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防范风险

2024-06-20

把握机遇防范风险(共12篇)

把握机遇防范风险 篇1

我国财政部从1998年1月1日开始要求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 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弥补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按权责发生制编制而出现的不足与缺憾。权责发生制使企业财务报表中损益类项目的可靠性降低, 并进一步导致利润可靠性的降低。现金流量状况直接反映着企业这一组织有机体的健康状况。它是企业顺畅运行、获取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正确分析和把握企业“现金流量表”, 可以了解和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量的详细情况, 是考核和揭示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是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前提。

一、正确分析和把握企业的现金流量表

1、现金净流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存在金融机构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款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等。现金等价物指购买在3个月以内即可转换为现金的短期投资。“现金流量净增加值”表明本会计年度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抵结果, 正数表明本期现金流入大于流出;负数表明现金流出大于流入;等于零表明期末现金流入与流出状况相同。一般来说, 正数表明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在改善。对于上述结果, 不论出现哪种情况, 均不能简单地得出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好转”、“恶化”、“维持不变” (与期初可年初比) 的结论。这是因为, 期末与期初的数量简单对比, 并不足以说明更多的财务状况问题。要揭示现金状况的变动原因, 只有分析各因素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必须强调指出, 对现金流量变化过程的分析远远比现金流量的变化结果重要。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一般说来,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的现金流入量主要应依靠经营活动来获取,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净额) ”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企业实现的可变现的经营收入与企业实际发生的需要支付现金的成本费用的差额, 相当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计算的净收益, 或者说就是企业变现收益。变现收益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因此, 这部分的收益相对于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算的账面收益来说, 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实在。当变现收益对账面收益的比值越高, 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中实现的净收益的变现能力越强, 净收益就越是有效, 企业的货款回笼工作做得越好。相反, 如果变现收益相对于账面的确比值偏低, 低于1, 说明总有一部分的已确认收益未收回现金, 收益质量较差, 收账效率低下, 坏账率可能较高。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按方向分为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基础的长期资产, 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债权。

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 (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 、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其现金流出会对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产生影响, 其数额较大时, 应对相关投资行为的可行性做相应的了解。投资活动的目的有: (1) 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基础, 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2) 为企业对外扩张和其他发展性目的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 (3) 利用企业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 以求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前两种投资一般都应与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一致的。第三种投资则在有很多情况下是企业的一种短期理财安排。

4、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完全取决于经营和投资活动具体情况的变化:一般说来, 该指标反映企业从银行及证券市场的筹资能力。在该指标的形成过程中, 会反映出企业偿还银行借款本、息及支付股利的现金流入量过大时, 往往会对以后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及资金成本产生一定的压力。对此应关注企业的筹资目的及实际履行情况。如果本期借入的银行借款大部分用来偿还银行借款本、息, 则说明企业前期银行借款使用效益不佳, 存在“倒贷”现象。

二、正确分析和把握企业的现金流量, 要充分注意和把握如下基本要点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0 (“入不敷出”) 。

意味着企业不能维持正常经营所需货币运行, 应通过其他活动补偿 (消耗现成的货币积累、挤占投资活动、对外融资、拖延债务支付) ;从企业成长过程来分析: (1) 在企业开始从事经营活动的期初, 由于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 设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材料的消耗相对较高, 因而导致企业的成本消耗较高。同时, 为了开拓市场, 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资金, 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 (包括采用渗透法定价、加大广告支出、放宽收账期等) , 从而有可能使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如果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于零, 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状态。 (2) 如果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于零, 就应当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质量不高。

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0 (“收支平衡”) 。

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商品购、产、销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 恰恰能够支付因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流出。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处于“收支平衡”状态时, 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需要额外补充流动资金, 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为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融资活动贡献现金。必须注意的是, 在企业的成本消耗中, 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按照权责发生原则的要求而确认的摊销成本 (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等) 和应计成本 (如对预提费用的处理等) (下面我们把这两类成本通称为“非付现成本” (A) ) 。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零时,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不可能为“非付现成本”的资源消耗提供货币补偿的。因此, 从长期来看,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的状态, 根本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 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 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质量不高。

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0, 但不小于“非付现成本” (A) 。

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但能够支付因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流出, 而且还有余力补偿一部分当期的非付现成本。如果企业这种状态长期持续, 也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的货币“简单再生产”。

4、经营活动现金流量>A, 能部分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货币。

应该说, 在这种状态下,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持续, 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5、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0, 要具体分析:

在企业的投资活动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条件下, 这种现象表明了企业经营活动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也反映了企业在扩张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反之, 要分析具体原因。一般情况下, 如果企业对外投资自求平衡, 流出应由经营活动补偿, 速度取决于折旧速度, 如果投资大超过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补偿速度, 投资太快, 一旦投资项目不成功, 就存在经营风险, 甚至企业因此会垮掉。

6、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0, 表明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等于流出量。

这种情况的发生: (1) 由于企业在本会计期间的投资回收活动的规模大于投资支出的规模; (2) 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方面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处理手中的长期资产以求变现等原因所引起。因此, 必须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7、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0, 意味着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 (吸收

权益性投资、发行筹资费用、分配股利或利润、偿还利息、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以及减少注册资本等方面) 。在企业处于成长的起步阶段, 投资需要大量资金, 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小于零的条件下, 企业的现金流量的需求, 主要通过筹资活动来解决。因此, 分析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小是否正常, 关键要看企业的筹资活动是否已经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 是企业管理层以扩大投资和经营活动为目标的主动筹资行为还是因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失控、企业不得已的筹资行为。

8、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0, 这种情况的发生, 原因有三个:

(1) 由于企业在本会计期间集中发生偿还债务、支付筹资费用、分配股利或利润、偿付利息、融资租赁等业务; (2) 因为企业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在现金流量方面运转较好、有能力完成上述各项支付; (3) 也可能是企业在投资和企业扩张方面没有更多的作为的一种表现。

三、构建企业现金流量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应立足于对现金流量的控制和监测。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 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 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 使经营者能及早采取行动。

1、获利能力。

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 也是公司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是以投入产出的比值来衡量。可以从资产获利能力和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两方面来分析。总资产报酬率:该指标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 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该指标反映每耗费一元钱所取得的报酬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 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2、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公司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分别用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这一比率主要反应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付担保。比率越高, 债权人的安全程度也越高, 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越小。但流动比率过高会使企业的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 生产性企业的最佳流动比率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 体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 借款越多获利越多, 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 则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按通行标准, 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 过高或过低都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3、经济效率。

由于企业经营所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意义。因此, 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的指标也就不同。可用两项指标来进行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越快, 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越少。这一指标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产销平衡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成果为社会所承认的程度。若产销平衡率过低, 则说明产品销路差, 企业经营者应及时查明原因, 调整产品结构。

4、发展潜力。

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决不会只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运营状况, 企业的发展潜力亦不容忽视。据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 对公司的排序一般都以销售额而定。销售额的持续增长预示着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 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不断增加也显示了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

参考文献

[1]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J/L].百度网, 2004, (12) .

[2]张同信.企业财务报告的阅读与分析[J].财经贸易, 2006, (12) .

[3]蒋晓东.企业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J].现代金融, 2010, (03) .

把握机遇防范风险 篇2

按照《全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机制建设工作,本人围绕排查确定的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一、思想道德风险方面:

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注重思想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拥护党的的领导,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端正服务态度,杜绝对待群众“冷、横、硬、推”现象。

二、岗位职责风险方面:

加强对民警的日常管理教育,教育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杜绝民警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理案件时,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杜绝违反程序办案,办关系案,人情案;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坚决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杜绝“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在服务窗口管理方面,对车辆临检,驾驶员审验,经办牌照、驾驶证严格把关。

三、管理制度风险方面:

不断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民警日常教育,有效降低交警系统体制不垂直存在的队伍管理形象建设风险。进一步强化各项管理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进一步公开道路交通

执法、事故处理、车驾管业务流程;进一步健全内务管理。健全和完善各项服务承诺制度措施,并保证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端正服务态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情、耐心接待群众。

四、外部环境风险方面:

把握机遇防范风险 篇3

伊朗作为中东第一大国,自然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其政治及经济影响力在中东举足轻重,处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位置。在2016年初国际社会对伊制裁解除后,伊朗能源电力工程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合作机会。但受外部政治因素和伊朗内部法律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在伊从事电力行业投资/工程承包诸多风险仍客观存在,需要予以积极应对和防范。

本文对在伊从事能源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工程承包项目的机遇、风险与防范做了综合的分析和探讨,首先做了伊朗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次总结和分析了伊朗电力工业发展规划和合作机遇,认为在国际社会对伊经济制裁解除背景下,伊朗电力市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合作机会;最后分析并总结了在伊从事能源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工程承包项目风险与防范,提炼了政治、排外、外汇兑换几方面风险,并探讨了针对上述风险的建议防范和应对方案,提出了希望参与伊朗电力工程合作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工程承包)险承保范围,有针对性开展法律、税务、当地产能、进口税收政策等方面调研,并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引入当地较有实力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同体,合理有效预判和防范各种风险。

随着2016年初,欧盟与美国对伊核问题有关的经济和金融制裁的全面解除,自此,2006-2010年联合国安理会陆续发布4项对伊朗实行全方位经济制裁法令得以解除。自此,对伊长达十年的新一轮经济制裁得到部分解除。并有望在不久之后实现全面解除。在国际社会经济制裁影响,伊朗被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拒之门外,石油天然气等国家经济支柱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伊朗国内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几近停滞,大量在运行发电厂和电网已超期服役多年,需要在未来一段日寸间内进行更新换代。制裁解除后大量境外资金的流入和伊朗重返全球石油市场后外汇储备的提升,将为伊朗电力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提出后,伊朗国内积极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对接,呈现出政策、贸易、资金、基建和民心“五通并进”良好态势。加之伊朗国内目前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多元的工业基础亟需更新换代。丰富的自然资源因为投资缺口尚未得到足够的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下,中伊两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伊朗还积极支持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建设,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另一方面,伊朗作为一个极为重视自身工业基础发展的宗教主义国家,在政策、法规上对于外来资本、技术等方面的进入也有着严格的限制,此外,美国单方面对于伊朗实施的一级制裁还仍未解除,已解除的二级制裁目前也仍存在重置风险,上述限制和风险也给中资企业全面开发伊朗市场带来了种种挑战和困难。

伊朗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另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隔海相望。南面濒临波斯湾和阿曼湾。伊朗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极为丰富,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15年公布数据显示,伊朗国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34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已探明总储量18.2%,石油储量超过1545.8亿桶(约合200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伊朗电力基础设施老旧,电力装备制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电厂设备年工作小时数小和能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电网自动化程度低且综合线损率畸高。依据伊朗国家电力公司(TAVANIR)《2015年度电力行业发展报告》公布数据,截至2014年底,伊朗国内总发电装机容量为73152兆瓦,全国范围内电厂综合发电小时数约3500小时;63千伏至400千伏输电网线路总长度120751公里。其中超过10万公里输电线路尚未部署光纤通信传输线;电网综合线损率高达20%。

伊朗电力行业投资机遇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解禁初期伊朗经济实际增速将由制裁之前的3%左右提升到5_5%,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电力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被伊朗政府列为了近期重点发展领域,大批量新建、升级改造的发电和电网工程亟待实施。

发电:伊朗作为能源大国,国内应用天燃气发电装机占伊朗全国总装机80%以上,伊朗能源部计划采用对老旧电厂升级改造或直接淘汰并新建燃气循环电站等方式大幅提升燃气循环电站装机比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近期能源部已通過公开招标方式开展首批老旧电厂升级改造项目实施。预计本阶段计划实施老旧电厂改造和新建发电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美金。

为降低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实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伊朗计划大力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为鼓励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伊朗国家电力公司下属伊朗可再生能源发展公司已在伊朗全境超过100处布设光照、温度、风速数据测量系统,并配套制定了新能源发电全额采购和高额固定上网电价的发展扶持政策。

电网:伊朗能源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新建超过400座63千伏至40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输电线路。提升在运行电网现代化水平,通过对电气主设备、电网通信系统、控制保护系统、调度系统在内进行多维度升级改造,提升电网安全性、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美金。为优化及提升伊朗电网结构,提升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能力,构建向周边国家进行电力输送的基础条件,伊朗还计划将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由目前的400千伏提高至765千伏,在2025年前后建成阿萨路耶一伊斯法罕一德黑兰一阿的比尔一胡泽斯坦一阿萨路耶765千伏环网工程建设。配电网方面,伊朗制订了“三步走”发展计划,对配电网计量系统、通信系统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配网管理水平,降低配网综合线损率。在全国范围内部署高级计量系统,更换智能计量终端表计为实施电能数据采集和促进新能源发电提供支撑,总投资超过50亿美金。

伊朗电力投资风险辨识与防范

政治风险。投资所在国政权的稳定陛、政策的连续性会直接影响投资环境,对电力工程项目开发和建设有着极为直接的影响。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伊斯兰议会是伊最高国家立法机构,议会每四年进行换届选举,其中绝大多数席位长期由保守派和改革派两大阵营把控,伊斯兰议会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伊朗中央政府、各部委及其他主要权利机构负责人的领导人选,议会的换届往往会致使不同利益集团的权力交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政府或机构相关领导人选更替下对于该政府或机构前期与外国投资商或工程承包企业所签署合同(协议)不予承认案例屡见不鲜。

鉴于此,中国投资企业或承包商需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预防和应对,首先严格遵循合法的开发流程,按照相关政策、指引逐步推进项目,避免引发法律流程问题;二是配套境外投资/工程承包保险产品,为政府违约风险等提供保障;三是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引入当地较有实力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对政治风险的预判和处理能力。

排外风险一民族工业保护主义。伊朗作为一个极为重视自身工业基础发展的宗教主义国家,在政策、法规上对于外来资本、技术等方面的进入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对于境外投资电力工程项目和自行投资并对外公开招标电力工程项目中当地比例成分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伊朗国内能够生产制造的电力设备和材料的进口,要征收高额的关税、关税附加税和增值税;对于伊朗还处于空白或落后的电力技术领域,则通常会要求以技术转让作为实施工程项目的附加条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鼓励和保护外国投资法》中明确规定,外国投资必须有利于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伊朗政府不会授予外国投资者特许权,同时,伊朗政府不允许以外国投资者名义拥有任何种类、数量的土地。这对中资企业在伊从事电力行业投资/工程承包活动中涉及的土地、特许权和带动中国装备出口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中国投资/工程承包企业做到变通开发思路,创新项目实施模式。目前伊朗交通部已研究并通过将多个交通基础建设项目Built-Lease-Transfer(BLT)方式进行实施,由伊朗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为项目租金偿付(资金还款)提供国家主权担保。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由于伊朗法律对于外资企业投资项目中土地和项目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伊朗能源部正研究借鉴交通项目BLT实施模式发展伊朗电力行业工程项目。

为有效应对伊朗自身工业体系保护政策对于在伊从事电力行业投资/工程承包的影响,首先,应在项目前期有针对性开展法律、税务、当地产能、进口税收政策等方面调研,便于合理开展项目工程造价、投资收益测算。其次,对于以投资方式参与电力工程项目,由于涉及私营部门投资公共设施,还需进一步调研伊朗政府关于采用私人投资和公私合营两种模式下开发基础设施项目的法律规定。

外汇兑换风险。美国、欧洲对伊经济制裁部分解除,为外资电力行业公司开展对伊业务提供了通路,但目前仍面临多方面困难和风险:首先按照伊朗与六國就核问题所达成框架协议内容,伊朗被允许接入全球金融系统,出口原油和天然气,发展其能源业,实行更自由的贸易活动。但受制于美国对伊朗“一级制裁”尚未解除,已解除二级制裁也还存在重置风险,国际银行对在伊从事金融相关业务仍持谨慎态度,对伊结算通道尚未完全开启。男美国新民选总统特朗普对伊核协议持反对意见,其上任后美国对伊政策存在急剧恶化的可能性。

其次,为保证市场稳定,抑制外汇汇率大幅波动,伊朗国内了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对于外资企业投资项目,外资本金、利润向境外提取或向境外支付合法款项均需经伊朗外国投资委员会、财政部审批确认后方汇出,相关手续繁琐且耗时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资金流转。

再次,伊朗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外汇储备货币储备不足,普通商业银行没有足额外汇,外币交易市场供需矛盾客观存在,致使汇兑溢价风险较大,项目面临巨额汇率损失风险。

为降低上述风险对于中国企业在伊投资/工程承包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一是,应积极争取伊朗外国投资委员会、财政部、央行出具购汇额度许可,以项目名义可直接到伊朗央行或央行指定银行按照市场汇率或约定汇率兑换欧元或人民币,并争取尽快落实快速汇兑的途径和机制;二是配套境外投资/工程承包保险产品,利用外汇期货期权等形式锁定中远期兑汇汇率;三是在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方式,从资金的筹措、发放、收回全程来防范汇兑风险。

伊朗作为中东第一大国,自然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其政治及经济影响力在中东举足轻重,处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位置,尤其在制裁解禁后,伊朗能源电力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合作机会。但在伊从事电力行业投资/工程承包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排外风险、外汇兑换风险仍客观存在,需要相关中资企业在把握伊朗电力市场的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全方位掌握对伊投资/工程承包伊朗市场游戏规则和风险。在项目投资/工程承包过程中有效辨识、规避和防范风险,积极有序推进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巩固两国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续写“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篇章。

把握机遇防范风险 篇4

1国家“走出去”战略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分析

目前, 东盟、中亚、西亚、非洲、拉美等部分国家经济发展仍比较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 既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产能输出, 解决我国与基建相关的水泥、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又能对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同时, 还可发挥我国在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 以及能源、通信等行业工程承包方面的巨大优势。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融入程度的日益深入, 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承载体的大型企业“鱼贯而出”, 明显加大了在海外的投资力度, 仅此产生的金融需求就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在服务国家“走出去”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 可以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走出去”企业的雄厚实力, 捕捉商机, 迅速占领和扩大新的市场, 大力开展诸如跨境业务、联动业务、并购贷款、全球授信等信贷业务, 国际业务尤其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都将获得重大机遇, 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前, 商业银行为进一步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纷纷在海外“开疆拓土”, 全力拓展海外业务, 作为核心业务之一的信贷业务已呈增长迅猛之势, 此次更应抓住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领域的巨大优势, 以重点行业、重点客户、产品创新、政策保障等方面为主线, 加强集团总部及境内分支机构与海外机构之间的内外联动, 深入挖掘境内优质客户“走出去”的需求, 通过跟随和支持海外客户发展, 逐步将其自身境外经营主体及上下游合作伙伴转化为海外机构落地客户, 促进跟随业务与落地业务平衡发展, 不断夯实海外机构“落地生根”的基础, 大力提升海外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2商业银行落实“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信贷风险防控措施

目前,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依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走出去”战略辐射的国家 (地区) 国别风险千差万别, 中国企业存在对所在国 (地区) 政治、法律、习俗不熟悉的风险, 企业投资或经营难度较大;中资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跟进金融服务时更是难上加难, 不仅要遭遇客户所处的困境, 还会面临对当地金融业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不熟悉、开展贷款“三查”不方便等诸多难题。

因此, 商业银行在落实“走出去”战略过程中, 既要加大对重点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 又要牢固树立规范经营意识, 密切关注业务所在国 (地区) 的地缘政治风险、主权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 审慎做好贷款“三查”, 不断强化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重检和业务潜在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及时采取有效风险管控措施, 确保信贷业务稳健发展, 其中亟待加强的应是对国别风险、信贷基础和信息资源的管理。

2.1加强国别风险管理, 有效识别和防范国别风险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 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 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按照其表现形式的差异, 主要划分为转移风险、主权风险、传染风险、货币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间接国别风险等七种风险;根据我国银监会规定, 国别风险至少应划分为A类 (低国别风险类) 、B类 (较低国别风险类) 、C类 (中等国别风险类) 、D类 (较高国别风险类) 、E类 (高国别风险类) 等5个等级。

国别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按照规定的职责和流程, 实施国别风险识别、计量、监控、报告等工作的全过程, 具体管理工具包括国别风险评级、风险限额设定、压力测试、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准备金计提、报告等。商业银行与“走出去”客户开展的信贷业务因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经营环境, 国别风险因素对其影响日益显现:一是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及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制裁影响, 标普公司将俄罗斯主权评级从BBB下调至BBB-, 并维持评级展望为负, 个别海外机构对俄罗斯少数银行的贷款存在风险;此外, 去年多家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部分客户受中越两国关系以及当地政治局势 (如反华暴乱) 等的影响, 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降。二是海外信贷业务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下, 海外机构的信贷业务受到行业周期影响较大, 例如, 近年来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 部分过度依赖航运行业国家的风险明显增大, 多家海外机构从事船运的客户直接受到冲击, 贷款面临风险;又如, 受近两年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疲软的影响, 部分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占比过高国家的风险显著上升, 少数海外机构钢贸客户的部分贷款已形成不良, 一些海外机构的多个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客户也出现风险隐患。可见, 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对保护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非常重要。

目前, 在落实“走出去”战略过程中, 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必须高度关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别风险评级管理体系, 根据“走出去”战略推进需求, 扩大国别风险评级覆盖面, 督促海外机构全面完成国别风险评级认定工作, 尽快对尚未实施评级的国家组织国别风险评级, 将国别风险评级结果作为制定业务发展战略、境外机构设立、信贷授权等的重要依据;优先选择国别风险评级较高国家 (地区) 的客户及项目, 对于国别风险评级为C、D或E类的国家 (地区) , 谨慎选择行业及产品支持类别。二是在对“走出去”业务发生国家 (地区) 进行国别风险评级基础上, 进一步设定国别风险限额, 充分了解所在国家 (地区) 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 关注是否存在因外汇管制、法制不完善等导致银行债权难以落实等情况, 准确识别各类国别风险, 提前制定风险防控预案, 对国别风险事件稳妥开展应急处置, 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别风险。

2.2加强信贷基础管理, 认真落实还款来源和担保责任

目前, 商业银行海外业务“跟随有余、落地不足”, 融入当地市场及服务本地客户的程度不够, 信贷客户基础薄弱, 受信贷资源限制可供选择的优质客户有限;同时, 对部分大客户、信用等级较高客户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未充分落实授信方案中的审批条件, 加之对部分客户的选择过于注重其第二还款来源, 致使风险事项发生后担保措施未能起到应有的风险缓释作用。因此, 加强客户选择是信贷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商业银行在落实“走出去”战略开展授信业务中, 要不断加大“深化跟随、加快落地”工作力度, “跟随”业务以服务好企业级优质客户为主线, “落地”业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机会、监管要求、自身经营能力和特点, 发现并培育目标行业的本地优质客户。境内外机构要密切协作, 做好联动业务优质客户的选择、拓展工作。

部分海外机构海外客户基础薄弱, 融入当地市场及服务本地客户的能力有限, 为了快速发展业务, 与注册地和实体经营均不在本机构经营区域范围内的客户发生信贷关系, 跨区域办理各类信贷业务。此类跨区域贷款存在诸多问题, 如:贷前尽职调查不深入, 没有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贷款发放后, 受诸多因素限制, 无法对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进行有效监控, 贷后管理严重不到位。因此, 商业银行在原则上应禁止海外机构未经授权核准开展跨区域信贷业务, 如确属业务发展需要, 须报集团总部核准同意后方可开展受理, 以下特殊情况可不受限制, 如:为满足其经营区域内以及国内重点客户“走出去”的金融需求, 受理业务的海外机构与客户“走出去”目标区域内对应的海外机构已经签署协议的授信业务;客户注册地在离岸中心 (如开曼群岛、百慕大等) , 但实体经营在本机构区域范围内的授信业务。

加强业务背景真实性审核, 认真落实第一还款来源。办理信贷业务前, 经办机构要通过现场或非现场方式, 对客户、项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调查核实, 加强实质性风险审查: (1) 对于联动业务, 境内外机构要从严遵循境内外信贷政策要求, 充分沟通信息, 根据职责分工和委托协议, 完善贷前调查报告内容; (2) 对于非联动贸易融资业务, 应通过对相关方资质、交易合同、商业单据、交易货品、交易频率等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核实, 判断该业务是否具备真实贸易背景。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分析和还款能力调查, 优选符合“走出去”战略的客户及项目, 综合分析客户原有效益、新增投入及其未来现金流的预期, 合理判断其综合还款能力, 严格监督贷后资金使用, 加强客户经营、项目运营等情况监控, 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真实可靠。

强化风险缓释措施, 切实落实第二还款责任。优先选择参保中信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信贷业务。对于参保的信贷业务, 要按规定做好贷前尽职调查工作, 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客户关联关系核查、买方债务审查及借款人投保资料的真实性核查, 并合理确定出口企业回款路径、及时监控和把握回款到账时点和金额, 确保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对于未参保中信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信贷业务, 如“走出去”业务发生国家 (地区) 的国别风险评级为A类或B类, 应争取客户总公司或集团本部提供第三方担保;如“走出去”业务发生国家 (地区) 的国别风险评级为C、D或E类, 须由客户总公司、集团本部、集团所属上市公司提供第三方担保。

个别海外机构对部分中小型信贷客户通过外部公司开展贷前营销和贷后管理工作, 前期已有与外部公司合作的多笔业务形成不良。这种“外包”式的信贷业务模式, 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均依靠外部公司, 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缺少控制, 管理能力较弱, 在优选客户和实施贷后监控方面缺乏主动性。因此,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规范海外业务信贷管理模式和流程管理, 原则上不将信贷资产转交当地外部公司管理, 而应由行内人员直接开展贷前营销和贷后管理工作, 避免因外包公司管理不善带来的资产损失;制定统一的海外机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 对业务受理、调查评价、核准与申报、审批、发放和支用、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环节的操作进行明确, 提升海外机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的水平。

2.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 不断提升政策研究和监测预警水平

目前境内外机构之间只针对内保外贷等联动业务建立了贷后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对非联动类客户的信息传递不及时, 经常出现境内分行的压缩退出类客户, 海外机构仍继续授信并最终形成不良的情况。另外, 个别海外机构以境外监管理念和监管规则要求内地企业, 未能建立有效的境内外分行联动机制, 与企业所在内地分行沟通联系不够, 出现了对异地贷款管理针对性不强、对客户以及当地环境变化信息反馈滞后等弊端。

针对上述情况, 商业银行境内外机构要强化境内外联动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研究建立、健全相关业务的内外联动管理机制和体制, 充分利用全球分布网络及管理便利, 共享信贷全流程各环节的诸多信息, 以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经办机构要充分掌握各方面信息, 及时跟踪客户生产经营情况、业务项下交易进展及授信持续条件的落实等情况: (1) 对于内保外贷等借款人在境外的业务, 海外机构要对资金流向及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定期将贷后监管报告提供给境内机构; (2) 对于内保内贷、委托付款、出口风参等借款人在境内的业务, 海外机构应委托境内机构进行贷后走访, 并要求定期反馈贷后监管情况; (3) 对于境内掌握的企业征信对公业务重要信息, 包括五级分类新增不良、新增逾期90 天、新增逾期60 天等客户风险预警信息, 集团总部或相关境内机构要及时抄送海外机构, 预防境内外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4) 对客户在境内出现重大信用风险事项, 或有不良信用记录, 已经列入“违约客户黑名单”的, 集团总部要通知海外机构及时压缩退出, 保障集团资产安全。

大学生兼职风险及风险防范 篇5

摘要:当前大学生兼职现象日益普遍,但是由于法律、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兼职者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兼职存在巨大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为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兼职风险的类型以及产生兼职风险的原因,我们对在校兼职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且结合社会、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兼职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切实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风险风险类型

随着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日益普遍,兼职风险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兼职风险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大学生兼职现状、大学生兼职风险的类型、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不仅能够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兼职风险,还能切实的保护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

1.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

1.1 大学生参加兼职现状

针对大学生兼职现状与风险防控,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5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兼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样本覆盖全校十三个学院,回收问卷465份,其中有效问卷448 份,有效回收率89.6%。

在被调查对象中,共有189 位同学曾参加过兼职活动,占总体的42.2%。大学生兼职职业的排名依次是家教、发放传单、勤工助学、促销、业务代理、餐饮服务、调研、导游,其中有87.1%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兼职的职业与其所学专业基本没有联系;在兼职时间选择方面,接受调查的189位从事过兼职的调查者中,在兼职和学习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有58.5%的同学表示会放弃学习机会参加兼职,23.8%的同学表示会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仅17.7%的同学表示会放弃兼职选择学习,并且绝大多数的兼职学生对兼职收入不满意。最后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接受调查的448 位同学中,有23.13%的同学认为参加兼职活动对兼职学生的学业有非常大的影响,51.7%的同学认为兼职会或多少的影响到兼职学生的学业。

1.2 大学生兼职风险的类型

1.2.1 显性风险

兼职的显性风险是指在兼职活动的过程中,兼职者面临的、具有外在表现并容易识别的对兼职者的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事件。显性风险主要包括兼职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成本风险、安全风险两个方面。

成本风险:在兼职中介市场上,由于目前中介行业混乱,常常出现中介公司在收取中介费后敷衍、搪塞,没能提供相应的工作信息以及中介抽取佣金过高,收取中介费后人去楼空等情况。

收益风险:一些用人单位经常拖欠工资,存在严重克扣工资的现象,或者等到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将兼职大学生辞退,滥用试用期;更有甚者,用人单位收取培训费、服装费甚至押金等费用后,却不聘用大学生,借此牟利。

安全风险:在兼职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隐患危害兼职者的人身安全。用人单位安排兼职人员从事高危工作,但是由于想要节约成本,而不做相关的保护措施;工作环境标准不达标,在高温、高噪音、高湿度等环境下工作等。对于女大学生兼职,还可能存在性骚扰以及性侵犯等危害人身安全的风险。

1.2.2 隐性风险

兼职的隐性风险是指在兼职活动的过程中,兼职者面临的、不能直接表现、对兼职者的现在或将来会带来一定影响的行为或事件。大学生兼职的隐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兼职的机会成本风险和心理成本风险两个方面。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兼职学生的观念和态度等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认为兼职只是能力提升的一种补充手段,而对学习丧失学习兴趣的同学而言,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就业难度加大,使学生觉得求学的价值不大,为了兼职而放弃学习的机会成本不高,因此他们愿意在学业方面承受损失,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兼职上,以牟取短暂的物质利益。

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只为了满足雇主和自己的需要而付出的成本,比如为了符合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而购置的服装等;其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因为工作所必须承受的各种生活或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会给兼职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2.大学生兼职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法律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根据有关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当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法条法规可以依循。

2.2 社会方面的原因

国家相关机构的不作为。劳动部门的职能被局限在保护劳动法调整范围内的正式职工上,缺乏足够的精力对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其次,工商部门职权对企业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督不力,滋长了不法企业侵害兼职学生权益的气焰。

社会媒体的局限性。社会媒体承担着向社会传递信息并对不良行为进行曝光的责任,但是社会媒体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警示, 以提醒更多的人免受同样的侵害,不法企业受到舆论的谴责。对于大学生兼职合法权益的维护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伦理体系的缺失。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属于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伦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给一些不法商人可乘之机。

2.3 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公司在利用其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保护其员工的合法权益。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随意拖欠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报酬、无故辞退等,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中介机构的不法行为。中介机构是大学生获得兼职信息的重要途径,一些中介结构为了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虚假信息并收取大量的中介费用,或者通过大学生进行欺诈行为。这严重损害了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剧了兼职风险。

2.4 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的兼职岗位不足。高校勤工助学只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兼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同学的兼职需求,这使得更多的学生需要到校外寻找兼职机会,兼职风险增加。

学校兼职培训和维权帮助的缺失。学校将大学生校外兼职作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没有加以管理和引导,当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查,协助学生进行维权工作。

学校对兼职广告的管理力度不够。校园的兼职广告中隐含着许多的虚假信息,学校作为管理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些兼职信心进行筛选和过滤,通过事前控制保障兼职学生的权益。但是高校这部分管理职责的缺失,使得虚假的兼职广告大行其道,大学生隐含巨大风险。

2.5 大学生兼职者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缺乏。大学生在寻找兼职工作的时候缺少辨别虚假广告能力,对中介公司是否合法也不加调查盲目相信;在工作前,不对就职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业务活动和信誉进行了解调查,也不与就职企业签订劳动协议书,导致兼职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据可依,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多数的兼职者选择忍气吞声,放弃维权,这助长了企业的嚣张气焰。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足。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各项业务活动的,他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些兼职学生工作责任心不足,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这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采取措施约束兼职学生的行为。

3.总结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生力军,在未来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当的兼职是大学生必要的实践学习途径,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在大学生兼职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兼职风险,正确认识大学生兼职风险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从兼职风险的类型(显性风险、隐性风险)、风险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大学生兼职风险防控模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东明.宋华.论当代大学生兼职[J].石油教育, 2007.(3)

[2] 陈宇海.浅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J].广西社会科学, 2004,(10)

[3] 杨东明.宋华.论当代大学生兼职[J].石油教育, 2007.(3)

[4] 李立清等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以下是劳动法摘录,供参考:

《劳动合同法》第39 条:劳动者同时与其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原来规定中劳动者有兼职的权利,只要能完成本职工作,就可以到其它用人单位去兼职,除非涉及到商业秘密或竞业禁止的情形,否则用人单位无权干涉。〈劳动合同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用人单位有权

决定可否让本单位的劳动者外出兼职,即便是在没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只要用人单位曾经禁止过劳动者外出兼职,第二次发现的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以劳动者外出兼职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首先要证明自己曾经劝告过劳动者,其次还要证明劳动者在劝告以后还有兼职的事实存在论“兼职”的法律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从“兼职”现象的广泛存在谈起,分析了目前的“兼职”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然后初步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法律对策,并建议通过劳动立法的确认,使“兼职”能规范发展。

关键词:兼职,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社会保险

所谓“兼职”,是指一个劳动者在某一时期内,兼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的雇佣,从事双重或多重职业,从而形成了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一种劳动佣工形式。

一、目前我国“兼职”劳动的现象、衔接形式及成因。

1、目前在我国,“兼职”现象是广泛存在、而又不规范的。一人兼数职,同时打几份工的情况,人们现已是见多不怪、思空见惯了,“兼职”或许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身上。笔者认识的一位推销员就身兼

三职,分别受雇于一保险公司、一化妆品公司、一药物公司,同时推销保险、化妆品、药物。在一些地方的劳动力市场中还开辟了“兼职”专栏。在某些行业中,也公然有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之分,如律师就分专职的和兼职的。但是,“兼职”的有关法律问题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反而受到了社会和立法的冷漠。长期以来,“兼职”只能半公开、半秘密的进行,好似一句歌词所唱的:“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对“兼职”劳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人们认识不一:“兼职”劳动合同缺乏强制性规范:“兼职”劳动者缺乏法律保护,一些基本的劳动条件、安全卫生、最低工资、社会保障、休息权利等没有保障;国家对“兼职”管理困难。

2、“兼职”劳动,按兼职劳动者所兼各职业之间的衔接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并列衔接形式。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多重职业都同等重要,各职业间相互是并列的。第二,主从衔接形式。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多重职业中,有主业和从业之分的一种衔接形式,我国的“兼职”者多采用这一形式,即劳动者主要从事某一份工作,将其大部份时间、劳动力用于主业上,而用剩余时间、劳力从事从业,“挣外快”。第三,虚实衔接形式。这一衔接形式是有中国特色的,主要指一些“下岗”工人,“停薪留职”人员的隐性就业,形成了其与原用人单位及新用人单位之间的一虚一实的衔接形式。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下岗”、“停新留职”等特定环境下的过度性现象会逐渐消失,因此本文也不必过多涉及虚实衔接的“兼职”劳动问题。

3、“兼职”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法律原因及深层的经济原因的。

目前在我国,“兼职”是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调整的,“兼职”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可由法律推知的劳动形式。在我国的宪法、劳动法中,只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如“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等,未具体涉及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新出现的“兼职”问题。于是,一些人就认为:法律不禁止的就是可为的,而且劳动是一种权利,因而是否“兼职”当然是劳动者的一项自由选择权利,从而“兼职”就孕育而生了。另外,从我国现行的公司法的规定来看,该法规定了公司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同类企业的职务。透过该规定,人们不难领会其言外之意,即非公司高级管理

人员是可以兼职的,这使得兼职者理直气壮起来。所以,法律的未加限制及隐含默许对“兼职”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另外,“兼职”的产生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即由各方面利益引导所致。首先,“兼职”多是劳动者出于物质、精神利益的需要而为的,或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或是为了充实生活、不浪费时间等。其次,“兼职”也是出于用人单位实行新型佣工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兼职”人员,可促使劳动的更细化分工,促进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有时还可招聘到一些兼职的有专业特长的稀缺人才为单位效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再有,从社会角度看,在市场经济中,要合理、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也要求“兼职”的存在、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资源,而“兼职”制度的施行可促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兼职”的出现还促使了劳动力质量的更广泛竞争,从长远上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目前我国的“兼职”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兼职”的态度从总体上说是:原则上不禁止,细节上无规范,制度上不配套。“兼职”问题实际处于缺乏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真空区”。在这一环境中,“兼职”劳动的发展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的弊端:

1、“兼职”劳动易使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目前,我国的劳动者一般只能有单一的劳动法律关系,能够受到劳动法律法规及相映的配套制度的保护。但,当兼职出现时,劳动者从事了两重或多重职业形成了两重或多重劳动关系,而其中只有一重劳动关系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保护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其第二重,第三重劳动关系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规定,就难以有劳动法律关系的外壳,这就使得兼职劳动者在兼职劳动过程中的许多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护,从而致使自身权益受损。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兼职者权益是缺乏保障的:第一,在合同制度方面的问题。由于兼职本身的不规范,对于兼职劳动是否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但是,兼职劳动一般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不签订书面合同,兼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难以明确且在发生纠纷后易造成寻求司法救济过程中的举证困难。第二,在兼职劳动条件的基准保护方面的空缺。兼职劳动中,综合工作

时间缺乏必要限制,常有综合工作时间过长的情况,兼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权利得不到保障;兼职劳动者的休假、休息权利难以实现;兼职劳动者没有兼职劳动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极易受损;兼职劳动者在受招聘、被辞退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条件限制及程序制度的保证;兼职劳动者的劳动工伤医疗、安全卫生、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第三,在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完善。现行劳动者的养老、医疗、住房、失业等社会保障费用,一般只由与劳动者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一个用人单位为其缴纳,而在兼职劳动中,兼职劳动者虽从事多重职业,但是,仍然只有一个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而其余的用人单位不予以缴纳,而兼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为因兼职而有所增加,这就使得兼职劳动者多劳未必能够多得。

2、“兼职”的不规范扰乱了市场秩序。一方面,它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规定了,与劳动者签定了劳动合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交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用,并未许可可由多个用人单位为同一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当出现“兼职”时,即一劳动者在同时接受多家用人单位雇佣、分别与其形成劳动关系时,一般只有一家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而其他用人单位则不负担其社会保险费用。这样就势必造成雇佣“兼职”人员的各用人单位之间负担不一,非公平的竞争,从而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另一方面,由于“兼职”的不规范也势必扰乱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3、“兼职”的不规范给国家监管带来困难。由于“兼职”的不规范,给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混乱,使劳动部门无法全面地统计和判断就业现状和形式。而且“兼职”的产生对传统的一人一职的人事管理模式也带来了相当的冲击,各用人单位对“兼职”人员的管理也就五花八门、各行其是了。另外,“兼职”的不规范也造成了其他一些政府部门的执法困难,如造成税务部门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困难等。

三、对“兼职”问题之法律对策。

笔者认为:法律只应是在充分、科学的“表述”客观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对于兼职,我们的法律不应禁止,既无必要,也难以实

现,法律的合理态度应为:确立并规范“兼职”,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现阶段,对保护兼职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对策。

目前在我国的“兼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兼职劳动者的一些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兼职”虽得不到劳动法的确认和保护,但至少可以通过劳务合同的补充调整,使兼职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一些间接保障。

从法理上讲,兼职劳动者所从事的多重职业都具有出让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给用人单位,并一定程度上隶属于用人单位的特征,形成的兼职劳动者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理应都是劳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劳动法未对兼职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只有一重劳动关系可以上升为劳动法律关系,得到劳动法的保护,而对其它第二重,第三重的劳动关系就难以得到劳动法的保护了。但是对于这些第二重,第三重不能受到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来说,他们毕竟也是一种合同关系,出于对弱势劳动者群体的保护原则和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尊重,这种合同理应可以适用有关合同制度的一般规则,在合同中,双方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认可,起到约束双方当事人遵照执行的作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劳务合同制度与之最相类似,因此可用劳务合同的有关规定来间接调整兼职劳动。

对想要从事兼职的劳动者来说,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签定书面合同,以便保护自身权益;其次,在所签合同中,应尽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使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伤医疗、劳动安全、职业培训、辞退条件程序等内容有比较明确的约定,尤其是在工资待遇的确定上,应意识到是否包含一定的社会保障,如不包含则可以用增加工资的办法予以弥补。

(二)确立、完善兼职制度的法律对策。

从长远来看,由于“兼职”在客观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一定的社会价值,所以兼职现象仍可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发展。然而,“兼职”的健康、有序发展是需要国家通过一定法律形式的干预、调控

予以保障的;任其自生自灭,不予理睬的后果只能是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国家对“兼职”的肯定与规范,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笔者建议:首先应在我国劳动法及相关配套制度中明确肯定“兼职”也是一种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形式之一,使“兼职”溶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中、并有相应配套制度的保证;其次是在遵循我国劳动法原则及充分考虑与现行劳动法律制度的协调性的前提下,针对“兼职”作出一些补充性的具体规范。

笔者认为这些具体规范主要应有以下内容:

1、合同制度规范。“兼职”劳动亦应签定书面劳动合同,这样可与劳动法的规定协调一致,有利于对劳动关系的统一规范。

2、劳动条件基准化规范。建立兼职劳动综合工作时间限制制度,保障兼职劳动者身心健康。建立兼职劳动最低工资保障标准,保护兼职劳动者最起码的获取兼职劳动报酬的公平待遇权利。进一步规范兼职中的工伤医疗制度及对患职业病职工的保护制度,协调好兼职者因工受伤及患职业病后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保障制度规范。建立“一人一户,一人可多保”的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即一个劳动者只能开设一个社会保险资金帐户,但是可以由多个用人单位为其投保社会保险。这样做,第一,是体现“多劳多得”、“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之宪法原则的要求。第二,有利于企业间公平负担、平等竞争。第三,这一制度将有利于国家对兼职情况的了解、统计和管理。

4、限制制度规范。规定禁止劳动者兼职的一些情形,如:禁止国家公务员进行某些兼职;禁止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同类企业的职务;某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者不得进行兼职的,等等。

5、兼职劳动者的义务规范。明确兼职劳动者的应尽义务,如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不因兼职受影响义务、遵守各用人单位纪律制度义务、为各用人单位保守秘密义务等。

6、各用人单位亦应加强对兼职者的管理,明确兼职者的职务职权范围,依法享有各自的雇主权利和承担各自的雇主责任,另外还应对兼职者的双方代理行为加以严格限制。

7、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以适应对兼职者的管理。

劳动者兼职法律规定

兼职是指劳动者在某一时期内,同时受雇于两个以上用人单位而从事双重或者多重的有报酬的职业劳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劳动力逐渐市场化,用工制度也逐渐走向多样化、灵活化,它要求劳动者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就业,这给兼职劳动这一新型劳动关系的产生建立了条件与可能。

一、兼职劳动关系性质界定

对兼职劳动的认识和立场,传统学术观点上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否定说是中国劳动法学传统的主流观点,持否定说的人主张:应当禁止兼职。他们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兼职劳动易使兼职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目前,对于兼职形成的两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只有第一重劳动关系才能完整地受到劳动法的调整、保护,其第二重、第三重劳动关系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规定,难以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二是兼职劳动的不规范影响了市场竞争秩序,按照现行有关保险政策,“一人一保,一票征缴”,只由一个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建立,势必导致劳动者无法多劳多得以及用人单位之间负担不公,形成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三是根据传统劳动法理论,每个职工只能与一个单位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兼职的出现必然引起劳动行政管理的混乱。此外,兼职劳动还有可能造成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冲突,产生专利权滥用、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竞业禁止原则的违背、职务发明、财产归属等问题。

肯定说认为兼职劳动符合劳动关系的主体、从属性和劳动性质要求,亦属于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关系的有益补充。否定说的以上理由不足以成为否定兼职劳动的有力证据,这可以通过促进立法、改革保险政策、变革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等措施来解决。此外,肯定说还主要着眼于兼职劳动对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上,认为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若合理地使用兼职人员,可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劳动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优胜劣汰的就业机制可大大促进劳动者的素质;从社会角度看,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有利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笔者同意此观点。

二、我国现有法律关于“兼职劳动”的规定

我国《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确认了公民享有的劳动权。《宪法》规定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兼职是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基于兼职劳动在实践中的大量存在,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九十一条等条文涉及到了兼职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指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这条规定可以理解为:用人单位虽然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但并没有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法律是不加于干涉的,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就可以合法存在。因此,是否允许兼职的存在,《劳动合同法》把决定权让渡给了用人单位,即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被单位需要进行对员工进行处罚或纠正,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当然也可以不予追究。

其次,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看出,法律虽然不禁止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但是也不提倡和支持。

再次,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章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有关规定,在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下,非全日制劳动者可以与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多个非全日制的劳动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虽然承认了兼职劳动关系的客观存在,但对兼职劳动关系是一种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暧昧态度。

三、完善兼职劳动关系的相关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兼职劳动这一新型劳动关系在现实中越来越普遍,然而,立法上的缺失、匮乏,导致这一问题得不到该有的重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中国未来的劳动立法应积极规范兼职劳动关系,对其作出法律限制、补充和调整,使其融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中。

第一,应强调依法签订兼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有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因此,在兼职的未来劳动立法中,应强调签定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兼职劳动者都需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享受权利,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尤其涉及专利权、商业秘密、竞业禁止等领域,要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以此来公平保障单位和员工的利益。

第二,保障单位合法利益,对兼职劳动加以限制。

我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指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可见,兼职劳动的存在必须以不侵犯原用人单位的利益为前提,劳动者从事兼职劳动必须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一)“劳动义务”和“忠实义务”,这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两项义务,是劳动法律关系建立目的的必然要求。因此,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合同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用人单位承担提供劳动的义务,并衷心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否则为违法兼职。《劳动法》应具体明确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因为从事兼职劳

动而违背劳动义务和忠实义务时,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停止支付工资、要求其停止兼职活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等。

(二)限制某些类型的兼职。目前,我国《国家公务员法》、《公司法》中规定了禁止劳动者兼职的一些情形,如,禁止国家公务员进行兼职;禁止担任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经理人员兼任同类企业的职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可对竞业禁止加以约定,违反该约定就应承担违约责任。我们应严格执行这些限制性制度条款,依法对兼职劳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公平竞争。

第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兼职的基本劳动基准。

兼职劳动关系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因此,也应当受劳动基准法的调整和约束。在未来的劳动立法中,笔者建议应作出以下规定:兼职劳动的最高工作时间制度、休假制度以及延长工作时间的补偿制度;最低工资制度的保障制度;兼职劳动者在被解雇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制度;劳动者向用人单位主张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的制度等。

第四,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明确兼职劳动关系各方的社会保险义务和权利。

【备注】

www.robotstrade.net 参考 《劳动法》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兼职劳动者与其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建立了劳动关系,理应要求所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有关保险费用。但是,按照现行有关政策,不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同时为一个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而且多数省份还实行“一票征缴”。因此,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存在使得劳动者多劳未必多得,同时也可能造成用人单位之间负担不公,形成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明确兼职劳动关系各方的社会保险义务和权利。为每个劳动者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险资金账户,所有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其投保社会保险。只有这样,才可以公平保障劳动者和各个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越南:机遇与风险并存 篇6

越南作为APEC成员国之一,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着该国经济发展,在越南相关政府部门表示希望国外投资者投资基建的前提下,未来几年该国基建领域或将迎来较大的提升空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不妨以越南为例,对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市场进行分析。

基础设施需求庞大

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越南在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0位,其中宏观经济环境排名第87位,交通系统质量及能源基础设施排名第82位。

但越南基础设施仍显薄弱,交通运输以公路和内河航运为主,铁路、空运、海洋运输等方面设施落后,电力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很大缺口。

2012年1月16日,越共中央十一届四中全会颁布关于《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使越南到2020年基本成为迈向现代化的工业国》决议,提出将集中发展交通、电力供应、水利及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建设、工业区和经济区、商业、通讯、教育培训与科学工艺、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和体育等十个重点基础设施领域。

越南计划投资部预计,2011~2015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2300万亿越盾(约合1150亿美元)。其中包括交通领域1150万亿越盾,电力领域427万亿越盾,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领域220万亿越盾等。2016~2020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为3700~3800万亿越盾。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越南交通运输部、建设部、工贸部等部门均提出,采用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模式来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法规利好外国投资者

2005年越南通过的《投资法》,是在该国投资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律法规。《投资法》对外商和国内投资实行统一管理,外国投资者可以在法律不禁止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投资,可以选择按BOO、BOT、BTO和BT等投资方式或者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进行投资。

《投资法》将投资行业分为禁止、限制和鼓励三大行业类型,其中适合采用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投资行业。政府对以BOT合同、BTO合同和BT合同方式投资的领域、条件、程序、手续和方式及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做出规定,投资者在新建、改扩建、改造和运营包括交通、电力、供排水、垃圾处理及其他由总理规定的投资领域内基础设施项目时,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签订相应的合同。

越南对PPP立法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在其《外商投资法》的修正案中增加了BOT合同条款,又于1993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别出台规范BOT、BTO、BT等投资方式的相关法规。2007年越南政府颁布了78/2007/N -CP号《关于按BOT、BTO和BT合同形式进行投资的决定》的决定,来取代前述相关法令。2010年11月9日,越南总理颁布了第71号法令《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试点条例》。2013年3月计划投资部就《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试点条例》的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PPP模式将不再限于试点项目,而是作为一种政府采购方式被广泛使用,并授权国家权力机构在合适的项目上采用PPP模式,制定出更加清晰的PPP项目识别、分析和招标过程,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作用,引入资金支持PPP发展,设立了民间自提PPP的框架和程序等,目前该修订案尚未正式公布。

越南政府对PPP项目的选择标准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规模大、经济发展急迫需要;通过项目运营能够获取回报;能够充分发挥私人部门技术、管理和运营的优势,尤其是资金优势等。

PPP项目主要适合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行业,如公路、桥梁、隧道、轮渡、轨道交通、城市交通、航空、水运、自来水供应、水电站及其他经总理批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前,越南采用PPP模式最多的是交通行业,其他如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和发电设施也广泛使用PPP模式建设和运营。

PPP项目的发起人可以是政府权力机构和社会投资人。社会投资人通过民间自提方式发起PPP项目需要通过书面形式提交给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评估后进入PPP项目库,由投资计划部通过官方网站、招投标报、各部门网站等途径使相关部门和个人知晓信息。

PPP项目的周期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的准备、提交项目建议书、计划投资部进行项目判断和选择、预可研、可研的编制和批准、PPP投资人的选定和特许经营合同的执行、投资许可证发放、项目土地使用权的获得、项目融资建设、特许合同的监督管理等。

PPP项目中投资者股权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30%。国家资本可以通过政府预算内投资、发展补贴资金、政府债券、国家对信贷融资提供担保、国家投资发展贷款、国有企业的投资发展资金等方式参与支持PPP项目。在实践中,政府最有可能通过注入不动产或者其他资产的方式参与PPP项目,政府投资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30%。

PPP项目的投资人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土地租金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如对于按照BOT方式投资建设的国家鼓励类行业的项目,自项目盈利应缴税之日起4年免征所得税,之后9年按5%的优惠税率征税,运营期内剩余时间将按10%的税率征税(标准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投资者可免税进口越南国内未能生产或已能生产但未能满足质量和配套要求的原料、物资和设备。此外,投资者可免交土地租金,可将与土地使用权相连的财产作为抵押,向信贷机构申请贷款。外国投资人的利润汇出不受任何限制。

据统计,越南政府在1990~2008年通过PPP模式实施的项目数量合计30个,项目总投资额618900万美元。具体PPP项目分布的行业、数量和投资额见下表。

中企投资热情渐高

据越方统计,截至2012年3月底,中方对越投资协议金额43.4亿美元,占越南吸收外资总额的2.2%,在93个对越南投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居第14位。从事工程承包仍然是中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越南的基础设施PPP项目,在越南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企业主要有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总公司、中冶总公司、中国路桥、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外经公司、中国电网、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云南联合外经股份有限公司等。

越南永兴一期燃煤电厂BOT项目是中国企业在越南参与PPP项目的典型案例。2006年11月APEC会议期间,在中越两国最高领导人见证下,南方电网与越南工业部(现工商部)签订该项目谅解备忘录。2012年12月26日,越南永兴一期燃煤电厂BOT项目政府担保协议(GGU)及BOT合同小签,2013年10月项目获得越南批准。

该项目位于越南平顺省,是永新电力中心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规模120万千瓦,预计工期4年,使用越南本地无烟煤,由越南电力公司收购全部电力。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由南方电网公司、中电国际、越煤电力以BOT模式运作,其中南方电网占股55%,中电国际占股40%,越煤电力占股5%,项目将通过向中国的银行组成银团贷款进行融资,使用中国制造的电力设备,由中国企业承建。

投资风险及应对建议

根据国际风险管理机构AON发布的2013年政治风险地图,越南国别风险与多数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国别风险在同一水平,属于中高风险,总体上应该是中国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PPP将是吸引私营企业向越南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模式, 亚洲开发银行(ADB)也表示,愿意帮助越南拟定政策机制和动用向PPP项目投资的资金。

在越南等亚太地区,投资基础设施PPP项目可能存在以下风险,我们对此的初步分析及建议如下。

政治风险:包括由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及汇率波动可能引起货币风险、国家征收及政府违约等风险。越南《投资法》对国有征收和外汇汇出等条款均有相应的有利于投资人的规定,除了法律保障外,投资者针对不同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购买金融衍生产品、投资换资源、与国际知名的多边机构或企业合作、与当地企业合作、尽量参与越南议会等高级权力机关通过的项目等途径,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影响。

法律与政策变动风险:基础设施PPP项目周期长,越南法律与政策变化风险较大,对由于法律、政策的改变给外国投资商的利益产生的不利影响,《投资法》有相应的条款保护投资人的合理利益。因此,在项目协议中对法律与政策变动条款和纠纷解决做出约定,在风险发生时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磋商或通过其他诉讼、裁决等途径,可以有效地降低该项风险。

经济风险:越南经济形势的变动可能导致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收入风险、运营风险等,进而可能导致PPP项目失败。可通过签订购买、销售协议等锁定部分风险,或采取在协议中约定相应的调价公式等方式转移部分风险。

建设风险:由于越南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项目征地存在较大困难,且劳动力素质不高,以及原料、物资和设备供应短缺,均可导致项目面临无法按时完工、成本超支或建设质量不达标等建设风险。项目公司需要在项目前期进行细致调研,并投保适当的保险产品。

不可抗力风险:在越南投资可能面临由于国家征收、战争、暴动、罢工、洪水等引起的不可抗力风险,应对该风险的有效手段主要是购买保险。

除了上述主要风险外,投资者还需妥善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环境风险、政府腐败、招标程序不透明等风险。

把握机遇防范风险 篇7

由于分析内容丰富, 现以连载方式刊登, 本期将刊登工程总承包合同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的第七部分, 敬请读者关注。

八、关于工程价款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工程价款是指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包括工程设计、施工、采购、竣工和缺陷修补的款额, 包括按照工程总承包约定做出的工程价款的调整。工程价款一般包括工程总价款、工程价款的支付、工程价款的调整三个部分内容。

工程价款是工程总承包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 不仅关系到发包人的投资控制与投资效益, 而且直接关系到承包人的经济利益, 因此, 引起了发包人、承包人的高度关注。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发包人的主要义务, 但由于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内容多、建设周期长、建设过程复杂及受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影响大的特点, 工程价款的总价款、结算、支付、调整等具有非常大的风险, 防范工程价款的风险是发包人、承包人特别是承包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工程价款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总价款、工程价款支付及工程价款调整的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二是工程价款责任范围约定不明确或约定不公平的风险;三是工程价款控制的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四是工程价款结算争议处理约定不明确或约定不科学的风险。

防范工程价款的风险, 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 关于工程价款确定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明确约定工程总价款。在国内工程总承包中, 工程总承包工程如果是招标工程, 工程总价款应当依据招标文件、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发包人、承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如果是非招标工程, 工程总价款应当依据审定的工程预算 (或概算) 书由发包人、承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在黄皮书中, 工程总价款应为总额中标合同金额即中标函中所认可的工程施工、竣工和修补任何缺陷所需的费用。在银皮书中, 工程总价款是指总额合同价。

其次, 应当明确、具体约定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在国内工程总承包中, 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的约定, 主要包括预付工程款的数额、支付时限及抵扣方式;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工程竣工价款的结算与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工程质量保证 (保修) 金的数额、预扣方式及时限。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尽管两种文本对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约定有区别, 但都均包括预付款、期中付款、竣工价款及保留金的约定, 特别是对拟用于工程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付款规定了具体的条件。

第三, 应当明确约定工程价款调整的条件、方法、时限要求及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在示范文本中, 对工程价款调整的约定不明确、具体, 且有照搬施工承包合同文本的内容。在黄皮书、银皮书中, 工程价款的调整, 主要有暂列金额、工程变更、工程索赔、法律改变四种方式, 对于工程成本改变是否作为工程价款调整的方式由发包人、承包人进行具体约定。

(二) 关于工程价款责任范围的风险防范

首先, 关于工程价款的充分性, 承包人应当对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工程价款的正确性和充分性负责, 一是除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另有约定外, 工程价款包括了承包人根据工程总承包合同应承担的全部义务, 以及为正确地设计、实施和完成工程并修补任何缺陷所需的全部有关事项的费用;二是除因法律改变的调整外, 工程价款不因任何税费、关税和费用进行调整;三是在招标文件的工程量清单、设备材料表和投标文件的投标报价中列示的工程量仅作为招标投标参考之用, 工程价款不因与实际工程量之间的差异而进行调整;四是投标文件中列出的任何数量或价格数据仅用于投标文件中说明的用途, 工程价款不因这些价格的差异而进行调整。在示范文本中, 此方面的约定不明确;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此方面均有约定, 但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其次, 关于工程资金安排, 发包人保证能够按照工程总承包合同的约定支付工程价款是发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最主要的责任之一, 发包人是否有及时足额支付工程款的能力也是承包人的最大风险之一, 因此, 发包人的资金安排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作出明确约定, 一是约定在承包人提出要求的一定期限内, 发包人应提供工程款支付的合理证明;二是如果发包人拟对其资金安排做任何重要变更, 发包人应将详细的情况通知承包人。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均有相同的上述要求, 但在示范文本中, 对此未作出要求。

第三, 关于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 在国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是人民币, 如示范文本的规定;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规定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及汇率, 否则, 承包人应当对工程价款支付采用当地货币及汇率采用基准日期当天工程所在国中央银行确定汇率的风险负责, 如黄皮书、银皮书均是如此规定的。因此,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一是应当对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是一种货币还是几种货币作出明确约定;二是如果工程价款包括工程进度款、暂列金额及因法律改变的调整的工程价款增减采用当地货币的, 应当明确约定当地货币和外币的比例和款额, 以及计算付款采用的固定汇率;三是应当明确约定损害赔偿费用的支付货币和比例;四是承包人付给发包人的其他款应以发包人花费该款项实际用的货币作为支付货币。

第四, 关于生产设备和材料, 一是应当明确生产材料和设备的所有权, 对于生产材料和设备运至工程现场时, 在符合工程所在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其所有权属于发包人;对于尚未运到工程现场的生产设备和材料, 如果是被暂停达到合同约定期限且承包人按照发包人的要求标明生产设备和材料为发包人的财产, 在符合工程所在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其所有权也属于发包人。在示范文本中, 未对此作出约定;但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对此均有相同的约定。二是应当明确尚未运到工程现场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期中付款条件。在银皮书中规定的条件包括:生产设备和材料在工程所在国并已按照发包人要求标明是发包人的财产;承包人已向发包人提交了保险证据和银行保函。在黄皮书中规定了更为复杂的条件, 且规定了期中付款可以达到80%以上。在示范文本中, 对此未约定。

第五, 关于暂列金额, 暂列金额是指这部分工程的价格只是以暂定价的形式列入合同价格, 而在实际发生时按照发生的情况确定其实际金额。暂列金额是工程价款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发包人、承包人特别是承包人防范工程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有明确规定, 属于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 但在示范文本中对此未作约定。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对暂列金额进行约定, 并明确以下内容:一是应当明确暂列金额的支付范围, 包括发包人指定分包的款项;工程变更款项;在工程总承包合同签订时难以确定的工作、供货或服务的款项等。二是应当明确计入工程价款的暂列金额的结算, 除了承包人已支付或应付的实际金额外, 还应包括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利润的金额。三是应当明确暂列金额的结算是以实际发生数额进行计算, 因此, 如发包人要求, 承包人应当提供报价单、发票、凭证以及账单或收据等证明。

第六, 关于法律改变, 法律改变是工程价款调整的原因之一, 无论在示范文本中, 还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对此有规定,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一是明确法律改变的时间, 在国内工程总承包中一般是指合同签订后工程竣工验收前法律修改,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一般是指基准日期 (即递交投标书的截止日期前28天的日期) 后工程移交前。二是应当明确法律的范围, 包括工程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政策性文件等。三是应当明确法律改变的范围, 包括新的法律的颁布实施、现有法律的废除和修改。四是应当明确法律改变对合同价款调整的条件, 只有法律改变影响到承包人对合同义务的履行且导致费用的增减, 才对工程价款进行调整。五是应当明确法律改变对合同价款调整的程序, 应按照工程索赔程序进行。

第七, 关于成本改变, 成本改变是否是工程价款调整的原因之一要根据发包人、承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在示范文本中, 只是规定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涉及承包人成本增减的, 需要对合同价款进行调整。在黄皮书中, 对成本改变的调整作出了具体详细规定。在银皮书中, 对成本改变的调整只是作出了原则规定, 具体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如果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规定工程价款不因成本因素的影响, 承包人对成本改变的风险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规定因成本改变对工程价款进行调整, 一是应当明确成本改变的范围, 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及其他成本;二是明确成本改变具体计算方法;三是明确因成本改变调整工程价款的程序。

第八, 关于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是工程价款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在示范文本中, 还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对此有规定,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对工程变更的条件与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特别应当关注以下条款:承包人在接到发包人变更通知后的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未提交增加费用的估算, 视为该项变更不涉及工程价款调整, 发包人不再承担此项变更的任何费用的责任;发包人在下达的变更指令中, 未能确认承包人对此项变更提出的估算亦未提出异议, 自发包人接到此项书面建议报告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之日开始, 视为承包人提交的变更估算已被发包人批准。此类条款在示范文本中有约定, 但在黄皮书、银皮书中没有约定。

第九, 关于索赔, 索赔是工程价款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在示范文本中, 还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对此有规定,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对索赔的条件、范围与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特别应当关注以下条款:在示范文本中, 发包人或承包人应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30日内未向对方发出索赔通知, 对方不再承担任何责任;一方在收到对方送交的索赔资料后的30日内未与对方协商或未予答复或未向对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视为该项索赔已被认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 如果承包人未能在上述28天期限内发出索赔通知, 承包商无权获得追加付款, 而发包人应免除有关该索赔的全部责任;但对发包人的索赔, 只是要求发包人尽快提出索赔, 未对承包人的免责作出约定。

(三) 关于工程价款控制的风险防范

首先, 关于工程总价款, 工程总价款的控制的关键是工程设计, 而在工程总承包中, 工程设计是由承包人根据发包人的要求及项目资料进行的, 因此, 就发包人来说, 应当就工程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包括工程的范围与内容、工程质量标准等, 提供工程现场地下、水文条件及环境方面的所有资料包括项目基础资料和项目障碍资料等;就承包人来说, 应当及时审查发包人的要求及提供的项目资料的准确性、充分性和完整性, 并且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发包人、承包人的各自责任。此外, 对于工程总承包合同签订时难以确定的金额, 应当列入“暂列金额”。

其次, 关于工程价款的支付, 一是发包人的资金安排, 在工程总承包中应当明确发包人的资金来源, 包括自筹资金和贷款比例, 贷款是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 (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 贷款还是商业银行贷款;对于延期付款项目, 还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发包人提供的担保, 包括工程所在国政府的主权担保、商业银行担保、银行备用信用证或银行远期信用证等。二是工程预付款, 预付比例一般为合同总价款的10%至30%, 作为承包人来说, 为了降低风险应当尽可能提高预付款的比例;对于预付款的支付条件、支付时间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预付款的抵扣应当在工程进度款中抵扣, 具体抵扣方式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三是工程进度款, 应当明确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是按月结算与支付, 还是按付款计划表 (或分段) 结算与支付;工程进度款的结算与支付不仅包括工程进度款, 还应当包括工程价款的调整额、缺陷责任保修金暂扣与支付、预付款的扣减、工程变更价款的增减、索赔额的增减、尚未完成的修正费用或更换费用等;应当明确约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进度款付款申请后审查并支付工程进度款的具体期限;对于拟用于工程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款项支付应当明确此款项支付条件及应当支付的比例等。四是工程竣工价款, 应当明确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的时间、内容和份数;明确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期限, 应当特别明确发包人在接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后的一定期限内未提出修改意见也未答复的, 视为发包人认可了该竣工结算资料为最终竣工结算资料;明确发包人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的最终竣工结算资料后支付工程竣工价款的期限等。五是工程缺陷责任保修金, 工程缺陷责任保修金的比例一般为5%;在工程进度款支付时按照同比例暂扣;在工程竣工结算时支付全部工程缺陷责任保修金的一半给承包人, 剩余保修金在工程保修期结束时支付。六是支付的货币,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 支付的货币直接关系到汇兑风险, 因此,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尽量采用硬货币或加大硬货币的采用比例, 少采用工程所在国家的软货币, 货币选择一般不超过三种货币, 并且应当明确每一种货币的相应比例;应当明确说明汇率。七是支付的方式,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采用账户转账方式支付工程价款;承包人的项目经理无权收取任何费用;对于第三方代支付的, 应当有三方的书面协议等。

第三, 关于工程价款的调整, 一是暂列金额,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将发包人指定分包、在合同履行期间价格特别不稳定的生产设备和材料、预期难以把握的费率或税率、预期可能出现意外情形的地下和水文条件等列入暂列金额。二是法律改变,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政府规章、司法解释、规范性政策文件如政府有关部门的收费标准等的制定、修改或废除影响到工程价款增减的, 均属于法律改变。三是成本改变, 一般是指物价变动导致工程成本的改变。对于工期在1年以内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发包人不同意因成本改变而调整工程价款, 承包人应当预测人工费、材料费等市场价格走势, 在工程总价款中考虑相应的风险金。对于工期在1年以上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通常采用合理的价格调整方法, 按照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调价公式和约定的权威机构定期公布的市场价格指数, 对因物价变动导致承包人遭受的损失, 由发包人给予承包人调价补偿, 此时, 应特别注意市场价格指数的采用, 在国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哪一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指数及信息来源;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发布价格指数的机构名称和资料来源。此外,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工程价款的调整是否以物价变动超过一定比例作为条件, 并且还应明确工程价款调整部分是否包括一定比例的原基数。四是工程变更和索赔,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提出因工程变更增加费用要求的具体期限及提出索赔的期限;应当明确发包人对因工程变更而增加费用及费用索赔的审查和批准的期限。

(四) 关于工程价款结算争议处理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工程价款结算争议。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明确, 如果发包人不同意或无法核实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结算资料中任何部分, 承包人应当按照发包人可能提出的合理要求提交补充资料, 并按双方可能商定的意见, 对竣工结算报告和资料进行修改, 双方达成一致, 结清竣工结算的款项。

其次, 发包人、承包人不能就竣工结算整体不能达成一致的, 应当就竣工结算中双方无异议的部分达成一致, 结清该部分款项。

第三, 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 发包人、承包人应当共同委托一家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竣工结算审核, 按审核结果, 结清竣工结算的款项。工程审计与工程审价是不同的,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对于发包人要求采取工程审计的做法应当慎之又慎。

第四, 因工程质量异议导致工程价款结算争议的处理。发包人对工程质量有异议, 已竣工验收或已竣工未验收但实际投入使用的工程, 其质量争议按该工程保修合同执行;已竣工未验收且未实际投入使用的工程以及停工、停建工程的质量争议, 应当就有争议部分的竣工结算暂缓办理, 双方可就有争议的工程委托有资质的检测鉴定机构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的解决方案执行, 其余部分的竣工结算依照工程总承包合同约定办理。

企业财务风险及风险防范 篇8

1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企业财务活动, 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 相应地, 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 即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即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导致资金链断裂所形成的现金流量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

1.1 在筹资方面, 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 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长期以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还比较匮乏, 对资本市场的运转、资本市场的理论缺乏研究, 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资金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高负债形成的风险相比, 或有负债形成的风险更具隐蔽性, 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更大。典型表现是企业的乱担保。部分企业对外担保数额大, 期限长, 甚至未经同意和审批, 董事、经理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等, 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大部分企业对担保疏于管理, 也不按照制度规范在表外披露, 如果担保对象一旦无法偿债, 担保企业的或有负债就转化成负债, 突如其来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不抵债, 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1.2 在投资方面, 部分企业投资决策随意性大。

在企业中, 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 热衷于铺新摊子, 盲目投资, 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 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 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及所谓多样化经营, 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 走向破产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

1.3 在资金营运方面, 我国企业在流动资金等

方面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 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 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 导致企业费用上升, 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 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 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 企业普遍存在只注重销售业绩, 忽视应收账款的控制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 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 盲目赊销, 造成应收账款失控, 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 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 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1.4 在收益分配上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

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 而且与公司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 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 由于企业为了长期稳定地发展, 一般较注重积累, 而不倾向于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的现金股利分配方式;较注重企业的经营成果, 即利润指标, 而对股价关心较少, 从而在收益分配上与国际惯例差距较大。不仅如此, 我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 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 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2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防范财务风险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 因此, 防范财务风险, 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2.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 就短期而言, 企业能否维持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 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2.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 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的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经济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有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

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防范财务风险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 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 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

3.1 回避风险策略为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3.2 控制风险策略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

制和抑制性控制, 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 提出相应措施, 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 尽量降低损失程度。

3.3 转移风险策略指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

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订立反担保合同转移担保风险。

3.4 分散风险策略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4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大部分财务风险的形成与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等有关。因此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才能最终防范并化解财务风险, 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4.1 改变陈旧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的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也一直未能很好的分开, 财务管理从属于会计工作, “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 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 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在许多学者认为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今天,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为此, 企业应自上而下形成重视财务管理的风尚, 重视财务预算、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 紧紧围绕企业目标, 从大局上把握企业经营,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

4.2 树立风险意识, 健全内控程序, 降低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

如订立担保合同前应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订立担保合同时适当运用反担保和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订立合同后应跟踪审查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 减少直接风险损失。

4.3 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 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 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破产。要避免盲目上规模、追求多样化的倾向, 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 对我国企业而言, 主要是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克服“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次,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还应搞好投资的概预算, 充分考虑到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 做好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只有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投资决策, 才是较科学的投资决策,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防范法律风险 篇9

企业上市前改制的重要目标是使企业符合上市标准。企业改制时要尽量符合法律法规标准, 在上市前将有可能出现法律纠纷的事件消除。北京法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卢颍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些企业改制时的设计不完善, 容易在上市后出现法律纠纷。

确保企业自身合法

上市指的是在法律的框架内, 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制度设计放入企业的管理中, 这样企业才有可能进入一种良好的运作状态。而这一切, 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

首先要确保管理层的合法合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任职资格, 且不得有下列情形: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尚在禁入期的;最近36个月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 或者最近12个月内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尚未有明确结论意见。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二十六条规定, 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 实际控股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未经法定机关核准, 擅自公开或变相公开发行证券, 或者有关违法行为虽然发生三年前, 但目前仍处于持续状态的情形。而在企业改制时, 拟上市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要在两人以上两百人以下。

其次要保证企业自身的合法性。2009年, 证监会为再审拟上市企业出具两个反馈意见:一是“需详细披露公司时候足额缴纳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二是“根据新的劳工法披露相关劳务用工的风险及合规性“。可见, 在劳动及社会保障合法性的问题上, 证监会越来越重视, 尤其关注拟上市企业为了节省劳动成本支出, 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采用劳务派遣的形式代替长期、正式劳动法律关系的问题。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光超在《企业创业板上市筹备与操作指南》一书中指出, 拟上市公司应该全员签订劳动合同, 并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以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 证监会对于环保的要求非常高。对于业务经营中涉及环保的拟上市企业, 必须在环保方面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国信证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张玉梅 (化名)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物流企业基本不会涉及到环保的要求, 但是在经营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比较严重, 即交通运输部门的罚款。张玉梅说, 国信证券保荐过不少物流企业, 从物流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来看, “企业根本就不能上市, 虽然物流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比较少, 但涉及到交通部门的罚款比比皆是, 要经过包装后才能上市。企业上市后, 超载行为将减少, 而这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张玉梅介绍, 在上市公司实际的运营中, 很多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 以减少企业的违规操作。而在飞马国际董事会秘书张健江回复记者的邮件中也称:公司的物流运输环节基本是以外包为主。

北京法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律师卢颍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超载等违规行为, 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会比较大。但在短时间内完全杜绝非常难, 只能随着法制化进程, 逐渐规范。

规避法律风险

北京法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计静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物流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土地问题, 人员管理问题等都容易出现法律风险。

企业改制时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对大多普通物流企业而言, 土地是一种非经营性资产。物流企业离不开仓储, 仓储用地的处置是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目前, 物流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主要有出让、划拨和租赁等。但是物流企业上市前普遍缺少资金, 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 使用的土地均为租赁土地, 并且存在非法租用土地、仓库的现象。所谓“非法”即是租用没有合法手续的土地仓库, 如遇拆迁、另一方违约等情况, 物流企业的权利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势必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

根据华鹏飞物流的招股书显示, 公司共承租17处合计约2.7万平方米仓储用作经营, 其中约2940平方米的租赁仓库出租方未能提供相关房屋权属证明或其他有权出租的证明, 土地或房屋权属可能存在瑕疵。公司在过去经营中没有出现过因租赁物业被有权第三方主张无效或被有权机关认定无效的情况, 也没有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在租赁用地的处置方式中, 拟上市物流企业应该注意几点:公司承租而得到的土地应该签订长期租赁合同, 对租用年限、租金和到期后对土地的处置都要进行约定;承租土地使用权需要进行登记;应查看出租人对土地的使用权或出租权, 确认出租人有处分能力;划拨土地不可出租。

“在人员管理方面, 不同业务类型, 也不尽相同, ”计静怡表示, 以快递公司为例, 人员流动性大、管理不合规往往造成劳动法方面的法律风险, 以及人员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等情况。尤其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形成大量代收货款业务, 如果没有合规的人员管理, 还会形成极大的携款逃跑的风险。“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不合规, 导致操作人员失控, 造成失货丢款, 后果均需公司承担。”计静怡表示, 这些问题都应在改制时解决。

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篇10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会计报表中出现了重大错误或漏报,在审计工作过后,注册会计师对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的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审计风险对审计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审计风险这个概念。现如今虽然我国审计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们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根据国内外审计风险的定义整理后,可以得到以下几种结论:审计风险是审计行为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对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内容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以上几种审计风险的定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计风险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行为不当,或者对审计事项判断失误,发表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意见,给被审计对象造成了损失,带来了不良影响,审计主体承担这后果的可能性。对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发生频率。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 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

(1)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审计工作依靠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高低,都跟其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关。由于审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审计,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长期的锻炼来积累经验。

(2)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大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同一个被审计对象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被审计对象的特征,而部分样本不能代表总体,所以抽样审计总是不准确的,会有一点误差。因为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审计人员经常会对一些可有可无的审计意见进行取舍,甚至会放弃。这种做法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审计意见的真实性。

(3)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如果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对于任何一项工作,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因此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计人员,但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能因为审计工作复杂而忽略一些细节,导致出现审计风险。因此,责任心强、自身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所提高的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必然高于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的人。

2. 审计风险的客体因素

(1)被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越加复杂,导致被审计对象出现不确定性,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非常便利,这些都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正确判断。但是,审计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审计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审计工作更加复杂,这使得审计人员工作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出现频率也随之提高。

(2)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

审计的期望差距,就是指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的认识不同,和他们期望值很难达成一致。长期以来,都习惯性地认为审计人员的工作就是做好审计工作,提交审计报告并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属于会计工作。但是被审计对象认为,审计人员应该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同时,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发现会计资料中的错误。所以在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审计人员有责任保证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责任发现重大舞弊情况。审计师因此必须进行正式的管理评估,这要涉及许多非会计领域的其他事项。审计责任的加大,一方面适应了社会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大了审计风险。

3. 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法律环境因素

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审计主体的规定性法律法规;二是审计主体运用性法律法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并且出台了一些关于经济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各方面人们的利益,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但在大力发展审计的同时,法律法规建设出现漏洞,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所以要完善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对于审计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

(2)经济环境因素

审计是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审计也一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如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审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这些政策制定与调整从根本上影响和引导着社会生活和经济主体。被审计对象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断进行调整经营手段,在不断摸索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二是经济状况。由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和本身自有的损伤性。经济繁荣时和经济萧条时有着不同的情况。萧条时收益下降,债务大增,审计不确定因素增加,审计风险蕴含其中。

(3)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因素

当前的社会下,审计市场正在努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和一些审计机构正在改善,因为审计的独立性、特殊性,审计受到社会的保护。因为审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机构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竞争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竞争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审计风险,是现如今社会最普遍的风险。

(4)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和依赖因素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审计行业蓬勃发展,对社会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审计被广大社会群众所了解。而一些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聘请高水平审计人员,帮他们提出一些审计意见,降低投资的风险。审计结果的运用也逐渐地深入到社会的各方面。社会对审计的这种期望和依赖程度高,表明审计责任大,风险也就越大。

三、审计风险的存在环节

1.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审计双方签订的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签订审计约定书后,对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之间都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照审计约定书签订的内容,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违犯了约定书的内容,构成了违约。正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并不确定,而财务状况又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重要影响,它是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得出真实审计结论,发表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所以,我们把签订约定书环节认定是产生审计风险的第一步。

2. 审计抽样环节的风险

审计抽样,是现如今大多数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的方法。审计抽样是在被审计对象的整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被审计对象特征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错,对于被审计对象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财务报告的真实程度不高,那么抽样审计的结果也可能不准确。

3. 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结论的真实性要求其所依据的财务状况资料真实完整。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即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上,审计证据究竟有多少才能最充分地证明其最终审计结论的可靠,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并且在收集整理和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审计证据后是否有遗漏,遗漏了多少重要证据很难确认。在质量上,审计证据的准确程度,这也难以确认。

4.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过程的最后结果。审计过程从签订约定书开始,然后进行审计抽样,第三步就是进行审计取证,最后根据前边的步骤来完成审计报告。虽然我们认为在签订审计约定书、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环节时容易出现审计风险,但是在编制审计报告表时,更容易出现审计风险。因为审计风险无处不在,所以,在编制审计报告表时,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如果在审计报告的编制时我们忽略了客观事实而导致出现偏差或错误,那就会产生审计风险,从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

四、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 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以及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多与国际审计行业进行交流沟通,把其中的优点运用到我国审计行业,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财务造假现象极其严重,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应对这些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认真面对这些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现行的审计制度进行完善,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来进行审计工作,发现会计报表中出现的错误与舞弊现象,提高我国审计水平。同时也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审计人员的过错而出现审计风险时,能保障被审计对象的合法权益。

2. 积极合理采用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这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而进行的审计工作。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计思想: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要求审计人员在一些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如收入确认、存货数量、会计估计等实行“有错推定”假设,它也强调审计人员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不能推测管理层是绝对诚实可信的,要考虑是否有舞弊的嫌疑。由于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及社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机构受到诉讼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抵御因诉讼而可能蒙受的损失,审计机构应从谨慎角度出发,从业务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审计机构还可代表审计人员向有关保险公司投保,进行风险转移。

3. 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的工作想要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近年来国内外被曝光财务丑闻和违规经营的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失衡。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仅是发现财会问题,而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找出企业或组织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企业或组织能稳定的发展。

4. 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在审计工作中,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以确保对复杂对象进行准确无误的审计。加强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聘请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首先,要聘请高水平高职称的审计人员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不断对内部审计和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了解审计的新法规和准则,加强科学审计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此外还要对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审计人员进行加深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要想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队伍的能力,降低审计风险,还要适当的聘请其他一些专业的专家人员,以有效弥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景军.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控制方法[J].山东:山东纺织经济,2014(5).

[2]常小莉.论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甘肃:甘肃科技,2009(8).

市场短期风险与机遇并存 篇11

首先,从指数上看,目前市场并没有出现深幅回调,这就意味着市场的指数调整空间还很大。当然,这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因为我们根据的原理就是,目前市场想要调整多少或者下跌多少,那是与市场之前的上涨(泡沫)有关。所以,我们看了之前市场的上涨幅度是159%[(5178-2000)÷2000×100%所得],而本次市场的下跌调整幅度,目前最低是(5178-3373)÷5178×100%=35%,对于牛市的回调,这已经算是非常大的幅度了。

沪指在本轮股灾里最多时整整跌了1800多点,这在牛市里的回调已经是很恐怖的了,而在此期间,大多数个股都超越腰斩。由此可见本轮股灾市场的调整实际上是超乎大家想象的。与此同时,再加上杠杆对投资者的伤害,那是双倍或以上的。在本轮股灾里,很多中产阶级都被消灭了,其惨烈程度堪比08年,甚至有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一切的元凶都是来自于市场的杠杆放大了本金炒股,其实就是相当于是借钱炒股了。所以,我们平时跟大家一直强调,要用自己的闲散资金投资,而不要去借钱炒股。如果是融资买入的,那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持股时间不超过3天;第二,或者股价跌破10日均线时一定要止损。第三,记得有赚就跑,那永远都是对的。

其次,从技术面上看,目前市场唯一的技术有效支撑就是年线了,而对于指数向下的调整空间目标来说,年线根本不够看,但年线却又是市场的牛熊分界线,这是牛市最后、最强的防线了,是不能被有效跌破的。与此同时,沪指的3373点是政策底,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市场若要向下跌,那必须要有“新的一轮做空盘或者割肉止损盘”出现才行;否则,市场在此想要继续大跌,那是很难的,但是,盘中或者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市场在此位置反复震荡,寻找新的平衡,那估计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市场未来大跌与否,并不是取决于谁的神仙预测,而是由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或者政策面引导所致才行。我们不反对预测,但是反对那些无脑的预测,比如在熊市里市场连年线都没有突破站上去、站稳,就有人预测说大牛市来了;反之亦然,目前市场并没有有效地跌破年线。所以,如果现在谁大胆地预测市场已经是熊市了,那么基本上算是无脑预测了。

最后,因为相对于指数来说,目前是半山腰,但是相对于个股来说,很多个股已经跌出了投资价值了,如基于对未来行业的看好,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互联网金融及其产业链、大健康医药及其产业链等,都是跌出了机会了,而此时,对于大家来说,敢于在股价最低迷的时候,敢于在市场不明朗的时候去投资,那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对于这样的机会,稳健的投资者可以轻仓参与,这当然是长线投资了,而对于激进的投资者来说,这也是非常好的左侧交易机会了。参与与否,就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度以及胆魄和对市场的认识了。

把握机遇防范风险 篇12

九、关于工程变更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工程变更是指在不改变工程功能和规模的情况下, 发包人书面通知或书面批准的, 对发包人要求或工程所作的任何更改。

由于总承包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工程计价方法复杂等特征, 因此,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 工程变更往往不可避免。工程变更不仅关系到工程工期, 更是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 对于发包人来说, 进行工程变更是本着对工程有利角度去考虑, 但如果处理不当, 将会对整个工程投资控制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带来工程投资失控等问题;对于承包人来说, 充分利用工程变更是有经验的承包人增收创利的良机, 但如果处理不当, 变更的价款得不到发包人的确认, 风险更大;况且, 在司法实践中, 工程变更是造成工程总承包合同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如何防范工程变更的风险, 是发包人、承包人均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工程变更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变更的标准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二是工程变更的责任范围约定不清的风险;三是工程变更控制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四是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不明确或不公正的风险。

防范工程变更风险, 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 关于工程变更标准的风险防范

首先, 工程变更必须要经过发包人的批准或同意, 未经发包人批准或同意的工程更改, 不属于工程变更。

其次, 工程的性质与规模的改变如扩大或缩小初步设计批准的生产路线和规模、扩大或缩小合同约定的生产路线和规模、扩大初步设计批准的建筑规模、改变初步设计批准的使用功能、扩大合同约定的建设规模、改变合同约定的使用功能等, 不属于工程变更。在FIDIC条款中, 工程变更不应包括准备交他人进行的任何工作的删减, 但对于一些小的或附带工作采取计日工作方式, 属于工程变更的内容。应当特别注意:对于为满足现行法律及规范要求的更改、履行合同的必要工作、工程设计深化、招投标文件中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的差异、合格承包商在投标时能预见的标准提高或增加设备等, 是否属于工程变更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进行具体约定。

最后, 承包人对自身的设计、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竣工后试验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调整和完善不属于工程变更;承包人对于因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实际进度明显落后于批准的项目进度计划的赶工不属于工程变更。

(二) 关于工程变更责任范围的风险防范

首先, 工程变更必须经过发包人的批准, 未经发包人批准不得进行任何工程变更, 因此, 发包人应当对工程变更承担关键和主要责任。

其次, 承包人应当遵守并执行每一项工程变更, 承包人在没有取得发包人批准的情况下, 不得进行任何工程变更。

第三, 工程变更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发包人直接发布工程变更指令进行工程变更, 在这种情形下, 承包人如认为难以取得变更所需的货物、变更将降低工程的安全性或适用性或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时, 应当迅速向发包人发出通知, 发包人应当作出取消、确认或改变原指示;第二种是发包人在工程变更之前要求承包人提交建议书, 承包人应当提出能否进行工程变更的理由和依据;第三种是承包人可以随时向发包人提交工程变更的书面建议, 但此建议的内容应当是:将加快竣工、降低发包人的工程施工或维护或运行费用、提高发包人的竣工工程的效率或价值或为发包人带来其他利益。在上述三种情形下, 尽管工程变更需要经过发包人批准, 但承包人仍应当履行上述相应的责任。

第四, 应当明确工程变更的范围。在示范文本中, 工程变更的范围包括设计变更如生产工艺流程的调整, 对平面布置、竖面布置、局部使用功能的调整, 对配套工程系统的工艺调整、使用功能调整, 对区域内基准控制点、基准标高和基准线的调整, 对设备、材料、部件的性能、规格和数量的调整, 因执行基准日期后新颁布的法律、标准、规范引起的变更, 其他超出合同约定的设计事项, 上述变更所需的附加工作;采购变更如承包人已按合同约定的程序与相关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或已开始加工制造、供货、运输等后发包人通知承包人选择另一家供货商, 因执行基准日期后新颁布的法律、标准、规范引起的变更, 发包人要求改变检查、检验、检测、试验的地点和增加的附加试验, 发包人要求增减合同中约定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竣工后试验物资的采购数量, 上述变更所需的附加工作;施工变更如由于设计变更造成施工方法改变、设备、材料、部件、人工和工程量的增减, 发包人要求增加的附加试验、改变试验地点, 新增加的施工障碍处理, 发包人对竣工试验经验收或视为合格的项目通知重新进行竣工试验, 因执行基准日期后新颁布的法律、标准、规范引起的变更, 现场其他签证, 上述变更所需的附件工作;因执行发包人的赶工指令导致的变更;调减受暂停影响部分工程的变更;其他变更。

在黄皮书、银皮书中, 对发包人发出对不可预见物质条件的处理指令, 在黄皮书中规定可能构成变更, 在银皮书中未规定;基准日期后执行新技术标准和法规构成变更;发包人改变进行规定试验的位置或细节, 或指示承包人进行附加试验, 构成变更;暂停超出一定期限删减部分项目构成变更;由于承包人以外的原因导致修补缺陷费用的产生, 构成变更等。

(三) 关于工程变更控制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明确工程变更应采用书面形式, 包括书面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单等。承包人不应当接受除书面形式以外的其他任何形式的工程变更的指令。

其次, 应当明确工程变更的时限是在工程总承包合同生效后至工程竣工验收前的任何时间。在合同生效前或竣工验收后的更改不属于工程变更。

第三, 应当明确工程变更的程序, 一是发包人的变更通知应采用书面形式;二是承包人在接到通知后的合同约定期限内向发包人提交书面建议报告, 包括可以接受工程变更或不接受工程变更的理由和依据、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的影响等;三是发包人在接到承包人的书面建议报告后在合同约定期限内作出批准、撤销、改变或提出进一步要求的决定并书面通知承包人。

第四, 如果工程变更涉及费用增加的估算和竣工日期的延长, 承包人必须在书面建议报告中就此提出要求, 否则, 视为工程变更不涉及合同价款的调整和竣工日期的延长。另外, 承包人在等待发包人回复的时间内, 不得停止或延误任何工作。

第五, 发包人应当在下达的变更指令中未能确认对此项变更提出的估算或竣工日期延长亦未提出异议的, 在合同约定期限内视为发包人已经批准承包人提出的变更估算和工期延长。

(四) 关于工程变更价款确定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明确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造价限额是否有要求, 即是否将超过一定限额的工程变更作为合同价款调整的前提条件。在FIDIC条款中, 没有此约定, 但在国内工程承包合同中, 一些业主要求增加此内容, 此限额的确定尽量合理和科学, 以防范风险。

其次, 应当明确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合同中已有相应人工、机具、工程量等单价 (含取费) 的, 按合同中已有的相应人工、机具、工程量等单价 (含取费) 确定变更价款;合同中无相应人工、机具、工程量等单价 (含取费) 的, 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确定变更价款;合同中无相应人工、机具、工程量等单价 (含取费) 的, 亦无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的, 双方协商确定变更价款, 也可以约定采用的定额和采用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当时的造价信息公布的价格。

第三, 应当明确工程变更中的增加与减少采用相同的工程变更价款确定方法。

第四, 应当明确人工、机具、工程量等单价是否包括设计服务费、采购服务费、总包管理服务费、合理利润等, 是综合单价还是单项价格。

第五, 应当明确承包人提出的优化建议被发包人批准, 承包人实施后所节省的费用, 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利益分享比例。

十、关于工程索赔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工程索赔是指在工程总承包合同履行中, 合同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妨碍了本方履行合同义务或发生合同中规定的风险事件而致使本方遭受损失时, 要求对方给予赔偿或补偿的权利。工程索赔是双向的, 发包人和承包人都可能提出索赔要求, 一般情况下, 承包人对发包人提出的赔偿或补偿要求, 称之为“索赔”;而发包人对承包人提出的赔偿或补偿要求, 称之为“反索赔”。工程索赔包括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工期索赔是指对承包人工程工期的延长或对发包人缺陷通知期限的延长, 费用索赔是指发包人或承包人要求对方补偿费用损失。

总承包工程具有规模大、投资大、工期长、技术性强等特点, 在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因素影响下, 在工程总承包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 工程索赔实际是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对工程总承包风险责任进行再分配, 对于发包人、承包人特别是对于承包人来说, 工程索赔是减少风险损失的有效途径, 是维护合同权益的重要手段, 是经营管理水平高的综合体现。

工程索赔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索赔的依据约定不明确风险;二是工程索赔的责任范围不明晰的风险;三是工程索赔的控制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四是工程索赔的工期和费用确定不明确的风险。

防范工程索赔的风险, 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 关于工程索赔依据的风险防范

工程索赔成功的关键是工程索赔依据是否明确、全面, 一方面由于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对工程索赔的依据作出了明确约定, 发包人、承包人对工程索赔的争议不容易产生;但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总承包的风险因素较多, 难以在合同中对工程索赔的依据一一列举, 因此,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对工程索赔的依据应当采取明确列举与概括定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约定。

明确列举方式是指索赔涉及的内容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能够找到依据, 发包人或承包人可以据此提出索赔要求。概括定义方式是指索赔涉及的内容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没有专门的文字表述, 但可以从工程总承包合同规定的风险和责任中分析得出发包人或承包人可以提出索赔要求。

在示范文本、黄皮书、银皮书中, 对工程索赔依据的约定均采用了以上方式, 但黄皮书、银皮书的约定更具体、明确。为了便于工程索赔, 加大工程索赔的成功率, 应当尽可能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对工程索赔的依据进行明确列举。

(二) 关于工程索赔责任范围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发包人承担责任的范围, 发包人未能履行的职责、责任和义务, 承包人有权提出工程索赔情形。

在示范文本中, 主要包括:一是发包人承担责任的风险事件, 包括:政府相关设计审查部门批准时间较合同约定时间延长的;因不可抗力造成施工开工日期延误的;质检、消防、环保部门对工程物资的检查造成工期延误、费用增加等。二是发包人未履行合同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 包括违反保密义务给承包人造成损失的;违反安全保证义务造成承包人损失和损害的;未按合同约定提供项目基础资料和现场障碍资料等相关资料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损失的;未按合同约定支付预付款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损失的;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安排设计阶段审查会议造成工期延误和费用损失的;承包人纠正坐标资料中的错误造成工期延误和费用损失的;发包人对工程物资未按时参检经重检, 如合格, 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的;发包人对施工质量 (包括隐蔽工程) 重检, 如合格, 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的;因发包人原因违反安全规定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因发包人原因未能通过竣工试验或延误竣工试验等。三是发包人原因妨碍了承包人履行义务, 包括:因发包人原因造成工程暂停导致承包人费用增加或关键路径工期延误的;因发包人采购原因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因发包人原因未能提供进场条件导致承包人不能按时开工的;因发包人代表和 (或) 监理人指令失误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因发包人要求对隐蔽工程和中间验收延期造成的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等。

在黄皮书、银皮书中, 关于承包人有权提出索赔的情形主要有:对有经验的承包人难以发现的发包人要求中的错误, 在黄皮书中承包人有权提出索赔, 但在银皮书中则没有此规定;由于发包人原因未能及时给予承包人现场进入和占用的权利造成延误和费用增加;对有经验的承包人不能合理发现基准坐标资料中的错误, 在黄皮书中承包人有权提出索赔, 但在银皮书中则没有此规定;对不可预见的物质条件, 在黄皮书中承包人有权提出索赔, 但在银皮书中则明确规定不允许索赔;由于现场发现化石、文物等导致承包人延误或费用增加;由于服从发包人试验指示或发包人负责的其他原因导致延误或费用增加;对于竣工时间延长的工期索赔, 黄皮书规定了五种原因, 而银皮书只规定了其中三种原因;由于发包人原因暂时停工导致承包人延误或费用增加;对于发包人接受和 (或) 使用部分工程导致承包人费用增加, 黄皮书中承包人有权提出费用索赔要求, 但银皮书中未规定;发包人对竣工试验的拖延造成延误或费用增加;由于发包人对竣工后试验拖延造成承包人费用增加;发包人拖延承包人对未通过竣工后试验原因调查、修正导致承包人费用增加的;因法律改变导致承包人延误或费用增加;因不可抗力导致延误或费用增加等。

其次, 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承包人承担责任范围, 承包人未能履行的职责、责任和义务, 发包人有权提出工程索赔的情形。

在示范文中, 主要包括:违反保密义务给发包人造成损失的;未能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深度要求提交设计文件造成损失或关键路径延误的;因承包人原因不能按时开工的;因承包人原因造成竣工日期延误的;承包人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对发包人提供的资料提出进一步要求造成损失或工期延误的;承包人未按合同约定对基准坐标资料进行实测复验并纠正错误的导致费用增加或工期延误的;因承包人设计原因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延误的;因承包人原因造成设计缺陷导致费用增加或工期延误的;因承包人采购原因导致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加工制造的工程物资未经发包人现场检验已覆盖、包装或运抵启运地点造成的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发包人对工程物资未按时参检经重检, 如不合格, 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的;因承包人未能按时提交临时占地、临时用水、临时用电资料或办理审批手续;承包人未按合同约定进行施工试验和检测;承包人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发包人对施工质量 (包括隐蔽工程) 重检, 如不合格, 造成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的;因承包人原因违反安全规定导致工期延误或费用增加的;因承包人的原因造成竣工试验未能通过或延误等。

在黄皮书、银皮书中, 关于发包人有权提出索赔的情形主要有:承包人未履行避免干扰的义务造成发包人承担损害赔偿费、损失和开支 (包括法律费用和开支) ;承包人未履行货物运输的义务造成发包人承担损害赔偿费、损失和开支 (包括法律费用和开支) ;承包人未履行支付电、水和燃气应付金额义务的;承包人未履行支付使用发包人设备的应付金额义务的;发包人对生产设备、材料、设计或工艺拒收或再次试验使发包人增加了费用;承包人未能遵守发包人的生产设备、材料更换或修补工作的指示导致发包人费用的增加;由于承包人原因赶工导致发包人增加费用;由于承包人原因导致工期延误向发包人支付误期损害赔偿费;未能通过竣工试验减少合同价格;由于某项缺陷导致工程或主要生产设备不能按原定目的使用, 发包人有权提出缺陷通知期限延长的索赔;承包人未能修补缺陷导致发包人费用增加;由于承包人原因导致竣工后试验未通过和重新试验造成发包人费用增加等。

(三) 关于工程索赔控制的风险防范

首先, 工程索赔应当采取单项索赔方式即一事一索赔的方式, 按每一件索赔事件发生后, 报送索赔通知书, 编报索赔报告, 应当单项解决。

其次, 应当明确工程索赔提出的期限, 从知道或应当知道索赔事件发生之日起计算, 工程索赔的提出应当采取书面索赔通知形式。超过此期限, 无权提出索赔。

第三, 应当明确索赔通知发出后的一定期限内提供书面的包括说明索赔事件的正当理由、条款依据、有效可证实的证据 (包括同期记录) 和索赔估算等详细的索赔资料。

第四, 应当明确接受索赔报告的一方应当给予答复 (包括同意、不同意或作出原则回应但应进一步提供资料) 的期限, 以及接受索赔报告一方在约定期限内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索赔的期限。

第五, 应当明确当索赔事件持续影响时提出索赔一方应当连续提交报告的期限及送交最终索赔报告和资料的期限。

第六, 承包人对发包人的索赔, 可以得到竣工时间的延长和 (或) 追加付款;发包人对承包人的索赔, 可以得到承包人支付的金额和 (或) 缺陷通知期限的延长期。索赔款项应当与工程进度款同期支付或扣减。

(四) 关于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确定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明确工程索赔事件与工期索赔、费用索赔之间的关系。

其次, 关于工期索赔, 通常包括时间的延长和经济损失的补偿两个方面。时间延长应当依据工程总承包合同规定的总工期、进度计划以及发包人、承包人共同认可的对工期修改文件、调整计划和受干扰后实际工程进度记录, 采取分析法进行确定;对经济损失的补偿即延期管理费的计算, 可以约定“据实计算”或约定延期管理费的比例。

第三, 关于费用索赔, 以补偿实际损失为原则, 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直接费如工费、料费、机械折旧费或机械闲置费;管理费;赶工费;额外发生的工、料、机费;资金回收;利息;整理索赔时发生的费用等。费用索赔是否包括预期利润需要根据索赔事件的具体情况确定。

(未完待续)

上一篇:矩形问题下一篇:玉米纹枯病防治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