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精选11篇)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1
摘要:为了确保城市可以高速有序的发展, 测绘工程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 测绘工程; 工程施工;
1 测绘学与测绘工程
测绘学是运用系统的方法, 对地理信息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采样、信息处理和具体应用等过程。测绘学还可以对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具体的描述, 主要包括空间大小、状态、湿度、空气成分等。
测绘工程, 具体指的是对空间、大地的各种信息进行精密的测量并绘制各种地形图。在进行工程建设前, 首先应该由工程师绘制地形图, 并且其他人员根据地形图分析得出其他的信息资料, 然后才能进行决策、规划和设计等工作。测绘工程的主要过程是测量、绘制、放样、数据处理等。
测量就是使用专业的测量仪器, 对实际地形进行分析和数据采集。绘制值得是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的绘制, 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缩略图。放样指的是将设计图纸按照坐标在实际中标注出来, 从而判断设计的合理性, 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工程的建设。数据分析指的是经过科学正确的计算各种需要的数据。然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处理。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2
关于绿色发展, 是指经济增长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高消耗及其带来的高污染的依赖, 并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减少, 资源节约及环境改善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学术上的定义, 里面的含义还很多。这个含义现在存在不同的看法, 对要不要促进绿色发展产生了争议, 甚至有相互对比的看法。
首先讲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促进绿色发展。
第一, 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遇到了挑战, 发达国家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实现了工业化, 但代价却是高昂的。现在全球气候变暖, 发达国家在德班会议上却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是不怎么讲道理的。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问题, 当我们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时候, 遇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比原来更大, 这是大家很难避免的挑战。
第二, 是一个更加重要的理由, 同时也是更为积极和重要的看法。绿色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什么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呢?过去, 我们把污染物、排放物作为外部性的东西, 没有算入成本。而现在, 我们要计入成本了, 经济学上叫负的外部性内部化。一旦计入成本就太高了, 怎样才能降低呢?现在的办法不行, 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 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后, 就有新的附加价值, 就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所以经济增长就会获得新的动力。因此观念上必须要转变一下。减排和治污, 过去被看作一种负担。很多人认为, 把污染物排掉, 不花钱, 就是占了便宜, 如果去治污, 就变成一个负担。现在大家再仔细想一想, 如果我们对这个国家, 对这个世界负责任的话, 就能形成一种新的机制, 会带来新的增长的机会和机遇。
第三, 当我们把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增长动力的时候, 我们会看到共赢的一面。有了共同利益的基础, 我想不论是两个企业也好, 两个地区也好, 两个国家, 或者N个国家, 都是合作的基础、共赢的基础。既然是一个机遇, 就有抓住机遇的问题。谁走在前面, 谁就可能抓住这个机遇, 就可能占据制高点。总体来讲, 我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绿色发展是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绿色发展不是负担, 而是一个新的机遇。谁能先抓住机遇, 就可能赢得先机。
作为一个机遇, 中国有什么优势?首先, 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政府,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在控制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可以强有力地履行公共职能, 这个优势在中国来讲会更加突出;第二, 后发优势, 我们并不需要淘汰旧有的产能, 我们新增的需求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产能或者绿色的基础设施来实现;第三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为我们快速地完善产业链提供良好条件;第四, 资本和人力优势;第五, 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空间巨大;第六, 可以避免城市化的“锁定效应”。未来20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65%左右, 两亿多人口转向城市, 如果用传统模式实现城市化, 环境的代价会很高, 如果我们采用新的绿色发展的模式来实行一种绿色的新型的城市化, 我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收益;第七, 新能源资源的禀赋。中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页岩气和沼气资源, 这使中国在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改善其能源安全方面有较多的选择;最后, 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 有可能使中国成为吸引全球绿色技术产业化的洼地, 一项技术可以是中国创新, 也可以是国外创新, 但可以在中国实现技术的产业化, 实现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当然,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激励机制, 为绿色转型提供强大的市场激励主要有两方面:首先, 为绿色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市场条件,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理顺煤炭、电力、天然气和水等自愿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使价格不仅反映市场稀缺, 更要尽可能地反映它们在开采、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外部危害。但这种改革难度非常大。最近电价已经有所调整, 煤电的问题仍非常突出。为什么产生这些问题?关键是机制不顺。理顺价格机制是第一位的, 同时要清理和取消对传统能源和自愿性产品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补贴, 并对国有企业占用的自然资源按市场价格收取足够的特许权使用费。
其次, 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须加快引入市场化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节能减排提出了方案, 主要观点是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 技术性的转化为排放总量的限额目标, 把排放的总额采用行业先进的排放标准和人均GDP等标准在各地区进行分配, 并且为各个地区建立碳排放的账户。账户建立以后, 每个地区怎么实现碳排放, 实现减排目标,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用排放权的交易, 可以用碳税, 也可以是排放的技术标准, 或者地区减排的合作机制、行政管制等等。我们对各个地区进行考核, 不一定完全拘泥于其实际减排多少, 而是看其账户是否平衡。
总体来讲, 今天我们讨论清洁产业发展的问题, 绿色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最直接的表现为清洁增长会引领一部分绿色产业的发展, 即所谓的绿色增长源。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传统部门绿色化改造。有人认为, 可能需要一些新技术, 而事实是, 有些机构曾经做过研究, 如果把现在大量常规技术和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应用, 就能产生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 而且可以同时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第二个方面, 新兴绿色产业扩张, 广义上包括所有的低碳和低污染的行业, 狭义上, 包括太阳能、风能和设备制造、电动汽车等等。
第三个方面是服务业, 特别是新兴绿色服务部门扩张, 有非常大的潜力, 现在生态系统的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很大的产业。
最后谈一下我们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
新兴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经济学讲究外部性问题, 即政府之外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将由政府着力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产权。例如, 电动车在发展初期, 市场容量不大, 为了培养消费者可能需要适当的补贴, 但是这应该是需求性的补贴。什么含义呢?即没有特定的对象, 竞争中谁胜出, 谁能够把车卖出去,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政府就补贴谁。这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不应该参与的事情是什么呢?例如创新过程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企业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投资规模多大, 这不需要政府解决。还包括政府要指定一些技术路线, 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 特别是技术快速变化的领域更是如此。例如, 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型的柴油车在节油方面有优势, 那么混合动力车的前景看起来不错, 而近几年, 电池蓄能技术有了一定突破, 电动车又成为主流了。这个领域实际上处于一个很不确定的状态, 潜力很大, 但是技术路线也是经常在变化的, 因此技术路线的选择, 应该由处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企业自己进行选择, 政府不需要进行参与, 即使参与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过去, 我们总认为为了攀登技术高峰,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短期之内攻克, 经常举一个“两弹一星”的例子, 但是我想指出, “两弹一星”从地球上来讲并不是创新, 因为在我们之前, 美国人、苏联人已经发明导弹,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追赶、在学习。如果要制造一个地球上尚未存在的东西, 真正要开拓技术前沿, 是有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创新什么时候能成功?很可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似醒非醒的时候突然想起来, 事情就成功了, 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是不能规定时间的。如果说几个月之内、几年之内必须实现什么成果, 这是不符合创新规律的。这些事情应该让科学家, 让企业, 让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 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去解决。
现在, 新兴产业方面有些技术很热, 但是关键技术还没过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政府搞了很大的开发区, 规划要搞多少多少量, 或者多大产能, 但是市场在什么地方?技术稳定吗?将来能卖出去吗?投资能收回吗?这些问题都是高度不确定的。新兴产业技术变动速度很快,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风险更大。其实, 一个行业里淘汰率最高的并不是传统产业, 而是新兴产业。
我们用更加清醒, 更加积极, 更加主动的态度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线, 关键是把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摆对, 使中国的绿色产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餐全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3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炳生、新加坡同乐餐饮集团董事主席兼总裁周家萌和北京宴董事兼总经理杨秀龙等业内精英,分别就“中国经济状况与餐饮产业发展”“种、产、销一体化,保障食品安全”“中餐要如何蜕变,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向世界”以及“北京宴,中国服务”等话题发表精彩演讲。
此外,论坛还邀请到全聚德、花家怡园、阿五美食、金百万餐饮等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同美国、法国、荷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餐饮界人士展开圆桌对话,就“海外中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餐饮业转型升级”“中餐‘走出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共同商讨中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和转型之路。
“2013国际中餐发展论坛”是世烹联打造的海内外中餐业对话交流的高端交流,也是世烹联第五届六次理(监)事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海内外中餐业界人士搭建一个分享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
甜点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篇4
目前,我国糕点市场正在向品牌化靠近,一些没有知名度的中小店铺明显感觉到竞争压力。外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服务和产品创新上都下足了功夫,这让有着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我国糕点企业也同样面临竞争压力。
糕点行业快速发展,由于它鲜美可口,种类丰富,老少皆宜。近几年我国糕点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益于糕点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糕点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形势都十分看好。我国糕点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从经济发展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逐渐追求健康和特色饮食的享受,追求情调和惬意的生活。
2.从消费者上。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经营港式甜品的专门店约有好几千家,对比香港的甜品市场,国内外很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吃”已不仅仅是为了吃得饱,还要吃得美味、吃得健康、吃得时尚。所以,衣、食、住、行等行业虽然传统却不过时,更因其与人们息息相关,永远都有市场。甜品作为现代休闲美食的代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有机构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厦门、南宁、沈阳、哈尔滨、长春、济南、太原、郑州、杭州、南京、苏州、长沙等十九个城市进行调查后发现,8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喜欢甜品,90%的人把甜品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甜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不可估量。据权威机构预计,到2015年,中国健康饮食产业将达到2000亿元,并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新亮点。
3.从甜品市场上看。现已被内地消费者所接受,历久弥新,消费热情不断高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甜品店在各个繁华地段商圈广场内甜品店是相对普及了,但远远不能满足,如在0·5公里内没有二至三家甜品店,市场都不算饱和。对内陆来说,甜品还是很空白的,很多地方还没有甜品店,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机会。
4.从政策上看。甜品是一个健康产业,有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它是一个朝阳产业。
5.从早期饮料。糕点行业上看,甜品是一个多方的组合和改良。甜品店的产品的多元性,具有饮料,点心,还有丰富的水果。传统饮料添加物越来越不受看重,糕点的普遍化。提供温馨优美的环境。甜品早已成为时尚健康的代名词。甜品提供更多的是一个健康,美味,快乐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大家所追求的生活。
6.从盈利上。甜品经营拥有较高的回报率,目前国内甜品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家独大或者几家独大的垄断态势,这种情况永远的都不会发生,人们又怎么会让自己的口味没有选择的选择呢。
进入2010年,我国糕点行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由于新进入企业不断增多,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行业利润降低,因此我国糕点行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微信号canyinshangji指出,在我国糕点企业中,一直以来,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品牌经营进程逐步加快,规模化经营初见成效。集团化和品牌连锁作为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在扩大和稳定客源、提高用户忠诚度、降低成本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新形势下幼儿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5
我国学前教育由于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规划中,造成了市场上0-6岁的早教市场极不规范,一方面公办幼儿园“入园难”,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入园贵”的现状一直是家长们头疼的问题。而近期各地教委相继出台了取消赞助费、明确收费标准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必然给学前教育市场带来一场革命。
政策导向驱使幼儿园向开办0-3岁亲子园
新的政策规定:取消赞助费、禁止以各种兴趣班、特色班名义加收费用。由于近年来幼儿园运行成本不断上升,已大大超过原来规定的收费水平。新的政策势必对幼儿园的运营造成影响。
幼儿园想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利用原有优势把现有3-6岁的教育方向0-6岁婴幼一体化延伸,幼儿园开办亲子园的优势有:
一.场地优势:幼儿园开办亲子园幼儿早教有现成的场地。一般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户外活动场地和多功能教室。可以从中拿出一间教室简单装修即可开展亲子园幼儿早教。
二.设备优势:一般的幼儿园都有蒙台梭利教具、感觉统合训练教具和奥尔夫音乐教具。幼儿园有这些现成的教具,开办自己的亲子园幼儿早教,不需要额外花钱配备教具。
三.师资优势:幼儿园的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熟悉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只要接受亲子园更专业的培训,能比其他人员更容易上手,更有专业的优势。而且这会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亲子园与幼儿园在运营方面还有很多不同之处,为保证园所稳定地扩大生源,婴幼衔接顺利过渡,建议寻找专业的早教机构进行咨询或加盟。
市场需求催热亲子早教机构 中国的学前教育市场越来越成熟,近几年悄然兴起的私塾、学堂也反映了家长早教意识的提高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逐渐从3岁后上幼儿园的被动教育过渡到3岁前上亲子班的主动教育。
目前的儿童早教项目大都是把0-3岁的教育和3-6岁的教育分开进行,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如一个宝宝在一个早教中心里生活学习了三年,对早教中心非常熟悉,而到了3岁他要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要接触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他需要去适应去熟悉。老师和要重新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宝宝的成长出现了断档,让宝宝再一次体验分离焦虑的痛苦,对宝宝的情感和生活都会造成影响。
目前许多成熟的早教中心从0-3早教岁延伸至0-6岁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也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赢得了市场份额。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6
摘要: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此,“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为四川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剖析了“一带一路”对四川省的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市场;国际化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一路”(简称“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核心战略,是支撑我国经济中长期持久发展的推动力量。作为重要战略,“一带一路”对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起始于汉朝,是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是东方与西方进行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路线。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除了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外,还具有更丰富的战略内涵。无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是新形势下的区域合作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区域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互利互赢,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一带一路”可以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引进沿线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科研人才,实现产业创新与优化产业布局。与此同时,加强对外合作,可以扩大市场布局,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同时,“一带一路”涉及区域广泛,覆盖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这些地区良好的发展契机,使这些地区从原先的不发达“内陆腹地”变成了“开放前沿”,为中西部地区注入了对外开放的力量,使之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爆发点。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四川省的发展机遇
四川省是全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和西部经济大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发挥着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作为内陆开放前沿阵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为四川省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1.四川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很多产业上可以找到结合点,其中能源产业、制造业和旅游业都将迎来新的机遇。能源产业方面,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国民经济需要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矿物原料都比较丰富,辅助矿产也较充足,可以与沿线区域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方面,四川省制造业种类丰富、层次鲜明,制造业较为发达,这正好可以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不发达的中亚、东南亚等沿线国家找到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布局;与此同时,出口这些商品,可以有效的推动中国商品向国际化升级。旅游业方面,四川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后,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文化旅游路线,实现四川与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交流。
2.“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四川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现优势互补。四川主要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有机化学品、机器及零件等产品。四川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计算机、钢材等。四川省2015年提出“251三年行动计划”,即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筛选20个与四川省具有较大产业和贸易比较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开拓;在20个重点国家中,优选50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在全省现有近1万家外经贸企业中,精选1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通过“251三年计划”,将会为四川省对外贸易再一次实现大幅度增长提供了的很大可能性。
3.推动川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新市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民营企业优化整合后,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为民企发展提供了对外合作的机会和相关国家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法律、政策环境,特别是“251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将重点引导100家民营企业,这都为川企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四川省可以通过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为川企进入新兴市场打下基础,让国外更多企业了解到川企的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逐渐实现品牌效应;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国际商会的协作的方式,建立品牌战略联盟,在全新的市场条件下,互帮互助,开放市场,最终形成品牌优势;川企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与沿线国家相关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科研人才,更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结合企业本身的优势,优化升级企业产品,打造全球营销网络和国际性自主品牌。这除了有利于川企本身从民营企业到跨国企业的转变外,同时也扩大了商品市场,服务了当地居民。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四川省发展的挑战
1.资金风险。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四川省大量企业实现跨国发展,而这种模式的发展要求企业用大量商品的交易和资金作为支撑。除此之外,在国外一些涉及到竞标机制的国家基础项目,就更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川企在金融机构大量贷款,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压力。另外,沿线国家可能会出现内部政局动荡和党派纷争的情况,例如一个党派下台,那就意味着之前对外政策的改变,例如优惠政策的取消和战略同盟的取消,这都会对企业造成或多或少的资金损失,甚至会导致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最终破产。最后,四川省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去进一步完善信息网、交通网、水电网费,更新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修建大量的高铁和公路等,这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都会出现资金短缺,例如,仅3个中亚国家2013―2022年的能源投资就需要360亿美元,四川作为一个地区,在资金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就更大了。
2.各省份之间恶性竞争。第一,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省份较多,各省份的战略目标雷同,同时各省份的战略中心观与“一带一路”实际的战略中心不匹配,都会把自己省份作为战略中心,于是全国出现了“一带一路”多中心的情况。第二,各省份都在强调”“一带一路”平台建设,都致力于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平台,于是各省份都强战平台经济,造成平台资源被过度占用,造成个省份之间平台经济缺乏联动性和竞争性,造成四川省平台浪费。第三,各省份的战略产业布局结构重叠,发展途径同质化,没有根据自身特色设定专门的发展策略,这就会导致物流集聚地、资源优势等的选择一致化,最终必将导致发展滞后。
3.与沿线国家合作出现问题。在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必定出现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合作和规划过程中,就会增加难度。例如:制度方面,各国的海关、货币、劳务等差异大,都需要去调整和协调,包括各国的贸易壁垒、官僚作风以及管理制度等。
四、结论
“一带一路”为四川带来了重大影响,将四川由过去的“内陆城市”转变成了“改革先锋”和“开放前沿”,毫无疑问这为四川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增添了许多挑战。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四川省应当积极配合“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对外开放能力,实现四川省经济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私营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篇7
改革以来, 特别是近五年以来, 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目前, 私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相对于个体经济而言, 私营经济在规模和效益上要强得多;相对于外资经济而言, 私营经济是民族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 私营经济具有明显的灵活机制。私营经济地位的独特性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世纪、新阶段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 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
中国已成为WTO正式成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进程也大大加快。随着中国平均关税水平的下降, 外国高附加值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 同时外国市场对中国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的物美价廉产品也会涌向世界各国。中国将逐步兑现入世承诺, 一些传统垄断企业将开放, 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十年内会愈演愈烈。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 以及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中资走出去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入世带给私营经济许多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对各类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凡是对外国企业开放的, 私营企业者都可以进入和经营。二是金融业的开放使筹资渠道多元化, 可一定程度上解决私企融资难问题。三是按入世承诺, 私营享有指定经营权, 比如农产品有些份额指定私企经营。四是三乱负担、上市平等权有望改善。五是获得外贸进出口权可促进私营经济发展, 2002年中国出口表现非常好,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1999年允许私营企业进入进出口领域。所有这些入世机遇都对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 党的十六大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为构造和搭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已清晰。中国将继续深化国企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操作。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为私营经济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 私营企业完全可以大力参与国企的重组和退出。市场竞争作用会使国企和私企按国家战略意图健康发展, 使中国经济更加充满生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进入领域, 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 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从中可以看出, 报告不仅明确强调了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且对促进私营经济发展提出了诸多新的政策, 从而突破了私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 不再仅停留在简单的舆论宣传, 而是成为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实践。私营经济若能抓住这些政策机遇, 能够深刻体会这些政策内涵, 一定会取得很好的业绩。
(三) 中国经济当前良好的宏观环境机遇
1997年下半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 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国民经济。启动扩大内需的政策,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 标志着国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全面展开。经过五年左右的调整, 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抓大放小取得实质性进展, 多种经济活力旺盛。二是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作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地位已初步确立, 市场化程度提高很快,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例明显降低, 二、三产业发展趋向合理, 传统产业优势得到巩固提高,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并基本建立起了通过市场实现产业结构自动优化的机制。四是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伴随入世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市场开放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提高。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继续开放, 资本账户逐渐开放, 外汇和利率改革进一步市场化。
二、私营经济面临的挑战
无疑, 机遇是千载难逢的, 但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 私营企业主要面临如下挑战。
(一) 规模、技术、管理上的挑战
我国私营企业总体上存在着规模小、装备差、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家庭式管理等问题。国外企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各种制度比较健全, 无论市场调研、研发、生产、市场拓展、销售控制、人才培养、战略制订都已经拥有一套成熟的操作经验。而我们的私营企业管理随意、粗糙、缺乏制度和规范, 且有许多是家庭式管理。另外, 跨国公司资本雄厚, 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迅速实现规模生产。同时, 为了抢占市场, 有时可以保持三五年不赚。而我们弱小的私营企业规模实力有限, 无法与之进行正面竞争。总之, 入世后, 一批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低, 运行效率低, 消耗较大, 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私营企业将会步履维艰, 面临着倒闭的威胁。
(二) 人力资源的挑战 (人才的挑战)
在存量上, 私营企业高素质人才偏少, 平均人才素质偏低, 影响企业长远发展。而跨国公司通过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网罗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在增量上, 外资公司通过提供高薪、优越的办公环境等,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极具竞争力。随着入世, 很多人才会选择外企, 甚至连私营企业现有的人才队伍也可能大批流失, 造成私营企业人才资源大量“失血”, 这对私营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上, 私营企业普遍是重使用、轻开发, 把人看作是成本, 其组织忠诚度偏低, 劳资对立, 合作气氛差, 员工满意度和安全感都不高。
(三) 拥有信息、知识和经验上的挑战
1. 由于目前政策透明度不够, 私营企业不了解外企将以
何种方式、何种程度进入中国, 这对于如何与上下游企业签定合同难以做出具体的准备。
2. 入世后的五年中, 国家要修改2000多条法令, 平均一
天会发布一到两个法令, 其中的很多内容会涉及到私营企业, 在这一点上私营企业的准备也显得不足。
3. 对世贸规则的不熟悉和缺乏国际市场实际运作的知识
和经验, 在短时间内会使留在国内及要走出去的私营企业都要走一定的弯路, 付出一定的代价。
(四) 市场规则的挑战
入世后的市场“游戏规则”会趋向透明, 将大大削弱私营企业的“本地化”经营优势, 降低外资企业的非经营风险。随着知识产权协定的执行, 也将使一部分依靠复制、仿制国外产品起家的私营企业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三、私营企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 私营企业首先要转换思维方式, 培养和加强全球观念
如果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在思考企业生产、营销、研发等问题时强调全球性、整体性, 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组织内采取行动, 能够对分布在各地的员工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 能够长期有效地协调和配置组织的所有资源, 建立全球性战略协调机制, 那么私营企业就形成了全球观。企业全球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的组织文化变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私营企业要打破原有的以公司总部为中心、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等狭隘观念, 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全球意识的培养。
(二) 私营企业应加快进行制度再造
实践证明, 许多企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在一定时间推出领先的产品, 并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形成井喷式发展, 但因在制度、管理、组织等方面未能跟上而很快垮掉。要克服制度缺陷就必须进行制度再造。
1. 产权制度创新。
私营企业要根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界定产权, 采用多种方式, 如员工持股、股权多元化等产权分配方法, 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2. 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是家族化私营企业的必由之路。
规模不断壮大的家族化私营企业应采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管理模式。由家长说了算转向制度制约, 完善规章制度, 使企业走向“法制”轨道, 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员的制约关系。要善于挑选人才, 对聘来的经理人员, 要按公司章程的规定给以职权,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横加干涉。同时, 要给予职业经理层甚至员工剩余索取权的激励。
(三) 私营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问题
私营企业要对人才结构认真进行战略性设计, 制订完整的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计划, 实现人才竞聘、人才使用、人才培训等人才机制的科学化、系统化。企业战略基础是选好人才, 要任人唯贤, 坚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选好人才以后就是用人。用人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 用人所长, 使之各尽所能, 各展其才。对所用之人给予充分信任和激励。努力营造一种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四) 培育私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动态竞争力
许多私营企业家在如何发展企业的问题上, 不是考虑如何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是热衷于寻找捷径, 比如有企业经营网络发了财, 很快就会有很多企业蜂拥而至。其实企业的发展并不能靠走捷径走一辈子, 要靠自身素质, 要有过硬的品牌产品, 真刀实枪地去抢市场。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 都必须把增强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 踏踏实实, 一步一步, 而不能总想着“出奇制胜”的盲目多元化。
(五) 创立私营企业自己的无形资产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誉, 这是企业的价值所在。
1. 大多数私营企业产品粗劣仍是主要问题, 对品牌、商誉的培育关注不够。
我国民营经济是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生长起来的。随着我国从不规范的市场日益向规范市场转化, 私营企业原来采取的适当竞争手段逐渐失灵, 并面临越来越多的强有力的国内外竞争对手。因此, 私营企业要更新观念, 增强质量意识, 按照国际市场要求, 提高产品档次,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把企业的外向型发展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并培育自己的无形资产。
2. 很多私营企业主对无形资产有误解, 他们为塑造企业品牌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
无形资产不仅要有高知名度, 而且要具备相应的美誉度, 其更重要的是质量、服务、价格、信誉、文化等因素。可口可乐、索尼、奔驰、金利来、海尔等世界知名品牌不仅仅是通过广告造就的。
发展城轨交通的机遇与挑战 篇8
迎来发展春天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二三线城市也提出要上地铁等轨道项目,您作为铁道工程建设专家,请问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张国华:目前中国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铁的建设,受资金链的影响,速度明显放缓,很多项目受到了影响。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北京、上海的地铁、轻轨建设已经在全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领跑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城市的各个行业。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非常赞成达到标准的大城市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对于很多二三线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这种急迫心情,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切忌盲目上马,要因地制宜地发展。
《新经济导刊》:您作为长期从事铁路建设的专家,对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有何看法?
张国华:城市轨道交通为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从事轨道交通建设的单位有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北京城建、北京建工等企业,这些单位主要从事基础开挖、隧道掘进、铺路架桥等重难点项目,是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和重中之重。在高铁建设步伐放缓的今天,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来说,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中,我认为最好的最大的经验,就是要把安全与质量放在第一位。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事情,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新经济导刊》: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将为其他很多行业带来发展良机,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国华:不错,城市轨道交通将为社会提供很多发展机遇。除了建设和运营企业外,具体来说还有其他一些方面。
一是为轨道交通相关设备制造与服务提供商创造了机遇。生产车身的企业,如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主营通信信号的企业,如全路通信、中国铁通、上海贝尔、华为等;提供机械设备的企业如三一重工、山推股份;还有特种钢材、特种水泥、电力设备、仪器仪表、专用空调、安防监控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它们都能从蓬勃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受益。
二是为餐饮、旅游、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城市地铁站,基本都形成了一个比较集中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而人口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密度的人口集散地,自然会吸引餐饮、商业集中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外地游客观光,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为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几年,房地产业发展得非常迅速。在一线城市,房价飞涨,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有一定关系的。好的路段,性价比自然就高。同样,现在有些城市还没有地铁,房价还不是很高。如果通了地铁和轻轨后,地铁沿线的房价,就会迅速攀升。北京通州、大兴、昌平等郊区的房价快速上涨,很大程度上与地铁的带动是分不开的。
勇于面对挑战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会遇到什么难题?您又怎样处理?
张国华:在不同的城市,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里面有政策方面的问题,如涉及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拆迁补偿等;有地方习惯和风俗方面的问题,如下穿建筑、坟址迁移等;有气候与地质条件方面的问题,如超浅埋、地下渗水、寒冻土、河水倒灌等。像这样的问题,会在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中遇到。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是应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科学、合理地来破解。要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党和政府放心。
《新经济导刊》:有人认为,在我国城市轨道建设与运营中,个别地方出了一些事故,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您是如何看的?
张国华: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方面,我们国家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国外其他地方其实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这是所有轨道建设与运营方都应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城市轨道交通,是在人口和建筑群密集的地方建设,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有别于其他交通项目建设。通过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来看,人为因素、设备因素、自然气候因素是引起事故的三大原因。因此,对这三大因素的综合考虑,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部门的一项长期课题。
《新经济导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费用极为高昂,您认为城市应该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张国华:国家现在高铁建设速度放缓,在一定程度上与资金紧张有关系。现在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每公里成本在5亿元左右。按照这样的投入,很多城市是承担不起这么巨大费用的。如果启动城市轨道交通,那么融资就成为关键性的环节。融资成功后,还要管好用好资金,使其发挥最大价值。如何管好用好资金?首先,要有一套健康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要做到有章可循;第二,要统筹规划,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转效率,不断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第三,要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督和审计力度,启动阳光工程,杜绝各种管理漏洞,确保资金链健康运转。
《新经济导刊》:有人说,我们国家的轨道交通建设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很多原创性的、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国华: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也取得了很多原创性的、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我们曾经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建设了青藏铁路,现在在建的哈齐客专也是世界第一条高寒高湿高铁。我们的轨道交通技术在世界上应该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在技术创新方面,就拿在哈尔滨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来说吧。中国铁建二十二局在哈尔滨松花江上原滨洲线铁路桥下游50米的距离,还要建一座铁路大桥,新大桥将是承担哈尔滨到满洲里、哈尔滨到齐齐哈尔的四线铁路大桥,而原大桥上的铁路,初步规划供哈尔滨市用作城市轻轨交通。新大桥面临的难题和技术要求,都是没有先例的,这要求建设者们不断创新。在城市轨道交通中,还有很多技术,如低碳节能技术、电传动技术、网络控制技术、降噪技术等等,都要求相关单位不断研究创新。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如何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9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机遇和挑战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等给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国内人口老龄化、“超大规模发展难题”、主权问题等因素影响,国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仇视、中国周边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国威胁论”等有制约着中国走向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面临的机遇: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这将在当前和今后很胀一段时间内存在。一是自苏联解体、打破世界两极分化后,尽管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的崛起,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趋势。二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饱受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苦难、多次局部战争后,更加渴望世界稳定、和平。核武器的杀伤力加大,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中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班车,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硕果累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综合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为中国进一步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爱好和平的传统文化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国强必霸”有违中华传统文化,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绝不是中国的选择,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面临的挑战
1、国内的一系列根本性挑战(1)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1、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影响劳动生产率;
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要求更高,表现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产生的冲击;
4、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与储蓄比例的波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面临“超大规模发展难题”
“超大规模发展难题”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能否可持续发展、资源、人口、就业、贫富差距、东西差距、社会稳定、非传统安全因素等问题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又一难题。
(3)主权问题将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
目前主权问题主要是牵扯到,台湾回归祖国和。一是台湾问题一方面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台分裂势力也越来越嚣张。二是许多国家借着台湾问题伺机敲诈中国,使中国经济受损,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中国多处于被动状态等。三是中日钓鱼岛争端对我国领土完整、主权提出了挑战,给中国走向和平发展道路造成了阻扰。(4)在政治上,制度化、法制化不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缓慢、腐败蔓延等问题。在文化上,中华民族正遭遇着现实理想的丧失,道德滑坡、民族主体意识的缺失等危机。在环境上,大气污染、水污染、荒漠化物种灭绝的问题正在折磨着我们的脆弱生态环境。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遏制
在经济上,借口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将其国内经济衰退归咎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利用知识产权问题在WTO起诉中国并扬言经济制裁等;在政治上,利用人权问题打压中国,支持中国的民族分裂主义等;在军事上,美国继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军事战略的大调整和重新部署,将战略力量从大西洋转向西太平洋在科技上,限制美国高新技术及产品输入中国,阻止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阻止其盟国对中国的技术输出等。
2、中国周边复杂的安全环境
军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位的国家中有8个在中国周边;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8个国家中有4个在中国周边(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世界主要战略力量,除了欧盟和美国以外,都在中国周边(日、俄、印、东盟);中国背陆面海,但陆有强国接壤,海有岛链环锁。只要体现在:南海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冷战遗留下来的朝鲜半岛的问题、新疆东突问题等。
3、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疑虑
曾经的荷兰“海上马车夫”、英国“日不落帝国”、美苏争霸的崛起伴随着霸权和侵略,给世人造成误解。国际上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会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威胁到美国等大国的地位,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给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造成阻碍。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10
摘要:我国延迟退休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将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双向影响,本文基于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对延退改革方案的初步建议,主要分析延退改革下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浅析延退改革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延迟退休 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金 改革
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参数,近年来,受老龄化日趋严重及社会统筹养老金计划收支失衡现象的影响,国际社会退休年龄延后改革现象日趋普遍,延迟退休改革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OECD(2013)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将陆续出台延退相关政策及改革方案。例如在澳大利亚,1952年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将在2017―2023年期间从65岁延至67岁;在德国,1964年以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将在2014―2029年期间从65岁延至67岁。在中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始于1978年,男性、女工人、女干部的退休年龄分别为年满60周岁、50周岁和55周岁,特殊职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将退休年龄提前5―10岁。这一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显著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预期余寿持续增长,为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将法定退休年龄进行延长。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0.16》,其中涉及我国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的建议,在当前背景下,中国延迟退休改革势在必行,而对于与退休年龄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势必在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分析延迟退休给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退休年龄机制的调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根据《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以下简称《绿皮书》)中相关研究人员阐述的延迟退休方案两步走设想,基本奠定了我国下一步延迟退休改革的基调和大致方向,本文正是基于《绿皮书》对延退改革方案的建议进行分析,其建议如下:
第一步,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同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女性退休年龄将统一为年满55岁。
第二步,在2018―2045年之间,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同时延迟至年满65岁。
另外绿皮书中的延退方案,提出引入延迟退休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弹性退休制度意味着个人可通过自身需要选择退休年龄,退休年龄不同所享受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有所差异,以此应对不同的养老需求。各国延迟退休改革过程中为了保护不同人群的利益,通常秉承“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理念。因此,我国延退改革实行过程中也会将会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及工作时长将参保人员划分为成老中新三个群体。三类人群的分离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走向多样化,以应对人群划分后引起的养老金给付差异问题,这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延退改革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随着退休年龄的延迟,缴费年限的延长,应退休者的养老金支出将会不断增长。对现行养老金积累制度来讲,养老金账户中个人账户资金持续累积,能够对我国养老保险金统筹与给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引入弹性机制的建议,在目前分性别、分年龄、分时期但不分职业的延退改革建议下,养老金给付方面难以避免引发新的养老待遇不公问题。退休期望与难度的不同造成退休门槛的不同,个人账户积累将出现差异,形成差异的进而会影响到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的运作,如养老金社会统筹方面不能在各行业人群或老中新三类人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与过渡点,那么公平的问题将逐步显露;此外,根据张熠(2011)的观点,在因退休年龄延迟引发的工作期增长的年限内,参保人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动持续变动,而现阶段我国工资增长水平高于养老金增长水平,工资变动影响社会统筹部分,这种差异将导致延迟退休后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水平提高,养老金支出将会增加。延迟退休一定能够改善养老金收支状况说法过于理想,应辩证客观地分析在延退改革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延退改革对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机遇
(一)延退改革有助于养老金收益水平提高
依照我国现行养老保险金计算公式,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储存额增加,退休后余寿的减少使得养老金计发月数减少,个人账户养老金拿的更多;同时缴费年限增加,基础养老金养老金的收益提高;综合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养老金收益水平将整体提高。
(二)延退改革为养老金收支平衡提供出路
我国养老金并轨制度改革持续进行,但制度的实行无法有效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问题,并且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转轨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养老金社会统筹方面产生大量隐性债务。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省份养老金面临“空账”的情形成为我国养老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据郑秉文(2013)测算,以现阶段养老金待遇平均水平,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个人年度缴纳养老金可增长40亿元,统筹基金支出可减少160亿元,基金缺口将缓解200亿元。在我国经济形势与劳动力市场变动不大的前提下,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能够为现阶段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提供一条出路。
(三)延退改革影响养老金社会统筹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11
1.大豆生产及进口状况
(1)大豆生产情况。大豆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重要来源。大豆在我国虽然作为粮食作物来统计,但是榨油用大豆的比例逐步上升,目前油用大豆已占总产量的55%左右。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经是世界上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我国大豆生产于1993年达到1950万吨的历史最高点之后,产量一直在1300万 ~ 1600万吨之间徘徊,国产大豆在国内榨油原料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41%逐渐下降到35%。大豆播种面积波动是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
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波动,表现出与生产效益(尤其是比较效益)变动相吻合的趋势。全国平均大豆减税纯收益虽然明显高于小麦,但在许多年份低于玉米。在我国各主要大豆产区,玉米都是大豆的主要竞争性作物,二者比较收益的变动与大豆生产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玉米收益低于大豆收益的年份(1991 ~ 1993年),大豆产量逐渐增加,玉米收益高于大豆收益的年份(1993 ~ 1997年),大豆生产则随之下降。
(2)大豆进口情况。1995年前,我国基本上是大豆净出口国,主要进口成品植物油,油料进口很少。1996年以后,我国大豆关税降到3%后,植物油和油粕进口迅速下降,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大豆进口贸易形势发生了逆转,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从此以后我国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长。1995 ~ 2003年期间,我国大豆进口量从29万吨增长到2074万吨,进口大豆占国内大豆总压榨量的比例从4%增加至71%,大豆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国内生产量。目前大豆进口在我国油料进口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大豆进口平均占油料总进口的82%,我国已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2.大豆榨油业的现状与趋势
(1)榨油企业不断减少,平均规模迅速扩大。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鼓励发展农村小机组及地区粮油自给政策,导致粮油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榨油厂、面粉厂、碾米厂等粮油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均在1000万元以下、日处理能力100吨左右的小型加工厂在行业中占有相当比例。近年来,由于沿海大型油脂加工厂及进口植物油的猛烈冲击,许多中小榨油企业被迫停产或倒闭,我国油脂企业数大量减少,而平均规模却迅速扩大。1995 ~ 2003年期间,我国油脂企业数减少了4000多家,而平均资产规模却增加了1亿多元,目前,油脂企业的平均规模已远远超出面粉厂、碾米厂等其他粮油加工企业。
(2)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近年来,油脂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市场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几大著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以上,但是国内目前仍有1000多家中小油脂企业占据着散装食用油市场,我国植物油工业整体上仍处于相当分散的情况。1995 ~ 2003年期间最大的4家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例(CR4)及最大8家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例(CR8)分别在12% ~ 15%、17% ~ 20%之间徘徊,植物油市场集中度变化不大,仍处于较低水平。按照产业经济学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标准,我国植物油工业目前处于原子型完全竞争阶段,每一个企业的行为不足以影响市场供给和需求。
二、优质大豆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1)需求增长为优质大豆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十几年来,中国对大豆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迅猛。1992年国内大豆消费量仅为1015万吨,到1994年国内大豆消费总量达到1576万吨,但仍未超过当年的产量1600万吨。从1995年开始,中国大豆生产和消费之间开始出现缺口,目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加大。
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两个显著标志:一是食用油消费大幅度提高,二是肉禽蛋奶消费迅速增加。大豆榨油的两个直接产品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增长:豆油用于人们植物油消费,豆粕用于饲料生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豆粕在我国饲料和畜牧业生产中的消费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作为大豆压榨业的副产品而存在,国内年产量基本保持在400万 ~ 700万吨之间,而且国内还不能完全消费。1996/1997年度,国内生产豆粕720万吨,同期消费量为920万吨,产销量之间的缺口达200万吨。从那时起,中国豆粕消费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此后国内豆粕产销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建设有利于优质大豆业发展。为了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部出台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 ~ 2007年)”,对专用小麦、高油大豆等11种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抵御进口冲击、扩大出口的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07年全国大豆消费量为3300万吨,其中高油大豆2500万吨,比2001年增加700万吨。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近几年培育了20多个含油率接近国外高油大豆的品种,加上东北地区生产条件优越,发展高油大豆的潜力很大。规划要求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辽河平原、内蒙古四盟市5个优势产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个省区的30个地市(盟)127个县市(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建设,对提升国产大豆品质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优质大豆及其加工业的发展。
(3)政府高度重视优质大豆种植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近来来,我国加强了大豆良种培育和推广工作。2002年初我国开始实施大豆振兴发展计划,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67万公顷优质大豆示范区,并给予每667平方米(1亩)10元的补贴。该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豆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67万公顷高产高油大豆平均667平方米产量达到了175公斤,超过了农业部2002年初确定的150公斤的产量目标。
此外,政府高度重视优质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并在“全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了大豆食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着重发展销路广、市场潜力大的豆奶、豆奶粉、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加快传统大豆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我国优质大豆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大豆磷脂、皂甙、低聚糖、异黄酮、食用纤维等功能性食品,加快研制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新产品。
2.挑战
(1)进口冲击对大豆种植业发展形成较大威胁。过量进口大豆使我国大豆种植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由于进口大豆的挤压,我国大豆与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的比价持续下降。1998 ~ 2002年期间国产大豆价格一直在1.9 ~ 2.2元/公斤的低价位运行,与1998年以前相比下降了40%左右。价格下跌使种植大豆的纯收益急剧下降。另外,进口大豆大量增加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大豆价格波动加剧,大豆种植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收益下降和风险扩大抑制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对大豆种植业发展形成较大威胁。
(2)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豆压榨能力过剩。我国植物油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CR4=12.4%)、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为数众多的企业无法采取统一价格等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也没有雄厚的资本金和强大的研发、营销能力,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品差异障碍。另外,植物油工业是一个技术成熟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准备进入企业没有技术壁垒,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进入。总体而言,我国植物油工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由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加之国内植物油消费量增长迅速,近年来国内外资本纷纷进入我国植物油加工业。截至2004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已达6000多万吨,而大豆压榨业的原料总供给仅为2900多万吨,豆粕市场容量折合为大豆也不过2700万吨左右,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已超过原料供给量和市场需求量,目前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已出现过剩。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优质大豆的种植和加工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而且面临良好的机遇。今后优质大豆种植、加工业发展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实行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借鉴国外的经验做强做大;③加大大豆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力度,加快研制高质量、高附加值、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大豆产品。
【测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推荐阅读:
测绘成果的发展与保密07-06
制冷空调行业发展环境 机遇与挑战并存12-06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机遇与风险和挑战07-29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08-15
测绘发展12-16
发展趋势、机遇挑战11-30
地质测绘技术发展11-03
数字测绘技术发展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