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2024-11-04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共12篇)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1

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行业, 在工程建设领域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建筑设计是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服务的行业, 在提高投资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是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建筑设计是把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要平台, 是带动相关装备制造、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行业发展的先导, 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灵魂。

建筑设计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是敏锐而又最具时代感的行业之一。近几年是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 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央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视。2014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的要求。同样在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明确要求提升我国建筑设计整体水平。方案和意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集约、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的理念, 树立文化自信, 并鼓励建筑设计创作。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以后,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广西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不断向前迈进, 建筑业作为广西经济的重要支柱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冲击。广西的建筑设计行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不断地成长,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竹筋混凝土”小楼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板房, 再到如今的高楼大厦, 建筑设计师一直以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尽量地为人们提供那个时代最好的居住、办公和生活环境。伴随着经济的腾飞, 全区建筑设计行业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2005年广西建筑设计营业收入合计为3.5亿元, 施工图设计完成投资金额约175亿元;2010年广西建筑设计营业收入合计为11.5亿元, 施工图设计完成投资金额约575亿元;而到了2014年广西建筑设计营业收入合计为18.6亿元, 施工图设计完成投资金额达到了约930亿元。建筑设计行业为广西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新时期下,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响应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政策规定, 更好配合广西“双核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保障广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引导广西建筑设计行业迈步向前, 必须更详细、更深入地掌握广西建筑设计行业现状, 并认真研究引导和监管广西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2

电信网络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江苏省邮电管理局政策法规处)薛兴华

一、公用电信网发展状况

近几年是我国通信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作为中国第一电信运营商的国家邮电公用电信网,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网络更加完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移动通信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初具规模。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到今年4月达到1.16亿门,中国电信网络规模路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城乡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2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恨户,居世界第三位。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2%。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6.5%。无线寻呼用户达到3600万户。数据通信终端用户达到36万户。

网络技术层次进一步提高。全国县以上城市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全国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达到99%;局用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7%。全国建成317个扩大的C3本地网;长途电话网等级结构由四级向两级演变、调整已基本完成,长途二级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模拟有线传输干线设备已全部退网,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的大容量、高速率数字干线传输已基本形成。 2. 5Gb/sSDH传输技术已普遍在干线网上采用; 国产ATM宽带交换机已上网试运行;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省会城市和主要经济发达地区、直联与准直联相结合的7号信令网,省会以上城市的数字同步网设备和配套的监控系统已投入运行,省内二级同步网的系统建设和联网运行工作全部完成。

移动通信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600万户,其中GSM网容量达到1500万户。GSM数字网覆盖全国304个地市和1731个县市,有24个省(区、市)实现县以上城市全覆盖,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31家运营公司开通自动漫游。完成了800兆CDMA中国电信长城网在4个城市的试验工作。280兆高速寻呼网在26个省会以上城市联网运行。

信息通信网络初具规模。数据通信总容量达到46万个端口,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覆盖全部地市以上城市和90%县市及部分乡镇,*中继宽带业务网已开通并提供服务。与相关部门联合建设了国家金融数据骨干网,合作开通了“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国中网”、“地震网”等多个数据通信专网,积极向社会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和计算机公众信息服务,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联网省市已达到22个,全国大部分地市以上的“168”已基本实现联网。“160”实现了近100个台的数据库联网。智能网已向社会开放了300、800等业务。

二、网络技术优化促进业务市场增长

近几年,世界电信发展呈现出业务市场全球化、三网融合信息化以及电信网络向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发展的三大趋势,面对电信业务市场的新需求和因特网对传统基础电信网的挑战,国家电信公用网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竞争的压力和加快基础电信网建设的必要性。中国电信已提出面向2010年的前瞻性发展策略和远景目标。

按照新规划,“九五”期间,我国长途交换网将加快本地网建设,取消C4网,较发达城市在充分考虑交换网安全的同时,将严格控制交换机种类,采用两个或多个本地网合用长途交换机的方式保证网络安全。到2010年,我国长途电话交换网将形成整个平面的无线动态网或分高低平面实施的动态选路网;除传统的普通语音业务外,还将在全国范围内便捷优质地提供各种智能业务及窄带ISDN业务,具备优越的网络性能和服务指标,并可按业务类型提供不同业务质量。

长途传输网建设形成以SDH传输系统为基础,结合ATM的双层基础平台结构,SDH传输网除了为语音业务提供传输通道,还将为高速数据业务提供路径,而ATM层则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的传输和调度。

在局所布局方面,电话交换网将向大容量、少局数的方向发展。中等城市本地电话交换网络的建设将以提高县(市)端局连接能力,发展下级模块或接入节点为组织原则以实现中、远期的目标过渡。*中继网络将由目前向用户提供PVC业务,传输速率2Mbps发展为提供SVC业务,用户速率也将进一步提高到45Mbps,而数据通信将提供622Mbps甚至更高速率下的多种应用。

“九五”期间,我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上的业务主要有多媒体信息检索及应用系统两类。2000年以后,多媒体业务将向宽带化发展,在“九五”期间以窄带业务为主的基础上,将增加宽带业务,主要有:宽带多媒体信息检索、VOD、电子医疗、高速局域网互连、电子购物、远程教育、宽带会议电视及可视电话等。与此同时,我国电信业务市场将加速发展,宽带业务除向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业务外,将下入一同收入家庭。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宽带业务的普及率将达4%,全网忙时总业务量为10000Gbps,其中长途业务量1000Gbps。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快,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送语音信息,因特网可以提供各种高速数据、多媒体通信、图像通信、视频点播等新业务。由于微处理器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普及,交换能力不足的矛盾在我国已得到缓解,而用户接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因素。传统方式大量铺设铜线,普通双绞线仅能传送300-3400Hz频带内的模拟信号,或利用Modem,传送数字信号, 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媒体通信业务的带宽需要。以数字图像业务为例,MPEG-Ⅰ数字图像需1.132Mbps的传输速率,MPEGⅡ数字图像需要高达4~8Mbps的传输速率。

现在低速率的传统双绞线接入方式很难实现宽带业务的需求,制约了公用电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的过渡。

最近,北京市话局面对不断出现的电信新业务、新功能的需求,通过提升网络技术层次,赢得集团大宗电信用户,并选择华为公司的C&C08交换机、SDH传输设备、通信电源等一整套设备建设疚集团用户网。这种网络可以为大用户提供丰富的Centrex业务、ISDN业务以及主叫号码显示、秘书台、校园卡等多种新业务,并能实现与现有的各种通信网络互联互通,通过30B+D与Internet相连,通过PHI接口与PSPDN相连,提供64Kbps到2Mbps通路与DDN网相连。

首先集团用户网建设两个局,与现有汇接局、端局用七号信令连接,通过灵活的组网方式用20多个远端模块覆盖5A级写字楼、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首期交换设备总容量近6万端口。

三、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特征更加明显

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对现代通信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信息产业特征更加明显,其特征有:一是行业融合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正快速进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所有的通信方式语音、图像、视频和数据,都能够实现数字化。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和信息行业的融合、兼并以及互相渗透,使得行业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Internet和企业Intranet的强大需求对电信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E-mail、Telenet、FTP成为人们新的通信工具, 电子商务成为商业活动的新途径。三是多媒

体服务将成为下世纪的主要信息服务。所有的多媒体应用都需要大量带宽和高速处理能力,信息高速公路目标就是谋略将现有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合一,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提供无缝隙的多媒体、智能化综合通信业务,实现全球一网、每人一号的个人多媒体通信。

国家公用电信网已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网、光纤传送网、ATM网、SDH网和光纤接入网。各地地方信息服务网和数据库的发展已成为本地电子信息资源的集散地、电子信息资源商用化的主渠道和Internet服务本地化的核心网。

经过几年的发展,支撑电信网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日趋成熟,网络交换机技术发展和变化更加明确。当前中国电信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又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蜂窝移动电话业务,它是实现未来个人通信的关键,而移动网中的交换机则是该网的核心。与传统的程控数字交换机相比,移动网交换机更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处理能力和数据库访问速度。由于用户的移动性,电话号码与交换机设备硬件接口间无对应关系,呼叫控制、接续控制和移动性控制各功能与移动业务无关。它要支持任何类型的接入技术,编号计划与网络也无关系。为保证通信质量和安全,移动网交换机需要更多的处理来完成接续,为确保实时性,要求采用大容量的数据库。

目前,智能网是在现有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基础上,保留硬件,叠加一个七号信令网和数据库,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智能业务。这些业务中除了800号、900号、信用卡、专用虚拟网、通用号码业务、传真存储转发、电子信箱、可视图文、语音信箱、主被叫分摊付费等。例如虚拟交换机,也称集中交换业务,能省去小交换机的设备及维护等工作,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使不同地点的分支机构经虚拟交换机实现内部通信,不受地域条件的限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像和高速数据业务逐渐增加。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应用越来越多,发展方向十分明确。为实现窄带 (N-ISDN)和今后的宽带(B_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需要配备相适应的交换机。而目前的N-ISDN可在现有交换体贴 进行功能扩展,更新软件版本,增加多种综合业务的交换处理能力。下一步将发展宽逞交换机,以适用B-ISDN的建立。异步转移模式(ATM)的交换机已确定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风的唯一交换方式,是网络宽带业务的发展方向。

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求,推进电信网向信息网过渡,宽带多媒体数字通信骨干风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电信网要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宽带多媒体网的建设已势在必行。我国正在加快宽带网建设步伐,许多省市今年开始建设覆盖全地区的宽带多媒体网,以满足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并在此平台上着手建设*中继、宽带多媒体通信、交互式视频和视像点播等业务系统。

作为发展方向的宽带多媒体网的优势在于能够传输双向动态式图像,为可视电话、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多种业务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无论是从技术条件,还是从潜在市场需求看,选择宽带业务为切入点,既能体现公用电信网络的水平,又可以解决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宽带多媒体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宽带业务面向特定的用户群,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网络建设与市场开发需要统筹规划,加快实施。

1998年公用电信网发展的目标是:加快基础网的建设,对网络进行扩容优化,提高上网速率。宽带多媒体网是对中国电信现有网络的充实和完善,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步伐,不仅能满足目前的通信需求,也为未来的图像通信等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作好技术准备。

四、网络生活和网络电话的影响日趋增大

网络的普及率对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因特网相对于封闭网络来讲费率低廉,传播能力快速,能直接利用电脑,打破原有媒体运作模式和商品行销方式,上网已成为传统电话、书信之外的新兴信息传递方式。据统计,到1998年2月,全世界因特网用户已达1.13亿。

个人电脑、网络电脑、简式电脑、网络电视等等,可以协助网络进入家庭生活,提高网络普及率还是要靠应用。因特网服务广泛,单项型应用很难带动普及率,网络应用相互联系十分密切。有应用,才有普及,有普及,才有应用,使用量大,成本才会低,成本低,使用量才会大。电话公司的话务市场大于网络市场,网络则对话务量提出挑战。当网络市场大于话务市场时,网络就会为电话公司提供新的机遇。

推广网络结合WWW网站图形声音动画能力,加上电脑储存信息容量远大于传媒媒体,有电脑运算能力作后盾,网络广告可达全球,很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推广之后,除了电脑、网络等特定销售领域之外,网络广告仍然无法与传统媒体竞争,主要输在形象广告能力不足,难以对特定层面进行网络广告、促销,除了在阅读人数、时数、单位成本占优势之外,相比于传统媒体,因为制作成本小,内容不够细致,设定阅读者身份、范围上也不够精神,网络广告潜力还没有开发出来。

发展仅一年多的网络电话,最近又发生革新。许多公司相继开发出不再经PC发话及收话端利用一般电话机即可使用超低价国际电话,语音品质接近普通电话,不再有声音延迟。目前,不仅ISP业务已经开始运营网络电话,有线电视业者也有意借此技术正式向电信业进军,网络电话带来的革命性冲击已经使得各国际电话公司大为紧张。全球十大网络电话公司中的六家最近在一起共同研究“电话对电话”的网络电话新趋势。

因特网是20世纪末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全球信息网(WWW)是第二次,现在,网络电话带来的第三次革命已经来临,影响深远。根据美国IDG集雾的统计资料,目前全球有近百万人使用网络电话。

Internet的国际接续近乎免费,使用网络电话只须支付市内电话费及较少的网络月租费,这将对国际电话公司业务市场提出严峻挑战。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我国台湾),有线电视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媒体。虽然某些法令规定不准跨业经营电信业,但两大网络结合已是国际趋势。有线电视可以从地区性Web站做起,使得地方信息与Internet结合, 网络电话将是有线电视业进入电信业的一项关键性技术。

网络电话发展已不再限于电脑专家专用。它的通讯品质已达到一般电话的标准。

网络电话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全球新一代电话系统。

从根本上讲,网际电话是一项价格便宜、效率更高的技术,它有力地表明了电信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久前还被人们视为业余无线电技术的一种高技术翻版而拒绝考虑的因特网电话,现在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

现在人们只需通过普通电话机就可以在万维网上打电话,而不必通过个计算机是对传统技术的重大突破。自AT&T公司100多年前发明电话以来,其基本设计原理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因特网的效率高得多,电话通过铜制电话线传输,到距离最的近的电话公司,公司有一台连通计算机把话音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并把它分解成若干片段或信息包。被压缩的信息包被输入因特网或数据网络,并与电子邮

件等其它传输业务共享线路。因特网电话比常规电话更为便宜。

据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40%以上的电信公司打算到1999年把部分电话或传真业务转移到因特网上。

推动因特网电话业务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特网的基础技术是免费提供给公众的。因特网在使用高峰时会受到通信堵塞的困扰。当网络超载时,现使拥有快速接入系统的用户也会陷入困境。万维网的开发出最新版本以后,将能够为电话呼叫等传输业务提供更大的优先权。现在国际上正在开发几年以后可以交付使用的高速网络等二代因特网,以解决因容量不足而引起的堵塞现象。

五、电信网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先导和重要基础设施的中国电信公用网,当前重要的是推动电信基础风的网络信息化进程。社会信息化,首先要求通信网络的信息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已形成一个规模巨大、通信能力强、覆盖面广的现代通信网、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通信网向信息网转变,已成为通信网发展的新趋势。电信风向信息网发展是社会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通信网走向跨世纪的必然选择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其发展方向如下:

1.建设和完善基础网。通信网的发展渐进的、建设、完善基础网,就是为整个电信网向信息网过渡奠定基础。现在许多地方满足用户拨打电话的管线建设已基本解决因此,当前重点要抓好第二主线进家庭问题,第二主线进家庭和电脑结合,就很好地解决了电话与电脑占线的矛盾。在本地网内部,要充分调剂运用网上设备,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建设基础网,涉及到网络能力的扩容,以及网上用户的发展工作。

2.加快接入网建设。用户接入网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用户和网络通信的最直接的网络。过去,由于接入网的线路以铜线为主,无法承载宽带业务。现在铜线接入网已成为信息化的“瓶颈”,从战略角度出发,要大力发展光纤接入网,着力做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生活区的工作。

3.加快宽带多媒体数字通信骨干网的建设,实现网上信息多样化,服务深层化。多媒体的扩容和公路的拓宽,其作用十分明显:一是用户进入公路的路面宽敞了,传输速度就快;二是每条路宽敞了,路与路之间的车辆行驶也就方便了;三是从货源到大路的路面拓宽后,用户的货出门的速度也就加快了。因此,当前必须“拓宽路面”满足“车辆”奔跑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大胆对新业务进行试验,逐步实现推广。

总之,从电信网向信息网演变是个渐变的过程,又是一个必然过程。它还涉及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消费者消费意识的转变等的问题。

4.信息风要面向大众化

在加快信息上网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封闭状况,以更多更佳的信息吸引信息消费者。关键要面向大众化。

(1)面向大众化,加快市场化。网络经营者和信源单位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积极发展网上信息向用户开放,实行社会共享是十分重要的方面。要加快信息产业市场化,以保护上网信源单位的利益,吸引更多的信息上网,促进信息的开发加工,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在市场化进程中,要重视信息的开发加工,以高质量、高价值的信息吸引消费者。

(2)开拓信息市场,引导用户上网。公用通信信息传输部门,已建立了覆盖全国和全省的庞大的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又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者、经营者,已经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拓信息源市场上要鼓励更多的信息源单位上网,帮助其开发信息,丰富网上的信息,也要进一步发展信息消费者,吸引更多的用户上网访问。

目前,在拓展市场工作上宣传不够。因此,要在各种媒体上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公用网络平台有整体的带动作用,邮电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层次、技术、传输速率等方面的发展,加快与全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联网,开放更多的业务,以网络促业务的发展。

(3)突出特色,创建名牌。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突出特色,走名牌之路。创网络名牌,关键在网上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政府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既要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还要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积极引导和进行示范。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互联网+;机遇;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老年人规模不断壮大。据2015年7月16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两个亿,其中包括2400万高龄老年人和近4000万失能老年人。日益加重的养老负担和“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传统养老思想及家庭结构的转变导致了人们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其服务的质量以及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年4月份和7月份相继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5]992号)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行动与居家养老机制建设相融合,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现实压力和政策支持下,居家养老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一、我国传统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据2014年全国老龄办在北京发布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各城市在居家养老机制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知晓率”和需求大大提高。然而,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社会参与度低以及老年人购买消费服务理念滞后等原因,目前我国居家养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服务内容狭窄和单一

源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老年人个体差异化需求日渐显现,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已经从寻求物质满足的低标准迈入了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层次。

1.在日常生活服务方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诸如洗衣、打扫等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的提供较多,而对送餐、维修等服务则提供得较少。虽然有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相对已经比较全面和完善,但是在大多数的居家养老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还是比较简单,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据调查显示,在医疗康复类服务中,老人对健康讲座的需求高达58.80%,其次是上门看病服务27.20%、康复服务21.40%和长期照料服务20.60%。然而在这些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主要的服务提供机构。而由于设备、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能承担的健康服务工作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保障需求。

3.在心理健康和情感交流方面,呈现出“高需求、低诉求”的现象。据调查显示,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开始设立了心理咨询、情感交流等方面的服务,但是利用率极低,连阅读座谈会、谈心话家常等服务据调查也很少有人提出服务要求,久而久之就取消了。

(二)服务惠及面小,补贴标准有待提高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4+2+1”的家庭模式的愈加普遍,居家养老服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目前,在大部分城市中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惠及率较低,能够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以及其他需要政府救济的老年人。而大多数希望并有能力追求较高水平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了解度不高。此外,政府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的补贴标准不高,没有很好地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

首先,目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下岗职工和一些因为自身素质较低、技能单一而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专职工作者很少。虽然定期会有政府相关部门或社区工作人员来提供指导和帮助,但是切实开展服务工作的还是这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这些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的工作人员,仅仅按照自己喜好和日常生活经验来开展服务工作,导致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服务方式缺乏专业性。其次,虽然会有拥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但是在数量、时间和提供的服务项目上都存在不稳定性。

(四)缺乏有效竞争,居家养老服务价格高

诚然,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凸显执行效果和快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通常会选择集中财力和精力用于购买一家服务,此外,缺乏对企业和社会团体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引导、激励和监控机制,导致市场参与率低,缺乏有效竞争,从而使服务机构形成垄断,失去进取心,进一步影响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加之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对价格的接受能力有限,也导致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价格高于人们的期望。2014年对十城市居家养老状况调查中对服务价格调查数据统计如表1:

由表1可知,目前,人们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期望价格普遍低于实际价格,且相差较大,大多数人对高价的居家养老服务支付不起。

(五)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根据目前全国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看,未能很好实现供求双方的良性互动,缺乏有效地评估机制,从而使居家养老模式缺乏活力。大部分地区只注重服务的提供,未能建立良好的用户反馈制度,创建有效地反馈渠道,从而无法及时完善服务质量和满足服务需求,对从业人员的各项激励制度也没能起到切实的激励作用。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系统化的评估机制,对各项服务的质量、提供方式、反馈渠道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服务态度等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才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居家养老模式长期有效地开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居家养老新机遇

“互联网+居家养老”计划通过建立老年人基础信息系统,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并依托电子商务、智能设备、软件开发等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项目,为传统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结合服务产业,提供更为便捷自由和多样化的为老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普遍,大多数传统居家养老中心提供的有限简单的服务已不能满足老年人日渐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此时,“互联网+”在居家养老服务业中的应用体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如,在部分城市已运行的“爱大厨”“e袋洗”“幸福9号”等O2O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上门服务-高标准的餐桌服务、娱乐化的洗涤服务以及方便快捷的网上商城服务等。此类项目让老年人拥有自由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App等技术,便捷高效地享受到多样化的服务。

此外,通过互联网建立老年人健康状况电子档案,与附近医疗卫生系统共享信息,实现居家养老的远程医疗服务。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设备,时刻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满足他们自身及其家人对健康的保障需求。与此同时,在线心理咨询、老年网络社交平台以及相关情感类网络栏目等的开设,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在心理健康和情感交流方面呈现出的“高需求、低诉求”现象,让老年人以轻松自在的心态参与这类服务,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互联网+”依托养老服务数据库,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惠及面

“互联网+”计划在居家养老机制中的应用依赖于基础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政府通过家庭走访、社区宣传和信息登记等方式,将老年人得基本信息、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录入计算机形成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库,并实时更新。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通过共享这套数据库,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无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高水平与低水平保障并进,加之网络服务信息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惠及面。同时,通过数据库信息的实时更新掌握老年人需求的变化,通过相关部门后期管理和运行环节成本的降低积累一定的可调配资金,顺应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补贴标准,保障特殊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互联网+”联结高校就业实习平台,保障服务专业化

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社会团体以及相关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有关高校的社会保障专业或心理学专业等院系构建就业实习以及志愿者“时间银行”信息系统。运用互联网搭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既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也提高了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实现互利互赢。此外,利用互联网与高校对接,利用高校相关专业的优秀师资力量为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在线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反而观之,高校学生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及时查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或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保障了服务团队的规模。

(四)“互联网+”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缓和为老服务垄断高价局面

“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其服务的群体范围更广,因此也更能吸引企业去开发相应的服务软件、智能设备和网络服务,为追求不同生活质量的老人们提供差异化,甚至是度身定制的服务,从而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实现盈利。此外,作为一项社会公共福利,要实现“互联网+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向企业购买优秀的应用程序、优质应用软件和高性价比的多样化服务,从而有效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减少了垄断高价的现象出现。老年消费群体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由选择服务项目,增强为老服务市场的活力。

(五)“互联网+”构建在线反馈渠道,落实激励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居家养老服务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在实现线上选择、购买或体验服务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的服务评价、用户反馈等对所选择的服务、服务人员以及服务软件进行评价,从而使得用户反馈更为及时、充分和全面,大大减少了传统的民意收集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关服务提供机构可以根据用户在线反馈,及时做好统计,并对相应的服务内容做出调整,对相应服务人员做出评价,并作为绩效得分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样一来,不但使激励机制得到了落实,也促使服务质量得以提高。此外,在线用户评价为公众提供了可靠的选择建议,让服务体验更高效,也让优质的服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优胜劣汰。

三、“互联网+”时代下居家养老面临的挑战

诚然,“互联网+”时代为居家养老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处在“互联网+居家养老”的起步阶段,要把握住发展的新机遇,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建立基础养老服务数据库难度大,基础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众所周知,“互联网+居家养老”是以建立养老服务数据库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规划,通过走访家户,社区宣传和信息录入等方式将老年人的相关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基于我国老年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统筹层次低等原因,要完成信息搜集和录入工作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在现有的网络系统和社会统筹程度下,要实现基础信息社区共享、省际共享,直至全国共享任重而道远。

(二)在线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由于我国网络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为了推广自己开发的服务,很可能利用“互联网+居家养老”所提供的在线评价机制,通过内部关系和雇用“买家”发表虚假好评,从而误导消费者,形成恶性竞争。此外,由于网络服务的虚拟性和审查制度的不完善,劣质的服务容易乘虚而入,对整个网络服务环境和老年人造成伤害。再者,在线购买服务存在交易和体验的时差,以及买卖双方的异空间性,容易产生经济纠纷。

(三)老年人对“互联网+”认识度低,推广新路径困难重重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目前我国对居家养老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对网络技术、智能设备的认识度总体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已开发的在线服务项目和软件大多是有子女为其选择和使用。然而,由于工作等原因,子女无法时刻陪在老人左右,这样一来,一旦老年人临时需要医疗救助服务或者其他紧急服务,但子女又不在身边时,原本以“快捷、方便、及时”而著称的在线服务就形同虚设了。再者,由于老年人的接受能力较弱,即使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短时间内成效微乎其微。因此,要推广新的居家养老服务路径困难重重。

四、结语

在如今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压力下,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要实现“广覆盖、高效率、可持续”的目标,就必须在“互联网+”时代下认清局势,把握发展新机遇。只有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有效结合,才能有力应对挑战,实现“互联网+居家养老”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王凯.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02):134-139.

[2]邓汉慧,涂田,熊雅辉.社会企业缺位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2015,(01):109-115.

[3]潘峰,宋峰.互联网 + 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09):99-104.

[4]孙文灿.互联网+养老 未来空间无限[J].社会福利,2015,(05):9-11.

[5]梁其英.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以绍兴市为例[J].科教导刊,2013,(10):216-218.

注释:

①“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全国老龄办宣传部,2014年2月27日。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效应与区域政策工具组合创新”(415711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790002);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4C025);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2016lslktziglx-0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L14CGL033);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JG15DB125);东北财经大学学科建设支持计划(XKT-201409);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一流特色学科项目(GGGLFX-04;GGGLKY-09);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育决策咨询重点项目“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篇4

太阳能在城市中有更高的应用集中度, 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城市能源利用中, 太阳能试验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必需要素。鼓励推广太阳能应用,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向转变, 对能源可持续利用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逐步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在城市中大力普及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试点。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 我国太阳能光热集热器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 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在太阳能光电方面, 去年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的政策扶持力度。2009年, 启动了甘肃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招标, 带动了全国10多个光伏电站的建设。最近又进行了西部地区13个项目、共280余兆瓦的并网光伏电站招标, 成为启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 我国多个部门联合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 重点在城市支持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 开始了太阳能发电在城市的推广应用。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累计应用量达到305兆瓦, 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传统供热系统与地热是无法相比的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 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专题研究。21世纪初, 我国开始大范围地对地源热泵进行工程示范, 2006年国家建立了专项基金, 对国家级地源热泵示范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在近30年的时间里, 地热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的建筑中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应用, 出现了一大批典型工程。包括北京友谊医院三期、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国家大剧院、青岛奥运帆板基地、北京奥运村、上海世博园等在内的一系列工程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技术。

有关数据显示, 到2010年, 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截止到2009年底, 浅层地能应用面积1.39亿平方米, 年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

据分析, 虽然初期投资高, 但地源热泵系统能提供供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多重功能, 这是只具有单一供暖功能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所无法类比的。在运行费用方面, 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可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25%~50%, 用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可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15%~30%。地源热泵系统的静态投资增量回收期为4~10年不等。随着地源热泵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政府补贴的逐步完善、产业化规模的不断加大、生产厂家和集成商的逐渐增多, 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初期投资还会进一步降低, 地源热泵系统成本还应具有50元/m2~100元/m2的降价空间。

五战略促新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未来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城镇化问题将在未来的20年解决。为了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也为了推动城镇化的科技转型,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开展了城市和乡村的示范。从去年到今年, 我国已有44个城市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86个县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推动了城乡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近年来实施了五大战略。

一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抓项目实战, 第二步抓城市、农村的实战, 第三步在全国全面推广。目前, 已经从项目实战阶段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即城市实战阶段。

二是低风险战略。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无论是技术储备, 还是产业的形成, 都还有一定的缺陷。低风险战略, 主要是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申报条件及成熟技术, 同时对申报主体提出明确的要求来降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风险。

三是广覆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示范, 在示范过程中, 各种技术类型都有覆盖, 包括太阳能以及地下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等各种浅层地热能的利用。

四是高收益。通过需求带动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形成。除了在建筑中应用一系列新能源系统外, 还带动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形成。

五是形成体系。包括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产品体系、能力建设体系、应用模式体系五大体系, 有利于今后在全国推广。

新能源应用和推广面临四大障碍

近年来,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各地已经出现了很多好的经验。

山东计划三年拿出12亿元支持新能源发展, 其中每年5000万元用于建筑领域。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德州在太阳能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上的成功得益于领导的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落实示范项目工程、发挥产业优势。唐山通过正在进行的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太阳能在既有建筑中的应用。鹤壁开展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太阳能应用模式。重庆的中央商务区通过集中建设冷站和热站的方式, 规模化地应用可再生能源。

有专家强调, 虽然新能源的应用和推广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四大发展障碍。一是法律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目前的法律、法规过于原则性, 操作性不强。激励长效政策和普惠政策还未形成, 惩罚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保障可持续运行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其中, 国家标准有待完善, 地方标准、工法、图集、手册还不足。三是能力建设不足, 体现在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等全过程的实施能力均不足。四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 自主研发的能力不足, 表现在光电核心技术未掌握、关键设备开发不足、产品效率不高等方面。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5

董泽庆

院系:工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通运输1001学号:20101176

内容摘要:2011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 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挑战机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哪些机遇呢?

一,我国面临的挑战:

1、2011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前几年各国政府都用巨额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现在通胀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多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些措施都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2、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4、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6、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

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7、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9、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机遇呢?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4-0062-03

一、教育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教师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的更新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2.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人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更应如此,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育人”的工具,也是教师“育己”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网上大学、开放大学、虚拟社区、慕课等多渠道学习途径,方便教师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3.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带来的资源全球化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收集到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信息化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嘴巴”的单一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信息化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社交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网络备课室等,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方便了教学效果的反馈,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与不同地点的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的机会;信息化带来了各种科学高效的工具:教学设计开发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更方便快捷,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科学客观,学生管理工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了对学生评价角度的多元化等。这些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4.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千篇一律的教师面孔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知识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人格魅力越强,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更多机会,而且尊重教师差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课程开发,使教学成果渗透着更多的个性风格。

5.为教师的成果推广提供了广阔平台

网络可以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任何经验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教师可以每天通过微博、微信与千里之外的同行分享教学体验和心得,教师的教学受众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几十上百名学生,可以遍布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人群。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这种推广的速度和效果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二、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发展带来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的革新,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对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1.给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冲击

教育信息化“颠覆”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成为进步者和先行者。人的行为来源于思想观念,有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正确的行为,有先进的思想才会产生先进的行为。试想,教师如果一直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育人,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人”。因此,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主动迎接挑战、积极调整心态、快速适应变化,以思想进步者、实践先行者的姿态面对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

2.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正确认识、重新定位,成为审视者和反思者。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合作化学习。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转变,重新审视教育对象的定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之既遵从教育规律,又符合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既满足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又对教学实效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还要对自身、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观察、判断自身专业能力的差距,及时完善和调整自身的知识架构;通过评价、监控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反馈、调节各环节,总结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3.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育信息化使学习跨越国界,在教育层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人平等”。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和以往一样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存量关系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了。既然网络使“弟子不必不如师”成为更多的可能,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开拓思维、勤于思考,以丰富的知识面、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收益,这不应该仅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虑的事,也不应该只是行业专家们思考的问题,它更应该成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课题。教师应该以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为己任,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行动研究,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4.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掌握技能、灵活运用,成为设计者和组织者。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学自主性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不再只是完成知识传递的“教书匠”,而是教学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迪学生创造性思考。

5.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开拓视野、有效管理,成为引导者和保护者。教育信息化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应由“教”变为“导”,从引出问题到引起思考、引发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结构的重组,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学习资源。教师要指引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做信息技术的“主人”,在纷杂的信息海洋中学会搜索、学会分析、学会评价、学会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当然,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充当学生的“防火墙”,削弱和抵制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为学生创建清洁、安全、高效的“信息港”。

6.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成为创新者和示范者。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创新之举,它既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一个能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必然自身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的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在创新过程中显示出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对知识的不倦学习、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无一不是对学生创新性培养的最好的言传身教。而信息化和网络的便捷,也为优秀教师、教师的优秀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可以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和共享,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最大可能地放大,跨越校园、超越区域,成为更多人的楷模。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策略途径

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内外结合、共同努力,促进教师由合格的授课者向优秀的职业教育人转变。

1.通过自我学习来提升素质

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点、职业的需要都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条件和工具,帮助自己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并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评价,弥补“短板”,提升素质。

2.通过各类培训来提高水平

首先,应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教师的岗位特点、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信息管理与评价能力。

其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频期,学科发展动向和课程内容都更为迅速,教师必须通过及时的专业培训来满足岗位的专业需要。也只有在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萌生创意思考,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运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3.通过交流合作来增强能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行家的点拨、骨干的示范、同事的帮助。因此,要有意识地利用必要的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出融洽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也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宽沟通范围、加强交流深度、提升合作水平。用交流合作来增强教师的能力,用教师的自我超越来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

4.通过教研实践来促进发展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得心应手的使用离不开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性课题,鼓励一些教师大胆尝试,并树立一批优秀典范,从而带动其他教师。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教改课题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学习共同体、观摩示范、教学比赛等一系列教研实践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工具,学习和驾驭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与信息化的最优智能整合。

教师发展好了,教育才能发展好。只有教师从心理上接受了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在实践中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对教育现代化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理论与实践,2006(6).

[2]马保翠.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挑战[J].群文天地,2012(10).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7

一、跨境电商利好中小微企业

6月20日, 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 强调通过“互联网+外贸”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近年来, 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 小且分散的“碎片化”订单取代了传统的贸易大单, 中小企业在外贸订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据商务部估算, 目前每年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新经营主体中, 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已经占到90%以上。跨境电商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契机的平台。

(1) 跨境电商减少了贸易流通环节, 提高了效率。传统贸易模式由中国生产商开始, 经中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外国批发商、外国零售商, 才最终到达外国消费者的手中。跨境电商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中小企业可以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低成本发布自身产品信息, 并与国外买家进行洽谈, 更加直接面对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从而简化了传统贸易的流程。

(2) 跨境电商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在传统的贸易中, 企业只需要负责自己产品的生产, 将产品的运输、报关报检等环节交由代理公司办理, 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间隔多个渠道, 生产商的利润被层层分剥, 最终可获得的产品利润微乎其微。跨境电商可以有效打破渠道间的垄断, 企业可以在电商平台上寻找买家, 电商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在产品运输、报关报检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服务, 减少成本, 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3) 跨境电商降低了企业参与外贸的门槛, 为其提供平等参与外贸的机会, 如敦煌网、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可以为企业在代理通关、国际物流等方面提供成本相对较低的服务, 帮助外贸企业尤其是不具备进出口资质的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费低成本的跨境贸易服务。中小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捷的速度进入国内外市场, 获得与大企业同样的市场竞争机会。

(4) 跨境电商提高企业出口市场产品的精准度。在互联网经济下, 中小企业也开始尝试对外贸易拓展市场。但是面对庞大冗杂的信息却无从下手, 甚至有时会被大量信息误导。同时, 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 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模糊营销;而成熟的跨境电商平台有专业团队可以对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整合, 可以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开展对产品的创新和研发, 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 更精准定位客户, 找到真正的买家。

二、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跨境电商近年来发展迅猛, 但仍存在一定的挑战。据统计, 在我国500万家中小企业中, 仍然还有很多中小企业未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分析来看, 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 电商企业国际形象受损, 企业进入电商市场的阻力在不断增大。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通过跨境电商渠道扩展业务的同时, 产品侵权、仿冒、逃税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加之缺乏严格的商检, 就进一步导致商品在安全和质量上出现这类严重问题。同时各中小企业一味的追求“爆款” 和“热卖”, 即追求利润, 致使大量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充斥跨境电商交易市场, 这不仅导致海外消费者投诉数量的增多, 更影响了我过外贸电商的集体形象。在这种形势下, 国外不少国家开始对跨境电商加强监管, 甚至针对中国的产品制定了歧视性的制度, 如通过制定更高、更严厉的处罚措施等手段阻止产品进入外国市场。

(2) 跨境物流发展滞后。跨境电子商务具有订单小、批次多和采购周期短等特点, 因对物流的速度要求较高, 运输主要通过国际快递方式。目前, 跨境B2C电子商务有三种物流模式:国际小包和快递、海外仓储和聚集后规模化运输, 国际小包运输时间长, 国际快递成本高。快递从中国发货到全球, 一般至少需要7—15天, 甚至有的需要1个月之久。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缩短时间采取在国外建仓, 但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不大, 成本负担能力较弱, 不具备能力尝试在海外建仓。由此可见, 物流问题确是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一个重大挑战。

(3) 跨境电商人才短缺, 发展受限制。跨境电商对人才的要求高, 不仅需要具备强大英语在线沟通的能力, 同时也要了解国际支付方式、国际贸易基本业务知识, 还要懂得基本的互联网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操作。中小企业受到规模和人员的限制, 企业内部很难找到技术性强的高级电商人才。由于企业资金有限, 可提供的劳动报酬有限, 很难吸引合适的电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性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又一不可忽略的因素。

(4) 产品杂乱, 无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企业过分的追求“爆款”和“热卖”, 使跨境电商市场有过多相似雷同的产品, 同类型企业卖的产品几乎区别不大。大企业拥有充足的人力和物流, 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优势在价格战中挤压中小企业, 使中小企业无法生存。

三、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对策

国内跨境电商热持续升温, 各路资本竞相方兴未艾。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出,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商的行列。面对国内大型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双重压力, 中小企业如何在众多企业脱颖而出, 占领跨境电商一席之地。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更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 采取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

(1) 校企合作, 吸引外贸人才,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引导作用, 引导高校对外语类、计算机类人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适应需要, 同时学校自身也要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 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另一方面, 企业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 成立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 通过校企合作, 培养全方位的电商和外贸人才, 为企业输送新的血液。

(2) 企业自身要加强团队建设, 合理调配人才。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运营人员为中心, 可以适当的将网店装修设计、产品广告宣传设计和物流等较为不重要环节交由专业的第三方代办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员开支, 同时也可避免对目标市场的环境偏差认知带来的产品定位失误, 也可以更贴近消费群体的需求, 对产品的市场准确定位。

(3) 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力争做到产品的品牌化。面对跨境电商大环境下的假冒、劣质、侵权凸显的现状, 企业更要严把产品的质量关。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 要从长远着手, 单纯的价格竞争无法带来长远发展, 品牌、服务和产品才是成功的关键。

(4) 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中小企业在选择物流公司合作时, 要从三个方面衡量。一是要选择信用度好的物流公司, 让人放心。二是要选择服务渠道全面的物流公司, 如果选择的物流公司具有全面的服务渠道, 无论是哪种规格的包裹都能给出良好的服务, 那么就不需要联系其他的物流公司了,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物流公司发货越多, 享受的优惠就越多。三是要看合适的价格。跨境电商中高昂的物流成本会严重压缩卖家的利润, 所以物流的价格也是很重要的, 但不可因一味追求低价而忽视服务质量和态度。

(5) 政府要加大支持,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政府应该立足中小企业发展, 建立跨境电商发展基础设施, 如国际电子支付、国际物流服务公司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使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商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首先政府要加大网络资金投入。跨境电商发展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发展跨境电商对网络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部分省份地区由于资金不到位, 导致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受制于薄弱的网络基础设施, 因此无法发展。所以政府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尽快解决薄弱的网络基础设施, 让中小企业可以紧跟跨境电商潮流的步伐。

其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对货物监管, 逐步完善支付、通关、结汇等各项制度, 在检验检疫、保税区、通关等与跨境物流配送相关环节, 制定统一的规范管理制度, 并适时作出调整, 建立更适宜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建立更加便利化、自由化的贸易关系。

四、结语

在 “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下, 跨境电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而伴随着机遇到来的是重重的挑战。随着跨境电商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中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策略, 将挑战化为竞争优势, 争取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涌现出大批中小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我国紧张的就业形势。近年来, 跨境电商业务正一步步取代传统贸易, 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商店”, 中国开放的脚步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跨境电商缩短了传统的供应链, 有效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将营造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发展环境。电商平台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国际贸易的平台, 使企业可以直接面对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这更有助于企业的跨越式前进。本文主要从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出发, 分析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和挑战, 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跨境电商,中小企业,机遇,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喻莉.浅析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业态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 2015, (8) :253.

[2]席波.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机遇与对策探讨[J].电子商务, 2015, (3) :27-28.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8

一、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包括文艺院团, 以及不同级别与形式的演艺团体。长期以来, 这些文艺团体都是事业编制, 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 并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格局, 去面向市场、与市场接轨。因此, 湖南的这些文艺团体在近年的经济收益上, 还存在很大缺口。体制的障碍、机制的僵化, 必然会导致文艺团体发展的速度而停滞不前。这些困境的出现, 是文艺团体适时进行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 创新体制、与市场接轨, 文艺团体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定位与市场环境的需求与认可密不可分。开发市场、占领市场,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定位, 进行文艺团体的积极转型, 是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次, 解放思想、合理安排人员流动,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刺激与调动内部人员勇闯市场的决心和斗志, 让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 全面进行人员的优化组合。

二、服务群众, 为群众带来健康、新式的“文艺大餐”

目前, 许多文艺团体之所以走入困境、陷入僵局, 是因为与市场脱节、与群众需求脱节严重。可以说, “墨守成规”的生存方式不利于文艺团体的长久、持续发展。离开市场、离开群众的需求, 终归会被市场淘汰、被社会淘汰, 导致萎缩甚至消亡。比如, 湖南湘剧剧团、地方花鼓剧团这些戏剧团体单位, 在市场的洪流中, 目前大部分经营状态不甚理想。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种如何才能生存与延续、发展下去?只有从市场中获取生存的理念, 关注群众的审美需求, 对传统剧目进行改良, 面对市场, 接受市场的挑战。另外, 市歌舞剧团、省歌舞剧团等演出团体,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 为湖南听众带来了许多的精神“大餐”和音乐“盛宴”。如今, 这些单位在继续推广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道路上, 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 上座率往往不高。那么, 对于古典音乐这个普通消费者在精神感受和思想接收上相对陌生和“艰涩”的表演方式, 我们怎样传承其思想精髓, 让音乐的灵魂真正深入人心?我想, 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倾听民众的心声, 知道和了解民众的真实所需, 对古典作品的表现方式从民众相对熟知的角度入手, 以更接地气、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民众接受古典音乐、了解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 才能真正走出古典音乐的困境, 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关注作品革新, 保护优秀人才

首先, 作品是表演艺术的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长演不衰。只有不断推出、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 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 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即不应该是“曲意奉承”、粗制滥造、没有任何艺术品格与艺术修养的所谓市场“产品”, 也不应该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所谓“高雅”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应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精华提炼与浓缩。因此, 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 应该是把审美功能与现实功能相结合, 用专业、精良的艺术品质, 以锐利、准确、创新的社会洞察力, 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其次, 人才的保护与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完善的演出团体, 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队伍, 包括演出人才、销售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 等等。其中, 演出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 演出人才的流失与匮乏是两大问题。问题的产生, 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 对传统表演技艺的陌生与排斥, 不愿意传承、学习;还有经济效益的不理想,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让一些传统的演艺人员纷纷转行, 投向其他行业等。面对这些问题, 保护好现有人才尤为重要。就保护机制而言, 从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 到演艺团体内部的协调与合理安排, 在保障演出人才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 以相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吸引和调动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人才的延续与发展, 培养工作不可或缺。因此, 通过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演艺单位可以与相关的学校联手, 进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

四、建立保障机制, 做好服务工作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 给予政策扶持和大力保障。从政府的职能角度出发, 国有演艺单位在进行改制后, 依然受到相关财政的支持与配套政策的扶持。但是, 其投入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 由之前的单一“养人”改变为“为人办事”。具体而言, 即让演艺团体进入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成为市场主体。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把握方向, 为演出团队创造好的条件, 营造好的环境。这种宏观操控的管理方式, 有利于激活产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建立, 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需求, 进入正常的运作轨道。同时, 作为各项职能部门, 自上而下地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 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演艺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合旅游产业,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彼此借势、共享市场,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据调查数据显示, 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的旅游接待人次达280万次, 品湖湘文化、听乡村音乐, 是旅客游玩张家界美景的之外的重要活动。另外, 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 打造怀旧、励志的综合文艺节目;以南岳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 搭建节会、庙会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参与性文艺节目;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 组织以宣扬湖湘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等, 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业的内涵, 而且能够促成一大批文化旅游的精品项目的开发, 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因此,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不仅是市场的选择, 更为演艺文化产业的拓展增添了活力。

六、提高科技手段, 服务大众文化

科技的支撑与投入, 必将促进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 该节目通过先进、创新的科技运用手段, 在电视制作的流程上为观众带来更加丰满、立体、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感官享受。不仅如此, 节目在整个传播过程中, 借用“P-O-E整合营销模式”, 通过Paidmedia、Earnedmedia和Ownedmedia三个层面的联动, 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参与互动热情,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从节目的制作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 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 在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科技含量的提高与增强, 是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不可或缺因素。那么, 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在科技的运用, 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先进、高端的科技模式运用, 目前, 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科学的创新手段和核心技术层面, 走在国际的前列。这些高端科学技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标本, 也是推动我省演艺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第二, 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以湖南卫视为例, 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单位, 十几年来湖南卫视能够成为全国同行的翘楚, 领先同行, 重要的一点在于, 湖南卫视有一批堪称精英的科技人才队伍, 他们为节目的创意、节目的制作、节目的经营等环节的打造, 成为湖南卫视节目水准精良的有力保障。因此, 作为其他演艺文化单位和行业, 我们怎样以此为鉴, 让其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人才的投入非常重要。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改革, 让我们的演艺文化产业出现新的光彩。

摘要:湖南演艺文化产业是湖南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现实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演艺文化产业的阐述与分析, 寻找和发现湖南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湖南演艺文化产业,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连佳, 郑良.文化产品输出模式的创新探索[J].求索, 2013 (7) .

[2]刘开云.文化价值的实与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测算[J].求索, 2012 (5) .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9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伴随着气候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煤油资源的快速消耗, “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迅速引起全球关注。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 纷纷推出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或方略, 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公布限排、减排目标, 特别是在哥本哈根、坎昆连续两次国际气候大会之后, 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形成全球一致性共识。这将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 世界迎来的第四次浪潮, 即低碳化浪潮。

低碳经济的定义是约定成俗的, 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 能源结构的不均衡。

受历史传统、资源禀赋、技术因素影响和限制, 中国能源结构较为简单, 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是其主要构成, 特别是煤炭, 并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处主导地位, “富煤、缺油、少气”, 是能源供给的基本特征。有数据可以表明, 2007、2008、2009年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中, 三者比重分别达到92.1%、90.5%、92.2%, 煤炭更是以69.1%、68.7%、70.3%的比重在各年份的能源消费中独占鳌头, 碳排放量全球第二。

(二)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 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优化, 但也普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 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 生产技术和装备差, 自主创新能力弱, 资源利用效率低, 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 低碳技术的薄弱。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较高的科技水平作为支撑, 没有强大的科技作支撑, 发展低碳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 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开发能力较差, 产业体系薄弱, 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怎样提高科技水平,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也是我们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

(四) 消费意识的陈旧。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沉湎于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自我陶醉中, 盲目追逐G D P的高速增长, 而忽视了对人们消费的合理引导, 导致“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一次性消费”。这些消费习惯和行为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 环境破坏严重。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及建议

(一) 低碳发展已提升为国家战略, 要科学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节约能源,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低碳技术,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将低碳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的能源结构调整重点。为此, 我们要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对未来进行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规划的制定, 要符合国家政策, 不能违反国家的明文规定, 确保规划的合法性;要结合当地现实, 不能超越当地的发展能力, 确保规划的可行性;要满足城乡和产业发展需要, 不能脱离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 确保规划的可行性;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不能出现朝令夕改、人走政变的现象, 确保规划的稳定性。

(二) 产业结构优化战略为低碳发展提供平台, 依靠低碳技术创新而后来居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也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要求和重点。这一战略任务, 系统庞大, 结构繁杂, 难度较大, 特别是对相对落后的地区, 面对“三高一低”企业, 更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依靠技术创新而发展低碳经济, 能够推动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重化工等高耗能工业转型升级, 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 逐步增强产业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碳经济带来的产业外延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 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 低碳经济消费方式渐入人心, 积极倡导低碳经济消费方式

任何思想观念被理解接受都要一个过程, 低碳经济消费方式同样面临这一问题。现实看来, 面对生存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能源资源的日趋枯竭, 以及各种节约资源活动的宣传和人们意识的提高, 低碳的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理念。公交上班、骑车外出、随手关灯、剩菜打包等很多低碳行为已非常普遍。以高耗能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正在减少和消失。发展低碳经济从人的方面没有了太大障碍。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报告会等各种方式和渠道, 加大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 增强每一个公民节能减排的意识, 抓紧行动起来, 形成良好的低碳经济消费方式。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世界各国当前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 面临着许多挑战, 同时又面临着许多机遇。本文在分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和机遇时, 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10

在众多纪录片节和颁奖典礼上, “新媒体”一词成为探讨的重点。各路业界大咖和学界专家纷纷讨论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国外的纪录片节上, 甚至出现了模拟现实纪录片形态, 使游戏和纪录片结合起来。由此我们能够窥探到, 新技术和新平台或将给纪录片带来很大变化, 而这种改变, 并不是颠覆性或革命性的, 而是让纪录片如同当今国家的经济发展一般, 稳中求升, 进入“新常态”结构期。

回望2014年, 新媒体领域纪录片动态着实可圈可点。新媒体对于纪录片而言, 从原先的宣传阵地, 迅速蔓延至纪录片的各个环节。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的不仅是宣传和营销的便捷性, 还有更为多元且实际的资本筹集方式。“众筹”已成纪录片产业的一个热词:早期的《边境少女》通过网络众筹获得资金, 大制作纪录电影《我就是我》通过众筹获得700万预售票房, 纪录电影《飞鱼秀》也是众筹筹资。《寻找薇薇安·迈尔》 (《Finding Vivian Maier》) 是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的提名影片, 与2013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大奖的《控诉》 (《Inocente》) 一样, 他们背后都有众筹网站Kickstarter的身影。众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作品筹得资金, 更是对用户的数据调研。纪录片众筹的参与者往往就是其消费者, 这些人出于对纪录片的热爱, 或是对作品主创的信赖与支持而参与其中。比如《我就是我》这部纪录电影, 众筹很大程度是为了获得用户数据, 众筹网站会对众筹参与者的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并建立数据库, “这些数据对电影拍摄、营销, 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我就是我》这种尝试, 为更多优秀纪录电影走进院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意义。众筹不仅为纪录片的筹资注入新鲜活力, 更为纪录片宣传作出预热。通过众筹推向用户视野的纪录片, 可以通过关注此片的用户数据评估该片市场, 更准确地把握有效用户群体, 做到市场调研预置。

2014年是新媒体自制大年。优酷网推出了优酷自制户外真人秀节目《侣行》。此档节目两季共创造3.5亿播放量, 剧场版纪录片已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实现网络自制节目向电视台反输的华丽转身。土豆自制纪录片《进藏》像《侣行》一样, 登上了央视的舞台。比较两部新媒体纪录片, 共同之处非常明显。两部纪录片创作之初就有网友参与, 参与拍摄的人或拍摄的地点均由网友决定;依靠大数据分析作为故事题材和路线制定的依据, 通过对相关视频的观看数量、评论等数据分析, 选定拍摄路线;《进藏》甚至推出了自己的APP, 积极深度实践“用户参与”的理念。“用户”这一概念与传统的“观众”相比, 增加了主动性和参与性。“所有的参与者会产生一种共同体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只有在分享和合作的时候才能得到。”视频网站天生手中有数据优势,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 挖掘用户对内容的偏好和潜在需求, 从而对纪录片创作产生指导意义。同时, 这些网站还可以联合广告主进行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推送, 使得广告投放更加精准有效。优酷网还联手电商进行网络产品的售卖, 粉丝可以购买网络虚拟礼物送给喜欢的偶像, 网络自制视频的衍生品市场非常乐观。

技术是新媒体纪录片中的高光点。大数据、4G和4K等技术作为纪录片制作和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 为纪录片新的叙事方式提供了空间。在2014年11月12日开幕的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节上, 将有两部纪录片通过Oculus Rift虚拟现实头戴式眼镜进行放映。其中一部影片是《云》, 这部纪录片聚焦了正在发展壮大中的网上艺术家与黑客群体。片中所有的访谈都是通过3D模型和视觉效果呈现的, 观众们在使用Oculus Rift还可以通过定位来选择纪录片的不同部分进行观看。另一部纪录片是《赞同》, 这部影片以自传体的方式拍摄了电影创作者的父亲奥斯卡·拉比。通过使用Oculus Rift, 观众能够如临其境的体验1973年在智利发生的那场革命。纪录片混搭游戏, 这种多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不仅体现了多媒体平台之间的融合, 也预示着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 纪录片创新的无限可能性。

在2014年中国 (广州) 国际纪录片节中, 令纪录片人振奋的消息不断出现。国家对纪录片的扶植力度不断加大, 政策利好。广电总局宣传司高长力司长表示, 总局下一步将协调国家有关部门来探索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专项基金, 包括对纪录片项目的补助, 贷款贴息、保费补贴, 绩效奖励, 对纪录片生产交易出口的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给予减免等等。今年, 纪录片节与中国纪录片网共同推出了“记录·中国”社交化移动互联网纪录片产业运营平台, 也就是手机APP应用平台, 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版权交易、提案预售、在线课程等, 纪录片业界也牢牢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 激流勇进。

在新媒体环境下, 机遇总与挑战共存。众筹虽然为纪录片筹资提供新鲜渠道, 但是在我国, 众筹模式刚刚起步, 我国面临很多众筹网站运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问题, 要注意非法集资、金融欺诈、洗钱等风险问题, 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虽然新媒体纪录片中出现了《侣行》和《进藏》之类优秀作品, 但是翘楚级别的作品仍占少数。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有极大的可开拓性,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来自用户的UGC内容仍然有限, 用户内容生成缺乏合理引导和高效筛选;成功的内容及营销作品仍然是个案, 真正做到内容优质、推广到位、数据合理利用的纪录片少之又少。高长力说, 虽然这两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纪录片也面临瓶颈, 比如观众少、价格低、市场不成熟、版权保护不力、受到境外纪录片输入冲击、专业人才匮乏、优秀作品不多等等。纪录片业界经过《舌尖上的中国》时“纪录片的春天”的激情澎湃之后, 普遍进入理性阶段。互联网基于其“开放、关联和对接”的逻辑, 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很大的创新空间。同时, 纪录片业界也面临着各种由来已久和刚刚出现的问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对纪录片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王安石诗云:“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但在纪录片业界, 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优秀作品, 甚至是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在纪录片“新常态”时期, 纪录片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影像手段, 虽然道阻且长, 但经过纪录片人的不断努力, 我们相信纪录片的未来仍有无限亮丽的景致。

参考文献

[1]《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2014) 》, 何苏六主编, 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第37页

[2]《从〈我就是我〉窥探电影众筹粉丝想赚钱为时尚》http://www.1905.com/news/20140729/786694.shtml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11

中韩自贸区为我国外经贸发展带来机遇

大幅减少贸易成本,扩展经贸发展新空间。

在货物贸易领域,经过最长20年的过渡期,中方给予韩方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方给予中方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从主要领域看,在制造业方面,中方最终零关税产品为税目的90%、进口额的85%,其中,10年内零关税产品为税目的72%、进口额的66%;韩方最终零关税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7%、进口额的94%,10年内零关税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0%、进口额的80%,韩方制造业领域对我国实现了很大程度的开放。在农水产业方面,中方最终零关税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3%、进口额的56%,韩方为税目的70%、进口额的40%。一方面,我国企业采购韩国原材料的进口成本将逐步降低;另一方面,出口产品可享受韩方进口关税减免,在韩国市场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我国对韩出口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农产品等;进口主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光学和医疗设备及零配件等。以上产品大部分都在双方降税清单内。以山东省为例,自贸协定实施第一年,4000多家进出口企业享受关税优惠,初步测算,中韩双方关税互惠折合人民币将超过10亿元。

日渐畅通投资渠道,注入区域合作新动力。

中韩自贸区的投资协定谈判主要涉及投资准入领域、投资方式与投资比例限制、投资便利化和投资者保护四项内容,双方对相互投资做出了便利及优惠安排。双方承诺将对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内部往来人员给予两年期的就业和居留许可,并给予商务访客一年期多次往返签证。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生效后两年内,启动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的谈判。建设中韩自贸区将有利于两国之间形成稳定、互利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国对韩国企业投资吸引力。

韩资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9月底,韩企对华投资累计超过630亿美元,主要投资行业既有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有电子、造船等高端技术产业。投资协定的实施将显著增强双方企业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提高韩国企业进军中国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韩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规模,也为国内企业对韩投资创造了条件,将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

不断拓宽经贸领域,增添转型升级新动力。

一是中韩自贸区谈判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利于我国加快引进韩国先进制造业技术、现代服务业以及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二是贸易门槛的降低使我国消费者能享受高质低价的韩国商品,特别是高端医药保健品、医疗设备、服装、家电、电子等商品,从而倒逼我国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提升服务质量。三是中外企业竞争将更为直接,为适应韩国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会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创造便利营商环境,打造快速通关新通道。

协定实施后,双方企业在履行通关手续时将更加高效便利。根据协定,双方将及时在互联网上公布与中韩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就商品的税则归类、所适用的原产地规则等做出预裁定。同时,将采用或应用简化的海关程序高效放行货物,允许提前申报、担保放行等。我国产品在韩国通关将更加便捷高效,有利于促进产品对韩出口。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开启市场准入新模式。

协定生效后,两国服务贸易壁垒会逐渐减少或取消。韩国在我国关注的速递和建筑服务领域方面,首次作出超出其所有现有自贸协定水平的承诺。我国也在韩国关注的法律、建筑、环境、体育、娱乐服务和证券领域,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作出进一步开放承诺。同时,双方还就电影、电视合拍及出境游作出相应安排。双方承诺在协定生效后两年内,启动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通过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引进韩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服务业,可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改革并完善服务业管理模式。

提供对外贸易跳板,构建多元市场新格局。

随着韩国与中国、加拿大、新西兰、越南达成自贸协议,与韩国构成自贸区网络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了73%,韩国凭借与欧盟、美国、中国等世界三大市场签署的自贸协议,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FTA枢纽,这将为企业运用相关平台提供广阔的载体。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实施,我国企业将拥有一块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对各国出口的重要跳板。

中韩自贸区给我国外经贸发展带来挑战

我国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更加严峻。

一是自贸区启动后,韩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将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压力。如化妆品、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等。二是中韩自贸协定中商品免税或零关税的覆盖范围高达 90%以上,将对终端消费品价格产生极大的冲击,进一步加剧我国相关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三是中韩企业的国际价值链参与度将进一步提高,并扩大了企业对中间材料采购的选择空间,这将加剧国内中间材料供给企业的竞争。四是我国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与韩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将刺激更多韩企入驻,对本土企业产生较大冲击。

自贸协定短期效应不太明显。

虽然中韩自贸协定是迄今为止我国签署的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广的自贸协定,但从韩方降税清单来看,56.1%的货物需5-20年才能将关税分步削减为零。而根据亚太贸易协定,韩国已给予我国1000多种商品30%-50%的关税减让,但根据中韩自贸协定,其中的大部分非针织或钩编服装最终税率仅削减10%或不给予关税减免,棉质服装需要经过4-5年才能将关税削减至亚太贸易协定的优惠水平。另外,尽管农水产品税目的30%、贸易额的60%被列为减免关税对象,但也要经过最长达20年的递减过程,短期内减让幅度十分有限,对双边贸易的带动效应并不能迅速释放。

韩国对重点农产品依然设置高门槛。

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摩擦不断,采用的贸易壁垒种类由关税措施逐渐转向技术性贸易措施,关注焦点逐步由安全问题转向质量问题,并且由国家贸易战转向进出口商之间的纠纷。此次,韩国在协定中对本国部分产业刻意加强保护,未将大米、大蒜、辣椒、苹果、橙子等20种农产品列入关税减免对象,约占总税目的9%。此外,对水产品享受自贸协定关税优惠实施配额制度,对牛肉、猪肉、麦芽、糊精等产品实施特殊保障措施,进口达到一定数量时,将恢复按较高标准征收进口关税,甚至增收附加关税。同时,韩国近期出台《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和《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实行韩国史上最严的准入条件和口岸检验检疫标准。随着自贸区的建设,在中韩两国重叠的农产品等领域,如我国企业继续采取以低价低质参与国际竞争的模式,贸易摩擦仍将频发。

提前谋划,制定策略

针对中韩自贸协定即将实施,我国应提前谋划,制定有效策略,采取有力措施,抢抓中韩自贸区新商机,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研究并提出应对中韩自贸协定实施的配套措施。

一,商务、检验检疫、海关、贸促会和有关行业协会应及时跟进中韩自贸协定进展情况,做好自贸区优惠政策影响分析及宣传,重点指导列入自贸区受惠清单内产品的出口企业利用优惠原产地证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拓展我国与韩国友好城市经贸交流合作范围,推动共建农产品及工业品示范区,逐步实现检验检疫、认证、标准、电子原产地证书等方面互认及核查机制,确保相关产品应享尽享政策便利及优惠;建立专门的贸易摩擦联合应对机制,为企业进出口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及解决贸易争端,降低市场风险,维护进出口企业正当权益。

二,各级政府应尽快对辖区引进韩资和对韩投资情况、对韩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进出口企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加大对相关优惠政策的研究,在政策咨询、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宣传指导,努力完善政府职能,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使企业用足用好自贸区优惠政策。

三,财政、金融部门应适应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帮助对韩贸易企业以及与韩方进入产业相竞争的行业改善融资问题,在产业引导、自主品牌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打造新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摆脱对价格优势的依赖;开展与韩国跨境金融服务,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借款等业务。

四,商务、招商部门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汽车、电子、石化、医药等韩国优势行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中韩企业在高附加值产业领域的合作;发展物流服务贸易,在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中韩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速递、通讯等生活性服务贸易,鼓励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重点发展教育、健康护理、文化创意、交通物流、信息技术、研发设计、能源等领域服务外包。

企业应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优惠政策,加大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力度。

一,外贸企业应及时关注中韩自贸协定最新进展,掌握自贸协定产品降税清单和降税进程,加强与进口商沟通。待协定正式实施后,主动向检验检疫部门申办中韩自贸区优惠原产证,将自贸区关税优惠作为贸易谈判筹码,适时调整进出口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开拓韩国市场,扩大受惠产品出口,利用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降低成本,促进外贸平衡发展。

二,应利用自贸区提供的便利条件,依托“零关税”跨境物流,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积极引进韩方投资,强化与韩方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学习韩国雄厚的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以广阔市场换取成熟技术;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到韩国进行投资,利用其东北亚交通枢纽的优越地理位置,运用韩国与各国签订的自贸协定,以韩国为跳板,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扩大对新兴市场的出口,逐步实现市场多元化格局,提升规避贸易风险的能力。

三,应牢牢抓住自贸区建设的契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即将涌入的韩国商品及韩资企业的冲击。积极在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寻找突破口和增长点,拓展合作领域;在改造企业传统对韩服务贸易的同时,加大新兴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力度,尤其要把目光投向服务业关键开放领域,着力提升服务贸易附加值。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 篇12

1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机遇

我国技术市场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这种机遇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经初现端倪,新科技革命必将给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是技术市场源源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为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1. 1 新科技革命将给技术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科学革命是能够引发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深刻变化的科学巨变; 技术革命是引发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技术巨变。在已经过去的500 年里,世界上先后发生了5 次科技革命,目前,人类正面临着第六次科技革命。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科学体系的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这表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1]。我国的专家学者业已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在新的科技革命中一显身手。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已经做好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准备,在新科技革命到来之际,必将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二个春天,也将迎来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1. 2 经济转型催生了国际国内技术转移的新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加快转变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和扩张的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 《2014—2019 年中国能源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披露,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有主要地位,为总消费量的68%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 。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义在于转变增长的驱动力量,就是将资源驱动尤其是投资驱动的增长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特别是技术进步驱动的增长。当今时代,经济转型对科技的依赖和需求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这种客观形势必然催生国际国内技术转移的新需求,不进行技术创新、不引进先进的技术,企业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将无立足之地。

1. 3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加快为技术市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早在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并设定目标,要在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 多个,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的共同成功经验就是重视科技中介对科技与经济的连接作用,尤其重视技术要素市场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核心作用,构筑了促进本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国家级技术市场[3]。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对技术市场提出新的要求,大量的创新成果要通过技术市场流通、转移,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降低对外技术的依存度、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1.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技术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工程。经济社会结构迅速变化,各方面矛盾凸显,劳动、土地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呈现递减趋势。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 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那么科技贡献率必须由2009 年的39% 提高到60%[4]。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产出大量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以及技术成果的大量流通和交易,这就给技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体制、机制、观念等来自内部的挑战,国外技术转移发展新趋势等来自外部的挑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面对这些挑战,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科学地应对,我们也会错失机遇,尤其是面对前所未有的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我们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5]。从研发经费看,2014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3 312 亿元,名列世界第二;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 09% ,超过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 577 亿元,比上年增长14. 8% 。从研发队伍看,2014 年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80 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1]。从技术交易总额看,目前技术转移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技术转移交易额超过7千亿元的规模,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业态[6]。尽管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科技成果的数量迅速增加,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以上[7]。

2. 1 现有管理体制局限了技术市场的深层发展

来自于体制的挑战是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回顾我国技术市场30 多年的发展历史,管理体制几经变更。就国家层面来说,最初由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牵头,由13 个部委组成 “全国技术市场协调指导小组”; 1986 年国家科委批准成立 “中国技术市场开发中心”( 《技术合同法》颁布实施,中心变更为 “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 ; 1988 年4 月国务院撤销非常设机构“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撤销科技部成果司技术市场处,决定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作为“国家科委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行使全国技术市场行政管理职能;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实行政事分离,国家科委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印章上交科技部计划司; 2006 年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与火炬中心合并,技术市场处作为火炬中心的下属机构行使对技术市场的监管职责。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技术市场管理机构的权限和权威性呈萎缩趋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背景,但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即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流通和交易应完全由自由市场进行调节而无需监管,因而弱化技术市场的监管机构。殊不知,技术商品有着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点,即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而正是这些特点,往往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但目前火炬中心下属的技术市场处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无论是从规格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无法完全担负起对全国技术市场进行监管的职责,无法对技术市场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所能做的只是一些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只是在原有的框架体系内修修补补,而无法高屋建瓴地引领技术市场的发展方向。

2. 2 技术市场的发展存在着机制性缺陷

由于体制上的局限性,导致技术市场的发展存在着机制性的缺陷。 “科技与经济分离、产学研分离、资源分散、科技力量分散、科技体制分割” 问题仍然没有真正解决;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计划体制,政府控制根深蒂固; 科技部门,从课题申报、评审、拨款、验收、鉴定到评奖的弊病丛生,但至今只是修修补补; 由市场来发现和选拔产业项目及企业的机制难以形成[8]; 技术商品的流通、转移极为不畅,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被大量闲置、科技成果无法顺畅地通过公开市场流转进入经济领域实现其使用价值。技术市场发展机制上的障碍主是审批复杂、激励不足,很多现有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很难实现[9]。

2. 3 技术市场发展仍然存在着观念性障碍

技术市场的发轫得益于观念上的解放,即确立了技术的商品属性,技术成果及其技术要素作为商品能够在市场上平等地交易。技术市场要想向深层发展,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突破观念上的障碍。这种观念上的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自由放任,缺乏有效监管和过度自由化的 “市场万能”的思维模式。人们经常强调的是 “科技成果转化率”或 “科技成果转化”,而不是 “技术转移”。专家认为, “科技成果转化率”其实是 “来自计划经济时代的概念”。柳卸林认为,之所以仍在强调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 一是很多项目在立项时没有考虑其商业化前景,或者一开始觉得有商业化价值,但在项目实施之后发现没有商业化价值; 二是一些项目尽管有商业化前景,但大学、研究所没有动力去推行,致使转化率低。刘澄认为,“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不存在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科技成果本身就是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研发出来就直接面向生产线,否则对于作为科研投资主体的企业来说,资金就 “打水漂”了。我国对 “转化率”的强调,恰恰说明我们的科研不是面向市场的。“我们的科研依靠国家拨经费,所以会特别强调要转化。”[10]

上述状况表明, “计划经济思维模式” 仍然在顽固地支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尤其是支配着科技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这种思维模式相伴的是政府对科技活动统得过多、统得过死,这就导致了科技活动主体产生 “政策依赖症”,对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的期望越来越高,指望国家和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幅度更大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似乎没有了政策支持就无法生存,从而忽视市场和法律的作用。这不免造成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与市场严重脱节,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以下简称 《决定》) 提出,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要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而技术市场的现状与《决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已达数千亿元、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技术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过度自由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专家认为,对近两年我国大宗技术合同交易的分析显示,境外和外资企业正利用我国技术市场的无监管状态,大量收购我国的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目前,我国技术市场中的各种行为急需规范,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分配、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科研项目转化问题都需明确[11]。这种过度自由化和缺乏有效监管、放任自流,其实质就是 “市场万能” 的观念在作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和 “市场万能”思维模式是两个极端,前者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做法,政府扮演了包打天下的角色,什么都要管,其结果什么都管不到位; 后者相信市场是万能的,以为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但问题是,市场往往面临着失灵的风险。两者都对技术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技术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严峻挑战。

2. 4 国际技术转移给技术市场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科技全球化在促进了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的同时,也产生了科技创新资源在发达国家相对集中的现象,从而对技术落后国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创新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这也使得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各国在科技方面彼此保密、互设壁垒的现象屡见不鲜[12]。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不断出现新的趋势: 开放式创新成为必然趋势; 国际技术转移进入技术经营时代; 大型与超大型技术专利投资与经营公司兴起; 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日趋融合,技术垄断形势更为严峻; 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日渐成熟。这些新变化对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高智发明公司代表的国际技术经营新趋势所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 一是造成我国关键领域专利成果与国有资产流失; 二是严重威胁我国的技术安全; 三是进一步加剧国际技术垄断; 四是一定程度上压缩我国技术型企业的发展空间[13]。面对如此严峻的新的形势,技术市场的发展如何迎接挑战、保证国家的技术安全,就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确立了技术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 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国技术市场建设成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具有完善的法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相结合,各类市场主体相融合,国内和国际资源相配合,制度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技术要素市场。到2025 年,实现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 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等。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以下各方面作出努力。

3. 1 促进技术交易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技术交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技术交易产业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政策核心是保持技术交易产业平稳发展,延长成熟期时段。一是建立和完善多维技术交易产业政策。如今技术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课题,技术转移的风险更大程度地由买方承担,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形成了以需求拉动技术供给的新的市场机制,因此,需要鼓励技术转移的政策适时调整和转变,建立和完善由单一鼓励技术卖方向鼓励买、卖、中介三方转变的技术转移政策体系。二是明确技术交易产业在科技创新链条中的重要地位。从技术交易内容而言,技术交易产业包含了科技创新的全部内容,也贯穿于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的全过程,并且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所以在技术交易产业发展中应该强化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将科技创新纳入技术交易产业链条全盘谋划。三是建立立体交叉的产业协同创新服务体系[14]。目前,我国各省、市、区( 县) 和行业组织等的技术转移服务彼此独立,对技术转移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进展也参差不齐,机构之间、机构内部的部门间常出现运转不协调等制肘现象,严重阻碍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亟需建立国家、省( 市、区)和行业组织三级立体的技术转移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技术交易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3. 2 进一步活跃技术交易

我国技术市场在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技术交易市场化程度不够、活跃程度不够,因此,在未来几年里,技术市场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进一步活跃技术交易,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加速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创造促进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从根本上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一是对财政性资金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二是授权国家相关部门行使 “政府介入权”,防止技术转移各方滥用市场规则、妨碍技术转移。三是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制订基于知识产权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一套有别于实物资产、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包括成果转化的确权、对外投资、资产管理、财务处理、转化人员激励、工商、税收等一整套无形资产处置及管理政策。四是制定和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激励政策,扩大技术转让所得税政策适用范围,将专利技术使用权和技术秘密纳入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范畴。五是加强管理,集聚示范,推动形成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全新格局。六是深化改革,确立全新的释放创新活力的系统性制度安排。

3. 3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一是提升技术转移行业的服务能力,推动建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要在全国技术转移范围内打造完整的技术转移产业服务链、打造完整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链、打造完整的科技投融资服务链,促使这一新业态的健康发展。二是提高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能力。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要分类指导、分级评定、定期考核,根据评价结果给予表彰和资金支持,改变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良莠不齐、能力不高和服务质量低的现状,真正把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做大做强,发挥其示范作用,并促使其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服务,为区域发展服务。三是建立全国技术市场( 技术转移) 培训中心。对技术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基础培训和技能培训,将技术经理人的培训正规化、系统化,解决技术市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四是建立全国技术市场( 技术转移) 信息中心。充分利用技术合同数据库,应用最新的大数据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为决策层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五是建立全国技术市场( 技术转移) 研究中心。在技术市场研究力量较强、人员梯队相对合理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性的技术市场( 技术转移) 研究中心、分中心,把分散的研究集中起来,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把专家吸引过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为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3. 4 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

从宏观层面上看,在全国技术市场的法制建设中,建设具有刚性的法律制度和系统完整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仍然是我国技术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所以必须通过以下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的法律体系:

( 1) 在立法方面,一是制定 《技术市场法》,对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基本概念、立法目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责任承担原则、责任承担范围、责任承担方式和政府管理的范围、行政干预的原则、行政管理的方式、行政管理的程序、行政机关的责任,等等,全面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并能为其他法律中涉及技术市场内容的条款,以及众多的技术市场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条款提供法理上的支撑,形成技术市场基本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相互补充、内部和谐一致的技术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对技术市场活动中的技术商品交易行为和活动,在产权界定、交易行为、违规处分原则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系统科学地规范化管理技术市场,这将有助于我国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二是清理、整合地方性法规,化解规定不一、形式上的杂乱无章,以及存在的各种规范之间的冲突; 制定全国技术市场条例,形成系统配套的全国性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技术要素市场运作和司法运作提供依据,为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技术要素市场提供进一步的法律保障,使我国技术要素市场步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三是规范法律用语。四是建立网上技术市场立法。制定关于网上技术市场的设立、运行、维护、交易规则、责任认定与承担等方面的具体规范,以维护网上技术市场安全、有效地运行。

( 2) 在执法方面,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市场的执法力度。完善技术交易的法律约束机制,形成有效的执法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效能; 严厉制裁违反公平交易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制止地方保护主义,打破部门、地区、行业的分割和封闭,打击假冒、剽窃技术等各种侵权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由国家和省级技术市场主管部门对执法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系统的科技、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育一批具有律师资格、无形资产评估师资格、专利代理人等高级骨干人员。

( 3) 在司法方面,司法作为法律实施的保障,对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技术市场运行机制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统一法律适用尺度,帮助司法人员系统地了解技术市场法律,从而对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性质和法律应用作出准确判断和处理,正确地实施法律。二是完善技术限制性条款,防止权利滥用。效仿国际通用做法,运用反垄断法的框架来规制技术转让合同,规定除民事赔偿法律责任以外的其他责任。三是规范技术合同风险。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而法律又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应根据技术转让合同的特点,完善相关风险责任的法律规定,这样可以使合同双方当事人更加明确各自的责任,当出现责任纠纷时,在法律上也更容易得到解决。四是提高司法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处理复杂法律问题、学术问题和在尖端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会碰到科学技术决策和技术的评价问题的能力。

3. 5 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

上一篇:知识谱系下一篇:中学生应怎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