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2024-08-29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精选12篇)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1

摘要:<正>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它不但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是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它不但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是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

荔园外国语小学一直在将发展的眼光投射到教育国际化领域,在办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立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荔园外国语小学在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进程中,努力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1. 加强与欧美国家校际交流合作,着力内涵提升

积极建立友好学校。积极与欧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目前与英国Redesdale Primary School)结对,签署“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方式的教育合作协议(备忘录),引导和鼓励我校师生与结对学校的师生形成比较稳定的交流关系。2013年,为推动我校与国外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福田区教育局的牵线、指导下,荔园外国语小学与英国Redesdale Primary School正式签订了有关教育教学交流的合作协议,即“校际合作备忘录”,结为姊妹学校。2013年11月,Redesdale Primary School校长Mrs Alison来访,在对荔园外国语小学一天的参观考察期间,Mrs Alison观看了大课间活动和广场舞和合唱队的表演,参观了校园功能室、课室及橱窗展示。双方互相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概况,商讨了未来两所学校的合作发展计划,互赠了有纪念价值的礼品。荔园外国语小学的老师们也在会上就感兴趣和话题和Mrs Alison进行了愉快的交谈。Mrs Alison观摩了六年级的英语课,学生们丰富的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表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热情洋溢的孩子们争相和Mrs Alison合影,Mrs Alison利用午休时间把孩子们的照片放上了Redesdale Primary School的网站和英国的学生们分享她此次的经历。Mrs Alison还观看了学校最富特色的英语活动:小小配音师比赛。全程Mrs Alison都拿着录像机在摄像,她说她要把看到的、听到的都拍下来,带回英国给她的学生们看,让他们也了解荔园外国语小学,了解老师和学生。Mrs Alison还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流,学生都准备了他们感兴趣问题,包括英国孩子的日常生活,英国的教育情况等等,Mrs Alison都做了详细的回答和解释。

通过中英交流平台的搭建,能有效地促进我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增进两校师生之间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促进两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2. 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引智、校本、出国培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选拔优秀教师在境内外研修,参与国际教育学术交流,提升我校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与教学能力。

2013年11月荔园外国语小学柳中平校长参加了深圳市校长海外培训,走进多所美国中小学校园,了解美国教育体制与学校教育管理理念,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与理念。

2013年3月,荔园外国语小学的部分老师和校长来到香港进行交流学习,近距离地感悟香港教育。香港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总监詹华军老师讲解了《香港教育的特色和两地教育比较》,让老师们从宏观到微观了解了香港的教育特点,让学员们鸟瞰到了香港教育的特质。香港教育的法制化、社会化、多元化、国际化、素质化与均衡化给学员留下整体的印象。原香港教育学院副院长彭敬慈博士从课程理念的角度,让学员自拟课程概念,讲座方式新异奇特,激发了学员的参与意识。彭博士面带笑容,用不够标准的普通话为大家费力地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他还不时拿出精心准备的道具和资料,让我们感叹不已。学员们在案例研讨、互动与不断修改中把握了课程概念中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四大课程元素。接下来的三天,与黄楚标学校、福建中学附属学校、培侨书院的实地学习交流,更让我们领略了香港教育的特色与独特的魅力。多元格局引领的校园文化、敬业爱岗的香港教师、以生为本的英语教育特色,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吴阳.国际化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形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9).

[2]汤佳宏.提高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应把握的几个重点[J].人民教育,2015(22).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2

一、分享与期待

1、教育部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序言,思路、目标和原则,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以及附件。

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这五句话,应该是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调。

第二是改革的方向: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动、走、转、变”,以后我们的改革方向是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

第三是创新的方向: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主要目标包括两部分,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总体目标之外还有四个具体目标:

事业发展目标:包括事业的总体规模,支撑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教师队伍数量、素质和结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等指标。

服务产业目标:包括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服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能力等指标。

改革创新目标:包括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等指标。

基础能力目标:包括办学条件、示范和特色学校建设、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制度建设等指标。

关于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的指导原则,有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改革重点在总体思路里已经说了,重点是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对接、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句话是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强调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三年上一个大台阶,同时要为今后若干年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句话是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在保证规模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

第四句话是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我们国家很大,分类指导一方面要抓优质资源,这是《纲要》提出的任务。同时,要用加大扶持、多方投入、合作办学、对 口支援等方式,重点扶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扶持涉农、民族工艺等专业和薄弱学校发展。

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10个计划、30个项目载体。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每一个计划都有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不足,亟需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这里给我们有三个项目载体,分别是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校以及实训基地建设。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计划呢?就是要加快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对应纲要的内容,就是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任务。

第二个计划是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不顺,学校办学生机和活力不足。我们也设立了三个项目,包括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计划设立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创新的机制,密切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第三个计划是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这个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够优化。这个计划构思了四个项目载体,对应纲要的内容是纲要提出的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办好面向农村地区的学校,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相关任务。

第四个计划是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这个计划针对性很强,就是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构思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教发展,第二是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这个项目对应的纲要内容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办好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等相关任务。

第五个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规范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素质教育需要强化。大家知道2010年,媒体报道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套取国家助学金的问题。这个计划是要解决学校管理能力提升的问题,构思了两个项目载体,一个是科学管理能力,另一个是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设立计划的目的是建立健全支撑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六个计划是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解决我们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机制不健全,校长和行政领导人员推动改革创新能力不强方面的问题。构思了四个项目,分别是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不久前我们在天津举办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的成果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行政领导者的专题研讨。对应纲要的内容是“双师型”教师建设、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任务。

第七个计划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质量最核心的问题,即专业与岗位不对接、课程和教材与职业标准不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不久前在上海召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就是贯彻落实这个计划,也是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构思的四个项目载体是,专业规范化建设、面向区域产业专业改革试点、课程改革、教材创新。从专业到课程、到教材,我们构思了教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所对应纲要提出的内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相关的内容。

第八个计划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这个计划针对性很强,就是要解决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构思了两个载体,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和教学平台,建设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应纲要的内容是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任务。

第九个计划是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这个计划是很有特色的,是分析梳理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设立的计划。一方面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是制度不健全,还有另外一方面是定了一些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因此在这个计划中构思了四个项目载体,其中一个最有特点的项目载体是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制度出台以后得有机制来贯彻落实。其他三个是制定职教法的配套政策,构建 “立交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应纲要的内容是解决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并逐步提高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等任务。

第十个计划是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推进计划。要解决的是成人继续教育发展机制欠缺,整体工作水平不高。媒体朋友们可能会说不是职业教育么,怎么又出了继续教育的内容?大家知道家宝总理多次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但同时也是继续教育。所以我们在构思行动计划的时候专门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也纳入行动计划的内容。有两个项目载体,社区教育推进计划、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建设。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成人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胜利召开: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6月27日至28日在天津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鲁昕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职业教育科研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新时期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协同创新,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和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研究,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鲁昕强调,要把职业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加强领导、指导、协调和支持的力度,着力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整合研究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提高信息化水平,健全投入保障

机制,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科研要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制度、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职业教育国家制度、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学院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办学模式,坚持“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研究所,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依托专业创办了齐三机床有限公司、汽车教学中心(汽车博览中心)、家政教学中心(百草家园老年公寓)、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21个专业实体,覆盖了学院所开设的40多个专业。)

3、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盛况: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6月24日在天津拉开帷幕。这是继2008年、2009年、2010年成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之后,职业教育界的又一次盛会。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示的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检验的平台、职业院校学生事业发展的平台。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

大赛设置了16个专业类别55个竞赛项目,其中中职组为12个专业类别45个比赛项目,高职组为4个专业类别10个比赛项目。在津进行的比赛为13个专业类别46个竞赛项目,另外在山东、江苏等地还有3个专业类别9个竞赛项目。来自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的5000多名选手齐聚天津,以带队教师、指导教师等与选手比例按1:1计,仅比赛来津人员达到近万人。

按照教育部安排,大赛期间在津举办的活动共有10项,可分为4个板块:一是大赛板块;二是展览展示板块,包括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会、第九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展览会、职业教育创新教材展览会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才艺展示5项内容;三是会议板块,包括全国职业院校庆祝建党90周年“永远跟党走”育人事迹报告会、中高职协调发展座谈会和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3个会议;四是演出板块,即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才艺汇报演出。

此外,大赛期间还组织“企业家观摩团”,安排百余家企业代表到赛场观摩比赛,现场招聘优秀获奖选手,并将为受聘选手举行“人才录用签约仪式”;同时,还将举行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签约仪式等。

与前三次大赛相比,本次大赛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在大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不仅赞助大赛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到现场招聘优秀选手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在大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上,还有企业代表发言。

二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主办单位已达16个,这表明大赛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三是大赛主赛场设在新落成的海河教育园区,有19项比赛设在园区新赛场,占在津举办项目总数的41%,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永久落户天津搭建了坚实平台。

四是今年大赛活动多、头绪多,时间紧、任务重。

五是大赛增加了许多新项目,不仅项目数大大增加(由去年的14大类42项增至今年的16大类55项),而且设立了一些现代新技术赛项,使项目覆盖面更广,代表性更强,组织工作也更加复杂。为落实高丽书记关于大赛要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要求,我们还邀请参加41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德国选手及我市部分高职外国学生进行项目表演赛。

六是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按照天津市领导要求,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制订了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将组织各种媒体对大赛进程、展示活动、获奖选手、企业招聘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报道。

4、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再认识

1)职业教育是分类教育、跨界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

2)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德育为先、技能为本、文化为基、持续发展为最高追求

3)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能力建设

4)职业教育的难点是招生规模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管理规范、对口就业满意

二、发展与成果

1、“四Q”育人模式的初步形成2、“215”系列化的育人平台搭建

3、五星级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

4、”4B”教学模式的提炼

三、思路与行动

1、教育部职成司的两个“一二三”

第一个“一二三”即围绕一个主轴----《纲要》;转好两只轮子----落实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56个、落实好中职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三篇文章----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环境营造。

第二个“一二三”即抓住一个重点----提高质量;推进两条主线----一是改革创新包括德育、专业设置标准、校企合作、加强案例总结;二是加强建设包括学校基本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做好三项保障----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规范管理,三是规模保证

2、学校的工作思路

1)以计算机研修组、语文研修组为龙头带动的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研发

2)以“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和师生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家访大比武

3)以德育收视课、德育实践课和艺术体育创特色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完善与提高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篇3

近年来,本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幼儿园数量增加很快,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人数也有所增长,学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逐步扩大,致使农村学前教育畸形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还很落后,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就必须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学前教育现状

1.办园条件不合理

相关管理单位没有认真考察规划办园环境:(1)农村很多幼儿园选址不合理。(2)幼儿园布局也不合理,有的中心镇几十万人,才一所幼儿园。(3)办园条件不合格,很多幼儿园就是将一部分家用的、单位陈旧老化的、年久未修的闲置房屋作为教学用房。(4)幼儿园规模不合理,农村幼儿园平均在三个班次,超过五个班次的幼儿园很少。(5)师资条件不合格,由于幼儿园教师待遇低,特别是民办幼儿教师缺乏基本社会保险,导致优秀幼儿园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幼儿园工作。农村大多数幼儿园老师都是招聘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小学退休教师,这样的办园条件严重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2.家长对学前教育认识不够,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低

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水平低,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认为孩子不上幼儿园没有关系,幼儿园只不过就是将孩子集中在一起看管,对孩子成长没有任何影响。农村的家长成天忙于生计,对渴求文化知识的愿望不高,有的家长有送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但因为一些条件不成熟(如上学路途遥远、经济困难)难以实现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愿望,种种原因使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很低。

3.学前教育活动“小学化”

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吸纳生源,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主要表现在:(1)教育教学内容“小学化”。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然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以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2)室内活动时间与小学上课时间同步,严格单调的集体授课,让幼儿在教室坐的时间多、活动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的多,动手少。(3)教育方法偏重灌输。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自己的所知所能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造幼儿自己获取知识动手动脑过程、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教育应该遵循“寓教于乐,寓教于戏”的规律,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改善目前学前教育现状的策略

1.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改善办园条件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改善办园条件。(1)教育主管及相关部门,根据幼儿园办园环境的基本要求(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源、没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财政收入、人口的稠密程度)合理规划幼儿园分布区域:一是县级市区以居委会为单位、中心镇以镇为单位创建一所规模在八个班级以上的公办幼儿园;二是在乡村可采取集体办园的形式,创建一所规模在六个教学班以上的幼儿园,也可在乡小学附设几个幼儿班。(2)财政要拿出一部分教育经费作为幼儿园经费,创建幼儿园和添置幼儿园教育教学设备。(3)可以将学前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吸引一部分企业、私人投资创建幼儿园,地方政府给他们适当的优惠条件。(4)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幼儿园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幼儿园要责令定期整改,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办园资格。

2.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提高保教质量,确保教师队伍稳定、教师专业素质强硬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备专职幼教干部,设立专门农村幼教管理专业人员,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形成良好的农村学前教育局面。农村学前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幼儿园教师待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幼儿教师应该保障其基本的社会保险,工作量、工作业绩要与待遇挂钩,待遇福利不能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公办幼儿教师应该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平等,纳入绩效工资考核范围,可在每月设立教学效果津贴、全勤津贴,这样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3.提高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

当地主管部门组织,利用当地机关工委机构成立学前教育演讲团,组织农村家长讲座,创办家长学校,开办夜校,建立幼儿教育咨询站;利用教师资源,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让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做到家园一致,教育好幼儿。当地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

4.转变教育观念,让农村学前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让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参与到转变幼儿园“小学化”工作中来。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要让孩子储备知识,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从而开启孩子智力,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二是各级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可定期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规程》对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作出评审。三是要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社会成员的认识水平,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四是要加强小学入学选拔制度管理,淡化竞争意识,推行素质教育,使农村学前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4

一、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所谓体系, 词典中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 这就要求其构建必需包括“纵”、“横”、“内”、“外”四个维度。所谓“纵”, 即我们经常所讲的“直通车”, 就是要构建一个基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体系;所谓“横”, 即我们所讲的“立交桥”, 就是要构建一个普职融通的体系, 其依赖于普职等价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而所谓“内”和“外”, 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的内部体系, 更要与整个教育体系乃至社会体系相衔接、相协调。

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征, 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命脉。以往校企合作的很多问题, 如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不深等, 单靠教育部门解决是力不从心的。如今能够从国家层面提出, 有些问题我们相信就可以得到解决。这就要求国家层面要有一个顶层设计, 如国家各职能部门的角色与定位, 政府与企业、行业的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色的定位等, 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此外, 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 让企业感到必需参与职业教育, 参与职业教育不难, 而且参与职业教育能够得到实惠。与此同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 浮于形式, 要使校企合作真正能够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评价等各个环节, 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5

我市现有幼儿园(班)431处,其中省级实验幼儿园1处,省级示范园1处,济南市一类幼儿园4处,济南市乡镇达标中心园22处,章丘市示范幼儿园53处,在园幼儿30972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6.5%。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教职工1363人,学历达标率为96.2%,专业合格率为91.8%。

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教育中心工作,按照“集中资金办好中心园,多元投入办好特色园,拾遗补缺规范个体园”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协调发展各类幼儿园,基本实现了以实验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骨干、村办园为主体、个人依法办园为补充的办园格局,特别是在乡镇中心园建设和合班并园工作中,成绩突出,办出了章丘特色,受到了上级表彰,先后被评为济南市托幼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下面就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工作谈谈以下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在做好本职工作方面,主要是“抓好一个根本,发挥三个作用”。

抓好一个根本,就是抓好争取领导重视这个根本。一方面抓住时机,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宣传学前教育工作的作用、地位,不断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例如,在济南市乡镇中心园达标过程中,由于需要比较大的投资,工作难度很大,单靠我们学前办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每个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然后借助领导的工作力度进行现场办公,第一批申报的4个单位顺利通过验收。

由于领导的重视,章丘22处中心园在济南市率先全部达标。当时领导开玩笑说:你现在是指挥员,我是战斗员,工作跟着你跑,酒要替你喝,我这个分管领导成了给你扛活的了。现在,只要说起幼儿园,我们的领导如数家珍,大到幼儿园的建设,小到园内的一种玩具,都能张口就来;另一方面谦虚谨慎,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使学前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发挥最大效应,以“有为”争“有位”。经过几年的工作,学前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有了一席之地,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做到了“三不忘”、“四到位”。三不忘是:年初安排工作不忘学前教育工作,各种检查工作不忘学前教育工作,(由原来的只检查中小学,到现在的幼儿园必查),年终总结不忘学前教育工作。四到位是:领导到位,局分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过问学前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到位,建立健全了基层学前教育组织,各乡镇都配齐了幼教辅导员和学区组长,做到学前教育工作层层有人抓;工作到位,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或每项活动,都做到有布署、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扎扎实实;经费到位,凡是学前教育开展的活动,局党委都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广大幼教工作者亲身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增强了幼教工作者的荣誉感和工作干劲,使学前教育工作一直保持活力,不断出新、出彩。

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领导当好参谋,出谋划策,提供思路。按照“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一个早字、工作安排上贯穿一个重字、工作方式上探索一个新字,工作成效上体现一个实字”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突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本地实际情况,将提高章丘学前教育水平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适时为领导提出合理建议,不断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999年,利用当时各乡镇合班并校的有利时机,适时提出了合班并园的战略思路,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合班并园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幼儿园由原来的689处合并为现在的431处,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推动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6.5%。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2%,专业合格率为91.8%。第二及时确定发展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我市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更大规模的拓宽办园路子,实现多层次办园的格局,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积极协助领导吸引外资发展章丘学前教育。2004年3月,教育局与山东新龙维创置业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由其投资2500余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规模24个班、省内一流的高标准的新龙幼儿园。新龙幼儿园的引进,使章丘学前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促进学前教育内外协作配合。在领导的授权和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搞好纵横协调,把请进来协调与走出去协调相结合,与其他部门增进理解,统一认识,紧密配合,努力形成学前教育工作合力。

三是发挥服务作用,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及时向领导反映基层教职工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到下情上达;注重及时总结学前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岗位优势,注意广采信息,为领导和基层提供借鉴参考和学习。

二、在宣传工作方面,主要是“更新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更新观念,就是牢固树立公共意识,努力塑造幼教工作新形象。工作中,我们反复向广大幼教工作者阐明:一所幼儿园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既要树立起牢固的形象意识、协调意识,又要树立传播意识、服务意识,其中树立牢固的形象意识是核心。为此,我们在全市教职工中开展了幼教形象问题大讨论,塑造幼儿园良好形象的活动,确立了各类幼儿园的奋斗目标:以提高保教质量为中心,以创优美环境、树优质服务意识为基本点,努力建设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的文明幼儿园。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人人为幼教做贡献、人人为本园添光彩的优良风气,增强了全市教职工的忠诚感和归属感,使学前教育各项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加大宣传力度,就是抓住有利时机,精心策划新闻宣传。我们的体会是:新闻宣传是搞好学前教育的风向标,具备条件的,抓住重点,精心策划,打造“新闻亮点”;不具备条件的,把握时机,突出新奇,增进效益,采取不同形式“创造新闻”,搞好宣传工作。

在每年的各类庆祝活动中,精心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给他们创造参与孩子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孩子的活动,激起他们童年的回忆,让他们感觉到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是自己最开心的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扩大学前教育的影响。

今年又在幼儿园的孩子们中开展“手拉手”活动,把城区孩子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和心爱的礼物送到山区的孩子当中,与山区的孩子一起欢度节日,整个活动邀请电视台的记者做全程报道,当山区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形象时,高兴的喊了起来“我也上电视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城乡的孩子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了无法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社会反响强烈,效果明显,起到了宣传学前教育的效果。

同时,我们还支持基层各单位做好宣传工作,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实验幼儿园把每班幼儿的在园活动录成光盘,送给家长,让家长通过光盘观看幼儿园的活动;辛寨中心园把幼儿园一些有影响的活动录成光盘,送给乡镇分管领导及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这样,领导虽然没有时间到幼儿园,但抽空看一看光盘,就了解了幼儿园的工作,解决了领导因工作忙,而不能及时了解幼儿园工作的现象;绣惠、明水等单位,通过章丘报宣传幼儿园的工作;新龙幼儿园走上街头,组织了争做文明小卫士千人签名活动,其他单位也都通过电台、网上发布新闻等形式宣传幼教工作。

通过以上这些宣传工作,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教育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三、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方面,主要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幼儿园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一支高标准的相对稳定的园长、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保教质量的关键。工作中,我们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入手,制定有关政策、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落实教师待遇,不断为教师营造一个发展的空间。

1、针对我市教师队伍的现状,我们积极探索建立错位发展的激励机制,对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特长教师实行发展性价值的认定,使更多的教师在体验成功中获得激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打造一支拥有健康人格、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勇于奉献、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

2、健全完善教师后勤保障体系,尽量满足教职工个体动机、团体动机和社会动机的需要,如关心教职工生活,为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满足其发挥才干的需要;满足其文化学习和业务进修的需要等等。

3、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于教职工来说,明确个人的职责是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明确的责任,可以激发教职工探索有效的方法去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某一项工作的`成绩可以直接作为评价成员的标尺,这使教职工自觉地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4、切实解决农业户口园长、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支撑我市幼儿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一大批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她们的待遇能否落实,是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关键。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我们的幼师队伍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幼师工资单靠政府拨款已不是现实,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制定出台了《 章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意见》,并结合《意见》的规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一是乡镇财政和幼儿园收取的管理费共同负担教师工资;二是乡镇制定标准,发放工资的一少部分,其他由村委和幼儿园的管理费补齐;三是教师工资全部由幼儿园收取的管理费负担;四是对年龄大的幼儿教师实行一次性补偿制度,每年补偿一个月的工资。

四、在提高学前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方面,主要是“分类指导,典型引路”。

工作中,面对各类园所不同的办园水平,我们坚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推动幼儿园的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1、办好实验园。充分发挥实验幼儿园“十佳”幼儿园的龙头示范作用,鼓励他们抓住机遇,加快加大幼儿园的发展步伐,以带动全市办园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验幼儿园两次荣获济南市十佳园的称号,现在,他们正在向省级十佳园的行列迈进。

2、以促进,加快发展。通过“评比”,强化各单位的危机意识,促使各单位努力优化全方位的工作,办出自己的特色,挖掘自身潜能,向更高的台阶迈进。2002年绣惠中心园达标为济南市一类园后,2003年又通过了省级示范园的验收;2003年刁镇新建的中心园教学楼竣工使用后,下半年顺利通过了济南市一类幼儿园的验收;2004年明水街道办事处投资1300万元新建了一处占地25亩、规模20个班的高标准中心幼儿园,下半年顺利通过了济南市一类幼儿园的验收。

3、支持鼓励,严格管理,办好村办示范幼儿园。我们采取“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对村办示范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端正其办园思想,充分发挥其农村幼儿园的示范带头作用。目前,我市共有示范幼儿园53处。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机遇

[作者简介]马长世(1961- ),男,甘肃甘谷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机电分院院长、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德育。(江苏 苏州 21503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05-03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初创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调整阶段和9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后,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我国高职教育又进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一项朝阳事业,高职教育从小到大,从分散到整合,从边缘走向经济发展中心,取得了长足的跨越式发展。

一、“弱势地位”显著改善,发展性功能稳步提升

从社会发展背景看,我国有着几千年“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从教育模式看,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主导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很难登大雅之堂,既没有名分,也难成气候。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员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因此,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往往仅成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把职业教育放在保证普通教育需要之余的次要地位。这种状况,也代表了高职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境遇。

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主导。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的推动作用。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中央政府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3次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改革了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把举办、发展和管理高职教育的权限下放到省一级人民政府;不断增加高职教育招生指标,允许各类高职院校根据现有的办学资源自主招生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高职教育日益成为政府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改革力度较大、取得成绩较为辉煌的重要时期,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制定和调整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在众多的政策中,推进和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高职教育在政府教育政策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并正在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正是由于政府教育政策的强力主导,才铸就了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还取决于高职教育发展功能的稳步提升。从教育的角度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确立的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2000年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在校生数达到1600万人。实际上,到200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到2005年,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在其中正在持续发挥主渠道作用。从经济的角度看,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要发展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或“瓶颈”。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中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随着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越来越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能主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品牌和办学特色。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的发展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在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扶持。这些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推进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都把高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政策目标与发展方向渐趋明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不断提升,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也越来越明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91年,根据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力争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上体现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性质转变,由单纯的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问题逐步过渡到由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驱动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内动的结合;二是功能扩大,由类型系统建立、结构合理完善向自我发展、形成特色方向拓展;三是突出鲜明的时代性,由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国际性。

在政策目标上,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主要为: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职业教育发展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密切相连,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二是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性: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结构合理,即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灵活开放,指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局面;特色鲜明,是指职业教育遵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培养模式特色等;自主发展,是指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持力度。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将全国二百五十多所高职院校和三百四十多所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将实施“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和“制造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在全国遴选建设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四十个左右高水平区域共享的高职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实训中心,力争在五年内,为国家培养30万制造业高级技术人才和20万软件“蓝领”人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2002年起,教育部连续召开了三次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经验交流会,分别研讨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这些表明,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由一般的倡导和规划阶段进入到了实质性有步骤的实际操作阶段。

三、多类型、多层次和多模式的办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萌芽时期。职业大学最先举起发展高职教育的大旗。1980年到1985年,职业大学由最初的13所增至128所。这一时期,职业大学都是由地方举办,规模较小,办学模式和办学渠道单一,特别是由于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升格风的影响,加之发展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与条件的不成熟,一些职业大学发展定位不清,办学方向不明,职业大学的数量变化不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确立了高职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指导方针,制定了“三教统筹”“三改一补”等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推动了高职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等三类有着各自发展历史和办学特点的教育形式调整办学方向,形成合力,共同走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多类型的高职教育办学机构。

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明确提出要采用多形式和多模式来发展高职教育,由此,带来了高职教育在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办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类型结构。现阶段,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类型有职业技术学院、短期职业大学、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资格的民办高职院校以及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等。到2007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就增加了202所,高职高专院校总数达到1314所,约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第二,层次结构。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少数本科院校举办了试点和示范性的应用技术本科(四年制或两年制专科起点本科);经教育部批准的53个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有22个是依托重点大学建立的,还开展了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工作。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拓展或高移,逐步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类型及体系特征。第三,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与高职教育发展初期相比,目前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途径更为宽广。除原有的政府办学模式外,还有公办民助、民办、校企联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从隶属关系看,除少部分学校隶属国家部委和私营企业外,大部分归地方政府管理。这种办学机制,增加了办学主体的多元性,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四、规模快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是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至2005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68.1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短短的7年时间,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学生数分别增长6倍和7倍,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学生数的53.1%和45.7%,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招生达到270万人,2007年将超过280万人,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突破性的扩张。以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1998年,上海只有10所高职院校,招生1.4万人,1999年增至20所,招生2.2万人,2000年增至40所,招生3.6万人,2001年又增加到60所,招生4.5万人,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70所,招生5万人。目前,上海高等职业院校有70个,在上海年招生数超过5万人,占上海高校招收上海生源的55%,专科层次在校生已超过15万人。以发展民营经济见长的浙江省,现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方热土。浙江省现有独立建制的高职学院47所,1999年全省高职招生1.16万人,2000年招生2.62万人,增长126%,2001年招生3.8万人,增长45%,2002年招生5.31万人,增长40%,在校生达11.9万人。后又经过三年的大发展,到2006年,浙江省高职专业达1367个,在校学生已超过20万人。江苏省在1998年只有12所高职院校,招生1.03万人,1999年增至16所,招生1.2万人,2001年增加到32所,招生4.3万人,2002年48所,招生5.3万人,2004年进一步扩大到70所,招生14.92万人,2006年增加到75所,在校生达到48万人。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正逐步由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特色和质量的提高转变。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办学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旋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这就是:(1)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4)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5)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全面启动。从2000年起,国家相继启动了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建立了一批示范性办学基地。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教育部确定了415个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今后将以这些精品专业为龙头,带动各省市和学校开展专业改革试点。同时,还确定了近300门国家精品课程。推进教材建设,“十五”期间国家陆续出版了500本高职教育的精品教材,并引进了一批国外最成熟的优秀职业技术教材,丰富了我国高职教育教材的种类和内容。抓紧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已审批建立了52所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22所是依托国家重点大学建立的,主要开展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同时,还分别在天津和上海专设高职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产学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建立健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研究制定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新的人才观念和办学理念正在形成。在办学方向上,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来推进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同时,实行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举。在学制改革上,高职教育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到两年,从单一的高中后教育尝试部分实行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学制问题,实际也是一个导向和机制问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正在赢得社会认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明确的办学定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灰领”人才。过去备受社会冷落的高职毕业生,如今正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近年,教育部在对全国347所高职院校的19.4万名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2003年底,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6%,比2002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其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或超过90%的学校有153所,占被调查学校数的44%。在国内最早创办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多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很多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订购”一空,一些企业甚至通过预付工资的方式要求在读学生毕业后到其单位工作。这些都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建设[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

[2]周光勇.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明伦,谢忠秋.未来十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数量目标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4]仲耀黎.高职教育发展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3(3).

[5]李岭梅,黄育红.上海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7).

[6]卢仁华.浙江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7]王向东,冯军.浙江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研究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7

21世纪, 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如何整体提高河南高等教育质量, 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进而重振中原雄风, 是发展河南高等教育所着力思考的重点。

基于河南的省情, 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发展河南高等教育的几大方向, 以供决策和参考。

一、分层发展, 分类办学

最初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和学术精英的场所, 这是精英化时代的大学理念与追求。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 并非说这一大学理念过时了、错误了, 而是说, 这一理念并不适合所有的高校。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是靠把精英降低为大众来实现的, 也不是通过把所有人都提升为精英来实现的。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保留少数的精英教育, 又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 分层发展、分类办学是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 我国对高校的分类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办学水平和国家对高校的定位, 分为“985”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等;另一种是研究者根据学校的职能定位提出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当然, 也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虽然都是大学的职能, 但不同学校在职能上应该有所侧重。研究型大学坚持大学的学术性, 以原创性研究为主, 致力于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维持一种精英教育的模式;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 教学和研究兼顾, 以本科教学为主;地方性高校和职业院校, 应该紧密结合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市场化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种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不是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 而是主要大力发展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地方性高校和职业院校, 它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 河南的高校, 包括33所本科院校, 除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几所老牌学校外, 很多都是由专科升格而来的, 而且有的学校连办专科的时间都不长, 这些学校总体来说, 办学水平不高, 尤其是研究实力不够。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现状, 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一味地朝着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前进, 盲目攀高, 不仅不可能实现, 反而不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

河南高校在研究型大学上的突破和发展, 也只能表现在目前具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几所老牌学校上。一些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 基本不具备竞争实力。这些学校必须“改弦易辙”, 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列为重点建设的高校, 力争推进“国家队”,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高校都要走同样的道路, 都向研究型大学靠拢, 以研究性来要求自己。在重点建设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同时, 对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高校, 要重点建设它们的某个学科、某个学院、某个实验室, 实行“重点突击”, 而不是“全面推进”。更多的带有职业性质的高校, 不是以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的建设来要求它们, 而是要求它们在如何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工夫、做文章。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自我定位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建校于1887年的斯坦福大学比哈佛大学晚250多年, 建校后第四任校长特莱塞明确提出学校的定位:将应用研究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确定将来要发展的事业主要是无线电领域、电话、电视、飞机导航系统等电子工业、应用性社会科学。这种“实用教育”的定位, 使斯坦福大学没有走哈佛大学等老牌学校的学术之路, 但不妨碍今天它与哈佛大学比肩而位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我国的高校经历了20世纪末的大发展后, 很多学校存在着定位不明、职能混乱的现象。笔者以为, 如果不能引导这些学校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厘正它们的主要职能, 所有的学校不分实力, 盲目追求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等, 经过一番“苦力”, 也可能拿到几个硕士点甚至博士点, 但老牌学校比我们拿的更多, 就永远是落在别人的后面。我们需要的是“我有你无”, 重点大学不做的事情, 职业院校做, 而且一定要做好。

二、强化优势, 突出特色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合并、大转型, 几乎所有的高校发展都出现了盲目的综合化, 大量的专业重复设置, 学校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 特色与差异逐渐弱化和消失, 专科和专门学院不复存在, 出现了专业门类齐全、大而无当的“综合大学”“综合学院”。“综合化”的出现, 不仅抹杀了一些老牌学校长期积淀的特色, 而且为了追求综合化的学科门类齐全, 一些升格或新建的院校, 连基本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条件都不具备, 就仓促上马新的专业, 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在河南的老牌学校中, 河南大学以师范为主, 以文见长;河南师范大学也以师范为主, 但以理见长。这是人们对河南两所高校的印象, 也反映了它们的特色。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中, 两校都突破了文理的局限, 各校都是文理全面开花。不仅如此, 在新一轮的高校合并中, 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河南大学, 使河南大学真正地“综合化”了。综合化的学校, 什么专业都办, 在办学实力有限的情况下, 往往是顾此失彼, 难以全面兼顾,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专业也办不好、什么专业也不突出, 使原有的特色在综合化浪潮中也稀释得没有了, 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在河南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中, 综合化的情况可能更突出。如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新乡学院、黄淮学院, 本都是以师范专科学校为主体升格而来的, 现在基本上都丢掉了师范, 至少不以师范为主, 而是“全面出击, 遍地开花”, 办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学院。如果要问这些学院之间的区别何在, 恐怕连办学者自己都难以回答。

河南大多数高校, 总体上基础薄弱, 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 也决定了后期的经济支持会非常有限。在这种省情下, 高校走学科专业发展“全面出击”的路子, 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笔者之所以提出“分层发展、分类办学”, 就是立足全省角度解决一个优势选择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还想提出, 一个学校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有你无”, 因为我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使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你没有, 你想办这个专业都不可能。比如说, 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专业办在平顶山、焦作, 要比办在开封、洛阳更具有优势, 这些专业就可能成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或河南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另一种是, 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所积淀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又比如说, 河南大学的文、史、教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这些学科专业虽然其他学校也有, 但因为它有长期的积淀, 想赶上或超越它, 并不容易。我们要使这些优势明显的老学科老专业在新时期显示出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学科。

以优势为突破点, 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是河南高校发展的选择。各高校必须分析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办学传统和现实实力, 凝练学科发展的特色, 或寻找特色专业新的生长点。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方针, 优先支持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发展, 使该学科、该专业逐渐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 成为在省内外高校中的一个品牌。

对于已经有历史积淀的特色专业, 我们需要的是走内涵发展之路, 挖掘内部潜能;对于新建学校的特色专业, 缺乏历史的积淀, 但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我们需要引进“外脑”, 借助一些智力资源, 加上我们的地理资源, 共同建设。政府要提供支持, 支持同国内甚至国外大学的一流专业联姻, 使起步较晚的该专业, 一开始就得到国内外一流的学术资源支持, 有一个高的发展起点。起步阶段可以引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在该地设立二级学院、独立学院, 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逐步扩大影响, 形成省内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

三、低重心发展, 属地化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 河南高校发展错失了良机, 使诸如中国科技大学等部属高校没有能够落户河南, 造成河南的部属高校很少。在新世纪的发展中, 尽管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很大努力, 但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高校进入了国家“211工程”。虽然在“十五”期间, 取得了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国家重点学科, 标志着河南的一些学科和专业已经进入了“国家队”, 但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全省的这些博士点和重点学科, 不及它们一所“985”院校的多, 和一所较好的“211工程”院校基本持平。就河南省内来说, 这些学位点和重点学科也主要集中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即便是建设好了这几所高校, 也并不代表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就高。

河南的高等教育不能盲目攀比一些发达省市, 一窝蜂地追求所谓的“国家队”。我们在分层发展目标上, 确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具备一定实力和基础的学校, 通过进一步的发展, 向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但更多的学校不具备冲击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实力和基础, 对于这些学校而言, 应该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这就是“要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河南是全国的人口大省,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多, 总体来说, 河南高校的数量与其人口大省不相匹配, 而且重点高校少。在这种情况下,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建设高等教育大省, 其重心应该放在大力发展一般的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上, 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选择一般的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作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符合河南的省情, 也符合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规律。河南高等教育的低重心发展, 不是降低河南高等教育的水平, 而是扎实地推进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是服务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并使河南人民得实惠的一项务实举措。

河南84所普通高校, 分布在河南18个地级市, 每个地级市都有高校。地方高校是地方重要的智力资源和人才输出中心, 它应该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服务地方, 就要确立一般高校的“属地化管理策略”。

首先, 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以往高校的管理权限多集中于中央和省级政府, 学校虽然办在地方, 但似乎与地方无关, 地方和高校互不往来。近年来,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不断下放, 一些部委的高校纷纷移交地方或与地方合办, 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必须归属地方管理, 这样才能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只有归属地方管理, 才能实现办学主体的责、权、利的统一。可以说, 地方政府投入、地方政府受益, 既减轻了省级政府的负担, 还可以使省级政府集中力量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 使之早日跨入“国家队”的行列。

其次, 属地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整合地方高等教育的资源,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集中力量办好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河南的地级市中, 有不少具有两所以上的高校, 这些高校分工不明确, 专业设置重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 地方政府可以在地方内进行“院系调整”, 有效地整合当地高等教育资源。同时, 在地方的特色专业建设上, 通过地方政府的投入, 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到本地举办特色学院, 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培养人才、提供服务。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8

(1)中央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为拉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同志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全部实行‘三包’”。拉萨职业教育作为西藏教育的一部分,也必将得到优先发展。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优越的“三包”政策必将吸引莘莘学子。

(2)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又一重要机遇。拉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及生活服务、交通旅游等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更是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拉萨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发展现代农牧业、特色工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带动了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巨大需求。

(3)《拉萨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5年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达到4:6,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5%”,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生源保证和就业保障。

二、拉萨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家长、学生观念滞后,对职业教育的接纳程度低。在部分西藏老百姓的心中,上了大学,当了国家公务员,那才是学有所用,其他职业都是“临时工”,甚至在找对象时都会受到冷落。加之,近年来拉萨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优越,大学生就业率保持在83%以上,而且大多数能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行业,更加使得职业教育受到冷落。

(2)社会生产力基础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甚微。相对于内地而言,拉萨经济各产业发展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拉动乏力;大型企业很少,市场容量小。此外,由于教育本身周期长、见效慢,企业往往不愿意投资。职业学校想通过实行校企合作达到发展的目的也存在较大的困难。

(3)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力量不足。拉萨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最初拉萨职业教育以各县(区)职业班为主,生源大多数为文化成绩不足以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从事简单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效果不明显;2010年,拉萨职业教育加大与内地合作第一批中等职业学生到内地学习,职业教育效果初现端倪;2012年7月,拉萨市正式挂牌成立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拉萨职业教育开始步入正轨。但师资力量薄弱,不少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社会兼职教师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职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探索拉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顶层设计,营造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思想,确立职教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加大职教宣传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通过组织教育、新闻机构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让正确职业教育观念进村入户,深入人心。

(2)充分调研,科学设置专业。一是根据国民经济规划纲要发展方向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市场调研,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规模,切忌眼前热的专业大招、扩招,冷门专业少招或不招,要未雨绸缪,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规模;二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统筹解决经费、师资、教材、基地、仪器设备和培训项目等问题;三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学校要坚持走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发展途径。既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专业。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毕业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回家能致富。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认识,分析,思考

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实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逐步形成。但市场的竞争也给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对学校建设、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来看,技师学院的发展,既要面对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更要面对生源逐步减少、高校扩大招生等诸多不利因素。笔者结合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示范校建设工作,通过深入教学一线的调研,以及与部分学生、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的多方面交流,针对广大教师对教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调研显示,部分教师对示范校建设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学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 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十分必要。

一、职业院校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1. 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几年以来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日趋明显,经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职业教育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生源减少趋向明显,招生工作趋紧。

2. 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朗,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监督控制性工作逐步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工业生产流程的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生产对仅凭体能立足的普通工人的需求减少,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技能转变。

3. 经济形势下滑对加工制造业影响明显。受经济形势暂时性下滑的影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后发展后劲不足,也进一步制约了就业率的提高。办学规迅速扩大,办学层次高移,对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学院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等有了更新的内容。

二、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缺乏认识,没有树立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人才观、能力观,满足于现状,影响了学院改革发展的进程,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执行的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式,有些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多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很好地组织过对专业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的修订,传授知识更新的速度远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在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缺乏对体现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专家论证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适宜性评估。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及就业适应性的提高。

3. 教学过程管理没有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对过程管理有时流于形式,检查、评估、控制( 反思) 缺少认识、方法与技术。检查、汇总资料多,反馈、落实整改情况回查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检查的时效性。

4. 实习教学在基本功训练阶段没有按照“课题化、课堂化、规范化”的要求执行,存在凭经验实施教学的现象; 综合训练阶段没有按照“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现行的实习教学模块的开发与应用,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整合,没有达到实训教学环境工厂化、实训教学过程生产化的要求。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有一定的距离,学与做没有融为一体。

5. 理论教师依据教材授课,对课程的价值内涵缺乏理解; 实习指导教师缺少对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其教学理念没有完成由以知识储备为主向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转变; 在教学情境应用上,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挂图,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课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上,不能做到依据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 教研教改缺少长期规划。各专业教研室教研活动的开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缺乏教师业务学习与培训环节,有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教师培训缺少统筹规划,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停留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阶段,没有有效的传帮带。

7. 在引得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教师没有能够在备课环节依据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实施教材内容的二次编排处理。整个教学过程没有达到提出问题→探讨计划 →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效果评估→ 反馈控制的要求。

三、原因分析

1. 由于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学院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尚未引起教师群体( 包括外聘教师) 的足够重视。由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学院的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培训缺少连续性及普及性,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习惯思维的模式。

2. 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方向引导不够。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启动之后,系部教学改革工作没有深入到企业,缺乏有效的社会调研,部分工作还停留在文件的制定等文字性材料的编写上,改革工作缺乏相关企业的参与,部分教师在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3. 教学管理系统的教学监控、信息采集、评价模式等关键教学督导环节落实不力。监控目前还54

在沿袭日常巡视、阶段性抽查、汇总式通报等传统形式; 信息采集也停留在组织座谈会、书面问卷调查等初级阶段。教学信息监控、督导监控、信息采集等手段专业化、专门化程度低,信息采集量小、 覆盖面窄,对监控结果的评估没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4. 教研教改目标不明确,短期行为多。教科研成果还停留在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上,教学理论研究少,课题开发少,解决相关企业生产难题的课题开发更少。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研发少,教研成果的转换推广差,“只开花不结果”。

5. 教师培训缺乏计划性及针对性,教师的培训及管理尚未纳入议事日程。

四、应对市场变化、提升教学质量的对策

1. 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本任务的观念; 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 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应由专业单一的工具型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应从以单一传授技能为主向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主转变,要突出人才培养个性, 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对于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确保教学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策制定上,要以教师利益为重; 要强化院领导联系各系部制度,督促、检查、指导教学工作; 坚持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在全院上下要真正形成“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从于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 的良好氛围; 真正形成领导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局面。

应建立以质量目标为依据、以过程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信息反馈为途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制定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科学的评估体系, 扩大信息采集渠道,逐步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工作。 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织督导小组积极深入课堂听课,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效果、教案检查及试卷检查,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启动之后,在总结多年以来技工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院组织五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主要力量, 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拉开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改革培养模式首先要对行业背景、工作任务、能力结构等进行分析,继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把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的确立、知识模块的重组和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遵循“继承、 摒弃、增加、合并、创新”的方针,序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功能模块化、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上,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主线,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学科特色鲜明、项目科学规范、设备布局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要落实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落实设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型设备使用保养等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充分利用新投资建设的设备及已有的教学资源,设计、创建一体化教学环境,大力倡导仿真教学。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训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保障实训教学高效运行。在加强实训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批具备高度责任心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形成教育理念先进、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精于教学、熟悉技术、善于管理、勇于创新、 热爱实训教学的一流实训教师队伍。

5. 把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就是从业人员的任职前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要解决学校教学内容及硬件滞后于企业这一瓶颈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必须落实好校企合作。学校要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让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课程标准的修订及职业资格的鉴定等工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开设冠名班,按照企业的需求对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 “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三同步。

6.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广“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模式,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倡导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支持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逐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还要根据学院教学改革、教学管理、 教学条件建设等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培育一批理论水平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使学院的教学研究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起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三网合一,终身教育,学习中心

2010年初, 国务院通过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 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的决议。该决议推出不久, 许多相关企业纷纷表示要打造“三网合一、破频传播”的创新传播组合, 这无疑开了一个好头。然而, 网络教育如何在此政策背景下, 把握好重要的发展机遇尽快实现网络教育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课题。

其实, 网络教育是现阶段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 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说到远程教育, 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函授教育”, 最早的函授教育是通过邮寄方式进行的 (早在1840年的英国, 当时英国速记法发明人伊萨克·皮特曼通过邮寄方式教速记, 教育界一般就认为这便是世界函授教育的开端)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 广播电视远程教育逐步演绎成为现代远程教育, 也就是网络教育。在此过程中,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个关键点一直没变,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 传递数字化内容的教育方式, 在“三网融合”的政策下, 必须要在模式上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是肯定的, 也是必须的。估计伊萨克·皮特曼也不会想到, 以手工传递的学习方式, 居然发展成为数字化传递的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学习方式。

在现阶段, 网络教育和终身教育正在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2000年,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003年12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 明确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上, 又一次强调了要“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并提出了要“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出台, 对终身教育定义为, “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 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 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终身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并与世界接轨。终身教育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将对终身教育和网络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这将意味着我国的电视大学 (以下简称电大) 具备更新的发展空间。从1999年以来, 电大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 为我国的成人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和支持服务体系, 已经确立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开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 电大除了学历教育外, 也开始向非学历教育拓展, 开展非学历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和方向。现在部分市级电大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 在市里的大企业里创建了数字化学习中心, 开展网络教育, 为企业里的员工送教上门。该学习中心包括了多功能大教室﹑多媒体计算机室﹑普通的教室和办公室等, 教学设备相当齐全, 短短的几年间为企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企业人员。其次, 和市里的全国模范社区共同设立了学习中心, 以网络教育为手段, 为社区群众开设讲座;同时, 配合政府部门为下岗再就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机资格证书方面的培训, 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电大学校深入农村, 在农村中也设立了学习中心, 建成了先进的网络教育的课堂, 为当地的人民送上了快速便捷的高等教育知识。

目前, 我们正要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型社会, 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和能力, 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这对扩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教育的办学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概念的层面提高到现实的层面, 需要有机制和手段来保证。网络教育未来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就这一点而言, 电大有着非常明显的系统优势, 虽然其专业覆盖面不宽, 还不像一个大学有很多系和专业, 但是它是全国唯一一个将触角深入到乡镇和社区的教育体系, 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比拟的。现在电大除了本部的正常教学外, 在企业, 在社区, 在农村都有了自己的学习中心, 慢慢具备了专业优势, 能够覆盖到各行各业, 再加上各级政府在出台社区教育规划时, 常常把电大系统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所以电大这几年的教育成果遍地开花, 积极的影响深入人心。

“三网合一”政策的推出, 对网络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电大的发展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国需要开放大学, 而且应该尽快的办起来。电大已经充当了像国际上那些开放大学的重要角色, 也具备了成为开放大学的条件。我们坚信, 电大一定能够在网络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增辉.继教政策历史回眸:从为工农服务到为学校后所有成员服务[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6) .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11

本届论坛特邀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广州大学、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和继续教育杂志社的部分代表参加。

本届论坛的研讨的主题是:讨论亚太地区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继续教育国际化问题。论坛共收到论文40余篇,内容包括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职能探析,海峡两岸四地高等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合作办学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论坛特邀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严继昌教授做专题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成人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安排3个单元共14篇论文进行大会交流和研讨。

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面,清华大学严继昌教授提出,要规范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各种教育形式应该统归于网络教育,因为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从业人员的成人脱产教育越来越少,面授为主的业余学习生源也非常有限,从业人员的业余、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主体,网络教育是业余、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在这方面应该统一课程计划、教材和教学大纲;统一培养体系(如互认学分);统一考试标准,更有利于发挥各类学习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函授站,学习中心等);建立数字化学习港、社区学院和职工学校,推进继续教育良好、健康和持续发展。

在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领域,复旦大学的徐韶瑛、龚士珍指出,经济的国际化需求引发人才的国际化需求,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又引发了教育的国际化需求,因此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探讨了两岸四地继续教育合作在此背景下的可为之处。中国人民大学缪代文则聚焦在了“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上,对高等继续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在继续教育合作办学方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侯建军在分析了网上培训的需求与发展趋势,论述了网上培训的资源、课程、师资、学习者、网上+实地培训等合作的模式。探讨了合作中应注意寻找切入点,选择合适的项目等问题,提出了合作应从小做起,逐步加深扩展合作的领域,达到突出特色,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保证质量的目标,共同创造责任共担、义务共尽、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台湾中山大学徐守德、倪丰裕指出,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加强管理与引导,办好若干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是推动中国高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的方式。并以自身Global学程为例,介绍其国际合作的模式,以此模式供两岸高等院校开发国际合作方式参考。

东吴大学介绍了其推广部在最近几年来的组织转型,所进行的一些推广教育项目之合作机制、模式、及其限制。香港大学讲“HKU SPACE研究中心的理念与实践”,为继续教育研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香港浸会大学则发展出一套适切的办学模式“HKBUSCE”,介绍了与不同界别机构合作的经验。

从继续教育职能方面,浙江大学祝怀新探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使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研究型大学不可避免地要担负起高层次继续教育职能。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本身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他试图分析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职能的发展背景,并着重剖析其在新形势下的新取向,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需求、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等方面,以期促进研究型大學更有效地完善其继续教育的职能,为完善终身学习体制做出贡献。

澳门大学郑庆云研究了高等教育机构在小区教育种所扮演的角色与效益。而香港科技大学则将继续教育延伸到了老年教育,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中国老年教育的现状,也为我们拓展了新的思路。

本届论坛围绕继续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为两岸四地高校进一步交流和合作办学搭建了平台,为下一步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深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 篇12

一、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状况及不足

1.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状况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投入职业教育, 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是政府与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共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专业型人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再是原来的中专升高职, 高职升本科的模式了, 而是发展到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专业型的技能人才的模式。

此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为主、技术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除了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 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不足

( 1) 办学目标、理念不够明确。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构成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普通高校设置的二级学院; ②专科学校; ③普通中专升格。正是因为这种办学模式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在办学的过程中仍延续传统的办学模式, 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际技能的掌握, 把职业院校办成了普通高校的缩小版。另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在办学过程中没有把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任务落实清楚, 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及优势。

( 2) 社会认可度不高。受传统思想影响, 工人是干脏活、累活的, 他们的地位是处于社会底层的, 因此作为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缺少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另外, 社会中重学历轻能力, 重 “白领”轻 “蓝领”, 视高职教育为 “次等教育” 的思想仍然存在, 因此就造成学生、家长为了面子宁愿上普通的本科院校也不愿意上高职。另外有些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对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很高, 使得高职毕业生没有就业优势。这种种原因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

( 3) 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缺乏, 特别是专业技术教学方面的教师极度缺乏, 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阻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的来源主要为: ①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②返聘离退休教师; 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课教师。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自毕业到走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 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这部分教师并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 在教学中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的情况。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很难长期从企业聘请到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从教。另外由于受目前职称晋升条件的影响, 注重学历与学术水平的情况会长时间存在, 因此教师的大量精力会花费在职称的晋升上。

二、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1. 加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调整, 促进高职教育内涵的提升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当前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适合当前经济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 合理设置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杜绝盲从, 从实际出发, 按需设置专业, 创建特色专业, 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来进行专业的设置, 随着岗位的变化去动态开发课程, 利用灵活的课时安排强化学生的实训, 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契合度。

目前高职院校在办学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上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差距是存在的, 但高职类院校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如能把有限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 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实际用人需求相结合开展相对少而精的专业设置模式, 这样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相反,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盲目开设多类专业, 有很多传统的优势专业也没有体现出来, 反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要发展, 就要与时俱进。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 选派更多的教师到先进的、技术更高的机构或学校培训,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水平。结合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具体状况制订长远的师资培养规划, 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在经济上、技术上、科研上与国际国内的先进生产力相结合,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选派更多的教师到企业挂职、到社会兼职, 及时了解市场及企业的最新动态, 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 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3. 树立新观念,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双赢的合作过程,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都应严格履行自己所应该遵守的责任和义务, 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的进步。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系, 关注企业的发展, 重视与企业人员的交往, 建立与企业的情感机制, 为企业发展献力献策, 使企业感到校企一家亲。从感情上让企业不好拒绝学校与其合作。学校要做好学生入企业实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首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使其认识实训的重要意义。在企业中遵守企业规章, 服从企业管理, 展示出良好的思想风貌。其次, 要有选择性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后, 才能安排进入企业实习。在此之前学校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培训, 避免出现进入企业 “一头雾水”的现象, 要使企业无负担地接受学生实训。

另外, 要与企业建立利益机制。首先, 学校可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需要, 实施弹性教学, 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当企业遇到困难时, 学校要伸手援助。如当企业人力资源紧张时, 可有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既满足了企业需要, 又提供了学生的实训机会, 实现“双赢”。其次, 学校可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 有资质的可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接受企业的委托开发项目, 策划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合作企业可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了利益, 必然会加强与学校的长期合作。总之, 高职院校要发展就一定要探索有效的校企联合模式, 合作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 探索合理的长期发展机制。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向全社会输出专业人才, 还应该在技术研发、产品更新、技术服务等方面有所创新, 通过创新项目的推出吸引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合作。

4. 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与支持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鼓励。高职院校应在完善自身的同时, 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首先, 地方政府可给予当地企业政策支持, 提供优惠条件, 鼓励企业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同时接受符合条件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推荐企业中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师或者是高级技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这是职业院校教师无法替代的优势, 同时, 也可以通过这种定向指导为自己的企业物色人才。

国务院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优惠的文件, 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保监会等部门也在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 以有效化解企业和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风险。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如2011 年2 月18 日教育部与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丰田汽车 (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麦特集团烟台奔腾汽车检测维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PPG工业集团庞贝捷漆油贸易 ( 上海) 有限公司、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丹纳赫工具 ( 上海) 有限公司、亚龙科技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通过企业捐助的超过1 亿元人民币, 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设备捐赠、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及奖学金等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领导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职业院校的代表共150 多人参加了签约活动。这样的政府激励措施, 实质性促进了校企合作, 加大了推广力度。其次, 积极争取教育经费, 提高学校基础建设水平。在学校基本建设方面, 政府财政应针对重点项目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等项目, 促进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山东省教育事业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要加强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行业企业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面向行业、企业和学校招标委托开展技能型操作训练、培养培训。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健全相关制度, 定期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能训练、竞赛和专业培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保证专业教师每两年不少于3 个月的实践时间。”政府的支持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必备条件, 政府明确的态度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后盾保障。

参考文献

[1]杜亮.关于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做法与经验[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1) .

[2]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 2010, (11) .

[3]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上一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下一篇:英汉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