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共9篇)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1
在临床治疗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较大的威胁[1,2]。冠心病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的诊断和检查中,冠状动脉造影是最为主要的方法,但是操作相对复杂且费用高[3,4]。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且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均较高[5,6]。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快捷的优势,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本文旨在针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双源CT定量造影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43~80岁,平均(65.7±2.3)岁。排除标准:(1)肾功能不全者;(2)心功能不全者;(3)甲状腺功能亢进者;(4)对比剂过敏者;(5)心律失常和心房纤颤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双源CT定量造影双源CT定量造影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采用对比剂自动进行跟踪出发扫描,扫描的速度为0.33 s/360°,管电压为120 k V,时间分辨率为83 ms,pitch0.2~0.5,随着患者心率变化自动调整。采用Ulrich高压双筒注射器,对患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370造影剂350 mg/m L,流速保持4.5~5.5 m L/s。完成扫描检查之后,对患者检查图像进行重建,将采集到的图像传输到计算机系统的工作站,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等情况进行观察,选择最佳的CT图像,对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2.2冠状动脉造影在实施双源CT定量造影检查之后,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使用左右冠脉造影管经股动脉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3~5 m L/s,记录造影全过程。完成造影检查之后,对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3评价标准狭窄程度=(狭窄部位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狭窄段近心端血管直径×100%,其中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5%,重度狭窄≥75%,血管闭塞=100%;斑块性质评价标准为:CT值≥130 HU为钙化斑块,<130 HU为非钙化斑块。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2结果
2.1双源CT定量造影检查结果74例患者中钙化斑块检出率为47.30%(35/74),非钙化斑块检出率为52.70%(39/74)。不同斑块性质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亦不同,结合钙化和非钙化斑块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得出,轻度狭窄率为47.30%(35/74),中度狭窄率为21.62%(16/74),重度狭窄率为25.68%(19/74),闭塞率为5.41%(4/74)。
2.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轻度狭窄率为74.54%(30/74),中度狭窄率为22.97%(17/74),重度狭窄率为29.73%(22/74),闭塞率为6.76%(5/74)。
2.3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双源CT定量造影整体诊断准确率为98.65%(73/74),轻度狭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3%、93.33%,中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24%、89.47%,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5%、95.65%,闭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80.00%,典型影像资料见图1~2。双源CT定量造影检查患者的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管壁有弥漫性钙化,诊断为管腔中-重度狭窄,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右冠基本正常。
3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是多发病和常见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较大威胁[7]。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诊断依据,促进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8,9]。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对疾病进行诊断,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为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支持和帮助[10]。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较为广泛,但是其价格昂贵且操作复杂。为了提高影像学诊断效率,降低影像学诊断费用,需要采用新的诊断方法。随着CT诊断技术的发展,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动脉狭窄的诊断速率和准确性[11,12]。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技术是一种无创技术,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准确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受到患者心率过快和心律不齐等影响,造成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临床治疗,造成影像质量欠佳,进而影像诊断失败[13,14,15];而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对患者进行影像扫描过程中,可以在自然心率下完成扫描,患者无需服用医学受体阻滞剂,且诊断的影像图像质量较高[16]。
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过程中,其扫描螺距随着患者心率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大,并随着心率的加快而提高。双源CT定量造影检查,与传统的单源CT进行比较,在扫描检查的过程中使用的造影剂量较少,可以减少达50%以上,双源CT定量造影检查有较强的后处理功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冠状动脉主干和小分支,多视角观察冠状血管腔,且呈现出管壁的情况,清楚显示出冠状动脉壁钙化、斑块、血栓等情况,判断血管有无狭窄,并利用软件系统,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多角度、多方面对血管剖面进行观察,其比冠状动脉造影更有优势[17,18]。但是在进行冠状动狭窄的诊断中,对患者实施双源CT定量造影检查,因为容积效益等影响,造成其在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中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19]。所以综合分析得出,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双源CT定量造影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综合分析得出: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双源CT定量造影相对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而言,诊断所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影像质量和分辨率高,操作简单。本文针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双源CT定量造影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74例患者中,钙化斑块检出率为47.30%(35/74),非钙化斑块检出率为52.70%(39/74)。结合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患者的检查结果得出,轻度狭窄率为47.30%,中度狭窄率为21.62%,重度狭窄率为25.68%,闭塞率为5.41%;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轻度狭窄率为40.54%,中度狭窄率为22.97%,重度狭窄率为29.73%,闭塞率为6.76%。双源CT定量造影整体诊断准确率为98.65%,轻度狭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3%、93.33%,中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24%、89.47%,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45%、95.65%,闭塞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80.00%。相对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而言,双源CT定量造影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且对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同,整体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双源CT定量造影可以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和评估,同时也可以对管壁斑块性质进行评价,对斑块密度和CT值进行测量,确定斑块的成分和稳定性。双源CT定量造影可以对患者的冠状动脉先天变异进行诊断,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供指导作用[20]。
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在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操作简单的诊断技术,其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对管壁斑块成分和程度进行评价,为患者病情诊断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故可将双源CT定量造影诊断技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首选方法。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2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其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是定量分析,通过检查钙化斑块的数目进行判断,并依此评估患者冠心病发生几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无创的技术被引入临床检查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率快、安全可靠的优点[2],并且能精确检出钙化斑块的情况,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本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岁。在并发症方面,糖尿病11例,高血压并24例,高血脂1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机选定为64层CT血管造影机,该检查系统配有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和图像工作站。扫描电压选定为120Kv,电流选定为1331As,矩阵选为512×512。扫描前要求患者屏气,将扫描仪从气管隆突往心脏隔下水平扫略,扫描过程中同时观察心电信图。
1.2.2 检出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3]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钙化斑块,若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邻像素CT值小于130Hu域值时则可判定存在钙化斑块,等于或者大于1300Hu值图像软件会显示为粉色。由于伪影会导致噪声或者粉色带状区的产生,若患者心脏区域内存在噪声、点装灶、带状粉色灶则需要特殊处理,此时需要对此区域进行细分,划出钙化斑块区域、伪影区域,调整窗口各参数使其显示清楚。也可以利用软件局部放大的功能,对比原始图像,以达到区分伪影区域中钙化斑块位置。采用两组不同的厚度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厚度选定为1mm和3mm,1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1mm,同理,3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1.2.3 敏感度计算方法:(3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1mm和3mm厚度重建检出的钙化斑块数目导入到数学分析软件spss1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检出结果的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CT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
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22.3秒。总共对197支血管进行造影,其中180支血管可以评价,17支血管无法评价;无法评价的17支血管中的10支出现大范围的钙化情况,3支由于心跳伪影影响,2支由于呼吸伪影影响,2支由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低,未扫全起始、末梢节段等。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指标以狭窄>50%为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情况
指标LADLMRCALCX总计
特异性94.810084.868.392.4
敏感性87.410077.554.879.6
阴性预测值95.610086.977.691.4
阳性预测值85.010083.875.273.7
2.2 两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3mm组钙化斑块敏感度和小钙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86.3%和80.0%,与1mm组存在明显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1mm组和3mm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钙化斑块数钙化斑块敏感度小钙化斑块小钙化斑块敏感度
1mm组9051100%35100%
3mm组904486.3%2880.0%
P值--<0.05-<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不易察觉。据相关报道[4]50%左右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病前并无症状。倘若发现不及时,一旦血管狭窄加剧,粥样斑块脱落而堵塞血管,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评定冠心病的风险等级,倘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动脉疾病具有100%的特异性,敏感性也达50%以上。如果冠状动脉内存在钙化,则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倘若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阴性预测值更高,此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直接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因此钙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积分情况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评定其危险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中对钙化斑块的面积以及数目等进行计算,倘若CT值大于100Hu則可认为钙化。
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其在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之前一直是检查粥样硬化的最重要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CT血管造影逐渐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图像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面与心电图作用类似,因此其取代了心电图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射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其图像质量已十分接近解剖图像,通过CT值可以判断钙化斑块所属类型,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搭桥等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术前信息[5]。
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钙化斑块检出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层厚和层距。本研究中采用1mm和3mm的层厚和层距对原始数据进行50%重叠方法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使纵向分辨率得到,小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减少化斑块的漏诊率。理论上层距越小和重叠度越高检出结果更准确,但是层距小重叠度高不利用软件处理。经过研究,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两组具有明显差异,可见1mm组具有更强的钙化斑块检出率,其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张福洲,陈华平,余帮龙等.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05): 823-827.
[2] 吴波,邢艳,马依彤等.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04): 248-252.
[3] 张俊峰,蔡久英.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1(S1): 91-93.
[4] 周小明.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30(09): 17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到我院使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102例冠心病疑似筛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包括男62例, 女40例, 患者的年龄在30~78岁, 平均为58.6岁。所有患者均属于冠心病高危人群。
1.2 方法
1.2.1 设备选择及检查前准备
使用SIEMENS双源CT机对患者进行筛查, 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 900 mAs为有效, 每转时间为0.33s, 采集长度为64.0×0.6mm, 准直宽度为0.6mm。对于心率每分钟超过75次的患者在检查前30~60min口服β受体阻滞剂, 剂量为每次25~50mg[2]。扫描的范围主要是从患者的主动脉根部直到心脏下部, 使用专门的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进行计算;采集冠状动脉数据:用双筒压力注射器, 经肘正中静脉注射70mL碘普罗胺+40mL生理盐水[3]。
1.2.2 图像处理
由两位医师将得到的图像进行评估, 共分为3级:Ⅰ级为冠状动脉各分支良好, 边界没有阶梯状伪影或中断的情况, 图形清晰;Ⅱ级为冠状动脉各分支边界出现轻度阶梯状伪影, 较为模糊;Ⅲ级为冠状动脉各分支出现严重阶梯状伪影, 图像显示不清。Ⅰ、Ⅱ级可用于评估[4]。
1.2.3 冠心病变分析
对处理后图像的病变分析及诊断由医院影像科2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进行。以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冠状动脉节段划分法作为参照, 将冠状动脉划分为15段。血管狭窄程度= (狭窄血管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 /狭窄近心端血管直径×100%。冠状动脉狭窄相关分级:轻度为Ⅰ级, 管径狭窄<50%;中度为Ⅱ级, 管径狭窄在50%~75%之间;重度为Ⅲ级, 管径狭窄超过75%;血管闭塞为Ⅳ级, 管径狭窄约为100%[5]。
2 结果
102例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有100例达到相关诊断要求, 另外2例患者因为在检查事发生心率加快造成伪影图像质量Ⅲ级, 不能用于诊断, 检查的成功率达到了98.04%。另外有62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 其中包括51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 并48支再狭窄;8例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1例发生再狭窄;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后2支发生闭塞;4例患者发现心肌桥, 46例患者发现各种斑块80处。
3 讨论
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不但有无创性、易为患者接受的优点, 而且有扫描速度快、数据采集各向同性, 时空、密度分辨率高的特点, 1次冠状动脉数据采集需用的时间仅为12~14s左右,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后处理主要有容积再现术、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四大技术, 能够使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经处理后完整、清晰、直观的呈现, 更利于病变的诊断, 多种优势使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优势日益突出。本次研究的102例患者中除了2例患者因检查中心律过速影响而失败外, 其余100例均获得了成功诊断, 有较高的诊断成功率。
本次研究认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临床上作为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及有一定的临床症状但是冠状动脉其他检查显示为阴性患者的有效筛查手段, 对于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斑块患者的诊断有突出优势, 在心肌桥诊断方面比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更为准确有效, 推荐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吕滨, 刘玉清, 沈云.CT心脏成像的技术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10) :1011.
[2]顾海峰, 郑玲, 李林, 等.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技术特点及其过程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 (11) :108-110.
[3]钟维章.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02, 24 (11) :1764-1765.
[3]王涛, 王锡明, 武乐斌, 等.64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10) :1489-1491.
[4]牟彩云, 刘铁.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8 (1) :33-34.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對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
1.2 方法:机器为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头足向。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部位为肘前静脉。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1.0cm到膈项。扫描方式为容积扫描(平扫+增强),重建轴位图像层厚0.6mm、层距0.4mm,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显示。 2. 结果
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CT主要征象为肺动脉腔内部分和/或完全充盈缺损,少数病例可见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和胸腔积液等表现。
3.讨 论
肺动脉栓塞(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死亡率高达20%~30%,而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下降为3%~10%,所以PE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多层螺旋CT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64排螺旋CT的优点:1扫描速度更快,病人不需憋气就可检查2造影剂用量减少,减低副反应,可重复增强扫描,3纯动脉期成像,大大提高图像的质量5.扫描一圈覆盖的范围更大6.可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来多方位、多平面显示图像。MIP通过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突出血管影像,便于立体直观显示血管病变,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同时对钙化显示最佳。CPR是MPR的改进算法,能在二维图像上多方位全程显示靶血管的管壁、管腔改变及内部血栓的密度、形态变化,对靶血管的显示比MPR更全面、更直观。层厚越薄、图像分辨率越高,CPR图像越清晰。CPR对靶血管显示清晰,但对靶血管以外的血管却无法显示。MPR能将血管在任意方向旋转,避免了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且可测量病变长度及血管腔狭窄程度。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能全程显示静脉血管的走行、分支。本组23例患者中,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显示不太满意,余者均可明确诊断。
总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技术好,其肺动脉血管造影能更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34例临床确诊 或疑诊冠心 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62.0±9.4)岁,所有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个月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以冠心病的定义:至少有1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50。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参考1997年美国糖 尿病学会 的诊断标 准 : 空腹血糖≥7.0mmol/L, 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 h血糖≥11.1 mmol/L或者是糖尿病症状+任何时间血糖均≥11.1 mmol/L。
1.2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影响分析
该次研究使用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双源CT,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检查前平均心率(63±4)min,注入造影剂前均进行常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分别在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使用回顾性心电图门控扫描技术和bestphase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图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均输入Leonaedo工作站,以Circulation软件做图像后处理用于血管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标准: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5%。重度狭窄>75%,血管闭塞为100%。
1.3 选 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狭窄程度评分方法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指南,使用Judkins法取6个体位造影,测定血管内腔直径,比较狭窄段和近端正常部位,将有意义狭窄定义为至少1支冠状动脉或者其主要分支≥50%。
1.4 统 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双源 CT 冠状动脉造影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狭窄血管病变的比较
134支血管中 (直径≥2 mm),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50% 的狭窄为63支 , 占据的比例为47.01%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50%狭窄的血管为59支,占据44.03%。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9.9%、阳性预测值为87.7%和阴性预测值为93.7%。
2.2 误 诊结果分析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63支血管存在病变,有58支血管病变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而12支血管2中检查结果不一致,包括假阳性7支,假阴性5支。
3 讨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共有67例, 其中男性患者有39例, 女性患者有28例, 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为57.3岁;体质量50~87 kg, 平均体质量为70.5 kg;患者的病程7~31年, 平均为19年。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30例, 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有19例, 合并有下肢神经病变的患者有21例, 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的有15例。上述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肤色苍白、患肢疼痛、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
1.2检查方法
1.2.1仪器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进行血管造影诊断。其具体扫描参数为:螺距为0.6, 机架旋转0.38秒/周, 进床速度35毫米/周, 层厚为66 mm×0.6 mm, 准直器宽度为15 mm×1.0 mm;管电压管电流A球管为110 k V、100 m As, b球管为150 k V、80 m As;双源CT的剂量指数为5.54~6.22 m Gy。
1.2.2双源CT扫描技术及图像处理与分析:开始扫描时, 将患者处于仰卧足先进的扫描体位, 扫描范围从髂嵴水平至踝关节, 由头侧向足侧。并采用高压注射器, 以4.5 m L/s的流速从肘前静脉注射80~110 m L左右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及60 m L左右的生理盐水[3]。采用电流智能控制对比剂自动触发, 并将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设置在腹主动脉的腹腔干水平, 进行图像重建。首先将A球管和B球管两组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 工作站的重建间隔为0.8 mm, 重建层厚为0.85 mm, 采用二维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以及曲面重建等技术进行图像的重建和处理[4]。主要观察并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血管阶段进行分析。
1.2.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所有患者在采用双源CT扫描诊断后2~3 d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 采用德国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体机, 检查的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内的肌酐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有27例患者穿刺左侧, 有40例患者穿刺右侧, 注入对比剂并将导管头端置于腹主动脉下端进行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造影, 然后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
1.3图像观察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由两位专业放射科医师对上述6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双源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的图像进行判断, 若二者的判断结果存在分歧要通过协商达成一致[5]。对每一个阶段动脉狭窄程度按照标准分为如下4级。1级:无发生狭窄或狭窄程度<20%;2级:狭窄程度在21%~50%;3级:狭窄程度在51%~75%;4级:狭窄程度在76%~99%;记录分析两组诊断方式所得到的数据, 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工作。最终得到P<0.05, 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双源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图像特征:6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图像比较清晰、满意, 基本能够完整清楚的显示重要血管段的情况, 两组诊断方式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从检查诊断结果发现上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呈现出多种影像学特征: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病变血管表现为广泛不规则的狭窄或阶段性的闭塞, 一部分患者的病变血管壁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同时在闭塞段的周围还出现有细小分支的侧支循环血管以及迂曲等特征。然后测量下肢动脉的各径值以及下肢病变狭窄血管的长度、范围进行测量, 分析其狭窄程度。
2.2数据结果:在双源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 同时计入的血管402个阶段。在双源CT中, 有3例患者表现正常, 其余64例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阻塞, 其中1级病变段有227段 (占60.05%) , 2级病变段有41段 (占10.85%) , 3级病变段有87段 (占23.02%) , 4级病变段有23段 (占6.08%)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 有3例患者表现正常, 其余64例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 其中1级病变段有226段 (占59.79%) , 2级病变段有43段 (占11.38%) , 3级病变段有85段 (占22.49%) , 4级病变段有24段 (占6.35%) 。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 则双源CT中, 有2个病变段被高估了1个等级, 有3个病变段被高估了2个等级;有3个病变段被低估了1个等级, 有2个病变段被高估了2个等级, 有1个病变段被高估了3个等级。双源CT检出病变有378段, 两种方式的诊断一致性基本符合;双源CT的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93.87%和94.6%。
3讨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方式之一, 能清晰显示血管内壁形态及狭窄的程度、范围等, 但由于其对比剂量多、不良反应率高, 诊断过程中会受到大量的辐射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的特点, 在临床上并没有被列为常规检查方法[6]。双源CT检查时不需要采用动脉穿刺, 检查费时短、较为便利且费用较低, 同时CT断面的图像还能够更加全面的显示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情况, 所以双源CT的出现即受到了临床的肯定。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将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重要血管段置于在腹主动脉的腹腔干水平, 进行了一次快速有效的大范围扫描, 观察的图像较为全面, 且采用二维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以及曲面重建等技术能够使扫描范围的像素得以合理应用[7], 进而能直观而又立体的显示病变血管的范围及狭窄程度, 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方式制定提供了可靠地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 双源CT能够准确而又直接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狭窄和闭塞, 同时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共有67例, 对其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 所有的血管分为402个阶段, 图像处理后重点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进行分析, 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组6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共402段血管, 检出病变有378段, 两种方式的诊断一致性基本符合;双源CT的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93.87%和94.6%。结论 双源CT能够准确而又直接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狭窄和闭塞, 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双源CT血管造影,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朱宗明, 张宗军, 季学满,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15 (4) :857-859.
[2]王俊鹏, 卢光明, 季学满, 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1 (8) :134-135.
[3]庄磊, 甘继宏, 刘建军, 等.双源C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31 (4) :273-275.
[4]刘垚, 王凯, 方向明, 等.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 :88-90.
[5]赵秀芳, 司一民, 李向辉.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分析[J].现代医院, 2010, 9 (12) :125-126.
[6]黄蓉, 顾建平, 殷信道, 等.新双源CT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 11 (2) :100-10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7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双源CT,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而双源CT是目前扫描速度最快, 辐射剂量相对较低, 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最佳的影像设备, 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冠心病筛查的必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5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例340例, 其中男220例, 女120例, 年龄39岁~82岁, 排除碘过敏和严重的肺功能不全患者, 检查前均有不同程度胸闷、胸痛等症状, 其中有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或者高血压。
1.2 设备和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 注射器为德国Ulrich, A、B双筒高压注射器, 高浓度370优维显非离子型造影剂。方法:给予患者全方位心理护理, 进行有效呼吸训练, 注射方法为高压注射器B-A-B模式, 即B:造影前试注射≥A速率的生理盐水15 m L, A:正式注射优维显370造影剂, B:随即注射同等速率生理盐水20 m L, 用18~20G留置针。注射点为右肘静脉。
2 冠脉CTA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2.1 紧张心理, 由于知识缺乏, 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 容易产生紧张心理。
2.2焦虑恐惧心理, 在众多接受检查的患者中, 多数患者对造影剂不了解, 尤其初次检查, 看到陌生的机器、环境, 甚至对机器正常发出的指令产生恐惧感, 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
2.3 悲伤, 担心病情重, 经济负担增加, 怕手术治疗。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1) 详细询问病史,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行碘过敏试验, 解释检查目的和注意事项, 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解释。 (2)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有效沟通, 建立友善信任的关系, 耐心答疑, 使其对整个检查过程心中有数,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有利于心率的稳定。 (3) 鼓励患者家属陪伴, 获得情感支持。 (4) 备好急救物品。
3.2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有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随心率的增加而下降[1], 因此控制心率尤为重要。 (1) 嘱患者静坐30 min后测心率与血压, 心率≥80次/min, 口服倍他乐克50 mg, 服后20 min再测, 使心率控制在70次/min左右。过于紧张的患者于医生指导下口服镇定剂, 如安定, 舒乐安定, 并嘱其深呼吸, 保持情绪稳定, 一般都可取得满意效果。 (2) 保持检查室环境安静, 操作人员做到四轻, 说话轻、动作轻、走路轻、关门轻, 以免影响患者情绪, 引起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增加。
3.3 呼吸训练
严格按照CT系统指令进行训练, 训练宜短而精, 时间过长反而引起患者呼吸疲乏, 心率增快, 指导患者呼吸幅度以中度为主, 避免深呼吸, 保持胸腹部处于静止状态, 屏气约10 s~14 s, 因为球管旋转一周时间为0.33 s。呼吸产生的运动伪影是影响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避免打喷嚏、咳嗽、吞咽等动作, 并注意观察患者屏气时心率变化。
3.4 检查中的心理护理
(1) 调节好高压注射器, 并进行试针。 (2) 将所有检查部位金属物去掉, 包括女性乳罩, 穿棉质宽松衣服, 关闭手机。 (3) 正确连接心电电极, 选择3个导联中R波高的导联作为门控心电图 (我科一般使用亚导联) , 准确定位将心脏置于扫描野中心, 床高度为左腋前线水平。 (4) 告知患者两手上举, 保持身体静止, 准备注射前告知注入造影剂后有一过性的全身发热, 口苦等症状发生[2], 这是药物的正常反应, 不必担心恐惧, 再次给予心理支持。 (5) 恐惧感明显的患者, 可以指导家属穿防护衣陪伴在身边, 给予情感支持。 (6) 扫描前5 min,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以扩张冠状动脉。
3.5 检查后的心理护理
(1) 对于顺利完成检查患者应给予鼓励和肯定, 并询问有无不适, 指导其在候诊厅内休息30 min, 无不适方可拔除留置针, 有药物反应者应观察至症状消失后方可离去, 并指导其“水化”, 即多饮水、多排尿, 尽早把造影剂排出体外。 (2) 对由于各种原因未完成检查者, 也给予鼓励和安慰, 使其愉快地接受下一次检查。
4 结果
34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有10例失败, 330例成功, 其中4例出现频发早搏, 3例过于紧张、心率加快, 3例呼吸屏气失败, 因采取B-A-B注射系统, 无肿胀渗漏发生。
5 讨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3]能否进行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很重要, 而护士良好的心态和专业护理业务技术非常关键, 所以在整个检查过程中, 给予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和干预, 并关注每个护理细节, 就会保证每位患者都能顺利完成检查。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 是保障冠脉CTA造影患者造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因此在双源CT冠脉造影中心理护理应贯穿于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倪慧, 董小岚.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J].江西医药, 2008, 43 (2) :188.
[2]张敏.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护理配合[J].上海护理杂志, 2005, 5 (1) :2122.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双源冠状动脉成像检查100例, 其中第一组50例, 第二组50例, 所选患者均无碘过敏史。
1.2 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 (Dual Source CT, DSCT) [3]扫描系统和美国E-Z-EM全自动双筒高压注射器。DSCT行冠状动脉检查时采用双源模式, 实现了一个图像采集周期球管和探测器组只需旋转90°, 但时间分辨率高达83ms, 提高了一倍, 达到了冠状动脉成像的时间分辨率要控制在100ms以内的要求。大大改善了图像质量, 降低了诸多导致图像伪影因素的出现。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有明显改善,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患者均用上肢肘静脉作为注射点, 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Ultravist370) , 每公斤体重1.5~2.0ml, 注射速度为4.5~5ml/s, 所有病例均采用造影剂追踪技术。冠脉CTA在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正常吸气后屏气, 选择0.33s扫描, 在工作站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进行处理和重建。第一组采用未改进的护理流程配合检查, 即患者来CT室做冠脉CTA时登记人员要仔细询问患者有无检查禁忌证如造影剂过敏、明显心律不齐、严重心肝肾疾病等病史, 对有以上情况的患者应慎重和限制此项检查, 避免含碘造影剂带来的不良后果。嘱患者及家属在《接受碘对比剂自愿书》上签字, 将患者的信息录入影像科的PACS系统, 完成登记工作。患者到处置室接受静脉穿刺, 穿刺前护士应根据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再次询问患者病史,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用轻松和蔼的态度和语言宽慰患者, 做好心理干预, 做好静脉穿刺后患者再到检查室, 躺在CT检查床上由机房护士或上机的技师对其进行呼吸训练 (领会快的3min就行, 慢一点的要5min甚至更长时间, 一时不能屏住气的患者训练好后再做检查) , 在患者掌握呼吸方法后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5mg (扫描前5~10min含化) , 以扩张冠状动脉;连接电极, 待含服的硝酸甘油有5~10min时开始扫描, 这样做一个冠脉CTA检查平均需要15~20min。第二组采用改进后的护理流程配合检查, 即患者来CT室做冠状动脉成像时首先由专业的护士接待患者, 对患者进行一个专业的、正确的、全面的评估和训练, 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造影剂过敏、明显心律不齐、严重心肝肾疾病等病史应慎重和限制做此项检查。对血氧饱和度低于95%的患者要备注在检查单上便于在检查时给予吸氧, 以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氧饱和度, 以利于患者顺利完成屏气过程;对于紧张的患者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消除其紧张、恐惧, 对于进行心理干预后仍紧张恐惧的患者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可口服镇静类药 (但不能让其睡觉) , 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向患者介绍注射造影剂的热感和不适[4];对于偶发心律不齐的患者, 可与主管医生联系, 用药物调整后再进行检查, 这样会取得更好检查的效果。呼吸控制仍然关系着冠脉成像的成败, 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确保检查成功[5]。由专业的护士对其进行详细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加强呼吸训练, 正确有效地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很关键。对于屏气暂时不能屏住的患者可暂缓进行该项检查, 经过呼吸训练能屏住气后再进行检查。患者准备好后嘱患者或家属在《接受碘对比剂自愿书》上签字, 再由登记人员将患者的信息录入影像科的PACS系统, 完成登记工作;患者到处置室接受静脉穿刺, 穿刺好后到对应的检查室进行检查。检查室的工作人员在患者进入检查室做完查对工作后就可让患者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5mg, 再摆体位接电极同时对其进行简单有效的沟通, 当摆好体位接好电极为患者做好防护后5min工作人员就可为其进行扫描。这样做一个冠脉CTA检查平均需要8~10min。见表1。改进护理流程前、后所取得的对照图像, 见图1、2。
图1改进护理流程前取得的失败图像
图2改进护理流程后取得的成功图像
2 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否顺利进行, 患者的理解和完全的配合很重要, 检查前准备工作的好坏是决定检查成败的关键, 改进后的护理流程是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护理配合尤为重要,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 把握好前期的护理配合工作, 关注每个细节, 就会减少因护理原因引起的失误, 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毛定飚, 张国桢, 滑炎卿, 主编.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56-57.
[2]胡洁兰, 徐芬.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J].浙江医学, 2011, 33 (3) :444-445.
[3]杨刚, 李林, 良泉, 等.对影响双源CT图像质量的各种扫描参数的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 (29) :102.
[4]张敏.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护理配合[J].上海护理杂志, 2005, 5 (1) :2122.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4月至12月期间,325例患者因临床怀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体检而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42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60±10)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242例,因高血压、糖尿病就诊62例,常规体检21例。
1.2 DSC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扫描前禁食水4~8 h,不使用降低心率的药物,扫描前5 min常规口服硝酸甘油0.5 mg以扩张冠状动脉。扫描前指导患者作呼吸训练,使其能够在扫描期间很好地配合屏气。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先常规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再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5 ml/s的速率注射7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铵(优维显Ultravist 370 mgl/ml),然后以同样流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进行冲洗。采用对比剂示踪法,在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感兴趣区监测CT值,当兴趣区密度达到预设值(100 Hu)时,再延迟4 s启动扫描。扫描为头足方向,扫描范围自气管分叉至膈肌以下3 cm。扫描参数:管电压(2个球管)120 k Vp,管电流350 m A,准直器宽度2×32×0.6mm,扫描时间约10 s。
1.3图像后处理:重建薄层图像,层厚0.75 mm,间距0.5mm,矩阵512×512。将薄层图像传至工作站,重建冠脉的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图像。应用西门子工作站Circulation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所有患者图像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进行评价和分析。MB诊断标准及分型:(1)表浅型,横断面显示心肌部分包绕壁冠状动脉超过1/2;(2)纵深型,心肌完全包绕冠状动脉。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的冠状动脉树状结构模型,把冠状动脉分为15段,据此标记MB发生部位。将存在心肌桥的冠脉分为壁冠状动脉段、桥前段、桥后段。在多平面重组图像上不同角度显示各支血管形态和管腔变化,测量MB的长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在血管断面上测量MB的深度,最后观察壁冠状动脉、桥前段、桥后段冠脉及心肌桥之外冠状动脉分支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2 结果
在325例冠状动脉CTA中,共发现心肌桥63例,全部为单发病例,检出率为19.3%,其中男性4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8岁。发生于左前降支53处(84%),左回旋支6处(10%),右冠状动脉4处(6%),左前降支病变中又以降支中段发生率最高,占94%。浅表型45处(71%),心肌桥平均厚度0.7±0.3 mm,深在型18处(28%),心肌桥平均厚度为2.7±1.2 mm。MB平均长度17.6±8.1 mm。63例MB中桥前段冠脉发生粥样硬化改变22例(35%),桥后段发生5例(8%),其中25例为钙化斑块,2例为非钙化斑块,壁冠状动脉段均未发现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图1,2)。
3 讨论
心肌桥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其特征是在心脏收缩期时对壁冠状动脉产生挤压作用,引起管腔缩小,血流受限,由于这种狭窄一般在心脏舒张期得到改善,患者可以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当心肌桥越厚,壁冠状动脉越长,心率越快时,对血流的影响越大,可导致心绞痛、心动过速、心率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顿抑甚至心源性猝死。
目前可用于心肌桥诊断的设备主要有心血管超声及多普勒技术、CAG、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技术诊断心肌桥的典型征象为“半月征”和“指尖样现象”,但均为有创性检查,且风险较大、费用高,临床不能广泛开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MB的主要依据为“挤牛奶效应”,即表现为心脏收缩期某段冠状动脉在2个以上投照角度均显示为狭窄,而舒张期该段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正常。但CAG诊断MB的敏感性不高、容易漏诊[4],有报道研究显示CAG对心肌桥检出率仅为0.5%~16%,明显低于尸检对心肌桥的检出率15%~80%[5],原因与心肌桥位置、长度、厚度、对比剂的应用、投照体位以及观察者的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与之相比,本研究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方法,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组织分辨率,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多角度直观显示冠状动脉与邻近心肌的空间关系,通过显示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性走行于心肌内而准确诊断MB,避免了造成漏诊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对于CAG难以显示的浅表型MB也可作出准确诊断,并能同时了解MB的位置、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受压狭窄等情况。
图1纵深型心肌桥,左前降支中段完全被心肌包绕,壁冠状动脉稍狭窄,管壁稍模糊,桥近段血管壁见钙化斑块
图2表浅型心肌桥,左前降支中段走行于表浅心肌下,壁冠状动脉均未见明显狭窄,邻近血管未见明显粥样硬化
双源CT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可以不需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不依赖心率进行冠脉CTA检查,并且能同时获得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内的高质量图像,动态地观察MB在心动周期内的变化,这有利于判断MB处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的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出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后处理技术是CPR,结合MPR及短轴位观察,可明确显示MB的长度及覆盖于壁冠状动脉上心肌的厚度,对于走行迂曲、病变复杂的血管段及特别表浅的MB,采用多种重建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位图像能减少漏诊和误诊。CPR图像上心肌桥主要表现为“上下台阶”(step down-step up)征,即壁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走行一段距离后又露出于心肌表面,壁冠状动脉较邻近两端血管略细,边缘稍模糊。
本组资料MB检出率为19.3%,高于文献[5]报道CAG的检出率,其中又以LAD中段发生率最高,与文献[6]报道一致,原因可能与胚胎期左前降支位于心肌内有关[7],前降支行程较长,走行相对复杂,以及前壁心肌组织肥厚等因素也增加了其发生率。本组资料MB邻近血管粥样硬化发生27例(43%),其中22例存在于心肌桥近端,而壁冠状动脉未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赵林芬等[8]研究结果相似,尸检研究结果也表明MCA近段血管容易出现粥样硬化改变,原因可能与心肌桥引起壁冠状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有关[9,10]。壁冠状动脉内膜血流剪切力增高,而邻近两端血管内膜血流剪切力减低,高剪切力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舒张因子、生长抑制因子、炎症介质和黏附因子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不易受损,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同时,MB对壁冠状动脉的压迫作用,促使近端冠状动脉收缩期压力增高并导致涡流形成,涡流会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冠脉粥样硬化。而远端冠状动脉脉压幅度低于近端的变化,故很少发生粥样硬化。其次,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增加了心肌桥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11]。
综上所述,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无创、清晰地显示心肌桥的位置、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结合邻近血管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能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对心肌桥(MB)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统计MB的检出率,分析MB影像学特点。结果 325例患者中检出MB 63例,均为单支病变,检出率19.3%,表浅型45例,纵深型18例;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53处(84%),左回旋支6处(10%),右冠状动脉4处(6%),心肌桥平均厚度为(2.7±1.2)mm,MB平均长度为(17.6±8.1)mm。MB邻近血管粥样硬化率为43%。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解剖关系,是一种无创、准确诊断MCA-MB的方法。
关键词:心肌桥,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心脏成像技术
参考文献
[1]Nayar PG,Nyamu P,Benkitachalam L,et al.Myocardial infarction due to myocardial bridging[J].Indian Heart J,2002,54(6):711-712.
[2]Ge J,Jeremias A,Rupp A,et al.New signs characteristic of myocardial bridging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Doppler[J].Eur Heart J,1999,20(23):1707-1716.
[3]刘文旭,李治安,杨娅,等.经胸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9):646-650.
[4]Leschka S,Koepfli P,Husmann L,et al.Myocardial bridging:depiction rate and morphology at CT coronary angiography-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8,246(3):754-762.
[5]Kalaria VG,Koradia N,Breall JA.Myocardial bridge:a clinical review[J].Catheter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2,57(4):552-556.
[6]Kawawa Y,Isikawa Y,Gomi T,et al.Detection of myocardial bridge and evaluation of its anatomical properties by coronary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J].Eur J Radiol,2007,61(1):130-138.
[7]Bourassa MG,Butnaru A,Lespérance J,et al.Symptomatic myocardial bridges:overview of ischemic mechanisms and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J Am Coll Cardiol,2003,41(3):351-359.
[8]赵林芬,杨立,王新江,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4):545-548.
[9]Zeina AR,Odeh M,Blinder J,et al.Myocardial bridge:evaluation on MDCT[J].AJR,2007,188(4):1069-1073.
[10]Ishikawa Y,Akasaka Y,Suzuki K,et al.Anatomic properties of myocardial bridge predisposing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9,120(5):376-38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推荐阅读: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06-13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12-21
双源双能量CT08-31
双源CT冠脉成像09-15
双源64层螺旋CT05-20
64排双源CT冠心病06-06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09-03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11-01
冠状造影01-10
冠状血管造影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