 (below-the-knee, BTK) 合并严重肢体缺血 (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 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PTA治疗的临床效果;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 (ankle branchial index, ABI) 。分别对技术成功率、保肢率和一期通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30天的穿刺部位、介入治疗部位和全身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共治疗33例 (58条肢体) 。全组术前ABI平均值为0.24±0.04, 术后9天为0.76±0.03。其技术成功率为94.8%, 保肢率为87.9%;6个月、1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2.6%及49.1%;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结论 PTA治疗合并严重肢体缺血的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措施。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腔内血管成形术,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参考文献

[1]Bradburry AW, Adam DJ, Bell J, et al.Bypass versus angioplasty in severe ischemia of the leg (BASIL) trial:analysis of amputation 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by treatment received[J].J vasc Surg, 2010, 51 (suppl.5) :18S-31S

[2]Norgren L, Hiatt WR, Dormandy JA, et al.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terial disease (TASCⅡ) [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 33 (suppl.1) :S1-S75

[3]TsetisD, B elli AM.The role of in frapopl iteal ang iop lasty[J].Br J Radiol, 2004, 77 (924) :1007-1015.

[4]雷锋锐, 李晓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5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8 (2) :471-472.

[5]Faglia H, Daola PL, Clerici G, et al.Peripheral angioplasty as the first choice revasculariztion procedure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prospective study of 993 consecutive patients hospitalized and followed between 1999 and 2003[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5, 29 (7) :620-627

[6]Farraresi R, Centola M, Ferlini M, et al.long-term outcomes after angioplasty of isolated, below-the-knee arteries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ritical ischemia[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9, 37 (suppl.1) :336-342

[7]Sadek M, Ellozy SH, Turnbull IC, et al.Improed outcomes are associated with multilevel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involving the tibial vessels compared with isolated tibial intervention[J].J vasc Surg, 2009, 49 (7) :638-644

[8]Soder HK, Mannien HI, Jaakkola P, et al.Prospective trial of infrapopliteal artery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ia:angioplasty and clinical results[J].J Vasc Interv Radiol, 2000, 11 (10) :1021-31

上一篇:输灰系统下一篇:奢侈品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