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安全(精选12篇)
导管安全 篇1
住院患者的安全事件主要是指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所发生的对治疗不利, 给机体带来过度痛苦, 或者产生治疗之外的其他负担和压力的事件[1]。安全事件存在引发事故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医疗纠纷。普外科是住院部患者外伤较多, 疼痛主观感受最为强烈的科室, 由于大量的肝脏、胰腺、胆道等手术的开展及疾病本身已经存在的外伤等因素的存在, 使得患者某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 必须配置各种外科导管, 如胰管、T型管、造瘘管、导尿管、胃管等[2]。这就使得日常护理中很多导管操作因为卫生清洁、配置型号、过敏反应等因素产生护理不当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普外科导管护理中产生的安全事件排除疾病本身所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主要是针对由于护理操不良和专业标准不够导致的安全事件[3]。为了提高导管护理质量, 预防导管护理中安全事件的发生, 我院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了临床护理安全标识制度, 对导管护理进行了规范, 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安全意义。本研究通过对2年来普外科导管护理中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原因分析, 进行安全标识护理干预,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普外科就诊并需要导管护理的住院患者800例, 其中男476例, 女324例, 年龄范围在19~85岁, 平均年龄 (56±10.6) 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和病例资料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患者进行导管护理安全事件评估, 共出现导管护理安全事件患者15例, 见表1。
1.2 安全标识护理干预
1.2.1 导管安全标示的分类:
标识对象主要包括引流管标识、静脉导管标识和冲洗标识[4]。标识等级分为红、黄、绿3中, 红色标识为高危导管, 包括胸腔引流管、T管以及胰管等;黄色标识为中危导管, 主要针对各种造瘘管;绿色标识为低危导管, 主要针对导尿管等。
1.2.2 导管规范安全标识内容[5]:
导管标识上需要填写的内容主要包括:导管名称、导管设置时间、患者姓名、导管护理负责人等。外科手术过程中有手术室护士负责导管的监测并完成标识, 术后导管有监护护士负责。导管标识标签贴在导管的远心端, 另外附有的“防导管滑脱”标识防治在床位末端患者右侧。
1.2.3 规范导管护理安全标识, 进行知识培训[6]:
上级护理管理部门应定时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标识标准化管理培训, 普外科需要单独针对导管护理操作和理论进行系统培训并制定考核制度。对于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的护士, 应该给予现场督导和导管护理分析, 经验总结。同时, 患者及家属同样需要了解导管护理相关安全标识知识, 定期组织会谈普及导管护理, 现场讲解导管标识的认知、意义, 并示范防滑脱护理操作。
1.2.4 制定相关的导管滑脱应急标识[7]:
为了降低普外科突发导管滑脱造成的伤害, 建立T型管滑脱、腹腔引流管滑脱、深静脉导管滑脱、胰管滑脱等发生的不同应急措施标识, 一旦发生意外则立即启用。对于一般的导管滑脱, 家属或其他监护人可以自行安抚患者, 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如有必要则通知护士进行重置或更新导管, 及时在安全标示相应位置记录导管滑脱内容。如果滑脱程度比较严重, 应该理解通知护士进行更正以免更进一步的损伤[8]。
1.3 评价指标:
根据国际医疗管理中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和安全评价标准, 将导管护理安全事件发生分为4级[9]。其中Ⅰ级为导管轻度松动, 无位置改变;Ⅱ级为导管活脱严重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引流不适自动拔出导管;Ⅲ级为导管护理不当引起的安全事件;Ⅳ级导管识别不清, 专业失误导致护理安全事故。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让进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设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本研究所选取的800例普外科住院患者中, 共发现导管安全事件案例15例, 占1.8%, 采取安全标识护理干预后下降到5例, 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采取安全标识护理干预后Ⅱ级患者自动拔出导管事件消失, 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而关于导管护理不当和导管识别不清事件依然又发生, 与之前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2。
3 讨论
通过对本研究800例患者中出现的导管安全事件案例的发生因素分析可知, 导管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当, 对导管识别、固定、安置等产生的问题而导致的。为了进一步优化导管护理质量, 对安全事件的存在应该采取惩戒和吸取教训双方面结合的改善方法来提高导管护理技术水平[10]。Vincent临床事件分析系统可以分析安全事件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包括护理环境的改善。普外科导管操作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对腹部体内坏死组织、血液等进行引流排除, 以减小炎症、水肿、感染等的负担, 这对切口愈合和病灶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多类型导流管的同时使用, 很容易造成导管混淆的错误,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有其谨慎。本研究中, 经过安全标示干预导管护理后, 患者没有再出现导管识别不清的问题, 可见安全标示对导管认知的改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另外, 安全标示对导管护理的干预使护士工作更加条例, 减少了由于辨别操作和导管而耽误的时间, 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向患者传达护理和健康教育, 使得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11]。通过加强安全标示规范化管理, 对护理工作产生警示、提醒效果, 这对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 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具有重要意义[12]。
4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知, 加强安全标识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安全标识系统, 对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安全标示介入导管护理操作便捷, 经济实惠, 在降低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的发牛, 避免不必要的机体损伤方面效果非常显著, 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社会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护理的重视和应用。
导管安全 篇2
五、导管架建造施工方案
六、导管架建造安全风险分析表
一、概述
二、作业环境及难点
因工程建设需要,导管架建造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整个作业的实施分为建造、测试、装船和船上固定三大部分。
该项目作业的环境和难点主要体现在:
1、2、料混杂;
3、4、工作量大、时间紧、24小时连轴作业、夜班作业多;
建造场地有限,五个平台导管架同时开工建造,人、机、设备、材人员多,交叉作业多;
起重吊装、高空作业、脚手架作业、动火作业等风险作业多而集中;
5、建造期处于夏天台风多发季节,作业中可能遭遇高温炎热、台风、雷电和暴雨;
6、大尺寸钢管的组对精度较难控制。
7、导管架装船和船上固定。
三、重大风险源辨识
1、导管架主体结构建造
导管架主体结构建造的重大危险源为:
1.1 五个平台导管架同时开工建造,场地有限,交叉作业多,易造成人员碰伤和设备设施损坏;
1.2 坏;
1.3 1.4 1.5 高空作业多,易发生人员高空坠落。
脚手架搭设和拆卸作业频繁,易发生坍塌倾覆和人员高空坠落。探伤作业多,易发生人员辐射伤害。大尺寸管段在运移、高空组对过程中易造成人员碰伤和设备设施损重点: 1)各作业小组应对交叉作业进行提示、通告,并考虑对相关方的保护; 2)在进行管段运移前,对路径进行详细的实地观察和测量;3)严格执行高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4)严格执行脚手架作业安全管理规定。5)严格执行探伤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2、钢桩、隔水套管、登船平台、钻井小平台及附属构件等的建造
涠洲12-2/11-4N油田二期开发项目钢桩、隔水套管、登船平台、钻井小平台及附属构件等的建造的重大危险源为:
2.1 在建造导管架同时,穿插作业,交叉作业多,易造成人员碰伤和设 备设施损坏;
2.2 钢桩运移、附件吊装过程中易造成人员碰伤和设备设施损坏; 2.3 高空作业多,易发生人员高空坠落。
重点: 1)附件尽可能与主结构一起预制和安装,不能和主结构一起预制的,在条件具备时尽可能在主结构安装步骤的间隙安装,合理安排,避免与其他作业干涉; 2)在进行钢桩运移前,对路径进行详细的实地观察和测量,严格执行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规定;3)严格执行高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3、装船和船上固定
导管架采用滑移拖拉装船,钢桩等采用履带吊进行吊装装船,虽然滑移拖拉装船和履带吊、汽车吊码头装船是一项经常从事的吊装作业,但出现事故的例子也不少,因此,在进行装船及船上固定作业中的重大风险源为:
3.1 3.2 滑道结构安全性;
导管架滑移装船过程驳船的稳定性;
3.3
钢桩等码头装船,不清楚被吊物的真实重量,不熟悉将操作吊机的性能,盲目吊装;
3.4
被运输物没有可靠固定好,海上运输过程发生碰撞造成损坏。
重点:1)滑移装船前应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并编制滑移装船程序,滑移过程进行严格监控; 2)用于驳运的驳船应有足够的装载能力、结构强度、完整稳性和破舱稳性,装船过程中驳船的压载系统在整个装船作业期间,对于荷载变化和潮位变化应具有足够的调节能力,以保证岸上滑道和驳船上滑道在装船过程中对接可靠,表面齐直平整; 3)制定吊装方案,吊车司机和司索人员持证上岗,专人指挥,严格执行吊机安全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十不吊;4)被运输的结构物应可靠地固定在驳船上,固定用的垫墩、支座等支撑结构应经过专门设计。
四、安全管理方案
根据上述的作业环境、难点分析,以及作业重大风险辨识,安全管理方案如下:
1、 2、2.1 安全管理目标 无设备损伤坏事故; 无人身伤害事故; 无火灾事故。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开发项目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政府、有限公司关于HSE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或管理体系。
2)3)4)5)6)2.2 推行--HSE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
导管架建造项目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领导和协调。当出现应急情况时,直接指挥、协调安全应急工作。组织导管架建造项目施工作业中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批准现场安全协调小组的成立并批准导管架建造的安全管理方案。现场安全协调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 1)2)3)负责。
4)
执行项目组安全领导小组的决议,汇报、请示安全工作。执行--。
负责生产和施工作业期间的全面安全工作,向项目组安全领导小组监督执行本管理方案中的各项安全要求。
5)现场安全协调小组每天召开安全联席会议,总结安全工作,通报作业进展和动态,协调安全问题,对事故隐患制订整改措施;安全联席会议必须做好会议记录。安全联席会议日常由协调组长组织召开,--公司项目经理、项目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监督及分包单位负责人、安全员等参加;会议于每天下午20:00点在会议室召开。6)执行。
7)8)审批施工单位提交的后续施工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通过后并监督组长随时通告重要生产、施工计划变更。
协调解决存在的不安全问题,调解作业中存在的分歧。
9)对于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人员重大伤亡等事故隐患的作业,要及时停止、整改。
10)应急情况下,配合施工单位做好应急抢险工作,及时上报项目组安全领导小组。
3、导管架建造期间的安全管理职责
在--公司《导管架建造方案》和《导管架建造HSE 计划》基础上,根据各部分工作的特点,对安全管理职责特别明确:
3.1--公司
1)参与导管架建造项目的所有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中的有关规定和执行项目组的安全管理规定与《导管架建造项目安全管理方案》。2)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导管架建造作业的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公司的安全管理,接受项目组的安全监控。3)承担导管架建造作业施工中切割、吊运、组对、焊接、探伤、试压、装船和船上固定等作业的安全管理与监控。
4)严格执行《作业许可证制度》,接受项目组现场安全协调小组的现场安全管理。
5)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按要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6)进行导管架建造作业的工程人员对所进行的施工作业安全负责,并做好施工区域的消防工作。
7)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组织进行施工作业前的安全风险分析。
8)执行施工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措施落实。对施工作业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监控,并及时报告安全状况。
9)保持与项目组、现场协调小组的通信畅通,施工过程中的方案调整必须及时通知相关各方。
10)应急情况下,启动经项目组批准的应急程序,做好同时及时上报现场安全协调小组和项目组安全领导小组。
11)参与作业的施工人员和相关负责人参加施工方案和风险分析会议,以确保每个人知道施工的具体方案和风险及相关安全措施。
3.2 开发项目组
1)监督--公司导管架建造项目的所有施工人员严格执行--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中的有关规定。
2)3)监督、检查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施工。
向各方介绍作业中相关各方的安全职责,并进行协调和督促。
4)对导管架建造作业的安全状态进行监控,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各项施工作业前的安全风险分析。
5)6)
4、监督--严格执行批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管理规定。应急情况下,协助--公司做好应急工作。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
在整个导管架建造作业过程中,开发项目组协同--公司导管架建造项目组安全管理人员实行全程安全监管,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4.1 指派专人跟踪导管架建造全过程。督促--公司导管架项目组严格执行批准的作业程序,并监督、检查作业过程中安全措施的落实; 4.2 供保障; 4.3 确认; 督促--公司导管架项目组细化导管架建造程序,为实际作业安全提每次施工作业前,组织对作业环境、施工用具进行全面检查和安全4.4 每天督促--公司导管架项目组组织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技术交底,让所有人员明确各自职责与安全注意事项;
4.5 每天晚上定时、定点协助组织安全联席会议,汇报、总结当天施工与安全情况,并形成会议纪要。
5、安全应急程序
导管架建造项目在--公司所属场地内进行,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作业期间的安全应急程序执行--公司《--开发项目导管架建造应急程序》(详见附件1)。
五、导管架建造施工方案
详细的导管架建造施工方案请参见附件2:《导管架建造方案》
六、导管架建造安全风险分析表
详细的导管架建造安全风险分析表请参见附件3:《导管架建造安全风险评估》
--开发工程项目组
导管的诱惑 篇3
OVC X50发生单元直径增加至16mm,外观上稍有改动,导管分别有红色和银色2个版本。耳塞线缆采用不等长设计,并且为线控用户考虑,线缆较短,因此配一根延长线以配合不使用线控的朋友使用。耳塞的接头柄及线缆分线处均采用铝合金材质。
什么是导管耳塞呢?它是为了进一步使耳塞表现出令人满意的低音,在振膜后部装上了谐振导管,导管长度在12~30mm,能够改善以往产品聆听空间窄小和声音容易失真的毛病。
试听环节,我们PC设备采用Audiotrak Maya44 V3.0声卡,MP3采用iPod shuffle来推动X50。我们试听的分别是PC中的部分Hi-Fi民族器乐以及管弦乐,以及PC和shuffle中都有的部分器乐Jazz、人声以及摇滚乐。
听感方面,首先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低音没有想象的那样出色。在打击乐和摇滚乐的贝司和鼓中,能够感到低音下沉不是非常充分,而且量感也不是很足,但大部分的低音体现还是比较真实的,没有故意的把低音放得很重。高音部分在人声方面并不是特别亮丽,尤其是在加入海绵耳套之后,高音部分有普遍削弱。但器乐的高音部分还能够得到比较不错的还原,而且层次感比较明显。中音区表现不错,坚实并且顺滑。
导管安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五区2013 年12 月至2015 年4 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120 例。病例排除标准[3,4]: 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其他器官严重疾病者,精神障碍者及不能配合治疗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7 例,女23 例,年龄17 ~82 岁,平均( 50. 3 ±12. 1) 岁;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22 例,腹痛腹胀32 例,贫血6 例;病理类型为十二指肠腺癌29 例,胰腺腺癌18 例,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癌13 例。观察组: 男35 例,女25 例,年龄17 ~ 83 岁,平均( 50. 7 ± 11. 5) 岁; 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22 例,腹痛腹胀32 例,贫血6 例; 病理类型为十二指肠腺癌30 例,胰腺腺癌17 例,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癌1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手术方式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和性质,保持无菌和密闭。
观察组采用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干预性性护理,具体如下: ( 1) 培训学习。全体护士进行导管滑脱风险管理学习,护理重点人人知晓,熟练掌握。( 2) 使用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 表1) 来确定导管滑脱发生危险程度。患者留置导管后马上进行评价,以后根据导管评估结果进行复评,并将评估分数记录在病人护理评估单中。( 3) 在护理文书中准确记录导管信息并妥善固定,记录内容包括导管名称、留置时间、部位、深度、是否通畅、局部情况、护理措施。( 4) 明确导管标识。置管后当班管床护士及时进行粘贴导管标识,粘贴位置为距离导管末端2 cm处。导管有刻度的标注置管深度或外露长度,标注留置时间、换药人等信息。加强巡视和观察,保持导管引流通畅并使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口50 ~ 60 cm[3]。( 5) 准确评估。高危导管4 h评估1 次,中危导管每班评估1 次,低危导管每天评估1 次。高危导管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T管、胸腔引流管、鼻肠管、PEG/PEJ管等。( 6 ) 权重分数在9 分以上的进行重点监管,在病人床头悬挂防导管滑脱标识,定时复评,每班床边交接导管情况,确定导管在位并保持通畅。( 7) 采取安全措施防范导管滑脱。妥善固定,导管成U型或S型摆放,高危导管以缝线或纽扣固定,采取透明、透气良好的贴膜( 面积大,减少导管外露长度) ,减少导管外在负重( 引流液大于容器2 /3 时及时倾倒或更换) 。对使用负压引流者保持有效的负压。( 8) 做好患者及家属导管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宣教效果记录于健康教育评价单中。( 9) 疼痛控制。患者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使疼痛评分小于3 分,最大限度减少疼痛、不适造成的拔管、脱管。( 10) 动态评估。了解患者心理、意识及精神状况,躁动患者与医生积极沟通适当使用镇静剂或与家属沟通使用约束品[4]。( 11) 导管安全管理监控、追踪和记录。护理组长做好基础把关,高危者上报护士长,护士长核实情况后根据病情提出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对应措施,督促管床护士进行加强管理。( 12) 导管滑脱风险预案的建立。患者一旦发生导管滑脱快速作出反应,对高危导管如引流、输液类导管快速进行处理,按压或捏紧皮肤,制止血液流出或空气进入。评估导管再次留置的价值并及时再次留置。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导管滑脱讨论会,共同讨论制定预防纠正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 3 效果评价
( 1) 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2)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共设计10 道题,满分10 分( 6 分表示满意) 。患者自行答题,统计满意度。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 0 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管道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卡方检验;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导管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导管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观察组发生导管安全事件29 例,对照组发生103 例,两组导管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
2. 2 两组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 12. 3 ± 3. 1) d]及患者满意度( 91. 6% ,55 例) 均优于对照组[( 22. 3 ± 5. 2 ) d;70. 0% ,42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6. 321、χ2=6. 432,均P < 0. 05) 。
例
与对照组比较,χ2=50.502,P=0.000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操作复杂,切除范围广、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患者需要接受持续负压冲洗、经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和消化液回输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而这些护理干预措施均需要通过留置导管来实现。留置导管的护理是否科学、合理,不仅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好坏有关,还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关[4,5]。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和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经由单纯的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的正确使用让护士确实把“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做好[6,7],也是将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重要措施。刘芳英等[8]研究了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在泌尿外科高危患者管理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经实施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评估后,患者意外拔管及相关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得以大大提高。赵智丽等[2]探讨了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在心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的应用具有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患者导管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实施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评估组,表明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的优点: 设计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9]。应用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有利于护士全面掌握病人管道护理,可以迅速筛选出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使导管护理繁而不乱,一旦发生导管安全事件可以迅速找出问题所在,快速反应,处理及时,为护理工作节省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10,11]。
本研究对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干预性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导管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导管滑脱风险评估的实施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导管护理,可预防和及时发现处理意外情况,保证患者的安全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和导管安全事件发生率。此外,本研究还表明,经实施导管滑脱风险评估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导管滑脱风险评估对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导管安全事件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对导管滑脱事件具有重要预警意义。
参考文献
[1]HASHIMOTO Y,TRAVERSO L W.After distal pancreatectomy pancreatic leak-age from the stump of the pancreas may be due to drain failure or pan-creatic ductal back pressure[J].J Gastroint Sur,2012,16(5):993-1003.
[2]赵智丽,胡鑫纪,江霞.管道风险评估表在心内科监护室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7):3415-3417.
[3]许新平,宋立惠,邹建文,等.应用导管滑脱风险评分表在外科系统重症患者预防导管滑脱的临床效果观察[J].兵团医学,2015,43(1):封3-封4.
[4]刘霞,杨贵云,张泓,等.导道滑脱风险跟踪评估监控流程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0):5-7.
[5]郭泽霞,符岸秋,庄少丽,等.护理干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1(4):439-441.
[6]聂桂娥,张小芳.住院患者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2(32):311-312.
[7]夏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91-1593.
[8]刘芳英,王东.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在泌尿外科高危患者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4,35(1):132-134.
[9]刘志梅,王红彩,张燕,等.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留置导管护理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3):382-384.
[10]张秀江,邱慧娟,黄冬玲,等.护理风险评估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吉林医学,2014,11(17):3860-3861.
导管安全 篇5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发生静脉血栓后安全拔除PICC导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例发生静脉血栓的PICC置管患者拔管前先溶栓和抗凝治疗,重视溶栓和抗凝治疗的护理,做好溶栓侧肢体的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栓子脱落导致的其它重要器官的栓塞。做好急救准备及心理护理,轻轻拔管。结果 3例患者均安全拔除PICC导管,导管完好,无不适主诉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护理方法能安全拔除PICC导管。【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安全拔管:护理
PICC是指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1〕。其广泛运用于静脉化疗及静脉高营养的患者。静脉血栓是留置PICC的并发症之一。刁永书〔2〕等报道置PICC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要注意栓子脱落引发重要器官的栓塞而危及生命。可见,置PICC者发生静脉血栓后的护理及安全拔管非常重要。我科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直肠癌患者置PICC共58例,发生静脉血栓3例,经一系列处理后,均能顺利拔管,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均为直肠癌术后患者。病例1,53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于直肠癌根治术后7d在右贵要静脉置入PICC管,于置管后4d发生右上肢肿胀,做血管彩超提示腋静脉血栓血栓形成。病例2,57岁,合并糖尿病,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6个疗程,约留置PICC管105d拔管,当PICC管外拔至剩余10cm时出现拔管困难,稍用力感觉有阻力,难以拔出,患者无胸闷等不适,生命体征平稳,予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内管周可见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病例3,62岁,行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第5个疗程后,约置PICC管85d发生置管侧上肢肿胀,行血管彩超检查提示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血栓粘附在PICC管外周,予抗凝治疗3w,经PICC完成第6个疗程化疗后可顺利拔管。3例患者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均能安全拔管,未发生血栓引起的并发症。2 安全拔除PICC导管的护理措施 2.1 重视溶栓和抗凝治疗的护理
2.1.1 血栓侧肢体的护理。禁忌按摩及热敷,避免栓子脱落;抬高血栓侧肢体,用枕头垫高肢体,注意手高于肘,肘高于肩,同时嘱患者做握拳动作,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测量肘横纹上10cm臂围,观察并记录血栓侧肢体温度、皮肤颜色、动脉搏动情况,以利于判断疗效。
2.1.2 溶栓和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观察。溶栓和抗凝治疗过程可导致继发性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2〕,注意皮肤黏膜的出血、注射部位青紫患者血肿等;定期监测凝血四项。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头痛、头晕、心慌、胸闷等现象,及时发现栓子脱落栓塞其它重要器官的征象〔2〕。
2.2 安全拔除PICC导管的护理方法
2.2.1 做好急救准备。备好急救用物,把急救车推至病房。
2.2.2 做好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者,做好解释,让患者理解床旁备急救用物是为了确保安全,了解拔管过程,消除患者顾虑,确保患者全身放松、舒适。
2.2.3 摆好体位。患者平卧,置PICC管上肢外展90°,对侧肢体靠近床缘,以腾出足够的空间拔管。2.2.4 拔管方法。轻轻拔管是重点。轻轻揭开敷料,将止血带置于患者上臂,以备导管断裂应急处理。铺上无菌治疗巾,安尔碘消毒皮肤,带上无菌手套,在插管处抓住导管,与皮肤平行慢慢拔出1cm,放松,再在穿刺处开始拔,轻轻地一段段地拔出,约1s拔出1cm。拔完时,置无菌纱布于穿刺孔处,轻压约10min以上,至不出血为止,然后胶布固定。观察拔出的导管尖端是否完整,导管是否完好,留意管长,并与插管时的长度作比较。拔管过程及拔管后重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者的不适。讨论
置PICC导管后发生静脉血栓者必须溶栓和抗凝治疗后才拔管。在溶栓、抗凝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时发现栓子脱落导致其它部位栓塞的征象〔2,3〕是护理的重点。拔管时要做好急救准备,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拔管过程中如遇有阻力,暂停拔管,切忌用力拔管,以防导管断裂。静脉血栓重在预防,护士必须重视PICC导管维护和预防血栓的健康教育工作,注重提高患者PICC导管维护和预防血栓的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胸导管引流研究与应用综述 篇6
【关键词】 胸导管引流;淋巴细胞;哮喘;系统性硬化症;临床应用;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1.017
胸导管引流是通过胸导管引流出一定量的淋巴液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术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对此方法就有研究报道,国内20世纪80年代最早用于顽固性哮喘的治疗。虽然该方法应用于临床确有疗效,但由于多种原因临床应用并不广泛。现将国内外胸导管引流的研究应用综述如下。
1 胸导管引流的实验研究
早在1963年McGregor等[1]对实验大鼠进行缓慢胸导管引流淋巴液,结果显示,胸导管引流可减轻淋巴结质量以及小淋巴细胞含量,并抑制或破坏了对破伤风类毒素及绵阳红细胞的初次免疫应答,但存在正常再次免疫应答,即通过胸导管引流可抑制或破坏小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或通过小淋巴细胞激发的抗体的产生,从而减轻免疫反应。1969年
Shellam等[2]对实验大鼠进行研究,提前胸导管引流淋巴液5 d,与未进行胸导管淋巴引流大鼠比较,胸导管引流不仅可祛除大量再循环的淋巴细胞及淋巴液,而且祛除大量免疫球蛋白。因此几乎彻底破坏了对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对任何强大抗原刺激或大剂量弱抗体刺激都不会因淋巴细胞祛除而受影响,而是产生绝对的免疫耐受现象。1973年Goldschneider等[3]报道胸导管引流可使大鼠骨髓中T淋巴细胞数减少,功能下降,由此表明,其可降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1977年Anderson等[4]试验表明胸导管引流可降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利于移植成功。1980年Sudo等[5]报道大鼠胸导管引流不仅降低血清中淋巴细胞计数,而且严重降低了对抗原的免疫炎性反应,这种无应答状态会自然恢复,可能与自体重新建立淋巴管侧支通路有关。2010年Gashev等[6]对老龄大鼠的淋巴循环研究表明,胸导管引流速度与量受年龄限制,老龄大鼠引流速度明显减慢,引流量减少,其机制与血管中eNOS表达缺失及iNOS表达明显增加有关;因此,老龄大鼠淋巴循环减慢,体液失衡,其免疫功能亦受到影响。
1989年陈晓春等[7]报道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研究胸导管引流的免疫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引流出淋巴液的量和淋巴细胞计数术后2~7 d多;引流后血中IgG值较引流前明显下降,术后3~7 d
下降最多,为最好的免疫抑制效果时间;引流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同时认为,排斥反应的抑制与淋巴细胞减少、IgG和抗体的大量丢失有关;本结果提示临床胸导管引流以引流7 d后行移植术为宜。2010年王冬等[8]通过胸导管引流对大鼠急性胰腺炎诱发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表明,胸导管引流后大鼠腹水量明显减少,ALT、AST和TBL水平及TNF-α和IL-10的含量明显下降,胰腺和肝脏组织的病理学亦有很大程度改善,提示胸导管引流可以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肝脏损伤。
2 胸导管引流的临床研究
1968年报道Tilney等[9]对14位拟行肾移植的患者行胸导管瘘管形成技术及慢性淋巴引流的生物学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结论为缓慢引流清除淋巴细胞术不仅可以除去外周血、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而且可以改变淋巴细胞形态,在最初引流的3~6 d,
引流速度及细胞数明显多于之后的引流,并且发现外周血及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在引流术结束后的5个月仍显著下降,未见任何副作用。1972年Brendel等[10]临床研究显示,对于难治性的暴发性或恶性自身免疫病相关神经系统损害,应用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迅速者,配合应用胸导管引流可明显控制病情进展并改善临床症状,为此类致命性疾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1979年Paulus等[11]采用胸导管引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果发现,通过胸导管引流减少血清循环淋巴细胞数量,不仅能显著减轻滑膜炎,减小类风湿结节,而且减轻狼疮皮肤血管炎症状,并减少蛋白尿,还能减少或延迟过敏反应发生,延长皮肤移植术后皮肤生存时间,降低血清IgG水平,选择性抑制抗体反应,改善其他临床症状。1980年Brusilovski?等[12]对7例胰腺坏死及10例直肠癌患者行胸导管引流术,分别于引流第1,3,5,7,10天对引流的主要成分及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胸导管引流的前5 d内外周血和淋巴液中T淋巴细胞数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继续引流后则出现T免疫细胞及IgA显著下降。1981年Bonomini等[13]通过对31例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临床观察,对比胸导管引流与血浆去除术对免疫方面的影响,发现胸导管引流主要影响细胞免疫,除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和总红细胞花环形成细胞及红细胞抗体玫瑰花结形成细胞的行为异常外,还观察到引流的淋巴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经促细胞分裂剂刺激后功能的变化,而血浆去除术主要影响体液免疫,可快速去除血浆中循环免疫复合物,但可增加狼疮肾患者抑制性T细胞活性。1983年Kochnev等[14]对48例胸导管引流患者外周血和淋巴液中淋巴细胞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胸导管引流前3 d,丢失大量的小淋巴细胞可通过循环池中储存的淋巴细胞代偿,引流5~6 d后则耗竭淋巴液中小淋巴细胞,改变了免疫反应性,但并未明显降低机体的抗菌能力。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胸导管引流手术以来,主要用于顽固性哮喘的治疗,自1994年至2005年报道321例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15-22]。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通过胸导管引流可以使哮喘患者紊乱的T细胞亚群恢复正常,升高外周血CD3、CD8,降低CD4/CD8值;降低血中IgE水平;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全血表现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RAI);使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及功能升高等。1998年黄继宗等[23]运用胸导管引流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患者33例,术后患者血清IgG、循环免疫复合物、IL-2受体明显下降,结论是胸导管引流治疗水肿期、硬化期系统性硬化症有较好疗效。笔者科室自2007年至今,运用胸导管引流手术结合中药清热益气汤治疗肿胀期系统性硬化症患者60余例,取得显著效果,中药方法的加入可以促进患者食欲,改善患者营养,增加引流量,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治病情复发等。
nlc202309030914
3 胸导管引流应用评述
综合国内外文献,胸导管引流主要应用于哮喘、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自身免疫病相关神经系统损害、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以及胰腺坏死、直肠癌患者,还有报道应用于银屑病患者[20],主要以难治性免疫相关性疾病病情活动期为宜。因为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而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生成,所以胸导管引流和广泛应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血液净化疗法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有相似的治疗机理。
虽然胸导管引流治疗免疫性疾病有效,但是国内外应用并不广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胸导管解剖位置不固定,手术操作比较困难,目前缺乏统一的操作、护理规范和流程,该方法不能重复操作等。另外胸导管引流临时有效,但不能做到长期的免疫抑制和耐受,笔者在临床上遇到术后治疗不及时而病情复发的病例。总之,胸导管引流可以作为一种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病情活动、炎症突出时期应用,其疗效和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明确。应该指出的是,胸导管引流和其他免疫净化方法一样,后续的免疫治疗包括结合中医药方法是控制病情和防止复发的重要保证。
4 参考文献
[1] McGregor DD,Gowans JL.The antibody response of rats depleted of lymphocytes by chronic drainage from the thoracic duct[J].J Exp Med,1963,117(2):303-320.
[2] Shellam GR.Mechanism of induction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VI. Tolerance induction following thoracic duct drainage or treatment with anti-lymphocyte
serum[J].Immunology,1969,17(2):267-280.
[3] Goldschneider I, McGregor DD. Anatomical distribution of T and B lymphocytes in the rat.Development of lymphocyte-specific antisera[J].J Exp Med,1973,138(6):1443-1465.
[4] Anderson ND,Wyllie RG,Shaker IJ.Pathogenesis of vascular injury in rejecting rat renal allografts[J].Johns Hopkins Med J,1977,141(3):135-147.
[5] Sudo LS,Leme JG.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of rats depleted of lymphocytes or with an artificial obstruction of the thoracic duct[J].Br J Exp Pathol,1980,61(2):176-185.
[6] Gashev AA,Zawieja DC.Hydrodynamic regulation of lymphatic transport and the impact of aging[J].Pathophysiology,2010,17(4):277-287.
[7] 陈晓春,熊旭林,鲁功成.胸导管引流免疫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9,18(增刊):59.
[8] 王冬,李勇,李少一,等.胸导管引流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诱发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J].河北医药,2010,32(12):1515-1517.
[9] Tilney NL,Murray JE.Chronic thoracic duct fistula:
operative technic and physiologic effects in man[J].Ann Surg,1968,167(1):1-8.
[10] Brendel W,Seifert J,Lob G.Effect of 'maximum immune suppression' with thoracic duct drainage,ALG,azathioprine
and cortisone in some neurological disorders[J].Proc R Soc Med,1972,65(6):531-535.
[11] Paulus HE,Machleder HI,Clements PJ,et al.Prolonged thoracic-duct drainag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West J Med,1979,130(4):309-324.
[12] Brusilovski? MI,Alekseev AA,Petukhov EB,et al.
Certain indices of the immunologic reactivity of patients with pancreonecrosis and rectal cancer during external drainage of the thoracic duct[J].Vestn Khir Im I I Grek,1980,124(5):65-70.
nlc202309030914
[13] Bonomini V,Vangelista A,Stefoni S,et al.Effect of plasma exchange and thoracic duct drainage on immunological status in glomerulonephritis[J].Proc Eur Dial Transplant Assoc,1981(18):736-742.
[14] Kochnev OS,Tsybul'kin AP,Davletkil'deev FA,et al.
Effect of drainage of the thoracic duct with lymphosorption on the lymphocyte number in the blood and lymph[J].Vestn Khir Im I I Grek,1983,131(12):97-101.
[15] 张威.胸导管分流术治疗哮喘临床观察[J].综合临床医学,1994,10(3):128-129
[16] 陈剑明,张文魁.胸导管引流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12例[J].河北医药,1995,17(5):279.
[17] 张泽明,季寿琪.胸导管引流对哮喘患者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及功能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5,18(3):177.
[18] 傅肥郭,蒋维峥.胸导管淋巴液引流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44例报告[J].厂矿医药卫生,1997,13(2):67-68.
[19] 刘凤,冯学斌,于小玲,等.难治性支气管哮喘不同病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胸导管引流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10):1129.
[20] 李清平,刘业达,韦力.胸导管引流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00,22(4):840-841.
[21] 冯学斌,刘凤,王福猛,等.支气管哮喘胸导管引流液中IL-10、IL-12和T细胞亚群检测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02,9(1):4-5.
[22] 乔晓芝,黄继宗,陈跃,等.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经胸导管引流治疗的远期疗效随访[J].浙江临床医学,2005,7(5):511-512.
[23] 黄继宗,瞿祖德,严建华,等.胸导管引流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研究[J].铁道医学,1998,26(6):380-381.
收稿日期:2014-10-27;修回日期:2014-12-08
导管安全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病人, 男182例, 女143例;平均56岁;脑外伤48例, 脑出血107例, 脑梗死11例, 动脉瘤110例, 胶质瘤4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采用PICC置管进行长时间补液治疗, 采用的PICC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 型号为4Fr;留置时间为34d~309d。
1.2 结果
本组325例病人在PICC置管期间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 未出现脱管、断管、拔管困难等情况, 未发生PICC相关医患纠纷。
2 安全管理
2.1 护士管理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及管理, 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护士进行置管和日常维护能够有效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而PICC护理团队不仅有益于病人, 而且可以得到专业发展。
2.1.1 PICC专科护士管理
PICC专科护士均经严格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 取得PICC资格证书, 负责置管、维护、质量控制及PICC培训指导、院内及院外会诊。
2.1.2 科内护士管理
对神经外科护士进行计划性培训, 如专题讲座、业务学习、教学查房、特殊疑难病例讨论等。培训合格的护士具有主动静脉治疗理念, 了解相关血管解剖知识, 能熟练掌握PICC适应证、置管评估、PICC标准化操作流程、相关并发症观察与处理、PICC应急预案演练等。
2.2 充分告知, 履行知情同意
置管同意书为PICC穿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规范了医护行为, 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防。置管前由主管医生及置管护士分别进行置管知情同意谈话, 详细讲解PICC的目的、适应证等。知情同意书与病历一起归档留存。
2.3 病人及陪侍人的教育管理
由于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需要康复治疗, 带PICC导管时间较长, 且病人及家属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病人及家属担心置管后及出院后导管的护理及妥善保护, 想知道管道脱出应该怎样预防。PICC留置时间长、治疗周期多, 病人带管回家不可避免, 根据PICC置管不同阶段知识需求, 我们为病人制订了PICC健康教育路径, 并严格按照PICC健康教育路径执行, 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3.1 置管前教育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护士协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PICC适应证、并发症预防、置管后自我管理知识, 与其他带管病人交流PICC相关知识, 缓解其紧张情绪。对文化水平低、合作能力较差、边远地区 (当地可能没有PICC门诊) 不能确保正常维护的病人需慎重考虑是否置管, 并反复对其进行教育。
2.3.2 置管后教育
告知病人及家属穿刺侧手臂可正常活动, 无需僵直、制动, 次日起可行手臂的旋转、屈伸、握松拳动作, 避免过度上举、外展及后伸, 避免提拉5kg以上的重物, 保持透明膜的干燥及外形完整, 如有卷边潮湿应及时更换, 标明维护时间等。因为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意识不清及烦躁多动, 所以应预防非治疗性拔出PICC导管。
2.3.3 出院前教育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PICC带管期间日常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联系方式等, 使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及主动性, 主动按维护时间对PICC进行维护, 从而尽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请病人或家属签署带管回家知情同意书并科内归档留存。
2.4 PICC置管后安全管理
完善各种医嘱签字、护理记录、置管记录、病人PICC维护手册, 在知情同意书上粘贴条形码等。建立PICC病人档案: (1) 病人基本信息, 包括病人姓名、科室、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 (2) 穿刺置管记录, 包括置管日期、导管型号、批号、有效期、穿刺部位、穿刺侧肢体臂围、导管置入长度、外露长度、导管尖端位置、穿刺过程记录、穿刺者签名、置管医院及科室、联系电话。 (3) 带管期间维护记录, 包括日期、进行何种操作、穿刺点外观 (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 、穿刺侧肢体臂围 (穿刺点以上10cm) 。 (4) 拔管记录, 包括拔管日期、拔管原因、拔管过程、尖端是否完整、拔出导管的长度、是否做细菌学培养及结果、拔管者签名。
2.5 拔管管理
因PICC留置时间较长在拔管时会遇到困难, 如血管痉挛和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异位, 拔管困难时切不可强行或暴力拔除, 以免发生体内断管, 对病人造成极大伤害, 如引起血流不畅、深静脉损伤、心律失常、损伤心肌甚至危及生命。护士需把握PICC拔管禁忌证, 并规范操作。拔管前告知操作的简单步骤, 做好准备工作, 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感, 避免由于过度紧张、焦虑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引起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的情况。协助病人取卧位, 置管侧手臂外展, 与身体呈90°, 充分放松, 减少血管的弯度, 热敷肢体, 扩张血管。拔管时手指保持在穿刺点以上1.0cm~1.5cm处, 不可长距离拉管, 动作轻柔, 轻轻旋转向外退管, 速度为2cm/s~3cm/s, 拔管时间不少于20s。拔管困难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抬高患肢, 局部热敷, 同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规范PICC体内脱管及断裂的抢救程序, 制订相关应急预案并演练, 便于突发类似情况时不至于慌乱延误抢救时间。
3 体会
导管安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20例特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55.2±2.3) 岁, 病程2个月~25年, 平均 (7.5±2.6) 年, 左心房直径 (32.9±5.2) cm。有15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排除心肌病、瓣膜病、先d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均给予心脏CTA和三维图像, 掌握患者肺静脉与左心房的关系, 排除左心房和左心耳血栓。术前4d给予4000u克赛皮下注射, 术前12h停药, 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 使其血压达到140/90mm Hg以下, 方可进行手术。
1.2.2 手术方法
给予早期患者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 给予后期患者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
1.2.3 具体操作
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对4根肺静脉标测、电隔离, 消融靶点在冠状静脉窦远端或窦性心律起搏时, 对振幅最高的肺静脉电位, 依次放电, 使肺静脉电位和左心房的A波间期延长, 电位振幅逐渐消失, 然后再反复调整电极, 直至未显示“肌袖”, 表明成功隔离肺静脉。
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 重建左心房三维图, 对左右肺静脉口行肺静脉线性消融, 待两侧肺静脉电隔离后, 反复调整电极, 以此达到消融治疗终点, 房颤转为房扑, 间断出现窦律, 表明成功隔离肺静脉。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患者40000u克赛皮下注射3d, 并给予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同时给予胺碘酮治疗;术后5d后给予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心电图。
1.4 随访
患者术后出院第1、2个月给予症状、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随访一次, 第3个月后改为每2个月随访一次。若患者未服用控制心律失常药物, 但表现出持续心律失常症状者为术后复发。
2 结果
2.1 术后导管消融即可效果
2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210±40) min, 平均曝光时间为 (45±12) min, 术后未发送并发症, 7d后出院, 术后导管消融即可效果成功率为100%。
2.2 导管消融安全性
20例患者术后无呼吸困难、咳血、心累、颈静脉怒张、心包摩擦音等不适。5例患者术后48h出现胸部不适, 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
2.3 随访结果
随访6个月, 复发1例, 为合并高血压, 行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患者。术后5d后出现阵发性房颤, 给予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治疗成功。
3 讨论
临床治疗房颤常采用手术治疗, 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后, 该术式已成为根治特发性房颤的首要治疗措施。导管射频消融术通过恢复窦性心律, 改善血流动力学, 减轻心室重构为治疗目标, 消除患者症状, 改善预后及心功能[2]。
虽然导管射频消融术可治疗特发性房颤, 但因各种因素致使有一定的复发率。其原因包括:未完全隔离肺静脉;肺静脉电重构;相邻肺静脉间电连接;有肺静脉以外的靶位;初次消融的静脉位置过深;迷走神经丛刺激肺静脉神经;多肺静脉靶点, 这些因素是引起术后近期心律失常, 导致复发的原因[3]。
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技术的提高, 其安全性也显著提高。传统治疗中常会出现左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严重并发症, 目前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于没有禁忌症的特发性房颤患者中, 其术后已经很少见严重的并发症, 术后给予患者服用胺碘酮维持窦律, 术后复发率已经明显减少, 提示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4]。
综上所述,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较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 普遍被部分房颤患者和临床医师所认可, 这种术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给予早期患者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 给予后期患者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结果 2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210±40) min, 平均曝光时间为 (45±12) min, 术后未发送并发症, 7d后出院, 术后导管消融即可效果成功率为100%。20例患者术后无呼吸困难、咳血、心累、颈静脉怒张、心包摩擦音等不适。5例患者术后48h出现胸部不适, 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随访6个月, 复发1例。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较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 普遍被部分房颤患者和临床医师所认可, 这种术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术,特发性房颤,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覃绍明.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05, 11 (3) :236.
[2]陈建华, 林朝贵, 张飞龙, 等.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电极导管指导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1 (3) :163.
[3]张代富, 李莹, 祁炜罡, 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 13 (4) :332.
导管安全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年龄22~50岁, 平均34.2岁。全部病例术前均经B超、CT (或MRI) 、诊断性刮片 (可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其它疾病) 等临床检查确诊。肌瘤直径3.0~10.5cm。单发31例, 多发 (≥2个) 25例。壁间肌瘤36例、粘膜下肌瘤15例、浆膜下肌瘤5例。临床表现:8例无临床症状, 于体检时发现, 瘤体较大, 直径超过5.0cm来院就诊, 其中2例无生育史;48例伴有不同症状, 其中31例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 白带增多, 17例表现为贫血 (血红蛋白54~107g/ml) , 18例表现为下腹部或腰腿部胀痛, 15例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压迫症状, 3例经中医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来诊。
1.2手术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 导入5F子宫动脉导管或RH导管 (必要时插入微导管) , 至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明确子宫肌瘤的供血、染色情况 (包括供血动脉的分布、血管走形、侧支循环以及卵巢动脉是否显影等) , 然后超选择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造影确认存在明显肿瘤供血动脉后, 根据肌瘤大小、供血动脉情况及患者的耐受情况, 向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平阳霉素加超液态碘化油乳剂, 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或用聚乙烯醇 (PVA) 颗粒栓塞, 加用明胶海绵条。
附图:
1.3临床随访及疗效评价方法:
术后2、3、6个月复查血常规、血小板、B超或CT检查, 观察瘤体大小变化, 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恢复情况以及性激素水平变化。
2结果
2.156例均插管成功, 44例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 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12例由单侧子宫动脉供血, 仅栓塞单侧供血动脉。41例栓塞剂使用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化剂, 加用明胶海绵颗粒;15例栓塞剂用PVA微球, 加用明胶海绵条。术中栓塞均满意, 达到完全栓塞。
2.2症状改善
31例治疗前阴道流血, 月经延长者, TUAE后3个月22例 (72.7%) 月经完全恢复正常 (3~7天) ;9例 (27.3%) 于TUAE后6个月恢复正常。1例闭经, 6个月后恢复;4例停经, 3个月后恢复。17例贫血患者TUAE后3个月复查、贫血症状得以纠正, 血红蛋白升至110~138g/l。18例下腹部或腰腿胀痛患者, 12例术后3~6个月胀痛消失, 6例有不同程度缓解。15例有尿频尿急等压迫症状病例中, 10例症状消失, 4例有明显缓解, 1例无明显缓解, 因子宫肌瘤太大, 超过10cm, 建议行子宫切除术。
2.3子宫肌瘤的变化
对56例TUAE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B超或CT, 测量子宫肌瘤大小。以子宫肌瘤体积简化方式 (3条最大径线乘积) 计算, 子宫肌瘤体积缩小35%~100%, 其中缩小35%~49%者22例, 50%~79%者29例, 80%~95%者4例, 有1例复查肌瘤消失 (此例系黏膜下肌瘤, 直径约3.0Cm) 。
3讨论
3.1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30岁以上的妇女发病率高达20%-2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 阴道不规律出血, 严重者可导致贫血, 大的肌瘤可压迫直肠、膀胱等造成压迫症状和腰腿痛, 盆腔淤血。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 但疗程长、有不良反应且易复发;子宫切除术从根本上去除了肿瘤生长的基础, 但对育龄妇女的生理和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2治疗效果
1995年法国Ravina等[2]首先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之后该术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Tranquart等[3]报道58例B超随访结果证实肌瘤栓塞后随时间推移呈进行性缩小, 3个月缩小29%、2年缩小86%, 同时他们还观察到肌瘤内血管闭塞而瘤体外周围子宫组织血管无明显变化。国内李彦豪等[4]报道肌瘤缩小率为43.5%95.8%, 平均缩小67%。本组结果随访3个月、6个月肌瘤体积缩小分别为39.7%和76.1%, 说明TUAE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是确切地。
综上所述, TUAE最大优点在于保留了子宫, 这对于女性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妇女尤其重要, 同时能保证生活质量。与手术切除、内窥镜肌瘤剔除及内科、中医保守治疗相比, TUAE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病人恢复快, 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应以活血化瘀为主, 扶正培本为辅, 而桂枝茯苓丸处方为:桂枝、赤芍、茯苓、桃仁、牡丹皮各100克, 其中桂枝温阳通脉, 茯苓益气养心, 桃仁消症, 芍药养血, 牡丹皮活血散瘀。所以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消症之功效。TUAE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 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 值得推广。远期疗效观察、复发率评估、栓塞材料的选择对疗效的影响及TUAE术后是否可导致卵巢功能下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沛宏, 环境华, 罗鹏飞, 等.肿瘤介入诊疗学.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5:P789—795
[2]李彦豪, 刘彪, 曾庆乐, 等.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中华放射杂志, 2000, 34 (12) :827-830.
[3]Ravina JH, Herbreteau D, Ciraru VN, et al.Aterial embization to treat uterine myomata.Lancet, 1995, 346 (9) :674-672.
导管安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实行静脉化疗的病人150例, 其中男50例, 女100例;年龄26岁~78岁, 平均52岁;锁骨下静脉穿刺135例, 颈内静脉穿刺15例;导管留置时间:7 d~86 d, 平均54 d;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5例, 两组病人的年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蝶形夹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穿丝线通过蝶形夹两侧的小孔缝合固定于病人的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的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2 实验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 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穿刺点外的导管上, 之后选择合适的部位将导管固定贴固定于病人皮肤, 直接将9 cm×10 cm敷贴平贴于导管所在的皮肤上。
1.2.3 更换敷贴的方法
每3 d~5 d更换一次敷贴, 若局部有渗出或敷贴开边随时更换, 若穿刺点有血迹, 应用消毒棉球浸润软化后去除血迹, 之后更换敷贴。更换过程中戴无菌手套, 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更换敷贴时从穿刺点的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揭除, 同时固定导管, 先用碘伏消毒, 后用75%乙醇消毒, 待干后再用敷贴固定。如首次置管, 应在第二天更换敷贴, 观察穿刺点情况。
1.2.4 观察项目
记录病人置管固定后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的反应, 局部感染、病人不适感、导管部分脱出、导管成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获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局部感染
表1显示, 实验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是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 化疗、放疗后白细胞减少, 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感染的机会较大[1]。导管固定贴更换敷贴时, 无蝶型夹及缝线的干扰, 消毒更为彻底, 减少了局部感染的机会, 而常规方法在更换敷料时, 蝶型夹与皮肤固定处不易被彻底消毒, 久之就容易滋生细菌, 从而引起皮肤感染。
3.2 导管固定贴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因导管固定贴不需要缝线与皮肤的缝合, 病人活动时无牵拉引起缝线处皮肤的疼痛, 舒适度显著增加。
3.3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导管部分脱出以及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 cm, 但功能没有丧失。导管脱落是指导管意外移动或脱掉, 致使导管不能继续使用[3]。固定不当是主要原因, 因此稳妥固定十分重要。常规采用蝶型及夹缝线固定导管, 因皮肤的生长, 久之可造成缝线的脱落, 更换敷贴时容易引起导管的脱出, 而导管固定贴定期更换, 与皮肤粘贴紧密, 从而减少了中心静脉导管脱出的几率。
3.4 导管固定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使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因未安置蝶型夹, 且没有缝线引起皮肤的排异反应, 护士操作极为简便, 工作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3.5 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穿刺置管, 动作轻柔, 熟练。在每次换药或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消毒导管末端及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4]。②天气温度的变化与敷贴的更换周期有关。炎热季节, 敷贴的更换视病人的出汗情况, 每1 d或2 d更换;对于出汗多的病人应每日更换。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③更换敷贴时, 发现导管固定贴起边、污染应及时更换。④病人洗澡时应擦浴而不应该淋浴,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干燥, 防弄湿而污染。⑤导管固定贴应定期更换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受到导管的压迫而使皮肤破损。⑥导管移位和脱出后, 切忌再送入血管。
4 小结
无缝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置管的病人[5], 长期输液和化疗的肿瘤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 在导管留置过程中会存在感染、导管移位、脱出等情况, 因此, 强调正确的置管方法和导管固定方法尤为重要。采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减少了局部感染、导管脱出的发生率, 并且减轻了病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带来的不适感, 使导管段长期处于中心静脉,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从而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邱燕宁.经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 2005, 31 (2) :107-108.
[2]张玉香, 张思杰, 郭玉凤.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固定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9) :200-201.
[3]郑春辉, 王凤,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1.
[4]张玉香, 吴修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固定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464.
ICU危重患者留置导管的护理 篇11
【关键词】 ICU;危重患者;留置导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39-01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救治的场所,由于疾病救治的需要,危重患者常需留置各种导管,留置导管的正确维护与使用,为治疗与护理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保证导管的正确使用,必须做好导管的护理。我院ICU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危重患者63例。其留置导管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3例中,男32例、女31例,年龄28~85岁,平均53岁。脑出血32例,脑梗死23例,CRRT2例,肺心病3例,高位截瘫1例,格林巴利2例,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应病情需要,留置各种导管,其中气管插管20例,气管切开12例,引流管8例,胃管58例,吸氧管63例,尿管58例。
2 留置导管的护理
2.1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护理
2.1.1 呼吸指标监测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重等设定呼吸机的相关参数,并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工作参数,正确实施机械通气。
2.1.2 牢固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并做好标记,防止移位或意外脱出,定时检查呼吸管路,保证机械通气的有效性。
2.1.3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如发现患者出现缺氧症状,如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咳嗽、有痰鸣音,即为吸痰指症;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均需更换吸痰管,每次吸痰前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腔、鼻腔分泌物,抽吸过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绝对不可再吸气道内的分泌物,以防止污染气管。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防止吸痰时间过长造成血氧饱和度下降,在吸痰前后给予3 min纯氧吸入。使用电动吸引器前要检查负压吸引器,吸引时压力不超过0.06 mpa。
2.1.4 机械通气时气道的通畅与湿化 机械通气时经常检查气管插管插入的深度及导管固定是否妥当,保持呼吸机管道紧闭、通畅。呼吸机管道特别是与气管导管连接处要始终低于气道口,及时倾倒储液瓶内的冷凝液,防止吸入气管内冷凝液;将呼吸机湿化器水温调至35℃左右,吸入气体维持在32℃~35℃,使其湿度达到60%~70%,湿化罐内需加无菌蒸馏水。及时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接头,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周一次[1],避免频繁更换管道增加脱机次数造成缺氧和污染;管道污染时随时更换。痰液黏稠时可行气道内注入湿化液3~5 min进行湿化。
2.1.8 气管切开部位换药每日两次,血迹或痰液污染时随时更换。
2.2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一般为脑出血术后放置。引流管与脑室相通时,引流管内有脑脊液流出,引流管最高点固定在穿刺点上10~15 cm开放引流,引流管内的脑脊液液面随呼吸上下波动;引流管与脑室不相通時,手术当日引流管与穿刺点平行,保持颅内压平衡,待患者适应后将引流管低于血肿穿刺点10~15 cm。引流管装置始终保持密闭、无菌、通畅,各连接口衔接牢固,引流袋不可高于头部,以防引流物反流;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或脱出。护士应随时检查引流管的正确位置,尤其在协助患者翻身或进行各项操作后。一旦引流管脱出,应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每日由近颅端向外挤压引流管数次,以防阻塞,切勿将引流管内的液体挤压回颅内,以避免造成颅内感染。引流袋每日更换一次,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引流的速度;引流管口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若有渗出及时更换。
2.3 PICC 及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2.3.1 预防感染的护理 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敷贴两次,并给予0.5%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更换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情况;出现潮湿、污染或局部红肿、渗出时及时更换,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出现感染征像时及时拔管并选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
2.3.2 预防堵管的护理 输液过程中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或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处脱开而造成导管内血液凝固导致堵塞;及时更换下步液体,避免液体输空。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液体输完后及时用0.04%肝素钠盐水6~8 min封管。
2.3.3 预防脱管的护理 置管时妥善固定导管,记录导管内置外露的长度,每班做好交接班,每次输液时应严格检查,确保导管在血管内。
2.3.4 预防空气栓塞 由于导管直接位于上腔静脉入口,输液接管时必须排尽空气再连接,保持导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输空。
2.4 胃管的护理
2.4.1 妥善固定,定时检查固定是否牢固,在管道进入鼻腔处做好标记以识别有无脱出。避免胃管扭曲、折叠、受压。
2.4.2 定时冲洗胃管,输注营养液及特殊用药前后用20~30 ml温开水冲洗,持续管饲时应每间隔4 h冲洗一次。
2.4.3 鼻饲前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减少胃食管反流后误吸;每次鼻饲前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抽吸胃液,观察其性质及残留液的多少,如果大于100 ml应暂停或减少注入。鼻饲量不可过多,每次小于300 ml,进食30 ml内尽量避免拍背、吸痰等操作。
2.4.4 长期鼻饲者每周更换胃管一次,从另一侧鼻孔插入;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2.5 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导尿时应妥善固定尿管,储尿袋应置于膀胱水平以下,防止尿液反流;定时排尿,每2~4小时一次;记录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质,应用生理盐水每周膀胱冲洗2次,同时更换集尿袋;每日行尿道口周围清洁消毒2次,每周更换尿管1次。
2.7 吸氧管的护理
面罩给氧者,使用一次性面罩,每日清洁消毒面罩一次;鼻导管给氧者,每日更换鼻导管一次;每日更换湿化瓶及其内的蒸馏水;每日清洁患者的鼻腔。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病情需要调节氧流量,一般2~4 L/min,密切观察氧疗效果;气管切开患者吸氧时,将鼻导管连接氧气管再送入气管套管内口即可。要保证氧气吸入的有效浓度,达到改善缺氧的目的。
3 总结
留置导管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方面应用较多,建立良好有效的管道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导管的正确维护与使用,为治疗与护理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保证导管的正确使用,提高导管的使用时间,保证导管的使用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与导管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导管安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均为女性, 年龄22~62岁, 平均39岁。临床均有自发性或挤压后乳头溢液。发现乳头溢液至就诊时间2d~28个月不等。50例中, 右乳26例, 左乳22例, 双乳2例。单孔31例, 多孔19例。触诊48例未扪及肿块, 2例可触及肿块。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
采用意大利Giotto高频乳腺钼靶机。常规先行碘过敏试验及患侧乳腺内外斜位 (MLO) 和头足位 (CC) 摄片。患者取仰卧位, 用碘伏及75%酒精以乳头为中心向外扩展消毒, 消毒半径5cm左右。揉挤患侧乳腺确认溢液乳孔后尽量将溢液排出, 用6号钝针头缓慢插入乳管, 进针深度约1cm, 再注入30%泛影葡胺0.5~2m L, 待患者感到乳腺胀痛时退出针头。最后用棉球压住乳头, 立即摄乳腺内外斜位 (MLO) 和头足位 (CC) 。
2 结果
2.1 X线平片表现
50例中, 2例见肿块影, 3例见局部腺体结构紊乱, 3例见簇状钙化影, 其余42例未见与乳头溢液病因相关的征象。
2.2 乳腺导管造影表现
导管乳头状瘤24例, 其中主导管8例, Ⅰ级导管7例, Ⅱ级导管3例, Ⅲ级导管4例, 导管普遍累及2例。单发的11例, 多发的13例, 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缘光滑的“杯口”状、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近侧导管扩张, 远侧导管纤细, 但管壁完整、规则。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 表现为乳腺周围区小导管及末稍导管的多发条状, 斑点状充盈缺损。导管扩张11例, 表现为导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 迂曲, 管径粗细不均, 管壁光整。其中伴炎症6例可见管壁模糊, 毛糙, 但管壁完整无破坏。乳腺囊性增生6例, 表现为末支导管、腺泡呈较均匀的小囊样及串珠样扩张。导管内癌7例, 表现为导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截断, 导管变窄, 中断, 管壁僵硬, 毛糙, 近端导管扩张。其中2例, 肿瘤破坏导管, 对比剂渗漏至间质, 形成潭湖状, 斑片状对比剂外溢征象。
3 讨论
乳腺导管造影对于溢液性乳腺病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检查手段, 能准确、客观地反应导管病变的形态、位置及范围。能清晰显示平片不能发现的导管内疾病以及导管内细微结构和病变范围[2]。特别对末梢细小分支导管的观察, 并且能观察病变导管周围腺体的改变。
乳头溢液的基本病因是乳腺导管受病变侵犯, 导致病变分泌物或继发炎症、糜烂、坏死等病理物由导管排出而引起。本组50例乳头溢液中, 导管乳头状瘤占48% (24/50) , 导管扩张占22% (11/50) , 导管内癌占14% (7/50) , 乳腺囊性增生占12% (6/50) 导管内乳头状瘤占4% (2/50) 。导管良性病变占86% (43/50) , 恶性病变占14% (7/50) 。与文献报道病理性乳头溢液中有10%~15%为恶性病变基本一致[3]。
3.1 乳头溢液导管造影分析
导管乳头状瘤:是导管上皮局限性乳头状生长, 以乳管开口至壶腹部以下1.5cm左右居多。导管造影表现表现为边缘光滑的“杯口”状、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可单发或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乳腺中小导管及末稍小导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 其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性改变, 目前公认其为癌前病变[4,5]。导管造影表现为乳腺周围区小导管及末稍导管的多发条状, 斑点状充盈缺损。导管扩张:表现导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 迂曲, 管径粗细不均, 管壁光整。伴炎症可见管壁模糊, 毛糙, 但管壁完整无破坏。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导管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伴中小导管不同程度扩张。表现为末支导管、腺泡呈较均匀的小囊样及串珠样扩张。导管内癌:表现导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截断, 导管变窄, 中断, 管壁僵硬, 毛糙。当肿瘤破坏导管后, 对比剂渗漏至间质, 形成潭湖状, 斑片状对比剂外溢征象。
3.2 鉴别诊断
导管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均是导管内充盈缺损, 鉴别诊断较困难。导管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乳管开口至壶腹部以下1.5cm处, 特征性表现为边缘光滑的“杯口”状、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多发生于终末导管, 表现为乳腺周围区小导管及末稍导管的多发条状, 斑点状充盈缺损。导管内癌特征性表现是导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导管截断, 变窄, 中断, 管壁僵硬, 毛糙。当肿瘤破坏导管后, 对比剂渗漏至间质, 形成潭湖状, 斑片状对比剂外溢征象。
乳腺导管造影对于乳导管疾病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检查手段, 能准确、客观地反应导管病变的形态、位置及范围。能显示平片不能发现的导管内疾病, 特别对末梢细小分支导管的观察, 并且能观察病变导管周围腺体的改变, 能对乳导管疾病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乳导管疾病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乳头溢液患者钼靶平片及乳腺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结果 导管乳头状瘤24例, 表现为边缘光滑的“杯口”状、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 表现为乳腺周围区小导管及末稍导管多发条状, 斑点状充盈缺损;导管扩张11例, 表现导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 迂曲, 伴炎症可见管壁模糊, 毛糙;乳腺囊性增生6例, 表现为末支导管、腺泡呈较均匀的小囊样及串珠样扩张;导管内癌7例, 表现导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截断, 管壁僵硬, 毛糙。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能对乳导管疾病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关键词:乳导管疾病,乳腺导管造影,X线表现
参考文献
[1]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断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31-232.
[2]徐开埜.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J].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74.
[3]Lan S, Kuchenmeister I, Stachs A, et al.Pathologicnipple discharge:surgery isimperati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Ann Surg Oncol, 2005, 12 (7) :546.
[4]Matsunaga T, Kawakami Y, Namba K, et al.Intraductal biops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raductal lesions of the breast[J].Cancen, 2004, 101 (10) :2164-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