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

2024-06-11

气管导管(共8篇)

气管导管 篇1

气管插管是常见而重要的抢救措施, 带气管插管的病人大多是危重病患, 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是病人护理的主要内容, 其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愈后及安危。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带气管导管病人68例, 其中5例并发气道并发症, 现将其发生时间原因及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病人中有5例发生气管导管并发症, 其中男性3例, 女性2 例。年龄26~70岁。带管时间0.5~72h。其中分泌物阻塞3例, 气管脱出1例, 导管打折1例。

2 护理方法

对于带气管插管的病人在护理中采取湿化气道、定时叩击、刺激咳嗽、吸痰等常规护理方法。对出现气道并发症的病人分析其发生原因, 给予及时吸痰、更换气管导管、调整支架位置等措施, 并适时进行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2.1 常规护理

2.1.1 湿化气道

间歇湿化法:对于留置导管时间<8h者, 采用注射器抽取湿化液直接快速注入气道内的方法, 湿化液采用0.45%的盐水。

2.1.2 定时叩击

通过叩击使粘附在支气管管壁上的黏液松动。给病人作叩背时, 叩击力度适中, 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 使用合适的力度, 是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注意避免叩拍手术切口, 锁骨, 前胸及脊柱部及其它重要器官区。预防直接叩击胸壁引起皮肤发红, 可用单层薄布保护皮肤。

2.1.3 刺激咳嗽法

有些病人因镇咳、机械通气、伤口疼痛、体质虚弱等原因不能有效咳嗽排痰, 采用刺激咳嗽法来诱导病人主动咳嗽。及时清理插管内分泌物。将吸痰管通过气管插管前端, 刺激病人呼吸道及隆突, 动作由轻到重, 以能引发病人呛咳反射为宜。

2.2 并发症的护理

2.2.1 分泌物阻塞

3例病人在带管2~4d出现呼吸困难和口唇紫绀, 血氧饱和度下降。吸痰操作不当, 不及时等都是造成分泌物阻塞的原因。迅速给予彻底吸痰后梗阻解除, 发现吸出大量粘稠分泌物及固体痰痂。

2.2.2 气管导管脱出

本组1例病人在插管后3d内出现突然的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气道压力增高, 吸痰管插入困难, 考虑气管导管脱出, 经麻醉医生会诊认为导管脱出气道, 紧急更换气管导管后患者低氧血症解除。

2.2.3 气管导管打折引起气道阻塞

本组1例为机械通气病人, 特殊体位。分析原因为支撑呼吸机管道的支架调节不当, 气管导管发生打折及扭转, 导致气道压力过高、报警。及时发现, 使病人平卧位, 调整支架位置, 使气管导管复位, 恢复通气。

3 护理效果

研究发现, 分泌物阻塞病人3例, 发生率4.4%, 较文献报道8.6%的明显减少, 气管打折脱出发生率为1.4%, 较文献报道的6.4%明显减少。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解决的有效护理方法, 总结气管导管护理体会, 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68例术后带气管导管的病人, 发生并发症5例。湿化气道、雾化治疗、及时吸痰是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68例病人发生并发症2例, 其中分泌物阻塞3例, 气管脱出1例, 导管打折1例, 发生率为5.8%。结论气管插管病人发生并发症机率高, 术后带管时间与发生并发症呈正相关性, 加强工作责任心, 及时观察病人, 了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做到及时正确处置是保持气管导管通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气管导管,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靳惠民, 王金山.快速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喉咽科杂志, 2005, 37:146~147.

[2]潘亚菊.气管切开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实验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30 (3) :162.

[3]沈红瑾.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8 (4) :1028.

[4]武淑萍, 陈京立.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38 (3) :193~195.

气管导管 篇2

1.立即吸净口鼻腔分泌物,通知医生。

2.如有自主呼吸,予以吸氧或面罩加压给氧,同时观察呼吸状况。

3.如无自主呼吸,应重新置管,同时准备好置管所需物品。

4.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

5.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6.神志清醒者,做好心理护理,交代注意事项。7.妥善固定,若患者烦躁,应用约束带适当加以约束。

异丙酚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 篇3

关键词:异丙酚,异氟醚,麻醉,气管拔管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常采用全身麻醉, 手术结束后在异氟醚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时患者往往出现拔管后无意识躁动, 全麻苏醒过程未能达到安全舒适要求。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异丙酚麻醉与异氟醚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的优劣。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 其中男24例、女36例, 年龄27~64岁, 体质量40~82 kg, ASA分级为I~II级。术前有高血压史或入室后血压高于140/9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估计手术时间超过1 h者均排除在外。随机分为异丙酚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组 (P组, n=30) 和异氟醚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组 (I组, n=30) , 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入室后开放左侧前臂静脉, 采用美国Detax监护仪监测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麻醉诱导两组均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1, 咪唑安定0.04 mg·kg-1, 异丙酚1.3 mg·kg-1, 维库溴铵0.16 mg·kg-1;2 min后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为潮气量 (VT) 8~10 ml·kg-1和呼吸频率 (f) 10~12次·min-1, 呼气末二氧化碳 (PETCO2) 维持在35~38 mmHg;腹腔二氧化碳充气期间, PETCO2维持在40~45 mmHg。吸入氧气-异氟醚, 分别调节氧流量 (0.3~0.5 L·min-1) 及异氟醚挥发罐 (1%~5%) , 手术切皮时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 (EtISO) 达到1%并且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根据心率和血压变化, 调节氧流量及异氟醚吸入浓度, EtISO维持在0.8%~1.2%, 必要时追加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胆囊切除后, 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1。

P组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后, 关闭异氟醚挥发罐, 同时用异丙酚4 mg·kg-1·h-1静脉泵 (美国佳士比3100麻醉注射泵) 维持。手术结束后, 继续异丙醚2 mg·kg-1·h-1静脉泵维持。Ⅰ组在腹腔镜下胆囊取出腹腔后, 关闭异氟醚挥发罐。两组均在自主呼吸恢复至潮气量>250 ml、呼吸频率<20次·min-1、PETCO2<45 mmHg以及EtISO≤0.2%之后, 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2 mg·kg-1和阿托品0.01 mg·kg-1拮抗残余肌松作用, 拔除气管导管。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采用Datex麻醉气体监测仪监测PETCO2和EtISO。

1.3 观察指标

(1) 两组入室后 (T1) 、手术结束时 (T2) 、气管拔管前 (T3) 、气管拔管后 (T4) 及气管拔管后5 min (T5) 各时段的HR、SBP、DBP、SPO2、PETCO2和EtISO的变化。 (2) 手术时间。 (3) 麻醉恢复情况:拔管时间 (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 、睁眼时间 (手术结束至根据指令睁眼的时间) 、定向力时间 (手术结束至根据指令能用右手指鼻的时间) , 围拔管期的无意识躁动、恶心、呕吐情况及拔管后是否需要持续面罩吸氧。 (4) 异丙酚的麻醉诱导用量及总用量。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芬太尼及异丙酚诱导剂量比较

见表1。

与P组比较, *P<0.01

2.2 围拔管期的HR、SBP、DBP和SPO2指标的比较

见表2。

与P组比较, *P<0.05

从表2可以看出, T4时P组SPO2低于I组 (P<0.05) , T5时P组HR、DBP低于I组 (P<0.05) 。

2.3 手术结束时和气管拔管前PETCO2及EtISO比较

见表3。

2.4 麻醉恢复情况

P组气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时间均短于I组 (P<0.01) 。 I组发生4例拔管后无意识躁动而P组未发生躁动 (P<0.01) , 见表4。两组均无需面罩吸氧, 也未发生拔管后的恶心、呕吐。

与P组比较, *P<0.01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与P组比较, *P<0.05, *

*P<0.01

3 讨 论

全身麻醉结束通常在患者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难免出现口腔和气道的分泌物增多、吸引时的剧烈呛咳以及围拔管期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1]。全麻后清醒拔管固然能提高安全性, 但是麻醉恢复过程有时并不舒适。深麻醉下拔管能够抑制患者的咳嗽反射, 有效地消除围拔管期的各种不良反应, 近年来再度引起麻醉界的关注, 然其不足是可能存在误吸和呼吸道阻塞的危险。尽可能缩短拔管后至患者清醒这一段时间成为麻醉恢复处理的关键。深麻醉拔管要求异氟醚达到1.4倍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2], 即EtISO 约为1.6%。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这类手术并不需要达到如此深度的麻醉状态, 术毕仍然维持深麻醉下拔管必然延长苏醒时间。因此, 作者采用异丙酚或异氟醚麻醉状态下拔管。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腹腔镜手术对麻醉的要求除了需要达到一定的麻醉深度, 保证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外, 还要求术后苏醒快而且苏醒质量高。手术即将结束进行小切口缝合时, 虽然没有开腹手术后皮肤缝合的强烈刺激, 仍然需要适当的麻醉深度, 否则患者因为疼痛刺激而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出现体动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EtISO在 (0.52±0.14) %就能达到小切口缝合时的有效麻醉深度。

异氟醚虽然是常用强效吸入麻醉药中苏醒较为迅速者, 其血气分配系数为1.4, 排出时间为7~11 min。异氟醚在心、肝、脑等血流丰富组织的分布时间常数仅数分钟, 但它们在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分布时间常数分别长达77 min和346 min[3]。蓄积在这些组织中的异氟醚在恢复期释放会持续一定时间, 从而影响其苏醒质量, 导致患者清醒不全, 意识恢复不完善, 容易出现拔管后无意识躁动[4], 这种躁动往往到患者完全清醒后才能安静下来。麻醉苏醒时的躁动与残余麻醉药的作用有一定关系[5]。本研究结果显示, 气管拔管前的EtISO I组为 (0.20±0.06) %时, 仍然发生无意识躁动;P组为 (0.13±0.06) %时, 未发生躁动。可见只有当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低于0.2%时, 才能有效地避免拔管后躁动的发生。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快效、短效静脉麻醉药, 苏醒迅速而且苏醒质量高。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即将结束时以适当剂量异丙酚静脉泵维持, 既能复合异氟醚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又能减少异氟醚的维持浓度, 缩短麻醉恢复时间, 改善麻醉恢复质量, 有效避免拔管后的无意识躁动。本研究中P组未发生围拔管期的无意识躁动而I组发生4例。由此可见, 异丙酚用于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 能使麻醉恢复过程安全舒适, 在防止围拔管期的无意识躁动和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方面优于异氟醚。

参考文献

[1]Ghouri AF, Bodner M, White P F.Recovery profile after des-flurane-nitrous oxide versus isoflurane-nitrous oxide in outpa-tients[J].Anesthesiology, 1991, 74 (3) :419-424.

[2]Smith I, Taylor E, White P F.Comparison of tracheal extuba-tion in patients deeply anesthetized with desflurane or isoflurane[J].Anesth Analg, 1994, 79 (4) :642-645.

[3]Carpenter R L.Pharmacokinetics of inhaled anesthetics in hu-man:measurements during and after simul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enflurane, halothanes, isoflurane, methoxyflurane andnitrous oxide[J].Anesth Analg, 1986, 65 (6) :575-582.

[4]Van den-Berg A A, Hongol N M, Mphanze T, et al.Vomi-ting, retching, headache and restlessness after halothane, isoflurane and enflurane based anaesthesia.An analysis ofpooled data following ear, nose, throat and eye surgery[J].Acta Anaesthsiol Scand, 1998, 42 (6) :658-663.

气管导管 篇4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1~12月收入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病人共56例, 其中:男38例, 女18例;经口插管45例, 气管切开11例;置管时间3~208d, 平均26d。

1.2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导管分别为美国生产的TYCO牌气管导管和扬州市亚华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测压表:德国产VBM专用气囊测压表, 此压力表有放气、注气和测压3个功能;另备10m L注射器1只, 三通阀1只、听诊器1副。

病人体位:病人采取左或右侧卧位, 翻身角度30°, 床头抬高30°, 采用最小闭合技术法注气并同步监测气囊压力, 由同1名医生和1名护士配合操作。注气测压前先吸尽患者口咽部、气囊上方分泌物。关闭测压表的注气开关, 打开三通阀的3个端口, 护士将测压表的侧孔与三通阀的水平端口一端相连接, 另一水平端口与气囊外注气孔相连接, 气囊会自动放气, 同时医生听诊颈部外侧喉与气管处, 可听到粗大的气过声, 此时用10m L注射器接三通阀丁字端口, 向气囊内缓慢充气, 直至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然后抽出0.5m L气体, 此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 再从0.1m L开始注气, 直至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并同时监测气囊压力表所监测到的数值。每日上午9:00按以上方法常规测压、注气1次, 作为当日最理想气囊压力值做好记录并交班, 以后每隔4h由护士单用气囊压力表测压校正1次。测压时避免患者烦躁、咳嗽、呼吸急促等因素影响测定结果。并统一在吸气期测压, 避免不同的呼吸周期所造成的误差。另外当气道吸气峰压超过30cm H2O时, 重新由2名医护人员协作注气、测压进行校正。

2 结果

实际测量压力范围10~42cm H2O, 其中气囊压力范围在25~30cm H2O的患者仅有53.57%, 压力范围在10~25cm H2O和30~42cm H2O患者各为28.57%、17.86%。实际测量压力范围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等危重疾病的重要手段, 人工气道的气囊内注气量的多少, 一直未有明确的规定。人工气道气囊充气过度, 长时间过高的气囊压力会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 如缺血、溃疡和炎症[1,2], 气囊充气不足可导致通气不足、下呼吸道感染、人工气道滑脱等并发症。但气囊压力的监测还不被重视, 多数医院使用传统的手指捏感法注气, 感觉以“比鼻尖软, 比口唇硬”的程度, 但此法的判断标准不同个体感觉差异大, 无法准确判断气囊压力[3]。

机械通气时气囊压力的管理必需兼顾密封性和安全性, 呼吸治疗提倡应用“充最小量的气体于球囊”而起到最佳的气道密闭效果 (最小闭合量技术, 即MOV技术) [4], 应用高容低张气囊导管插管和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对气囊注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并非绝对安全, 要注意气道压对套囊封闭压的影响, Guyton[5]所做的一项15例患者的前瞻临床试验表明即使正确充盈套囊, 如果气道峰压过高仍可造成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李泽葵等[6]人的研究当气道吸气峰压超过30cm H2O时, 气囊的压力有可能过高, 有可能对气管粘膜造成缺血性损害。

气囊压力除了受气囊注气量影响以外, 还受气管套管类型, 患者体位和气管套管使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干扰[7]。Granja在一项95人的前瞻临床试验中得出结论, 认为每天3次监测套囊压可预防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和气管狭窄[8]。蒋芳琴等[9]人研究患者吞咽时气囊压力相对增高, 导致漏气速度较常压时加快, 因此, 对于存在吞咽反射的患者4h后注气校正, 防止气囊漏气尤为重要。赵静月等[10]人研究对于机械通气治疗的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病人, 应该至少每隔4h注气校正1次。杨晶等[11]人的研究气管导管气囊对黏膜所产生的压力受不同体位的影响, 半卧位时气囊对气管壁表面压力相对较小且呈相对均匀分布, 所测气囊压力最小。《机械通气指南》 (2006) 推荐机械通气患者没有体位改变的禁忌症, 应予半卧位, 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但综合管理病人, 预防危重病人压疮发生, 避免剪切力对皮肤的损害建议床头抬高不宜超过30°, 所以, 入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人除禁忌症外常规床头抬高30°, 每2h翻身1次左、右侧位, 翻身角度30°。张汉湘等[12]对Hudson导管不同管号注入不同气量与囊内压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测试, 发现管号越小, 套囊充气量越少, 增加或减少囊内气量使得囊内压变化幅度较大。反之, 管号越大, 其顺应性越大。并对不同品牌导管的套囊注气量与气囊内压值的关系进行了对比测试, 结果显示同一管号在相同注气量时囊内压有明显差别。因而, 临床管理需要精确测量气囊压力, 如果每隔4h由2人注气测压校正1次, 工作量大, 浪费人力, 所以每日常规注气、测压校正后护士记录当日实际理想压力值, 每隔4h单用测压表测压校正1次, 可节省人力。

4 结论

为了避免由于气囊压力过高或气囊压力过低造成的各种并发症, 确保气囊管理的安全性和密闭性, 建议应用高容低张气囊导管和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对气囊注气同时测气囊压力作为病人当日理想气囊压力值, 常规4h测压校正1次, 另外当气道吸气峰压超过30cm H2O时, 重新由2人注气、测压进行校正。为了减轻气囊对气道粘膜的压力兼顾预防压疮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综合管理病人, 病人体位除禁忌症外建议常规床头抬高30°, 病人采取左或右侧卧位, 翻身角度30°。

参考文献

[1]金碧霞, 李秋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3) :162.

[2]师清莲.引流声门至气囊间积液减少颅脑损伤人工通气伴发肺炎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7 (1) :21.

[3]赵丹宁, 张缸伟, 李晓芳, 等.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23) :70-71.

[4]韦焕克.正压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气囊三种充气方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广西医学, 2004, 26 (3) :347-349.

[5]Guyton DC, Barlow MR.Influence of Airway Pressure onMinimum Occlusive 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J].ritCare Med, 1997, 25 (1) :91.

[6]李泽葵, 邓建祥, 杨智学.机械通气病人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与吸气峰压的关系[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3, 8 (2) :86-87.

[7]Vyas D, Inweregbu K, Pittard A.Measurement of Tracheal Tube CuffPressure in Critical Care[J].Anaesthesia, 2002, 57 (3) :275-277.

[8]Kollef MH, Skubas NJ.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Continuous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 in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J].hest, 1999, 116 (5) :1339.

[9]蒋芳琴, 赵静月.吞咽反射对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影响的观察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1) :1957.

[10]赵静月, 赵向琴, 蒋芳琴, 等.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连续监测的方法探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5) :397-398.

[11]杨晶, 何莺, 尹建敏, 等.不同体位对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0, 17 (10) :51.

气管导管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例中男性9例, 女性5例。年龄19~67岁, 均为ASAⅠ~Ⅱ级。手术种类:口面部手术2例, 颈部手术2例, 胸腹部手术各5例。困难气管插管指征:巨大舌1例, 颞颌关节强直 (张口度1.5~3 cm) 者2例, 下颌骨<9cm者2例, 甲颏间距<6cm者3例, 颈部巨大肿块压迫气道变形及移位2例;麻醉诱导后普通喉镜常规操作不能暴露声门, 试插管3次失败, 反复误入食管者4例。经口插管10例, 经鼻插管4例。

1.2 插管方法

1.2.1 简易导向气管导管的制作

将双股的两根7#手术丝线从管腔外穿过Murphy侧孔, 丝线两端连起打结, 再用管芯从管腔内引出导管末端。当牵拉丝线时, 导管尖端即顺其弧度弯曲上翘。根据拉力可调节尖端角度。

1.2.2 插管方法

静脉注射咪唑安定2~3mg, 氟芬合剂2~4mL。1%丁卡因咽喉部喷雾3次, 经环甲膜穿刺注射2%利多卡因2mL麻醉声门与气管黏膜。经鼻插管者先用麻黄碱收缩鼻腔和表麻。然后将导管尖端涂润滑剂, 轻轻推进抵达会厌下或声门处, 助手按压喉结体会气管推动情况, 牵拉导管末端丝线调节导管尖端角度, 仔细倾听气流声。当闻及导管内有强烈气流声时, 稍旋转导管插入气管内。此时患者常出现屏气、呛咳等反应, 证明导管已进入气管内。如果导管前进受阻或误入食道, 这时将导管退出1~2cm, 牵拉丝线来调整导管口方向, 再缓慢进管, 均可成功。

2 结果

本组病例插管成功14例, 历时1.2~5.8min, 平均3.7min。插管中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但都在可接受范围, 待插管成功加深麻醉后缓解至正常, 无意外发生。并发症有咽部出血2例, 咽部疼痛2例, 声音嘶哑1例, 术后均迅速恢复。

3 讨论

困难气管插管临床较易遇见, 因此麻醉前应根据患者张口度、头颈活动度、口咽鼻腔情况并结合患者生理功能来判断插管困难性。盲目快诱导插管, 有潜在的失败或出现意外情况。本组有4例因估计不足采用快诱导插管无法显露声门, 后改用慢诱导插管才完成。快诱导下反复探插可造成咽喉部损伤、缺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同时麻醉者情绪急躁, 操作欠细欠准, 更加重了损伤和意外的发生, 甚至可危及生命。我们认为对麻醉前估计不足插管不成功者, 应待患者清醒, 自主呼吸恢复后改慢诱导插管, 或终止麻醉改期手术。足量咪唑安定、氟芬合剂既能有效地预防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又具有神经安定镇痛作用, 从而使插管痛苦减轻, 呛咳、屏气、恶心呕吐反应减弱, 有助于插管成功, 其遗忘作用可使患者忘却不良记忆。良好的咽喉气管黏膜表面麻醉是插管成功的关键, 既可减少诱导用药, 又可争取患者合作。基层医院在处理困难气管插管尚存在设备缺乏、方法不多、风险较大的问题, 由于资金问题缺乏像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等有效设备;环甲膜穿刺逆行引导插管损伤较大, 不易被患者接受。慢诱导气管插管是解决困难插管的方法之一。但成功率与麻醉医师的经验和技术密切相关, 它最大特点是保留了患者的自主呼吸, 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提高了成功率和安全性。导向气管导管是将尼龙线内置于导管壁隧道中, 牵拉线尾拉环使导管头内曲外翘, 适用于鼻腔盲探气管插管好口腔插管困难的情况[3]。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的制作材料简单易得, 效果与特制的导向导管类似, 可根据声门位置高低而作灵活调节, 更容易使气管导管尖端接近和对准声门。慢诱导和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有机结合可有效提高困难气管插管的插管成功率。

摘要:目的总结14例困难气管插管患者用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慢诱导插管的体会, 探讨基层医院困难气管插管处理方法。方法14例困难气管插管患者, 均采用慢诱导麻醉, 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经口或鼻盲探插管, 调节气管导管方向, 在气流声最大时插入气管。结果14例盲探插管均获成功, 未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困难气管插管选用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慢诱导插管, 可提高插管成功率。

关键词:困难气管插管,慢诱导麻醉,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

参考文献

[1]安刚, 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373.

[2]从寿, 赵俊.气管内插管困难的预测和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分册, 1997, 3:174-176.

气管导管 篇6

关键词:壳聚糖,涂膜,黏附性,细菌生物被膜

壳聚糖(chitosan)来源于甲壳类动物硬壳,是由大部分氨基葡萄糖和少量N-乙酰基葡萄糖通过B-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多糖,研究发现壳聚糖具有广谱抗菌性[1]、良好的成膜性[2]、无毒副作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生物降解性、无抗原性等特性。研究发现,壳聚糖的抑菌性和成膜性均受分子量的影响,低分子量的壳聚糖具有较好的抑菌性[3]。本研究(2008年1~12月)将分子量5000和100万的壳聚糖按比例混合后制备气管导管涂膜,旨在制备一种能够有效抑制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被膜(BF)生成的壳聚糖涂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壳聚糖(分子量100万,脱乙酰度大于85%,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分子量5 000,脱乙酰度大于85%,美国BIOSZUNE LIFE SCIENCES DEP);甘油(医用级,天津市南开区诚信医用辅助材料厂);无水乙醇(医用级,石家庄新宇三阳实业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气管导管(8.0mm,广州市韦士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培养基(90mm)(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涡漩振荡器(转速:2000r/min,振幅:6mm,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培养箱:(SANYO公司);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JSM-560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1.2 壳聚糖涂膜的制备方法

量取3%乙酸溶液10ml,将分子量100万与5千壳聚糖以2:1混合后精密称定0.6g,撒入乙酸溶液中,搅拌均匀并使其充分溶胀,加入适量甘油和无水乙醇搅拌均匀。取适量涂膜剂在气管导管内壁均匀涂布,干燥后放入10%NaOH溶液中固定20min,取出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至中性,然后再置于10%甘油溶液中浸泡10min,取出后干燥10min,再涂布-干燥-固定-干燥两次即可。

1.3 壳聚糖涂膜的性能考察

一般观察观察壳聚糖气管导管涂膜的外观,考察涂膜与导管内壁的贴合程度。

黏附性将包被壳聚糖膜的气管导管剪成1cm段,浸泡于生理盐水中于36℃温浴,隔日更换液体,并观察壳聚糖膜与气管导管的吸附情况。以用镊子轻摇气管导管时壳聚糖膜与气管导管分离判定壳聚糖膜脱落,根据壳聚糖膜与气管导管的黏附时间来比较各分子量壳聚糖膜的黏附性。

1.3.3 抗BF性能按文献方法[4]。

吸取0.1ml大肠埃希菌悬液培养得到成熟BF。设空白导管组为第1组、包被分子量5000壳聚糖的导管为第2组。并进行(1)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培养;(2)生物被膜中的细菌计数;(3)扫描电镜(SEM)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细菌计数和生物被膜染色后的吸光度值以均数±方差表示,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的比较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观察

气管导管经壳聚糖涂膜后外观呈不透明的白色,壳聚糖涂膜与气管导管内壁紧密贴合,表面光滑。用锐器可将涂膜刮落,刮落物为粉末状。

2.2 黏附性

分子量5 000和100万的壳聚糖混合后所制的膜在生理环境下与气管导管的黏附时间可达18d,完全可以进行抑制BF的体外体内实验。

2.3 抗BF性能

2.3.1 生物被膜中的细菌计数气管导管表面的细菌计数和气管导管表面BF溶液的吸光度值见表1。

说明:P<0.05,第2组和第1组比较

第2组与第1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分子量5 000的万壳聚糖具有在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中减少细菌数量的作用。从生物被膜细菌数量的角度分析,包被分子量5 000+100万壳聚糖的气管导管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高达52%。(2)分子量5 000壳聚糖具有使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量减少的作用。

2.3.2 扫描电镜观察第1组在2200倍下呈现较均匀、

密集的细菌黏附于管壁上(图1);在17 000倍下,细胞壁光滑,菌体较规则,两端钝圆(图2)。第2组2在2 200倍下菌体稀疏分布,由于包被了壳聚糖,可见覆盖着一层膜状物(图3),放大后菌体有凹陷、切痕(图4)。

3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处90%有细菌定植并反复发生感染。常规药物在治疗急性流行细菌感染的疾病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治疗BF相关感染疾病中未达到满意效果[4]。Rodney[5]研究发现和BF感染相关的细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目前,抑制BF形成的研究大多通过改变生物医学材料的质地、在材料表面涂银或包被抗生素等方法,减少致病微生物的黏附。但前两种方法成本较高,而后者增强了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

壳聚糖在医药中的应用一直是现今的研究热点。因其不仅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抗菌活性、抗菌作用持续、不致敏、无刺激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壳聚糖的抗菌活性与其分子量有关,对革兰阴性菌,随壳聚糖的分子量减小,抗菌作用逐渐增强,分子量为5 000,抗菌作用最强[3]。因为分子量越小,越容易进入细胞壁的空隙结构内,从而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杀死细菌。而壳聚糖的成膜性则与分子量有关,研究证明分子量100万左右的壳聚糖成膜性最佳。

本研究综合考虑壳聚糖抗菌性和成膜性两方面的因素,将分子量5 000和100万的壳聚糖按2:1比例混合,首次将壳聚糖包被在气管导管上,该涂膜制作简单,可紧密黏附于气管导管表面18d不会脱落。以临床分离率较高、较易形成BF的大肠埃希菌建立生物被膜模型,通过试验观察发现壳聚糖涂膜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本实验与临床密切相关,为抑制BF形成提供一条新思路,提示壳聚糖膜可在包被其它医学导管材料如导尿管等抑制BF形成方面有进一步发展。至于壳聚糖涂膜对其它临床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是否也能有效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以及如何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磊,崔慧斐.壳聚糖抗微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况[J].食品与药品,2008;10(11):58-62

[2]王爱勤,薛佐良,赵敏生,等.医用壳聚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6;15(1):40-51

[3]杨声,冯小强,王廷璞,等.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规律及抗菌机理初探[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39-43

[4] Costerton JW,Veeh R,ShirtliffM,et al.The application of biofilm science to the study and control of chronic bacterial infections[J].J Clin Invest,2003;112(10):1466-1477

气管导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4例均为经常规方法插胃管失败者, 男17例, 女27例, 年龄20岁~78岁, 平均年龄49岁。其中18例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的昏迷患者, 26例为毒物中毒发生呼吸障碍呼吸机支持的患者, 需插胃管彻底洗胃。

1.2 插管方法

选用合适的气管导管作为引导管:经鼻插选用6.5~7.0号气管导管 (以能通过鼻腔, 且胃管能顺利通过其中为准) ;经口插入选用7~9号气管导管, 以便于较粗的胃管 (包括洗胃管) 能顺利通过, 插入胃内。患者平卧位, 将表面涂有无菌石蜡油的引导管经口或鼻插入, 插入过程要轻柔, 当感觉有阻力时, 不可强行插入, 此时可通过调整患者头部先后仰, 再抬高, 慢慢转动引导管, 使其具有合适的弧度与食管纵向一致, 即可顺利将引导管插入食管, 然后, 将表面涂有无菌石蜡油的胃管经引导管插入胃内。一般插入45 cm~55 cm, 用听诊器于剑突处听到明显气过水声, 证实胃管在胃内, 再退出引导管 (用剪刀纵行剪开引导管, 即可去除) , 按常规固定胃管, 插管成功。因气管已经插管, 加上引导管相对较硬, 再插引导管, 一般多能顺利进入食管, 如果盲插失败可用咽喉镜明视下, 将引导管插入食管。毒物中毒患者, 因咽喉部水肿、食管口痉挛有时难以插入, 可用利多卡因气雾剂喷洒后, 再插引导管通常能够插管成功。

2 结果

采用气管导管引导插胃管40例一次性插管成功, 成功率为91.3%;4例因咽喉部水肿、食管口痉挛引导管难以插入, 用利多卡因气雾剂喷洒插管, 取得成功。

3 讨论

气管导管 篇8

关键词:微导管,介入治疗,肺癌,体会

支气管动脉化疗及栓塞是中晚期肺癌及作为术前局部化疗降低转移发生率和复发率的有效方法[1],常规导管为5F猎人头导管、COBRA导管等等,有时因患者支气管动脉走行迂曲,与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共干及靶血管细小等原因,常规导管均难以进入靶血管。随着插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微导管的出现,上述问题基本解决,使支气管肺癌的介入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笔者对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了3.0F微导管进行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8月-2008年10月间使用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支气管肺癌患者22例,其中男21例,女1例,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检查、胸片、CT、支气管纤维镜及刷片、穿刺活检及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在介入治疗中发现18例与肋间动脉共干,4例与脊髓动脉共干,其中2例为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脊髓动脉一起共干,而且大部分支气管动脉比较细小、迂曲。笔者对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使用3.0F微导管,使用前先引入5.0F的常规导管于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肿瘤大小、部位、供血动脉的走行、靶血管的粗细以及是否与其他动脉共干。根据造影情况将5.0F导管置于合适位置后,再引用3.0F微导管及微导丝,将微导管留于5.0F导管腔内,再用微导丝进行靶血管的超选择,微导丝到达理想的位置后跟进微导管,造影证实微导管在理想的部位,对支气管肺癌进行化疗栓塞。如有2支或2支以上则用微导管分别超选择化疗栓塞:以CDP+ADM为基本化疗方案,加CTX或MMC、5-Fu等等,再用微小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

2 结果

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使用3.0F微导管,其中3例各使用2次,19例使用微导管1次,微导管成功操作25次。19例为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4例与脊髓动脉共干,其中1例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三支共干(脊髓动脉在血管造影中的显示率是有限的,部分细小的脊髓动脉往往难以显示[3])。14例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细小,8例支气管动脉走行迂曲。在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栓塞中,微导管成功地超选择肿瘤靶血管后对肿瘤进行化疗,然后用微小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术后胸片、CT随访,肿瘤均明显缩小,其中18例肿瘤明显缩小,占82%,4例肿瘤稍有缩小或无明显增大,占18%,而且3例胸内淋巴结明显肿大的患者随访发现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出现的全身副作用很少,其中4例与脊髓动脉共干的支气管肺癌患者未出现脊髓损伤症状。因此,当发现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共干时,使用微导管超选择避开脊髓动脉,完全可以避免导致脊髓损伤的并发症。而如何发现在血管中未显示的细小的脊髓动脉支有待进一步研究[4],但本组病例中无1例出现脊髓损伤的症状。见表1。

3 讨论

微导管由聚氨酯制成,与之配套的微导丝粗细为0.021英寸,其头端具有良好的不透X线性,有利于术中判断导丝所处的位置。微导管和微导丝表面覆盖有亲水膜的聚合体,用水将其湿润后导管和导丝十分润滑,经微导管可灌注化疗药物及微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微导管非常柔软,可随血流的冲刷到达细小的血管内,对血管的机械刺激较常规导管小,是细小血管超选择的最佳导管,最常用于神经介入治疗。

对于支气管肺癌患者,由于肿瘤供血动脉较细(支气管肺癌的供血动脉来源于支气管动脉),且支气管动脉常与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共干[5],用常规内径的导管难以超选择进入肿瘤动脉内,若不能超选择肿瘤供血动脉,特别是与脊髓动脉共干的,行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常出现严重的脊髓损伤等并发症[6]。

再者由于支气管动脉直径细(1 mm~2 mm),即使插管顺利导管也不容易固定,甚至在诊断性造影时脱出或引起血管痉挛、闭塞;而且在支气管动脉的开口处灌注化疗药物和明胶海绵颗粒时,高浓度化疗药物刺激下患者产生喉部烧灼、刺激性咳嗽,增加患者的痛苦。非肿瘤血管分流了部分或大部分化疗药物,降低了疗效,容易出现并发症。使用时借助微导丝支撑,可先采用微导丝超选择进入肿瘤靶血管,微导管再跟入的操作方法;也可采用微导管与微导丝同时跟进的操作方法。使用时切忌直接推送和外拉微导管,这易使微导管打折。另外微导管和微导丝细小,易随血流的冲刷摆动,使用时应将常规导管置于合适的位置,使微导管随血流冲刷进入靶血管,而减少进入其他非靶血管的机会。采用微导管,其优点是整个导管系统比较简单,操作容易,微导丝的头端有不透X线的金属标记,有利于定位,其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及微导管形态固定,使用时应根据靶血管情况塑形,因此使用微导管超选择时应结合患者的影像学检查[7]。

总之,微导管在治疗支气管肺癌行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主要用于肿瘤靶血管细小、狭窄、走行迂曲,特别是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的患者。

参考文献

[1]李麟荪.临床介入治疗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306

[2]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并发症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5(3):359~361

[3]高从敬.双重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3(1):184~186

[4]Najarian KE,Morrris CS.Arto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chest[J].Ithorac Lmajing,1998,13(2):93~104

[5]曾巨浪,李彦豪.肺癌支气管动脉的血供类型及对介入方法和疗效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1998,6(10):81~84

[6]Liu SF,Lee TY,Wong SL,et al.Transient cortical blindness,complicachial arteryembolization[J].Respir Med,1998,92(7):983~986

上一篇:正交各向异性板下一篇: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