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2024-12-14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共10篇)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1

摘要: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方法已为人们接受。因其具有良好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 其临床应用有着很大的潜力, 它不仅可以发现显著的冠状动脉狭窄, 还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作出评价, 为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另外, 该技术还可用于其他冠状动脉疾病的评价, 其中在冠状动脉变异和畸形的显示方面与血管造影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在桥血管及支架通畅性的影像学评价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随着MSCT软硬件方面的迅速发展, 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影像诊断中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CT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疾病

众所周知, 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而且发病年龄年轻化, 成为重要的“隐形杀手”, 因此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已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 一直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CAG为有创性的操作, 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且价格昂贵等原因不易被患者所接受。随着设备的发展, 多排螺旋CT实现了亚秒扫描, 可在一次屏气过程中完成整个心脏的无间隙扫描, 由于扫描速度快、损伤小、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 冠状动脉CT逐渐成为冠状动脉病变无创筛查的重要手段。

1 冠状动脉CTA的发展现状

心脏冠脉成像需要很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对伪影良好的控制, 这需要设备能够达到亚毫米级扫描, 以便对冠状动脉微小解剖部位精确显示。另外需要患者在一次屏气内完成所有扫描。最初的单排螺旋CT由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太低, 难以满足心脏扫描的需要。1998年, 4排螺旋CT开始用于冠状动脉成像。但4排螺旋CT单位时间内的扫描覆盖范围仍太小, 且对狭窄低于50%或管径<2mm的冠状动脉分支无法进行准确评估[1],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先后推出8排、16排、64排螺旋CT, 其球管转速大大加快, 时间、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 机架扫描速度达到0.33s, 探测器旋转1周覆盖的扫描范围可达到32~40mm, 在5s内可完成心脏检查, 检查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对于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患者准确性仍较差, 而且曝光时间长, 造影剂用量大也限制了传统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推广。近几年来, 双源CT、256排、320排螺旋CT相继出现。双源CT时间分辨率达83ms, 320排CT探测器宽度达16cm, 一次扫描可覆盖整个心脏, 扫描数据能在同一个心动周期获得, 从而使心律不齐及心率快慢等影响降到最低, 使心脏成像的质量提高到又一个新的高度。

2 CT冠状动脉成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合冠状动脉成像的人群包括: (1) 症状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患者, 如果CT阴性, 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 (2) 没有冠心病症状的瓣膜病患者心外科换瓣之前; (3) 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状况; (4) 暂不接受CAG的冠心病患者可用冠状动脉成像来评价病变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2]。不适合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包括: (1) 明确诊断冠心病, 拟近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2) 心率控制不佳或心律不齐或起搏器心律的患者; (3) 明确诊断冠心病, 有严重冠状动脉钙化者[3]。

3 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因素

虽然多层螺旋CT已成为目前无创性心血管检查最具有潜力和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但其图像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 主要因素是: (1) 心率 (律) 变化造成的冠状动脉移动伪影, 影响对管腔的正确评价。 (2) 冠状动脉管壁广泛、弥漫的钙化形成的高密度影及其伪影对管腔的遮盖, 影响狭窄程度的判断, 导致漏诊或过诊。 (3) 屏气。扫描过程中如患者未憋住气, 呼吸运动伪影将导致血管壁模糊甚至错层。 (4) 金属植入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 金属直接对X-线投射的影响。 (5) 扫描参数设置不合理, 如注射速率、延迟时间、对比剂总量、心电门控参数选择的差异、重建方法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图像分析[4]。

4 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

4.1 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 但其为有创性检查, 费用高, 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 迅速发展的多层螺旋CT (MSCT) 冠状动脉成像 (CA) 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手段。徐建波等[5]对217例患者868支直径≥1.5mm中重度狭窄冠脉对照研究分析, 64排MSCT对中度狭窄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90.9%、96.8%、99.2%;重度病变分别为89.7%、97.4%、97.0%、97.2%。李剑等[6]对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影像资料与常规导管造影对比, 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90%及94.84%, 尤其对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因此, 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血管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的阴性预测值较高, 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冠状动脉正常或不需介入治疗的患者作CAG检查, 基本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筛选的需要。

4.2 MS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评价

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对冠心病的预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以及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7]。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并对其稳定性做出评价是预防和处置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前提。冠状动脉内超声 (IVUS) 是目前诊断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金标准”, 由于其有创性和高费用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MSCT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 结合CT值测定能对冠状动脉斑块形态、成分做出评价。国内外不少研究已把双源CT在辨别冠脉斑块成分的价值上同IVUS进行了对照分析, 已经公认的是, DSCTA可以区分钙化和非钙化斑块, 且对于进一步区分纤维斑块和脂质斑块目前存在困难[8,9]。在近期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统计中发现, 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类型明显不同, 前者以高CT值的钙化斑块为主, 而后者以低CT值的非钙化斑块为主[10]。因此, 通过对冠状动脉不同斑块成分的检测, MSCT可早期发现易损斑块, 即不稳定的非钙化斑块。随着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 后处理软件的不断改良, MSCT将会对斑块提供更多的影像-病理学资料。

4.3 MS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评价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及多支病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桥血管近、远期通畅率是评价CABG手术疗效最重要的一个指标[11]。近年来, 随着MSCT心脏成像技术逐渐成熟, 在桥血管影像学评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何忆雯等[12]以SCA为金标准, 采用64排螺旋CT对46例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4条桥血管进行分析表明CTA能够清晰判断CABG术后患者桥血管通畅、显著狭窄或闭塞, 并能清楚显示桥血管吻合口的情况。除1例术后金属夹伪影致漏诊及远端旁路吻合口严重钙化致误诊3节段外, CTA正确诊断22处病变。其敏感性96%, 特异性97%, 阳性预测率88%, 阴性预测率99%, 准确率96%。另有研究报道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100%、89%~100%[13]。这表明, MSCT对于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有否阻塞和狭窄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虽然桥血管成像会受到心率、呼吸、血管钙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但只要注意避免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CTA仍不失为CABG术后随访及再狭窄高危因素人群诊断的较为可靠、安全有效的无创筛选手段。

4.4 MSCT对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应用

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术后再狭窄是影响介入治疗预后的严重问题, 对其术后的疗效进行及时正确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影像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有创的插管法造影。近年来, 冠状动脉CTA技术逐渐成熟, 已经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评价[14], 但其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各家报道不一。有研究报道[15], 由于支架线状硬化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 一般情况下≥3.5mm直径的支架是可评价的, 3mm直径支架中约80%是可评价的, 而<3mm直径支架只有33%是可评价的。Cademartiri等[16]应用64排螺旋CT对182例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进行了随访研究, 其中178个支架可被MSCT评价, 并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 得出64排螺旋CT在发现直径超过2.5mm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3.0%、63.3%和99.3%。国内石惠等[17]将34例72枚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双源CT资料与CAG对照, 其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3.61%、88.46%、95.65%。资料分析表明通过调整合适的重组函数值、窗宽、窗位并综合运用各种重建方法, 有利于MSCT螺旋CT对腔内狭窄和支架通畅情况作出正确诊断和客观评价。

4.5 MSCT冠状动脉畸形及壁冠状动脉的评价

冠状动脉变异的发病率较低。据报道, 占先心病患儿发病率的1%~3%, 成人组约为0.46%~1.30%, 大部分冠状动脉变异属于良性, 对心肌供血无明显影响, 少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有致命危险, 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呼吸困难、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 是青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18,19]。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外膜下结缔组织内, 当一段冠脉被心肌所包绕, 则该段心肌称为心肌桥。以往人们认为心肌桥不产生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 故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 随着心肌收缩, 壁血管会明显受压狭窄, 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猝死等严重的临床症状, 特别是在运动员剧烈活动时易导致猝死。近年来CT技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双源CT的出现, 明显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 能更直观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开口、走形、心肌桥的长度及不同时期血管管径受压变化情况。据文献报道[20,21], MSCT在探测冠状动脉变异、畸形的结果与常规的血管造影完全一致, 因此MSCT对冠状动脉畸形和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 小结与展望

目前, 多排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阴性预测值较高, 因此部分患者能够免去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但是, 由于CTA图像质量容易受到钙化、心率等多重因素的干扰致阳性预测值降低, 故目前尚无法完全取代冠状动脉造影。不久的将来随着多层CT技术和新的软件的不断改进, 将会使图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均得到极大的提高, 多层CT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2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宁阳271400)【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多排螺旋CT技术已經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提供了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使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本文该技术的检查方法、适应症、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对多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关键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国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49-01 近几以年,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从1998年开始世界上的第一台4排MDCT问世, 到2004年底的时候,由通用电器公司推出的64排MDCT问世, 在这两种MDCT之间,经过了8、16、32排等三种过渡产品, 但是这样的多度只用了6年时间。“排”指的是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 一般情况下探测器的宽度随着排数的增多而变宽, 在一次扫描中所完成的宽度也就越大。有一些专家将多“排”螺旋CT称之为多“层”螺旋CT,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两者的定义是相同的, 即探测器有多少“排”, 在一次扫描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1 检查方法和适应症状1.1患者准备:①保证患者的心电图能够保持同步化: 先稳定地将电极与患者洁净且干燥的相应胸部区域相连接;在对患者憋气后基础心率及其心率变化进行测定, 闭气以后的心率可能下降5-20次/分钟。②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及憋气,准确的进行定位与扫描, 在有需要时给予氧气等。③注射造影剂与采集图像的同步化:利用肘前静脉内导管注射的方法;对循环时间进行测定; 利用双筒的高压注射器, 注射高浓度的非离子型的造影剂以后注射相适合的生理盐水, 能够相对地对上腔静脉、右心室等高密度造影剂伪影进行防止。④放射线的辐射剂量:64排的MDCT对X线的利用率为95%,但16排的MDCT是90%。1.2 扫描方式:扫描模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心脏的扫描,目的是观察心腔、瓣膜、冠状动脉、心肌和心包;还有一种是“胸痛三联征”扫描的模式,以观察肺动脉栓塞、冠状动脉、主动脉夹层为目的,还有冠状动脉的血管搭桥等利用非离子型的造影剂(350-370mgI/ml),三个时相注射,① 总量为60-80ml,流速是5ml/s;②总量为15ml,流速为3ml/s;③生理盐水是30ml,流速是3ml/s。确保冠状动脉以及左心室腔为真实动脉期的高峰,并且上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室的显影一般较淡,伪影也较少。从开始自肘静脉注射时直到造影剂到达靶器官的时间称做循环时间,利用Smartprep扫描模式,个体的循环时间可以进行准确测量,进而确保图像采集与造影剂达到同步增强, 并且决定了造影剂的用量。针对某一些疾病,比如心脏肿瘤、缺血性心肌病等, 实行晚期(5-20min)再次扫描,对心肌灌注、肿瘤供血和染色进行观察。2 临床应用MD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势:对于斑块成像、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指导冠脉支架、管腔狭窄诊断、搭桥手术和该手术的术后随访、不典型胸痛的筛查、心肌缺血性梗死、心功能分析等。2. 1 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① 冠状动脉的起源出现异常: 左、右冠状动脉可以分别起源于肺的动脉主干, 可以分别起源于同一主动脉窦,也可以同时起源于左、右的冠窦, 有时患者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后方的无窦。② 冠状动脉瘘: 在患者的左、右冠状动脉发生均有可能, 一般情况下在左房瘘、右房瘘和右室瘘比较常见; 瘘管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出现异常增粗和走行现象, 并可以直接以引流的方式进入心腔的冠状动脉的血管影, 此血管影一般情况下会有冠状动脉的分支出现。③ 冠状动脉的肌桥: 由于CT可以对冠状动脉和邻近心肌组织进行同时显示, 所以, 在肌桥的显示方面要比常规冠状动脉的造影技术好的多, 从而达到了避免冠心病假阳性的诊断的出现。在临床诊断方面,冠状动脉肌桥有时候会被误诊为管腔狭窄而置入支架后容易造成患者管腔出现破裂现象, 在支架术前进行CT检查, 可以对此种事故的发生起到很好避免效果。参考文献[1]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张抒扬,张立仁,林松柏,王沄,赵文敏.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12(01):281-282.[2]苏雁英,王玉堂,时向民,徐勇. 冠状动脉造影成像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定性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32(44):562-563.[3]蔡锡福,郑绪宏. 冠状动脉钙化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17(04):186-187.[4]宋兰,张竹花,金征宇. 多层螺旋CT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和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23(01):327-328.

CT血管成像显示椎动脉解剖变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01~2010-01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693例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 其中114例椎动脉为起源变异和 (或) 走行变异, 男62例, 女52例;年龄42~86岁, 平均 (62.74±11.44) 岁, 主要临床症状是头晕、头痛、肢体乏力、麻木等。

1.2仪器与方法采用Light Speed VCT XT 64层螺旋CT扫描仪和Ulrich Missouri双通路数控高压注射器, 18G静脉留置针。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方向为足侧向头侧。扫描参数:管电压100~120 k V, 管电流500~650 m A, 准直64×0.625 mm, 层厚0.625 mm, 螺距0.516︰1, 转速0.4 s/r, 矩阵512×512。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350 mg I/ml及生理盐水各20 ml以5.0 ml/s经肘正中静脉注射, 于颈3~4椎间隙平面行同层动态扫描, 得到颈内动脉触发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及峰值时间。根据峰值时间决定扫描触发时间, 从主动脉弓下1.0 cm至颅顶包括Willis环行空间位置相同的平扫和动脉期扫描, 扫描开始时以5 ml/s注射55ml对比剂, 再以相同速度注射40 ml生理盐水。2次扫描参数完全相同, 分别获得平扫及增强图像。

1.3 图像后处理将数据传送到AW 4.4 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使用动脉期及减影后的图像, 采用容积再现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曲面重组 (CPR) 和高级血管分析 (AVA) 等后处理技术, 通过三维旋转调整观察角度, 并结合原始轴位图像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变异及走行变异情况。由1 名主治医师和1 名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和记录双侧椎动脉起源及走行显示情况, 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达成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 软件, 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的相关性采用 χ2检验, 并计算比值比 (OR) 及其95% 置信区间 (CI) ,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动脉起源变异的发生率及起始部位114 例中, 67 例双侧椎动脉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 47 例单侧椎动脉起源变异 (表1) , 起源变异的发生率为6.78% (47/693) , 血管发生率为3.39% (47/1386) 。其中2 例仅有起源变异 (图1) , 45 例同时具有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 (图2) 。

图1男,61岁,椎动脉起源变异。VR示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箭,A),右椎动脉起源正常(箭头); CPR示双侧椎动脉均从颈6横突孔进入,走行正常(箭,B、C)。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

2.2 椎动脉走行变异的发生率、走行部位114 例中, 2 例双侧椎动脉均从颈6 横突孔进入, 走行正常;112 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分别从不同的颈椎横突孔进入, 走行变异的发生率为16.17% (112/693) , 血管发生率为9.31% (129/1386) (表2) 。45 例同时具有起源和走行变异的类型见表3。

图2 女,66岁,椎动脉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VR示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箭,A),右椎动脉起源正常(箭头,A);CPR示左椎动脉从颈4横突孔进入(箭),左椎动脉走行变异(B);CPR示右椎动脉从颈6横突孔进入(箭,C)。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

图3 男,54岁,椎动脉走行变异。VR示双侧椎动脉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起源正常(A);CPR示左椎动脉从C6横突孔进入(箭,B);CPR示右椎动脉从C4横突孔进入(箭),右椎动脉走行变异(C)。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

2.3 椎动脉同时具有起源和走行变异的统计分析起源变异病例中, 走行变异的发生率为95.74% (45/47) ;未发生起源变异病例中, 走行变异发生率为10.37% (67/646) , 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5.67, P<0.05) , 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的关联强度OR为194.44, 95% CI为46.13~819.67。见表4。

3 讨论

3.1 椎动脉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的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 91.67% 的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 95.83% 的椎动脉从第6 颈椎横突孔进入[8]。椎动脉还可以起源于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或发自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如甲状颈干, 也有自主动脉弓和锁骨下动脉双来源者。左椎动脉起源变异较多见[9], 起源于主动脉弓者约占3.2%~4.2%[10,11], 最常见的是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 本组该类起源变异的发生率为6.20% (43/693) 。由于主动脉弓内的压力高于锁骨下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弓的椎动脉的血液供应可能比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充足。如果椎动脉阻塞, 主动脉弓内的压力也可能成为促使椎动脉形成动脉瘤或破裂的原因之一[12]。

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孔者位置, 以第6 颈椎横突孔最多, 进入其他颈椎横突孔少见, 称走行变异。椎动脉进入横突孔位置的变异在健康人的发生率约占5.0%[13], Bruneau等[14]对250 例患者双侧500 根椎动脉行MRA或CTA检查, 发现椎动脉走行变异的发生率为7.0%。正常型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 进入第6 颈椎横突孔 (95.83%) [8]。本组中走行变异的发生率为16.17%。走行变异的椎动脉在前斜角肌、颈长肌及头长肌之间穿行的距离相对增加, 以上肌肉收缩挤压椎动脉, 使椎动脉痉挛, 同时其位置变浅, 易受寒冷刺激, 这些因素均可以影响血管内的血流, 增加后循环缺血发生的概率[15]。由于本组研究对象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走行变异的发生率为健康人发生率5%[9]的3 倍左右, 因此走行变异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此外, 椎动脉的主干在组成椎-基底动脉的同时发出小动脉分支营养脊髓颈段, 从第5 颈椎横突孔以上进入的椎动脉发出的小动脉分支比正常走行的椎动脉发出的分支少, 可能影响对脊髓颈段的营养支持。

3.2 椎动脉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的相关性本组45 例 (39.47%) 椎动脉同时具有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 椎动脉起源变异是否会诱发走行变异、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需要进一步研究。刘银社等[6]认为椎动脉起源变异最常见的合并症是走行变异, 但大多数文献仅提到在发现椎动脉起源变异的同时发现走行变异的情况, 并未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17,18]。因此, 本研究把全部变异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用统计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5.67, P<0.05) , 说明起源变异病例走行变异的发生率高于未发生起源变异的病例;OR值的大小反映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的关联强度, 本组OR为194.44, 表明起源变异 (暴露因素) 和走行变异 (发病) 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起源变异是引起走行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3.3 椎动脉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相关性的临床意义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 发育成椎动脉的背外侧支与参与合成主动脉弓的背主动脉主干之间未发生萎缩或中断而成, 其合成的椎动脉最后转变成主动脉弓的分支[17]。由于与背主动脉相连的7 对节间动脉从相应的椎间隙进入横突孔, 因此发育异常的椎动脉就产生了不同的走行变异。椎动脉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之间存在相关性, 起源变异是导致走行变异的重要因素。此外, 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时期横突孔发育不良, 可以使椎动脉不进入该横突孔而绕行, 如横突孔的先天性狭窄或闭锁, 可以出现椎动脉起源变异[19,20]。起源变异的椎动脉容易受颈部肌肉的刺激或压迫, 导致后循环缺血;走行变异的椎动脉较正常侧管径窄, 阻力高, 血流速度低, 这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作时椎动脉呈痉挛性缺血表现相同, 若两者同时发生, 则会增加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 一侧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变异不会造成显著的椎动脉系供血不足, 但当对侧椎动脉受到多种因素刺激痉挛缺血时, 异常侧椎动脉不能代偿, 继而出现一系列后循环缺血症状。临床表现为眩晕、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和耳聋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行CTA检查, 发现有椎动脉起源变异时, 需要进一步观察有无走行变异, 反之则提示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可能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同时, 椎动脉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也增加了脊柱、神经外科及介入治疗手术的危险。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4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其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是定量分析,通过检查钙化斑块的数目进行判断,并依此评估患者冠心病发生几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无创的技术被引入临床检查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率快、安全可靠的优点[2],并且能精确检出钙化斑块的情况,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本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岁。在并发症方面,糖尿病11例,高血压并24例,高血脂1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机选定为64层CT血管造影机,该检查系统配有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和图像工作站。扫描电压选定为120Kv,电流选定为1331As,矩阵选为512×512。扫描前要求患者屏气,将扫描仪从气管隆突往心脏隔下水平扫略,扫描过程中同时观察心电信图。

1.2.2 检出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3]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钙化斑块,若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邻像素CT值小于130Hu域值时则可判定存在钙化斑块,等于或者大于1300Hu值图像软件会显示为粉色。由于伪影会导致噪声或者粉色带状区的产生,若患者心脏区域内存在噪声、点装灶、带状粉色灶则需要特殊处理,此时需要对此区域进行细分,划出钙化斑块区域、伪影区域,调整窗口各参数使其显示清楚。也可以利用软件局部放大的功能,对比原始图像,以达到区分伪影区域中钙化斑块位置。采用两组不同的厚度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厚度选定为1mm和3mm,1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1mm,同理,3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1.2.3 敏感度计算方法:(3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1mm和3mm厚度重建检出的钙化斑块数目导入到数学分析软件spss1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检出结果的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CT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

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22.3秒。总共对197支血管进行造影,其中180支血管可以评价,17支血管无法评价;无法评价的17支血管中的10支出现大范围的钙化情况,3支由于心跳伪影影响,2支由于呼吸伪影影响,2支由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低,未扫全起始、末梢节段等。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指标以狭窄>50%为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情况

指标LADLMRCALCX总计

特异性94.810084.868.392.4

敏感性87.410077.554.879.6

阴性预测值95.610086.977.691.4

阳性预测值85.010083.875.273.7

2.2 两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3mm组钙化斑块敏感度和小钙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86.3%和80.0%,与1mm组存在明显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1mm组和3mm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钙化斑块数钙化斑块敏感度小钙化斑块小钙化斑块敏感度

1mm组9051100%35100%

3mm组904486.3%2880.0%

P值--<0.05-<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不易察觉。据相关报道[4]50%左右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病前并无症状。倘若发现不及时,一旦血管狭窄加剧,粥样斑块脱落而堵塞血管,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评定冠心病的风险等级,倘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动脉疾病具有100%的特异性,敏感性也达50%以上。如果冠状动脉内存在钙化,则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倘若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阴性预测值更高,此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直接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因此钙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积分情况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评定其危险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中对钙化斑块的面积以及数目等进行计算,倘若CT值大于100Hu則可认为钙化。

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其在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之前一直是检查粥样硬化的最重要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CT血管造影逐渐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图像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面与心电图作用类似,因此其取代了心电图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射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其图像质量已十分接近解剖图像,通过CT值可以判断钙化斑块所属类型,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搭桥等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术前信息[5]。

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钙化斑块检出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层厚和层距。本研究中采用1mm和3mm的层厚和层距对原始数据进行50%重叠方法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使纵向分辨率得到,小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减少化斑块的漏诊率。理论上层距越小和重叠度越高检出结果更准确,但是层距小重叠度高不利用软件处理。经过研究,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两组具有明显差异,可见1mm组具有更强的钙化斑块检出率,其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张福洲,陈华平,余帮龙等.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05): 823-827.

[2] 吴波,邢艳,马依彤等.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04): 248-252.

[3] 张俊峰,蔡久英.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1(S1): 91-93.

[4] 周小明.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30(09): 173.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5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与心腔或心脏外大血管之间的异常通道,是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畸形,以往报道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002%,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0.4%,常规心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CT动脉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该病的检出率约0.19%~1.0%[1,2,3]。CAG一直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在冠状动脉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其诊断优势也逐步得到临床认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4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的图像特征,旨在评价DSCTA对成人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7月间16648例因确诊、怀疑冠状动脉疾病(CAD)或健康体检在本院行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的患者资料,共发现冠状动脉瘘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23~92岁,平均58.9岁。患者均签署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因患者均因确诊、怀疑CAD或体检行CT检查,因此大部分患者缺乏超声及CAG的诊断资料,故本研究未对3种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西门子双源128层CT扫描系统(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Siemens Medical Systems,Erlangen,Germany)。扫描前详细告知患者检查步骤,缓解部分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然后接入仪器自带的心电监测系统,观察每个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如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便中止检查。训练患者呼吸,嘱咐患者配合屏气,常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既往有硝酸甘油过敏者除外;选择手背或肘正中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18~20 G),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Med Rad Inc,Indianola,US),注射速率3.0~6.0m L/s(根据病人心率、体重、扫描时间等因素进行调整[4]),先注射生理盐水20 m L,以测试静脉通道是否通畅。

随后,嘱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增强造影剂选用非离子造影剂优维显(Schering Ultravist,Iopromide,370 mg I/m L,Bayer Healthcare,Germany)或威视派克(Visipaque,320 mg I/m L,GE Healthcare AS),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威视派克,造影剂注射完后随即用50 m L生理盐水以相同的速率冲洗静脉通道;团注追踪自动触发扫描软件(Bolus tracking)。

接着,于肺动脉干水平预监测扫描层面,将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放置于升主动脉,面积大约为1 cm2,尽量选择远离上腔静脉一侧,扫描触发CT阈值:80 HU延迟5 s扫描;采用前瞻式或回顾性心电门控以及实时动态剂量曝光调节(CARE Dose4D),扫描时间:0.25~15.3 s;扫描方向:从头到脚;扫描参数:有效管电流时间乘积350~410 m As(根据病人体型调整),管电压100~120 k V,Pitch值0.2~0.42(仪器根据病人的心率自动调整),机架旋转时间0.28 s/转,有效重建层厚0.75 mm,重建层间距0.5 mm,重叠层厚0.25 mm。

1.3 图像处理与重建

CT扫描系统自带软件自动重建出最佳收缩期(Best Systole,BS)和最佳舒张期(Best Diastole,BD)的图像,选择图像较为清晰的时相进行重建,一般对于心率较快的患者选用BS图像,对于心率较慢的患者选用BD图像。将所有重建后不同时相的图像直接传至后处理工作站(Syngo Multimodality Workstation,Siemens,Erlangen,Germany),使用西门子公司商用冠脉专业分析软件(Circulation,Siemens,Erlangen,Germany)对轴位原始图像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二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曲面重建(CPR)和血管相重建(Angioview);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容积再现重建(VR)。所有图像由两个心血管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评价,评估变异血管的开口、走行,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2 结果

16648例受检者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瘘44例,检出率约0.26%,其中右心系统瘘41例,左心系统瘘3例;单瘘口43例,多瘘口1例;单一血管供血32例,多个血管供血12例(图1)。33例瘘血管或其形成的侧支血管迂曲走行于肺动脉主干表面,形成明显强化的血管团,靠近瘘口处管腔呈局限性瘤样扩张,后以窄束血流汇入肺动脉主干内,其中19例可于肺动脉表面瘘口处见到典型“射血征”。右冠状动脉与心腔之间的冠状动脉瘘一般瘘口比较大,可见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部分可见瘤壁钙化。

注:a、b.示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巨大瘘伴右冠状动脉全程瘤样扩张,与左心室相连处局部瘤样改变;c、d.示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肺动脉主干瘘,肺动脉干根部可见迂曲血管团,瘘口处可见射血征象;e、f.示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右冠状动脉全程扩张,远段管壁可见钙化影。

3 讨论

冠状动脉瘘最早由Krause于1865年报道,以往报道CAF发病率约0.19%~1.0%,分为先天性与获得性两类,先天性CAF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某些原因致心肌局部区域发育停止,造成心肌窦状隙及心脏的动静脉或心脏之间的网状交通残留,血液由冠状动脉经瘘管分流到有关心腔和血管而形成的心血管畸形;获得性CAF是由于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与心腔及其他血管的异常交通形成所致[4]。目前CAF的分型还没有统一,绝大多数按照瘘管开口位置进行分型。根据血流动力学可分为两大类,即动静脉瘘(与右心系统交通)和体循环内瘘(与左心系统交通);根据瘘管的开口部位分为两大类,即冠状动脉-血管瘘(与冠状静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交通)和冠状动脉-心腔瘘(与左右心房、心室交通);按瘘口引流的位置分型为:I型引流入右心房,Ⅱ型引流入右心室,Ⅲ型引流入肺动脉,Ⅳ型引流入左心房,Ⅴ型引流入左心室[1,4]。本组中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例,冠状动脉-右心室瘘2例,冠状动脉-左心室瘘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5例,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1例,另外还有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肺动脉瘘各1例。本组病例结果与以往以CAG为诊断手段的报道不相符,以往以CAG为诊断手段的报道中以冠状动脉-右心系统瘘最常见[5,6],笔者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冠状动脉造影是二维图像不能显示冠状动脉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造影图像也易受体位及组织重叠的影响,而且若冠状动脉瘘口分流量比较小或瘘口两端压力相差不大则瘘管显影不清容易导致漏诊。

CAF的临床症状包括听诊杂音、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绞痛、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猝死等,主要取决于左向右分流的程度。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冠状动脉瘘患者多在20~30岁左右出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3%~11%)、细菌性心内膜炎(5%~20%)、动脉瘤(19%~26%)等[4,5,6,7]。本组病例中有4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其中31例(31/42)患者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斑块形成,其临床症状很有可能与冠状动脉硬化有关,但也有11例患者无冠状动脉硬化的证据,这些患者的症状是由于CAF导致的心肌缺血引起。其余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属常规体检偶然发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为继发性CAF,该病可能是由于肺动脉血供不足、肺实质病变、支气管扩张或者长期慢性肺炎导致冠状动脉与支气管动脉之间的潜在吻合开通所致[6,8,9]。本组中有1例患者为左回旋支-支气管动脉瘘,合并有支气管扩张。但仍需大样本研究去证实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与肺动脉血供不足以及肺实质病变的关系。

CAF自然愈合率极低,目前认为即使无临床症状,也应早期诊断、择期根治。对于合并动脉瘤者,因瘤体压迫和有血栓脱落的危险,应尽早手术;对于分流量很小、血液循环病理生理变化不大或高龄者,可随访观察[10]。本组病例中,有12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3例行外科结扎,5例行介入封堵,4例因瘘口过大或远端血管迂曲导管难以通过而后改为外科结扎。介入手术及外科手术所见CAF的起源血管、引流血管及瘘口均与CT所见相同。其余患者因年龄过大或者分流量较小未行治疗,仅保守观察随访。

4 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6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脑血管造影术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 是以基底动脉 (BA) 和 (或) 椎动脉 (VA) 扩张延长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的、潜在的脑血管疾病[1], 该病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多样, 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近年来, 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 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关研究报道渐多, 但仅有少数文献提及VB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1,2,3,4], 且观察不全面。本研究旨在通过CTA观察并系统描述VBD的影像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01~2013-03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就诊的47例VBD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11例;年龄44~84岁, 平均 (63.9±6.3) 岁。患者均符合VBD影像学诊断标准[1,5], 即BA和 (或) VA直径>4.5 mm;BA长度>29.5 mm或横向偏离>10 mm;VA颅内段长度>23.5 mm或其任意一支偏离>10 mm。排除BA和 (或) VA明显狭窄或闭塞, 合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后颅凹肿瘤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后循环功能障碍或脑干压迫症状, 如头晕 (25例) 、猝倒 (7例) 、面肌痉挛 (5例) 、共济失调 (5例) 、偏身感觉异常 (3例) 、抽搐 (1例) 和三叉神经痛 (1例) 等。颅脑CT或MRI平扫诊断后循环供血区脑梗塞36例, 脑出血3例, 脑积水2例, 正常6例。18例有长期吸烟史 (男16例, 女2例) , 12例有高血压病史, 5例有糖尿病病史, 3例有肥胖症。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50 m A, 层厚2 mm, 速度0.5 s/r, 螺距0.8, 视野24 cm×24 cm, 矩阵512×512。采用对比剂碘海醇 (350 mg I/ml) 注射液, 经高压注射器经右前臂静脉注射, 剂量为1.5 ml/kg, 速度3.5~4.0 ml/s, 采用对比剂动态监测自动触发扫描, 感兴趣区置于主动脉弓处, 阈值设定为100 Hu, 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顶结节。图像处理采用Vitrea 5.2后处理工作站, 获取容积重组 (VR) 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图像, 重组层厚1 mm, 层距1 mm。在VR图像上行枕部冠状切割, 充分暴露BA及VA。

1.3 BA、VA颅内段直径、长度及偏移度测量

利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中的距离测量工具测量:①直径, 在横断面分别测量BA和 (或) VA直径[5];②长度、偏移度, BA长度为BA起点至顶点的距离, 偏移度为BA横向偏离其起始点到顶点之间的垂线的距离;VA颅内段长度为VA入枕骨大孔处至BA起点的距离, 偏移度为VA任意一支偏离其颅内入口到BA起始点之间的距离[1]。本组对BA或VA颅内段走行近似直线者直接按上述标准测量其长度, 对走行迂曲者, 因其长度测量不易掌握而采用偏离度>10 mm作为延长标准。见图1。

2 结果

2.1 VBD的表现形式

47例中, VBD有5种表现方式。①单纯BA式 (8例, 17.0%) :表现为单纯BA扩张延长, 偏离6例, 无偏离2例, 双侧VA颅内段正常 (图2) 。②BA+单侧VA式 (30例, 63.8%) :分为BA+左侧VA式 (22例, 46.8%) 和BA+右侧VA式 (8例, 17.0%) 。BA和单侧VA颅内段均无偏离2例, 均有偏离28例, 其中一侧VA颅内段向对侧骑跨22例 (图3) 。③BA+双侧VA式 (5例, 10.6%) :BA和VA颅内段均无偏离2例, 3例偏离均伴有一侧VA颅内段向对侧骑跨 (图4) 。④单侧VA式 (2例, 4.3%) :左侧VA式和右侧VA式各1例, 均有一侧VA颅内段向对侧骑跨, BA偏离延长但无扩张 (图5) 。⑤双侧VA式 (2例, 4.3%) :表现为双侧VA颅内段扩张延长, 向同侧或对侧偏离, 1例一侧VA颅内段向对侧骑跨, BA直径在正常范围 (图6) , 1例偏离延长。

图1 BA、VA颅内段偏移度测量方法。线M:枕骨大孔与斜坡中线;线T:BA顶点 (箭头) 水平线;线C:BA起点 (箭) 水平线;线H:T、C线之间的垂线;线D1:BA偏离距离;线LL:左侧VA颅内段入口与BA起点间的连线;线RL:右侧VA颅内段入口与BA起点间的连线;线D2:右侧VA颅内段偏离距离;线D3:左侧VA颅内段偏离距离。本例为BA+双侧VA式

图2患者女, 44岁, 单纯BA式。BA扩张延长, 无偏离 (箭) , 双侧VA颅内段无扩张延长或偏离 (箭头)

图3患者男, 49岁, BA+单侧 (左) VA式。BA扩张并向右偏离延长 (箭) , 左侧VA扩张、向同侧偏离延长 (箭头) , 右侧VA无扩张, 向左骑跨 (星号)

图4患者女, 70岁, BA+双侧VA式。BA扩张延长、无偏离 (箭) , 左、右侧VA扩张, 分别向同侧偏离延长 (箭头) , 右侧VA向左侧骑跨 (星号)

图5患者女, 64岁, 单侧 (右) VA式。BA无扩张延长 (箭) , 右侧VA扩张, 向同侧偏离延长并向左侧骑跨 (箭头) , 左侧VA无扩张延长

图6患者女, 68岁, 双侧VA式。左、右VA扩张延长, 左侧VA向右侧骑跨 (箭) , 右侧VA向同侧偏离 (箭头) ;BA无扩张, 向右偏离。双侧VA管壁多发硬化斑 (星号) (注:以上图像为后面观, 左右相反)

2.2 BA或VA直径、长度、偏离度测量

BA扩张43例, 直径 (4.94±0.28) mm。BA延长46例, 其中2例为单侧VA式, 1例为双侧VA式, BA仅延长而无扩张;近似直线延长6例, 长度 (32.10±1.84) mm;迂曲偏离延长40例 (85.1%) , 偏离度 (12.64±1.84) mm, 其中偏右23例 (48.9%) , 偏左17例 (36.2%) 。VA颅内段扩张并延长39例46根, 直径 (4.92±0.11) mm;近似直线延长4例6根, 长度 (24.22±0.52) mm;迂曲偏离延长35例 (74.5%) 40根, 偏离度 (12.36±1.86) mm, 其中向同侧偏移7例 (14.9%) 8根, 向对侧偏移并骑跨28例 (59.6%) 32根。见表1。

注:“-”表示BA、VA直径或偏离度在正常范围。“*”数字表示左侧VA向右侧偏离骑跨数, “_”数字表示右侧VA向左侧偏离骑跨数, 无标记的数字表示VA向同侧偏离数

3 讨论

VA、BA及其分支共同构成椎-基底动脉系 (也称后循环) , 主要供应脑干、小脑、颞叶底面及枕叶内侧面等。VBD是指某种因素导致BA和 (或) VA颅内段扩张延长或偏移达到一定程度后, 压迫脑干及邻近颅神经而产生诸如反复头晕、面肌痉挛、偏侧感觉异常、三叉神经痛、共济失调等后循环机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5,6,7,8,9]。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 常无明显症状, 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1,10]。常规CT或MRI可发现后循环供血区脑梗塞或出血征象, 少数有脑积水[11,12]。VBD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与先天性异常和后天获得性因素有关, 前者指椎基底动脉内弹力膜及平滑肌缺乏, 血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扩张迂曲, 血流动力学改变, 导致血栓形成和微栓塞[1,6,13,14];而后者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的血管壁退变有关[6]。研究表明, 男性、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均可能是VBD发生的危险因素[14,15,16,17,18]。

正常情况下, BA、VA的直径、位置及长度可因性别、种族等因素不同, 先天性变异也较多, 这些差异使VBD的诊断变得困难[19,20]。目前, VBD的影像学诊断均基于Smoker等[5]对VBD的定义以及Ubogu等[1]制订的半定量标准, 理论上应有单纯BA式、BA+单侧VA式、BA+双侧VA式、双侧VA式、单侧VA式。这些表现形式在本组均能观察到。国外一组采用MRA诊断的45例 (白种人22例, 非洲裔美国人23例) VBD患者中, 单纯BA式最多 (40%) , 其次为双侧VA式 (22%) 、单侧VA式 (18%) 和BA+双侧VA式 (16%) , BA+单侧VA式最少 (4%) [1]。李润涛等[3]报道16例VBD有4种表现形式, 即单纯BA式 (2例) 、BA+单侧VA式 (10例) 、BA+双侧VA式 (2例) 、单侧VA式 (1例) , 其中骑跨型7例。冉繁德等[4]报道33例VBD患者中, 有单纯BA式 (13例) 、BA+单侧VA式 (15例) 和BA+双侧VA式 (5例) 3种表现形式。杨运俊等[2]总结10例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的VBD也发现上述5种形式, 虽因例数少不足以说明各种表现形式的发生率, 但其在各种VBD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根据一侧VA是否跨过中线到达对侧, 提出了单纯型 (4例) 和骑跨型 (6例) 的判定方法。国内文献报道的各式VBD的发生率大小依次为:BA+单侧VA式>单纯BA式>BA+双侧VA式>单侧VA式或双侧VA式[3,4]。国外文献报道的则为:单纯BA式>双侧VA式>单侧VA式>BA+双侧VA式>BA+单侧VA式[1]。本组BA+单侧VA式最多见, 占63.8% (BA+左侧VA式占46.8%, BA+右侧VA式占17.0%) , 单纯BA式占17.0%, BA+双侧VA式占10.6%, 单侧VA式和双侧VA式各占4.3%, 与国内文献报道接近[3,4], 但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结果差别较大[1], 这可能与种族差异或不同的检查方法有关。本组发现28例 (59.6%) 骑跨式, 可认为其是VBD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共100例行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44例,年龄12~75岁,中位年龄49.3岁。

(2)仪器及扫描方法。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行仰卧位扫描。参数:扫描速度0.5 s/圈、准直器宽度2 mm、螺距3.5,使用碘普罗胺370(优维显),由高压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5 m L/s、注射总量100~150 m L。扫描范围包括T6~L5平面,均采用自动触发系统控制螺旋扫描的启动。获得的原始数据采用0.625 mm层厚、0.625 mm层距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其范围主要在主动脉及脊柱周围),重建图像通过GE ADW4.4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T)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腰动脉显示情况:腰1~4动脉显影数778支,其中,7支截断性不显影(图1),另有22支未见显影(图2)。752支起源于腹主动脉背侧,26支为左右支共干(图3)。

(1)腰动脉主干的开口直径及腰动脉与脊柱的关系腰动脉开口内径,见表1,腰动脉与腰椎体、腰椎间盘平面对应关系,见表2。

(2)腰动脉起始平面与腹主动脉的夹角。陈志新[1]对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分为3种类型:狭窄型(<20º)、正常型(20~70º)、垂直型(>70º);参照肠系膜上动脉分类法,腰动脉夹角亦分为3种类型:狭窄型(腰动脉呈直角发出,再向上向外急转,其与腹主动脉夹角<20º),见图4、正常型(20~70º),垂直型(>70º)。本组研究中发现L1~3动脉以狭窄型为主,而L4动脉以正常型和垂直型为主,狭窄型374支(占48.07%),正常型194支(占24.93%),垂直型210支(占26.99%)。本组腰动脉大部分走行扭曲,可能因血管管径较小,不如腹主动脉脏支走行光滑。

(3)相邻腰动脉间的距离。测量相邻腰动脉主干起始点间的距离,见表3。

(4)L5动脉及大根髓动脉—Adamkiewicz(AKA)显示情况。L5动脉显示率达93.43%,而AKA显示率仅为5%。

(5)本组研究中2例为主动脉夹层。1例L1-L2左侧腰动脉均起自真腔,右侧腰动脉均起自假腔。1例L1动脉起自假腔,L2动脉起自真腔,L3-4动脉左侧起自真腔,右侧起自假腔(图5)。

3 讨论

3.1 腰动脉的CT解剖分析

腰动脉一般起源于腹主动脉后壁,且成对出现。L1-2动脉主干主要走行于相对应腰椎间盘层面,椎体层面数相对较少,而L3-4动脉主干走行于相应椎体层面为多见,L4动脉无1例走行于下一个椎体层面。有研究表明L3动脉在椎体侧方的走行相对L4动脉稳定,本研究见L4动脉更多分布椎体层面,走行更稳定。当外伤致腰椎损伤时,L3-4动脉受损可能性较L1-2动脉更大。

腰动脉又分出前支及后支。前支走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供应腹后外侧壁组织;后支进入椎间孔成为脊支,主干继续向后外侧走行,成为背侧支。脊支分为前根髓动脉和后根髓动脉,而前根髓动脉中最大最固定的一支为AKA,其直径约为0.8~1.3 mm,脊髓的下胸髓和腰髓的血运主要来自AKA。Cargill等[2]认为78%的AKA起源于左肋间动脉或腰动脉,75%在Th9-Th12水平。侯海燕等[3]报告256层CT对AKA的显示率为35%;Yoshioka等[4]报道脊髓AKA的成功显示率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为66.7%。本组资料中AKA显示率较低,仅为5%,可能与检查方法不同有关。

李新元等[5]报道第5对腰动脉开口多在骶正中动脉的侧壁,走行多在第5腰椎及下方的椎间盘层面。L5动脉虽然显影率较高,但其管径较其他腰动脉明显变细,有研究报告[6]L5动脉直径平均值为1.17 mm,L5动脉存在较大变异,可起源于骶正中动脉或髂腰动脉及L4动脉。本组资料中第5腰动脉显示率93.43%,但细小而难以确定其走行及测量管径。

本组资料表明腰动脉主干外径一般<5 mm,腰1~4动脉主干自上而下逐渐增粗,与徐强等[7]报道的一致。李新元等测量成人尸体标本L1-4相邻腰动脉间距分别为(29.59±6.47)mm、(26.16±3.93)mm、(23.26±4.40)mm,与本组研究数据对照,间距略小。本组测量活体腰动脉的内径和相邻腰动脉的开口间距,与尸体解剖测量所得的数值比较,因方法不同而自然结果不同,因此尸体解剖所得数据对活体解剖测量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却不能等同。本组资料中部分腰动脉近段截断性不显影,而中远段显影,可能与血管一过性痉挛有关;部分腰动脉不显影,可能是先天性缺如。Caglar S等[8]认为右侧腰动脉直径大于左侧,本组资料发现两侧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当患者出现主动脉粥样硬化和主动脉瘤时,腰动脉主干增粗不明显。没有1例腰动脉发生管壁钙化及斑块,即使在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腰动脉显示管壁仍柔软,走行正常,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研究腰动脉解剖的临床意义

腰动脉解剖的观察对临床腰动脉选择性造影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以帮助介入手术医师术前分析腰动脉的血管解剖,分析外伤引起的出血与责任腰动脉的关系,分析腰动脉是否参与腹膜后肿瘤性病变的血液供应,了解腰动脉栓塞是否会影响脊髓或脊神经,从而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超选择性插管提供有用的信息。临床医师对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时,腰动脉改道是否成功也取决于临床医师对腰动脉解剖的评价。徐强等[8]报道,当AKA供血动脉阻断,患者可能发生截瘫,故主动脉夹层患者评价腰动脉,在腹主动脉病变腔内隔绝术中保持第1~2对腰动脉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志新,张国汉,梁立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CT解剖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150-151.

[2]Cargill H,Alleyne C H,Cawley C M,et al.Microsurgical anatomyof the artery of Adamkiewicz and its segmental artery[J].Neurosurg,1998,89(5):791-795.

[3]侯海燕,王均干,常军,等.256层CT显示Adamkiewicz动脉技术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55-756.

[4]Yoshioka K,Niinuma H,Ohira A,et al.MR angiography and CTangiography of the artery of Adamkiewicz:noninvasive preoperativeassessment of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Radiogrphics,2003,23(5):1215-1225.

[5]李新元,李永林,雷晓环.腰动脉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1991,14(5):126-128.

[6]游箭,张荣萍,胡鸿,等.腰椎间盘周围血管影像与薄层断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2011,(8):1563-1565.

[7]徐强,代远斌,孙善泉,等.腰动脉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05-607.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8

关键词:冠状血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解剖学

冠状静脉窦(CS)及其分支是心脏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心脏疾病诊断治疗的通道和重要标志,主要包括:靶向药物的输送、经冠状静脉插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以及经CS向左心室心外膜置放电极获得双心室起搏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1]。冠状静脉系统个体间解剖变异较大,为了更为准确地指导治疗过程,治疗前进行冠状静脉成像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在显示冠状动脉的同时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冠状静脉图像,从而提供国人冠状静脉系统的CT影像特点,为经冠状静脉系统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提供解剖信息。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3~5月于北京煤炭总医院行64排螺旋CT(MD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10例,男67例,女43例,年龄40~78岁,平均(57±10)岁。心率范围45~70次/分。将心脏检查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心电门控回顾性重建。1.2方法

MDCT冠状静脉成像方法及数据分析:应用GE lightspeed 64排MDCTA,球管转速2.0-0.35S,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696mA,螺距0.2:1,准直0.625mm×64,造影剂用碘普罗胺(即优维显,370mgI/ml),注射速度5ml/s,注射总量60~80ml。采用test bolus技术对升主动脉增强过程进行监测时间密度曲线,用到达高峰时的秒数乘2,再加10,再加经验值4秒,最后得出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一般在20~35秒左右。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回顾性心电门控,均采用舒张期75%单时相重建。随后以同样的速度注射40ml生理盐水。受检者屏气5~8秒。层厚0.625mm,间隔0.625mm。心率超过70次/分的扫描前嘱受检者将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嚼碎舌下含服,剂量25~75mg,控制心率在70次/min以内,心率要求整齐。

原始数据传输至GE ADW4.3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心脏静脉系统。沿左房室沟内曲面重建CS,在前室间沟内重建前室间静脉(AIV),后室间沟内重建心中静脉(MCV),沿左室相应的室壁重建侧静脉(LV)和后静脉(PV)。各心脏静脉管腔中心线的长度测量是从CS口至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同时测量起始段的管径和横截面积。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冠状静脉血管显示不清为差,血管显示连续但边缘不规则为良,血管显示连续且边缘规则为优。由2名有经验的(专业从事冠状动脉CTA诊断3年以上)放射科医师及1名心内科医师共同进行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每支血管管径测量3次,取其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各支血管径线测量值以(±s)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静脉图像质量评价

优64例,良43例,差3例,图像优良率为97.3%(107/110)。

2.2 心脏静脉系统的显示(图1)

(1)VR像清晰显示冠状窦及其属支在心脏表面分布情况,同时显示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及其毗邻关系。(2)MPR像显示冠状窦发育畸形并引流至左心房。(3)CPR像显示MCV全程管腔内部情况。(4)血管树VR像显示血管分布更清晰直观。(5)CPR显示CS-GCV-AIV血管全程内腔情况。(6)MIP像显示PV注入CS的形态和血管分布。(7)CPR像显示心中静脉全程情况。(8)CPR像显示PV血管全程。(9)与(2)为同一病人,VR像显示冠状窦发育畸形并引流至左心房。

2.2.1 CS

CS瓣在CS进入右房的入口处,100%受检者可以清楚识别CS、GCV及MCV。CS近端上下径为(10.5±3.2)mm,前后径为(8.5±2.2)mm,横截面积为(53.7±29.8)mm2,CS近端上下径大于前后径(P<0.05)。

2.2.2 CS各属支的测量值见表1

90.2%的受检者(99/110)可见1~3支PV。LV和PV开口分别距CS口(33.2±20.0)mm和(15±11.0)mm。

2.2.3 SCV和左房斜静脉(marshall oblique vein,MOV)

SCV在房室沟内与右冠状动脉远段平行走形,引流进入心中静脉或CS,9.1%的受检者可见SCV(10/110)。有7.27%(8/110)显示MOV,沿左心房下部斜行注入CS。2.2.4冠状静脉变异

本组发现冠状静脉畸形引流至左心房1例。3例仅有MCV,无PV;1例仅有PV,无MCV。

3 讨论

应用MDCT进行心脏冠状静脉无创成像多采用16层CT的冠状动脉CTA扫描方案显示冠状静脉。64排或64层MDCT关于心脏静脉的研究不多[2,3]。心脏冠状静脉系统目前已不断应用于心脏介入治疗方面,如后间隔旁路及心外膜旁路的射频消融、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室起搏电位置入CS[4]、肌原细胞移植等。在制定经心脏静脉介入治疗计划前,事先了解冠状静脉的情况非常重要[4]。尤其是CRT多心腔起搏使近年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很大进展。这种方法需通过CS将导线送入左室PV、GCV或MCV的远端达到起搏左心室的目的。以插管为基础的逆行性冠状静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实践证明并不总能提供充分的信息。64排MD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与传统导管法冠状静脉造影有较好的一致性[5]。本研究通过GE 64排MD-CTA回顾性重建冠状静脉影像,发现在观察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观察心脏的冠状静脉系统,图像优良率达97%,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对冠状静脉解剖学特征了解的需求。通过后处理重建技术,尤其容积再现技术(VR)可以清晰显示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发育、分布和变异情况。利用CPR能直接、准确测量管腔直径和截面积大小,更好地指导心脏静脉的介入治疗。MDCT的另一优点是能够同时提供心肌解剖学特征,从而避免将CRT电极置放于心肌薄弱处导致心肌穿孔可能。

经过血管分析法测量结果显示,CS的前后径短于上下径,与Jongbloed[6]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通过血管分析法获得的平均直径和横截面积能够客观提示CS的径线,这有利于根据测量结果决定电极或其它治疗装置是否能够通过CS。对于64排MSCT而言,扫描速度快、扫描时间短,所以扫描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本研究不用增加延迟时间和增加对比剂剂量,扫描参数同冠状动脉CTA扫描,一样可确保充分的冠状静脉回流,冠状静脉系统显示充分,动静脉关系一样能够清晰显示。

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变异较大。其中PV和LV数目变异最大,以LV2~3支为多,平均直径为3.0mm,是心脏CRT治疗中左室起搏电极的最佳置入点。本组资料显示,99例受检者(90.2%)可见1~3支PV和LV。Jongbloed[6]等研究38例患者,其中包含18例冠心病患者,其PV及LV的显示率分别为95%和60%,PV与本研究结果相近,LV结果比本研究结果低,可能与样本中冠心病人的比例有关,因为左心室侧壁发生心肌梗死时引流该区域的心外膜静脉也可以发生栓塞可能导致LV显影不佳,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MDCT可清晰显示冠状静脉的解剖异常,这些异常往往是形成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从而为某些心律失常提供病因诊断。本组资料发现1例CS发育畸形引流入左心房。畸形引流常常与心电不稳、预激旁路导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相关[7]。64排MDCT对于冠状动静脉关系的显示将有助于避免心外膜旁路患者射频消融并发症的发生。为更好地评估动静脉关系,进行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双时相观察是必要的。基于目前64排MDCT的时间分辨率,此项研究的局限之处在于,冠状静脉2级~3级分支因为管腔细小而显影不足,并且要求心率齐整,而心率高于70次/分、房颤等心率不齐的患者做此项检查往往成功率低,所以并不是所有人均能做冠状静脉CTA检查,这已经成为专家共识。即使心率符合要求但对于心脏收缩期的动静脉关系的显示也有一定难度,随着双源CT、128排、320排以及400排CT等更高级CT的发展,时间分辨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动态观察冠状动静脉关系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Meisel E,Pfeiffer D,Engelmann L,et al.Investigation of coronsry venous anatomy by retrograde ve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ventricular.Circulation,2001; 104:442-447

[2]Lemola K,Mueller G,Desjardins B,et al.Top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coronary sinus and major cardiac vein by computed tomography.Heart Rhythm,2005;2:694- 699

[3]侯阳,郭启勇,孙英贤,等.用64层CT血管成像探讨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特征.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368-372

[4]Singh JP,Houser S,Heist KE,et al.The coronary venous anatomy:a segmental approach to aid cardiac resynchronizaion therapy.J Am Coll Cardiol,2005;46:68-74

[5]Mühlenbruch G,Koss R,Wildberger JE,et al.Imaging of cardiac venous system; comparison of MDCT 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Am J Roentgenol,2005;185: 1252-1257

[6] Jongbloed MR,Lamb HJ,Bax JJ,et al.Noninvasive visualization of the cardiac system using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 Am Coll Cardiol,2005;45:749-753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9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玉林537000)【摘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在肝占位病变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 20例疑肝占位患者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利用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分别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重组,并比较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动脉期对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以及肝内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比较门脉期各种后处理技术对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显示情况。结果 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成像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显示最佳,对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显示亦为最好,而多平面重建(MPR)和表面阴影显示(SSD)各有优势。结论 应用各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肝脏双期血管重建成像,是了解肝脏血管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据所显示的血管的情况,对肝占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好的判断。【关键词】螺旋CT;肝占位;后处理技术;血管成像【中国分类号】R81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8-01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速度快[1,2],实现了肝脏快速多层扫描,利用其不同的图像后处理软件分别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行血管重建成像,通过比较不同的后处理技术显示肝脏的血供、病灶的血供、病灶对血管的浸润以及病灶与血管的关系,以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共20例疑肝占位患者进行了肝脏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男12例,女8例,年龄21~80岁。其中正常者2例,肝癌患者12例、血管瘤3例、右后支门静脉迂曲扩张1例、局灶性增生2例。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另部分随诊观察及其他相关检查证实。所有检查者均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血管重建成像。 1.2 设备和方法 采用Somation Sensation 16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准直16×1.5mm,螺距1.00,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肝下缘水平。增强扫描分为动脉期、门脉期,部分病人根据情况加延时期。对比剂为优维显,用量为80-90ml,注射流率3.0-3.5ml/s,经前臂外周静脉由高压注射器团注,检查前口服水500ml以充盈胃肠道。1.3 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技术分别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行血管重建成像,重建方法: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SSD)与容积再现技术(VR)。1.4 图像分析 比较动脉期及门脉期血管成像情况,比较动脉期各种后处理显示技术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肠系膜上动脉的显示情况;观察门静脉成像情况,比较门脉期各种后处理显示技术对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显示情况。2.结果

动脉期各种后处理成像均清晰显示了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其中血管正常者显示率为100%。肝内动脉分支显示率亦达90%。血管重建图像显示了诸血管分支逐级变细,还可显示血管壁是否光整、柔顺和走行的形态。根据图像,可以确定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起源位置和走行,图像清晰显示了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和走行,而且显示了肝脏病灶与血管的情况。其中12例肝癌患者有10例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以及对周围肝动脉的浸润表现,可见管壁不光整、局限狭窄、截断及迂曲的肿瘤新生血管,其中1例肝癌由膈动脉供血。2例局灶性增生有1例显示了病灶内的动脉血管。门静脉期各种后处理成像亦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其中血管正常者显示了门脉各属支血管走行、汇流形式及管壁是否光整柔顺均清晰可辨,可明确血管有无中断及推移现象。12例肝癌患者有7例可见肿瘤浸润门静脉表现,表现为门静脉或管壁毛糙不光整,局限性狭窄,截断和门脉癌栓,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明显扩张、迂曲。1例先天性右后支门静脉迂曲扩张清晰显示。2例局灶性增生均显示了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在各种后处理成像中,MPR难以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全貌;SSD可显示血管的形态,但受阈值的影响;MIP能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形态,与传统的血管造影图像相似;VR保留了其他组织或病灶信息,清晰显示血管的解剖形态、病灶与血管的关系以及对血管的浸润情况。故各种后处理显示技术中,以MIP和VR对血管成像更具有特点,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常用这两种方法来显示血管。3.讨论

多层螺旋CT利用多排探测器技术[3],使其在Z轴方向上同时获得容积数据,而且由于多层螺旋CT采用更薄的层厚进行检查,在Z轴方向上增加了采样密度,使我们在扫描后的图像后处理工作中获得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的各种重组和重建图像,消除了后处理图像中的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和阶梯状伪影,使圖像后处理技术更加完善。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为血管重建显示技术的应用拓展了空间,通常采用的血管重建后处理方法主要有四种[4]:MPR、MIP、SSD和VR,MPR是在横断面重建像的基础上,用任意截面截取的三维体积数据获得任意剖面(冠、矢状面和任意角度的斜位)的重组影像,可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了解血管的形态和解剖关系,MPR是二维重建图像,没有前后结构的重叠,但对血管的延伸与走行不能很好显示;MIP是指对沿视角投影轨迹上的容积数据中的最大密度进行编码图像重建,可真实反映血管的密度变化,对血管壁钙化与充盈对比剂的血管腔的区分是MIP图像的特点,可显示细小的血管及血管狭窄的位置、程度和长度;SSD是将容积扫描横断面数据按表面数学模式进行计算处理,将超过预设CT值的相邻像素连接而重组成明暗区别的图像,SSD可显示复杂的、重叠结构的三维关系及相关结构的表面形态,直观显示血管外壁、血管的立体走向以及和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其缺点是以CT阈值为成像参数,主要价值是用来显示病灶,而不是用来诊断病灶,主要是使病灶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更直观;VR是三维重建法,将扫描容积内全部像素总合的投影以不同灰阶的形式显示,结合深度、遮盖表面显示技术、多角度旋转技术及适当的密度切割技术,可同时显示表浅或深在结构的影像,使VR图像给人以较强的三维立体感。可显示肝脏、病灶、血管结构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图像可显示门静脉5级分支,与MIP相似。在各种后处理显示技术中,以MIP和VR成像更具有特点,故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常用这两种方法。多层螺旋CT容积采集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使CT血管成像在各种血管成像中显示其独特的优势[5]。根据多层螺旋CT的这些特点,对肝脏常规进行多期相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必要时延时期。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进行血管重建成像,从而分别获得肝脏的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图像。动脉期重建图像可观察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肝内动脉,了解血管的起源位置和走行路线,明确病变对血管的浸润情况及病灶与血管的关系。门静脉期图像可观察到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属支及其汇流类型,确定肿瘤是否浸润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浸润的程度、大小、部位等。16层CT血管重建成像方便快捷,是了解肝脏血管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可同时显示肝脏、病灶和血管,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优于传统的血管成像方法。我们的结果表明,16层螺旋CT肝脏扫描双期血管成像,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主支及属支的双期血管图像,可以详尽的显示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并可从不同方位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甚至细小静脉血管如胃肠干、胰十二指肠上前后静脉也可明确显示。可用于肝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确定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可用于肝肿瘤术前了解血管结构和进行术前分期,可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值得提出的是,由于16层CT扫描速度很快,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动脉和门静脉图像,对肝脏小病灶及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亦明显提高,可早期发现肿瘤以及与血管的情况,从而准确进行术前分期,为早期肿瘤的发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参考文献[1]吴春根,周康荣.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5:397-399[2]张龙江等.多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的初步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2,17:293-295[3]曹永胜等.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96-100[4]段少银等.容积重建(VR)法的技术参数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0,15:434-436[5]李晓兵等.多层螺旋CT胰腺双期血管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28-430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进行下肢动脉CTA扫描的患者38例,按CTA方法的不同分为触发组和试验组。触发组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技术,男12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岁。试验组采用改良的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进行CTA扫描,男12例,女8例;年龄50~79岁,平均63岁。38例患者中29例表现为短距离间歇性跛行,15例表现为静息痛,4例表现为下肢感觉缺失。

1.2 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

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机进行下肢动脉CTA扫描,扫描参数为准直64×0.625 mm、螺距1.5,管电压120 k V、电流250 m As,矩阵512×512。患者仰卧位,足先进,从头侧至足侧扫描,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g/L)经肘正中静脉用双管高压注射器注射。

触发组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技术,在T12水平层面设定扫描激发线,当CT值超过设定阈值100 HU后再延迟7 s开始扫描。对比剂总量100 m L,对比剂注射完后接着注射40 m L生理盐水,注射流率4 m L/s。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足底。

试验组先采用小剂量团注试验,对比剂20 m L,后注射40 m L生理盐水,流率5 m L/s,延迟20 s于膝关节水平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双膝关节水平的时间密度曲线。测得两侧达峰时间,取两侧中较长的达峰时间记为T,那么T+20 s为注射造影剂后扫描膝关节的最佳延迟时间。根据扫描计划可以获取从T12水平至膝关节的扫描时间为T1。我们用T+20 s-T1所得值即为从T12水平开始扫描的延迟时间。对比剂90 m L,流率5 m L/s,后注射盐水60 m L,流率4 m L/s,范围从肾上极至足底。每组患者均用1 mm层厚重组,重组间隔50%,进行MIP、VR等后处理重建。

1.3 CTA图像质量评价

能显示最远动脉分支的级别分为3级,Ⅰ级:仅能显示主干;Ⅱ级:可显示直接分支;Ⅲ级:可显示2级分支。动脉边缘光滑度分优、良、差3级,优:结构显示清晰,无肉眼可见的变形或伪影;良:结构显示清晰,但轻度变形或阶梯状伪影;差:结构能显示,但有明显变形或阶梯状伪影。股动脉-月国动脉段达标要求:动脉分支的级别要达到Ⅲ级,并且动脉边缘光滑度要达到优,主干动脉的CT值要达到350 HU以上。小腿动脉段达标要求:动脉分支的级别要达到Ⅱ级或Ⅱ级以上,并且动脉边缘光滑度要达到优,主干动脉的CT值要达到200 HU以上。足部动脉达标要求:分支的级别要达到Ⅰ级或Ⅰ级以上,并且动脉边缘光滑度要达到良,主干动脉的CT值要达到150 HU以上。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主治医师根据以上要求进行图像质量评价,选出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

2 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各级动脉CTA图像质量比较见表1。

2.1 股-月国动脉段

触发组患者共18例,股-月国动脉段动脉分支级别达到Ⅲ级的患者15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7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350 HU以上的17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5(83.3%)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3(16.7%)例。试验组患者共20例,股-月国动脉段动脉分支级别达到Ⅲ级的患者16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9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350 HU以上的16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6(80%)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4(20%)例。两种方法对股-月国动脉段血管的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

2.2 小腿动脉段

触发组小腿动脉段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Ⅱ级或Ⅱ级以上的患者12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5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200 HU以上的患者13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0(55.6%)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8(44.4%)例。试验组小腿动脉段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Ⅱ级或Ⅱ级以上的患者17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8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200 HU以上的患者18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7(85%)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3(15%)例。两种方法对小腿动脉段血管的显示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

2.3 足部动脉

触发组足部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Ⅰ级或Ⅰ级以上的患者9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良的患者9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150 HU以上的患者8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8(44.4%)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0(55.6%)例。试验组足部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Ⅰ级或Ⅰ级以上的患者17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良的患者17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150 HU以上的患者15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5(75%)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5(25%)例。两种方法对足部动脉段血管的显示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试验组的图像质量优于触发组(见图1~3)。

3 讨论

3.1 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临床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出现为下肢动脉疾病提供了一种快速、无创的诊断方法。64层螺旋CT能实现各向同性,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而且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1]。64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不仅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结构,而且对钙化及软斑块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从而能准确评估管腔狭窄的程度。李广超等[2]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下肢动脉成像并与DSA对照,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50%的诊断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为96.15%、准确度为96.49%,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达96.49%和98.04%。下肢动脉CTA对下肢动脉瘤同样可以清晰显示,CTA还能发现DSA所不能观察到的小动脉瘤[5]。CTA还可用于对支架置入或术后血管的通畅性进行评价[6]。

虽然DSA仍然是诊断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DSA是二维图像,对于一些偏心斑块有时难以显示或不能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DSA诊断视野小,对于大范围的下肢血管病变,DSA常难以完整显示[5]。DSA尚不能作为一种常规性检查对怀疑下肢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性筛查。CTA克服了DSA检查的局限性,且在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方面与DSA对照无明显差别,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病变。

3.2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扫描方法的探讨

合理应用恰当的扫描方法与扫描技术对于获取高质量的下肢动脉图像至关重要。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扫描。一般将触发点设置在膈下腹主动脉水平,达到阈值后延迟一定的时间自动触发扫描。此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延迟时间的选择是关键。不同作者延迟时间不一,一般为4~15 s,虽然对延迟时间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此种扫描方法对膝关节以下的下肢动脉血管的显示仍不满意,膝关节以下的血管常充盈较差[4],给诊断带来困难或引起误诊。

已有作者开始探讨采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通过测定时间密度曲线的方法来计算扫描的延迟时间,这样克服了循环时间个体差异的影响,能较好显示膝关节以下下肢动脉的图像。崔磊等[7]研究通过测定腹主动脉及膝关节处月国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调整合适的延迟时间,获得了满意效果。

我们仅通过获取月国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来得出下肢动脉CTA的扫描延迟时间,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图像,较同时测定腹主动脉和月国动脉两处的时间密度曲线方法更为简单、实用,且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及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有效提高了下肢动脉的图像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 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 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关键词:下肢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参考文献

[1]Chin AS,Rubin GD.CT angiography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06,9(1):143-149.

[2]李光超,邓钢,秦永林,等.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5):336-339.

[3]蒋敏波,王德杭,唐立钧,等.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个性化应用于下肢动脉造影[J].江苏医药,2008,34(8):775-776.

[4]Fleischmann D,Rubin GD.Quantification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contrast medium transit through the peripheral arteries:impli-cations for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5,236(3):1076-1082.

[5]Beregi JP,Djabbari M,Desmoucelle F,et al.Popliteal vascular dis-ease:evaluation with spiral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1997,203(2):477-483.

[6]仲海,徐卓东,柳澄,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1):988-990.

上一篇:脑卒中后抑郁症护理下一篇:镇海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