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成像

2024-08-05

冠状动脉成像(共10篇)

冠状动脉成像 篇1

0前言

目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基本都停留在定性评价的层次上,很少对其进行定量的评价,因此,当前我国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质量控制,还仅仅是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与所选实验样本特异度的相关性较大的一种比较笼统、模糊的管理工作。针对一种影像检查技术,如何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实现相对量化的、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的质量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寻找更加明确的临床技术应用条件,以获得该技术应用的更优的性价比,从而实现更明确有效的质量控制,这是当前医学影像技术质量控制方面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心脏冠状动脉多排(层)螺旋CT (multi-detector spiral CT,MD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CT临床应用领域的巨大突破。考虑到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的应用普遍性和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我们决定以此技术为质量控制的研究对象,尝试对冠状动脉CTA技术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基于降低患者风险的原则对成像条件进行优化,以完善64排(层)MDCT心脏成像技术的质量控制。

当前,对比剂增强下的冠状动脉CTA成像,已经越来越成为心脏疾病诊断的强有力的无创检查手段,与此同时,碘对比剂作为冠状动脉CTA成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正确的应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已经针对含碘对比剂参数优化(例如:含碘对比剂总剂量、碘浓度、注射速率及持续时间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由于对比剂在冠状动脉中的稀释程度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管腔的CT值,因此也有关于对比剂稀释程度对冠状动脉成像影响的研究报道,但是结论并不一致,而且使用的都是低于64排(层)的MDCT设备。因此,对64排(层)MDCT中的CTA技术进行造影剂浓度方面的质量评价并寻找规律指导临床造影剂应用,是当前质量控制工作的一项空白。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选择造影剂的稀释程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动态心脏体模,评估64排(层)螺旋CT使用相同浓度对比剂在不同稀释度下,对比剂增强的效果,进而明确对CTA冠状动脉狭窄准确度评价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态心脏体模

本研究采用美国GE公司提供的动态心脏体模作为实验对象。该体模能够在扫描过程中模拟心脏的节律性运动,同时可附加不同具有标准内径尺寸的直管来模拟冠状动脉的不同程度狭窄状态。

本研究根据动态体模的上述特点,结合临床对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质量要求,选择冠状动脉的狭窄率作为反映心脏CTA实际成像质量的特征参数,开发了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小、模拟人眼视觉行为的客观评价方法。根据临床对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质量控制需求,进行一系列实验,应用自行开发的客观评价方法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根据结果评价不同技术条件对心脏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在质量达到临床可接受范围内的前提下,优化扫描方法。

1.2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自动测算

评估二维冠状动脉狭窄率的方法有主观和客观评估两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主观评估。这种方法非常直观,但是对观察者的读片能力、读片环境和时间等因素都有一定要求。为了获得图像评价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我们设计了一种对体模狭窄基于面积进行客观评估的方法,并开发出工具软件,实现自动化处理。

该方法的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按照以下流程使用Matlab编程实现冠状动脉狭窄率的客观评估。通过运行该程序,可以对大量体模实验的横断位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目标血管的狭窄率结果。该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者的人工干预,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该算法对体模冠状动脉狭窄的分割效果见图3

1.3 实验条件

本研究使用GE公司的LS VCT进行扫描,具体扫描参数为探测器宽度64×0.625mm,旋转速度350ms,螺距0.2。球管电压固定在120kV,电流550mAs。数据采用单扇区方法进行采集。图像采用标准重建函数核进行重建,扫描FOV为130mm×130mm,图像矩阵为512×512,层厚0.625mm。

体模波动速率为55 bpm、模拟冠状动脉内径选用直径3mm和5mm两种,每种模拟冠状动脉内都包含导致25%,50%和75%三个不同程度狭窄的模拟斑块。含碘对比剂选用优维显370mg I/ml (Ultravist 370 mg I/ml,拜耳先灵,德国),分别被稀释为2种浓度对应2组CT值:第1组(中密度组),CT值350Hu;第2组(高密度组),CT值500Hu。

2 结果

在较细的血管中,高度组的模拟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降低,即使斑块可以被该算法检出,由于高造影剂的强烈的部分容积效应,斑块面积都显著缩小,因此所造成的狭窄程度被显著低估,特别是低度狭窄中,所有模拟斑块都不能被检出。中度组的测量所得狭窄程度普遍与体模真实的狭窄程度相近。

在较粗血管的中、高度狭窄条件下,两组对比剂增强效果下,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均比较准确,与真实狭窄情况相比,测量误差在5%之内,两组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在较粗血管的低度狭窄条件下,高度组的测量狭窄率明显低于中度组下的数据,与真实狭窄情况也有明显差距,但低估程度远远低于细血管中的情况。

表1总结两种增强效果下、不同管径、不同狭窄程度下测得到冠状动脉狭窄字率数值。图4和5分别显示三种狭窄程度下对应的二组对比剂增强效果下的冠状动脉狭窄率测值的准确度。

注:*表示该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A:由于该组斑块全部没有被检出,因此没有狭窄率

3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应用64排(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最优化增强效果为冠状动脉CT值测量在350Hu左右。对比增强程度过高导致较细小血管的狭窄被严重低估。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在医学影像技术的质量控制管理领域,引入医学工程技术,可以实现质量评价的量化,提高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且能够帮助发现医学影像技术影响因素的规律,为临床使用该技术提供明确的参考和指导,进一步优化技术应用条件,实现质量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冠状动脉成像 篇2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CT;CAG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49-02

现如今,64层螺旋CT技术对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诊断与治疗冠心病方面,它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可以显现患者细小的血管,但两者也存在差异,如两者在分析患者血管的细小程度上会有细微差别。这两种方法在医学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此文通过对比分析多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的病患,以此来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判定冠心病时的相同与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2013年7月期间2014年8月期间,在本系统附属医院由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的49名病患,其中有男性28名,女性21名,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80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这些病患对碘剂都不会有不良反应,而且身体各项机能也可以正常运转。其中有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前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2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11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28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些患者都对此次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1.2仪器与方法

在检查前6h之内,患者必须禁止饮入任何食物,最好空腹,同时要求患者的心跳速度低于min/70次,适当调整患者的呼吸速度,以此达到放松效果。此次使用的机器厚度为五毫米,转动一周需耗费0.42秒,电压为120kv,电流在100到210mas之间,主要选择的是智能扫描的方法。同时运用国外先进的注射仪器,把选择碘普罗胺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到体内,大约每秒注射5毫升,一共不超过80毫升,在注射选择碘普罗胺进行前后对比时摄入大概30毫升的生理盐水,并利用特殊技术跟踪反馈,同时扫描6~7秒,生成图像并将图像上传到特定站点。

1.2.2 CTA图像后处理

在观察心电图时,会发现有许多不正常的R波,此时要运用多种方法对异常情况重新处理,以达到各期间R波等量的效果。之后选择时要进行重新组建,一般要选择扩张和收缩两个时相,从而能够各自显示不同的冠状动脉。在分析斑块或微小波段时,要采用横向图片,放大一些重要地方,重新组建,且厚度不超过2.5毫米。

1.2.3 CTA图像分析

在对CTA图像进行分析时,必须有2名主要负责的医生,同时这2名医生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并不知情。然后按照国际标准分割冠状动脉,运用国际公认的方法——直径测量法,对这15段动脉分别进行评测估量。

1.2.4 CAG 造影设备

CAG造影设备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控制使用,一般按照正常的体位进行照射,有的时候也必须增加一些多余的体位,最后由两位专业医师仔细诊查图像,并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算出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一些数值。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科学测量Kappa值,若该值大于零点七五,则同一性优良,若该值大于0.4,则具有同一性。

2结果

2.1冠状动脉分段评估结果

本次调查的49名病人全部做完了冠状动脉CT成像,而且大部分患者的成像非常清楚,只有少部分人的比较模糊,但经过多种方法处理之后,图片变得清晰可见,便于医师分析治疗。此次调查一共评测了493段血管,有29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不符合(如表1所示),有464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符合(如图1、图2所示)。

2.2冠状动脉CTA与CAG对照不符合血管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CTA与CAG存在差异,其中有两节冠状动脉被CAG认定为轻微狭小,而CTA却不认为存在狭小现象(如图3所示);另外有8节冠状动脉被CAG断定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但CAG全部断定为中等程度的狭窄(如图4所示)。

3讨论

3.1 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CHD的认识

由于冠状动脉CTA有较高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因而在诊查、排查、医治冠心病时作用较为明显,此次所调查的患者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与其他专家的调查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分别为95.4%和95.7%,这也就证明了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评测阴性数据时较为权威。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正常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也显示正常,由此可以看出冠状动脉CT成像可以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3.2改进不符合因素,提高CTA、CAG对冠状动脉的正确评价

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有29处血管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分析存在不同,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冠状动脉CT成像有较强的敏锐度,易于体现轻微程度的血管问题,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敏锐程度一般,因而无法显示一些斑状或块状问题;二是由于有些患者的心跳速度过快,呼吸不畅,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无法准确进行评测;三是血管中只有少部分的造影试剂,使得密度较低,使冠状动脉CT成像的评测有一些难度。此次调查主要分析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诊断冠心病时存在的一些差异得出如下结论: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评测冠状动脉,并提升图片的高清度,才会准确对冠状动脉做出评估。

在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之前,患者要放松心情,呼吸不能过快,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注射镇定剂,同时患者的心跳速度必须低于min/70。为了提升图像的高清度,对于心跳过快的患者可以适时选择重新组建。

参考文献:

[1] 高艳妮,姚果林,霍蛟等.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223-225.

冠状动脉病变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篇3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冠心病是指患者体内脂类物质代谢紊乱造成的高血脂,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顺应性下降及管腔狭窄或闭塞。冠心病作为冠状动脉的主要病变,可继发一系列心血管类疾病:及时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为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避免病情持续恶化[1]。中医认为冠心病为夺虚标实,标实以血瘀、痰湿、气滞、寒凝为主,本虚主要是气虚、阴虚。由于冠状动脉的结构形态复杂,受到胸腔组织器官的重叠影响,临床影像学检查的效果不太理想,创伤性较差。随着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MRI逐渐成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MRI无创伤性,具有任意层面成像的优势,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冠脉显像和冠脉斑块进行检测。为进一步提高MRI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水平,本研究旨在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的MRI。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临床确诊的2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12例;年龄范围46.5~72.8岁、平均年龄(54.8±3.5)岁;纳入标准:本研究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中规定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MRI检查禁忌症。

1.2 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1.5 T的MRI对患者进行检查,梯度场40T/S,梯度切换率为200;在基础定位扫描中,采取平衡式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各20层,在患者屏气状态时,输出心率;确定冠脉静息期.通过计算左右冠脉静息期的起终点,推算触发延迟时间、梯度回波因子.进一步定位扫描;采用三点定位技术在定位图上定位RCA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获得RCA亮血图像,将图像进行软件处理.重建血管厚度为3mm.显示血管的最大长度和连续性。

1.3 冠状动脉病变MRI的图像评价及评分标准

冠状动脉病变MRI的图像评价将血管状态分为0~Ⅳ级:0级:血管走向清晰、轮廓明显光滑,管腔通畅,血流信号均匀一致,血管周围信号无异常,计1分;Ⅰ级:血管走向正常,轮廓较光滑,管腔未见明显狭窄,血流血流信号异常,计2分;Ⅱ级:血管走向屈曲,轮廓不规则,血流信号不均匀,局部信号异常,计4分;Ⅲ级:管腔明显狭窄,残余管腔占血管直径的一半左右,狭窄局部管腔具有点状高信号,计16分;Ⅳ级:管腔连续性中断,计32分。

2 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在MRI上表现具有差异性,血栓、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均呈现高信号;冠状动脉病变MRI的阳性表现为血管局部信号减弱或增强,血流信号异常,血管的连续性中断;冠状动脉病变MRI的阴性表现为血管走向清晰,轮廓明显,血流信号均匀,管径未见明显狭窄;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MRI对冠状动脉病变评分为14.45±9.35,检出的敏感性为96.43%(2 7/28)、特异性为100.00%(28/28)、准确性为100.00%(28/28)。

3 讨论

目前,冠心病十分多见,且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一般愿意采用中药做保守治疗。中药中最要从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芳香温通、调整脾胃、益气养阴及补肾固本等六个方面入手。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早期诊断可提高疗效.因此诊断手段的探讨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查诊断原则为保证诊断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检查的创伤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2]。由于冠状动脉处于脂肪和心肌之间,在MRI检查期间,需进一步抑制脂肪信号,采取T2预置脉冲.可抑制心肌信号、保持血流信号,提高清晰图像。在冠状动脉病变的MRI检查中,患者的MRI表现具有差异性,与扫描序列密切相关;需进一步分析MRI的图像,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MRI的阴阳性表现具有特异性.冠状动脉病变MRI的阳性表现为血管局部信号减弱或增强,血流信号异常,血管的连续性中断;阴性表现为血管走向清晰、轮廓明显,血流信号均匀,管径未见明显狭窄[3]。冠状动脉病变在MRI上表现具有差异性,血栓、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均呈现高信号,而血液的流动效应、图像重建等因素均影响MRI的图像分析;而空间分辨率、扫描层面和扫描厚度,心电门控触发时间均影像冠状动脉病变MRI的阴性表现。在本研究中,MRI对冠状动脉病变评分为14.45±9.35,检出的敏感性为96.43%、特异性为100.00%、准确性为100.00%;提示冠状动脉病变MRI的阴阳性表现具有特异性.MRI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为临床筛查、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疗效判断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元歌,罗泽斌,夏俊等.双源(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2):138-142.

[2]李鸿江.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584-586.

冠状动脉成像 篇4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CT动脉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17-02

多层螺旋CT 动脉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操作简便、无创。它配合强大的后处理软件,可较容易重建出多角度二维、三维的图像,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目前颅内动脉成像的增强时相的选择常用的有固定延迟时间法、小剂量实验和造影剂追踪触发技术(Smart Prep)。追踪触发技术是一项利用智能软件,实时的监控人体的某种结构,在注射造影剂后,当达到阈值时启动增强扫描的技术。目前关于阈值的设置文献报道结论并不完全一致,而且该项技术与固定延迟时间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全面。本研究采用该技术不同阈值和固定延迟时间法对比,探讨其在颅内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优势及选择合理的阈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共120例颅内CTA资料。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9~85岁,平均(56.4±8.2)岁。按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A组:根据体循环的时间,将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设为19 s;B~D组:应用Smart Prep 技术实时监控,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3组分别设定为60、75、90)后触发扫描。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3种后处理技术。从A~D组中随机抽取30例重建图像经3位专业技师进行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另外测量增强检查后颈内动脉C1~C5段的CT值,寻找触发最佳阈值。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采用仰卧位,上肢紧靠躯体平放,双肩尽量下垂,眦耳线垂直于扫描床,定位相采用头颅正侧位。扫描范围从颈根部到颅顶。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用量80 mL,高压注射器注射速3.5 mL/s,FOV180 mm,轴位螺旋扫描、层厚1.25 mm、层距0.6 mm、螺距 pitch 1.375∶1。

扫描方法:本研究分为4组,A组是根据体循环的时间、文献报道及经验,将增强扫描延迟时间设为19 s后触发扫描。B~D切观察监视屏动态曲线的变化以及预扫描层面感兴趣区内

组采用追踪触发技术,阈值设分别设为80、100、120 HU)以右侧颈总动脉作为预扫描和诊断扫描的起始层面,扫描开始密(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图像密度变化,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扫描后对图像数据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3位专业技师进行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

1.3 评价标准

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薄层3种后处理重建图像中,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完整显示,血管表面光滑、主干及主要分支解剖结构完整清晰、完全符合诊断要求者,定为“优”,且静脉完全未显示;能全程完整显示,血管表面欠光滑,解剖结构欠清晰但能够诊断者,虽静脉显示但不影响动脉显示,定为“良”;不能全程完整显示者,或静脉显影影响动脉重建,定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多种重建图像质量比较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较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效果较好。B~D组追踪触发技术较A组(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成像效果明显优于A组。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P均<0.01);C组与B、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均<0.05)。见表1。

表1  多种重建图像质量比较[n(%)]

组别优良差

A3(10.0)15(50.0)12(40.0)

B24(80.0)6(20.0)0(0.0)

C28(93.3)2(6.7)0(0.0)

D25(83.3)5(17.7)0(0.0)

2.2 采用不同阈值时动脉CT值统计结果

3种不同阈值出发扫描时阈值为75 HU时颅内动脉显示较佳。见表2。

表2  采用不同阈值时动脉CT值统计结果

组别扫描起始处颈总动脉CT值X-(HU)C1段CT值(HU)C2段CT值(HU)C3段CT值(HU)C4段CT值(HU)C5段CT值(HU)

B组阈值60HU85302285276274263

C组阈值75HU180183190195200215

D组阈值90HU251262280286290307

2.3 C组阈值75 HU的图片(图1 ~ 6)

  

图1  C组阈值75 HU的VR图片 图2  C组阈值75 HU的VR图片

轴位 冠状位

  

图3  C组阈值75 HU的MIP图 图4  C组阈值75 HU的MIP图

片轴位 片冠状位

  

图5  C组阈值75 HU的近颅底薄层图片 图6  C组阈值75 HU的中颅部薄层图片

3 讨论

颅内动脉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一直以DSA为金标准。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发展,MSCTA被认可以作为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2]。MSCTA成像方法常用有固定延迟时间法、小剂量实验和造影剂追踪触发技术。

固定延迟时间法是根据经验按照体循环的时间,将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设置为一定数值,在这个时间后触发扫描。优点是简单易学,但缺点是每个患者体循环时间不同,尤其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循环时间延迟,容易造成没有造影剂充盈就扫描现象;另外一方面血压高,体循环速度快的患者,容易造成动静脉同时显像现象。两者都会导致脑动脉显像差。

小剂量实验是追踪触发技术监控前做小剂量试验,用以确定理论阈值。方法是在主动脉弓层面选取ROI,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20 mL,低剂量(120kv,40MA)同层扫描,待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出现后停止扫描。因诊断扫描的延迟时间最低值为3.0 s,所以峰值前3.0 s所对应的CT值即为该增强扫描的阈值。但是进行小剂量实验不仅消耗额外的对比剂,而且增加了操作环节,延迟了检查时间,

追踪触发技术的方法为首选在CT平扫基线上设感兴趣区,在感兴趣区内监测的图像密度变化。手动打开监测开关,注射对比剂,CT机在基线层面用低剂量辐射透视监测感兴趣区的CT值的变化,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采用团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不仅可以减少CT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数量,而且实现了扫描的个体化和最优化[3]。

追踪触发技术要点总结:本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设置恰当的触发阈值,阈值的确定又因扫描机型、预扫描平面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Claves等[4]报道用非离子型对比剂靶血管密度为150~200 HU最佳,阈值偏低,扫描过早扫描点位于时间-密度曲线的上升段;阈值偏高,扫描过迟,扫描点位于时间-密度曲线的下降段。这将导致靶血管密度低于100 HU或高于250 HU都会引起失真。本研究把监测点设在颈总动脉起始部,阈值设为60、75、85。本组资料表明,对比剂注速在3.5 mL/s时,CT阈值为75 HU时,图像质量最好。另外头颈部保持静止也比较重要。对于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往往躁动,特别是合并脑出血的患者难以控制头部移动,导致血管成像模糊,无法清晰显示颅内动脉,所以追踪触发技术前一定要让患者保持安静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免发生运动伪影。对于清醒的其应叮嘱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吞咽动作。感兴趣区定位要准确[5]。因为颈部血管复杂,而且还有淋巴结,解剖结构容易混淆。对于刚刚应用追踪出发技术的技师,应熟悉解剖结构,避免ROI定位错误。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图像成像质量。应用追踪触发扫描感兴趣区的阈值设立在本实验研究中CT值设定为75 HU,成像效果较好,但要取得最佳图像,CT阈值设定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蒲红,付凯,白林,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1):23-26.

[2] 程树来,任安洲,段传志,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11(5):1160-1162.

[3] 姜保东,冯晓源,柳澄,等.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 ):970-973.

[4] Claves JL,wise SW,Hopper KD,et al.Evaluation of contrast densities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stencsis by CT angiography [J].AJR,1997,169:569-573.

[5] 姜保东,柳澄,于富华.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 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4):217-220.

冠状动脉成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间临床怀疑冠心病或要求体检的共683例检查者,男478例,女205例,年龄33~81岁,平均59.6岁。所有患者全部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A)检查,其中67例于2周内进行了CAG检查对照。检查要求为窦性心律,能够一次屏气达10~13 s;心率控制在55~75次/min,534例患者扫描时心率在60~70次/min。扫描时心率>70次/min 71例,心率<60次/min 78例。

l.2 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机。对于静息心率>70次/min者,检查前30 min口服25 mg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在60~70次/min,少数患者服药后心率仍>70次/min,而<75次/min,但心律齐且能很好屏气者也进行了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连接心电信号,于轻度吸气后屏气扫描。首先扫定位像以确定扫描范围,然后常规行平扫,之后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0 m L/s的流率在肘前静脉注入60~70 m 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50 m L生理盐水。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在主动脉根部监测CT值,当CT值超过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850 m As,准直0.6 mm,螺距0.2 mm,旋转时间330 ms。

1.3 图像的后处理方法:

选择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预览R-R间期10%~100%的19幅图像,层厚0.75 mm,间隔0.5 mm,卷积函数值B25f。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T)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进行图像后处理。

1.4 图像评价方法:

冠状动脉VRT像的图像质量:分为3级,1级为显示良好,边界清晰,无阶梯状伪影或血管中断;2级为血管边界模糊,或有轻度阶梯状伪影;3级为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的阶梯状伪影[1]。

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病变程度评估标准参照文献[2],狭窄百分比计算方式:狭窄程度=(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部血管直径)/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程度以管径缩小≤50%为轻度狭窄,51%~75%为中度狭窄,76%~99%为重度狭窄,99%以上为完全闭塞。由3名有经验但不知道CAG结果的医生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通过与同样本的CAG结果比较,计算出64S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图1),平均心率为64次/min;112例(16.4%)图像质量为2级(其中87例因搏动伪影,25例因屏气配合欠佳所致呼吸伪影,图2);15例(2.2%)图像质量为3级(9例有早搏,6例屏气不佳)。

2.2 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

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少数5级分支至6级分支可显示。

2.3 64SCTA与CAG对病变的显示情况对比:

在有CAG作对照且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CAG发现208个节段有狭窄,冠状动脉CTA发现190个节段有狭窄(表1,图3~6)。

通过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2。

3讨论

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判断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低于其他组;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阴性预测值较高,故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有效的筛选方式。

3.1 影响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3.1.1 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成像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率过快会使所选择的时相内图像的清晰度下降,而心律不齐将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故检查中应尽量使受检患者平均心率调整到60~70次/min,并且心律整齐[3]。

3.1.2 检查过程中患者屏气配合非常重要:

由于屏气配合不好,致呼吸运动造成伪影,可使某段血管出现错层甚至无法显影,导致成像失败。因此,扫描前必须对患者反复进行呼吸训练,避免呼吸运动造成伪影[4]。

3.1.3 造影剂剂量及注射速度的影响:

一般对于年轻、心率偏快、心功能好的患者,注射速度应加快,约4.5~5 m L/s,而这时延迟时间应缩短;对于年龄大、心率慢、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注射速度应适当减慢,延迟时间应适当延长。

3.2 64层螺旋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本组数据可以看出,64层螺旋CT对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各项指标均略低于其他组,这可能是由于:(1)主观因素:由于不同诊断者对狭窄程度的评估存在个体差异;(2)冠状动脉管壁存在比较严重的钙化是降低图像质量并影响正确诊断的一个重要因素[5]。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时,钙化产生较强的伪影,同时由于存在部分容积效应,所以在评估狭窄程度时普遍比实际情况重。(3)重建方法的选择:对图像质量优良、达到诊断要求的病例,正确使用各种重建方法进行诊断也非常关键。首先,重建时相的选择十分关键[6],不良时相和单一时相会使误诊率和漏诊率上升,约1/5的患者左右冠状动脉重建时相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期重建以获得清晰的冠脉横断面图像;其次,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应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不同的部位各种成像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诊断,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薄层MIP重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管壁的钙化和软斑块,并能判断管腔的狭窄及其程度。VRT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解剖结构,明确动脉的起源及名称,但其不能真实地显示冠状动脉壁斑块及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MPR图像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的内部结构、管壁软斑块及钙化斑块。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是各种重组图像及轴面图像的综合诊断,不能局限地应用某一种重组图像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

总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无创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且基本接近大体解剖形态,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83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SCTCA的完整资料,并在有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且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并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112例(16.4%)为2级,15例(2.2%)为3级,造成图像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搏动伪影及呼吸伪影。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64SCTCA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其中轻度狭窄组最低,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96.5%,90.8%,92.4%。结论 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敏感性与特异性

参考文献

[1]Herzog C,Arning-Erb M,Zangos S,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coronary angiography: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heart rate on image quality.Radiology,2006,238:75-86.

[2]Kuetner A,Kopp AF,Schroeder S,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CC,2004,43:831-839.

[3]刘远琴,孙萍,颜世平,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3-234.

[4]梁立华,吴菊,陈耀,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9):923-926.

[5]Becker CR,Ohnesorge BM,Schoepf UJ,et al.Current develop-ment of cardiac imaging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Eur Jr Radi-ol,2000,36:97-103.

冠状动脉成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进入到该院诊断的可疑冠心病患者130例, 将这1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65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3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90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在55~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观察组6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在56~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1岁。对照组6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在55~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65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 首先进行扫描, 先做胸部屏气定位像, 然后行增强扫描。在主动脉根部层面监测CT值, 当CT值超过100 HU时, 自动触发扫描。然后对图像进行后期的处理, 主要选择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 预览R-R间期50%~70%, 若得不到满意图像, 再预览R-R间期10%~100%的10幅图像。用多平面重组 (MPR) , 容积再现技术 (v RT) 和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等进行图像后处理[1]。对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常规X线成像。对比两组患者的成像质量及其诊断的准确性。

1.3 临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临床评价。1级:成像非常清晰, 能够清晰的看到病灶。2级:成像较为清晰, 基本能够看清病灶。3级:成像不清晰, 基本上看不清病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 观察组65例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 成像质量1级46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0.8%, 2级16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4.6%, 3级3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6%。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 成像质量1级40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1.5%, 2级14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1.5%, 3级1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6.9%。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知, 观察组65例患者其中CT检查>5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6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3.8%, >5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60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2.3%, 阳性例数为62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5.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5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57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7.7%, >5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54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3.1%, 阳性例数为52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0.0%。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进行冠心病的诊断过程中, 采用64层螺旋CT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 在进行检查时, 64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非常的快, 很多64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能够达到350 ms/周, 也就是说, 64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越快, 成像的质量越好, 也更有利于诊断[2]。二是, 64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为0.4 mm×0.4 mm×0.4, 达到了各向同性, 通过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和诊断, 能够对更加细微的部分进行检查, 进而能够显示清晰的细节, 为临床诊断提供的较为有价值的数据[3]。

影响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和检查准确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 运动伪影, 主要就是包括患者的心理不齐以及未屏住呼吸所导致的伪影。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扫描范围不当, 这一个因素主要就是针对于医生而言的, 医生在扫描的过程中, 由于扫描的范围不当影响到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和检查不准确[4,5,6,7]。

另外,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临床研究, 例如, 王怡宁等的《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的临床研究[8], 对90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成像质量为1级共70例, 这与该次的临床研究结合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好, 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因此, 在进行冠心病的诊断中, 应该首选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冷, 张兆琪, 吕飙.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12 (8) :145-146.

[2]张鹏, 刘禄明, 田英军, 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成像质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10 (10) :190-191.

[3]Restenosis 64-slice spiral CT evaluation of coronary stents value Liu Xin, Li Ying, YANG Li, Zhao Xihai, Wang Xinjiang, Zhaoshao Hong, Zhang Yuxiao, Cai Zulong[J].Journal of Radiology, 2013, 3 (8) :140-141.

[4]张兆琪, 马晓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的新纪元[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12 (8) :121-122.

[5]Jiangxue Xiang, Chien star, Liu Jian, et al.Qin Shan is the 64-slice CT coronary stenosis accuracy with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2012, 10 (10) :130-131.

[6]朱应礼, 徐益明, 朱昭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J].放射学实践, 2012, 12 (4) :190-191.

[7]夏平, 胡春艾, 郝敬明,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11 (12) :230-231.

冠状动脉成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资料选取来该院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对象一共70例, 其中, 其中女性12例, 男性58例, 年龄都在22~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1.9岁。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24例, 心脏冠脉搭桥手术后患者2例,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有10例, 健康自检者34例。

1.2 成像方法

检测设备是1.5 T磁共振仪, 它的梯度切换率是150 mT/m·ms, 梯度场强是30 mT/m。采用5通道心脏新劲相控阵线圈。配备呼吸鉴视装置和有心电向量 (VCG) 触发。检查时, 要求患者采取仰卧姿势, 由头部先进。在患者的胸前心脏体表投影位置上, 分别接连心电向量门控导线, 并在上腹部的膈肌活动区域再放置呼吸门控感受器, 依据患者的心率差异来设置相应的参数。冠状动脉成像使用真稳态进动快速序列 (B-TFE) , 其扫描的参数设置是TR3.3 ms TE 1.7 ms翻转的角度是70°。该成像的过程步骤是:先使用多层2D分割梯度的回波序列, 分别进行20层的横断面, 20层的冠状面与20层的矢状面的复合扫描, 用以确定心脏的大致位置。并在这个图像的基础之上, 通过对左、右心室的长、短轴位和二腔心室间隔进行垂直位扫描, 以获取标准的四腔心图象。之后把导航门控安置在心与肝的界面, 使用隔行的3D真性稳态快速进动回波成像序列 (B-TFE) , 之后进行横断面的第2次定位扫描, 共要扫描20层, 层厚为5 mm。经过第2次的定位扫描以后, 再采用三点定位的计划扫描工具来定义和左、右冠脉相平行的双斜平面, 从而为后续的高分辨率3D扫描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最后的步骤是进行3D冠脉的MRA, 针对左、右冠脉的MRA, 和上述的方法相似, 但是TR5.8 ms TE2.9 ms的射频激发角应当是恒定的110°。共采集20层, 层厚为1.5~3 mm, 可以使用VCG, 来确保心电触发的可靠准确, 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针对的舒张期触发延迟的特点, 尽可能的减少心脏肌肉在信号收集期间的变化运动。

2 图像评价

由两名影像诊断技师与1名心脏介入医师来共同读片。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所推荐的解剖分段方法为标准, 将冠状动脉分成9段。第1段为左冠脉主干 (LM, AHA第1、2段) , 第2段为左前降支 (LAD) 的近段 (AHA第3、5段) , 第3段为中段 (AHA第7段) , 第4段为远段 (AHA第9段) , 第5段为左回旋支 (LCX) 的近段 (AHA第10段) , 第6段为远段 (AHA第14段) , 第7段为右冠状动脉 (RCA) 的近段, 第8段和第9段分别是中段与远段 (AHA第18、19、21段) 。如果可以连续地显示出LM的全长、LCX的近段和LAD的近、中段以及RCA的近中段时, 那么就可以确定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结果成功。

3 结果

该70例接受检查者都能够密切配合各个阶段的检查。本组研究资料中的检查时间都是45~85 min, 平均检查时间是50 min。RCA中段的显示率为96.7%。LM与RCA近段的显示满意率达100%, RCA远段的显示率是89.4%。LAD的近段、中段和远段显示率分别是92.9%、93.7%和78.2%。LCX的近、远段显示率分别是95.3%和72.5%。其中还有2例显示效果不很满意的属于房颤患者, 有3例受检者因为检查中出现“心绞痛”发作而中止了检查。在休息了30 min以后, 又重新完成了检查。综合各项数据,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显示成功率是92.3%。

4 讨论

对于全心的冠状血管造影, 它是把全心做为高分辨3D容积采集的对象, 属于一种极为高端的MRI专项技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血液与周围组织的总体对比度, 可以有效抑制受检者人体的生理运动影响。同时又大大扩展了这种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也可以克服了重症体弱患者不能耐受检查的状况, 也使图像质量不佳的缺陷得到了克服。本项研究依据相关的文献, 使用检查LCX的MR电影图像和四腔心层面的RCA, 去确认舒张中期的触发延迟时间以及相管时间的冠状动脉位置和区域, 有效保证了它在合适的位置和合适的时间进行样本收集, 也在基础上使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质量的到了保障。在医学实践中, 也有相关医学研究发现, 因为左、右冠状动脉最大的血流通过时并不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在什么时间采集属于最佳时机, 来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的成像, 在时间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做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综上所述,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出来冠状动脉的主干与主干的各个分支, 还可以在相关显示冠状动脉的先天畸型和冠状动脉经血管成形等方面, 甚至与搭桥术和内支架的植入手术以后的效果查看等等方面, 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实用价值。在该研究资料当中, 就曾经为确定某个支架的尺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依据, 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另外, 在对2例支架植入手术以后的患者冠脉血流状况也实现了显示和观察, 这与为临床的诊断治疗都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最后,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对于碘过敏反应等无法实施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来说, 有着更大的意义。我们坚信, 伴随着磁共振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技术进步,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一定会在心脏成像的领域内实现更加迅速的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结合三维技术下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的效果, 并据此来判断该技术对于辅助诊断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等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方法 使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与心脏相控阵线圈, 运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来进行多角度与双斜面的全面扫描, 对来该院检查的70例受检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结果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非创伤、可任意和重复性的进行检查的优点, 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所有研究资料中的全部受检者都能够密切配合并顺利完成此项检查。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检查显示的满意率达96.7%;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中总显示的成功率达92.3%。结论 B-TFE序列的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对于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效果非常满意, 也有利于在临床诊断中的综合筛选和检查。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冠状动脉,CMRA

参考文献

[1]顾玲玲, 李澄, 马占龙.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1 (4) :19-22.

[2]袁利, 李建军.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7) :97-98.

[3]袁利, 李建军.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12) :81-82, 182.

[4]葛萱, 胡申江.冠脉造影96例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6) :90-91.

[5]陈穗惠, 安宁豫, 江波, 等.评价导航波门控法冠状动脉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 :13-16.

[6]李占全, 金元哲.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76-183.

[7]Nissen SE, Tuzcu EM, Schoenhagen P, et al.Statin therapy, LDL Choles-terol, C reactive Protein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J Med, 2005, 352 (1) :29-38.

[8]邓建平, 刘涛, 陈勇, 等.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268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8, 29 (2) :174-175.

冠状动脉成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搜集2008年3~6月接受双源CT检查的50例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35~76岁(平均58岁),扫描前无心率不齐,若有,经控制后再行检查,心率范围46~125次/min。

1.2 检查方法

1.2.1 扫描前准备

检查前应告知患者呼吸指令,并指导患者进行憋气训练,说明在检查时机器有一定旋转声音,注射造影剂会有点疼并发热,以及进行3次呼吸过程,每次吸气量要一致等。

1.2.2 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该机有2组球管和探测器,约成90°放置。患者仰卧位,先做正位定位像,然后进行心脏轴位3 mm平扫,再进行增强螺旋扫描,探测器宽度64×0.6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33 s,螺距随心率的变化而变化,扫描范围气管分叉至心底。注射器选用德国欧利奇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处放置18G静脉留置针。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350 mg I/ml),剂量为65~80 ml,后续40~50 ml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5.5 ml/s左右。然后采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触发阈值100 HU,跟踪平面在气管分叉下10 mm。

1.2.3 图像重建方法

重建层厚为1 mm,重叠0.3 mm,重建期相为自动重建Best Diast和Best Syst。如果2个期相效果都不好,再通过期相预览重建较好的期相送至工作站,通过circulation软件分析图像,重建2D、3D、MIP、VR图像。

2 结果

50例患者中,除3例检查失败,其余47例均得到好的重建图像。重建的冠状动脉节段包括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后降支;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对角支;左回旋支近、远段,钝缘支。其中心率大于90次/min的有10例,最大心率为平均115次/min,其图像质量在Best Syst期相较好。心率小于70次/min的患者在Best Diast和Best Syst均可得到高质量图像。

3 讨论

目前,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得到了飞速发展,16层和64层螺旋CT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屏气时间,患者容易配合憋气,但仍需要在检查前用药控制心率。心动过速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只能在极少数病例获得较好的图像。双源CT的时间分辨率可达83 ms,多数患者可以不服用倍他乐克,即可获得满意的图像。本研究结果表明,(荩荩下转第194页荩荩)(荨荨上接第193页荨荨)

心率和心脏搏动伪影已不再是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只要心律整齐,在120次/min时也可得到高质量图像。

另外,呼吸训练也是保障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扫描前先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可以使患者屏气时间延长,并保持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屏气不动。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若出现呼吸现象,则心脏会出现整体移位,导致冠状动脉分支的中断、移位或错位。

冠状动脉成像 篇9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急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通过破裂口进入中层,随着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导致血管壁分层,形成异常通道或夹层血肿1。我们将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共收集主动脉夹层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36—76岁,平均(51.61±10.7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胸、后背或(和)腹部撕裂性疼痛,持续性难以忍受,并向腹部放射,伴有胸闷气促、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濒死感等。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层全身CT扫描机。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盆腔。然后行增强血管成像扫描,使用自动高压注射器将75—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以3.8—4.0ml/s的速率,经右肘前静脉注入。在主动脉根部水平中心选择感兴趣区,应用实时对比剂追踪系统,当CT值达100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方2—3cm至耻骨联合平面。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250mA,原始数据扫描层厚为1mm,间距1mm。

1.3 图像处理与分析 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到Syngo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分析。所有图像均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影像科医师共同分析。

1.4 主动脉夹层分型2 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血肿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也可向分支延伸为Ⅰ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血肿仅累及升主动脉为Ⅱ型;内膜撕裂口位于胸主动脉峡部,夹层血肿扩展可仅限于膈上胸主动脉或膈下腹主动脉为Ⅲ型。

2 结 果

2.1 CT平扫征象 42例患者CT平扫图像显示,22例可见主动脉扩张或呈椭圆形,30例可见主动脉壁点片状钙化,其中19例钙化灶向内移位;5例可见线样分隔,内膜片可辨认。20例胸腔积液,多为两侧。8例平扫无明显异常。

2.2 CT增强征象 42例患者真腔及假腔均可辨认,呈“双腔征”,一般真腔较小,密度早期较高,假腔较大,密度早期较低。典型的患者,真腔与假腔交界面呈鸟嘴样改变,并且可见真假两腔之间呈线形、弧形或飘带样低密度影为内膜片,以及内膜片连续性中断处的内膜破口。

2.3 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 ①病变范围及分型:可清晰分辨真、假腔和内膜瓣,内膜瓣表现线状低密度影,准确定位病变的范围及分型,即Ⅰ型8例、Ⅱ型3例和Ⅲ型31例。②内膜破口数量及位置。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其中5例显示存在多个破口。破口位于主动脉弓20例、升主动脉14例、胸段降主动脉6例和腹主动脉9例。③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6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3例和肾动脉受累19例(双肾动脉受累2例和单侧肾动脉受累17例)。④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情况:MPR和CPR结合轴位图像,均可清晰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VR及MIP不能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

3 讨 论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下,导致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后,其逐步剥离、扩展,形成真、假两腔。常见的因素包括马凡综合症、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等。主动脉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所以主动脉夹层的最大危害就是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和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CT平扫和增强扫描,虽然常可诊断主动脉夹层,但是很难发现主动脉内膜破口,临床分型更加困难,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有限。我们采用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破口部位和数量,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等。文献还报道,该方法对于术后瘤体的变化、管腔有无再狭窄、有无附壁血栓形成以及支架的位置、形态均有很大的诊断价值3。主动脉夹层患者MSCT血管成像表现:①主动脉形态不规整、管径增大和管腔扩张;②可见真腔与假腔之间的内膜片,表现为细条状或线状低密度影;③内膜瓣影的连续性中断,即内膜破口,此征象是临床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指标4;④双腔征,即主动脉形成真、假两腔,轴位图像上可见有鸟嘴征。鸟嘴征是指在假腔内由主动脉夹层内膜瓣与主动脉外壁形成的锐角,其内可见造影剂填充或者有血栓形成,此征象为最好的鉴别主动脉真、假腔的征象,因为此征象只出现于假腔中,且在急性和慢性主动脉夹层中均会出现,是鉴别主动脉真假腔较为可靠的征象之一;⑤假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和胸腔积液等。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显示的影响:①MPR属于二维重建模式,可以在矢状、冠状和任意斜面方位上显示,对内膜破口、内膜瓣和血栓范围等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5。②CPR可以将走行纡曲的血管拉直,在同一平面图像上显示,与MPR效果相当。③MIP采用每条射线上密度最大的像素重建,对病变细节显示效果较差。④VR可显示病变的全程,以及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但是很难显示破口。每一种后处理技术均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要熟练应用每一种后处理方法,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密切联系轴位图像进行诊断,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闵德庆,王敏,桂颖颖.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06—107.

[2] 赵保安.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63—3064.

[3] 韩家发,王琼娅,刘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47—49.

[4] 刘浩,郭静丽.16層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44—46.

冠状动脉成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间该院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945例患者, 男508例, 女437例, 平均年龄65.7岁 (21~83岁) 。大部分患者有胸闷、心胸区不适、功力性心绞痛等症状, 小部分为体检无症状者。

1.2 检查方法

扫描前, 在没有倍他乐克禁忌证的前提下, 服用25~50 mg倍他乐克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采用64排螺旋CT (Somatom Definition AS+) 进行扫描。标准放置心电导联线, 经右侧肘前静脉, 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以4.0 mL/s的流率对50~60 mL的碘海醇 (350 mg/mL) 予以注射, 在注射结束后采取以上相同的流率将40 mL的生理盐水予以注射。采取Surestart智能触发展开吸气后的屏气扫描。扫描范围在气管分叉部到心底部之间。相关的扫描参数为:管电流350~440 mAs, 管电压120 kV, 扫描时间8~10 s。采用心脏标准函数算法, 层厚为0.75mm进行图像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ar reformation, MPR) 、曲线平面重建 (curved 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 CPR) 、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容积重现 (volume rendering, VR) 等展开重建, 2D、3D对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终止部位、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显示[4]。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64排螺旋CT影像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患者的CT表现和诊断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945例受检查者中, 共发现CCA9例, 发现率为0.95%。其中男4例, 女5例。发生于左冠状动脉的CCA有3例, 包括有2例患者为左冠状动脉 (LAD) 、左回旋支 (LCX) /对角支 (D1) 单独开口, 1例患者为回旋支起源于右Valsalva窦;右冠状动脉的CCA有4例, 包括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Valsalva窦, 1例右冠状动脉和圆锥支单独开口, 1例左Valsalva窦上高位开口;并有2例患者表现为冠状动脉瘘, 分别为1例左回旋支-左心房、1例冠状动脉瘘合并永存动脉干。

3 讨论

正常冠状动脉的定义[5]是指: (1) 右冠状动脉开口在右冠状动脉窦, 走行在右房室沟内; (2) 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在左冠状窦并分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3) 左前降支从肺动脉主干后方向右前方走行, 延伸至前室间沟; (4) 左回旋支向左后方沿左房室沟向后下方走行, 至后室间沟内; (5) 冠动脉各支均走行于心肌表面心包脂肪层内。如果冠状动脉走行、起源异常, 或冠状动脉短小或异常扩张, 或有异常血管存在均为冠状动脉畸形或变异。

在临床上对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而言, 其属于罕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一般情况下是在动脉成像或者是尸检过程中得以确诊。冠状动脉畸形分类目前方法不一, 2000年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数据库委员会将CCA划分为7种解剖类型[6], Yamannka等则分“良性、有临床意义、高危和极高危”4个临床等级, 朱杰敏等[7]认为起先路径的异常远比开口异常有意义。一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不会存在比较显著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譬如说右冠状动脉以及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Valsalv a窦。在该组的9例患者中, 有6例患者属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均是在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得以确诊, 该类患者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然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 并不是不具有临床价值[8]。在行心脏移植以及冠脉旁路手术过程中, 在对冠脉开口以及走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顺利吻合血管的效果;在主动脉瓣置换等手术过程中若是对异常起源的冠脉予以忽略, 会导致人工瓣膜阻塞冠脉开口或者是压迫冠脉起始段等诸多严重后果的发生危险性增加, 从而影响预后。对于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AF) 而言, 其为冠状动脉主干和 (或) 其分支心脏各房、室以及大血管之间存在异常沟通[9]。CAF自愈率较低, 文献认为即使无临床症状, 也应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该组9例患者中, 有1例为左回旋支-左心房瘘和1例冠状动脉瘘合并永存动脉干随访者中, 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 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准确、可靠的影像检查手段, 能够清晰的显示CCA的起源、走行和终止所存在问题, 可成为筛查冠状动脉畸形的常规手段, 对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im SY, Seo JB, Do KH, et al.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lassification and ECG-gated multi-detector row CT findings with angiographic correlation [J].Radiographics, 2006, 26 (2) : 317-333.

[2]蔡军, 张龙江, 卢光明, 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的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4 (8) :835-839.

[3]高云华, 左松, 杨成业.冠状动脉瘘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对照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2, 11 (3) :151-153.

[4]张峰, 葛均波, 钱菊英.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狭窄[J].中华内科杂志, 2005, 44 (5) :347-349.

[5] Shi H, Aschoff A J, Brombs H J, et al.Multislice CT imaging of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ies [J].Eur Radiol, 2004, 14 (12) :2172-2181.

[6] Selrni C, Invernizzi P, Zuin M, et al.Genetics and geoepidemiology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following thefootprints to disease etiology [J].Semin Liver Dis, 2005, 25 (3) :265.

[7]朱杰敏, 范丽娟, 孙凤伟, 等.致猝死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3) :269-272.

[8]程天明, 郭安齐, 郭濴, 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22) :4-6.

上一篇:政府会计的理论下一篇:基坑支撑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