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固定(精选6篇)
导管固定 篇1
对于肿瘤病人化疗药物、营养药物、血液生物制品等大多通过静脉通路输入, 长期输液或化疗的肿瘤病人,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外周静脉多次使用、反复穿刺, 加之化疗药物的刺激性和高浓度, 容易发生外周静脉炎、静脉闭塞[1]。随着医学护理技术的迅猛发展, 中心静脉导管 (CVC) 由于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病人带来痛苦, 减轻化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 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从而在肿瘤化疗中广泛应用。而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导管通畅、预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实行静脉化疗的病人150例, 其中男50例, 女100例;年龄26岁~78岁, 平均52岁;锁骨下静脉穿刺135例, 颈内静脉穿刺15例;导管留置时间:7 d~86 d, 平均54 d;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5例, 两组病人的年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蝶形夹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穿丝线通过蝶形夹两侧的小孔缝合固定于病人的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的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2 实验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之后选择合适的部位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病人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3 更换敷贴的方法
每3 d~5 d更换一次敷贴, 若局部有渗出或敷贴开边随时更换, 若穿刺点有血迹, 应用消毒棉球浸润软化后去除血迹, 之后更换敷贴。更换过程中戴无菌手套, 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更换敷贴时从穿刺点的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揭除, 同时固定导管, 先用碘伏消毒, 后用75%乙醇消毒, 待干后再用敷贴固定。如首次置管, 应在第二天更换敷贴, 观察穿刺点情况。
1.2.4 观察项目
记录病人置管固定后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的反应, 局部感染、病人不适感、导管部分脱出、导管成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获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局部感染
表1显示, 实验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是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 化疗、放疗后白细胞减少, 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感染的机会较大[1]。导管固定贴更换敷贴时, 无蝶型夹及缝线的干扰, 消毒更为彻底, 减少了局部感染的机会, 而常规方法在更换敷料时, 蝶型夹与皮肤固定处不易被彻底消毒, 久之就容易滋生细菌, 从而引起皮肤感染。
3.2 导管固定贴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因导管固定贴不需要缝线与皮肤的缝合, 病人活动时无牵拉引起缝线处皮肤的疼痛, 舒适度显著增加。
3.3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导管部分脱出以及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 cm, 但功能没有丧失。导管脱落是指导管意外移动或脱掉, 致使导管不能继续使用[3]。固定不当是主要原因, 因此稳妥固定十分重要。常规采用蝶型及夹缝线固定导管, 因皮肤的生长, 久之可造成缝线的脱落, 更换敷贴时容易引起导管的脱出, 而导管固定贴定期更换, 与皮肤粘贴紧密, 从而减少了中心静脉导管脱出的几率。
3.4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使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因未安置蝶型夹, 且没有缝线引起皮肤的排异反应, 护士操作极为简便, 工作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3.5 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穿刺置管, 动作轻柔, 熟练。在每次换药或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消毒导管末端及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4]。②天气温度的变化与敷贴的更换周期有关。炎热季节, 敷贴的更换视病人的出汗情况, 每1 d或2 d更换;对于出汗多的病人应每日更换。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③更换敷贴时, 发现导管固定贴起边、污染应及时更换。④病人洗澡时应擦浴而不应该淋浴,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干燥, 防弄湿而污染。⑤导管固定贴应定期更换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受到导管的压迫而使皮肤破损。⑥导管移位和脱出后, 切忌再送入血管。
4 小结
无缝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置管的病人[5], 长期输液和化疗的肿瘤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 在导管留置过程中会存在感染、导管移位、脱出等情况, 因此, 强调正确的置管方法和导管固定方法尤为重要。采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减少了局部感染、导管脱出的发生率, 并且减轻了病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带来的不适感, 使导管段长期处于中心静脉,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从而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邱燕宁.经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 2005, 31 (2) :107-108.
[2]张玉香, 张思杰, 郭玉凤.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固定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9) :200-201.
[3]郑春辉, 王凤,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1.
[4]张玉香, 吴修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固定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464.
[5]朱小燕, 阮雪华, 姚亚葱.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B) :53.
改良PICC固定法减少导管渗漏 篇2
关键词:PICC,固定,改良,渗漏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方便、安全、高效的特点, 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渗漏。但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且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间带管出院, 若维护不当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由于固定不当, 引起导管断裂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给患者造成痛苦, 也增加了感染和导管断裂的危险[1]。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8月, 采用新的固定方法, 即增加1条3M胶布固定导管, 预防导管连接部位破损,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PICC置管患者150例, 男70例, 女80例, 年龄30岁~68岁, 留置时间5个月~8个月。150例患者采用新方法固定导管均顺利完成治疗, 无感染、渗液现象发生。
1.2 方法
患者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包, 型号5F, 导管由柔软的硅胶材料制成, 穿刺点均用IV300公司生产的10 cm×12 cm无菌透明贴膜覆盖, 将导管摆成“S”形固定。将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直接贴于摆好位置的导管上, 由中心点向周围抚平, 圆盘的2/3固定在敷贴下, 再按传统方法将其固定好。新方法为在以上基础上在圆盘与体外导管连接处多加1条3M胶布固定, 与导管长轴呈垂直方向贴于无菌敷贴外。
2 结果
新方法固定观察患者150例, 平均带管110 d, 无感染、渗漏现象发生。
3 讨论
PICC导管价格昂贵, 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以上, 导管在体内外移动, 容易引起感染, 导管与圆盘处易打折、破损, 而引起感染拔管的可能。因此预防感染和保证导管完整性十分重要[2]。
导管渗漏的原因:PICC导管是非常柔软的硅胶管, 长期留置理化性质不会发生改变, 但圆盘与导管连接处, 在关节屈伸活动时, 容易形成折曲, 由于关节不断的活动, 造成硅胶管磨损。并日益严重, 最后导致渗漏[2]。
新方法在导管维护中, 加用1条3M胶布固定, 运用了力学原理, 降低了导管与圆盘的牵拉与折曲, 有效地降低了渗漏率[3]。1条3M胶布固定, 取材容易, 物美价廉, 而且减少了感染和移动的机会。这种胶布材料质地柔韧, 厚度适宜, 贴在连接口与导管连接处的无菌敷贴上, 固定性好, 不限制患者活动, 能随肌肉的活动而不脱落, 且未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参考文献
[1]孙莉.Ω形固定法在预防PICC导管性压疮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4) :92.
[2]朱华.用3M胶布巧固定预防PICC导管的破损[J].护理学研究, 2008, 15 (3) :15.
导管固定 篇3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失效模式分析后在我院行PICC置管病人302例患者为观察组, 男138例、女164例、年龄24~80岁, 中位年龄50岁;鼻咽癌81例、大肠癌60例、乳腺癌46例、胃癌42例、肺癌35例、其它肿瘤38例, 置管时间5~296天。选择2010年7~12月在我院行PICC的297例失效模式分析前患者为对照组, 男141例、女156例、年龄25~84岁, 中位年龄49岁;鼻咽癌80例、大肠癌56例、乳腺癌48例、胃癌45例、肺癌36例、其它肿瘤32例, 置管时间5~300天。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型、置管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 订定主题 PICC导管置管及维护流程
2.2 组成团队 在护理部主任指导下, PICC专业小组成立了FMEA分析团队, 共有8人组成, 包括PICC小组组长1名, 主要科室护士长3名, PICC置管护士2名, 维护护士2名。各成员均接受过PICC专业培训, 业务精通, 掌握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 并接受FMEA知识的系统培训。
2.3 划出流程 列出PICC置管及维护的流程及子流程, 由小组成员列出PICC从置管到拔管护理5个流程及子流程下的每个步骤, 各流程情况。
2.4 计算事先风险值 利用统计方法计算每个失效模式的事先风险数值 (risk priority number, RPN) , 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 、侦测的可能性 (likelihood of detection, D) 、严重度 (severity, S) 等因素, 计算RPN值, RPN=O×D×S[1]。发生的可能性:表示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为1~10分, 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发生, 10分表示可能发生。侦测的可能性:表示假如这个失效发生, 被侦测的可能性有多高, 为1~10分, 1分表示非常可能被侦测到, 10分表示非常不可能被侦测到。严重度:表示假如这个失效模式发生, 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有多高, 为1~10分, 1分表示伤害非常不可能发生, 10分表示伤害非常可能发生。
2.5 通过对2010年7~12月资料分析确定要解决导管维护子流程中的"导管固定"这个问题, 对导管维护流程中的子流程导管固定进行失效模式分析, 制定改进措施 (见表1) :
2.6 实施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 统一把PICC导管滑入或脱出≥2cm定为导管移位, 设定目标值导管移位率≤15%, 根据RPN值大小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和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 失效模式的RPN值越高, 表示可能是流程中最需要优先改进的部分, RPN值较低表示此过程中即使完全去除也可能不会过多地影响整个流程, 应该把它们列在最后考虑。小组成员列出所有的失效模式选择其中RPN值最高的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改进措施, 这次分析采取改进措施后未达目标, 就再进入下一轮, 再分析原因及再采取改进措施。
2.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检验比较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PICC导管移位发生率的差别。
3 结果
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PICC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见表2。从表2可见, 实施FMEA后 (实验组) 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移位发生率由实施FMEA管理前 (对照组) 的32.3%下降到10.26%, 两组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 X2=43.610,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失效模式分析FMEA在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强调的是事前预防, 而非事后纠正, 是在第一道防线上堵住缺陷的源头, 注重各个环节中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和连续性, 并强调通过医疗全过程的控制来达到预防的目的[2], 把医疗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与把重心放在如何惩罚上而忽略自身机制设计的安全性相比, FMEA的理论方法对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也更容易受到护士的认可[3], 病人得到真正的实惠。
4.2 置管后护理是防止导管移位的关键
以往的研究较多注重静脉置管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及材料污染引起静脉置管感染, 而对静脉置管后如何预防导管移位的护理没有足够重视, 所以注意了静脉置管时的皮肤消毒范围及操作者手消毒, 而忽略了置管后护理时的导管固定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对引起导管移位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FMEA管理对PICC置管的流程及子流程进行分析, 找出了我们PICC维护流程中的重点环节, 规范了导管固定流程指引、患者健康指引, 重视了护士的培训考核、导管情况的跟踪等环节;实验资料表明, 实验组PICC导管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4.3 FMEA在导管固定流程改进的效果
在PICC导管固定项目实施过程中, 小组成员紧紧围绕固定不牢可能原因展开讨论, 对如何采取控制措施依据自身体验深入探讨, 确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不仅使静脉导管的维护更加规范, 而且培养了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 提高了大家科学地改进护理质量的能力及医护人员的自信心、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
摘要: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进行PICC固定的管理, 以降低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FMEA方法, 组成团队, 分析PICC置管及维护流程, 确定对导管维护流程的子流程导管固定进行失效模式分析, 计算事先风险指数 (RPN) 值, 制定与实施预防导管移位的改进措施。结果 实施FMEA后 (实验组) 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移位发生率由实施FMEA管理前 (对照组) 的32.3%下降到10.26%, 两组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 X2=43.610,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MEA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发生率。
关键词:失效模式,PICC导管固定,导管移位
参考文献
[1]陈素芝, 罗杨, 洪蝶玟.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降低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70-72.
[2]许萍, 许敏, 刑茂迎, 等.FMEA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局限性[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 :51-52.
导管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我院29例宫颈癌行腹壁下动脉插管病人;B组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29例宫颈癌行腹壁下动脉插管的病人。两组病人组织病理均确诊为宫颈癌,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动脉导管固定法
A组动脉导管采用传统的固定法: (1) 腹壁皮肤消毒; (2) 近穿刺点方向用止血钳夹住导管 (止血钳顶端分别套上胶管或用两层纱布包好, 防止夹破导管) , 另一把止血钳夹住导管末端; (3) 将2把止血钳用松紧带绑好固定, 止血钳用无菌纱布密闭缠绕, 胶带固定, 腹带外固定。B组采用改良的动脉导管固定方法: (1) 同A组; (2) 在无菌操作下取2个山东侨牌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19mm密闭式24G静脉留置针用于改良腹壁下动脉导管, 一个取单夹子穿过导管置于导管端, 下垫无菌输液贴保护皮肤, 上用3L9cm×6cm透明敷料固定, 增强导管稳固性;另一个留置针用无菌剪分离留置针透明导管近针栓处, 保留夹子与肝素帽一头用于连接动脉导管末端, 衔接非常紧密, 衔接处用先剪下的5mm宽3L透明敷料包绕导管, 再取一张3L敷料覆盖导管穿刺点上方后固定。腹带缠绕。
1.2.2 评价标准
(1) 两组病人留置动脉管使用2个疗程导管固定情况比较。参照X线下定位进行评估腹壁下动脉插管导管是否移位, 脱出2cm视为移位。腹壁下动脉插管导管使用期2个疗程, 如固定的导管脱落≤0次、导管脱出<2cm、留置完成2个疗程为固定有效;如固定的导管脱落≥1次、导管脱出≥2cm、留置完成一个疗程为固定无效。 (2) 两组病人留置动脉管使用过程中疼痛发生情况比较。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无疼痛:病人日常活动 (休息、吃饭、翻身咳嗽、室内缓步时) 无疼痛;轻度疼痛:病人静卧不动时无疼痛或轻微疼痛、日常活动时疼痛加剧、睡眠轻度受干扰;严重疼痛:病人静卧时疼痛剧烈、睡眠严重受干扰。腹壁下动脉插管导管使用疗程中留置动脉管处无疼痛为固定良好。轻度疼痛、严重疼痛为反应不良。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例
3 讨论
腹壁下动脉插管导管在拔管前时刻伴随着宫颈癌病人, 传统固定方法如固定不牢、重力、拉力等因素导致导管易移位, 止血钳压迫造成病人行动不便、疼痛不舒适, 在治疗过程中推注化疗药不便, 止血钳夹闭导管易使导管变形或断裂。改良后的固定方法在夹子下垫无菌输液贴, 既避免了夹子突起部位压迫或摩擦局部皮肤引起疼痛不适, 又因上盖透明敷料, 夹子夹闭后不易松动, 左右稳固, 而敷料阻力小, 在治疗中隔敷料打开夹子容易, 2个小夹子减少了止血钳上下压迫皮肤造成病人疼痛与导管脱落止血钳松动的危险性。此方法取材方便、简单经济、易学;导管固定更加牢固, 不易脱出, 不影响病人肢体活动;有利于临床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感染;使用材料简单。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腹壁下动脉插管导管固定方法后的临床效果。[方法]A组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29例宫颈癌行腹壁下动脉插管病人动脉导管采用传统的固定法, B组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29例宫颈癌行腹壁下动脉插管病人采用改良的动脉导管固定方法。比较两组病人留置动脉管使用2个疗程导管固定情况、留置动脉管使用过程中疼痛发生情况。[结果]B组病人留置动脉管使用2个疗程导管固定情况优于A组, 留置动脉管使用过程中反应不良情况少于A组 (P<0.05) 。[结论]采用改良腹壁下动脉插管导管固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有效性和较轻的不良反应, 效果优于传统的固定法。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固定方法,宫颈癌
参考文献
[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695.
导管固定 篇5
关键词:欣皮固,导管固定装置,引流管,效果
腹部外科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目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腹腔中积聚的血液、脓液、肠液、胆汁等引流至体外, 防止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常作为治疗和观察病情的手段及判断病情预后的依据。因此, 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引流管受压、打折、脱落, 是保证病人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本科从2014年8月开始使用苏州金保利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C型导管固定装置欣皮固固定引流管至今, 取得较好的效果, 得到医护人员一致认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4年12月行腹部外科手术后放置引流管的病人100例, 其中男64例, 女36例;年龄25岁~92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其中潘氏引流管各50例, T型管各16例, 尿管各50例。单根管50例, 双管36例, 多管2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疾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病人的腹腔引流管均采用C型导管固定装置欣皮固固定。使用方法:撕除涂胶皮肤贴片的离型纸, 将导管固定装置贴在无皮肤破损处, 轻按抚平, 使皮肤贴片及皮肤充分接触。松开尼龙粘扣, 撕除涂胶泡棉片上的离型纸, 将导管固定在泡棉片上, 扣紧尼龙粘扣即可。注意事项:粘贴处皮肤要保证清洁, 皮肤无破损及损伤, 多条管道固定时注意尼龙粘口要松紧适宜, 不可牵拉过紧, 影响引流液的流出。对照组病人仍采用常规1cm~3cm宽的胶带固定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管道有无滑脱情况和非计划性拔管及舒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腹部外科手术作为创伤性的治疗方式, 术后腹腔放置引流管不仅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而且引流本身就是治疗某些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是术后治疗的重要一环[1], 因此, 管道护理尤为重要。手术后腹腔放置引流管的种类很多, 各种引流管均由腹壁引出置于体外, 虽有缝线固定, 但如果置管时间较长, 腹壁组织经常受管道的摩擦和引流口分泌物的刺激引起组织水肿、脆弱, 容易引起缝线脱落导致管道滑脱, 不仅会引起病人的不适感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而且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本科以往常用的固定引流管的方法多为1cm~3cm宽的医用胶带固定, 由于其不具有吸收性, 汗腺分泌使胶带受潮后粘贴性下降, 使引流管易松脱固定不牢, 护理人员需经常更换胶带, 增加了工作量。当病人在翻身、活动、穿衣时容易牵拉引流管以及在引流袋内的液体的重量作用下, 使导管移动甚至脱出[2]。在皮肤或引流管上经常会有一层胶状物附着, 难以清洁, 需用汽油擦拭才能清除, 影响美观。如果胶带引起过敏反应, 导致局部皮肤潮红、瘙痒、湿疹样小水疱, 又加重了病人的痛苦。用C型导管固定装置欣皮固固定引流管不仅使引流管固定更方便、牢固, 外力作用于引流管时有一个缓冲的过程,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脱管率, 还可以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使病人感觉舒适。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医患的满意度, 保障了医疗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单条或2条引流管最合适, 超出2条时需再使用一个导管固定装置来固定, 以免影响导管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 同时向家属和病人宣教置管的重要性;对于该导管固定装置所产生的费用, 每个病人均能接受;虽然我们认可了导管固定装置的作用, 但在临床工作中仍不能掉以轻心, 仍需注意密切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效果。截至目前, 此装置固定引流管的最长时间为30d仍保持良好, 无需更换。对于该公司其他型号的导管固定装置, 我们也会试用, 逐步应用到临床中去, 努力为病人提供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耿兴隆, 戴勇, 秦伟.右上腹腹腔外引流的误区[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122-123.
导管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5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 男 64例, 女31例, 年龄 28~65岁, 平均 (46±5) 岁。均经胸膜活检或胸腔积液离心镜检, 查到癌细胞确诊。其中, 肺腺癌胸膜转移43例, 肺鳞癌胸膜转移28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胸膜转移11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6例, 乳癌胸膜转移 4例, 肝癌胸膜转移3例 。
1.2 方法
采用美国 Anow公司生产的深静脉导管, 直径 0.3cm, 长20cm, 经 B超定位作为穿刺点。患者取坐位, 部位多选择患侧腋后线第7~9肋间为穿刺点, 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常规消毒皮肤, 铺洞巾, 局麻后用穿刺针刺人胸腔, 回抽到胸腔积液后, 将导丝经穿刺针送入胸腔, 退出穿刺针, 用扩张器扩张局部皮肤, 沿着导丝缓慢送人导管, 在胸腔内留置3~5cm左右, 抽出导丝, 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导管, 外接无菌引流袋, 控制引流速度, 以平均300~500 ml/h的速度缓慢持续引流, 直到无液体流出。导管留置时间2~5d, 以积液流完为标准。在置管、引流、留置导管期间, 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
2 结果
9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中3例因为中央型肺癌导致主支气管堵塞, 引流后肺不能复张, 不能行胸腔镜手术治疗, 继续采用深静脉导管长期引流。有7例胸腔内有包裹性积液, 经过胸腔镜下分离, 然后行胸膜腔滑石粉粘连固定术。其余85例在积液引流后顺利行了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粘连固定术。
3 讨论
据于立恒[1]总结,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有经胸腔引流管局部注射硬化剂、化疗药物、生物制剂、中药制剂以及凝血酶、亚甲蓝单药或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等非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有胸腔引流手术、胸腔分流手术、胸膜切除手术以及电视胸腔镜手术等。而胸腔镜下喷洒滑石粉胸膜固定术被认为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及顽固性良性胸腔积液最令人鼓舞的有效方法[2]。但手术前常因胸腔积液多造成病肺压缩, 从而难以判断病肺能否复张, 手术前需要将胸腔积液排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胸腔穿刺抽液或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上两种方法有一些弊端。对于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抽液常难以一次抽净, 往往需要多次胸穿, 由此使得气胸等并发症增多[3]。胸腔闭式引流对胸腔积液的引流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胸管放置的位置和深度,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胸管位置不佳使胸腔积液引流不净的情况。另外, 胸腔闭式引流的创伤相对较大, 引流胸腔积液的胸管多为28或32号, 置管后病人的疼痛感较为明显, 亦影响下床活动甚至咳嗽咳痰, 这不利于患侧被压缩肺组织的复张[4]。我们在手术前采用深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内, 引流出胸腔积液, 从而可以避免上述两种弊端, 而且还可以在引流后重新复查胸部CT或X片, 了解胸腔积液和肺复张情况, 为胸腔镜喷洒滑石粉行胸膜固定术做好准备。
摘要:目的 探讨深静脉导管用于恶性胸腔积液引流的效果。方法 对95例拟行胸膜腔滑石粉粘连固定术的病人在术前采用深静脉导管引流出胸腔积液, 评价其效果。结果 9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除3引流后肺不能复张, 其余92例在积液引流后顺利行了胸腔镜手术。结论 深静脉导管可用于胸腔镜手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术前肺复张评估和引流积液。
关键词:深静脉导管,胸膜腔粘连固定术,胸腔积液
参考文献
[1]于立恒.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 2007, 34 (12) :973-975.
[2]林殿杰, 王茂芬, 刘庆华, 等.经胸腔镜胸膜闭锁术对顽固性肝性胸腔积液的治疗[J].中华消化内科杂志, 2001, 21 (5) :319-320.
[3]裴厚霜, 张年生, 张新春.经皮胸腔内留置深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5)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