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冠状动脉硬化(共8篇)
非冠状动脉硬化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玩具厂苯作业工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在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预防保健所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某玩具厂苯作业工人1 556例,对其肝、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苯作业工人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6.07%,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12.21%。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正常肝组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19.6%、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1,P<0.01)。>50岁年龄组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肝人群(P<0.01)。结论 苯作业工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肝人群,特别应警惕5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
关键词:苯作业工人,非酒精性脂肪肝,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
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 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 是一种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 近年来,随着肥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NAFLD的发病率迅速升高[2]。 由于作业环境中苯可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以及工人超时工作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苯作业工人也是NAFLD的高发人群。 一些研究表明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而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手段[3]。 我们通过超声对苯作业工人进行肝脏及颈动脉检查,探讨苯作业工人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达到早期预防和控制苯作业工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目的, 并为以后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5年在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预防保健所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某玩具厂苯作业工人1 556例,其中男1 048 例,女508 例;年龄30~60 岁,平均35.5 岁;工龄1~18 a,平均8.2 a。 对所有工人进行职业史和病史询问( 饮酒史、病程等) ,排除过量饮酒者( 乙醇摄人量:男性≥140 g/周,女性≥70 g/周) 以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肝脏超声检查
应用三星麦迪逊超声系统Sono Ace X4 进行检查。 具备以下3 项腹部超声表现中的2 项者为弥漫性脂肪肝[4]:( 1) 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 明亮肝”) ,回声强于肾脏;( 2)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3) 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1.2.2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三星麦迪逊超声系统Sono Ace X4,探头频率5~12 MHz及3.5~5 MHz。 受检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 常规探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取颈总动脉主干即分叉前10~15 mm处及颈总动脉膨大处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 每侧测量3 次,取平均值,然后双侧颈动脉再取平均值。 诊断标准: 颈总动脉主干IMT≥1.0 mm, 膨大处IMT ≥1.2 mm, 且<1.5 mm为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如管腔内-中膜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5 mm定义为斑块。 检查中发现内-中膜增厚和( 或) 斑块则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 SPSS 21.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
1 556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中,检查VAFLD 250人,占16.07%;颈动脉粥样硬化190人,占12.21%。男性NAFL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均P<0.01)。NAFL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及工龄的增加而升高(均P<0.01)。见表1。
2.2 NAFLD组与正常肝组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
根据肝脏超声检查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NAFLD组和正常肝组。NAFLD组与正常肝组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19.6%、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FLD组男女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3,P>0.05),而正常肝组男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8,P<0.01);两组间比较,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及工龄的增长而上升,各年龄段及各工龄段NAFLD人群比正常肝人群同年龄段、同工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均高,其中两组工人在>50岁年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各年龄和工龄段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苯作业工人NAFLD的患病率为16.07%, 略高于上海市成人NAFLD病的患病率( 约15.35%)[5]。 原因与苯系物可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有关。 苯系物中的二甲苯具亲脂性,所以进入血液后,易分布到富含脂肪的组织中,以脑、骨髓、肝脏等器官内最高。 另外肝脏的“ 首过效应”使肝脏成为被打击的主要器官,也可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6]。 苯系物的刺激使胆汁盐酸分泌减少, 引起脂肪代谢障碍, 同时由于体内蓄积的毒物干扰了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正常运载代谢系统, 尤其干扰了乳酸脱氢酶( LDH) 运载系统的形成, 使体内多余的甘油三酯难以清除, 导致过多的脂肪沉积,成为脂肪肝的诱发因素, 增加脂肪肝的发病率。
苯作业工人NAFLD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分析原因与男性吸烟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本研究中NAFL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均有随着工龄延长而增高的趋势, 说明苯接触和NAFLD肝、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累计效应关系。 NAFLD人群中男性与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NAFLD人群中男性与女性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无明显差别。 我们还发现,NAFL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高于正常肝组,尤其是≥50 岁年龄组差异明显,说明NAFLD与颈动脉硬化有关,而中老年NAFLD苯作业工人应作为临床重点监测和干预对象。 Targher等[7]发现NAFLD独立于其他典型的代谢综合征的特征,而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存在紧密联系( P<0.01) ,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与其进展相关联,NAFLD不仅是动脉硬化的标志,而且是早期血管病变的致病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对苯作业工人NAFL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以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职业性苯接触者主要是从事化学工艺制造、 石油工业、塑料制品生产、油漆、黏胶作业以及交通运输的工人[8]。 由于作业环境中苯系物( 苯、甲苯、乙苯、二甲苯) 的影响,以及工人超时工作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苯作业工人也是NAFLD的高发人群。 疾病监测结果表明,NAFLD的流行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蔓延密切相关[9]。 苯作业工人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饮食生活习惯不规律,体育锻炼不足;经常有夜宵习惯,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摄入多, 脂肪代谢过剩;这些都是导致苯作业工人NAFLD发病率高的原因。 超声检查对于NAFLD的诊断具有经济、简便、无创的特点,当脂肪沉积超过肝组织30%即可查出[10]。 对于腹部超声查出的NAFLD苯作业工人应警惕同时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超声检查颈动脉较为方便易行,我们建议对苯作业NAFLD工人应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加强苯作业NAFLD工人动脉硬化和代谢紊乱的监测, 以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并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积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使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脂药物,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柳怿,韩志华,夏建国,等.超声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6):401.
[2]张冠荣,麦韵屏,林爱华,等.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2):305.
[3]AYGUN C,KOCAMAN O,Sahin T,et a1.Evalua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frequency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s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Dig Dis Sci,2008,53(5):1352-1357.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
[5]FAN JG,ZHU J,LI XJ,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fatty liver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of Shanghai,China[J].Hepatol,2005,43(3):508-514.
[6]逯越,于新宇,赵东利,等.二甲苯染毒小鼠肝和肺的形态学观察[J].中国职业医学,2006,33(3):239.
[7]TARGHER G,ARCARO G.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07,191(2):235-240.
[8]WEISEL CP.Benzene exposure:an overview of monitoring methods and their findings[J].Chemico-biol Interact,2010,184(1-2):58-66.
[9]FARRELL GC.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what is it,and why is it importa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8(2):124-138.
[10]朱旅云.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识别[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4):10-11.
警惕颈动脉硬化 篇2
一、血流不畅,“卡脖子”效应最危急
大脑组织和五官是靠颈动脉供血的。颈动脉硬化、狭窄,或受压,使血流受阻,人会出现像被卡住脖子那样的症状:头晕目眩、眼花耳鸣……颈动脉硬化形成斑块后,很容易脱落,脱落后斑块堵塞脑动脉,就会发生脑梗塞,或因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骤升而引起脑溢血。
二、颈椎骨质增生,颈动脉硬化的祸根
虽然颈动脉硬化与许多因素如吸烟、饮食等有关,但颈椎过早出现退行性病变如骨质增生等,却是促使颈动脉发生硬化的直接原因。
说到中风,人们往往把病因归咎于脑动脉硬化,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一些人的中风并非因为脑动脉硬化,而是因为颈内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是促使颈内动脉硬化的直接因素;由于它的压迫还会促发脑溢血。
三、颈性疾病,花样繁多
颈动脉硬化涉及的疾病,除颈性中风,还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疾病,医生称它们为颈性疾病。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硬化并受到压迫使血流减少,通过神经反射或影响下丘脑功能,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如:一些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实际上并非因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而是颈椎病造成的颈性类冠心病;一些高血压患者对多种降压药物都不敏感,查来查去,发现毛病在颈椎、颈动脉硬化,属颈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随着颈椎病变的好转而下降;在有头晕、烦躁、视力改变、失眠、耳鸣,肩颈部疼痛、类似消化道及心血管系统症状而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或“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中,40%的人患的真正的疾病是颈性神经系统紊乱症(即交感型颈椎病)。
治疗颈性疾病,必须从防治颈椎病和颈动脉硬化入手,才会收到效果。
四、“小中风”,颈动脉硬化的信号
非冠状动脉硬化 篇3
关键词:他汀类,非诺贝特,混合型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急剧升高。据调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达18.6%,全国估计患病人数达1.6亿。对我国12家三甲医院就诊的血脂异常患者的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经治疗后血脂达标率只有26.6%,血脂异常的则更高达为73.4%[1]。而血脂异常对血管功能的不良影响极大,其也是导致较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这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因此对血管血脂的调控是临床研究热点[2]。本研究就他汀类药物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以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月~2012年4月的30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A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组(B组)和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组(C组),各100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混合型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和具有代谢综合征、冠心病或2型糖尿病等危症的高三酰甘油(TG)的标准。A组的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6~73岁,平均(63.5±5.6)岁;病程0.5~15.5年,平均(8.5±1.6)年。B组的100例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5~75岁,平均(63.4±5.9)岁;病程0.7~15.6年,平均(8.6±1.4)年。C组的100例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4~72岁,平均(63.7±5.8)岁;病程0.6~15.8年,平均(8.4±1.5)年。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另外,所有患者在未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测定TG>2.26 mmol/L和(或)总胆固醇(TC)≥6.2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 mmol/L。
1.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20 mg×10片/盒,生产厂家: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11003、1101003、1109006)口服,每晚1次。B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10 mg×7片/盒,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37035、1037036、1037049)口服,每晚1次,另给予非诺贝特胶囊200 mg(100 mg×24粒/盒,生产厂家:北京京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0901、110502、110901)口服,每早1次。C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另给予非诺贝特胶囊200 mg口服,每早1次。三组患者均治疗12周。然后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及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取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周时的静脉血进行血脂的检测指标,其检测指标主要包括TG、TC、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采用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然后将三组患者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及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TG、TC、LDL-C及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6周及12周B组及C组的TG、TC、LDL-C均低于A组,而HDL-C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城乡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混合型血脂异常[高LDL-C伴高TG和(或)低HDL-C]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高TG、低HDL-C)患者,通过他汀类单药治疗,尽管LDL-C已达标,仍存在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非创伤性截肢等大血管事件和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即“剩余血管风险”[3,4]。大量研究证实,尽管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LDL-C,并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仍有70%的心血管事件无法通过他汀类单药治疗来预防。
注:与A组比较,*P<0.05;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目前以他汀类经典药物为主的调脂方案难以使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患者血脂水平满意达标,也不能完全解决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高TG和低HDL-C)引起的血管风险,常需要联合作用机制不同的降脂药物。贝特类药物是目前广为应用的一类调脂药,常规剂量下降低TG的作用较强,达20%~60%,升高HDL-C 5%~15%,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以TG增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症非常有效,对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进一步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剩余风险[5,6]。
他汀类联合非洛贝特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能够显著降低LDL-C和TG,升高HDL-C,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并升高载脂蛋白A1,改善LDL-C颗粒大小特性并预防脂蛋白氧化叠加作用,既可达到积极降脂目标,又可平衡调整血脂谱。对于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的患者,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7,8]。
鉴于两药的药理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他汀类药物联合非诺贝特两者联合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案,为进一步提高血脂控制水平,降低高脂血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减少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积累临床经验[9,10,11,12]。在本研究中,联合用药的患者在降低血脂各个方面的效果明显,在副作用方面也无明显差异,说明他汀类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他汀类药物,而且安全性良好。
此外,为研究不同用药组合方案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以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患者的效果,本研究将联合用药患者分为B、C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案治疗,结果发现,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的效果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在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临床效果相当,但从经济方面考虑,前者用药成本相对低于后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性价比。
非冠状动脉硬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34例, 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 (66.9±10.4) 岁, 原发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52例, 心绞痛28例, 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为29例, 女性21例, 年龄57~79岁, 平均年龄 (66.0±11.5) 岁, 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并症主要是高脂血症26例, 高血压24例, 糖尿病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提示冠状动脉患者和对照组的超声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IU22型美国产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情况。
1.2.2 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分析, 仰卧位, 双侧的肩部垫高, 头部尽可能向后仰, 对颈部进行充分的暴露, 调整探头频率, 对颈动脉根部向着近心端扫描, 同时沿着颈动脉向着头侧逐步的进行移动, 股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测量顺序和颈动脉的测量顺序一致。对股动脉和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多个位点进行测量, 每一个动脉通过3种不同角度共选取6个位点进行测定, 每个动脉对多个IMT值进行平均计算, 然后最后对各个动脉IMT值进行测定。另外注意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 (Vdias) 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和健康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2)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不同动脉的IMT值、Vdias及斑块相关性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 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表1)
2.2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r=-0.458,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r=0.501,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原因大多数是和患者血管内皮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炎性细胞浸润对于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造成损伤, 血管内皮被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从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颈动脉是人体大血管, 其生理解剖位置较为特殊, 是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切入点,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4]。股动脉和腹主动脉是机体质量要的动脉分支, 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属于偏心型, 和颈总动脉、左侧冠状动脉的前降支类型相同, 股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稳定性较强, 但是程度和范围均较小[5]。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创伤性、风险性及费用,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超声作为无创、安全、风险性低、廉价的检查冠状动脉硬化方式也可以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准确的理论参数, 如何利用超声更好的为冠状动脉硬化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论参数是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征象变化, 主要可以分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要比斑块形成更早,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很好的反映。通过超声成像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壁病变进行评估, 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选诊断, 并且进行临床评估干预效果。笔者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 结果发现,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提示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内膜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内壁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 如果超声影像图可见花色血流信号, 可能斑块已经造成不同动脉的狭窄。另外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内膜增厚逐步加重, 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提示斑块形成严重, 有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综上所述,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为临床更好的资料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关键词:超声,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安源, 陈翠兰, 周涛.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5) :304-306.
[2]栾艳艳, 王燕.超声无创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 (2) :152-155.
[3]苏莉莉, 徐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 (2) :178.
[4]王雅冰, 王晨生, 薛红元.超声检测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1) :759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52例, 治疗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76例, 男39例, 女37例, 年龄53~79岁, 平均66岁;对照组76例, 男40例, 女36例, 年龄52~78岁, 平均63岁。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西医治疗 (治疗组)
(1) 扩张血管。硝酸甘油:一次用0.25~0.5mg (1片) 舌下含服; (2) 调节血脂。 (1) 降低甘油三脂的药物非诺贝特口服, 一次0.1g, 每日3次。 (2)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辛伐他汀口服每天10mg, 晚间顿服。 (3)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 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用阿司匹林口服:一次0.3~0.6g, 每d3次, 必要时可每4小时1次。 (4) 溶解血栓药和抗凝药。对动脉内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 可用溶解血栓药、抗凝药, 可用尿激酶生理盐水配制后, 按6000单位/min速度冠状动脉内连续滴注2h, 滴注前应先行静脉给予肝素2500~10000单位。
1.2.2 中医治疗 (对照组)
(1) 痰浊内阻型。临床症状:病人体肥少动, 嗜睡, 晨起口中粘腻乏味, 舌淡胖或淡暗, 边有齿痕, 苔白腻, 脉沉缓或滑。治法:化瘀, 降浊, 燥湿。方用: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茯苓、橘红、泽泻、生姜、陈皮、茵陈、甘草。 (2) 气滞血瘀型。临床症状:平素易怒心烦, 时感胸肋胀闷不适, 时或头晕, 舌质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迂曲, 脉弦或涩。治法: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生地、柴胡、赤芍、桃仁、川芎、桔梗、枳壳、红花、牛膝、甘草。 (3) 肾精亏虚型。临床症状:眩晕, 头痛, 失眠, 记忆力减退, 腰膝酸软, 发脱齿摇, 耳聋耳鸣, 动作迟缓, 精神呆钝, 苔薄白, 舌淡暗, 脉细。治法:补肾填精。方用: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茱萸、枸杞、熟地、山药、杜仲、当归、鹿角胶、菟丝子、肉桂、附子。
1.3 疗效评定[2]
显效:经1~2个疗程治疗后, 病人头晕、胀痛、乏力、肢体麻木等症状明显好转, 血脂、血流变学检查正常;有效:治疗后部分症状、体征减轻, 血脂有所下降, 血流变学检查由危险转为警告或注意。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血脂没有下降或上升。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2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χ2检验, 应用SPSS 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治疗组:显效45例 (59.21%) , 有效24例 (31.58%) , 无效7例 (9.21%) , 总有效率90.79%。
(2) 对照组:显效28例 (36.85%) , 有效25例 (32.89%) , 无效23例 (30.26%) , 总有效率69.74%。
2 组数据比较, 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 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 复合糖类的积聚, 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 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3]。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发生在冠状动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4]。它是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 因冠状动脉血管树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 因此亦承受较大的血流剪应力[5]。常伴发冠状动脉痉挛, 痉挛可使原有的管腔狭窄程度加剧, 甚至导致供血的中断, 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脏病变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 并可成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中医常将本病归属“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肾气不足, 膏粱厚味、损伤脾胃,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治疗采用化瘀, 降浊, 燥湿, 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补肾填精等方法, 效果一般。西医的治疗原则是增加冠状动脉血供和减少心肌氧耗, 使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新的平衡, 尽最大努力挽救缺血心肌主要采取扩张血管、调节血脂、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溶解血栓和抗凝等药物。疗效确切、用药方便、抗栓效果显著。主要优势是用药的简单、便捷、针对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林晓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8, 17 (2) :1638.
[2]季亚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4) :646.
[3]张晟瑜.冠心病与血栓形成相关基因的多态性[J].协和医学, 2010, 1 (1) :1130.
[4]张艳秋.5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9 (2) :44.
非冠状动脉硬化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上述要求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4例,年龄60~80岁,平均(70.57±8.08)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所有患者均在医生指导下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2]。
1.2 诊断标准
2006年1月~2008年7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高血压诊断标准为:静息时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肝肾功能不全外,严重肥胖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者也予以剔除。同步进行ABPM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3 分组
测定及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3,4,5]: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舒张压(DBP)为纵坐标,收缩压(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按部分学者对AASI研究的分组方法[6]:按AASI与中位数的大小关系分为以AASI>中位数(即>0.51)组和AASI≤中位数(即≤0.5)组。
1.4 方法
1.4.1 血压测定
按照标准测量血压方法进行测量[2]。测量血压前让患者在安静的房间里先静坐15 min;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用标准袖带和(12~13 cm)×35 cm的气囊。采用坐位或卧位,被测的上臂裸露,掌心向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将血压计的橡皮气囊袖带展平放在上臂的中1/3,其下缘在肘关节自然皱折上方2~3 cm处,使橡皮气囊的中部对准肱动脉,缠缚固定,松紧合适,以能容纳两手指为准。测量时向气囊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 mm Hg(4.0 kPa),然后以恒定速率(2~6 mm Hg/s)缓慢放气。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Korotdoff音,采用Korotdoff音第五相(消失音)确定舒张压:测量左右两侧上臂血压(注:以高的一侧为准);不管被测者体位如何,血压计应放在心脏水平(更主要的是水银柱处于“0”点水平)。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并记录。
1.4.2 危险因素调查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年龄、BMI、吸烟、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询问。
1.4.3 生化指标的检测
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空腹血糖(GLU)及尿酸(UA)的含量。
1.4.4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测定及计算[3,4,5]
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
1.4.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采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7.5~12.0 MHz变频线阵探头。患者取后仰卧位,指定超声诊断医师专人测定,分别检测左右侧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起始段:(1)最大颈动脉IMT(dIMTmax);(2)平均颈总动脉内径(D);(3)最大血流速度(Vmax);(4)阻力指数(RI)。记录各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符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在SPSS 11.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ASI>中位数组和AASI≤中位数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说明两组患者临床基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ABPM结果比较
两组全天、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AASI与dIMTmax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AASI与dIMTmax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D、Vmax、RI呈正相关(r分别为0.03、0.16、0.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dIMTmax的比较
两组的dIMTmax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与AASI≤中位数组比较,*P<0.01
3 讨论
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连续记录自立、运动或休息时全天24 h自由活动下的血压,较偶测血压相比,更加客观准确。2006年初,Li Y等[3]提出了一种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称之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AASI定义为:1~24 h动态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趋向于1。AASI作为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并可预测心脑血管危险。
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有相似的组织学变化,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4,7,8]。运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的IMT,作为高血压病研究的替代终点之一,可评价治疗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或逆转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9]和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治疗试验的有效性评价[10]中起关键作用。
本研究中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AASI与dIMTmax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AASI是一个较好的评价动脉硬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的指标。AASI>中位数组(即>0.51)的患者中颈动脉dIMTmax明显异常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dIMTmax独立相关,为老年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而且该结果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较大规模研究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程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颈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AASI与IMT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AASI>中位数(AASI>0.51)组的IMT高于AASI≤中位数(AASI≤0.5)组(P<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参考文献
[1]刘宝林,孟超,方宁远.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5):509-51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3]Li Y,Wang JG,Dolan E,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de-rived from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Hyperten-sion,2006,47:359-364.
[4]Leoncini G,Ratto E,Viazzi F,et al.Increased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6,48:397-403.
[5]韩全乐,高竞生,郝冰.动态血压监测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25-127.
[6]Roberto P,Leoncini G,viazzi F,et al.Role of microalbuminuria in th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J Am Soc Nephrol,2005,16:39-41.
[7]邹襄谷,李永鉴,赵红佳.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中医血瘀证积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8(2):7-9.
[8]邹襄谷,李永鉴,陈国通,等.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1-2.
[9]Chambless LE,Folsom AR,Clegg LX,et al.Carotid wall thickness is predictive of incident clinical strok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Am J Epidemiol,2000,151(5):478-487.
非冠状动脉硬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2月期间, 经16排螺旋CT (M SCT) 冠脉成像检查初诊为冠心病, 并于2周内行冠脉造影确诊的患者57例。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 排除碘过敏、严重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及有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禁忌证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35例 (61.4%) :男23例, 女12例;年龄43~77岁, 平均 (61.3±12.7) 岁;胸骨后压榨感18例 (51.4%) , 突发胸痛17例 (48.6%) 。非ACS 22例 (38.6%) :男13例, 女9例;年龄37~69岁, 平均 (54.2±10.3) 岁;胸闷17例 (77.3%) , 心悸5例 (22.7%) 。
1.2 检查方法
严格控制心率, 使基础心率≤65次/m in;对心率>65次/m in者, 予口服倍他乐克25~75m g以控制心率, 使心率≤65次/m in。检查前充分与患者沟通, 消除其紧张情绪, 并进行呼吸训练, 检查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以扩张冠脉血管, 使细小分支充盈满意。采用P H IL IP S B rilliance 16排螺旋CT先行心脏平扫, 确定冠脉分支的最高点及最低点, 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 由M edrad单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碘帕醇370m g I/m l, 注射速率4~4.5m l/s, 剂量100~120m l。应用test bolus追踪扫描技术, 将感兴趣区置于冠脉分支最高位置向上5个层面左右, 阈值150H U。扫描参数:层厚0.8m m, 间距0.4mm, 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60m As, 准直16m m×0.75m m, P itch值0.2, 根据冠脉分支的最高点及最低点层面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扫描完成后常规重建R-R间期40%、46%、70%、75%四个时相。
1.3 后处理技术
选择影像质量最佳时相经P H IL IP S Com p.cardiac软件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2D、3D及血管后处理重建, 测量斑块的CT值, 区分斑块性质。将CT值<50H U、50~119H U、>119H U, 依次设为不稳定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7例共检出斑块146处, 其中不稳定斑块58处 (39.7%) , 混合斑块21处 (14.4%) , 钙化斑块67处 (45.9%) 。不稳定斑块见图1, 混合斑块见图2, 钙化斑块见图3。
ACS患者检出斑块61处 (41.8%) , 非ACS患者检出斑块85处 (58.2%) 。两组患者斑块性质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斑块性质比例不同, ACS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 非ACS组以钙化斑块为主;两组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48.87, P<0.01) 。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典型结构为覆盖着胶原纤维帽的细胞外脂核, 根据斑块的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斑块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斑块内脂核的大小和成分、纤维帽的厚度以及有无炎症反应或新生血管等。一般认为, 不稳定斑块含有较大的脂核, 当脂核占斑块的比例>40%时, 斑块有发生破裂的危险[1]。
L eber、B ecker等[2,3]发现, 不稳定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CT值有明显不同, 不稳定斑块CT值为 (14±26) H U (-42~+47H U) , 混合斑块为 (91±21) H U (61~112H U) , 钙化斑块为 (419±194) H U (126~736H U) , 三组斑块的CT密度值没有交叉。由于有破裂倾向的不稳定斑块大多为非钙化含脂质丰富的斑块, 故M SCT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有一定帮助。毛定飚等[4]选用新鲜尸体心脏标本进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多层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提示, 脂质丰富斑块的CT值明显低于纤维丰富的斑块, M SCT能可靠地将两者区分开来。故M SCT可通过斑块的CT值划分斑块性质, 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本组资料中笔者发现, 不稳定斑块更多地分布于ACS患者中, 而钙化斑块更多地分布于非ACS患者中。这与吴萍等[5]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不稳定斑块、混合斑块为主,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的观点相符。笔者认为, 斑块的性质与ACS可能有一定关系, 但还需完善资料后进一步研究。
16排螺旋CT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冠脉粥样斑块的形态、位置、大小、密度及所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 且对脂肪和钙化组织有独特的敏感性, 有助于斑块的脂核以及钙化的观察, 能较为可靠地鉴别不稳定斑块与钙化斑块, 对患者疾病性质的判断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松年, 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 (上卷) [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745.
[2]Leber A W, Knez A, Becker A, et al.Accuracy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identify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composi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J].J Am Coll Cardiol, 2004, 43 (7) :1241-1247.
[3]Becker C R, Nikolaou K, Muders M, et al.Exvivo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haracterization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J].Eur Radiol, 2003, 13 (9) :2094-2098.
[4]毛定飚, 朱毅, 陆孝禹, 等.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多层螺旋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5, 20 (3) :202-204.
非冠状动脉硬化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60例疑似AS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失眠、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中男89例、女71例, 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6.2岁;高血压57例, 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3年;糖尿病42例, 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5年;冠心病51例, 病程1~17年、平均病程7.2年;其他疾病10例。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AS检测仪检测, 空腹12 h后, 患者取平卧位, 由专业检测人员共进行2次AS检测, 时间间隔>10 min, 取平均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GE-vivid E 9型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10 MHz, 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管壁及斑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 并进行详细记录。
1.3 评价标准
AS检测仪检测[4]:动脉粥样硬化指数>4则诊断为AS。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测[3]:斑块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AS:斑块纤维化或钙化, 内部回声增强, 管壁不均匀性增厚, 局部有粥样硬化斑块或团块回声增强且附于管壁, 并结合AS检测仪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AS。所有患者均以血管造影诊断标准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检测正常29例, 异常51例, 异常比为63.75%;观察组患者检测正常41例, 异常39例, 异常比为48.75%, 观察组检测的异常比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检测AS的准确性比较
血管造影检测结果显示, 正常39例、异常41例, 对照组中与血管造影均正常19例, 均异常26例, 仅对照组异常25例, 仅血管造影异常13例。观察组中与血管造影均正常36例, 均异常38例, 仅观察组异常1例, 仅血管造影异常3例。观察组检测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92.50%、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0.93,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AS程度检测有利于掌握患者的血管特征, 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另外还能有效预测正常者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2]。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具有无创、有效、准确、可重复操作的特点, 但在斑块性质的判断方面准确度意见较多。有研究表明, AS检测仪联合多普勒颈动脉超声对AS进行检查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力依据[5]。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异常比 (48.75%) 低于对照组 (63.75%) , 观察组检测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92.50%、阳性预测值为0.93, 对照组检测的灵敏度为63.41%、特异度为48.72%、准确性为56.25%、阳性预测值为0.63, 观察组检测准确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AS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能有效地提高AS诊断准确率,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丽.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0:11-12.
[2]过姿芳, 刘德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4) :616-618.
[3]裴林林, 姜国刚, 陈庆伟, 等.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11) :1143-1146.
[4]杜文婷, 刘萍.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10) :11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