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2024-07-10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共12篇)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篇1

近年来, 金融危机后,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我国经济形势和状况变化显著。2014年10月2日,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 (国发[2014]43号) , 意在有效切实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金融风险,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建筑业如何做好发展战略规划, 顺利应对国家稳增长、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总的经济基调, 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1 我国建筑企业环境分析及现状

1.1 政治环境

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成立了以习总书记为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2 经济环境

从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上看, 我国经济将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尽管受国际金融债务危机的影响, 但在中央政府“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指导下,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预计“十三五”期间, 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1.3 社会环境

随着建设领域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社会投资比重上升, 业主需求不断提高, 要求建筑业进一步公开透明, 项目采购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公民意识的加强, 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公众的利益。

1.4 技术环境

工程总承包项目中, 施工技术成为承揽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核心要素,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节能减排, 新能源、新材料将更多地运用到建筑和市政市场, 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5 发展现状

建筑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际市场开拓在量和质上都取得了突出进展, 整个产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同时, 在投资规模较大, 企业组织优化, 市场环境改善等综合因素作用下, 建筑业的经济效益继续得到回升, 但是建设的增速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增速已经连续3年下滑。

2 我国建筑业企业面临的挑战

2.1 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及运营过程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前还没有彻底转变。工程建设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还较低。建筑市场中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 业主不合理压价、拖欠工程款等情况仍然突出, 规范建设市场行为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尚不完善。

2.2 建筑产业集中度不高, 行业竞争激烈, 建筑行业企业数量众多, 资源有限, 竞争过度。

虽然产业的集中度近几年来已逐步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尚缺乏一批资金、管理、技术密集、具有行业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2.3 国内建筑业中, 大型建筑业企业技术领先、战略清晰、管理到位、行业地位名列前茅, 也不差钱, 拥有众多竞争优势条件, 面对增长机会, 却没有获得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经营业绩和投资价值, 或者陷入增长瓶颈;中小型建筑业企业营业收入过亿、过十亿、百亿元, 但投资收益率、投资价值实现的资产效率下降, 或与收入增长不匹配, 成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递增。

3 新时期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机遇

3.1 城市化带来长期机遇

预计到2030年, 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 城市人口达10亿人左右。城市化率的持续高速增长, 为建筑业带来长期机遇。

3.2 工程承包模式的升级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业项目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开始出现, 如:BOT (建设—运营—移交) 、BT (建设—移交) 等;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模式取得发展, 如:PM (项目管理) 、PMC (项目管理承包) 、工程代建等;承发包模式出现创新, 如:EPC (设计—采购—施工) 、D&B (设计—建造) 、DBO (设计—建造—移交) 等, 为建筑企业提供了机遇。

3.3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复苏

2015年的全国经济会议精神中透露出积极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将提速, 会议明确投资要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扩建等政策表明中央已经在落实基建投资。结合工作会议上“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的要求, 初步显示基础设施建设将大有可为。

4 建筑业发展战略的几点设想

4.1 敢于开拓、完善产业链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业项目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开始出现, 将工程承包模式的升级逐步与国际接轨, 因此建筑业企业要以EPC发展为重心, 可采取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 完善自身产业设计—采购—施工的完整链条。

4.2 敢于亮剑, 实现做优做强

2014年底, 住建部下发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筑业企业将面临新的洗牌,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 企业要敢于亮剑, 敢于突破难点, 实现“做强做优、人优我快、又好又快”,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3 抓好人才建设, 实施人才强企

实现人才观念转变, 树立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 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理念, 通过内培、外引, 完善企业人才建设, 依靠人才强企。

4.4 强化公司品牌、文化建设, 构建法制思维

建筑业企业一是通过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 结合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借助优秀的咨询公司, 推动企业的品牌建设;二是把握好“高度决定视野、角度调整观念、精度创造卓越、力度成就辉煌”的四度原则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逐步实现通过企业目标的指导、强化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通过推行法制思维建设, 完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强化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通过调整与适应, 强化企业文化的调适功能;通过宣传, 强化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4.5 坚定不移的引进信息化平台

工程行业的项目都远离公司总部, 施工环境复杂多变, 如果没有好的管理, 不仅仅在于成本管理不力带来的大额亏损, 资金管理不严带来的财务风险, 更严重的是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不善将对企业经营资质带来巨大威胁。行业的高风险性, 要求把中标项目管理好, 该赚的钱赚回来。因此要在工程的管理上实施有效的管理方式, 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实现通过组织和流程管理体系的优化、规范化, 提高工程企业管理系统性;从项目跨地域管理特征出发, 以成本管理为中心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 实现工程管理的定量化、信息化、网络化。

综上所述,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建筑业企业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从宏观找出路, 从内部挖潜力, 从市场找机会, 多措并举, 切实做好建筑业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 以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 译.华夏出版社, 1997.

[2]于健.对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企业研究, 2006 (03) .

[3]杜光宇.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02) .

[4]中投顾问.2010-2015中国建筑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J].2010.

[5]格里高利·G.戴斯, G.T.拉普金.战略管理创建竞争优势[M].邱琼, 刘辉锋,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6]张显涛.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 2006.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发展战略;战略管理

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

一、当前国内建筑企业战略思维的失误

1.没弄清战略的实质

当前各大建企公布的战略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强调要维持与稳定主业,再搞多元化,搞房地产。战略同质化实际效果是这些企业没有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差异化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找到客户选择你的理由。企业想做什么往往不是战略,不做什么很可能就是好的战略,从这个意义讲,战略就是放弃。战略思维要从客户和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你能做什么不重要,客户将如何选择很重要。中国大型建企战略趋同导致市场无法选择,从而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2.不是在规避风险而是在加大企业风险

很多建企因为近年的项目利润空间不断下降,房地产暴利诱惑难挡,转移资源进行多元化,进入上下游行列多元化。考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规避当前的建筑主业亏损风险。以为建筑业薄利或亏损换用其他产业块来补,这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在企业一定阶段是一种优势战略,但是对大多数国内建企来讲时机尚未成熟,而规避风险作用更小。因此当前中国建企的多元化战略实质,不是在规避主业风险而只是在逃避企业发展战略内部变革的压力和困难。

3.战略焦点失误

大部分建企的战略思维的焦点是在外部,而不是聚焦企业内部找问题。对当前的经营困境,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标价。另一种主流方法,寻找行业外的暴利机会,哪里有暴利去哪里。这样将焦点聚焦在政府救援和外部暴利机会的抓取是战略上的典型机会主义,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无关,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

二、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1.竞争型企业发展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发展战略。

2.稳定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稳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企业工会;企业职工;建筑企业;企业稳定

1 工会建设对于建筑企业稳定发展的作用

1.1 导向作用

工会是建筑企业职工的代表,了解企业职工所思所想、利益需求,所以对职工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企业职工在工会的领导下协助企业改革和发展,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企业做出贡献,塑造形象。工会在思想和心理上都给予职工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和企业思想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对职工进行一些培训和教育。从而引导职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1.2 团结作用

工会对于职工的引导除了是自身利益的维护,还有对企业改革、发展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主要是让职工参与到企业各大决策中去,增强职工主人公责任感,营造一个职工各尽所能、各展其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工会在运行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文体活动、培训活动,使职工之间相互团结,为企业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的心理企盼、思想情感做一定的了解,使职工围绕企业共同目标,凝结成大的群体合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

1.3 沟通协调作用

企业要想稳定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沟通渠道。而工会就是一个职工和企业本身之间的一个沟通渠道,通过工会企业劳资双方能够有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沟通将会更加顺畅。工会在两者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双方的利益点进行协调,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两者互相尊重、协商合作,从而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劳资关系。

1.4 弘扬作用

工会通过幫助企业职工维护自身利益、参与企业决策,引导职工形成一种以企业价值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工会能够通过宣传一系列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达到弘扬企业精神的目的。

1.5 教育作用

建筑企业中大部分职工都是农民工,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较低。工会能够配合企业需要对职工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职工们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养成职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企业谋发展的精神,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企业工会还能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各种普法工作,如法律知识讲座、普法知识竞赛等。让职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能维护好自身利益,也能偶维护企业稳定。

1.6 改革作用

工会独立于企业和职工之外,是两者利益的共同维护者。现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工会能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组织职工进行合理的生产和经营,通过劳动者对全局和危机的了解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市场竞争力。工会还有对企业监督的作用,企业在颁布政策、推进改革的时候受到工会的监管,使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方向更加正确。工会中的代表职工在企业规章制定制定、修改和重大方案出台的时候能够起到民主监督作用,防止决策的单一化,把决策和群众的思想结合起来,降低决策风险。

2 建设有利于建筑企业稳定发展的工会

2.1 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工会的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办事的原则。特别是新时期下劳资关系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要大力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职工思考角度出发,替他们解决难题,争取利益。职工队伍的稳定,减少员工流失能够减少企业损失。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就需要对职工思想进行密切关注,把职工需求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保证广大职工心系企业,随之为企业着想。这样,广大职工的心才能往一处走,发挥巨大的团结力量,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2 依法律法规建立制度

工会为了企业和职工利益,涉及到国家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上,体现职工和企业利益的条例要熟悉和掌握,比如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等。对重大事故隐患、职业危害等实施监督。依法介入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协助与督促企业落实法律赋予工会与职工安全生产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紧急避险权。工会要开展各种活动配合企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降低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率,构建安全和谐的生产环境。建立切实有效的制度提高工会的维权能力,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制度,让职工主动参与企业劳资关系改革方案制度的确定,反映职工意愿和要求。

2.3 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

工会引导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建筑企业工会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举办乒乓赛、篮球赛、羽毛球赛、诗歌朗诵、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群众乐于参与的企业文化讲座,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生活生产氛围。这些文化建设不仅可以缓解职工工作情绪,还能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如果有条件,企业工会可以成立专门的文体小组,不仅鼓舞了基层员工的信心,还为广大职工搭建了自我展现的舞台。

2.4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能够适应新时候企业工会的新要求。工会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加深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克服“官僚主义”和“行政倾向”,实现工会组织的民主化、群众化。

2.5 稳定劳资关系

工会最主要的作用是稳定劳资关系,使企业和职工双重获利。所以建筑企业工会一定要充分了解《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与职工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引导职工们了解法律、使用法律。建立全面系统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工资集体协商制原则,一切条约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

2.6 与时俱进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工会制度和机制要随着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建筑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一切宗旨都是以全面解决问题、维护职工权益、稳定企业发展为主。不仅是制度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在自身素质建设方面,也要注重学习,提高能力,适应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让职工参与“四积极”:积极完成各项经营生产任务,积极参加经济技术创新,积极吸取和借鉴新经验和新方法,积极争先创优。

3 总 结

我国劳资关系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不管是就业方式、利益关系还是分配方式都有新的特征和新的挑战。建筑企业工会发展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协调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在特殊时期,也能使企业做到化“危”为“机”,实现企业营业业绩稳步增长。作为基层的工会组织,要借鉴以前的经验和教训,将企业的特殊性和时代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惠,于桂兰.劳资关系的产权理论演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6).

[2]苏大伟.把更多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的内涵、本质和意义[J].南通教育网.

打造现代建筑业企业国际品牌战略 篇4

关键词:现代建筑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品牌战略

0 引言

当今, 追求商品的个性化、异质性、以及品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今天, 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南针”。而传统的建筑类企业向来给人以死板、陈旧、缺乏活力的印象, 似乎与品牌“时尚”无缘。事实上, 建筑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其市场“适应性”对企业尤为重要。

1 现代建筑业品牌战略的影响因素

1.1 市场供需的引导力投资者与消费者是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两大要素。

从建筑业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的决策主体是建筑的投资商和业主。投资商决策至关重要。从市场经济的特征来分析, 建筑产品最终还是要满足市场需求。

1.2 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压力根据中国政府加入WTO所做的有关承诺, 我国的建筑市场从2007年起全面对外开放。

建筑行业保护期的结束使国内大型建筑企业承担更大的竞争压力, 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业巨头会更加深入地参与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200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8.4亿美元, 同比增长23.6%;新签合同176.7亿美元, 同比增长17.4%。2004年,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4.7亿美元;新签合同238.4亿美元, 同比增长35%。虽然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对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但总量少, 缺乏超级建筑企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3]。

1.3 全球生态化趋势的推力随着全球生态化趋势, 建筑业受到随之而来得冲击, 特别是房地产业最为明显。

目前, 全球“绿色”口号盛行, 在建筑界“绿色住宅”、“生态小区”等概念成为时髦。房地产业必须考虑有弹性产品来迎合各种不同的需求。就发展空间而言, 在引入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后, 国际建筑业的目标在传统的三大目标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自觉承担起作为支柱产业应该承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得责任。

从施工企业角度, 则要求从建筑设计开始就要达到一定的节能标准, 施工现场达到清洁生产的标准。1993年10月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在上海召开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主体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 确定了清洁生产在中国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成为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起点和标志。而这些指标的完成度往往对建筑企业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所有这些变化, 都对现代建筑业提出要求, 即尽快制定并实施新的生态品牌战略。

2 现代建筑业国际品牌战略的着力点

通常人们默认的建筑业国际市场只是除我国建筑业市场之外的建筑业市场。但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是目前建筑量最大的国家。结合建筑业产业结构、经营方式和产出产品的特殊性考虑, 制定品牌战略是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建筑企业信息化是国际品牌战略实施的第一步21世纪是信息时代, 首先得到信息, 然后做出正确的反应。

加入WTO以后, 作为建筑企业面临着国际环境的激烈竞争。多项目、高风险、快变化、严质量、短工期、低成本已成为建筑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同时, 建筑企业步入10倍速的竞争时代, 建筑企业面临的是“快鱼吃慢鱼”的生存挑战。现有信息技术有:OA, MIS, CAC, ERP, CRM, CAD/CAM, 电子商务、协同建设、协同设计等。特别要提出的是EPIM[2], 即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 (Enterprise Proje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它是以适应顾客主导且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竞争、变化, 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化取向为特征的外部市场环境, 并以持续提高企业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2.2 在国内构建建筑业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优化) 生态学的品牌研究,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在喻意和类比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把焦点集中在企业的品牌建设实践上, 实现“螺旋上升”的过程, 研究视角从单个建筑企业扩展到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系统, 再具体到企业的品牌建设实践。而产业集群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组织形态讲,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 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传统的企业与市场的二分法在分析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空隙;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 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建筑业交易费用, 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受我国计划体制影响, 我国传统的工程建设模式表现为:业主分散, 专业素质差;勘察设计、施工相互分割, 每个阶段相对独立, 所做的工作缺乏协调且有重复;产业链的构建, 即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一体化, 促使我国发展观从国家和区域内部的视角转到地方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视角, 从片面强调单个企业品牌战略转向形成“大、中、小共生”的产业集群国际品牌战略。

2.3 在国外建立国际超级建筑企业 (产业组织优化) 福陆·丹尼尔 (美国) 、熊谷组 (日本) 等超级企业给我国建筑启示:

建筑业要打造国际品牌, 必需重新审视建筑业内部组织以及规模问题。首先向国外学习, 引用国际标准规范集, 与国际接轨, 向国际超级建筑企业学习, 结合我国特色, 打造中国特色的建筑品牌。走出去不是单纯的数量意义, 更重要的是质量标准。而品牌战略的制定更是注重“质”的水平。尽快建立国际大型综合建筑企业, 赢得国际市场。

2.4 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 实行绿色理念人类社会如何在经

济转型的大潮中处理好环境、经济和人的复合生态关系,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建筑业要成功实施品牌战略,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关键。很难想象一个形象名誉不佳的企业会受到公众的认可。建筑业应具有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使命感, 而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 (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 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 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影响, 塑造形象, 打造建筑业国际品牌战略。

3 结语

品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具有严谨的结构, 它是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基础的, 与企业其他职能战略构密切相关。建筑业的品牌战略对于中国建筑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跨越、稳固和强化市场地位、特别是参与和赢得国际市场竞争显得更加重要。因此, 我国建筑业要以稳固国内市场, 争取国外市场的市场战略为导入元素, 以结合国际经验, 同时发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宏厚韵味, 历史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为支持元素, 建立我国特色的建筑企业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http://www.longtu.org/show.asp articleid=428&classid=4.

[2]金维兴, 陆歆弘.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金维兴, 张静晓.对我国建筑业建设输出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6, 4.

[4]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发展司,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写.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5]方明月.产业集群: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J].北方经济, 2006, 2.

建筑企业女性的成功与发展 篇5

努力铸就成功

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男人和女人。在中国,从母系氏族到男权社会,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推进,随着人们认识和价值观的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断改善和提高,大批的现代女性奋

勇拼搏、脱颖而出,她们中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有从事企业管理的、有从事政府工作的、有从事公益教育事业的、但最让人佩服的是从事在建筑行业里的女性们。

自古以来在建筑行业里,一向都是男人的天下,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涉足这一行业,并且干得并不比男人逊色。特别是现代女性在各行各业,在各个类型、各个工种岗位上,都在积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渴望着成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她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常说“女人半边天”,现代女性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也影射了女性独到的作用。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女性在不同的行业里展现着属于她们的魅力,她们或许默默无闻,但却兢兢业业。也许她们都很普通,可也有些不太平凡。特别是建设施工单位的女性,她们是一群普通的女人,却体验过了别的女性极少有的经历,她们走过了许多男人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到达的地方——偏远的西藏、烈日炎炎的吐鲁番,甚至是茫茫的大漠戈壁……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她们忍受着夫妻分离的痛苦,忍受着对儿女对双亲的思念,[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她们远离城市,远离家庭,风餐露宿,这对女性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种挑战。能否克服自身弱点,摒弃传统思想的桎梏,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是她们不能回避的事实。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建筑行业单位里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向困难和艰险挑战,她们奋斗在施工现场的第一线,形成工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得刚毕业那一年,因为学的是路桥专业,在找工作那段时期,一串串问号困扰着我——不知道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我决定要到施工第一现场去实现我的梦想。但是现实往往比梦想来得更残酷些,要想摘得胜利的果实,仅靠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在刚到这个单位的那一年,我常常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偷偷的哭泣,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对梦想的坚持,我不仅慢慢适应了这种工作环境,甚至渐渐喜欢了这种工作方式。实践表明在工作实战中不但要讲究策略,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权威机构调查表明,女性受自身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较男性往往更偏重单打独斗,注重短期结果,但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一件事情,一个决策的做出往往很难由单独的某个人完成,需要的是团队合作,同心协力。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恰到好处地配合整体完成自己的角色要比一枝独秀、标新立异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建筑企业的女性要有大局观念,合作精神,不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和职位的升迁,摆正位置,谦虚谨慎。

除此之外,女性还应克服盲从心理,打造自己的特色。女性长期以来习惯了配合男性的脚步,这使得许多职业女性在工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遵循了男性规则,无原则地向他们靠拢,这种对自我性别的否定暴露出女性虚弱自卑的内心世界,甚至造成她们在“矛盾期望"中变得更加不知所措。诚然,女性在体力、心理等方面较男性逊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方向愈来愈多的向思维和能力靠拢,这也给了广大女性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也越加的残酷。施工单位的女性更应认清形势,把握时机,树立信心,调整好心态,以一种兼具细腻柔和与坚决果断的全新职业姿态投入工作,殊不知女性的亲和力可以帮助她们更容易建立平等融洽的工作环境,而女性特有的细腻又使她们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规避风险的意识,这对一个企业单位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仍然由男人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里,女人的步履的确艰辛,即便如此,成功的诱惑依然强烈,后继者的脚步仍在前行,而从决定接受挑战的那一刻起,成功就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

新时期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创新

新时期下,建筑行业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和壮大,不断地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创新是建筑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手段,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必然选择。强化和搞好市场营销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论文在广泛地借鉴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对如何进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提高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管理水平,形成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启示。

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重大意义

早在1984年,国务院就提出建筑企业要作为城市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建筑企业还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可以说,现阶段是关系到我国建筑企业生死存亡的改革关键期。

为了搞好建筑企业,使其真正的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必须抓住两大关键要素: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市场营销。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建筑企业仍然采取枣核形经营结构只注重生产、加工,而忽略了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摆脱亏损、效益低等的困境,建筑企业应从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形式仍然以粗放式为主,技術装备和工艺仍然落后,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市场渠道不畅、环境恶劣,加之各企业对于改革创新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动力和没感受到迫切性。面对当前市场经济下,竞争性强,淘汰率高的现状,建筑企业要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节约成本,效益最大化,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律和经营的规律办事,要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潜力转化为营销优势,技术创新不是纯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而是一种现代化营销理念,是涉及从创意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这需要各建筑企业将其发展与壮大,完全规划于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的基础上。而技术和市场营销的创新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各建筑企业只有认清了这一点,立足于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相结合,以二者的多维合作作为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才能使建筑企业彻底摆脱窘境。

2 建筑企业的现状与困境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的是摸清楚敌人的底,分析好自己的底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永葆胜利。如果我们将企业的现状和困境比作对立的一方,那我们要纠正它完善它,对症下药,就必须首先搞清楚我国建筑企业的真实现状和切实困境。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竞争也日渐变的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市场的开放还将进一步加深,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建筑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的主要特点:

2.1 市场制度不规范,保障性不强,市场行为混乱

国内建筑行业从制度上来说,存在着市场制度不规范,保障性不强,市场行为混乱难以做到公平公开等。市场经济下,良性的发展模式是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而由市场决定优胜略汰,有市场说话,公开透明公平。但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壮大,建筑行业内部沿袭了一些旧习、陋习,由于相关制度的不规范,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也继续延续着市场行为的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行政干预、不公平竞争、行贿索贿、内幕交易、拖欠工程款等诸多方面。

2.2 建筑行业内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内呈现出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模式粗放,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竞争力有待提高的现状。虽然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建筑也总体上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但产值的增加仍旧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就业人员的增加。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思也较低,思想禁锢束缚度高。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但建筑行业内大部分建筑企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重产品、重生产而轻创新、科技和营销等。管理者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忽视了技术创新及市场营销这两大关键要素,使建筑企业日益与现代知识经济相背离,难以走出低层次的无序竞争,无法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日益激烈的建筑也竞争浪潮中,许多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淘汰。当今经济世界,已有太多血的案例告诉我们一味追求扩大经营规模而忽视科学管理和集约化经营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2.3 建筑企业平均利润日益降低,单纯以产量要效益已逐渐不可行

建筑行业作为老牌的起步早的行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行业内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建筑企业普遍呈现出平均利润日益降低的现象。单纯以产量要效益的时代在建筑行业似乎离我们已渐行渐远。久而久之,这样粗放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因为管理和员工成本的不断增加而变得不能负荷,没有利润支撑,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最终走向倒闭破产。

3 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建议

本企业建立于1953年,是国家住建部颁发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包括建筑施工、工程设计、装饰装修、园林古建、机电安装、电梯制造安装维修运行、物业管理、供暖管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等。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备,不能有效地约束市场行为,导致的市场秩序乱,本企业严格遵循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对于每一个招投标项目都持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将企业的经营风险最低化。市场营销战略是每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强调技术、生产和营销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一体化,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速度。新常态下,本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谋求出路:

3.1 创新兼顾成本,做好成本控制,为企业开源节流

在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调研之后,确定管理目标。目标是建立新型的营销管理和考核体系,即重构系统化管理流程,完善薪酬与绩效考核体系。

本企业为了能够贯彻“全员营销”的理念,创设了“法人本部总体策划、企业领导上层公关,营销人员具体对接,相关部門服务支撑”的营销总流程与工作机制,同时也制定了《与顾客有关活动的管理办法》和修订了《招投标投管理办法》,目的是能够尽可能控制销售成本,用企业规定来约束员工,通过机构分设、公开评审,完善签约程序,提高合同签约质量,把住“恶性”合同的入口关;完善合同检查和标价测算流程,同时加强报价的评估和测算,对“恶意”低价中标或亏损项目提奖的单位和个人,实施相应处罚。这样就能够从源头上做好成本的控制,为企业开源节流。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做好成本控制,节约开支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各部门协作,密切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尤其是,对于建筑市场营销的渗透方面。比如,在项目谈判的时候,不仅仅需要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还需要对项目有深入了解的工程师陪同,这样在谈判现场面对专家的问题就能够对答如流,让谈判顺利开展,从而节约双方人力、物力与财力,从行动上做到开源节流。

3.2 结合实际,建立独特的营销网络

竞争战略的目的是针对决定产生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和持久的地位。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中,核心的内容是如何争夺消费者,抢占市场占有率。因为,这直接就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当前的形势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前景。那么,建筑企业要谋求发展,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不断增强竞争力,进行市场营销的创新就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独特的营销网络。众所周知,现在建筑施工项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国家机关的项目是每个企业都想得到的“香饽饽”,企业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想必少不了独特的营销网络。本企业多年来在新建、修缮、物业和供暖等方面一直为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服务,在日常物业、供暖工作中,以优质的服务与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此作为北京首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特有的营销方式。在投标项目过程中,利用中央国家机关对该企业的了解和信任,并从以往的投标项目中寻求经验,并将技术不断改造创新,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与其他企业竞争,而每一项项目都会有相关的人员跟进,不管中标与否都会进行备案,从而不断创新,组成独特的营销网络,便于开展市场营销的竞争性战略。

3.3 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建筑企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众所周知,当今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经分析,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着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建筑企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注入高素质人才和提高现有人员素质,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必须要采取的举措。为此该公司采用“走出去 引进来”的措施,提高本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从外面吸引一些专业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高水平人才。通过调整和提高企业的人才队伍水平,整合营销知识结构,发挥市场营销功能,使企业拥有优良的营销环境,从而提高建筑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只有通过不断的寻求科学、多样化的方式,持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以此整合营销知识结构,最终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

3.4 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品牌营销,走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为内容,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为目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种营销战略。建筑企业新时期下实现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应当充分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品牌营销,走品牌营销之路。但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急于求成,只是依靠资源、资金的高投入来树立品牌,而忽视了市场环境的改善,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盲目追求品牌宣传的轰动效应,忽视了产品的内在质量这些正是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的最大误区,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品牌战略的成败;因此,本企业的管理层更新观念,在政策制定上给予技术创新的支持并且把关,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技术部门学习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创新,实现品牌营销。

4 结论

总之,作为走向市场较早的行业之一,我国建筑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建筑行业确实暴露出这样那样落后不适应发展的弊端,譬如体制不健全,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市场环境等。我们应当看到,建筑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哲学中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中前进的过程。正是由于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当前建筑企业不适应发展的弊端,我国的建筑行业才能不断地繁荣发展下去。新经济时代将是一个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变革时代,唯有不断地创新,建筑企业才有望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在市场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王星.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J].经管视线,2013,5(11):64.

[2]朱丽.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3):130.

[3]汲德群.试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与对策[J].营销策略,2014(10):27.

[4]杨宝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经营谋略,2011,5:75.

[5]傅欣沛.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的研究[D].重庆大学,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篇7

一、合理确定建筑业中小企业规模标准,将全部建筑业中小活动单位纳入行业视线

依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建筑业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建筑业的中小企业是指3000人以下、销售额在3亿元人民币以下、资产总额4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全部企业;小型企业上限标准为:从业人员600人,销售额3000万元人民币,资产总额4000万元人民币。上述标准与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中、小承包单位的实际情况相比,确实存在差距。目前,国家并没有依据该标准的相应统计数据。

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将企业划分为三大类别: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专业承包的三级企业一般要求注册资本金300万元以上,企业净资产350万元以上,企业近3年最高年工程结算收入500万元以上。根据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劳务分包企业一般要求企业注册资本金30万元以上,人数在20人以上。最低一级劳务分包企业要求企业注册资本金10万元以上,人数10人以上。因此,按照国家统计部门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我国建筑业企业相当一部分专业承包企业和全部劳务分包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国家原有标准上限显然过高。

规模标准上限过高,影响行业决策层的视线,忽视真正中小企业发展的诉求,影响这部分企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行业企业规模划型标准,是推进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基础。

建筑业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制定应当认真研究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参照发达国家全面审视行业内各类企业组织类型的视角、不遗漏地将所有行业经济活动单位纳入统计范围的做法,全面考虑行业状态,以法人为划型单位,以人数为主要依据,将几人至几十人的小型单位纳入视线并单独划类,调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上限,增加微型企业的规模类别,全面反映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状况,进而科学地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

二、解决体制内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中小建筑业产业活动单位体制外生存问题

研究我国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可以发现,体制外建筑业中小活动单位大量存在。2008年当年所有建筑活动单位和个体户有45.5万个,而有资质的企业仅有7.79万个。大量建筑活动单位和个体户置于法规约束之外活动,既无依法活动的约束,也享受不到国家的任何政策,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同时,体制内的小企业发展极不充分。2009年,我国具有企业形态并具有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6756个,从业人数215万,年营业收入742.8亿元,工程结算收入739亿元,税金25.3亿元,利润总额20.5亿元,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92亿元。劳务分包企业的企业个数是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的8%左右,营业收入只相当于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总产值的0.9%,从业人员相当于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的5.8%。这与各经济发达国家建筑业普遍的金字塔结构——大型企业占到1%不足,99%的建筑业企业为中小型企业的行业组织结构偏离极大。

中小企业体制外生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环境,解决体制外生存的出路也在于改善政策环境,尤其应当解决如下四个问题:一是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同时给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业以简便、低成本的工商登记方便;二是大大降低这部分企业的税负,这类企业很多是依靠劳务取得收入,属于行业中劳务最为密集的部分,建筑业又属于艰苦、高危行业,应当参照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给予最低税负甚至免税待遇;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其需要的公共服务,包括政策咨询服务、融资信贷服务、承发包信息服务、培训及技能鉴定发证服务、专业技术信息服务、职业技能转移续接认可服务等;四是解决多年从事建筑活动的农民工城市入籍及相应的身份待遇问题。对于在建筑行业从业超过一定年限的农村户籍人员,可以解决其城市户籍身份问题,并可随当地居民及企业规定享受医疗、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

三、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发展,改变中小企业成为施工总承包主体现象,形成健康的总分包关系

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专业化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对于劳务分包企业也是按照木工、砌筑、抹灰、石制作、油漆、钢筋、混凝土、脚手架、模板、焊接、水暖电安装、钣金、架线等工种作业划分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建筑业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得非常不充分。专业化的劳务企业没有市场,反倒是综合的劳务分包企业更受市场欢迎。这始终困扰着行业。承包市场存在着“高资质企业包,低资质企业甚至包工队干”的情况,施工任务最终的承担者是中小企业,包括部分无资质的包工队,建筑施工主要依靠中小企业,以至于一些地方将治理劳务企业的“扩大劳务分包”,即纠正劳务分包企业全面承担施工总承包任务作为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建筑市场的“层层转包”也成了影响建筑市场秩序的痼疾。

专业化承包市场发展不充分,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除结构外的细部要求强制性不够,不严格,最终消费(投资)者有要求但无专业验收能力,外部的有效约束缺乏,造成开发商常常将对于建造成本的追求置于对工程细部质量的要求之上,谁的承包价低就包给谁,而不是谁的专业化水平高、质量优质包给谁,开发商对于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分包商的需求机制不健全。这也是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普遍存在、长期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作为总承包任务承揽方的总承包主体在施工过程中缺位。总承包主体在施工组织方面缺少发包方的监督和严格要求,未能履行总承包的应尽职责,包括围绕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管理,实际地组织施工过程,甚至一些总承包单位只是简单地分包了事,以包代管,陷入专业承包市场不发达导致整个行业专业施工水平低、专业施工水平低反过来使整个施工承包市场愈发地依赖于中小型综合承包企业(单位)施工的恶性循环。

提高建筑业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一是要提高政府防治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管理要求,在竣工验收要求中严格工程质量的细部管理。二是要提高对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要求,使其能够真正地履行总承包职责,具体方式是应当要求所有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有自己的项目管理标准,克服高资质企业的项目管理毫无自己的管理特质和标准、高资质企业的项目工地与低资质企业的项目工地没有差别甚至高资质企业承揽的工程也在由包工队按照自己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的不正常状况,同一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揽施工的工程,应当按照同一项目管理方式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在企业的资质条件中,增加企业应当拥有自己的项目管理标准的要求,推动总承包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一致化,使企业的现场管理与其资质等级、企业管理标准相一致。三是促进专业化企业优势充分发挥。在施工承包领域,专业化发展比较成功的企业其共同特点是具有制造安装一体化的优势(如空调采暖)、具有专用机械设备和工具的优势(如挖掘和吊装)、具有突出的人工技艺优势(如一些木工作业)、具有工艺诀窍的优势(如防腐防漏)等,鼓励企业实现制造装配一体化,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鼓励提高工人技艺水平,鼓励创造拥有独有工法,都是发展专业化中小型企业的有效途径。四是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降低劳务分包企业的进入门槛,与简化工商登记、减轻企业税负等政策调整结合起来,尤其是制定一些鼓励专业化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是促进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不可或缺的条件。

最终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不是高资质企业承包、低资质企业干活,而是在总承包企业总体组织、管控下的专业化协作总分包;不是增加分包层次造成建造成本的层层加码和对利润的层层盘剥,而是专业化的高效率;不是因为总分包关系的建立增加建造成本,而是通过总包的有效组织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降低成本,进而走出建筑业长期以来被社会屡屡诟病的层层转包、违法挂靠的怪圈。

四、鼓励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创立品牌,形成积累,承载技术,取得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中小建筑业活动单位以个人招聚、无牌无照、组织随意、年结年清为主要运行方式,没有品牌机制和意识,没有企业资产,没有长期投入,没有骨干队伍,成了行业内似有似无的“流沙”基底。,

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具有自己的企业名称,从经济活动单位成为企业,是创立品牌、形成积累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创立品牌、形成积累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中小企业以“正反馈”,即质量安全水平高,专业化效率高,能够为委托方带来明显价值增值的企业得到发包方认可并能取得相应利润,这固然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但给予中小企业以合法地位,在合同中和造价形成过程中,提供可供交易双方参考的合同示范文本,在政府发布的造价指导文件和建筑业财务政策中,将中小分包企业的利润部分予以统筹考虑,形成能够代表中小企业利益的行业组织等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行业协会在鼓励中小企业创立品牌、形成积累方面也应当有相应的政策调整,如在所有得奖的工程项目中,应当将总承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全部纳入,都作为得奖单位;在协会的各类表彰、评比中,苦练内功、降本增效、诚实守信经营的中小企业应当得到相应的荣誉。

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应当积极明确产权性质,完善治理结构,确定企业专业化方向,建立本企业的安全、质量、环保、卫生、劳动保障等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设备、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施工建造和服务水平,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装备率,创立企业的品牌基础,有意识地维护品牌,增强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

五、完善适合建筑业特点的中小企业用工方式,创造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

建筑业具有生产组织灵活多变、用工规模弹性大的特点,由于建筑业中小企业是建筑工人的承载主体,这在建筑业中小企业当中表现尤其突出。适应这一特点,政府应当努力营造一支既有职业身份、又能灵活流动的产业工人队伍。先从一些地区展开,以建筑工人实名制为切入点,以劳务合同为依据,以管理部门的要求为标准,以用工单位为操作主体,以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建筑工人信息库为汇聚平台,记录每个建筑工人的职业经历、培训情况、技术等级状况,同时为每位工人制作职业身份证件,供其在不同项目流动,逐步扩大职业身份认可的地域范围,最后做到较大区域认可或全国认可。

建筑业的中小企业要适应建筑业用工需求弹性大的特点,必须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企业可与职工就工资、工时、劳动定额进行协商,适当选择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等合同形式。做到既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又能适应建筑业的特点,逐步做到按月发放工资,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按日发放。建筑业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三个联系,一是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联系,与其建立相对固定的总分包关系;二是与劳务基地和劳务输出地加强联系,与其建立稳定的劳务供应关系;三是与企业所在地建筑劳务市场的联系,不断输送和回吐劳动力资源。

六、完善促进建筑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公共服务

要在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强化促进建筑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府职能。建筑业中小企业在行业中的作用、运行方式、组织方式、人员管理特点等,都与工业、商业的中小企业有很大不同。建筑业中小企业是建筑业的一部分,需要进行全行业的统筹考虑和政策制定,因此,不能将规模不同的企业划归不同的部门管理,也不能将行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管理割裂开来。综合部门制定相关领域的大政方针,各个行业在大政方针的原则下结合行业实际进行具体化的政策制定和指导,是促进行业发展及中小企业发展比较适宜的职能确定方式。

应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与综合部门的协调,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工商、税务、劳动、商务、教育等部门应当明确职责,加强沟通,为促进建筑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制定适合政策,改变这一领域此前缺乏适用政策指导的状况,使建筑业中小企业不至于成为政策盲区。建筑业的行业组织应当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需要和政策需求,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服务,为中小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为国家政策惠及建筑业中小企业而努力。

完善政府工程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制定政府工程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应当在政府建设工程采购政策中充实鼓励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内容,政府投资工程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应当要求施工总承包单位采用专业化分包方式,将建设工程一定比例的任务分包给专业的中小企业完成。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中小型企业能够承担的工程可直接委托中小企业完成。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政府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在建筑行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落实好对符合条件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相关部门要为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建筑业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

政府应当尝试在建设项目上设立税种或取费项目,用于建筑工人基本技能的培训,为中小企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可以在一些地方试点先行,再逐渐在全国推开。工人培训可以采用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各类社会上有培训资格的学校、培训基地均可参与培训,由统一的考试机构组织考试,颁发培训证书和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的办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的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争取更多的建筑业中小企业进入国家选择的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范围,积极参与由政府出资的针对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

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中小建筑企业应用平台,为建筑业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为中小企业提高市场开拓、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社会展示及联络等信息化水平服务。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篇8

一、转型对中小建筑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 中小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快转型

当前, 我国建筑企业数量众多, 2011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数量达到72280个, 这就必然会导致行业内部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中小建筑企业本身更多的依靠区域性的市场, 一旦大型建筑企业进入则中小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因而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际上, 我国建筑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水平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2年高出6.3个百分点, 如果中小建筑企业与这类企业竞争, 则必须从转型的视角出发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 适应行业的发展中小建筑企业需要加快转型

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正经历转型发展的历程, 住建部数据显示, 2012年, 建筑业企业升级、增项成功的企业达到392家, 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资质就位256家。另一方面, 建筑行业内部兼并重组规模庞大,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按被并购方来看, 2006-2012年, 房地产、建筑/工程行业并购数在其所监测的23个行业中分别排第3、4位, 平均并购金额分别达到40.66、51.33百万美元。在这一背景下,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外部发展形势, 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 适应宏观经济形势中小建筑企业需要加快转型

当前, 我国正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条例, 如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浙江省政府出台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适应这种宏观环境变化的需求,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

二、转型背景下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积极的调整、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 指引企业科学发展, 具体来看, 中小建筑企业可以选择产业细分发展战略、融合发展战略、企业联盟战略、品牌发展战略等。

(一) 产业细分发展战略

对于中小建筑企业而言, 其本身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资源有限, 要全面拓展自身的业务, 或者要在短期内将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风险较大, 因此, 中小建筑企业要努力寻求细分市场, 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挖掘细分市场的潜力, 提升自身在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从而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此外, 中小建筑企业将目标市场定位为某一细分市场, 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积极谋求全国乃至于全球性的市场份额, 从而可以再细分市场中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

(二) 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目前, 我国建筑市场上存在诸多新兴的领域, 如室内装修及其设计、专业化的建筑保养等等, 这就为中小建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 一些具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建筑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 积极向这些业务领域进展, 从而获得新的增长点。特别是, 由于部分新的增长点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份额不大, 大型建筑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可能暂时不会大规模的向这一市场扩张, 这就为中小建筑企业提供了机会。

(三) 企业联盟战略

随着大型建筑企业的扩张, 其在各区域性的市场上可能采取业务外包等方式来进行业务拓展, 中小建筑企业可以积极把握这种外包机会, 通过与大型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加快发展步伐。此外, 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来改进自身的管理,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 品牌发展战略

对于中小型建筑企业而言, 要在转型的背景下生存下来, 必须积极推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积极改进自身的管理, 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提升服务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夯实发展的基础。

三、转型背景下中小建筑企业落实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速度的思考

(一) 加强调研分析企业内外发展环境

首先, 中小建筑企业要深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门, 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行业政策的变化、区域市场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中需求与供给的变化, 通过这种分析研判发展形势, 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其次, 中小建筑企业要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 要在分析自身在 (区域) 建筑行业市场中的地位的基础上,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 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发展。

(二) 科学的评判发展战略的适应性

首先, 中小建筑企业要在定位的基础上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 受制于自身的实力, 中小建筑企业一般只能选择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科学决策, 制定符合自身特征的战略。其次, 中小建筑企业要科学的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组织评价小组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分析这种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对战略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正, 以便于更好的推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 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推动战略落实

首先, 中小建筑企业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战略落实的良好氛围, 企业内部要加强对这种发展战略的宣传, 帮助员工了解、认识这种发展战略, 并将战略任务分解到具体的部门, 从而推动战略的落实。其次, 中小建筑企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战略的实施, 中小建筑企业要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发展方案、组合企业内部资源, 而不能摇摆不定, 发现短期市场中存在其他获利机会就改变发展战略, 从而保障发展战略的连贯性。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建筑行业都在转型发展, 适应这种形势,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根据转型的要求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并保障战略的落实。

关键词:转型,中小建筑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姜继兴, 郭春颖.浅谈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J].中国工程咨询, 2012;3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1 国内、国际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现状

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中,20%~30%是依靠技术进步获得,而发达国家则达50%[1]。我国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发达国家的大型建筑公司都拥有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和先进、完备的研究试验设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进行研究与开发,一般均拥有大量的企业专利和企业工法。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的并不多,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企业极少投入科技资金,忽视对施工工艺的实践进行总结,对工艺技术进行挖掘和提炼,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二是施工工艺和技术落后。虽然我国在有些方面普遍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许多技术仍然是在低层次上打转,大多数只是对普通工艺进行改进,对一般工艺进行组合等。对技术含量高、源于高科技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则掌握不多,涉及到先进的机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在它们进行综合应用时,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显得不足;三是对企业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2 中国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SWOT分析

本文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WOT分析法(见表1),分别对与我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相关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机会与威胁,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1 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优势分析

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方面最大的优势源自于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无论是体力劳动力,还是中级脑力劳动力,在中国建筑劳动力市场中均表现为供远大于求的态势。由此也就产生了独特的生产技术和低成本的生产方法。在常规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无疑是一大竞争优势。

2.2 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劣势分析

我国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通病主要有如下几点:缺乏具有竞争意义的技能技术;缺乏具有领先性的革新能力;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科技研发力量单薄,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在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提高上较为被动;工艺更新改造艰难。

2.3 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机会分析

发展机会的把握是公司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2]。公司管理者应当迅速识别每个机会,评价每个机会的成长和利润潜在空间,选取那些与公司财务和组织资源相匹配的最佳机会,以使公司获得潜力最大的竞争优势。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方法潜在的发展机会可能是:(1)获得购并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行,通过购并以增加企业自身技术方面的实力在制度环境上变得可行。建筑企业可通过资本市场参股甚至控股竞争对手股权,进而可获取对方的技术能力以加强自身的技术竞争力;(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建筑企业对技术能力提升的愿望仅解决了主观问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则从客观条件上为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了环境基础;(3)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大,由此产生的长期居高不下的市场需求增速为技术研发的快速施行注入一剂强心针。建筑企业可借此机会加快技术能力的提升;(4)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筑施工涵盖的内容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日益严峻的施工条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迅速掌握更新的技能技术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新业务。

2.4 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外部威胁分析

在公司的外部环境中,总是存在某些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因素。公司管理者应当及时确认危及公司未来利益的威胁,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抵消或减轻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中国建筑企业存在的外部威胁可能是:(1)市场进入技术壁垒。中国建筑企业由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形成了独特的施工技术和低成本的施工方法,但这些技术与方法多仅适用于常规工程项目。由于中国建筑企业技术实力普遍较低,所以难以进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端建筑市场。(2)出现将进入市场的强大的新竞争对手。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企业将涌入中国市场。与之相比,中国建筑企业在多方面,尤其是技术实力方面相差甚远。(3)主要技术市场增长率下降。城市化进程进入到现有高度之后,低技术含量工程项目的市场份额逐步被高技术含量工程项目所取代。中国建筑企业如果不迅速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仍然维持现在技术实力状态,则市场竞争力会大幅下降。

3 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发展战略

中国建筑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对企业的长远战略取向进行总体谋划,选择制定出能够充分发扬内部优势、弥补内部劣势、合理应对外部威胁、牢牢抓住外部机遇的发展战略,以建立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见表2)。

3.1 SO战略

3.1.1 信息化战略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面对欧美发达国家建筑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现实,我国建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危机感与紧迫感并存。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局部先行”的原则[3],实施以管理系统为应用突破口、以信息资源为应用重点、外包服务为技术支持的策略,从最需要信息化的环节和业务侧重点入手,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规范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绩效。

3.1.2“走出去”市场战略。

劳动力资源富裕且廉价以及具有独特的生产技术和低成本的生产方法是中国建筑企业的两大竞争优势。在加入WTO之后,国外建筑企业将会涌入中国建筑市场,中国建筑企业一方面应立足国内市场与之抗衡,另一方面也应发挥自身竞争优势,走出国门,开拓适合自身技术特点现状的市场,加快可用于技术研发的资本积累。

3.2 WO战略

3.2.1 购并战略。

股改为中国建筑企业完成购并提供了可能。通过购并可以直接掌握被购并企业的技术资源,进而可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

3.2.2 技术创新战略。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选择最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实施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研发高精尖产品,加速产品品种和结构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3 人才战略。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改革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待遇,尝试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同时应该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各类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和现场操作人员。一是能适应加速企业结构调整和熟悉项目管理复合型知识人才;二是熟悉国际惯例和外语的外向型人才;三是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建筑业发展经营需要的开拓型管理人才;四是能适应和满足建筑业经营规模和高新技术需要,并能实践操作,指导施工的技术人才;五是加强员工培训,注重对建筑施工现场工人技能的培训和管理。

3.2.4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扶持民族工业,始终是政府应持有的态度。中国建筑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政府的支持,积极应对国外先进建筑企业的冲击,迅速完成自身实力的提升。

3.3 ST战略成本领先战略。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成本的施工方法和独特的施工技术,而中国建筑企业必须运用好这为数不多的竞争优势-低成本。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做好与国外建筑企业打持久战的准备。

3.4 WT战略

3.4.1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

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层次和中层次人力资源方面的极大丰富,这种优势可延伸出常规工程项目的低成本优势。中国建筑企业必须在充分利用此方面优势的前提下,迅速提高人力资源优势的层次,培养高层次人才,在保持现有低端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靠拢。

3.4.2 立足国内市场。

国内建筑企业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处于防守位置。因此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做好持久对抗的准备,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的机会。

3.4.3 用足用好WTO相关建筑业政策。

WTO中存在许多保护民族工业的相关政策,中国建筑企业必须熟悉这些游戏规则,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以维护自身权益。

4 结论

建筑企业在确立施工技术发展战略之后,企业技术战略管理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实施。成功的战略实施取决于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企业环境。建筑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实施手段,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战略评价也对企业利害攸关,及时的评价与控制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建筑企业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战略评价与控制,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各国建筑企业将开始全面进入中国,中国建筑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竞争,同时中国建筑企业也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进行SWOT分析,提出中国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施工技术,SWOT分析,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Gregory.G.Dess and G.T.Lumpkin(USA),Strategic Management:CreatingCompetitive Advantages[M],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4.1.

[2]顾旭.企业战略与投资决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

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 篇10

关键词:民营建筑企业,经济方式,效益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其效益产生, 从市场发展情况看,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前民营建筑企业需要抓住机遇, 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开放, 很多具有实力并且强劲的国际承包商已经进入我国建筑市场,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克服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劣势, 最终能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在全国建筑强市的实践中不断前进。

1 民营建筑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分析

1.1 民营建筑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模式下需要坚持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民营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实现模式升级和创新, 不断增加自身的挑战压力, 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城市现代化速度的加快,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 民营建筑业发展也面临重大的机遇, 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自身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城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城镇化这个主题开展各项工作, 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1]。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在47%左右, 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长, 最终需要实现我国城镇化率80%的目标, 因此建筑业至少拥有20~30年的黄金发展期。从我国内需情况看, 其实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 城镇化会为我国建筑业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我国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是城镇化, 从我国工业发展情况看,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发展的中期, 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庞大的建设市场做支撑, 对民营建筑业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空间。从我国建筑市场发展情况看, 城镇化、工业化已经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营建筑企业只有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经济发展模式, 最终能够获取更多的效益。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2011年下半年全国新开工的项目数量进行统计, 增速已经达到80%, 从相关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 未来建筑投资方面的项目还会进一步增加,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规范民间投资市场发展, 对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民营建筑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很多区域发展计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民营建筑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行业投资态势角度看, 新兴工业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多, 很多产业的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 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对建筑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比如促进了轻轨、地铁、大市政、政府保障房建设, 工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城市污染问题, 需要不断拓展建设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民营建筑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需要调整策略, 抓住机遇促使其跨越式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会给新兴的能源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市场, 但是宏观经济的运必然也会给建筑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国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还处于施工总承包低价值的状况, 低利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把国家投资方向转化为自身升级发展的总体目标, 需要把市场优胜劣汰的模式转变自身发展的动力。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级政府会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因此给民营建筑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虽然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仍然在进行, 但是房地产作为国民支柱产业的根本地位不会改变, 住宅建设会随着购房群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而不断提高, 对整个民营建筑业发展会产生强劲的动力。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等绿色生态经济对我国建筑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现实情况看,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发展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高级建筑人才匮乏、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之间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营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高级人才匮乏的问题会对民营建筑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十二五”期间民营建筑业发展需要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 实现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这一重要的思想, 需要在企业发展、行业规模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产业化发展战略制定目标, 通过推进各项改革实现行业转型升级, 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提高产业化发展能力, 不断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品牌, 民营建筑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科技水平提升,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充分发挥两个市场的作用,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 不断提高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民营建筑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而能够提高人才凝聚力, 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提高人才资源保障水平。在研究“十二五”民营建筑业发展规划时, 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需要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 把此作为建筑企业全面发展的最新动向, 同时也是制定民营建筑经济政策的外部条件, 需要把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好, 实现经济方式转变, 提高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2 民营建筑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战略

2.1 科学谋划市场基本格局, 积极占领市场高地

民营企业在市场谋划布局过程中需要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基本方针, 从而能够形成民营建筑企业的市场优势, 最终能够赢取区域优势[4]。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壮大传统市场,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民营建筑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发展新兴市场, 增强市场的渗透力。同时需要对潜在市场进行挖掘, 不断增强市场的开拓水平。民营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市场信息收集力度, 同时需要对项目进行实时跟踪, 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省会城市为突破口, 加大市场开拓能力, 从而促使民营建筑企业以点到面的发展。民营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市场主战场, 特别对二三线城市市场进行综合分析, 发挥特级资质企业的品牌优势, 按照“大项目、大业主、大市场”的发展战略, 不断攀登建筑市场高峰。

2.2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以结构调整为抓手, 逐步占领新兴市场

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结构调整为抓手, 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发展能力。从项目定位角度开展多层次的工作, 促使企业实现高位竞争, 提高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民营建筑企业在项目定位上需要实现多层次的拓展, 充分发挥人脉、品牌、资本、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需要在建设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利益水平高的建筑领域占领更多的市场。民营建筑企业在加快结构调整过程中, 需要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做大做强建筑产业, 积极向商贸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服务业、休闲农业等行业领域拓展。

2.3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建筑业, 促进现代建筑业跨越式发展。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住国家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契机,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业务, 提升整个建筑业的科技水平, 促使民营建筑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依托集团优势实现技术创新, 积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促进民营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建设国家或者省级建筑科技应用示范工程, 全面提升建筑项目的技术集成和创新水平。发挥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应用的优势, 逐步实现建筑企业商务电子化、管理系统化、经营网络化, 形成建筑业高效运行机制, 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执行力, 逐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从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方向迈进[5]。建筑业在发展过程需要实施人才战略, 不断加快把建筑产业经济做大做强的步伐, 相关部门在指导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民营建筑企业的人才支持力度, 通过业务指导等方式不断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主管部门需要把精力放在掌握政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信息引导工作上, 为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民营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 发挥建筑产业优势, 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大立, 李生校, 叶国灿.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 2011 (, 15) .

[2]张汉华.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瓶颈分析[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0 (, 09) .

[3]陈演生.试论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师, 2011 (, 04) .

[4]施景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江海纵横, 2008 (, 02) .

建筑施工企业可视化管理战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建筑企业;标准化;可视化

所谓可视化是通过对工具、物品等,运用定位、画线、挂标识牌等方法实现管理的可视化,使员工能及时发现现场问题。另外对现场各种生产管理信息也可进行可视化管理,方便员工正确、迅速掌握正常与异常情况及执行情况,进行事先预防且及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一、建筑施工企业可视化管理研究背景

(一)可视化管理的意义

在国际上,知名工程公司早已通过可视化手段构建了强大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为企业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国际工程公司中的典型代表有丰田(Toyota)公司、柏克德公司(Bechtel)、ABB 鲁玛斯集团等。在国内,中国建筑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建筑公司也早已经启动标准化、可视化及信息化平台的搭建,目前已经完成了项目质量安全、合同管理、文档管理、机具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的可视化、信息化。

(二)建筑施工企业可视化管理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曾经的文字标准化、说明类的标示对于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人群不宜适用,不能完全达不到指引操作人员工作和警示的目的。而且进场受教育时间相对较短,要求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安全文明施工技能仅通过培训、入场教育等方式来说并不现实,而且不易掌握,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因劳动者对技能水平的缺失而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引发工程事故。

与此同时,建筑施工项目在企业标识的使用、文明施工的规范运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项目仅根据自己对规范的认识设计的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安全防护,企业没有一套图形的方案指导,导致临时设施及防护虽然投入很大,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指导,每个项目现场物品不统一,造成无法集中采购,无法二次利用,投入成本较高。同时,标准不一致还可能存在隐患。项目部作为企业与社会对外沟通的直接窗口,对品牌管理意识和企业形象建设意识淡泊,也会影响企业整体形象。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期,尤其是二十一时代的来临,更是给建筑施工这一古老的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国内外都把实现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作为改革建筑产业,降低工程运作成本,提高行业工作效率的主要突破口,而可视化则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工程管理可视化的集成应用研究开发仍然处于各自为战、摸索尝试的开发阶段。而且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树立企业品牌,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在建筑企业层面统一项目可视化标准、提高安全文明施工标准、提升企业形象、彰显企业品牌。

二、项目可视化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一)可视化管理研究框架

建筑施工行业可视化管理可分为四部分,分别从品牌形象、临建布置标准、安全文明施工和部分现场物品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品牌为企业对外的标志和标示,临建布置为项目工地的临时建设布置要求;安全文明施工是把国家、地方性的一些安全文件施工规定及本企业的相应规定和安全生产措施通过图形的方式通过3D更为直观的进行展示;物品标准是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具、器械、劳保用品的样式进行统一的采购、管理,达到整体划一。吸取其他企业宝贵经验的同时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

建筑施工项目可视化管理应用简明的语言,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彰显品牌为原则,以通俗易懂、方便实用为出发点,向大家描述了企业对施工现场生产、生活等临时设施、施工现场安全标牌、标志、标语,各种安全防护、消防安全、施工机具、文明施工、个人劳动防护等现场标准化的具体要求。统一了企业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具体操作规范。力求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筑施工行业可视化研究之创新之处

1.上述(一)中第二部分“临建布置标准化”以项目临建管理总体实际情况出发,从临建的平面规划布置图为树建立子目录并分类,每一部分相关细节,并分别用相关编号编制,均可以从树形目录上找到并查找到相关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通过编号,把平面布置图与具体的物品相互联系起来。

2.所有现场物品标准分为强制执行和参照执行两个级别。

强制执行是指企业各单位必须使用图示物品或者必须按图示规范执行的标准,各个项目必须按照图示要求配备,由企业集中采购,统一供货,从而达到整齐化一并能有效地降低项目成本。这些物品单项价值不高,体积较小,但是关系项目人身安全和项目外在形象。

参照执行是指企业各单位视情况参照使用图示物品或者图示的标准执行,该类物品可以由项目自主采购,但是不能突破企业对此物品设定的价格上限。

3.“现场文件施工”标准,本手册以图片和说明的方式分类把工地各种与“文明施工”与“安全防护”结合在一起,按照国家或行业相关规定运用3D技术编制相关处理方式。

三、建筑企业可视化研究内容概要

(一)企业品牌形象标准化

品牌架构是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与不同业务组合相对应的一种品牌组织结构,可用来指明不同品牌的类别、数量、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目的和作用。清晰的品牌架构可减少混淆,提高資源运用及强化商业战略的影响,并能够使企业主要品牌的资产可以相互支持,或相互保护,要作到见到标志即刻想起该品牌的效果。

本部分包括公司品牌使用规范、项目品牌使用规范和公司品牌中颜色使用规范,按上级文件要求进行编写。

(二)临建布置标准化

可以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合理地布置,可以有效地统筹作业区域,减少无效的运输时间,合理利用空间。作业区域展示了生产区域、设施设备、现场物品等的位置,使区域、设备、物品信息目视化,便于作业人员迅速判断和查找,减少无效的查找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三)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

本章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象展示施工现场的一些安全文明施工的措施,其中包括洞口临边防护的标准化做法、卸料平台、加工棚、防护棚、外墙脚手架搭建、临时用电、塔吊、现场生产设施安全防护、现场生产设施安全防护等。

(四)部分现场物品

企业在所有施工现场使用或租赁的物品需要统一。

四、可视化管理实施后效果

可视化管理实施近一年,收效明显。在可视化管理试点项目不但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而且在项目现场文明施工的水平上也有了大跨度的飞跃。多次受到业主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嘉奖。同时在成本上由于公司重要物品的集中采购,大大降低了采购相应临建成本。

(一)可视化管理应用总结

从发展上看,由于可视化管理具有以往管理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实现管理者随时关注工作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要与人为本,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推行可视化管理过程中,要防止搞形式主义,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展开。

只有通过步步推进,从形式化过渡到行事化,再向习惯化推进,使全体员工养成严守标准化的良好作风后,才能炼就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发展方向及后续研究

为建筑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篇12

背景

2013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就关于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下发通知, 对各地在进行跨省企业备案管理中的禁止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通知下发后市场反映良好。但也有企业反映, 尚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地方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 为进一步做好对跨省企业的管理工作, 针对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要求设立分公司、重复备案、扣押相关证照资料等问题,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 制订出台了《规定》, 旨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 促进建筑企业公平竞争, 加强对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消除地区封锁, 打破行业垄断”。据此, 《规定》体现了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和优化服务的原则。

一是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取消登记、备案等非行政许可事项, 进一步淡化前置管理, 开放建筑市场, 为建筑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强监管。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实行宽进严管, 在开放市场的同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建立省际协调机制, 强化信息公开,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三是优化服务。简化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办理手续, 优化管理流程, 实施一次性信息报送制度, 取消各类妨碍建筑企业自由流动的规定, 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要求

首先, 《规定》明确了维护公平竞争、清除各地市场壁垒的要求。

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 一方面要解决人为分割市场、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外地企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保证优秀企业自由流动, 对建筑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为此, 《规定》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各地的监管原则:一是企业注册所在地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 营造有利于实力强、信誉好的建筑企业开展跨省经营业务的良好环境。二是各地要给予外地建筑企业与本地建筑企业同等待遇, 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 维护建筑市场公平竞争。同时, 为解决广大企业反映强烈的市场壁垒问题, 在《关于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 《规定》进一步具体明确了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禁止行为。

其次, 《规定》简化前置管理, 确立了企业信息报送制度。

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 结合广西、安徽等地的做法, 《规定》要求, 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外地建筑企业入省承揽业务监管中, 取消备案管理, 转为实行企业信息报送制度, 即跨省承揽业务的企业, 向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送企业基本信息, 并对报送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时将企业报送的信息纳入全省统一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通告本地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企业报送基本信息后, 可在工程所在地全省范围内承揽业务, 省内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要求企业重复报送信息, 最大程度地为企业提供方便。

再其次, 《规定》体现转变管理思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

推进建筑市场统一开放, 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定》从完善监管机制和提升监管手段两个方面, 明确了对跨省企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监管机制方面, 实施联合惩戒, 建立省际协调联动机制。各地要明确本部门负责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管理的机构和人员, 各省之间加强沟通联络, 及时通报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的有关情况, 配合处理企业在跨省承揽业务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形成监管合力。建立“黑名单”制度, 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报送企业基本信息时弄虚作假的建筑企业列入“黑名单”, 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实施资质核查, 注册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将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列入资质核查名单, 及时开展资质动态核查。

在监管手段方面, 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建立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 与各省级平台对接, 统一公开各地建筑市场监管和诚信信息。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及时、全面公开本地区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和日常执法信息, 特别是统一公布中标企业项目班子人员信息, 将企业中标信息与现场执法检查相结合, 在建筑市场监督检查时, 对现场项目管理人员与企业中标信息不一致的, 进行重点核查, 依法查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行为。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及时通报外地建筑企业在本地承揽业务中的违法违规等信息, 并将建筑企业违法行为及处罚或处理结果上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布。

最后, 《规定》将落实层级监督, 加强举报投诉处理。

《规定》要求, 对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实施层级监管, 严格落实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任。主要体现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跨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对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外地建筑企业承揽业务的, 要及时纠正和通报批评;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 及时组织核查群众和企业的举报投诉, 并依法进行处理;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存在禁止行为以及企业反映强烈、举报投诉较多、拒不整改的地区要进行约谈、通报、曝光。

上一篇:灾害事件下一篇:重庆化学高考